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法教学法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法教学法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直接法教学法案例

篇1

关键词:案例库;教学效果;学习兴趣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ase database for circuit analysis fundamental

Liu Minhua, Jia Xianyu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 Circuit analysis fundamental plays the role of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all other major courses in majors about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Thus teach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tudents in such majors. This essay proposes establishing case databases according to classifications and leading typical cases into the classes systematically. This helps students to establish systems of course structures and major structures, broaden their major horizons and increase their major quelities. So this method can efficie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case database; teaching effects; study interes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计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建立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培养专业素养,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夯实基础,不断提高教学,笔者在电路分析基础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尝试分类质量建立案例库,将案例有规律有系统地引入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 案例库设计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集启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和潜在的思维创新能力,养成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现代高等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已被广泛应用,同时也在电路分析基础教学中得到应用。但如何更系统、规律、有效地在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分类建立案例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适时引用相应的案例库,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案例库不是个体案例的堆积,而是将与课程相关的典型案例按一定规律分类归纳整理,建立各种不同的案例库。案例库可分为名人典故案例库、课程体系结构案例库、专业体系结构案例库、课堂引导案例库、课堂讨论案例库、课外思考案例库、问题型案例库等,针对教学中的不同环节,适时恰当地引用相关的案例库,可以使学生更系统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和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 案例库的设计

针对电路分析基础教学的现状及特点,笔者尝试设计建立了名人典故案例库、课程体系结构案例库、专业体系结构案例库,通过建立使用这些案例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电路分析基础教材中一些原理、单位都是以人名定义的,如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等,将这些典故设计成名人典故案例库,并且将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用到的相关内容(如安培、伏特、欧姆、瓦特、法拉第等)加入到该案例库中,使学生了解每个重要知识点的渊源,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底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把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脉络,将主要知识点应用的典型案例归结到课程后续的知识点上,建立专门的案例库,设计并建立链接表。表1为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案例库链接表。

表1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案例库链接表

注:代表案例链接

例如,输入电阻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看起来比较枯燥,但通过表1链接的戴维宁定理和一阶电路的典型案例,可以了解该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中的重要性。又如,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是直流电路分析的系统方法,也是后面正弦交流电路、运算电路的分析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链接表1案例库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将分析电路的思路从直流拓展到频域和复频域,从而可以解决正弦电路、运算电路的问题,同时学生也能构建课程体系结构。

篇2

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于19世纪初的英国,19世纪70年代经过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代尔的努力,这种教学方法在美国法律教育界得到了推广。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法律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并尝试在法学教育中进行应用,时至今日,经过30多年的应用与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化的理论。案例教学法作为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之一,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但一种方法或理论一旦被专家定义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就很容易被普通的教育者模仿,也很容易导致僵化,并且判例法国家与成文法国家的法律应用背景大不相同,难免会带来应用上的力不从心。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民法老师,从业将近6年,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历,对案例教学法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精心梳理后呈给同行们以供参考。

二、案例教学法释义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法”①,真正运用于法学教育领域是在19世纪的英国,1829年,英国学者贝雷斯首先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1871年,美国学者朗代尔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将案例教学法进一步推广使用,为此朗代尔专门编写了《合同法判例》一书,在该书中,“朗代尔主张以学习法院的判例为重心,熟练律师的思考技巧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表达以及解决同题的能力,即所谓案例式教学”②。在哈佛法学院的案例教学中,学生直接参加交流式的学习,通过阅读已经由上诉法院判决并收集供学生使用的案例汇编,既学习了美国普通法知识和法律历史,而且还了解了案件是如何判决的③。到了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被引入中国,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从上述案例教学法的演进及发展来看,该教学方法发端并成熟于英美法系,这跟英美国家的判例法基础是分不开的。我国为成文法国家,缺少判例的土壤,更多的是对成文法典的阐释,若照搬西方的“案例教学法”恐怕过于机械,因而笔者认为,为适应我国国情,案例教学法应重新理解为:为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相关法律理论,提高应用法律的技巧,以准确适用法律、解决实际案例为目标,将生活实例、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综合方法。

三、案例的分类

就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类型而言,有学者将其局限在“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两种④,笔者认为,这种对教学案例的分类不能满足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法律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应分成以下几类:

(一)导入型案例

导入型案例是指在正式讲解新的理论知识之前,以同学们见过、听过、或能理解的简单生活案例或经济实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步入理论学习的桥梁性案例。运用这样的案例导入理论教学的好处在于:让同学们从较为熟悉的生活出发,自然地步入对抽象理论的思考,不至于显得突兀而显得容易接受;同时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法律对这种情况是如何规定的呢?进而对即将讲授的新的法律理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解释型案例

解释型案例是指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为了使所讲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教师所列举的一、两个小的直观简单的案例。一般来说.这种案例难度不大,信息含量较少,且紧扣所讲知识点。

(三)讨论型案例

讨论型案例是指在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束之后,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如律所卷宗、人民法院网站的案例库或人民法院报上公布的典型的真实案例)精心选择的真实、典型案例,这类案例包含的信息量大,涵盖的法学知识多,通过对这类案例的分析,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类案例为整个案例教学法的核心。

