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案例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案例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研究

篇1

一、具体体会

(一)以分工合作的形式,构建起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网络

这项课题研究省里的总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荆门市承担的子课题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包含四个方面内容: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荆门市又将其细化分解为七个方面的内容,市直6所学校承担平面图形与测量的研究任务,钟祥市2所学校承担立体图形的研究任务,京山县、沙洋县6所学校承担位置、观察物体、图形与变换的研究任务,东宝区、掇刀区4所学校承担角的研究任务,今天进行现场汇报交流的6所学校基本涵盖了这些研究内容,通过这样进行分工协作,就构建起了一个研究框架与网络,支撑起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这个课题,这样安排非常科学合理。

(二)以案例研究为手段,探索出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1.石化一小课题组通过创新性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探索。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这一案例中,石化一小的老师们创新性的设计学具3组9根小棒(颜色相同的长度相同),让学生摆三角形,然后通过旋转、平移得出3个三角形完全重合,也就是全等,再让学生摆四边形,同样比较发现虽然边的长度固定,但摆出的大小、形状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了,形状与大小也就完全确定,这就是它的稳定性。

2.钟祥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专题式研究对立体图形的教学形成有效策略。从“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几何概念教学采取的策略是层级推进。首先是直观展示,感知概念。如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实物教学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初步感知面、棱、顶点。其次是动手实践,理解概念。通过动手操作,制作长方体框架或模型,学生会做,说明他们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再者是空间想象,内化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系统地呈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空间关系,让学生建构一套关于长方体特征的思维体操,将概念深深印在脑海中。最后是解决问题,巩固概念。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3.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对比式研究探索有效教学策略。他们研究的是“圆的概念教学”,学校课题组采取的是“同课异构”这种对比式研究办法,由多位实验教师分别执教“圆的认识”这一课例,来探索不同的设计,哪一种或哪一点更适合教学实际,更为有效。

4.沙洋县高阳小学课题组通过反思性研究进行有效性教学探索。学校课题组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研讨,促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如在“位置与方向”这一课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策略准确地把握了确定位置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

5.石化二小课题组通过问题式研究对长度、面积单位概念教学进行了有效探索。他们针对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忽视概念的实质,注重结论的记忆,仅以课本知识为导向,割裂了系统间的概念等进行了一些典型课例的研讨,形成了诸如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等有效策略。

6.东宝区象山小学课题组通过实践性研究形成角的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按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四环节展开教学。

(三)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在“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中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在师生的发展上,从今天现场汇报以及通过课题资料展示的学校情况看,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真正落实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研究理念,课题学校的师生都在研究中成长、发展。

二、几点建议

一是注意课题研究的真实性。现在教师对课题研究要么是应付型研究,认为课题研究是负担,纯粹完成任务;要么是功利型研究,研究时不做事,结题时要挂名。其实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相当有利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研究越来越懈怠,专业发展就不够,专业化程度就不高。如果我们做研究型教师,同样可以越老越值钱。2012年2月份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老师们可以对照标准看一看,自己有多大差距。同时也希望老师们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在研究中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篇2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学习力;提升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一碗“溶盐的汤”。人的认知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而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学习力提升的切入点。下面就列举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习力的做法和心得。

一、情境中有效设疑,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中创设带有悬念的情境,能够触发学生想揭秘问题答案的动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现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碎成如图的所示三块(图略):

问:若到玻璃店配制完全一样的玻璃,三块都带去吗?如果只拿一块去可以吗?拿哪一块合适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学生动手操作。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这两个角为内角,以这条线段为这两个角的夹边,画一个三角形(各组确定两角大小,已知线段长度)。

2.分组讨论。把自己画的三角形与组内其他成员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本组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实践,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方法和技巧、开发了潜能、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疑”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情境中有效应用,能够提升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堂一般通过“数学建模”的思想实现数学的应用。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应用的全过程,通过情境设计,提倡“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问题情境:在ABC中,AB=AC,但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画出∠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内容。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使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学习判定定理。接着引导学生通过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如此创设问题,可以很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心地投入探索问题的答案中。经学生努力探索后,教师加以引导,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数学意识。因此,学生进行数学应用训练能够大大提升其学习的能力。

