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3-10-15 15:4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生发展 高校辅导员 管理工作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82-02
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当前所处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发展为基本落脚点,立足学生的长期发展需求,竭尽全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建优质的环境服务,不断改革创新管理工作模式,不但要求辅导员要善于教育引导学生,设法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可持续发展潜能,而且还要求辅导员懂得理解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到关心服务学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判别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涵;其次要明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五个方面因材施教,注重创新,与时俱进。这是构建高校辅导员创新管理工作模式的基本方法,也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保障。
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实现高等教育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高校辅导员应在督促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遵从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集合学生的需求、创造、智慧和力量,创新辅导员工作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2]。
2 构建辅导员管理工作新模式
2.1 辅导员管理工作新模式的构建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在此思想和众多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先进教育理论为依据,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坚持内容的全面性与个体性相结合原则,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要求,采用系统科学整体性、有序性、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的手段,注重突出学生素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从宏观出发设计出适合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发展的战略方针。然后把辅导员管理工作分为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五个维度,形成一个系统的五维立体辅导模式,内容涵盖大学生成长发展和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的辅导员工作系统。
2.2 建立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的运行机制
首先由学校建立“大学生辅导发展中心”,来承担全校大学生发展辅导的研究和指导任务,并对其进行部署和数据分析、研究。然后建立校、院(系)、班三级辅导联动机制,在全校各班级中建立学生辅导委员会,在学生中积极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辅导、自我教育。校、院(系)、班各级分工合作,及时准确的了解大学生发展要求。然后确定“五维立体辅导”模式的核心内容并进行优化。采用“启发式”、“交互式”、“对话式”等创新辅导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增加辅导的启发性和探索性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建立专业化的辅导队伍是“五维立体辅导”模式的保障,高校通过考察培训的方法选聘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从管理能力、沟通协同能力、创新能力和业务学习能力出发要求辅导员,并对辅导员进行培训。
2.3 “五维立体辅导”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学习、学生思想作风建设、公共道德品质的培养、思维理想的建立等。为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的优质青年,注重思想教育的感化作用,通过不同方式的思想政治灌输,让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为成为思想进步、政治坚定、道德高尚、作L优良的有志青年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学业指导包括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术和科研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养成等。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科研意识为主要任务,积极转变教育方式,避免灌输式的教育,注重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心理疏导包括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人际关系疏导、学生情感的宣泄、心理咨询等。近年来随着学习、情感和就业的压力增加,高校又疏于心理疏导,导致学生的心理容易走入极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塑造产生了严重影响,所以高校应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干预咨询室,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传递正能量,让学生以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情面对生活。
生活引导包括健康文明生活、班级文化建设、和谐宿舍建设等。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多元化,大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一些消极的生活方式也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组织各种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积极彰显大学生个性展示,引导大学生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职业生涯辅导包括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职业生涯的目标、职业生涯的咨询等。高校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科学生涯发展观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3 “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的特点
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素质与发展需求为核心来设计辅导内容和环节,以学生发展为本,“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各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该模式可操作性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以及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并将学生素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体,构成五维立体结构。通过这个模式,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为全体学生成长发展辅导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核心,建立深厚的师生友谊,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生导师。可见,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4 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创新模式,就是辅导员针对学生在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进行多维立体全方位全过程引导的辅导模式。不断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发展,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才能适应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不断扩展“五维立体辅导”模式的特色并发展其特色,不断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辅导员;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90后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表征
(一)利己主义倾向
利己主义(egoism),一译“自我主义”,指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上的价值定向系统,也即在观念和行为上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让人利益的倾向或人格特质。其思想核心是自私自利,最初表现为对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漠不关心,进而把他人当作达到自己个人目的的对象和手段,最后形成个人自我中心主义。[1]90后大学生虽然价值观念主流积极向上,社会责任感强,积极投身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抗震救灾中。但是90后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却很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先要考虑到是否对自己有利,会给自己带来哪些回报,做任何事都是以利己主义为前提。
