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

篇1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宿舍;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在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后,通过假定情景的设立,将团队人员之间的人际交往进行交互作用,以期达到促进个体在交往过程中认识自我、检讨自我、接纳自我的目的。目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为在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调节和改善宿舍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待人接物技巧。采取这一模式目前已经取得较好效果。

二、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常见应对方式

笔者针对宿舍人际关系的调查显示,学生宿舍中的小团体问题、交流缺乏问题等问题相对显著和棘手。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其中不可避免要谈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下的中国社会深受快餐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断弱化,这就导致学生个人素质下降,“功利性”交友模式成为一些大学生的首选。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中,家庭背景不同引发的各类问题也是较常见,家庭教育不当导致的价值观、消费观、交友观扭曲都会造成消费攀比、不愿低头、自私自利等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当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常见的处理办法往往就是第三方参与的处理模式,但是这样的处理方法有的时候并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在发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之后,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强调及时沟通,积极正确地处理冲突,不能采取拖拉放弃的处理原则,这样的辅导工作并不是真正的心理辅导,只是人道主义精神的无国界传播。

三、有效干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和实施办法

有效干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中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心有千千结”,主要是针对宿舍生活中琐事摩擦的问题开展的心理辅导。自我认知上的无伤大雅可能就会变成室友心目中的不良习惯,让学生意识到宿舍同学之间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②“解开千千结”,主要是针对宿舍生活中的小团体问题展开的。小团体问题就是宿舍记忆深处负面情绪的积累。③“相伴成长”,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共同成长;④“携手同行”。让学生了解掌握沟通方式的重要性,体验合作精神,交往练习让我们携手同行;⑤“永远是朋友”,团体成员交流各自在训练中的收获,通过一定的团体室内活动鼓励成员进一步成长。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宿舍人际关系中的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的模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宿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沟通,减少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交往中的社交焦虑,降低社交回避困扰程度。即使是交流存在障碍的特殊学生,通过提供心理辅导也能够让这些特殊群体在团体中感到放松、安全, 开放自己,注意倾听,学会接纳。团体辅导根据本身的特点,让被辅导者能够感受到友善的氛围,减少心理防卫,真正实现有效提高心理素质及水平。

五、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长期效果的论述

针对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长期效果而言,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知觉社会支持,并促进学生有效应对面临的危机。团体心理辅导的长期效果显著,能够解决传统心理辅导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弊端,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性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提高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完善自我人格,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优化。长期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面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时出现的躯体化、抑郁、焦虑与敌对因子。

参考文献:

篇2

一、中职生心理现状分析

1. 自暴自弃,消极避世。中职生与那些为高考而努力奋斗的高中生不同,他们大部分由于学习成绩不够优秀而不能进入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也许在刚刚进入高职学校的时候,他们曾经梦想着奋发图强、努力奋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校大环境的影响、同学之间的比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知不觉已经将当初的诺言抛之脑后,一起加入到自甘堕落、自暴自弃的行列中去。他们活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面,不喜欢与外界接触,不愿意过多的与社会交流。内外的这种强烈反差,使得他们在这个时期经常处于迷茫无助的状态,加之没有人来帮助辅导,解答内心的困惑,只能使得他们的大多数越来越意志消沉、自暴自弃。

2. 逆反心强烈。处于这个时期的中职生,其具体表现特征就是,不轻易接受老师、家长对他们的教导,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教导的越多、越严格,他们的行为举止反差也就越大。由于他们内心的自尊心在这个时期逐渐变得强烈,渴望获得与外界那些人同等的尊重、地位。

当我们的老师、家长去教导他们的时候,处于这个事情的中职生内心极度敏感,他们会认为自己已经成年了,有资格、有能力去办好这些事情,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因此,很多事情当我们不注意沟通技巧和方法的时候,就会引起他们内心的逆反心理。他们也许会通过很多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早恋、打架、夜不归宿等等都是常见的中职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二、中职生心理辅导方法

1. 发挥学校教育、文化主阵地作用。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校园主阵地,应该积极发挥其教学引导作用。例如,邀请知名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展人生讲座活动,讲述他们自己的奋斗成长历史,将他们自己的社会阅历、经验教训、人生感悟传授给中职生,让他们明白社会的残酷、竞争的激烈以及一个人要想成功所必须付出的各种艰辛,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奋斗,不抛弃、不放弃。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与外校沟通联系,增进合作关系,开展多种新式的教学互派活动,将各自学校的教师、学生派遣到对方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活动。让我们的中职生大胆地走出去,了解外面的新世界。

2. 开展心理辅导,重建心理自信。中职生心理活动敏感,需要一个合适的沟通辅导方式。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心理辅导活动,对大家集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对一些特殊的学生,要注意辅导方法,保证辅导的私密性,尊重对方隐私;或者在校园里面成立心理辅导工作室,这样可以保证学生随时解决问题。在工作室里面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辅导档案,并且聘请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坐镇辅导。同时,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个心理辅导工作室开展校园学生心理普查活动,及时掌握校园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以后的心理辅导工作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料,方便日后心理辅导教学工作的深入研究,这样就能够使得心理辅导工作正规化、常态化、大众化。

篇3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校52名参加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作为评估对象,所有学生均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显著心理状态、全程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期望提高自身交往能力。

