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诱因;疏导方法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问题甚至最终形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因此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应该从引发心理问题的诱因入手。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及疏导方法有: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进入大学的每一个新生都要经历角色转换的过程,此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有的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不大一样,产生心理落差。

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大量研究表明,考试及学业负担已成为很重要的一大类应激源,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一部分大学生所学专业非所爱,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明,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中,被动学习;还有,就是来自课程负担,所学课程门类多、内容杂,加上教与学的方法都不得当,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或倦怠;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高校中盛行的经商热、读书无用论也直接冲击着学习动机,容易导致学业荒疏,产生心理障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如某高校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数学尖子,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未能及格,自信心顿然坍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跳楼身亡。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而且,有调查表明,目前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幼年家庭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由于交际困难,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同时又由于无倾诉对象,更加重了心理压力。

某医科大学学生小王由于来自农村,缺乏体育、音乐才能。别人去踢足球、跳舞,他不好意思向人请教,自傲与自卑发生冲突,最终跳楼身亡。

这个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及网络依赖

篇2

关键词:班主任;问题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经验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疏导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转化成技能、技巧,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学习方法的不适。现在的中学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均由教师和家长安排,每天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辅导、做题,“死啃”书本,一切读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能力培养。然而在大学里,老师的辅导和督促少了,从课程设置来看,和中学比大学课程多,专业性、理论性强。对于这些变化,班主任必须及时作好引导工作,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我首先着重从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差别上来引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技巧;其次,帮助同学分析了如何配合任课老师,如何认真完成作业。其三,专门请了四位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高年级同学来我们班开座谈会。介绍他们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如何搞好学习,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关系等经验,使我班学生受到了较大的启发,为我班建立优良的学风奠定了基础。第一个学期快到期中时,教现代汉语的老师非常高兴地告诉我,我们班的学风非常好,学习认真、成绩优良,少数同学成绩十分优秀。期中考后,我们班的平均分要高出另外一个班的一个分数段,学生高兴,自己也觉得欣慰。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在学生刚入学时,认真做好学生有关学习的心理引导问题,对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二、个别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

要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注意到了它的重要性,更何况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我班有一个学生高中时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所以,刚进大学后,担任了我班的团支部书记,代表全校五百多名新生在军训动员大会上发了言,又被推荐到学生会搞社会工作。应该说,这个同学确实是比较优秀的。但期末考试时,她有两科被通知补考。她不相信这是事实,我作为班主任也不相信。对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多很多……究竟如何来做好她的心理疏导工作?事后,我才知道为此她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后来我主动到宿舍找她,对她做了许多心理引导工作,帮助她分析了失败原因,找准出路,制订了后五个学期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方法等,为她的大学四年做了一个细致的规划。现在,这个学生的学习已有了较大进步,思想、情绪基本稳定。

三、厌学心理疏导

厌学心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相互作用或生理、心理的相互影响,而对学习产生腻烦、厌倦、甚至嫌恶和反感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大学学生中,往往有一小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无兴趣,参加课外活动无兴趣,周末,别的同学能找到玩处,可他们则在宿舍里发呆,觉得空虚、无聊、离群独处,我暂且把他们称为患了“无趣病”。而这些学生又往往是从厌学开始的。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自卑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生认为,学不学或者学好学坏以后同样难找工作;还有的学生在中学成绩较好,但由于高考没有考好,以致到了大学后情绪低落,造成厌学。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了一次以“人生价值”和“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需要同轨”为题目的专题班会,班会提纲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如何去?”“社会需要什么?我有什么?没有什么?该学些什么?如何学?”我用马斯洛的人格层次需求理论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结果讨论和争论场面激烈,最后通过我的总结性的正面引导和阐述,学生们清楚了自己今后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学的问题。

