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

篇1

[关键词] 艾滋病;抑郁;心理分析;疏导

[中图分类号] R512.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6-85-02

Analysis and Persuasion of Depression during AIDS Patients in Rural Areas

LU Li1HE Changyu2YANG Yonghai1

1.County Hospital of Tanghe,Tanghe 473400,China;2. Tanghe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Tanghe 473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some related reasons of depression of AIDS cases among paid blood donors in rural areas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appropriate persuasion of psychology. Methods A total of 144 AIDS case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convenience samplings. By SDS,all the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slight,moderate and severe degree. All the data including sex,age,degree and treatment time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χ2 test. Results Becaus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reatment time,65.28% of AIDS had a certain depress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 significances about sex(P>0.05). But between,age,degree and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 the rate of depression had significances. Conclusion By analysis of depression,clinical paramedics should take effective persuasions to reduce the suicides and help our patients build up their confidence,improve life qualities and fight diseases at last.

[Key words] HIV/AIDS;Depression;PsychologIcal analysis;Persuasion

艾滋病已成为全球面临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1],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逐步显现,目前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2,3]。唐河县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非法采供血(浆)致使部分农村村民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目前已面临发病和死亡高峰。2004年以来,我县积极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积极开展病人的救治帮扶工作,建立了以村级定点机构为主导的医疗救治模式,有效延缓了HIV感染者的发病和死亡。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以来,发现很多艾滋病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特别是初期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存在心理问题较多,对医疗救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解艾滋病患者发生抑郁心理的原因,对2004年来接受治疗的149例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4年8月~2008年12月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149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

1.2方法

查阅患者病历,获取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接受治疗时间等。抑郁状态调查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4,5],共包括20个项目或问题。抑郁程度划分为1~4级:50分为划界分,50~59分为轻度,60~69分为中度,70分以上为重度。

1.3数据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excel汇总与分析,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学历、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9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96.6%。144例患者中,男92例,女5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3岁,;感染HIV时间最短3年,最长17年。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间3年者66例。高中及以上学历64例,初中及以下学历80例。

2.2抑郁状况

144例艾滋病患者中,有9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抑郁发生率65.28%,较一般人群(3%~5%)高16倍,其中轻度抑郁62例,占43.06%;中度24例,占16.67%;重度8例,占5.56%。见表1。

2.3影响因素分析

对144例艾滋病患者抑郁心理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是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学历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参加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有65.2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其抑郁心理状态的产生与接受治疗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始治疗的3年内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达68.09%,治疗3年以上者抑郁发生率为31.91%,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其原因主要是初期接受治疗的患者,对目前无法根治的艾滋病的治疗失去了信心,对疾病预后感到无望,对前途忧心忡忡,易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些患者并非因艾滋病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压抑致死[6]。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通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患者抑郁发生率逐年下降。

抑郁心理的发生与家庭和社会歧视有关[7]。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面对家人,一旦感染情况暴露,家人责难、社会歧视、工作丧失等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使患者感到孤立、绝望和偏激,容易导致因愤怒、抑郁而自杀倾向的发生。抑郁心理与年龄有关,30~50岁中年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为48.94%,由于中年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生病就丧失了劳动力,面临着老人无人赡养,孩子辍学的危险,因此更易发生抑郁心理。

与所受教育程度有关,高中以下学历者抑郁的发生率偏高。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也不同,文盲/小学、初中学历的患者知识面窄,不能正确认识疾病,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从而抑郁发生率偏高。

与经济因素有关。艾滋病患者病程长,治疗费用高,虽然病人能够得到免费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因病导致的劳动能力降低、家庭收入的减少,易引发心理障碍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

4心理疏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提供心理支持。针对艾滋病患者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确定心理疏导对策。根据患者年龄、文化背景及心理需求,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及针对性开导,生活上多关心体贴患者,经常与患者谈心,消除患者恐惧、绝望、抑郁心理。

争取家人支持,尊重患者隐私权。为了取得家人的支持,应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将病情告知患者家属,并与其家属沟通,动员家属主动关心、照顾患者,并让患者及家属相信医护人员将会为之保守秘密和保护隐私,从而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配合治疗。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医护人员、家庭和全社会成员要端正态度,不歧视、帮助和关心他们。从治疗、护理、生活、工作、情感支持等各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接触患者时不能用异样、歧视的眼光看待患者,做到对其人格的尊重,使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的真诚和关怀及来自社会的温暖,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宽容、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患者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消除抑郁心理。对艾滋病患者及家属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使之了解正确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治疗、护理措施及家属自身防护的办法,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抑郁心理。

落实国家制定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使患者解除后顾之忧,从而消除抑郁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通过对艾滋病患者抑郁的心理分析,了解艾滋病患者产生抑郁心理的原因,帮助临床护士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消除患者心理障碍,降低抑郁的发生率,使艾滋病患者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治疗,从而尽快控制病情,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劳动,重返社会,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参考文献]

[1] 杨国才. 多学科视野下的艾滋应对[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

[2] 崔兆麟,王哲,刘国华,等. 河南省艾滋病疫情现状及流行形势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4):324-326.

[3] 马亦林. 传染病学[M]. 第4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194-197.

[5] 沈渔. 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83.

[6] 谌永毅,方立珍. 护患沟通技巧[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6.

