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精神。
盐类水解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更深的理解,并且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进一步认识。同时,盐类水解平衡是继水及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而且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电解和物质的检测等知识的学习。这节课,我采取了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两条学习主线:
实验探究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论研究是运用已有的化学平衡知识,发掘出新知识的“生长点”——盐类水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 教学策略
2.1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并分析有关盐的的信息和资料,对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引导学生采用探索法、发现法建构知识的意义;协助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与自己生活中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2.2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动耳、动眼的基础上动手、动口,调动多种器官的协调活动,提高对外部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内容向他人展示,使学生的全脑智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评价也应基于此理论,评价过程动态化、方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3. 课堂设计
3.1 知识内容的建构。
演示实验:在一无色溶液中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说明产生现象的原因。突出“碱性”这一说法。再加入稀硫酸,由现象提出问题,说明不是碱,是碳酸钠。引课突出关键词:盐、水、酸碱性。将关键词联立起来,提出假设:盐溶液可能呈酸碱性。
设计意图:
(1)问题情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会产生大胆的猜测。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关键词,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运用理论。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2 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分组实验]对盐溶液进行酸碱性测定。寻找规律。设计意图:(1)将教材图表中七种盐调整为六种,去Na2CO3换AlCI3,好处是不影响盐类水解概念的建立,却能降低“越弱越水解”规律提炼的难度。把Na2CO3的水解放在水解方程式书写环节中处理。(2)增加了盐溶液pH值一项,为盐的水解规律“越弱越水解”的提炼做好铺垫。以上设计就是为了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更具有层次和梯度,符合认知规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4.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搜集有关盐的知识。
(2)教师的准备:实验仪器、药品;多媒体课件。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引用生产生活与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堂课的主角——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借助于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这“两条腿”走路,引导学生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O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分析水的电离和弱电解质的电离两个平衡体系中各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盐类水解的原理。
(1)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要多元化。
新课程中,化学教育已不是单纯学科知识的教学,而教育的化学,其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科的本身,而应该包括教学和教育的目标。因此,必须构建多维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一般要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和态度六个维度。
(2)教学方式、学习方法要多样化。
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放变化的学习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厌倦学习的心理,在不断调整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尤其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更为有利。通过“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实验验证验证假设反馈评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以学为中心。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师者的思路必须是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在启发的过程中引导和带动着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疏导,从而体现出本课堂教学研究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3)教学评价要多元化。
篇2
【关键词】植物生长素;探究和建构;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0.引言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究――建构”型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产物,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构建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学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探究――建构型教学设计展开研究。
1.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在人教版教材中所需要的教学课时数是1课时。课文的情况介绍大概如下:
第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这主要是介绍生长素被人类发现的历史和科学家对生长素的发现所作的贡献,这其中介绍了很多科学家的科学实验,如十九世纪,达尔文父子的金丝雀旖草的实验等。这一方面的介绍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情感、对生长素的认识和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科学家的努力。
第二,植物生长素被发现的探究过程。这一模块主要是介绍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科学实验和探究过程。
第三,取材的重要性。这一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清楚实验取材对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了解,我们可知: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教学,适合采用“探究――建构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1]。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的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第三章,学生已经对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知识有过学习和了解,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的基础。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进行过学习。这些知识的掌握为学生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门课打下了基础。
针对容易被学生忽视和步受重视的地方,教师要在本节课中做出明确的指导[2]。
3.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和价值目标。下面对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展开具体说明。
3.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向光性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通过实验间的对照,了解向光性的外界因素。
第三,设计向光性的内因,体验科学探索的方法和思维。
第四,对胚芽鞘进行了解。
第五,能做出实验图形。
3.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
第一,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第二.探究思维的生成。
第三,对科学史的合理认识
3.3情感和价值目标
情感和价值目标主要包括:
第一,理解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第二,理解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辛和不易。
第三,知道植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影响[3]。
4.教学程序
4.1提前准备
提前一个星期让玉米发芽,准备玉米胚芽鞘,对胚芽鞘进行拍照。所有上课要涉及的事情都提前安排好。例如:学生的分组、分工和合作等。
4.2探究与建构
探究与建构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式引入新课。这一步骤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实现,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观看达尔文的胚芽鞘向光性实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达尔文的胚芽鞘向光性实验示意图
第二,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进行讲解,让学生参与探究。这一步骤的措施有:观察玉米胚芽鞘的图片,并进行对比,进行试验并作图。目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让学生掌握试验技巧。学生设计实验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学生设计实验示意图
第三,对科学史进行合理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第四,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构建概念图。
第五,理解和应用知识。对新知识的构建和深化理解[4]。
5.《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案例分析(人教版)
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中“生长素的发现”。
(2)教学目标:上文已进行详细阐述。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有一个了解。难点是通过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对知识的建构能力,让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原则。
(4)教学准备:已发芽的玉米种子,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等。
(5)教学过程:第一,让学生观察已发芽的玉米种子。第二,引导学生探究。第三,让学生进行试验,并作图。第四,对实验进行分析。第五,教师总结评价。
(6)教学效果评价:“探究――建构”型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这种方法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透彻。
6.结语
“探究――建构”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从而更好地了解书本知识的内容。探究学习的成败不是取决于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在进行“探究――建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探究的问题情境和学生的探究体验。探究的问题情境和探究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在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这种知识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苏少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探究――建构型教学设计[N].生物学通报,2011(9).
[2]李慧敏.“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0(35).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 “探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77-01
【案例背景】
“探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氛围。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水平、指导组织等能力要求更高了,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案例具体说说:
【案例描述】
在学习“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黄土高原”时,我先让学生预习教材,欣赏“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同时给出下面两段材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材料一:男孩说: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被繁茂,沟壑稀少。后来,植被逐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如今的千沟万壑景观,是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材料二:女孩说:现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主要是因为这里千沟万壑,地表光秃。
上课时:
老师:刚才我们共同预习了教材中的相关文字及图,下面请大家说说什么是“水土流失”?