四、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一)新课之前的案例教学

在新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前,教师根据新授理论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个非常贴切的生活实例,自然而然地导入到新知识的讲授。例如在学习“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前,教师先跟同学讲一个“故事”:话说退休的李先生在某小区的3栋一单元购买了顶楼901的三居室,李先生酷爱花草,无奈阳台狭小,不能满足李先生的爱好,于是李先生将更多的花草移到了自家的楼顶上,但李先生觉得下雨的时候侍弄花草很不方便,于是便请了工人在自家的顶楼加盖了一层玻璃房温室,李先生觉得非常惬意。请同学们评价一下李先生的行为。由于同学没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知识,自然很难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但基于生活的朴素经验,也能给出一些感性的回答,教师顺势将话题引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并告诉学生,认真学习本节内容之后,即能对李先生的行为进行较为准确的专业评判,由此开始一节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中的案例教学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总有一些难懂的专业词汇和术语,同学们理解时比较吃力,教师就选取简单直观的小案例加以形象化的解释,达到帮助同学理解该知识点的目的即可。如在讲到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时,就列举一例:张先生以自有的一辆小汽车为抵押向银行贷款8万元,约定两年内还清,两年期满李先生尚欠银行5万元,不幸的是在他开车行驶在公路上时为紧急避险,车子撞到护栏,造成较大损失,还好保险公司赔付了5万元,此时银行可就5万元的保险金优先受偿,即体现了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

(三)系统理论知识结束之后的案例教学  在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束之后,教师将精心选择的真实、典型案例提供给同学们进行讨论,这些案例大都涉及人物众多、案情错综复杂,涵盖的法律知识点多,对同学们而言新鲜、真实,但又负有挑战性。这种案例教学在我们学校称之为“实训课”,就民法而言,每学期的“民法案例分析”实训时间大概在4周左右,约16个课时。在具体适用时,一般将这种案例教学分解成如下步骤:

1.阅读案例、概括案情要点。教师将打印好的书面案例发放给同学,要求同学们在数分钟(5分钟左右)内认真阅读,并且自行概括对影响案例分析起重要作用的案情要点,教师点名请同学们回答。该环节主要训练同学的信息搜寻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因为法律工作者应具备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对分析案例有用的关键信息。

2.分组讨论案例,要求总结本组的法律观点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将班内同学进行分组(每组6-8人比较合适),然后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就案例事实、法律关系、法律的适用以及形成的结论等内容,进行组内的充分讨论。在此期间,教师应尽量注意调动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积极进行参与。

3.各小组代表阐述观点及依据。各小组经协商后指定一名同学做代表,充分阐述本组观点及相应的法律依据,并且一定要注重内在推理的逻辑性,并且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各代表充分表达本组观点,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进行补充。

4.同学自由发言,表达个人观点。在各小组代表充分表达观点,并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后,其他同学可能会产生与之前不同的观点,此时应允许同学们表达看法,尊重同学们的思想。

5.教师做综合点评。经过全班同学的充分讨论后,教师从本案法律关系的准确分析、法律理论的恰当应用、法律推理的内在逻辑、乃至观点的总结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让同学们了解到其对该案例分析的优势与不足,并认识到将来自己努力的方向。

6.最后的设问——法律风险的控制。本来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课到此似乎可以画句号了,但是法律的最终价值在于风险的控制,因此在上述点评总结之后,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本案例当中的原告或被告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自己承担了赔偿损失或其他的不利法律后果,如果可以重来,你作为他的法律顾问,在事件之初,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控制或降低当事人法律风险的发生呢?以此来启迪同学们对设置各种法律制度的最终目的进行思索,并逐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至此这种综合性的案例讨论、分析课将告一段落,教师将要求学生在课下系统地整理分析案例的思路和方法,并形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主要包括:案情要点、要点分析、法律理论和最后的结论。

五、案例教学法的评价与考核

任何一种教学过程都必须经受严格的考核,否则将失去它本身的意义,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对于导入型案例教学和解释型案例教学来说,该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教授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主要为法律的应用打基础,因而他们的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期末考试的闭卷考试中,在此不再多谈。对于系统理论知识结束之后的“讨论型案例教学”,我设计了较为完善的考核制度,具体如下:

(一)直接考核

直接考核即讨论式案例分析课(即实训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在本阶段的综合表现进行的考核,为百分制,考核成绩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1.小组讨论时,该成员的表现,是积极参与讨论、一般参与讨论、还是基本不参与讨论。

2.在整个案例分析实训阶段,该成员是永远不当小组代表,还是积极充当小组代表。

3.该同学在发言时,是否注意使用法言法语、能否将支撑观点的法律理论运用到位、分析是否准确、逻辑是否清晰。

4.最后的案例分析报告内容是否完整、字体是否整洁、态度是否认真。

(二)最终考核

最终考核是指在期末的闭卷考试中,多设几个真实案例,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分析,通过书面的事实判断、逻辑推理过程来考核学生对法律的应用情况。“最终考核”与“直接考核”所考核的知识点与专业能力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为独立分析或独立应用法律的能力,后者为讨论式分析,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的争论和辨别来达到对法律认识和把握的过程。

注释

①罗惠铭.试谈苏格托底式教学法在法学课堂上的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l0.(03):32.

②王家启.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述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1.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59-01

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相应的教学目标来选择一些具有有效启发性的典型案例进行组织研讨,或者直接根据所研讨的真实内容来提供相应的情景,以此来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阅读、分析、思考以及讨论和交流等,从而真正促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的感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师方面也必须要严格的根据生物新课程的目标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特点来充分的发挥出案例教学的教学优势,最终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真正的培养出学生们生物科学的素养。

1 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目前,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宏观方面,功利主义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有效实践,比如社会方面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学校方面要保持学生素质和应试两手抓;教师要有良好的社会地位以及学生们要考出很好的成绩等等,这一系列功利主义的现象直接促使教育创新和改革变得举步维艰。所以,通常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这些改革性的举措仍然停留在局部的改善方面。(2)微观方面,每一种教学方式都会存在相应的问题,案例教学的方式也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方面的要求普遍较高,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很难真正达到其预期的教学效果,这都需要教师方面能够真正进行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推广的案例,再此基础上结合其深厚的专业知识来作为主要的依托。