三、情境创设生活化,能够锻造学习的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具体的。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展的数学,锻炼其学习的毅力。

例如,当教学“优选方案”中的函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如下一题:“老师要去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起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既巩固了两个变量间关系,又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生活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数学教学情景生活化,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毅力。

四、情境中实践,探究中交流,能够发展学习的创造力

数学实践情境的创设有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堂活动。它是通过抓住一个特定的“问题”入手,让学习者围绕这一“问题”讨论、分析、推理、概括,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方案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几何“四边形”这一章教学中,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在某些方面有相同和相似之处,学生知道菱形与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联想考虑它们在某些方面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篇3

现代教育观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以单科分离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从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能力的培养。但高中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加之其它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进行较多的社会调查和参观,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改变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运用网络技术可以更便捷地集成各种媒体的历史材料于课堂,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地接受知识的传输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因此,把网络技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符合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有利于推动历史课堂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

2002年-2011年,我校历史组全体成员承担了《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历史教与学研究》,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何克抗主持《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参与广东省电教馆重点课题陈飞华主持“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全组成员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一定的可行性。那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收集历史资料,如何改变学生的学法,培养其主动性、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成为本课题的核心。

二、研究目标

历史教学面临三个发展方向:能力培养、信息教学技术和史料教学。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能解决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在网络环境下重新构建历史教学目标、内容及其教学模式。2.开发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网络课件。3.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实践,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内容

“网络环境”指在我校已建成的主干校园网的基础上,通过宽带网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下中学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历史有效教学新模式,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

1.注重资料的收集和积累,构建网络教学的环境;2.网络环境下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3.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选择。

四、研究价值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变化日新月异,书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满足时代青年的需要,历史学知识尤其如此。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知识和文化已成为我们学习的一个大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从网上获取历史学知识,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在历史学科结构发生调整,教学内容相对增加,教学要求也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以网络教学为主流的信息技术将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模块和大容量知识在课堂上能得到充分应用。利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益。

2.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创新的素质奠定基础。当前,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本的教育成为知识经济的中心,这种着眼于知识创新的教育以人的学习为基点,形成人的终身学习的机制也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在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时,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指导学生从因特网LT载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创新的素质奠定基础。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2.教学实验法。3.调查法。

六、课题实施的保障条件

1.先进的理论依据:新课程计划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设备和资金保障: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无须添置任何设备。1998年我校建成千兆校园网,光纤通向校内各楼,网络走进了教室。办公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已全面运行。每台计算机直接访问因特网已成为现实。学校已为一线教师每人配置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些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技术和人员保障:本课题组九位成员中,具有较高的多媒体技术水平。而且参加本课题实验的教师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学骨干,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的各个方面情况都比较了解,同时他们都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教改的欲望和信心。

七、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课题组成员落实实验分工;提出可行性方案;收集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论著、实验报告等资料;制作一、二个课件,上好一堂研究课,初步总结经验。

2.全面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依据现行教材,面向新的教学大纲,收集各类文字资料、图片、影视、录音等原始材料,并做好整理制作,建立历史料库;以中国近代史为突破,首先完成中国近现代史重点章节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并向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扩展;邀请各方面教学专家共同评议,研究;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初步论证实验假设。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对网络教学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总结和评估,推广经验,并形成最后成果。

篇4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的体育教学也随之改革,由于传统的篮球教学只注重技术以及素质的训练,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管理,从而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了对于学习篮球的兴趣。因此在高校的篮球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心理暗示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心理暗示 高校篮球技术教学 应用研究

篮球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篮球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就应该将心理暗示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高校篮球技术的教学当中,因为心理暗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一个人带来自信与能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掌握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心理暗示在高校技术篮球教学中的分类

