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及评析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案例及评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案例及评析

篇1

一、案例回放

1.生活引入,激活已有的认知经验

出示图片。

师:请你分别说说图中“10”所表示的含义。

生:10粒胶囊、10块月饼、鸭妈妈在第10个。

师:这几个“10”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的表示数量,有的表示顺序。

[点评:生动的图片,鲜活的素材,唤醒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学生归纳出了数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顺序]

2.通过对比,感受编码的简洁性

出示表格。

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姓名、民族、住址、年龄、性别等。

师:要是登记我的个人信息,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把它准确、清楚地表示出来呢?

生:用身份证号码。

师:身份证号码是用什么编写的?

生:数字。

师:看来数字还可以用来编码。今天我们就借助身份证号码来学习数字编码。

出示教师身份证号码。

我们来对比一下身份证号码和个人信息登记表,你认为哪种表示更简洁?

生:身份证号码。

[点评:通过教学,学生认识到了数字的另一种用途――编码,在表格文字和身份证号码的对比中,学生感受到了编码的简洁性]

3.解读身份证号码中的信息,进一步感受编码思想

(1)解读教师身份证号码中的信息

师:这些数字反映了老师的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110表示北京市。

师:还有吗?

生:107表示石景山区。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前六位数字110107代表北京市石景山区,构成身份证号码中的地址码。其他的数字代表什么含义呢?谁还能说一说?

生:19760525代表老师的出生日期,老师是1976年5月25日出生的。

师:正如她所说的那样,身份证号码中的第7位到第14位是出生日期码,代表了老师的出生日期。其他的数字呢?

生:倒数第二位代表性别。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单数代表男性,双数代表女性。

师:正如他说的这样,第17位数字是奇数(单数)代表男性,是偶数(双数)代表女性,老师的这位数字是……

生:奇数。

师:说明老师是……

生:男的。

(2)解读本班一对双胞胎兄弟身份证号码中的信息

师:这是谁,你们认识吗?

生:X臻、X帅。

师:就坐在我们中间,他们是双胞胎,同年同月同日生,居住在同一地区,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会相同吗?

生:不会。

师:那有没有相同的部分呢?

生:有。

师:哪里相同?

生:地址码、出生日期码相同,还有性别相同。

师:哪里会不同呢?

生:顺序、校验码。

师:这是X臻同学的身份证号码,你能根据X臻同学的身份证号码试着写出X帅同学的身份证号码吗?

生:试写。写后交流。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和你想的一致吗?

师:看来,一个身份证号码只能反映一个人的信息,即使双胞胎也不能使用同一个号码。

(3)基本练习,巩固认识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教师、同伴作为学习的资源,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把自己发现的、知道的都表达出来,对于学生不清楚的予以点拨,并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让学生感受编码的规范性、唯一性、有序等思想]

4.生活中的编码

教师提供大量生活中的编码实例。

师:邮政编码100040你们熟悉吗?

生:本地区的邮政编码。

师:10代表北京市,00代表石景山区,40代表投递所。

师:车牌号码中不仅有数字,还有什么?

生:字母、文字。

师:编码中的“京”字代表什么?

生:北京。

师:为什么不写北京?

生:一个“京”字就代表了。

师:真是既简单又清楚。

[点评:让学生感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感受学习的价值。同时,让学生认识到,除了可以用数字进行编码,还可以用汉字、字母、符号等进行编码,但都要遵循简洁、准确、唯一等编码原则]

5.应用编码思想,设计学号编码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编码,我们自己能不能尝试着来设计一个编码?

生:能。

师:依次出示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 你们认为学号应包含哪些基本信息呢?

 你认为谁的想法可取?为什么?

 按怎样的顺序来编排呢?

 这些信息你准备如何表达呢?

生:讨论达成共识后,设计自己的学号,并展示。

[点评:创设编写学号的活动,经历尝试设计数字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编码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6.小结提升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深化知识的意义、作用,深化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收获的喜悦。

二、教师反思

在落实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的实践中,我不断思考,如何遵循绿色课堂教育理念?如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如何让学生自主、快乐地成长?反思教学过程,有如下感悟。

1.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想。给学生一个各抒己见的空间,学生就有了一段自由发言的时间,在思维碰撞中就会产生多元的见解。此时,学生无须在教师设计好的步骤中,按方抓药,察言观色,想老师所想,答老师所想,做老师所想;更无须为了维护自尊,不懂装懂,而教师也无须口焦舌燥,重复讲解。乍一看,学生的“有声”代替了教师的“无声”,教师轻松了,但隐藏着的却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调控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看到学生是聪明的,无穷的遐想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收获。教师给学生一点空间,他就会还你一个巨大的惊喜。

2.时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绿色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中要始终保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作为教师,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本节课如果由教师直接传授,用不了几分钟,但学生只知道知识,没有获得能力。像这样让学生运用自主调查、咨询查阅、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简单思想方法,体会到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学生不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编码的思想,掌握了咨询查阅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只是学习的载体,具备了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有效的课堂是追求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有机结合的课堂。

3.把握课堂、驾驭课堂还需不断锤炼

本节课还是有些地方让教师感到遗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分歧时,教师没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运用编码思想,设计班级学生的编码。把握学生,驾驭课堂,这不但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还需要教学实践的积淀和历练,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增长教育智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生成更加精彩的绿色课堂。

三、评析

本案例较好地体现了绿色课堂的教育理念,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习素材丰富生动,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数学的本质深入浅出……处处充满生命的活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源于教师很好地落实了几个尊重。