2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的具体教学方式

2.1 案例讲授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为主,通过老师对于相关案例的讲解来实现课程理论和案例的有效结合,并以此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例如,教师可以讲解一些生态系统当中的具体案例,像那些生活在何种的鳄鱼、乌龟等等爬行动物都会自觉的爬到河岸上来产卵。鹭喜欢吃河内的鱼虾还有河蚌等动物,但它却是在大树上筑巢。而在河流的生态系统方面,其中的阳光和空气并不是其本身所独有的,大部分的降雨情况都会带来其他地方的水分,同时还会将陆地上的土壤直接冲击到河流当中。而河水可用于灌溉,在一些地方也能够直接将其当作饮用水来进行。

通过这些案例就能够提出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河流生态系统和哪些生态系统相关联?教师就可以通过以上的案例来从非生物因素其中的大气循环系统、地域关系中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以及各个生态系统当中的生物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讲解,从而以此证明河流生态系统和多个生态系统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2.2 案例讨论教学

案例讨论的方式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就必须要以学生作为主体来针对相应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而且中方法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要求学生们必须要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这种方法真正有利于调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增强其参与意识,最终有效的提高其自身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提出在动物界当中,有的动物们为了能够完成某个目的或行为,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可以促使学生们对一现象进行讨论,通常在讨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们也自觉的查找相应资料,并结合资料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比如大雁在进行迁徙的途中休息时,通常都会派出一两只体弱患病的孤雁来进行放哨和站岗的工作,一旦发现敌人来袭,这些放哨的孤雁就会发出相应的警报,或者直接大叫、狂奔,以此来警示雁群做出御敌准备,或者直接逃生,但是通常这只放哨的孤雁很容易会被敌人扑食。在比如由于雄螳螂的头部存在一种抑制的物质,因此雄螳螂在找到雌螳螂后,其头部通常会被雌螳螂吃掉,并以此来完成较为行为。

2.3 案例练习教学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学生课后以及在其单元练习或者考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练习类的资料直接发给每一名学生,以此来促使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并在准确的时间内做出相应的判断。

例如,给出这样的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你生物农业方面,化学农药的品种和产量开始逐年增加,然而在害虫方面的抗药性也在不断增强,这就对农作物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就比如棉铃虫灾的爆发,对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经济损失非常严重,针对这个情况,我国的科学家经过科学的攻关研究,成功的将一些生物的抗虫基因导入到了棉花的细胞当中,从而获得了具有抗虫基因能力的棉花品种。通过这个材料就可以给学生们提出相应的问题来加以练习。

3 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案例讲授教学、案例讨论教学以及案例练习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这些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们深入的了解生物知识,并通过相应的讨论和练习实现了对生物知识的巩固。

参考文献:

[1]袁书香.浅谈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操作过程[J].今日科苑,2009,09:163

[2]唐瑞霞.基于新课标的高中生物案例教学[D].河南师范大学,2012

[3]徐义真.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选择

作者简介:李春丽(1979-),女,湖北荆门人,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科技部项目(项目编号:2009IM010400-1-25)、武汉科技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1x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83-02

案例教学(Case-teaching 或Case Method)是指通过提供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有选择地把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置身于该情景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开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1]简单点说“案例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时要从问题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应用,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案例教学法就有了最早的雏形,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法律和医学领域中效果出色且明显,我国也在逐步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下面将对案例教学法在“概率统计”课程中的运用做一些探讨。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个数学分支,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广泛运用于实际生活,而且也是很多大学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该课程一直是大专院校开设的一门主要基础数学课程,也是理学、工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必考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但是目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很多同学觉得该课程太枯燥了,理论性太强,因此没有兴趣。当然,作为一门数学课程,它有数学理论课程的共性:理论深奥,难懂;试题复杂多变;应用不能立竿见影。目前的教材及教师授课都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特点,缺少该课程本身的特色及特有的思想方法,使许多初学者产生了厌学情绪。

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统教学模式的机械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没有发挥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学科的特点。

二、案例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的适应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虽然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有别于其他数学学科,就是它非常直观,这门学科里面绝大多数概念都直接来自于实践。概率统计中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等理论的引入,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印象深刻的做法就是从贴近生活现实的问题即案例引入,如果遇上的问题不能用已有的理论解决,则意味着人们必须创设新的理论。这些新问题怎样解决?于是,新的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等理论便产生了。创设的新的概率统计理论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典型案例即实践中的问题又出来了。正如张家军所说“突出的实践性在案例教学中,它没有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的社会组织在干什么,而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过的案例中充当角色,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作出自己的决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2]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是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匮乏的缺陷。所以在概论与统计的教学中应处处有案例,随时能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案例教学法是针对这门学科的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目的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掌握理论知识,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择案例。这实际上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地方,主要取决于老师的选择。为了发挥案例的最大作用,在每个教学的环节应该慎重选择案例。比如说,处在概念的引入阶段时,案例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启发学生提出概念,并且理解概念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而且不能占据太多的时间。此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简单,具有代表意义,让学生直观上就能明白下面的概念要表达的含义,也许学生提炼的语言和思想并不那么精练、准确,但通过与下面精确概念的比较,就能达到由现象进入本质的效果。

可以看这样一个引入最大似然估计概念的案例:有一个学生和一个猎人去打猎,看到一只兔子跑过,听到一声枪响,兔子应声倒下,问:这一枪最有可能是哪个人放的。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问题,设置在课堂上既简单又能够说明事情。通过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回答这一枪一定是猎人放的。进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揭示其中的原因,同学们会有不同的答案,都处在现象上面说明问题,最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做总结:这一枪最可能是猎人放的。这里面有一个“小概率原理”: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假如这一枪是学生放的,说明学生一枪就击中兔子的概率是很大的,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此这一枪最有可能是猎人放的。进一步老师可以根据这个例子,引入最大似然估计的思想:在一次抽样中,取到了某个样本,说明这个样本出现的可能性最大,那么使得这个样本出现的可能性达到最大的参数值就是最大似然估。通过案例这种直观工具,加入学生的讨论,会让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使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

