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王玲玲
摘?要:本文列举了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具体表现和危害,通过分析其不良心理的成因,提出了技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方法。
关键词 :寄宿制技校?学生心理?教育疏导
同其他技校一样,笔者所在学校也开设了寄宿制班级,实行了全封闭式管理。在寄宿制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疏导,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且将给学校管理留下种种隐患。所以,加强对寄宿制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
一是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例如,面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老师和同学产生的茫然、畏惧、抑郁、紧张、烦闷等心理。
二是对教学内容不适应。由于课程内容的改变,难度、深度的加大,学生产生了厌倦、畏难、焦虑、自卑等心理。
三是因处理不好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而产生孤僻、嫉妒、多疑、怯懦心理。
四是因对青春期的不解而产生的困惑、敏感等心理。
五是与家长沟通困难。因为在学校住读,学生一个星期见不到家人,周末回家时,家长还有其他事情要忙,所以沟通时间很少,导致学生和家长之间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亲子关系趋于紧张。
二、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分析
1.自身原因
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从少年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是一个人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但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既像一朵即将盛开的花朵,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又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时可能找不到方向。这种难以控制的情绪和生理迅速发展带来的烦闷心情,会使青少年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
多数家长缺乏心理素质教育的常识,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有些家长或者对子女骄纵、溺爱、袒护,或者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或者简单粗暴,实行棍棒教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时得不到鼓励,就逐渐产生了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
现在的技校学生,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太好,觉得考不上大学,甚至厌学、逃学的孩子。而且现在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觉得上技校比起上大学低人一等,自愧不如。很多技校学生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在学校就是混日子,整天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不积极进取。而技工院校一方面担心生源流失而不敢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放任学生自流;另一方面,多数技工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缺少足够的师资及教育方法,导致面对技工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
4.社会原因
当前,大众传媒无处不在,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后,学生用手机上网成为一大特色。互联网使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不少学生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也不愿面对现实生活,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荒废学业。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危害。
三、寄宿制技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与疏导
1.充分关心、爱护和安慰学生,勤做心理疏导
由于学生大多在家中娇生惯养,一旦长时间离开父母,就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老师要常找他们谈心,了解其想法、要求和遇到的困难,给予理解、帮助和安慰,做学生的“家长”。
2.多组织集体活动
每到闲暇的时候,住宿生想家的心情非常强烈,教师可组织体育比赛、文娱联欢、旅游、参观等活动,使学生内心充满欢乐。
3.运用宣泄的方法调控负面情绪
一部分学生由于第一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很不适应,老师可让其家长来探望或让学生时常与家长互通电话、相互写信,也可以引导学生记日记或向老师、同学倾诉,这样能大大减轻因想家而带来的心理负荷。
篇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在接受了心理疏导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有效果,也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诉求,增进了师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通过实践证明,心理疏导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正面和直接有效的方式方法,体现了通过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获得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价值。
心理疏导方法具体实施多种角度
1.提倡以大学生为教育和疏导的主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心理疏通方法,应将大学生视为疏导的主体,给以其主体地位,教师应积极贴近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状况,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差异性,尊重和关爱大学生,通过引导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服务大学生,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同时引导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心理调节,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2.营造良好的心理疏导氛围和校园环境
高校应该重视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能够为大学生创造适合学习和生活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在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下,能够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陶冶情操。大学校园的宽松自由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构建了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疏导的校园环境应该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体现时展的精神面貌,促进和谐文化氛围的孕育。这样促使大学生能够以和谐的理念来处理各种问题,消解各种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高校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精神,通过这种科学精神的追求和信念,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而形成无形的精神力量,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稳定性的正面积极的影响。高校应设立心理健康主体的网站平台,加强大学生获取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案例的信息资源,活跃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的互动交流。
提高心理疏导的服务意识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和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疏导的服务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的困难,如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兼职工作和助学岗位,这样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高校还应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和企业实习的岗位,这样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和经验,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就将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应进行危机干预,教师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后,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服务,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的服务,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此开展预警和心理危机的干预[2]。这样能够提前进行预防,并且控制大学生心理状况产生不良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有效的沟通,为大学生提高心理倾诉和心理缓释的机会。因此,高校在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后,就能够有效帮助陷入心理困境中的大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回归到和谐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未来成才奠定了价值观的基础,教师引导和培养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大学生由于激烈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困惑需要进行心理状态的转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教师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相融与互动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人能否对自我和外界世界有正确的稳定的心态,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正确审视自己和评价他人,不存在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3]。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针对个性化的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有利于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相融与互动现象,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内在品质[4],共同促进大学生正确的认知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大学生高尚的品质需要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心理健康需要通过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两者之间互相渗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了科技人文内容,并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以及社会的利益关系,促使大学生的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行动要素相统一。这些依赖于大学生的内在情感的认知与升华的心理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维度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现实情况,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样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了不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空间,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5]。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切入点,成为提高师生教学互动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篇3