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产生根源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社会中,不仅成年人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中学生们也要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这一切引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因此,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十分重要。现依据心理学理论,对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现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塑造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1、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所教学生的了解和与同行的交流的得知,当前在中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如下不健康的心理:

1.1抑郁心理。这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失常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抑郁心理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焦虑情绪,内心孤独而无助;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常常因考试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症状。因此,抑郁心理必须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1.2封闭心理。封闭心理主要是指中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轻易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有这种心理的人表现为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其主要特征是关闭性。留守儿童表现更为突出。封闭心理如长期得不到矫正,往往严重影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造成彼此间的心理隔阂,影响人际交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1.3脆弱心理。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和生活中稍有不顺,就会陷入消极的心境中,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来对待。在积极的方向上,他们自卑,意志力薄弱;在消极的方向上,他们自负,意志力畸形发展。现如今,独生子女,在模式单一、思想统一、步骤统一的教育中,由于家长、学校包得过多,管得过严,从而造成学生依赖性太强。面对打击,要么极端反抗,要么选择逃避,离家出走不足为奇。

诸如逆反、猜疑、恐惧、任性、懒惰、冷漠等都是中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危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造成中学生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努力寻求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对矫正中学生心理疾病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

2.1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所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并存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同时他们又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他们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再加上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不足。由此致使许多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2.2考试压力过重

中考、高考时,有的考生头昏脑胀,大脑一片混乱,严重考试失常。这些都是过重的升学考试压力造成的。而这种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家长简单粗暴地训斥,严重伤害子女的心理健康。学校为了生学率,进行考试排名,给学生带来紧张、不安甚至羞愧心理。这一切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3家庭因素

家长是学生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素养,文化水平影响孩子成长。而家长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如简单粗暴教育方式让孩子望而生畏。又如缺乏感情交流,使得孩子压抑,委屈。这些教育方式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沉重打击,有些学生因此变得内向、自卑、寡言,对人失去了感情,甚至痛恨社会。

2.4社会的复杂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现象更加复杂多变。的书刊、录像、网吧、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思想的侵蚀等等,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商不顾道德和良心,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许多学生在的书刊、录像和黄色网站、暴力游戏的诱惑下,丧失了人性,跌进了万丈深渊。

3、塑造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应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扰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具体而言,我们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矫正呢? 转

3.1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充分利用政治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找出心理偏差,探讨对策,制定矫正心理问题的计划,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3.2 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坚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可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及时解答学生心理问题,还可定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直接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疏通学生心理障碍。

3.3 以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公正无私的爱,会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3.4学校教育应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要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或召开专题家长会,介绍学校心理健康内容与方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介绍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中学生心理特点,指导心理疏导方法,也可以多进行家访,与家长共同疏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倍受关注。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塑造中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社会上各种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课题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衷心希望能尽快探讨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篇3

【关键词】高危妊娠;母婴分离;护理干预

高危妊娠是指妊娠期有个人或社会不良因素及有某种并发症或合并症等可能危害孕妇、胎儿及新生儿或者导致难产者。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讯速发展,使过去许多认为不宜妊娠的孕产妇可在严密监护下度过围产期,从而高危孕产妇比例有所增加,而高危因素易导致高危儿的出现,有时需要进入新生儿ICU治疗,由此发生母婴分离。由于各种应激使高危产妇心理难以调适,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产妇的心理保健已成为围产保健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产后焦虑抑郁问题已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对120例高危孕产妇产前、产后母婴分离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和初步分析,并给予恰当的护理干预,旨在预防和减少高危产妇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使其安全地度过产褥期。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2月至2007年9月,我科住院分娩的产妇共2 052例,产后母婴分离共161例。高危产妇573例,其中母婴分离120例(排除产前智力障碍、神经精神疾病),占高危产妇的21.0%,占母婴分离产妇总数的74.5%(120/161)。120例母婴分离高危产妇年龄23~42岁,平均(29.6±2.5)岁;孕周29~41周,平均(34±2.3)周。高危产妇母婴分离新生儿共136例(转NICU,双胎12例,3胎2例),其中5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

1.2 方法 采用Zung设计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高危孕妇产前和产后母婴分离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SAS、SDS均含20个项目,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4个等级,标准分为50分,≥51分为阳性组。所有问卷均由作者本人发放,所有内容均由患者单独填写。共发放问卷480份,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达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到,120例高危产妇中,产前焦虑62例(占51.6%),抑郁27例(占22.5%); 产后母婴分离焦虑82例(占68.3%),抑郁54例(占45.0%), 较产前明显升高(χ2=5.02,P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高危产妇占产妇总数的27.9%。妊娠生理的巨大变化加上本身的疾病会使高危产妇产生各种心理改变。本组资料显示高危孕妇产前焦虑发生率为51.6%、抑郁发生率为22.5%,高于文献报道的普通孕妇焦虑、抑郁发生率(27%、17%)[1],但低于国内文献报道的高危孕妇焦虑、抑郁发生率(61.3%、32.4%)[2],可能与我科具有治疗高危妊娠的丰富临床经验和实施规范化优质护理、加强心理疏导有关。

本研究中21.0%高危产妇发生母婴分离,且占母婴分离产妇总数的74.5%,因此有必要对高危产妇产后母婴分离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本组资料显示产后母婴焦虑发生率为68.3%、抑郁发生率为45.0%,与产前相比有明显升高,也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产后母婴同室的普通产妇焦虑、抑郁发生率(30%、35%)[1],有关资料显示,产后妇女第1位的心理需要是看见自已的孩子,心理上得到安慰,对自身疾病的关心程度则有所降低[3]。焦虑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肯定的情绪与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产生否定的情绪与情感[4]。母婴分离后母亲迫切见到自已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安慰,从而易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

本组资料中有妊娠高血压疾病者36例占妊娠并发症的72.0%。妊娠高血压疾病可导致孕妇重要脏器供血障碍和胎盘功能下降,影响胎儿生长,从而及时终止妊娠导致早产儿出生率增高。如果妊娠周数

