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篇1

【关键词】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46―04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阶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谓信息化教学能力,通常指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信息社会下未来教师角色的必经之路。[1]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网络教学平台[2],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3]等。(2)探索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策略,如从教学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课堂互动质量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策略的研究[4],以及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建议[5]等。(3)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整体改革,如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用)》,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索[6]。这些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但是在教学实习中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依然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高师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由于不同高校所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方面都相差很大,因此教学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误区,严重地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使教学逐渐偏离了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

1 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没有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没有用”的认识。一方面,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如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存在重复,因此没有必要再学习。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即使师范生学习了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将它应用于教学实践。

2 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制作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认识,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就是教会师范生如何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软件开发多媒体课件。

3 盲目选用自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

虽然教学改革鼓励教材多元化,但是所选教材必须通过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审定,以确保所选教材是高质量的。由于一些高师院校对选择教材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导致了部分高校各自为阵,自编了一些质量不高的教材,并在本校长期使用。

二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这四种能力贯穿于信息化教学的整个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实践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结果,它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开展教学所必备的专业能力。

2 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是指根据教学设计方案选择或开发教学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施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所利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两种方式:一种是选择现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一种是开发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含对原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只要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需求,具有合理的成本效益,就是一种合理的现实选择。

3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来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都是开展教学前的幕后工作。虽然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已经做到运筹帷幄,但是学生是具有丰富思想的主体,他们给教学实施过程带来了许多变数,教师必须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适当调整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和教学风格。

4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评价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测试、量规、档案袋等多种信息化评价方式检测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于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信息化教学评价强调“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通常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而且评价内容既可以是总结性的成果,又可以是过程性表现。

三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学者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模仿性教学,二是独立性教学,三是创造性教学,四是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7]有学者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关注应用期、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和知识创造期,其中关注应用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情意的萌发;学习模仿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知识、技能的获得;迁移融合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应用;智慧创造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智慧的生成。[8]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分为四个,即模仿性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独立地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和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艺术风格阶段,如图2所示。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然而在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阶段,通常只能通过课程培养和教学实习等途径达到初级阶段,即从模仿性信息化教学发展到独立开展信息化教学。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主要培养职前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础技能、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等。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培养主要处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即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达到模仿性开展信息化教学水平,然后通过教学实习,逐步达到独立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水平。而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教学和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艺术主要是教师入职后通过教学实践、教研、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等方式不断学习和提高,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

四 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达到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该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

1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的改革

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包括:(1)根据自己所学的学科选择教学内容,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形成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2)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收集和加工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形成与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3)能够在多媒体教室里尝试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实施教学;(4)采用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对自己或其它同学的教学开展教学评价。

2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划分,参考国家精品课程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9],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紧密围绕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四大核心要素展开,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体系。调整后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与课程知识体系对照表如表1所示。

3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要改变传统的向学生灌输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讲授法,而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式教学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案例式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是非常适用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途径包括:一是邀请有经验的中学教师讲示范课;二是通过视频录像播放教学案例;三是由主讲教师讲解和分析具体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游泳教学”案例来开展案例式教学。首先通过一段“世界游泳名将蛙泳比赛”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由教师阐明学习目标,再通过视频播放详细讲解蛙泳的基本动作,然后让学生在游泳池模仿练习,通过不断地强化练习,逐渐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蛙泳的基本技能。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技能训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多媒体在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涵。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至少要完成四项基本任务:一是设计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二是设计和开发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三是尝试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实施信息化教学;四是尝试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通过这四项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式学习,亲身经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过程,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4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改革立足于对学生的生成性教学成果开展综合评价,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和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四个方面,分别赋予0.4、0.3、0.1、0.2的权重,通过“ ”进行计算综合成绩,形成学生的课程综合成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综合成绩评价模型如表2所示。从不同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重点强调学生会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对于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通过“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和教学实习逐步提高。

五 小结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阶段,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核心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高师院校培养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修课程,应该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需求,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维度出发,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对职前教师的生成性教学成果开展综合评价,从而促进职前教师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4] 田健,王妍莉,王卫军,杨改学. 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5):83-89.

[2] 林万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9):80-83.

[3] 黄纯国.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7): 62-65.

[5] 王纬,王妍莉,田健.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 116-120.

[6] 姚巧红,李玉斌,刘德山,胡卫星. 面向新课程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76-81.

[7] 骨干教师成长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聆听上海师大谢利民教授报告[EB/OL].

[8]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9]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Improving the E-teaching Ability of Pre-service Teacher: Instructional Reform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urse

HE Ji-lingJIANG Ling CHEN Shi-pin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China)

篇2

【关键词】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67―03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在教育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摇篮的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应当积极变革陈旧的教学模式,主动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有效提高未来教师即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我校师范教育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多年来一直深受学校重视。课题组成员经过近4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系统建构了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设计开发了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操作性的科学、先进的培养方案与策略。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以现代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反思、批判、吸收、建构”,首先从我国职业学校发展对职教师资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反思当前我国职技高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追问其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从国际视野寻找解决的启示。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职技高师学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方法体系开展系统研究,构建有效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

2 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掌握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动态,指导课题研究的发展;通过行动研究,着重探索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研究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未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向职业院校输送高素质的师资。

二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 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从过去的电化教育到现在的教育技术,应该说其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这期间的课程形式与授课方法变化甚微。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陈旧、方法单一,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新世纪初我国职技高师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面临的目标体系不完善、教学思想相对落后、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更新慢、技能训练不够重视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

2 科学构建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

通过文献法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体系以及教学目标体系进行调查研究,参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1],科学构建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与课程内容体系,据此制定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方案。

教育技术能力包含4个能力素质维度: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以及对信息的兴趣与态度等);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等);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包括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等)。

3 制定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和教学改革新思路

培养策略: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单纯依靠现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探索出适应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纳入学校师范技能培养的整体规划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学、《学科教学论》课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创设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环境等多种途径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学改革新思路:目前,国内职技高师大多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我校信息技术课程已改变常用的以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实施了以教学应用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2]。教育技术课程也改变了常见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添加了与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教育实习等结合起来,真正有实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4 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在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绩效改进”为思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为策略、以“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学习平台”为保障、以“超越课堂、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充分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绩效技术的研究成果,建构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模式。