中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地关系。
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如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设置心理课程。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青春期,生理发展比较急剧,心理也比较复杂。心理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学初针对初一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举办了“如何适应学校的新生活”的专题讲座;对学生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的特点,举办了“成长中的男孩”、“和女生青春期安全教育”等讲座。这些心理讲座帮助学生获得了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效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3.开设导航广播。在学校开设了“心灵驿站”心理导航广播,定期宣传心理知识。从学生自身出发,开设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成长需要的心理知识,易于接受,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共鸣。
二、优化健康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下“架子”,要真诚的对待学生,要蹲下身子看一看,放下架子问一问,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广泛交流,密切合作,结成学习的共同体,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所以,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营造宽松氛围,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其次,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因此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的班级规章制度等。
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同伴的交往中,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学会关心朋友,珍惜友谊,善待他人。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在班级里形成民主平等的风气,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参与讨论,体会到主人翁的自豪感,引导全体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积极的情感和正直的人品,激发学生团结向上,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一流团队。
三、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的最佳手段是进行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智力、情绪、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运用心理疏导这一教育手段呢?首先要对形成各种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危害性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然后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疏导疏导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目的性。心理疏导时,要在分析某种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以此目标作为疏导的出发点和归缩点。
时效性。在不同时机和环境中疏导会产生不相同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什么时候出现心理障碍应及时进行疏导,因为有些急性的心理障碍会立即引起恶性后果来。可对于大多数的心理失衡,在具体实施疏导过程中对时机、场合的选择却很有讲究。有些事适合在轻松随和的气氛下进行,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拘谨感。
适度性。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界限,超过界线就会走向反面。心理疏导也是如此。实际上,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因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充满矛盾的,复杂多变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现象也应复杂的、多变的、矛盾的。所以当学生出现某种心理矛盾和障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应大惊小怪,不感情用事,不言过其实,否则疏导过度反而会加剧心理矛盾,出现新的心理障碍,容易引起厌倦、恐惧、逆反等不良心理。
艺术性。疏导作为一门艺术,没有规定的法则和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探讨。例如: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与其性格相适应的疏导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的自尊性强的“闭锁型”学生应用“温和式”;对于性格外向的“开放型”学生宜“先柔后刚式”;对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采用“提醒式”;对于各种不同心理障碍,常用替换法来疏导,如出现好胜心理障碍或爱美心理障碍时,巧妙地以赞扬为主代替训斥、批评,其效果更好。
篇4
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1.强化认识,完善教师心理健康疏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
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心理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是我们自身心理教育素质的不足,是我们心理教育方法滞后。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疏导,这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2.强化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因此,我们激励教师订阅心理健康教育类杂志;鼓励教师平时加强自学,建立师生定期交流的制度,拓宽师生心理沟通的途径;利用暑假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并将此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进行考核,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3.强化渗透,综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认真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抓好渗透教育。一要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科教育,因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时间占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五分之四。这就要求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二要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中长大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学习生活方面的经验与能力。在学习方面,主要帮助他们克服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想象力贫乏等不良现象;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在学习时间与方法等方面给予点拨,使学生学会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人际关系方面,帮助学生排除交往中的害羞、孤僻、自卑、封闭等异常心理,引导学生正确估计自己,了解他人,主动与人交往,赢得他们的理解、信任。
二、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通道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咨询处。
1.沟通社会、家长。咨询处设制家长联系卡,每月交流一次,并随时接待家长的来访,解决家教中棘手的问题,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乃至家长的心理。同时,充分利用每学期一次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辅导,使家长学会对孩子开展赏识教育。
2.沟通领导、老师。各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档案,定期召开班主任、教师会议,及时把握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动态。交流与研讨心理教育方法,帮助教师提高心理教育水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放下权威身段,主动和学生沟通。
3.沟通同学、好友。建立学校意见箱、心理咨询箱,定期给予学生反馈意见,对咨询的学生及时给予疏导,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对于同学及其好友之间的隔阂帮助解决,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氛围: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1.开拓教育领域。在精心设计学校建筑的基础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在教学楼挂上科学家的画像、格言警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在学校主道两侧乃至四周围墙竖立标牌、优美的图画,使路道、围墙也能说话;在绿化校园的基础上美化校园,如在校园内建设假山、游泳池、名花异草、绿色草坪、曲径通幽的小道,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使学校变成花园式的大课堂;在各班黑板报、手抄报的基础上,添置文化画廊,展示学生作品,从而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整洁、优美、和谐、健康向上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
2.开通校园传媒。我们借“校校通工程”建设之际,优化学校广播网络,定时播放歌曲,正常“学校青年之声”广播,准时收看晚间新闻,使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听到时代的声音;开放学校教育网吧,让学生得到渴求的课外知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使学生远离个体网吧。