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母乳喂养知识也成为困扰母婴分离产妇的一个问题。有研究表明产后12个月内是妇女患精神疾病的高危时期,其中前3个月发生率更高,产妇对婴儿的期待,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以及有关照料婴儿知识的缺乏,都增加产妇的心理负担。有关资料显示孕产妇住院期间对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知识需求,产前80.5%、产后87.4%[5],剖宫产60.0%、顺产82.7%[6],说明无论产前产后,分娩方式采取剖宫产还是顺产,孕产妇对这方面的知识需求都很迫切。本组120例母婴分离的产妇,需求率为63.5%。事实上虽然她们暂时不能与婴儿在一起,但仍需在住院期间进行这方面的专业指导,因而不必担心提及新生儿会加重产妇的焦虑情绪,只要经过耐心的心理疏导,她们多数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事实,愿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应积极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以避免产妇因担心缺乏上述知识而造成的焦虑情绪。

另外母婴分离的产妇产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吸吮,乳腺管瘀塞不通,产后泌乳时间比母婴同室的产妇延长,胀痛加重,自我舒适感下降[7]等也加重产妇的心理负担。再者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在及时终止妊娠后如没有明显好转,也会使她们产生不良情绪。

4 护理措施

4.1 心理支持 高危产妇生理、心理的改变,使她们比以往更渴望亲人特别是医护人员的特殊体贴和照顾。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沟通技巧,使用角色互换思维,根据产妇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认真倾听她们的真实想法,分析原因,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同时医护人员还应用友善、亲切、温和的语言,对产妇表示出更多的关心与理解,做好产妇的心理调适工作,加强护患沟通,及时了解产妇的需求,尽可能地满足产妇的需求,增强高危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产妇建立正性情感。

4.2 信息支持 在工作中留心洞察产妇的心理变化,对态度积极的产妇,给予传授新生儿护理和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应用示教娃娃教给产妇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母乳喂养和含接姿势。对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的产妇,鼓励其诉说,耐心倾听并表示同情和理解,逐渐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4.3 的护理干预 采用热敷、按摩、理疗,教给产妇最适合她的挤奶方法。挤出的乳汁收集在瓶子内,存放在专用冰箱内,随时送入NICU。通过护理干预可促进催乳素的分泌,使泌乳时间提前,增强产妇哺乳的信心,减轻产妇与新生儿分离的焦虑情绪[8]。

4.4 鼓励母亲尽可能多去看望、接触及照顾自己的婴儿。本院新生儿科设置12张母婴同室床位。当新生儿病情平稳转出NICU,母亲痊愈出院,即可一起入住,既可继续新生儿的治疗也有效地实施母乳喂养,满足了母亲的需求。NICU还安装摄像镜头,对于暂时不能转出NICU的新生儿,产妇和家属也可通过镜头看望自己的宝宝,有利于降低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

参 考 文 献

[1] 邵明鹤,黄秀芹,朱崇云.分娩前后孕产妇焦虑、抑郁状况分析.现代妇产科进展,1999,8(2):193.

[2] 张敏,何华,朱婉仙,等.产前孕妇心理状态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89.

[3] 郭永松,李丽萍,阮芝芳.非母婴同室产妇焦虑与抑郁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3):359-360.

[4]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31.

[5] 刘源美,周晓鹏.孕产妇住院期间的需求调查与分析.护理学杂志,2001,16(3):175.

[6] 容玉葵.住院产妇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4,19(7):19.

篇4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一定义来看,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魏书生认为,要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像园丁养花必须先了解花的习性一样,他说,尽管学生,合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一旦叩开,走人学生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的天地,以此,我对高年级的两个班的部分学生采取谈话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取材料。

谈话的内容主要围绕是否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心事以及如何排解自己的烦恼等问题展开。此项内容开始进展十分不顺利,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相对封闭,不愿向别人坦言,于是,我采取与他们交朋友,处处关心,帮助他们,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真诚”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而慢慢走人他们“封闭”已久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我又抽出相当多的时间观察他们课下的表现。结果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大致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抑郁型。这类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言语,不喜欢集体活动,其主要表现为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性格相对比较孤僻。在课上,他们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学习十分被动,往往是容易被教师及其它学生遗忘的角落。通过调查,他们当中90%成绩不够思想,因此对学习缺乏兴趣。在课下,他们总爱躲在偏僻的角落,不喜欢课外活动,因此在不强迫参加的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参加的。

另一种是叛逆型。这类学生带有一定的破坏性,在学校主要表现为不服从管理。在课上,他们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秩序,对学习缺乏兴趣,经常搞一些二恶作剧”来表现自己。在课下,他们喜欢几个性格相似的凑在一起组成二小团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有极强的“独立”意识;自由散漫,易冲动,偶尔也会出现打架等恶性事件发生。

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出现上述情况有以下原因:

1.对于那种“抑郁型”的学生,他们主要由于学习成绩或其它方面不如别人,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比如:有的教师当众公布成绩或名次,此举会严重地刺伤孩子幼稚的童心,再如:在组织各种活动及游戏中,他们总是充当“可有可无”的角色,时间久了,他们便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变得抑郁,进而出现不合群,沉默寡言等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以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去医治,抚慰一颗颗受伤的心灵,激励他们奋起直追,奔向全新的目标。

(1)融人快乐的集体,抚慰受伤的心灵,开展多采的活动。

要充分利用学生群体的教育资源,通过学生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提高学生情绪调控能力。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一个健康的集体舆论导向能使群体中的个体自觉地融人其中,和大家同欢乐,共奋斗。一个充满凝聚力的集体必然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另外,发挥群体资源的作用还体现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上。如有位女学生,平时胆小怕事,一讲话就紧张不安,满脸通红,很少自觉回答问题。经过开展的多种活动,学生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该生后来在同学的影响下,先是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后来在学校演讲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学生和老师都感觉她变了,变得大方、活泼了。