(一)教师的暗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其中一种是语言暗示,一种是行为暗示。教学时,教师在讲解完一系列的动作要领以及技巧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讲课内容进行自主练习,如果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该先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使学生产生自信心,从而克服困难;如果在语言暗示没有发挥作用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行为暗示的方式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亲身示范,以此来不断地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同时教师在学生完全掌握技术要领之后,还要对学生给予肯定,使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加,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卡片,并且采用恰当的积极性语言,辅助教学。

(二)学生之间的暗示

在教师完成授课之后,学生会逐一的对动作进行练习或者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比赛,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的应用心理暗示这种教学方法,有意识的鼓励学生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协调以及相互鼓励,从而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共同成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自我暗示

学生在进行自主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单独指导,并且要做到充分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克服内心的挫折感,并且不断的进行自我鼓励,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还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轻松面对篮球教学[1]。

二、心理暗示在高校篮球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心理暗示改变学生行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意志方面发生很大的改变,由于思想能够支配人的行动,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改变学生的消极行为,提高其动作的标准度,最终使学生完全掌握相应的篮球技巧,不断地提高篮球水平。

(二)增强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进行不断地心理暗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学生对篮球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对篮球产生兴趣,学生也会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以及技巧,以此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原本严格要求的基础之上,应用心理暗示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以此来不断地拓宽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渠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2]。

(三)调整学生心态

在高校篮球技巧的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的篮球知识以及篮球技巧,还能够对学生的心态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使学生的自信不断增强,同时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外界的不断变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三、心理暗示在篮球技巧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一)应用心理暗示要适度

在传统的篮球技巧训练中应用心理暗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进篮球的技术动作,从而促进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但是教师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心理暗示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够将其单独的应用,它必须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其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适度的应用心理暗示这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心理暗示才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如果教师过度的使用心理暗示,就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暗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失去作用[3]。

(二)不依赖于心理暗示

高校篮球教育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复杂学科,仅依赖于心理暗示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够完全解决篮球技巧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问题。因此,教师在适当的利用心理暗示时,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篮球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体育综合素质,并且还要在实践中掌握丰富的篮球教学经验,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心理暗示的作用大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师还应该学会因材施教,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常规的篮球技巧教学活动中应用心理暗示这种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心理暗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相关篮球知识以及篮球技巧,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此来促进高校篮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辉.心理暗示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06:65+74.

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49-02

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是特殊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指导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学科教学基本理论、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能力。但是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后表现出小学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明显欠缺的问题,需要盲校、聋校花费较长时间来培训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小教专业的毕业生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扎实,进入工作岗位马上能够适应教学工作,致使许多盲校、聋校在招聘时宁愿选择小教专业的毕业生。这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有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要?应如何有效地设置特殊教育教学法?本文试通过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使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满足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为其他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笔者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2012级和2013级学生――分别是98人和80人为教学对象,根据该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现有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的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剔除其中重复的内容,重新编排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实施教学,边教学边调整课题方案,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本课题是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一边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一边调整教学计划,使现有的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逐渐符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

三、研究过程

本教学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

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信息,拟定课题方案,整合教材。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基于特殊教育学校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根据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两类儿童的特点和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使用天津出版社的《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和《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作为教材,选用《小学新课程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小学数学教学法和网络资源等为教学参考资料,通过对《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整合,形成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理论知识。

(二)第二阶段――实施教学阶段,调整教学计划

1.理论教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着重从理论方面阐述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其中第一部分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数与代数的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2.实践教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应通过实践课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突出本课程的实用性。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训主要通过课内讨论、试讲、说课和评课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校外实训则是利用见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顶岗)实习等机会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地教学,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作专业指导。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为例。该校与广西南宁市盲聋哑学校、百色特殊教育学校、北海特殊教育学校等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见实习基地,为学生见实习提供很好的实践场所。另外,这个阶段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选编及录制了部分学生教学录像,以配合教学。

3.教学方法的选用。本课程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和实践型教学法等。

4.考核手段的选用。在考核上,改变传统作业与考试方式,将每部分教学理论与特殊教育小学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写教案、试讲、制作课件等作业形成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理论,同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本课程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40%)包括课堂讨论、教学计划设计、观摩课的评析、校内实训(试讲、说课和评课);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为随堂考查,为指定教学内容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教案,并选派小组代表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试讲。