3.开展多样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帮助学生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方面,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层层建立领导小组。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并明确了一名校级领导常务主管,做到了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使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素质;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037-02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也是如此。然而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却有着不同的表述。20世纪50―70年代,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三育),80年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到了90年代又表述为了“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尽管如何表述都不能把“全面发展”说得那么到位,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全面发展不同的说法变化中看到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能力”的培养。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对于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认识,大家的态度是一致的。但是有关什么是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1.权威性的解读。关于心理健康最为权威的当属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定义: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心智及情感上不与他人存在矛盾,有利于自己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
2.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正视并接受现实;正确的自我评价并能接纳自己;包容他人,善与人处;乐观进取,反应适度;完整人格,正常心智;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相符。心理健康与否,应该从心理要素来进行评价。一般把人的心理分成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健康从内部来说,就应当强调各要素的品质和要素结构的协调性。也就是说,从内部分析,健康就是有高品质心理要素且各要素的结构和个人的社会角色、社会定位、社会职责等有一致性和协调性。从外部来说主要有两点:(1)有良好自我感觉和体验;(2)周围大多数的人都认可你的品性、风格和能力。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共识:学生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缺点与优势也有着比较客观清晰的认识。但不少学生会有些自卑的情绪。同时,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情绪稳定乐观,但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会产生一些失落感。特别是在初期,不少学生的情绪比较低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也较为担心。此外,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高兴地接纳他人和自己;也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仍有部分农村来的、经济情况差的学生,初期略显孤独不合群。在现实面前有主动适应的动机,能对周围的事物与环境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能正面现实环境的阴暗面,而不是停留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空想中,对自己也有较为充足的信心,敢于接受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显示出适应性差的特点。另外,从整体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焦虑度适中,不少学生在发现困难时不是一味地逃避而是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期实现问题的合理解决,而不是手足无措,寝食难安,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轻度心理焦虑的情形;部分城市来的学生生活上独立性较差。人格,更多的是品格展现,是人的品质与能力的特征综合。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比较和谐的人格,其人格各个要素之间也能和谐共生,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兼容。但部分学生因长期在应试教育中没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而造成了自我否定的人格取向。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含义。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能够运用心理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实现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从而带动学生全身心的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本身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构成,也是素质教育教学开展的举措之一,以此来实现高素质人才的输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形式也就是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正面的引导与激励,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一种是处于辅助地位的教育方式――治疗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现其潜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沟通疏导,引导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
2.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成长,其也是实现青少年素质培养的有效手段,可以解决当前现代生活中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属于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教育方式之一,也是构成现代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要注意避免品德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化”倾向。总之,心理健康是衡量学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
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良好性格品质的培育,是其智力潜能的有效开发,是其心理适应活动的不断增强。通过这些举措来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及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引导其面对困难时能用正确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去解决。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及时疏导与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以期可以提高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高职院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的普及,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其次,高职院校要让学生熟悉常见的心理障碍,掌握一些基础的保健知识,学会与人交往,学会面对升学就业及社会适应中各种困难与挑战。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学生踊跃参加,并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生活及教学的辅导工作。最后,高职院校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训疏导的结合,让学生消除紧张感、焦虑感,走出自卑的阴影,实现自我的调节与适应。
5.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职院校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各N类型的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常识,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为直接的方式,而这也恰恰奠定了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教育学习的基础。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心理的辅导与干预,关注学生潜在的不良心理与行为表现,通过教育引导让其自我控制情绪,完善人格,确保学生身心的和谐,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尝试的方式。当然学校还必须建立一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干预教师,并运用一定的心理知识与专业技术,帮助学生疏通情感,辅助治疗,让学生放下焦虑与紧张,从而保持人格的完整与行为的积极。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健康心理的打造,使其健康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自助心理爱心活动,这些都是心理疏导有效而可行的方法。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学生实习、实训中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价值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辅助以适当的心理调适,可以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在获得职业价值体验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克服将来就业的不良心理趋向,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岗位。通过积极、健康及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也实现第二课堂的正面宣传,让学生在特定文化氛围的陶冶下养成健康的心理。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与家庭建立一定的沟通联系机制,学校、家长及学生三方到位,借助家访及电话访问等形式,明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制订针对性的疏导治疗方案,三方共同努力做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更多的高职学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在教育管理的体制上,高职院校可以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高职院校的督导评估范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评估标准。当然,高职院校还可以配备一些专职的心理学师资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纳入学校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提升其健康教育专业水准,以期更好地服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⒖嘉南祝
[1]阳德华,高和平,等.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03):283-285.
[2]刘文,王盛龙,等.潜艇远航人员心理特征调查(简报)[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5,(03).
