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机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机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篇1

当前的医疗服务面临几大明显阻碍。从医院层面而言,其担负着为区域内群众提供适宜医疗服务的职责,而近年来医疗需求的不断上升,使得很多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面临人才短缺之惑,且医疗成本也不断上升;对于政府而言,其面临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之困,50%的大城市集中了80%的优质医疗资源;而患者则为此承受了就医奔波之苦。

“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年轻的华为公司将此作为其发展愿景。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成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而在10年前,华为公司的掌舵者嗅到了医疗领域对于更好、更便捷的信息化服务需求,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凭借自身优势,了解医疗机构实际需求。华为企业领导者认为,远程医疗将是在现行体制下解决困境的适宜出路。

在6月7日于河南郑州开幕的2015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MA)上,华为公司了其新研发上线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方案从业务层、平台层、终端层三个层面完整展现了远程医疗产品,其业务实现了远程管理与(移动)会诊、诊断、监护以及医学教育、医护协作、慢病管理等程序。在大会期间,华为企业统一通信与协作产品线总裁赵勇接受《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专访,就远程医疗发展困境与趋势、信息安全、华为在远程医疗的市场定位与战略等话题进行解读。

《中国医院院长》:目前来讲,开展远程医疗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华为在医疗领域的中长期规划是什么?

赵勇:从技术角度而言,首先的困难就是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不同的用户接入了联通、移动、电信三个不同的运营商,因此这三家运营商之间互相接汇就成为了问题。其次是在视讯方面的问题,除了华为之外,还有很多家提供视频设备的厂商。这些视频设备要保留客户的投资,以前原有的设备在以后扩容设备后,也能无缝接入。再者就是业务层面的互联互通,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数据是否能在院内、院与院之间共享。

同时,我们很关心业务的安全性与持续性问题。因为医疗机构无论是通过5G网还是因特网,医疗卫生数据的安全性要首先得到保证。企业的产品不仅要满足国内的标准,还要满足国家化标准。患者的信息都是秘密,安全性必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医疗活动本身存在风险,因此,如何更好地为医疗活动提供持续不间断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从社会层面而言,当然还存在患者就诊习惯、医师诊疗习惯难以改变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人机间的磨合,这些问题都能逐渐克服。

华为作为一家一直做信息通信技术(IcT)业务的厂商,我们正是看到了客户实实在在的诉求,才涉足医疗行业。因此,我们不断地将自己所掌握的IcT核心技术应用到医疗业务并助力公司长远发展。华为公司有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定位就是“被集成”。华为聚焦自身最擅长的IcT解决方案,在业务层有很多合作伙伴,通过开放API接口,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与医疗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对接。

“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这是华为的愿号。现在既然已经涉入医疗行业,我们就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让远在乡村的人们都能够享受到大城市的专家资源与高端设备。

《中国医院院长》:华为的远程医疗方案提到“全方位”。您如何理解这一定位以及华为与软件供应商间的关系?

赵勇:全方位的概念就是端到端。其包含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比如在纵向上,远程医疗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基础设施层面,如建设云数据中心、网络服务器存储等;第二是视讯部分,远程医疗系统解决听和看的问题;第三是业务流程层面,患者的数据如何共享,流程如何升级、审核等,然后我们的合作伙伴做业务流程开发,把我们的设备予以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换个角度而言,所谓的“全方位”包括存储、传输、视讯等解决方案。每个环节中,华为都有相应的设备。华为的定位还是坚持做“被集成”,我们一直在强调设备的开放性。我对于开放性的理解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有更多的开发商和设备商在平台上;再者是各个设备、各个厂家之间的互联互通,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事实上,我们这一产品和理念已经实现了很好落地,华为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的远程医疗平台,目前已经实现了河南省内全部市县的远程互联,这是原卫生部远程会诊试点工程的首个项目,也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标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一套远程医疗系统。

《中国医院院长》:您如何解读当前医疗信息化领域热议的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概念?其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前景如何?

赵勇:这些概念到现在已经不再是设想。现今新技术的出现让更多实际的应用逐步落地,一些大的变化正在出现。医疗信息化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这是医疗机构的现实需要。一定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实现互联,从而对数据的存储、提取与深度挖掘很必要。21世纪最值钱的是数据,数据和信息是未来的黄金。

云计算,实际上就是分布式的资源集。打比方而言,原来我们没有电厂,每家每户一个自发电,现在通过电厂把电力资源集中,每家每户只要把插头一插就可以享受。云计算就是这样,其计算能力相对集中,每家每户都可以享受没有天花板的计算能力。

未来的医疗是智慧的医疗。通过这三个概念的应用,我们应该搭建以“感、知、行”为核心的智能远程疾病预防与护理的平台。“感”的挑战在于如何长期、精准、及时采集各种人体关键生命体征数据;“知”的挑战在于如何从采集到的数据中挖掘关键的生理特征,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行”就要求我们建立有效的数据筛查模型,实现大规模的健康查询快速、准确的响应。在我看来,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医院院长》:华为相关人员讲到,其远程医疗解决方案的一个优势是易用性。华为如何更好地提高远程设备的易用性?

篇2

在他看来,企业不断地面对来自政策、经济、技术、市场等变革的压力,若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就不能只靠一条命活着,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找到企业延续生命的源泉。

“供给侧改革”来了,对于东软集团大健康业务板块来说似乎来得恰到好处。

“新医改路线图的核心直指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并导向于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即不断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更多的关注健康管理。从全球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医疗健康服务正在从大医院走向社区、走向家庭。这也恰好预示着,在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医疗服务领域肯定大有可为。”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侯宁对《中外管理》开门见山。

定位于“B2B2C”业务的东软熙康,近些年来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大举发力。它通过健康物联网、健康云平台和优秀医疗资源的结合,纵向整合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资源,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健康方面的服务,实际上在向“C端”延伸,并且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

在侯宁眼里,即使没有“供给侧改革”,东软熙康也早已经在自己的业务模式上寻求创新。所谓应变,实为自身核心能力的打造,加速自身转型。

“供给侧改革”是一剂“催化剂”

综合看整个中国的医疗服务产业,虽然从投资主体上来看基本是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各占一半,但优质医疗资源仍然集中在公立大医院。随着中国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未来,优质医疗服务则可能变成多元投资主体共存的格局。而供给侧改革,犹如一剂催化剂,让这一变化来得更快。

为何?

侯宁解释说,现在优质的医疗资源基本集中在公立大医院。人们普遍认为医疗服务约等于医院内服务,但从全球市场来看,在医院内的诸如诊断治疗,甚至抢救治疗的工作或者服务,实际只占整个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一小部分。而更多围绕医疗健康开展的基于大范畴的医疗服务,未来会在社区甚至家庭中实现。

这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因素:老龄化和慢性病。

侯宁进一步分析说,首先是在老龄化社会,疾病首当其冲,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社会医疗服务的需求。而现在中国的医疗市场就是供给方不足或者资源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的大医院,这使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改善。如此,供给侧改革便不难理解。

其次是慢性病的问题,中国目前80%的医疗卫生支出都在慢性病上,而慢性病需要一个长周期的康复过程。只有回归社区和家庭,并且实现成本的降低,也只有这样,个人和家庭才能负担得起。

所以,人群变化、疾病谱的变化,使得医疗服务一定会从大医院向社区和家庭转移,这是大趋势。从供给侧这个角度来看市场,从大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都需要提高服务能力,来满足未来市场的大量新需求。

B-B-C,创新性转型安全着陆

“对于供给侧改革,无论是中间制造商还是上下游企业,都需要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创新,做不到就会被淘汰。”侯宁说。

围绕着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来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快速响应整个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化,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而东软熙康构建的“云医院”平台,正是帮助其中的利益相关者解决相关的问题,针对市场、客户的变化,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就是东软熙康的核心竞争力。

云医院听起来有些玄虚,但实际上它离老百姓更近了。

早在2014年9月,东软熙康与宁波市卫生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基于云计算、互联网、传感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中国首家O2O(线上线下相结合)医疗服务模式――宁波“云医院”平台。目前,在这个云平台上,已垂直开通了13个“云诊室”,通过云诊室和社区的医生建立起一个协同的联系,利用后台相关数据集成平台,再通过远程会诊,让大医院的医生指导基层医生对患者提供服务。

可以说,在云医院平台上,老百姓不用到大医院挂号,而是在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大医院,甚至跨地域,比如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大医院的医生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举个例子,老百姓在社区里想看北京某著名医院的相关医生对他的诊断,只要把他的CT片子和相关的电子病历传过去,不用专程到北京就可以看病。同时,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老百姓的服务,家庭医生对百姓进行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除此之外,云医院里还有“公共卫生云路径”,主要是利用云医院平台,医生在网上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包括慢性病的防治,传染病的预防,健康教育等,旨在实现公卫业务的协同化和服务的一体化。

继宁波“云医院”试点成功后,目前熙康又将此种模式复制到了沈阳浑南区和200多个基层卫生机构,建立了基层的云诊室,覆盖全区的老百姓看病需求。如今又在太原,贵阳的贵安新区,齐齐哈尔等地做了一定的推广,成效逐渐显现。

用刘积仁的话来概括:云医院就是一个平台,连接的是B端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生、专科医生、基层的医疗机构及其上级的三甲医院,而最终服务的是C端,也就是人、是患者。过去东软提供解决方案,主要是给“中端”客户提供的,而后来这个解决方案要扩展到医院的客户,就是要实现B-B-C的转变。在他看来,把对客户到客户的这种扩展当作解决方案的一种,对企业转型十分重要。因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商业的成功,也一定要来自于更加贴近客户。