学生:“水土流失”中的“水”指的是降水,降水会带走地表的肥沃土壤。我们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就可以知道,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地表光秃,所以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如果地表植被茂盛,那么涵养水源的能力就会增强,水土流失就不会严重了。
老师:很好,我们发现正是由于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才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可是,材料告诉我们“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被繁茂”,从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是那个时期地壳运动频繁,气候异常,植物才会大量死亡。我想黄土高原煤炭、石油资源一定非常丰富。因为煤炭、石油是在几千万年前的地质时期,植物死亡后遗体经过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沉积转变成的。
老师:很好,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还挺丰富的。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被繁茂,可现在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地表光秃,造成这一现状除了自然原因外,大家想一想有没有人为因素呢?
学生:有。(异口同声)人要生存,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食,破坏了地面植被。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这儿煤炭资源丰富,人们采矿破坏了稳定的地形。修路、采矿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共同作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老师:下面我们来分析材料,看看材料中男孩和女孩所说的这段话矛盾吗?
学生:不矛盾。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我认为人类在这个循环中始终起了“引发”和“加剧”作用。我们读“黄土高原位置图”,可以找到黄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会使大量泥沙淤积黄河河道,造成洪涝灾害。所以,治理黄河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案例评析】
安排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碎又会加剧水土流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同时为后面学习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作铺垫。课上同学们旁征博引,各抒己见,讨论十分热烈,有时甚至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回顾整个过程,有很多感受。我惊讶于学生们热情的参与、活跃的思维,每个问题大家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案例反思1】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上,教师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营造比较宽松的教学氛围,能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欲望。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允许学生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
【案例反思2】 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
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认识价值和特有的魅力,像地理学科,注重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探究自然无穷奥秘,这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最重要、最强大的诱因。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从学习中获取学习的动力。
【案例反思3】 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为载体来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做到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提问要面向全体,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问题设置疏密相间,使学生既能积极参与思考,同时也让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案例反思4】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篇4
关键词:高职数学;定积分;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与高职学生特点
(一)课程定位
高职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课程教学应当体现“以应用为目的、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根据课程定位、教学原则和教学时量安排,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模式,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过多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合理性和思维的严谨性。
(二)高职学生特点
受国内高考招录体制的影响,高职院校一般来说总是排在高考最后一批录取,达到或超过本科录取分数的考生很少愿意选择填报高职院校。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尤其是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于很多抽象概念,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绝大多数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上课打瞌睡或干其他事情的现象比比皆是,久而久之,学生总会感觉高等数学特别难学,对数学的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让高职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很大程度上考验着高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学内容
通过定积分概念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微积分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从现实示例出发,建立“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定积分思想,这种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在数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教学目标分类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我国的学者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理解,对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作了一定的改变与发展。在高职数学定积分概念的教学中,个人认为,对定积分问题的求解方法思路和定积分中蕴含的辩证统一哲学思想只需作简要了解;需要理解的知识为定积分的概念(即一个“和式的极限”)以及定积分的几何意义;需要掌握的知识为一些简单函数的定积分运算。由此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概括为:(1)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求解思路与步聚;(2)能够从“求曲边梯形面积”、“求作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路程”等实例中抽象出其中量化的、没有情景的部分,得出定积分的定义;(3)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定积分的定义,说出符号()ba∫fxdx中各部分的名称;(4)能根据定义求一次函数或简单二次函数的定积分;(5)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6)对定积分中蕴含的辩证思想方法有所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定积分的概念中不仅包含着“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求解思路,而且蕴含着“化整为零,以直代曲,以不变代变,积零为整,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思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将曲边梯形面积的求解思路与步聚、定积分的几何意义的理解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将定积分概念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对定积分概念的理解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该方法主张教师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取恰当案例情境,引出所要学习的问题,让学习者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知识建构、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3)通过师生互动,可以形成合作与交流的探究氛围,锻炼学生的表达与协作能力;(4)通过及时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讲解“求曲边梯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进行演示和描述,可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面积”的逼近过程。通过flas,即可实现“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四个步聚的演示。
(五)教学程序设计
引例呈现——案例分析(启发探究)——案例解答——案例应用(类比探究)——导出概念——归纳总结——巩固重点——加强练习——布置作业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例呈现(1):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曲线yf(x)0=≥,直线x=a、x=b及x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称为曲边梯形,如图1所示,如何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
(七)教学互动设计
1.新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提问,曲边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与学生一起回顾规则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如矩形、梯形、圆形等。2.联想与启示。与学生一起回顾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数学思想。3.新问题的求解。在“割圆术”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曲边梯形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分割、取近似、求和、取极限”四个步聚求解“曲边梯形的面积”,最终得出一个特定结构和式的极限。4.同类问题的类比。引导学生对照案例2与案例1,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在非均匀变化,曲边梯形的高也在非均匀变化,两个引例其实都是关于“非均匀分布总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共性后,便可指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解决引例2。5.探究发现。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述两个引例的求解步聚、思想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抽象出定积分的概念,明确定积分的适用范围,理解并掌握定积分的思想。
三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两个关键问题
(一)对定积分概念中两次出现“任取”一词的理解
在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时,将大区间[a,b]分割成n个小区间时,其中的分割点是“任取”的;在计算每个小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时,每个小区间内的iξ也是“任取”的。两次“任取”对求曲边梯形面积有何影响。
(二)定积分概念中取极限时,为什么不能用“n∞”代替“λ0”
解答以上问题,仍然可以回到在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引例上来。分割时,我们需要将大曲边梯形分割成n个小曲边梯形,而且希望越分越细。那么如何保证对大曲边梯形越分越细呢?在[a,b]中任意投放n-1个分点后,可以将大曲边梯形分割成n个小曲边梯形,但当n∞时,不能完全保证每一个小区间的长度会越来越窄,即不能保证大曲边梯形会越分越细。而1max{}iinλx≤≤=∆,是所有小区间长度的最大值,当λ0时,就保证了将大曲边梯形越分越细。在“λ0”与“n∞”的关系上,当“λ0”成立时一定有“n∞”成立,但“n∞”时不一定有“λ0”成立,前者是后者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罗成林,章曙雯.电路数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侯林波等.关于定积分概念的理解[J].学科教学,2010,6:88-89.