[3]徐开金.浅谈水上交通事故原因分析[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邵献平.论加强远洋海员思想政治工作[J].交通企业管理,2007,(05):66-67.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WANG Zhi-chang
(Xiamen Ocean Vocational College,Xiamen,Fujian 361012,China)
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见刊心理 教育防范
一 、学生心理问题会引发安全事故
资料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其导致的恶性事件越来越多,例如复旦大学杀人案等。此外,心理问题还导致了行为偏差问题,这些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没有停止的趋势。这些悲剧的发生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人、同学造成伤害,还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这种悲剧增加。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学生自己的心理问题、家庭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因素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中当事人不能合理的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是最主要的原因,一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在遇到巨大困难后,他们发泄自身压力时往往会产生一些过激的言行,因此,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关心和重视。通常来说,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当事人的心理成熟度比较低,遇到问题时,不能够冷静思考,对事情的分析往往是主观的且带有一定情绪的,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暴力或者杀人等过激行为;第二,当事人有性格缺陷,例如自卑或者自闭等,这种人往往心理承受力较低,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极易导致离家出走、沉迷游戏以及自杀等问题行为;第三,当事人出现心理问题时,自我调节能力不强,不能够合理发泄情绪,导致更严重的身心问题出现,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安全水平,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专人进行心理疏导,健全心理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还处在初始阶段,专门的心理疏导人员只存在于一部分大学,有必要提高心理辅导的广泛性;其次,提高心理疏导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正确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们进行及时、科学的心理指导;最后,理论结合实际,建立起健全的心理教育体系,使心理安全教育更加专业、科学,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进行管理,具体做法为建立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中心,然后逐级丰富,向下延伸至各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以及宿舍成员,形成六级网络,进行全面管理。新生报到时,师兄师姐、班干、辅导员以及专业老师等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细致广泛地做好心理工作,因此,各级人员具有过硬的心理教育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学校应该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最高目标,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其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积极努力,迎难而上,忽视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现状进行普查,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邀请一些相应领域的专家针对具体问题举办讲座,通过讲座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信息,使正能量遍布学校,使学生们能勇敢的面对和接受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努力客服问题,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三,开设心理知识理论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对自己要学习的课程具有充分的自由和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对不同的课程进行选择和学习,目的是解决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
团体咨询:以前曾经有人对心理团体咨询进行了研究,旨在确定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显示,团体咨询能够在短期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它有广阔的前景。一些日常工作表明,比起参加讲座,学生更愿意选择团体培训,他们参与团体培训的程度更高,而且他们能够在培训师的引导下认识和接纳自己,提高自己。
第四,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让他们更了解生命的本质,对于生活中的困难要勇敢积极的面对。当今社会全球化迅速,各种思想百花齐放,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竞争和压力,因此,高校要适应时展,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重视生命,加强学生的本性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更深的了解,“为何而生”以及“何以为生”,帮助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以及自信心,能够以平静、豁达的良好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怀着健康向上的心态走好自己将来的每一步。
三、整合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学生的教育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学校教育。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第二,家庭教育。它能够有力地支撑学校教育,是其坚强的后盾。第三,社会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乏,为了解决该问题,各学校可以联合专业的心理医院开设“学校-医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心理疾患方面进行长期的防控合作,开设“学校-医院”24小时心理咨询和辅导援助热线。医院医生和心理专家担任大学的心理教育顾问,接待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专题研究,并培训相关人员,以便于更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篇7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之后,党的十报告再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心理疏导,势在必行。
一、心理疏导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最初只是作为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是指在医疗机构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治疗人员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实施个别或集体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后来应用到一般的心理调适中,最后被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心理疏导是一种通过疏导心理层面的问题来达到思想沟通引导作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心理疏导不仅仅是方法层面的突破,更是在理念层面的创新,可以解决单纯思想政治教育或单纯心理咨询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疏导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以理服人,强调社会本位、集体本位和政治本位,靠大道理、大原则压制人。忽视大学生的情感因素,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理疏导,通过耐心细致地倾听、交流和对话,使大学生感受到被体谅和关怀的温暖,使大学生心情舒畅,心态趋于平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容易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二)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更要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过硬。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后期向成年转变的重要阶段,处在心理走向成熟和人格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思想活跃,主体意识强,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同时,他们有时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好走极端,思想容易脱离实际,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另外,当今大学生又面临各种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大学生的很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道德问题,而是认知问题、心理问题。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因此,遵循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规律,探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路径构建
(一)发挥高校心理咨询室、咨询中心的专业优势
高校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这些机构的人员一般都有心理学背景,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中坚力量。他们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时的心理调适(通过心理学讲座)、心理筛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以及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等工作。
