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忧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忧郁症的心理疏导方法

篇1

【关键词】产后忧郁症;心理问题;护理对策

作者单位:650224云南省精神病医院1资料与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住我院104例产后忧郁症患者,年龄在19~41岁,孕29~40周,排除心身疾病,采用日常护理观察表、行为观察表、自评抑郁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发现约93%的患者存在恐惧、焦虑、紧张、失落、过度敏感、自责自罪等心理问题,少数患者甚至有厌世自杀、杀婴等严重心理问题及行为。

2产生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

21恐惧感产生的因素虽然现阶段产科技术、护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产妇分娩方式、分娩时疼痛、产后手术切口及宫缩疼痛、哺乳方式不当造成疼痛、新生儿早产或缺陷、新生儿疾病等、母婴不能同室等,患者从生理、心理上发生一系列改变,产生恐惧感。

22紧张、焦虑感产生的因素产后生理上的一系列改变,体力消耗、疲劳、睡眠不足、原有生活状态改变、担心身体康复、是否能较好照顾婴儿及育儿知识缺乏、面临社会和精神压力较大、顾虑问题多等因素,使患者心情、情绪发生较大波动,从而产生或加重紧张、焦虑感。

23失落感、过度敏感产生的因素大多发生于独生子女,因平时家人都以她们为中心,怀孕期间又过多的关心、照顾,使她们常处于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新生儿出生后家人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婴儿身上,对产妇造成冷落,产妇不能顺利转换角色,发生角色冲突和适应不良,有些高收入女性生产时辞职、原来的生活状态和目标散失等是发生的因素。

24自责自罪感产生的因素大多发生在生活环境差、收入低、文化低、夫妻关系差、再婚再孕、过多关注婴儿性别、受传统思想影响、新生儿长的不够理想,生产女婴后家人性别歧视对产妇冷漠、甚至刺激讥讽患者,未婚单亲女性可以依赖的家人和朋友少等因素。

3护理对策

31恐惧感让患者知道生产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产生的疼痛是一个正常的反应,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必要时让其丈夫随时陪护,正确指导哺乳,指导母乳喂养的意义和方法,如患者服用某些药物要及时退乳并做好护理。及时让患者知晓婴儿的状况,定时探望、抚触、拥抱婴儿,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担心及恐惧心理。

32紧张焦虑感营造一个相对安静、安全、温馨的环境,保证睡眠,必要时可以进行暗示、松弛疗法来改善失眠情况,以利于体力恢复,情绪稳定。紧张焦虑比较严重时可以进行生物反馈疗法2次/周,持续4周,以减轻症状,护士应通过重建自我认知的心理护理技术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观点,用积极的心态处理问题,提升患者的成就感,但应让患者知道适度的紧张、焦虑对个体的发展有益。

33失落、过度敏感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倾诉,主动关心她们,帮助其进行角色转换,认同母亲的角色,适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家人给予情感支持,关心、体贴、爱护患者,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让其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34自责自罪加强对家属性别观点等的健康教育,取得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家人及丈夫的理解,不过多关注婴儿的性别,应关心照顾患者,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让患者通过与她人交流获得一些育儿知识经验。

篇2

白血病(leukemia)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疾病, 其目前治疗仍是以化学治疗为主[1]。近年来由于环境的变化, 白血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容易出现负面消极的情绪, 这种情绪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强调, 对白血病的治疗必须从存活率的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来评价[2] , 本研究探索白血病患者心理变化, 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住院的60例白血病化疗患者, 男33例, 女27例;年龄15~61岁, 平均年龄(38.6±7.5)岁。其中多发性骨髓瘤7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9例, 急性白血病21例, 慢性白血病12例, 恶性淋巴瘤11例。

1. 2 方法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对发现的不同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疏导, 使患者主动配合放化疗,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3]。