1.2 评估方法。对本组52名大学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以下各项评估。社交回避及苦恼评估表(SAD)包含28项评估项目,其中一半针对社交回避评价,一半针对社交苦恼评价,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越高[1];交往焦虑评估表(IAS) 包含15项评估项目,采用5级评分记分,最低为不符合(1分),最高为符合(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交往焦虑程度越高[2];羞怯评估表包含13项评估项目,采用5级评分记分,最低为极不相符(1分),最高为极为相符(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羞怯程度越高;自尊评估表(SES)包含10项评估项目,采用4级评分记分,最低为非常符合(1分),最高为极为极不相符(4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自尊程度越高[3];症状自评评估表(SCL-90),包含90项评估项目,包含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人际敏感、强迫、焦虑、抑郁、恐怖、敌对、精神病性、偏执和其他),采用5级评分记分(1~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症状越严重[4]。所有评估量表Cronbach α平均值为0.88,2周重测信度为0.85,可信度较高。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记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结果与结论

2.1 结果。本组52名大学生辅导前后各项评定量表的前后评估差异比较结果显示: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大学生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交往焦虑及羞怯得分明显低于辅导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

本组52例大学生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主管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成员人际交往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见表2)。

2.2 结论。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减少了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交往焦虑、羞怯等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大学生自尊、心理健康及人际交往水平,效果显著。

篇4

[论文摘要]理性情绪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适合于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群,是职校生心理辅导中常见的方法。其关键在于帮助个体了解、去除或修正引起情绪困扰的非理性想法,并代之以理性的想法。

一、理情治疗基本理论概述

“理性—情绪”(简称“理情”)治疗是由临床心理学家Albert Ellis于1955年创立的,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其主要观点认为:情绪源于想法、态度、价值,引起个体种种情绪结果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信念。理念与情绪的这一关系,Ellis 以“A—B—C” 理论做了深入的阐述, ABC这三个字母来自三个英文词的缩写,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理情疗法的ABC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例如:某职业学校三年级实习生小李和小王在某鞋厂市场部实习期间被派到某地做市场调查,他们了解到的情况A是:此地居民没有穿鞋子的习惯,男女老少一律打赤脚。小李对这一情况的看法B是:“此地的人都不穿鞋子,所以根本没有市场前景”,所以他的情绪C是沮丧的;小王对这一情况的看法B是:“此地居民都没鞋子穿,这里大有市场”,所以他的情绪C是高兴的。由此可见,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上例中的小王;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如上例中的小李。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基于ABC理论,理情治疗简要地说就是要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他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来访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理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个体自我贬损的看法减至最低程度,并帮助其获得更真实、更宽容的生活哲学。在理情疗法中,主要关注的是合理的信念和不合理的信念,前者导致自的积极行为,而后者则会引起自我挫折和反社会的行为。情绪困扰的个体是因其非理性、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所致,故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个体了解、去除或修正引起情绪困扰的非理性想法,并代之以理性的想法。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两个特征:

1.过分概括、以偏概全。这种不合理信念是指对事件的评价以偏概全。一方面常凭自己做某一事的结果好坏来评价自己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导致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另一方面表现为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其结果导致一味责备他人,并产生敌意和愤怒情绪。

2.夸大、糟糕化。认为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或灾难性的后果。这种糟糕透顶的想法常常是与个体对已、对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要求绝对化相联系的。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 “必须”和“应该” 这类字眼连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然而客观事物的发生往往不依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常出乎个人的意料,因此,当某些事物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并陷入情绪困扰。

二、理情治疗在职校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理情治疗实际上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适合于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群。理情疗法是职校生心理辅导中常见的方法。因为职校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他们中出现的很多心理问题、心理困惑都是由学生对事情的消极看法或错误认知等不合理信念引起的。

心理辅导主要是使来访者了解导致他们产生困扰的非理性信念,并教导其如何去除非理性想法。在辅导中,辅导者可能要扮演理论的解释者,认知的启发者,反馈的提供者等不同的角色,而来访者参加咨询的过程即是认识并放弃自己认识模式中不合理非理性部分,从而达到改善情绪的目的的过程,可以说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下面以一例个案说明理情治疗在学生心理辅导中应用的基本模式:

个案基本情况:小张是一位聪慧可爱、性格娴静的职校生,担任学生干部,因人际关系的困扰寻求辅导。

1.解说阶段。这是理情治疗的最初阶段。首先辅导者应与小张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小张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小张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通过面谈,小张表述了她的烦恼:“老师,你说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学生?为什么我不能得到所有同学的认可和接纳?你知道吗,一个人若不能得到同学的接纳和认可是多么地孤独和让人不可接受!”“刚入学时,我跟几位女生的关系很好,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可时间久了,我们之间常常出现争论,关系没有以前融洽了。渐渐地我首先被游离出来,同学吃饭不等我,搞活动也不邀请我,有时她们的交流也有意避开我,使我一下子感到有一种不被认可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但庆幸的是,班级中的另一个小团体接受了我。她们对我非常热情,我也喜欢与她们玩。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内心依然记挂着原先的小团体,很在乎原先小团体同学的感情。为此,我曾伤心地在学校教室里哭过。同学们都劝过我,可是我还是无法摆脱。” 再次,辅导者通过解说让小张接受理情治疗理论的观念。

2.证明阶段。这一阶段辅导者主要帮助小张认识自己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什么,产生这些表现的原因是什么,认识自己情绪和自己信念之间关系,即找出它们的非理性信念。辅导者设计如下问题:“你有孤独感,而你的孤独感是来自你感到自己缺乏小团体归属感,是吗?”“请你确认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缺乏归属感,你不是已经进人另一个团体,而且在小团体同学之间彼此相处得也很融洽吗?” 小张回答:“其实,我现在并不缺乏小团体的认可和接纳,我想既然我是好学生,那么好学生就应该得到每个人的关注和接纳。为何原先的小团体成员不愿接受我?”也就是说,造成小张人际关系困扰的非理性信念是:“我是一个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应该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别人应向我靠拢,每个团体都应该接纳我,否则就会产生孤独”。