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下设心理咨询室,属于社科部的一个教研室。心理咨询室几位老师除了负责心理咨询外,还担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可以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另外,心理咨询室有些老师还开出了相关选修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流派与技能技巧》、《旅游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更强。心理咨询室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周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除此之外,每年黄河科技学院心理咨询室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筛查,建立心理档案。对测试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重点跟踪关注。对突发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干预,对校园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优势。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疏导,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平等和尊重的理念对待学生,用沟通与对话的方法展开工作。不仅注意到学生整体,而且关注学生个体;不仅关注学生思想,而且关注学生心理;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种方法,又要接受一定的心理培训,了解心理学原理,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技术。因此,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一般是心理咨询师三级),培养双师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三)发挥大学生辅导员近距离、全方位的优势
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辅导员和大学生平时接触比较多,可以说是近距离、全方位的。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辅导员工作时间和方法比较灵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下课就走了,基本只能管课上。而辅导员可以通过开班会、找学生谈心等形式了解学生心理。黄河科技学院要求辅导员手机24小时开机,民族学院辅导员还要求住到学生宿舍。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了解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辅导员还通过翻看学生档案以及和学生相处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黄河科技学院的辅导员从新生入学军训就开始带这一届学生,一直到毕业。学生也习惯了有什么事找辅导员。这些都是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的优势。
辅导员与大学生近距离、全方位接触更要求辅导员具备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疏导的应用技术。应通过鼓励辅导员自学、考级(如心理咨询师三级)、组织函授、举办心理学讲座等形式,帮助辅导员掌握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基础理论;或通过请专家指导,进行传帮带,让辅导员掌握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成为双师型辅导员。甚至培养一批专业心理辅导员,专门从事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
(四)培训学生心理骨干,建立基层心理援助
学生心理骨干是心理疏导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就在大学生中间,对于同学的喜怒哀乐和思想动态更为了解,作为同辈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心理疏导要重视对学生心理骨干的培养,在学生会中应增设心理部,班委中应增设心理委员。另外,应重视宿舍长的作用,一个宿舍的同学有较多的共同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好多活动也是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因此,宿舍长在对同宿舍其他学生的心理疏导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当然,要对这些学生心理骨干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掌握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疏导的基础力量。
(五)开设校园心理咨询热线等,搭建完善的心理疏导平台
篇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立项项目“基于环境模拟的高职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研究”(项目编号:SK13LX582)、2013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模式研究――以柳州市为例”(课题编号:桂教科学[2013]1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88-02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受到特别重视。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群体相对于其他本科大学生而言,有其十分特殊的特点。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比普通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小3~4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学习环境、教学环境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的发展空间,都与普通大学生有着较大差别。个体自身的差异、其所处的环境以及接触的群体对象的差异,导致高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差异。与此同时,这也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特别重视。
近年来,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国内有众多学者纷纷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积极健康心理教育是近年来被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也是较为被大家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一种心理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而言,培养、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应金萍、徐竞等人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钟兰祥、蒋育洋等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院校教育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当前网络环境冲击下带来的新情况;张旭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更为全面的面向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和塑造的教育模式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这一方面基于整个国家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从而导致整个大学生毕业群体就业压力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与高职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在面向社会就业需求面前,显得相对较弱或单薄有关。总之,目前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比普通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更为严峻,由此引发的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更为突出。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通过对大量高职学生进行的调查、分析,总结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自卑的挫折心理。高职学生在入学时,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考试成绩比同龄学生相对较差,不得已选择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读期间甚至毕业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思想深处始终会认为其比同龄学生,尤其是从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相对较弱,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无法与其相比,因此内心会产生相当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将会严重阻碍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和其潜能的发挥。其中,一部分学生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慢慢地故步自封、不敢突破,最后从事一些和自己专业和特长并无太大关联的行业,其自我价值和潜能都没能得到很好发挥。
2.激烈的竞争压力。当前的就业环境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因此,无论是高职学生还是其他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这种竞争无时无刻都是存在的。高职学生整个在读期间虽然也存在学习成绩的互相竞争,但这种竞争压力要明显小于社会的就业压力;且高职学生在读期间有相当一部分正是由于无法承受巨大的学习竞争压力而最终产生了种种不良后果,包括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丧失学生兴趣与动力等。总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这类高职学生就已在激烈的竞争中受到过挫折,或者说是激烈竞争中的弱者、失利者。因此,当这些高职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面临着比学习竞争压力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往往会表现出无法迅速适应、抗压力能力低等负面现象。
3.同辈的对比压力。高职学生无论其在什么类型的学校上学,在该学生或者在该学生家庭的眼中都是一种不可剥夺的荣耀,对学生的未来寄予厚望。受到这种来自家庭以及周围亲朋好友的期望,高职学生会在心中进行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横向同辈对比。与其他同龄的同学对比、与个人曾经的高中同学或者以前的同龄伙伴进行对比,对比的压力可能会导致高职学生的心态发生失衡,甚至打乱高职学生的就业及发展节奏。某些高职学生在这种对比压力下心态发生变化,高不成、低不就,既没有兴趣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又没有能力去胜任更复杂的一些工作岗位,最终导致学生在就业环节中遭受失败。
总之,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的种种就业心理问题可以发现,上述现象在目前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让高职学生在就业压力面前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必须培养、塑造其更加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塑造方法
当前,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院校纷纷研究设计了相应的心理健康培养方法,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大类。