[4]唐琦林.浅谈定积分概念的教学设计[J].读与写杂志,2013,1(1):35-36.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问题分析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阐述,而且还会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叙,能够充分的反应和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接下来,笔者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详细的分析。
一、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的涵义。所谓的教学案例就是指对实际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描述,包括具体的情境、问题、矛盾等。它是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的一系列事件。
2.教学案例的特点。首先,教学案例与论文相比,在文体和表述上论文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而案例则是以记录和叙述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以此来阐述和说明一定的道理。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写作思路和方法上,两者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其次,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在课前就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映。前者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后者是在教学过程之后,两者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除此之外,教学案例比较适合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教学设计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最后,与教学实录相比,虽然这两者比较相似,都是对教学情境进行具体的描述,但是教学实例是有针对的对教学情境进行记录,必须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思考的结果。
综上所述,教学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本身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浓缩性和启发性,这也是教学案例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3.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根据初中数学的特点,教学案例的设计一般需要包括如下几种基本要素:
首先,在背景上应该把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都向读者交代清楚。
其次,要把该案例的主题交代清楚,这也是案例设计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对案例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个案例想要反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根据这个问题做出一系列的阐述和分析。
再次,在确定主题之后,就要考虑具体的情节,如果说主题是主干,那么情节就是支架,是使主题变得更加丰富的重要因素。例如,把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介绍,或者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等。
最后,对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实施,即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对教学思路进行说明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的反应,从而了解到教学案例的结果,这对加深了解整个过程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这次教学案例的设计,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进一步的揭示和分析。
二、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进行设计的必要性和意义
1.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在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检验,通过在教学中应用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对一些教学问题有一个更加客观、合理的认识,能够对这些不足进行总结,从而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2.推动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发展。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一定会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因为只有把教学理论作为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才能计出优秀的教学案例。这对促进教师学习和掌握学习理论也是有很大的帮组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的一些要求,在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的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案例才能符合新课程的具体标准。
1.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往的传统教学只是侧重对知识的灌输,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因此,在对初中数学案例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的那样,现在很多数学课堂只是把现成的饭拿上桌,而缺少绝提做饭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时,教师就应该摒弃以往那种向学生灌输的教学方法,而是向学生们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们通过对直角三角形各边的观察和计算,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且对开发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3.培养学生数学的抽象思维 。初中数学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即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具体的数学问题,并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能力。一般建议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等形式的教学案例。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外,还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等进行培养。具备以上几种能力也是新时期对初中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的。
结束语:
初中数学作为初中课程中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也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涵义、特点和组成要素,以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教学案例的意义和具体策略、方法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希望可以为初中数学教学给予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C]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数学(必修)第3册(上)[M]
[3]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15-02
平台互动课型是有效教育(EEPO)的重要课型之一。笔者认为,教师用平台互动方式组织思想品德课堂,首要任务是要确定关键项。关键项是指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关键知识点(重点、疑难点)、能力点、考点、信息点、方法点、思维扩张点、创造点、思品点、合作点等基本点,关键项是构建多向度平台、交互与强化、讲评与检测的基础。要实施有效的平台互动教学,必须确定有效的关键项,要明确“教什么”“学什么”和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说,要明确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怎样的发展。关键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当前思想品德教师在确定关键项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教师确定关键项时存在的问题
当前,不少思想品德教师在确定关键项时陷入误区,导致关键项的确定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教学案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品质赢得市场,诚信支撑经济》教学设计
教材: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科版)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方式
课时:2个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具体分析典型企业事例,理解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品质,诚信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前提。(2)过程与方法: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促进品格与能力的发展。(3)情感目标:感知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道德的支撑,深刻领会诚实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品质与诚信是市场的通行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品质是市场竞争的核心。
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品质、品质对企业的重要性及以诚立市的重要性。(1)看视频:“三鹿奶粉”和“塑化剂”事件。(2)引导学生认识相关事件产生的危害和影响,从而认识品质和诚信的重要性。(3)导出课题:品质赢得市场,诚信支撑经济。
【平台一】
1.呈现一些企业崛起的案例和一些企业由成功走向失败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
2.提出问题: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有哪些?
(1)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认为的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写在学习卡上。
(2)四人小组交换学习卡,将各种来源进行归纳并表达呈现,然后把各种来源整合呈现在黑板上。
(3)四人小组选择产品的宣传力度、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声誉竞争等其中一个方面来进行深入探究,并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得出品质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这一关键要素。
【平台二】
1.学生解读:教科书中的票号“汇通天下”的案例。
(1)探究:当时的票号为什么会“汇通天下”?