如今看来,“云医院”的推行让东软集团B-B-C的战略转型安全着陆。

实现上下游协同,企业定位很关键

企业所做的创新性转型,终究离不开外部供应链的上下游协同,否则只是一种“自杀式突变”。

在侯宁看来,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明确自己扮演什么角色。东软熙康将自身定位于一个健康医疗服务的平台。

访谈中,《中外管理》记者了解到,东软熙康希望构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囊括了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即各级医疗机构,未来也可能纳入商业保险公司、社会保险公司、药店、养老机构等。在这个系统里面,只要他们需要,那么满足有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的业务都可以在熙康的平台上开展。这就是“平台”的价值所在。

围绕着中国的医疗体系改革,从而提供相应的服务――东软熙康始终坚持这个方向。无论是自身定位也好,转型也罢,驱动力都是来自终端用户――老百姓的医疗健康需求。而“云医院”的率先垂范,无疑也给上述生态系统中的合作者打开一个转型的出口,并与之一道开启商业模式的创新之路。

未来,随着中国医疗产业改革的推进,面向社区医疗和家庭医疗提供一个平台,这不仅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机会,也是终端用户所期待的――让看病更方便、更简单。

篇3

三大优势支持东软健康医疗

刘保华:东软即将迎来成立20周年。20年来,东软发展成为国内民族软件产业的代表性企业。东软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卢朝霞:关键是东软很专注。20年来,东软专注地做软件和服务业务,在行业中一直坚持持续发展,在业务涉及领域里坚持深耕原则,比如在医疗、电力等领域。东软认为创新固然重要,但专注更重要。

刘保华:东软正致力创新和转型,其中医疗信息化是很重要的部分。东软为什么选择做医疗信息化?

卢朝霞: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化近几年面临很好的发展机会,这是东软做医疗信息化的外因。从内因上看,东软在医疗卫生领域有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东软在社保信息化特别是医保信息化领域有很深厚的积累,在软件方面有一定优势。

第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和数字化的医疗设备关系密切。东软本身就生产数字化医疗设备。过去,这些设备是面向医院的,现在东软希望把这些医疗设备小型化、微型化、个人化。基于专业医疗领域的积累,东软要实现这个目标相对容易。

第三,东软本身是做B2B的,很多电子商务也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具有提供B2B解决方案的基础,是东软转向B2C的优势。此外东软还具有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了多种移动互联网应用,涉及银行、电信和交通等多个领域,很多应用都基于东软的解决方案平台面向个人或企业提供信息或服务。

正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及行业解决方案的支持,东软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发展速度才能比较快。

刘保华:既然东软的优势这么明显,那么行动路线是什么?

卢朝霞:东软的路线就是建设健康城市。目前,东软为唐山、郑州、无锡、沈阳、都江堰、海南省澄迈县等20多个城市提供健康城市解决方案,通过政府的支持,构建起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区域的以物联网、互联网为核心的健康服务平台,拉动基层医疗组织能力的提升。

此外,东软还通过中国老龄委、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养老中心等机构,以及各个合作伙伴,将医疗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的服务对象延伸到家庭用户,进行家庭成员健康信息的监控和管理。

在东软的行动路线中,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东软积极推动健康城市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与机构合作,向家庭和个人推广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目前,健康城市计划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追求三方共赢

刘保华:东软健康城市计划如何能让百姓、企业和政府各方从中受益?

卢朝霞:现在,我国政府正着重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正着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对政府而言,健康城市计划能够帮助缩小城乡差距、基层医院与大医院的差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东软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正是希望能够在医疗方面提升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基层医疗水平,缩小城乡差别。

建设健康城市还可以降低整个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使居民少生病、不生病,或是病症较轻就可以在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治疗,不必再到大医院花费很多钱治疗,也避免了浪费国家的医疗资源。这就可以减少政府对医疗费用的支出。

此外,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需要加强慢性病管理。慢性病管理体系的加强,重点在日常健康指标的监控,避免把80%的钱都用到对20%的慢性病人的治疗上,能够使医疗资源和财政投入真正用到公共卫生支撑上。

从医疗行业看,通过建设健康城市、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多级医疗网络,可以有效平衡医疗资源。大医院的资源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支持小医院,也使大医院的资源最大化,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我认为新医改有两个最主要的改革目标:一是使大医院不要“过度医疗”,二是使基层医院的医疗能力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既节约国家的医疗资源,又提升百姓的满意指数和健康指数。

刘保华:以色列在全国推广慢性病的预防管理系统,医疗机构根据人们的身体状况预测他在60岁以后会容易患哪些病,并且提醒他们事先预防。以色列的慢性病预防管理跟东软慢性病管理的理念有很多共同点,能否在我国推广?

卢朝霞:推广慢性病预防管理体系需要时机。目前我国的多发病主要是高血压和糖尿病。201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有2亿高血压病人和9000万糖尿病人。其中三分之一的病人没有进行药物治疗,三分之一的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并且可能没有按时服药。这三种情况的病人都很容易出现病情加重。东软通过健康普查、健康教育、健康数据采集和监控,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及时治疗,尽量避免病情加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政府部门节省医疗费用、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东软的城市健康计划目标是让百姓、企业和政府三方共赢。近两年,东软集公司的力量全力投入到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中,加快进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平台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以及市场拓展等。围绕新医改和健康服务,东软已经做了全面的准备并奠定很好的基础。

刘保华:健康医疗业务在东软的整个业务版图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卢朝霞:健康城市包含很多内涵,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东软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业务包括东软的医疗IT业务、政府的公共卫生、社保的医保业务、新农合等。东软将公司的品牌、技术、人力资源、行业解决方案等资源,全部整合起来推进健康医疗事业。

之所以倾全力推进健康医疗业务,是因为它是一个创新的业务,能够拉动东软的业务板块快速增长。它集合了很多业务部门的资源和创新成果,拉动了东软整体业务的创新和转型。比如,移动互联网事业部和电信事业部原本在思考电信运营商如何通过互联网转型为信息服务提供商,健康医疗信息恰恰是人们最关注的信息,远程视频医疗是3G时代最好的应用。

此外,在企业解决方案中,健康医疗服务可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为员工建立健康档案,构建企业职员的健康管理体系。

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发展

刘保华:健身社交网站咕咚网推出了“终端+社交”的模式,您曾经说东软也想探索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运营模式,今天也展示了东软的健康终端以及后台的运营体系,并且表示希望能做成一个网站的模式。东软在整个商业模式转型方面有何规划?

卢朝霞:东软的转型正在一步步落实,很快你就会看到东软建立的熙康网。熙康网将和东软面向个人的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者,分成很多频道,例如健康锻炼频道、饮食频道、高血压频道等,还将建立社区讨论区,以便人们进行交流。

目前,熙康网正在测试,点击量约为10万次,有两个应用比较受欢迎,一是中医体质,二是乐活指数。人们通过这两个应用,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

东软希望将熙康网发展成一个社区类健康指导、健康服务、健康交友网站。这部分业务和东软的传统业务有所不同。根据市场需要,东软会考虑在栏目设置上体现更多的创新,目前熙康网正在筹划过程中。

刘保华:如果单纯做社区东软不一定有优势。东软的优势在于:东软有自己的产品,可以采用类似咕咚网的“终端+社交”模式,软硬结合的模式未来必然成趋势;东软还可以将健康医疗服务和社交网站整合起来。通过这两方面,东软的传统优势和新业务就能结合起来。

卢朝霞:对,这两方面东软的优势很明显。东软整合公司内部很多资源发力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业务模型,并且开始向B2C领域拓展。正因为可以整合内部各种资源,东软的投入相对较少,发展速度会比较快。

东软现在的布局有两方面:第一是健康城市计划。健康城市计划属于B2B的范畴。第二,当熙康网发展起来之后,东软就将业务直接扩展到B2C领域,并且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大网络。

刘保华:东软健康城市计划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是东软在云架构上要有很强的实力,一定得有独到之处。在这方面东软有哪些积累?此外,要运营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一定要有数据中心布局,东软在这方面有何规划?

卢朝霞:在云计算方面,东软一直在进行超前的投入,专门设立了云计算研发中心,在云架构、云平台、云计算、云安全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积累。

2010年,东软与NEC合资成立了一个云计算公司。通过这种方式,东软引进了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好的商业模式,并且进行了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东软的一个分公司――东软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数据中心的建设,目前在大连、沈阳、成都、南海等东软的基地都设有数据中心。因此东软在建设云的物理平台方面有很好的基础。

在云计算中心建设方面,东软还提供前端的服务,即呼叫中心业务。

从整体上看,东软已经具备了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的能力。在物理架构搭建起来之后,东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各个产品线和业务“云化”,变成真正的虚拟计算,按照虚拟化战略进行布局,建立可扩展的应用架构。在把现在的很多应用用“云化”进行实际推广,东软在技术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在扎实积累。

刘保华:东软最近收购了北京望海康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望海康信),收购目的是什么?东软在并购方面下一步有哪些规划?

卢朝霞:望海康信目前是医疗信息化行业里最好的ERP提供商,它为医院、卫生部门、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专业化的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系统,即后台支撑系统。望海康信的医院综合运营管理系统(HBOS)可以精准地跟踪每个手术用了多少配件、谁是主刀大夫、手术时间,以及医院床位的周转率等各方面信息。

以往,东软ERP业务主要是面向制造业,主要功能包括物流需求计划、生产作业计划、能力平衡系统等。但医院的ERP更为复杂,既要核算类似手术材料的物流,又要核算人的成本,在这方面望海康信的HBOS表现非常出色。

东软希望借收购望海康信补齐东软面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全面解决方案,,使东软在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领域的产品线更全面,满足东软客户的需求。

接下来,东软还会加大收购业务的力度,东软的收购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第一,使东软的业务更全面,使业务得以提升,产品功能更强大;第二,弥补东软现有产品线的缺失;第三,对方拥有的客户群可以弥补东软在市场方面的空白。

刘保华:东软的收购是倾向于应用方面还是在后台架构方面?

