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教学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标教学案例分析

篇1

《小红帽》一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中第三课的学习内容,在备课中,相对于前两课的内容,歌曲的篇幅一下子明显增长,难点节奏增多,但是《小红帽》的故事对学生而言,耳熟能详,又能给课堂增添不少的亮点。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鼓励全体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以故事的导入为出发点,通过节奏的朗读,歌词的诵读,表演的创编,达到学习新歌的目的。仔细推敲,课似乎有些老套,但是新课程实施至今,经验不少,问题也不少,新课程下音乐教学中音乐的魂无法摈弃。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大刀阔斧”,经典保守也不失音乐课堂教学的魅力。

二、思考问题

1、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教师到底放手了吗?

2、开放式的音乐教学,何为开放?

3、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中的"意外事件"?

三、案例描述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的形象性,《小红帽》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教学铺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在紧接的节奏练习中,节奏的难度较之前几课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让学生能掌握牢固,一遍遍的反复练习,很多学生的脸上流露出了些许的无奈,和刚才听故事时的专注相比,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些压力。这节课也许并没有预计的那么好上。不管怎样,课还是要继续。

一段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坚持”后,新歌的教学正要开始,学生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发,我正想播放《小红帽》的录音,一只小手高高的举起了,是费怡晴。“你有什么事吗?”我走到她面前,这是一个平时很乖巧的小孩,“老师,我会弹这首歌!我学习电子琴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此时我的心里豁然开朗,我怎么就没想到用这个方法来导入呢?“是吗?老师请你为大家来演奏这首《小红帽》好吗?”教室里一片沸腾。

(课堂随想:我忽然领悟到,平时常常在接触与学习的动态生成型教学就这样在我的课堂里自然而然的生成了。现在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师生之间是平等而民主的关系,应该给学生“说”与“做”的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真正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于是,费怡情在我的电子琴上开始了演奏,虽然由于没有事先充分的准备而有些紧张,但是学生们听的很认真,并抱以了热烈的掌声,另我更惊喜的是,还有三个学生也是校艺术学校电子琴班的,他们也会弹这首曲子,于是,另外三位小朋友也相继演奏了《小红帽》,四遍音乐的相继演奏,让学生对歌曲已经有了很完整的音乐形象。于是,灵感继续在我脑海中闪现。

师:老师想请这四位小朋友做小老师,来带领小朋友学习这首歌曲,行吗?

生:好!(教室里一片欢腾!)

师:下面老师就把课堂交给你们,老师也做你们的学生。

四位小老师在一番的讨论后,开始分工合作教学,形式居然多种多样,有领一句跟唱一句的小老师,也有为歌曲设计表演动作的舞蹈小老师,无论是担任小老师的学生,还是其他学生,每个人都很投入,他们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课堂随想:课堂不是封闭的空间,而是开放式的无限的空间,当课堂中出现了与教师原本的教学“套路”不吻合的地方,是“扼杀”学生的想象与观点,形成某种既定的“统一答案”,还是鼓励学生说完,教师给予肯定?是按照教参教案去上课,还是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我终于知道,让学生去讲比教师给出标准答案的效果要好,教师及时的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肯定的话,对学生而言比什么都重要。)

有了小老师的帮助,课堂上学生很专注,因为在座的学生都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会弹这首歌的小朋友,在他们的天真的心灵里,老师会的东西小朋友也会,该是多么另人值得敬佩的事情呀!于是,在他们的世界里,欢乐与喜悦在一点一滴的悄悄蔓延,而此刻的我呢,也坐在了学生中间,做起了他们的学生。坐在我旁边的小朋友一直在偷偷的看看我,然后转过头去,带着他满足的微笑继续他的学习。也不知什么时候下课的铃声响起了,窗外的天空风高云淡,而留在我脑海里的孩子们那真诚与自信的笑脸,久久挥之不去……

四、课后反思

鲁迅先生曾说“纸上得来终肤浅,心中悟出始觉真”。我想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是绝没有想到过,课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无疑,这是一堂典型的生成型课堂教学,学生们演绎的《小红帽》是课堂学习的升华,是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极好表现,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不就是这些吗?当然,这要归功于那位费怡晴同学,还要归功于我对那位学生的鼓励。设想,如果没有她给我的启示,我不会对课临时来个这么大的改变,放弃预先设计的教学,而完全被学生牵着走;如果我没有对她的肯定,而是毫不留情的否定,她肯定会有逆反情绪,恐怕从此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正是对她的"独出心裁"给予肯定,并巧妙地加以引用,才有后面精彩的场面,才会生成出如此精彩的一堂课。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过于强调基础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本音乐技能的培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一开始我过分注重学生节奏练习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练习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厌烦情绪可见一斑,此刻的我已很难轻松的驾驭课堂,正是有了学生出现的这个和谐的小插曲,才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课前的备课不再是光备课还要备学生,而我在这一节课正是缺乏了这一点,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生成课程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要求教师不能做教材的奴隶,不当高高在上的说服者,也不只是"教书匠"而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在后来的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成了学习音乐的主人,老师成了学习的合作者、积极的旁观者。教室成了自由的天地,欢乐的海洋。