“抑郁型”的学生比其它学生更渴望获得关心和,因此,更应主动去关心和受护他们,更要尊重和维护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意愿和情感、要求和意见。只有通过关爱和信任,才能启发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能鼓励他们告别昨天,振作起来,面向明天。

以我笔写我心。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晚上写日记,把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来一番小结,好的发扬,不足之处要克服。

以行动表我心。对班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不良倾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评论。好的发扬,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

用歌曲净化学生的心灵。组织学生学习一些歌词生动、有教育意义、曲调优美的歌曲,陶冶情操。

(2)走出失败的阴影,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乐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学习好的学生屡屡成功,对学习便更加有兴趣;而学习差的学生因学习屡屡受挫,对学习便越加没兴趣,直至厌学。因此,要转变学习差生,教师应该特别珍视他们经过努力,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并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感,以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上,抑郁型的学生往往沉默寡言,因此,在上课时我极力寻找适合他们水平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让他们表演,回答对了,就给予表扬,使他们逐渐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成绩。

2.对那种二叛逆”型的学生,产生此心理的原因与社会影响、学校教育、性格特点和个人经历有关,归纳起来,主要由三种心理因素所致:第一,在认识上有片面性,对我们的教育有不信任的态度;第二,强烈的自我表现和虚荣心,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过于自信或自负;第三,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要因人而异,因情而变的。因此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治。所谓心治,就是在理解的前提下沟通思想。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理解引起的。因此,我们以诚相待,沟通思想,统一认识,燕得学生的信任。同时,我还要求自己做到,尊重学生,关心爱护他们,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2)理治。所谓理治,就是“疏导”。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向学生心平气和地讲清道理,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在理治的过程中,我尽量做到避免正面冲突,避其锋芒,从侧面进行疏导。

篇5

【关键词】心理问题 暗示 鼓励 疏导 实践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93-01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你羡慕的长处,你也有别人不及的优点。教师指导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冷静、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宽慰的语言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向未来。教师可让学生讲出自己最为难的事,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真诚鼓励,促进交往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小学生的交往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通过交往,他们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对别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独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弃,懂得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渐惭地,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胆怯。因此,指导学生认识交往的意义,掌握交往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对人有礼貌,其次态度要真诚谦逊,豁达大度,懂得克制忍让,并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不搞恶作剧,不挖苦取笑别人。还有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抑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孤芳自赏,或自渐形秽,其实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选择话题,多启发诱导,使他们敞开心靡,愿意与人交谈。同时,要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三、积极疏导,培养情感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

四、组织实践,锻炼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表现为有坚定的信念,勇敢乐观,自制力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父母总觉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由于缺少锻炼,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娇气十足,不仅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较差,还普遍存在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废,缺少恒心和毅力等问题。

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公益劳动、军训夏令营活动、社会考察活动、春秋季运动会都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方面的,绿草如茵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和谐进取的班风,全学校都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的氛围,都会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袁梅林《小学生厌学心理初探》.《 宁夏教育》

[2]金河岩、别晓梅《现代社会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压力》.《吉林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措施

大学生总是对毕业后的未来充满无限的期盼,但并非人人都一帆风顺,在就业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些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出现就业挫折心理。所谓就业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或体验,包括就业挫折情境、就业挫折认知和就业挫折反应。这种挫折心理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大学生整个人生,甚至其家庭乃至社会、国家的发展。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分析大学生在就业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挫折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迅速走出逆境,恢复求职信心,实现顺利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主要表现

因每个人的心理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不同,其挫折既具有个体间差异,又具有情境性差异。当代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主要表现为:

(一)自卑畏怯心理

面对激烈的竞争,多数毕业生缺乏成功的信心和勇气进入社会求职,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合理的自我定位,总觉技不如人。如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既不出自名校,又没关系没背景,事事不如他人,甚至不如职校学生和农民工,不敢充分展示自我、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营销自己;有的因在校期间虚度光阴,当真正意识到就业危机时,才发觉知识和技能严重不足,因此畏惧就业,或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怕失利后没面子,一部分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紧张、脸红、忘词甚至答非所问,求职失败,其受挫后变得更为胆小,怀疑自身价值,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陷入一蹶不振、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甚至失去生活信心。

(二)方向迷失心理

有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过于乐观,盲目自信,对自身认识不足,脱离实际,估计过高,定位失衡,对工作单位总是挑三拣四,不受用人单位欢迎,有的错位竞争,处处碰壁,结果使自己的目标和就业现状反差极大,从而产生孤苦、失落、烦躁等心理现象,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和无所适从,若长期找不到期望的工作,这种心理落差持续增大,就业挫折心理增强。当然,心态不平也会导致方向的迷失,当看到一些同学在求职过程中较快找到理想的工作时,有的会产生羡慕、敌意、愤怒等不愉快的心理,情绪把握不住的,可能对同学进行挖苦讽刺、恶意中伤、造谣等,使同学间人际关系恶化。当择业屡屡遭受挫折后,有的会极大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产生一种低就心理;有的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变得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沮丧抑郁,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对一切都无所谓,不与人交往,进而产生抑郁症状,这不仅妨碍大学生就业,还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三)过度依赖心理

有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择业时过分期望学校,习惯接受他人的指导,不能果断决策,等、靠、要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不主动参加“双选会”,坐等学校提供面试机会,择业缺乏主动性;有的过分依赖父母亲友,缺乏独立性,整天希望靠关系,甚至幻想花点钱谋求地位高、待遇优、高稳定、风光舒适的职位等。大学生因过分期望学校,依赖父母亲友,一旦未成功就业,便开始抱怨学校不管自己,埋怨家长无本事,关系不硬,从而自暴自弃,迷恋网络,待业啃老。这种心理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

二、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严重阻碍身心的发展,其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受外在客观因素与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主客交织,主要包括:

(一)家庭因素

第一,家长观念陈旧,对子女期望过高,让孩子心理压力倍增。有的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优秀,能在政府机关等找到好工作。有的总给孩子灌输自己供养子女读书不易的思想。这些做法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没达到父母的期待,总觉得愧对父母,长期在这种高压焦虑状态下生活,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挫折心理自然而然产生。第二,家长对子女就业态度不端正或不明确,子女易生挫折心理。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求学、就业等全盘包揽,子女没自,甚至给子女灌输什么都不用操心的思想;而有的家长又对子女的求学、就业等不闻不问,缺乏正确引导,全凭孩子自身去认识和努力,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精神支持。这些做法都会给求职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挫伤,对择业就业产生抵触情绪。

(二)学校因素

当前,一些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滞后、师资条件跟不上市场的需要,过度强调文化课教育,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从而产生结构性失业。一些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就业教育与社会脱节,重就业率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培训,重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和职位信息的搜集、,轻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心理疏导以及求职礼仪、技巧等的讲授培训,尤其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指导与挫折的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手忙脚乱,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就业需求,抗挫折能力弱,心理障碍逐步凸显。此外,一些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校企、校地间还未建立起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使大学生无法开展有效的实习实践活动,或学校安排的实习工作岗位也可能与其所学专业不符,大学生对就业持消极、怀疑态度,进而产生就业挫折心理。

(三)社会因素

首先,激烈的市场竞争给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高校连续扩招,导致学生数量猛增,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事业单位裁员、政府机关缩编等造成就业难,导致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理想工作或失业现象司空见惯,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情感伤害。其次,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遭遇不公平、暗箱操作,靠关系“走后门”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接收动手能力差、社会经验少、爱跳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尤其在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性别、地域和出身(211 或 985名校)歧视等现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让有着同等能力和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因现实遭遇,深感沮丧懊恼,从而抱怨命运、家庭和社会,加重他们对就业的恐惧与排斥心理。

(四) 个人因素

第一,个人能力和岗位要求不匹配导致挫折心理。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自我认知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但因缺乏职位锻炼,综合素质欠缺,致使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受挫率增大。第二,对自我人生价值理解浮躁。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日常事务和经济上依赖性极强,自私自利、适应能力较弱,功利实用主义严重,大多未经历过挫折教育,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差,缺乏正确看待就业问题和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意志力相对薄弱,就业时屡屡受挫,引发负面情绪。第三,过度自卑,恐惧怯懦。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着强烈的自卑情绪,觉得自身能力无法独立应对社会,因而缺乏进入社会的勇气,更无勇气和他人竞争工作岗位;社会多元化的职业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也给他们带来了选择的冲突,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前怕狼后怕虎”时都给其造成冲突,产生强烈的挫折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应对措施

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学生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问题。因此,寻求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问题的方法措施,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使其顺利就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课题。

(一)强化人文关怀,培养独立能力,积极引导就业

家庭是基础。一是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言传身教。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应重视与子女心灵的经常性沟通,注重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去感受激烈的社会竞争,在生活中得到磨炼,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宜过高,不给子女施加过大压力,别让家长的期望成为子女的心理负担。二是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态度应端正、明确。家长要教育和引导子女更新就业观念,多与子女冷静客观地探讨就业问题,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帮助孩子全面分析就业政策、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根据子女实际,合理定位职业,尊重、认可和支持他们的选择,激励孩子树立长远发展的择业观,积极关注自身的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开发,尽量避免指责,有效减少孩子的挫折感,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此外,家长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鼓励孩子遇挫不逃避,认真寻找、分析失败原因,以积极的心态巧妙地解决就业挫折。

(二)转变办学理念,健全职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学校是主导。首先,转变办学理念,以质量求生存。高校应改变固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和“双创教育”,在校企、校地间建立起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使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提高,让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避免结构性失业,减少受挫机会。其次,全程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从大一就开始确立明晰的目标,让学生有机会、有意识去夯实其专业基础,积累相关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各种能力,在就业中减少碰壁。同时,创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社会、行业和企业,正确评估、合理定位,构建科学的择业观,并结合学生实际,多传授求职面试技巧、礼仪等实用知识,让学生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当然,高校也应采取主动出击,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和合作,为毕业生广辟就业渠道。再次,全面有效地实施就业挫折教育,强化就业心理疏导。高校要加强就业挫折、法律法规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毕业生心理咨询机制与就业挫折心理预防机制,通过挫折教育,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就业挫折的情境、认知、反应、防御、疏导及咨询等相关知识,知晓生活并非“万事如意”,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磨练意志,提高就业抗挫力。对遭受就业挫折的学生,学校应及时予以疏导,让他们学会主动调适,走出挫折困境,恢复健康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三)拓宽择业渠道,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和谐就业

社会是关键。一是拓宽择业渠道,提供更多岗位。为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国家应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工作岗位;同时,国家还要完善失业调控和预警机制,实施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项目,出台各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建立扶持基金、“双创”培训、贷款担保等方式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其无障碍和谐就业。二是加强就业市场和法规的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政府主管部门要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和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营造相对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就业竞争政策与法制环境,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岗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加强政策引导,消除就业歧视。政府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努力消除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避免因社会不良风气产生的负面情绪,确保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为大学生顺利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更新就业观念,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抗挫能力