卢朝霞:东软是做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公司,在收购时考虑比较多的是从应用和围绕应用的支撑平台方面布局。

刘保华:东软未来向B2C方向发展,是否考虑收购B2C公司?

卢朝霞:虽然熙康网正在开发中,但是如果在这个领域哪家公司做得很好,能够让东软在相关领域迅速占领市场,东软不排除收购B2C公司的可能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公司。

刘保华:我认为东软最应该收购的是基于本地化服务的网站,而不是覆盖全国的网站,比如杭州的19楼网,在当地渗透率很高。因为目前的覆盖全国的健康类网站主要是提供新闻信息,用户黏性太低,应该加入一些与社区相关的内容,增加用户黏性。

卢朝霞:对。还有一个发展思路是与东软的健康城市计划相结合,东软现在就是这样做的。在互联网时代,东软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转变思维方式,通过收购或者合作形式,或许能让东软走得更快更顺利。

记者手记

传统IT厂商走到岔路口

“技术创新是信息产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信息产业每一次跨越式的发展背后都有强大的技术驱动。”诚如联想集团CEO杨元庆所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颠覆了许多传统IT企业的商业模式,让产品和服务变得互联网化、应用化。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让传统IT厂商能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负载更多应用,并实现相互连通。传统IT厂商以提供技术和产品为中心的商业模式逐渐被打破,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商业模式。

站在IT历史发展的岔路口,像东软这样的传统IT厂商,产品和业务从B2B领域向外扩展,开始直接面对个人消费者,利用更多新技术为他们提供服务。

篇4

关键词:云计算;统一医疗标准化;云平台;HL7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建立统一医疗标准化信息云平台的意义

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发展速度很快,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基本已经完成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安装和使用,初步实现了医院信息化工作。另一方面,我国卫生部门一直强调要加强社区医疗的作用,从而减低中心医院就诊压力,根据国内发展社区医疗信息化的经验表明,社区医疗信息化面临很多困难,例如资金不足和信息化人员不足导致小型医疗机构没有专门的医学信息专业人才来协助实施和管理日常信息化工作。由于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没有建立,医疗机构分散,无法构建畅通的标准化软硬件接口平台,导致病人信息在中心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中无法达到可重复利用和有效共享。因此以区域为中心去搭建一种有效的统一标准化医疗云计算平台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二、统一医疗标准化平台框架总体架构

笔者结合对医疗信息标准化的想法以及运用HL7标准建立医疗实验室文档共享模板的经验,提出建立统一医疗标准化平台框架的方案。

(一)建立统一医疗标准化处理接口云。首先以一个城市的行政区为单位建立基于社区的医疗信息云。在该行政区域里的各社区医疗机构如各类社区医院、卫生院、诊所和私人诊所等可以直接通过联系当地的医疗信息云提供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方式灵活运用各种在云端的医疗软件功能模块。然后构建一个中介的统一医疗标准化处理接口云,该云作用在于统一来自不同城市地区不同应用软件的数据,另外处理社区医疗云和原本三甲医院现存的医院信息平台数据共享的标准化处理问题,也就是说社区的医院诊所和地区中心医院或三甲医院的数据共享问题全部由统一医疗标准化接口云平台的应用来集成。以便解决旧系统和新系统之间医疗数据共享的标准化问题。

(二)不同的城市或地区之间的数据共享也应由统一医疗标准化处理云平台来进行解决,该标准化处理的云平台可以考虑在每个省或多个城市间共同建立一个作为中介云平台。

三、统一医疗标准化接口云内部实现架构

为了社区云平台能与中心医院如三甲医院已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共享数据,医疗信息如何互相传输、解释、理解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大多数来自于不同的软件商,而将来在不同省市间建立的区域医疗云也难以避免会采用各种云平台提供服务商,这必然导致不同云平台的社区医疗应用软件集的设计五花八门,加上医院原有系统的数据,在数据统一性方面难免出现混乱。只具有社区应用性云平台,如不解决各种平台间数据互通的问题,将会又再次将社区医疗信息化带入一个死胡同,因为无论架构如何搭建,医疗信息的标准化统一化始终是平台结构无法解决的瓶颈问题。综观现在提出的各种医疗云方案,大都数还没考虑医疗信息的多样性的问题,在此本文提出构建统一医疗标准化接口云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HL7(Health Level 7)标准化技术在国际上比较成熟,因此本方案将采用HL7 3.0标准为统一医疗标准化的基础标准,其标准化接口云架构设计如下:

Web service

统一医疗标准接口层(SaaS)

个人身份证编码(主索引)应用 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化应用(HL7) 个人健康档案同步更新应用

标准化医疗信息格式模板输出应用(HL7-CDA)

统一医疗标准化(HL7信息)处理平台

HL7 V3.0 transfer platform

支撑应用软件群的开发运行环境层

基础设施层

图2 统一医疗标准化接口云架构

该接口云主要负责接收来自社区医疗云输出的数据和来自中心三甲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由于三甲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医疗云应用之间的数据不一致,要想沟通他们之间,必须先通过标准化云进行主索引的配备工作,例如可利用二代身份证个人编码作为系统的主索引,通过这个索引字段的匹配达到云和外部系统相互通信。而接收的医疗数据采用HL7标准进行标准化处理,因此接口云将提供一个统一开发的医疗信息标准化应用来处理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统一医疗标准云也提供个人健康档案的更新同步,如果遇查询,则利用标准化医疗信息格式模板输出应用以HL7-CDA的XML临床文档模板格式统一作输出处理,达到数据的一致性。这个云主要存储该省的所有人的个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并自动通过获取外部社区医疗云的个人索引和时间印章来同步更新该档案信息,做到将个人健康档案能同时更新,并通过向其他省统一医疗标准云发出同步更新信息,保证全国的个人医疗信息同步有序。

四、小结

医疗信息化依靠社区医疗信息云建设是现代我国医疗发展的重要趋势,将能节省大量的不必要的重复投资,但是医疗信息云只在硬件或应用上达成了共享,可是在医疗数据标准化上面仍然需要处理,否则异构异地的医疗数据的传输处理将变成空谈。而建立统一医疗标准化接口云,将能把各种社区云的应用和中心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索引化和标准化,是建立可同步可更新的个人健康档案的一种较佳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华林.云计算在医疗行业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3:61

[2]曹银波.云医疗:IT基础架构未来[J].上海信息化,2011,12:57-59

[3]Constantinescu L,Kim J,Feng DD. SparkMed:A Framework for Dynamic Integration of Multimedia Medical Data Into Distributed m-Health Systems.IEEE Trans Inf Technol Biomed,2012,16(1):40-52

篇5

在这一年,用户和商家最为关注的是辅助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和系统的整合,而城镇社区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了新的开端。

辅助医疗信息系统成热点

多年来医疗信息化工作者的主要精力都用于解决医疗收费和物资等基础业务的计算机管理,近一两年来,用户和商家开始把注意力转为辅助医疗。主要表现是: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成为普遍要求。不管是大中小医院,在选择新的医院管理系统时,几乎全部要求提供电子病历,没有电子病历的HIS只能与别家的病历书写器捆绑或者协作才能找到市场;在原有系统基础上扩充电子病历的份额几乎超过了整体信息系统的份额。

这一需求的提升,不仅促进了原有的HIS厂商不断完善自己的系统,还促进了专门制作电子病历系统厂商的发展。不过,目前大家关注的电子病历还只限于记录住院病历的”小病历”范畴,还没有进入到解决人的一生健康记录的功能且能够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传递的”大病历”范畴.在解决”大病历”的问题上。

各种专门的辅助临床系统市场增长迅速。在大中型医院,放射科信息系统(RIS)、整体医学影像系统(PAC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合理用药咨询系统以及各种影象工作站等专门辅助临床的系统几乎都在建设。从市场销量看,无论其中哪一种都不小于HIS的销量;几种类型的专门用于病历书写和电子病历系统建立的系统逐渐被用户接受;专门辅助麻醉医师工作的“麻醉信息系统”很受麻醉医师欢迎,推广很快。

无线技术在临床得到应用。移动的医生查房工作站、移动护士工作站以及用于记录病人体征、用药、打针、输液等情况的各种PDA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通过手机或小灵通传递医疗信息或与医疗有关的工作信息也开始在一些医院实验。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方便医护人员工作以及辅助提高医疗质量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普遍关注系统整合

系统整合之所以受到关注,是由于:一方面不少医疗机构在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时没有整体规划,不懂得信息系统建设规律,于是机构内各个部门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系统,如:放射管理系统、超声管理系统、病理管理系统,以至病案室的病历首页管理系统等等,而进入到网络应用时代,必然要求系统互联,信息共享。

另一方面,临床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深入应用,不可能所有产品都由一家厂商提供,这又提出了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整合的需要。

此外,少数先进的医院的基本的“无纸无胶片传输”的应用,明显促近了整体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的提高,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由于这种“信息共享”的需求以及“无纸无胶片传输”成了一种普遍的追求,便极大地刺激了各种整合技术,如类似“存储过程”等各种接口技术的应用、各种“整合平台”的研发,专门用于系统间互联的HL7协议也倍受关注,甚至SOA技术的应用研究在本行业内也已经开始。

从实际需要来看,各医疗机构内部,特别是城镇社区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都对系统的整合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在整合技术方面,我们不能只是替某些大公司卖他们的“解决方案”,用户期望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且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

