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性化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性化教学案例

篇1

1、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借用语言,使作文“言之有物”。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化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表达技巧,使语言丰富有个性是教学重点。

2、养成从生活中汲取语言养分的好习惯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精讲多练,重在品味;合作探究,举例引导。

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投影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小故事:(智答外国记者)当年外逃,一外国记者在新闻会上诘问:“你们说社会主义好,为何要逃到外国?”说:“花园多美好,苍蝇不到这,却飞到厕所,这有什么奇怪的!”

2、学生品味回答的巧妙。

3、谈话导入:“生活中巧妙运用语言可以化解窘迫、扭转局面,在作文中运用好语言则使作文增色。今天我们进行写作语言的专项训练——写作语言个性化。”

二、品味语言的妙趣

1、出示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选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有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2、引导学生品味这段语言的妙处。学生研读、品味这段话,合作探究,回答:

生1:运用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

生2:那袅娜的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地面的白荷写的极为标致,这里运用生动的拟人。

生3:还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用的“通感”的艺术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师总结:这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依次写了月下荷塘中的荷花、荷香和流水,分别突出了他们的繁盛茂密、洁白袅娜、幽微清雅和饱含深情。写景紧扣景物特点,文辞清丽脱俗。因此,在习作中,为了使我们的作文语言有个性,就应该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3、强化感知

出示当代一些文学家的句子:

(1)王安亿在《长恨歌》中写道“空气里有一种纠缠不清在生长”。

(2)贾平凹在《商州录》中说“洼地里长满了黄蒿,也长满了石头”;《古壁》里说“收罢秋,马瘦,河肥;村子在长起来,巷道却窄了下来。”

(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写道“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点拨:赏析这些话语的妙处应多层次多角度,如:具体的一个字词、表达的技巧和氛围营造等等。

三、尝试语言训练

1、让学生以“母亲”为话题,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

2、展示学生的写话。

(1)当记忆的列车载着我驶过心灵的后花园时,……

(2)妈妈的泪浇醒了我迷茫的心扉。

(3)我知道妈妈这些年所受的苦和累是和这些皱纹成正比

的。

(4)我以前不知道妈妈的怀抱有这么大,足以把外面刺骨的寒冷、一切的不顺利都挡在外面。

……

3、总结点评。

四、拓展迁移

1、书本中有那么多优美的句子,生活中有没有呢?你注意了吗?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优美的句子。

2、展示:

生1、奶奶曾说,“你爸爸踩着十二月檐回家”。把十二月份回家说成“踩着十二月檐”很形象。

生2、妈妈剪桑枝时说,“枝子太绵软……”。用体现绵特点的“软”连用来形容柔,很逼真。

3、模仿写话

(1)老师踩着上课铃声入班……

(2)火红的生活、金黄的蛋卷……

五、总结

六、布置作文题目

1、题目:瞬间

2、要求:运用个性化语言;文体为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评析]

文章如肴,必须有味。“味”可体现在结构、选材、语言等各个方面,其中语言是最大的“调味品”。事实上,语言的优劣对文章的成败影响甚大,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通过语言的揣摩构建起语言的亮色,并且以此照亮全篇。案例就尝试通过语言训练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使习作增色。

篇2

关键词:中学数学;自主性;教学日记;教学案例;录像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7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46

许多人认为戏剧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表演结束后,回头来看,总是能发现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和表演中的瑕疵。其实,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在45分钟之内,尽管我们课前做了许多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可是也难免出现许多不尽人心的地方。那么,我们如何扬长避短,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呢?如何让一次次的失误变成我们向上的阶梯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反思教学能够帮助我们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再次出发。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主要包含了两种方式,一种是个性化的自主反思,一种是集体化的群体式反思。本文主要讨论个性化的自主反思策略。

一、通过教学日记进行反思

教学日记不同于一般的日记,不在乎日常事件和情感的记叙,而是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程式的记述中。它是以课堂教学为原素材,以改进教学方法方式为目的的工作日记,包括具有教育价值的事例以及对此所作的思考和总结。中学数学教学的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书写特点加以发挥,如写成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既然是日记,就要坚持每天都记,每堂课都记。其实,记叙不是我们的目的,反思、反刍、总结才是我们的目的。强迫自己坐下,把课堂的过程像过电影一样重新温习一遍,这温习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能够让我们找到许多不足,或者从中发现自己的许多闪光点,就会有需要记述和反思的内容。

一方面,教学日记要记教学的闪光点。在数学课堂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注意力的专注,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自己运用了哪一种策略和手法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些都是教师在日记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另一方面,日记要记教学的不足之处。比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教学目标没有实现,哪些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触动不大,在课堂例题的讲解中是否还有更好的思路,自己对于课堂生成性事件的处理是否恰当,以及还出现了哪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都是日记需要记述的内容。

当然,记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是在记日记的过程中进行反思。记的过程就是一种不自觉的反思,有利于我们回顾整个课堂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通过教学案例进行反思

如果说教学日记是每一个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功的话,那么教学案例分析就是教学反思的有力和有效提高,是数学教师的创造性反思。教学案例是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偶然事件的记叙,案例分析往往更青睐比较典型的教学事例,比较详细地记录处理的过程,所用的手段,取得的效果,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反思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改进策略。数学教学案例不仅要求记录真实的教学行为,还要记录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和对策,并从中反思出一定的经验或教训,提炼出新的观点。