五、问题讨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主导因素是教师,教师角色的转变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

1.转变课程观,进入课程编制者的角色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等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被动的教书匠。而是在平凡的教学中善于反思、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新课程主动的构建者。

2.立现代学生观,进入学习指导者的角色

现代学生观的依据之一是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人人都拥有言语、数理、空间、音乐、活动、自我、交往等七种智力,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都有自己的强项。它启示我们应从多方面、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去发现人、培养人。应该相信所有学生都有艺术的潜质与追求,都会有一定的发展。在以创造为生命的艺术活动中,应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表达个人情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从过去音乐知识、技能的权威,传道授业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喜爱音乐的引导者和学习音乐的指导者。教师是学生在审美情境中的审美伙伴,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亲密朋友。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活动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这里,转变教学方式是关键,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广阔天地。

篇2

【关键词】 英语教师 培训 课堂教学案例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有必要对培训方式进行改革。下面笔者提出一种基于课堂教学案例的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方式,并就此展开案例分析。

一、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设计思路

1.1选定培训对象

参与本次培训的高中英语教师共计64人,他们全部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并对新课程的理念基本了解。在这些参与培训的教师当中,有60人为英语教育专业本科学历,其余4人为硕士研究生。其中男教师6人,女教师59人,平均年龄约为29岁左右,平均教龄6年。

1.2确定培训目标

本次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加深参培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并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3设计培训细节

首先,由上案例课的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发给参培教师,该方案中主要包括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其次,上案例课的教师用10分钟的时间向参培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内容,并让参培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预览,为教学案例的观看做准备;再次,全体参培教师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录像进行观看,然后填写个人收获表和评价表;最后,由现场培训教师组织参培教师进行评课。培训教师针对教学案例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并按照新课程理念对其进行口头评价和解释,随后在本次培训即将结束时,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案例的选取

在本次培训中选取了SEFC Book 2 A Unit 5 Reading部分为教学案例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

2.1确定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其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了解基本音乐知识;其二,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运用阅读技巧准确获取所需信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其三,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不同类型,唤醒学生享受音乐、参与音乐创作的情感体验,同时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2.2明确教学设计理念

2.2.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教学为主线,将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协调和组织作用。

2.2.2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根据教学情况把握整体教学进度,灵活运用教学形式。

2.2.3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读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3教学过程介绍

2.3.1 warming up

教师以介绍音乐的作用为切入点,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提出以下问题:

How many do you know about music?

Can you tell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辨析各类型音乐的名称。

2.3.2 Reading

在Pre-raeding阶段,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用英语阐述自己观点:

Have you heard about any of famous bands in the words, please list them if you have. (Back-street boy,Beatles, West-life)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在While-reading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活动,包括Skimming、Scanning等。要求学生在Skimming环节,通过分组讨论总结文章大意;在Scanning环节,要求学生归纳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布置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结构、写作意图。

在Post—reading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与本文相关的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展情感教育。

2.3.3 Summary

教师利用2分钟时间对本堂课教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明确学习重点以及情感获取。

三、培训效果分析

对全部参培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98%的教师对本次培训给出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表示在观看教学案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新课程的理念,而且也从中领悟到应当如何将该理念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本次利用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培训方式也获得了大多数参培教师的认可。通过上案例课教师对课堂教学案例设计的讲解,参培教师对设计意图和设计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师的思维,使之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为今后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李宝荣. 高中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需求调研模式述析[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12).

篇3

对于高中老师而言,现在都要求写论文评职称,特别是对于研究成果看的越来越重,关系到老师的收入。对于高中地理老师而言,地理课作为高中生的必修学科之一早已拥有了悠久的历史,如今的高中地理不仅涵盖内容广阔,而且还是一门文理兼容并且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的课程。

在对话教学讨论激烈的现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也十分巨大,对地理教学工作者自身的学科基础知识,社会热点分析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话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并不是所有地理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轻松地运用对话教学。课业进程和升学考试等多重压力使得教师很难兼顾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同时高中地理课程又是一门发散性思维很强的学科,面对不同的学情,对话教学的实施很有可能会遇上各种问题,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无法得到控制,教师与学生由于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使得无谓的话题占用了上课时间,导致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等情况。其次,现在的学生面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理解会形成价值观上的偏差,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在学习生活上没有做到及时正确合理的指导。