四、自卑心理疏导

又到了一年一度评学生奖学金和困难补助金的时候,最让人为难的是最困难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都太差,学习成绩好的,家庭经济又都不困难。贫困生一般在入学的时候就已初步显现出来,表现在交不齐学杂费,衣被单薄等,他们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和下岗职工家庭。作为班主任,必须掌握这些同学的情况,主动去帮助他们,关怀他们。比如:我们现在实行的建立贫困生档案,按照贫困生的贫困等级发放困难补助等。由于经济贫困使贫困生的心理产生了系列问题,从而给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是经济压力:这是困扰贫困生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因学杂费交不齐心里发急。其次因为有许多费用无法开支而陷入经济困窘。二是学习压力:由于贫困生得到的关爱比其他人要多,他们都希望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得到的关心和爱护,但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础一般都比较差,又面对着自主择业的强烈竞争,所以自责心理和就业压力都很大。三是外部环境的压力:“贫困生”这一特殊称号无形中使他们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部分贫困生由于自尊心过强,过于敏感,对待一些人和事表现较为偏激,贫困或坎坷经历带来的挫折感,使他们对社会、对他人有一种戒备心理,于是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地参加班级活动,喜欢独处,害怕来自四面八方带有“歧视”的眼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正是由于这些压力因素造成了贫困生思想意识和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思想认识模糊、消极、有依赖、焦虑、自卑和孤僻心理,甚至思想意识颓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惰性逆反心理严重,自甘沉沦等”。这种因物质贫困而导致的精神贫困已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事端。为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克服重物质资助、轻精神扶持的不良倾向,做到精神扶持与物质资助并重,让贫困生在经济脱贫的同时,首先实现精神脱贫。

如此我采取一方面按规定把奖学金发给品学兼优的同学,然后让他们捐一部分,班费出一部分作为“贫困生进步奖”由生活委员管理,对成绩落后的几名贫困生在期末考试后,以成绩和名次为标准发这个奖学金,每进步一个名次奖励100元等。平时让成绩好的同学在各方面一对一帮扶这些贫困生。另一方面我采取从精神方面给予帮扶。主要做法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班级和院校级各种竞赛活动;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一些工作;只要发现他们一有进步,哪怕一点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从心理和自信心等方面给予扶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困难和阻碍,产生挫折。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如果不能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和适当的情绪调节,就会导致自卑心理和不良反应。

此外,还有如交友心理、嫉妒心理、过失心理、虚荣、崇拜、冒险等心理倾向都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需要班主任及时发现和研究,做好心理诱引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结果;对策分析

一、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发展状况

我国长久以来就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习俗,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更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格外重视,贫困地区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可以上大学了。我国近几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使一大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子女实现上大学的愿望。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居多,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的家乡大都不富裕,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了家庭的大事。国家对少数民族家庭的优惠补贴政策真正地使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极大惠顾,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二、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结果

1.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我国高校的很多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以贵州少数民族的贫困大学生最为普遍。这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走出的大学生怀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带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进入坐落在繁华都市的大学校园里,首先带给他们的是新奇感,其次是沉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或许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们自己是充满自卑心理的,这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学业,影响了他们正常、健康成长。

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周围环境影响大

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有很多是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不仅同情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相当多的是轻蔑与看不起。这些学生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很多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初次来到大城市,言语、习惯上的差异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很多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甚至受到个别同学和老师或善意或恶意的嘲笑,这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

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还不充分,很多高校由于自身实力不足,缺少专业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很多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疏导,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国家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不难看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与有效心理咨询疏导的关系。

三、解决对策分析

1.倡导高校师生尊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

少数民族同胞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好伙伴,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风格、处事习惯等,对待他们态度要亲和,不能做出损害民族感情的事。不能使他们受到来自学校与同学们的伤害,要让他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要帮助他们及时适应学校及本地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帮助他们尽快赶上高校的学习、生活节奏。

2.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

根据相关规定,国家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展开部署,倾斜少数民族学生,注重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疏导,尽可能地避免恶劣事故的发生,尽可能地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要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进行专项的研究工作,对涉及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到位,针对具体的实例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小结

贵州少数民族多,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如何缓解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有必要,只有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才能对社会的热点有一个基本回应,满足民众期待。我们所做的调查与分析就是为了帮助贵州少数民族贫苦大学生改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的社会秩序、民族关系会更加和谐有序。

参考文献:

[1]陈耀辉,陈颜,李晓刚,胡期丽.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及应对措施[J].亚太教育,2015