1.深度钻研教材,尊重编者意图与学科规律

为了尊重学科本质和规律,确定“教什么”能为学生注入持续发展的内在潜能,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对比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编写线索。通过比较发现,“数字编码”一课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位置和呈现方式不太一致,强调的侧重点也不太相同。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更倾向于编码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编码的思想和简单方法。苏教版教材则更倾向于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用处,数字所表达的信息。相同点是:以“数字编码”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渗透编码的思想,了解简单的编码方法。

张景中院士曾专门给小学数学教师写过《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一文,他说:“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那么什么是编码的思想?数字编码这一思想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它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又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感受深刻的思想?随着思考的深入,“简洁、规范、唯一、确定、有序”等核心词便浮出水面,成为教学的基本立意。这一核心目标的确立,增加了数学课堂的厚重感,奠定了绿色课堂是高效课堂的基调。

2.充分调研学情,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经验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对数的认识是: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顺序。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板块中,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字编码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本课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的意义的认识。到底学生对哪些素材更熟悉?他们对“数字编码”的认识达到什么水平?学习的困难又是什么呢?基于上述思考,教师又对所执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学前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所熟悉的编码素材并不是书上例1所提供的邮政编码,而是身份证号码。尽管邮政编码数字信息似乎比身份证的数字信息更简单,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很少接触信件,对邮政编码很陌生;而对于身份证号码,90%以上的学生都能说出它所表达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出生日期、性别等,可以说,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编码的意义与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对编码思想的感受。因此,教师改变了例题的呈现顺序,以身份证号码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通过对身份证号码的解读,感受编码的思想与方法。

这样的调整,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在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中,学生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散点式走向结构化。

3.鲜活的素材,生动的手段,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即使到了高年级,仍然喜欢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教师尊重了学生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都是他们身边鲜活的素材,如教师本人的一些信息、本班双胞胎同学的身份证号码等。在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也都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加上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欢声笑语。

篇2

一、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知识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利用已有生活经验,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对周围物体的研究,对掌握的平面几何图形知识进行复习,利用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平面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理清各个图形间的内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发展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对以往教学情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往,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基本上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因循教材,教师再补充一些新资料,以教师讲授、讲解为主,学生不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而获取知识,而是在教师指引下,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即使是做实验,也只是机械地按教材的要求操作一次,毫无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教学,看起来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没有亲身的体验,只是在被动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经验,并机械记忆文本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疲于跟紧教师的思维。这样的认知,显然缺乏深刻性。因此,在进行“平面几何的复习”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不为教材所束缚,大胆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给予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

【分析】要想做好教学设计,就要研究学生。所谓研究学生,是说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在接受这个训练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是怎样的,如何“学”是最有效的。教师如果只从自己的经验、好恶去考虑,就很难有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把书本知识转化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的素材,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并学会整理、归纳、检索信息资料,通过对模型的设计,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图片的收集,感受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学生能够掌握所学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掌握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我心中的别墅”,学生能够掌握所学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并进行熟练计算。

通过对“我心中的别墅”模型的制作,学生在探寻平面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中,构建知识网络,发展空间观念,并学会如何合理使用材料。

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建立平面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理清各个图形间的内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发展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制定课程目标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落实。课前准备中利用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的图形入手,认识图形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给生活带来丰富多彩的景象;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比较恰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高年级段,正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要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特点,对“别墅”的设计更是有效激发学生创作的源泉,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问题,学会合理使用教师提供的制作材料,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空间观念的培养。

三、学习准备分析

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探究:让学生利用优盘或邮箱、博客在学生机上出示收集的图片,感受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通过网络媒介,小组合作完成“我心中的别墅”的设计方案。

【分析】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营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课前作为预习和学习准备,引导学生课前做些学习准备工作,这种学习方式在小学高年级采用能够引导学生学会一些有效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的获得在以后的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课前学习准备的环节是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习得学习方法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实践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利用优盘或邮箱、博客在学生机上出示收集的图片,感受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

教师出示收集的图片,学生再次感受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

从学生、教师收集的图片中抽象出平面几何图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

(二)自主学习,尝试练习

学生利用画图软件画出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图形的特征。

师生评价:选择(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一些图形,教师及时反馈信息。

(设计意图: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在局域网上浏览教师提供的网页,在互联网上查找复习内容进行复习。

学生小组内交流,利用教师提供的硬纸板材料完成别墅模型的制作。

要求:根据模型制作比例,计算大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设计意图: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复习了很多知识,既复习了计算,又复习了比例尺的知识,同时还应用了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而在设计过程中还注意到各种图形的特征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这样复习起来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枯燥的知识,学生对答如流,并且还随时向教师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课内容的问题。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感到特别轻松。)

(四)运用知识,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为什么生活中的易拉罐、烟囱等物体都设计成横截面是圆形的?(学生汇报,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整理,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

(五)延伸与拓展

教师课后引导学生按照1∶1000的比例制作校园环境模型,计算出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总体分析与建议

教学中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对教材进行了恰当的调整、补充和完善,教师能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出几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时间和丰富的思考素材,使学生跃跃欲试,并有机会潜心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从教学效果看是高效的、成功的。

除了对以上各环节的分析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尝试以下的教学设计。

其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注意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评价。确定每个小组不同的研究内容,要明确具体。加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其二,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个别的学困生,在总复习阶段要加强辅导。

其三,由于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方式,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进行了变革。但是要注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关键地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其四,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课堂质疑的空间,让学生产生追根究底的想法,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给学生一些能够深入研究的话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写成小论文、研究报告等,将自己研究的某一方面的内容,通过课上交流后,变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篇3

一、 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必要性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笔者同时找五个有经验的物理教师编制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结果,五个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差异非常大,可以说各不相同. 为什么会这样?从归因角度看,造成五位教师教学目标编制的差异可能与平时教师备课时对目标编制重视不够,而且对课程标准研究不足,没有建立基于标准的教学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有关.

