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算的商业养老保险范文

时间:2023-10-15 15:4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划算的商业养老保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划算的商业养老保险

篇1

按照近日公布的文件,此次养老金改革涉及全国所有按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近4000万的“体制内人员”将从吃财政饭转变为缴养老金,从单位养老转向社会化养老。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将由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

决定将相关人员明确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类。文件提出,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换言之,“老人”和“中人”的待遇将不会降低。

过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与职务职级关联极大,而今后以新人为主,他们的退休待遇更多会与工资和基金运营等因素挂钩。也就是说,他们的退休待遇会与通货膨胀等因素发生关联,待遇水平因此缩水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商业养老险最靠谱

按现行体制,公务员的养老金水平显著高于同等工龄的社保,一旦双轨制取消,他们退休后的福利水平将趋于社会均等化,有较大的心理预期落差。既然有未来退休后养老收入出现下滑的预期,公务员更应该提早准备,以保障退休后体面生活。

在未来的养老金构成中,大部分人是这样一个结构:基本养老(社保部分)+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保险+自有积蓄(各种投资与理财储蓄)。其中,基本养老为最低生活要求提供保障,而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其实,一直以来,“双轨制”的最大问题不是两个群体的缴费制度不同,而是享受养老保障的水平不同。但目前情况是,退休人员的工资替代率很低,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还未普及开来。公务员规定必须购买职业年金,但现在公务员对于商业养老保险有强烈需求,而且也成为最靠谱的一块。

平安养老险公司系统规划部总监刘跃升表示,根据数据显示,虽然企业年金和团体养老险都有5%的税前列支政策优惠,但两者的购买情况差别巨大。企业年金近两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已经释放了7000亿元的规模,而商业养老这一块的团体险市场却仅有几百亿。在工商登记的1488万个企业中,只有20万家购买了商业团险。 保险越早买越划算

北京一家中型人寿保险公司总精算师介绍,商业养老保险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它是年金保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为退休金保险。“养老保险就是年轻时定期投入一笔钱,通过养老保险产品的保值增值,在退休后定期取出,以满足退休后生活的一种财务安排。”

“养老金要早准备,并且越早准备压力越小。”上述人士建议,从复利计算和理财角度上看,商业养老保险越早买越划算。“即使刚开始购买时可能不一定够用,之后可以根据年龄的增加及收入的增加,逐步加大购买额度。”

此外,投入要与自己及家庭的收入相匹配。商业养老保险是作为基本养老和企业年金之后的补充,建议投保人可以先预估未来生活所需要的费用,再进行购买,否则也会影响现有的生活质量。第三,应该选择退休后领取,领取时间的跨度越长越好。最后,一旦购买,中途不要轻易退保,以免遭受损失。

篇2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收期

中图分类号:F84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6-0050-08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2014年网上流传一个帖子叫社保“七不管”“九没有”①,引发网友的热议,有偏激的网友更是发表评论说“社保是国家的骗局”。探究原因,网上流传的“七不管”“九]有”帖子其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社会保险强调保基本,而不是无限保障。同时,“月薪1万元,养老金交满30年27年才能回本”的网友观点也吓退了许多准备参保的人。为了让公众清楚地看到社会保险是不是国家的骗局,参加社会保险到底划不划算,有必要对民众参加社会保险的收益情况做出测算。本文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来测算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情况。

当前,国内学者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益情况也曾做出过研究。如何立新(2007)基于微观数据,分析了新旧两种养老金方案下城镇职工终身养老金的纯受益状况,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分配效应的改革进行了定量分析[1];彭浩然 等(2007)通过微观个体假设,测算不同收入参保者在退休时点的缴费现值与未来养老金的收益现值差异,分析了新旧两种养老保险调整方案对不同收入者的收益变动[2];王晓军 等(2009)采用净转移额和内部回报率两个指标进行测算,比较不同性别、缴费年限、寿命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导致的参保后养老金收益差异[3];许志涛(2014)基于终生收入法构建基础养老金模型,测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净收益额与净收益率,不过其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再分配效应[4]。纵观国内已有文献,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益的研究上,主要是采用净转移额和内部收益率指标,但其重点都在研究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另外,已有研究大都未测算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收益情况,并且大都没有考虑到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因素。基于此,本文考虑养老金调整因素,对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鉴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办法完全一致,以下统称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状况做出测算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指标选取与说明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28%(个人8%,企业20%),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为20%。由于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比例不同,这直接导致其退休后养老金的净收益也不同。因此,本文选取养老金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三个指标,来分别测算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两类人群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情况。

“养老金净转入额”是指测算时点参保人员领取的基本养老金现值与养老保险缴费现值的差额[5]。养老金净转入额可以反映出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养老金净收益情况。若养老金净转入额为正,则表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会带来净收益,参保是有利可图的;若养老金净转入额为负,则表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会带来净收益,甚至会造成亏损,参保是不划算的。

“投入产出比”作为衡量参保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对收益指标,是影响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是否参保的重要因素[6]。投入是指参保人在参保期间向制度缴费供款的总额,产出是指参保人在生存余命内能够领取的养老金总额,投入产出比=产出/投入。投入产出比大于1,表明参保可以带来净收益,参保是值得的;投入产出比小于1,表明参保可以带来净损失,参保是不划算的。作为一个理性的参保人,倾向于选择投入少而产出多的项目进行投资,因此,投入产出比越大,就越能够吸引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

“投资回收期”是指参保人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收益用于逐步偿还最初的缴费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了参保人在开始领取养老金后多长时间能够收回成本[7]。一般而言,参保人总是希望投资回收期越短越好,因为投资回收期越短,则意味着参保人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并获得额外收益,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益也就越大。

三、模型构建

(一)前提假设

在构建模型之前,基于国发〔2005〕38号文件相关规定,做出以下假设:

第一,假定参保人员为2006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新人”,其缴费基数参照上年度“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以下简称社平工资)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假定个人缴费工资与社平工资的增长率相同。

第二,假定缴费在期初且缴费不中断(不考虑转保、退保②等特殊情形),缴费年限大于等于15年。

第三,假定测算期间国家在每年年初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当年不进行待遇调整,从退休的第二年进行待遇调整。

第四,假定参保人员退休后活至平均余命死亡,不考虑提前死亡的情形③。

(二)测算模型

1. 净转入额测算模型。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规定,“新人”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退休职工基础养老金月标准=退休时上年度社平工资月标准×(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是指参保人员实际缴费工资与对应的上年度社平工资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而言,其投资回收期的计算方法同T2。

四、参数假设、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参数假O

1. 参保年龄、退休年龄和缴费年限。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新人”累计缴费年限达15年以上才能领取基本养老金,即a-b≥15。假定职工2006年开始参保时的年龄a为25岁,考虑到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退休年龄b分别取50岁、55岁、60岁、63岁、65岁(对应的退休年份分别为2031年、2036年、2041年、2044年、2046年)。于是,缴费年限b-a的取值为25年、30年、35年、38年、40年。

2. 个人缴费基数、社平工资和社平工资增长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可知,2005年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社平工资)的年标准为18 364元,计算得到社平工资月标准Z0=1530.33元。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考虑到灵活就业人员收入的不稳定性以及各地的实际推行情况,假设其缴费基数分别为上年度社平工资的100%、60%、40%,即d=1,0.6,0.4。根据国家政策文件规定,对企业职工而言,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的60%~300%,这里假定d=3,1,0.6,分别代表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有关数据,可以计算出2005―2013年我国社平工资平均增长率为14.0%,同时考虑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和趋势,本文假定2005―2046年社平工资平均增长率为5%,即g=5%。

3. 缴费率、个人账户收益率、贴现率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的规定,企业职工的个人缴费率为8%,计入个人账户,企业缴费率为20%,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12%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因此,个人账户缴费率c1=8%,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率c2=20%(企业)、12%(灵活就业人员)。根据有关规定,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参照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息,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趋于成熟和未来基金投资运营,假定个人账户收益率r1=4%,假定贴现率与个人账户收益率取值相同,即r2=4%。另外,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50岁、55岁、60岁、63岁、65岁退休时的个人账户计发月数A分别为195个月、170个月、139个月、117个月、101个月。

4.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系数。在2005―2015年,随着国家对养老金调整政策的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以年均10%的比例大幅上调[8],该调整比例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注定是不可持续的,目前国家正在探索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基于此,本文假定参保人员退休后(2031年以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年均调整系数为5%,即f=5%。

5. 城镇居民退休时的平均预期余命。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生命表编制技术,可以生成城镇男女混合国民生命表。本文假定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的平均预期余命相同,于是可以得到50岁、55岁、60岁、63岁、65岁城镇职工退休时的平均预期余命分别为32.13岁、27.59岁、23.18岁、20.65岁和19.01岁。

(二)测算结果及分析

1. 企业职工养老金净转入额测算结果及分析。将相关参数代入(10)、(12)式,可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下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净转入额,见表1。

观察表1可知,不管是将个人缴费视为投入,还是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均视为投入,企业职工养老金净转入额都为正数,这表明企业职工参保可以带来净收益,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划算的。

如果仅将个人缴费视为投入,可以看到企业职工养老金净转入额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即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高,养老金净转入额就越多。这体现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较强的“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激励效应。例如,当缴费年限为35年时,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3倍(d=3)的企业职工,其养老金净转入额是缴费基数只有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60%(d=0.6)的企业职工的3.0倍;当d=1时,缴费年限为40年的企业职工,其养老金净转入额是缴费年限只有25年的2.2倍。

如果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均视为投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基本体现出“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激励效应,但个别年份其激励性被冲淡。例如,当d=3时,缴费35年、60岁退休的企业职工,其养老金净转入额却低于缴费30年、55岁退休的企业职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现了负激励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缴费激励机制不完善和养老金的连年上调。因为退休年龄越低的职工,其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早,并且能越早享受到每年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在平均余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导致其净转入额高于晚退休的参保职工,“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被“提前退休+养老金调整”的双重作用冲淡。

2.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入产出比测算结果及分析。将相关参数代入(15)、(17)式,可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入产出比,见表2。