信息服务和辅助管理

很久以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停留在解决最基层的业务管理层面上,为中上层管理者服务内容太少,实际上这制约了信息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用户批评说系统“吃的多,拉的少”,也致使高层领导一直“不理解”工程师们常年苦干什么。今年,技术工作者们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开始把管理层的信息服务和辅助管理也做为信息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目标看待,并为此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有了新的突破。

例如:财务部组织开发的专门用于医疗经济管理的《医院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很受基层使用者和上级主管机关的欢迎。由于它把医疗收费、卫生经济、财务,即整个医院经济信息全部内容拟合在一起管理,支持“多点记账、集中管理”,保障“账账相符”,从而使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等所需数据不准不实、上层管理者总感觉统计报表反映的“情况模糊”的情况得到根本转变。

有的单位不仅利用已有的技术手段开发出类似“数据钻取”的、能够使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可随时掌控医院运行情况的功能,而且把把这一功能与“OA”中最务实部分的基层网站上的信息浏览和职能部门的信息等集成在一起,使管理者感觉到上下透明程度大大提高。所有这些应用,让各级领导感觉到信息系统也在为我服务,从而明显提高了信息系统在领导层心目中的价值。

优化流程作出新的成绩.流程优化原本就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由于管理能力以及技术手段的制约,流程优化所取得的成绩一直不甚理想。“卡”的应用以及系统紧密互联程度的提高为流程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条件,管理力度的加大给流程优化提供了可能。

深圳北大医院和总医院等单位,技术人员与管理者密切结合,在门急诊流程优化、就医导引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使患者的就诊时间明显缩短,整个就诊环境和就诊秩序得到明显改善.一些医院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实行网上预约挂号以及检验结果的远程查询,很受百姓欢迎。

农村合作医疗新领域

近期,科技部专门投入资金,下达了建设《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专项课题,卫生部又发出了《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新一轮通知.信息化工作者和各地服务医疗的厂商积极跟进,着手建立社区医疗及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

发展中的问题和建议

原有领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任务还很繁重,社区健康服务以及合作医疗的信息管理的新任务又压顶而来,对信息化工作者来说真是任重道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笔者的建议是:

无序建设情况仍然严重,提倡引进咨询和监理。不少医疗机构在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时没有整体规划,从而乱建了很多“孤岛”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医疗机构由于缺少高水平的技术骨干,在选购或招标系统时给不出明确的需求描述,实施人员进入之后“新要求”不断,左改右改,弄得实施时间很长,结果是,不仅质量不佳,还浪费了很多时间和资金;不少医疗机构在新建或扩建时对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严格的论证,只听商家的,结果是基础设施与实际应用严重不匹配,造成资金浪费。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当自己的技术实力不足时,引进有经验的客观诚信的咨询,协助你制定规划和实施监理。

规范依然滞后,建议多途径搞规范。尽管医疗IT的标准化工作有了重要进展,但是还有很多急需建立的标准和规范尚且无人问津,例如,电子病历应用已经长达八年之久,现在仍然是电子和纸张双轨并存,就是因为没有标准和规范可以遵循;已经开始了的社区医疗服务,需要建立病人的“上传下送”,这必然涉及病历和检查检验结果互传互认,这里有很多标准和规范需要制定。

卫生信息主管部门要像工业主管部门不断制定生产所需标准以促进工业生产那样,依据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不断的组织人力及时制定所需的标准和规范。制定规范也可多条途径,如果主管机关没有那么多精力,完全可以把此事交给社会。有了一套规范,其他医院即可逐个经过申请、认证,从而逐步取消双份保存。须知,如果能够取消纸张保存,仅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即可节省纸张费用。尽早出台这样的规范是极有价值的。

产品跟不上需求,软件质量不如人意,建议软件供应商真正以用户需求为本。 从用户采购和招标那里反映出,无论是HIS的完整性,还是临床信息系统或电子病历的品种和质量,特别是社区医疗保健和农村合作医疗所需的软件系统,都不能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

社区医疗及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与以往的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既有联系又有较大不同.这两大领域的应用系统不只是一个机构内的应用,还要深入到基层站点,乃至家庭,更必须建立一套能够使病人信息“上传下送”、能够让中央直至基层的各级管理者对实际运行情况“知情”和“掌控”的系统.他的跨地区能力和支持整体运用能力应该很强.这样的系统不是目前众多中小企业很快能够做好的,需要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共同参与,可是目前还没有。

从用户那里反映出的软件质量方面的问题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费用管理和物资管理系统设计不够严谨,让贪财恶鬼们钻了空子,致使通过计算机犯罪事件屡屡发生;提供的统计报表主题不明确,让人阅读困难;某些系统,设计和实施不细,造成使用不便,可靠性不高,发生了已经投入巨额资金的系统不得不被使用者舍掉另购的情况等。

篇6

关键词:卫生系统 信息系统 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203-02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卫生部出台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希望通过进一步重点加强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卫生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

1 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必要性及意义

1.1 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必要性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现代卫生体系,保障人民终身健康,是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及强有力的产业和技术支撑。而从目前来看,整合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医疗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建立区域卫生公共平台。本文希望以IT技术研究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模式的创新,以发展医疗服务数据交换标准、建立全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医疗资源和信息的融合和共享以发展医疗服务无线宽频网格网络专网为基础,突破传统医疗服务在时间和地域分布的局限性,实施新型低成本的数字医疗服务模式,对卫生系统数据资源存量进行有机整合,为患者提供方便、低价、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达到改善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这一最终目标。

1.2 建设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的意义

(1)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的必然发展阶段。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临床诊疗信息的一体化、各类医疗机构对临床诊疗信息和全部病历记录的高度共享、严格的数据安全控制、符合国际医疗标准、流畅的医疗数据调用、智能的预警系统,最终实现患者医疗数据的整体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地优化医疗卫生资源,为就诊患者和健康人群人员提供一个高效的、方便的、透明的数字化窗口,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因此,建立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既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必然发展阶段,又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2)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技术资源的手段。全国医疗资源的数量并未到达应有数量,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矛盾仍十分突出,部分高质量的医疗技术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种医疗资源的偏态分布和医疗技术水相差悬殊的现象急需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加以遏制。构建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让大型综合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技术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医疗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医疗技术资源,较好地解决医疗资源的偏态分布和医疗技术水相差悬殊的问题。(3)落实“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一服务理念,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中心从建设“以收费为中心 ”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渐转移到建设“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上来,构建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可以从根本上促进这种转变的实现。地方患者的所有原始临床诊断资料和数据均采用统一数据格式存放在数据中心的集中数据库内,不同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检索、浏览和使用这些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和数据,甚至上级医院的专家还可以对基层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作出指导性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单通”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

1.3 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状况

卫生信息化建设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说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的薄弱,没有一个整个覆盖整个卫生系统的管理网络平台。(2)标准不统一。部分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只是进行了一些局部应用,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信息无法沟通,资源无法共享,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3)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卫生系统队伍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水平普遍较低,很难满足现代办公需要,缺少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4)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且不固定,资金项目往往不能进入医疗单位经常性经费开支预算,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5)重视程度较低。许多基层单位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缺少严格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的具体负责信息化的领导和信息员。

2 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目前中国的卫生体制改革正在进入攻坚阶段,“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不合理和医疗信息的隔离。医疗信息及资源共享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必将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目前国内对该方向的目标、实施方案和操作细节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具体的实践。本文涉及项目的实施将填补这一空白,以高新技术促进区域医疗服务模式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发展医疗服务数据交换标准、建立全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和信息的融合和共享。这必将带来医疗行业的整体性重组和改革,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建设目标和内容

3.1 主要目标

在国家大政策、医疗卫生大规划政策指导下,根据区域卫生系统具体政策、业务特点,采用国际、国内IT最新技术,建立国内先进的、功能全面的卫生局医疗信息化规划方案。(1)建立和完善卫生局及下属单位的内部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这些系统包括: 机关办公室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科室包括:局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组干科、宣传科、纪检监察科、行政办公室、医政科、行政审批科、人事科、财务科、基建科、疾控科、社区科、妇幼保健科、。医疗单位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单位包括:区域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建立卫生单位上下级间的公交流传档案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卫生局门户综合网站,并和已经建立网站的各级单位链接,成为区域卫生信息对外公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各卫生单位信息及时公示和,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建立医疗单位信箱或交流平台,同时实现卫生政务网上办公,咨询服务,就诊指南等等,提高社会服务水平。(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建立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家庭健康档案为核心,能够充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各项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基础健康档案、就诊纪录、健康检查记录、预防免疫、计划生育等信息、社区就诊业务分系统、社区药品管理分系统等。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4)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根据全国各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建立了部分信息化系统且实施效果良好的医院,保留现有系统正常运行并深入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未建立信息化或实施部分信息化效果不太理想的医院,考虑重新规划并实施新的一体化信息管理解决方案,推进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影像,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应用,增强管理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继续完善医院信息系统(HMIS)实现计算机划价、收费、发药、对药、动态药品价格及诊疗项目的标准收费,不但强化了医院内部管理,还能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医院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5)建立卫生综合业务系统。统一标准,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将财务管理系统,卫生统计系统,科研教育人才管理系统及卫生信息的网上直报系统全部纳入卫生专网,在统一的业务平台上进行不同功能模块的操作,从而实现“一网多用,数出一门”的功能,方便快捷的汇总出有用信息,为领导决策和公众咨询提供服务。

4 结语

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改革和发展,提高卫生信息化管理水平,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卫生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宗海斌,董玉珍,赵红星.计算机多媒体在医学技能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5).

[2]耿伟.徐州医学院成立医学信息学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3).

[3]王秀梅,刘洪.以卫生经济管理实践需要推进卫生改革[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8).

