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时间:2023-10-15 15: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疏导

篇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在接受了心理疏导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有效果,也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诉求,增进了师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通过实践证明,心理疏导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正面和直接有效的方式方法,体现了通过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获得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价值。

心理疏导方法具体实施多种角度

1.提倡以大学生为教育和疏导的主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心理疏通方法,应将大学生视为疏导的主体,给以其主体地位,教师应积极贴近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状况,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差异性,尊重和关爱大学生,通过引导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服务大学生,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同时引导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心理调节,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2.营造良好的心理疏导氛围和校园环境

高校应该重视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能够为大学生创造适合学习和生活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在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下,能够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陶冶情操。大学校园的宽松自由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构建了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疏导的校园环境应该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体现时展的精神面貌,促进和谐文化氛围的孕育。这样促使大学生能够以和谐的理念来处理各种问题,消解各种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高校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精神,通过这种科学精神的追求和信念,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而形成无形的精神力量,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稳定性的正面积极的影响。高校应设立心理健康主体的网站平台,加强大学生获取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案例的信息资源,活跃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的互动交流。

提高心理疏导的服务意识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和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疏导的服务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的困难,如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兼职工作和助学岗位,这样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高校还应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和企业实习的岗位,这样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和经验,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就将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应进行危机干预,教师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后,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服务,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的服务,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此开展预警和心理危机的干预[2]。这样能够提前进行预防,并且控制大学生心理状况产生不良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有效的沟通,为大学生提高心理倾诉和心理缓释的机会。因此,高校在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后,就能够有效帮助陷入心理困境中的大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回归到和谐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未来成才奠定了价值观的基础,教师引导和培养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大学生由于激烈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困惑需要进行心理状态的转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教师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相融与互动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人能否对自我和外界世界有正确的稳定的心态,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正确审视自己和评价他人,不存在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3]。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针对个性化的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有利于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相融与互动现象,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内在品质[4],共同促进大学生正确的认知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大学生高尚的品质需要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心理健康需要通过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两者之间互相渗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了科技人文内容,并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以及社会的利益关系,促使大学生的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行动要素相统一。这些依赖于大学生的内在情感的认知与升华的心理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维度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现实情况,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样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了不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空间,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5]。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切入点,成为提高师生教学互动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篇2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适应社会、主动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但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理解和适应、接受及承受能力不同,个人发展层次水平也不尽相同。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大约1/3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甚至部分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及神经症现象,并且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疏导,迅速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

1 环境的再适应过程中造成心理冲突

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大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这种现象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挺多,如:现实中的大学生活环境、教学环境都与他们心目中期望的“大学”概念的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此阶段大部分学生能及时调整心态改变认知,很快去适应新的环境,接受现实,但个人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部分学生会出现较长的适应期,但基本都能最终适应新的环境,也会出现极个别的学生怨天尤人,不愿去主动融入环境,寄希望于周围环境适应自己,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冲突迟迟得不到缓解,造成心理失衡,进而迁移到生活节奏紊乱,学习质量下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 角色的转变过程中造成心理冲突

高中阶段学生主要以学习升学为主,有好的学习成绩升学是大部分学生的最终目标,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参与少,与周围的人交流的也相对较少,部分学生只是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面,适应社会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进入大学后,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的不适应,容易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容易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这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这是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其次需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认识到优,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应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应因为缺点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弃。

3 人际关系问题造成心理冲突

大学生活中,同学、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相处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由于之前生活环境的单一性,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想法去要求他人迎合自己,导致与周围同学沟通困难,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多疑,攻击别人或固封自己,容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或攻击性人格障碍。人际关系不良的同学,首先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要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通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纠正片面和错误的认知,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在大学生活中,尽可能多参加集体活动,敢于抛头露面,多渠道锻炼自己各方面交际能力,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确保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4 学习和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冲突

大学阶段,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教育不再是高中阶段的高压教育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班级排名落后,与高中阶段班中的佼佼者落差较大,因而产生挫折感,同时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焦虑。当然适度的焦虑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如焦虑严重且持续较长,则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排除。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在学生入学初就开始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自学能力,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建立正确而适度的学习标准,确立适合的抱负水平,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避免由于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过度焦虑。