当然,在教学的中间环节,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概念和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案例也要分成几种,一种就是课堂上就能解决的,相对要简单一些,可能处理的是某个单一的问题;另外一种就是课后处理的案例,这种案例相对复杂,综合性更强一些,因为学生课后有足够的时间,有时甚至需要查阅一些文献,建立一些数学模型。

四、案例的应用

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挖掘出概率原理的原始思想。传统教学的讲授方式往往直白地将定义、定理等的精确表达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这些经过加工的精练语言往往抹杀了最初的思想。案例教学试图弥补这种缺点,再现原始思想。

这就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案例。原始思想一般都来自于某些灵感的火花,或者说某种顿悟。案例实际上起到了这种效果,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自己的思想,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诱导和启发下,往往使得问题的本质浮出水面,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总结和提炼这些闪光的思想。

下面看一个案例应用的例子:区间估计从理论上直接阐述是比较抽象的,但其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为了引入这个概念,老师可以先引入一个医学上的案例:血常规报告单上会有很多项目,看看其中一项白细胞指标,见表1。

在上面的单位下,正常人的白细胞指标参考值为:4.0~10.0,即当你的化验结果上白细胞数量结果显示是在4.0~10.0之间时,证明你的这项指标是正常的,那么这个参考值是如何得到的呢?如何理解参考值4.0~10.0的含义?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案例,学生也容易理解。若干学生首先会想到,这个参考值是根据若干的正常人白细胞的数量推断出来的,老师可以适当启发,为什么推断的值不用一个点(即点估计),而用一个区间。学生可能回答,即使正常人,白细胞数量也不一样,取一个区间更合理一些。进一步,老师可以发问,为什么是参考值,所谓“参考”应该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会回答,即使有些人指标不落在4.0~10.0之间,他的白细胞数量也可能是正常的,4.0~10.0只是一个参考,并非绝对的。

实际上,通过这些提问,区间估计的直观概念已经出来了,老师的工作就是将学生的回答总结起来:所谓参考值其实就是正常人的白细胞落在4.0~10.0的可能性,不妨认为这个可能性取值至少为95%(根据需要取值)。那么上述参考值4.0~10.0可以理解为:设白细胞数量为参数θ,那么。区间下限4.0和上限10.0是根据抽取的样本确定的,95%可以理解为正常人的白细胞落在这个区间的可信程度,这就是所谓的“置信度”。

有了这个案例,后面区间估计的概念就是把这个案例里面的具体数值抽象化,学生对照着理解,就会非常容易。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揭示了隐含在案例中的概率统计思想,寻求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提出见解,并去分析、解决问题,当学生见解不统一时,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案例教学法改革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互动的优点,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主体,使原本枯燥刻板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变得直观易懂。案例教学法的讨论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模拟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分析与研讨,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合作共事与交流协作的能力。就如张宝臣所阐述:“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3]

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对案例的探究过程中和现有理论及实践基础上,将典型案例所涉及的理论逐个分解、逐步细化;同时,教师结合案例的应用,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将这些理论讲细、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从而降低专业课的理论难度。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普遍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对理论的掌握,并且比其他教学法更易接受。学生的实践意识、学以致用的信心和决心更多更强,并且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探析

案例教学法已经在社会各界的多个领域应用成功,它不仅从理论上传授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技能,是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一些学校的课堂教育在引进案例教学法后,收到了不错的成效,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分析,案例教学法得以在各地、各科目的教学活动中大力推广。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案例教学法得以实施,本文将全面解析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意义,对其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及建议。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难点在于将教材中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由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初中生一般都难以理解、无从下手,也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发散思维。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案例教学法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幻灯片、视频、图片等进行呈现。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思想品德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它不是单一地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理论,而是具有德育性的教学。所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的选取,要尽量贴近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在教学“不为追星所累”中,教师可以选取追星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明星风采的同时,明白它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再结合教材中的课文插图讲解,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现状分析

1.教师和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没有实施到位

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既要求教师有很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现如今的初中教师队伍中,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居多,他们往往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比较欠缺,也缺乏对此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培训,所以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明显出现短板,如案例选取太单一、对案例讲评启发不够等,以至于长久下来,教师不愿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初中学生受知识储备和个人阅历的局限,而且长期处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主动思考的能力非常欠缺,对于思考一些开放性的案例问题时,往往会无法定夺,讨论过程中也无法捕捉到案例中的知识点。所以,在思想品德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其没有实施到位。

2.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当

在开展案例教学之前,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内容及形式。案例并不完全等同于举例,不可以将其简单地定义为举一则小故事或者小寓言,这对案例教学法的科学内涵理解是不准确的。同时,案例的选取也需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并切合教学内容,盲目地引入案例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对案例的编排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套用,很多教师会直接上网搜索案例,不加以整理编排,直接在课堂上呈现,这样做会出现案例与教学内容不符、文化差异明显、事件过时等问题,一定程度上直接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1.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注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懂得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是在强调学生主观独立性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引导者,所以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或者观摩公开课的方式获取案例教学法的授课方式,通过不断地完善自我、汲取经验和编排设计教学方案,将案例教学法完美地融入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中。例如,在开展情感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交流,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中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将这些经历和感受分享开来。又如,在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杨利伟、杨靖宇、钱学森等人的事迹,用这一类典型延伸出对社会现象、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思考。