为了有效地调查当今地理课堂对话教学的情况,笔者翻阅了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的教学,采用访谈分析方法进行整理研究。教师访谈的内容总结为以下四点:(1)采用对话教学时如何展开师生对话?(2)如何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3)如何引导学生,使讨论不偏离主干内容?(4)如何加以正确价值观的渗透?首先,在如何开展师生对话方面,受访地理教师认为需要依情况而定。课堂师生对话以问答为主,而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因此在备课时就需要提前设置问题,并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从而预定下问题的难度;在上课过程中,根据现实情况对难度进行适当调整,防止出现无人应答,无人能答。若学生对问题表示费解,则将问题拆分为若干步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循循善诱。最后再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找出课堂对话过程中学生产生错误的关键,也就是对某方面知识理解的偏差,在之后教学中加以调整。其次,在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方面,受访教师均表示,课堂讨论得以开展的前提是学生对知识点有一定的认知与熟悉。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讨论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安排小组讨论。故而课前准备工作需要合理设置讨论的问题而且要求学生对讨论的内容必须熟悉。讨论形式一般以小组形式或者同桌之间进行,由代表发言,采用适当的奖惩制度,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再次,对于课堂讨论的控制方面,受访教师认为,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需要深入学生中间,深入小组中间,了解各方面意见,以便当发现学生讨论方向发生偏差时能够做到及时的引导与指正。最后,时间一到及时停止讨论,听取各代表发言,然后做出总结。总结包括明确被讨论的问题,同时对学生得出的不同结论进行点评,最后归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最后,在如何使得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较多年长的教师对此主要采取传统的说教模式,结合实际例子,以情感化,并且集中向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课后谈话。而年轻教师的方法则是为学生播放有关图文影片,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观自己体味。

教学实践总结,以湘教版必修一为例,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二章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分布的影响”等,相较于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教学,这些章节在进行对话教学后,更容易达到地理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要求。(1)将“对话教学”实践于课堂的教学案例举例。以下笔者将以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思考活动为例,安排对话教学过程。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地形条件。围绕活动提出的问题,笔者将首先安排知识点的回顾,包括了聚落的定义,地形的分类,以及地形与聚落的关系。在主干清晰的前提下,保证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不偏离主题,这也是学生能够有效地切入思考的前提。其次,通过阅读案例内容,同时在课件中展示丽江古城的分布图,包括四周的地形地貌,古城内的交通情况,河流分布,聚落分布特点等,引导学生从大的地形分区角度审视丽江古城,同时通过具体微观地形比如玉龙雪山,金虹山,狮子山,东、西两面的地貌情况的研究,进行有限时间内的小组讨论。期间,教师深入学生中听取各方讨论内容,并且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讨论结果,评价结论价值。通过活动讨论,激发学生对城市建设的热情与才华,同时做出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促进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从成为优秀高中生到成为国家今后发展的栋梁,更好地建设国家发展家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对教学案例的评价。该对话教学的优点在于,设计提取了比较典型的聚落,正是由于丽江古城闻名于耳,一部分学生对该古城甚至有过亲临,因此,该案例的提出能够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从学生心理角度,激发学生的古镇情节,将原先比较虚拟的知识点引入现实并且熟知的古镇,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由此更好地纠正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等问题上的思想观念,树立学生内在热爱祖国山河的价值观。通过这么一个活动,不仅在知识点上对学生进行了强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但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的把握,同时更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了深入,真正做到了三维目标的全面把握。相对仅仅强调该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点,更加体现了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不足之处。对话过程包括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而学生自我的对话并没有彰显出来,即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探究,反思总结经验。独立思考的过程正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学生勇于自我探究的能力才是追求真理的勇气。因此,对话教学的过程应多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答案质疑,并引导学生从对话中汲取思想养料,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思维是从思考开始,经验是从反思寻得,学会自我对话,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本文通过研究对话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现状,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对话教学,得出对话教学的优势作用。并且通过实际对话教学案例分析,将地理对话教学应用到课堂中,并且更好地渗透入了新课标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根本上内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社会看法,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发展要求。