《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对学习水平目标的具体化表述,但从一线物理教师的实际情况看,现在大多数配套教材的教参或教学辅导用书中所列举的物理教学目标的编制有复杂化、学术化的倾向,让一线的物理教师记不住,写不准,也用不起来.究其原因,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表述比较宽泛,对于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理解与把握缺乏能力,在备课时,对于“教学目标”栏目的编制或填写,多数教师都是复制和照搬教材上或评价手册上的现成的教学目标,而很少思考教学目标编制与自己课堂教学行为到底有多少关联. 所以,倡导一线物理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简化行动”,即烦琐泛化的三维目标通过分解成更为具体、简化的目标,让教师见了就容易记住,知道教学要求把握到什么程度,并能方便快速写出来. 同时,分解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看了也能清晰地知道每节课到底要掌握哪些具体的学习内容. 在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地分解和细化“内容标准”与“科学探究”目标,实施“为目标而教”的教学改革,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保证教师常态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并且具有教学的高效益.

二、 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的方法

1. 教学目标陈述的一般方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条件,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 好的教学目标能够清晰表达学生“学到什么”,明确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 通常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引起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实际变化,而不是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 综合各类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内容标准和科学探究涉及五类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通识性目标和能力指标.

对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知识与技能”维度,如:“能根据电路实物图识别出对应的电路符号图”,“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

生成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因而也称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 这种方式指向主要强调“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如:“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描述自己对改变光路的感受”,“以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为例,体会和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意义”.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是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这种方式指向结果开放的课程目标,如:“说出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简单的声音发声器件”.

通识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内隐性、规范性. 如:“表现出科学探究意识和一定人文精神”,“形成水资源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能力指标的陈述方式,描述的是一种能力,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如:“提高分析与论证能力.”

2. 内容标准的常见分解策略

学者朱伟强认为,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常见分解策略一般包括以下四种.

一是替代策略:通常是“一换一”的形式,将原内容标准A通过另一种清晰的目标B形式进行表述. 如“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以下目标进行替代: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

二是拆解策略:通常是“一拆多”,就是一个内容标准表述过于笼统,将其拆分成几个目标进行描述. 比如:“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这一条内容标准,可以进行拆解和具体化,比如:知道质量是物体还有物质的多少. 知道不同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所含有的物质也不相同.知道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还有其他常用单位吨、克、毫克. 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1克等于1000毫克,1吨等于1000千克. 知道生活中常见物品鸡蛋、苹果的质量大约是多大. 知道质量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了解生活中还有电子称等其他测量质量的工具.

三是联结与聚焦策略. 采取“多对一”,就是将几个教学目标根据其内在的学科逻辑关系,进行聚焦,整合,形成一个总目标.这种课程目标的拆解策略一般在单元复习课或阶段性复习课中经常用到.如:“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联结和聚焦,形成“分析斜坡停车问题”这一教学目标.

3. 内容标准的分解方法与基本步骤

朱伟强指出,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分解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判断一条课程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找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 一般关键词拓展与剖析要合乎学科逻辑,避免过度分解和拓展. 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行为动词为“说明”,核心概念是“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从整个内容条目看,“说明”和“其他形式的能”是这一内容标准的关键词.

第二步,分解或剖析核心概念.通常可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等方式. 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是“其他形式的能”. 从物理概念来讲,相对于“机械能”而言的“其他形式的能”有“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 若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的方式,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特征,“其他形式的能”对初中八年级学生而言大致可分为“声能”“光能”“动能”“弹性势能”等四类.

第三步,分解或剖析行为动词. 可采用词汇意义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 一般描述的教学行为表现的动词要合理、具体、明确、可直接观察和测量. 行为动词剖析方式,若采用词汇意义展开.比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理解”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提供了知识技能目标、体验性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的水平含义与解释. 比如:若针对“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采取教师经验展开的方式,“说明”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喜欢采取口语表达、书面描述、绘制图表、动手制作等“说明与解释”的方式. 若采用教师经验展开的方式,将“说明”可以扩展为“通过言语说明”“画出图表说明”“制作模型说明”“实验演示说明”等.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程度. 结合学情、校情、资源等条件确定目标分解,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目标能够清晰地对应于具体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通常行为条件分解要合理、必要,没有多余,而行为程度的分解则要合理、明确,能为课时内的形成性评价提供评估依据.

第五步,写出教学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

三、 典型案例评析

1.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选自:《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20页,该条目属于课标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中内容标准的条目1.

2. 教材内容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粒子与宇宙》内容主题第一节“看不见的粒子”。

3. 分析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该条目的陈述方式是属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 它直接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表述的结构:四种表述结构中的第一种,即采取了行为表现,具体变现为“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表述结构.

本条目中的关键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行为动词是“知道”,二是表述的目标行为条件,反映了学习程度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4. 核心概念的扩展策略

核心概念的分解是采取了“拆解 ”的策略.

5. 行为动词的扩展或剖析

行为动词是“知道”. 从行为动词的类型看,属于“知识”的类别,其行为水平属于“了解”水平. 具体要求是:学生能够再认识或回忆原子和分子的相关经验,能辨认生活中有关分子、原子的事实,会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与分子的模型,具体说出原子、分子模型的特征.

6. 行为表现程度的确定

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程度与结果是:学生要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具体指,学生要认识到物质结构是可分的. 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工具可以利用电子显微镜等工具. 能够知道分子和原子是微小颗粒,尺度的大小约10-10m数量级. 不同的物质可以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金属是由原子组成. 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可以由更小的微粒组成. 人类认识微观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了解卢瑟福的原子行星结构模型.

