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5 09:3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篇1

北京市电力公司电能计量中心运行管理处处长。高级工程师、装表接电高级技师、国家电网公司工程技术专家、国家二级注册计量师、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高级裁判员、国家电网公司资深评标专家、北京市电力公司电测技术专业一级工程师。

1981年参加工作的吴小林,是北京市电力公司一路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专业技术技能和业务管理方面的领军人才。他曾在平谷供电局从电站运行值班,在北京供电技工学校从事电力专业课教学,在北京供电公司“一户一表”指挥部从事工程管理等工作。2001年开始跨入电能计量专业领域,先后从事现场计量装置运行管理、公司关口计量技术管理、公司本部职能管理和计量专业技术、质量、运行等业务管理。

工作30年来,他始终坚持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分别于1987年、1997年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完成了电力网、电气技术专业的学习;日常工作中,一旦遇到问题、疑点,他总是虚心向有经验的师傅们请教。在刚跨入电能计量专业领域期间,他每天都要带上一本专业书籍和笔记本,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场实际相结合,详细记录设备型号规格、接线图并定期归类统计、分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2年参加全国电力行业营业用电技能竞赛选拔中,他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代表华北电力集团公司参加竞赛,并与另外两名队友密切配合、共同拼搏,取得了装表接电专业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同年,在参加北京市工业系统第十届工人技术比赛中,凭借出色的发挥,夺得第一名,被北京市经济委员会授予“北京市工人高级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6年参加北京电力公司第二届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比赛,取得电测技术专业一等奖。

面对成绩,吴小林说:“学无止境,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发挥自己的技术技能特长,推动专业技术的发展,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不断实践、积累、总结、提高”。他践行着他的诺言,经过对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2003年,他编写了《相位伏安法检查电能装置接线》的培训教材,分批为全公司电能计量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和实操指导,该方法不但被广泛应用于计量现场实际工作中,还被列入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比赛的实操项目。2007年,他编写了《北京市电力公司电能计量专业培训讲义》。多年来,为公司电能计量、用电检查、电费营业等专业和农网配电营业工及新入企大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在150学时以上。对待培训材料,他对自己的要求是“画竹,必须成竹于胸中”,每一次培训他都会对培训材料进行一次补充完善。培训中,他注重理论与公司计量实际工作相结合,培训内容涉及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程标准及公司管理制度;二是提倡“交互式”教学方式,鼓励学员及时提问、共享,竭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效益;三是注重各专业知识的融合,对电能计量专业所涉及的,如电力网、运行方式、接地方式、无功补偿、反窃电等相关知识,要查阅大量书籍经过融会贯通融入到培训内容中;四是课堂培训与日常答疑相结合,每次培训他都会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每年他都会接到许多电话咨询现场出现的问题,每一次他都是耐心解答,对说不清的问题,就抽时间到现场进行检测、勘察、画图分析,对自己不能解释清楚的问题,他就虚心求教有单位乃至国内经验的专家共同解决。参加过他培训的人员不但提高了电能计量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能全面了解电力行业相关知识,从而有效提升了公司电能计量专业队伍的业务能力。

2003年以来,吴小林曾多次担任公司和兄弟单位组织的有关技术比赛、竞赛的命题和裁判员,以及担任公司技能鉴定的考评员。2005年10月被推选为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所长知识技能大赛的裁判员。2006年4月应公司委派担任天津电力公司技术技能比武的裁判工作。2009年参加公司组织的《农电工岗位技能操作手册》中“电能计量”部分的编著工作,该《手册》于2010年1月出版发行。

在积极投身公司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吴小林更加注重对年轻职工的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培养。自2007年以来,他先后担任电能计量中心表计研究室主任、质量监督处处长、运行管理处处长。“众人同心,其利断金”,作为部门的带头人和管理者,他深知团队精神以及团队建设重要性,因此他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将团队成员紧密地团结起来,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宽广的发展空间,尽情发挥他们积极进取、乐于上进、勇于创新、敢闯敢拼的精神,并且将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无私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当年轻同志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作为处长的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困难找处长”,他总是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指导他们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他就是这帮年轻人的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帮助年轻人是他不可推卸责任和义务。就这样,在他的言传身教、谆谆教导之下,他所在部门的年轻同志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成长,截止到目前,已经培养出两位单位中层干部和多位技术或管理方面的骨干,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部门的工作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广泛赞扬。

篇2

关键词:管道项目;进度计划;编制进度计划

前言

每个管道工程总承包工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拥有自己的一个完整的计划保证体系。它需要应用系统的方法来分析影响进度的各方面因素,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考虑相应的措施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等,以达到按期完成工程、节约工程成本为目的,编制出最优的管道工程进度计划,在执行该计划的施工中,经常检查施工实际进度情况,并将其与计划进度相比较,若出现偏差,则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对工期的影响程度,找出必要的调整措施,修改原计划,不断地如此循环,直至工程竣工验收。伴随经济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是大幅提高。在现有的工程实践来看,在工程开工之前制定一个比较优化、合理的进度计划,是保证工程按时完工,达到控制投资、成本目标,及时发挥效益的必要保证。

一、管道工程进度计划编写存在的问题

1、 对管道工程进度计划初步设计编制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主要作业的逻辑关系分析模糊。

经过调查管道工程进度控制人员对管道工程进度控制作业逻辑关系的了解程度差异很大,基层控制人员对管道工程进度控制作业的逻辑关系理解比较模糊,缺乏统一的认识,专业技术人员和部分管理人员对管道工程进度控制作业的逻辑关系比较清楚,对进度控制作业的逻辑关系对进度控制的价值和重要性有一定的认知,但大多认为管道工程进度控制作业的逻辑关系是一项很复杂变量很多的工作,有意义但不希望给原有的工作带来额外的负担。

2、对管道工程进度计划阀室施工内容、站场施工内容、储油库施工内容、站场压缩机部分施工内容和作业的逻辑关系分析不足。

3、 对进度计划编写标准机制的未建立模板。

管道局在几十年的管道建设工程中积累了大量进度计划主要作业相关知识,这些核心技术和方法往往掌握在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头脑中成为隐性知识,传承的方式也基本上停留在导师制的模式上,一旦上述技术人员和专家离职,他们所掌握的的方式就不能够方便地为企业所用,之后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就需要继续学习和摸索。

4、对已有的进度计划资料利用不够充分

管道局建设有远程培训中心,由于没有建立管道知识库,因此也无法构建以知识库为核心的进度控制人员培训体系。新员工和晋升员工的培训还停留在师傅带徒弟传统模式上。

二、管道工程进度计划改进方案

1、初步设计编制内容与逻辑关系

初步设计编制内容分为:初步设计内业准备、线路定线及站场选址工作、勘查、测量工作、外协工作、初设报告编制、专项报告编制、技术规格书文件、专项报告文件、支持性文件、投资概算编制、初步设计内审及提交工程。

初步设计内业准备内容分为:接收初步设计重新委托、接收和审查原可研报告、线路完成线路选线和优化工作、工艺根据最新市场数据完成工艺系统核算工作。

线路定线及站场选址内容分为:线路定线工作(含山体隧道)、大中型河流定线工作、站场位置确认及选址工作。

勘查、测量工作内容分为:线路段初步勘察与测量、隧道初步勘察与测量、大中型河流穿跨越初步勘察与测量、站场初步勘察与测量。

外协工作内容分为:线路报批、外电报批。

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内容分为:线路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山体隧道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中型河流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线路水工保护报告编制、工艺稳态水力分析、工艺动态水力分析、工艺操作原理编制、初步设计总说明报告编制。

专项报告编制内容分为:防洪评价、职业卫生专篇、消防专篇、安全专篇、环保专篇、节能专篇。

技术规格书和数据单内容分为:线路、防腐及阴极保护、工艺、自动控制和仪表、通信、电力、给排水及消防、供热、采暖通风与空调、机械。

专项报告文件内容分为:安全专题报告、技术专题报告、操作专题等。

支持性文件内容分为:设计依据、会议纪要、设计基础资料、评价报告批文、许可及协议文件。

投资概算编制内容分为:投资概算编制。

初步设计内审及提交内容分为:初步设计报告公司级评审及修改、初步设计报告出版并提交、初步设计概算出版并提交。

初步设计编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施工图设计内容与逻辑关系

项目实施阶段内容包括:施工图设计、物资采购(钢管物资采购)、防腐材料(过滤器、收发球筒等国内生产的材料设备)、物资采购(进口球阀及执行机构)、计量调压、压缩机等国外进口设备(含工艺、仪表、电气、通信等多个专业的设备采购)永久性征地、临时征地(通过权办理)、一般线路施工、隧道穿越施工、箱涵施工、梁跨越施工、悬索跨越施工、斜拉索跨越施工、复壁跨越施工、盾构施工、定向钻施工、顶管施工、大开挖施工、阀室施工、非增压站场施工、站场压缩机部分施工、储油库施工、伴行路施工、调试与投产。

3、阀室施工内容分为:总图施工、土建单体施工、设备基础施工、工艺安装施工、仪表施工、电气施工、通信施工、阴极保护施工、外电施工、单体调试。

4、站场施工内容与逻辑关系

站场施工内容分为:站场总图施工、站场土建单体施工、站场增压换热设备及配套设施基础施工、站场工艺设备基础施工、站场增压换热设备及配套设施施工、站场工艺安装施工、站场仪表施工、站场电气施工、站场通信施工、站场阴极保护、站场给排水与消防、站场供热工程、站场采暖、通风与空调、站场外电工程、站场单体调试。

5、储油库施工内容与逻辑关系

储油库施工内容分为:储油库总图施工、储油库土建单体施工、储罐基础施工、储油库工艺设备基础施工、储罐制作及附件安装、储油库工艺管道及设备安装施工、试压吹扫干燥、储油库仪表施工、储油库电气施工、储油库通信施工、储油库阴极保护施工、储油库给排水与消防施工、储油库供热工程、储油库采暖、通风与空调、储油库外电工程、储油库单体调试。

6、站场压缩机部分施工内容与逻辑关系

站场压缩机部分施工内容分为:站场压缩机总图施工、站场压缩机土建单体施工、压缩机组基础施工、站场压缩机工艺设备基础施工、压缩机组安装、站场压缩机工艺管道及设备安装施工、站场压缩机仪表施工、站场压缩机电气施工、站场压缩机通信施工、站场压缩机阴极保护、站场压缩机给排水与消防、站场压缩机供热工程、站场压缩机采暖、通风与空调、站场压缩机外电工程、站场压缩机单体调试。

三、展望

进度计划是管道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指导性文件,科学合理的安排进度计划及确立主要作业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投资效益。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进度计划编制对控制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项目建设前期对于进度计划的编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对于管道工程进度计划编制的主要作业逻辑关系虽做了相关研究,但仅仅是针对建设过程的几个重要工序和环节,对于整个庞大的系统而言,本文的研究工作还远远不够,对于管道工程进度计划编制研究仍需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总结前期的工作后,就仍需继续研究的工作和内容做更深入的探讨和展望:

由于管道项目每个具体的项目施工都有自身的特点,文中做出的管道建设进度计划编制,仅对重点复杂项目的作业逻辑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工序相对少逻辑关系相对简单的项目未做说明。(作者单位:1.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政策研究室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吴俊,刘百兴,何为,杨学红. P3软件在施工总进度网络计划技术中的应用[J]. 人民长江. 2011(16)

[2]李丽萍,于宏新.基于项目流程的工程项目流程构建.管理科学研究[J].2010年4月. 80-83

[3]辛秋燕. P6在大型核电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案列[J]. 项目管理技术,2009(1):39~40

篇3

【关键词】数字化;网络安全;网络管理

0.引言

为响应和贯彻上级的气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气象局域网和气象局域网数字化建设,构建服务全社会的气象信息网资源共享平台,大力扩充网络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北海市气象局制定了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规划,在网络建设方面更是下了很大的工夫。于2001就开始建设各种类型气象业务和气象服务网,在网络建设上,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都采用了较为先进的设备,建成后的网络体系结构较为完善。但是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倾向,使气象网的管理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提高校园网管理水平,规范网络管理,使其适应网络技术和应用的新变化,就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笔者作为一普通的气象工作者,对自己所在的单位的网络系统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提出现阶段网络系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1网络设备繁杂,管理困难

我们单位各种网络设备种类繁多,有PC机、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和工作站等,设备的型号和规格也各不相同,分布在大院各个地方。室外设备也比较多,像包括通信光缆、电缆等。室内设备有各种交换机,服务器等。这些设备的管理都十分的困难,可能发生被盗、破坏、损坏等情况。一旦发生问题都有可能引起整体网的瘫痪,影响正常业务的进行。

1.2网络中心本身的管理能力不足,大院网络管理体制不合理

随着网络建设快的速发展,网络的用户群体迅速膨胀、在我们单位用户人群多达数千人,对于院网的日常网络维护这一块缺口很大,我们网络中心在编只有2个人,除了要承担单位所有网络硬件的维护,管理;业务区,服务区网络故障的处理,还要承担每个科室的网站建设,网络服务各种平台的应用,工作量相当的大。再者,由于对网络应用也日趋增多,很多单位的管理层都简单地认定应该把各种与网络有关的应用的平台归并到网络中心,把所有与网络有关的业务交给中心去执行。但真正要做的时候,很多相关部门又不给予配合,这样造成了管理机构专业分化程度低,分工不明确,身份职责不明,缺乏合法性,使得网络应用的一些平台无法有效推行。

1.3网络覆盖面迅速扩大,服务保障能力不足

相对于高带宽、范围广和数据量大的气象网,单位对服务保障体系的投人与实际需求差距巨大。在当前单位内还没有大量引入社会力量提供服务的背景下,单位只能以有限的投人来提供有限的服务。用户群体和服务保障群体的比例相差很大,在在大多数的网中,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很少,技术人员缺乏,没有条件管理和维护大量的PC机、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设备安全,对于单位所有的机房的网络安全也很难做到全面的监控。

1.4用户群体特殊,网络安全管理困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技术开放性及共享性的影响,互联网攻击的手段也越来越简单、攻击工具的功能却越来越强。很多用户通过网络在线看电影、听音乐,很容易造成网络堵塞和病毒传播。另外,大院内有很多计算机技术水平比较高的用户,对网络方面的技术有着很强烈实践的想法,他们会试着使用自己从网上学到的或者研究的一些攻击技术,这可能会造成某台服务器的宕机,这种有时会意无意地破坏整体网系统,会造成整个网的瘫痪,干扰整体网的安全运行。所以面对院网的安全管理不仅要注意防止外部网络对院网的攻击,还要注意防范院网内部的用户黑客的攻击。

1.5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能力水平有限

由于编制的限制,单位网上没有采取正确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机制,缺乏比较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工具手段和产品也是威胁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

2.加强网络管理的几点思想

2.1加强人员培训,建设专业化的网络人才梯队

网络技术人才除了网络管理员、信息开发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外,还应包括每一个用户,一个好的应用系统若没有得到各个用户的广泛应用,也很难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和特点。专业型人才梯队的配备是网络有效管理、网络设备充分发挥应有性能的可靠保证,若没有专业型人才为后盾,就难以设计出超乎想象的独具特色的网,管理和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各种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建设。

2.2建立多层次网络管理体系

统一规划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将网络规划纳入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去。

2.3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安全管理需要制定一整套严格的安全政策,以管理手段为主,技术手段为辅,按照国家和本部门有关信息安全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对数据管理和系统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评估。首先,对于网络硬件设施要定期维护,对安全防护的软件要即时升级或更新。其次,建立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网内,另一方面来自于网外。开放的网络环境,活跃的用户群体,使得很多网络成了攻击者的首选对象。据统计,网络病毒攻击20%来自外部,80%来自内部网络。建立一个集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漏洞扫描、防火墙系统和防病毒系统于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才能有效的防护网络安全。这种分层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具体来说包括攻击检测、攻击防范、攻击后的恢复这三大方向,每一个方向上都有代表性的技术手段和安全产品。在建立了这种多层防护的安全体系以后,即使网络中的入侵检测系统失效,防火墙、安全漏洞扫描和防病毒软件还会起作用。

篇4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培训中心紧紧围绕我局总体工作部署,以公司2016年普考、竞赛和调考活动为契机,培养“现场实用型,急需型,创新型”人才思想为指导,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各专业总体技术水平,打造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职工队伍。

年初,按照公司今年的培训工作要点部署,下发了全局培训工作要点,专业培训班计划。截止六月底,全员培训率达 51.76 %,办班 228次,培训量22441人.天。培训教育经费投入127.5万元,经费投入率 30.7 %。

一、2016年1-6月份主要培训工作

(一)精心组织、群策群力,全力以赴备战公司2016年普考、竞赛和调考工作。

1、为迎接公司2016 年普考、竞赛和调考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局相关专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适应现代电网运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2016年普考、竞赛和调考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和书记亲自挂帅,分管局领导为主要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普考、竞赛和调考的日常工作。普考、竞赛工作在公司层面和局层面分别组织实施,两个层面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协同配合,普考、竞赛和调考培训工作涉及专业全员覆盖,重点突出。

普考竞赛专业分别为:输电线路高压带电检修、配电带电检修、高压试验、油务化验、继电保护、业扩报装、电能计量现场校验、调度运行、调度自动化和通信传输十个专业。根据普考竞赛要求和专业情况制定了我局详细的培训方案。先后数次召开会议具体布置落实参考单位培训方案,确定参考人员名单。征集了各参考单位的培训需求与建议。普考工作首次将四个分局涉及专业的人员一并纳入考试范围,给普考工作增加了难度。培训中心总体管理控制,对各专业普考人员分别进行了一摸、二摸阶段性培训测试,通过测试成绩比较分析,提出下一阶段培训的目标与方向。十一个参考单位自主协调组织集训,充分调动了各参考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目前,各参考单位普考集训工作全面展开。期间各参考单位有计划的安排各专业教练进行讲解和指导。培训中心及时督导,对各参考单位集训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包括集训地点的选定、费用标准的确定、结算的流程等等)逐一解决。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与公司人资部多次沟通,请教普考各专业细节问题,给各专业参考人员明确方向,与此同时,对各专业外派工作逐步推开。培训中心统管,各专工分别定向联系,做好普考结束后下一阶段抽考竞赛的衔接工作,把我局普考工作的重视程度渗透到每一位参考员工的思想中。使此项工作实现了主线明晰,阶段管控,分层组织、协调,克服了工作主线长,容易懈怠的弊端。

2、积极准备,多措并举,计量专业、输电带电专业竞赛成绩显著。

接到输电线路高压带电检修、电能计量现场校验专业竞赛通知后,局领导、培训中心、计量中心、输电处相关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公司技能竞赛中,选拔参加自治区技能竞赛选手,精心组织,专业处室密切配合,按照自治区专业竞赛的内容和规则要求组织训练工作。在短短一个月训练时间里,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倾注了大量的智慧和心血,在两个专业的比赛中,计量专业取得了个人第三名、第四名、十五名,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输电带电专业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二) 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1、 加大外派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生产经营人员、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

局领导高度重视提升我局职工专业技能水平,上半年加大了外派各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根据目前生产目标需求,结合春查工作情况及今年公司普考专业,分别送出电能计量、继电保护、高压试验专业50人到国网冀南石家庄基地进行实操演练培训;送出输电带电专业10人到冀北带电培训基地理论实操训练。派出企业管理培训班32人三批次到区外学习培训,派出配电带电专业人员11人到北京学习培训。

安排参加了公司在电力培训中心组织的为期一年农电人员30人的培训;安排变电运行、高压试验、用电检查专业人员20人进行为期三个月培训;安排营业抄核收专业6人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培训;安排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专业5人进行为期十天以内的培训。

为加强我局管理人员管理水平,3月份送出一批中层干部50人到浙江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以提升中层干部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局领导亲自监督管理,受训人员认真学习,态度端正,培训效果显著。

针对外派培训人员存在管理中的不足,对每期外派学员在学习期末考核学习效果。局培训中心对承接培训的单位提出具体要求,对培训授课内容、课件、老师、课时等进行把关审定,分管副总对重要的外培班要进行把关,培训过程中加强了对培训纪律效果的跟踪监督,培训人员的效果结论,作为培训费用报销的考核依据。大大提升了外派培训工作的实效。

2、 加强班站长综合素质培养;开展班组建设管理知识讲座。

上半年我局举办了一期班组建设和管理培训班。这是结合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的工作特点,抓培训,增素质,强合力,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品德好、作风硬、能力强、业务精、善创新的职工队伍,全面提升班组管理和服务水平。此次培训,得到了局领导的高度重视,特邀请成永亮教授为我们授课。培养班组长现场管理能力,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全局200多人聆听了讲座。

3、结合传统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师带徒”培训功效。

进一步深入推进开展基层单位“师带徒”活动的。根据各单位人员情况,严格审查新签师徒合同,批准签订各基层单位106对师徒,实现新参加工作人员、转岗人员、初级岗位职工全覆盖。对2015年师带徒培训合同进行整理,加大对“师带徒”培训工作考核力度,并按管理办法实施,考核结对的师徒。此项工作的开展,为我局近年来新入局人员选择合适的师傅进行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本岗工作的要求,尽快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搭建了平台。

4、加大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力度,避免专业技术人员断档现象。

今年我局陆续对新分配入局人员45人,从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修养、企业安全规程、变电基础知识、职业心理素质、电力法规政策方面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培养新员工遵法守规、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让新员工尽快走向岗位接受专业实操的训练,避免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断档现象。