数学案例分析在写作格式上与日记不同,教学日记可以不拘格式,更体现了个性化自主反思的特点,更具有随意性。而案例反思则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首先应记下教学的背景、上课的基本情况,做好学情分析,并就某一节课的时间、地点和上课前的预期以及对这一节课的情景预设、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说明。

其次是进行片段的实录。虽然教学案例并不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数学课堂教学实录,但是为了进行典型的案例分析,我们不得不对某些细节特别关注。教学案例要经过筛选,把需要重点反思的环节进行比较详细的描述,将案例主题涉及的数学教学事件的发生和处理过程以及其中的人物心理活动呈现出来。整个过程中的关键性细节要作为重点描述清楚。

再次是进行评析,对案例中记述的问题进行种种分析,反思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有时候是因为教学理念的差异造成听课者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见解,也有的是因为教学手段和学生实情之间的矛盾,或者不协调。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就要重点记叙,对于相关知识应该进行拓展性学习,及时补充自己的种种不足。

三、通过录像课进行分析

篇3

一、以往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缺失的表现

(一)培训观念的城市化

围绕新课改的理念而实施的培训活动,表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从城市发起的新课程改革,在内容进度和教学要求上都远远高于贫困地区教师和学生的水平。诚然,教育理论具有相通性,城市中先进的做法也值得推广和借鉴。但调查表明,贫困地区培训只是一味照搬、生搬硬套地运用城市的那套培训课程和教材,缺乏对本地教育现状、课程设置、教师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导致培训和现实脱节,严重削弱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导致教师们普遍认为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大,难以将培训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对此,从城市到当地支教的教师深有体会:“这里的孩子腼腆、害羞、语言表达不流畅,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很难有效开展,城里的这一套做法在这里应用,处境非常尴尬。”

(二)培训内容的理论化

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中最实质性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教师培训在内容上却偏重理论,轻视实践,为节约时间,便于控制,培训通常仅仅局限于对教育理论的传授,缺少鲜活的实践案例支持,让教师感到培训内容犹如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52.6%的人认为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有36.5%的人觉得培训与实践联系不太紧密或根本没有联系。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难以说服教师来内化理论,更难以升华理论,外化于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访谈中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培训就是去勾画重点,最后考试”,“这些理论资料大部分只是听课的时候翻翻,下来根本没有什么用”。理论作为实践经验的浓缩和概括,如果在培训时只停留在口头上,就容易造成机械、空洞、教条、刻板的弊病。

(三)培训方法的单一化

通过现场观察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培训所采用的方法单一,主要是“专家说――教师听”的灌输方法,很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注意及时地信息反馈,最终使培训沦为说教。问卷调查中,76.3%的人在培训常采用的方法一题上选择了培训者讲授法,占压倒性比例,仅有14.3%的人选择了案例分析法,8.2%选择了问题讨论及经验分享法,而角色扮演和游戏法所选人数为0。这些数据说明,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以点到为止的单向传授方法粗浅介绍教育理论与相关知识,忽视了一线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培训中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方法并存等理念背道而驰。参训教师对此既感到厌倦又感到轻松,他们似乎已习惯于在培训中扮演只需要耳朵和笔记本的听众和记录着角色。教师培训层面尚且如此,那教师日常教学所使用的方法就不言而喻了。

(四)培训过程的形式化

整体而言,教师培训形式化问题非常突出,培训单位与参训教师均持应付心理,缺乏内在自觉性。具体表现在,培训前缺少需求调查,培训后没有跟踪评价,培训中缺乏科学设计,培训部门重量轻质、应付了事,忽视实践环节。而参训教师也并不重视集中培训,把县里的集中培训当任务,没有把培训视为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继续教育。参训教师把培训当作“走走过场”,培训单位将培训简化为“专家”上课,培训变成一种外控的、临时的、缺乏系统的花架子,组织草率。

(五)培训者的集权化

教师培训工作完全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国家将培训权、评价权、监督权都赋予了培训单位,缺少受培训教师的参与,这就造成培训单位大权在握,培训者无所顾忌的问题。访谈中,相关领导坦言:“教师培训主要是培训单位说了算,至于要培训什么,怎么培训,培训多久等问题由我们领导结合上级要求讨论决定。”因此,我们在参与培训观察时,放眼望去,培训是只见课堂不见教师,忽视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性,无视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很显然,这种缺乏合理的保障、激励、约束机制的集权化现象会使培训止步不前,引发敷衍塞责、弄虚作假之风,教师通过培训得不到实质性的提过发展。同时这个制度上的硬伤也是造成培训城市化、理论化、单一化、形式化等问题的内在原因。

二、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培训策略

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的缺失,严重脱离了教师赖以成长和发展的根基。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培训就是要解决教师基于个别的经验、生动的教学情景和课堂实践所生成的实践性问题。

