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保健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5 09:3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眼睛的保健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眼睛的保健知识

篇1

关键词: 巨灾保险;国际经验;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1-0033-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1.07

自然灾害多数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现象,但却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迅速膨胀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经济活动呈现集中趋势,高风险区域的财产和基础设施价值相应提高,巨灾风险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不断上升。巨灾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减少财政负担,有效分散风险,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因此,研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巨灾风险及其特点

(一)巨灾风险的界定

巨灾风险是指由地震、台风、洪水和恐怖活动等不可抗力造成的,一旦发生会引起大量保险标的受损并可能对人类社会财富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损失的特殊风险。巨灾本身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国内外学者和实践部门对于巨灾风险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标准。美国保险服务局(Insurance Service Office,简称ISO)财产理赔部1983年前将巨灾事件界定为超过100万美元的保险损失,1983年后调整为500万美元,1997年后则是指导致财产直接保险损失超过2500万美元并影响到大范围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事件。标准普尔(1999年)把巨灾界定为,一个或一系列相关风险事件导致保险损失超过500万美元的事件。瑞士再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并每年更新巨灾界定标准,2013年其对巨灾的界定标准见表1。

(二)巨灾风险的特点

相对于普通风险来说,巨灾风险具有发生频率低、影响范围广、危害巨大、难以准确预测等特点。同时,巨灾风险由于发生次数少又缺乏可靠的参考资料,无法用大数法则和概率论来厘定巨灾保险费率,费率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因此,普通的商业保险无法单独承保巨灾风险,必须构建政府主导、各方共同参与的巨灾保险制度,以有效分担巨灾风险,解决巨灾保险供给不足的问题。

二、中国自然灾害保险的现状

(一)巨灾风险及管理现状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我国三分之二国土面积不同程度受到洪水威胁,近半数的城市人口分布在地震带上,发生灾害的风险较大。2009―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分别为2523.7亿元、5339.9亿元、3096亿元、4185.5亿元和4210亿元。

目前,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政府主导型模式,风险补偿多采取财政补贴为主、社会与国际援助为辅、商业保险补偿为补充的方式,尚未建立专门的巨灾保险体系,只在农业领域尝试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并得到政策支持。中国农业保险于1982年启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2002年,主要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PICC)承保,是一项保护农民的社会福利机制,但运行结果不甚理想,保费从1992年的8.29亿元降至2002年的3.3亿元。第二阶段从2003年开始,引入新的农业保险计划并将其作为农业政策一部分,政府给予大量补贴。2007年,政府在6个省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随后拓展至25个省市和自治区。与农业相比,其他领域的自然灾害保险非常有限。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保险产品曾经承保地震风险,但随着风险上升和损失加剧,地震风险重新被列入除外责任。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巨额损失,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但仅获得保险业赔付18.06亿元,不及总损失的1%,可见政府主导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风险保障需要[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主导的损失分散机制存在明显缺陷。一是财政收支平衡受到影响。政府财政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随机性的巨灾风险损失如果主要由政府承担,则收支平衡面临干扰。同时,救灾支出作为政府转移支付一部分,存在较高机会成本,会减少国家对其他项目的投资。二是受灾主体的补偿效率低。政府主导的补偿机制是一种非契约型补偿,面临补偿时间、补偿程度等各方面的不确定性,而外部援助通常缓慢,因此容易造成补偿不及时,或者补偿金额无法满足受灾需求等情况[2]。

2.商业巨灾保险供给不足。一是财产保险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截至2014年5月末,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共有保险公司64家,市场供给主体相对较少,而其他发达国家的财产保险公司一般均达到数百上千家(如美国财险公司超过3000家,美国和德国财险公司近千家)。另外,财产保险市场中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该市场结构也从侧面验证了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二是保险公司提供巨灾保险产品的意愿不强。巨灾风险不符合传统的可保理论,缺乏风险定价基础,且存在强烈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而保险公司缺乏承保主动性。

3.巨灾保险需求不足。我国巨灾发生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通常较低,以地震为例,主要发生在内陆地区如新疆、、四川。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震中阿坝地区,全州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240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26元,在满足基本生活开支后,居民的低收入水平无法支持其购买高费率的巨灾险种。同时,我国居民保险意识依然较低,2013年我国保险深度3.07%,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政府主导的救灾体制也强化了社会对政府补偿和社会救助的心理依赖,间接造成居民防灾减灾意识落后[3]。

4.外部存在制约环境。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迄今为止,政府和保险业在灾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对巨灾保险的保费连同其他保费一起征收营业税与所得税,巨灾保险管理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二是缺乏应对巨灾风险的应急管理机制。我国在中央层面没有真正明确巨灾应急管理决策机构,国家财政部门也没有巨灾风险管理的专项基金,现行应急决策体制在预防与处置、常态与非常态方面结合不够,各级机构设置和运作模式的差异难以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无法适应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式。

三、国际上主要国家巨灾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

根据世界银行有关研究,全球约10个国家(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其中大部分采用政府和市场公私合作模式,实行完全政府主导的国家比较少。这些国家的运作经验对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

美国于1968年创立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为飓风、热带风暴以及暴雨等所引发的洪水提供相关保险。NFIP以社区为基础,社区参加NFIP的先决条件是采取防洪减灾措施,社区中的房屋所有人可自愿选择购买洪水保险。如果在特定洪水风险区(SFHAs)通过抵押贷款购置房屋,那么根据法律规定,金融机构要求相关房屋所有人强制参保。NFIP制定洪泛区域图,对不同洪泛区划分相应风险等级,并据此确定洪水保险费率。