观察表2可知,不管是将个人缴费视为投入,还是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均视为投入,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比均大于1,这表明企业职工参保后的养老金产出均大于其养老保险缴费投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划算的。

进一步分析,从表2可以看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入产出比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负相关关系,即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大,其参加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比越小。这暴露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完全体现出“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在于,缴费年限短、退休早的企业职工,其参保总投入较少,且能够较早享受到养老金待遇调整,因此其投入产出比较大;另外,缴费基数小的企业职工,其参保总投入较小(分母较小),受养老金待遇调整的影响,其产出(领取的养老金)相对于投入而言较大,进而导致相对比例投入产出比较大,这也反映出不同缴费工资基数的企业职工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另外,将“个人缴费为投入”“企业和个人缴费为投入”两种情况作比较,发现后者的投入产出比要小。其原因在于,在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后者的投入增加了企I缴费部分(分母变大),进而导致后者的投入产出比要小很多。

3.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测算结果及分析。将相关参数代入(18)、(19)式,可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见表3。

由表3可知,若仅将个人缴费视为投入,最短20个月、最长46个月就能收回前期的参保投入;若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均视为投入,最短62个月、最长133个月(11.1年)就能收回前期的参保投入。在收回参保投入后,此后领取的养老金全部是净收益。由于各年龄段退休职工的平均预期余命均高于投资回收期,因此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一项纯赚钱受益的投资,是非常划算的。

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与缴费年限呈负相关关系,与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即退休越晚、缴费年限越长的企业职工,其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越短;缴费基数越大的企业职工,其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越长。究其原因在于:第一,退休晚、缴费年限长的企业职工,其退休时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水平较高(因为缴费年限与基础养老金水平成正比),同时由于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多而计发月数小,使得其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要高很多,进而其具有较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能较快地收回参保投入。第二,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具有一定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缴费基数与基础养老金虽然呈正相关的关系,但随着缴费基数的增加,基础养老金增加的幅度却越来越小,另外,缴费基数虽然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成正比,但不会影响到个人账户计发月数,因此,缴费基数对基本养老金的影响不像缴费年限(退休年龄)那么大,这使得缴费基数较大的企业职工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收回其参保投入。

从整体上来看,“企业和个人缴费为投入”的投资回收期要比“个人缴费为投入”的投资回收期长。其原因在于,将企业缴费视为投入后使得总投入增加,个人在收回自己的缴费后,还要多花费较长的时间来收回相应的企业缴费部分,投资回收期也就相应地拉长。

4.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收期测算结果及分析。将相关参数分别代入(12)、(17)、(19)式中,可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下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见表4。

观察表4可以发现:

第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后的养老金净转入额均大于0,投入产出比均大于1,投资回收期均小于相应年龄的平均预期余命,这说明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一项纯受益的事情,是非常划算的。

第二,与企业职工完全一致,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后的养老金净转入额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投入产出比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负相关关系,投资回收期与缴费年限呈负相关关系,与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投入产出比与缴费年限(退休年龄)、缴费基数呈负相关的关系,也反映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第三,与企业职工“以个人缴费为投入”的相应数值(相同缴费年限、相同缴费基数)相比,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净转入额和投入产出比要小,投资回收期要长;与企业职工“以企业和个人缴费为投入”的相应数值相比,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净转入额和投入产出比要大,投资回收期要短。究其原因在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20%)介于企业职工个人缴费率(8%)与企业和个人总和缴费率(28%)之间,进而使得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总投入介于二者之间,在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其养老金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自然就介于二者之间。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测算模型,在对相关参数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测算发现:第一,不管是企业职工还是灵活就业人员,从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一项非常划算的选择。第二,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的净转入额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投入产出比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负相关关系;投资回收期与缴费年限呈负相关关系,与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第三,受缴费激励机制不完善和养老金连年上调的影响,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现了负激励现象。

(二)政策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度。当前公众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误解的原因在于,其对制度本身不了解。复杂晦涩的各种养老金待遇计算公式不方便人们理解,更不利于人们形成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正确认识。参保人在参保时只是知道自己缴费多少,而对自己将来能够获得的养老金的多少以及剩余养老金的去处更是知之甚少。对此,建议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未来收益的宣传,同时实行政务公开,定期将养老保险的参保、基金收支、基金投资等信息公开;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平台,开通社会保险政策咨询热线,以便于职工养老保险权益的查询和了解国家最新的养老保险政策;利用网络、新闻、报纸等媒介进行养老保险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使公众对其逐渐形成正确认知而不是以讹传讹。例如,可以在社会保险经办大厅内张贴关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与养老金净转入额的关系对比图,以使参保人清楚自己的最后收益大体有多少,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被人误导。

2. 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现了负激励的现象,亟需改革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对此,建议:第一,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累进提高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具体可参照吉林省的做法,即本人实际缴费年限累计超过20年的,在原计发标准上增加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其中:累计缴费年限21―25年部分,每年增加0.15%;累计缴费年限26―30年部分,每年增加0.2%;累计缴费年限31年及以上部分,每年增加0.25%④。第二,实行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与缴费年限相挂钩。即缴费年限越长的职工,其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越高,以体现个人账户的激励性。第三,增设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当前各地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主要有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的40%、60%、100%三档,建议在以上三档的基础上,再增加若干档缴费基数,如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的120%、150%、200%、250%、300%等,以便于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3. 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已经实现“11连涨”,这种行政命令式的调整方式弱化了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亟需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对此,建议:第一,为保证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相对水平不降低,同时又能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基本养老金调整要综合考虑物价上涨率和实际工资增长率两个指标。第二,当实际工资增长率或物价上涨率达到一定比例时,养老金就应该自动调整;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几年都不应调整[9]。第三,养老金调整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月份,在出现通货膨胀等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在年内启动应急调整机制。第四,设t-1年的物价上涨率为-1>0),t-1年的实际工资增长率为gt-1(gt-1>0),退休职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比例为x(0

5. 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延迟退休年龄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前文的研究发现,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退休早、缴费年限短、缴费少的职工,其养老金净转入额反而高于退休晚、缴费年限长、缴费多的职工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固然有养老金连年上调、缴费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原因,但退休年龄过低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建议:第一,严格审批、审核提前退休,坚决杜绝不合理的提前退休现象。因为提前退休属于严重的“搭便车”行为,它不仅会增加未来养老金支出负担,还会加重在职者的缴费负担,与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年g政策的宏观背景相违背。第二,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度。首先要提高女性的退休年龄,逐步将女工人的最低退休年龄提高至与女干部相同的55岁,女工人与女干部在55―60岁可以自愿选择退休年龄。男职工的最低退休年龄提高至62岁,其在62―65可以自愿选择退休年龄。

注释:

①“七不管”:异地就医不管;住院最高赔付15天;意外不管,包括交通意外;第三者责任不管;丙类药不管;住院费1 500元以内不管;60岁前身故只给4 000元丧葬费。“九没有”:没有生命保额(身故无保额理赔);没有投资功能(无预定利率和分红);没有贷款功能(急需要钱不能抵押贷款);没有灵活领取功能(按法定,不能提前);没有豁免保费功能(遭遇意外仍需缴费);没有确定领取功能(无法确定退休时的领取额度);没有灵活缴费功能(按法定);没有提前给付功能(重大疾病不能提前领取);没有住院补贴功能(无法获得额外补贴)。

②当前,我国允许退保的情形有两种:第一种是出国定居的,该种情况下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返回给本人;另一种是在缴费期间死亡的,该种情况下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如果将个人缴费视为一种投资,那么这两种退保的情形至少可以实现保本。

③对于未活到平均余命而提前死亡的情形,由于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并且其在领取养老金期间享受到了养老金待遇调整,因此,如果将个人缴费视为一种投资,那么这种情形在保本之外还可以获利。

④具体参见《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15〕11号)。

参考文献:

[1]何立新.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07(3):70-80,91.

[2]彭浩然,申曙光.改革前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7(2):33-37.

[3]王晓军,康博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09(11):75-81.

[4]许志涛.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J].财经论丛,2014(4):34-40.

[5]王翠琴,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140-146.

[6]薛惠元,仙蜜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制度选择――基于职保与城乡居保制度比较的视角[J].保险研究,2015(2):94-104.

[7]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缴费意愿的可持续性分析[J].西北人口,2014(2):85-91,97.

[8]仙蜜花,薛惠元.缴费激励机制下的养老金连年上调:矛盾及其化解[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2):92-101.

篇3

他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也没见过啥世面,他只知道自己从2009年开始连续4年共缴纳了不到1000元的养老保险金,从今年开始他就有“工资”领了。

自2009年我国制定全国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来,约3.25亿中国人得以享受退休福利保障,朱祥福即将成为其中的一员。

“意外之财”低了点

朱祥福的家庭是典型的西北农村家庭,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儿孙满堂。他家在当地还算不错,老两口没什么大病,儿子们都在身边,其乐融融。

朱祥福由小儿子“拔老”在西北,儿女们成家后就要“分家”,哪个孩子给朱祥福养老送终,他的房屋和田地就归哪个孩子,这种民间惯例被称为“拔老”。

朱祥福半辈子都没闲着,老了依旧闲不下来,除了带孙子,他还养了8头猪。每年靠养猪,他能挣一万多元钱。这笔钱朱祥福存得好好的,他想,自己都60岁了,出去打工也没人要了,将来老了走不动了,也不能全靠儿子,趁着自己还行,能多挣点就多挣点,尽量减轻儿子的负担。

今年11月过完60大寿后,朱祥福就可以领到政府发放的养老保险金了。对他而言,这笔钱就像是一笔意外之财,按照国家规定,交满15年养老保险金者,60岁后就能享受这份待遇。而2009年规定出台时,朱祥福已经56岁了,他只交满4年的养老保险,就开始受益了。

只是这笔意外之财并没让他太“激动”,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当地的消费水平,每月要买20斤面,还要买菜,买柴米油盐,一个月得400元才能养活自己。“有当然好,就是低了点。”朱祥福憨厚地笑了笑,“就算不用买粮食,85元还是不够呀。”