1. 2. 1 心理障碍问题分析 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比较复杂, 表现为悲观、绝望、焦虑、恐惧、抑郁, 有极少部分患者保持开朗的心态。①患者知道自己患白血病, 表现出害怕死亡、心情焦躁、食欲不振, 甚至怀疑检查和治疗的准确性。青年患者出现焦虑、消极心理, 已婚患者产生惧怕心理, 患者经常会由于康复治疗没有效果时内心出现自卑心理, 对外来的事物不感兴趣, 有时还会出现轻生的想法。②对于一些内心经常会出现绝望的患者来说,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其心理疏导, 防止患者出现自杀的倾向, 要对患者内心进行了解, 做好护理的准备。个别患者更是认为白血病是不治之症, 不配合治疗, 表现出悲观厌世的心理障碍。部分患者因生病而懊恼, 又由于经济开支较大, 治疗效果不明显, 产生了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患者往往表现出情绪低落、绝望的心态, 甚至产生自杀倾向。③焦虑、恐惧。患者一旦诊断为白血病, 对预后判断极度失望, 对生命绝望的恐惧, 本组46例患者具有恐惧感, 在血液科特殊的氛围和消极的暗示, 患者会产生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④本次调查中有3例白血病患者心理素质相对要好, 性格较开朗, 患者患有严重疾病时,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给予内心开导, 并且采用一些治疗方法, 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措施。⑤抑郁。主要因为经历多次化疗后, 病情越来越重, 常思虑后事, 精神萎靡, 自我封闭。

1. 2. 2 心理干预对策 分析病情, 帮助患者分析病情、指导患者面对现实;多与患者交流, 讲述康复的病例, 对患者内心进行减压, 从而消除患者内心的顾虑和心理障碍;让患者拥有一个健康的内心, 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避免患者出现低落情绪。使患者的家属明白疾病的性质, 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患者战胜恶魔疾病的同时帮助患者减少心理压力, 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多与患者接触, 多交流, 安排患者的衣食住行, 使用语言方法进行护理治疗。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转变自我认识, 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回归社会。

2 结果

60例白血病化疗患者, 诊断前以焦虑症状为主, 治疗阶段可同时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 治疗后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只有12例存在轻微抑郁。

篇3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 病因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20-01

【abstract】Postpartum depression is a depressive episod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ymptomatology and non-postpartum depression, patients with duration of fluctuations, mood swings, and often severe anxiety, panic attacks and crying. From postpartum depression may be the cause of starting, refer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 data, combined with the clinical statu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preven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Postpartum Depression Pathogen Preven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优生优育政策的宣传与落实,也促进了围产医学的发展,孕产妇的心理健康得到了重视,产后忧郁症的检出率也在逐年上升。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是孕妇分娩后的常见病症之一,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多发生在生产后的1个月至1年内。[1]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婴儿、家庭、婚姻和社会,处理不当容易进一步发展为精神疾病,必须得到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我院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的产妇120例。产妇年龄在20至32岁之间,其中剖宫产48例,阴道分娩62例;产后出血6例,胎盘早剥4例。产妇高中以下文化程度52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8例。

1.2方法 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进行问卷测评,120例产妇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2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

产后抑郁症可能的原因很多,目前尚无定论,被多数人接受的原因包括如下几点:

2.1产妇的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较低的产妇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担心产后伤口愈合不良,或者担心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等;而文化程度较高的产妇会担心产后怎样适应母亲角色,担心孩子的成长与健康,有了孩子怎样与家庭其他成员更好的相处,怎样处理孩子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等。

2.2产妇的生活环境及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优越、生活环境良好的产妇,心境愉悦,思路开阔,适应能力强,能较好的接受新生儿,适应母亲角色;而经济条件窘迫的产妇,产后由于自身虚弱需要加强营养,加上新生儿喂养,又不能及时工作等一系列矛盾造成了很大的思想压力,从而导致心情不畅,造成抑郁。

2.3社会支持系统 产前夫妻关系紧张,产后得不到丈夫的理解,父母、公婆不能给予家务、经济、精神方面的支持,会让产妇感到孤独无助。另外,假如家人都期望男孩传宗接代或盼望生育女孩,而新生儿性别事与愿违,产妇会认为周围亲属对新生儿性别不满意,因而情绪沮丧,心情压抑,不愿说话,严重时产生沟通障碍,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2.4产妇的身体健康状况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经受产程的痛苦煎熬,会侧切或撕裂产生的疼痛,剖宫产腹部伤口疼痛,产后子宫收缩痛,睡眠不足等均给产妇带来很多身体上的不适,活动受限,产妇也会产生情绪不佳,烦躁易怒。