(三)其他培训方面完成的工作。

1、送出变电运行专业人员41人参加了电力培训中心举办的220KV、110KV仿真证取证复证培训。解决变电运行职工上岗取证问题。

2、 上半年安排我局各基层单位共164人参加了电工证取证培训工作。解决一线职工取证上岗问题。

3、完善培训制度工作。按照局标准化管理制度要求,对现有中心岗位内容修订、规范整理,制定出新的培训岗位管理标准。对职工教育培训教育制度汇编中的文件进行整理,加强对现有政策的执行和管理,修订了外派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对基层单位日常培训、现场培训加大考核力度,加强对培训人员工作业绩的考核力度。为及时配合培训工作的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4、 电教室维修改造项目签报填写审批完成。并列入局技改项目审批报告已转交局生技处。为提升培训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5、学历教育方面。按时安排华北电力大学函授站的课程和讲课老师的吃、住、行,及2016年本科毕业生33人进行了毕业答辩、毕业生登记表、评语填写等后续收尾工作,圆满完成函授站教学任务。

(四)存在的问题

1、公司普考、竞赛工作贯穿全年三个季度,尤其今年布置的专业较多,上半年举办的青工培训班也比较多,和春查预试、大修、技改工作有冲突,工学矛盾突出,造成职工有不良情绪。

二、2016年下半年工作安排

1、按照集团公司普考、调考活动的部署,以及公司技能竞赛要求和规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根据我局各专业比赛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安排培训。针对普考、竞赛专业,制定合理的外派培训计划,安排好抽考人员、竞赛人员的外派培训工作。借以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在公司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2、加强管理人员培训,预计下半年送出一批中层干部到浙江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提升中层干部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

篇5

论文关键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培训工作;培训创新;员工队伍建设

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浙江公司培训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及浙江省电力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2012年3月初配合浙江省电力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开展全员培训,实现了培训全覆盖、考试人人过关的目标,为浙江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公司”)首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综合验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提供新理念宣贯、新体系学习、新知识培训的有效培训之路,彰显了培训工作的积极作用。

一、深化认识,强化培训保障

2012年初,经国家电网公司批复同意,浙江公司全面展开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作为公司核心培训单位,服务省公司、服务电网企业、服务员工队伍建设是浙江公司培训中心的一贯宗旨。该中心深刻认识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其在培训教育积累、培训设施、培训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在浙江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集中全力,积极做好“三集五大”培训各项准备,做到层层有保障、稳步推进“三集五大”培训工作的开展。

1.政治保障,凝心聚力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启动伊始,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即同步开展了以“三集五大”建设重要意义、目标内容、实施策略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宣传。通过内部网站、宣传橱窗、信息简报等渠道开展“三集五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定期召开月度例会、专题例会,部署“三集五大”建设任务;组织干部员工开展专题学习和讨论,了解和分析员工思想动态,使员工充分认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培训工作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等,确保上下同心、思想一致,全面提升培训中心员工对体系建设的认同感,将政治保障优势转化成推动“三集五大”培训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的强大力量。

2.队伍保障,抓住重点

为完成“三集五大”各项培训任务,浙江公司培训中心迅速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了培训教学、培训研究、培训管理、后勤保障、安全稳定等工作保障小组,重点保证“三集五大”培训工作,组成了一支由各专业骨干力量组成的培训教学、培训项目研发及培训管理队伍,强化“三集五大”培训队伍保障。

3.管理保障,提升效率

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全面加强“三集五大”培训项目管理、培训过程管理及培训团队管理。在浙江公司人力资源部及专业部室的指导下,该中心深入调研,精心编制培训方案,确保通过培训方案的实施使各类人员的素质满足新体系下的要求,使员工在思想准备、新工作流程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等方面达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在“三集五大”培训实施过程中,该中心适时了解培训学员对培训情况的反馈,每周统计各地市局培训情况及培训考核情况并反馈给省公司人力资源部;不断优化培训团队及后勤服务等工作,使各项培训管理工作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为“三集五大”培训工作提供规范的管理保障。

二、注重实效,开展针对性培训

为配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各项工作,2月28日浙江公司对“三集五大”培训工作作出部署,明确了各阶段培训任务和安排,提出“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人人过关”的要求。浙江公司培训中心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进程,分别开展了总体宣贯、标准化体系宣贯、专业化培训及岗位适应性培训,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员保障。

1.录制培训课件

“三集五大”建设总体宣贯、标准化体系宣贯、专业化培训前,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安排好培训课件录制工作。为确保课件录制质量和效果,该中心精心布置培训课件录制环境,配备精干技术力量,创新运用科技手段,经过连续半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三集五大”总体宣贯培训20个视频培训课件的录制、编辑等系列工作,还完成了“三集五大”专业化、标准化宣贯42个培训课件的录制,并将录制好的培训课件上传到浙江公司网络培训平台,提供网络培训平台的技术支持,同时向各单位配发视频光盘,为集中宣贯培训及各单位组织培训准备好视频播放等课件。

2.启动总体宣贯培训

3月5日,浙江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总体宣贯培训分别在培训中心本部及富春江分中心启动。该阶段培训共开设培训课程20门,涵盖了“三集五大”总体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和保障方案等内容,覆盖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包括“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总体概况、“五大”体系建设总体方案、“五大”体系建设方案、深化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方案、信息通信支撑系统建设、制度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统一企业文化建设方案、政治保障方案等。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培训分级分层开展,受培人员根据岗位分级在培训中心及各单位统一观看由浙江公司相关部室负责人主讲的视频录像。

至3月底,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共举办了9期“三集五大”体系总体宣贯培训集中培训,省公司本部各部门负责人、地市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县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公司本部人员参加培训。省公司系统其他人员则通过网络学习或班组播放课件的方式参加学习。共有37000多人参加了培训和网上考试,参考率达99.3%,考试合格率达100%,基本实现了全员学习、人人过关的目标。“三集五大”体系宣贯培训期间,浙江公司网络培训平台总访问量达到41万余人次。集中培训、网络学习和班组学习的结合实现了“三集五大”体系总体宣贯培训的全覆盖。

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浙江公司全体员工进一步明确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构架、运作模式、总体实施进程和工作要求,进一步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有利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推进。

3.推进标准体系宣贯

为深入开展标准体系宣贯,在浙江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组织下,该中心培训师到公司有关职能部室和杭州市电力局等部门、单位开展调研,了解培训需求,为“三集五大”标准化宣贯培训等做好准备。

7月下旬,浙江公司培训中心举办了标准化骨干人员培训。浙江公司本部各部门(中心)、各直属单位、各地市局标准化专兼职人员参加了集中培训。35000余人参加了培训考试,全部过关。

“三集五大”标准化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全面推动浙江公司“三集五大”标准体系贯彻落实、提高公司员工执行标准的意识和能力、及时掌握“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新活动、新内容和新要求及保障“三集五大”标准体系高效运行夯实了基础。

4.开展专业化培训及岗位适应性培训

“三集五大”建设专业化培训是在总体宣贯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公司“三集五大”建设进程而开展。

从4月中旬至7月底,面向“五大”体系所覆盖岗位群的相关人员和“三集”专业管理人员,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共开展了“大建设”、“大规划”、“大运行”、“大检修”及“大营销”专业化培训54期。培训内容主要为专业管理模式、管理标准、工作流程和岗位工作基本要求等。2300多位各专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了集中培训。

随着“三集五大”建设工作的推进,调整到新岗位人员的专项岗位适应性培训也随即开展。浙江公司培训中心重点调研新成立单位的培训需求,深入开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专业化岗位适应性培训和转岗培训:针对“大运行”岗位适应性培训,开展了地调监控员岗位取证培训、220千伏变电运行值长岗位复证培训(调度业务)、省调500千伏集中监控运行人员培训;针对“大检修”岗位适应性培训,开展了省检修分公司运维站人员检修技能培训和取证培训等;针对“大营销”岗位适应性培训,开展了集抄、集收模式应用专项培训、大客户经理培训、台区经理培训、计量中心新进人员培训等,还开展了信息化调整培训。参加“三集五大”专业化培训的人员全部通过培训考试。该中心还根据“三集五大”专业化培训及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要求,及时组织培训项目开发,举办相应的培训班,满足新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通过“三集五大”专业化培训,浙江公司系统各单位“三集五大”体系相关人员基本掌握了专业体系建设的管理要求和工作流程,使“三集五大”建设形成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得到切实贯彻,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和正常运行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

通过半年多来大规模、多专业、高要求的“三集五大”培训工作,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发挥了其在服务中心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传播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浙江公司员工在思想准备、新体系模式导入、工作标准的实施、新工作流程的运行、专业技术力量的保障上达到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要求。

三、创新方式,彰显培训特色

在浙江公司的部署和指导下,该公司培训中心结合“三集五大”培训实际,打造了集网络化、可视化、集中培训、班组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结合、多种途径学习的培训新模式,丰富了培训载体,为员工在岗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培训效果。

1.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

在“三集五大”各阶段、各项培训中,一方面组织各单位骨干人员参加培训中心的集中培训,加强对管理及专业骨干人员的重点培训,使他们回单位后做好其他员工的培训辅导和重点、难点知识传授;同时,各单位组织其他人员通过公司远程网络平台进行自学或班组播放课件的形式开展学习,并参加统一的网络考试。利用网络培训平台提高培训的普及率和覆盖面,使网络培训成为员工学习的大课堂。这种将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省公司层面培训与各地市局培训的有效结合。

2.宣贯培训与专业化培训相结合

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在组织“三集五大”新理念、新体系、新标准宣贯、做好“三集五大”宣贯的全员学习和普及推广的同时,按照“三集五大”建设进程,及时启动专项化培训,组织“三集五大”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了解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及“大建设”、“大规划”、“大运行”、“大检修”及“大营销”新体系要求、新流程规范,快速适应新要求,实现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理论宣贯全员培训与专业人员按岗位培训的有机结合,做到“三集五大”建设培训内容、培训人员的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3.专家指导与培训师讲解相结合

在“三集五大”总体宣贯、标准体系宣贯中,浙江公司20多位部室领导和专家担任了培训主讲,他们以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对“三集五大”体系的学习和理解深刻地诠释和宣贯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理念、标准、规范等,为浙江公司员工开启了精彩的培训课程。同时,浙江公司相关专家还与该公司培训中心培训师共同承担了“三集五大”专业化培训任务。集优质培训资源和力量,分层、分类开展“三集五大”培训工作,实现了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保障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4.培训学习与考核过关相结合

篇6

关键词 水电厂自动化;开发;发展;技术问题;技术措施;技术条件

引言

随着水电厂"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工作的开展,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基础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对水电厂的生产运行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水电厂自动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开发应用是水电厂实现"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的必备条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水电厂自动化系统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舞台。水电厂自动化工作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有新的发展。如今的水电厂自动化系统应该成为一个集计算机、控制、通信、网络及电力电子为一体的综合系统。不仅可以完成对单个电厂,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对梯级流域、甚至跨流域的水电厂群的经济运行和安全监控。本文就如何开发水电厂自动化系统及自动化系统开发方面的技术问题作一点探讨。