年轻人不参保是难点

朱祥福所在的城西村毗邻贵德县城,因迅速城镇化,如今村里仅保留了少量的农田,大部分村民的生活跟城里人没什么两样。失去土地的朱祥福一家,生活来源主要是两个儿子在附近县城打工的收入。

“为了鼓励参保,城西村五社的村民只要参保,村里就补助100元。”城西村村长马明清告诉记者。在城西村,村民的参保率已经达到了90%,朱祥福一家全部参了保。

青海省贵德县医疗保险事业管理局局长马德林在回忆2009年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时说:“难度相当大,几乎没有农民支持。当时,120名干部包了119个村,驻村一个月。”贵德县局部是牧区,牧民们的生活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不少牧民没有户口簿、身份证,也从不拍照片。2009年,贵德县开始登记60岁以上的农村人口,起初得到的数据是1万多人,最终核实完毕时,减至8000多人。虽然贵德县总共只有8万多农民,但核实难度着实不小。

推行养老保险的难度则更大,直到人们看到60岁以上的老人真正得到了实惠,才逐渐开始接受。马德林说,目前仍未参保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年轻人觉得离退休还早,认为40岁以上才会考虑。那些农村年轻人在外面打工,一个月能挣几千元钱,却既不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也不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现在到了一个节骨眼上,每年县里都会和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去年(参保率)是87%,今年定的目标是90%。”马德林说,年轻人不参保,是工作的最大难点。

补贴部分吸引力不足

马德林说得很实在,按照贵德县养老金的缴纳标准,100元-500元,分5个档次,每提高一个档次,政府补贴只增加5元。参保人若交100元,政府补贴30元;参保人若交200元,政府就补贴35元……参保人若按照最高档次缴纳500元,政府也只补贴50元。

“比起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的吸引力低太多”,马德林介绍说,2009年刚开始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时,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55元;直到去年,这一金额才提高了30元至85元。

在他看来,政策的不稳定性也是养老保险推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貌似把所有人群都覆盖了,但一个人群定一个政策,有时难以界定。

他举例说:“2011年,国家曾出了个政策,城镇居民在企业做过临时工,年龄超过45岁的,可以补交企业职工养老保险,60岁以后就可以享受。当时很多人都在观望,谁知政策只实施了一年,第二年就没了,很多人想参保也参不了了。”

险种间存“铜墙铁壁”

更让马德林感到棘手的,是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之间的“铜墙铁壁”。

比如,某人原本在农村参加新农保,后来进城到工厂上班,改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由于“泾渭分明”,他原先缴纳的新农保只能封存或办理一次性退保手续。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养老保险参保人面临类似的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

据了解,2012年年底,人社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三种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流动就业人口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具体何时落实,还是未知数。

“比如有人交了10年的农村养老保险,现在去了企业,没有办法转移。也有人年轻时在外面打工,在企业交了养老保险,年纪大了回农村,怎么从职工养老保险转到农村养老保险?关于这些情况,目前都还没有相关的规定。”

马德林说:“按贵德人在外打工的平均收入算,一年最低缴纳5100元职工养老保险;而在农村,一年最少只交100元,两者相差51倍。根据目前的政策,职工回乡后,只能把他的养老保险账户封存,等他以后挣到钱了再补交职工养老保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年轻人缴费,老年人享受”的阶段。“其实就是以新养老。”马德林说,“职工养老保险走的是虚拟账户,你看个人账户上有3万元,其实没这么多。之前一直说要把养老金账户做实,但目前还没做到。”

马德林说,青海省有意把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交由商业保险公司去管理,但现在还未付诸实践。

55元/月的养老金不可靠

33岁的王峰是河源市东源县农民,这已经是他在深圳打工的第5个年头了。5年间,他先后换过3份工作,月薪也由最初的1500元涨到了现在的3200元,虽然工资翻番,但每当想起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他就头疼。

“我父母好歹在老家还有田种,我靠双手吃饭,一停下来就没了收入,将来老了谁来养活我?”王峰说,且不论他打工的工厂不愿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他本人也不愿意在深圳掏钱购买养老保险。去年,他当时所在的工厂愿意为他购买养老保险,但他本人也需要每月交400元,他觉得不划算,没交。“现在养老金不能转移,如果有一天我不在这里打工了,钱岂不是白交了?”

王峰不仅没在深圳买养老保险,老家的新农保也没参加。他说,若从现在开始交,要交20多年,退休后每月顶多领100多元,20多年后的100多元又算什么?对他实在没有吸引力。据了解,河源市东源县从2009年起成为广东新农保的试点地区,基础养老金为55元/月/人。也就是说,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每月最少可领55元养老金。

参保人个人缴费标准分5个档次,分别为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参保人可自主选择档次,多缴多得。但即便按500元/年的缴费标准算,每月拿到手的养老金也不过112.19元。

和王峰一样对农村养老保险表示“不屑”的农民不在少数,东源县灯塔镇农民周富生也是其中之一。他说,对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55元/月的养老金实在太低了,“连买菜的钱都不够,按现在的物价水平,只能起到贴补的作用”。

他告诉记者,很多人买的都是低标准的农保,每月只能领60多元。“没有人敢把自己晚年的保障押宝在这笔微薄的养老金上,只能开动脑筋想想其他门道。”跟他同村的村民们普遍觉得每年几千元的村集体分红更有意义,周富生说,他家去年获得了2600元分红,“比养老金靠谱多了”。

缴费40年只为月领200元

早在2010年年底,河源就提出了“社保3年全覆盖”的目标,即:到2012年,优先解决60周岁以上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实现全覆盖;其次,着重组织4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参保,实现3年覆盖率达70%以上的目标:最后,积极引导、鼓励16周岁-44周岁的年轻农民参保。

但实际上,该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不理想。据河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河源人社局”)介绍,截至去年,新农保在该市的覆盖率约为97%,距离100%覆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该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即便是最高一档500元/月的缴费水平,实际上也偏低,对多数村民来说并不算什么负担,但仍有不少村民参保不积极。一是不少村民把缴纳养老金当成了投资,认为回报太低:二是养老金不能提前支取,也不能跨地区转移,他们因而对参加新农保心存顾虑。

同样的情况在欠发达的清远农村也存在。清远市三坑镇农民赵虎今年20岁,从当地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到镇里的一家五金厂上班。“我还这么年轻,买新农保要买到60岁,整整40年,不像我父母只要买十几年就能享受,我觉得不划算。”赵虎说。

他算了算,就算现在每年交500元,40年后每月也只能领到200多元。“说句难听的,我都不知道我40年后还活不活着,感觉太遥远了。再说40年后200多元钱能做些什么?谁说得准呢。而且,说不准我过几年就到外地打工去了,到时候钱岂不是都白交了?”

像赵虎这样对养老保险持观望态度的农民不在少数,他们同时也在不断地对比从中寻找自己认同的养老之路。赵虎的表哥如今在深圳打工,他参加了深圳的职工养老保险,日后可每月领取600多元养老金,这让赵虎十分羡慕。

河源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丽常也表示,现在16岁-44岁这个年龄段的参保率的确偏低。未参保者,有的是因为在外打工,还有的是因为尚不了解新农保政策。他告诉记者,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大,参保缴费存在难度。而且,他们是否参加了打工所在地的养老保险,该局也较难掌握。

老人捡破烂补贴家用

记者在河源和清远等地农村采访时发现,由于认为养老金水平偏低,一些农民在参加新农保后要求退保。在多数农民的眼中,新农保只是“锦上添花”,不能指望靠它养老。

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的刘清今年48岁,从2010年起,他每年都按500元的最高缴费标准购买新农保,但在缴费3年以后,他觉得不划算,要求退保,但他被告知不能退保。刘丽常表示,的确有部分村民要求退保,但按照规定,新农保不能退保或提前支取个人账户储存额。

顺天镇的张兴老人从前年开始每月领取55元养老金,除此之外,民政部门每月还向他发放约200元的补贴,这两部分构成了老人的全部收入。老人有3个女儿,他原本指望女儿能为他养老送终,但如今3个女儿自己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他不敢指望了。

每月不到300元的收入让他的日子过得相当清苦,如今,他每天都骑着三轮车到镇上的大街或垃圾堆里捡破烂。记者看到,老人家的午餐是一碟白菜,一碟菠菜,外加一碗米饭。“一个月300元不到,不够用,每个月光买菜都要200多元;肉要十多元一斤,一个星期只敢吃一顿。”

他说他正在向村委申请成为“五保户”。五保户每月有395元的补贴,还能住进养老院。如果申请成功,他就不用再捡破烂了。

刘丽常坦言,每月55元的养老金的确偏低,不足以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但他强调,养老保险是保底_生质的,并非收益性质,“村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

记者了解到,国家规定对16岁-59岁的参保人至少发放30元/年/人的缴费补贴,珠三角地区由市、县(市、区)负担;广东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由省、市、县(市、区)各负担10元。

国家规定广东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享受55元的基础养老金,中央补贴50%(27.5元)后,其余需由广东承担,珠三角地区由市、县(市、区)自行负担其余27.5元;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由省财政补助13.75元/月/人,市、县(市、区)各负担6.875元/月/人。

地方另行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的,由各市政府自行负担。

趋势:提高个人缴费额度鼓励延长缴费年限

相比广东的欠发达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农村居民养老金待遇要好得多。

广州市从2010年11月1日起实行新农保,60岁以上农村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标准被提至110元/月,230万农村居民受益,市财政投入4亿元为此埋单。新农保增设了最低10元/月和最高130元/月这两个缴费档次,从而将原来的5个档次增至7个。

假如一位广州农民按第一档缴纳10元/月,那么他到60岁时就能拿到155元/月的养老金。假如他按第七档130元/月缴纳,那么他到60岁时能拿到511元/月的养老金。农村低保对象、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五保对象和重度残疾人等特困群体,个人不用缴费即可享受养老保险。

从2011年7月1日起,广州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又从110元/月调高为130元/月,是全省平均水平55元的2倍以上。广州市花都区雅瑶镇的一位村民对记者说,他到60岁时每月可领取500多元养老金,再加上平均每月2000多元的村集体分红,他老了以后每月能有将近3000元用于养老,老年生活有保障。