(2)四人小组分别从经商以诚为本、诚实与利益的关系、诚实对个人而言是最起码的品德、市无信不立、诚信是企业发展的法宝、人无信不立等方面探讨为什么要讲诚信,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呈现出来。
(3)全班交流,交叉点评。
2.教师补充并精讲,使学生懂得经济活动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道德的约束,而且认识到“诚信”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最重要的商业道德。
【平台三】
1.组织策划:六人小组共同设计一个以“了解品质和诚信在不同类型市场的重要性”为主题的活动方案。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2.分享交流,小组呈现活动方案并进行汇报。
3.师生共同点评和补充,通过合作,使学生品尝到合作实现双赢的甜美果实,从而提升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员应具备的道德与法制的基本素养。
小结:(1)畅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2)倡议大家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公民。
思想品德教师确定关键项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有比较明显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键项与教学目标没有互相对应
当前,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多能将教学目标的设置放在首要位置,所确定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也比较清晰。但是,不少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关键项时,没有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造成了“有形而无实”的情况,无法发挥关键项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作用,导致平台互动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将“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有哪些”确定为关键项,这与教学目标没有互相对应,没有突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意图,可以说是未能突出重点,缺乏针对性。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品质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教师将课堂关键项修改为“企业竞争力来源的关键”更为妥当。
(二)关键项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关键项的表述应该是具体而明确的,要做到可以测量、可以观察、可以评价。教师可以随时观测学生是否达成关键项,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将“了解品质和诚信在不同类型市场的重要性”为主题的活动方案确定为关键项,这实质上是某种抽象的内在的感觉,不具备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性质。在课堂上,教师很难评价某个学生是否达到了“了解品质和诚信在不同类型市场的重要性”的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避免使用这类抽象的语言来表述关键项。建议将“例举品质和诚信在不同类型市场的重要性”为主题的活动方案作为关键项,它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观测性。
(三)关键项过高、过大,不切实际
关键项凸显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这种要求必须非常明确,便于学生达成。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倾向于确立过高、过大的关键项。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确立的关键项是“设计一个以‘了解品质和诚信在不同类型市场的重要性’为主题的活动方案,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这究竟是要求学生做什么呢?这样的要求太模糊,过于宽泛。实际上,思想品德教育乃至学校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这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就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的关键项有“空话”“大话”之嫌。建议教师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对学生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
二、确定关键项的策略
教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在确定课堂关键项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师确立思想品德课堂的关键项时,不能忽略关键顶与教学目标的联系。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学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达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可见,教学目标是确定关键项的依据所在,是确定关键项的出发点,也是解决关键项的归宿,它影响和制约着关键项解决的进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根据目标设计原则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确定关键项、设计教学活动,并自觉地进行自查反馈,使目标贯穿于落实关键项的各个环节,才能增强平台互动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现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很多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平台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自己辛辛苦苦地进行教学设计,认认真真地写详案,课讲得很细,学生却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而有时,自己只写简案,对关键项进行认真取舍,把功夫花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上,学生的课堂反应良好,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教师确定关键项时是否考虑了教学主体(学生)有直接的关系。教师确定思想品德课堂关键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爱好、经验等,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对新知识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出发,注意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避免关键项过于笼统、抽象、过高、过大和不切实际。要给予每一个学生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合适的学习条件,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深入研究分析教材
教材是开展平台互动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依据。教学目标的确定、关键项的选择、所要联系的实际问题等,都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离开了对教材的分析,关键项的确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确定关键项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教师分析教材,首先应依据课程目标,通览教材,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结构体系和教学目标。其次,根据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合理地制定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再次,根据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结合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等确定关键项。第四,适当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参考书)中对教学目标的表述,纠正、充实、完善自己所制定的课时关键项。
(四)重视关键项的可操作性
关键项是评价平台互动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效的平台互动教学更多地关注关键项的可操作性,有可操作性的关键项才是有效的关键项。因此,关键项应该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评价。有些教师在陈述关键项时常常使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等不明确的语言,这样的关键项对实际课堂教学没有可操作或评价的价值,因此,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总之,关键项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思想品德平台互动课的质量高低。教师应重视确定课堂关键项的问题,通过确定有效的关键项,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7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我们就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怎样做(方法策略).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自2007年以来,青岛市市南区初中物理学科在整个青岛市形成的“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基础上对“类比――迁移”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青岛市市南区的物理课堂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
1.1类比迁移的概念
当人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靶问题)时,人们往往想起一个过去已经解决的相似的问题(源问题),并运用源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程序去解决靶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策略被称之为类比迁移.在一些情况下,类比迁移发生在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的两种不同的概念领域,这种类比迁移称为不同领域间的类比迁移;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类比迁移发生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概念领域,这种类比迁移称为相同领域间的类比迁移.
1.2青岛市市南区初中物理学科“类比―迁移教学模式”
(1)程式:提出问题――找到类比点――逐个小问题类比――解决问题.
(2)说明:①提出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到要研究的问题;②找到类比点:找到之前学过的与本节要研究的问题类似的知识点.类似点可以是研究方法,也可以是研究过程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③逐个小问题类比:将要研究的问题划分为几个问题,逐次分别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④解决问题:将几个解决的问题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本节内容,并提炼出方法.
2青岛市市南区初中物理学科“类比-迁移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下面列举该模式在新授课、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2.1新授课案例――《电流的强弱》
第一步:通过实验引入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电流的强弱.
第二步:找到之前学过的与本节要研究的问题类似的知识点――温度.
第三步:根据教学目标将要研究的问题划分为两个大问题,逐次分别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探究: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
(1)用“资料-归纳模式”探究“电流的概念”
对“电流的概念、符号、单位及其换算关系”给出阅读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的阅读交流掌握电流的基本概念.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进行反馈练习一.
(2)用“实验-归纳模式”探究“电流的测量”
先由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类比得到测量电流的工具――电流计(电流表).
再通过回顾使用温度计的“五步法――选、看、用、读、记”,一步一步类比着进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选: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看:观察所选工具的量程、分度值等;用:所选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读:正确读出测量数值的方法;记:包含数值与单位的正确记录结果).
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进行反馈练.
第四步:用“小结-方法模式”,将两个解决的问题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本节内容,并提炼出方法.