7. 分解后的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石墨在白纸上书写文字,酒精与水试管混合实验操作,能认识到物质间是有间隙的.通过归纳和推理,能够提出分子模型.

(2) 通过分子模型的建立,认识到物质是有结构的. 通过文字说明,学生能认识到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学生能了解到金属是由原子组成.

(3)通过物质微观世界的探索和物理学史的介绍,学生能了解到认识微观世界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 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是渐进的.

(4)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5) 通过分组讨论和阅读材料,学生能够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出原子、分子的模型特点. 并能识别原子、分子的模型示意图.

【点评】以上案例基本上能够按照课程目标的分解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分解,分解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等关键词的分解没有采取列表的方式. 从目标的评价看,分解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测量性,行为程度表述也比较到位,但是行为条件的分解没有独立分解,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 案例2(作者: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丁加旗)

1. 内容标准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选自《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19页,该条目属于课标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属性”中内容标准的条目2.

2. 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陈述方式是“结果性目标”. 表述的结构是“行为动词+核心概念”. 行为动词是“认识”和“测量”. 核心概念是“质量”.

3. 核心概念的扩展剖析

4. 行为动词的扩展剖析

5. 行为条件的确定

6. 行为表现程度的确定

7. 分解后的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联系其他物质属性和实例初步认识质量概念.结合生活体验感受1kg质量的大小,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 通过观察和讨论,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并能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

(3)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进一步形成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的技能.

(4) 通过对质量估算的讨论,以及对其他小组测量结果的评价,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与良好的协作精神.

【点评】以上案例目标分解的总体步骤完成,采取列表的方式,呈现行为动词、核心概念以及关键词的分解与拓展. 其中目标的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程度清晰,便于目标的测量.

三、 教学目标分解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不仅是提高物理常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物理教师目标意识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做好《物理课程标准》中任何一条“内容标准”或“科学探究”内容的目标分解,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且应为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的.

二是要在充分解读“物理课程标准”本身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标准的内涵. 内容标准的分解不是简单地将目标进行拆解和细分,需要关注同一学习阶段不同领域目标间的横向联系,也要分析同一领域目标不同学习阶段间的纵向衔接.

三是要适当地兼顾全国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的“考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我们可以把化学课堂设计成四个教学环节:

一、问: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注意问题的难度,过难或过易的问题均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还要注意:(1)问题明确具体,涉及面不宜过大(2)结构化,逻辑关系清晰(3)循序渐进,具有合理的梯度(4)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5)利于信息反馈,便于动态调控(6)兼备科学性和系统性。

[案例1]浓硫酸与红热的炭块反应产物的检验

案例分析:若一开始就质疑:“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所有产物?”则难度太大,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继续深入,不如将这一大难题破解成若干学生容易解决的子问题,这样学生就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主动探究,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渐进性问题组设计:①该反应产物共有哪几种?②这些产物各用什么试剂和装置来检验?③能使澄清石灰水変浑浊的一定是CO2吗?④如何除去CO2中的SO2?⑤如何检验SO2是否已除尽?⑥检验SO2及CO2用的试剂中均含水,所以反应产物水蒸气的检验应放在哪一步?⑦请思考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及理由。

问题的设置一般可以通过下列基本途径实现。

1.利用化学史料设置问题

[案例2] 氯气的性质

情境创设:舍勒是瑞典著名的化学家,他在1774年研究软锰矿时,把浓盐酸与之混合共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黄绿色气体。他将这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入水中,发现所得溶液呈黄绿色,略显酸性;把绿叶、红花放入其中,它们的颜色逐渐消褪;将蚱蜢放进装满该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几下就不动了。

提出问题:这种黄绿色气体是什么物质?它的水溶液为何显示酸性?又为何能使叶子和花朵褪色?这说明它具有什么性质呢?蚱蜢之死又说明了什么?

2.依据化学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

化学学科本身就与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创设真实、具体、可感的问题情景,让他们通过思考自己获取真实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案例3]铝热反应

情境创设:先放段野外焊接钢轨的录象。

提出问题:录象中铁路工人焊接钢轨是在野外,不可能用电焊,那用什么焊接?

3.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认知矛盾冲突设计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中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以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或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案例4]灭火原理

情境创设:把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里。

提出问题:镁条着火时,能否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呢?应该用什么?能否用CCl4?

4.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设置疑问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

[案例5]铝的特性

情境创设:将适量的NaOH溶液倒入一装满CO2的铝制易拉罐中,立即封口并摇动,易拉罐先变瘪,而后又鼓胀起来。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何先变瘪又变鼓?此现象揭示了什么问题?

5.利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引入问题

我国的历史文献很多涉及到化学反应及其现象的记载,可以用来创设悬念,引入问题。

[案例6]乙炔

情境创设: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器中放石几块,滴水则产气,点之则燃”。

提出问题:书中所记之石为何物?为何遇水即产气?所产之气又为何物?为何能燃烧?

二、想:给予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自由联想。

1.创设想象情境,引发类比联想

[案例7]原子结构

情境创设: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相互吸引,电子会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发生电性中和?