1.个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是最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被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这种教育的模式是将有辅导帮助需求的学生,带到指定的地方进行一对一的单独心理辅导。出于单独心理辅导的环境和特点,在辅导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有着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但这种单独的个体心理指导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辅导的对象群体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这种个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将学生看作已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问题的对象来进行辅导,在进行辅导之前,辅导者和被辅导者之间已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上,这对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2.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讲座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见手段。这种教育方法是将所有高职学生召集在一起,集中、统一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是受众面广泛,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接受到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这种教育模式的受众过于庞大,只能够针对一些大家共同都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座。否则的话,讲座的受益面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心理健康讲座就其使用方式和应用途径而言,主要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些共同心理健康问题或困惑,进行一些表层的心理健康辅导及疏导以及对学生传授一些常规的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
3.团体互动辅导。团体互动辅导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正在研究和创新的一种新型心理健康辅导方式。团体互动辅导方式是将辅导员和被辅导者均置于同一个教育环境中,所有人员在这个辅导过程中,既是心理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发起心理教育的主导者。也就是说,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所有人员都会有互相进行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和观察。这种教育方式极大地激发了高职学生在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这种教育方式非常适合解决高职学生共同存在的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由于这类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不唯一,通过让学生以及心理咨询师之间的互动教育,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去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
4.网络匿名辅导。网络匿名辅导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可以让心理咨询师和高职学生的身份互不暴露,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及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匿名地、单纯地针对心理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完全抛开个人的身份信息。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适合对某些隐私问题的咨询和疏导。由于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双方的身份均不会被泄露,高职学生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思想包袱,能够完全放开自己的思想压力,将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完整、原本地暴露在心理咨询师面前,使得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疏导。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就业压力已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一种更加贴近当前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十分必要。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近年来所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强调采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充分地去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与此同时,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个体优点和长处的反复强调及强化,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变化,使其心理品质从纠结于各个独立的心理问题,逐步转换到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上来,能够以一个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这种教育理念重点是强调对学生心理态度的教育和转换,而不是单纯纠结于对某个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帮助。因此,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一个根本要素是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转化心理态度来实现自我调节、自我疏导。
2.构建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方式。通过上述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了当前针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多种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都有其特殊适切性,有优势也有不足。为了更好地满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应建立起一套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同时,能够在教育过程中,灵活地根据时间、地点、问题等现实因素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设施。目前,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设施极其匮乏。很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只能够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口头交流,缺乏相应的教学辅助设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压力形势,对学生心理上产生的种种问题大多时候并不能仅仅依靠口头疏导和沟通解决。比如高职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种困惑仅仅依靠心理咨询师反复强调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的重要性和部分方法是难以真正解决问题的;而适当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极限训练或者心理拓展训练,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在心理教育的辅助设施建设方面应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4.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目前,高职院校老师的培训体系不十分完善,在某些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培训体系严重匮乏,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依靠自身的自学和总结相关经验来达到知识系统的更新和完善。这种心理健康知识的更新方式一方面使知识的更新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知识的更新完全不成体系。同时,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师自发性的知识更新,也无法做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学习动力的一种促进,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高职心理健康教师长期得不到知识的更新。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高职心理健康教师无法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无法用最新的理论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地发现和把握,也无法对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疏导。因此,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并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十分必要。这也是提高和完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
篇9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保障机制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酝酿、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内心和思想上的细微波动都会对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材埋下不可估量的伏笔。然而,心理活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诸多心理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补救,加之升学压力、制度缺位等因素制约,致使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处于放任自流、无序发展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快速腾飞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中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充斥的信息量更加庞大,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加多样、深刻。如何从现实情境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各方资源条件,构建涵盖健康心理培育、心理问题预警及疏导的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对促进中学教育事业发展、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机制