[2]陈嵘,秦竹,杨玉芹,马定松.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篇4

1 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涉及到学生的隐私,大部分学生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的。例如,作为大学新生而言,学生普遍存在恋家的心理,甚至在校园中感到孤独无助,并且逐步上升为一种病态的心理。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已经处于成年人的年龄,这样就致使学生不愿意表现出自己恋家的心理,特别是更爱面子的男同学。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学生不愿意承认自己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也不希望接受任何的教育,从而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顺利的进行。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团体咨询,也就是改变以往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整个团体中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团体成员的支持和鼓励,能够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个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不是难以启齿的。

基于此,学生能够更主动的接受心理疏导和咨询,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团体咨询能够起到相互带动作用

团体咨询能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更明显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团体咨询能够起到相互的带动作用。

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在团体中,团体动力对于团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团体成员也是靠着动力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当团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成功克服自己心理问题以后,就会形成良好的心态,从而变得活泼起来。这样就会影响着团体成员,带动其他成员变得活泼起来。对此,团队的带动作用就能够逐渐的形成,推动学生克服更多的心理问题,促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3、团体咨询具有更高的效率

对于大学生成立的师资队伍来说,主动高职院校依然不具备足够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疏导以及治疗,没有利用充分的人力、物力等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

团体咨询有着较高的水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务等。和个体相比,团体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精力上都比个体有着较高的水平。由于团体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成员带来其他的收获。

2 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中的负面意识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别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群体。诸多高职院校已经慢慢将实践教学当作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力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中,为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益处,从而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中负面意识的影响和侵蚀。具体地说,当代大学生中受到“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意识影响的人数并不少,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不是个例。

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团体咨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中存在的负面意识,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中的负面意识,使学生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在进入社会后更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因为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个例,高校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团体咨询,针对整个年级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社会中的负面意识,进而提高心理的防御力和抵抗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是非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2、利用团体咨询建立良好的班风

同时,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高校不但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能够沐浴在正面积极的环境中,进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因此,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班级作风,并在班集体中创造出一个健康活跃的气氛,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深深感受到,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创造有利条件。这时,教师就能够将团体咨询模式应用其中。

针对于整个班级,教师就可以利用团体咨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变得健康。

3、新生入学时的应用

在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也是团体咨询得到普遍应用的方面。大学生新生难免存在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包括孤独无助的负面心理、来自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等等。

对于刚进入到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来说,学校无法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入学阶段,高校会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全部的新生做好相应的疏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够在入学阶段中克服内心恐惧的心理,让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高职生活,并试着找到自己的角色,继而可以在高职院校中全身心健康的成长,促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

1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开展阅读治疗的必要性

根据近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很少能够主动接受专业心理治疗。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知识受众优势开展阅读疗法, 通过阅读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观,从而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奋发向上的创造精神,增强抵抗挫折的信心。通过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和预防中起积极的作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以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主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各个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肩负着教育与情报信息服务的双重职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绝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是积极参与者,在引导和帮助其心理健康发展上,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职责。

2 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料,阅读疗法的实施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大学图书馆内藏书丰富,学科门类齐全。不仅如此,图书馆能够提供书籍、期刊、报纸、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电子图书等多种阅读方式,在辅导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拓宽了眼界。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这浩瀚的书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真正做到对症下书,解决心理困惑。

2.2 环境优势 宽敞明亮的阅览室,优雅舒适,为阅读疗法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览环境,使读者步入图书馆就深深地被这里的氛围所吸引,大学图书馆的环境不同于寝室或者教室,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更深的文化氛围。不但环境优雅舒适而且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这样的环境不仅能够使读者更好地汲取书籍中的知识而且可以使身处其中的读者平和心境,正是大学生心灵自我调试和修复的好场所。

2.3 知识受众优势 阅读疗法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它只适用于那些有良好读书习惯的人。大学生相对同年龄的社会青年,阅读水平相对较高,具有较好地读书习惯和兴趣。他们更善于思考和领悟,容易与阅读材料的某些环节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大学生是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善于思考,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阅读疗法更适宜在高校中开展。