(二)依赖取向
依赖取向亦称“依赖性格”,其特征:凡事依赖他人,生活靠别人供给,听凭他人支配,被动、屈从、怯懦、贪婪、轻信。具此性格者的人生信条是“一切依赖外界”,当其“供应来源”受到威胁时,便感到焦虑不安。[2]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经济、生活上依赖父母,精神、学习上依赖网络。父母是90后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凡各种费用皆由父母来承担,所以在生活上遇到问题与困难时也倾向于首先向父母寻求帮助。
(三)自卑心理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评价偏低,总觉得自己不如人、轻视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通常有两种表现:正向表现,反向表现。正向表现是指该心理特点的适切的表现,如自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往和沟通,不喜欢发言,羞于表现,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等。这一正向表现往往会引发空虚感、孤独感和无助感。反向表现是指与自卑心理反向适切的表现,是一种反向补偿心理,如爱炫耀,过度张扬,经济不富裕却喜欢挥霍,攀比嫉妒,标新立异,这种反常举止暴露出他们心理上的自卑,害怕失败受挫,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弱点。反向表现的同学一经师长或同学“教导”便容易引发其叛逆情绪。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
二、90后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
(一)价值观多元化
90后大学生成长的时代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使社会浮躁之风悄然盛行,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风格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几乎成了必然结果。90后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都很强,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他们生长环境比较优越,没有经历过祖辈父辈的生死与贫苦,加之西方各种思潮及实用效益思想的传播,使他们更加追求经济物质的获益和精神享受,重实用、求实惠,强调个人利益,形成相对错位的价值观人生观,利己主义倾向明显。
(二)家庭因素
90后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家长的过度保护90后大学生的父母经历过经济波动和艰苦奋斗,知晓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不愿子女再受到委屈和挫折,且90后家庭一般都是“四加二加一”模式,隔代的祖父母对独子更是宠爱有加,把他们当成整个家庭的中心,几乎有求必应,从幼儿园到高中都给予最优越的生活及教育条件,一切事务一手包办。现代社会家长的双职工现象普遍,导致他们没有足够时间与子女交流,形成对子女的情感忽略。而富有家庭学生衣食住行上表现出来的优越感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望尘莫及,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
(三)自身因素
90后大学生求知欲强,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对于自我发展的期望也普遍比较高,但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社会阅历比较浅,各种能力积淀不足,在面对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挂科、班干部竞选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形势严峻等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时,压力增大,无助感、失望情绪滋生,自卑焦虑等不健康心理随之产生。90后大学生从小成长于家长的过度保护下,自己的要求往往都能得到满足,经受挫折和失败的机会少,与人交际沟通的能力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心理相对脆弱,不能积极面对问题,主动的解决问题,长期积聚,导致不健康心理现象的出现。
三、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应对之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消除师生间主客体地位关系,变师为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将直接辅导和间接辅导相结合。直接辅导主要以面对面的谈心为主,谈心是一种可以深入到主体个人特殊问题的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过有效的交流,辅导员能够更加的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间接辅导是非面对面的接触,借助于一定人或媒介的辅导。间接的辅导方式可以减少学生面对面交谈时的紧张感,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同时给学生更多理性思考空间。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90后大学生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究其原因是未形成正确完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只关注当下的感受和一时得失,未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前面临的问题,未能充分理解现在的经历之于人生长河中的作用和意义。面对西方各种思潮以及效益思想在我国的渗透,辅导员应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性,注重进行信念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过程,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集体主义的信念,以及爱国的信念等。
(三)加强信心教育,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挑战自我的成功。因而自信心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针对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自卑现象,辅导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实践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到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培养起与人交往的能力,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形成对自我的积极评价,摆脱不健康心理。对于贫困学生,要注意培养其积极的压力认知和心理品质,宣讲逆境成才事例,引导其正确看待贫困与逆境,同时要做好扶贫助困工作,通过明确国家奖、助学金对象,帮助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给予特困补助、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扶助。只有经济上的压力得到缓解,精神上的压力才能更快解体。
参考文献:
篇3
一、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受督导的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尽管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1]。
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我国许多高校都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朋辈心理辅导的不同形式与路径:一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刊物、校园网络以及微博、微信、QQ群等渠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朋辈辅导的意义所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的效果;二是组织朋辈心理咨询小组,开通朋辈热线,实施轮流值班制度,实现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聊天等多种形式沟通交流方式,定时,定人,定点,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方式[2];三是通过举办朋辈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朋辈心理社团、心理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
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最直接地体验和了解咨询者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能比较及时地了解他遇到的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并帮助他解决。并且,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但现阶段的朋辈心理辅导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要体现在:首先,欠专业: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系统专业的辅导培训,尽管在各个辅导员开展工作之前有过短期的学习,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专业性方面的不足逐渐就会暴露出来。同时,辅导员们都由学生兼任,为保证自身学习时间的完整和充分,只能尽量在课余抽出时间来做相关的工作,因此时间的限制也是朋辈工作正常开展的阻碍之一。其次,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从开展时间来看仍然是比较新的一项工作,而且最初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始,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朋辈辅导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再次,没有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没有考核来进行约束和考评,就没有精益求精的动力,可能会降低辅导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从而提高辅导的效果,就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绩效管理。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沟通过程,是指为了实现目标,通过开展持续不断的沟通,完成根据组织目标而所制定的所预期的效益和产出,并促进团体和个人做出有助于达成目标的行为[3]。