2.案例的选取必须恰当,富有针对性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选取恰当的案例作为课堂素材,素材的选取需要具备几个特性:真实性与典型性、活泼性与生动性、主题性与价值性,社会实践性等。作为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如初中教材中的“我错在哪里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每个角色的心路转变历程,最终找出杨益刚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又如,在“青春相册”教材内容中,学生可将自己的相片汇集成相册,以幻灯片的方式翻阅,教师可从中了解处于懵懂期的初中生对于男生和女生的定义,并领略他们的风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也在不断地优化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呈现诸多弊端,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显得尤为必要。我相信,随着案例教学法的大力推广,其高效的教学效率和独特的魅力必将成为教育改革事业中的亮点。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政治教学 法治理念

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根据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引用适当的案例,让学生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解答,最后在教师的辅助下得出准确的结论。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并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所谓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学活动中将案例引用其中,教师要结合向学生授课的内容和课程的要求自行想象一个形象具体的案例,鼓励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思考探究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特别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能依赖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不但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1]。

二、职业院校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一)采用大量案例知识内容

在组织课程内容时把案例列为重要授课内容,减少对理论内容的讲解会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质量较高

案例在课程结构中,充分反映教学实践内容,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缩影。教师在编辑教学案例时,要特别注意对语言的提炼,既要真实地还原事件本身,又要排除与教学要求无关的内容。

(三)案例的综合性较强

一般教师编入课程中的案例内容,都是综合了社会各学科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

三、职业院校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分析

(一)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根据某项研究显示,利用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的内容,从视觉直接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的内容,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利用,65%的内容可以被记住。传统授课方式一般采用以教授为主的课程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尽管能够将所学知识记住,但是记住的只是书本上一些死的理论性知识,并不能真正理解内容的真实含义并将它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案例教学法是结合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把书本上那些死的理论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利用理论知识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如教学《刑法》中犯罪特征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解析展示犯罪的每一个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比较每个犯罪的特征,并积极地进行思考,从而把知识记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清晰明确。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一般理论性知识比较多,所以授课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会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在授课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状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究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案例的谈论与分析,更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学习能力展示出来。

(三)促使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

在教学课堂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向学生提出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案例内容,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方式不需要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实践,但能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真实的案例,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距离缩短。如讲公民的平等权利这一章内容时,可以编写这样的案例:马强,23岁,身高却只有1米,但是其智力水平是正常的,经过医院的诊断,发现其骨头的实际年龄只有5岁,猜测是由于生长素不足引起的。从小学入学开始,马强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好,在高考时以520分的高分达到全国某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是迟迟没有收到这所大学的通知书,经过马强所在地某知名媒体曝光此事件之后,引起某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后由这所城市的某重点学校将其录取。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马强能够被这所大学录取,是由于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运用案例讲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更有说服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精神指不拘泥于生活现状,努力改进现在,力图创新的积极心理状态。在运用案例的教学中,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让学生身临其中分析案例,解决案例问题,这样做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案例分析,并对案例进行谈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条件。如讲解《劳动法》这一章节时,有这样一个例子:王先生将辞职信提交给单位之后就离开了单位,但是离开单位不久,他就接到来自单位的除名通知信,王先生对这个通知很不服气,心想他是通过辞职离开单位的,为什么单位还要将他除名?由此出现一个问题,结合对平常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王先生被单位除名的原因。学生开始谈论这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做,教学时效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四、在职业院校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一)从生活中精选案例

教学中引用的案例基本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且这些例子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假如编写的案例都是学生不了解的,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是一般人都不能接受的,这样的案例不但没有说服力,还会引起学生的怀疑。所以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时选用的案例一定要符合一般规律,真实可信,如果脱离生活,靠着自己的想象力胡编乱造,甚至没有逻辑性,不但说明不了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反而使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大大降低。另外,引用的例子必须符合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才有教育意义。

(二)适当运用案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政治课教师都会通过寻找资料和设计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运用案例更能将重点体现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解任何公民如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都会平等受到追究和制裁时,有这样一个例子:某省交通厅的厅长因为犯了贪污被依法判处了死刑。这就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真实含义,这个例子很好地体现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法律原则,并很好地将教学重点体现出来。

结语

在进行政治课教学时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但能增强政治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2]。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篇7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八条规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人WT0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lO%”。然而,并非所有的法学专业课程都天然地适应双语教学。在教育部规定的十四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大多具有较强的地域特性,属于国内法的内容。如民法,刑法等部门法本身的逻辑体系,法律渊源都与英美法大相径庭,双语教学必然会使学生混淆概念,得不偿失。相比之下,国际经济法更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一、国际经济法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国际经济法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外语表达国际经济贸易法律方面的专业问题,用外语提供国际经贸法律服务的技能。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规则,而且可以使其熟悉国际经济法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提高以英语提供法律服务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能顺利地从事经济贸易和国际法律交流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增强了日后就业的竞争力。此外,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还能为将来有志于从事国际经济法研究的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锻炼其掌握和分析第一手英文资料的能力,为将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培养人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WTO规则的背景是西方法律制度的国际化,要使我国的法律制度与WTO接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西方法律制度接轨,这就要求我国法律学人要站在能与西方法律学人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水准上,否则就不能够参与公平竞争。

国际经济法自身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国际经济法的渊源较为复杂。其中国际条约、惯例以及外国的正式文本通常都是英文版。汉语与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两者在语法结构、语言及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汉语思维者和英语思维者思维方式的不同,难免导致相互翻译时将信息遗漏或言不达意,甚至错误理解。基于中译本进行的教学,可能造成理解上的歧义。有些术语和规则,只有还原到其原来的语言文本中,才具有真实的含义。我国某些国际经济法教科书中对一些条约、惯例以及有关外国法的翻译并非完全精准,可能会造成对相关法律的误读。例如在英国法中,提单的性质属于Document of Title,即权利凭证。