(一)倡导“ 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理论要求在教师培训中倡导反思性教学。目前,在教师培训中运用反思性教学的方式很多, 比较成功的有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方式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类型和专业发展脉络,探索教育教学行为或经验中所蕴藏的丰富意义,检视或发现实践性知识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剖析其原因,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调整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而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很多培训机构已经把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反思方法作为培训内容,引导教师把依附于个体而存在的隐性知识深刻地概括和清晰地表达出来,使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或者由个体向群体进行整体传播成为可能,从而使教师能自由地学习、实践、分享与反思教育教学经验。

(二)开展“教师临床教学案例研究”,升华实践经验

教师临床教学案例研究是凭借扎根于教学实践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和“临床知识”,展开案例分析,采用观察、记录、描述、说明、概念化这一案例研究的步骤,借助描述的质性研究诊断教师成长的课题, 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它突出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教师认识的特殊性、教育实践“ 情境”的特殊性, 是强调个人体验、深度参与的高层次学习。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以特定教师、教室、教材、学生为对象而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而积累、传承的。因此, 案例研究对于揭示和阐明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十分有效的。开展临床教学案例研究,既可以让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也可以让教师观摩个人教学活动实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可以让学习者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直面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结合切身经验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多元回答,产生丰富的、个性化的、无定论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对话与交流,反思自己的方案,从而建构起这一问题情境对于他们的独特的意义。

采用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法,升华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位培训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长篇大论的理论探讨并非教师所长,而生动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宝贵的财富,开发教学案例,应该成为教师培训中值得运用的策略。

1.开发教学案例

开发教学案例,能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使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1)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事件,校本培训中,鼓励教师坚持不断地把自己经典的教学故事撰写成案例,使自己比较模糊的教学思想清晰化,比较乏味的教学过程趣味化,使自己的教学反思经常化。

(2)调研收集同事的教学案例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观课议课”活动,收集整理同事的教学事例,拓展事例的收集与整理渠道,并把教学事例改编成教学案例。实践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的教学,尽管让我耳目一新,但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老教师的教学,尽管有些陈旧,但确有值得推广的东西。广大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都能改编成我们用以培训的典型案例,而且这些案例极具针对性。

(3)从报刊上撷取优秀的教学案例

读书看报应该成为教师的习惯,采用“报刊撷英”的方式收集案例,是教师得以专业引领的有效方式。校本培训中,学校所订的三十多种报刊杂志成了我爱不释手的读物,如《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新课程教学案例 》、《小学各科教学(复印资料)》、《小学教学研究》、《小学青年教师》、《中国教育报》,等等。对报刊上的好案例,我反复品读,力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在培训中有效地运用。

2.应用教学案例

(1)拟定培训计划。为了避免培训内容的笼统、重复、零乱等现象,培训中应拟定计划,力争使培训的内容既具系统性,又具操作性,针对性,显示指导性,增强实效性。

(2)创立应用模式。如何运用典型的案例进行有效地培训培训,这就需要讲究应用形式和技巧。为了便于操作,我创立了应用的基本模式:引出话题――描述案例情境――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评析见解。我们在采用基本模式的同时,还创造出许多变式,如片断展示――经典解读、案例对比――优劣评析、案例反思――重新设计等,让模式彰显出了生命的活力

(3)反思应用效果。每次培训后,我们都要认真反思:从案例的内容选取到案例的语言描述,从案例的呈现过程到案例的讨论结果,从培训的宏观调控到现场的具体细节,从培训者的构想到被培训者的收获等等。

教学案例是教师的财富,也是教师培训的有效资源,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师培训的确是教师喜闻乐见的有效方法。教师培训中,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被培训者。参与这种培训,既能体验培训者的角色,又能体验被培训者的角色,既能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又能参与同行的学术讨论,拓展自己的认识视野,受到实践与理论的熏陶,从而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高。

篇4

关键词:学科共建;科教融合;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在國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时代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批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呢?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开展“三早教学”和协同育人,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教育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

为解决国内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础与临床结合不紧密、科教融合及医教融合不足,以及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基础医学院自2016年起,以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为抓手,强化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在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共建的同时,遵循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原则,组建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全面推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时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助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概况

1.1凝练学科方向

在前期学科发展基础上,基础医学院重新调整、凝练了5个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包括免疫学、神经科学、血管科学、蛋白酶体修饰降解与疾病、肿瘤学。围绕这5个方向,建设了基础医学科研共享平台。在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支持下,近三年集中采购了一批大型高精尖仪器设备,平台由专人管理,网站预约使用,开放共享。

1.2开展学科共建

在校级层面主导下,基础医学五大学科方向与附属医院对应临床科室以及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共建。共建单位之间制定了共建合作框架,规定了合作的范围、内容和任务。同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并联合开展以临床医学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

1.3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

在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共建的同时,强化科教融合,遵循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学科共建成效转化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学科共建促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晰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预期成效等。同时,组建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全面推进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优化、育人模式改革,通过案例式教学以及“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学科共建促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2.1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内容

2.1.1将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进展融入课堂教学

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3]。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一方面将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导向的科研进展、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2],让学生分享解决相关临床问题的科研新进展和新发现,这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交叉融合,精心设计一批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2.1.2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