3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开展阅读疗法图书馆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3.1 阅读疗法书籍的选择 阅读治疗阅览室里的藏书要有针对性,主要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或开发心理潜能的书刊为主。要把不同的书刊推荐给有不同心理问题的读者,如忧郁的人应读欢快幽默和积极向上的书刊,如神话、幽默作品、科幻、寓言故事等;性情暴躁易冲动的人,应读一些修身养性的书刊,让他们了解别人是怎样待人处世的,使他们逐步掌握交际技巧,从而解决他们在这方面的困惑,提高交际的信心;因恋爱而苦恼的大学生给他们推荐《青年心理》、《心理与健康》、《心理世界》等读物,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正确对待恋爱中的起伏和变化。

3.2 加强阅读疗法的宣传 “阅读疗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治疗方法,它虽源远流长,但在我国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操作体系,处在摸索探讨阶段,无意识地实施着,要使大学生能够科学地、平静地接受这种疗法,只有让大学生在了解、认识它的基础上,才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各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宣传栏、校园网,发放阅读疗法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宣传阅读疗法知识,使大家对“阅读疗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以上手段使大家知道“阅读”不仅治愚也治病,在大学学习期间乃至今后走到社会上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许多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都是可以借助“阅读”相关资料来自己解决,并使之终生受益.,使大学生形成有心理问题主动求助于“阅读”的习惯。

3.3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阅读治疗人员队伍 阅读疗法是一门医学、图书馆学和心理学交叉的学科,这就对从事此项工作的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全面的图书情报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方面的知识,通过善意的关心和积极的阅读指导给大学生以心理上的疏导,使阅读疗法能够顺利开展。但是现实中具备这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在图书馆很缺乏。因此,大学图书馆应从阅读疗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引进一批专业水平高、具有一定阅历的专家型人才,或者对在职图书馆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研究能力,又精通业务的专业人才。

3.4 请心理学专家定期开设讲座 图书馆聘请心理专家就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借助生动形象的案例,将枯燥的心理学知识融入到真实生活里。讲座形式不仅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之间就阅读疗法的具体情况进行探讨,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同时专家对图书馆阅读疗法工作进行指导,使图书馆能够及时了解阅读疗法工作的不足之处,随时改进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阅读疗法,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服务创新,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学生阅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时发现各种心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吴秀玲,郭文霞.大学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设想[J].中北大学学报,2009(6):104.

[2]王倩,丁祖荣,韩俊.发挥阅读疗法优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9(5):46-47.

篇6

[关键词]参与心理辅导 职业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①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作用;②心理健康教育片面针对心理有困难的大学生,而不是以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同时,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很多高校只能聘请心理学专业课教师或政工人员参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现状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峻与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足的矛盾,我国很多高校建立了三级心理辅导体系。由于工作的职责、任务、性质、原则都与大学生有密切的联系,辅导员在学校心理辅导三级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一、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有着较强的职业优势

(一) 辅导员工作的亲近性

首先,在大学生的眼中,辅导员不仅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又要成为其知心朋友。大学生刚入学的时间,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与周围同学交流的比较少,在学校没有知心朋友。同时,离家比较远,来自家庭的支持相对性的大量减少,又与社会真正接触的比较少,而来自宿舍同学、社团、以前同学的影响相对增加。此时,大学生最需要来自与他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辅导员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而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是由留校或外校聘任的优秀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生担任,这些辅导员求学期间,绝大多数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相对地更加了解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同时,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相差无几,其比较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随着年级的增长,辅导员应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帮助大学生解决其在学习、情感、求职就业、人生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心理辅导方面发挥重要的教育职能,做好大学生的知心朋友。

其次,辅导员工作范围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就业、人生发展等方方面面。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团建等)、贫困生评定与勤工助学、安全维稳工作、社会实践的组织、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求职就业辅导等。因此辅导员应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现状、生活情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有针对的、有计划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再者,目前我国各高校辅导员的选聘和配备的制度决定了辅导员原则上到其专业背景相近的院系任职。因此,辅导员相对熟悉本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性选择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方法,这极大提高了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的可行性。