在第二阶段,笔者采用行动研究法,一边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一边调整教学计划,使现有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逐渐符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这个阶段笔者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教学案例集和学生实践作品集汇编成教学资源包,这些既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提供参考。

四、实践效果及反思

本课题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要,通过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能力。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获得学生基本认可,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技能也获得见实习单位的肯定,2012级学生现已毕业,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用人单位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非常认可。

篇6

一、要多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系统的新理论知识是前人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这些知识的瑰宝就像一座座航标,在我们前行的大海上指引前进的方向。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通过读这些书,即使的调整了教师的心态,其次,要多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如我校定制的“课程论”、“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育论”、“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技能”等对我们的教学都有很大帮助。当然,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对教育有追求和研究的人,我们也可以多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

二、要具备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绝不是解决几个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也不是仅仅教学生学会解题。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上,也体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把学生“教活”,使学生的学习触类旁通。当然,对小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要拥有丰富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我们数学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指“学科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数学知识的应用”等。我校利用教研组活动进行学习讨论,提升全体小学数学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也告诉我们,我们数学教师现有的知识应该不断地提高,我们往往缺乏"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需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我们数学老师学科专业知识也只有不断地更新,在一定的限度内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要多研究教学,这也是最关键的。

系统的理论知识给了我们扎实的装备与武装,具体运用起来就落实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所以重视抓教学研究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上、课后、听评课教科研等。

(一)课前。课前我们要认真备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精心的准备,整个流程完整,各环节充实哪些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要对学生要有充分预设,一个问题出来了,学生可能会有哪些答案,老师又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准备都能反映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实际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老师课前精心的准备,施教过程进行的就比较顺利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上。数学课堂的特色就是节奏感强,各环节环环相扣,干净利落。体现我们数学课的特色,我们的课堂上也有感情,但不是抒情。我们体验的是成功(或失败)解决问题带来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非常重方法。我们始终觉得,数学老师不是单单在教数学,而是在教人怎么学数学,怎么去创造。老师的方法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三)课后。我们觉得要提高教学素养,提高业务水平,课后反思也特别重要。善于反思的老师才会有精彩的课堂。对于自己课堂上的得意之作,要勤于总结,精益求精,争取发挥到更多的地方;对于瑕疵之处,我们更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改进。在这种情境题中,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举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再运用数学技能来解决问题,可能会事半功倍。经常这样的自我反思,从中寻找答案,找到解决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加驾轻就熟,完善自己。

(四)听评课。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听评课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习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去运用,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平时,利用网络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并研究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多听专家老师对学科教材的解析,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能更好的驾驭教材。

(五)教科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这个时代,不会进行教学研究的一个教师是不能算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的,之前,我们认为从事数学研究与数学教学不相干.通过近今年的课题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事数学研究对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事数学研究可以使研究者体会数学思维的内涵,领略数学内在的真善美,领悟数学的精髓,肯定地说,这些体验会有意识地融入研究者的教学中,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科研是一个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

四、要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

篇7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一)问卷设计

1.你认为开设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有必要吗?( )

A.很有必要 B.只在高年级开设

C.只开设校本课程 D.不必开设

2.你所在的学校正常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吗?( )

A.各班按课表正常上好 B.大部分班级正常

C.大部分班级不正常 D.所有班级均不能落实

3.你所在学校进行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专题校本培训吗?( )

A.每月不少于1次 B.每学期1~2次

C.每学年1~2次 D.没有进行

4.你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涵有怎样的认识?( )

A.很清晰 B.比较清晰

C.不够清晰 D.完全不清晰

5.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的知晓水平如何?( )

A.很清楚 B.比较清楚

C.不够清楚 D.完全不清楚

6.你认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需要划分具体课型吗?( )

A.需要 B.可以划分,也可以不划分

C.只在高年级划分 D.不需要

7.你知道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一些具体课型吗?( )

A.知道 B.只知道一种

C.全不知道 D.不必知道

8.你在教学中精心准备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吗?( )