实例链接:举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动而不会坠落的例子,让学生类比联想,想象出原子的动态结构。

2.启发联想思维,完善知识结构

联想思维就是由一物想及他物的思维过程。联想能使思路开阔,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完善化。

[案例8]“硫及其化合物”的复习

联想:H2S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三、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议,议中悟,从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案例9]原电池

活动设计:学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论交流应用。

学生活动: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浸入硫酸中,观察现象;再将光亮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后,一同浸入硫酸中,观察并对比实验现象。

获得结论:①铜与该酸未反应;②电子由锌片转移到铜片;③该反应实质仍为锌与硫酸的置换反应;④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篇5

关键词关键词:Android;移动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管理

DOIDOI:10.11907/rjdk.161965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12803

0 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用户逐渐增多,截至2015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超过13.06亿。同时,以APP等为主的手机客户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目前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手机用户中,高校师生是主要用户群体,该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往往走在信息时代的最前端。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始致力于基于Android系统客户端的开发,通过移动客户端实现网络教学。

当前很多高校实现的网络教学都是基于PC端,但基于PC端的网络教学在时间和地点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随着人们信息获取方式逐渐朝着不受地点、时间方向发展,高校的网络教学也应随之发展,紧跟时代潮流,通过移动客户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零障碍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本文主要使用Java语言并以MyEclipse平台为基础对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出基于Android的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解决当前高校教学中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问题,通过该系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促进高校信息化管理。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传统网络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当前高校实现的网络教学主要是基于PC端,这种网络教学方法主要存在如下弊端:

(1)管理难度大。由于知识内容较多,当前很多网络教学中所用资源也较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不管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日常管理中难度都较大。

(2)规范性不强。随着时展,各种计算机软件涉及的内容日益增多,网络教学软件中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加大了软件的复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学没有实现规范化,因此教学过程中极易出错,并且学生在搜索相关学习信息时难度也加大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3)课堂信息管理不易。当前的网络教学系统由于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无法有效地对课堂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也就无法真实有效地了解教师讲课及学生学习情况。

(4)互动交流缺乏。由于受时间和地点等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在相关知识学习中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影响了教学效率。

(5)无法实现课堂外的学习。在网络教学系统中,一般仅限于课堂学习,学生无法通过系统随时随地学习。

以上问题的存在都会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根据时展要求开发出符合教师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基于Android的移动教学信息系统,让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客户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加强师生交流,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2 系统功能分析

本文设计的基于Android的移动教学信息系统可在移动网络或WiFi无线网络内运行,通过安装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通信设备满足教师辅助教学、课程信息管理等需求,同时也满足学生在线学习等需求。通过对移动教学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可得出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满足教师对课堂信息进行存储及管理的需求。通过移动教学信息系统,教师可将课堂上的相关信息如课程内容、学生表现、存在问题等进行记录,方便教师管理。

(2)满足学生在线学习的功能需求。通过移动教学信息系统,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开展在线学习,并通过系统加强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提高学习效率。

(3)满足系统管理员维护数据库的功能。任何系统都离不开系统管理员的管理,同时系统管理员还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因此,移动教学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满足系统管理员维护和管理数据库的功能[1]。

1.3 课程信息管理需求

在移动学习体系中,学生会学习到很多新的课程。因此,移动教学信息系统除了满足师生教学、学习等功能外,还需要满足课程信息管理需求,对移动学习体系中相关的课程内容信息如学生信息、考勤信息、成绩信息、教学通知、教案管理等进行管理,并存储在系统数据库中,教师或管理员可通过系统生成、录入、查询、删除、修改以上信息等,加强对学生课程信息的管理。具体如下:

(1)学习信息。新课程开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学生相关信息如姓名、学院、班级、学号、专业等录入到课程系统中,这些信息在录入时可通过导入功能实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授课,还可以在系统中录入学生学习过的相关课程、兴趣爱好等相关信息,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2)考勤信息。课程信息管理中的学生考勤信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平时考勤影响到学生的最后成绩。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将学生考勤信息真实地录入系统中,考勤信息一旦录入系统,不仅教师能够看到,学生也能登录自己主页看到,以便通过考勤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监管。

(3)成绩信息。高校中成绩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系统中需要将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相关信息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等记录下来,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让学生通过成绩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

(4)教学通知。教学通知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如课程上课信息通知、考试通知等,教师都能在系统中出来。

(5)教案管理。教师教案相关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教师应将课程教案录入到系统中,方便教案管理。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架构设计

通过上述需求分析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架构图。从图1可以看出,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架构主要由移动客户端、服务器、网络通信这3部分组成[2]。该系统的数据层以教学数据库为主,教学数据库中包括各学院及学院师生、课程等相关内容。教师和管理员主要通过电脑终端连接互联网、接入移动学习平台服务器,其中服务器又分为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学习内容服务器4种。管理员主要完成系统信息和权限分配等功能,教师主要完成对学生信息的添加、考勤、学习情况的检查、测试等教学管理功能,并且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网络通信则通过Internet、3G、4G或无线网络实现,学生通过在移动终端安装基于Android平台的客户端,采用移动通信网络或WiFi的方式接入移动学习服务器,最终实现知识的交互和学习。

从上述分析可知,移动学习平台的整体流程围绕3个角色进行。其中,教师和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学生、课程的设置,流程比较简单[3];学员的流程部分主要体现在移动学习客户端。整体设计流程及其与教师、管理员的关系如图2所示。

2.2 系统功能设计

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需要管理员通过手机或者PC登录到系统,实现权限管理及其它功能。其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部分功能设计如下:

(1)课程信息管理设计。教师登录到系统后点击课程信息管理,Android系统将弹出填写课程信息表的对话框。将信息填写好后,选择保存数据并传输到服务器端进行存放,具体可以对课程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

(2)信息查询设计。在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中,学生、教师登录到Android系统主界面中选择信息查询,显示查询窗口,在该窗口中输入信息并将信息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查询数据返回到Android进行XML解析并显示数据,具体可以对学员、课程、资源等进行查询。

(3)教学资源管理设计。在移动教学信息管理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系统上,这些资源包括课程内容、教学课件、练习资料等,方便学生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在主界面中进入到授课界面点击菜单按钮,输入资源名、学习资源内容,点击确定,数据便传输到服务器上。