相比于养老待遇地区的不平衡,其城乡不平衡更受诟病。在近年的各级“两会”上,呼吁“提高农民养老金收入、逐步向城镇居民养老金水平看齐”的声音不断,广东省已经开始在城乡养老金的“并轨”工作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篇4

    优先配置意外险

    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一旦出现意外事故或是患上重大疾病,微薄的养老金和医保恐怕难以承担高额的医药费。此时,商业保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人遭受意外伤害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年龄群体,专家建议,为老年人买保险时,首先应考虑意外伤害保险。

    相较于其他险种,意外险的保费较低,保障高。65岁以下的老年人购买意外险的费用与年轻人相差不大,也没有过多的限制条件,而且大多数可以保到80岁,因此老年人应该优先购买意外险,也是应该着重选择配置的保险。

    此外,部分保险公司还有专门的老年人意外保险产品,一般针对老年人因意外伤害而引起的高残、符合赔付条件的骨折、关节脱位、烧伤、重大手术等,提供较高的保险保障,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金最高可达7万元到12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意外险一般只保障老年人的意外伤害,并不保障正常情况下的医疗费用。

    适当搭配医疗险

    一般来说,如果老年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可以考虑在购买意外险之后再购买一份医疗险,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医疗开支。不过医疗保险属于附加类保险,必须搭配一款主险才可购买。

    但主险一般都是终身寿险、养老保险等,这类保险保费较高,对老年人来说,如果此前不曾购买过相应主险,此时购买通常不够划算。

    有专家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通常55周岁以下的身体健康且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老年人可以考虑购买主,超过这一年龄,可能出现保费“倒挂”的现象,即所缴纳的总保费之和小于被保险人能够获得的各项保障以及收益之和。

    即便选择购买保费相对高昂的人身险,也应尽量选择期缴保费,老年人收入相对较低,在购买保险时更应综合考虑自身经济承受能力。此外,保监会也有相关规定,年期缴保费不能超过投保人家庭年收入的20%、月期缴保费不能超过投保人家庭月收入的20%、趸交保费不能超过投保人年均收入的4倍。相对一次性趸缴,期缴保费的方式更能减轻家庭负担。

    或可换个思路投保

    据了解,有网友表示,既然现在给父母投保稍显“晚”,高昂的保费与能够获得的保障额度相差无几,那么还不如给自己投保,子女拥有充足的保险保障就是父母最好的养老保险。专家表示,这种想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篇5

“现在生活不错。偶尔,我和妻子也会聊到退休,一起想象我们退休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42岁的项先生这样说。项先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人事部门主管,月收入6000元;妻子是一家市立医院的护士长,月收入3000元;他们有一个儿子正在念初三,明年春夏之交参加中考。

40岁,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事业也好,家庭也好,都处于人生的巅峰状态。目前绝大部分的40岁人,把自己的眼光更多地投向了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把更多的资金储备用于子女的未来教育。但会想到15年或是20年后,自己凭什么退休的人还比较少。

“其实也快了,也就是再过个十几年。真不知道那时候能过成什么样子。”项先生的语气中带着些许的迷茫。

养儿养女防老靠不上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念。但如今到了21世纪,这种养老模式已经不再现实。

由于我国长期奉行独生子女的生育政策,同时健康医疗等利好因素导致国民预期死亡年龄大大推后,社会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今后将出现两个子女奉养四到六个老人的局面。如今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膝下都只有一个孩子,靠子女保障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要想让成年后的子女分担自己的养老压力,可能性已经越来越低。

社保只保障基本需求

“我们知道现在的孩子以后靠不住,他们能管好自己就不错了。好在我们现在每个月都在缴纳养老金,以后还能依靠政府。”看到单位定期缴纳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和个人养老金,让项先生对养老之事感到些许安慰。

但在了解了自己所在城市个人养老金的缴纳办法之后,项先生发现:按目前的养老金提取比例,自己能够领到的退休金大概相当于现在三分之一左右的月收入。换句话说,很难继续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

对于平常工资外收入较高、个人养老金缴纳比例相对较低的人来说,退休金与目前收入的反差会更大,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

有人曾经这样比喻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是一口熬粥的锅,每个月每人从自己的米袋里或多或少往锅里倒进一把米;到老了的时候,分到一把或大或小的勺,从锅里盛粥。但你喝到的只是粥。

因此,如果光靠社保体系的退休金,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退休前后的生活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说,仅仅依靠社会保障系统来实现丰足的晚年生活是不够的。

补充养老计划还不成熟

虽然国家希望形成社会、企业和个人三方立体的养老保障体系,但补充养老计划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现在40多岁的人们而言,作用并不大。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是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一项福利保障,一般由有能力的企业自愿建立。也就是说,选择权和主动权都在企业手中,所以目前只有很少的企业职工能享受到。企业年金还仅仅在少数大型国有企业中进行试点,以后改革的方向如何现在还不明朗,职工能受益多少也不得而知。因此,年逾40岁的人们想要依靠企业补充养老计划,还尚需时日。

养老金投资可偏稳健类

综合各方面来看,在经历了20~40岁这20年来的春耕夏种,类似项先生这样已届不惑之年的人们,必须通过各种投资途径让自己的退休金增值,否则就可能来不及了。

事实上,40岁开始为自己准备养老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时候通常是一个人事业的顶峰期,收入高而且稳定,负担虽然不轻,但完全有能力应付。在经历了10多年的职场打拼后,他们通常拥有一个比较丰裕的资金基础。在准备养老金方面,他们有两件工作要做:一是积累的资金如何投资,二是每月的结余如何利用好。

虽然说40岁的人距离退休还有一段时间,但和20多岁的社会新鲜人相比,他们的积累资金时间不多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有父母的支持,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在资金的使用上,他们还有不少需要花钱的地方。如子女的教育费用,父母的抚养费用等。因此,稳健类投资是积累退休金的主要方式。

短期投资品种来看,货币市场基金、人民币理财产品等理财手段,都可以作为40岁人退休规划的选择品种之一。

在稳健理财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资金使用效率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一任务不妨交给证券投资基金来完成。具体来看,作为养老金的投资工具,无论是投资风险还是投资期限。指数基金和平衡型基金都可以登上推荐榜的首位。

指数基金采用跟踪股票指数的方式,像近期推出的上证ETF50指数,就是其中的一种。ETF50的基金净值是直接和上证50指数挂钩的,上证50指数波动多少,ETF50的净值也就变动相同的比例。投资于股指类基金,不仅获取了投资一揽子蓝筹股的机会,而且减少了为选个股而伤脑筋的事情。

此外还可以考虑的基金品种就是平衡型基金。这种基金,资金动态地配置于股市和债市之间,所以能更加充分地发挥股票和债券两方面的投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睿智擒牛、从容斩熊”,在养老金的投资组合中,能起到提高长期投资收益的作用。

从子女教育金中“争夺”养老金

实际上,只要注意积累,多数40岁的中年人都可以攒下相当可观的养老金。但是不少40岁人却并没有这样做,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积累养老金与筹划子女的教育经费发生了冲突。

“目前,还是把子女教育作为家庭财务的首要吧。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子女没有点教育资本,怎么立足于社会啊?养老的事情还远着呢,不如等子女念完书再想这个问题。”

这代表了很多40岁人的观点。他们把自己的财务天平倾向了子女教育金的筹划上,自己的养老账户成了一个留到以后再说的话题。

的确,伴着人才竞争的加剧和教育事业的产业化,子女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成为了家庭财务的这个“重头戏”。不少40岁人的财务目标指向了子女教育账户的建立,而把自己的养老账户留到了以后再说。

对于收入较高,积累颇丰厚的人来说,子女教育金的支出和自己的养老金还没有构成冲突。但是对于收入有限的40岁人群而言,就要计算一下自己能否保证充裕的养老金?此时不着急,等到完成了子女教育的重大使命后,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差不多即将结束,40岁人,你是否有能力和财力再去规划养老生活?养儿不能防老,社保资金不够养老,到时候如何保证自己退休生活的水准?

收入比较有限的40岁人家庭,不妨扳回自己的财务天平,更多地倾向于自己的退休养老账户。而子女的高等教育费用甚至留学费用,不妨鼓励孩子采用银行助学贷款、打工等形式获得。还有鼓励孩子去争取金额更高的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和企业赞助的奖学金、助学金,

及早保障化解后顾之忧

除了通过投资让自己未来的退休金账户长大,40岁的人如果还没有充分的人身保障,那么此时也该赶快动起来了。

对于目前经济比较宽裕的40岁人,可以做些“重大疾病保险+住院补贴型医疗保险+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以预防生病带来的损失;预算比较拮据的40岁人,则可以省去医疗费用报销型保险,在保障大病医疗金的基础上节约一定的当前支出。无论选择哪些品种,40岁人都要明白,过了50岁基本上就很难买到医疗类保险了,到时候买也不划算了,不如趁现在及早规划。

篇6

郭婷婷(1992.4-)女,汉族,浙江绍兴,本科,宁波大学,宁波大学11民商法1班。

罗科(1992.5-)男,汉族,浙江省宁波市,本科,宁波大学,宁波大学11民商法1班。

摘要:宁波市2009年已经突破了户籍制度,在宏观上已经为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扫清了障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宏观上已经实现了制度的统一,然而,这样的统一在微观上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仍有待完善。本文主要分析了宁波市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案以及养老保险体系前景发展探讨。

关键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一体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城乡一体化的观念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所谓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就是不分企业的经济性质和职工身份,所有生产经营的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劳动者,筹集养老保险金的标准一个样,劳动者的退休条件和享受退休费待遇的标准一个样。”①我国劳动者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群体:一是居住在农村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二是居住在城镇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市民;三是流动于城乡之间亦工亦农的进城务工人员。而笔者认为,无论如何探索如何解决这三大群体的养老问题,其最终的目标或者说最终的知指导思想都是实现一体化。