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团队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科研新发现、新成果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一是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如将教育部获奖成果——“辛伐他汀抗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作用及机制研究”转化为“辛伐他汀对抗H2O2所致的动脉内皮急性损伤”实验项目,启迪学生开展机能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验设计能力;又如将卫生部获奖成果——“诊断肝癌的甲胎蛋白酶标电泳测定法”转化为“肝癌的检测方法与防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既解决了实体实验所涉及的高成本、高消耗和酶标试剂配制难等问题,也有利于启迪学生进行分子医学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二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如将“NG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学习记忆减退”研究成果转化为“再生医学概要”课程内容;又如将“肿瘤靶向的MRI/荧光纳米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光磁成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分子影像学”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分享解决临床相关问题的科研新发现和新成果。

2.1.3联合研发特色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夯实教学内容

教学团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联合研发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特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中[3],让学生了解基础学科相关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培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团队已联合研发了“纳米分子影像探針对肿瘤诊断和治疗”“溺水后人体机能变化与急救”“高致病性病原体患者采样及检测”“华支睾吸虫病的检测与防治”“椎间盘的解剖与临床”等6个原创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作为特色实验项目夯实教学内容,并应用于医学类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如研发的“溺水后人体机能变化与急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利用ESP电子标准化病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3D仿真形式动态模拟人体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溺水后人体生理功能改变、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现场急救方法,该项目补充了实体实验中高危实验项目的缺失,拓展了实验的广度和深度,也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场景,培养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此外,也有利于普及溺水知识与急救技能,提高溺水后抢救的成功率,惠及大众健康。

2.1.4将高端综合模拟人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

教学团队注重基础实验与临床实训相结合,将高端综合模拟人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以拓展实验内容,独立开设《模拟机能实验学》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临床病例,并联合研发了21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呼吸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失血性休克等项目。以高端综合模拟人(ECS)为载体,按照“临床病例-计算机编程语言-ECS演示其体征-动物实验”方式开展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通过ECS演示临床病例,学生从病情的演变过程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应用多学科知识解释临床现象与疾病发生机制。这种“虚实结合”实验教学,一方面补充了动物机能学所不能观察到的部分病理生理变化现象,也拓展了在动物和人体不能实现的实验;另一方面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情景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2革新育人模式

在优化课程内容、将科研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2.2.1实施案例式教学

自2016年开始,教学团队在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1~2年级的病理学、生理学等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C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融合临床问题的案例讨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4]。下面以病理学CBL教学为例,介绍教改课的具体实施。

(1)病案设计。教学团队首先联合设计一批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教学案例,如病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精心设计肿瘤、炎症、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教学案例,每个教学案例均附有3~5个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同学们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学案例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准备。

(2)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改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有:一是课前分组及发放相关资料;二是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中所提供的病案临床资料结合尸解标本进行个人学习和组内协作学习;三是根据教学病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各小组对患者的发病经过、病理诊断进行初步分析,并制作汇报课件。汇报内容包括诊断、诊断依据和知识分享等。该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CBL课堂。CBL课堂是教改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有:一是各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讲解大体标本、讲解尸解切片、解释症状和体征、分析发病经过和死亡原因、提问与回答等。各小组就不同的任务做发言准备,同时轮流观看大体实物标本;二是各组汇报与讨论:每组代表就本组任务进行讲解和分析,同组其他成员可补充和回答,而其他组同学就该组的分析、表述等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着重培养同学们查找病变、正确诊断的思路和方法。三是教师引导与总结:教师一方面引导同学提问和思考,另一方面是归纳和总结,帮助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该环节侧重培养同学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2.2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在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同时,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5-7],即实行导师制,以临床导向的大创项目为抓手,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三早教学和三结合培养”模式。“三早教学”——“早进实验室、早科研、早临床”;“三结合培养”——大创项目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大创项目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相结合。

(2)具体做法。由1~2年级的医学类学生组成若干个科研兴趣小组,科研兴趣小组配备“双导师”,由基础和临床各1名老师为指导老师,两名导师联合制定科研兴趣小组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临床导向的大创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一是大创项目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大创项目的选题、申报及项目实施是学生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大创项目选题结合临床实际需要,科研兴趣小组首先通过到附属医院调研、见习等方式寻找自身感兴趣的临床问题,然后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导向的初步选题,最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符合要求的选题。二是大创项目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大创项目选题确定后,科研兴趣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撰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书,申报各级大创项目;而大创项目立项后,科研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室开放进行相关科研技能训练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撰写科研论文。三是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培育相结合,在大创项目基础上,遴选部分已有阶段性成果的优秀项目作为学科竞赛培育项目,经进一步培育,再选送参加各级别的学科竞赛。3年多的实践表明,“三早教学和三结合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等核心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建设成效

3.1学科建设成效

3年来,基础医学学科取得了较大进步。2018年基础医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整体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同时纳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強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名单;获批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州市重点学科1个。学科内多人获得广东省“珠江学者”人才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翻倍增长等。

3.2人才培养质量

3年来,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有效促进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而相关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3.2.1专业技能扎实

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84.77%、90.16%、87.11%,分别高出全国11.18%、16.41%、12.82%;在专业技能比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作品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等6项,获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3.2.2创新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近年来,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次,获各类大创项目242项,其中国家及省级项目101项。获专利10多项;学科竞赛获奖5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30多项;开发创新性实验项目500多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8篇。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资本运营;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立