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和管理者,对象时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绩效考核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有多大的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是否接纳绩效考核信息的也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帮助与支持,通过专业化培训,协助和配合管理者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工作;学工处老师作为管理层的一部分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分配、考核和奖惩等具体事务,具体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是决定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水平高低的关键;管理层的另一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他们主要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的统一制定,在学工处老师和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组织、指挥与协调,并为各级管理者提供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方面的辅导、帮助与培训。管理者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沟通并进行考核,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沟通中发现自身在辅导过程中的优缺点,根据目标,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来提高朋辈辅导员个人的辅导效果,从来推动整个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提升。
(二)对朋辈心理辅导实行绩效管理的效用
1.有利于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角色认同
对朋辈心理辅导现加之以绩效管理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规章制度,通过这个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他们的角色认同感和责任感。如果在培训时遇到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培训技能,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广大同学提供咨询服务。
2.有利于加强朋辈辅导的规范性与系统性
通过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根据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进行约束,规范他们的言行,从而提高辅导效果。学校制定规章下达到各个院系,院系用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院系将内部辅导信息反馈至学校,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循环。
3.有利于降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成本
首先,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及时发现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危机管理的效率,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危机的管理成本。其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通过内部交流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减轻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的压力。再次,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自觉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培训成本和日常管理成本。
三、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的管理机制
(一)设定计划
朋辈心理辅导在开展部门的组织战略时,务必将组织战略细化成具体的有效任务计划,并保证每个辅导员在工作的开展上具体落实。例如将学生的学习问题、个人的情感问题,以及学生对毕业后就业的疑问划分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中,并在工作中进行解决。管理者和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展开讨论与工作创新,并将发现的问题及不足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落实到之后的工作开展中。
(二)双向沟通
前期确定好良好的绩效计划后,管理者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为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员有效地开展辅导工作,管理者要对其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指导与培训,以便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之后的辅导工作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监督及指导工作中,管理者及辅导员双方的沟通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在沟通过程中,对辅导员工作中的积极变现给予其一定的肯定及奖励,这个称之为“正面沟通”。正面沟通有利于辅导员在之后的工作开展中能保持高度的热情。而在辅导员在朋辈心理辅导时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及问题时,也应及时与之沟通,如果之后还出现相应的问题,管理者应对其给予建议及指导,帮助其及时做出完善。
(三)信息收集
为了使绩效管理变得更加自然和谐,有必要认真做好信息收集,记录下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表现的细节,形成绩效管理文档,以作为考核的依据,确保绩效考核有理有据。
1.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目的
在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一份完整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情况的绩效记录,将绩效评估和有关决策为基础,可以最快地发现问题,以便找到解决方案。通过收集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态度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长短处,为有针对性的提供培训打下基础。
2.收集信息的内容
并不需要收集和分析所有的数据,也不是收集的信息越多越好。因为收集和分析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因此,在收集信息过程中要考虑目的,只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包括目标和标准达到或未达到的情况、朋辈心理辅导员因辅导工作受到表扬和批评的情况、对问题有帮助的其他数据、就绩效问题的谈论记录等。
3.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收集信息的渠道可以是所有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包括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汇报和总结、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观察、管理者的检查和记录,以及被辅导者的反映和评价。
信息收集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工作记录法、他人反馈法。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方法使用的正确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质量,最终影响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四)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朋辈心理辅导绩效考核是一段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绩效管理的一个总结,对绩效管理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表现进行总结[4]。绩效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的正确实行,并且注意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如此才能强化朋辈心理辅导员对绩效管理的认同感,才能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达到提升朋辈心理辅导管理水平的目的[5]。
1.目标考核法