1、 自动化系统开发的组织过程

1.1、 用户参与开发过程

计算机监控系统不同于一般的机电产品,用户参与其开发过程,对于系统发挥其监控功能十分必要。这是因为:

#由于计算机硬件的可扩展性和软件的灵活性,使监控系统的结构、规模、功能、性能等不可能统一,市场上没有固定的系统可供购买。

#用户的要求差异性很大。电厂规模、重要性、设备状况不同,对监控系统的要求就不同。电厂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技术人员参与开发是将用户的意图、习惯和对自动化的理解融合到产品中去的最好方式。

#参与开发能使用户最快地掌握系统开发技术,有利于用户对系统的升级、改进、完善及维护,更好地使用系统各项功能。

监控系统从设计到投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设计招标、合同谈判、成立联合设计开发组、用户数据文件收集、开发商设备采购、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出厂验收、现场安装调试、工厂试验及投运等。用户应全过程参与,但真正参与开发是在合同谈判结束和各项技术条件确定后开始的,包括用户数据文件准备、系统集成与开发。

1.2、用户数据文件的准备

监控系统开发的最大工作量在于系统的客户化,而客户化的好坏起决于用户数据是否充分和准确,因此用户在同厂家开发之前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数据的收集和准备工作,生产技术人员应包括运行人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人员、自动化技术人员。

由运行人员准备的资料有:工作站监控画面、运行报表、历史记录点定义、事件记录报表、操作键盘定义、语音报警语句、电话及ON-CALL传呼定义、统计计算格式等等。

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人员准备的资料有:计算机网络结构、MIS系统操作系统平台、MIS系统和自动化接口软件、网桥、防火墙等。

由自动化技术人员准备的数据资料有:数据库定义表、各项操作流程及防误闭锁条件、各LCU的I/O定义表、LCU顺控及自动倒换流程、AGC、AVC控制参数和边界条件、对外通信数据清单等。

数据文件准备工作一般约需3个月时间,对于尚未投产的新电厂,由于设备还未到位,其运行状况不明,图纸资料不齐全,数据文件准备工作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

1.3、双方联合设计开发组联络会议

联合设计开发组一般应有双方技术人员和商务人员参加。首次联络会会议的主要内容一般为:

#用户通报现场数据准备情况,并提交有关资料;

#开发商通报设备采购情况,并就设备变更和系统集成方案征求用户意见;

#双方对合同的理解和技术澄清;

#确定开发的组织方式和开发的时间;

#在随后的开发过程中根据合同要求和实际技术难度,可能还应召开1~3次联合设计开发组联络会。

1.4、系统的集成与软件开发

#硬件系统的集成,一方面是检验合同文件所规定的系统结构、硬件设备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软件开发搭建平台,这项工作应由开发商根据简化了的网络结构进行。

#用户应成立厂开发工作组,一般为5~15人组成,并指定工作组负责人。用户工作组成员应包括:自动化专业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和运行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的运行人员。开发商应提供应用程序开发平台,并提供必要的培训。

开发过程中用户工作组可独立完成的开发任务有:

#监控画面的编辑;

#运行报表的编辑;

#实时数据库原文件的编辑;

#历史数据库原文件的编辑;

#各LCU控制流程的编辑;

#对外通信数据模块原文件的编辑,等等。

用户工作组可协助开发商完成的开发任务有:

#AGC、AVC控制流程;

#事件及报警记录的定义;

#语音、电话报警和ON-CALL信息的定义;

#主站操作流程及防误操作闭锁流程;

#历史数据的统计、计算等等。

现场用户工作组应定期反馈开发进度,全过程监督项目的执行,直到开发工作结束,并一同参与出厂验收。

2、 太平哨发电厂监控系统开发过程介绍

太平哨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开发始于1997年,开发的项目范围为计算机主站、网络设备、公用设备LCU。

该项目选定东北电科院自动化所为合作伙伴,项目各阶段的进度如下:

合作意向签订: 1997年初

自动化改造方案和施工期进度方案:1997年

技术条件及合同拟定: 1998年

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1998年

现场数据文件准备: 1998年2~4月

用户工作组开发: 1998年5月~10月;1999年9月~12月(1998年1号机组;1999年2~4号机组)。

第一台LCU连入新主站网络运行: 1998年10月

系统联调: 1999年11月~12月

随着试验的进行,各项功能逐步投入使用。至1999年底,已能实现对四台机组遥测、遥控和遥调。

在该项目中,用户参与开发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数据文件准备阶段,共有20余人参与,历时3个月;第二阶段为开发阶段,共有15人参与,历时6个月。

3、 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问题探讨

监控系统是一个客户化程度很高的自动控制系统,系统的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以及灵活性等取决于客户(包括管理、设计开发、使用等)的要求。在此就一些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3.1、监控系统电源

电厂控制层应设有直流和交流控制电源,监控系统的LCU及外围自动化装置宜采用交直流双电源、互为备用、无扰切换的供电方式,电源装置的电压选择应保证正常情况下交流供电、直流备用,以减轻直流系统的负担。运行经验表明,UPS在现场环境下使用寿命很短,难以维护,不宜采用(太平哨发电厂正在考虑改进直流供电电源)。

监控系统主站设备(工作站、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的运行环境要达到国家规定要求,采取交流+UPS供电方式较好。

3.2、监控系统与励磁、保护、调速器系统接口

LCU与上述自动化装置一般采用开关量(DIO)接口和通信两种方式。对于DIO方式,由于交换的信号一一对应,接线直观,便于调试和故障查处。但接线较多,有些控制功能,例如有功和无功调节,必须在LCU内编制复杂的PID调节程序,如PID参数不当还可能造成调节性能不佳。现场应用表明,这种方式对无功/电压闭环调节尚能满足要求,但对有功闭环调节,常常出现超调或调节不到位、或凋节时间延长等现象。

上述三种自动化装置宜采用通信方式,LCU直接将给定值传送至电调和励磁装置,实现有功、无功的一次设定;LCU通过通信链路获得各个自动化装置的内部详细状态和微机保护的事故追忆采样值数据包(如果微机保护有此功能的话)。

尽管监控系统与励磁、保护、调速器装置存在接口联系,但各系统间应保持相对独立,并在通信上设置"互检"和容错功能,一方故障不应影响其它系统的正常运行。上述装置中直接作为控制和调节条件的信号(例如主开关状态、机组转速和机组状态等)不应相互转送利用,而应通过高可靠的渠道直接从设备上采集。

3.3、 监控系统与现地自动控制回路和装置的功能协调

机组或公共辅助设备,例如冷却水系统、压油泵、深井泵、空压机等,一般设有现地自动控制装置。处理现地自动化与监控系统的关系时,应遵循现地自动化为主的原则,监控系统则通过开关量、模拟量的采集(无需通信)承担监视、后备控制的任务,一旦发生异常,则发出信号,并通过独立的信号采集进行紧急控制。

直流电源装置也应视为现地自动装置,监控系统只对直流系统和电源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监视,不参与控制。无需建立网络或串行通信联系。

3.4 、事件记录与故障录波的考虑

事件记录与故障录波装置都是运行和事故分析的手段。事件记录一般集成在计算机监控系统中,但由于采样速度、内存等限制往往不能提供足以用来分析事故的波形;故障录波一般用在开关站,作为线路故障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具。

机组不必配置故障录波器,因为配置故障录波器会导致信号的重复采集,使二次回路和电缆布置复杂化,而且不可能收集太全的信号(有些设备的关键量、中间计算数据点无法提供接口)。将事故记录与故障录波功能分别由监控系统和具有快速交流采样功能的微机保护装置、微机励磁调节器、微机调速器等分担较为合理。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微机励磁调节器、微机调速器具有判别故障、存储、对时等功能。

3.5 、信号返回屏的考虑

信号返回屏是电厂实现集中监视和控制的重要人机交流界面,由于显示直观、清晰可靠,画面和各仪表、元件位置固定,对运行值班十分方便,尤其是事故情况下,运行人员对全厂的状况一目厂然,其作用是计算机屏幕不可替代的(采用大屏幕电视或投影替代也是不可取的)。信号返回屏宜考虑采用一些指针仪表,以反映系统的动态过程(例如系统振荡)。

3.6、工业电视、消防报警、保安、故障录波器及MIS的接入

鉴于监控系统在电厂运行控制中的突出地位,其接入系统越少越好,信息交换量不大时,为了保证各个系统的安全运行,能采用I/O接入的决不采用通信连接。

对工业电视,由于图像信号数据量大,占用网络资源多,不应通过监控网传送,而应自成网络,在控制室设置工业电视专用CRT。但如果工业电视要实现图像自动联控切换功能,仍应以通信方式接入监控系统,通信链路上仅从监控系统单向传送用于图像自动联控切换的信息。而工业电视与电厂管理信息系统(MIS)应联网,以便授权用户进行图像访问。

消防报警对运行监视十分重要,其数据量不大,因此接入监控系统比较合理。消防报警火情信号和保安监视信号可转送给工业电视系统,进行图像自动联控切换。

故障录波器为大容量数据采集和记录分析设备,数据的实时作用不强,离线分析的成分较多,应各自自成系统,并建立各自的中心分析站。从运行管理模式看,电厂实现"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后,控制室运行人员很少,而这两个系统的数据分析工作十分费时,专业性很强,不适合运行值班人员操作;如果两系统与MIS系统联网,监控系统仅通过I/O对其故障和动作等情况进行监视。专业技术人员通过MIS即可访问两系统,完成数据分析和远程管理功能。

为实现生产发电与电厂管理相结合,MIS应与监控系统联网。由于MIS用户多,MIS上数据多种多样,为安全起见,两网之间除采取防火墙等隔离措施外,还应采用单向数据流(从监控系统流向MIS),控制室设置专用MIS终端。

4、 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水电厂自动化系统由I/O设备 (传感器和执行器 )、控制硬件、控制软件、人机接口及与信息系统的连接等组成。而水电厂的自动化是从80年代初单个功能装置研制开始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以及典型系统的应用如表1所示:

表1 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过程表

4.1、 功能分布式的星型分层监控系统

以单功能微机装置集成系统,每个微机装置具有特定的功能,但每个微机装置都具有不同功能,如有的微机装置专门采集开关量,有的微机装置专采集模拟量,有的微机装置专门进行控制操作。该系统在分布的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从模式上看不算是很成熟的系统。

4.2、 以设备单元分布的星型分层监控系统

为了检修维护的方便,以发电机组为单元,将数据采集与控制集成到一台微机或PLC装置中,构成了现地控制单元LCU。LCU无法直接接入以太网,而计算机非常昂贵,不能使每台LCU都配备CPU(中央处理器)接入以太网,只能将微机作为前置机。这时的系统采用专门的计算机,在应用网络上已跨出了一大步,但相应的国际标准还不完善,尚不能形成理想的开放系统环境。