(1) 混合学习模式(Blending Learning)。该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Blending Learning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

(2) 案例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案例己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内在认知规律和技能训练的习惯养成规律,符合日益强化的职业化教育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自身主体性觉醒的个体需求,这正是案例教学具有生命力的奥妙之所在。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使教学设计者内隐的知识和观念外显化,以教学设计为载体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情景发生关联。[3]

(3) 项目学习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是信息时代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生成新知识的技能,以及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与机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利用多种资源,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一种新型探究性学习模式。它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则着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只看重学习的结果。[4]

5 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

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文本教材、配套光盘、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三维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教材以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基本前提,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按照知识的先进性、实用性原则,对教育技术的知识体系重新做了梳理。网络课程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内容上进行了系统设计、规划、筛选和结构重组,体现了教学内容实用化、理论学习专题化、技能训练活动化、学习成果信息化的特点,突出了信息化环境中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网站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三大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把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方法指导这个主线贯穿起来,方便了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学习);注重虚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

6 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学习支持系统”

秉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思想,设计了以活动为导向、以案例为中介、以资源为支持的课程框架,将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题学习网站有机结合,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为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了良好环境。

7 创新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的评价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评价,我们在改革实践中积极尝试多向的多主体评价,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等。重点是强化学生对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习者能掌握评价这一工具,及时反省自我,把学习引向深入。我们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库和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项目任务三大模块作为考评依据,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重过程、重技能、重效果,逐年规范并日趋完善。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得到了2004级、2005级、2006级师范生的支持和好评。

三 研究成果的突破与创新

本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对职教教师教育研究的缺失,是国内首次对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职业教育教师的整体培养体系,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理论。

1 理论上的创新

(1)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与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与培养策略;

(2) 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混合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等;

2 实践上的创新

(1) 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开发了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文本教材、配套光盘、网络课程等三维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2) 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学习支持系统”。建构了以案例为中介、以资源为支持的课程框架,将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题学习网站有机结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习支持系统,将课堂教学和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学习有机结合;

(3) 教学中坚持“四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案例教学与项目学习相结合、在线测试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等。

四 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与学术影响

1 大面积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研究以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标,采用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实践,涉及多个专业,学生受益面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组成员编写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教材、多媒体光盘,设计制作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在我校使用2年来,形成了“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方式协作化、学习评价多元化“三位一体”的特色。构建的案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已在教学实践中应用2轮,成效明显,学生反响热烈。

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通过报告会和座谈会向兄弟院校的同行专家介绍了我校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成果,交流了各自的教学改革情况,研究了当前教学与教改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辐射示范作用,推动了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的改革。

2 研究成果得到公认,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研究获得的奖励主要包括:校级精品课程1门、重点课程1门;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校课件评比一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多媒体课件三等奖1项;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等。

(1) 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几年来,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先后在《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与同行专家交流的方式和领域,加强了课题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力度,增强了实效性和前沿性。

(2) 出版相关教材3本(其中2本配套多媒体光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配套光盘),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配套光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修订版),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3) 开发了配套的软件资源。设计开发了职技高师教育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及资源库,并在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和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中使用,反映良好。“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2006年9月获校级课件评比一等奖,2007年10月获教育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这些软件资源既可为职技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又可为职业院校教师的短期培训、校本研修、终身学习提供学习平台,促进在校师范生、高校教师、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17(2):5-9.

[2] 裴纯礼.开展加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J].信息技术教育,2006,(3):9-10.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教育观念 观念更新 关系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活的各种层面都被现代的科学技术改变着。在教育上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得到广泛的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途径,成就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将带来怎么样的教育变革,和教育前景,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应如何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和改革,需要教师们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计算机信息技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教师来说如何把更好的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进行更好的教育是当务之急,教师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自身教育技术的进步,更好的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传播,改变传统教育的方式和观念。

二、如何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1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中的问题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程度直接的影响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因此如何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最大的问题。而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否真正的改变教师教育的观念,是个需要进行实证分析的问题,教师能否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同时进行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之处同时也能让自己进行教育观念上的改变和认识。这些都需要进行一一的分析研究。

2_2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假设。假设不同的教师他们在原来的教育观念上是一样的,那么在一个学习和一个不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后教育观念是不一样的。假设同一位教师,在没学习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过后,在教育观念上是不一样的。教师对于现代教学技术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度决定了他们对于现代教育的认识程度,同时在自身的教育观念上也会进行转变。

2、量化研究的困难。在利用统计测量法时我们认识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很难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测定出来,假如在有没有和有备选答案的两次问答中,教师们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所以造成了哦很多的误差在同一问题下。很难找到在教育观念上完全相同的两个教师,他们在出发点和观念上都会有一定的出入,样本的确定和选择困难。同时在调查也可以发现对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很多的因素可以对其进行影响。

3、个案的研究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在个案的研究当中,首先选择了一位对于现代的教育技术有了一定的应用和研究的教师,来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的方式只要是以访谈的方式进行的,并且在问答结合交流的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改教师的心里活动。对于个案的研究结论,由于显得单薄不惧说服力,我们通过对于另一个在教育观念上有明显变化的教师让其学习和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之后在进行典型的案例分析研究。

三、研究的结果

在通过对两个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我们看到教师们在进行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学习和应用之后,自身的教育观念在实质上以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师们在学习了现代教育技术之后不仅是对于新的技术进行了掌握和应用,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在教育思想观念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转变。

四、思考和讨论

篇4

1课程的特点

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优化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性。针对目前软件工程案例分析课程偏于理论及相关实践课程理论联系不够的缺点,将案例分析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开发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过程中,把所学的相关知识加以综合应用。(2)突出案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以及开发技术的先进性。结合现实需求选择案例,使得学生完成案例的经验能够很好地移植到将来实际工作当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软件开发技术发展变化非常快,尤其是开源软件开发架构,只有掌握最新的开发技术,并掌握其发展脉络,才能开发出更高效的软件系统。(3)教学方法上,项目驱动取代教材驱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材的更新速度与软件及其开发技术的更新速度是不相匹配的,一个实用性强的案例和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很难反映在一本教材上。因此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取代教材驱动的教学方式,针对案例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把最新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