最后,作为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可以将心理辅导的理念融入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可以利用班级、年级、学校的各种可以的力量,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组织班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并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并重,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德育与心理辅导的相关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属于学校德育的工作范畴,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心理辅导时,辅导员要把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协调统一;如果心理问题是由认识层面导致的,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协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心理活动的协调性与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的了解和把握。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同时也引起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是因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承载了家庭和社会巨大的期望,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引起极大反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这些心理问题是由于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学业上的优势不在、学校生活不适应、爱情方面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就业方面的困难、人生发展定位不准等等,甚至在心理上感觉到不适应,这些其实并不可怕,这只是大学生在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即发展性心理问题,不属于心理不正常范畴,根据ABC理论,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大学生对事件的认识问题。在认识改变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十分明显,即辅导员经过短期培训是有责任、有能力参与到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的。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

(一)心理学知识结构和心理辅导技能等方面的先天不足

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不仅需要有很强的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而且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技能、方法,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是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短版。学院选聘辅导员一般录用相关或相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很多辅导员在校学习时,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另外,高校辅导员也面临着很多心理问题和职业发展问题,这也影响了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差异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和大学生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辅导员是站在国家、学校、教师的角度进行工作;而心理辅导时,辅导员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辅导员是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为大学生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和大学生的谈话,有可能作为大学生入党、奖学金评定等方面标准;而心理辅导就没有这方面的利害关系。再者,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解决的是大学生目前面临的生活、思想多方面的问题;而心理辅导时,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分析并解决其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

以上三方面问题反映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在工作的原则、性质、手段、任务和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这就给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产生了很多的障碍,辅导员不仅要提高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重新学习心理知识和掌握心理辅导技能。这就使得辅导员不仅要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繁杂的学生事务管理,而且要抽出大量的时间,解决大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与此同时解决辅导员自身的心理问题。

三、将心理辅导工作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中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存在着较强的职业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和劣势。即高校辅导员年龄普遍比较年轻,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学知识结构和心理辅导技能的先天不足,社会经验比较少,心理危机处理能力比较差,存在着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定位的偏差,所以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在对辅导员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培训,并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和疏导方式,不仅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给大学生以指导,并在相应产生的心理问题加以辅导和疏导,以此,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篇7

[关键词]自我调节 团体心理训练 危机干预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97-02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问题呈多发多态的趋势,可以说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开发学生潜能,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要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注重传授心理保健技能,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以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为此绝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计划、比较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使他们了解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大学生活各个阶段自身心理特点,通过知识的灌输以及依靠个别心理咨询和“热线电话”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大学生只要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心理就会健康起来。但结果并不是这样的。其实,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健康知识课,而是使大学生心理变得健康起来的课。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讲清楚道理,而且更重要的还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大学生自己去感受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各项要求,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增强抗挫能力,学会人际交往,学会有效学习,学会恰当选择。所以,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传授心理保健技能,以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可以有效地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

心理保健技能主要包括如何识别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如何干预自己的心理问题两大方面,其中要侧重于心理调节的方法。心理调节的方法有许多,如自我激励法、自我暗示法、自我宣泄法、自我训练法、自我放松法、移情转移法、顺其自然法等。这里的关键是在课程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能够多说、多想、多做,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实现自我体验、自我启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学生是参与、完成心理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协助者和提供建议,因此应注意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心理保健技能的练习来促进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团体心理训练方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团体心理训练是在策划者的精心安排之下,采用团体成员一起做游戏、进行各类竞赛、自由畅谈等团体活动的形式,对参加者的人格(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结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在欢乐愉快之中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的一种心理科学方法。团体心理训练相比较于个体心理咨询、电话咨询或网络咨询等咨询方式,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效果容易巩固和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等优势。近年来,很多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效果很明显,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人生道路基本是一帆风顺,而且在中小学所接受的应试教育和传统“家长式”教育的影响,许多人个性懦弱、缺乏自信、孤僻内向,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因此,他们心理素质相对较低,人际交往不协调的比例较大,尤其是面对就业的压力、完成学业的压力以及恋爱情感方面的困惑更突出。开展团体心理训练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它重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实践性强,重在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外活动、班级和团队活动都可应用。团体心理训练活动的主题名称和训练内容越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越能够真实地反映他们当前生活中所关注的问题,参与训练活动的大学生的反应就会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会越有效。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中,让大学生进行现场的面试,让其他同学来发现问题,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还有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做情绪的主人团体训练、压力处理工作坊、领导才能拓展小组、耐挫能力训练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欢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训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能力,增强信心,锻炼胆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点,以达到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三、健全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帮助