当前,大学毕业生毕业面临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因此,学校应对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进行职业辅导,调整其择业心态,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自我,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学习掌握基本的求职技巧,以便在求职过程中能发挥长处,展现出自己的优势来推销自我。当然还应学会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调整好心态,不等不靠,不断努力寻找最佳就业机会。

5 情感方面受挫带来的心理问题

篇3

论文摘要:从一名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者的视角出发,探析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恋爱、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就业选择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鲜明的困惑和障碍,并提出几点疏导策略。

一、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人格心态

1.自卑。女性心理的最大弱点是自卑,女大学生也不例外。据观察和了解,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她们关注自身的发展,渴望得到应有的位置,承担必要的责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着较高的职业意识和成就意识,希冀在学业方面及将来的职业领域追求与男生一样的成功。然而,她们对自身能力缺乏认识,自信心较男生弱,潜意识中的弱者心态,对女大学生自我才能的发挥构成了压抑,使她们不能有效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2.狭隘。受活动空间与接触人和事的限制,部分女大学生的心胸比较狭隘,她们的兴趣和利益关系往往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视野狭窄,不能放眼全局、着眼社会,表现为多疑、嫉妒、记仇、爱传闲话等。事实上,女大学生相互间的嫉妒是其发展的最大天敌。在一个女生群体中一位女生出类拔萃,首先攻击她的往往不是男生而是女生,她们可以容忍男生超过自己,却容不得同性超过自己,这种狭隘自私的心理恰恰是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障碍。

3.生理。生理疾病也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女大学生因各种原因患上疾病时,承受能力下降,往往烦躁不安、困惑不已,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认为既增加家庭负担,也增加了学校、社会的负担,成了众人的累赘,以致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而不能自拔。

(二)思想观念

1.社会角色定位。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把女生放在从属、依赖、陪衬的位置上,对她们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女大学生虽属知识女性,也会不同程度地受着这种传统的影响。

由于社会文化的偏见,男女大学生在成就期望上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越是在竞争性强、对个体具有重要价值的活动中,女大学生的期望越低。另外,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更加客观地估计成功的可能性,这种瞻前顾后的考虑,使她们过多地关注可能遇到的障碍,更加上社会文化的偏见,使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

2.社会用人制度。近年来,社会改革蓬勃开展,这为女大学生才能的施展带来了机遇,为她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我国在改革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同时,受到冲击和震动最大的仍是女性。一方面,女大学生想勤奋学习、兢兢业业工作,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渴望自己成功;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又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弱点,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形成一种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激烈矛盾的心理,产生迷惘、悲伤。

二、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策略

(一)强化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行为

1.重新认识,坚定自我。科学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存在着性别差异,但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只是在智力活动个别要素方面略有不同。而且,女性较男性而言,有明显的情感优势,观察力和觉知能力都强于男性。在动觉、自然观察、人格及其他交往等方面,女生亦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将自己的优势带人学习、工作、生活中去,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会成为社会的强者。 2.更新观念,坚定信心。当前面临着瞬息万变、多彩多姿的历史转折的新时期,作为女大学生应该比男生更懂得正视现实的适者生存的含义,并学会让自己去适应新的思想观念、方法的要求,在适应的前提下求发展。作为女大学生必须闯过自卑的心理关,自觉地培养坚定的自信心。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它有助于发挥女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女大学生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使自己各方面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才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现实表明,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社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一种公平、合理、有序的社会机制正在形成,女性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3.理顺关系,平衡心态。一方面,理顺学业、工作、生活的关系。女大学生既要有对理想、对学业的不懈追求,又要在工作生活中能摆脱对家庭、对他人的依赖,在学校、社会工作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出与男生相同甚至超过男生的业绩,才能赢得他人的赏识和重视。因此,女生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的心态,力求做到学业、工作和生活完美统一。事实上,许多女生在评奖评优活动中,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男生对女生刮目相看。另一方面,}l顷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现代社会需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力戒嫉贤妒能、文人相轻。

4.陶冶情操,增强魅力。魅力是内在修养的折射,是健康人格的体现,其特点就是自信、独立、德才兼备。针对女大学生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她们树立立志成才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净化心理环境,用高尚的思想品德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自觉抑制各种不良影响,做到内外兼修,且内修重于外修。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科学研究、书画展览、文艺活动等,展示自我,陶冶情操。最后,通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内容可包括大学生道德规范、责任、义务,女生的生理与心理,女大学生的劳动美、心灵美、行为美、言语美、气质修养美、仪态美,女性的成才,女性的社会角色等。