篇7

今年5月的2010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由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CHIMA、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北京协和医院、301医院、IBM公司、宇信公司等单位和企业,联合启动的基于标准的区域卫生互操作协同平合技术验证项目,宣布取得阶段性成功。这是国内第一个将互操作性规范应用于实际医疗场景,并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实现了业务协同的项目,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项目,本刊记者对参与项目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采访。专家们从该验证项目的背景、目的意义、技术架构、进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同时,也从政府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医院业务和实施、以及厂商的角度,对项目的实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验证项目概况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RHIN)联合技术验证项目是由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EHRSC)和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牵头的一个技术性的验证项目。项目由IBM公司和北京宇信鸿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支持,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中国人民总医院计算机室共同实施。

1. 项目组组成:联合技术验证项目组由专家组、项目经理和技术组组成。专家组包括李包罗、曹德贤、刘海一、薛万国、王晖、张林等。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和IBM公司医疗专家杨秀合担任项目经理,技术组由参与各方的十几位工程师组成。

2. 项目的目标:遵循国际国内医疗信息标准,参照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通过实现跨越不同医疗机构的化验、检查业务,建设区域医疗协同平台,验证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互操作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3. 项目的业务内容:检验和预约检查两项协同医疗服务。

4. 项目的试点范围:由北京市卫生局选择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搭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别与301医院和协和医院对口实现检查、检验业务的协同。两个具体试点区域分别为:永定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301医院的协同验证试点区域,以及西长安街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北京市第二院与协和医院(西院)的协同验证试点区域(见图1和图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验证项目的必要性和意义

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验证项目的必要性

去年,卫生部了《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方案》,给出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本体系架构、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技术方案,并引入了HL7、IHE等一系列国际流行的医学信息标准。尽管如此,这些指导性的文件如何真正实现,具体采用什么国际国内标准和规范,到底如何建设,建成后是什么样子,怎样叫做遵循了《指南》和《方案》,这些问题都需要逐一验证和实践。因此有必要开展实验性的系统建设和技术验证,尽早发现其中的业务机制、技术实现、流程衔接等问题。同时,结合国内外标准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切实可行的工程标准,为下一步全国性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积累有益的经验。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技术。尽管现在业界对于区域卫生信息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实战经验。李包罗教授说:“迄今为止,在国内还没有看到一个系统的互操作平台能够大体符合基本架构,而一个稳定的、可扩展的体系架构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整体设计的核心。”

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业务协同简介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包括:电子健康档案(EHR)平台、互操作协同医疗平台和终端应用平台(Point of Service,POS)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三个部分的目的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是收集和保存一个人终生的健康信息,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将信息传送给需要的人使用。POS是指在一个医疗机构内,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系统,医院使用的HIS或者社区使用的社区医疗服务信息系统都是典型的POS。而协同医疗强调的是在多个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相互的业务协作或交易(Business Transaction),如患者的转院、转科、转诊、检验检查结果共享等,都是典型的协同医疗项目。

这个验证项目所要验证的场景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相当复杂的过程。患者在社区就诊,需要一项化验检验,申请在301医院完成,301医院要接收外来的检验申请,并插入到自己的系统和流程里去。化验完成后,检验结果要提取出来并进行包装,然后传送到社区供别人查询。这个过程不仅包括了从EHR平台获得数据的任务,也包括了协同医疗工作平台的任务,涉及多个医疗机构(Healthcare Provider)的数据和业务流程。因此,“将检验和预约检查作为这个验证项目的业务内容,就是为了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验证基于标准的互操作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李包罗教授说。

3.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建设进展

整个项目于2009年6月21日开始筹备,7月13日启动,首先在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建立了北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之后对POS进行了改造。今年4月30日之前,第一个试点区域全部走通,实现了永定路社区提交申请到平台,透过平台传到301医院,检验完成后报告回传到社区的全过程。第二个试点区域,即西长安街社区、市二院与协和医院(西院)的试点目前正在进行中。而这第二个试点区域实际上更符合北京市卫生局确定的北京市区域医疗协同模式,即以大医院为龙头,带动老年病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社区的模式。

值得说明的是,IBM公司在标准实施方面拥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同时,拥有很多基于IHE、HL7以及互操作性等国际标准和规范的软件和平台。而宇信公司是社区健康服务方面的应用开发商,具有很强的社区医疗服务软件的开发能力。这两家公司在技术、方法论及工具方面为项目提供了直接的服务和支持。

4.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验证项目的意义

近年来,尽管卫生部已经出台了很多标准,但是目前开发商能够真正使用,能够落地的却很有限。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制订的临床检验结果互相操作性规范,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落地的标准规范。而这个验证项目对互操作性规范的可行性进行了实践和验证,真正地用标准实现了业务协同。李教授说:“尽管这个项目仅仅是一个技术验证项目,它的目标范围也很窄,但它在中国众多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项目中却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重大。”

区域卫生信息平合技术验证项目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一次实践,对北京市及其他地区建设RHIN起到了参考价值;是对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的一个落地实现;是有关国际标准在国内医疗业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一次实际应用;采用标准化方法搭建区域卫生平台,对于今后制订和完善相关标准具有参考价值。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技术路线和架构

区域卫生信息平合技术验证项目选择的是医院最关心、最具代表性的检验和预约检查两项业务,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开发,实现跨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流程衔接,解决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中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1. 检验的业务场景

图3为社区和医院之间检验的业务场景:首先,患者来到社区卫生中心就诊,需要进行某项检验,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条件开展此项目,因此社区医生在社区开立检验申请到医院检验;申请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传到医院;病人直接到医院,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或简易门诊,将申请单转换成院内申请;然后患者缴费,抽血做化验;检验完成后,医院将检验结果报告发送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病人在社区卫生中心取报告,或者在就诊时由医生直接在社区医生工作站上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查询结果和报告。

杨秀合说:“选择这样的场景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申请在社区,执行在医院的实际业务需求,有效地利用大医院的优质资源,方便患者病人;又可以解决这次技术验证中确实要实现的一些流程。”

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总体架构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图4),完全遵循和参照卫生部的《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它包括:电子健康记录(EHR)存储中心、患者主索引(EMPI)平台和互操作协同管理平台三个部分。区域卫生平台通过两个接口(Gateway),实现与医院和社区的信息共享和流程衔接。接口端具有不同的层,用以封装每一个文件,以保证文件在平台上传输或与平台发生交易时遵照标准。值得指出的是,通过这些标准去跟医院接口时,是透明的、人性化的。因此,只要医院端或社区端给出的是一个中间的、易于理解的文件,那么由标准处理软件处理封装后的文件就是标准的,就能够被另一端理解并实现交互。

3. 社区提交申请及医院接收申请

在社区通过区域卫生平台提交申请,和医院从平台接收申请的过程中(见图5),有两个特点。第一点,在协同业务管理平台上,可申请资源管理是医院能够为社区所提供服务,落实到检验方面就是可以承接的检验项目。对这些检验项目的标识采用的是LONIC标准,这样就可以使社区对不同医院检验项目的理解是统一的。由于不同医院相同检验项目的名称和代码可能不同,如果没有统一的编码,就会给社区造成不同的理解,产生混乱和错误。第二点,在社区向平台提交申请,和医院访问平台拿到申请这两个环节,都是遵循了HL7 V3标准的,具体运用的是Observation Domain域。

4. 医院提交化验报告及社区查阅

图6是医院完成检验项目后,提交报告和社区访问报告过程示意图。在医院提交报告时,POS端有两个处理模块,一个是把医院内部编码转换成LONIC编码,另一个是将文档处理成HL7 CDA标准文档的模块。然后透过IHE XDS的集成规范,把它交换到区域信息平台上,一方面可以作为一个单独文档存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CDA装载器,打散后形成一个RIM细粒度存储。这样,在社区访问检验结果的时候,也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拿到一份完整的报告,另外一种是基于细粒度存储,生成一系列指标分析。这两个接口的封装上,分别遵循IHE XDS标准和IHE PCC Domain(域)中的QED标准。

从卫生局的角度,如何看待验证项目

“看病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看病乱”。国外很多国家采用分级医疗制度,而国内都是随意就医,尽管随意就医满足了患者自主选择医院和医生的需求,但也致使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却门可罗雀。因此,要想改变目前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必须实行分级医疗。

1. 互联互通 分级诊疗是党和政府提出的要求

在新医改方案和卫生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文件中,都提出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建立可实现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

《北京市卫生信息化提升三年计划(2009-2012年)》指出:建立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逐步实现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之间的互联互通;推进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共享,实现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缓解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逐步实现放射、病理检查的一片通,减少患者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新格局的形成。

2. 分级诊疗是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的要求

分级诊疗是现代医学专业细分的趋势,也是系统管理,是高端医疗资源有效和充分利用的要求。通过分级诊疗,大医院主要承担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救治,以及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的职责,同时大医院产生的一些记录将进入居民健康档案。而社区医院则应该承担医疗守门人的作用,以及对患者进行六位一体的健康管理,同时也是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者和维护者。实现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一方面可以使患者从社区转诊到医院,共享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并且可以把轻症患者留在社区,减少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节省了大医院的资源,使大医院集中精力救治疑难重症患者。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患者从大医院转诊到社区,实现病人康复回社区,使社区医院增加患者和经济效益,形成双赢和多赢的区域医疗协同共同体。

3. 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的现状和对策

尽管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可能导致社区医院产生漏诊和延误的情况,也可能不能完全满足患者自由选择的需求。但是,如果采用诸如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方式和对策,则完全可以实现社区与大医院的无缝连接。因此,要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必须要考虑分级医疗,有序就医。而双向转诊则是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的根本和保证。