开展案例教学首先要设立教学目标,设立教学目标的一个基本依据是对案例教学的本质与作用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沟通学校教材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其本质是一种主动的、深刻的经验性学习[5]。通过这种经验性学习,可以发挥案例教学特有的优势与作用,实现一些重要的教学目标。有研究者认为,案例教学有助于丰富课程的理论内涵和外延,使学习者融入决策情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6]。也有研究者指出,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推理与归纳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等[7]。这些研究归纳出了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可以用做设立案例教学目标的基本参考。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不应该有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征、教学环境等因素设立个性化的教学目标。笔者在资本运营课程案例教学中,设立的4个主要教学目标与理由如下。目标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难以体会到主动、体验式学习的乐趣,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投入到深刻的经验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被手机中的信息所吸引,我们需要通过有意义、有趣味的教学,把学生“拉”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目标二,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资本运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实战的场景中,在个人体验的帮助、启发下,深入理解本门课的重要知识。目标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主线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能力,我们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与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们在平时教学与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足,需要加强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

教学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十分重要[8]。关于教学案例选择的标准,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魏宁与谢群勇认为,教学案例选择应遵循4个原则:针对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新颖性原则与可读性原则[9]。金丹认为,教学案例选择应该满足3个要求:案例的内容必须真实,有典型性;案例必须是精炼的;案例应有一定的代表性[10]。李艳丰与王群琳认为,小劳伦斯E列恩曾提出的以下4个案例标准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一是提出没有简单答案的问题,制造困境,激发学生的思考;二是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角,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替换;三是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搜寻、评价并对信息加以运用;四是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通过情景模拟进行商业决策[11]。学习、参考这些研究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教学案例选择应该抓住以下4个要点:其一,包含一个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构成一个研究任务;其二,具有很高的典型性,与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其三,具有较强的场景性与新颖性,利于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其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难度,只有经过综合、深入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结论。根据这些要点,笔者在资本运营课程中选择的主要教学案例为:企业上市(教学内容)——阿里巴巴上市(案例);债券融资——东方雨虹发行可转债;风险投资——南孚电池与风险资本;并购——吉利并购沃尔沃;战略联盟——丰田汽车的战略联盟;资本收缩——IBM出售PC业务。笔者主要运用这些案例在资本运营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案例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案例教学对学生是一种主动的、深刻的经验性学习,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学生积极努力、深度参与的情况下,案例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受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习惯的影响,调动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并非易事。理论上,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激发出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就完成了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激发任务。但实际上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不可能被简单、轻易地激发出来,需要通过整体安排,采取多种途径与方法,逐步地激发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学习动机。笔者在案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有以下4个,一是通过讲解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这种说理重在强调案例教学对学生自身的价值,比如,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将来职场中的作用非常大。又如,举例说明成功的案例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为例,这个成功并购带来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而大部分的国际并购是失败的,未能产生预期的经济价值。通过这种灌输,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二是把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与学习成绩挂钩,让学生重视。毕竟学生对学习成绩是很在乎的,与成绩有关的管理手段对学生都是有效的。具体办法是:规定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40%的比重,而案例教学中的表现是平时成绩的重要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每次案例讨论发言都有记录,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平时的书面作业也有关于案例分析的,这也是平时成绩的重要部分。期末考核与案例教学也有密切联系。通过这种管理措施,促使学生重视其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三是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多采取鼓励的手段,使其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开始阶段,应给学生充分的善意的肯定与赞赏,提高其自信,让其认可这种教学法。四是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享受探究与思考乐趣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内在的学习快乐。学生对案例教学本身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最重要方面,其强度、持久力也最大。

篇6

关键词:兴趣驱动;数据结构;教学技巧;案例导入;个性化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1-5171-02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Technique of Data Structure Based on Interest-driven

DU Bing-xin1, QIN Guo-fang2

(1.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Institution of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China; 2. Art Institution of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China)

Abstract: Data structure is a closely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 It's hard to learn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nsidering the actual problem of teaching,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dur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learning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tive learning and inquiry into the course. The paper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to teaching data structure.

Key words: interest-driven; data structure; teaching technique; case importing; individual experiment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一门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锻炼学生抽象思维和建模能力,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学生学会从现实问题中抽象模型,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文章在分析已有成果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兴趣驱动方式提高数据结构的教学效果。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院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学习比较困难,教师也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实验教学更是因为程序设计语言基础不扎实、课程内容太抽象等原因而较难开展。一些专家和教师就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案例驱动、课题答辩等[1-2]。这些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然而,上述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对于不同层次院校的学生,他们在自学能力、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及整体学习氛围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同样的方法可能不适用不同的学生。例如笔者曾尝试利用案例驱动法让学生理解数据结构栈的概念和应用,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和自学的动力,最终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现实的困境引人深思。如何设计数据结构课程的课堂和实验教学,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门可的学习和探究当中呢?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2 兴趣驱动教学模式的开展途径

数据结构作为问题分析和程序设计的基石,已经广泛渗透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3]。这表明数据结构教师要了解数据结构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从而在教学中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相关数据结构的含义及其应用。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生动、形象的教学,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1 兴趣驱动教学的各环节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兴趣驱动教学模式采用:1)课前案例导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2)课中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3)课后探索与交流,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拓展学习的视野;4)个性化兴趣实验。各环节都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设计讲授内容,图中显示,各环节并非单纯的层次递进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2.1 课前案例导入