2课程的教学实践

2.1案例选择教师团队首先要自己完成案例选题、设计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向学生讲授开发经验,指导学生动手完成案例开发。课程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速递物流跟踪系统”作为案例,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这是一个适合小件速递运营的物流管理和跟踪的原型系统,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给客户提供及时、透明的物流信息;同时为物流公司提高运行效率提供必要的保障信息。软件的功能覆盖从收件、转运、分发到派送签收的整个流程,涉及到服务器端、手机客户端和网页浏览器端的开发。

2.2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体现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具体教学方式如下:(1)教师授课。提出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需求的合理性、探讨业务改良;介绍所采用的相关技术、数据模型和对象模型的大致思路;简单介绍建模方法、开发方法、开发框架、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2)学生自学和实践。需求的理解、数据模型和对象模型的理解和模型的建立;建模工具、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的使用;代码实现和调试。学生按5-6人一组分组,每小组中选派项目组长,学生在集体理解总体思路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开发。(3)讨论和辅导。在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等各个阶段,教师组织学生描述个自小组项目的进展状况和技术方案;学生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路以及疑问,教师予以评价和解答。教师至少一次对学生的方案水平、讲述的表达进行评价。(4)阶段验收和总体验收。在课程的中期和最后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原型系统和最终实现作品进行评审,给出评审成绩。

2.3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如下:(1)课堂教学,主要进行案例的分析,为软件开发实践奠定基础。①需求的描述与改良。描述案例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的清单描述、应用场景(用况)的描述;对需求分析和信息化新技术对业务的改良的探讨;引导学生使用软件新技术解决业务需求。从实用性出发描述同类或类似系统的应用现状,如:同类系统功能状况,同类系统的缺陷;关键技术的解决的方案,解决需求的技术现状;拟使用的技术手段等。这部分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提出问题留作学生思考和讨论。②系统架构模型的选择和依据。根据应用场景和系统的规模选择系统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针对需求介绍分层架构模型设计思路,从软件架构的角度描述模型选择的依据。引导学生设计软件的分层模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各个项目小组分别设计软件的总体架构,包括:子系统(或功能模块)的划分,软件的分层结构及层间的主要功能耦合;指导每组学生做出软件的架构描述和各个业务处理的软件总体数据流程。③数据模型和数据服务框架。数据模型的设计,包括数据库的表、视图、约束关系的设计,结合案例分析设计的思路和可能的变化。数据服务框架的设计及实现技术,使用数据库持久层框架Hibernate实现的数据-对象映射。数据访问的性能优化,对象缓存、合理冗余的使用等。④软件开发技术与软件框架。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数据库的管理使用MySQL,使用WebService开发架构,服务器端基于CXF+Spring+Hibernate框架,手机客户端基于Android平台,包括条码扫描、GPS定位、地图显示等功能,同时提供BS结构的数据访问与管理。⑤子系统与设计的细化。进一步细化设计,为后面的软件开发实践做准备。服务的设计,采用JSON作为服务数据交换格式,实现数据对象与字符串的轻量级的转换。人机界面的设计,采用一些开源框架进行Web页面的设计,介绍Android客户端界面设计的方法。(2)实验内容,主要是软件开发实践,参与一个应用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可以细化为以下实验并制定实验大纲:需求分析,理清业务流程,确定软件的功能;对象模型设计及数据库模型设计;开发环境的搭建;Web服务的实现;网页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Android界面设计及功能实现;二维码扫描;地图展示。(3)讨论课内容借鉴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定期组织项目评审对学生项目进展状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优化开发方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及个人贡献给出评审结果,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重要依据。至少要对原型系统和最终系统进行项目评审。项目评审的形式是由学生展示项目进展及个人贡献,回答教师的提问。

2.4学时安排表1是一个学时安排的参考。一共64学时,其中实验32学时,主要用于项目开发实践。习题及讨论课8学时,主要用于原型系统评审和最终系统的验收评审。理论课24学时,主要讲授案例的分析、设计及用到的开发技术、框架、环境等。

3对工程教育毕业要求的支撑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教育机构工程类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保障,工程教育以出口为导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必须使得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得到达成。软件工程作为工程教育的一部分,课程设置也必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2015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有12条,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以及终身学习。每一条要求可以分解为几个指标点,每一门课程支撑一到几个指标点的达成。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支撑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中的3个指标点3-1、3-2、3-3和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中的指标点9-2。指标点具体描述如下:指标点3-1)具有软件项目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及需求分析的能力;指标点3-2)具有软件项目系统设计及详细设计的能力;指标点3-3)具有软件项目编码实现的能力;指标点9-2)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本课程中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具体实现途径如下:(1)课堂教学的安排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3-2、3-3的达成课堂教学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有实用价值的案例的分析,展示一个项目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及软件测试等开发阶段的主流的方法与技术,结合实验安排中项目开发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相关的能力。(2)实验的安排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3-2、3-3和9-2的达成实验安排就是一个应用软件的开发实践,学生分成项目组的形式,分工协作,完成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等整个工作流程,因此可以锻炼学生软件开发的分析、设计、编码实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3)讨论课的安排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9-2的达成在讨论课上,学生要做报告展示项目的进展和自己的贡献,由于项目是分工合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充分展示,还要回答教师的问题,这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结语

篇5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资源建设;培养模式

教育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而师范教育是未来教师教学能力形成与提高必经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全社会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给予密切关注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话题。因此,作为教师培养主体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观念,强化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以使他们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未来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要求,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师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高师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来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对于促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职前与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脱节

可持续发展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是在职前教育阶段一次性完成的,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在职培训进行能力补偿。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频繁的今天,使职前教师学会学习新技术比教给他们更多新技术更为重要。大量事实显示,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课恰恰不懂得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模式落后,导致很多师范生虽然掌握了技术,却不能应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或者教学情境一旦发生变化,就不能灵活变通地应用技术,造成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上的缺陷。

(二)统一的课程内容不能同学科进行有效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师范生的公共课,专业涵盖学前、小教、初中、高中各个学科,学科性质的不同导致对现代教育技术需求不同。但是现在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教材还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单纯依靠纸质教材教学,不能联系本学科教学实际,忽视了学生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很难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真正内涵,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认知工具,与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整合。