A.精心准备 B.正常组织

C.比较随意 D.没有准备

9.你认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最难处理的环节是什么?( )

A.课前准备 B.活动组织

C.策略运用 D.课堂评价

10.你能经常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吗?( )

A.经常运用 B.适当运用

C.偶尔运用 D.从不考虑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40张,收回40张,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二、相关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了部分教师已经对“综合与实践”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活动课课型及教学策略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与《课标》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未能到位

“综合与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对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有着重要意义。部分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认识明显不到位,从调查情况看,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部分年级(比如高年级)开设这门课程,甚至有少数教师(占5%)认为不需要开设。究其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中这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以苏教版为例,每册安排了两课时,给人产生了其地位远不如新授课那么重要的感觉;“综合与实践”贴近生活,开放性强,教师、学生在课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操作过程相对烦琐,策略运用也不够丰富;“综合与实践”在各地区组织的调研监测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对其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适应;等等。

(二)课程落实参差不齐

课程的落实水平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少部分学校的教师(仅占25%)认为,所在学校的各个班级能够按课表正常上好综合实践课,而近一半的学校有大部分班级实施了这门课程,依然有少数学校大部分班级未能落实这一课程。各学校呈现出水平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出管理者、教师在理念上存在差距。

(三)校本培训存在缺陷

从调研可以看出,校本培训是一个薄弱环节,每月不少于一次专题校本培训的学校仅占10%,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1~2次的学校占大多数。培训中鲜活的案例明显偏少,有的农村小学也只是“一阵风”,并没有坚持下去。

(四)概念内涵模糊不清

什么是数学“综合与实践”?一部分教师对其不够了解,有30%的教师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对于综合与实践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要手段的特点理解得不够透彻;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开设“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和发展综合素质的体会不够深刻,对这一课程的丰富性、多元化了解不够深入。

(五)课标学习浮于表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进行了专门阐述,但不少教师未能认真学习新课标,尚有7.5%的教师表现为很不清楚,这反映了广大教师对课标的学习还停留于表面,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意义、编排体系及特点、教学建议等没有作深入思考。

(六)课型特点把握不准

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的形态各异。但是,一些教师未能把握课型的异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共性熟视无睹,对不同课型的特点、教学方法及实施要求把握不准。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不必再对课型进行细化分类,对一些模式的特点产生了模糊认识。一些教师知道了其中的几种课型,比如场景观察型、课题研究型、游戏探索型等,部分教师不能掌握不同课型的特点。

(七)课程实施存在差距

与传统课堂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多的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少课堂活动是在教室以外的场地进行,比如“测定方向”“球的反弹高度”,对于习惯在教室内进行教学的教师而言,他们很难适应新的时空。由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不同,组织水平参差不齐,效果也不尽相同。

(八)评价体系比较简单

相对于新授课而言,一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标准显得简单,对教师在课堂各个环节如何操作没有明晰的要求,教师自评无“法”可依,造成教学的低效现象,不少教师难以准确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

(九)策略运用不够主动

学校的研讨活动主题单一,往往只涉及考试检测的教研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未能受到重视。近几年来,在校级以上各种教研活动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不足20%,集体备课开展专题研究的案例则少之又少。

二、对策建议

结合以上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一些教学对策。

(一)增强课程意识,力求全面落实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其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大有裨益,教师有必要落实好这门课程。各学校、各年级均要落实好这门课程,各学校之间、各教师之间必须不断缩小在实施方面的差距。

(二)加强专题培训,提升实施水平

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路径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很有必要,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实施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涵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理论基础、核心内涵、基本课型及实施策略等。培训方式主要包括专家讲座、课堂观察、活动观摩、沙龙研讨等。就区域层面而言,有必要加强校际合作、骨干引领,并建立研究共同体。