最后,用“独立-矫正模式”进行本节的课堂检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上述这种带有测量工具类的课堂有很多,如:长度及其测量,质量及其测量,电压及其测量,力及其测量等都可以借用上述相同的模式进行.
在新授课中,可以采用“类比-迁移”教学模式的课还有很多类型,如:组合测量型(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等),规律探究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电阻的大小决定因素、焦耳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等等),概念建构型(如密度、比热容,速度、功率等)……
2.2试卷讲评课案例――《电学板块测试》试卷讲评课
第一步:直接进入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电学板块测试试卷讲评.
第二步:说明采用之前其它板块的试卷讲评课模式――平行矫正――反馈提高.
第三步:根据教学目标将本节内容划分为三个大问题,逐次分别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
首先对班级同学的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如班级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班级前三名同学及进步明显同学名单等.
再用“网络―浓缩模式”找到“试卷”中涉及到的各分支知识点的联系,形成“结构网络”,对“试卷”中问题集中的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三种题型逐次进行讲评、矫正、反馈.
(1)用“自我矫正―讨论交流模式”进行选择题的讲评
出示测试卷选择题的正确答案,标注每个小题考查的类型、出错比较多的小题.同学矫正自己试卷中的错误,对于不明白的题目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如果小组讨论解决不了再集体由学生或教师解答.最后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对于出错比较集中的知识点进行平行矫正反馈练习一.
(2)用“自我矫正―正反范例模式”进行实验探究题的讲评
分别出示测试卷中每个专题的实验探究题的正确答案,同学矫正自己试卷中的错误.对于典型题目出示学生正确和错误的答卷图片,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找出其中的错误及其原因,教师借机总结答题思路、注意事项等.最后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对于出错比较集中的知识点进行平行矫正反馈练.
(3)用“分解―组合模式”进行计算题的讲评
对于电学计算这一难点,出示例题(先将复杂的计算题分解成多个简单的计算题,由最简单的计算题开始逐步增加或变化有关条件叠加成复杂的计算题),强化有关条件、提炼方法.最后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出示同类计算题进行平行矫正反馈练习三.
第四步:用“小结―方法模式”总结答题技巧和方法.
最后用“独立―矫正模式”进行本节的课堂检测.
3应用类比―迁移教学模式的注意问题
在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各种课型中,都可以采用“类比-迁移”教学模式.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在各种课型中“起始课”是最为关键的,这是后续“类比―迁移”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起始课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进行精心准备出可以沿用思路和模式.
(2)在后续的各种课中,一定要选准、选对“类比”的点,这样“迁移”才可行.
(3)将课堂中要研究的问题划分成几个小问题要科学合理,不要太大,也不要太细,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
(4)在采用“类比―迁移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篇8
关键词:交流表达能力;实训教学;教学设计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实训教学则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凸显高职与社会企业岗位相融通的重要环节,因此实训教学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交流表达能力实训教学设计背景
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实训教学的能力体系主要体现为三级,第一级为基本能力,第二级为专业应用能力,第三级为综合职业能力。[1]随着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人们在职业环境中所摄取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纯个体的活动常常会被集体活动所替代,岗位的相互替代性、新型工作和管理机制的出现,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而高职实训教学的能力体系中的第三级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具有普适性,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因此,培养更高层次的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或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同时也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交流表达能力则是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重大课题成果《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了八项核心技能中,交流表达能力位居核心技能之首。[2]在现代社会,一个社会组织或个人不可能离开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而取得事业成功。因为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各行业、组织的专业性增强,隔阂也就越来越大,而社会化大生产则要求其间的协作性应更为加强。所以,社会组织或个人加强横向联系、疏通渠道和隔膜、解决分歧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沟通。因此,具有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企业选人用人时越来越看重的能力。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成为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教学目标。此时,基于交流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块教学设计研究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二、交流表达能力实训教学设计
(一)交流表达能力实训教学内容
从信息传播的方向而言,交流表达能力由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两部分构成。理解能力是信息输入的能力,表达能力即信息输出的能力。继而,根据信息传播的途径,理解能力分为口头的信息输入-倾听能力和书面的信息输入-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则同样则包括口头的信息输出-交谈讨论能力以及书面的信息输出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如图1所示:
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按照教学目标层次的由低到高,这四项能力的教学也可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的能力点,这些能力点是基本的教学单位,详细见图2所示:
倾听、阅读、交谈讨论、书面表达这四项能力从信息的输入输出和传播途径的角度阐述了交流表达能力的内涵,这其中可能涉及多个知识系统,但本文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描述,只选取了必需的能力点,以“够用为度”组织学习。也就是说,这些由浅到深、层层深入而又相对独立的能力点,将构成交流表达能力实训教学的内容。
(二)交流表达能力实训教学方法
交流能力的实训需要有科学的方法,由于倾听、阅读、交谈讨论、书面表达这四项能力各有其特点,因此在实训教学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种能力的实训过程都会采取不止一种的教学方法,而每种教学方法也都不局限于只在某一项能力的实训中使用。但本文为了更好地说明教学设计的特点,只集中阐述每项能力实训教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并且选取其中一个能力点,对其具体实训教学实例进行展示和分析。
1.倾听能力实训教学实例
说到交流表达能力,人们通常想到的是“能说会道”、“笔头硬”,往往忽视了倾听,因为在交流表达的听说读写诸项活动中,听似乎是最不费功夫的,竖起耳朵听就是了,其实情况远远不那么简单。据统计,听的比例占语言交流中百分之四十左右,而且我们在倾听的时候平均只用了倾听潜力的1/4。[3]由此说明,倾听能力非常重要而且我们的倾听能力急需得到训练培养。
由于倾听在交流表达能力中的重要性常常被忽略。同时,倾听能力的培养相对抽象和困难,因此适宜运用的是能够迅速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也称活动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4]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
按照上文所说的教学设计安排,接下来,将选取倾听能力中的初级能力点—“认识倾听,把握倾听内容”作为实训教学主题,进行活动教学法的实例分析。
[实训主题]认识倾听,把握倾听内容
[活动目标]
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体会“倾听”在人际沟通时所产生的效果。
[活动程序]:
1、三人一组,未满三人者,则分派到他组成四人一组。
2、每组三人(或四人)轮流当说话者(一次一人),倾听者(一次一人)、与观察者(一至二人),每人皆须分别当过三种角色,体会每种角色的立场与感觉。
3、三种角色的任务如下:
说话者:在五分钟内主动引发各种话题。
倾听者:只扮演听与响应的角色,不主动引发任何话题。
观察者:不介入说话者与倾听者的对话,只负责观察两人的对话情形。
4、事后讨论:
每人皆当过三种角色后,小组成员作经验分享的活动,说话者与倾听者分享彼此的感觉,观察者则说出所观察到的情形。
5、活动时间:约需25-30分钟。
[活动总结]
在人际沟通中,并不只是把自己的意见、想法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也要用心听对方所传达的讯息,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双向沟通的目的。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
2. 阅读能力实训教学实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获取、识别、整理所需书面资料的阅读基本功,以达到更好地与人交流。阅读能力的信息传播渠道是书面形式,因此其实训教学需要更为严谨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需要,组织学生对所要考察的实例进行研究讨论,锻炼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理解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活动需要在教师悉心指导下进行的,从案例的选编、布置、组织讨论到最后评价,都必须体现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研讨案例的过程中,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要听取他人的发言,在多项信息交流中,促进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和进步。
按照上文所说的教学设计安排,接下来,将选取阅读能力中的高级能力点—“分析资料内容,辨别是非真伪”作为实训教学主题,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实例分析。
[实训主题] 分析资料内容,辨别是非真伪
[案例]
在一次人才招聘会上,张同学应聘某家广告公司,该公司的总经理与张同学交谈后表示满意,许诺他说公司将提供住房,月薪2500元以上,并拿出合同说可以当场签。张同学拿到劳动合同,薪资条款里写的是“月薪2500元以上”,住房是“由公司提供”,合同还规定“聘用期为3年”,他浏览过后觉得薪资条款看上去对自己很是有利,便当场签了。[5]
几天后,他去公司上班却发现,所谓的“由公司提供”的住房是一间地下室,不到20平方米,却住着6个人,所谓“月薪2500元以上”更是与业务量直接挂钩。他找出劳动合同,仔细一看,冷汗直冒,“聘用期为3年”意味着应聘方如毁约,需按照毁约时间交纳违约金,每年3000元。他一算,如果他要求解除合同,还要向公司交纳近1万元的违约金。
[案例分析]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案例:
1、张同学在阅读合同资料的时候,忽视了什么重要问题。
2、辨别阅读资料中所涉及事实、观点及知识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价值,是阅读能力的哪个组成部分。
3、为了避免犯张同学这样的错误,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能力做怎样的提高。
[案例总结]
1、阅读能力不仅仅包括识别信息、理解内容,在做好这两步后,我们还需要进行阅读的第三步-分析资料内容、辨别是非真伪。
2、对读物的内容、形式和观点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阅读材料内容本质是阅读能力的重要能力点,不可忽视。
3. 交谈讨论能力实训教学实例
交谈讨论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言语进行互动,达到观念、信息、情感交流目的的行为。这是人际沟通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方式,我们每天都在交谈讨论,与朋友或同事聊天,打电话,谈业务等等。交谈讨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进行的人际沟通活动,因此,亲历式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法”是交谈讨论能力实训教学的最佳方法。
情境模拟法是指专业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实际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教学内容,继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实训教学方法[6]。情境模拟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业务能力,在文字、语言方面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在一定环境或条件下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与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情景的创设与角色的进入,能架起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桥梁,使学生充分感受专业岗位、理解社会实践,对学生最终成为合格的技能人才是极为有益的。
按照上文所说的教学设计安排,接下来,将选取交谈讨论能力中的中级能力点“运用谈判技巧,恰当调控对话”作为实训教学主题,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实例分析。
[实训主题] 运用谈判技巧,恰当调控对话
[情境模拟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商务洽谈和谈判能力
[情境模拟内容和步骤]
模拟加薪谈判
四人一组,一位扮演某公司职员,一位扮演老板,公司职员就“要求加薪的问题”与老板谈判。另两位作评判员,评估谈判双方的表现。
[情境模拟实施要求]:
1、双方对话要在10个回合以上。
2、谈判前做好法律、政策方面的资料准备,要有理有据,避免空谈。
3、运用语言技巧,注意双赢的原则运用。
4、两人一组轮流进行,互相评估。
[情境模拟教学总结]:
1、在实施前要充分准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练或在头脑中的预演掌握模拟的各个环节,并预测模拟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相应的处理策略,以便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实施中现场的引导和控制。控制好情景模拟时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要及时硫导,并适时扩展相关教学内容。
3、实施教学后的反思。通过回顾总结,可以从中得到经验,受到启发,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提离。
4. 书面表达能力实训教学实例
书面表达方式,古人称之为“笔法”,是运用语言介绍情况、陈述事实、阐述观点、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表达情感的具体方法。相对于口语,书面的交流需要更为规范、清晰的表达。我们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经常要面对与文字写作相关的工作任务,并需要根据工作任务完成书面表达,因此在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最为典型和实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7]
按照上文所说的教学设计安排,接下来,将选取书面表达能力中的初级能力点“选择基本文体,撰写简单文稿”作为实训教学主题,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例分析。
[实训主题]
“选择基本文体,撰写简单文稿”
[任务内容]
根据招聘启事写求职简历
[任务实施内容和步骤]
长沙市公安局某分局因工作需要,公开招聘部分协警工作人员,具体要求、报名办法和报名须知如下(略)
请根据招聘启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简历写作基本技巧,写一份求职简历。
[任务实施要求]
1、简历的格式要规范,基本内容如个人基本资料、联系方式、工作经历、个人特长等要齐备。
2、必须根据招聘启事的需求,有所选择的介绍自己,能够突出重点和亮点。
[任务实施评价]
1、学生相互交换简历,阅读后说说简历的内容是否完备,格式是否规范。
2、判断简历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语言是否通顺,表意是否清晰准确,相互给出“好”、“较好”、“一般”的等级评价。
三、交流表达能力实训教学设计小结
综上所述,对交流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视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对交流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对交流表达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细分,以便于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对每个能力项集中阐述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并且选取其中一个能力点,对其具体实训教学实例进行展示和分析。作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力图探究出一个科学的实训教学设计模式,以期提高交流表达能力教学效果,继而提高整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名梁,赵锦.我国实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0(12)
[2]3]童山东,钟华.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贾艳艳.浅议职业教育中实训课的教学方法[J].科教园地,2010(4)
[5]张峰.合同陷阱多种多样,预防上当受骗[D/OL].