NFIP与大约90家财产意外保险公司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以你自己的名义(WYO)”的公私合作计划。该计划中,保险公司以自身名义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并负责灾后理赔,但无须承担最终赔偿责任。NFIP充分利用私营保险公司的市场营销以及渠道优势,而参与WYO的保险公司也可以获取一定的预算拨款①。政府最初设想NFIP能自负盈亏,但自1968年以来,该计划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不得不依靠财政借款等事后融资机制进行赔付。

NFIP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道德风险较明显。投保人利用NFIP风险定价不足②从而获利,导致其出现重复损失。有关数据显示,大约25%~30%的赔偿对象是极易遭受洪水冲击的住宅。为此,政府尝试通过征购洪泛区房产、外迁移民安置、改进房屋抗洪水冲击性结构以及将房屋变更为空地等多种措施,但能否取得成效尚待进一步评估。二是退保风险较明显。由于对保险功能缺乏正确认知,大多数投保人通常在购买洪水保险后2至4年选择退保。此外,家庭开支用途变化以及联邦政府对洪灾的事后补助资金也降低了投保人的积极性。三是风险转移机制欠缺。NFIP没有通过再保险方式将风险转移到国际资本市场。公共财政负担较重,NFIP每年欠美国财政部约10亿美元,总欠款合计约178亿美元。四是洪水风险图的更新面临两难困境。更新过慢意味着高风险区域的投保人所缴纳的保费不足,或者没有履行恰当的减灾举措。然而较频繁的更新,则可能不断扩大高风险区域,降低房产价值,增加保费。五是WYO计划的管理成本削弱了NFIP的偿付能力。参与WYO计划的保险公司在洪水保险中无须承担风险,而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则缺乏相关信息以确定WYO的赔付支出是否合理[4]。

为了解决NFIP的偿付能力问题,并偿还财政部债务,美国于2012年6月通过《Biggert-Waters洪水保险改革法案》。该法案在维持WYO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NFIP将逐渐停止对重复损失房屋的保险补贴;二是建立技术测绘咨询委员会,对洪泛区域图进行修正,以便保费能够充分反映该区域的风险;三是对洪水理赔设定最低免赔额;四是允许FEMA购买再保险,从而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

(二)加州地震保险

1994年加州北岭地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巨大的赔付导致纯商业运作的地震保险陷入困境,许多保险公司此后停止或减少地震保险。在此背景下,加州地震局(CEA)于1996年成立,是政府特许经营、私营部门筹资的公司化组织。CEA的保单通过参与的商业保险公司进行销售,缴纳的保费由CEA统一管理。法律规定,在加州出售住宅财产保险的保险公司应该同时出售地震保险作为附加险。地震保险只提供基本保障,承保住宅,不承保其他附属建筑。此外,CEA的地震保险对地震灾害后的住宅修复提供保障,确保新住宅符合最新建筑标准;在住宅重建期间对被保险人提供生活费。

CEA不接受财政拨款,也不能申请破产。CEA无力一次赔付的可以通过分期的形式支付给投保人。CEA获得贝氏评级公司(A.M.Best)“A-”的财务实力评级,赔付能力超过90亿美元,赔款资金来源包括保费、成员保险公司的资金征收、借款、再保险以及投资收益。

CEA的公私合作运行模式非常有效,收取基于风险的精算公平保费,实施风险缓释措施,降低巨灾保险的长期成本。但目前CEA的保险渗透率只有12%,主要原因在于保费仍然过高。同时,CEA在运作中还存在以下困境:一是公众普遍低估甚至忽视地震可能引发的巨大损失;二是存在道德风险。假如个人或企业认定政府会进行赔偿救济,那么他们将不会选择购买地震保险。部分学者研究表明,严格的、强制性的地震保险购买要求可能有助于解决保险密度低的问题,但如果宣传不到位,也可能遭遇公众抵制。

(三)日本地震保险

1964年新泻地震后,为及时提供灾后财政援助,日本政府于1966年颁布《地震保险法》,开始全面推广地震保险。日本地震保险坚持“无亏损、无盈利”原则,在厘算费率时,将利润率排除在外,居民自愿购买,地震保险属于住宅火灾保险的附加险种。日本地震保险采取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公私合作的模式,风险和损失由政府、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JER)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按照以下三个层次进行责任分配:一级损失(0~1040亿日元,约0~12.3亿美元)100%由私营部门承担;二级损失(1040~6910亿日元,约12.3~88.6亿美元)由政府和私营部门各自承担50%;三级损失(6910~62000亿日元,约88.6~795.2亿美元)由政府承担98.4%,私营部门承担1.6%。

2011年3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预计总保险损失为3万亿日元(384.6亿美元),这是自1970年以来全球第二大自然灾害赔案。为加快赔付进程,保险公司采取多项措施,如利用航空照片划定总损失面积以简化理赔流程等,使其在3个月内解决了90%的索赔,该事件提升了公众对地震保险的认知,投保人数较上年增长10%。同时,政府于2012年4月将保险限额从5.5万亿日元(705.4亿美元)增加至6.2万亿日元(795.2亿美元),政府充当了该体系的最终保险者。

日本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因2011年地震损失而陷入财务困境,这证明了地震保险制度的有效性。一是地震保险理赔快速处理的关键在于支付方式的简便性。二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推动地震保险发展。投保人可从所得税税基和地产居住税税基中分别扣除5万日元和2.5万日元。三是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抵御灾害风险非常重要。