一、宁波市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宁波市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对于宁波来说,在2009年之前,养老保险制度仍然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部分各自在缴费待遇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而根据宁波市2009年下发的《关于印发宁波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政策等,从2010年1月开始,宁波市合并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是这样的一体化是不完全成熟的,从微观的细微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此同时,宁波市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两个不同的体系组成:城乡居民养疗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因此,宁波市的现状为城乡居民之间实现宏观的一致,微观上存在诸多问题,两个体系之间尚未实现统一,一体化仍然不成熟。

(二)宁波市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宁波市现存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所面临的障碍。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论述。

首先,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不高,人们参保积极性有待加强

据统计,至2012年底,全市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155万名,新增参保人数101万人,完成市政府考核指标的1924%。宁波市16周岁以上应参保户籍人口养老保险(障)参保率达到834%,较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②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834%,虽然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这样的覆盖率仍然不是很高,全国最高的地区北京达到了9718%,无论是与我们的政策目标还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较,都有差距

2.政府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的缴费补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政府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的缴费补贴,目的在于提高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减轻部分居民的缴费负担,具体的缴费与补贴情况如下:辖各区缴费标准为每年100元、300元、500元、800元、1100元、1400元、1700元、2000元共八档,各县(市)可根据当地实际确定缴费标准。参保人员按上述标准缴费后,政府给予缴费补贴。而2012年之前的补贴标准是两档,2012年有所调整:“2012年1月1日起,市辖各区按年缴费的政府缴费补贴标准具体调整为:缴费标准在100元和300元的,每人每年补贴60元;缴费标准在500元、800元和1100元的,每人每年补贴200元;缴费标准在1400元、1700元和2000元的,每人每年补贴300元;重度残疾人和低保人员按每人每年300元标准补助。”③

虽然补贴档次由原先的两档改为现在的三档,但是仍然没有很好地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政府补助差异性不明显,不能明显地体现出“多缴多得”,这也会影响人们的参保积极性,以及人们的参保档次选择。宁波市城乡养老保险参保档次主要以低档次为主,大部分农民都会选择100元这一档,如余姚市到2010年12月底,全市缴费参保人数57280人,其中选择最低缴费档次100元/年的人数为52420人,占92%。笔者认为政府补贴层次不明显,没有体现出很大的优惠性质,农民会觉得如果选择高档次会不划算,是居民选择低层次缴费的原因之一。而这样的覆盖率仅仅具有表面的成绩效应,而体现不出真正的实际效果,因为选择低档次的缴费,意味着只能享受低档次的待遇,所以这样的养老保险不能很好地解决人们尤其是农民的养老问题。

除此之外,养老保险缴费政府补助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政府补贴单纯地按照“多缴多补”的原则,这样有可能会增加更多的不平等。因为低收入的参保者受到自身经济水平的限制,只能选择低档次的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获得较低的政府补贴,享受低水平的养老金待遇;相反,高收入者可以通过选择高档次的缴费标准以获得较高的养老金待遇,却能获得更高的政府补贴,这样就会加剧低收入和高收入者之间的不平等。

3.养老保险待遇有待提高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月养老金待遇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参保人员在年满60周岁以前按规定参保缴费,其按月享受的月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等三部分组成,如市属各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分别提高到500元/月、550元/月和600元/月,60周岁以上被征地人员如叠加享受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的,每月可领取待遇达到740元/月、690元月和640元/月。④第二种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本市户籍城乡居民,不用缴费,经核准后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即140元/月这两类待遇都支付终身。基本养老金仅140元,已缴纳保险费的也仅有500-700左右的养老金待遇,虽然相对于全国或者浙江省,这数字已算较高,但是这根本解决不了居民的养老问题。

其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制度构建上的差异。

1.强制性不同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有强制性的规定,是政府对企业的强制性要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则没有强制性的规定,是否参加保险,完全取决于居民自己的意愿,政府在其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有引导与鼓励。

2.筹资机制不同

在资金来源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主要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由三方缴费,分别是居民个人缴费,政府的缴费补贴,以及集体补助。最大的不同就是第三方筹资结构,不仅仅局限于集体经济,国家还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在筹资模式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用人单位的缴费部份纳入社会保险统筹基金,不记入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因此,如果参保人以灵活就业方式缴费的,其中60%的个人缴费要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只有40%记入本人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没有进行统筹,不论是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还是他人资助全部记入本人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3.缴费标准不同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没有不同档次的选择,都适用统一的缴费标准,如宁波市全市基本养老保险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统一由12%调整为14%(2013年5月开始),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不变,仍为8%。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档次的区别,具有一定的弹性,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档次,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两种制度下领取的养老金待遇也不同。

二、宁波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一)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

笔者认为,未能够实现全面覆盖,主要问题在于农村地区,而导致人们参保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单从农民的角度分析,“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仍挥之不去,自认为有子女的赡养,无需再额外地交保险金,参加养老保险。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发现,在农村户口的被调查者中,将近30%都选择依靠子女的赡养,而非依靠养老保险。其次,一部分农民认为养老保险的待遇较低,完全不能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或者说根本就不会在乎这点养老金,所以缴纳保险费显得没有必要。除此之外,人们对政策不信任。由于长期受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往往注重的是眼前的利益,而对于将来,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之后的收益显得并不关心或者没有信心。例如现在交保险金需交足15年,15年对于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15年之后的货币是否会贬值从而满足不了生活需求,政策是否会调整从而拿不到养老金,更或者没有交足15年就发生意外或者死亡等,而15年内所缴纳的金额并不是一笔小数目,首先支付这笔钱可能有困难,其次投资越大,风险就越大,面对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参加养老保险就涉入了更多的考虑,这些原因都限制了人们的参保积极性。

提高覆盖率,可想而知无法依靠人们的自觉,只能依靠政府的努力。首先从形式上,政府可以加强宣传,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向广大居民积极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实惠与好处。其次从内容上,首先建议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农民缴费补贴,激发农民参保热情。再次,笔者建议加强立法。虽然社会保险法已出台实施,但是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只有地方政策性规定或章程,没有统一的立法,缺乏了同一性和强制性,这必定会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因此完善立法,提高执法者的素质水平将是该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二)调整养老保险费的政府补贴

对于政府这样的补贴方式,应当做一些调整:首先正如上文所述,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提高缴费补贴,调动积极性。其次,补贴的档次不仅仅只是三档,可以考虑与养老保险金缴纳档次一样,即8档,每一档都有相对应的补贴额,从100到2000每一档的补贴额都不同。补贴额应当根据每一档缴费的情况,按比率补贴,且从低到高,这个比率不断减小,这样的补贴形式才会体现出相对公平合理,也更有助于完善养老参保结构层次。此外,笔者认为,政府的缴费补贴还应当有地域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和农村,也包括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根据这些因素,权衡整个宁波市,做系统的比较,据此制定合理恰当的补贴额,而单纯的“一刀切”处理模式显然是有待商榷的。

(三)改善养老待遇

改善养老待遇,政府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地提高养老待遇,或者尽力让居民选择高档次或者适合自己档次的养老保险。加大政府的养老金投入是必然的,并且,笔者认为,政府的补贴形式不应仅仅局限在保险金缴纳层面,在待遇层面,养老金发放过程中,也应当给予适当的补贴,这种补贴不仅仅表现在加大养老金的数额,此举与增加养老金无异,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其他方面给予补贴,或者以其他的待遇形式代替一部分的养老金。例如从实物上,粮食等生活资料给予补助,此种生活资料,通过政府统一购买,相信会有一定程度的优惠,如此即可以提高居民的养老待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压力;或者通过发放代购券的方式。

然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无止境的加大财政投入,并且,按照现在的养老金运营模式,预计到2021年将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赤字现象严重。“空账运行”似乎成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不仅仅在宁波,在全国范围内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而面对这一问题,有两种措施,即提高养老保险金额的缴费比例和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尤其是延长退休年龄,已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现阶段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55周岁。根据有关负责人的介绍以及根据实际综合考虑,就宁波市而言,延长退休年龄应当从女性工作者着手,因为女性退休年龄为55周岁,比男性早5年,而宁波市男性的平均寿命在77岁左右,女性则为80岁左右,女性比男性要长3-4岁,女性有更长的寿命,但是工作时间却比男性短,这有失公平,但是延长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在2-3年为宜。

上述两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政府压力,可以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但是都反映了一定的消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居民的利益,因此,政府可以再寻求其他更积极的措施,例如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完善养老金管理模式,通过养老金的升值,从而提高居民的养老待遇。

三、促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构想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同样存在其自身的缺陷,本文不作具体阐述,但是,该体系至今仍未很好地解决其自身的一个矛盾,即城镇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而矛盾主要是两体系在制度上的衔接,农民工返乡之后养老待遇应选择哪一标准。而笔者认为,与其找不到合适的衔接方式,不如将两个体系统一,当然就目前的情形来说,实现统一的条件还不成熟,只能做出大致的目标构建,即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两个层次分别做出调整改革,使两者在制度构建上接近,为统一做出铺垫。至于各种阻碍因素,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待遇

关于该问题,在上文中已作出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而至于提高养老保险待遇的目的,一则为了百姓的生活,二则为了能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相接近,从而为两者在待遇方面的统一提供可能性。

(二)增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保险缴费档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保险缴费方面有8个档次的标准,但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档次的选择,因此,为实现两者的统一,必须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方面做出改革。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增加缴费档次,不仅仅只是为了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相协调而做出的机械调整,它有其自身的现实必要性,对于该制度来说,对于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

首先,为了使两种制度在缴费上相互接近,增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档次是必要的的。缴费的档次不需要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那样有8个档次,但是可以将其设为高、中、低3档,供企业选择。具体的选择档次方面,可以根据列入企业的章程,或者企业与职工协商,或者直接由政府做出具体的政策,例如,在经济发展顺利或者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时候选择高档次的缴费;而在面临诸如金融危机或者企业经营状况不好的时候选择低档次的缴费。但是这需要政府恒定标准,且标准需合理可行。而具体的缴费,依然由企业和职工共同完成,企业缴费仍然计入社会统筹账户,职工缴费仍然计入个人账户。