2.5产妇分娩时医护人员的态度 产妇临产后,由于每个人的产程进展不同,耐受力强弱不同,表现亦不相同,有些医护人员没有耐心,态度不好,产妇有时会在分娩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委屈,有些产妇感到无法忍受挫折,负向思维,变得抑郁,易怒暴躁。

2.6产妇自身的生理因素 研究者认为孕妇从怀孕到分娩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妊娠期体内雌孕激素显著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可有不同程度提高。[2]分娩后这些激素迅速下降,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儿茶酚胺减少,诱发产后抑郁症。

2.7产妇自身的心理因素 有些产妇本身性格内向,表现过度自控;或者对母亲角色认同缺陷,产生强烈的依赖需求;或者妊娠期间情绪压力大、高度焦虑、人际关系困难、婴儿健康状况差等亦可诱发产后抑郁症。

3 产后忧郁症的预防

针对可能的病因,医护工作者可以开展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

3.1积极开展孕期保健 研究表明,产妇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认识及分娩知识的了解与产后抑郁症发生有关。[3]在妊娠早期,护理人员可以向孕妇提供现阶段母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和相应保健措施;在妊娠晚期,可以向产妇提供与分娩有关的知识,帮助产妇了解分娩过程,同时教给产妇一些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以减轻其对分娩过程的紧张、恐惧心理;在分娩期,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积极处理异常情况,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设法减轻分娩的疼痛,消除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

3.2加强产时教育及心理支持 产妇进入产程后,她们非常希望医护人员的重视和家人的陪伴,助产人员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要,用亲切友善的语言对产妇及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同产妇进行真诚的交流沟通,给产妇以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让其调整心态,树立乐观自信心理,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分娩。

3.3注重产后心里疏导 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产后会阴切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伤口痛,睡眠质量差,乳汁分泌不足,照顾婴儿无经验,便秘等均可使产妇情绪低落,所以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产妇,为产妇提供心理和生活护理,尽一切努力为产妇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母婴互动情感交流,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化。另外增加产妇产后早期锻炼的意识,不仅有利于产后身体各器官的恢复,而且可增强产妇的自尊心与自信感。[4]

3.4倡导家庭及社会的支持 对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产妇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从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对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取家人的理解与配合,改善夫妻、婆媳关系,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

4小结

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婴儿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对产妇产后抑郁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干预,全员动员关注孕产妇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崔才三,Others. 产后抑郁症病因, 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4(4):319-321.

[2] 靖虹. 产后抑郁症[J].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

篇4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妇科;护理经验

产后抑郁症也叫产后忧郁症,主要病因由孕妇分娩后生理及心理上的变化而产生[1]。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妇女在婴儿出生后会出现一段抑郁期,即“Babyblues”,多数健康女生为期较短或症状不明显,出现轻微的情绪不稳定等:少数产后妇女(约10%)情绪波动较为异常,归因即为 “产后抑郁症”,患者情绪上表现为疑虑、内疚、恐惧、紧张等,极少数严重的出现离家出走、抛弃孩子、轻生等极端行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近年来收治了3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年龄24~35岁,平均29.5岁,其中,接受高等教育25例,高中以下文化5例;25例为初次生育;顺产18例,剖宫产12例。

1.2病因和症状.

1.2.1发病原因心理因素:首先是妊娠期因素,负面事件对孕妇影响较正常人更大,孕期内负面事件越多,孕妇抑郁症发病率越高。其次是逃避母亲角色,很多产妇都是初产,由于对母亲认识的不足和片面,导致生活压力过大。生理因素:怀孕期间,女性荷尔蒙等类固醇分泌是正常情况的10倍,产后.. 72h内,内分泌急速下降,也是造成抑郁的原因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家族遗传基因和身体疾病也可能给产妇带来负面情绪。家庭因素:分娩时,不同的分娩方式对孕妇影响也不同,通常剖宫产的影响较大。产后调养期内,由于活动受限,缺乏沟通,也是产生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2]。

1.2.2发病症状产后抑郁症的病状与一般抑郁症相类似,特征为情绪低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下降,且持续时间较长。主要表现为:少言寡语,易忧伤发怒,不爱进食,不愿活动,长时间失眠,对婴儿厌烦、冷漠,身体康复缓慢。严重的患者,心情常感到压抑,自我评价低,自暴自弃,对周围产生敌意,失去信心,甚至出现绝望,出现精神紊乱或自杀倾向。