(四)挪威自然灾害保险

挪威自然灾害共保组织(NNPP)于1979年成立,是一个由私人保险公司组成的共保组织,对地震、山体滑坡、台风、洪水和火山爆发等巨灾导致的损失进行赔付。法律规定挪威所有开展火灾险的保险公司必须加入NNPP,所有火宅险均要附加自然灾害保险,抵押贷款公司只有在借款人为抵押资产购买火灾险后才能发放贷款,这推动了自然灾害保险的发展。自1996年起,挪威允许成员保险公司根据共保份额购买相应再保险。目前,NNPP拥有大量资本储备,市场占有率高,偿付能力充足。

NNPP由政府监管,私营保险公司通过销售、管理和控制风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共保项目提供支持。NNPP坚持公平分摊损失和分散风险的原则,并采取多种方法以降低道德风险(譬如对没有采取措施以防止或降低损失的投保人,有权减少或拒绝赔付)。保险费率由共保组织董事会决定。灾害赔付主要根据成员公司在自然灾害保险市场中的份额进行分摊。如果普通商业保险能够覆盖灾害损失,NNPP将不予赔付从而鼓励居民购买普通保险。如果个体损失超过规定限额,NNPP将按比例进行赔付。NNPP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行统一保险费率,存在低风险的投保人对高风险投保人提供补贴的问题。二是新设保险公司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为NNPP的成员保险公司资格较长,运营优势更明显。

(五)国际经验总结

由于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阻碍社会进步,巨灾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并逐渐走向成熟完善。从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分析,虽然不同国家在险种属性(单独险或者附加险)、政府职能、承保范围、损失分摊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基本发展理念已经达成共识(见表2)。

1.保险在风险缓释和出险理赔方面具备专业知识,可为受巨灾影响的经济体提供有效的流动性支持。在日本大地震和海啸中,日本保险业快速应对,凭借雄厚的资金储备和有效管理实践在灾后进行快速理赔,为经济复苏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保险公司在风险评估、风险转移、损失防范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具备丰富知识,因此各国应充分引导保险业在巨灾风险管理方面发挥优势。

2.公众对保险的认知程度非常重要。公众对投保私人财产价值的认可,以及政府对保险风险管理功能的推广,有助于风险减缓和灾后重建。例如,加州和日本地震保险均曾面临投保不足问题,但日本2011年发生大地震后,日本公众才重新深刻意识到保险制度在灾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投保积极性日益上升,因此公众教育不可忽视。

3.基于风险的精算公平保费是发挥保险风险缓释作用的前提条件。科学的保险定价有助于鼓励投保人采取低风险行为。美国加州地震保险在此方面就是成功例证,对实施减灾措施的财产所有人降低其保费水平。相较而言,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多次出现重复理赔,纳税人承担最终成本,美国政府未来计划提升洪水保险费率以便更好反映风险水平。此外,保险公司可利用精算公平的保险定价推动一国(地区)实施更严格的建筑标准和土地使用政策,促使投保人在更安全的区域修建更坚固的建筑。

4.政府和市场合作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制度设计是关键。巨灾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特点,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必不可少。政府和市场共同合作模式既可以降低财政支出压力,减轻政府管理压力,也可以有效利用私营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和管理特长,实现风险共担,提高赔付效率。公私合作模式的关键是制度设计,即如何在政府公共利益与保险公司追求盈利的私人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以美国加州地震保险和挪威自然灾害保险为例,两者均是政府和市场合作,但加州地震保险渗透率较低,运营效果不甚理想,而挪威自然灾害保险认购率较高,储备水平充足。

5.应充分资本市场以分散巨灾风险。保险公司除过利用明确的再保险安排之外,还可利用保险相关证券等新型风险转移工具,借助资本市场分散风险[5]。

四、完善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思考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巨灾保险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立法是确保巨灾保险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我国应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将其纳入国家综合灾害防范救助体系,出台专门的法律,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关系,对巨灾风险的分类分级、费率、保额免赔额、核保、准备金提取等进行具体规定[6]。

(二)科学试点,研究合理的投保方式、承保范围和保险费率

巨灾保险具有地域性特点,通过以点带面,分灾种、分地区开展试点,可以逐渐搭建起我国巨灾保险体系。2013年起,我国在深圳、云南开展地震保险试点工作,保障范围和规模还都比较小。下一步,建议保监会统筹规划各地巨灾保险制度,研究合理的投保方式和承保范围,提高巨灾防范和救助能力。在投保方式上,国际经验表明,自愿购买的纯市场行为容易引发逆向选择问题,而半强制的方式对低收入人群无法实现激励目的,因此,强制购买方式更为有效。在承保范围上,不可能对居民所有损失进行补偿,建议将保障范围设定为保证居民最基本生存条件,而对于私人财产损失,可纳入商业保险范畴,居民自愿参保。在费率设定上,建议采取基于风险的区别定价,由专家技术委员会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灾害水平等综合因素厘定,由保监会审核通过。