3.放弃阶段。由辅导者用科学的方式向来访者所持的关于他们自己的、关于他人的、以及关于他们周围世界的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质疑,以动摇他们的这些信念,使来访者修正或放弃非理性想法。这一阶段是本疗法最重要的阶段,主要采用辩论、启发的方法动摇小张非理性信念。辅导者:“你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学生,在过去的日子里,你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而现在,你还是学生干部,大多数同学都很欢迎你,也愿意接受你,是吗?”小张:“是的,可是有人不喜欢我,不接受我。”辅导者:“请你看看这张图,你能告诉我图上画的是什么?” 小张:“这是一个蓝色的花瓶。” 辅导者:“请你再仔细看看…… ”小张:“噢!我看出来了,这既可以看成是一个漂亮的蓝色花瓶又可以看成是两张相对的脸。” 辅导者:“这是一张心理学上称之为花瓶与人脸相互转换的双向图,一张同样的图会使我们看出两个不同的图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这是由于我们看这张图的角度不同,我们的知觉程度不同,我们看到的也就不一样。” 小张:“老师,你是不是想要告诉我,对于同一个人,由于人们各自以自己的观点来看待,会得出不同的评价,是吗?”“看来,我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接纳和认可,一个人从一个小团体到另一个小团体是很正常的事,其实小团体也是互动的。”

4.重建阶段。也是治疗的最后阶段,鼓励并教导小张建立更合理的人际交往观念。为了进一步帮助小张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信念,还要与小张讨论是否还存在与本症状无关的其它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使小张学习到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这样就达到建立新的情绪的目标。

三、理情疗法在职校心理辅导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理性情绪疗法在职校学生心理辅导中常常使用。但心理辅导老师在运用此疗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理情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比较适用于考试焦虑、情感问题和人际交往焦虑的辅导。因为这些焦虑和问题主要是由对考试、情感和人际交往不合理的信念引起的。但是在治疗单纯恐惧如广场恐惧、强迫障碍等问题时,单纯使用理情疗法效果不明显,最好能够将理性情绪疗法和其它方法结合使用。

2.理情疗法重点在于改变学生非理性认知。理情疗法强调的是改变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必须注意的是要找到来访者对某类事物所持的信念而非表面想法,更不能将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解释为外因的作用。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和学生来访者进行讨论,帮助其分析不合理信念的来源,从而使学生选择合理的认知方式,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并把这种理性的认知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其它的事件。

3.合理利用理情治疗中的辩论和质询技术。因为辅导老师的辩论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引起阻抗,使得心理辅导过程不能进一步深入;有时它又会导致顺从,而顺从并不意味着来访者自我的成长,却会使辅导老师对治疗的效果产生错误的判断。因此,在辅导过程中,要考虑来访者的感受,注意把握辩论的分寸,避免针锋相对。

4.理情疗法的应用要建立在良好的、信任的咨访关系基础上。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同感、理解、真诚尊重,积极关注可以有效提高辅导效果,对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辅导过程中,辅导老师要和学生努力营造温暖、信任的咨访关系和情境,鼓励学生为自己辩护,使来访者在一种支持性的人际关系的氛围中产生变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与思维方式,在辅导中获得成长。

参考资料:

[1]吴丽娟.理情教育课程设计[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CN 11-4699/G4ISSN 1671-2684)

篇5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心理团辅

一、解读心理团辅

心理团辅是团体心理辅导的简称,是以团体为单位,在团体中进行心理辅导,对团体中成员的心理状态、学习能力、认识能力进行辅导,让成员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从作用来看,心理团辅能够对成员的心理进行调整,让消极的心理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较个人心理辅导更加能够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扩大影响面,缓解心理辅导需求与心理辅导人员供给的差额矛盾。从类别来看,心理团辅有成长性和治疗性两类,分别开展促进心理成长和重塑成员行为的心理辅导。心理团辅在及时预防心理问题、矫正心态有着特别的作用[1]。心理团辅具有适用面广、形式多样、效率高等优点,体现了专业性、深入性、科学性、系统性、便捷性等特点,受到了学校、公司等主体的青睐。常见的心理团辅方式有很多,包括组织团体趣味活动、进行团体交流等等,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心理团辅有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2]。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24名心理委员进行了为期5周的团体辅导活动。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参与活动的学生干部的访谈,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效果。访谈结果表明,参加辅导的大部分学生干部在自信心、团队意识、社交能力、工作积极性均有明显提升。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心理团辅中的应用推广现状

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心理辅导而言,也是如此,心理团辅中,辅导员已经开始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高心理团辅的影响范围和时效性。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心理团辅中的优势作用

与传统心理团辅手段不同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极大的提升心理团辅的时效性,让团体内部的心理辅导作用更加凸显,并且能够充分借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分析团体内的心理状态,准确的挖掘出适合他们的心理辅导形式和内容,从而制定更加系统的心理团辅方案。另外,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心理团辅开展时,能够营造出更加适合心理辅导的环境氛围,让成员解开心扉,接受心理辅导[3]。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心理团辅的基本原则

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力量,就要在心理团辅时坚持两大基本原则:首先是坚持规范性的基本原则,虽然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能够为心理团辅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手段,但是网络的过于丰富性,会分散心理辅导员在开展团辅时的注意力,并需要老师有更强的信息资源甄别筛选能力,因此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性原则,供实际操作的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参考。其次是要坚持时效性的基本原则,进行心理团辅,不能过于盲目依赖计算机信息技术,要充分利用资源和时间,提高辅导的时效性[4]。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心理团辅中的应用办法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心理团辅中的作用已经十分明显,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力量,提升心理团辅的作用,就需要从以下几个办法入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各高校的广泛重视,然而传统的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作者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并就团体心理辅导在课堂应用的可行性、重要作用以及具体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创新心理团辅模式