4.3、 基于开放系统的分布式监控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软件越来越复杂和庞大,软件开发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如何使这些巨大的资源不仅在这一家公司制造的计算机上运行,而且也能在另一家公司制造的计算机上运行,这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开放系统标准:TCP/IP、POSIX、SQL、ODBC、JDBC、OPC等。基于开放系统的分布式计算机监控系统具有通用性和可移植性,监控系统的软件可以安装在任何具有开放系统特点的计算机上。开放系统为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历史舞台。

4.4 、基于对象技术的分布式监控系统

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迅速,给软件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软件技术发展到现在除了遵循开放系统标准以外,还应遵循面向对象技术的标准,如:SUN公司的Java RMI、Microsoft公司的COM/DCOM。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由于面向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基于面向对象的技术应用将水电厂运行设备如发电机组、主变、开关等抽象为对象。从系统设计、编程语言选择到用户界面等一系列过程都依据面向对象的理念、原则和技术,这样工作的结果将给用户带来使用和维护上的极大方便。

5、 水电厂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措施

水电厂自动化系统必须具备完备的硬件结构,开放的软件平台和强大的应用系统。

5.1、 系统结构

目前监控系统的结构基本上以面向网络为基础,系统级设备大多采用Ethernet或FDDI等通用网络设备连接高性能的微机、工作站和服务器,在被控设备现场则较多地采用PLC或智能现地控制单元,再通过现场总线与基础层的智能I/O设备、智能仪表、远程I/O等相联接,构成现地控制子系统,与厂级系统结合形成整个控制系统。

随着安全生产、经济管理及电力市场等功能的扩展,对计算机系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系统级设备中64位的工作站、服务器的选用已是绝大多数系统的必然选择,Intel公司的64位Titanium CPU和微软公司64位Windows操作系统也即将推出,它将带给基于PC和Windows平台的监控系统用户以巨大的寻址空间和远远胜于32位PC的强大运算处理能力。高速交换式以太网(100M bit/s or lG bit/s)技术的发展克服了以往低速以太网在实时应用上的不足,其更具开放性的标准,众多生产厂商的支持,使其无论是在设备的选购,产品的更换、产品的价格、硬软件的可移植性等诸多方面都比FDDI等其它网络产品有着明显的甚至是无法替代的优势。

对于现地控制单元,智能控制器加上现场总线技术应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根据IEC标准及现场总线基金会的定义: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枝结构的通信网络。它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系统开放性;

#互可操作性与可用性;

#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

#系统结构的高度分散性;

#对现场环境的适应性。

机组容量变大、控制信息量增多,控制任务功能增加,控制负荷加重、网络通信故障都会造成现地控制单元控制能力的降低。针对水电厂被控制对象分散的特点,采用现场总线将分散在现场的智能仪表、智能I/O、智能执行机构、智能变送器、智能控制器连接成一体。正好体现了分散控制的特点,提高了系统的自治性和可靠性,节省了大量信号电缆和控制电缆。所以说,使用现场总线网络较适应分布式、开放式的发展趋势。当然,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主要是要有分散在被控对象现场的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智能执行机构的支持,而目前在水电厂中这些还是大量的旧式装备。只能逐步过渡,最后取代旧式的数字/模拟混合装备和技术,形成全新的全数字式系统。

5.2、 软件系统平台

5.2.1、支持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包向通用化、规范化发展

为适应开放化、标准化、网络化、高速化和易用化的发展技术,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软件支持平台和应用软件包应更趋向于通用化、开放化和规范化。从电力行业高可靠性的要求出发,在大中型水电厂监控系统中的UNIX操作系统等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小型水电厂因较多采用PC构架的计算机,所以较多地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数据库方面由于商用数据库在电力生产控制的实时性上还难以充分满足要求,专有的实时数据库+商用的历史数据库形式,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结合方式。由于部分数据库的专用性带来了数据变换的不便,在现今电力行业推进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它的不适应性就凸现出来,较好的办法是遵循统一的标准接口规范,使大家可在统一的"数字总线"上便捷地进行数据交换。

5.2.2、Web、Java等新技术的应用

Web及面向对象的Java等新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引入计算机监控系统。笔者了解到南瑞自控新近开发的NC-2000监控系统,全面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开发技术,人机界面采用跨平台的Java来实现,它不仅给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地进行可编程二次开发的功能丰富多彩的界面,而且由于Web、Java等技术的采用,前台操作员站的应用支撑软件大大减少,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瘦客户机"。如在大中型电厂用高性能的UNIX工作站或服务器作为全系统的主控机和数据服务器,而用PC机作为操作员站,由Java一次编译,多处运行的特性,不仅可轻松地在操作员站和主处理器等监控系统内的节点获得同样的人机界面,加上Internet/Intranet和Web技术的支持,更可在厂领导办公室、总工办公室和生产等部门任何联网的地方直接浏览到同样的界面,甚至于在任何地点经电话接入后的微机也可以浏览到同样的界面(为保证安全需增加必要的安全措施)。

5.2.3、功能强大的组态工具

用户无需对操作系统命令深入了解,也不需要复杂的编程技巧,不论是在UNIX系统上还是在Windows系统上,都可通过组态界面十分方便地完成:

#数据库测点定义;

#对象定义;

#现地控制单元的各种模件定义;

#处理算法定义;

#通信端口;

#通信协义的定义。

顺序控制流程生成、检测、加载等各种功能的应用定义以及维护,很多功能只需点击鼠标进行选择,既快捷方便,又避免了使用编辑程序产生的输入错误,真正体现主系统服务的面向对象、可靠、开放、友好、可扩展和透明化。

5.3、强大的应用系统

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其性能越来越高,其应用也就越来越广泛。随着无人值班工作向纵深发展,也向计算机监控系统无论是系统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几个方面说明如下:

5.3.1、历史数据库系统

历史数据库系统实际上是监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将原来监控系统中需要历史保存的数据、事件和相关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存放在商用数据库中,供需要时进行查询、打印或备份。历史数据库系统以单独的计算机来实现,具有美观的人机界面,方便的操作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显示形式。这样的配置既减轻了监控系统的负担,减化了监控系统的软件复杂性,增加了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还能通过标准数据库接口SQL、ODBC、JDBC等与其他系统互连,如MIS系统。

5.3.2、电能量监测系统

水电厂中每台发电机、每条线路甚至每台主变都安装了电度量表,传统的电度量采集一般采用由电度量表输出电度量脉冲到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方式来实现的,由于监控系统的设备环节比较多,在监控系统中必须设定电度量初值,一旦有设备退出工作或工作不正常,电度量测量就有误差或以前的测量值丢失,需要重新设定其初值,这种方法实际上无法保证电度量监测的结果正确性,而且维护的工作量也很大。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智能电度量表,它具有智能通信接口。这种电度量表能完整地保存电度量数据,并随时可以通过通信接口取得电度量数据。因此,以这种电度量表为基础,通过电度量表的通信接口,回聚在一起,配备历史数据管理功能的计算机就可以形成电度量监测系统,该系统既可以相对独立,也可以与监控系统互相通信,实现信息共享,为水电厂运行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5.3.3、效率检测系统

水轮机效率的实时监测对电站的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水轮机的在线监测既可用于水电厂机组在安装竣工或大修结束后的现场验收试验,以便检查设计、制造、安装和检修质量是否满足要求,又能通过对机组运行性能进行长期连续监测,提供在不同的水流和工况条件下水轮机性能的实时数据,为确定电厂经济运行中的开机台数和负荷优化分配以及机组的状态检修等提供参考。因此,水轮机效率在线检测一直是实现电厂经济技术指标考核和经济运行的一个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但是多年来,一方面由于流量的在线检测技术还未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另外,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也使效率测试难以在电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尽管随着计算机、通信、信息及测控等一系列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电厂的广泛应用,给效率在线检测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成熟的技术基础。当前,以厂网分开为基础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出台,电力市场竞价上网亦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保证安全运行,满足电力系统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设备可用率,减少运行和维护费用,已成为每个电厂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5.3.4、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

计算机监控系统面对着实际的运行设备,肯定不能在上面随意操作,否则会出现误操作行为,造成事故,任何水电厂都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一些操作不熟炼或新来的运行人员,如何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提高操作水平,进入角色。除了可以进行培训、实习、考试等形式熟悉业务外,应该有一个让运行人员实际动手操作的培训仿真系统。培训仿真系统可作为对监控系统的补充,任何重要的控制操作或复杂的操作,应该在培训仿真系统上验证一次,保证操作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确保水电厂运行的安全。

5.3.5、状态检修系统

这是水电厂热门的课题,设备状态检修和设备运行寿命评估,既是设备检修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状态检测主要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分析技术对水电厂主设备的某些关键部位的参量,如:机组的振动和摆度,发电机绝缘,定子局部放电,变压器绝缘等数据进行在线实时采集和监视,经过集合了现场积累的运行、检修、试验资料和专家经验的智能(专家)系统综合分析,从而对设备可能存在的机械、水力、电气等问题作出一个贴近实际的评估。要作出一个较准确的评估目前尚有很大的难度,国内外都已做了大量的尝试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实施中,它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但目前国内大多数水电厂都有了较完善的计算机监控系统,集聚了大量监测设备,从节省投资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状态检修系统与监控系统之间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共享,在考虑状态检修系统时应与已建成的监控系统作统筹考虑,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省去一些重复部件的投资,又可以使运行管理人员在执行实时生产控制时,随时监视到生产设备的健康状态,让健康状态良好的设备充分发挥潜力,让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设备减荷承担适当的工作负荷,而让健康状态有问题或趋于出问题的设备及时得到维修。

5.3.6、 生产管理系统

目前,虽然许多电厂都有了功能较完善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但因种种原因还有部分现场设备的监测信号无法输入到监控系统中完成自动监视。所以设备的巡检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加强巡检工作的管理和提高巡检工作的质量,可通过生产管理信息子系统,在当班巡检人员出发前开列出巡检路线,查看设备运行情况,记录设备运行参数,巡检工作完成后,输入相关设备运行参数等信息传输至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对比,并记入历史数据库备查。

按照技术规程要求,电厂在执行设备操作或维护时必须办理相应的一次、二次工作票。这些工作也可以借助生产管理信息子系统来完成。各相关部门计算机连入该系统的网络后,就不必拿着工作票来回去签票、消票了。它完全成了数字化传输,省时省力,并可随时对签票、消票的详情进行实时和历史的查询。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的工作还包括:运行值长日志,智能操作票(可由生产管理信息子系统根据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并经过安全闭锁条件检查),设备缺陷管理,运行台帐等。

5.3.7、智能电话报警服务系统

根据监控系统产生的报警信号,按照告警信号的优先级别和被通知者的处理优先级,提供实时智能报警通知,把生产现场发生的事件经过智能化的处理,通过内部通信系统、电话、寻呼、移动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以最快的速度把报警信息传递给相关的人员,以便他们及时作出对事件的响应。它不仅是一个智能的可通过各种通讯工具报警的系统,而且还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交互式语音信息服务中心,无论何时何地通过电话拨入系统可以了解到他所关心的生产设备的运行数据。系统还提供丰富灵活的组态界面,让维护人员或操作人员通过组态界面方便地进行各种用户要求的定义,实现各种复杂的功能。