篇4

在英语学习中,听与读一样,是获得语言信息的重要手段,它与说、写一起,构成了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手段。美国著名外语教学法家Wilga M.Rivers 曾经作过统计,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活动在人类活动中, 听占实际时间45%, 说占30%, 读占9%。可见,听在人类交际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是,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用英语提出的问题或要求常常无所适从,对于听力材料往往听过后一片茫然,导致考试听力屡次失分严重,学生们谈“听”色变,教师们也常常无从着手。经过和其他老师共同调查和讨论,我得出以下原因:1. 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非常高,但很多学生没有耐心去听;2. 学生在听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知道如何去把握重点;3. 教师所采用的听力材料学生并不感兴趣,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听力水平普遍不高,作为老师我深感责任重大,结合当前的形式和教学中的需求我围绕课题进行了一下实践、探讨: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养成学生静听的习惯,教师该如何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如何使学生明确听的目的,教师对于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听力训练,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该运用哪些教学策略,如何处理听与其他能力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面对的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我结合八年级牛津教材,围绕同一个主题,针对Integrated skills组织材料,先后上了多轮研究课,将整堂课设计成了听前(Pre-listening)、听时(While-listening)和听后(Post-listening)活动三大活动板块,进行教学实践。

一、 研究背景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已全面开始实施,与以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相比,难度加深,要求提高,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牛津初中英语每个单元由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Vocabulary, Grammar, Integrated Skills, Study Skills/Pronunciation, Main task, Checkout 8个模块组成。每个单元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教与学,整体上一气呵成,但每个模块也承担着各自的训练重点。教师备课时需根据实际情况重组这些模块,以完成每个单元既定的目标,将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切实落实到位。然而,如何实现模块的最大效果,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将每个单元的大目标通过每个模块细化成为小目标来实现?

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和对学生知识水平了解不够,往往不能准确地定位,使教与学的活动浮于表面,导致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能力提高落实到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开展了案例研究,通过观察典型的教学案例,找出自己与同行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通过研究、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同行们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案例研究属于行动研究的一种方式。Mcniff (1988)提出了行动研究的五个具体步骤,即提出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制定实施教学方案——评价教学行动效果——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的研究(转引自宋虎平,2003)。也有研究者把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简化为问题、对策、行动、反思四个阶段。

二、 案例呈现

在每个单元的Integrated Skills板块中Part A部分设计了听力,要求在这一模块落实新课标,切实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听力技巧,将听与说、读、写有机结合。

三、 案例分析

1. 问题

这节课属于牛津初中英语Integrated Skills 中的听力教学模块,以上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此部分时所普遍采取的教学程序和步骤,我们不禁要问:教学目标完成了吗?教学效果达成了吗?乍一看,此教师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笔者纵观整堂课,仔细反思:新课标要能通过听力训练,培养良好地听力习惯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上述案例中的授课教师虽然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但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学目标并没有完成。笔者认为该堂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 学生的兴致不高 《新课标》在“语言技能教学建议”部分对听力前活动的建议是:明确听的目的,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处理关键词,布置任务。而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把听力环节当作考试训练,既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没有语言知识的铺垫,而是直接播放教材中的听力任务。还有些教师片面地把听力前的材料阅读当成听前引导活动。

② 把“教过”等同于“教会”

从教学内容来看,该授课内容教师完成了,但从学生的反馈中,大部分学生仍不能完成听后任务。因此老师教学时应追求实效,使学生学会所教内容。

③ 听力内容受益面不广

对于大部分农村中学,同一班级内学生英语水平差别相当大,有些听力材料有生词,句子长,加上录音中的连读,对某背景知识不了解等因素,都给听力带来了障碍,很多学生听了2遍录音也未能完成表格,这种听前缺乏引导或引导强度不够的听力活动,会让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挫折感,这与《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的理念相违背。所以往往听力教学完,真正受益的只是班上的几个优等生。

2. 对策

通过分析上述案例,笔者认识到在进行听力教学时,我们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这节课要教会学生什么,仅仅是完成听力任务中的几个空格,还是获取知识的方法?采用怎样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得到最大程度的受益?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将上述听力部分的案例进行了补充与调整:

听前: 教师引出了姚明的图片,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好能够在之前呈现有关听力内容的一此句型,以便为下面的听力做好准备。

听后:在检查完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复述听力材料,或者干脆让学生再听一遍,这让很多学生仍然感到听起来吃力,所以教师可以完整地将听力内容呈现出来,学生边看边听,记忆力深刻。

3. 反思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听力教学环节与其他环节,特别是读、说、写、紧密结合,并为学生说和写能力的提高在语言和内容方面奠定基础,基于此种理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听力环节,提高学生听力技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轻松愉快的心情与积极主动的情绪对提高听的效果非常重要。通过实践,本人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再反思:

(1)采取有效的放松方式,突破学生“听”的障碍:听前介绍背景,或者出示画面,帮助学生熟悉材料,降低难度,还可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和动机。

(2)运用灵活的听的方法,培养学生“听”的兴趣:选择适当的检测方式,以学生能听懂基本内容为前提,检测方式也要追求灵活多样,可以是快速回答、完成表格、填空等多种形式。