(三)政府市场联手,恰当定位政府角色

从各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选择,即政府主导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商业保险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包括赔付能力责任,以便提高社会低于自然巨灾和其他极端风险事件的能力。建议我国在中央层面成立巨灾保险基金,明确基金管理机构,并选择具备巨灾保险销售资格的保险公司作为销售管理方,将保费按照比例扣除销售费用后上缴巨灾保险基金。巨灾发生后,按照免赔额和损失分摊比例由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和巨灾基金赔付,并发展完善资本市场,以便更好分散巨灾风险。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保险知识普及和后台支持作用。例如,国家对商业保险公司给予税收优惠等,提高商业机构参与积极性;投资建设系统性和可靠的巨灾风险数据库,历史数据和前瞻性数据应向保险公司免费开放。考虑到住宅是地方政府潜在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应根据风险分类和差别费率对住宅相关的巨灾保险基金进行财政补贴,从而保证保费在居民可承担的合理范围内[7]。

(四)多措并举,建立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

一是加快再保险市场的发展。首先,培育国内再保险的供给主体,加快再保险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同时大力培育专业的再保险经纪公司;其次,加大与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技术精湛的国际知名再保险公司和组织的合作,扩大保险公司对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二是积极探索巨灾风险证券化、指数化保险等方式,将传统意义上不可保的风险通过资本市场转移,使得更多主体参与、关注与支持巨灾保险的发展,譬如尝试引进发行条件相对较低的巨灾债券[8]。■

参考文献:

[1]Meghan Orie,Walter R.Insurers’ Contributions to Disaster Reduction-a Series of Case Studies[J].Research Paper, 2013(5).

[2]王君.政府在促进建立巨灾保险体系中的作用[J].保险研究,2008(1).

[3]夏炎.对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立之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27).

[4]Michel-Kerjan E, Lemoyne de Forges S, Kunreuther H.Policy Tenure under the U.S.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 (NFIP)[J].Risk Analysis,2012(4).

[5]Paudel Y, Botzen W.J.W., Aerts J.C.J.H.A Comparative Study of Public-Private Catastrophe Insurance Systems: Lessons from Current Practices[R].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Issues and Practice,2012(2).

[6]张拓.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巨灾保险体系[J].银行家,2008(4).

篇2

【关键词】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政策建议

1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 生态环境破坏者违法成本低,警示效果难以提升

现阶段,环境法治制度难以完全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要求,没有对生态环境破坏者形成严重的打击,生态环境破坏者累教不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现行环境法律处罚力度偏轻,生态环境破坏者违法成本低,难以遏制他们的破坏行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体制、职能以及相应部分的管理制度在环境法律中并未得到明确的细化,由于违法惩罚力度偏轻,一些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就会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环境评估报告,环境保护评估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也助长了部分企业违法环境保护制度气焰,部分企业污水排放并为达到排放标准,这对生态环境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司法手段并未与环境保护制度有效结合,环境民事赔偿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在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之后难以获得相应的赔偿,环境保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1.2 环境保护制度执行效率低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唯GDP的政绩考核机制普遍存在,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以及生态效应尚未纳入到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还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很多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形同虚设,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质量低,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领域利用市场手段不足,难以体现生态服务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的重要组员,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难以解决,这导致很多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错误的意识,公民环境权益缺乏有效的保障。

2 建立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国内外经验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比较长,随着工业化进程环境保护问题逐步显现,西方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并优化了环境保护制度,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在不同阶段通过制度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国家优秀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2.1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

从西方国家生态环境问题制度经验可以看出,污染物控制是环境保护部门基础工作,也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核心手段,在生态环境制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开展污染物控制工作,必须重视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的对应关系,将污染控制的各项制度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控制,进而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环境质量控制的全面改善。

2.2 环境信息公开、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

西方国家环境保护工作中,对公众参与度极为重视,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公众意识觉醒和公众有效参与,充分展现公众的监督的重要作用,维护自身的环境和健康权益。通过信息公开,可以有效提高信息透明度,能够为公众环境知情权、环境监督权以及环境健康权提供充分的保障。将公众参与作为改善国家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核心,有效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对解决环境问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建立我国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3.1 源头严防制度

首先,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环境保护目标体系、统计体系以及核算制度,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以及环境效益纳入到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加强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其次,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对于一些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企业要及时叫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停产处理、淘汰和推出,修订完善的高耗能、高排放以及资源型企业市场准入条件,促使企业能够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制度,并按照相应标准进行生产,从而最大限度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最后,改革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风险民意沟通以及利益诉求机制,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能够意识到破坏环境的社会风险,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度,通过公众参与最大限度解决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工作过程中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3.2 过程严管制度

第一,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增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建立统一公平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企业生产排放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进一步减少污染物不合理培养对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监管以及行政执法制度,对工业源点排放的所有污染物进行统一监管,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探索出符合标准的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建设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

3.3 后果严惩制度

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刑事责任追究制,强化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追究,对于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加大违法违规成本,明确环境权益机制,准确确认环境污染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确保环境侵权受害人能够及时得到赔偿,使责任人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通过惩罚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将这种意识贯穿到生产生活,可以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的关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中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严格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制度,规范社会生产行为,结合我国国情对环境保护制度不断改革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充分的保障,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亮,俞海,夏光.等.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

[2]卢现祥,许晶.不同环境保护制度的绩效比较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J].贵州社会科学,2012(5).

[3]周迪.论环境行政法律关系的重构--以法国工业分类环境保护制度为例[C].//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13.