1.3护理方法当产妇出现抑郁症的情况后,医院应该高度重视,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更需要从患者的身心等多方面去了解和护理患者。

1.3.1心理辅导 关心体贴产妇,对负面情绪做缓慢纠正,鼓励产妇多交友、多交流,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倾听其内心的烦恼和忧虑,根据不同情况,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知识,给予恰当的心理辅导。同时需要家减轻心理压力,增加自信心[3]。同时需要加3庭成员的充分关注.了解其重要性,避免对产妇的精神刺激,多做感情沟通。营造温馨、愉悦的家庭气氛[4]。

1.3.2饮食起居创造舒适的环境,给予良好心情。产妇的饮食需合理,避免刺激性食物.并且保证优质的睡眠。

1.3.3减少压力帮助产妇照顾婴儿,教育相关知识,加快角色融入,增加生活乐趣[5]。

1.3.4加强关注对症状较轻或症状有所减轻的患者,不能放松护理,及时发现产妇的异常活动,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出院后保持定量随访工作,保证治疗效果[6]。

2结果

经过医生和护士的精心治疗和护理,30例抑郁症患者都顺利康复,3~5d内走出心理阴影区,7d左右融入母亲角色,找到当母亲的乐趣,并于20d内健康出院。

3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妇产科较为常见的心理异常,不仅影响自己的健康,严重的还危及家庭和孩子。对待产后抑郁症只有足够重视,采取主动治疗.才能帮助患者顺利度过这一特殊的生理期。怀孕期间产妇自身心理和生理的调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会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及时改善自己的情绪;在无助或寂寞时,主动求助,获得他人的关注;合理利用时间,调节作息,不能因为孩子而忽略了自己;适当做一些运动,帮助身体的恢复;时刻找一些亲人和朋友,进行温馨的谈话和倾诉,道出自己的烦恼;自己也要学会欣赏自己,获得自信;饮食上除了补养品外,适量摄取清淡的食物,由内而外调节心情。

本文主要通过对产妇心理、生理和家庭几个方面的疏导,使产妇学会自我调节,适应作为母亲的角色替换,树立自信,负担起自己的责任,加强自己的生活能力,适应新生活,同时通过家庭的配合,降低抑郁症的发病概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会莉.48例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 (19):144―145...

[2]周桂云.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及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4:134―134.

[3]陈晓莉,刘俊梅.初产妇的心理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3,21(7):3000.

[4]王宏伟.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和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0,7 (9):148.

篇5

灾害引起的应激反应主要有急性应激障碍和精神受创后延迟发生的应激障碍。其中,急性应激实际上是灾害发生后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通常持续几小时或几天便能迅速恢复,而创伤后的应激障碍通常在严重灾害后延迟发生,潜伏期一般为数周,有的则更长。

不论是急性应激障碍,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不及时诊治,心理伤害便会转化成躯体疾病。因此,实行灾后精神卫生干预,即精神救灾,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受灾者最大限度地缓解灾害中痛苦经历引发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在灾难事件后恢复心理平衡。

灾后心理应激障碍

当台风、干旱今年夏天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和重庆上空肆虐时,我们又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残酷和人力的局限性。自然灾害固然可怕,可是由此引发的灾区居民的心理应激障碍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觉。正是因为我们无法谢绝台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频造访,关注灾后人们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健康,尽量消除或减轻灾害带给人们的心理应激障碍,就显得刻不容缓。

下面是常见的灾后心理应激障碍的几种表现:

心身症:此处指由医师排除的非生理因素引起的呕吐、腹泻、失眠、食欲不振、头痛、过敏、溃疡、膀胱问题、极度疲劳、虚弱、出疹子。

失落:因亲人在灾害中身亡或与所爱的人分离(尤其是儿童),悲恸之余产生的失落感,因灾害受伤断肢,失去熟悉之物、财产和原有生活方式产生的失落感,因失去独立性、家园和生计等产生的失落感。