目标考核法是一种基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辅导目标的程度而进行考核的绩效考核方式。在考核开始之前,管理者告知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完成的辅导要求、辅导的效果、时间期限以及其他的考核的标准,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将这些标准作为这一周期辅导的目标,可用自己的能力并参考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辅导技能,尽全力去达成目标。在时间期限结束时,管理者对照原先制定的考核标准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的辅导情况做出具体的考核评估[6]。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考核评价,找出自己实际辅导的情况与预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通过调整自己的辅导方式来缩小差距。
2.小组评价法
小组评价法是指由两名及以上熟悉朋辈心理辅导员辅导工作的管理者,组成评价小组对各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情况进行评价考核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被考核的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均由管理者的评价小组的主观评价形成,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为了提高小组评价成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应该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进行小组评价之前熟悉了解考核的内容、依据和标准,在评价结束之后,要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公布评价结果,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指导。在使用小组评价法时,为了避免受评价小组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应该和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评价相结合,当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结果差距较大时,评价小组成员必须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表现和辅导效果进行再次考察和评估,再结合个人评价,然后再做出决定,最后还应对比前后工作成效,对误差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7]。
3.360度绩效考核法
360度绩效考核法是由与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管理者、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被其辅导者等组成,他们分别对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匿名考核,根据考核时的态度、方式方法、效果等表述自己对其的肯定或者否定,被考核者自己也要对自己绩效考核,针对自己心理辅导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由管理者组成的绩效考核小组根据有关人员对被考核者的评价,对比被考核者的自我考核向被考核者提供反馈,让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加全面时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差距。
(五)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管理者通过沟通交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管理者在肯定辅导效果的同时,要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分析产生这样的绩效的原因,双方共同探讨,制定改进计划,共同努力制定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改进点,从而提高绩效,提高朋辈心理辅导效果。
篇4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与思考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方法中的一种,在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被广泛采用,相对于个体咨询,往往具有许多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省时省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减少不良情绪,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勇气;容易让成员获得归属感,在团体活动的进行中,成员通过语言的沟通或是活动互动彼此相互帮助、支持与鼓励,营造出安全、和谐、轻松的团体心理辅导氛围。在团体里,学生可体验社会上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交换意见、共拟计划等现实的经验,可促进学习,改进行为。
我校已开展了八期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取得了一定效果,得到学生的好评,但也有一定的不足。老师们对每期效果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团体心理辅导要有明确的主题与评价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成长中的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成长课题和困扰。我校心理咨询工作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或心理测量。针对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心理咨询老师会选择在不同学期分别开展以不同内容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根据主题的辅导目标制定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不容忽视,有效的评价能够发挥甄别、教育、改进和激励功能,而且u价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通过学生书写的心得体会作为效果评价,经过对心得体会的阅读与分析后发现,每期辅导后学生均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例如在一期以“走进新生活,快乐共成长”为主题的新生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感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我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使我变得自信起来,同时我懂得了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学会信任和包容。”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我校心理咨询教师会对参加辅导的成员进行追踪调查,并结合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对该生参加辅导后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问题、亲子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确实有所提高和进步。
二、团体心理辅导开展途径的思考
中职学生面对来自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容易出现问题,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具有感染力强、效率高、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应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开展,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应用。
(一)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学生看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体验、讨论、反思等,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二)在学校辅导员工作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
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是与学生建立心理联系最多的人。因此,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在专业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安排辅导员有计划地完成学生团体辅导计划,不仅能够缩短师生沟通的距离,同时提供辅导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辅导员通过培训,将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中有效地实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开展。
(三)对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成为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头等大事,其所带来的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中职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和适合干什么”的认识困惑。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还可以让学生疏泄消极的情绪,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要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固定性
尽量选择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或确实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团体中有个别非自愿者,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愿会降低,较少参与到辅导中去,不能保证每天的按时活动,或对活动表现出较少兴趣,则会直接影响团体效果。
(二)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进行长期追踪调查