篇5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133-02

[项目基金]本文系大连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三环四式’问思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G2014337)的研究成果。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存在“课时紧与教学任务重”的矛盾,导致灌输式教学方式依然存在;由于一些教师对课改的“生本教育、开放式教学和双主互动式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政治课堂教学或者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对生活的探究性体验。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困境,我们采用专题开放式案例导学法,对政治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就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和充实,形成既先后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然后根据这些专题确定导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而深入的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文化生活》第二章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参要求两课时完成。但鉴于本课课标要求、本课涉及的现实问题和本校实际学情等,笔者最终将第五课的两个框题整合为一个学习专题,即“文化创新专题”,并重新界定了本专题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专题的学习目标确定为:让学生能够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列举实例印证文化创新的途径;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增强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和“文化创新的途径”既是重要理论问题,又具有现实意义,故笔者将这两个问题确定为本专题的重点。由于“90后”一代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很难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因此,笔者将“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和“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确定为本专题的难点。

这样既可以解决当前“课时紧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也可以给教师省出大量的时间,帮助教师掌握更专业、更系统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保有新鲜感,把节省下来的学习时间用来拓展阅读。

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就是使教学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书本,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由课本知识联系生产、生活的实践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灵活地选取探索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获得创新能力和方法的教学方法。

在“文化创新”专题中,笔者提供的开放性导学资料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本专题的导读提纲(即将学习内容问题化)。例如: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其了解文化创新的基本内容。另一部分是提供拓展性阅读资料(即8则文化创新案例),同时指导学生围绕“文化创新”主题,通过上网、阅读书籍等方式,查阅古今中外关于文化创新的相关案例。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主要是借鉴了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分析法,即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文化创新”专题的课堂互动环节,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则案例:“《贵妃醉酒》的继承与创新”和“我国的文化创造力”。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专题在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将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以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始终。所谓“明线”,即围绕“《贵妃醉酒》的继承与创新”和“我国的文化创造力”两个话题,以“我国文化创新的成与败”为主线,借助“时事与理论”的有机统一,分别从“成功与失败”“正面与反面”“国内与国际”“文化创新与文化强国”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解读。所谓“暗线”,即以“文化创新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情感主线,让学生即明确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明确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基本路径。

第一则案例,《贵妃醉酒》的继承与创新(国内,文化创新的成功案例)。首先,要求学生先根据视频与图片简要分析“三个《贵妃醉酒》”(梅兰芳版、交响京剧版、李玉刚版)的异同之处,分析说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其次,指导学生阅读“三个《贵妃醉酒》”的文字信息,并回答:(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请简要谈谈《贵妃醉酒》是如何实现它的继承与创新的?这样的设计不仅符合新课标“三贴近”的原则,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提炼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成情况,为下一步启发、引导学生突破本课重难点做好准备。

第二则案例,我国的文化创造力(国际,文化创新的失败案例)。首先,从国际文化领域,对中国与美日在文化创造力方面的三则案例进行对比。其次,指导学生阅读案例,并思考:(1)阅读材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结合材料,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合理设计问题。在这个“设计问题”环节中,我们采用了“生问生答”和“师问生答”的方式。

在教师设问环节,笔者设置了三个问题:(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激活文化创造力,解决我国文化创造力缺失的问题?(2)请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中的“拿来主义”的?(3)有人认为,我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应该“走进去”。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教师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设问,可以将学生对文化创新的认识由理论引向现实,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处、深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例

现如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也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作为主科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着学生未来对数学知识的看法。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案分析教学案例,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重视探究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实际上,我国教育界之所以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创建探究式教学课堂,其主要原因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主对教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研究显示,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教师的帮助逐渐找到答案,并开始学会动脑思考。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确定答案;也可以自己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就会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也充分说明,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寻找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悉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课堂,然后出示教材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再次提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是梯形的面积乘以2?”出示第2题,通过不断的提问,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解决教师出示的习题,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同时也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为学生讲解数学习题时,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理解掌握数学概念知识,进而让学生得到更大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对学生提出问题:“放学后,小花和小明、小美他们三个人一起玩游戏,小花赢了2局、小明赢了5局、小美赢了1局,那么他们三个人一共赢了多少局?”小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在完成提问之后,教师应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这样才会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归纳探究教学内容,展开综合教学评价

总结教学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总结教学知识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巩固知识。因此,在完成探究式教学之后,教师要能归纳探究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探究式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归纳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知识,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能采用多种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在教学20内的数的分成时,首先让学生认识个位、十位,才能进行分成,让学生回忆总结10以鹊氖分成的规律,比较与20内分成的不同,如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学生在总结和对比中就加深了认识,明白了数的组合。

其次,教师要对探究教学展开合理的评价,从而探索出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探究教学方式,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以学生为主体,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要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方法和要求,利用探究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确保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完成商的近似值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类似于“0.666是循环小数吗?”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这样学生既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也能学习新的知识点,以便于日后的运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教师要能找到评价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教师要能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尉丰.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8):41.