http:///laws/12369.aspx.2011-06-02
篇9
摘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能力,是会计电算化课程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堂活跃,可以使学生动手,更是一条可以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贯穿起来的主线。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教学设计
长久以来,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学内容较为落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使得原本实操性很强的会电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无意义。同时,从2008 年至今的全省财会技能大赛的比赛历程来看,会计电算化已经做为独立的比赛项目,这也体现了传统会计向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以及顺应企业需求的趋势。那么,如何让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于每一个一线的教师而言,上好每一节会电课程是根基,设计好每一次会电课是保障。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的理念应该是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简言之,教学设计应该贯穿始终,而不是仅仅对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设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
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常规性方法是“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但是这种单一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失去兴趣,所以,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哪些内容适合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常规方法;哪些用“常见错误类型”的诊断式教学;哪些内容是可以告诉学生学习的路径,让学生自己去摸索的帮助型教学;哪些内容是可以分组的竞赛性教学等等,在思索并且沉淀自己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成长。当然除了常规性教学方法外,后面几种教学方法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教师丰富的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的累积上完成,比如“常见错误类型”的诊断式教学,教学的资料形式可以是平时学生的错误账套,或者是错误操作的截图,让学生在设错、改错和说出错误原因及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真正去动脑、去讨论、去主动尝试操作,实现“会操作”的目标。
再比如帮助型教学,我特别推荐同行们去尝试这种方法,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都被我们老师“惯坏了”,他们已经长久习惯于“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的被动教学中,即使是在学“是什么”的时候也未必能有主动性,在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状态下走入社会,是无法适应多变的岗位,多变的工作内容的,为了完成“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目标,我会挑选适合的内容让学生到软件的帮助功能中去自己学习,自己操作,然后说给大家听,做给大家看,教育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没有人会主动教给你什么,但是你要知道到哪里,如何去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不要视资源而不见,那样就很可惜,有时我也称之为是“自救”式学习法。这些思考和初步的设计也都是最基本的方法,是为后面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做基础的,所以我就把这个阶段形容成“基础设置”。
二、设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
(一)依托原始凭证设计日常业务处理
以往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会忽略或者没有联系我们的会计理论,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最后的考试,会计分录都是给定的,可是我们的学生在已储备的知识中是学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而软件的操作是帮助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学生日后的企业实践中仍然是根据原始凭证,运用财务软件操作,从而完成会计工作的,那么没有实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是不符合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创设的,软件日常业务处理教学内容就应该依托于原始凭证,特别是后面的“购销存”模块的学习更脱离不了原始凭证,同时还要通过复习原始凭证的传递程序来理解购销存的操作。这就涉及到如何将会计电算化大赛的指导思想,指导方向融入到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了,当然,这对会电教师的要求还是蛮高的,既要有熟练的会计理论,也要有熟练的软件操作,备课量也很大。
(二)设计案例教学提升操作能力
在设计案例教学内容时,我有时会给定账套,在原有的教学案例资料中再添加案例资料,让学生运用前面已有的知识来综合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前面的操作和后面操作的联系性。
举个例子,我在讲工资模块时,在讲完并反复操作完工资项目,公式设置和工资变动这三块知识后,我会设计一个任务———“设计我将来的工资单”,让学生就在此时的账套上完成,要求是先用excel表设计自己的工资单,在这张工资单中必须要有“自己姓名“、“职员编码”、“部门”、“应发合计”、“应付工资”、“税前工资”和“实发合计”,其他项目随意发挥,同时,需要计算的项目必须用excel中的公式定义完成,然后将自己为自己设计的这张工资单用软件操作知识实现在“工资变动”中。设计这个任务是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因为他们学过了excel的基本操作,同时让学生设计工资单是让学生有个职业目标。在软件操作过程中,学生主要会发现以下三个问题:1.增加职员档案时找不到自己设计的部门;2.职员编码录入时总是提示不符合编码原则;3.公式设置时找不到自己设计的项目。这三个问题就会引导学生去发现因为基础设置中的部门档案没有该部门;职员编码方案设计对后面操作的影响;定义公式时必须要先有工资项目。这样在任务的指引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三、设计会计电算化的考核方法
在考核方法方面,我更偏爱双极格的考核方式,即过程考核和最后的上机考核。对于过程考核,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每个考核项目的百分比,考核项目一般有操作(账套),原始凭证,学案完成,案例操作,小组讨论等;对于上机考核就是比较常规的上机考试,从建立账套、增加操作员开始,一直到报表结束的整套案例。学生必须这两个考核都在60分以上方能认定为“及格”。
四、结语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应该摒弃单一的教学方式,重点研究如何设计课堂才能真正的让学生达到“自主探究”的能力,如何将调研中取得的企业实际案例运用教学设计环节嵌入到案例设计中,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日常业务操作教学一定要结合原始凭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会计中的资金流和企业中的物流的流转,进而灵活的掌握软件操作,提高业务处理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丹华,冉晓枫.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9.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学设计 教学创新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有效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也是中职教师必备的素质。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环节具体计划的过程。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预先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等的创造性本领。
目前部分中职教师教学设计理念滞后,设计能力较低。怎样才能使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打造高效课堂,让教与学变得轻松愉悦呢?本文以德育教师为例就该问题进行阐述。
一、中职德育教师教学设计现状
1.注重知识传授,忽略培养职业能力等非智力-性因素的设计