王晖副主任介绍:到目前为止,真正的双向转诊模式并没有运转起来。首先,出现了病人转诊时,上转容易,下转很难的问题。第二,由于大医院离社区距离并不远,患者去大医院非常方便,因此多数病人不愿意到社区就诊。第三,社区医生觉得在社区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不能吸引和留住医生,这反过来也影响了患者对社区医院的信心。第四,社区医生渴望得到大医院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因此在目前的现状下,作为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卫生局,对于双向转诊应该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成为双向转诊的管理者、协调者和政策制定者。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医院,有序就医,并成为健康档案中心的管理者、建设者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者。北京市卫生局对于区域医疗协同共同体的建立非常重视,目前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4. 信息和业务的无缝连接是区域协同的基础

实现区域医疗协同就必须建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而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北京市拥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00多家。这么多的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点对点的方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把多点对多点的方式,转变成多点对一点的方式,建成集中的信息平台。把所有的医疗文档传到平台上,而所有的医疗机构和人员在需要的时候,都可以从平台获得相应的文档,这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本次联合验证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验证通过标准的应用,实现社区与大医院的无缝连接。验证涉及了信息交换、信息格式、信息项目等多项标准,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下一步,北京市卫生局计划今年在全市351个社区卫生中心,2900个社区卫生站统一部署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这套系统由北京市卫生局主导开发,现已完成六个区县的实施,以及三个区县的试点运行。另外,卫生局今年还计划制订分级诊断标准,并开展社区首诊试点,完善双向转诊和预约挂号的机制,引导居民分级诊疗,有序就医。

王晖副主任最后说:“双向转诊最难解决的是业务模式问题。老百姓为什么要去双向转诊?如果不实行首诊社区,或者医院不愿意往社区转病人,双向转诊是开展不起来的。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双向转诊,卫生局或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要加强引导,并制定相关的政策。”

从医院业务和实施的角度,看待验证项目

刘海一主任认为:实现医院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和共享,信息技术仅仅是技术支撑。医院是否真正要去做这件事,最根本的还要看医院是否有兴趣,是否可以从中受益。这个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非常关键,因为如果医院没有意愿,不能从中受益,那么即使有再好的技术,也可能不能实际应用。刘主任从医院业务和实施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几点体会。

1. 信息化是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支撑

这次验证项目所选择的检验报告共享和检查申请,是医院非常关心的业务。实际上,很多大医院的检验科拥有非常好的设备,一些大型设备每小时可以做3000多个检验项目,全院的项目大半天就可以完成,有很多剩余的时间,很多医院非常希望与其他医院或社区合作。另外,为了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将一些康复期的病人转到社区做后续医疗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因此,很多大医院对于双向转诊也非常感兴趣。而医生到社区巡诊的时候,也很希望看到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因此,大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对于检验检查联合申请和结果共享的需求,将成为本次验证项目的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部门就要尽可能地支撑这些需求,实现医院与社区之间的数据相互交换和共享,这是我的第一个体会。

2. 统一的系统比分散的系统容易实现交互

有了需求的驱动,技术实现的重点就是使医院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实现沟通和交换,对于医院来说这是一个挑战。由于军队医院使用的系统相对统一和一体化,因此这个验证项目在301医院的实施过程还相对顺利,但在协和医院的实施就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由于体制的原因,地方医院使用的系统大多是由不同的公司完成的,这些不同系统之间实现院内沟通都要花费一定的力气,更何况在院间。因此,验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一部分时间用在如何跟外部平台交换数据,按照标准处理申请,以及形成报告后如何转换出去以外。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时间,花在如何使院内各系统之间实现数据交换和沟通。只有这些系统间实现了交换和沟通,才能够使医院不同实验室的检验项目汇聚成一体,才能确认整个医院到底有多少检验检查项目可以供社区申请。另外,每个医院不同的实验室都承担着不同的检验检查项目,而医院内部对这些项目的表述方式很多是不同的。因此,医院内部首先要做一个标准化的处理,使医院内部首先得到统一。“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内部实现了统一,才能对外实现交换,而实现内部统一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精力和时间。所以,通过这个验证项目,我们看到医院使用的系统越是一体化的,对外交换和沟通就越容易。而如果医院的系统比较分散,那么在实现交换和沟通的过程中,就可能要付出相当的努力,这是我第二个比较深刻的体会。

3. 标准转换工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到目前为止,国内院内和院间的数据交换,实际上并没有遵循统一标准,而是通过一种“商量好”的方式,以数据表共享或消息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在少量系统或点之间实现还相对容易,但要在社区或区域的范围内,实现多点对多点的共享就不可行了,因此标准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在实现标准化的过程中,由于标准非常多,非常复杂,这就首先给人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和障碍。其次标准要做到什么程度,也是人们非常困惑地方。通过这次验证项目,我们发现要把标准化做好,除了医院自己要做很多转换的工作以外,一些标准转换工具的应用也非常关键。在这个验证项目中,我们的合作伙伴IBM公司提供了一些这样的工具,使我们省了很多时间。从医院的角度来说,任何来自于外部的申请必须要转换为内部申请才能够完成。因此,只要外部申请是以IHE XDS标准的方式来交换,以HL7 CDA的方式来描述申请的内容,那么这个申请就可以被分解,转换为医院内部系统的申请。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工具借助就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如果要从底层开始做起,就要花更长的时间。另外,由于医院业务的特殊性,要求在这种实际环境下的转换操作,必须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我也深刻地体会到,要实现标准化,必须要有很好的环境和工具,才能做得更好。

4. 标准的应用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

从标准实施的角度来看,必须要有好的标准应用环境,业内同行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理解标准和转换标准,形成一个标准应用的氛围。但目前,国内很多的应用信息系统,在对外交互的标准接口方面实际上是很欠缺的。因此,需要更多的医疗IT厂商在标准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的努力,这样才能使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变得方便,才能使医院在系统选型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否则医院在增加系统,更换系统,或与其他系统连接的时候,就会担心是否会影响医院的业务和系统原有的功能,这是医院最关心的问题。”

当然标准的应用和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有30%的公司能够实现标准化,那么大家可能就会感觉互连开始容易了,而当50%以上的公司都实现了标准交换之后,就可能出现一个雪崩的效应,导致所有的厂商都纷纷来按照标准实现交互。回顾当年DICOM标准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例证。八十年代的中后期,支持DICOM标准的公司很少,因此当时放射影像的获取和传输非常困难和麻烦。但到九十年代的中后期,支持标准的公司多了,很多大公司也开始支持标准,这样就形成了雪崩效应,影像的获取和传输变得容易了,而那些不支持标准的产品却卖不出去了。“因此,我们期待着一个标准应用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大家一起努力,让医院得到更多好的系统和更好的连接”刘主任说。

从厂商的角度,如何看待验证项目

目前,中国有太多的厂商和系统没有遵循标准,了解标准的人才也非常奇缺。那么在这种现实状况下,标准化仅仅是未来的潮流,还是应该立即提到当前的工作日程上?现在推动标准化是不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医疗信息化行业能否实现一种跨越式的发展?在项目开始的时候,整个团队内部对于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通过争论,我们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目前,中国有上百个区域医疗信息化项目,这些项目的业务功能各有千秋。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按照标准去做,那么当第一阶段的业务功能实现以后再要扩展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路线可能走不通,需要返回来修改或重做。因此,从政府角度来说,应该着眼于未来,努力推动标准应用。从长远来看,标准越早做越好。

第二,现在的区域医疗项目大多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不必替换原有系统。但是当区域逐步扩大,成为覆盖几百万人口,甚至更大的区域时,标准化就将成为问题的关键。因此从长远来看,标准化可以大大降低区域医疗信息化项目的成本。不过,在目前的状况和条件下,在推动标准应用的初期,却要付出很大精力和成本。

第三,包括TCP/IP、互联网等标准的形成和推广过程中,背后实际上都有一条很好的利益链。而要使标准化在中国落地,仅仅呼吁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解决落地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困难点,包括技术、组织协作以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困难点。为此,IBM一方面在努力探索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可行的办法,来降低每个单位采纳标准的成本和难度。例如,我们开发的一些工具,就可以使标准转换的过程变得简单和容易,降低连接标准的门槛。另一方面,IBM努力从产业链的角度和视点,思考和探索标准的协作,形成一个共生的、良性的价值链,形成一个标准应用的激励机制。探索如何联合国内已经在实施区域医疗项目的厂商和用户,形成一个整体低成本的、标准化的、有序的价值链,最终为用户带来好处,为厂商带来实惠。在这个项目里,我们其实已经和不同厂家协作,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第四,实际上在医疗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不必要像银行、保险等行业那样经历整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今天的时代不同了,条件也不同了,原来历史的包袱在今天的医疗行业可能很少。因此,如果医疗行业可以换一种思维方法去思考,则完全可以实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

注:相关区域卫生信息平合技术验证项目的论文,发表在《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0年4月刊(第二期)上,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参考。

稳定、可扩展的体系架构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整体设计的核心。这个项目是对互操作性规范可行性的实践和验证,真正地用标准实现了业务协同。尽管它的目标范围很窄,但在中国众多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中却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重大。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常务副主任委员 李包罗教授。

选择检验和检查申请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申请在社区,执行在医院的业务需求和流程,有效地利用大医院的优质资源,方便患者病人。

IBM公司医疗行业专家 杨秀合。

分级诊疗,互联互通是新医改提出的要求,也是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的要求。实现区域协同的关键是信息和业务的无缝连接,这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业务模式。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引导,并制定相关的政策。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 王晖。

实现区域医疗协同的关键是各方可否从中受益。信息化是实现交换与共享的支撑,而标准的应用需要好的氛围,和大量人力、技术、资金的投入。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医院得到更好的系统和连接。

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刘海一。

篇8

"医院这几年净忙着添置存储设备了。”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说,“大型医院每年的数据增量在数十TB,仅医学影像每年就可达20TB。”

应对急剧暴增的数据,已经成为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要技术挑战。但这一挑战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涉及到医疗卫生数据本身所涉及的业务管理、法律规范等方面。7月中旬,在由《计算机世界》报主办、计算机世界《新卫生》专刊承办、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协办的2010年新卫生沙龙上,与会专家围绕“医疗卫生信息的存储变革”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中国13亿多人口的巨大基数估算,在逐步推广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进程中,数据量必将快速膨胀;卫生系统信息格式多样,加之医疗卫生系统业务本身对于信息的存储和归档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都对卫生信息存储构成新的巨大挑战。

信息量激增

医疗卫生信息的数据量正在急剧增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大多数人对于“急剧增长”这个事实还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那么,到底医疗卫生信息的增长量有多么“急剧”呢?