[2]宋永利,丰伟霞.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0).

篇7

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让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学习和研究,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观,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指导平常的教学工作。

2、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纵深发展。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教研组工作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课标、新教材,集中备课,写好计划。

2、按照学校要求,每学期进行两次教学常规检查(期中及期末各一次),检查的内容包括计划、总结、备课、批改、上课、辅导、考核、听课、评课等内容。各项的要求有:

(1)备课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积极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开展创新学习的研究,突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落实,同时在每一堂课后写上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2)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做到记录详细完整,并有评议和建议。

(3)作业布置,每授完一课时布置一次作业。作业要求教师做到全班统一格式,排版合理,书写工整,作业封面填写规范。教师批改要及时、详细认真,批语规范工整,打分准确,必要时还要做到有批注。

(4)认真抓好辅导,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辅导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课外辅导要做到抓两头,促中间,达到全面提高。

(5)按学校要求抓好单元考核及期中期末、特长生竞赛的考试。单元考试要及时统计好三率一分送交教导处。及时查漏补缺,力争三率一分达标。

3、抓好毕业班的辅导工作,培养尖子生,迎接水平检测考试。

4、抓好一到五年级课改实验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班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课堂研究并做好课后记、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总结、试卷分析等文字积累工作。

5、做好师徒帮带工作,促进年青教师尽快成长。

篇8

关键词:做中学;新课程;教学误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2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做中学”的核心思想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提出的。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1]他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在他看来,“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都明确回答了学生的学习为什么要从做中学,从做中学什么,如何进行做中学。他将“做中学”分为以下五个步骤:①提供或创设问题情境;②提出或明确问题;③提出猜想以解决问题;④选择合适的方案;⑤投入解决问题,证明假设。

我国自新课程改革开始,探究式教学也成为最主要的课程研究探索方向之一,“做中学”思想重新受到关注。这期间,很多教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探究课程模式,如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创新探究、问题探究、自学探究等,但其核心思想都离不开“问(问题)”——“做(实验)”——“思(思考)”这一学习体系(如图1所示),秉承了“做中学”的核心思想。体系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成为探究学习的开端,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形成实验,实验可以发现问题促进思考,思考可以产生问题促进实验,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以说,探究模式就是当今的“做中学”。任何割裂这三者所进行的探究模式或者“做中学”都会进入某种形式上的教学误区。

2 目前高中化学课程“做中学”容易进入的教学误区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力图逐步改变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必然成为化学教学中实施“做中学”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做中学”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尝试和化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他们的尝试为其他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可供参考的经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做中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容易形成简单化、形式化、极端化等教学误区。

有不少老师认为,学生按照实验手册上的操作步骤进行相关实验也属于“做中学”。我们反思这类看法或做法,认为其已经失去了“做中学”的本意,这种看法或做法仍然为课改之前的验证性化学实验。此类教学误区形成的关键是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做中学”的核心思想,即“做中学”需要通过“做”来激发学生思考,而不是通过“看”来验证实验结论。

形式化的“做中学”是化学教学中最容易形成的教学误区,这类误区的形成除了与教师对“做中学”的理解有关,还与学校的政策导向有关。如一些学校为了面子工程,表面上将“做中学”活动搞得很风光,教师按照“做中学”的几个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但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往往会束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往往得不到重视或最终的解决。

也有一些学校为了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专门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但在这些课程中教师的作用被放大或者被弱化的现象都很普遍。如有些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所有活动的过程,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定、结果的处理等过程完全依照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模板进行操作。也有的索性放手不管,忽视教师的引导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或者由教师主导探究,都不利于“做中学”的有效开展。

3 关于“做中学”教学误区的解决策略

3.1 正确理解“做中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认真研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深刻理解“做中学”的核心思想: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教师在“做中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杜绝只“做”不“思”的简单化操作。首先,教师要改变所有学习活动都是为了学科成绩、都是为了认知而进行的陈旧观念,而应该通过“做中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做”与“思”互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3.2 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在“做中学”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或弱化教师在“做中学”中所起的作用,都不利于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的新理念。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师生互动的尺度,这是所有教师都面临的难题,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做中学”中起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即教师要带领好学生进行相关活动的开展,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提示,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做中学”中的一分子,跟学生共同探索。当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适时的点评,便于学生及时修改活动方案,顺利开展活动。