本移动学习平台采用C/S结构设计模式。其中,客户端(Client)用Android开发,主要完成Android环境下图形化的界面设计以及各控件的相应事件[4]。服务器端(Server)用Java开发,通过WebService来实现接口。

该移动学习平台采用MVC的设计模式。其中,M指业务模型,该模型表示应用程序的核心部分,例如数据库记录列表等;V指用户界面视图,例如显示数据库记录等;C指控制器,例如处理数据库记录等,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2.3 数据库设计

在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存放学生成绩、学生信息、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学生考勤、课程状况、论坛、新闻等。因此在该系统中,数据库承担着重要角色。在教学信息系统中,Android端本地采用sqlite作为本地数据库,网络数据库使用Mysql,手机Android端数据都是来自于服务器端的数据,由此可见数据库在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性。系统的重要数据信息表如下:

(1)个人信息表。该表记录用户信息,其字段有:编号、密码、账号、用户姓名、用户权限、用户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家庭住址、所在学院、个人相片、所在班级及备注等。其中,账号是该表的主键。

(2)课程信息表。该表记录了课程信息,其字段有:课程编号、上课教师姓名、课程名、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课程考试时间、课程学分、课程简介及备注等。其中,课程编号为课程信息表主键。

(3)成绩信息表。该表主要记录学生成绩,其字段有:编号、学生编号、课程信息编号、学生得分、学生评价及备注等。其中,编号为成绩信息表的主键。

(4)新闻信息表。该表存放新闻信息,其字段有:记录编号、新闻标题、新闻内容、时间、新闻图片地址及备注等。

(5)学生考勤表。该表主要记录学生考勤信息。该表字段有:学生编号、考勤记录编号、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考勤来否、考勤说明及备注等。其中,编号为主键。

(6)课程资源信息表。该表存放教学课件信息,其字段有:资源编号、资源名、资源位置及备注等。

由于该教学信息系统涉及数据表多,本文只列出重要的数据表进行了分析。

3 结语

Android教学系统中的考勤功能可对学生机进行监督,为教师查询学生上课状况提供了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不依赖于传统的PC,只需要手机端登录到系统即可参与移动教学。Android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解决了教学系统移动化的难题,使得教学更加便捷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韩桂芳,陈新民,张仁贡.基于的高校教学信息平合[J].教育信息化:学术版,2006(7):2223.

[2] 王英杰.基于Android系统的远程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篇6

天堂与地狱的距离

让语文为孩子一生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实录及评析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数学学习——“平面图形的密铺”教学案例与评析

找准教与学的契合点——“有理数乘法(一)”课堂实录

自学自测 互学互助 导学导练——“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聚焦:让课堂提问更有效——以《散步》教学为例

一个有语文味的拓展

“好学生”的标准——从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谈起

含蓄,也是一种力量

以《礼物》为例谈“品”读

“品读赏析”环节到底该怎么上

“半”字人生——《孔乙己》教学片段及反思

从一节评优课看数学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教给学生解题后的反思

让学生亲历定理的发现过程

让平面几何题更加生动活泼——传统平面几何题的升华

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的教学案例与思考

竹为节

统计分析与试卷编制方面的素质训练

数学(七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语文(七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英语(七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物理(九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化学(八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一般过去时”教学纪实

“There be的过去时与将来时”教学纪实

如何在情境中讲语法

引领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的预设策略

在活动中探究 在探究中活动——切线长定理教学案例与反思

老师,这种方案不合理

“成语故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谈恰当运用背景材料提高教学有效性

汉语的“竹子”与英语的“mushroom”

“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诊治”

巧用塑料瓶做实验

“启发”式谈心

小灯泡额定功率测量故障揭秘

与诚实赛跑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聚焦 精选 整合 优化——从“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谈起

用研究性学习指导数学活动课——二元一次方程活动课教学案例

“等腰三角形判定的综合应用”课堂实录

“铺地砖”教学纪实与评析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课堂实录

“Shopping Online”课堂实录及反思

寄情于物,形散神聚——《春酒》说课设计

忆·赏·悟——《春酒》说课设计

“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教学设计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探究与教学反思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Section A 1a-1c)说课设计

“I am making a card for my Mother's Day”教学设计

“家住三江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及反思

《鸿门宴》 网络课堂教学案例

百花

快乐节日 快乐活动

篇7

关键词:边防检查 实战案例 教学

中图分类号:D63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员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进而得出解决问题一般方法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后来管理学界在哈佛大获成功,可见它在教学领域中才发挥其应用性和重要性作用。近年来,教学案例作为联系边防检查实战和边防检查教育培训的桥梁与纽带,探索实施教学专业化改革,积极推行边防检查实战案例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边防检查实战案例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开拓、整体推进,全面提升边防检查专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开展边防检查实战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边防检查培训就其实质而言,从其职业特征来看更加侧重于以现场、案例为重点的实践性教学。

(一)开展实战案例教学是落实“问题导向”培训的需要

首先,口岸出入境安全隐患和边防检查工作一直处在动态发展之中,我们的执勤人员在正常履行边防检查工作的同时,会遇到不断凸显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又是执法人员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其次,要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培训必须与边防检查工作的变化、发展保持同步,从实战中来,到实战中去。

(二)开展实战案例教学是提升岗位履职能力的需要

岗位履职能力,是在检查员在岗位能力中占据核心地位、具有较强辐射性、牵引性的能力。作为一种执法实践能力和警务实战能力,它来源于检查员的执法、履职要求,又在检查员的各项执法、管理活动中,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执法、管理案(事)例加以体现的。开展实战案例教学,就是将一个个经过总结、分析、反思的客观、真实的案(事)例引入边防检查专业教学训练,通过强化以案例为载体的专业教学训练,来达到提高检查员岗位履职能力的目的。