心理辅导对个体性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同样,团体心理辅导也应关注成员长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能只衡量辅导后的即刻效果或短期成效。心理咨询教师应与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参加辅导后的学生,进行多方聚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三)团体心理辅导应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尽管团体心理辅导有许多优越性,但是它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由于时间的限制,单纯的团体辅导往往难以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需要,个体的问题有时不能得到适当的处理。如果某个成员的需求是团体辅导不能满足的,则应当鼓励这个成员转为个体辅导。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拓宽和探索新的应用途径,使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得到更好地开展与运用,能够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受益。对于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引起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和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让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高云芹(1964-),女,北京人,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高讲,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静,陈杰.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24-427
篇5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正迅速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据心理专家研究发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有轻度心理异常的达25.58%,其中有近9.7%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有严重心理异常的达1.55%,心理健康障碍检出率高于国内大学生的平均心理障碍率。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来看学习层次较低,自信心不足,专业学习的任务较重,适应新环境、与人交往、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未来职业压力等方面问题日益突显。但高职学院心理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对心理辅导仍感陌生甚至心存偏见。当遇到挫折与困扰时,更愿意将心中的痛楚和压力告诉身边的朋友或同学。同心理教师相比,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打开心扉、交流感情、倾听烦恼,能把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也便于发现行为异常或有心理疾病者以便心理老师掌握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目前,在高职院校进行朋辈辅导运行机制研究,培训一些有助人意愿、助人潜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用朋辈心理咨询来解决高职大学生存在的一般性心理问题,营造出富有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缓解学生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因专业人员匮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和革命。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之后,美国等高校开始设立朋辈辅导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及全体学生。辅导内容由心理治疗、职业指导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职业辅导。朋辈辅导机制越来越健全,朋辈辅导得以推广。
20世纪末期,“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词出现在我国大陆高等学校。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和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朋辈辅导员成为了一支高校不容忽视的助人队伍,在充分了解其特点及意义之后,深入研究其运行机制,对培养与恰当发挥朋辈辅导员队伍的作用显得很有必要。
二朋辈辅导及运行机制
(一)朋辈辅导的概念及特点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接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苏珊(Sussan,1973)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格雷和霆多尔(Grey & Tindall,1978)对朋辈咨询定义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包括一对一的帮助关系、小组领导关系、讨论领导关系、劝学、教学,以及人际间的帮助活动。
加拿大的朋辈辅导中心认为:“对于某些当事人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某些方面而言,由受过训练、掌握了积极倾听技巧的同伴志愿者所提供的帮助是最为有效的。”
高职朋辈心理辅导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者从事心理援助工作,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简便有效性、直接干预性等特点,是高职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
(二)高职学生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结合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高职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可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与管理制度;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与个人成长制度;朋辈辅导员工作运行、成效评估与督导制度;各系心理成长部(含系心理成长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工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三朋辈辅导研究的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一是朋辈辅导员培训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培训课程与培训新方式。培训一批批心理健康意识强、自助能力强、有助人意愿与能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发挥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朋辈辅导工作运行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原则、方式,应对各种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对朋辈辅导工作评估与督导机制的研究。
三是学生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快速反应与联动目标。努力做到班班有朋辈辅导员活动,个个寝室有助人者的身影,学生能得到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让朋辈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一般心理问题能疏导、严重心理问题能识别与转介、心理危机能及时发现与零距离报告。
四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目标。形成专业与非专业、专职教师与学生辅导队伍、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五是整体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心理素质目标。通过营造富有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生活的适应力、学业的满意度,整体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二)研究原则
一是科学原则。心理咨询是专业性与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行业,朋辈辅导有别于人们的日常聊天与开导。教师应本着科学态度,遵循心理咨询的规律来指导与培训朋辈辅导员。
二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原则。在选拔、培训、开展工作与督导中既要尊重朋辈辅导员,同时也要尊重被助者。在助人中要秉承自助原则,要始终将帮助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放在首位,朋辈辅导员个人的困扰与问题的解决是助人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双向负责原则。朋辈辅导员既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被助者负责;督导老师既要对朋辈辅导员负责,也要对被助者负责。
四初步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系部,在全院选拔与培训朋辈辅导员,先对入选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如SCL-90、人格测查,经过三个月的专题培训后,再进行测查,前后对比后确定合格朋辈辅导员,并颁发聘书。
第二,对合格朋辈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实践培训。主要是针对本班与本寝室同学开展工作,熟悉工作流程、体会工作方法、定期汇报工作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案例分析、回访辅导对象等方式,评估朋辈辅导工作并促进朋辈辅导员进一步成长。