(三)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满足能力培养多样性的要求

教师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缺少对媒体技术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期末考试以理论考试为主,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考试结束后在教学中实际应用的寥寥无几。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不能满足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关于对“媒体技术基本操作”、“资源获取”、“课件制作”、“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核心力的基本要求,也很难体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特点。

(四)课程资源建设滞后于教学理论的应用

多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制作上片面注重先进教学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忽略课程资源建设。很多都是ppt、电子教材、文本的堆砌,有的甚至是教材的翻版。导致实践教学中往往收效甚微、流于形式,成为应付教学检查的“摆设”,使得学生在快速度过网络教学“新鲜感”后,在网络课程中很难找到实用的教学资源,逐渐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四结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大力推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intel未来教育”等多个项目的先进思想,提出“四结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致力于职前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一)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学习是经验的重组,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同时“个体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主体指向事物的活动,依赖于主体自身发展的反思”,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教学应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中,从多个方面体现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视。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课程内容,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其次,利用网络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规定的内容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一些共性问题给予必要及时的指导,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现行教育、教学系统的主要教学方式,在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课堂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完善课堂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使用电子教室优化课堂教学形式,通过使用ftp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传递教学内容。

网络教学相对课堂教学来说,在多媒体和人机交互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课堂教学的工具和补充。一方面,它使教学内容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和图表,而是配合有精彩的动画、影像和声音;另一方面,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只是被动地看和听,而是参与到实际的模拟操作中,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因此,网络教学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及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两个系统,而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共同构建了立体化的教学平台。使两类不同的教学方式优势互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体验现代教学的优势。

(三)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陈琦教授认为,一般性问题解决能力训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很难决定训练的内容和方法;(2)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短期结果能否推演到学校和日常生活情景中问题解决能力的长期变化上去;(3)训练效果的普遍性等。介于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将具体的案例,应用到理论教授中,要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和学生活动的内容围绕具体案例展开,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利用案例的示范效应促进学生能力的迁移,使教学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吸收了具有省级以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经验的教师、教研员参与教学,通过他们的介绍和案例呈现,使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中应用的方法,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开发的课件、视频案例、教学设计方案等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教育技术应用的具体方法。

(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模块教学法,将课程内容中“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教学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开发”等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统一到一个模块中,用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实验教学细化为五大项目,并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划分为个人作品和小组作品,将“个人完成”与“小组合作”充分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室软件把项目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设备操作过程等投映出去,使学生清楚项目过程和实验过程,让学生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全方面、立体化的课程资源体系

打破过去纸质教材的单一化形态,构建以纸质教材、教学光盘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三种形态相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实践中以纸质教材为基础、配套教学光盘为辅助、网络资源为保障,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的获取渠道,同时也便于学习内容的更新。特别是在网络资源方面,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满足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需要,而且方便师生之间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沟通交流,扩展了学与教的时空。

(二)建立电子档案袋、追踪实践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记录学生学习经历提供了新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学生电子档案袋不仅可以有效记录学生学习过程,而且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实践教学中,将项目教学法与学生电子档案袋进行结合,详细记录学生在每个项目实验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在一个学期里所有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追踪,确保学生成绩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真实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

(三)建立“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平台、完善评价方式

改变以往单纯依靠笔试的考核方法,建立“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平台,优化了题型设计,增加“多媒体课件制作”、“图像处理”、“声音处理”等新题型,重点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不再以期末考试作为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

学生的教学评价由四部分构成,即上机考试、个人作品评价、小组作品评价、档案袋评价。其中上机考试为闭卷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个人作品评价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能力;小组作品评价考查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档案袋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强化职前与职后教育技术能力的连接

将目前中小学老师正在进行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intel未来教育培训的内容整合到课堂,将原本单纯的本科教学同中小学教学实际进行有效结合,让职前的师范生走出学校后,就能快速适应教师岗位上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此外,将基础教育的学科老师开发的优秀教学课例、视频案例、多媒体课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这些资源的学习,能够很好了解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

四、取得成效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不再像以前被动接受学习,而是积极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去,认真完成个人作品和小组作品,积极参加作品展示活动,踊跃参加课程讨论,在课堂讲授和实践课中,没有无故缺席的学生。在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是“学有所得”。

2.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生能够将教育技术技能与自己的专业进行充分结合,能够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近两年的“小学期”教学实践中,更是达到100%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微格教学,课件质量受到老师的广泛好评。

篇6

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推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无法跟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也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能够从源头上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规划,使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与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双管齐下,更为有效地培养其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从而提高其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探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生态模型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活动是一种生态系统,主要指职前教师及其相关的群体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育技术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等构成的培养共同体、学习任务和培养环境所构成的整体。与一般生态系统一样,它是开放、动态、平衡的整体,具有反馈机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等功能。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结合活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构建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生态模型。我们认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是以学习任务为基础,学习共同体和培养共同体为主要要素的生态系统,它处于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生态环境中,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三、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设计实践及效果分析

(一)设计实践

根据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生态模型,结合多年职前及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我们提炼总结了以下三种生态培养活动。

1.实践式活动

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根本落脚点是应用,因此,培养的过程要加大实践所占的比例。例如,《标准》中要求教学人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们在课堂上为职前教师提供了10-15分钟微课展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微课虽小,但是要素俱全,也就是说,微课同样要求职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进行很好的分析、设计。微课展示时可以邀请学科教师、中小学教师等参加,对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便于职前教师能够及时有针对性地改正。课堂上的实践给职前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拉近了职前教师与中小学课堂的距离。另外,中小学教育实习作为一种真实的实践活动,也是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将教育实习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末,为职前教师配备专门的教育技术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作为导师,在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处理突发教学问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

2.案例式活动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校中,虽然我们提倡给予职前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但是毕竟深入中小学课堂的时间不会太多。因此,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中小学教学案例来开展培养活动。教学案例可以是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也可以是网上搜索的全国中小学优质课的教学录像,还可以利用我校建立的教师教育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为职前教师展示洛阳市重点中小学教学名师实时的课堂教学案例。例如,《标准》要求职前教师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在这一部分,可以为职前教师提供三个教学案例,其中有教学媒体选择得当的案例,也有教学媒体选择不当的案例,让职前教师分析案例中教学媒体的选择是否合适,在此基础上探讨和总结如何进行教学媒体的选择。