上面提及的系统都是同现有计算机监控系统密切相关的系统,根据具体情况,可配置成相对独立的系统,通过高速网络与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也可配置成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子系统。它提供了水电厂从最基础的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直到面向电力市场的经济运行决策的一整套完善服务功能,支持发电厂生产的现代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6、水电厂"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的技术条件

无人值班相对于有人值班而言就是要让自动化系统来完成值班人员日常的工作,包括定时巡视运行设备,记录各设备有关参数和相关事件,按操作票形式进行设备的正常操作,发生事故或故障时,进行反事故处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等工作。实现比有人值班更迅速、更可靠、更安全的运行方式。虽然自动化系统具有一定的反事故处理能力,在局部范围内起到防止事故扩大的特点,但是事故或故障的出现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少数可以通过一定的处理恢复,但大多数是无法迅速恢复,并需要检修维护人员及时前往现场认真分析处理。因此水电厂"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6.1、具有计算机监控系统

计算机监控系统是实现"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它具有采用水电厂的机组、辅机、油水风系统、主变、开关站、公用设备、厂用电系统以及各种闸门等的电气量、开入量、温度量、压力、液位、流量等输入信号,完成各种生产流程,如开停机、分合开关等顺序控制,机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调节,AGC、AVC,以及其他设备的操作控制。同时监控系统还具有丰富的人机界面,防误操作的措施和一定的反事故处理能力。

6.2、具有远程控制、调节功能

监控系统不仅具有现地的各种监视、操作和控制功能,而且要具有能与远方控制系统通信能力,上送有关信息,接收远方控制系统的命令来实现远程控制和调节。

6.3、具有ON-CALL功能

现场运行的设备一旦出现事故或故障时,就需要维护人员立即前往现场,了解事故或故障现象,分析事故或故障原因,及时排除事故或故障。如何使维护人员甚至领导能及时、准确、详细的掌握事故或故障信息,这就是无人值班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ON-CALL功能,可以通过电话、呼机或手机呼叫信息或手机短信息。

总之,水电厂通过开发自动化系统,能够提高设备的整体健康水平,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奠定基础。

篇7

    关键词:水电施工  财务  财务预算  项目成本控制  资金管理

    0 引言

    水电施工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其特点是资金流动量大,工期长,运作复杂,且由于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分布很不集中,这给水电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再则由于水电施工企业大多实行委托-制,在这一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的风险是中性者,人是风险规避者,甚至是风险制造者,因此,加强水电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尤为重要,加强水电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优化资金结构,是降低工程项目风险,保证公司利益实现的关键。

    1 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财务人员能力素质相对偏低 目前全国水电施工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施工企业每中标一个项目至少也要配备两个财务人员(一个会计,一个出纳),而财会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都需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造成具备财会人员从业资格和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相对匮乏,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承担工作任务的需要。

    1.2 财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集团财务和集团资金结算中心平台在整个施工企业基本上都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应用网络、人员等主客观原因影响,发展不平衡,有的项目部至今还没有用起来,有的项目部形式上看在用集团财务核算平台,实际上真正在用的还是原来的一套,集团财务核算形同虚设。特别是资金结算中心建设由于业主对项目资金的管控,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1.3 项目部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由于水电施工项目施工环境的影响,在项目部工作的财务人员基本上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自身资历浅,业务能力不够强,对各项财务标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不熟悉,收入、成本确认不够准确,费用归集不真实,在具体财务工作中难以打开局面,加之部分项目部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财务人员又更换频繁,使项目部的内业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存在账账不符、账卡不符、账表不符、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1.4 预算管理执行不完善 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重机关轻项目部、重经费预算轻工程成本预算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有的单位领导重视不够,相关业务部门不参与预算的编制,有的预算纯粹是由财务部门编出来的,特别是工程成本预算没有按照项目中标合同和项目评估报告编制,由于基础资料不齐全,编制出的经费预算、成本预算针对性不够强,可操作性较差,利用价值不高,不能作为考核项目经营管理的指标。

    1.5 控制制度实施存在问题 施工项目部一般都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差距。有的项目部在支付分包队伍工程款等大额资金使用方面会议研究少,审批手续简单,财务监督不到位,有的项目部在现金管理和现金支票的管理上,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管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2 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财务队伍素质 企业要通过培训,达到提高财务人员能力素质,规范会计核算的目的。鼓励财务人员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资格考试,以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企业财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招收大学生补充到财会队伍;另一方面也可实行财务统管的模式,对合同金额较小、施工时间较短的项目部只设一个代报销的出纳岗位,不派专职财务人员,由上级财务代管,几个项目部轮流处理财务业务。

    2.2 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各大商业银行、电力系统、通信行业等国有大企业都实现了全国性的网络一体办公自动化,水电施工企业也基本上实现了财务集团化,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集团财务和资金结算中心平台在企业一旦运行就必须不断推进,不断完善,加强人员培训和与业主的沟通。新开工项目一开始就必须使用集团财务平台,对确因网络原因不能满足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可用其他软件暂作补充,一旦条件具备,就应尽快转换到集团财务平台上来,努力实现企业内部“核算统一、预算统筹、资金统管”的财务管理目标。

    2.3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各级财务部门要认真学习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积极推进企业集团财务平台的建设,从原始凭证的收集、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资料的整理保管入手,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必须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财务核算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对各项经营活动开展情况的集中反映,企业所属财务核算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统一的各项会计政策,重点是收入、成本、利润的确认必须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力争做到账账、账卡、账表、账实相符,为企业决策者和外部相关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2.4 加强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 财务预算是企业各级实现经营目标、控制成本、考核业绩的依据,是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严格推行预算管理审批制度、财务集中管理和经费审批程序,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支出;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部经营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较好经济效益的基础,各项目部要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和项目评估报告等为基础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分解,并通过建立成本计划定期分析制度,定期进行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对造成超支的主要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资金管理必须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安全理财的原则,在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推行企业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建设,着力实行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积极推动资金集中支付平台的运行,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2.5 加强财务制度的执行及财务监督 项目中标后,项目部一旦组建,工程、质安、财务、运输、物资等职能部门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有关规定,结合项目部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各级领导必须带头模范执行财政法规、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务监督,各职能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运行。

篇8

关键词:气象观测、装备保障、气象发展

中图分类号: P4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气象观测装备的保障工作作为基本气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气象观测设备观测到的数据质量,进而影响到以此而得出的气象结论。所以这项工作责任重大,关系到整个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完善各式规范制度,加强人才梯队培养,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好这份意义重大的工作。

1、气象装备使用与保障情况现状分析

1.1象观测装备实现管理体系化

气象局围绕以装备的供应、质量的抽检、装备的维修与计量检定4个系统建设为核心的装备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改善仓储环境,维修仓库库房,加强人员管理。严格要求技术装备的出入库质量抽查制度,并且对库存设备进行统一检查。在充分考虑气象局工作情况的基础上,设置专人管理库房,并且提升其行政级别,使其受重视程度加强。严格加强岗前培训,做到人人专业技能过硬,不让专业不过关者上岗。发现专业不合格者,撤销其工作资质,追究上级责任。

1.2测装备基本实现规范化

随着气象局各项规范制度的日益完善,装备管理的规范性,计划性不断增强,装备的使用也渐渐走上正轨。辽宁省庄河市气象局根据上级主管单位制定的年度计划、配备指标、消耗额度等一系列硬性标准,按照固定人员负责固定设备的原则,从整机到零件一个责任人制度,有效地加强了零散配件的申请、使用、供应工作。既保证了雷达等各种大型设备的零件供应,又防止了盲目购进造成的积压浪费,提高了器材经费的利用率。

1.3象观测装备保障人员队伍薄弱

从调查的情况看,县局台站技术保障人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年轻化、男性化:参加问卷调查的99人中,30岁以下的占62.6%,男性占71.8.%。说明保障工作要求动手能力强,而男性在这方面具有优势。二是文化程度较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2.6%。三是专业技术水平一般: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只占18.2%,其余均在中级职称以下。四是观测经验较为丰富:从事观测工作5-10年和10年以上的分别占28.3%和29.3%。其中主要从事观测业务工作的占78%,从事过技术保障工作的占21%。以上数据说明,保障人员虽然文化程度较高、观测经验丰富,但是技术保障工作经验少、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因此,提升保障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当务之急。调查还发现:认为在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维修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的占73.7%;业务能力的提高来自于自己在实践中领悟的占81.8%。

1.4象观测设备保障实现特殊化

确保汛期天气雷达等特大型技术设备的可靠运转,是上高县气象设备保障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辽宁省庄河市气象局下辖的各单位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与突发事件的演练工作。确保在每年的汛期之前,能够对天气雷达,通信设备,计算机此类的设备进行1次检修和维护,做到关键时刻能够不出差错,从而使数据的收集不因人为主观的因素而受到干扰。

1.5测装测装备日益现代化

近几年来,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庄河市的气象观测设备的科技含量也不断提高,智能化程度有了显著提升。江西省上高县气象局建立的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业务系统已将全市所有的气象观测节点并机统计,实现了数据实时传输,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统计方式的滞后性,有效地提高了资料数据的传输能力以及对于灾害性天气的检测水平。

2、何切实做好气象观测设备的保障工作

2.1加大气象观测装备保障经费的投入力度

对于上高县的某些已经投入使用时间较长,出现零部件老化、整体性能下降问题的老旧设备,进行维修的难度较大,需要投入的预算较高。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根据这些现有装备的技术现状,适当的调整所需投入的维护维修经费以满足其保障需要。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争取上高县的财政专款,将此类项目纳入地方财政来解决预算不足的问题。

2.2引入社会对气象观测装备保障的力量

面对新形势下的气象保障工作,要努力的探索新的道路新的方法,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中获取关于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庞大资源以及强力支撑。尽快做到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从仅仅依靠单一化、封闭式的“圈内”维护,转变成多渠道、开放式的新型社会保障模式。在现有力量无法满足气象设备保障的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用委托的方式将社会上的维修力量与气象局的维修力量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弥补人员不足问题,提高了保障效率,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3完善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保障体系

不断的完善各级业务管理部门机构以及业务的管理岗位,使其可以更加有效的去履行相关的职能。充分的利用网络的查询手段以及可视的会商技术,不断的提高诊断以及修复故障的能力。对于气象观测装备进行维修,以自身的力量为主,社会的力量为辅,对通用设备进行维修。由于现代设备的不断更新,还要改变对传统设备进行维修的观念,要不断的对维修的手段以及方式进行改进,对于维修的思维以及观念也要跟的上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要依据设备的技术性能以及工作的实际情况,逐渐的完善维修的技术及标准。