篇4

【关键词】贫困学生 心理 贫富差距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13-01

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增加较快,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当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2004年3月17日,全国一级通缉犯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入法网。人们在庆幸追捕成功之余,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贫困生抑郁状态普遍高于非贫困生,部分贫困生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更为严重。有的学生甚至觉得老天不公,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生下来又不生在一个好人家;贫困学生普遍认为,穷,我们可以少吃一点,少穿一点,多努力一点,但心理的苦,想什么办法也解决不了。这说明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比经济问题要更严峻。因此,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

1 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及特点

(1)外表争自尊,内心多自卑。

(2)情绪忧郁、冷漠, 对生活缺乏激情。

(3)向往但逃避着人际交往。

(4)嫉妒偏激,怨天尤人

(5)敏感、过度自我防御。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贫困大学生中出现的几种不良的心理之外,嫉妒、过度掩饰、感情脆弱等心理问题也比较常见,这里不再一一细述。

2 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成因分析

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除了个人因素以外,还与家庭、学校和所接触的周围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不良心理形成的外源性因素

2.1.1 经济贫困

贫困大学生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下岗职工的家庭,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学倾尽了家庭的所有收入,有的还借了不少的外债,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承受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这种压力既是贫困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当他们的努力失败以后迅速形成自惭,自责心理甚至离校出走的重要因素。

2.1.2 社会不良现象

社会现状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物化的社会。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金钱为唯一追求目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看到自己的同学有钱购买各种商品,穿名牌衣服,花钱阔气,无形中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但经济拮据又是事实,所以导致其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的不足,使其失去了很多竞争的机会,又没有父母可以依赖,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焦虑的程度也就更深。

2.1.3 校园环境

当前在大学校园存在学生消费的攀比现象。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处理不好,会使贫困生因为心理失衡铤而走险。同时,在大学校园中,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多元的,这样一来,很多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就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很差,不会唱歌,跳舞,更谈不上会使用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的物品,变得自卑,敏感,脆弱 ,封闭,导致贫困生在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上一时难以适应。

2.2 不良心理形成的内源性因素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和制约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有些贫困生过分地关注于自己的经济状况,不能正视自己,认为自己“穷”是一种耻辱。因此,有许多贫困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害怕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对有钱人产生仇恨,甚至怨恨自己父母,怨恨自己的家庭。因此,有些贫困生在物质贫困的同时忽略了对正确人生观的追求,让贫困的枷锁束缚,丧失青年人的远大理想和进取心。有人消极悲观,认为出生贫寒,注定一生贫寒;有人极端偏激,认为“为富必不仁”,形成了歪曲的价值观。

2.3 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的疏导

2.3.1 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因此,要解除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对贫困生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消除其后顾之忧,使其读书的学费等基本问题能得到保证。

2.3.2 开设心理咨询,做好贫困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工作

贫困生应正视现实,要自信,自强,自立。把因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贫困生由于处在生活的“逆境”之中,容易引起其紧张,焦虑,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导致各种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只有把这种内在不良情绪宣泄出来,才能恢复正常的理智状态,而心理咨询则是给予贫困生及时的心理疏导的最有效的渠道,通过交流讨论,提供建议等方式开启他们的心扉,帮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及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以便把心里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出来。也可以指导,帮助他们,通过建立友谊,与自己的知心朋友倾诉内心的苦衷,使紧张情绪得以松弛,有助于他们良好心理的形成,健康心理的发展。

2.3.3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系

贫困生作为一个面广,人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普遍关注。但这些帮助只是打开贫困大学生封闭心扉的外力,要真正远离,摆脱心理疾病关键还在个人。贫困生必须认识到,坚韧的品质是用任何金钱也买不到的。穷,不是自身的弱点,也不是缺点,要百倍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努力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用知识和能力来武装自己,以自己能够有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和能力为荣。让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薇.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

[2] 龙晓东,廖湘蓉,邓治文.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3.(4).

[3] 陈阳,常薇,李斌.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2).