(三)开展实战案例教学是提高专业教学实战效应的需要

当前,边防检查专业的培训教育工作已经走出了一条紧贴实战、追求实效的道路。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使学员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通过见习与实习,有效地运用到真实具体要求的案例中去;二是构建“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态度”一体的教学训练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现了“实地、实景、实兵”的考核方法。

二、当前开展边防检查实战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选取和编撰案例有欠规范

边防检查专业的实战案例,在其选择和编撰上应当有严格、规范要求的,但就开展案例教学的情况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偏差和问题,选取案例重案件情节、轻专业内涵;分析案例重案情叙述、轻总结反思;三是案例启示重个案实务、轻共性指导。

(二)案例教学的目的拿捏不准

运当前案例教学的现状看,使用案例的目的一般是为了吸引学员或提高学员兴趣而“讲故事”;或者为了验证教学人员传授知识的正确性而“举例子”。

(三)案例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

以执勤现场的处置突发事件为例,分析的重点应当在于如何针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现场处置,执勤人员应如何开展勤务,后续工作应如何开展现场调查等,至于突发事件的过程不应列入讲解重点。

三、我们在案例教学方面的应对与实践

(一)深入实战,选好教学案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行实战案例教学,就要率先利好我们的“器”即选好案例。案例教学的质量高低与否,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就是广泛收集、精选案例。

1、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贴合实战,适合教学

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够体现三大功能:第一,要有实战启示性。用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应当对边防检查实战具有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第二,要有内容匹配性。所收集的案例应当适合本专业及课程、科目的教学与训练。第三,要有训练结合性。所选案例应当注重设计,注意与教学结合。

2、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真实鲜活、典型可鉴

收集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案例必须来自实际警务工作,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同时收集的案例必须具有鲜活性。在时间和内容上,所收集的应是近期内的、有代表性的、有鲜明内容的案例和事例。

(二)精雕细琢,编好案例教材

我们在编撰案例时,除了把握客观真实、全面深入、合规适教的基本要求外,还特别注意“谋篇布局”,注重案例教材编撰体例、结构的完整和规范。

1、统一体例,规范结构

具体包括案情介绍、案例评析、案件启示。案情介绍要对案件的基本情况作一个必要交代,使学员对案件情况有一个清晰了解和认识。案例评析是案例教材的关键部分,评析得好坏、优劣,直接影响案例教材的编撰水平与质量。要坚持“务实”,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着手,全面剖析。案件启示要符合“触类旁通、规范指导”的总体要求。

2、结合教学,明确要点

在编写教材中要抓住教学与实战、培训与能力的结合点和关节点,真正以正确理论为指导,寓理于事,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边防检查实战典型案例要在“做中学”,有利于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务实,用好教学案例

篇8

       封面学校介绍

        (1)封面学校介绍 无

        教改前沿

        (4)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自身学习理论的重新解读 姚建忠

        (6)生态课堂:演绎教育的和谐 薄方林

        (8)语文课堂学习策略 徐静佩 陈奇斌

        教育感言录

        (9)善意的谎言 陆国杰 李金洋

        教改前沿

        (10)一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刘萍

        (12)以人为本,开辟作文创新之路 王青

        (14)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顾晓红

        教育感言录

        (15)在张扬个性的心灵对话中充满活力 史小芳

        教改前沿

        (16)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探索 钱维娜 陈卫东

        (17)新理念 新课堂 新评价——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 李增强

        (19)“全程式”美术课堂教学评价 沈小花

        科研指津

        (20)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校本教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彭丽君 孙闯 孙雪昭

        科研经纬

        (22)巧借“节日、纪念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魏仁飞 宋飞

        (23)低学段数学教学中情境设计与运用研究 林金江 朱春明 朱玉勤

        (24)激发学生数学课堂的“主角意识” 张燕

        (26)数学教学的“有疑——无疑——疑中出新” 晁林

        (27)引导学生 走近数感 屠莉琴

        (28)对数学符号教学的思考 良

        (30)品德与生活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落实 宗引囡

        (32)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王建凤

        (33)小学舞蹈创编和教学的艺术特点 刘静洁

        案例与分析

        (35)两种教法 折射不同的教育思想——语文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 顾桂荣

        (37)关注个性差异 尊重个性体验——一年级《家》的教学及评析 朱健琳

        (38)《两只小狮子》教学片段及反思 王洪汝

        (39)在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学会做客》口语交际教学案例与评析 许嫣

        (41)多媒体进课堂教学尝试——《比尾巴》教学有感 陆玉芳

        (42)学会真正的阅读——《雨点》教学片段及反思 刘芳

        (43)一个文本 多种感情 几多回味——《去年的树》教学与反思 方利

        (45)以玩为主:一年级语文教学示例

及简析 陶友云

        (46)在游戏中学数学——一年级“数的组成”的教学 张荣森

        (47)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园地 唐晓红

        教学衔接研究

        (48)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濮荷英

        (50)牛津初中英语教学探索 周惠琴

        专题研讨

        (52)语文教学的“关系” 张菊荣

        争鸣之页

        (54)网络时代的语文教学 李明霞

        (55)营造互动的数学课堂教学 周敏

        热门话题

        (56)阅读:回归自然,还“本”求“真” 庄蓉琴

        (58)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理性思考 吴刚

        (60)运用开放性策略 追求可持续发展 任建华

        名校专版

        (62)抓教学三项常规工作 促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陶建良

        (64)语文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陶沁

        (66)着力探索 倾情“对话”——语文课堂精彩的“生成” 俞培菊

        (68)数学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杨春蕾

        (70)注重情感教育 塑造健全人格 蔡秀华

        (72)小学体育应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学 沈伟华

        名师教学研究

        (73)教师——“富有个性的读者”——特级教师薛法根《卧薪尝胆》教学片段及分析 虞岳明

        青年沙龙

        (75)家校合作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 谭敦舫

        教育感言录

        (76)执手相看泪眼,竟成无语凝噎! 时守礼 熊苏芹

        海外传真

        (77)美国全方位浸润式的价值观教育 朱芳仪

        治校方略

        (78)校园管理中的文化建设 韩培珍

        (79)本刊理事会名单 无

篇9

一、 你的标题修改了吗?