2.4加强气象观测装备保障责任划分,定人定责

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种气象观测设备,除了需要做好以上几点之外,明确责任的划分也是保障装备正常使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专人负责专门的设备,这样有利于其专心研究自己所负责的设备,心无旁骛的搞好研究。而且,也避免了人员交错造成的责任重叠,有效防止了出现问题后责任不明的现象。

2.5 加强气象装备的保障工作

综合性、全方位的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在我国已经开始展开,这就要求气象工作者更新气象观测设备保障的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进一步的把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作为一项基本但却重要的气象业务来对待。做到一般故障的维修处理和判断不出站,小型的维修不出市。要让气象装备的工作重点不能单单落在新设备的引进上,原有装备的使用与保障更应该受到关注,做到物有所用,尽量不出现相同功能的气象装备的重复引进。

2.6形成地面气象观测装备保障人员培训机制

目前,大部分地面站已建成自动气象站,然而,被调查者中,从来没有参加过业务培训的占21.2%,渴望参加业务技术类培训的占83.8%。而且,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只占18.2%。以上数据说明: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保障人员有必要、有热情接受培训。但是,调查又发现,他们参加培训受各种因素制约:认为培训机会少的占58.6%,认为工作忙的占55.6%,认为缺乏经费的占16.2%。一方面是想培训,另一方面是没机会培训。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通过上级部门出台所有观测人员必须参加业务培训的制度,作为其上岗要求,同时解决培训经费和技术更新之后重新培训的问题。培训中心通过举办各类新装备使用、操作、维护短期培训班,提高台站运行维护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把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战略研究的相关成果作为指导,紧密的围绕着我国气象局所制定的各大发展目标,借助业务技术体制,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的加强各级气象观测保障中心能力的建设;要增强并及时有效的维修保养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去完善适应气象综合观测和信息网络系统的现代化技术的保障体系;要确保气象观测装备可以正常的运行,以此来适应我国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消防;信息化 消防信息化缘起于火灾统计的计算机处理。在整个公安系统中公安消防部门是较早应用计算机开展业务工作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用计算机进行火灾统计工作,80年代末实现了火灾统计数据的超级汇总。90年代中期,部消防局组织开发了火灾统计计算机系统并配发各地,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火灾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培养了一批消防部队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工作的业务骨干和技术骨干。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安消防部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部消防局于1997年建成机关局域网,北京、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消防总队也于90年代中后期相继建成机关局域网,并开展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工作。业务软件开发应用方面,部消防局组织统一配发或推广了部分业务管理软件,部分总队还组织开发了一些单项性业务管理软件。

消防部队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取得一些成绩,但基本上均属于自发进行,没有形成系统,没有真正从总体上进行考虑和规划。消防信息化的概念应该是从公安部“金盾工程”实施以来真正提出的。1998年,公安部党委面对社会治安的新形势以及公安工作的现状,提出实施“金盾工程”(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将“金盾工程”作为科技强警龙头工程予以推进和实施。在这种国家信息化的大形势和“金盾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部消防局正式明确了消防信息化的概念,于2002年11月制定了《全国公安消防信息化建设一期规划(2003年—2005年)》(以下简称《一期规划》),明确提出了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技术要求以及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重要关系。

近年来,按照“金盾工程”的总体部署和《一期规划》的要求,公安消防部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全国消防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消防业务信息化应用逐渐丰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列入“金盾工程”一类重点应用项目,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各项工作的意识普遍增强,全国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和态势。

1消防信息化建设的进展

1.1大力推进消防部队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消防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是开展各项消防业务信息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消防信息化建设近年来着力推进的一项主要工作。2000年9月,部消防局联合部信息通信局以部办公厅名义发出《关于实施公安消防总队与公安厅(局)计算机联网的通知》,要求各总队实现与当地公安厅(局)专线联网。2001年7月,部消防局在杭州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总队与当地公安厅(局)的专线联网工作,并于2001年12月下发了《关于对公安消防总队与公安厅(局)计算机专线联网进行检查的通知》,并通过会议通报、网上通报以及有针对性地实地检查等形式对各地进行督促检查。2003年,全国各总队均通过专线方式接入当地公安厅(局)实现与部消防局联网,全国消防一级网(部消防局—总队)全面建成。在一级网建成的基础上,近两年部消防局继续加强消防部队二、三级网建设的推进力度,并将有关通信网络建设进度和要求纳入部消防局年度工作要点。截至目前,消防部队一级网全面建成,二级网已完成75%,部分总队已完成三级网建设工作。

1.2以应用带发展,以应用促建设,强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工作

尽管消防部门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部消防局陆续组织开发、配发了消防法规库、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系统、消防部队兵员管理系统等一批软件,许多总队也根据业务工作需要自行组织开发了一些单机版和单项性的业务软件,并运用于实际业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前期绝大多数软件开发都缺少统一规划,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的现象。大量的单机版和单项性软件不利于信息化的统一建设、维护和管理,信息共享程度和利用率较低,无法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也不能适应消防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为此,部消防局及时调整了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一方面对原先已经投入使用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估、改造,一方面制定综合性网络版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在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始终以“应用为魂”为指导思想,以信息化服从服务于消防业务工作为原则,坚持以应用带发展、以应用促建设、以效益促应用的思路,探索消防工作信息化的新模式。2002年4月,部消防局抓住贯彻实施公安部令第61号《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重新界定、申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契机,组织开发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申报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全国消防部队首次统一推广使用的网络版应用软件。此项工作不仅提高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重新界定申报的效率,保证了申报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而且大大促进了各地消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消防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为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2003年4月,部消防局在长沙召开消防业务信息系统评估会,对目前消防部队开发并已经投入使用的比较先进、成熟的浙江消防综合

信息系统、上海防火业务信息系统以及广东消防综合信息系统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在专家评估意见的基础上,于2003年6月在公安网上对三总队系统进一步演示、测试、征求了全国各层次的意见,最后确定拟在浙江消防综合信息系统和上海防火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修改、完善、整合后在全国消防部队推广。目前两个系统的整合、推广工作正在积极、稳妥地进行。

1.3积极争取部金盾办、部信息通信局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列入“金盾工程”一类应用重点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理顺消防信息化与“金盾工程”的关系

近年来,部消防局加强与部金盾办、科技局、信息通信局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汇报消防信息化建设的计划、进展及遇到的困难等,争取政策、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指导和支持。2003年初,以局名义上报了《关于消防信息化建设经费问题的请示》,向有关部领导汇报了制约消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经费保障体制问题。按照部金盾办的要求,部消防局组织人员申报“金盾工程”单项工程的消防信息系统项目。通过锲而不舍地争取和努力,部消防局申报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正式列入“金盾工程”一类重点应用系统,并将作为公安部“金盾工程”信息资源库之一的“全国安全重点单位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为其提供数据支持。该系统是公安消防部门第一个列入“金盾工程”重点项目的应用系统。通过实施该系统,建立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数据库,不仅可以为消防监督和灭火救援等业务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而且可以为其它警种提供共享信息,为增强公安机关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有力防范、处置恐怖袭击和突发事件服务。

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地方公安机关认为消防部队有单独的经费来源,所以各级消防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当地公安机关“金盾工程”的关系都不是很顺,特别是通信网络建设方面消防部门接入当地公安网需负担接入设备、线路租费等许多不必要的费用,消防部门分配的IP地址不足,消防部门域名设置未能纳入管理范围等。为解决这一长期困扰消防部队通信网络建设的难题,部消防局抓住“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列入“金盾工程”重点项目的契机,积极与部信息通信局通协调,以部信息通信局名义向各地公安厅、局信息通信处发出《关于解决好公安消防部队接入公安信息网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公安消防部队接入公安网联网电路租线费用由当地公安信通部门统一解决,网络互连设备中消防部队的局域网设备、用于与公安机关互连的设备(消防部队端)由消防部队解决,各地公安信息通信部门为公安消防部队分配合适的IP地址和域名。

1.4立足消防工作面向社会的特点,强化消防信息化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消防部队除承担灭火救援、防火监督等任务外,还要履行对社会进行消防宣传和提供服务的职责,同时接受社会监督。立足于这一特点,消防信息化建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积极通过网络媒体为社会提供各类消防信息,如消防法律法规、消防知识等,促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同时在网上受理消防业务,公布依法行政的有关信息,为社会提供服务,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严格、公开、公正执法和廉政建设,增强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满意度。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级公安消防部门在因特网上已建立近100个网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3年8月,公安部公布了30项便民利民措施,其中第30项为“推广在互联网上申报和受理消防行政审批业务。在公安消防部门的受理窗口、互联网站和电话语音咨询系统中公布消防行政审批结果。”为配合第30项便民利民措施有效落实,部消防局及时组织开发了具备互联网上申报、受理消防行政审批业务、公布审批结果等功能的互联网便民利民服务工作软件,并于2003年9月通过公安网下载和光盘寄送配发各地使用。同时,对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困难总队派专门工作组上门提供安装、培训等技术服务,帮助以上总队尽快建立了互联网站,为确保第30项便民利民措施在全国普遍施行奠定了技术基础。

1.5发挥部消防局龙头作用,狠抓局机关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作为消防部队的领导和指挥机关,在做好全国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指导工作的同时,部消防局也按照公安部机关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狠抓局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对全国消防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2002年4月,部消防局正式开通了消防局公安网站,网站开通以后,全局充分利用网站开展业务工作,认真维护和更新信息,并不断扩充、完善,不仅在基层消防部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而且网站的信息量、访问量及信息维护、更新情况,在部机关排行榜上始终位居第一。目前,部消防局下发的各类通知文件、《消防简报》、内部传真电报、火灾信息等均通过网站,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扩大了信息的阅知范围。同时,网站的建成开通也促进了局机关信息化意识的形成,机关各处室越来越自觉、越来越广泛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开展业务工作,为局机关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此外,还充分利用网站向全国消防部队提供消防法规、危险物品基础数据、产品质量信息、国外消防动态、消防技术标准等重要信息,宣传介绍各地在防火、灭火以及队伍管理等工作中的一些好的经验,采

用网上评比等方式对各总队网络建设以及信息录用情况进行通报,对各地消防信息化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主要成效

就消防工作的中心工作而言,消防监督和灭火救援都与信息化直接相关。一方面消防部队在灭火和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过程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已成为建立消防部队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消防部队扑救火灾以及处置其它灾害事故的实战能力的重要手段。119消防通讯指挥系统作为消防部队的神经中枢和生命线,就是典型的消防信息化应用的例子。试想如果119消防通讯指挥系统如果通讯不畅,信息不灵,势必影响部队快速反应能力,贻误战机,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对灭火救援来说,信息化主要解决的是消防部队现代化的一面,即通过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消防部队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部队作战训练水平,提升灭火救援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在消防监督执法过程中,完善的消防综合业务系统和消防基础数据库是提高执法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就是推动业务工作规范化的过程。一项业务工作要想在网上运行,首先必须将业务流程计算机化,而计算机化的前提是每一个业务环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更为重要的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做到技术上明确审批时限,公开、规范和优化消防监督业务流程,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减少违法违规的空间和机会,规避监督执法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因此,对消防监督而言,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以促进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规范化。