篇3

【摘要】基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及个人环保自觉行为培养的需求,中职学校加强环保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环保教育融入中职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离不开环保教育体系的建立、环保教育教材的开发、师资队伍及经费的支持。中职学校可以多层次全面开展环保教育,增强中职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中职生的环保行动能力。

【关键词】环境保护教育;中职教育教学;现状;基本保障;实践

一、前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仍是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成为大家的共同责任。从职业教育教学角度探讨和实践环保教育融入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中职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中职生的环保行动能力,对我国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学校环保教育的现状

(一)环保意识不强,认识不深

近些年,政府、社会、学校多方面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开展环保教育,使得中职生的环保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总体而言,环境保护仍未能引起中职生思想上的足蛑厥樱中职生环保素质仍需大幅提高。日常行为习惯不文明、破坏环境的现象在中职生中时有出现;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对环境保护态度冷漠,对环保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究其原因,在于中职生对环境保护认识不深,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恶化带来的危机感不足。

(二)环保教育途径比较单一

当前,环境保护问题虽得到普遍的正视,政府、社会及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但中职学校的环保教育途径仍比较单一。其一,环保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只有环保及相关专业开设了比较系统的课程,其他专业所的环保知识较少。其二,教师教学过程融入环保教育不足,更多地注重课程本身的知识教学和技能实践,教学活动中自觉融入环境保护教育的意识不强,涉及内容极其有限。其三,环保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重理论轻实践,与日常环保实践结合不密切或不深入,尤其是没有与生态建设、绿色生产环节相结合,影响环保教育的开展。

(三)开展环保教育的平台少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系统的环保教育活动多利用单一的团体活动开展,平台少,涉及面窄,教育合力无法形成,参与人数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保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

(四)环保教育长远规划不足

环保教育是一项养成教育活动,其教育成效在短期内很难凸显,必须要有长远规划,方能起到成效。目前,中职学校在环保教育规划方面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学校开展环保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忽略教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中职生提出不同的环保教育要求;同时,中职学校的环保教育忽视了与社会、家庭环保教育的衔接,缺乏环保教育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三、环保教育融入中职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多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先后出台了政府性指导文件,并采取了一系列强硬保护措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九条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从治理和保护环境出发,更重要和迫切的是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环保教育,大力普及和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思想教育和培养环保行为能力,让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重视生态保护。

(二)学校良好环境建设的需要

良好的校园环境在环境育人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正确引导师生自觉保护和爱护良好环境。加强环保教育,创造良好生态校园,可以让师生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

(三)个人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培养的需要

中职生是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今天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生态意识的主流和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鉴于中职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中职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环保教育,培养中职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四、环境教育融入中职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

(一)构建环保教育体系,推进环保教育系统开展

环保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职学校必须将环保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构建环保教育体系。环保教育体系应注重环保教育过程的知识传授-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的整体性和教育体系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性,保证环保教育在中职学校系统推进,真正提升中职学生环保素质。

(二)融入环保教育的教材的开发

环保教材或融入环保知识的教材是环保教育在中职学校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目前,中职学校所具有的专门的环保教材很少,因此,加强有关环境保护的必修课、选修课教育非常重要,应特别加强不同专业课程中环保教育知识点的渗透,让中职学校的环保教育开展得有理有据。

(三)建设一支强健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自身知识结构及知识形态意识一定程度上支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环保意识形态及对环保知识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职生对环保知识的认知。因此,培养一支有强烈环保意识和环保自觉行为的教师队伍对中职学校环保教育的推进至关重要。

(四)环境保护教育经费的支持

环境保护融入中职教育教学,需要设立环境保护教育课程开发、环境保护教育项目研究、环境保护教育实践活动专项资助资金。中职学校在经费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五、环保教育融入中职教育教学的实践

中职学校可充分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几方面的合力,全方位推进环保教育的开展。一方面,中职学校可通过完善环保相关制度来约束中职生的行为规范,充分利用社会相关环保组织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可以利用学校教学、实践、学生活动等平台开展环保教育。

(一)环保教育融入学校建设

生态校园有利于促进学生环保素养的提升和学校和谐持续发展。学校建设中环保教育的深化,一方面需强化学校管理层对环保教育的重视,在管理环节可以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教师工作的一项考核内容,把环境建设作为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功能,将校园内的教学区、运动区、住宿区及用餐区等不同功能区域划分为班级绿化美化区域,实行班级管理,让师生参与到校园美化绿化的生态校园建设中,十分有利于学校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的环保行为。

(二)环保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应把环保教育知识备于教案,在各课程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环保内容,以推进教学活动中环保教育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教学知识结合环保实例开展渗透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生态环保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中职生专业性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可开设环保课程,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方式开展专业的环保教育活动。通过系统或与专业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环保知识讲解,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了解行业的最新环保动态及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思维。

(三)环保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主体是培养服务一线的技术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环保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的课堂实验、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与社会生产紧密相连。中职学校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结合专业教学,融入各行业环境保护的科研生产知识、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等,让学生体验节约材料、减少污染、合理运用资源等环保行为,培养学生环保生产意识。

(四)环保教育融入学生活动

环保教育融入丰富的学生活动,成效好。学校可以利用重大节日及活动开展环保教育专题活动,增强中职生对环保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如“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或者引导学生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节约资源(如节约水、等)。

六、思考

环保教育是一项养成教育。笔者有幸赴德,深刻感受和目睹了欧洲职业教育中环保教育的浓厚氛围和卓越成效。欧美一些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的环保教育非常到位,它们把环境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门课程中,把环保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德国之所以成为全球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除了归功于环境立法,更归功于对环保教育的重视和实践。

我国中职学校可以充分借鉴德国等国家在环保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环保教育教学方法,将环保教育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各课程的教学不仅要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科学技术,更应融入环保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对社会、对人类、对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自觉实践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行为习惯。