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同时也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也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同时担负着心理危机干预的任务。健全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不仅可以有效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还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苗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从各高校实际出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围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可建立骨干工作层、专业工作层和专家治疗层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骨干工作层,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部分。主要由学生和心理辅导教师组成,每班可根据学生人数设立一定数量的心理委员,心理委员由辅导员教师推荐,该生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能力。其任务是,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中的心理变化特点,发现和适时报告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异常问题;关注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异常孤僻的同学;并对出现较轻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做好相应的疏导和调适工作,引导大学生自主缓解因学习任务和人际关系不良等带来的心理压力,努力使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反应降低到最低水平,使心理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

专业工作层,是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部分。主要由本院(系)专兼职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构成。其任务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评估,建立和管理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随机指导,辅助心理委员和辅导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危机干预以及疏导治疗,防止心理问题加重;对短时内难以治愈、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发生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输送到学院的医院和相关心理卫生机构进行诊治。

专家治疗层,是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高校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构成。其任务是,对专业工作层无法完成的重度心理异常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同时,负责对院(系)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支援,定期深入各院(系)巡诊,并对遇有重大事件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四、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充分融合,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篇8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经常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不仅包括身体、智力和能力的健康发展,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在高校全面、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麻木思想和忽视心理,有力地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及时剖析心理,及时纠正、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有利于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这个任务的基础保障。要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助力,引导教育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及时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全面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坚定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圈,促进思想政治觉悟的不断提升,将知识转化为综合素质。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填鸭式灌输,追求的是数字化的升学率;传统家庭的“温室教育”,实行的是溺爱式圈养,追求的是最大化的大包大揽,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空间,忽略了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们一旦走入大学校园,面对需要独自思考和生存的新环境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和“温室教育”所带来的弊端,通过心理教育方法,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增强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及时汇总分析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适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疏导,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摆脱心理困扰,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1.注重入学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新生入学初期,大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路口,各种思想冲击和心理变化随之而来,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注意把握新生入学这个重要的时期,通过正反面教育、参观学习、生活实践、人际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强化一对一的心理交流和辅导,传授他们心理调适方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未来将面临的挑战,正确看待自己在适应转型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变化,充分地做好准备,有效地调适心理,及时地规范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调节适应能力。具体而言,正确发挥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通信设备、教学设施等科技手段,放下身段走入大学生中间开展多样性的心理辅导教育,拉近师生关系,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同时要善于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助作用,培养两名班级心理委员(男、女各一人),让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开展集体拓展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2.注重心理调查,掌握大学生的适应情况心理调查能够及时直接地掌握大学生的适应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它是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校园里面,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问卷调查、模拟测试等方式,深入大学生开展广泛的心理调查活动,把握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教育。对于严重适应不良、家庭贫困、心理健康有问题、学业困难、身体残疾或有特殊疾病的特殊学生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建立相关学生的特殊档案信息,从物质、精神、心理多渠道、全方位地加以关心。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团结学生合力做好思想引导、精神鼓励和心理疏导工作,最大限度地给予特殊学生群体合理的资助。