建立健全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应当遵循“以攻为守,防治并重”的原则,在课堂讲授、课外活动、课后阅读等各教育环节,积极引导中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培育勇于面对问题、承担责任的心理品质,传授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方法,并在班级和校园里营造良好的风气风尚,从而帮助每个中学生在内心世界塑造起一道坚强稳固的心灵屏障。
1.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社会变革的深化,信息量爆炸、价值观多元化趋势在社会各领域日益凸显,从意识流涌动的复杂社会环境的现实出发,引导中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对培育当代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教育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首先,应当凝炼当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考虑时代特征与个体差异,大力宣扬那些能够让中学生准确把握、最大限度激发潜能的价值取向,在传递诚信、勤奋等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团队协作、竞争创新等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融入教育范畴。其次,应当注重教育方式的与时俱进。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当代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大为拓展,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早已演变为实质上的“第二课堂”,不仅侵占中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而且深刻改变着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习惯。应当借新兴技术之力将心理教育从学校延伸至日常生活,让中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课堂”上得到感化和浸润。最后,应当引入激励机制,对那些积极向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从而发挥“榜样”力量,促使更多的中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
2.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
具有民主、开放、自由、信任、理解氛围的班集体,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这样的班级氛围不仅是培育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环境基础,而且是指引他们进行自我调节、获得精神支撑的源泉。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得益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时习,能够让大多数心理问题在初露端倪之际被及时地矫正和化解,最终将整个班集体打造成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自我修复的心理生态系统。
班级活动无疑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有效途径,是传递关爱和智慧的有形载体。要适时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认知自我,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自我。例如,定期举办主题班会,一同讨论心理困惑,分享经验心得;观看心理教育方面的电影、视频,撰写读后感作自我剖析,并与同学、老师交流互动;举办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情景话剧等活动,让心理健康话题以委婉、生动、艺术的形式呈现,在轻松、温馨的气氛中,大家共同面对、共同思考、共同分担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
心理问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常常导致心理干预的滞后,使问题不断积累并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在积极营造健康心理环境的同时,必须建立能够持续、全面反映中学生心理状况的预警机制,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救助。
1.搭建和创新中学生心理交流平台
心理预警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敞开心扉,倾诉心声”,让学生敢于交流、乐于交流、主动交流。首先,应当培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老师严肃、说教的传统作风,站在学生的角度,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沟通艺术,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培养他们的交流意愿,促进他们心理情感的自然流露。其次,应当积极搭建和开辟新的心理交流渠道。例如,许多老师采用“写周记”的方式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周记”是中学生倾诉心声、表达困惑的窗口;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经验丰富、学有专长、和蔼可亲的老师担任心理辅导员,让他们成为学生心灵世界的“避风港”;举办“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同学、老师掌握较为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懂得如何更好地面对、缓解心理问题;利用电子邮件、论坛等互联网技术,打造当代中学生乐于尝试和接受的心理交流新平台,借助文字、视频等载体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在“阳光”之下。最后,探讨建立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将每位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等信息记录在案[2],运用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分析、评判,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作出预测,并给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心理干预方案。
2.呵护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
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构成要素,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现实来源,也是修补他们心灵创伤、化解他们内心迷茫的通道所在。一方面,应当有力、有序地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让同学、朋友、父母和其他社会爱心人士一同成为中学生的心灵守护者,让每一份理解、鼓励、尊重、温暖都成为遏制、化解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良药。另一方面,学校作为该体系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应当提供给家庭和社会参与其中的广阔平台,通过班级活动、家长座谈会、社会实践、知识讲座等形式加强沟通与交流,多角度、多渠道掌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物质、技术和信息等方面取得大家的支持和适时反馈,从而形成一个能够敏锐捕捉中学生心理信息、层层警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支持网络,最大限度排除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三、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机制
中学生容易出现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在利用各种方式培育其健康心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建立及时、有效的疏导机制,对那些心理波动较大的中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救助。研究表明,强化受访者的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心理治疗[3]。因此,在疏导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自我调节为主,心理干预为辅”的原则,并将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理念贯穿始终。
1.倡导朋辈与专家并重的心理辅导
作为同龄人和生活伙伴,同学、朋友因为有着相似的心理体验和成长环境,更容易产生默契感和认同感,从而为心理辅导奠定信任与沟通的基础。而班主任以其亦师亦友的角色性质,往往会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发挥关键作用。或是细微的言行举止,或是平等温馨的交谈,都可能于不经意间化解学生郁积的心理困扰。此外,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在作息间歇、寝室、教室进行,在辅导时间、空间和形式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保证心理辅导的随时开展和持续跟进。
然而,朋辈心理辅导有其局限性,遇到较为棘手的心理问题还需寻求专家帮助。由于地区、校情差异,当前普遍开展专业心理辅导的难度较大。随着我国开设心理学等专业的高校日渐增多,相关专业人才日益充沛,可以尝试建立以“关爱中学生心理健康”为主旨的非政府组织,在中学与高校、中学与社会之间搭建桥梁,让更多从事心理健康事业的在校学生、研究人员、社会人士走进中学,给予中学生更加科学专业的心理辅导,共同为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举办心理辅导的知识讲座和培训
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更多关注,不少中学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等专门机构,旨在引导和培育中学生的健康心理。然而,这些机构的心理辅导员往往由其他老师兼职担任,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心理辅导流于“谈话”、“聊天”等形式,难以进入深层次的心理干预。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和培训,从“中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等方面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心理辅导员在较短时间、以较好效果掌握倾听、评判、沟通、调节等心理辅导技巧,并注重实际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形成研究成果,供大家交流、探讨。
总之,为了保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平稳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成长阶段,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将关爱付诸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预警、疏导的各个环节,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心理素养和自我调节能力出发,着眼于及时发现、化解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增强心理辅导效果,逐步形成领导有力、重点突出、制度完善、科学有效的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为推进中学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莉莉.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育探索,2005,(10):93-94.
[2]张冬梅.大学班主任如何成为有效的心理辅导者[J].教育探索,2007,(7):98-99.