第三,前期重点以人文系和花艺系为试点,培养和发现个人成长较快、助人技能掌握较好的朋辈辅导员,推动本寝室、本班、本系部朋辈辅导工作的落实,并在全院召开优秀朋辈辅导员经验交流会,推动朋辈辅导工作有效运行机制的形成,成功后再根据各系具体情况进行推广。
第四,在朋辈辅导员培训中,除进行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外,更注重解决学员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员去体悟、去化解、去提升,并完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第五,在朋辈辅导工作的督导中,我们采用周一会诊制,每个心理咨询师分管一个系,分头搞好各系的会诊,就具体案例听取朋辈辅导的感受与个工作汇报。心理咨询师进行督导,并引导本系朋辈辅导员继续了解学生中凸显的某类问题,在认知、疏导方法等上面得到提升。然后,专兼咨询师一起对本周会诊交流感受和意见,让朋辈辅导工作有章可循,有师在导,真正让朋辈辅导员在助人中提升了自我,在自我提升中有更多能力去帮助同学,并在学期期末召开一次成功案例交流会。
第六,我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络与朋辈辅导QQ群,连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朋辈辅导员,注重平时交流,为朋辈辅导员自身健康保驾护航,为朋辈辅导员提供心理学理论与工作技能支持。
第七,培训朋辈辅导员策划与主持班级心理主题班会与团体训练,这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推动心理主题活动的常态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很强的可行性。我院以前只有4位老师可以给学生开设心理讲座,只1位老师能组织团体辅导与训练,这对于七八千在校生、60多个班集体,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而言,是无法满足的。于是,我们对朋辈辅导员中一部分组织与主持能力强的学生培训其策划与主持心理主题活动,如心理主题班会、寝室心理沙龙、团体训练,让他们组织寝室、班级甚至院级心理主题活动。通过1年多的努力,各个系部、班级涌现了一批能策划与组织心理活动的朋辈辅导员,开展心理主题活动89场。心理主题活动要求达到“三有”:活动前有策划方案,活动中有辅导员与院级朋辈辅导员观摩,活动后有总结提升。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每年的5月与10月定为各系心理主题班会观摩评比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专人负责方案的指导与现场评比。
总之,只要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规律,严格筛选与培训,科学管理与督导,高职朋辈辅导员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还能帮助学生解决一般心理问题,为朋友、同辈的心理健康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听———朋辈心理咨询[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伍翔.朋辈辅导员培训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7).
篇6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现实困难;应对策略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笔者曾尝试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湖北省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一所市重点中学,并分别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服务和驻点指导,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助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高中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发现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学生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转介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做好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便于及时发现情况,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工作,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及时反馈,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而且也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实施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
朋辈心理辅导在笔者驻点指导的两所中学的实践中,在“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在此思路下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帮助了一批学生,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先进的学生得到了有益的训练,后进或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应有和及时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业障碍、师生关系、同伴友谊、亲子沟通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朋辈心理辅导极大地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有需求学生的观望与疑虑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是否愿意帮助自己、能否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存有疑惑,因此,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还是愿意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不是求助于身边的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或其他朋辈辅导员。
解决对策:多鼓励。鼓励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信任身边的同学、朋辈,同时专职心理老师发挥应有的桥梁和过渡作用,比如在专职心理老师介入之后,最初的咨询与辅导可以与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起进行,从教师主导到朋辈辅导员主导,从共同进行到朋辈辅导员单独进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
2.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够胜任
当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你提供心理支持的是“朋友与同辈”,但这些同龄人有的不够胜任,表现为未能有效地使用专业心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巧,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同辈热情,与期望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存在差距。
解决思路:多培训。没有人是天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助人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培训,要从时间上、从经费上、从实践训练上多投入,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真正地掌握应备的知识、应会的技能、应有的操守和应知的职责。
3.部分年级很难开展
这突出地体现在毕业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多数关注的是各自的前途,朋辈心理辅导员很难招募,因为在这一关键时期,花一段时间帮助别人处理学业障碍、情感困惑等问题,在现实中不仅得不到家长们的支持,甚至都很难过自己的关。
解决思路:顺其自然。在未曾开展过朋辈心理辅导的高三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确有难度,专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应更多地关注高考生的心理波动与求助需求。同时,在高一、高二等业已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中,当他们升入高三时,由于工作的惯性,学业的压力并不会就此冲断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相信他们在高三年级也能够开展起朋辈心理辅导来。
朋辈心理辅导进中学,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实践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也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在高中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朋辈心理辅导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感谢杨鑫辉教授在学术和实践中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 郑雪译.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
[2]卡尔. r.罗杰斯著.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6~37.
[3]李旭新,冯尚飞.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辅导中的利用性研究[j].心理与健康教育,2000,3:38~39.
[4]murry.j.p.,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faculty advis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72,13:562~566.