七、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民生工程。对环保教育的重视和坚定不移的实践,是养成环保意识和自觉行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加强和重视环保教育,探索出一种有效教育模式,在学生中推行实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是环境保护事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对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呈现一片生机勃勃,对教学质量要求的新高度使职业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对实践教学保障,特别是保障体系组成项目的推敲和体系的有效运行尚不健全,构建科学的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反映当今“互联网+”的时代特征,能够应对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高职会计实践教学需与时俱进,将“互联网+会计”适宜开展,充分体现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所指,有所重点,能够提升体系整体的质量与效率。高职会计教学中的重要实践点,如会计信息化、SAP综合实训、VBSE财务实训等既要全面深入,又要针对性加强实践环节。

(三)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随时反应教学质量的优劣,及时作出判断,以推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不断校正、不断鼎新。构建的各级项目突出强调发展,使准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养成。

(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勇于立异,将体系组成的核心项目细化,尽量明细到可操作、可实施的步骤。构建的各级项目可利用已有基础,在“互联网+”背景下改进传统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的元素、路径、环境。

(五)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指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教学评价体系等密切配合,预防体系构建目标的偏离。构建的各级项目制定需兼顾整体,与其他体系既有分工更有协作,齐头并进以达到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擢升的目的。

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保障体系的项目组成

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项目组成直接影响了整体体系构建的权威性和系统性,鉴于此,合理确定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意义重大。项目组成详见“图1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二)教学保障体系的项目解析

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项目中一级项目共有7个,每个一级项目下设2个二级项目,共计14个,有6个二级项目下设三级项目,共计12个。

篇5

[关键词]浙江 农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

农业知识产权就是指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涉及到农业科技活动的许多方面,从科学发明与发现、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到科学论文、高技术产品商标、农业商业秘密等。近几年来,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不断增多,有关农业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凸显。只有把农业知识产权问题解决好才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自主创新,使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参考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对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与经验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其中某些经验值得我省借鉴。

1.美国对植物品种专利的“双重选择”机制保护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给予植物以知识产权的国家之一,而且保护的形式、范围均较为完备。目前,美国实际上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实施三种法律:1930年的植物专利法、1970年的植物品种保护法、实用植物专利。其中,实用植物专利提供了植物最强有力的保护,审批机关是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三种法律下的三种保护方法互相配合,形成了较为完善和严密的保护体系。如对于某一特定植物品种,申请人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申请实用专利权,或者申请植物专利权及植物新品种权,具有一种事实上的“双重选择”权。在1985年发生的“Exparte Hibberd”案中,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上诉委员会再次确认了这一“双重选择”原则。

2.欧洲对植物新品种的“单一选择”机制保护模式

在欧洲,植物新品种受到特殊法的保护,即植物品种保护法。与美国相比,欧洲尊重专利法的传统理论,始终认为传统专利法保护植物新品种的障碍无法克服,因此走上了以专利法之外的特别法保护植物新品种的道路。比如,荷兰在1942年,德国在1953年分别通过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法,赋予植物新品种育种者以生产和销售植物新品种繁殖材料的排他性权利。欧洲对植物品种的保护采取了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政策,即对某一特定的植物品种,法律保护方法是唯一确定的。申请人只可能按照法律规定,依其发明的性质申请专利权或品种权,而不可能在专利保护和品种权保护两种法律保护手段之间自行选择。

3.日本对种苗法不断修订的案例

日本政府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动作很多,包括机构的设立和相应法规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也已扩展到农产品,自1947年已来,日本不断修改的“种苗法”就是典型的例子。1947年,日本公布了“农业种苗法”即优良品种名称登记制度;1978年,日本根据1978年第二次修订的UPOV公约,对国内“农业种苗法”进行修改、完善,并更名为“种苗法”对外公布;1982年,日本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种苗法”正式开始实施;1911年,日本根据1911年第三次修改的UPOV公约,加强了对“种苗法”的全面修订、完善;1998年,日本加入UPOV1911年文本公约,并公布实施“修改种苗法”。总之,日本非常重视通过立法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专利保护,尤其是在加入UPOV后,日本更是注重在实施和不断的修订过程中进行扎实的法规宣传与普及。

二、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其原因

浙江省经济发达,然而农业贡献的比例比较小,主要归结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不到位如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规范,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

1.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规范

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业企业目前没有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规章制度。长期以来,受现行的职称评定、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影响,农业科研人员把项目获奖而不是知识产权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在知识产权部门和人员配置方面,一半的企业既无产权部门又无专职人员,接近一半的企业仅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而同时设有知识产权部门和专职人员的企业少之又少。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科研人员把职务发明转卖给企业,谋取私利。而单位通过诉讼维权成本过高,这都导致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申请专利或植物新品种保护积极性不高。因此,农业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欠缺已无法适应当今农业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激励不足,主要表现为专利制度、品种权制度等使农业科技人员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不高,对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作用不大。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浙江省农业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实行科技成果鉴定制度。这种管理方式是评定科技成果的学术水平或检查验收科研课题执行情况。同时科研人员如果想要获得职称和相关待遇必须发表更高水平的论文、取得更新科技成果、并且获得更高层次的奖励。这种非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了重学术、轻市场的现实,造成科研与市场的脱节,降低了农业知识产权申请的积极性。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申请专利要求成熟程度较高,申请文件需要田间实际数据资料,成果产出时间较长,专利审批时间一般也需在3-5年才能通过,严重地挫伤了申请者的积极性;三是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农业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而政府又对此的投入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农业科研单位普遍缺乏专利技术的自我开发和生产能力,进而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推广。