[3]任娜.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中小学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3):53-56.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C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价值观也在一步步影响着原本生活在校园的学生,他们中的有些人不再单纯,而是变得功利激进。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大学生的认知出现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慢慢变得明显起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高校辅导员是和大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一类群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要群体,他们作为大学生心理疏导过程中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巨大。[1]
新时代下高校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掌控心理疏导的方法,以及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步发展会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但是,从多项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即使辅导员都很优秀,大学生心理也还是有问题,并且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中不可轻视的关键部分。[2]
二、大学生需要心理疏导的原因分析
1.外因
(1)国家因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也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经济增长点。
在利润的驱动之下,唯利主义、享乐主义开始兴起,“一切向钱看”“为人民币服务” 等不正之风逐渐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中。一些大学生更加看重现实利益,校园之外的引诱和不正之风加快了一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化,致使这些大学生缺少伟大理想,缺少健康心理,缺乏正确价值观,非常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2)社会因素。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毕业的人数也随之增长,造成学历的含金量下降,大学生面对的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巨大。学生就业遇到困难却无法解决,在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强烈对比下出现心理问题,感到迷茫无助,从此一蹶不振。现实世界的多种压力不断冲击着学生的心理,从而使其紧张迷茫、焦躁抑郁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3]
(3)学校因素。大学校园不再是学生躲避的港湾,高校也不会实施封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在比较自由的校园环境下,社会的不正之风进入校园,就会影响学生生活和心理健康。另外,大学生各项学科学习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复杂程度的加深,学习成绩、感情生活、就业等压力的产生,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4)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另一个方面,过度的家庭教育、溺爱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比如,有一些学生是农村户口,农村来的大学生往往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盼,身上压着摆脱农村人标签的使命,多重责任会增大心理压力;又比如,有一些学生家庭中存在一些不好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价值观等,使学生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2.内因
现在的社会中,存在这样一部分大学生,他们的家庭很富裕,生活条件较好,从来不缺金钱和物质,在娇惯和宠爱中长大,不懂得勤俭节约和吃苦耐劳,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朴实无华的品质,他们一般都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从小到大都比较顺利,没有经历过过多的挫折,所以心理承受力不强。
大学生只有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被苦难吓到,才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都较弱。比如某高校大三学生,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宠爱他,造成了其嚣张无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某次和父亲吵架却被父亲严厉责骂后,这名学生跳河自杀。这个案例虽然比较极端,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弱。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指导是必需的。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疏导中的角色定位
我国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团队由高校辅导员组成,他们的任务是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高校辅导员还承担着管理人员的角色。辅导员在现实生活中不单单要管理学生,还要具体负责学院各种普通的行政任务,比如针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任务进行有规律的指导,积极建设学生党支部与各班级委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培训学院的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等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管理者的同时还是教育者。大学生的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社会现实的变化速度飞快,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是引导教育工作,第二,是接受咨询和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此外,高校辅导员还承担着传播者的角色。辅导员必须主动传递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传递给大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和培养良好的心态,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4]
高校辅导员在明确一定的角色定位后,再进行相关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就会游刃有余了。高校辅导员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需求,可以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的爱好和相关情况,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高校辅导员一般都很热心,能够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高校辅导员就可以利用其优势和大学生共同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从而轻松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四、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实现路径
1.坚持人性化心理疏导,注重个性化心理帮助
拥有人性化生活是现代人最核心的需求,而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从互相尊敬、互相关心、互帮互助中开展起来的。目前,我国的社会状况正发生改变,大学生在经济、就业、学习等多个方面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需要得到心理疏导和帮助。这也意味着辅导员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实际问题互相融合,遵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这是长久以来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有效方法。
此外,每个大学生作为单独的个体,拥有单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每个学生的身心问题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不能把所有学生都当作是一样的,采用一样的方式。把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注意发掘每个人的潜力,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创新的能力,利用每个人的特点和优点,培养其独立个性和品质。
2.坚持生活化心理疏导,从生活方面提供帮助
生活的基石是生命,生命展现的内容是生活。注重生活就是珍惜生命。不考虑生活的关心会使得心理疏导效果很弱。辅导员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深入开展思想工作,通过有关举措,协助学生解决问题,以减小大学生经济、就业、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面对生活压力的能力。
此外,服务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人的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种充满爱的教育,在强化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时,重视关爱教育和心理疏导,这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最有用的办法。使学生了解幸福的意义,体会幸福的感觉,拥有实现幸福的力量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变成一个高生命质量和品质的人,促使人健康与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认清本身的职责和工作目标,自发地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快乐生活,提升自我。
3.重视网络平台心理疏导,让学生体验温暖尊重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高校校园也在进行网络化建设,很多学生都用电脑或手机上网。但是网络是虚拟世界,具有虚幻的、自由的、隐蔽的特点。如大学生经常会不做任何掩饰地在网上发表文字或图片,来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抒发自己的心情等。现在最平常的平台就是贴吧、QQ空间或论坛等。大多数学生较愿意在互联网上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且这样的抒发方式具有随机性,不管是开心还是难过,或是普通情况,都可以书写自己的状态,就算遇到很大的问题或困难,都会先在网络上表达,较少告知老师。辅导员在学生抒发开心快乐等内容时进行激励和分享,抒发负面情绪时马上进行疏导和关怀,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注意,也能感受到大家的关心。
4.重视多方心理疏导结合,协同工作
辅导员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时,因为自己力量不够,就很有必要寻求帮助,因此,应建设高校、学生家庭、社区三方面的合力疏导体系。在高校内建设一体化的疏导系统,不单单有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还有全校教师员工一体化的思想观念教育等。学生家庭状况的改变,比如父母出现离异情况、去世情况或是重新组建家庭等情况,都会干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心理,这就要辅导员提早知道学生的家庭情况。学校也要和家长加深了解和联络,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通过短信、微信、微博平台和学生家长保持有效的交流和联系。此外,也要注重社会氛围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现实社会是学生发展的大平台,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会在社会进行消费生活、情感生活等,受到社会风气、风俗习惯等干扰,所以要构建文明平等、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注重学生与社会成员间平等交往。
部分大学生会因各种原因引发心理问题,这需要辅导员充分发挥疏导作用。辅导员应扮演好心理疏导者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峰.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内容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3):52-53.
[2]李 勇.心理疏导方法对高职学生思政工作的发挥作用[J].东方教育,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