传统的心理团辅模式,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到的效果却不是很乐观,因此要积极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实现心理团辅模式的创新。首先,要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音乐、图像等加入到心理团辅中,改变传统心理团辅单调的老师讲解模式,加深团队成员的心理辅导印象,激发成员进行自我辅导的热情,推动课程的开展,降低团队成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难度。

(二)实现心理团辅网络化进程

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让心理团辅能够实现网络化、电子化,让一些无法聘请到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地方,可以组织网络视频式的心理团辅活动,乃至借用国际心理团辅的资源,提高远程的心理团辅服务,带动心理团辅的利用效率提升。另外,心理o导人员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到网络上进行资料搜集,来不断丰富心理团辅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三)搭建心理团辅更好的氛围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课程投影、视频播放、音乐播放等功能应用到心理团辅的过程中,能够搭建起更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让辅导人员突出心理辅导主题,形象生动的影响参与心理团辅的学员们,并且心理团辅课程的趣味性、启发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来营造心理团辅氛围,一方面是要将成员最真实的生活氛围展现出来,让成员们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接受心理课程学习,更好的进行自我认识,主动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积极面对;另一方面是要通过音乐、图像来渲染气氛,让心理团辅课程的氛围更加生活形象。

参考文献:

[1]秦自洁、潘晨.积极心理团辅对于高职学生的人格修复作用[J].才智,2013911).

[2]杨艺馨、雷浩等.积极心理团辅对改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3]郭妮妮.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中的实效性[J].电子测试,2014(8).

[4]郑慧.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大学教育,2014(09).

篇6

关键词: 朋辈心理辅导员 生命教育 培训

朋辈心理辅导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过程。”[1]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经过一定训练的、在专业人员督导下的学生,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的活动。“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通常是指年龄、地位、知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相当的人们。他们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那些从大学生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对大学生群体中的其他朋辈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被称为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主动性。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管理、督导等环节,其中培训是关键。在培训中我们往往注重对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一些技能培训,如谈话基本技巧、认知干预技术、行为矫正技术。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关爱心灵、抚慰生命的理念,即生命教育的理念。香港心理学家林孟平教授说过:“心理辅导就是触扶生命,没有这样的理念,再高妙的技术和技巧都不能有助于生命的成长”。在对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时,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员自我生命成长。朋辈心理辅导员从事心理辅导是一种自助——助人——互助的活动,作为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首先要有生命的意识,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成长,才能帮助其他同学的生命成长。生命教育是帮助人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人们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崔建华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一书中提出:“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于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从而培养他们的尊重和重视生命的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人文关怀的理念”[2]。通过生命教育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有关生命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增强他们关注生命、呵护心灵的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从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

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提出要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书籍中增加了生命教育的板块。例如:曹梅静、王玲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年6月)第十二章为:生命教育;樊富珉、王建中主编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最后一章为:珍爱生命;王晓刚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十章为:学会珍爱生命;贾晓明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月)第十章为:人生意义的追寻;王为正、韩玉霞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自助读本:感悟·求索·升华》(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十章为:不抛弃不放弃——生命的价值;周莉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十章为感悟生命:体验唯一的历程。作为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仅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而且应该有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助人的作用。

(二)生命教育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去认识大学生自杀、暴力等极端行为。以大学生自杀为例,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0%的自杀者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者是正常人。[3]有人对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60名自杀未遂大学生自杀原因调查,85%的学生认为“生活再也看不到任何意义”。而其中93%的人在生理和心理是健康的[41]。当代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爱米尔·杜尔凯姆在《自杀论》中否定了将自杀起因归结为心理机能因素的做法,运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资料,证明了“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也就是说,人生存的外部环境和一些共同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等对人自杀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5]杜尔凯姆的分析很有借鉴意义,我们不能把大学生自杀行为只归结为自身原因(如精神疾病),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环境与人生观、生命观的问题。据此大学生中的有些现象我们不难理解:有时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让一些大学生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的无辜的生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一种不健康的人生观所致(即“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道德观、价值观、生命观容易受影响,从而缺乏正确的生死观,漠视生命。因而,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自杀,不能单一看做是生理、心理的原因,更要从生命认知和生命意识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这样有助于全面分析大学生自杀、暴力等问题。

(三)生命教育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处理朋辈生命困惑问题。

朋辈心理辅导员除了要解决朋辈学业、人际、就业等常见的心理困惑外,还要面临朋辈提出的一些深层意义的生命困惑问题。诸如:如何面对贫困对生命成长的挑战;如何面对就业压力带来的对未来的不自信;如何处理理想社会与现实状况的矛盾所带来的悲观、绝望;如何面对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与实际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何从只重生活的感受,不顾生命的存在的现状中超;等等。尽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缓解和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对严重的人生观、价值观偏差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显得有点无奈。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探讨得更深、更远。在这种情况下,朋辈心理辅导员运用生命教育的原理去辅导效果会更好。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生命教育方法

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面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让他们比较系统地掌握生命教育理论。一些高校已开设《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一类的公选课,但极少面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课程中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内容。通过课堂生命教育,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生命的有关问题。这门课的设计主要围绕个体生命健康成长所必然要面对、经历的问题入手:如生死问题、生命与感恩、生命与亲情、生命与爱情、生命与宽容、生命与激情、生命与责任、生命与信念、生命与求真向善审美等等。

(二)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生命体验活动。生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触及人的心灵、感染人的灵魂的教育。因此督导师要引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组织朋辈心理辅导员参观看守所、戒毒所或观看一些抵制吸毒的展览、预防艾滋病展览等,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自我防范意识,维护生命的尊严;可组织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体验成功或苦难;可组织朋辈心理辅导员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朋辈心理辅导员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可提供实物、标本、模型、仪器、图片、幻灯片、电影等,供朋辈心理辅导员观察,从观察中获得观念,了解其中的原理。