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忽略了中职教育突出职业性的特点,仍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传授知识上,尽可能详尽地描述教学过程,很少依据专业特点挖掘、创造教材中提升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教学点,忽略根据教材内容去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层面的教育目标的实施和完成。
2.注重教学内容设计,忽略教学目标设计
教师的教学设计仅仅体现在完成“教学内容”上,而没有提升到设定并完成“教学目标”的高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内涵和层次上有很大差。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仅让学生获得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为学生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才是教学内容的升华,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关键和精华。
3.注重课内知识设计,忽略课外知识设计
教师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研究,缺少对学生未来规划的思考,不了解社会发展、未来岗位需求,教学设计脱离学生生活;缺少知识整合和拓展教学,使课程单调乏味、容量不够。这一点最终表现为缺乏与本课有关的学科知识联系的设计,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内容等相关实践知识联系的设计等。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教师讲合理消费观时,只需让学生把自己一周的实际消费情况做记录,进行课堂分析,就可顺利引申到社会消费结构。很多教师接受过职业教育新教学理念、技巧和技能的培训,却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4.注重现有教案的使用,忽略主动研究设计
教师的教学设计仅仅体现在课前的准备教材,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缺少备学生的环节。如一份德育课教案用来应对不同专业各个教学班,缺乏对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环境等影响因素的针对性关注。这种教案只能算是教学准备,将伴随课堂教学过程结束而终结,甚至会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影响教学效果。
二、影响教学设计水平和实施效果的教师因素
笔者在学校134名教师中采用问卷调查、座谈、听课和教学资料实物查看的方式,从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多媒体运用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60.12%的教师对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能够经常进行熟练分析,37.88%的教师只是基本能够进行分析;59.58%的教师能够根据学情选择适当的教法、组织教学,40.91%的教师只是基本能够选择教法进行教学,只有少数教师不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对于多媒体的选择,92.42%的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分析和教学策略选择多媒体;对于教学评价,25%熟练掌握、50%基本掌握、25%未掌握。
在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和多媒体选择三个元素上,教师掌握的程度比较乐观,但对教学评价掌握不够好,对教学模式和方法掌握不熟练,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水平。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有差异,公众软件和办公软件的熟练程度比较高,但对于课件制作类常用软件的掌握情况不够好,对PPT的设计和使用仅处于较低层次,影响了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
三、依据课标,全方位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进行教学创新
1.提高学情分析能力
(1)分析学生的智力因素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从我国人才结构、教育结构和智力结构的对应关系图中可以看出,教育结构分为:义务教育,高中中职,高职高专,本科,研、博。对应的人才结构分为:普通劳动者,技能型、技术型、下层管理人员,工程师、经济师,研究型、管理型,具体见下图。
教育和人才结构都分为五个层次,中职教育对应的学生是最下面的两个层次,即中职教育对应技能型劳动者。
从教育结构和智力结构上看,职业教育智力结构在60%的人群范围内,人的智力结构是有差异的,且具有不可逆性。
通过人才结构、教育结构、智力结构的相互关系,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职学生大部分智力在100分以下,适合从事技术、技能型工作,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智力结构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2)分析学生思维模式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笔者对学校2013级、2014级2000名学生进行了16PF人格测试,结果显示:学生个体水平差异性很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理想信念追求实用、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气氛较浓,缺乏自信心、自卑感较强,行为规范性差、组织纪律观念较弱等问题。
从思维模式上看,中职学生属于形象思维模式,动手能力较强,对理论性的知识接受困难。老师们属于抽象思维,读书能力强。两者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很大,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特点,换位思考,尝试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创新,使课堂教学由知识导向型向行为导向型转化,从而提升中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提高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W内容,认真确立、整合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确立多元目标,并体现层次性。
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个性化”目标和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非预期目标。如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中,一定要兼顾各组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既确保教学目标实现,使学生体现自己的价值,又避免对部分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3.提高创境激趣、营造学习氛围的能力
创境激趣,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工作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工作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并把学习任务全部置于情境中。教师要设定情境,营造未来工作情境,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学习与对话,陶冶学生的人格。如在法律教学中的模拟法庭上,一枚国徽体现了法律的威严与肃穆,一个小小的法槌就可以让枯燥的法条变得真实、灵动。
4.提高安排教学程序的能力
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组合,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根据专业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定整体的教学思路,制定、完善教学设计。
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导入环节,在汽修实训车间,要从学生检修一辆汽车开始;而在会计专业,则从一个违规案例导入;在物流专业,则会由一段野蛮快递视频引入新课,从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引出职业道德标准。
5.提高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因此,选择对本次教学内容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明确“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握合作学习的策略,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综合运用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切实做到双边互动、“教”“学”融合,提升课堂实效。
每节课的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和展示,如模拟法庭既是案例教学法,又是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还包含了探究合作,只有整体运用得当才能塑造完美的德育课堂。
- 上一篇:教学案例及评析
- 下一篇: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