(三)研究结构特点,探索不同课型

课型指上课的具体形式或类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

以什么样的维度或视角来划分课型,这是一个错综复杂、非常棘手的问题。每个研究者所采用的视角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课型分类,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型体系。划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活动地点的不同,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分为课内活动型、课外活动型和课内外相结合型;也可以依据“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形态,把经常出现并有着明显结构特征的课进行归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主要有动手操作型、场景观察型、游戏探索型、社会实践型、课题研究型、校本特色型、阅读拓展型、学科融合型等几种课型。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研究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不同课型,对场景观察型、游戏探索型、课题研究型、社会实践型等八种不同的课型进行深层次研究。这些课型有相同点,有利于探究整体建构,有不同点,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模式,从而使综合与实践课程内涵更加丰富、课堂更加丰润。

(四)研讨教学案例,优化教学策略

怎样上好“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材中安排的课程以及自主开发的课程如何落实,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应当研究典型的教学案例,对不同课型的典型案例进行重点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从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课堂评价等不同层面进行策略运用的研究与思考。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设疑―精设问题,明确探索方向;善导―精心组织, 指导合作探究;促思―精于启思,提升能力素质;展现―精彩展示,激励个性张扬;深省―精妙点评,促发自主完善。在实践活动中,又要进一步发现问题,寻求解决不同问题的相关策略,达成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高效化。

(五)构建评价体系,促进质量提高

在当前的教学中,影响“综合与实践”课程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评价体系的缺乏,有的学校没有制定《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评价标准》,有的学校没有形成定期督评机制。评价应该体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侧重点应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六)开展系列活动,形成文化自觉

从区域层面看,要围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引领教师理解课程意义、把握课型特点、掌握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活动课程;从学校层面看,要通过教研组、课题组等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定期举办课堂观摩、沙龙研讨,从而促进教师形成一种执行课程的自觉性。

总之,这次调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实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需要教师从观念上更新、从认识上提高、从策略和方法上革新,只有全员重视、深度研究,并不断丰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24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评价测量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基于传统教学理念中的灌输、重复思想,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应用题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本文笔者立足新课标理念,坚持自由、人文原则,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实际,重点突破数学应用题教学,为小学数学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几点建议。

一、对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的分析

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知,离不开对学生发现、找到“生活中的数学”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往往围绕课本内容进行教学,片面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单调的数学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分离。另外,应用题不论是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课下的生活还是在检测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考试测评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不应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分离,单纯地强调知识点的架构,重复答题的思路,而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

我们的教学应该具备实践性,要能在有效时间内带给学生真正有内涵的知识,而不是重复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应用题教学本应注重生活,重视实践,但是现阶段的应用题教学脱离生活过度强调数量,强调学生课后应用题练习的数量,学生答对题的数量,学生做的应用题的数量。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架构以及思维逻辑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缺乏一个完整的思路,做题时想到一点是一点,缺乏逻辑性,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教学策略。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通常重复单一的教学理念,忽略对学生与应用题相关的探究意识以及分析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也许能够答题,但对于应用题解答前的分析脉络做不到完全的把握和比较全面的判断。

另外,教师讲课方式不要过于单一,单一沉闷的教学方式造成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枯燥。小学生对于“数”本没有一个全面的概念,在他们而言数就是数量,因为他们的年龄、心智以及各方面特点决定了小学生不能对知识、问题像大孩子一样能够进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分析。教师在讲课时如果方式过于单调,讲课过于严厉,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的讲课内容,也不容易明白答题要点,更不容易在自己的学习中真正独立对应用题作答,甚至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学习兴趣的降低而降低甚至失去对小学数学学习的热情。教学的本质在于探索,对知识的探索,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意识的探索。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疏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许对知识能够做到一定了解,但对于解决真正的问题却缺乏实践的能力。教师讲课时通常忽略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未能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同学共同探讨问题。然而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合作不仅是一个学生需要好好学习的重要理念,更是学生在平常学习乃至将来发展所必备的技能。