人际压力:诸如离婚、分居、犯罪、酗酒、嗑药、家庭失和等,这些反应最常出现在灾后的较晚期。

忧郁症:表现为严重的悲伤、感觉无望、爬不起床、不吃饭、哭泣、没有感受、无法从事平常活动、睡眠困扰、无助感、无价值感和不适当感,退缩不与人接近、对别人无反应,严重者可发展为不知置身何处、发生何事、此刻何时、不识周遭、记忆丧失、茫然。

歇斯底里:不能控制的哭泣与不快、尖叫、不能没人照顾、情绪激动、身体有些部分可能出现麻痹或麻木。

精神病:发生明显的人格改变、不合理的思考及很不寻常的行为、可能有被迫害妄想。

上述心理问题会随着灾后时期的不同而不同,有些会立即出现,而有些几个月后才会出现。而且,有些年龄层对灾变压力会显得格外脆弱。一般来说,各个年龄的孩子最常出现的症状如下:睡眠困扰和夜惊、持续对自然事件的害怕、害怕将来的灾变、对学业失去兴趣、失去个人责任感外带退化性症状(出现比受灾者自身年纪更小的孩童的典型行为)。在成人身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焦虑、忧郁、敌意、厌恶、失去信心、睡眠困扰及心身症状。夫妻失和也可能出现,特别是关系到金钱、照顾孩子及家务责任,也可能会对自己疏于照顾,极端者甚至会有自杀的想法和行动。

四类受害者

据不完全统计,危及城市安全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洪灾、震灾、瘟疫、环境污染、酸雨、噪音,气候异常等。根据灾害的种类与程度,我们可以将受害者分为四类:

第一受害者:指灾区直接暴露于灾难环境中的人。受害者对蒙难时的惨景记忆深刻,他们的心理和躯体都遭受了重大创伤,甚至产生不可逆的反应。这类人对灾难的后遗症反应往往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若不及时给予心理调适和支持,很可能导致神经质和创伤性生理功能紊乱,直接影响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第二受害者:一般指第一受害者的直系亲属或关系密切的朋友。由于他们与受害者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当灾害来临时,眼看着亲人死去或遭受伤残,会产生强烈的悲哀和负罪感。这种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和扼制,将导致不同程度的身心紊乱,从而进入病态。

第三受害者:指身处救灾现场的工作人员。他们除了具有第一受害者的心理反应外,很有可能在持续性的救灾活动中自觉、不自觉的产生沉重的悲哀反应和负罪感,最终减弱抗灾救援的自信心。

第四受害者:指非灾区的民众。他们往往根据距离的远近以及与受害者关系的亲疏,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一群体往往是灾情发生后,社会得以稳定的一支重要队伍。能否快速高效的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是减轻、减少灾害负面影响的关键。

心理干预VS应激障碍

在灾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过程中,要坚持知“痛”而“通’的原则。医学上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意指人体气血淤积不畅,阻碍了正常活动因而致痛,这里的“痛”表现为由于在灾害中受到创伤造成精神烦恼与心理紊乱,以及由情绪障碍与人格变态导致的神经症,它干扰人的正常情绪及工作生活,甚至使人产生心理危机与精神崩溃,“通”则指通过心理干预,缓解受灾人的精神烦恼,矫正其变态行为。

心理干预的实施者要做到“三通”:一是要通晓应激障碍者的痛苦所在。全面、深刻地认识其心理不适与情绪障碍的过程,这是克服心理不适与障碍的关键:二是使障碍者通晓灾难与现实,三是打通应激障碍者的症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

对此,国外有一种Debrieflng理论,即在受创72小时内做好分享传递工作,让他们谈“受创经验”。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不加评论地倾听。如,“华航”空难中实施的“一对一”倾听,就做到了“通”的原则。第一步,通过倾听,通晓应激障碍者的痛苦所在,给予其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以此给受灾者极大的精神解脱,使他们感到由衷的舒畅,进而强化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宜泄还是心理干预者了解患者心理不适与精神障碍的重要条件,它可以增进干预双方的理解,使二者建立起有效的感情沟通。第二步,在通晓症结的基础上冷静分析痛苦的主客观原因,运用思考停止、眼动脱敏,“格式塔技术”等方法帮助应激障碍者分清灾难与现实,最终使其回归现实。第三步,逐渐减少高强度干预的次数,拉长间隔的时间,从而打通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结,使患者从封闭的充满悲愤的内心世界中走出来,更加理智地接受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解脱压抑的心情。