[4] 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新时代下大学教育正面临新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当前的大学生主要以90、00后为主,这一代的学生大多养尊处优、自尊心强、个性强。受其个性的影响,这些大学生大多比较叛逆,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反感。因此,许多大学政工干部对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感到越来越困难。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刻不容缓。发生在大学中的恶性刑事案件不断让社会震惊。例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社会不断质疑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面对社会的质疑,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对做好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重要意义。同时,认清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对认清当前的教育环境也有积极意义,能够为素质教育的普及乃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供活力源泉。

1.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式以说教为主。说教的教育方式单调乏味,说教的内容也显得颇为枯燥。传统的说教方式不仅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反而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反感。教育方式长期一成不变,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难开展。甚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走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此,不仅不利于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不利于课堂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

2.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大学生是一群有自主思想的人群,具备独立的思想意识,不喜欢被束缚,但大学生也是一个心智模式还不够成熟的群体。来自家庭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社会的诱惑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国内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国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浮躁的社会环境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思想,开展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3.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一项关于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结果表明:参照心理卫生评定量手册的标准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严重程度已经达到中度以上。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抑郁是存在于大学生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表现为:关心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记忆力差、不能集中注意力、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容易烦恼和激动、常与人争论、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感到孤独、感到苦闷等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则必将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疾病,阻碍了部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工作成效不高。近几年来大学校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专门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诊疗辅导。但从大学心理辅导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比较忌讳,能够主动寻求心理辅导的人还比较少。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工作方式还很保守,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大。再者,辅导方法和内容还不够完善,没有做到与大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相结合。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尤其是在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方面。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必须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工作中的应用。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对大学生的生存状况予以关怀、关注,对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予以肯定。关心大学生、爱护大学生、尊重大学生是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在对教育对象尊重的基础上,贴近教育对象的内心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辅相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积极意义。我结合多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对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心理政治工作的应用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做好宣传,提醒学校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想教育工作。虽然思想政工工作在大学开展已有多年时间,但重视度并不够。很多情况下是迫于教育部门要求的压力才开展相关工作。在教育体系内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督促学校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践。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重视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资金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要通过各种校园活动,不断促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心理疏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2.重视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许多大学都设立了心理辅导站,但负责心理辅导的教师人员专业素质过硬的并不多。只有重视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工人员的素质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实现有效的人才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关键。在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保障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鼓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积极提高业务素质,重视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研究,对于做得好的工作案例要及时分享、交流、学习。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重视心理辅导人才的引进机制及培训设施,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融入到心理培训机构中去,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活力。

3.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合到教学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将“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理念落实到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和谐、开放、积极、阳光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做好当前大学教育的改革,重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使人文关怀无处不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境界要到达“润物细无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心理疏导。大学生中也有一些特殊人群,如家庭贫困生、身体残疾生等。在大学的教学设施、教学安排、生活安排方面要考虑保护部分学生的心理,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爱护。教师要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将所搜集到的信息及学生的心声运用于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4.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式,更多地开展人文关怀的活动,实现有效的心理疏导。结合传统的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例如:每年春节都会有部分学生留在学校,可以组织这些学生一起过春节或是到教师家中过春节,感受学校带给他们的家庭温暖。又如:当前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给了在校大学生不少压力。学习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就业压力疏导。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早接触社会便于以后更好地工作。对于大学生沟通交流方面的心理疏导,可以在学校组织各种活动和兴趣俱乐部,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发明比赛、写作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们广泛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寻找自信,实现有效的心理疏导。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心理活动,让他们在快乐的活动氛围中受到熏陶,促进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形成健康心理。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有效实现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重视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87-192.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0-101.

篇6

关键词:班主任;问题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经验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疏导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转化成技能、技巧,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学习方法的不适。现在的中学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均由教师和家长安排,每天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辅导、做题,“死啃”书本,一切读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能力培养。然而在大学里,老师的辅导和督促少了,从课程设置来看,和中学比大学课程多,专业性、理论性强。对于这些变化,班主任必须及时作好引导工作,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我首先着重从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差别上来引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技巧;其次,帮助同学分析了如何配合任课老师,如何认真完成作业。其三,专门请了四位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高年级同学来我们班开座谈会。介绍他们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如何搞好学习,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关系等经验,使我班学生受到了较大的启发,为我班建立优良的学风奠定了基础。第一个学期快到期中时,教现代汉语的老师非常高兴地告诉我,我们班的学风非常好,学习认真、成绩优良,少数同学成绩十分优秀。期中考后,我们班的平均分要高出另外一个班的一个分数段,学生高兴,自己也觉得欣慰。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在学生刚入学时,认真做好学生有关学习的心理引导问题,对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二、个别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