3.注重课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一,强化品格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品格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行修养水平为目的,不断增强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自控力、责任感、荣誉感的教育。高校应该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积极广泛地开展大学生的品格素质教育,促使大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培养其果断、坚毅、自信的意志品质,促使大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冷静、客观、全面的思维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和现实。第二,强化情绪管理教育,增强大学生调节控制的能力。情绪管理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处于心理素质发展阶段,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情绪易敏感、情感易偏执、行为易冲动。因此,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把情绪管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实践,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正确认识自身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充分利用积极的情绪状态,克制消除负面的情绪状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第三,强化心理动力教育,增强大学生求知拼搏的能力。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理想抱负、成就动机、求知欲、进取心和荣誉感。很多学生在努力奋斗成功步入大学校园后,阶段性成功的自我满足与陌生环境的自我茫然相冲突,反而产生困惑,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内心缺乏前行的动力。针对这种现实情况,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特别注重发挥心理动力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坚定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人生动机,养成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求知、不断进取,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关注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与专业理论教师不同,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相处的机会多、时间长,师生之间的感情深厚,容易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在学生的自我认识、品格养成、情绪调整、人际管理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高校辅导员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态度、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得当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铭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面掌握工作的发展规律及变化特点,不断积累科学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健全完善预防体系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切勿选择“单打独斗”的模式,应形成一种系统化思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等具体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班干部、学生、家长的影响作用,构建“四位一体”的预防应急体系。通过飞信、QQ群、校内网等交流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深入细致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动态,通过建立特殊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心理咨询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际效果。

篇9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64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新世纪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何帮助并使大学生摆脱心灵上的束缚与困扰,走上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方向,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发展,辅导员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战线,不但负有教育、管理、服务、指导、中介等众多职能,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入的,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也是学校校园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做具体分析:

1 开展日常的谈心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大学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朝气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在这里如何调整自身的优势,发挥自身的特长,确立自身的目标与方向,都是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有些人只看见别人的长处而忽略了自身的优势,从而使自己陷入了自卑的泥潭,如果这种思想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由心理问题加深为心理疾病。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开展深入而又细致的谈心问题,建立心理学生档案制度,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工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从而查找出有症状的学生进行重新评估,并采用另外一种量表进行测量,如果还是有问题,那就要加强关注,对其进行重点的引导,关键时刻有选择地向分管学生工作的院方或校方领导汇报,必要时告知家长,让其带回治疗直至康复后再返校。

2 开展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心理学生档案

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筛查工作?最好是在新生入学时入手,针对学生的空虚与孤寂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入学手册》、《大学生安全手册》、《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健康教育》等书籍给予学生适度加以讲解,并适时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特质加以考核与量化,掌握学生的第一手个人资料,为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调适过度打下基础。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

2.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通过课堂系统地介绍大学生时代具有的特质与心理发展过程,让大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阶段,找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与对策,特别是大学生热衷关心的话题,如大学生恋爱与性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专业技能问题、继续深造问题、就业问题等。及时给学生做一个正面的引导,不要羞于面对,而要大方地提出,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与防御。

2.2 举办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影片观摩活动

首先针对我院整体女生占大多数这一现象,每学期我院都会举办一次大型的关于女生的活动――女生节。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不经意地穿插一些隐性测试的调查问卷,之后可以对比量表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而又针对性的采取个人面对面的交流,解决学生的障碍。其次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如《活着》、《早熟》、《美丽人生》、《当幸福来敲门》等,然后让学生写下观后感,找出典型的文章加以解读,加深学生的印象。

2.3 要充分应用转介的功能

也就是说,遇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力所不及的问题时,不要推辞也不要不懂装懂,要把学生转交到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处,让专业的心理老师给予指导与解决,不要半途而废。

2.4 在每年的5月25日举行大型的“我爱我”日活动

其活动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以此来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借以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心灵的理念,为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

3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防范措施

任何人的成长轨迹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困难,如果在适当的时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途径,这时就会陷入困惑、苦恼、沮丧的痛苦之中,直至问题解决这种心态才会退去。大学生更不例外,他们正处于情绪极不稳定与成熟时期,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也又少,易于偏激与暴躁,遇事易采取极端的解决方式,成立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不是为了简单地在危险出现时才加以制止,更重要的是在危险中寻找机遇,怎样化险为机,从这里来说,危机是个人成长中的转折点,关键是看转折后的结果对个人成长是起到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4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不但是我们高校每一位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关系到学生本人今后的人生道路,我们应该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的干预与防范措施,更要发展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预警机制,使大学生在高校能得到及时、正确、健康的指引与帮助,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下良好的心理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持教育、预防、治疗、发展四结合,为彻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而做出我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就业等环境日益严峻,作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势必会面临这些现实而又残酷的问题。再加上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局面,即使找到工作的学生,许多也是频频跳槽,众多的不确定性使得在校生对未来的生存状态存在着恐慌。一些学生甚至自暴自弃,整日无所事事,丧失了努力的方向。加之长期以来,人们所遵从的价值理念都是以利益为核心,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大学生。他们崇尚的是一步到位的理想工作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稍遇挫折就逃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心理问题的积累。