3.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同时也缺乏自律意识

浙江省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农业企业及科研单位高层管理者对其知识的掌握不多,产权保护观念淡薄,直接导致许多科技成果的流失,从而丧失了知识产权。同时,行业自律意识差是当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浙江省农业企业数量比较多、规模较小、类型杂。部分企业缺乏积极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自律意识较差,不能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企图通过不合法的途径获取他人的育种材料进行科研,仅用少量成本就获得了丰富的育种材料,相对于自律性较强、支付高额研发成本却仅拥有少量育种材料的个人或单位而言,无疑会造成不公平竞争,严重挫伤他人农业知识创新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浙江省虽然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发达国家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方面的启示:(1)对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很大限制性因素的是我省科技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2)先进的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提高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力保障。(3)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较高的执法水平是提高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外部条件。总之,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的同时也要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制定、完善浙江省的相关体系、制度使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更到位,从而促进、加速浙江省农业发展的进程,提高浙江省农业的竞争力。

1.建设以提高自主创新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加强相关部门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必须建立健全由单位主管科研的领导和系、所负责人参加的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完善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二是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补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素质以便更好的进行科技管理工作。三是扩大专业的从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管理人才。四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防范知识产权流失,一定要强化和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按照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科研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安全。

2.加强、完善农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体制

长期以来,浙江省农业科技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从而导致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淡薄。为了加快浙江省农业迅速发展必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如产权激励、政府激励、企业激励等,积极协调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多轨制”科技奖励制度与“单轨制”知识产权的关系,实现多方位的创新激励机制。只有合理细分相关环节的权益、利益,才能激发各层面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洪武,黄俊,刘华周.对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4,(5).

[2]戴海英,王旭清,刘佳,宋华东.关于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探讨[J].种子科技,2008,(2).

[3]楼洪兴,端木斌,郑纪慈,骆少嘉.浙江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

篇6

为加强对本市电梯的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电梯检验行为,简化电梯报装手续,经研究决定,调整本市电梯的安全性能检验范围。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从1999年10月1日起,除新安装电梯外,本市所有大修、改造的电梯不再由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以下简称市特检中心)检验,改为由原建档属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监察机构监察、检验机构检验,验收合格后核发《北京市电梯安全检验合格证》。其余工作范围仍按《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安全性能检验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京劳特发〔1995〕378号)执行,暂不做调整。请各单位遵照执行,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特种设备监察机构监督执行。

二、为减轻电梯安装企业的负担,简化电梯安装开工审批手续,从1990年10月1日起,凡取得安全认可证书的安装企业,在施工前应填写《北京市电梯安装开工申报表》(格式附后),以传真、信函或送达的方式报市特检中心即可。市特检中心按月汇总,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报装情况报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特种设备监察处备案。

这一改革措施将给企业带来便利。同时,希望各企业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对于施工前未按规定报装的企业,一经查出将不予年度注册;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安全认可证书。《北京市电梯安装开工申报表》由我局统一印制。

外地进京(含国外)电梯安装企业开工申报手续,仍按《北京市电梯安装修理开工审批办法》(京劳特发〔1996〕199号)执行。

市特检中心地址:朝阳区惠新东街3号邮编:100029联系电话:64914476传真:64914476联系人:张耀光附件:

                       北京市电梯安装开工申报表

--------------------------------

|  产权单位  |                                              |

|------|-----------------------|

|  联系人    |                |  联系电话  |              |

|------|-----------------------|

|  安装地址  |                                              |

|------|-----------------------|

|  电梯型号  |                                              |

|------|-----------------------|

|            |                                              |

|  安装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

|            |                                              |

|------------------------------|

|  安全认可证号:  |                                        |

|---------|--------------------|

|  预计开工时间:  |                      年    月    日    |

|---------|--------------------|

|  预计竣工时间:  |                      年    月    日    |

|------------------------------|

|                                                            |

|安装工程负责人:                安全负责人:                |

|                                                            |

|------------------------------|

|        甲  方:(盖章)        |      乙  方:(盖章)    |

|                                |                          |

|                                |                          |

|                                |                          |

篇7

为增强青少年儿童爱眼护眼意识,促使其养成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良好习惯,结合2021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我校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现小结如下:

一、我校结合个学段的健康课大纲要求,利用班会课,让班主任给同学们上了一节预防近视的健康课,通过观看防控视频等方式从产生近视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重点对保护眼睛的基本常识(如座姿、看书、眼保健操、眼部的调节等)进行示范指导,并通过形象生动的举例说明使学生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降低青少年近视率。

二、运用学校LED显示屏全天滚动播放爱眼护眼、预防近视相关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三、积极与家庭、社会沟通协调,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家长群等形式,对家长进行了眼保健知识的宣传,传播眼保健知识,提高家长的护眼意识,让他们加强教育子女,并为保护孩子的视力对家用灯光等进行调整。特别是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知识,提高青少年的防盲治盲意识。学校教有与家庭教育的同步进行,紧密配合是各种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篇8