3.游戏式活动

《标准》中要求职前教师要能够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在这部分,我们可以设计猜词游戏活动。教师准备三组以上词汇,随机选择六位学生,两人一组,分成三组。在限定时间内每组由一人表演,一人猜词。在猜词环节,要求第一组表演者可以同时使用动作和语言来描述词语;第二组只能使用动作来模仿,不能使用语言描述;第三组只能使用语言描述,不能使用动作模仿。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对词汇最多的组获胜。在教学实践中,几乎都是第一组也就是既使用语言描述又使用动作模仿的组胜出。将这种大家非常熟悉的游戏活动引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能够使职前教师深刻认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将对其认知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引发职前教师对于教育技术概念和重要性的思考。

(二)效果分析

2014年开始,我们尝试将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引入到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展中。在笔者所教授的两个班中,选择一个班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方式来开展培养活动,另一个班为实验班利用职前教师教师教育能力培养活动的生态模型来设计和开展培养活动,分别为2013级体育教育班(实验班,84人),2013级音乐学班(对照班,102人)。学期结束后,我们从课堂表现以及课堂效果等方面对两个班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对于课堂上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实验班学生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班要高,这从课堂的出勤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从学生平时的作业以及学期结束后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在教学设计能力、技术选择与应用等实践能力方面,实验班学生提高较快。另外,从2015年开始,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这一重要培养活动的开展时间从大一下学期调整至大三上学期,这一方面拉近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教育实习的时间距离,使职前教师在教育实习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将现代教育技术课放在大部分专业课程、计算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之后开设,既避免了前期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重复内容的讲授,又使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能够建立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计算机基础之上,使其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更多更有效的培养。但是也不得不指出,由于实践时间较短,我们还没有将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全面融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例如,综合考虑前期课程学习以及后续课程开设,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规划,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了解他们的现状及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而且,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开展形成常态化,全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四、结语

篇7

(河南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开封 475004)

[摘 要] 开展“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从信息技术应用时长、信息技术覆盖率、媒体元素、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等维度对《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中的“五大领域活动案例”进行视频分析,结果发现当前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完美。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园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遵循简单、游戏化、适切的原则,熟练掌握设计和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园与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

关键词 ] 幼儿园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媒介

一、问题提出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抓手、国家信息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信息化日渐兴起,受到了学前教育领域和教育技术领域学者们的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信息化亦吻合国际上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美国、英国、印度、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开始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具有较强计划性、目的性的活动,也是短时间内教师对幼儿评价次数最多、最集中的活动。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研究拟对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分析的视频数据来自《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这是由中央电教馆、陕西省教育厅联合编制,电子教育音像出版社于2012年正式出版发行的一套DVD资源,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具有系统性、权威性、针对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整套资源包括“学前教育发展最新趋势(2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2碟)”“学前教育基础理论(2碟)”“解读学前儿童发展(2碟)”“学前儿童营养与健康(2碟)”“教育活动设计流程及教案编写(7碟)”“教育活动设计主要策略(8碟)”“教具、玩学具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5碟)”“区角环境设置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5碟)”“健康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语言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社会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科学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艺术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综合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5碟)”“探究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5碟)”。在整套研修资源中,最能直接反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是与幼儿五大活动领域相对应的“健康类、语言类、社会类、科学类、艺术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以下简称“五大领域活动案例”)。在这50张光碟中,每张光碟含有1个教学活动视频,每个教学视频20-45分钟不等。这些教学视频即是本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应用总时长、信息技术覆盖率、信息技术应用单次时长、媒体元素类别、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信息技术应用次数等维度,对上述“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开展视频分析,获得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具体分析

1.信息技术使用率。

信息技术使用率指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数量占全部教学活动数量的比例,它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由表2可知,在50个教学活动中,有56010的教学活动使用了信息技术,也有接近一半的教学活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在五大领域中,不同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亦有所不同,其中语言类教学活动运用最多,比例达到90%,而健康类教学活动运用最低,仅为20%。

2.信息技术教学覆盖率。

信息技术教学覆盖率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时长占该教学活动总时长的比例,它可从时间维度上反映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的程度。由表1可知,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覆盖率最高的达83.53%,即整个教学活动时长的83.53%都在运用信息技术,最低的为1.33%,即仅在1.33%的教学活动时长里运用信息技术。对其做单样本T检验,Sig.值为0.000<0.05,可知不同教学活动之间的信息技术覆盖率差异明显,如表3所示。

3.信息技术使用频次。

信息技术使用频次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次数。而对于“信息技术使用次数”的核算,本研究将“无明显间断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视为1次”。如表4所示,在本研究中,有12个教学活动应用了1次,有10个教学活动用了2次,各有1个教学活动应用次数达到“5次”或“6次”。总的来说,使用1-2次的占78.57%,使用“3次以上”的占21.43%。结合表1中的“单次应用时长”,不难发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粗犷式”应用占主流,将教学内容拆开、揉碎后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仅占极少数。

4.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指为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它具有目标指向性、问题情境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方式与适切情况,亦可为其他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启示。在本研究中,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主要包括“创设情境策略”“直观演示策略”“自主探究策略”等三种,其中“创设情境策略”应用最多,比例达54.55%,“直观演示策略”也是主要策略,使用比例达43.64%,“自主探究策略”仅用1次,占1.81%。

5.媒体元素应用情况。

常见的媒体元素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不同的媒体元素具有不同的信息传播特征。“媒体元素应用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媒体使用偏好,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媒体元素与教学活动的适切性。在本研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图形图像,达20次,占总使用次数的36.36%;视频媒体和声音媒体紧随其后,使用次数分别为18次、12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2.73%、21.82%;动画媒体应用次数不多,仅6次,占10.91%;文本使用次数为0。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则与条件

“五大领域活动案例”汇集了北京、陕西、杭州等地区省级示范幼儿园的一批优秀活动案例,凝聚了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是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集体呈现。在这50个教学活动案例中,无论是教学素养、教学活动设计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有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不过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视角来看,还非尽善尽美,一些教学活动在媒体选择、应用时长、应用策略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须遵循简单、游戏化、适切的原则