首先来看一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王晖在演讲中介绍了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要求,“2010年,为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健康档案的覆盖率,深化健康档案的应用,北京市提出要扩大覆盖率:2010年要求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5%以上,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2%;并提高信息化水平,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20%。”

对于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存储需求,王晖认为有如下特点:第一,数据基数大,北京市要建立2000万份健康档案;第二,数据内容复杂,除基本信息外,还包含患者的基本医疗记录、14项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及双向转诊等所有医疗服务记录;第三,数据增长量大,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门诊量在几百人到一千人不等,每次门诊将产生多条健康档案记录,按平均500次门诊,每次门诊20条记录计算,3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日至少产生35万条服务记录,每月数据增长1050万条记录。

王晖表示,存储空间规划应考虑到以下这些因素:磁盘硬件RAID的需要、数据库索引和备份的需要、数据分析的需要(OLAP)、新增业务的需要、至少满足今后三年的存储需求。一般来说,中等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注册系统、索引系统、EHR交易缓存(HIAL)和EHR数据系统约为200GB〜300GB/年,PACS等影像数据约为5.5TB/年;大城市则要达到800GB〜1000GB/年。

再来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电子病历的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文本、自由文本、波形、图像、视频等。很多临床业务为了记录业务过程,留下了越来越多的视频和音频数据,给数据的增长来了个火上浇油。薛万国认为:“解决的方案无非有两条,一是采用大容量磁盘、廉价磁盘阵列,二是对影像数据进行有损压缩。”

有必要保存

这么多吗?

医院各部门产生的所有数据,IT部门只能全部接收并保存,而且不敢有丝毫遗漏或疏忽,以至造成医院IT部门不断地购买磁盘阵列。“我们花钱、花时间、花精力保存的这些数据到底有多少价值呢?确实有必要把所有数据全都保存下来吗?”复兴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宋炎发出了这样的质疑,这一困惑引起了在场所有CIO的共鸣。

IT部门无法掌控数据的质量,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哪些又是垃圾数据?IT部门无法权衡和判断,只能照单全收,即便是垃圾数据也得保存。“花那么多钱保存这些数据我都觉得心疼。”宣武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费晓璐如此表示。宋炎以动态图像为例进行说明,可能录了一个小时的动态图像,其中只有10分钟是有用的,但是IT部门却把这一个小时的动态图像全部保存着。

薛万国又举了一个PACS的例子,现在的影像设备都非常好,做个CT扫描可以切得很薄,不管查什么几乎都是0.5厘米,一扫描就是几百张片子。过去我们做个CT,一般就是几十张片子,现在动不动就是几百张片子。医生哪有精力把几百张片子都仔细地看完?有价值的片子也就几张。检查医生扫描之后就全都提交上来,IT部门只能把这几百张片子全都保存下来。反正对医生而言保存这些片子既不收费,也不算成本。

这些超越技术的困惑都是管理上的问题,需要在管理层面来解决。比如,是否有必要算一本“存储账”,按人头计算每个医生的存储成本?再比如上述的动态图像,是否有必要对其进行剪辑,只把有价值的10分钟内容剪下来保存好即可?

宋炎呼吁:“有必要出台一些行业标准或规范,对保存的内容、保存时间、垃圾数据如何处理等进行统一的明确和规定,这样IT部门就不会盲目保存,能在相当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试想全国上下有上万家医院,能节省下来的成本可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全生命周期管理

不可少

数据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进入到了一个循环,经过收集、复制、访问、迁移、退出等多个步骤,最终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信息数据是有生命周期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 , ILM)通过存储、保护、管理、集成四个组成部分实现信息管理费用与业务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降低风险和费用的目的,并实现“适当的信息,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费用,存储在适当的设备上”。

“到目前为止,数据生命周期管理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尽管很多厂商都在讲生命周期管理,但我觉得其中还有很多问题。”薛万国直言。他认为,首要问题是数据库里的数据怎么办?如何归档?在这方面国外都没有面临过这么复杂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医院规模太大、病人太多。其次是文件性数据如何迁移?数据迁移之后,如何让访问透明化?

通常而言,我们是根据数据的访问频率、保留时间、容量、性能要求等因素确定最佳存储策略的。一般是将不经常访问的数据自动移到存储层次中较低的层次,释放出较高成本的存储空间给更频繁访问的数据,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总体性价比。在分级数据存储结构中,磁带库等成本较低的存储资源用来存放访问频率较低的信息,而磁盘或磁盘阵列等成本高、速度快的设备,用来存储经常访问的重要信息。

据介绍,目前广泛采用的分级存储方式如下:在线存储,将数据存放在磁盘系统上;近线存储,存取速度和价格介于高速磁盘与磁带之间的低端磁盘设备;离线存储,将数据备份到磁带库、光盘库或者虚拟磁带库上。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是海量的,在存储平台总体架构的设计和实现中,应该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作为设计要点之一。”王晖说。

安全可靠是第一位

在医疗卫生行业,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用户对存储的首要需求。也就是说,那么多的数据存在那里,等到需要用的时候一定得取得出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计算机室主任李怀成说:“现在最怕灾备成灾,备份的东西却不能用。”

“过去在数据比较小的时候备份和恢复是比较容易的,而且还可以做到实时的备份。”薛万国介绍说,“现在的问题是,临床信息系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可能有几十个系统,服务器数量非常大。这么多的服务器还能不能做到把这些数据都备份到不同的地方去,这件事情非常难。”

薛万国认为,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也是让CIO们苦恼的问题是:怎么做备份?保证的级别还能不能做到像过去那样,出了问题以后恢复到任何一个时间点?备份如何管理?几十个服务器总不能一个一个去备份,能不能做集中备份?备份的介质是选择磁盘,还是磁带?又怎么管理?

还有关于存储模式的选择,数据是集中式存储,还是分布式存储?通常而言,集中存储的优点是效率高且方法简单 ,但扩展性和灵活适应性受到一定局限。一般对于居民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社会保险号等),由于其使用频率高,数据容量相对较小,可采用数据中心集中式存储。分布式存储的效率较低,技术实现复杂,但其扩展性和灵活性有很大优势。通常对于医学影像信息,其数据量大,可采用分布式的存储模式,但对医疗机构之间的网络要求较高,区域范围内各医疗机构之间必须是双向网络,而且需要保证一定的带宽。还有一种叫混合式存储,又称为联邦式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集中式存储的混合模式。

很多人不希望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通常会选择混合式存储。王晖表示,北京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采用集中式全局库与分布式文档库相结合的设计模式。具体而言,前者包括:在市中心对全体居民的全健康信息形成检索库,便于资源快速定位;利用率较高的健康档案信息集中存储于市、区两级平台。后者是指,利用率相对较低的信息及报告文档分散存储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分布式存储

受关注

据惠普企业业务集团技术顾问刘刚介绍,传统的存储解决方案具有四大不足:不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容量受限制、需要高成本内容管理解决方案、数据安全有局限性,这样就很容易形成设备孤岛、数据孤岛以及应用孤岛。

由于虚拟化、云计算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布式存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0年,美国伯克利大学发表了Brewer's CAP 理论,这是分布式计算机系统里面的经典理论,一个分布式的计算机系统必须考虑三个要素:C一致性、A 可用性、P 多点部署。”据刘刚介绍,“到去年年底,分布式的存储解决架构在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已经销售了5000个节点。” 刘刚认为,当前医疗行业的业务需求与分布式架构越来越吻合。

刘刚简单介绍了分布式存储给用户带来的好处。首先,多地点部署,甚至支持跨洲际部署;其次,没有数据容量的限制,用户可以把海量数据放进来,并存到指定的地点,惠普现在成功部署的系统是PB级的;最后,系统具有高可用和安全性,多个地点之间的数据可以多份保存,而且每个地点之内的架构完全是网格化的,在它的内部可以分为网关节点、控制节点、管理节点、存储节点、介质节点等,在这种模式下整个系统是没有物理设备使用寿命的,任何一台物理设备到了使用寿命之后,只要轻松地下线再加上一台新设备就可以继续使用了。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数据的最大安全性。

《计算机世界》评测实验室主任李献对存储产品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和评测,他认为,存储是一个系统工程,进行详细的优化后性能会有明显的提升。关于如何选购存储设备,李献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选择什么接口的存储设备很重要,关系到未来扩展和应用的升级;第二,选购存储不能只看硬件,还要看是否有丰富的存储软件支持(预装),这会加快存储融入环境的过程;第三,IP存储受网卡带宽的影响,单口千兆网卡性能基本与单块SAS硬盘吞吐相当,要获得更高的性能,就要选择支持多网卡,或万兆网卡的设备;第四,要支持虚拟化应用,存储设备本身最好具有支持独立运行的能力。