3.3 充分利用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课题进行“做中学”

“做中学”作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教学理念,旨在改变以往学生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其实施及推进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努力去学习、模仿、尝试、总结……,值得肯定的是,很多学校及教师都在努力地将“做中学”理念付诸教学。但是,在一些探究式公开课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很明显,其内容和模式只是为了公开课而开设的,不具有推广价值。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列举了大量的探究课题,明确列出了“活动”的具体形式,如观察、调查、参观、资料收集、阅读、讨论、交流、辩论、实验等[2]。它们应该成为“做中学”的典型案例,教师应通过营造适宜的环境,引导学生开展“做中学”活动。

3.4 努力提高教师组织“做中学”教学的能力

设计、组织出优秀的“做中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然而,滞后的新课程培训,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很多教师只能在平时教学中缓慢领悟“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期间,虽偶见“做中学”的课堂教学精品案例,但是,大量的一线教师在设计探究、组织教学上仍存在着不足,仍需快速提升他们在“做中学”教学中设计与组织的能力。

目前,一些地市教研室正在努力尝试“做中学”教学理念的推广,组织有能力的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探究教学活动,并定期检查教学情况,适时进行教学评比与案例讨论。当然,我们更希望能借助优秀“做中学”的教学案例对全市化学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以此来促进全市化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4 “做中学”教学案例展示与分析4.1 “做中学”教学案例展示

“抗酸药成分探究”教学设计节选[情境设置]抗酸药是降低胃内酸度从而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和减弱胃液消化作用的药物,是消化性溃疡病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下面有三种常见的抗酸药:碳酸镁、氢氧化铝、碳酸氢钠,请根据你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加以鉴别(每个实验小组分发一种抗酸药)。

[设计方案]

环节1 定性探究分发到何种抗酸药

问题1:胃酸过多是一种常见疾病,有哪些物质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投影]三种抗酸药包装盒。

问题2:名为“达喜”抗酸药的药盒上,写着主要成分是铝碳酸镁。如何通过实验确定分发给你们组的是哪一种抗酸药?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出各自方案。

[教师]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与学生共同确定可行性方案。

[投影]确定的可行性方案。

环节2 定量比较各抗酸药的抗酸能力[3]

问题3:在此方案基础上如何比较三种抗酸药抗酸能力的相对大小?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各自修改方案。

[教师]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与学生共同修改探究方案[4]。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操作。

……

[学生]汇报各组实验结论。

[教师]汇总各组实验结论。

环节3 定量测定抗酸能力

问题4:如何精确测定三种抗酸药中和胃酸的能力?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制订方案。

[教师]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确定可行性方案。

[投影]确定的可行性方案,见图3。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操作。

……

[学生]汇报各组测定结果。

[教师]总结各组测定结果。

环节4 课后拓展

问题5:达喜中和胃酸的能力最好,但在药店中的销量并不是最好,这是为什么?

问题6:达喜的主要成分铝碳酸镁,我们如何确定它的化学式?

4.2 “做中学”教学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围绕学生的“思”和“做”为中心,将三种抗酸药分别从①定性分析、②定量比较、③定量测定三个角度连贯地进行探究,将“做中学”的探究思想充分体现出来。在探究案例结尾,仍留给学生问题④和问题⑤,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查阅资料进行探究。

当然,在图4中,有一个关键要素值得我们注意,即教师的作用,这是决定探究教学能否走出“做中学”教学误区的关键因素。教师参与讨论并协助修改方案,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指导,在这两个过程中,教师须把握好参与的“度”,当好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5 关于“做中学”的几点反思

(1)在新课程中融入“做中学”,必须要深刻理解“做中学”的核心思想,以“做”促“问”,以“问”促“思”,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2)适合学生“做中学”的化学情境可以来自于新课标所列举的课题,也可以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但必须依靠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基础承载,必须有利于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动手“做”,必须有助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时候获得多维目标的发展。

(3)师生互动是“做中学”顺利开展的关键,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把握好组织、引导、参与等工作的尺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学校应积极推进对教师的“做中学”培训,使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4)切实推进“做中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简单化、形式化、极端化等几个误区,扎扎实实搞好探究教学。

参考文献:

[1]耿永华.论“从做中学”的实践品性[J].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重要概念;实验教学;教学案例;重要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75-04

一、重要概念的提出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首次提出“重要概念”,提出让学生通过掌握重要概念来把握生物学科本质和核心内容。初中生物课程共有10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设重要概念,每个重要概念下设支撑它的核心内容,重要概念共50个。其中,有些重要概念容易理解,如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些重要概念比较抽象、微观,如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这些抽象的概念,仅仅依靠传统的讲授或者展示模型图片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其深刻理解。