要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注意到了它的重要性,更何况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我班有一个学生高中时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所以,刚进大学后,担任了我班的团支部书记,代表全校五百多名新生在军训动员大会上发了言,又被推荐到学生会搞社会工作。应该说,这个同学确实是比较优秀的。但期末考试时,她有两科被通知补考。她不相信这是事实,我作为班主任也不相信。对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多很多……究竟如何来做好她的心理疏导工作?事后,我才知道为此她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后来我主动到宿舍找她,对她做了许多心理引导工作,帮助她分析了失败原因,找准出路,制订了后五个学期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方法等,为她的大学四年做了一个细致的规划。现在,这个学生的学习已有了较大进步,思想、情绪基本稳定。

三、厌学心理疏导

厌学心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相互作用或生理、心理的相互影响,而对学习产生腻烦、厌倦、甚至嫌恶和反感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大学学生中,往往有一小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无兴趣,参加课外活动无兴趣,周末,别的同学能找到玩处,可他们则在宿舍里发呆,觉得空虚、无聊、离群独处,我暂且把他们称为患了“无趣病”。而这些学生又往往是从厌学开始的。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自卑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生认为,学不学或者学好学坏以后同样难找工作;还有的学生在中学成绩较好,但由于高考没有考好,以致到了大学后情绪低落,造成厌学。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了一次以“人生价值”和“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需要同轨”为题目的专题班会,班会提纲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如何去?”“社会需要什么?我有什么?没有什么?该学些什么?如何学?”我用马斯洛的人格层次需求理论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结果讨论和争论场面激烈,最后通过我的总结性的正面引导和阐述,学生们清楚了自己今后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学的问题。

四、自卑心理疏导

又到了一年一度评学生奖学金和困难补助金的时候,最让人为难的是最困难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都太差,学习成绩好的,家庭经济又都不困难。贫困生一般在入学的时候就已初步显现出来,表现在交不齐学杂费,衣被单薄等,他们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和下岗职工家庭。作为班主任,必须掌握这些同学的情况,主动去帮助他们,关怀他们。比如:我们现在实行的建立贫困生档案,按照贫困生的贫困等级发放困难补助等。由于经济贫困使贫困生的心理产生了系列问题,从而给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是经济压力:这是困扰贫困生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因学杂费交不齐心里发急。其次因为有许多费用无法开支而陷入经济困窘。二是学习压力:由于贫困生得到的关爱比其他人要多,他们都希望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得到的关心和爱护,但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础一般都比较差,又面对着自主择业的强烈竞争,所以自责心理和就业压力都很大。三是外部环境的压力:“贫困生”这一特殊称号无形中使他们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部分贫困生由于自尊心过强,过于敏感,对待一些人和事表现较为偏激,贫困或坎坷经历带来的挫折感,使他们对社会、对他人有一种戒备心理,于是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地参加班级活动,喜欢独处,害怕来自四面八方带有“歧视”的眼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正是由于这些压力因素造成了贫困生思想意识和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思想认识模糊、消极、有依赖、焦虑、自卑和孤僻心理,甚至思想意识颓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惰性逆反心理严重,自甘沉沦等”。这种因物质贫困而导致的精神贫困已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事端。为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克服重物质资助、轻精神扶持的不良倾向,做到精神扶持与物质资助并重,让贫困生在经济脱贫的同时,首先实现精神脱贫。

如此我采取一方面按规定把奖学金发给品学兼优的同学,然后让他们捐一部分,班费出一部分作为“贫困生进步奖”由生活委员管理,对成绩落后的几名贫困生在期末考试后,以成绩和名次为标准发这个奖学金,每进步一个名次奖励100元等。平时让成绩好的同学在各方面一对一帮扶这些贫困生。另一方面我采取从精神方面给予帮扶。主要做法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班级和院校级各种竞赛活动;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一些工作;只要发现他们一有进步,哪怕一点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从心理和自信心等方面给予扶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困难和阻碍,产生挫折。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如果不能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和适当的情绪调节,就会导致自卑心理和不良反应。

此外,还有如交友心理、嫉妒心理、过失心理、虚荣、崇拜、冒险等心理倾向都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需要班主任及时发现和研究,做好心理诱引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哀伤;心理疏导;叙事疗法