篇6

一、问题的表现

抑郁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调查表明,在14到18岁的中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以每年9.7%的速度递增。近10年间,全球至少有1400万中学生患有此病,抑郁症正在加速向中学生走来。青少年忧郁症的症状一般可分为三大部分:情绪低落、不快乐、忧郁、自觉没有价值、易怒、出现自杀意念等;身体上出现全身不适、没有体力、容易疲倦,没有胃口或者多吃,失眠、易醒、早醒等;行为上出现不专心、没有精神、没有活力、失去兴趣、成绩退步、不愿意上学、自伤行为、自杀行为等。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对挫折的忍耐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恐惧、自卑、自责。心理医生断言,心理疾病对中学生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胁,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抑郁心理状态不仅增加痛苦的心理体验 ,损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行为密切关联。因此青少年抑郁心理症状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产生的原因

1.内部因素。心理发育不良,是产生抑郁情绪的基础。中学生自尊心较强,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容易形成不良的认知模式、非理性思维,这些都会诱发抑郁情绪。 抑郁者的性格一般内向、文静、不爱交际、孤僻、多疑、倔强、执拗、依赖、孤独,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遇事悲观,自信心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扰学生对事件的处理。

2.外部因素。

(1)学习压力。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一些中学还相当普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活泼好动,乐意交友,但面对“苦读升学书”的“应试活动”,他们的人际交往却相对贫乏。目前,一些中学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迫用在学习上,而无暇顾及朋友间的情感沟通。学校―家庭(或宿舍)两点一线,上课―作业―考试三位一体,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2)教育缺失。一直以来,我们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情感个性需要。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残酷的升学压力,被迫将大量时间用于繁琐的知识和技能的记忆和训练中,作为“人”的情感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忽略了。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应试的机器来对待,压抑学生的个性,封闭学生的情感,在缺乏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情商”如何能健康发展?

(3)家庭影响。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家庭主要成员的不良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教唆或间接暗示的影响: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离婚、丧偶等),中学生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容易使他们形成骄傲、任性、无原则的不良性格;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或打骂,容易导致他们的胆怯、自卑、粗暴、对立或不诚实,甚至引发恐惧症。学生的心理异常有时是由于父母的心理病态引起的。人们发现,父母情绪低沉、抑郁,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18 个月内,往往会造成孩子终生情绪抑郁。父母胆小怕事、忧虑重重,其子女也易于焦虑,害怕现实。父母对子女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容易使学生造成精神负担过重,而导致神经衰弱或癔病。

(4)社会环境。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根深蒂固,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学业的竞争、就业的压力,无处不在的考试、淘汰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难以获得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三、疏导的策略

1.家庭、学校的理解支持。在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保持心理健康,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只有“阳光”的父母才能打造出“阳光”的子女。

学校要将“以人为本”落实为“以生为本”,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努力摒弃“应试”教育的禁锢,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积极关注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用心灵影响心灵,用心灵塑造心灵。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中学应适当开设心理辅导课,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心理专家进行心理辅导,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活动训练。学生急需的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有一个倾诉的环境和对象,把心中的想法、烦恼全部倾吐出来。所以,学校应努力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场所,这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有效地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篇7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 干预; 心理护理; 孕产期

产后抑郁症是发生于产褥期的抑郁,是介于产后精神病和产后忧郁之间的一种精神疾患,是产妇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影响婴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对家庭和社会均有不利影响[1]。产后抑郁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而内分泌改变对其影响较小[2]。因此减少其发病的关键是及早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本研究对本院130例孕产妇采取孕产期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在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无精神病史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60例孕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130例孕产妇中,平均25.8岁,本科7例,大专9例,高中46例,初中68例;观察组130例孕产妇中,平均26.7岁,本科7例,大专8例,高中42例,初中73例。两组孕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入院后给予常规孕产期保健与护理,进入产程后由当班助产士例行检查及接生,未做系统心理辅导和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自孕妇在本院门诊登记产检时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1.2.1 产前宣传教育 通过医院各社区的健康服务点,对周边就诊的育龄青年进行产后抑郁症认知与预防宣传;家属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以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对院门诊就诊产前检查时即做好孕妇的健康、心理评估,掌握个性特征,解答其关心的产科和心理问题,正确认识和应对妊娠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常见症状。