而在我国的一些国际经济法教材中,这一术语却被解释为物权凭证,抹煞了提单亦具有债权凭证的作用。其实英国法中没有债权和物权的区分,也不像大陆法系那样有系统的物权体系。尽管国际经济法某些内容属于中国国内法的范畴,但其毕竟调整的是涉外经济关系,例如中国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三资企业法等。使用英文传授该部分内容可以令学生在探索正确英文译文的表达方式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相关法律的理解。

在国际经济法开展双语课程也就有较高的可行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将“双语教学”课程定义为:指除外语课程外,采用了外文教材,并用外语授课的课时占该课程课时的50% 以上(含50% )的课程。其中教材可作广义理解,不应局限于教科书本身。大量的英文条约、惯例和案例为国际经济法提供了充分的教学材料和资源。直接采用英文版的法律文件省去了翻译和出版的环节,更能跟上法律发展和变化的步伐,将国际经济法最前沿的知识引入课堂。其次,国际经济法的授课对象通常都是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英语水平较之低年级相对有所提高,更容易适应双语教学。从学科内容来看,国际经济法与其他法学学科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这令双语教学的开展更具可行性。

二、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较之传统的讲授方式更具有启发性,能够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过程,积极思考并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尤其适合国际经济法的双语教学。由于受听说能力相对较弱的限制,一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存在本能的距离感。如果教师仅仅使用传统纯讲授的方式,是用理论讲理论,就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久而久之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因为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引人形象具体的案例能够创设相关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不仅提供了令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平台,有助于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味接受教师传授的信息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精神。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使用英文表达法律问题的机会。

在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中,英文资料的精准翻译十分重要。但毕竟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并非法律英语的学习,而是要以精准的翻译为基础,强调对相关英文资料的深层次法律内涵的理解。国际经济法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案例的深人分析才能够把握其精髓。案例教学对于实现这一目的大有裨益。引入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不再仅满足于了解甚至识记英文法律规则的中文意思,而是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去探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并将相关的法律规则应用于案件事实。通过直观具体的案例,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法律规则,更加牢固地掌握有关知识点。

三、结合案例的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方法探讨

(一)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兰德尔于1870年创立了案例教学法。学生要在课前阅读教师指定的相关案例。教师则采用苏格拉底式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进而寻找出案件背后的法律规则。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学会像律师那样思索,像法官那样办案,培养其法律技能及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法学教育变得生动活泼。

但纯粹的案例教学并不适合国际经济法。法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根据学科领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就国际经济法而言,以条约和惯例体现的成文法决定了不能完全摒弃大陆法系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法。该教学法在知识的系统性、抽象性和理论性方面亦具有案例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法律概念,而不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不必提前预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而是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举例所用的例子往往是为了服务于某一个特定知识点的细枝末节。结合案例教学法要求采用案例讨论课的形式,真正实现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教师则应该作为引导者启发学生独立地分析案例,解决相关的法律问题。事实上,结合讲授式与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

即便是在英国,澳大利亚,香港这些普通法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完全采用美国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而是结合讲授(1ecture)加辅导讨论(tutoria1),同时使用教科书和案例的方式以兼顾法学知识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在大陆法系国家得到一定程度的使用。

应先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再进行案例讨论课。要适当分配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这两种教学方式所占的比重。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例如对国际经济法导论部分,应主要以讲授方式为主;而对于国际货物买卖法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则应适当加大案例讨论课的比例。

(二)英文案例资料的准备。

法学案例教学以法律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典型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在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中,教师应从该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出发,根据其特点决定案例教学在该部份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其中对于那些文本本身涵义较为模糊条约或惯例重要条款以及某些源于英美法的重要原则,应主要通过案例讨论课进行学习,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其法律内涵,熟悉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要选取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真实案例作为案例讨论课的资料。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提供第一手的判决书供学生研习,使其通过阅读原文理解其含义,并得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除了确立某些原则的经典案例外,还应该选择体现对该原则的突破和发展最新案例,从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法律的演进,接触到最前沿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对于理论和实践中上存在争议的问题,亦应选择体现不同立场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纠正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味地接受权威观点的学习误区。

英文判例的篇幅较长,结构亦较为复杂,学生又缺乏普通法教育背景,直接将整篇英文判例交给他们阅读研习难度过大。教师应从中摘出与所要讲授的知识点有关的事实以及法律问题,并着重保留法官的判决及推理交给学生阅读。这样即减轻了学生阅读长篇英文判例的负担,又能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对重要法律规则内涵的理解和应用。随着学生对英文案例熟悉程度的加深,可以逐渐增加案例的数量和难度。

(三)双语案例讨论课的开展。

篇8

[关键词]典型案例;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案例教学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霍姆斯有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鉴于法学的实践性特点,蕴含丰富司法实践的典型案例,便是形成此类经验的重要源泉。作为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具有突出的“社会法”属性,教师应当结合其学科、教学特点,高度重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功能。诚如知名民法学者王泽鉴先生所言,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学知识,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各类法学技能,使其成为能胜任实际法律工作的“法律人”的重任。[1]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制度得以普遍采用,其是指法官依据一般习惯、司法实务之原理、同一法域之上诉法院或最高法院的先例[2],对下级法院判案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案例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国,将典型案例贯穿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法律适用技术和司法裁判质量,促进法学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3]

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

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一般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采用。正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应有的功能。

(一)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含法学知识的讲述、传授,还应包含对该领域现行法律规则、制度的分析和阐述。后者只有结合典型案例,通过鲜活个案的讲解,才能够展示出具体法律规则、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能达到教学上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中应贯穿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按照传统方法讲授有关劳动权、劳动关系等理论性内容,更要通过课堂研讨、专题报告、“诊所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组合,强调这些理论、规则和制度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典型案例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方法,提高实践技能。