一个人在出生与死亡之间所失去或破灭的东西多不胜数, “失去”有大有小。大的“丧失”,比如失恋、亲人离世等,需要我们花一段时间来处理由这些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在这个“处理”过程中,有的人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悲伤过后继续好好生活;有的人则不能顺利地走出悲伤,这就可能需要做哀伤心理咨询了。在哀伤心理咨询时,运用叙事心理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相关理论简介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指咨询者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活故事,并以此为契机重新建构生活意义、唤起当事人内在力量的过程[1]。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创始人和代表者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

叙事心理治疗的基本理念[2]是:(1)语言建构了现实,而非对现实的描述和反映;(2)“问题”是一种叙事,而非一种“存在”;(3)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叙事与社会的主流叙事之间的冲突或矛盾;(4)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

叙事心理治疗以社会建构论为方法论基础,主要的方法有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本文将通过案例来简单分析叙事心理治疗在哀伤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二、个案分析

来访者小端(化名)19岁,女,是某学校大一新生,因在新生入学SCL-90心理册查时 “恐怖”一项分数偏高而被校方安排前来咨询室做心理访谈。小端的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小端从小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一年前,小端的外公因病去世(外婆还健在),当时小端正要参加高考,家人怕影响她考试就没告诉她。等小端回家的时候,外公已经下葬了。小端不能接受外公的去世,当她向家人或朋友诉说时,他们老是对她说一些“前面的路还很长”之类的大道理。小端感觉没人能理解自己对外公的感情,所以就不再向别人倾诉,一直把这种感情压抑在心里。最近一段时间一来,小端老是梦到外公,一闭上眼睛好像就能感觉到外公在眼前,已经对她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般对于像小端这种被校方安排而不是主动来咨询室的求助者,应该先向他们介绍心理咨询的含义、原则、咨询中咨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本文咨询师也是这样做的,刚开始来访者有所抗拒,并表示自己过的很好,没有什么要说的,但在咨询师介绍完上述内容后,来访者就开始有所松动了。下面是咨询过程(略有省略,咨询师用“咨”简称,来访者用“来”简称):

来(阻抗有所消除后):“我最近老是梦见我外公,他已经去世一年多了。我老是梦见他……”(来访者开始哭,心理防线开始被打开。)

咨询师什么都没说,而是递给来访者一张纸巾。来访者越哭越凶,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5分钟左右。然后,来访者就开始诉说自己的生活故事。

在叙说过程中,小端一直是断断续续的哭泣。这个时候就需要咨询师默默地陪伴来访者,倾听她的哭泣,让她明白你一直都在关注着她,她的伤心有人愿意听。小端的心情渐渐的平息下来后,开始向咨询师讲述关于外公的一些生活事件。

来:“我永远都没办法原谅自己。外公对我那么好,我还什么都没有为外公做过,我还没有尽孝……”

叙事心理学把人的生活故事分为单薄的故事和丰厚的故事。那种仅仅围绕某个主题讲述出来的故事,可以成为“单薄的”故事,因为一个人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不可能仅仅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并且,即使对于“同样的”经验也可以有不同的故事。单薄的故事往往包含一些偏见——自己的偏见和别人的偏见[3]。案例中,此时来访者一直自责自己没有尽孝心。因此,来访者的生活故事是“单薄”的,需要咨询师去帮助来访者挖掘“单薄”背后的“丰厚”。小端的生活事件是不能接受外公的死和自责没有尽孝,顺着这两条“线”我们可以引导小端去挖掘她生活故事 “丰厚” 的一面。

咨:“我能知道外公是怎么去世的吗?”(外化对话——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之一,这种谈话的方式将焦点从小端的自我谴责上移开。)

来:“生病,是癌症。外公一米八多的个子,最后瘦的就只有一小把骨头了,缩在床上一小点。连饭都不能吃,意识完全是模糊的,连我都认不出来了。……”

咨:“你是说有时候你宁愿外公离开,而不让他再受病痛的折磨,只是你对外公还有未尽的孝心,所以才对外公的离去不能释怀,是吗?”(这个时候来访者的生活故事已经出现了“特例”,也就是说她其实是可以接受外公的死亡的。)