原稿标题:《读懂学生,有效教学——二年级下册“倍的认识”教学案例》。

修改稿标题:《你是这样想的吗?——以“倍的认识”为例谈读懂学生》。

(评析:文章的标题要体现与某个具体的新观念相对应,有理论价值;同时要针对课程与教学中的普遍难题,有实践价值。“课堂教学中时刻要从学生出发读懂学生,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确符合上述标准,但是以“读懂学生,有效教学”为标题,笔者反复推敲之后觉得:这样的表述过于科学化,问题不够清楚、具体。于是修改为“你是这样想的吗”,以问题入手、主旨切入的方式,则更为清晰、独特而具有可读性。原来的副标题“二年级下册‘倍的认识’教学案例”问题不清晰,也有过度说课的嫌疑,于是修改为“以‘倍的认识’为例谈读懂学生”,让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

二、 你的结构调整了吗?

原稿结构简介: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而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倍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74至75页的教学内容,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意教材及教师自己的意愿,……下面笔者结合“倍的认识”教学活动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案例一:为了弄清楚学生对于“倍”这一概念的知识储备,笔者设计了几组课前练习题:1. 出示下面的填空让学生口答。……

案例二:做教材第74页“想想做做”第三题:先练一练,再填空。……

案例三: 在学生完成《补充习题》第41页第2题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填写:……

案例四:在学生完成《练习与检测》第52页第一大题的第2题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填写:……

修改稿结构简介:

引子

笔者在参加市、区内教研活动时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不少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材及教师自己的意愿,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以至于即使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再深再透,教案设计得再好,最后也很难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既然要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审视整个教学过程,那么真正地了解学生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笔者结合“倍的认识”教学活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情简析

“倍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74至75页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

案例一: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

篇10

关键词:化学探究实验 自主 合作 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提出本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课堂教学案例——对比传统理念和新课程理念下“盐类水解”教学方式的转变

案例一、两位教师的新课引入

师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盐类的水解”。

评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听讲、接受式学习状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

师2: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实验室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种盐类。今天,我与同学们共同来讨论盐类的问题。

评析:“共同”“讨论”两词体现了师生平等地位和课堂上的一种合作关系,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案例二、教学过程设计

师1:(1)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用pH试纸检验HCl、H2SO4、NaOH、KCl、Na2SO4、Na2CO3、NaHCO3、NH4Cl、CH3COONa、(NH4)2SO4、Al2(SO4)3溶液的酸碱性,引入课题??????_____盐类的水解。

(2)理论分析CH3COONa溶液和 Na2CO3溶液呈碱性原因,得出规律: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3)理论分析NH4Cl溶液和Al2(SO4)3溶液呈酸性原因,得出规律: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4)据以上分析引出盐类水解定义、实质和水解规律。

(5)提问:Na2CO3溶液中,c(Na+)=2c(CO32-),对吗?为什么?

评析:本节课利用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引入。学生完全依据教师演示实验得出实验结果,然后教师分析盐类呈现出酸性或碱性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上被教师牵着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最后一个设问,使学生思维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师2:(1)复习提问:常温下,水的电离程度如何?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与pH、c(H+)、c(OH-)有何关系?

(2)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用pH试纸检验KCl 、Na2SO4、Na2CO3、NaHCO3、NH4Cl、CH3COONa、(NH4)2SO4、Al2(SO4)3酸碱性。

(3)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完成下表。

实验记录表

(4)以NH4Cl、CH3COONa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盐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的原因,给出盐类水解定义。

(5)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盐类水解规律,引导学生推测弱酸弱碱盐在水溶液中的水解情况。

(6)依据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指导学生完成NH4Cl、CH3COONa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7)学生分组讨论:家中蒸馒头时,为了蒸出膨松可口的馒头,要在发酵好的面团中加入适量纯碱,这是为什么?Na2CO3为何俗称纯碱?

评析:本节课是我根据人教新课标版选修4设计的一节课。第(1)步,通过复习提出溶液酸碱性由c(H+)与c(OH-)相对大小决定,为下面分析盐溶液酸碱性打下基础。第二步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测定溶液pH,认识到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这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渴望从理论上得到解释,得出规律。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激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第(3)步,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经教师引导完善表格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喜悦。第(4)(5)两步,引导学生亲自去探究、去发现盐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归纳盐类水解规律,提高学生思维及推理能力,最后推测弱酸弱碱盐水解情况。第(6)步,在书写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第(7)步,联系日常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在分组讨论中也激发了学习热情。

二、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确立新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强调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知识只是一个载体、中介或者桥梁。学生以学习知识为手段,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过程,最终培养学生发展所必需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师担当新的课堂角色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学习者。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教师除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其它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如综合活动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在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下,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在积极主动、快乐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应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为构建新课程理念下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化学课堂而努力!

注:本文是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课题《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JS2013—53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王磊.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