2.成长背景

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意识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是和父母、学校、生长环境分不开的。90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和以往的大学生比相对优越。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存在,使得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的问题上更侧重他们的学业,而不是孩子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加之高考所带来的压力和学校应试教育理念的驱动,导致各方对孩子成长所关注的焦点相对单一。这就无形中扼杀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人兴趣、爱好及交往等诉求。此外,许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家庭问题,比如父母离异、贫困或家庭突发状况等。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多数存在着自闭、自卑和难以与人沟通等情况,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随着年龄地增长就会越发严重。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各种环境都相对宽松,更容使他们对这些问题放松警惕,加速了心理问题的形成。

3.自身因素

大学生人格方面的缺失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人格缺陷是指相对于正常人格的一种边缘化或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处在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一方面,他们生理上基本发育成熟,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的心智尚未健全,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处于相对初期阶段,今后的发展方向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正是这一年龄特征与心理缺陷的结合,导致许多大学生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不能以一个成熟者的心态去应对。还有一部分学生,当初选择专业时,没有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进入大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沉迷玩乐,荒废了学业。

4.大学心理教育的滞后性

近些年来,各高校都非常注重大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并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由于学生数量众多,而师资力量相对有限,加之一些思想有问题的学生不愿主动去说明情况,所以,他们的问题并未得到及时地关注和解决。除此之外,这些心理咨询机构还存在着滞后性,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当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比较严重的阶段,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没有充分发挥预防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1.加强学业及就业指导

除了在全校设立一个专门性的心理咨询机构,各学院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结构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以采用导师班主任制管理结构,将各系室老师按照任教专业的不同分配到相应专业的自然班中,这样可以细化责任,便于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由于专业上的相近性,导师可以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业引导。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也可根据自身经验,结合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帮助学生认清职业道路,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发展方向,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尽早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职业和人生规划,树立清晰的奋斗目标。

2.建立大学生心理疏导及干预机制

可以建立以校级、院级和班级为单位的三级疏导和干预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及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职能。可以先在每个班设立一名心理委员,负责了解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便于发现个别同学的心理问题。对于那些行为异常,经常逃学、上网或是夜不归宿的学生,要及时备案并上报。同时,学院辅导员老师也要定期向心理委员了解情况,做好问题学生的归档,积极同学生本人、班主任及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做好此类学生的跟踪调查,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学院应与学校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联系,通过专业途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同学院联合开展一些心理普查,通过问卷调查、做心理游戏、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降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

3.搭建良好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平台

虽然大学生活相对单纯,但是当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时,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也在逐渐加大。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心态、增强受挫能力。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勇于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才能。尤其是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要让他们从相对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克服心理障碍,更多的与人接触和交流。这样除了可以及时排查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还能对大学生初期心理问题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4.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大学生要想做到真正的心理健康,除了依靠学校、家庭和老师的帮助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自我调节,通过不断协调自身与外部环境,使内心达到平衡。在大学期间,要学会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主动与人沟通,要了解自我、认清现实,既要有理想有追求,又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大学是一个人各方面逐步由青涩转向成熟的时期,所以,培养一个乐观的心态十分重要。因为,大学生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在求职乃至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在大学期间不断强化自己的意志力,有意识的磨练自己,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现实中找出自己的问题,并勇敢面对,及时纠正,才能向着更积极的方向迈进。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包括自身矛盾、家庭矛盾、学业矛盾和社会矛盾。所以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心理优越感,同时在内心深处又存在着迷茫和困惑,尤其是当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自身的努力得不到回报时,不良情绪的蔓延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的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要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大学生在成长求学的道路上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