(三)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的强制性改革

城乡居民对于是否参保,有自主选择权,目前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这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不同。而笔者认为,强制与否并不能成为两种制度实现统一的绝对障碍,因为即使没有强制实施,目前仍有绝大部分的居民选择参保,并且每年参保的人数都在增加。如果一定要实现强制,则课先进行强制与引导相结合,引导为主强制为辅,逐渐改为强制,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协调。从而为两者在强制性上的统一奠定基础。

综上所诉,宁波市的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在宏观上已经实现,但是一体化仍然不够完善,而面对的如今的情况,首先应努力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各个体系,着实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其次,通过协调,改进,争取早日实现两种制度之间的统一,如今统一尚缺乏必要的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因此,必须努力调整,缓解各类矛盾。真正的一体化,应是无论职业,年龄,性别等的差异,统一适用同一养老保险体系,这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叶响裙.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困境与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

篇7

这种非理性的购买,最终将导致险种搭配不合理、保额过大或保额过小等问题。

险种搭配不合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保险误区之一,

这种情况会导致消费者的年缴保费虽然很高,但仍不能全面覆盖。

这是一位工作非常繁忙、年收入达50万元的李先生的保单,共有9张,每年交保费5万元。李先生今年36岁,三口之家。

其中给自己的就有:5张

1. 重大疾病险:保额40万元,至100周岁

2. 附加住院报销:一年期

3. 附加意外伤害:保额130万元,一年期

4. 附加意外伤害医药费补偿医疗保险:因意外导致医药费报销,最高2万元

5. 年金:保额10万元,终身

一个人的保险需求是按重要程度来排序的,一般应该是:保障――意外――健康三类优先排在前面。

李先生现在所拥有的健康险保障额度,基本上能够满足在他发生重大疾病情况的医药费支出,意外保障方面基本上也合适,而缺乏对于家庭最为重要的低保费、高保障的终身(或定期)寿险。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感性购买。这种非理性的购买,最终将导致险种搭配不合理、保额过大或保额过小等问题。险种搭配不合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保险误区之一,这种情况会导致消费者的年缴保费虽然很高,但仍不能全面覆盖。在未来不时之需时,对于风险的规避仍不够完全。

类似李先生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有一部分消费者,在选择保险时往往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并没有对自身以及家庭的风险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整体全面的专业、理性和客观评估,就在一些保险从业人员较为感性的引导下,做出了并不能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比如,在购买过程中,很多消费者都会由于未考虑到持续交费能力等问题,使得自己在工作变动、收入降低以及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时产生交费压力;另外一个比较经常出现的,还包括一些保额不足以及保额过大等等,都是消费者容易出现的问题。

保险产品是一个复杂的金融产品,需要专业的人士为消费者解读,需要我们选择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熟知各家保险公司产品、客观、中立、专业的机构和人士进行科学的分析,以便我们消费者作出相对最有利的选择。

在这里,我祝我们的消费者在选择保险时真正能够选到适合自己的、并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保险保障方案,真正做好自己以及家庭的风险管理和理财规划。

(作者:王晓磊,明亚保险经纪公司高级咨询顾问)

买保险的5原则

1. 先给大人买保险

父母才是孩子的保险――孩子最大的风险就是父母出了意外,一旦真有这种情况,你想过你的孩子怎么办吗?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突然离去而过着凄惨的童年。

2. 先给家庭经济支柱买保险

既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发生风险对家庭的打击最大,所以,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其实是最需要保护的。当这个经济支柱发生意外或者重大疾病的风险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就会中断,就会降低生活品质甚至导致家庭经济崩溃。

3. 先买意外险、健康险

人生三大风险:意外、疾病和养老,最难预知和控制的就是意外和疾病,而保险的保障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两类保险上。但是很多人感觉这两种保险的保费很多时候是一去不返,或者回来得很少,算不上是投资,或者说“很不划算”,所以最具保障意义的保险一直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科学的保险规划,应该先从意外、健康险做起,有了这些最基本的保障,再去考虑其他的险种。

4. 先买保险再买房

“我现在要攒钱买房,等我买了房、车以后再买保险。”这是很多30岁左右还没有房的一族对保险人常说的一句话,类似的说法还有“我现在没有闲钱买保险”。

这种观念是非常不正确的。

一般来说,你将要还多少的房贷,在还贷期间内你就要有多少的寿险。比如你的房贷是30万元,那么你需要至少30万元的定期或终身寿险,以此来防范还贷期间的人身风险。

5. 年轻也要买保险

综合起来,年轻人有这样几条理由要买保险:

意外――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担负着赡养父母的责任。

疾病――重大疾病险能化解关键时的大额医疗费风险。

科学规划――随着年龄增长,保费也随之增长,年轻时买保险更“划算”。

保额计算器

一般寿险

理论上讲,可以用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做依据来考虑应该购买多少保险。所谓生命价值,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经济价值。具体可分三步:

第一步:估计以后的年平均收入

第二步:确定退休年龄

第三步:从年收入中扣除各种税收、保费、贷款、生活费等费用,剩余的钱假设贡献给他人――这些钱就是生命价值。

例如:一个人30岁,假设其退休前年平均收入是10万元,到60岁退休。而且,假设他年收入保持不变,平均年收入一半自己花掉,一半用于家人,即给家人花掉5万元。

则这个人的生命价值是:

5万元×(60岁-30岁)=150万元

也就是说,这个人应该购买150万元保额的保险。

养老保险

购买养老保险的意义是解决一个人老年生活费的问题,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结果非常麻烦,简化、示范性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估计以后的年平均收入

第二步:确定退休年龄

第三步:估计死亡年龄

例如:一个人现在40岁,假设其退休年平均收入是10万元,到60岁退休。假设他年收入不变,并按生命表的平均余寿来假定其死亡年龄。假设他的收入平均用在40岁以后的各年生活中,即退休后的生活费用与退休前一样多。根据中国人寿生命表,40岁的人平均余寿是37.62年,即40岁的人平均能再活37.62年。

退休后每年的生活费用为:

10万元×(60岁-40岁)/37.62年

=53163.2元

那么,总费用为:

53163.2元×[37.62年-(60岁-40岁)]

=936735.6元

也就是说,这个人应该购买大约90万元的养老保险。

请注意:

上述推算都未考虑利率因素影响,若考虑,最终数值将会略小于现在的计算结果。

一份白领保险认知度的有限个案调查

我们对保险到底了解多少?

刘先生:

34岁,IT公司CEO,年收入超百万,三口之家的唯一支柱。有较强的保险意识,也曾接触过多家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先后购买了7张保单,年交保费数万元。

我深知保险的重要性,所以在身边的朋友里我算是比较早就开始购买保险的,但是到现在为止,如何买保险,如何选择合适的险种,对我来讲仍然不是特别清楚。

主要原因是,我对于部分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使用较为“夸张”的说辞持有看法,同时我接触过的保险销售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将自己和家庭未来的保障交予他们来打理我心存疑虑。

所以,每次购买时我都自己收集各家保险公司的资料进行研究,但这项“工程”实在是太大了。我不是保险专业人士,比较那些充满专业术语的资料真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无奈之下只好采用宁缺毋滥的方式,但还是感觉花了一些冤枉钱。也许这样说不太合适,可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最让我担心的还是――自己购买的保险究竟怎么样,心里还不是非常清楚。

钱经・画外音:

刘先生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那些具有保险意识但困扰于传统销售模式的高端人群,虽然拥有重重保单,但却无法拥有合理、完善的保障。

张先生:

29岁,广告公司高级客户经理,月收入8000元,购买过商业医疗保险。

我在单位参加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自己又买了8000元的商业医疗保险。去年外出旅游时不小心摔伤了左腿,住院总共花费了9300元,按照保险条款我自己计算了一下,应该得到保险公司5410元的赔付。

但保险公司最后认定,我可以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中报销6400元药费,保险公司只能按照保险补偿原则,赔付我实际费用与报销费用的差额部分,只剩下2900元。花钱买了商业医保,最终却是这样一个结果,感觉亏了。

钱经・画外音:

如果张先生投保的医疗保险是定额给付型的(保险金额是根据被保险人的住院天数和手术项目事先定好的),在理赔时就不会受到社会基本报销费用的影响,保险公司会按照保险条款规定的赔付额进行赔付。

齐小姐:

36岁,独身,某知名外企中层经理,年收入近40万元,拥有6张保单。

经常有保险公司的人给我打电话,通常我会婉言谢绝,主要是工作太忙,也没有多少时间研究保险庞杂的条款。我周围的很多同事大多购买了保险,而且不止一张,我买的保险大多是通过熟人介绍过来的人,感觉他们说的有道理,就买了。

篇8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散,不少上班族都遭遇了单位的降薪甚至是裁员,在外企上班的王先生夫妇便是其中一对典型例子。由于公司的业绩大幅下滑,虽然暂时没有被裁的风险,但2009年夫妇俩的收入锐减,只有以前的60%。如何在收入缩水的情况下应对金融危机,成了小两口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

遭遇降薪寒流

今年32岁的王先生在一家外企IT公司上班,担任销售经理,以往月薪收入可达税后12000元,但由于降薪的缘故,现在月薪税后大约为7000元。太太李小姐任职于一家私企,现在月薪税后为3500元。夫妇二人单位都为他们缴纳了“四险一金”。小两口现在每月的基本生活花销约为3000元,需偿还房贷4000元,以王先生的住房公积金冲还掉部分还款额之后,实际每月需偿还房贷2600元。另外,还有给双方父母的赡养费1200元。这样,家庭每月结余3700元。

减少消费度难关

由于经济环境不好,王先生夫妇去年各自的年终奖金也大大减少,总共不过8000元,对于今年,两人也没有抱太多希望,估计和去年差不多。由于有部分存款,故每年可拿到的存款利息大约为1000元左右。支出方面,鉴于收入的缩减,夫妻俩已经有意识地控制了一些开支,如旅游、购物等项目,剩下要花钱的只有王先生每年6000元左右的养老险保费和过年不可避免的人际支出4000元。家庭资产方面,有一套自住的90平方米房产,市值约为100万元,还剩8年的房贷。此外,夫妻俩还有活期存款5万元,三年期定期存款15万元,基金10万元,但缩水30%。所有资产总价值130万元。

理财困惑有三

王先生夫妇现在关心的理财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是,现在经济环境不好,虽然暂时没有失业之忧,但是夫妇俩不排除未来有被裁员的风险,一旦被裁,夫妻俩的经济压力将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假若要在下岗后,仍可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在这段时间内夫妻俩该如何准备?