栏目主持:谭啸 .cn

篇9

此外,用友医疗虽然是行业新兵,但却请出老将打天下。用友医疗副总裁徐春华在卫生信息化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用友医疗总工程师邹悦更是本报2003年就开始关注的人物,彼时他还在为瑞得恒昌的HIS产品摇旗呐喊。在产品营销上,用友医疗也颇有建树,在大大小小的行业会议上,都能看到用友医疗的身影。由于用友医疗子公司成立后的大举开拓加之用友此前在医疗卫生行业的积累,目前用友医疗已经为包括3个“新医改”试点城市在内的7个城市和上百家医院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

不走寻常路

平台化的思路是用友医疗相比其他医疗卫生软件公司的独特思考。2009年,用友医疗组建之初就决定加大投入力量,基于用友研发十年的成熟的UAP平台,按照医疗卫生行业实践,遵循国际、国内标准体系研发UAP-H平台。与主要定位于应用开发平台的UAP平台相比,UAP-H在应用集成平台方面进行了加强,以解决医疗卫生行业中各类系统的集成问题。因为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应用集成问题更加突出。医疗卫生用户,特别是医院,面临着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信息系统的集成困境。

“在过去10年中,无论是公共卫生还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实践已经展露出平台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徐春华说。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包罗在评价UAP-H平台时曾指出其引领了医疗卫生信息化下一展的技术方向。“这样一个大的平台,能够满足医疗卫生特殊的、复杂的需求,使众多的有个性化需要的医疗卫生单位,小到诊所,大到年收入三四十亿元的医院,以及覆盖几百万人的城市医疗卫生系统都能够畅通运转。”

医疗卫生行业用户对基础平台的需求源于当前突出的信息孤岛问题。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建设了诸多应用系统,但不同应用系统由不同的开发商提供,系统的流程不一样,数据标准不一样,信息孤岛和信息瓶颈问题突出:医疗服务机构之间总体协同效果差,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分散式系统建设模式,即独立建设系统通常都存在着投资分散而导致的系统质量差、多点维护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以及信息准确、安全性能低等一系列问题。

邹悦认为,理解这些问题要考虑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特点。中国的医院有90%是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也体现在了IT建设上。医疗卫生的很多需求,不一定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甚至是出于政绩的需要。“国外公司就不能适应,他们会问:应用下面的基础设施没打好,为什么要做这个应用呢?”但他认为这种以应用为主导的思路也是现实的选择。比如预约挂号这一应用,网上预约挂号是特别迫切的需要,不可能等待标准完善,或者等医院的基础架构完美。“在一次会议上,某领导就曾说,我不要最好的(系统),我就要赶紧服务民生的。”邹悦说。

不考虑架构带来了信息孤岛问题。邹悦拿HIS来举例,他用“泥潭”形容这个HIS行业的状态,“到今天为止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行业。”他指出,如果不考虑开发商的融资,HIS厂商没有从市场上拿到多少钱,同时,从用户角度说,大部分医院的HIS水平都只能打六七十分。“不考虑架构,不考虑平台,只做点对点的应用,应用是离散的,或者叫碎片式的,因此到后期软件的架构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变成重来。这是这个行业的特点,你到任何一家医院,在15年内,它最少换过两套HIS系统,甚至还有三到四套的。”邹悦说。

邹悦表示用友的医疗卫生系统正是考虑到这些特点,采用平台模式,符合SOA理念,帮助用户解决孤岛问题,构建更敏捷的IT体系。UAP-H平台有四大特性:数据整合及业务流程集成平台;基于多组织架构的企业应用运行平台及运行监控;基于模式化的开发平台;统一的系统配置及快速客户化开发平台。其中,数据整合及业务流程集成平台是最关键的特性。

“对客户来说,最重要的是具备最好的伸缩性,生物学家说过,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中,能取胜的生物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强壮的,是最适应变化的。”邹悦说。

借镇江项目赢话语权

邹悦坦言,很多用户选择用友的原因,是看到用友在其他行业的成功案例。其他行业也存在着系统架构不统一、多系统难兼容、应用集成难等诸多困扰,在用友的帮助下,这些行业的企业建立了统一的技术与应用平台。

镇江项目是目前用友的一个项目,用友医疗也寄希望于镇江项目的成功为其争得更多的市场话语权。今年4月,用友医疗和IBM联合宣布与镇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合作将在用友镇江智慧健康研究院的基础上,根据新医改的相关政策和镇江市的需求和特点,基于用友医疗UAP-H平台研究开发新一代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和系统。

镇江是国家级“医改”试点城市。2009年11月6日,镇江市将城区7家医院分别组建成以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的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核心的江苏江滨医疗集团。集团化改革旨在破解管办分开、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机构协作分工三大难题,也是国家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上的一种新探索。

镇江医改这也体现在IT上。邹悦介绍,用友主要帮助江滨医疗集团进行IT的建设,康复医疗集团IT的建设则由微软主要承担。从管理和资源运营角度,康复医疗集团为“紧密型”,江滨医疗集团为“松散型”,IT建设模式也要配合管理模式的不同。就江滨医疗集团来说,邹悦用“统一、协作、独立”来概括其IT的特点:数据是统一的,业务是协作的,运营管理是独立的。邹悦介绍,镇江项目将分三期完成。

行业扫描

孟群:远程医疗责任认定问题凸显

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工作“路线图”中,多次强调要加强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系统的建设。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出席2011年北京大学国际医学信息学研讨会时指出:“远程的确遇到一些问题。”他表示:“远程医疗的建设与维护应该由谁来承担?是省市的大医院还是基层医疗机构,抑或是区域卫生管理部门呢?远程医疗的责任归属目前并无明确规定,责任认定出现诸多问题。这是远程医疗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之一,而主管部门与相关机构也正在积极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法。”

国内首个门急诊手写病历质量管理系统投入使用

篇10

一、大数据时代产生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深化,电子数据存储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全球每秒钟发送2.9百万封电子邮件,每天会有2.88万个小时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亚马逊每天产生6.3百万笔订单,Google每天需要处理24PB的数据,IDC数据显示在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到180万PB,2015年将会达到800万PB,并且还将呈数量级增长,正是这种天文级别的数据的出现,以及如何在如此海量,且结构复杂的数据中发现数据价值,宣告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一般指所涉及到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提取、管理、处理并形成价值信息的咨询。这类数据一般有4V特征,一是体量性,就是数据量巨大,传统数据只考虑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时代非结构化数据这种比结构化数据大的多的数据带来了存储量大,计算量大的新问题。二是多样性,数据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数字数据,文本数据,图片,语音,视频等都是数据。三是快速性,数据量增长数据快,处理速度要求快。四是价值稀缺性,数据量如此复杂海量,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却如浪里陶沙般稀少却又尼足珍贵。

二、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变革

大数据如此诱人的原因在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对影响实体的全部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分析及时把控实体的运行,从而以最快的市场反应改善实体自身经营水平、提升自身经营效率,优化自身结构。这将根本改变企业因未能“更加了解他的客户”以及“市场反应过慢”而引起的衰落。索尼公司的创始人出井伸之解释索尼衰落的根本原因时,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新一代基于互联网DNA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利用新模式和新技术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做出预判,所有传统的产品公司都只能沦为这种新型用户平台级公司的附庸,其衰落不是管理能扭转的。”由此看来,大数据欣起之火热不难理解。也因此可以看到,第一,对大数据不关心,不了解,必步索尼的后尘;第二,拥有大量的数据,并善加运用的公司,必将赢得未来。

除了对传统企业的颠覆外,大数据对我们的生活也会有长足影响,如政务信息化、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

2 . 1大数据促进政务信息化

经过十多年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平台都是独成体系,各部门的数据既没有统一的收集标准,也没有互通互用。比如交通局的和气象局的、统计局的和社保局的等等互不通用,更谈不上数据资源整合。很显然,“数据出多门”导致了一个个“数据孤岛”。这种状况严重违背了政府信息化的初衷。

如果用数据资源体系的理念辅助信息中心,在领导和业务部门之间构造一个数据资源体系,那么由信息中心采集所有业务体系所报送的数据,通过同方的数据资源体系进行加工梳理,把今天的数据和历史数据对接,把现在的数据和领导关心的指标关联起来,这样就形成了非常适合管理和决策使用的数据资源体系。

很显然,大数据体系应该从各个部门的信息中心或者数据中心入手,通过数据资源体系支撑过去在不同行业中对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空白。并且大数据技术把面向业务的数据转换成了面向管理的数据的同时,信息中心的职能也进行了很大的提升,大数据成为一种有灵性的智能战略资源。

2 . 2大数据让交通更智能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城市机动车辆的数量大幅增加。城镇化的加速打破了城市道路系统的均衡状态,传统的交通系统难以满足当前复杂的交通需求,交通堵塞成为棘手问题。用大数据技术可促进交通管理模式的变革。大数据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传统交通的改变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大数据的智能性能较好的配置交通资源。传统的交通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的方式进行规划和管理,难以实现交通的动态化管理。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可以辅助交通管理制定出较好的统筹与协调解决方案。

第二,大数据的快速性和可预测性能提升交通预测的水平,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利用大数据来减少交通拥堵时间,提高运转效率。当车辆即将进入拥堵地段,传感器可告知驾驶员最佳解决方案,这大大减少了行车的经济成本。大数据的实时性,使处于静态闲置的数据被处理和需要利用时,即可被智能化利用,使交通运行的更加合理。

2 . 3大数据让医疗更科学

在中国,2010年,国家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电子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等诸项目标,也就是推进医疗信息化的“3521”工程,通过开放新的具有医疗价值的信息源,提高诊断准确性和速度,预测疾病和健康形态,以及取得生命科学创新的不同见解。美国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预测,如果美国的医疗行业能够有效利用不断增长的大数据来提高效率和质量,那么每年可创造超过 3000亿美元的额外价值。而且,在欧洲的发达国家中,仅在提高运行效率一项上,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就可以利用大数据节省1000亿欧元以上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