(三)教学目标上,强调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是法的固有特点[4],对于社会作用的强调,应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劳动引发的社会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倾斜保护,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地位,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因而它是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为本位的。[5]可见,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独特的社会作用,使得有行业、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功能。

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典型案例的范围

典型案例因其独特的内容、作用和价值而获得了教学上的重要意义,成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训练、提升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实践技能的有效素材。教师如何从丰富大量的司法案例中,选取出符合“典型”特征的案例,为教学所用,可以在以下三种案例范围内综合考虑。

(一)司法机关的各类典型、指导性案例

根据中国现行案例指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会不定期从各级人民法院的判例中,选取符合法治精神、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某一部门法领域的指导性案例公开,作为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裁判类似案件的参考。其中包括实践中较为新颖或疑难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案例。

(二)具有法律解释、适用方面特殊功能的案例

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往往比较抽象,容易导致局限性,通过司法案例可以有效地解释法律原则、规则的内涵,统一法律适用方面的标准,从而不断赋予成文法新的活力。在中国,在法律解释、适用方面具有特殊功能的案例因其上述功效,不仅应当得到高度重视,还应当通过教学,进一步充实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理论和规则。后文详细阐述的有关职工工伤认定的案例便属于此类。

(三)具有较高行业、社会影响力的案例

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社会属性较强的部门法领域,一些司法案例在回应社会关注、化解社会纠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行业、社会影响力,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航空公司飞行员集体“跳槽”、用人单位违法约定违约金等案例。此类案件的裁判通常经过了严格的斟酌和程序,为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预测和指引。

三、典型案例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在选取出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应结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知识点,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就结合有关典型案例来具体讨论。

(一)通过典型案例辅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

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中,公司许多知识点需要结合典型案例予以阐释,分析有关要点、要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内涵,以促进学生对此类知识要点的理解。中国现行《劳动合同法》第8条规定了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和劳动者的说明义务,包括“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但是,究竟劳动者的哪些基本情况属于该条款的范畴,尤其是“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这一要点的界定,在实践中往往有争议。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事一审受理的“北京某科技公司诉徐某劳动争议案”中,被告徐某在原告北京某科技公司从事产品推广工作。在入职时,被告隐瞒已婚事实,告知原告其未婚,并保证其提供的个人信息真实,否则同意离职。之后,被告怀孕住院,原告以被告未如实告知婚姻状况,构成欺诈为由,将其解雇。被告提起劳动仲裁,要求原告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之后,案件又被诉至法院。该案的争议焦点即为“被告的婚姻状况是否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被告没有如实告知用人单位其已婚的事实,是否违反劳动合同法”。经审理,法院认为劳动者的婚姻状况与劳动合同并无直接关系,被告并无向用人单位如实说明其婚姻状况的义务,因而没有违反《劳动合同法》第8条的规定。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维护生产、劳动秩序,给予劳动者奖励和处罚的重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条要求用人单位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在制定、修改或决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在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受理的“某工业公司诉王某案”中,王某与某工业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作为该公司的品质检验员,并约定了合同期限、试用期及工资等事项。其中,合同还约定:王某如有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公司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其他重大损害的,该公司可以随时解除合同,并无须支付经济补偿。2013年9月,王某在工作时触按机台操作按钮导致一同事手指被烫伤。之后,该公司向王某发出《违纪处罚通知书》,以王某违反安全规则越过防护隔离挡板进入员工操作机台区域,触动按钮以致机器运作产生损害为由,对王某给予警告处分并扣分。2014年3月,公司再次发出违纪处罚通知,以王某隐瞒、编造事实为由,对王某给予警告处分并扣分。根据该公司《奖励与惩罚规定》,员工违纪累计扣满10分,公司将与其解除合同,因而公司与王某解除了劳动合同并拒绝给予其经济赔偿。原告王某不服,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工业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工业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奖励与惩罚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应当履行《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的讨论、协商和公示程序,但被告未能就该规定的内容及其公示、告知程序等事实进行举证,因而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二)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大学校园内外,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打工兼职、实习的情况越发普遍,有关在校学生劳动关系的认定也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的一个疑难问题。这些问题事关学生的切身权利,容易激发其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兴趣,以此为契机,通过典型案例阐述有关法律规则、制度的适用,足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受理的“李某诉某公司确认劳动关系案”中,对于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以就业为目的的实习、短期打工兼职而提供劳务的情形,作了法律上的认定。该法院认为,李某作为在校学生,在暑假期间向某公司提供相应的劳务,该行为并无在经济上依赖于某公司长期获得生活来源的意思,也未体现出向某公司提供较为长期、固定劳务的意思,双方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并无建立具有一定人身依附性劳动关系的合意。上述事实不符合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李某与该公司之间应按照劳务关系处理,故驳回原告李某的诉讼请求。实践中,如果应届毕业生以就业为目的进行实习或提供劳务,用人单位明知此种情况而实际用工的,二者之间应当成立劳动关系,可以签订劳动合同,而已经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有效的。

(三)通过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理解新修法律的能力

由于现实的需要,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的法律法规处于不断发展、更新中,教师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新近制定、修订的法律法规,提高其理解、适用它们的能力。新近修订的《刑法修正案八》新增“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这一罪名,作为刑法第276条之一。即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袁巧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浙江某工艺厂负责人,从2011年初开始拖欠工人工资,并于9月初突然逃匿,手机关机无法联系。9月9日,该地人事劳动保障局发出指令要求其支付工人工资,县法院对其机器设备进行财产保全。至9月21日,袁某仍未如期履行。经调查,该厂共计拖欠工人工资约29万元,案件被移送至县公安局,立为刑事案件。次年1月19日,袁某投案自首。经审理,法院认为,袁某以逃匿、改变联系方式的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29万余元,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袁某案发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系自首,依法可以从轻处罚。最终认定袁某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元。