二是,为了应对失业风险,夫妻俩还想趁着目前仍有能力负担,购买一些商业保险增加保障,想请问专家应该购买什么险种较好?

三是,因为妻子年纪也不小了,王先生夫妻俩本来计划今年要个小宝宝,但是现在这种形势,如果妻子生了小孩后,薪水可能会降低一半,而且还会加大被裁的风险。假如还是按计划执行,以目前夫妻俩的情况是否可行,该如何理财?

资产配置与理财建议

陈 华

家庭财务状况分析

从提供的资料来看,王先生夫妇正处于家庭与事业形成期,已经购买了房产,进行银行存款、基金的投资和购买养老保险,表明其有较好的理财意识,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目前因金融危机而陷入困惑。对其家庭财务状况分析如下:家庭总资产127万元,其中自有资产79%,生息资产占21%,从目前的投资收益看,生息资产20万元收益仅1000元,占家庭年度总收入的1%。收益率很低;家庭收入主要是夫妇的工资收入,占家庭年度总收入99%,而其中又以王先生为家庭支柱:王先生夫妇的保险存在需要补充的空间。理财建议

(一)积极做好职业规划,增加事业稳定性。王先生夫妇不必过于担心被裁员风险,王先生已积累多年的专业技术和外企管理经验,且家庭已有一定储备,建议王先生夫妇工作之余积极充电,增加日后获得高薪工作筹码,保持生活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家庭保险规划。加大保障力度。保险是对家庭爱与责任的体现,可以为家庭提供财富保障,保障型保险费年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10%~15%为宜。

为家庭经济支柱购买充足保险。在目前经济不明朗的情况下,建议购买保障高、费用低的纯保障型保险,夫妻双方需补充意外险、定期寿险(20~30年期)和重疾险(保额10万~30万元),避免当意外突然来临而影响整个家庭的财务安排。

孩子出生后可考虑为孩子购买意外险、医疗险(社保或商业险)、教育险(必须含有保费豁免功能,教育险兼具保险和强制储蓄的功能)。

经济状况稳定了再考虑补充购买养老保险和其他投资型保险,

由于双方父母年纪已大,保险费率高,不划算,建议设立家庭健康基金,用于老人的健康维护,可以定期存款形式储备。

(三)生育宝宝,宜早不宜迟。王先生夫妇已是晚育年龄,建议不要因暂时的金融危机而拖延。《劳动合同法》有规定,妇女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用人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怀孕是今年很多女性自保职位的一个方式。

尽管王太太有被裁员的压力,但家庭储备可以缓解。按照当前社会的医疗和消费水平,至宝宝出生前需要准备3万元生育金。可用现有存款来实现。

(四)优化投资组合,增加理财收益。

1、留足家庭应急准备金,以备不时之需。家庭应急准备金以家庭3~6个月的支出额为宜,可用银行存款、货币基金、超短债基金和信用卡额度组合实现,以充分提高资产利用率和收益率。

2、对原有基金优化组合。建议咨询专业分析师意见,对存量基金进行筛选,并抓住市场波动的机会,择优持有,降低损失。

3、利用每月结余积极进行基金定投,实现中长期规划目标。建议王先生夫妇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在进行风险属性评估,了解综合风险承受能力(例如进取型、稳健型、保守型等),选择相适合的基金组合(按比例配置指数型、股票型、债券型基金),利用每月结余积极进行基金定投。

由于教育规划时间刚性,费用刚性,投资宜稳健且务必及早准备。假设每月定投1000元,若综合年收益率为6%,18年后可积累38.2万元(若收益率为8%,可积累46.8万元),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大学教育,如有节约可用于王先生夫妇养老金规划。

养老规划的操作时间较长,投资可偏进取。建议以一部分存款作为养老规划初始资金,同时结合基金定投和投资优质股票、债券等相结合的方式准备养老金,等收入增加的时候加大投资和适当考虑一些养老保险。

4、丰富投资品种。建议今年增加对封闭式基金和ETF基金的投资,并逢低购入黄金产品作为家庭资产储备之一,黄金资产占家庭资产的5%~15%较适合。

鉴于百年一遇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们上的宝贵一课,在进行长期投资时,应在达到或接近目标和资金使用时间时,以及出现经济向下信号时,将已有投资转为保本理财产品、国债、银行存款等稳健投资工具,以确保资金安全,避免受到不景气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影响。

保险建议

黄 智

家庭保险需求分析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当家庭某个主要收入的成员突然不幸离开,家里的其他成员需要多少财务资源和合理的保障,才可以保持五至十年的财务支持。避免生活品质下降。根据此思路,需要保障的家庭目标如下。

(一)今年想要个宝宝。宝宝的出生会带给家庭更多的欢乐及笑声,但同时也将给家庭的财务带来一定的压力及负担,从宝宝出生到进入小学的这段时间,是王先生家庭承担风险能力最弱的时期,预计这段时间的费用约10万元。

(二)有父母需要供养。以父母现在的年龄及身体状况,需要做20年以上的赡养规划,以20年计算的话,每月1200元的赡养费,预计需承担29万元的费用。

(三)房贷需要偿还。根据王先生提供的资料,房屋的贷款还有8年的还款期,作为家庭的唯一负债,当然也是保险规划必须去解决的担忧。通过计算未来还需要向银行偿还38万元的债务。

(四)双方的家庭责任。作为家庭的收入来源,夫妇俩都应对家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根据王先生夫妇的情况,保障家庭未来5年的支出约需要42万元。

(五)健康保障。现在的医疗费用越来越高,为了防止疾病的来临导致家庭遭受较大的财务损失,根据2007年广州市住院医疗费用人均自付医疗费用为12000元,所以王先生夫妇需要一份3万~5万元以上的医疗住院保障计划,重大疾病也是威胁到家庭目标顺利实现的一个隐患,动则几十万元的医疗费用风险必须规划。

王先生的寿险需求计算如下表:(根据双方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分配保额需求)

从上述的寿险需求分析情况看,王先生的寿险总需求为83万元,而已备资源为15万元。因此,王先生的寿险需求缺口为68万元。王夫人的寿险总需求为36万元,王夫人的寿险已备资源是15万元,因此,王夫人的寿险需求缺口为21万元。

根据王先生的基本情况和前述寿险需求分析结果,建议购买如下的寿险产品:

篇9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为了掌握和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心理情况,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经济和生活现状,为日后更好的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提供一手资料,四川农业大学校团委“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小分队”及时组织开展了失地农民现状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我实践小分队选取了雨城区实地较多的大兴镇前进村以及具有代表性的80户失地农民家庭。调查自以来的耕地被占用情况及实地后农民就业和生活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们调查表上的数据和反映上来的信息,经过汇总和整理,我们看到前进村的失地农民包括两类人群:本地的失地农户和由汉源县由于修建水坝、水电站搬迁过来的失地农民。本地失地农户数量较少,只占失地农民总数的25%,平均失地0.8亩/户,占失地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20%。与之相比,汉源搬迁过来的失地农民较多,占到失地农民的75%,每户失地在2—5亩不等,这些失地农民的土地大部分是在开始被征用,每户的家庭人口数3—7人,失地后剩余土地不足1亩,仅供自给自足种点粮食。调查我们还发现失地农户的文化程度较低,80%是没有上过学或仅是上过小学,上过初中的占到15%,而上过高中及其以上的不足5%

二、农民失地的原因及被占用土地的使用情况

据调查农民失地的原因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投资项目用地,如修建水坝,水电站等征地;2.政府东扩西移后办公楼用地;3.当地农民承包土地搞菌类种植租地;4.子女外出打工,劳动力减弱,自愿出租土地。

三、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⒈失地后总体收入水平下降。据对80户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显示,农民失地前人均纯收入约1800元/人/年左右,失地后为1200元左右,有的甚至不足1000元。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元/人/月,失年地后消费支出将近120元/人/月比失地前增加了50元左右。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前,农民家庭食品消(来源:文秘站 )费如粮、菜主要靠自产自食,水消费不要钱,成本较低,有的农户还可以靠卖粮食来储蓄一部分钱;而如今,粮食蔬菜基本上都要从市场购入,食品、水暖消费增加,导致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其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乎上了年纪的农民。人均收入比失地前有所增加,原因是征地前他们劳动力较弱,粮食收入较低,而被征地后发放的安置费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消费支出。

⒉失地后就业形势严峻。土地被征用后,有的农民全部拿到了失地安置补偿费,有的农民只拿到了部分补偿费。在就业安置上,农民全部以自谋职业为生。在调查的家庭中,原来在外打工的继续打工,失地后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因失去了原本的固定经济来源,只能外出寻找工作,他们虽然也稍微从政府帮助农民搞基本技能培训那里学到一点东西,但是在金融危机的旋风下,仍然很难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据调查收集上来的数据统计,85%的失地农民正处于无业、待业的困境中,10%的失地农民在建筑工地上打工,或者从事其他行业的服务性工作,极少数不足5%的农户可以有一定的资金去做生意,搞个体经营。

3.社会保障如养老、医疗保险不到位,低保覆盖面不高。由于社会保障措施尚未在农村推开,失地农民自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差,到目前调查农户中约5%的人有能力参加商业保险。大部分失地农民反映政府的低保金额较低,只有不到80元/户/月,不足以维持每个月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况且如今水电费又要上缴。另外,纳入低保的人群在增加。过去,在农村孤寡老弱病残的人才能享有低保;如今因为搬迁失地后,失地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靠土地种植粮食来维持基本生活,他们大部分迫于生活压力已经申请成为低保对象,因受当地政府财力有限的制约,约有30%-40%的人才能享受到低保。