二、对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思维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对教师的教学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思维,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而教师讲课也需要一定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明确题目要求。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都是以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从而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并在不断的实践练习中磨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教育的最大功能在于实践,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学生学习应用题不应一味停留在知识层面,更应具备一定的实践本领。教师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段生理、心理的特点做出综合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有效提升孩子的实践技能。比如,可以为1-3年级的孩子安排图画应用题、表格应用题、图文应用题的练习。低年级的应用题需考虑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为学生安排活动,教师演练,学生学习。中、高年级比较难理解的文字应用题也注意结合线段图出现或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等,通过这些直观手段和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法。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案例展开具体的教学,不应一味依赖课程案例进行授课。在带领学生分析应用题时,教师需注意灵活变通题目,锻炼学生的变迁能力,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变换问法,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看问题要条件;讲解复杂应用题时,进行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把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每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与他人良好合作的能力也是一项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进行分组合作,精化教学,鼓励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发散思维,集中注意力。比如,在教授几何图形长、宽、高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一组负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二组负责圆的面积计算,三组负责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等,同一小组内不同的成员也担当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人负责计算,有的人负责统计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深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孩子的合作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改革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研究,创新应用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掌握更多更广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学科型教学游戏 小学数学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98-02

一、学科型教学游戏浅谈

(一)学科型教学游戏原则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和学习之间,孩子往往喜欢前者。孩子喜欢游戏,因为游戏可以带给他们乐趣和欢乐,而学习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而且现代教育中学生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成绩,这也无形中加剧了孩子们的压力,甚至压抑了孩子的部分天性。学科型教学游戏的目的便是将学习和游戏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孩子释放天性,同时也可以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到知识。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学科型教学游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影响孩子情商、智商和其他一些技能的发展。

(二)学科型教学游戏的特色

学科型教学游戏具有教育性、拓展性、趣味性等等特点。教育性的特点非常好理解,因为学科型教学游戏本身是为教学设计的,他的基础功能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学。趣味性是指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度,在游戏中欢乐的学习知识。拓展性是指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在现阶段,学科型教学游戏还处于发展初期,也存在着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需要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和优化。

二、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因为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结构都比较不成熟,所以枯燥的教学方式容易使他们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上课时可以结合教材进行游戏模式导入,比较经典的案例可以是:竞争模式可以借助比较著名的“龟兔赛跑”模式,合作模式可以参考我国四大名著中的“西天取经”的故事;教师也可以采取互课堂动的游戏,比如讲解奇数偶数数值的特征时,教师可以现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回答;或者反之,让学生对教师进行提问,而教师总能快速准确地回答,这就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就会想知道教师为什么可以准确地知道答案,必定勾起了学习欲望。而教师就可以印出原理,教会孩子们这一数学知识,这样,孩子们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就学到了数学知识。另一个人教版游戏教学案例是:在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时中的《毫米的认识》中,融入了小学教学游戏――《麦麦裁缝店》,教师需要教学生玩游戏“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估计课本的长宽高,然后用尺子测量,并精确表示出课本的长宽高,然后教师让学生再次玩这个游戏,最终学生就会自主发现1厘米=10毫米的关系,最终,教师可让学生再验证一下这个关系,得出总结,游戏和教学圆满完成。

(二)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应用中的内容结合

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以后,就会逐渐具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鼓励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团队间的接龙或者闯关,设置不同的数学题目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分享各自的知识,了解同学的能力,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到知识。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游戏,让游戏不再是只是用于娱乐的项目,更重要的是承载了快乐教学的责任。教师应当将游戏和课堂练习活动有机融合,加深学生创新知识记忆实效。除了在课堂上吸收到知识,及时巩固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数学教师可以将练习内容贯穿到游戏中,唤醒学生的兴趣点和参加意识,巩固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举个例子,比如在进行"除数被除数"讲解时,可以设置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每次10个人参加,在老师报出除数和被除数以后,学生要根据商的值抱团,抱团数目不正确的团队将被淘汰。教师在学生比较活跃兴奋地时候,可以趁机讲授专业知识,让学生记忆深刻,同时活跃思维,将游戏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起来。