通过咨询发现,其实来访者并不是不能接受外公的离世,而是不能接受外公在没有享受到自己孝心的情况下离世。这就需要咨询师来引导来访者,帮助其澄清问题所在。

来:“是的。我还要报答外公呢,可是他却等不及。……”

咨:“因为你的私心,因为你不想自责,所以你宁愿外公痛苦的活着,而不愿他结束这样的痛苦。我可以这样说吗?”(运用面质促进来访者自我思考、勇敢面对现实,但面质要建立在良好的咨访关系上。)

来访者开始哭。咨询师默默递纸巾过去。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分钟。

咨:“现在给你一个机会来主宰外公的生命。一个是外公痛苦的生活着,直到你可以报答他,在他面前尽孝;还有一个是,外公就这样离开你,不再忍受病痛的折磨。你可以考虑一下,你选择哪一个。”

来:(思考了几分钟)“让外公离开(语气很坚定),可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

咨:“外婆身体还好吧?”(这时,需要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转换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在“自责”上继续纠缠下去了,要让来访者看到新的生机。引导来访者关注当下,活在当下,珍惜身边拥有的亲情)

……

来:“那我就应该对外婆尽孝,就像对外公尽孝一样了。而且,我最大的孝心就是应该完成外公的遗愿,让外婆好好的生活。还有外公也放不下我,他要看到我现在这样的话,肯定也是很担心的,我不能让外公为我担心了。老师,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外婆是外公生命的延续呢,谢谢你,这一下我全都想明白了。”(来访者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最后,我们还举行了一个仪式。在轻慢的音乐声中,让来访者闭上眼睛放松自己,然后把咨询师的手当做是外公的手。让来访者拉着“外公”的手,把最想对外公说的话说出来,然后放开“外公”的手让外公走,自己也好好的过自己的生活。这一切都做完了,对小端的咨询也就结束了。

一个星期后,打电话问小端,她说她现在已经完全都想开了,咨询结束回去她就给外婆打了个电话,外婆很开心,她还打算一有空就回家陪陪外婆。小端还说,以前心情闷闷的,连与朋友的交往都很少,现在已经都好了,她会好好过自己的生活的。

三、讨论

Worden认为哀伤咨询需要经过四个阶段[8]:第一阶段是接受哀伤事实(让小端自己选择放开外公);第二阶段是经历及表达情绪(让小端自由的哭泣,咨询师默默陪伴);第三阶段是适应逝者不在的生活环境;第四阶段是将注意力投入在其他的关系中(小端把对外公的孝心转移到外婆身上,给外婆更多的关爱)。因此,在哀伤咨询的二、三、四阶段,都可以用叙事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咨询。

笔者认为,叙事心理治疗在实际的应用中是非常灵活的,主要是找准来访者的“生活特例”,挖掘“生活特例”背后所隐藏的来访者自己还没发现的强大力量,就可以引导来访者把这个“特例”变成“不特例”(也就是平常生活),这样来访者的问题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但是,叙事心理治疗并不是挖掘出来访者的“丰厚”故事和“生活特例”背后的力量后就一劳永逸了,新的更希望出现的生活叙事会不断出现,生生不息。叙事心理咨询的结束绝不像童话故事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叙事心理咨询的效果却是立竿见影的。

叙事心理治疗充分体现了“多元化”、“反权威”和“去中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它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接受和尊重个体的多样性,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 沈之菲.叙事心理治疗: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

[2] 翟双,杨莉萍. 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11).

[3] 李明,杨广学.叙事心理治疗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0.

[4] Worden,J.William.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1991.

篇8

关键词:校园舞蹈艺术;大学教育;审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46-01

一、校园舞蹈艺术在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舞蹈教育主要包括专业的舞蹈教育与非专业的舞蹈教育两种,本文所论述的是非专业的舞蹈艺术教育,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情操,而不是为了学到非常专业的舞蹈技能。从校园舞蹈艺术的教育中,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让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属于大学美育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它有着挖掘大学生想象力、提高审美鉴别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校园舞蹈艺术的教育,可以充分拓展大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在充分领略舞蹈艺术的独特美之后,也扩大了自己的审美视阈,提升了审美的层次。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象思维活动主要由人的右脑来承担,抽象思维活动主要由人的左脑来承担,舞蹈艺术活动属于形象思维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使用左脑和右脑可以有效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进行舞蹈的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可以让全心身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开启换位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思维的领域。