4.失地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条件、交通、购物环境等方面都比过去方便多了,但外在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已无固定经济来源的失地农民的负担,他们中的大部分入不敷出。

四、失地农民生活面临的困难及要求

根据调查过程中我们与失地农民的座谈交流,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失地农户们对征地、租地还是比较理解,能够正确对待的。他们认为把土地租出去每年拿到一些补偿费还是划算的,尤其是对六七十岁的老弱病残的农户来说更有利,与失地前劳动力较弱,每年土地的收成少,粮食收益较低相比,失地后的补偿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但对于搬迁过来的汉源的失地农民,他们的困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耕地被占用后,农民对自己的经济补偿费不合理,而且兑现也不及时,当地政府截留较多。二是部分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认为失去土地等于断了他们血脉,失去了自己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三是一些中老年和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后再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他们对今后的生活都没有了打算和信心,只有抱有观望的态度了,认为“日后的生活不会有多大的改观,因为我们没有知识和文化”“改善生活,我们这一代是无能为力了,只有靠孩子们努力了”。70%以上的失地农户目前最大的生活压力是:天天没活干,找不到事做,家庭基本生活维持不过来。四是只给失地农民发一点补偿费的做法,正在造成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他们急切的盼望当地政府能够给他们授之以渔的生存技能,来维持基本生活。

篇10

我们先看看这个三口之家目前的基本情况。居住在上海的梅先生和梅太太,今年都是36岁,两人月收入差不多都接近6000元,一年合计总收入在15万元左。他们有个儿子,1995年9月21日出生,现年12周岁。

家里的财务大权一直由梅太太掌管,保险的事情也是梅太太在操持。梅先生夫妇特别疼爱儿子,儿子刚出生不久,梅太太就给儿子买了l份平安少儿险,1997年又给孩子买了2份同样的少儿险。到了2005年,又给孩子买了新华人寿的“红双喜望子成龙”两全分红险,2006年又给儿子从太平洋寿险公司买了“小康之家幸福一生”两全分红保险。

在1997和1999年的保险“促销”大潮中,梅太太也给先生买了一份中国人寿的“递增型养老保险”和“平安康泰终身寿险附加万寿定期寿险附加住院安心险”。

梅太太自己呢,也有不少保险。1998年她给自己买了平安康乐终身医疗险,1999年她为自己买了平安福寿30年期的寿险,2001年也赶潮流买了“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2003年买了平安康顺女性终身重大疾病保险。

梅先生一家现有的保险状况,大家可以参看本文附表。

看完梅太太为自己和家人安排的保险,我们认为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当然也有一些可继续完善之处。

高利率时代买长期寿险

可能大家也都看到了,从2004年央行频频加息以来,本刊也经常提醒各位读者谨慎购买长期的、储蓄类的传统寿险产品,如终身寿险、少儿教育金保险、生死两全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产品,因为目前这些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精算假设中有关保险产品内含的年复利回报率)上限被固定在2.5%的“紧箍咒”下,受到的利率冲击较大,隐含的利率波动风险较大。

比较年轻的读者朋友们可能从未想到过,在国内相当短暂的商业保险历史上,还曾出现过8%、9%年复利这样的高利率保险产品,甚至还出现过年复利14%的五年年缴费形式的少儿终身险!

在低利率时代,我们不提倡优先选择储蓄型的人身保险;而在高利率时代,购买终身或长期的偏储蓄的人身保险,对投保者个人而言,却是相当划算的理财手段了!而且这种良机是“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因为在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利率水平长期来看不可能总是处于2%、3%的低利率水平中,也不可能长期处于8%以上的高利率水平中,3%的年均通胀率,4%~5%的年均收益率,相信是很多金融投资计算中常见的假设。20年、30年或50年的漫长岁月中,要想找到一个长期可持有,且年均回报在8%以上的储蓄替代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还有保障功能!所以,梅太太在1997年~1999年这三年中为自己、先生和儿子购买少儿终身险、养老险和终身寿险这三类长期寿险,是非常明智的一个选择。

选择“罕见”的优势险种

除了在高利率时代购买长期寿险,我们发现梅太太还有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能够选择一些比较“稀有”的保险产品。

比如,梅太太在2006年为孩子购买了太平洋寿险的小康之家幸福一生两全保险,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可称赞的,因为此时的少儿教育金保险已经不比上个世纪90年代末那时的保单,可是梅太太却在这份保单后面为儿子附加了太平洋终身住院补贴保险。这也是市场上硕果仅存的终身医疗补贴保险。在2004年7月前后,由于赔付率过高,多家保险公司难以承受高赔付之重,都停止了终身住院补贴类保险的出售,此后唯有太平洋寿险苦苦支撑该类险种。这类“罕见”的、对投保人比较有利的产品,在我国台湾等地区也已经纷纷停售,梅太太能寻觅到这样的优势产品,已属不易。这也告诉各位读者,若要周到安排家人的保险,少不了平日里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等途径多多积累保险常识和保险产品知识。

当然,这每天的住院补贴金额有最高限制,不会随着通胀而上升,到了孩子享受这部分津贴的时候,可能一两百元的价值已经有些低了。如果是提供给自己或先生,反而更好。其实梅太太不妨为自己和先生安排这类终身医疗补贴产品,这样起到的效果可能比为儿子购买要好得多。因此说,好产品也要找到最适合用的被保险对象。

保费分配比例要合理

我们注意到,在很多类似梅先生这样的中青年三口之家,不少家长非常重视给孩子买这样那样的保险,但却忽视给有经济收入能力的夫妻双方安排保障。

但梅太太很好地规避了这一常见的家庭保障结构安排上易犯的“通病”。虽然儿子一出生她就为其购买了保险,儿子的保单也是全家的第一份保单,但随后不久,她就陆续给自己和先生安排了保障,这是值得所有掌管家庭理财大权的主妇们学习的一个思路。

通常而言,投保首先应该考虑家中收入最高者,“谁挣的钱多就给谁多花保费”,因为家庭支柱承担的家庭责任最重,对其他家人的经济安全作用最强。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会遇到打着“爱心”招牌向家长推销少儿保险的人。对于收入较高的家庭而言,花钱为孩子的出生买份保险,留个纪念,也未尝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但对于收入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家庭而言,切忌在没有给家长安排好保障的情况下,就急着为孩子安排保险。即便要给孩子买,也一定要给大人多点保障。父母才是未成年孩子最大的安全垫。

看看人家梅太太的安排,儿子的保单份数虽然是3个人中间最多的,但每年的保费支出却只占到家庭年度总保费支出的四分之一不到,先生和自己的保费支出才是大头,这样的安排是比较恰当的。

加重家庭支柱的人身保障

当然,梅先生一家目前的保险安排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们通过表格发现,梅先生夫妇虽然已经有了不少保险,但总的保障力度还不是很足,突出表现在梅先生的身故保障总额与自身收入比例不匹配。

梅先生夫妇各自的年收入水平差不多都在7万~8万元,孩子只有12岁,那么最好能够选择6倍于自身收入的身故保障总额,以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主要是为孩子考虑到18周岁成年)。如果希望在孩子大学毕业前都不受父母各种意外因素影响,最好能考虑10倍于自身年收入的身故保障额。

目前梅先生可以从平安康泰终身寿险中获得8万元的身故保障,从中国人寿递增型养老险中获得5万元的身故保障(基本保额的10倍),总的保障额度只相当于梅先生差不多一年半的收入,

显然不够。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梅太太为先生购买保险的时间较早,梅先生的保单在1997年和1999年购买,此后再也没有调整过。

那么,如何解决梅先生人身方面保障不足的问题呢?建议为梅先生增加20万元额度的10年期定期寿险(保障期刚好覆盖孩子大学毕业),以及20万元额度一年一买的意外险。

而梅太太自身的现有保障还算比较完善。她可以从平安康乐保险(防癌险)中获得5万元的身故保障额,从平安福寿30年期寿险中获得10万元身故保障额,从平安康顺女性终身重大疾病险中获得5万元的身故保障额,从投连险中获得20万元左右的身故保障额,总的身故保障额已经40万元左右。建议梅太太增加一份10万元额度的意外险即可(因为梅太太的普通寿险已经有不少了)。

这样夫妻俩的身故保障总额都差不多提高到了50万元,能够基本满足实际生活的需求。

这一点也再次提醒各位读者,最好能对家里的保单每隔两三年进行一次自我检查,看看是否有需要调整之处。

人到中年关注健康保障

另一方面,我们观察发现,虽然梅太太自身已经早早安排了长期防癌险和女性终身重大疾病险,投连险后面也附加了个人住院保险。但是梅先生的健康医疗险却是一片空白。

岁月不饶人,加上现代社会中的工作压力和各种外界污染因素,如今职场中人几乎都处于体力透支的亚健康状态。重大疾病低龄化趋势也越发明显,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病也越来越多。今年,梅先生已经36岁了,我们建议梅太太应该为先生加保一些重大疾病和住院医疗补贴方面的保险,以抵御可能发生的家庭“疾病危机”,让作为家庭支柱的梅先生安心工作,免去后顾之忧。 降低投连险保费的占比 梅太太在给我们栏目的来信中,还特别提到自己的一个保险困惑:“如何能够减少在投资连结保险上的保费投入,同时最好能让保单继续有效。”

经过我们的分析,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投资连结保险并不是必需品,也不是紧迫需要的保险种类,而且投连险的年保费投入占整个家庭的总保费支出比例过高,如果想要增加梅先生的人身和健康险保障,也需要把投连险的保费降下去。

我们的建议之一,是将这份投连险保单解约,也就是做退保处理。因为梅太太这份投连险是从2001年购买的,虽然中间有几年因为证券市场熊市而导致收益率无法达到预期宣传所言,但从2006年以来的大牛市,已经让她的这份保单投资账户价值超过了这几年投入的保费总和,在7月31日保单周年即将到来,而自己的投资账户净值又差不多处于历史最高位的时候选择退保,还有点小赚呢!而且这样一来,增加其他基础保障的保费来源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