二、实验对促进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价值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实验教学恰恰是培养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初中生物新课标更加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教育教学功能。生物学科中那些抽象、不易理解的重要概念,需要借助实验使其显性化和具体化,比如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个重要概念可以借助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加以展示;另一方面,在生物教学的某些环节需要借助实验帮助、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知识。

综上所述,借助实验促进初中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有的重要概念比较深奥,可以借助实验剖析概念要素,理解概念内涵,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规律;有的重要概念借助实验可对学生理解某些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两种情况的实验形式要灵活选择,可以是演示实验,可以是验证实验,还可以是探究实验,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实际去确定。

三、借助实验促进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 骨的结构与成分

教材分析:《骨的结构和成分》是初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形成》中第二课时内容,是在第一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本课先让学生观察长骨的内部结构,分析其作用,建立长骨是一个中空的坚实的生活器官的概念;再通过探究鱼骨的成分,增强对骨的成分和特性的感性认识,推测骨的成分与特性的关系。然后,介绍在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是动态变化的,从而使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并为学习运动打下基础。

学生认知分析:

1.知识方面:

学生已有知识:已经知道人体的运动离不开骨,并且对骨的坚硬性有一定认识。

待解决的问题:骨的内部结构;骨是否是生活器官;骨的成分和特性。

2.能力方面:

学生已有能力:按实验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会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

仍需训练的能力:根据实验材料、用具等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小游戏引课:老师说出肱骨、股骨、尺骨等骨的名称,学生两人站在讲台上,其中一位根老师说的骨名称快速在另一位同学身上指出来,其他学生认真观察、评判。

教师提问:从形态方面看,刚才我们说的骨都是什么骨?学生答:长骨。

长骨在人体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适应的,是什么样的结构使长骨具有这样的功能呢?这节课就来学习骨的内部结构。

请学生观察已经锯开一段的长骨:

观察方法:一看二摸。

观察顺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骨的结构和功能。

展示图片并提问:

1.姚明的长骨中是黄骨髓,为什么还能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如果配型相合,从那里取骨髓?

2.青少年为什么能够不断长高?

3.骨折后愈合的骨是什么结构?

4.为什么老人比小孩更容易发生骨折呢?

过渡:老人比小孩更容易发生骨折是因为他们骨的特性不同。下面我们来学习骨的特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鱼肋骨,感受骨的坚硬和弹性。

为什么骨既坚硬又有一定的弹性,这和什么有关呢?

你知道骨里有什么物质吗?

展示骨粉的营养成分表,学生从中里获取信息,归纳骨的组成物质有两大类:有机物和无机物。

提出假设:骨的成分对骨的特性有决定性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骨中含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物质,是二者共同决定骨的特性,还是其中之一决定骨的特性?我们该如何进行探究?

学生提出可把两类物质分开,单独地研究一类物质的作用。

提问:显然,鱼肋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难于简单分开,怎么办呢?

学生提出可以去除骨中的一类物质,研究剩下的另一类物质的作用。

学生根据实验材料、用具,设计实验以探究骨的成分与特性之间的关系。

演示碳酸钙粉末在盐酸中溶解的实验,展示小麦种子燃烧的实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鱼肋骨的作用。

提问:你知道在实验中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和火柴。

篇10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在分层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地理基础水平、知识接受能力、学习表现以及性格特征等对学生的层次做出科学划分。对学生层次的划分越合理,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越能发挥出优势。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并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调查和测试,以为科学分层奠定基础。在层次的划分上,一般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可以为1:2:1。其中第一层次的学生为学习能力高、学习成绩好并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生,我们可以把这个层次的学生称为优等生;第二个层次的学生为学习习惯良好、热爱学习,但是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我们可以把这个层次的学生称为中等生;第三个层次的学生为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并且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可以把这个层次的学生称为学困生。教师在进行分层时要做到艺术性,要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进行层次的划分之后,不能够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在了解和接受自己所处层次之后,能够继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同时,对于学生所处的层次,要缩小知情的范围,尽量不让其他学生知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结合学生水平,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要想发挥出分层教学的作用,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之后需要达到什么水平,这是保证分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之后,要根据学生的地理水平,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对于学困生教师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并逐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中等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还要求他们能够简单运用所学知识,逐渐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对于优等生在达到前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还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时,对于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教师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在本部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做出进一步的要求。对于学困生教师只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做出大致的分析;对于中等生教师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对于优等生,教师要求他们能够进行详略得当的细致分析。教师要做到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就需要深入对教学大纲、地理教材以及新课标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做到胸有成竹。

三、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