大学生是主体。首先,树立正确认知,科学定位职业。大学生在择业时,须正确认清就业形势和认识自我,坚持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充分考虑所学专业、方向及社会需求状况,根据自己职业兴趣、性格气质、专业特长、身心素质、实际能力、家庭状况等调整定位,有的放矢,从低做起,避免盲从;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摒弃传统的“一锤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增强自主就业意识,构建长远发展的职业观,这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避免或减少受挫的前提条件。其次,正确认识挫折,增强抗挫能力。在就业过程中遇挫是一种正常现象,经历挫折、克服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大学生要充分的心理准备,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坦然面对挫折,冷静地分析受挫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从中获得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自身心态,培养良好性格,造就坚强意志,及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打造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用切实的行动去改变挫折心理。第三,保持乐观,有效调节,缓和受挫心理。毕业生在就业中产生挫折心理或一些不健康心态是正常的,不可怕也不别过度担心,关键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加强与师生、家长或亲友间的沟通,分享就业经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自我心理主动调适,如采取心理暗示、放松练习、适度宣泄、自我慰藉、注意力转移等方法调适受挫心理。此外,大学生还应主动参加实习实训、参观调研、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就业认知、沟通和时间管理技能,求职书信技能与面试技巧,成功与挫折的自我调控技能等的训练,重树自信心,增强自身实力,最终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昕.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调适探析[J].学园.2012,(21) :79-82.

[2]张尚兵.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适策略的研究[D]. 河海大学,2007.

[3]方鸿志,贾倩.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60-63.

[4]余秋梅,周波,廖峻,张显丽.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其辅导模式构建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3) :54-56.

[5]孙钟玲.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应对[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2,(1) :216-219.

[6]孙国胜,李娜.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探析与应对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 2011,(4) :176-177.

[7]邓兵.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J]. 沧桑. 2009,(1) :214-218.

篇7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中学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从学校方面来看,激烈的竞争使学生陷入无休止的紧张、焦虑等不平衡状态;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社会环境方面看,一些不正之风、多元化观念,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不利,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层面上,还要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那么,教育工作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这是现阶段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中学时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如下。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1)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并造成很多生理问题。目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2)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成绩差的同学不想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还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更为严重。学生上学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实际升入大学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面临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等问题,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这些,不能以热情的态度加以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就会失望,此时学生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同学中寻求理解与信任。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又不知怎样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和睦型家庭能够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爱的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儿童形成孤僻、专横性格。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给儿童心理问题上造成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于是憎恨父母和家庭,觉得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体,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中学生在消极情绪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交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表面上似乎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情绪。

3.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分,却是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可见,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和指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是非常必要的。

1.中学生应如何学会锻炼自己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康心理

一是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

二是对自己不要过于苛求。如果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就易于实现,心情就容易舒畅。

三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不但会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会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四是要会处理愤怒情绪。发怒时人容易丧失理智,会把能够办好的事情搞糟。因此,勃然大怒时要学会控制,待冷静下来再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五是找人倾诉烦恼。把所有的抑郁都埋藏在心底,只会使自己郁闷沮丧。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知心朋友、师长等,心情就会顿感舒畅。

六是适当安排娱乐。这是消除心理压力的最好方法,娱乐的方式和内容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心情舒畅。

2.中学生心理调节技术的内容

中学应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4)个性心理教育;(5)青春期教育;(6)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7)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途径

(1)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要求咨询老师信任和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只有在信任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教学效果。(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可省去害羞的忧虑。(3)改变评价方式。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地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4)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家庭影响尤为明显。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

篇8

1.抑郁孤独,逆反粗暴

由于父母离异,很多孩子由一方抚养,失去了以往温馨的家庭,或者生活在重新组建的家庭中,他们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越发加剧。在学校他们不喜欢和同学交流,不善言谈,喜欢独来独往,出现矛盾时也不愿意和老师沟通,抑郁、粗暴,甚至大打出手。

2.自卑,狭隘

家庭的不健全造成孩子的心理不健全。由于缺少爱,孩子时时感觉不如别人,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他们甚至会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不信任任何一个人,生活充满迷茫,看不到目标,缺乏信心。

3.心理偏位,放任对抗

孩子在家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尤其是父母离异或组建新家庭之后,他们感觉不到以前的温馨和谐,从而会产生一些心理的偏位。孩子经常泡在网吧中玩电脑游戏,容易接触不良社会人员;在学校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打架,扰乱课堂秩序,甚至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都是心理偏位的表现。

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

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心理上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意志力薄弱,没有目标,厌学,行为懒散放任,上课不主动参与,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的还会干扰课堂纪律,因而父母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摆好心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

二、解决单亲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1.寻求需求点

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有需求,这是人们心理上的共同特点。抓住了孩子的需求点,也就抓住了关键点。单亲家庭孩子最缺的是亲情、家庭的温暖、成功的喜悦和别人的同情理解。他们需要像正常孩子那样被理解和尊重。我们应该创建温馨的环境,把积极乐观的情绪、阳光的心情带给孩子们,并适度地关心、关爱、理解他们。

2.抓住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长处和优点。我们要表扬孩子的一点点进步,鼓励孩子,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进步的时候,我们要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多正面引导,少反面案例;多些正能量,多些鼓励,多些温情,少些指责,少些冷漠。

3.发现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也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要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才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的优点,同时因势利导,培养他们感恩之心。

4.克服挫折点

我们要正确看待挫折,磨炼孩子的意志力,增强孩子的判断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才能成长,把挫折看成成功的动力。特别是单亲家庭孩子的挫折点很多,我们要教会孩子正确对待挫折。

5.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很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成了生活中的唯一希望,甚至对孩子生活进行包办,孩子没有机会去体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抗挫能力弱。我们要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6.简单粗暴不可取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打骂,使孩子整日在惊恐不安中度过。如果家长经常用打骂来教育孩子,孩子在与同学沟通不善的时候就会用拳头解决问题。孩子经常挨打,严重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家长切忌简单粗暴,遇到问题要冷静,学会跟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7.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很多家长把孩子作为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容不得孩子出一点点的差错,对孩子要求严格,特别是在学习上,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压力过大。我们要学会让孩子树立自己的梦想,明白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习,生活是为自己生活的。