(三)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学科型教学的游戏并不是随机的,恰恰相反,他是教师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严格制定的,是有计划地让学生参与游戏并达到教学效果。教学游戏需要根据小学课本知识的进行制定,有计划性地去操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游戏的内容需要符合学生的乐趣点,不能是盲目的胡乱随性游戏,这样反而让孩子们以为游乐才是最重要的。与之相结合的是,教师需要把控教学游戏的娱乐化程度,娱乐性过低,孩子们提不起兴趣,而娱乐性过高的话,孩子们又会渐渐脱离学习的初衷,反而会降低学习的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在把控教学游戏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除此之外,数学教师应该在应用学科型教学游戏一段时间后,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接受其他教师的交流意见,同时尝试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出现了问题要及时沟通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科型教学游戏对于促进学习的作用最大化,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束语

将学科型教学游戏巧妙地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在游戏中教学既可以调动孩子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也可以克服一部分腼腆孩子的心理压力来放开学习。这样既释放了孩子的天性,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学习质量,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最终推动我国新型教育形式的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俊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游戏的开展[J].学周刊:C,2012,(02).

[2]杨思敏.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教学游戏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孙贵长.游戏教学种种[J].小学教学研究,1986,(12).

篇10

【关键词】 转化思想;小学数学

引 言

现阶段,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们的数学思想,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掌握并且去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 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发展转化而来的. 转化思想主要就是指在解决、研究数学问题的时候,利用某种手段,将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解的问题转化为已解的问题,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的一个过程.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引入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为数学课堂增加许多生机,营造一个欢乐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此,笔者就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问题进行以下分析:

1. 在新旧知识结合中渗透转化思想

在新旧知识的结合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其实就是利用现在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将一些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知识,将一些不能够解答的问题转化为能够解答的问题,将一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其本质上就是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利用一些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下面将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简单地说明一下. 比如说,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解题思路:首先,设计一个较为新颖的问题情境,在此问题情境中,引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问题. 然后,让同学们开动自己的大脑,先独自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还可以把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去交流汇报各自的解题思路. 最后,逐渐地引出解决此题的关键就是将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或者是转化成小数进行解答的. 在转化思想运用结束之后,任课教师还要适当地进行一些强化训练,巩固其转化思想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中,可以应用转化思想将新旧知识相结合去解决问题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授课的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精心地去设计一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们更多地使用转化思想,使其在面对不会的题目时,可以自主地将其进行转化,巩固转化思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运用转化思想.

2. 在实际问题中渗透转化思想

将日常生活中,一些现实的问题转化为较为容易解决的数学问题,其本质上就是把未知的问题转化到现有知识可以解决的范围之内,将一些复杂的、不规范、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规范的、熟悉的问题去解决.

比如在学习“植树问题”这一知识点时,任课教师可以先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地讲解,待学生们都掌握了这一问题之后,再从这一现实问题中抽离出数学模型. 让同学们自己去寻找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这样的例子. 然后,对于学生所举的例子,再一一地进行分析,对比它们与植树问题的异同点,进一步地深化学生们对这一数学模型的理解.

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们展示:110米跨栏赛道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会放置一个栏杆,在同学们排队时每隔一定距离站一名同学等的图片或者是视频,让小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类问题的本质,当他们再遇到诸如:输液点滴每隔一定的时间滴下一滴、时钟每隔一小时敲响一下等问题时,可以自主地反映出这类问题可以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对其进行解答.

在学生们面对棘手的现实问题时,其思维不免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但是,利用思想转化将其抽象为某个数学模型去解决会给人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因此,一个小小的转化思想,便可以使他们达到成功的彼岸.

对于“植树问题”的学习,可以让小学生们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一些实际的问题,运用转化思想,去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其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还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许多的生机.

3. 在几何知识中渗透转化思想

所谓智者,就是可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复杂、烦琐的问题进行简单化,使其化整为零.

在面对一个涉及对象较多、涉及方面较广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下转化思想,将其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去独立地解答、研究,进而最终可以使整个问题得到解决. 在我国历史上,人尽皆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其实就是运用了“化整为零”的转化思想,将许多单一石头的质量进行相加,从而得到了相同重量的大象的体重,其本质上就是“化多为少、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数学转化思想.

结 语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转化思想,精心地去设计一些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教学的过程去安排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案例,一方面,培养学生们的转化思想,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增添一些趣味性元素,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罗涛. 浅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3(4):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