星期六,我和妈妈到医院眼科检查。

爸妈都戴眼镜,我深知戴眼镜的痛苦……

我不停地祈祷,希望仍是假性近视,希望老天再给我一个机会……

一系列的检查下来,结果却很可能真性近视,要戴眼镜了,这是我最不愿想最不愿看到的事,可还是发生了,我很是郁闷……

虽然杨医生一再地强调,现在小学的课业负担重,视力下降更多的原因是用眼过度。但我知道这里面也有很多是因为我的疏忽,没有更早地做定期检查,没有及时地

给予眼睛更多的关注,没有及时关心和了解有关的保健知识,以至于……我后悔极了……

篇9

一、我校利用班会课,让班主任给同学们上了一节预防近视的健康课,从产生近视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重点对保护眼睛的基本常识(如座姿、看书、眼保健操、眼部的调节等)进行示范指导,并通过形象生动的举例说明使学生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降低青少年近视率。    

二、通过国旗下讲话全校师生进行了爱眼护眼常识的教育,加强广大师生的保护眼睛的意识。    

三、通过微信群,对家长进行了眼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家长的护眼意识,让他们加强教育子女,并为保护孩子的视力对家用灯光等进行调整。     

篇10

【关键词】 屈光不正;患病率;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 R 7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64-01

学龄前期是儿童视功能发育非常关键的时期,从儿童时期开展视力预防是有效提高群体视力水平的途径。为了解儿童的视力情况,笔者于2008年对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所辖17所幼儿园的4 288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为武汉市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武汉市所辖幼儿园4 288名3~6岁儿童,其中3岁儿童657人,4岁儿童1 219人,5岁儿童1 377人,6岁儿童1 035人;男童2 471人,女童1 817人。

1.2 方法 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儿童进行视力筛查,详细记录,由专业眼保健医生进行操作,无需散瞳。仪器检查范围:球镜+6.00 D~-5.00 D,柱镜+3.00 C~-3.00 C,超过仪器测量范围时仪器显示±9.99,仪器测量不出,则不显示数据。仪器显示测量可信指数为1~9,≥6表示可信度好。屈光度异常参考标准:S表示眼的球镜屈光度。近视判定,各年龄组均以S≤-1.00 D为标准;远视判定,0.5~2岁,以S≥+3.50 D为标准;2~3岁以S≥+3.00 D为标准;4~5岁S≥+2.50 D为标准;6岁以上S≥+2.00 DC。眼的柱镜屈光度,C的绝对值≥1.00为标准,C≥±1.00 D判定为散光。

所有调查数据经专业人员进行核对后输入计算机,进行χ2检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屈光度异常情况 被检儿童4 288人,屈光度异常705人,检出率为16.44%。其中男童屈光度异常394人,检出率为15.94%;女童屈光度异常311人,检出率为1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

2.2 各类型屈光度异常情况比较 705名屈光度异常的儿童中以散光最多(497例),占70.49%;其次是复合性远视散光(137例),占19.43%;远视42例,占5.96%;复合性近视散光13例,占1.84%;近视3例,占0.43%;各类型屈光度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28.44,P

2.3 不同年龄组屈光度异常情况 以3岁组最高,为22.98%,其次是4岁组(17.8%),5岁组为14.89%,6岁组为12.75%。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7,P

3 讨论

学龄前期是儿童视功能发育非常关键的时期[1]。3岁儿童尚未形成稳定的双眼视觉,4岁儿童有双眼视觉,6岁以前是发育期,视觉在不断形成,可通过反复适宜的视觉刺激和强化使双眼视觉逐渐完善。因此,在视功能发育时期,应做好儿童视力检查,早期发现影响儿童视力的各种因素,消除不良影响,及时诊断和治疗眼疾或采取必要措施训练儿童视功能的发育[2-4],真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调查发现,该组学龄前儿童屈光度异常检出率为16.44%,各类型的屈光度异常以散光和远视为主。表明屈光度异常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这与沈锦红[5]调查结果一致。儿童视觉是一个由不健全到健全发育的过程,新生儿几乎全部为远视眼,具有一定的规则散光,屈光状态分布较宽,随着眼球的生长发育,远视及散光程度逐渐缓解[6]。

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工作应作为儿童保健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婴儿出生后视力发育相当迅速,尤其在1岁以内,到3岁时就接近成人水平。异常的视觉环境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上眼睑下垂、斜视、屈光不正等,往往影响视觉功能的发育。所以,应在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期发现视觉异常,及早干预。

需大力开展儿童眼保健知识的宣传。在筛查复检的工作中,由于部分家长眼保健知识的缺乏,对笔者反馈的屈光度异常需复诊的信息不够重视,这将给孩子带来终生的遗憾。另外,由于电子产品成了每个家庭的必备用品,很多儿童由于长时间看电视、计算机、玩游戏,眼睛得不到休息,一直处于疲劳状态,眼睛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得低下。也有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缺乏对屈光度也会造成很大影响,高能食物摄入过多也会导致屈光度下降。因此,妇幼保健部门要积极参与宣传动员,积极开展儿童眼保健的健康教育活动。用讲座、义诊、派发宣传资料等形式来对家长进行眼保健及营养健康教育。

4 参考文献

[1] 冯光强,项道满,陈少芳.广州市5860名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87-88.

[2] 彭荣立,肖丽华,项明,等.北京市和平里地区861名儿童视力的调查统计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4):265.

[3] 冯光强,黄业贤,王建勋,等.散光性弱视儿童的综合弱视治疗.临床眼科杂志,2004,12(1):61-63.

[4] 冯光强,黄业贤,项道满.儿童睫状肌麻痹散瞳验光的必要性分析.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4,10(3):206-207.

[5] 沈锦红.清远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度筛查情况调查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