(三)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每个学生都各有其独特的待人处事态度和不同的价值观念,亦即每个人的角色都未尽相同。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了解自己的角色,促使他们省思,从而改进自己,并容纳别人的态度。

(四)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沙龙讨论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阅读有关的图书教材、故事,通过各种与生命教育主题相关的影片欣赏及事例的主题讨论,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并从中深入省思自身的价值观及行为。让身边的同学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真情生命故事,听者与讲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共鸣中增强了彼此深层次的生命交流。[6]

(五)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以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经常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以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如“感激中的爱与成长”、“认识生命中的你我他”、“阳光、自信、成长”、“生命的年轮”等,启发他们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增强生命的适应和能力。

参考文献:

[1]Mamarchev,H.L.Peer Counseling.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 Areas.No.52+.Ann Arbor,MI:ERI C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Services,1981.ED211904.

[2]崔建华,李石,苏兆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2.

[3]郑晓江.论现代人之自杀问题及其对策南昌大学学报,2001,10.

[4]赵可式,等译.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北京:三联书店,1998:160.

[5]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自杀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篇7

〔论文关键词〕心理辅导;班主任;角色转变

一、“别把孩子的心里话堵回去,让他说出来”——时代呼唤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

片段一:上课预备铃声缭绕在整个走廊,班主任李老师出现在班级门口,这时一阵匆忙的脚步声传到李老师耳中,学生小明上气不接下气地奔过来。“跑什么跑,想做百米飞人啊?”顿时班级里哄堂大笑,小明尴尬地站在门边,嗫嚅着:“不……不是……”还没有说完,李老师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别啰嗦,上课了。”

片段二:清晨的教室分外忙碌,这边学生纷纷找出作业,那边赵老师正一本一本检查着作业。赵老师来到小钱同学桌前,“作业呢?拿出来。”小钱低头翻找着,赵老师说:“作业做了没有?”小钱没有说话,“天天不做,你到学校来做什么?作业不交,就不要到学校来了。”

上述两个片段在学校里很常见,一些教师忙于工作,把本来应该和学生沟通的契机变成了与学生心理更加疏远的时刻,形成了师生的情绪对立。

还有很多班主任,他们几乎全身心地扑在班级管理工作上,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信奉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打是亲,骂是爱”,经常充当的是“警察”和“消防员”的角色,对学生采取的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的唠叨策略,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如何、教育效果如何,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简单的重复劳动上,搞得自己身心疲惫,却收效甚微,师生关系也日趋紧张。

以上种种,究其原因是班主任本身的工作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一些教师总是习惯用班主任的权利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育,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努力成为一个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把过去那种偏重于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转到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上来,把被动应付问题转到主动面对问题上,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和研究学生身上,做到胸中有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每一项常规工作都视为自己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良机,把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作为提高自身工作效益的重要途径。

1.心理辅导式班主任是班主任的角色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把教师的角色归纳为三大类:一是教学和行政的角色,包括充当教员、社会代表的榜样、课堂的管理员、办事员、青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等;二是心理定向的角色,包括教育心理学家、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卫生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等;三是自我表现的角色,包括社会服务工作者、学习者与学者、父母形象、寻求权力者、寻求安全者等。

教育心理学权威索里和德尔福特也根据情感因素,按照从消极到积极的次序把教师的作用分成三大方面:一是消极的作用,包括替罪羊、纪律的监督和执行者;二是权威者的作用,包括家长的人、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和模范公民;三是支持作用,包括心理治疗工作者、朋友与知己。

从以上可以看出,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是其角色的内涵要求。

从现实层面看,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青少年学生走出了原来狭隘的天地,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这些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面临着许多问题,不少学生出现了较多的不适应,处于困惑、苦闷、焦虑、抑郁、仿徨等心理状态。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以及现代教育要求的深化,使一些班主任在工作中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有些班主任在教育中经常出现“误诊”现象。在处理偶发事件和日常工作时,由于对学生心态缺乏了解,往往判断错误,作出错误对策,容易引起师生情绪对立,矛盾加深。改革工作方法,让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和效益,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这不仅是班主任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班主任是心理辅导的主力军

班主任是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由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决定的。首先,班主任是教师中最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一群,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了解比较全面。其次,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也都比较了解,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与家长保持联系的习惯也由来已久,更便于沟通。再次,班主任容易与班级各科任教师协调,他们会主动向科任老师了解情况,介绍班级的总体情况,提出一定的要求,科任老师发现班级中存在什么问题也会向班主任及时反馈,这样班主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班级情况,团结各科任老师齐心协力解决某些突发事件,省时省力,且更有效果。班主任的这些优势使其发挥着其他教师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其责无旁贷地站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第一线。

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主力军的现实可能性,使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学探索出了一条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实践之路,这也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真正服务了最广大的学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培养和实践

心理辅导的基本含义是为被辅导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发展。学校心理辅导就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就是借鉴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以研究、了解学生为起点,运用尊重、同感理解、接纳与关注等,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在强化教育的体验性与渗透性的基础上,促进积极的人际互动,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引领学生感悟学习乃至生活的真谛,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在心理健康教育还远未普及的今天,上海市第一中学从“双全互动”出发,即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班主任全员投身心理健康教育,在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践着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步: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

学生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不是仅靠良好的愿望、热情和一般的常识来安慰、劝说、鼓励学生,而是要用科学的助人知识和技能来帮助指导学生。因此,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是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关键。如掌握基本的观察法和谈话法,以便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掌握基本的倾听技术,如询问、鼓励与重复、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概述等,以澄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掌握辅导过程的影响性技术,如解释、指导、情感表达、自我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等,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掌握及时自我平衡技能,从而使自己在受到学生挑战时处于镇静思考的状态,在受到学生不良情绪感染后,能很快使自己恢复平静。