近年来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实践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信息化对消防各项业务工作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

通过信息化提高了日常办公的自动化水平,减轻了原先手工劳动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信息化初步实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扩大了信息的获知范围,为消防日常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提高了信息的利用度、准确性和一致性。

2.3推动了规范化建设

通过信息化使各项消防业务工作规范化。这种规范化不光是表面形式的规范(如法律文书电子制作、打印),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工作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规范化。特别是对于消防监督执法工作,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规范了消防监督业务审核验收程序、审批时限、审批权限,强化了执法各环节的相互监督制约,克服了执法的随意性。

2.4强化了工作监控和部队管理

通过信息化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实现上级机关随时、随地对下级部门进行实时网上监督检查,定量监控、分析、统计部门或个人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漏洞,为部队建设和队伍考核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消除了考核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促进内部监督管理。

2.5提高了消防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消防部门在互联网上建立的网站,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类消防信息,如消防法律法规、消防知识等,促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同时在网上受理消防业务,公布依法行政的有关信息,为社会提供服务,接受社会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促进严格、公开、公正执法和廉政建设,增强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满意度。

2.6提高了队伍素质

通过信息化提高了全体消防官兵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切实提高了队伍的综合素质。

3消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前一阶段消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消防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还不够高,覆盖面还不够广,建设情况还很不平衡,与“金盾工程”的总体要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和消防工作及消防部队建设日益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3.1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对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有偏差,认为信息化可有可无、可为可不为,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必要的人力物力来抓这项工作,同时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注重网络硬件配备,忽视软件建设和人员培训,系统建成以后,没有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推动应用,使之成为摆设。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工作实践中,许多领导对消防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突出地表现在:认为信息化就是网络建设或通信建设,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进行网络改造或通信系统建设,盲目追求硬件档次,误认为硬件先进、联网成功就实现了信息化;认为信息化就是网站建设,只要联网并建成了网站,信息化就算完成了;认为信息化就是信息上网、信息,将信息化狭隘地理解为“化”信息,简单地将信息上网的数量作为评价信息化工作的标准。由此看来,目前对信息化作用及重要性的认识还不统一,还存在许多误区,急需树立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消防工作现代化和规范化的认识。

3.2信息化组织机构和编制不明确影响和制约具体工作人员积极性

随着国家信息化和公安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消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一项长期的、不断发展和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各级公安消防部门承担信息化工作的人员比较分散,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有的在秘书处,有的在微机室,有的在通信处,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和专业技术队伍的稳定,与国家信息化的大趋势,公安信息化发展的总要求,以及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繁重任务极不适应。

3.3消防信息化建设资金得不到保障

公安消防部队的人头经费由国家财政经费列支,其他经费如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建设以及其他业务经费均由地方财政分级解决。我国消防经费投入一直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建设的欠账都很多,信息化建设经费就更难得到保障。这个困难在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防部门尤为突出。同时,不少地方公安机关认为消防部队有单独的经费来源,因而在考虑信息化经费时未将消防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金盾工程”经费预算和列支范围。

3.4大量已经投入使用的单机版、单项性软件给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带来困难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公安消防部门投入使用的软件大多是单机版和单项性的软件,这些软件积累了大量的应用信息和数据,但共享程度低,利用不充分。如何顺利实现前期单机版和单项性软件信息数据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已成为目前制约消防综合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发挥效益的瓶颈和难点。

3.5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进展缓慢,制约整体推进“”版权所有

西部及欠发达地区经济处于全国的落后水平,老少边穷地区较多,虽然各地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解决了部分建设资金,部消防局也曾对西部地区总队进行了专项信息化建设经费补助,但目前大部分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总队的建设资金仍缺口较大,信息化建设进程明显滞后于东部及经济发达地区,东西部之间在消防信息化上正在形成新的鸿沟,这一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直接制约和影响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整体推进。

篇10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mall coal mines in Fengjie count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discussion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al mining conditions, development plan, production system, safety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strength,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小煤矿;发展问题;对策

Key words: small coal mine;development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076-02

1 煤矿开发现状

奉节县在重庆市东北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长江三峡之首瞿塘峡西口,是四川、重庆连接陕、鄂两省的水运交通要道。十一五期间,奉节县矿山开局经调整后,以呈合理化、规范化,成效特别明显。煤矿开采通过资源整合已从十一五初期的212个减少至目前的69个,煤炭产量为409万吨/年。全县煤炭资源赋存较为丰富,截止2010年底,奉节县累计勘查煤炭资源储量32791.5万吨,属全国产煤百强县之一,重庆市第一产煤大县。主要分布于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上统吴家坪组以及下统梁山组。全县所产煤炭主要供本县生活和地方工业用煤,有少量外运供区、县使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总体情况 奉节县煤矿安全监管有特色、力度大、效果好。监管的目标明确、方法多样、管理严格,并设立了安监员驻矿制度,实行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对煤矿的监管力度。安全投入大,基本上完善了对矿井监控工作,安全管理措施能够得到企业的支持,安全形势逐年好转。但企业还是存在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和技术人才较为匮乏等实际问题。

2.2 开采条件 奉节县境内属多煤层地区,既有滨海沼泽相,又有海陆交互和内陆湖泊相含煤岩系,煤层在横向和纵向上变化较大,薄煤层、煤线也较多,并含煤的包体、浸染体。大部分矿区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以及煤层埋藏不深。矿区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够。道路条件差,不能满足矿井发展的需要。

2.3 开拓部署 调研的矿井中,大多是采用平硐开拓,多数矿井工业广场布置严重不合理。整个矿井的开拓、准备、回采不清晰,很多矿井只有掘进面,没有采煤面或者采用前进式边掘边采,由于没有采掘部署计划,矿井采掘比严重失调,整个矿井开采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和长远部署。

2.4 生产系统

2.4.1 采煤和掘进 小型矿井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低。由于大部分矿井煤层属于极薄煤层,仅仅0.3m左右,采煤工作面在回采时由于煤层较薄不得不采用破底的方式进行采煤工作,采煤工作面破煤、支护等均较落后。巷道的掘进大部分基本为半煤巷,由于顶板相对较好,多为裸巷或采用木支柱支护,少数矿井部分巷道已使用工字钢支护和砌碹支护,基本上没有采用锚杆支护。在掘进过程中空顶作业现象普遍,没有采用前探梁或锚杆等临时支护。

2.4.2 机电、运输和提升 大部分矿井在机电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大部分矿井运输采用人力推车,只有少部分矿井运输采用蓄电池机车。矿井内车场不能满足调车要求,存在顶车、顶推车现像。轨道多采用15kg/m钢轨铺设,绝大部分采用简易道岔,轨道铺设质量较差,矿车经常掉道等。斜巷提升满足“一坡三档”设施、提升信号等要求,按照到位,但没有正常使用,形同虚设;且大多数斜巷存在无地滚、地滚不全或失效等问题;钢轨轨型、道木及构件不大规范。

2.4.3 供电、压风和排水 部分矿井无双回路供电,整个供电系统不稳,存在停电现象。矿区内电压不稳定,供电不稳定。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供电还达不到实现“三专两闭锁”的要求。地面压风系统不完善,多数矿井井下采用移动压风机。大部分矿井内运输大巷水沟设计施工不规范,多数为毛水沟,水沟的断面没有达到《煤矿安全规程》的断面要求,水沟内淤泥没有及时清理,部分巷道积水。部分矿井排水系统不完善。

2.4.4 矿井“一通三防” 部分矿井的通风能力不足,总供风量不足,风机的选型没有按设计计算选用,不能和生产匹配;部分矿井按照设计选用风机后,但通风设施不齐全,通风构筑物质量较差,漏风较为严重,造成用风地点风量不足。井下巷道障碍物不及时清理,造成通风阻力过大。部分矿井无消防、防尘系统或防尘系统不完善,并没有坚持正常使用。转载点、放煤口等产生煤岩尘的地点没有安装或没有正常使用喷雾、洒水等设施;钻眼未采取湿式打眼等。防突方面,区内矿井绝大部分为瓦斯矿井,不存在采取“四位一体”防突措施的情况。

2.4.5 监控、通信系统 目前各矿均安装有监控系统,但大部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正常使用,形同虚设,不能真实反映井下实际监测地点的瓦斯浓度和其它情况。多数矿井缺乏井上、下通信系统或不完善,设置不全,未覆盖井下需要设置的地点。

2.5 安全管理 企业缺乏对总体发展的规划。企业处理长期与短期利益时,考虑短期利益的多。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或者是制度相对完善,但落实不好,人情大于制度,经济效益差。

2.6 技术力量 从全县来看,绝大多数矿山企业技术力量不足,从业人员知识水平、管理能力、综合素质偏低。据现场调研,部分矿井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全县拥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数量极少,且技术人员不稳定。煤矿企业经营获得各种服务和帮助的渠道少、成本高、时间长,制约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煤矿企业的发展。

3 相应对策

①继续加大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力度。设置更为严格的矿产资源开发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小矿山的准入条件,对设置和改扩建的煤矿开采项目,鼓励和指导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大程度地减少盲目性,降低风险,严把审批关。②加强地质勘探和测量工作。县域内矿山地质复杂,且没有相关的地质资料,煤矿企业进行地质勘探和测量工作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和技术上的优惠和支持。③优化矿井开拓布局,加快技术改造。依据矿井现有布局,依靠科学、合理、经济的原则对现有矿井进行技术改造,推行集中布置,合理的开采顺序,提高机械化水平,改进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采用成熟的后退式长壁采煤法。④推行煤矿标准化建设。要在县内各煤矿积极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依照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实施办法,根据各种类型煤矿的实际情况,制定矿井的质量标准,树立标准化建设的示范矿井,带动全县煤矿技术、质量改进。全县范围内针对质量标准化工作突出的矿井实行一定的激励政策。⑤继续加大安全投入,确保安全生产。要继续加大安全投入,不仅是安全设备上增加,还要研究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更要加大科技投入。从设备、机制、科技上确保安全生产。⑥坚持加大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力度。⑦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以及社会服务。政府利用政策扶持煤矿使用先进技术。政策扶持推行正规后退式开采,推行后退式走向长壁采煤,政府给予一定税费政策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采煤技术改进,选择具备条件的煤矿先进行试点,搞好示范矿建设,带动全县煤矿技术改进。⑧加大煤矿企业管理、技术力量和从业人员培训的力度。⑨加强人力资源引进。转变使用人才的观念,任人唯贤。注重以人为本,为人才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证每个矿井有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甚至本科毕业生到小煤矿工作,采取多种积极政策吸引人才,并激励人才更好的为矿井安全生产服务,做到安全和生产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甫勤.我国小煤矿发展问题及政策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