[5]chari campbell.,student success skills training: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eer coaching. individual psychology,2003,59(3):327~333.
[6]timothy a.carey.the method of levels:offer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peer counseling progr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2001,1:13~16.
[7]james m. benshoff and pamela o.paisley.the structured peer consultation mo-del for school counselors.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74(3):314~322.
[8]ruth h.frise.multicultural peer counseling:counseling the multicultural stud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515~526.
[9]boulton, michael j.school peer counselling for bullying services as a source of social support: a study with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2005,33(4):485~494.
篇7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界定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这每一方面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3]李琦.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领作用的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12.
篇8
一、结合班主任工作――身兼两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职校班级管理第一人是班主任,也是学生情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推进职业学校情商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以共青团工作为切入点,协助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班主任可以多一个身份:班级团支部辅导员。职校学生在目前教育评价标准下不突出,问题较多,光靠单纯的普通教育是不够的。班主任兼任本班团支部辅导员后,不再单纯是学校规定和制度的传话筒,更注重学生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制定团活动计划,定期运用团辅活动开展团活动,注重学生思想上引导,说教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步心理感受与心理活动体验分享。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阳光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积极服务于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青春期叛逆心理关怀与矫正、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为学校培养合格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工作把好德育教育第一关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情商的技能型人才。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已被职业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广泛地运用到学生情商教育工作中,成为一线基层班主任们的职业品质提高和学生工作创新形式的新方法。
二、结合班级建设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结合班级建设搞团体心理辅导,把班集体作为一个“团辅团体“,从而树立班级正气,提高凝聚力也间接地教育和带动了班内的问题学生。即“小团体运动”,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对新生班主任来讲,在活动过程中留心观察,也会意外收获有带动性和创新性的班干部候选成员。以新生班级建设为例,我们分如下几步开始团辅活动:第一步:开场暖身。如跳兔子舞、“大风吹”、“小风吹”等等,这些都是以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运动性活动。第二步,注重分享。这是团辅的主要活动阶段,注意活动的时间控制,最好每次活动安排3个左右主题相关的项目,具体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目的是为消除同学之间的陌生感,大家变得“亲近”起来,变得乐于交往和互相学习。注意,每个项目都要注重分享,分享与总结是不同的,应该全员参加,防止游离的成员,总结同学们的共性行为,分享是彼此心灵沉淀和触动的过程。第三步,总结收获,处理离别情绪、彼此祝福,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我们采用宁静身心项目,如唱告别的歌曲、祝福留言卡等。
三、结合主题班会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篇9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不管在什么时候,学校都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加强德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接班人。高职院校旨在向社会输送适应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劳动者,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工作技能,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管理者,必须承担起对学生加强德育的重任。在本文中,结合学生管理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1.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1)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是存在盲从心理。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以"95后"为主,他们个性鲜明,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渴望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在社会建设中献上一臂之力。同时,高职生十分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尤其是与自身有关的新闻,比如就业政策、校园新闻等。现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使高职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这一方面可以开拓高职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高职生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由于高职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经常人云亦云,在网络盲目跟从所谓"微博大v"的观点,甚至也一些含有不良信息的帖子,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思想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脱节,自我控制能力差。从目前来看,高职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整体情况发展较好,熟知基本的社会公德规范,比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但是部分高职生在具体践行这些社会公德规范时却出现了背道而驰的行为,没有严格监督自己的道德行为,比如坐公交车时看到孕妇不让座;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等。这些情况都说明高职生思想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脱节,自我控制能力差。
(3)心理素质偏低,抗挫折能力较差。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高职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或多或少地都能感觉到当前的就业竞争形势,有些学生对形势估计不足,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再加上当前的高职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他们由于高考失利而进入高职院校,心理层面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一些学生甚至钻进"死胡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
(1)构建多元化的学生文化。众所周知,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校风、学风,高职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形成一定的特点,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所高职院校走出来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再加上高职生基本是"95后",他们也渴望张扬个性,释放自我。有鉴于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对高职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组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使高职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人文关怀,用学校文化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比如组织学生寝室美化竞赛,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优势特长布置自己的寝室。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布置寝室的过程中会积极开动脑筋,互相讨论装饰意见,从而达成一致。处于自己精心布置过的寝室中,用优雅的寝室文化熏陶自己,学生的道德境界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经过后续调查发现,学生对这样的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好评连连。
(2)注重交流过程的双向性。教学活动是一项双边活动,德育过程也是如此,在德育工作中,既有辅导员,也有学生,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注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隐性德育资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高?辅导员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关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道德境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换位思考的意识,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学生偶尔犯了错误,辅导员不能急于训斥学生,批评学生,而是要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倾听学生的想法,学生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的关心与呵护,自然会向辅导员吐露心声,自觉自己所犯的错误,表示下次绝不会再犯。有句话叫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用善意的语言引导学生,多倾听学生的想法,注重交流过程的双向性,高职辅导员才能提升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多元价值观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于辅导员长期处于和大学生沟通接触的第一线,熟悉学生情况,因此有利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是新形势下赋予高校辅导员的新使命。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生理上逐渐成熟,心理状况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和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 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方面的问题