为了让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上海市第一中学依托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开展了全体班主任参与的“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技术研修班”,把研究学生心理发展、提高班主任班级心理辅导技术作为培训重点,通过讲座、研讨、观摩等活动,提升了班主任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水平,让班主任自觉主动地把班级心理辅导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

第二步:班主任执教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它并不是单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促进学生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式。

上海市第一中学的班主任在执教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学得了如何分析和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如何设计心理辅导的目标;学得了怎样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促进学生积极的体验和感悟;学得了怎样处理心理辅导中的活动,达成心理辅导的目标;学得了怎样引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感悟和成长。这个过程是对心理辅导式班主任专业技术的极大提升,培养了教师成为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自信。

第三步:换位思考,改变沟通方式,实现向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转换

从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实践来说,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尊重、理解、真诚、保密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会接纳、观察、聆听,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营造班级的良好心理氛围,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班级心理辅导课程、个案辅导、家庭辅导等都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换位思考,改变原有的沟通方式,对做好一个心理辅导式班主任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上海市第一中学在学生的思想工作、班级管理、个别辅导中,紧紧抓住了班主任与学生内心的交流,让教师体会“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深刻内涵,使他们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这样的出发点下,班主任思考的是“静下心来,用心经营”“我的学生喜欢听我的话吗”,班主任顾老师对“教师说话三步骤”的探索就是一例:“有效的师生对话,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问题,同时能增进师生情谊、促进班级经营。因此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与学生的对话,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我总结了三个步骤:(1)谈话前要三思:思对象、思时空、思内容;(2)说话要有‘二心’:耐心、用心。(3)谈话后要‘两到’:反思到,追踪到……班主任和学生谈话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班主任的能力,而是帮助学生不断进步。班主任要秉着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将‘谈话’变成‘谈心’,使自己的话为学生所愿听、乐听。”

三、火花需要欣赏来点燃——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再探索

上海市第一中学在探索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实践上没有止步,近年来,又进一步探索了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班主任工作。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幸福的各种因素。

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被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就是要通过班主任的日常工作,给学生内在赋力,激发和增强学生内在的动力和潜能。

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上海市第一中学的班主任工作强化了以下几点操作策略:

1.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强调我们面对的是普通人,要关心普通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能更好地发展、生活,使普通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在以往的学生工作中,一些班主任在学生身上看到更多的是问题,而较少肯定学生健康、勇敢、乐观、希望、快乐等品质,以至于很多学生说:“盼表扬就像冬天盼太阳。”事实上,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要关注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应用鼓励赞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名学生。

2.班级经营,给班集体注入积极的基因

班集体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创造团结、竞争、有序、和谐及温馨、友爱的集体生活环境,将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的学习更愉快,效率更高。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辅导式班主任,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经营班级,把赞扬表达出来,给学生最需要的激励。正如上海市第一中学班主任张老师在班集体建设中所写的:“我曾经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容易感动,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应该的。我现在感觉到,学生的心里其实储存了好多火花,那是真情和智慧的火花,但这些火花需要用欣赏来点燃。班主任只是创设了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学生内心的焰火释放出来。”

3.家长工作,营造积极的支持系统

篇8

关键词:高校 朋辈心理辅导 意义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52-0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新的心理咨询方式,它是指受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对与自己年龄相近和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的同学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近年来,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成为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重要形式。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

1 高校推行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弥补高校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重视,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研室等,不断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但目前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单凭教师的力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并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的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是仍需要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支持配合,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培养一大批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对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和需求较大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同龄人之间相互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可以解决一些较为简单心理健康问题,因而使得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去解决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扩大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覆盖面。

1.2 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

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较,朋辈心理辅导具备同龄优势,更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其一,大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8~23岁,该年龄段的学生更愿意跟同龄人交流,希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接纳和关爱。因为大学生的生活圈子相似,有相似的生活方式、经验和观念,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容易理解同学的想法,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帮助同学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其二,不少大学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就是心理变态,会惹来他人的异样眼光,对心理辅导教师存在恐惧心理。而与朋辈辅导员进行交流,可以使大学生在较为放松的心情下倾诉自己的问题,容易消除紧张感。其三,对于一些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并不愿意主动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帮助的大学生,可以先由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打消顾虑,并及时转介专业心理辅导教师。

1.3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朋辈心理辅导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一,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同学们共同生活和学习,对于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可以及时发现和协助缓解。其二,对于个别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可及时报告老师,有效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其三,朋辈心理辅导可实现“助人自助”,被咨询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适方法,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调节、缓解和排除障碍,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达到“自助”的效果。作为助人者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助人”过程中也能实现“自助”,朋辈咨询员需要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咨询技巧,自身的心理素质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并从中寻找自我价值,收获成功的体验。

2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对策

近年来,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陆续展开,但是由于目前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各地区发展不一致,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2.1 队伍建设形成体制

为了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统一管理,应在全校范围内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组织体制和管理模式。其一,组建专门的朋辈心理辅导团体,这个组织的运作完全遵照特定的组织原则、工作职责和制度。其二,该组织属于学生组织,接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直接指导和监督,朋辈心理辅导员协助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在总体规划下开展各项活动。其三,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招聘、选拨和培训等需制定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按规定有序地进行,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效能。其四,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朋辈心理辅导组织的工作需要和其他部门相互合作,确保各部门在心理健康工作能统一思想,共同合作,形成全方位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2.2 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朋辈心理辅导团体成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巧,并乐于服务同学,综合素质高,因此,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需要规范化和系统化。

其一,开展多种形式并内容丰富的培训,如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开展专题讲座、观看心理健康电影等,内容包括心理危机个案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一般心理咨询技巧等。其二,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在专门的咨询场所进行心理辅导,不与求助者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等。其三,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助人工作,心理素质较差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容易受求助者的不良影响,自身无法排解这种情绪垃圾,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因此高校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需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

2.3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要完善和改进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根本的解决策略是真正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其一,配备充足的师资,定期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参加校外心理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实际咨询及培训技能。其二,建立心理辅导教师督导体系,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专业化的朋辈心理辅导团队,在培训学生咨询骨干、普及心理咨询知识和技巧等方面,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指导和重要的技术保障。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丰富的主题资源,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和有效的补充,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科技出版社,2010.