2.1.1 以鲜活的案例导入新课

数据结构课程从宏观上看,课程脉络清晰,各知识点相互交织,层层递进,体现了这一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然而,初学者还不能很好的体会各知识点间相互关联。因此,在每一个新知识点讲解前,以案例导入新课是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案例的选取是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一般来说,案例选取要满足[4]: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与学生产生共鸣;2)与准备讲解的知识点高度相关,且易于抽象出对应的数据结构模型;3)能创设不同情境,引起争论。

案例1:在讲解队列这一线性结构时,引入在食堂就餐时,排队的情景。这是一个跟教材上银行排队类似的情景[5],但若要引起学生兴趣,还要注意创设情景,设置一些问题:

1)在学校食堂就餐时,经常排队么?(常识问题,作为切入点)

2)排队时,你是接在队尾还是直接插队?如果插队,别人会有什么反映呢?你什么时候会离开这个队伍呢?(从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兴趣,同时隐含队列的一般特性)

3)多个窗口提供一样的饭菜时,你会站在哪个队列的后面?(与实际问题更加吻合,队列含义的进一步拓展)

4)你知道操作系统和网络路由器中,使用什么用的队列么?它们与我们课本讲的队列有什么不同呢?(开放性问题,引起课下讨论和思考)

通过这些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抽象出相关概念。帮助其思维的扩展与发散。

案例2 在讲解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可在课前让每个同学为自己设计最佳旅游线路。给出几个准备旅游城市的相对位置、距离及到达的代价。

1)你是如何衡量旅游线路是否最佳的?

2)如果让你找出到达100个城市的最佳旅游线路,你能很快找到么?

3)你玩的游戏中,人物角色走路时的路径是怎么样的?计算机怎么能计算出这个路径呢?(引申)

2.1.2 教学案例的来源

为不断改进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教学案例要经过精挑细选,要不断丰富和增加教学的案例库。通常,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

1)通过与相关专业教师座谈,搜集应用案例。这样能保证收集的案例与学生专业相关,从而能使学生保持兴趣。

2)在相关专业文献中寻找数据结构案例。

3)从数据结构的演进过程,发现各个数据结构的由来和背景,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调整,把概念问题化,让学生归纳相关结论,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课中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图形化信息比文字信息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中的数据结构和相关算法描述多为抽象的理论。在学生理论分析水平还欠缺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理论讲解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入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算法以图形动态演变的方式呈现,为学习者形象思维的建立提供帮助。比如在讲到基本的链表插入删除算法时,可以利用Flas演示的方式(如图2)[6],让学生对算法有形象的认识和直观的感受;再比如,在讲解图的最小生成树的两个不同算法时,可以利用动画对比分析,让学生对两种不同的生成树算法的区别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2.3 课后探讨与交流

课程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演示和算法介绍,让学生初步理解数据结构的特点及算法的基本应用形式。但是,如果要将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固化主体,还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让他们课下探讨与交流,并广泛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进一步拓展其学科视野[7]。例如,讲完栈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后,可以让学生课下研究如何进行迷宫求解、表达式求值以及括号匹配等典型问题。同时,可以让他们深入分析程序中递归调用的工作原理。这些问题都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栈概念的理解,同时,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数据结构的重要性。

2.4 个性化兴趣实验

数据结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型代表,要想学好该课程,除了具备理论的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熟练地编程实现能力。这就对学生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8]。然而,笔者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指导中发现,部分学生尽管对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由于其编程能力的限制,通常不能很好的上机实现,从而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验指导时,创新指导形式,不再限制学生单一的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数据结构的相关实验,甚至不再限定必须实现相关的详细操作过程。例如,对于C语言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参看C语言版本的数据结构,实现其相关算法和操作,对于Java或C++比较熟练地同学,可以采用这两种语言。同时,因为在Java和C++这两类语言的类库中,数据结构教材中相关算法已基本实现。如C++中的Stack、Queue、Vector等类。因此,学生在实验时,可以先调用相关的类库文件,从应用的角度先使用它们,然后再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实现包。

同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让他们实现一些可视化的相关演示。比如,可以利用Flash实现迷宫动态运行的示例,或者是最佳寻路算法等等。

3 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让相关专业本科生能够深入学习数据结构的相关理论知识,深刻理解数据结构及算法的魅力所在,能为他们进入编程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教学和实验实现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了一种激发学生学习数据结构兴趣,改善数据结构教学效果的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 郑宏珍, 张维刚.数据结构教学中兴趣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分析[J].计算机时代,2010(12):43-45.

[2] Anders Berglund, Anna Eckerdal. What do CS Students try to learn?Insights from a Distributed, Project-based Course in Computer Systems[J].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2006,16(3):185-195.

[3] 张连堂,焦妍. 《数据结构》教学技巧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09(9):86-88.

[4] 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明延雄,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严蔚敏.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6] 肖正兴.数据结构虚拟课堂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教育,2009(22):32-35.