8.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遭到来自社会的偏见,性格上容易忧郁、孤僻。家长要认识到这一点,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像一些公益活动和亲子活动,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融入集体,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多正面鼓励,让孩子自尊、自强、自立、自爱。让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与人交往,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性格。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同时,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9.家长首先要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态

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社会现象,家长要在合适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解释,让孩子学会理解、学会长大。同时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我们一样有追求幸福、追求理想的权利。让孩子们明白,收获来自努力与奋斗。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和孩子一起正确地去面对,一起努力、一起进步。

10.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篇9

【关键词】青春期 调适 心理 青春期是学生逐步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学生由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逐步走向独立和自觉的成人化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会产生思想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不适心理,有时候很难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部分学生长时间进入不了学习的状态;个别学生整天提不起精神,学习态度也很消极,从而严重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及学习生活。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有必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学习生活。

1家长要积极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帮助他们调适心理,主动适应学校生活。

青春期学生和成人一样,也常常会遇到紧张、冲突及困惑的情况,但他们往往无法顺利、正确地找到自行调节的方法,这就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心理上给他们积极的帮助,要及时消除孩子心理上出现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旺盛的精力,在学习生活中才会更加自信,学习效率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有经验的家长还会引导孩子读一些名人传记和探索发现的电视节目,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时候家长还应抽出时间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平时,家长也可以通过沟通等形式积极了解青春期孩子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感受,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多肯定和鼓励孩子,这样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班主任要关爱青春期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给青春期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班级氛围。

做好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成功的基础。对于班主任来说,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就会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帮助青春期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积极调适心理,使学生适应集体生活是首要任务。班主任要在班干部的协助下精心设计、布置好学习园地专栏,开有教育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根据青春期学生特点,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这样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还可锻炼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保持镇静的能力。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沟通思想,解决他们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焦虑、挫折心理、男女生交往的困惑、孤独、自卑、嫉妒、抑郁、自我评价等问题。要从思想上关爱问题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好引导、疏通、教育工作,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的给与肯定和表扬,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信,班级工作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任课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帮助青春期学生调适心理。

任课教师不仅平时要处理好教学上的工作,还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拿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任课教师要给学生平易近人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把心理问题说出来。同时要讲信誉,不能把学生的私事说出来。学生有问题要第一时间解决,给学生尊重信任他的感觉。因此,任课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指导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做好适应学习生活的准备,帮助建立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

4教会学生自我调适心理

无论是成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还是青春期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都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获得解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患了轻微的感冒,只要多喝水,注意保暖,自己都会好起来,没有必要到医院去做各种治疗,又透视,又吃抗菌素,那样反而不利于健康。心理问题也是一样,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解决。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心理问题,大多数都是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只不过很少有人留心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青春期学生的父母和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学常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自我调节法。没必要在他们有一点心理问题时就紧张。不过,尽管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问题最终要靠自己调节,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却不能放弃积极的引导。

人的一生就是在防止与克服心理问题过程中度过的,作为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经验,让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完善,能适应各种环境,而且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独立面对现实,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较快较顺利地度过困难时期,尽早取得与社会、与人、与环境的心理平衡,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厚粲 《心理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10

【关键词】产前焦虑症;孕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2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74-02

产前焦虑症是孕妇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是其对所面临的潜在威胁产生恐惧和忧虑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应激反应的焦虑心理。常见表现有:情感脆弱、依赖性强、睡眠不好、失眠多梦、精神紧张等。针对产前焦虑症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心理疏导,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孕妇的焦虑症状,减少难产、滞产及剖宫产机会,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保证母婴平安,顺利度过分娩期。

1临床资料

2011年9月――2013年3月58例产前焦虑症患者,年龄18-28岁20例,30-42岁38例;初产妇32例,经产妇26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0人,小学文化程度18人;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周。

2产前焦虑症常见的原因

2.1生理因素专家表示,怀孕期间,雌性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非常高,在这样的状况下,孕妇会变得特别细腻、敏感;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等产前并发症的孕妇,由于自身健康存在问题,同时也怕殃及胎儿,因此也易焦虑;由于孕晚期各种不适症状加重,如出现皮肤瘙痒、腰背腿痛、腹壁皮肤紧绷水肿等不适,使心中烦躁、易焦虑;由于身体的原因行动不便,整日闭门在家,注意力集中到种种消极因素上,加重焦虑。

2.2心理因素城市孕妇对婴儿性别大多能正确看待,但在人的潜意识里仍有对胎儿性别有歧视,特别是农村孕妇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或家人对婴儿性别比较在意,心理压力大;怕孩子畸形,医学虽然发达,通过仪器和各种化验检查,但有些胎儿存在的健康问题仍不能查出,怕生个不健康的宝宝,孕妇对此焦虑;担心宝宝出生后的喂养和护理,照顾不好孩子,又害怕宝宝出生后自己的体型改变,忧心忡忡;有些性格内向的孕妇易焦虑,外向者心理容易产生不平衡;有些孕妇担心影响性生活,害怕丈夫出轨,整天胡思乱想,忧虑重重。

2.3社会因素特别是初产妇,缺乏对生产的直接体验,从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又耳闻目睹了她人生产的痛苦经历,考虑到自己也将经历此过程,心中不免焦虑;担心孩子出生后,自己的职业受到影响或家庭经济压力加大,而产生焦虑;部分农村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封建思想严重,有些对妊娠的传说恐怖怪异,特别是产后禁忌很多,卫生条件差农村女孩受教育程度底,家庭经济差,丈夫长期在外打工,婆媳关系不和睦等易诱发抑郁症[1];东四妇产医院付小青主治医师表示“女性年龄的推迟会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在25到30岁之间”,产妇高龄化是孕期妇女焦虑指数不断攀高的主要原因;职业群体中的白领女性,在当前工作、生活双重压力下,已成为期罹患抑郁症的主要人孕群。