篇9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53-03

当前,我国高职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由于大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在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的时候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导致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到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极为必要。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能够促进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创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社会思潮都出现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多元复杂的社会变化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高职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处理心理压力,调节心理情绪,做到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因素,保持思想健康。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的社交训练、J知训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2.学生发展的要求。高职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拥有朝气和活力,而且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希望能够具有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但是,当代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而且还要处理人际关系,为家庭分担压力,这些都加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完善人格,正确处理所面临的压力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加强重视心理健康,避免心理失衡。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3.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晚,但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不断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才能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特征等现实状况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环境、人际、学习和生活等因素的影响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当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时,便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创伤。当前,高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交际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和就业问题。高职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生活环境出现了变化,部分大学生无法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自闭、自卑等心理,想要与其他同学隔离开来,导致学生的交际出现问题。同时,高职大学生正是对爱情向往的时候,容易产生恋爱困惑,甚至有些学生在失恋后产生极端心理。另外,高职学生不仅面临着学业压力而且还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学历水平不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高职大学生常见的交际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以及就业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调节情绪。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偏差。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晚,并且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有着一定的区别,很多高职大学生对高职教育都存在着很大的偏见,认为自己由于高考落榜而选择高职教育。这种思想给高职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部分高职大学生由于高考不理想而一味放弃自己,自暴自弃,甚至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高职大学生认识偏差导致学生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学业压力。很多高职大学生认为高职教育并不能满足自身对学历的要求,希望通过更多的努力来获取高层次的学历。因此,很多高职大学生都选择了接本以取得本科学历。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大学生既要顾及自己的专业学习又要花费精力准备接本考试,导致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部分高职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一味强求自己一定要达到目的,进而增加了心理压力。

3.就业压力。在高校扩招政策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高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虽然,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当前很多用人单位都十分看重学生的学历水平以及学生在大学里的成就,根据学生的学历和学生的经历来筛选人才,这就使高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就业压力较大。而且,由于高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味追求高工资、好名誉的工作,不想从基层做起,对工作要求过高,导致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

4.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也会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高职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家庭承担学费,还需要学生家庭承担生活费。很多高职大学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课余时间兼职,但是面对其他学生攀比消费和过度消费,这些贫困大学生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而且,贫困大学生兼职会影响与其他学生的交际,导致贫困大学生脱离群体,甚至被其他学生嫌弃。这些都会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

5.阅历不足。高职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缺乏生活技巧和适应能力,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明确自己的定位,因而产生负面情绪。高职大学生不仅要告别高中生活,进入大学生活,而且要具备长远的眼光,着眼于未来的生活。例如,高职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同时,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选择也会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如果高职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和未来生活没有规划,很容易出现迷茫和盲目的现象,在生活中逐渐迷失自我。

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服务体系不完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并不够完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很多教育人员都存在着身兼数职的现象,并不能将精力完全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例如,很多心理辅导教师担任着辅导员、学校管理工作等,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咨询和教育活动,但是却缺乏专门的场所,学生只有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才能够接触到心理辅导,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接触到专业的心理辅导。

2.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形式是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繁多,需要心理辅导教师根据大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采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数有限,只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十分困难,并且对心理学毫无概念的学生来说,抽象的心理学知识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率不高。

3.教育者认识不足。教育者的态度会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教育者加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心理问题,只有那些心理受到过严重创伤的学生才有心理问题,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当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教师的心理辅导已经起不到作用了,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开展辅导。另外,很多高校的心理辅导人员只有在学校检查的时候才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味应付学校的检查,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够真正落实。

4.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会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首先,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都是由辅导员担任,而辅导员虽然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不强。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众多,单靠几个心理教师无法解决全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对心理教师的培训,很多教师都是在初步了解心理教育方法之后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些教师虽然进行了岗前培训,但是接触的心理学知识较浅,无法满足学生心理辅导需求,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不高。

五、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1.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意识。高职院校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意识。首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意识。其次,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引导学生对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避免学生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浪费时间,鼓励学生为了目标而奋斗。最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敢于开展交际,避免孤独自闭的状态。为此,高校应积极组建社团,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班级活动,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宿舍,开展人际交往。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重视心理辅导教师的师资培训,增强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为此,高职院校应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保证心理辅导教师通过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职业鉴定并具有国家职业资格。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究,鼓励心理健康教师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设置相关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性。

3.完善保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完善保障体系,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预算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并设置专项资金,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高职院校应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费用、设备置办费用、教师培训费用、专家咨询费用等各方面的费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高职院校应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行为训练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拓宽心理咨询的途径,积极鼓励学生采用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等方式进行心理咨询,完善心理咨询服务。

4.构建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当前,高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数量有限,并且很多心理辅导教师都是兼职的,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积极培养学生骨干,使骨干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学生予以帮助,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学生骨干可以将这些学生推荐给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辅导员的心理教育,使辅导员协助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最后,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5.完善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个别辅导能够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而团体辅导指对特定的一类人进行辅导,团体辅导成员之间具有相似性,对相同问题的学生开展团体辅导能够省时省力,提高辅导效率。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辅导应积极完善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对某一类问题开展团体辅导。而对于个别的、极为特殊的心理问题,应采取个别辅导,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郑兆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考核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以仰恩大学教学实践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2]安哲锋,张鹏.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分析及反馈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09).