1.2.2 分娩期的心理护理干预 对待产妇,通过一对一全程陪伴的指导,并制定合理的方案。医护人员全程陪伴,亲人陪伴待产,心理上的支持,解除对分娩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引导分娩镇痛。

1.2.3 产后心理与社会支持 做好产妇的心理调适,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心理护理,定期产后随访,指导产褥期的心理与生理卫生,鼓励家属参与防治。

1.3 评价方法及标准 由经过问卷调查培训的产科护士用自编调查问卷、抑郁量表(SDS)于产妇出院前测评。评分:20个项目得分相加为总粗分,最高上限为41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标准分=总粗分×1.25后取整数,标准分最高上限为53分,我国以标准分≥50分为有抑郁症状,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分界值为53分。医师协助产科护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复评,HAMD表每项采用0~4分5级评分,HAMD总分24分为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6.12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孕产期危险因素比较 有研究报道孕产妇年龄、孕次、异常妊娠史等是产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3],而本研究中两组孕产妇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前,孕期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危险因素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比较 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对产妇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显示产后抑郁症危险因素,统计结果见表3。通过对夫妻关系差、非常恐惧分娩过程、急性剖宫产、婴儿不健康、非常担心产后影响夫妻关系等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危险因素干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造成产后抑郁症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其中心理、社会因素被认为是主要发病因素[4]。而目前对产后抑郁症的解决方案仍停留在临床诊断后及治疗上,而忽视了产后抑郁症的产期预防,产时及产后的心理干预。本研究通过对孕产期的孕妇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包括完善的社康服务点对所管辖区产妇产前进行产后抑郁症的宣传防控教育,门诊产检时的孕妇心理指导、住院特色分娩及产时心理疏导、产后症状及时发现和心理干预治疗,通过孕产期对产妇的多途径、综合系统、全面的护理及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干预抑郁发生的机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抑郁发生的几率,促进了家庭稳定及社会和谐,防止并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5]。

正常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3%,关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有研究报道,国外为3.5%~33%,国内为7.3%~17.3%[6-10]。本研究以抑郁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为测量工具,产后抑郁发生率见表2,由于测量工具、诊断标准不一致及研究的时代、地区、样本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

从表2中可见观察组经过全程护理干预,SDS筛查阳性率为12.31%,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仅为3.85%,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与下列护理干预措施有关:社康服务点对产后抑郁症知识的普及宣教,提高了孕妇和家庭的重视程度,降低了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社会因素;电脑信息化管理、建立孕妇档案使孕产期保健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持续化;护理人员8 h在班孕期保健宣教和指导,24 h负责的接受电话咨询和指导等多样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护理人员在孕妇每次门诊产检时的回顾性宣教、评估后的个性化跟进指导,系统化的孕期护理管理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孕妇产检和接受指导的依从性,有利于孕妇的身心健康。

产时医护人员全程陪伴、亲人陪伴待产、无痛分娩等措施,使其减少了对分娩的恐惧;产后丈夫和家人的协助,使产妇很快适应生活变化,社康服务点护理人员的跟踪访视和电话随访,使产妇在专业指导下恢复体力和照顾婴儿,安全感和自信感增强;家属的积极参与和关注,有利于产妇适应母亲角色和及时发现产妇产后抑郁的一些表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11]。

自编产妇调查问卷情况统计分析显示(表3),不同原因的剖宫产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明显关系,计划性剖宫产,产妇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产妇影响不大;而急性剖宫产则多为难产、胎儿宫内窘迫等原因紧急情况下实施,产妇无心理准备,加之手术创伤、术后疼痛等导致的躯体不适,造成心理失衡,促进产后抑郁的发生;而夫妻关系差、产后担心影响夫妻关系也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来自家庭的支持有助于产妇获得知识、提高自信、减缓压力,家庭支持最大的来源是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分娩的恐惧和婴儿健康状况不佳也是诱发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护理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孕妇的个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及时疏导孕产妇的不良心理,协助其获得家人的支持和关心,有利于产妇增强自信和处理问题的信心,从而有效地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1-262.

[2]艾维颖,高山凤,牛玉梅.产后抑郁的防治研究进展[J].首都医药,2010,17(4):28-29.