(四)通过典型案例强调社会责任的法律保障

劳动与社会保障事关一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无不强调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凸显出该法律部门的社会属性。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晰认识到这一点,并引导他们从具体司法实践中归纳裁判要旨。2013年7月,某电气有限公司组织公司职工进行户外拓展训练。70名职工到达培训基地后,次日下午参训员工集体进入该训练基地周边的景区游览。游览过程中,职工潘某拍照时不慎落入水中,职工杨某等三人听到呼救后跳入水中营救,后潘某被成功救起,杨某和另一员工不幸溺水身亡。该案中,杨某的身亡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该案的争议焦点有:游览活动是否属于户外拓展训练的一部分?杨某跳水救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是否属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伤情形?经审理,二审法院认为,户外拓展训练活动的费用由该单位统一支出,活动由其统一安排和组织,根据该活动计划,游览景区也属于户外拓展训练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职工杨某因救落水同事身亡,其行为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5项规定的情形,即“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法院的上述终审判决,不仅充实了有关条款的具体适用,更从司法角度强调了对于社会责任的保障。此外,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第2项的规定,职工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应当视同工伤。杨某的救人行为应当属于为保护公共利益的见义勇为行为。肯定维护社会公德、保护社会公益的行为,落实社会责任,给予受害职工社会救济,使正义行为发扬光大,最终保障国家、公众的整体利益,也应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法学,2013(4):40.

[2]王泽鉴.英美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利明.民法疑难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4]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典型案例;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15-03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霍姆斯有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鉴于法学的实践性特点,蕴含丰富司法实践的典型案例,便是形成此类经验的重要源泉。作为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具有突出的“社会法”属性,教师应当结合其学科、教学特点,高度重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功能。

诚如知名民法学者王泽鉴先生所言,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学知识,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各类法学技能,使其成为能胜任实际法律工作的“法律人”的重任。[1]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制度得以普遍采用,其是指法官依据一般习惯、司法实务之原理、同一法域之上诉法院或最高法院的先例[2],对下级法院判案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案例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国,将典型案例贯穿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法律适用技术和司法裁判质量,促进法学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3]

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

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一般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采用。正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应有的功能。

(一)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含法学知识的讲述、传授,还应包含对该领域现行法律规则、制度的分析和阐述。后者只有结合典型案例,通过鲜活个案的讲解,才能够展示出具体法律规则、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能达到教学上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中应贯穿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按照传统方法讲授有关劳动权、劳动关系等理论性内容,更要通过课堂研讨、专题报告、“诊所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组合,强调这些理论、规则和制度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典型案例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方法,提高实践技能。

(三)教学目标上,强调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是法的固有特点[4],对于社会作用的强调,应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劳动引发的社会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倾斜保护,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地位,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因而它是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为本位的。[5]可见,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独特的社会作用,使得有行业、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功能。

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典型案例的范围

典型案例因其独特的内容、作用和价值而获得了教学上的重要意义,成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训练、提升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实践技能的有效素材。教师如何从丰富大量的司法案例中,选取出符合“典型”特征的案例,为教学所用,可以在以下三种案例范围内综合考虑。

(一)司法机关的各类典型、指导性案例

根据中国现行案例指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会不定期从各级人民法院的判例中,选取符合法治精神、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某一部门法领域的指导性案例公开,作为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裁判类似案件的参考。其中包括实践中较为新颖或疑难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案例。

(二)具有法律解释、适用方面特殊功能的案例

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往往比较抽象,容易导致局限性,通过司法案例可以有效地解释法律原则、规则的内涵,统一法律适用方面的标准,从而不断赋予成文法新的活力。在中国,在法律解释、适用方面具有特殊功能的案例因其上述功效,不仅应当得到高度重视,还应当通过教学,进一步充实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理论和规则。后文详细阐述的有关职工工伤认定的案例便属于此类。

(三)具有较高行业、社会影响力的案例

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社会属性较强的部门法领域,一些司法案例在回应社会关注、化解社会纠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行业、社会影响力,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航空公司飞行员集体“跳槽”、用人单位违法约定违约金等案例。此类案件的裁判通常经过了严格的斟酌和程序,为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预测和指引。

三、典型案例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在选取出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应结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知识点,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就结合有关典型案例来具体讨论。

(一)通过典型案例辅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会计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81-01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方法性、业务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的课程并不能轻而易举地照搬照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就得出全部答案。所以,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会计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会计理论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法基于其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其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一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通过多媒体进行案例演示,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生动、形象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也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台或课件制作中的链接功能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计算机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来枯燥抽象的会计理论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出来而变得浅显易懂。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企业业务的发展过程及其财务处理过程形象、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尤其是一些动态的经济活动如某厂销售产品,在讲述这个案例时,签订合同――产品出库――办理货款结算的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讲解,这种方法较之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比亲临企业去实习要好。

2.通过案例分析,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来阐述会计理论知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寓于具体的案例当中,经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通过案例教学,易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可以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模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会计实训时,通过模拟现实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模拟训练,让学生对企业中的一些经济业务按财务处理的程序以真实的账册、凭证进行模拟,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紧密结合

案例教学法,更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但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并不矛盾,会计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奠定了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侧重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运用,因此,中职会计教学,应注重理论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精心设计案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案例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案例的设计要讲究技巧,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保证案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相关性、真实性、可参与性。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做到难易适度,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内容太过简单,问题一目了然,学生就会失去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内容太复杂,难度太大,超越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分析能力,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也失去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的兴趣,进而导致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下去,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也可以进行逼真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个人练习,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

3.案例的设计、案例的运用、案例的“演习”、案例的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教学中,应利用好这些环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