[7]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2011年2月至2011年5月,我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英国里丁大学国家语言和文字中心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课堂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尤其是导师Isabelle的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语用能力,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三个月的课堂给我感受

很深。

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在他看来“教育即生活”,他提倡“做中学”。因此用微课设计符合学情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符合新课改倡导的个性化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理念,把微课和英语课堂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达到做中学的目的,使学生受益。新课改后的英语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这些十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材料全凭课堂内45分钟是不能完全让学生运用自如的,只有在实践中大量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才有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的形式感染学生,驱使学生开口讲英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使学生获取信息,提高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当前,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活动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活动而活动,英语课堂出现只有活动,没有语言的现象,而且课堂活动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因此,利用微课开展高效的英语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借鉴国内外微课以及与英语课堂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工作室开展了国家级课题的微课研究。我们把微课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来,活动更加高效,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课题研究教师通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操作性强,以学生为主题的微课课堂教学活动。第一步,把英语课分为五种类型,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语法课和词汇课。第二步,设计各种课型的教学设计,并制作幻灯片。第三步,反思教学设计并进行微课录制。第四步,把制作的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去。其次,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活动中,学会分析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感受成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并提高学生用英语综合语言应用的能力。

研究过程如下:

1.课题动员、培训、研讨阶段

(1)准备动员阶段:成立工作室课题组,向成员宣传课题的目的、意义,创建良好的研究环境。填写申报书,向中央电教馆上报课题。

(2)课题培训阶段:

①意识培训:学习国内外微课制作和英语课堂活动的研究成果,整理微课教学的优点,从而树立运用微课进行英语课堂活动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意识。

②技能培训:制定培训计划,通过集中培训、讲座、自学等多种形式,让全体实验教师掌握运用微课教学的使用技能等。

2.初步实践阶段

(1)探究微课支持下的英语课堂活动实施策略。

(2)课题组成员结合本课题研究。工作室成员根据各自分工,每人精心撰写一份教学设计,设计一堂微课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活动教学课,参加课题研究。

3.课堂实践阶段

(1)对比微课课堂和常规课堂,通过对比,考查学生在微课课堂的学习效果,做出分析。

(2)开展“初中英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微课教学案例研究”展示活动。通过课堂实践开展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使学生受益。

4.总结反思,得出策略

课题组成员依据微课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写有分析、有改进策略的教学反思,探究微课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活动课的案例,写出关于本课题的论文。

5.课题提高阶段

根据课题评课组提出的问题,通过录像课例反思,发现问题修正教学设计,完善研究成果,形成可操作的初中英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微课教学案例形成优秀教学案例成果。

6.课题评价阶段

总结规律,理论提升。一是专业指导,解决问题。二是专家引领,提升水平。对形成的理论成果、优秀课堂设计方案、优秀微课等进行综合评价。

7.课题的总结及推广阶段

通过微课研究,我们把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借助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手段,以课堂活动为切入点,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题组教师相互交流学习,进行探索研究,制作了各个类型(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的课堂活动微课课例。学生通过微课开展高质量课堂活动,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主动地学会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另外,通过微课制作,还能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信息素养,培养教师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各项能力。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转变教师传统教学,实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我们发现,在英语活动课中,学生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参与活动的设计、策划、准备,以及活动的总结。所以,英语活动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自己活、自己动,在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发挥主体性,真正成为活动课的

主人。

新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微课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给我们教育深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以其独特的魅力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新课程理念下为教师实现有效课堂搭建了应用平台,为培养学生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个性化学习方式提供了条件,使课堂教学走向了现代化。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数学实验;讨论式教学;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66-02

数学实验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知识面广、覆盖学科多的实验课程。我校目前在电信、电力专业大二下学期开设数学实验指定选修课48学时,其中上机操作32学时,使用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数学实验典型案例》[1]。基于案例教学的数学实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灵活,学生反响热烈,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改善。下面,结合我校数学实验课程的实际情况谈谈具体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现存问题

数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对于MATLAB语言不熟悉造成后续学习的困难。(2)教学案例是五花八门的知识综合、令初学者有畏难情绪。(3)实验报告完成质量不佳。为提升教学效果,我们近年来认真分析了大学数学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对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二、教学理念

研究型教学关注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包括行动能力、全面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合作能力[2-4]。研究型教学主要有三个特征:以学生为主体;融入研究的要素;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意义[3]。

以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在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和对学术规范的掌握,同时强调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近年来,我们探索和实践了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学习、课堂研讨与实验报告撰写规范,使教师和学生同时受益,创造出一种融洽、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探索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两方面。针对现存问题(1)(2),教学内容以《数学实验典型案例》为主,辅助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型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解决现存问题(3)。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 开放性写作 教学

一、引言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写作是语言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水平的高低可以体现高中生英语运用能力的优劣。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直接的体现就是高考命题意图的变化,不再是死记硬背词汇、语法就能过关,而是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平时教学走向开放和创新。高中英语写作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开放性写作的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进入主题轻松、题材广泛的开放式写作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积累学生写作素材,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践证明,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开放性写作教学可以快速增强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课堂讲课中的开放性写作教学方法

1 在开放性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英语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主观上缺乏写作的锻炼,没有主动写作英语的习惯和热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开放性写作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持续的写作热情。开放性的写作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有趣的写作主题和写作素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主导者的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生活中的兴趣所在,积极扩展教材知识,让学生有写作的动力和写作的素材,在教学中开展开放性的英语教学活动。