对大多数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讲,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好奇而又陌生的新环境。在这个新环境里大学生们要开始过独立的、集体式的生活,这就要求他们既要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由于环境的这种变化而带来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 学习困扰带来的问题
首先,许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突出,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宠爱,自我感觉良好。进人大学后,这种学习上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状况,就可能出现自卑心理。其次,中学和大学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部分学生仍沿用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疲于被动应付,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佳,心理压力随之加大。久而久之就出现焦虑、紧张、厌学等情绪和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3 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进入了社会群体交际圈,部分大学生则由于不懂人际交往的原则和交往技巧,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信心,以至于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产生戒备、观望、多疑、掩饰等心理,导致他们感到孤独、不安、精神抑郁和心情烦躁。
4 恋爱引起的情感困扰
大学生在校生活期间正处于青年时期,也正处于性发育成熟阶段,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异性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都是高校学生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由于接受青春期教育和性心理知识的不足,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恋爱中出现的挫折,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他们意志消沉、精神不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5 家庭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高校昂贵的费用对贫困学生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由于经济原因,部分贫困生整天节衣缩食,不敢与那些家庭富裕的同学相处,也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他们既希望得到帮助,又不愿意让别人过多地知道自己的困境.从而造成抑郁烦恼,而物质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生活的匮乏又进一步促使这些贫困生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闭。
6 求职择业困难引起的心理焦虑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不断加剧。一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对自我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这些状况都使得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恐惧、焦虑、烦躁都会破坏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思想问题的产生根源不仅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而且有可能是由不正确的认知、不良情绪、人格异常等心理问题引起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能正确识别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根源,对症下药。高校辅导员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1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担负着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深入,这使得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地进行疏导,从而将消极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借助心理咨询老师等多方力量进行积极治疗,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
2 高校辅导员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双重角色易与学生沟通。当今,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是刚从大学或研究生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等与大学生接近,有较多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语言,这种状况可以淡化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身份,大大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向辅导员倾诉,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和意见。辅导员也可以从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交流中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情况和问题,从而可以及时处理。
3 高校辅导员可以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有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辅导员可以从学生、学生干部等多种途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教育专家等,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又可以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或治疗。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与家长沟通,获得社会支持和帮助,借助心理专家、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高校辅导员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咨询门诊之外。日常生活中教师和辅导员的言 行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育功能。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相处时间最长,有的辅导员甚至住在学生公寓里,因而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的。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开班会、与学生谈心、组织各种活动等形式,引导与教育兼顾。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从而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及时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辅导员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1 不断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专业知识不熟悉、措施不当或教师道德水准不高。预期效果往往就难以达到。因此,首先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学生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追求心理美,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不感情用事,善于控制消极情绪等。其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学习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学校相关部门也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力度.为辅导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邀请专家开展相关知识讲座等。再次,辅导员要经常开展与兄弟院系、院校辅导员和心理学方面专家、教师的交流,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讲座,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此外,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学生朋友的身份,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采用朋辈辅导提高辅导效果。
2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地接受各种党性教育和良好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要从心理的角度人手,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恰当地、有效地应付现实生活面临的各种压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行情绪调节,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广泛地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校园媒体宣传、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辅导员要随时关注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及时与学生交流,通过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危机的阴影。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把握尊重主体、平等相处、倾听观察、捕捉信息、情理相融、重在说服、理解关心、宽容待人、言传身教、身正为范等原则和方法。
4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不少心理问题都是由特殊时期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完成角色心理转换,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大学二三年级是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时应加强心理辅导.对其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正确恋爱观教育、抗挫折教育等。促进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四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趋于稳定成熟,但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学生变得焦虑、烦恼,因此,这时要注重生涯辅导,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适应社会教育等,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