1.简单原则。

所谓简单原则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媒体素材的选择、应用策略的设计还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间长度,均应以“简单”为基本准则。“五大领域活动案例”充分遵循了“简单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信息技术使用时长来看,在本套活动案例中,很多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应用时间不长,使用次数不多,但课堂教学效果却非常好。如在“孤独的萤火虫”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为学习者提供了2张萤火虫发光的照片,结合教师有节奏的提问和鼓掌,很快就把幼儿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单次使用时长如此,信息技术使用总时长亦能反映出同样的特征。由表1可知,在28个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时长小于10分钟”的就有20个,占71.43%,而“使用时长小于5分钟”的有14个,占50%。其次,从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来看,虽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策略有十几种,但在本套活动案例中,运用最多的只有“创设情境策略”和“直观演示策略”,两者合计占总使用次数的98.19%。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整合的策略体系中,“创设情境策略”和“直观演示策略”无疑是最为简单的,而对幼儿园教学活动来说,简单的策略却是相当凑效的。再次,从媒体元素的使用来看,纵观全部活动案例,只有1次同时用到了“声音、图片”,其余均为素材的单一运用。较之多数信息化教学存在的“媒体堆砌、媒体过剩”等现象,本研究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媒体应用可谓十分简单、纯粹。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之所以需要坚持“简单原则”,是与幼儿的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思维直观性很强,对事物的理解和掌握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并常常因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大班幼儿尽管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面对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幼儿,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就应采取直观展示的策略,在时间上尽可能简短,媒体元素尽可能简洁,不能增加幼儿的认知负荷,更不能剥夺对幼儿感觉器官的综合训练。总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让信息技术的应用简明、直观、高效。

2.游戏化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鉴于此,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整合的过程中,亦须贯彻游戏化的原则,即应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愉快、有趣、轻松,充满游戏色彩,进而调动幼儿的自愿心理,增加幼儿的自学性、主动性和投入感。在“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运用随处可见。如在“小猪睡觉”教学活动中,老师边放音乐边带着学生进农场,而在进入农场后,又利用声音,引出一个一个小动物,并设计了和小动物做游戏的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声音、图片运用得恰到好处,让幼儿在充满童趣的游戏环境中发展了自己。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其一,演示游戏过程。对于较复杂的游戏,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十老师辅以说明”的方法,让游戏规则形象明了、浅显易懂,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要求,促进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二,为游戏烘托气氛。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可发挥声音、视频等媒体独特的传播优势,为游戏的开展烘托气氛、营造氛围,提升游戏活动的效果。其三,充当游戏载体。当前很多游戏是数字形态的,可以在计算机、手机上执行,经过教师的设计与选择,幼儿是可以基于此类游戏软件开展学习的。其四,充当评价共建。经过教师的设计,信息技术可以充当评价工具,为传统游戏做出适当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一首儿歌、一段音乐,也可以是一幅漫画、一个宠物、一串符号,还可以是一段动画、一节舞蹈、一簇礼花等。总之,教师要善于发挥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角色,让信息技术应用更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更吻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3.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适当、贴切。在上述大部分“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比较适切的,但部分活动仍有改进的空间。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时长达23分25秒,信息技术课堂覆盖率高达83.53%,虽然其绝对时长尚未突破幼儿园一次教学活动不超过30分钟的基本要求,但长时间无间隔地应用信息技术,显然有悖于幼儿的认知特点,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又如,在“宝贝爱宝贝”这一教学活动中,播放了成龙关爱老虎的公益广告,由于该广告中有很多成人的语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要让2010年成为最后一个虎年”等,这对幼儿来说就是很难理解的“反话或暗示语”,也就说明该活动中媒体的选择不具备适切性。再如“我们的心脏”这一教学活动本可以借助视频、动画,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脏的位置与作用,但是老师却未用任何信息技术,不能不算一种遗憾。而在“守规则真好”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完全可不用播放视频,只要设置几个实践活动,就能够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但该活动不但用了,而且还用了3次。这也就是说,幼儿“能够通过与环境直接互动的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不要牵强使用信息技术。”同时,由于“计算机对早期儿童发展到底利弊如何,目前仍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争议仍在持续”,因此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教学相比,人们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运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提醒成人应尽量规避信息技术可能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应熟练掌握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设计指由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预设和安排。呦儿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是指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对信息化环境中的幼儿教学活动所进行的预设和安排,包括对幼儿认知特征和学习经验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信息技术选择与应用策略的设计、评价设计等具体内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成功与否,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直接相关。“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的教师都是省级示范园里的优秀教师,其教学基本素养都非常高,但教学效果却有差别,其中教学效果突出的往往信息技术利用合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贴切、巧妙,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则往往信息技术应用不合理(该用不用、不该用的用了或者不合理的运用等)。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需要行之有效的系统培训,然而目前多种培训中,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后续的“国培计划”以及马上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都应将“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此外,还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扎实推行,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篇8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的基础技术,其技术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数控技术的竞争。目前,制约我国工业企业普及数控技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匮乏。传统的机械工业进入了智能化阶段,对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不仅要求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要宽,而且要求实际动手能力要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较高技能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难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多地指的是理论课的教学,教师在一定的时间里,在教室中向学生输出一定量的教学内容。由于专业技能课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因此其教学的过程与评价方式势必存在不同。然而,当前有关中职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有效教学研究相对滞后,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应用相对脱节。数控技术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具有工种多、操作应用性强等特点。那么如何定位我们的数控技术专业技能教学呢?这需要我们结合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作出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建立一个科学的、有特色的、完整的数控专业人才的教学培养体系。其科学性体现在其可操作性强,而且能够达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其特色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培养上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使学生具备一专多能或一技之长;其完整性体现在从学生参加实训教学开始,直到毕业,要有一整套教学方案,在整体方案的指导下,分步实施教学工作的具体环节。

2.意义:我国制造业机床数控化率还不到2%对于目前我国现有的有限数量的数控机床也未能充分利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数控人才的匾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这表明,我们的高级技工在未来5-10年内仍会有大量的数控专业人才缺口,尤其数控机床的操作工短缺60万多。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改变目前数控技术教育的现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同时要紧紧抓住课堂这主要教学阵地,优化课堂各种教学方法,一方面使传统教学增加新的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一些发现、探索、归纳、推理的现代教学方法,从而建立科学、适用的教学模式,真正将提高教学效果得到落实。