3产前焦虑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3.1运用心理干预,加强产前健康教育产前对孕妇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减少分娩的压力,孕妇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指导[2]。对正常的孕妇,心理干预可预防孕期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心理干预(即心理护理)对围产期孕妇的影响十分重要,特别是对初次生育的孕妇和高龄孕妇更是有着无法替代的效果,心理护理大大降低了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心里紧张恐惧等因素而导致意外发生的几率,提高了整个分娩过程的安全性,是一项十分人性化的举措[3]。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要纠正对生产的不正确认识,补充精神食粮。特别是初产妇,要帮助她们了解有关妊娠的知识,接受怀孕期特殊的生理变化,从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学习一些孕期保健知识;积极参加准妈妈俱乐部活动,通过和别人交流,正确看待自己的焦虑问题,同时自我调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经常参加正规医院举办的孕期讲座,有产前并发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并发症,与医师保持密切关系,有问题时及时请教并保持良好情绪;如存在胎位不正、骨盆狭窄等问题,现代的医疗技术也能采取剖腹产的方式将婴儿顺利取出,最大限度地保证母婴安全,解除后顾之忧。帮助产妇从心理上树立信心,及时调整孕妇的不良心态,消除心理的烦躁[4]。

3.2开展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是现代护理工作中的一个新兴护理措施,主要是从产妇的角度出发对产妇可能造成的因素进行提前预防和控制,应用在分娩护理当中,主要就是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和身体护理,这就是现代化产妇护理当中的主要方面[5]。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孕妇提出的问题,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亲切友善的态度去解释,得到她们的信赖与支持,取得密切配合;对胎儿性别比较在意的孕妇及家属,做好思想工作,男孩女孩都一样的看法,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不要给孕妇施加压力;对于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孕妇,护理人员要认真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沟通,稳定孕妇情绪,尽量消除不良的精神刺激,顺利迎接新生儿的到来。

3.3家庭方面的支持在妊娠最后阶段,孕妇常表现为心理依赖性强,希望寻求保护,引起他人重视,可能会喋喋不休,这是宣泄不良情绪的合理渠道,此时丈夫要理解妻子情绪上的波动,尽可能多抽出时间陪伴,耐心倾听妻子诉说,丈夫要多关心体贴,给予妻子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打消其心中顾虑;腹壁紧绷会给孕妇造成多种不适,丈夫可在晚间为妻子轻抚腹部,一方面是与尚未谋面的宝宝交流,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妻子的不适,使妻子依赖心理得到满足,焦虑情绪得到改善;孕妇的母亲或婆婆最好也能现身说法,让孕妇了解生产的全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减轻分娩恐惧;丈夫要主动配合妻子调节生活方式,不抽烟喝酒、熬夜,经常陪其散步和运动,增强其自信心,以解后顾之忧;同时鼓励丈夫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给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以利于调动其积极性、良好的情绪,增强其自信心[6]。

3.4生活护理及“心理营养”妊娠期间,饮食起居要规律,这样精力、体力才充沛,这是最根本的基础。每天保证8-9小时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可贪睡;适当活动锻炼,促进孕妇和胎儿血液循环,有利于胎儿的发育,以及将来的顺利分娩;饮食合理搭配,注意营养均衡,忌食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保证孕妇在妊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情;不能只顾饮食营养,“心理营养”也要保证,临产前不要整日呆在家里,做一些有利健康的活动,如编织、绘画、唱歌、散步等,多分散注意力,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未来的担忧上;创造一个洁净、赏心悦目、温馨的家居环境,让孕妇感到心情舒畅。事实上,只要坚持合理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孕妇都可以顺利地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

3.5角色的转换指导孕妇适应角色的转换,传授母乳喂养知识,哺乳的正确方法及步骤,以及母乳喂养的好处;讲解新生儿出生后的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呕吐、溢奶、新生儿黄疸,以及女婴的假月经等;妊娠后期做好的护理,用毛巾热敷,有平坦或凹陷的孕妇,每日用手指或吸奶器轻轻牵拉,使突出,以利日后顺利哺乳;身体许可的话,尽可能让新生儿出生后30′内母婴接触,完成首次哺乳,以增进母子感情;鼓励孕妇多看一些产褥期保健及育婴书籍,为日后顺利角色转换打好基础。

4讨论

焦虑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会引起一系列作为应激反应的生理变化,患产前焦虑症的患者已经逐年增多,一些孕妇在当前工作、生活双重压力下,容易患产前焦虑症[7]。产前焦虑症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在如今这个竟争压力如此激烈的社会,产前焦虑症不仅对产妇自身有巨大的危害,还严重地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健康教育是人性化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产妇生产和康复,保证母婴健康[8]。据调查显示,98%的孕妇在妊娠晚期会产生焦虑心理,有些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会使焦虑心理减轻,有些人不善于调节,心理焦虑越来越重。有关专家报道采用中医中药辩证治疗,同时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心理疏导,可以达到一定的显著效果。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专业水平及沟通技巧。同时护理人员要帮助孕妇孕晚期采取积极的态度消除产前焦虑,当然这还需要孕妇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希望所有的准妈妈都能早日脱离焦虑症的困扰,重新找回往日的健康和幸福,生一个健康快乐的宝宝。

参考文献

[1]东明珍.农村孕产妇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1,5:274,327.

[2]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7.

[3]黄芙蓉.心理干预围产期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心理医生,2012,05(216):149.

[4]魏春燕.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分娩中的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2,05(216):41.

[5]东明珍.农村孕产妇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1,5:274,327.

[6]柳珍莉.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疗效影响的研究[J].心理医生,2012,05(21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