2 在课堂上设计开放性写作教学环节

开放性课堂教学不同与传统的封闭课堂教学,开放性教学更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开放性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学生在心理上不再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没有过多的心理压力。教师设计的开放性教学环节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必须接近高中生的认证区域,要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参与的机会。课堂上设计的开放性教学环节中可以围绕学生身边所能感知的主题,例如教材单元、学生生活等,要让学生有参与的动力和能力,完成之后能在写作水平上有所提高。笔者在课堂上设计的和开放性写作教学相关的环节主要有如下5种:

(1)结合教材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教材单元内容;

(2)针对学生兴趣,开展某个主题的讨论;

(3)组织学生分组搜集资源,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4)给学生分配name card,开展即兴演讲;

(5)词汇组句,故事接龙。

笔者在开始这些教学环节开始之前,精心制作开放性写作教学所需要的课件,通过教室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交流氛围,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学生有针对性的素材可以发挥。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就不会对写作训练感到紧张和困难。

3 在开放性写作教学中避免无效教学

开放性写作教学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和以往的写作教学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笔者认为,开放性写作教学不等于上课做游戏,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在长时间的开放性学习中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自然也会对这种教学形式产生抵触情绪。开放性写作教学的教学效果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教师在执行的时候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对学生在参与时出现的错误要在适当的场合给予纠正,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总结,及时改进。在英语课堂上,可能有少数同学由于英语基础差,参与开放式教学的活动度较低,这种情况出现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要鼓励这些学生投入到开放性教学活动中来,避免出现无效教学。

三、开放性写作教学的作业布置与讲评

1 设计布置多样性个性化的作业

一个班级的学生英语写作的水平和能力各有不同,而且为了避免少数同学之间抄袭作业的情况,笔者尝试在英语课堂上对同一次作业布置不同内容,分别让不同群体的学生完成。

2 在作业讲评中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作业的批改和讲评是对开放性写作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在批改学生写作作业是,应该做到细致认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如何改正错误,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负责任的老师形象,以情感动学生,触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动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和对授课教师的喜爱程度成正相关。在对写作作业进行讲评时,应有所针对,突出重点,并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四、开放性写作教学案例设计

1 开放性写作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开放性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主导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帮助学生提高。在教师在进行开发性写作教学案例设计时,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师设计的教学案例要有相应的教案和课件,对案例的教学内容、组成环节和教学效果要认真规划,对时间的控制要相对准确,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要进行预测,教学案例的进行要有系统性,不能漫无目的的任意发挥。

(2)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在案例的教学安排上,应该先简单,后复杂,以螺旋曲线渐近上升的方式,进行承前启后式的教学讲解,最终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3)学生主体原则

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案例,要符合开放性写作教学的特点,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要允许和鼓励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在教学案例中多安排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式学转变为主动型。

2 开放性写作教学案例举例

篇10

问题之一:视学习方式为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1.教学案例:老师安排学生读题导入后,检查复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了关于九寨沟的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演、讲解、朗读”)去学习课文,准备向大家介绍。在大组集中汇报时,学生是这样汇报的:我是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去学“九寨沟的珍禽异兽”的;我是用朗读的学习方式去学“九寨沟的美景”的……

2.反思: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受其潜移默化影响的学生,他们理解的所谓的学习方式,无非是表演、朗读、讲解等几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去表演、朗读、讲解等。这种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认识是极片面的,是严重错误的,急待扭转和纠正。否则,我们将从不完善的学习方式中走上另一个狭窄、弯曲的学习方式的“死胡同”。“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表演、朗读、讲解等不能称为某种学习方式,只能说是某种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目前,得到公认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这些学习方式的外在学习形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小课题,等等。

问题之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流于形式,“目中无人”。

1.教学案例:老师在组织学生大组交流时,一名学生汇报说:他是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九寨沟有哪些珍禽异兽”的。在学生说完后,老师立即将此作为突破口,开始进入随后的课堂教学,让这位学生去表演,并让其他学生帮他提意见和建议,然后大家观摩表演,评价表演,最后老师组织其他学生再次表演。

2.反思:从表面上看,教师在课堂上尊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汇报,好像学生在课堂上的确成了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教师只是尊重了个别或者至多小部分学生的权利,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汇报和展示,他们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拿同学所选择的学习方式重新去理解、感悟文本,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拒之门外了。“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那位同学喜欢用表演的形式学习文本,那是他个人的选择,教师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但是,我们不能用表演的形式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因为表演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肯定都不可能是有效的。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展示自己所选择的不同的学习方式的机会,比如说用绘画、朗读、演唱、朗诵等形式来展示,千万不能以个别统一、掩盖全体,而要把学生看作“大写”的人,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正的自由,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把转变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问题之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内涵成为“两张皮”。

1.教学案例:《九寨沟》的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读题,检复导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自主交流讨论;大组集中汇报;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整节课,老师执着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然后让学生自主汇报、展示。也许,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这节课比传统的课堂有所改善,但是老师只是片面地追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结果对文本内容仅仅停留于简单的演绎和宣讲,从而迷失了语文学科的个性,迷失了文本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2.反思:针对这个例子,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语文课堂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问题之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是停留于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