三、国内外研究历史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2003年徐碧美在剑桥大学出版了专著《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2004年第二期《教育发展研究》发表了她的文章,文题为《如何开展案例研究》,涉及到案例研究的策略;案例研究的设计;案例研究的开展;数据收集等问题,并探讨了案例研究的定义、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何种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中采用案例研究越来越常见,案例研究能够对高度复杂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实验性的研究所不能提供的。

四、现状:

目前,在我国教育、教学模式中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法学、医学、工商管理学、会计学等专业中,在一些基础课教学中也有应用,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地理、英语等。但在数控技术专业中应用并不广泛。

主要原因在于:

1.我国接触案例教学法时间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起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而在2005年前后才逐步运用的教学实践中。在近几年才引用到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

2.数控技术专业具有涉及基础面宽、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它不仅是多项理论知识的综合,更需要实践环节的综合运用,要想在短时间内系统掌握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有经验的人,也难以毫无失败地完成多种多样的、复杂的数控加工工作。

3.目前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形态单一,内容陈旧,实践性差,远远滞后于数控技术的发展,而且数控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也不合理,不能适应数控技术的教学需要;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数控实训设备条件差,数量严重不足且不配套,使数控技术教育在教学中也往往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上等。

这些客观因素都限制了案例教学法在数控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五、发展趋势:

各中职学校逐渐加强了对数控技术专业的探讨和研究,使得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使教学目标逐步清晰、明确。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一线型技能操作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结合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现状,对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在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教材改革、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实施办法和建议。

通过教学改革尤其是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逐步应用到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其中包括一体化教学法、技能概念形成教学法、表现训练教学法、分步练习教学法、强化训练教学法、队列训练教学法、一对一训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卡片展示教学法等等。案例教学法正在被逐步引入应用到数控加工工艺、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中,并且初见成效,取得了一定效果。这就为将来在数控技术专业中广泛推行案例教学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力的依据。在愈来愈重视教学方法改善的时代,案例教学法是有其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为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的标准教学法,答案还不清楚,因为对它的基础性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要求人们对教学目标有着清晰的表达,才能对案例在使用中的不同效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研究者必须明了预期的结果,同时必须重视案例教学对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篇9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通用技术;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6-0056-03

教育部在2003年首次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技术教育正式被纳入普通高中教育范畴。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高度综合的技术课程,定位于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动手实践,并从生活中捕捉和发现实用型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学科。2016年9月,教育部提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明确指出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会或掌握通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教学的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通用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因此,适时引入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虚拟现实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内容相结合,以实际教学中对我国古代经典结构的赏析为例,讨论如何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以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虚拟现实的定义与功能

1. 虚拟现实的定义

虚拟现实的英文名称为Virtual reality(简称VR)。Virtual意味着用户感知到的世界并非真实的,而是由计算机技术虚拟生成的;reality一词的含义是现实,泛指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两个单词合起来称为虚拟现实,也叫灵境技术。美国是最早进行虚拟现实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国家。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VR技术,并作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进行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是对VR技术进行研究的权威单位之一,在虚拟环境中物理特性的表示和处理、虚拟环境网络设计等多个领域取得良好发展。

目前,虚拟现实系统主要分为4种,即桌面式、增强式、沉浸式和网络分布式虚拟现实系y。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是将图形工作站和交互设备连接,通过声音、力与触觉等方式,利用2面投影墙,有效地屏蔽周围现实环境,使得学生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2. 虚拟现实的功能

虚拟现实系统的功能非常丰富,本文中所涉及的功能主要包括展示介绍功能、部件拆装功能和轨迹动画功能。

(1)展示介绍

虚拟现实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为观察者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系统中的古建筑与结构案例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古代的经典结构设计的过程,介绍了榫卯和斗拱等结构的部件名称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有极为直观的感受。

(2)部件拆装

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对案例中模型的不同零部件进行拆卸和组装。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结构设计和搭建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观察经典结构不同组成部分的位置和比例,从而帮助学生从技术角度欣赏到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3)轨迹动画

轨迹动画是虚拟现实系统的独特之处,古代建筑案例中的建筑可以将建筑的整个建造流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特别是椽和柱的搭建顺序、榫和卯的契合方式以及斗和拱的承重分配。

虚拟现实与通用技术课程设计

1. 课程目标

《经典结构的欣赏》是高中通用技术必修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四节的内容。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于结构的定义、类型、方向与稳定性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并实际动手设计过简单的结构。本节课的课程目标是学会观察结果的实用性和美,以及能够从技术和文化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要求学生能够从结构的功能、强度、稳定性、创新、成本和工艺等角度,对结构设计的优缺点进行评析。还应该具备从历史、民俗和审美等角度欣赏典型结构设计的能力。重点需要观察结构是如何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兼顾其他功能,欣赏独特结构的材料运用,以及经典结构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

2. 课程设计

通常情况下,《经典结构的欣赏》传统教学方式包括展示经典结构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介绍经典结构的历史背景和建造过程,有些老师还会根据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向学生拓展一些建筑的基础理论。让学生对于我国古代的经典建筑进行思考、讨论和评价。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可通过现有的建筑结构案例带领学生进入虚拟建筑的内部,了解整个建筑的结构。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系统的部件拆装和轨迹动画功能模拟结构设计和搭建的整个过程,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探究欲望。课程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用虚拟现实系统中的“永城殿”案例来引入课程,带领学生体验经典结构的魅力。使用虚拟现实系统向学生展示保留最完整的古代殿堂,由外而内地介绍每一个部分,包括结构的构成与装饰花纹的寓意。让学生对于整个建筑的结构进行整体的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记住该案例最吸引你的地方。

然后,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记录并汇总答案。学生带着问题的欣赏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描述和思考。教师对于分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并引导学生提出评价建筑的角度。