舞蹈中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核,不同国度的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不同形式的舞蹈,其中所能体现的艺术思想、文化思想、美学风格、哲学内涵都是不同的,舞蹈具有更广博的艺术包容性和综合性,从中可以充分领略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生活风貌,在相互的融合中也可以达到自我的完善。在校园舞蹈教育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智水平,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境界。很多大学都有舞蹈选修课,大学生在舞蹈选修课上不仅可以逐渐加强对舞蹈艺术世界的认识与了解,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来感受舞蹈艺术对人的形体美、气质美、心灵美的影响,并身体力行,使自己的风度、情感、形貌、言谈举止都得到了美的陶冶。

二、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民族永葆青春的源泉。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园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每一门学科都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着世界和人生,舞蹈艺术也以其特有的感觉方式来提高人们对生命形态的认识。舞蹈艺术非常注重感觉的敏锐程度,包括对音乐、灯光、旋律等的感觉,这也是人认识世界万物的根本所在。校园舞蹈教育的中心不在于培养多少个舞蹈家,而在于要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通过运动神经的刺激,不断积累一种内在的感觉经验,为智能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创造力的发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其次,校园舞蹈教育可以更好地解放心灵,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美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用艺术美的方式去思考人生,会给本来稍显平淡与枯燥的生活增添很多情趣,也使大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精神与生理的双重放松中,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舞蹈艺术的博大精深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灵和身体处于愉快的状态中,并且舞蹈艺术本身就有着极大的创造性,从舞蹈的创作到排练,再到最后的演出,都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人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创造能力具有迁移性,在舞蹈艺术中的创造力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的领域中,优秀的情操和高水平的创造力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三、总结

综上所述,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教育的功能,扩大其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视不足、师资匮乏、流于形式、渠道单一、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优化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提升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为社会培养博学多才且拥有较好心理素质的有用之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足,师资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学生的德与智方面的培植,心理健康领域在以前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教育的盲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接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就整体需求而言,这种提升还是远远不足。目前众多的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政策与宣传上,缺乏整体规划,难以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

此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匮乏也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普遍问题,就现实情况而言,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由辅导员或者其他职能部门的老师兼任,由于专业知识不足以及身兼数职,相应的心理指导职能得不到较好的发挥,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

2.流于形式,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但是普遍流于形式,往往有专门的设施而不加以利用,说到底还是对有心理教育的不认同。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往往比较单一,通常表现在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档案,并且往往只针对心理障碍学生的主动咨询,这样就把大众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只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单一服务,推广效果很差。

3.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成体系的教育过程,然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是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来开展工作的,缺乏一套完整的w系。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采用专业的教育模式,而非仅仅是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一对一的疏导模式固然可以解决个性的一些问题,但广大在校大学生学习、就业、情感等共性的问题作用有限,效果不好。

同时,高校一般将自身的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升学、就业这几个核心环节,针对性不够好,对其他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很少,比如对信息化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疏导等领域。

三、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师资队伍

各省教育厅应该结合省情制定并完善心理教育领域的激励制度,促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实施,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积极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专业人才入驻本校,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化得到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厅作为职能部门主要在政策引导方面着力,具体的实施有赖于高校进行自觉积极的努力。

2.建立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对一的疏导上,应该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服务更多的人,使心理辅导的受众群体大大提高,同时应该对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分析汇总,以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分类疏导。

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体系化的教育过程,应该健全整个环节,从课程设置到学生心理疏导,对每个环节的责任人以及疏导程序进行完善,使高校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真正地运作起来。

除此之外,结合高校学生信息化水平高的特点,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心理知识,这样的效果比课堂教育可能更具吸引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学校广播台,微信公众号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杨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144-147.

[2]史济纯,陈玉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5):148-149.

[3]王福臣,翟媛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3(1):24-26.

篇10

1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疏导遵循了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从思想观念的提升。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能够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其内心的困惑,使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从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系来看,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当前大学生出现的思想困惑、心里苦恼、情绪阻塞,一般都通过找辅导员谈心、交流等方式进行排解,所以注重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化解人们思想困惑、消除人们心里苦恼、疏通大学生情绪阻塞等作用,发挥了心理疏导的功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增强思想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思想教育的科学性,但这一切要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广泛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疏导方法为前提。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心理知识,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非常复杂,而且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和情绪,情感乃至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且还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为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掌握心理疏导,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

2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