[3]刘慧敏,颜吾芟,赵武.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9).

篇10

【关键词】 多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中医心理学; 心理疗法; 儿童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也称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常见于2~15岁儿童,男女比例为3~4∶1。其临床特征为一组或多组肌肉无意识地反复抽动以及各种发声障碍。可同时伴见情绪障碍、强迫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问题。常表现为眨眼、皱眉、抽鼻、咧嘴、扭颈、耸肩、摇头、四肢抽动及发声秽语等行为。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对儿童正常学习、生活及社会功能有损害,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目前,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主要有西药、中药两种方法,因西药治疗有较明显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中药治疗有较好疗效且副反应少。由于本病属于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大部分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有情绪、行为方面问题。因此,笔者在临床中在总结前辈中药治疗经验基础上,结合心理辅导,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并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医院抽动专科门诊患儿54例。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6~16岁;病程3个月至2年。对照组26例,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6~16岁;病程3个月至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

1.3 临床表现 观察组中,单一症状者8例,有2种以上症状者20例,其中眨眼18例,扭颈耸肩12例,腹肌抽动3例,上肢抽动3例,单声干咳5例,有秽语及控制不住动作行为3例。对照组中,单一症状者7例,有二种以上症状者19例,其中眨眼16例,扭颈耸肩9例,腹肌抽动4例,上肢抽动2例,单声干咳6例,有秽语冲动动作2例。两组分型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方法:自拟平肝熄风安宁汤加减。药用:杞子、、生地、钩藤各10 g,焦山栀、蝉衣、僵蚕、远志各6 g,茯苓、石菖蒲各8 g,白芍12 g,生龙骨20 g。眨眼或时上转眼球加决明子、夏枯草;脾虚便溏去生地加炒白术、生苡仁、焦六曲;单声干咳多加射干、百合;痰黏难出加桑白皮、姜竹茹;便秘加玄参、枳实;症状重而病程长加全蝎、珍珠母等。每日1剂,水煎200 mL左右,分3~4次服用。

1.4.1 心理辅导 观察组在服用中药基础上,加以心理辅导。

1.4.2 对家长的心理辅导 归纳为八字要求:理解、宽容、鼓励、耐心。内容包括:(1)抽动秽语综合征病情性质介绍;(2)亲子关系认识;(3)提高父母关注技能,如对孩子良好行为予以关注,采取消退法减少不良行为等。治疗开始前,约家长面谈1次,约40 min,了解患儿家庭情况,向家长讲解抽动秽语综合征性质,让家长了解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行为训练的重要性,家庭情感氛围、家庭成员对患儿态度对病情反复的重要影响,消除家长对患儿病情的过分焦虑、担心、紧张的心态。注意对患儿的教育方法,并要求家长与幼儿园或学校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理解帮助,对患儿的病情反复要有耐心,有思想准备。首次与家长交谈后,每隔半个月与家长沟通交流1次,每次30 min,一般2~3次。

1.4.3 对患儿的心理辅导 可采用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等。一般行为认知法适用于较大儿童、少年等。首次与患儿单独谈话约40 min,以倾听为主,了解患儿的烦恼、情感需求,适当提一些要求,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为主。以后每10 d或半个月1次,每次30 min,共4~5次。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有效:症状减轻;(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1]。

2.2 近期疗效 观察组28例,显效23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26例,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远期疗效 两组总显效为43例,作1年期随访42例。其中观察组随访22例,1年内复发2例,复发率9.1%;对照组随访20例,1年内复发5例,复发率2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因为遗传因素、局部刺激、器质性因素、精神因素、药源性因素等[2]。其发病机制有报道为:(1)多巴胺功能异常;(2)免疫病理损害;(3)心理应激等[3]。中医学尚无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症状多归于“肝风”、“惊风”、“抽搐”、“瘈疭”等范畴。认为其病因有“先天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其病机多与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病定位于肝为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上现今独生子女过于娇宠,有所不适则心情不畅、哭闹致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火,形成肝火,明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知医必辨》认为“人之五脏,唯肝易动而难静。”肝郁、肝火使阴虚而筋脉失养、阳亢风动,故而见各种抽动症状,且常伴有脾气暴躁、多动冲动等。

自拟平肝熄风安定汤以滋阴平肝熄风为主要目的。方中生地、枸杞子、、白芍均有较强的清肝、平肝、柔肝之力;蝉衣、僵蚕、钩藤加强其平肝熄风作用,焦山栀清火;茯苓健脾宁心;石菖蒲、远志豁痰清心安神;龙骨平肝潜阳止痉,诸药共用可收平肝熄风止抽动之功效。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均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与精神情志有较大关联。从临床病例观察,也较多存在有家长对子女管教过严或家长过忙忽视患儿情感需要,或患儿长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或家庭环境不良如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等,使患儿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紧张的心境中,均可能是诱发病因,又因抽动秽语综合征病程相对较长,患儿所表现出症状行为不能为家长、老师、同学等理解同情,更易于遭训斥、惩罚、厌恶甚至歧视等,从而使患儿承受的心理压力增加,更加重其病情。因此,在用药物治疗时,同时开展心理辅导,能使患儿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亲子关系得到改善,使患儿减轻心理压力,且获得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对加强、巩固药物治疗的效果及预防复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两组患儿从近期疗效看,区别不大,但从远期疗效看,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因此,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佐以一定的心理辅导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101991.

[2] 王立华.儿童行为精神疾病证治[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