接下来,打开虚拟现实系统中的“结构建筑”案例,展示“大木作”“转角斗拱”“柱间斗拱”和“柱头斗拱”,如图2所示。在进行虚拟展示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榫卯结构和不同类型斗拱结构的理论知识与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切实体会斗拱的构成方法和受力方式、认识榫卯结构的使用功能和不同种类。使用部件拆装功能将整体结构进行分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斗,哪个是拱”,充分体验“何为榫卯,怎样连接”。与此同时,可以使用轨道动画的功能向学生展示古代建筑结构的虚拟搭建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结构搭建的顺序。体验完毕后,学生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针对之前归纳的经典建筑评价体系做出讨论和修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最终的评价标准。

最后,学生欣赏“故宫全景”案例,根据经典结构评价标准对故宫内的宫殿和凉亭等经典建筑结构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做出点评,同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经典结构评价标准的使用方法。

3. 技术手段

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为40名学生提供同步的教学讲解和展示,且由于使用洞穴式的屏幕布局,能够有效避免其他真实环境的干扰,现实感极其强烈。在展示的过程中,教操作手柄和主视角眼镜介绍和展示案例中的知识点。在动手实践环节,学生可以轮流进行操作体验,观看结构组成部件、练习拆卸和装配、实现轨道动画的虚拟过程。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本节课的技术支撑为学生带来了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通过三个虚拟案例,将经典结构的组成部分和搭建过程展示给学生。

4. 评价与反思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通用技术课前后对比,教学效果反差十分明显。笔者作为通用技术一线教师感觉非常强烈。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性越来越差。在信息过载的现代社会,学生每天接触各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多如牛毛,且大多数以娱乐为主。因此,以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信息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三个内容不同却又主题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学生有持续的课堂关注度。在引入环节使用“永城殿”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让学生有非常感性的认识。教师提出如何对经典结构进行评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结构搭建”案例让学生持续关注结构搭建,并细致了解我国经典结构搭建的技术过程和历史文化,实践动手进行虚拟搭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尝试建立经典结构评价体系。“故宫”案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评价体系对我国经典建筑进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整个过程以学生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式教学为辅,真正实现探究式学习。

讨论与展望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兴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关注。虚拟现实系统提供的3D效果和真实感能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从而保证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持续关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真实体验中了解知识,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与此同时,虚拟现实系统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现场虚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融会贯通。

通用技术学科作为技术类学科,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因此,通用技术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实践、在体验中创新。虽然在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虚拟现实技术尚未在学校实现普及,虚拟现实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也仅仅停留在探索和讨论阶段,距离全方面覆盖尚有一段距离,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技术实践类课程作为先行者,需要努力探索,寻找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学科全覆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赵伯岩. 浅谈通用技术核心素养的构建[J]. 通讯世界,2016(8).

李光雷.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6).

篇10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是国外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管理素质非常重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会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对整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也给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通过与各类课程相整合,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念定位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

概括地讲,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其知识结构应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学平台、经济学平台、法学平台这“四个平台”的知识体系之上。四个平台的课程内容如下:

(一)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

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与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有关的管理的学科基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别于其他管理的基石,工程管理人员若不懂得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就无法实施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是工程师。

(二)管理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平台包括通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两个方面。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管理学规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培养工程师,也培养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1.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

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ISO质量管理体系概论、风险与保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PMP)。

2.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总控、外资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三)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而且在工程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管理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经济学平台包括通用的经济学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经济学两个方面。

其一,通用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基本课程构成:西方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则务管理、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

其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建筑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预算、道路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投资估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造价软件应用。

(四)法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事管理者必须熟悉、掌握、应用法律,因此法学知识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知识平台,一般包括以下课程内容:建设法规、经济法等。

在四个平台基础上构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较完整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也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以及整体优化”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美国哈佛工商学院将案例教学应用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推动了这一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目前它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经济、商贸、管理、法律、教育等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特定的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在群体中展开共同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人特定情境和实践过程,建立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分析探索和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以其先进的“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满鲜活性、灵活性、启迪性的教学手法和极具针对性的实施方式,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案例教学仍然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的。尽管有一些教师讲解案例可以十分生动,有时候还可以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边听讲边看,但是案例本身的特点不能充分展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一)优点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又称为学习情境(或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促进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特征

第一,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作为该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无限信息资源,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象教室、黑板一样,是学习环境的一分子。

第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提倡师生、生生、师师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互动。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提炼、展示、讨论、评价案例的方式方法,寻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和评价学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的模型设计(图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案例学习任务基础之上的,设计或提出学习任务是教学模式形成的灵魂:学习任务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一学习任务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的提出或设计又是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为依据的。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从而为正确提出或设计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创设情境和设计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并通过相互协调的循环设计,最终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一个个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置其中的认知工具(含会话与协作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教学策略的设计为学习者指明活动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效果分析

一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引用书本上的理论、独立寻找案例、独立分析和撰写学习报告、独立进行分析演讲、独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一系列学习中的独立行动,摆脱了一贯依靠教师的倾向,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学精神,并使得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有同学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一部分同学还争着要上台演讲,主动提问的同学也很多。

二是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2006)说:“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这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完整、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大学生可能直到毕业都来不及学到最前沿的课程。”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传统填充式教学方法的弊端。而案例分析教学采用紧密联系现实,自学、讨论、演讲、面试等多种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获得了参与学生的热烈拥护。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演讲,互相提问辩论、毫无准备地回答学生临时性的各种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都带来了很多好处。由于学生事前有所准备,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对于讲演的好坏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今后他们会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往往遇到面试这个环节,如果在学校中从来没有得到锻炼的话,将给自己的顺利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案例教学前把这一点说明清楚,更鼓励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的成功更增添了自信心。

四是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种指出:‘役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过去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现在是群言堂。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下面谈论或商量问题。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学生自己的评分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另外,在课前的小组学习准备中,学生主动自由讨论,常常争论激烈,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经常要修改多次才能定稿,开创了课内外学习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但也应注意和讲授式教学相辅相成。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框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问题无所不在。只有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除注意克服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外,要利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场调研、网络应用、CAI多媒体教学等。

案例教学需要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案例教学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的目标、内容、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比如某些管理学科的课程,为了考核创新能力,试卷给出的案例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判断正误的笔不一定掌握在老师的手,而是靠实践的检验。一些同学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要看其是否能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得是否有道理,思路是否清晰、准确,再予以成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