[3]彭敏,陈燕桢.孕期抑郁症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6-17.

[4]徐兰梅.产后忧郁症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78-79.

[5]王丽莉,闻爱群.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1):44-45.

[6]龚绍麟.抑郁症[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7]潘晓放,卢旨明,肖娟,等.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19(9):28-30.

[8]徐风森,刘建新,张淑萍,等.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8(12):724-726.

[9]谢日华,雷俊,廖顺平.产后抑郁症及其产科因素相关性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6,12(6):1284-1286.

[10]李荣萍,单晋平,石英,等.产后抑郁症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4):463-465.

篇8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冲突 网瘾 厌学 考试焦虑

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自然性和社会性这双重属性决定了人整个身心在运转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情绪起伏现象。中学生的年龄大致在12~18岁,属于生理、心理上的“激变期”。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一、厌学

百度“百科名片”对厌学的解释如下: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某课题组对某校初中部四个班的抽样调查表明:78.7%的同学有一点厌学情绪;17%的同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只有4.3%的同学无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带来的影响是:65%的同学认为会直接导致成绩下降;25%的同学认为会发展到逃学;另外8%的同学认为会产生早恋现象;2%的学生别有看法。

由此可见,厌学具有普遍性和危害性。中学生厌学的原因非常复杂。有研究者分析,主观方面的原因有:奋斗目标的缺失;精力被网络等娱乐吸引;不能胜任学习;性格缺陷等等。客观方面的原因有:学校教育的不到位;社会颓废文化的负面影响;家庭支持体系的残缺等等。教育者只有深入地了解某学生厌学的原因,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对于厌学学生,笔者首先努力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一个眼神,一句家常话,甚至一个玩笑,都可能融化学生心头的冰。较多厌学者有过被老师冷落的体验,如果老师能主动走向他们,他们往往比一般学生更容易感动。有了爱的桥梁,复杂的问题往往变得简单了。接下来,笔者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好胜心,唤醒学生潜意识中的自我向上意识。笔者坚信,从主观上,没有人愿意永远落后。只要教育者用心搭建平台,学生会慢慢地焕发出神采。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春天,厌学的孩子可能是乐于助人的,可能是善解人意的,可能口才非常好,可能文笔不错,可能画画很有天分,可能街舞跳得好等等。笔者平日留心观察学生,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把自己的发现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通过努力,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渐形成,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逐渐高涨。

二、网瘾

网瘾患者临床症状为:花费于上网的时间比原定时间要长;生活中往往心不在焉,关注网上的情况超过自己的现实生活。一旦减少或停止上网,即表现出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一旦上网成瘾,身心将被严重摧残。长时间连续上网,身体容易变得非常虚弱,免疫功能下降。网吧的环境也给上网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长期上网还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被网络挤占了原本属于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习成绩下降。同时,在网络世界中,缺少了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人性恶的一面也可能会因为没有道德的约束而得到充分的宣泄,这就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上网成瘾的学生,不要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不能听之任之。笔者常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摆脱网络的牵制。其一,对学生进行上网疏导。笔者没有强行掐断网络通道,而是向学生推介健康网站。健康网站有益于学生增长见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浏览这类网站,学生一般不会上瘾,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对网络有一定的“免疫力”。其二,转移兴趣。笔者监督有网瘾倾向的学生坚持阅读文学、文化经典,让其从健康书籍中获得精神食粮。刚开始,有些学生对笔者的安排有抵触心理,我就先让他们自主分配上网和阅读的时间。半个月之后,笔者干预学生的时间分配。当学生慢慢从书本中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时,他们就能自觉地和网络挥挥手。

三、考试焦虑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75%的人在考试前会紧张、焦虑、恐慌。考试焦虑因其普遍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

篇9

【关键词】普外科;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19-02

疼痛是复合主观感受的一种,是人体对外部环境亦或者是由于自身内部有害刺激所造成的一种不舒适的体验,一般情况下,同时还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改变,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外科护理问题。手术后麻醉消失,病患极易出现疼痛感,尤其是在切口处。手术完成之后病患因为内脏受到牵拉,进而造成剧烈的疼痛,从而致使病患出现不安心理,制约了自身肢体动作。疼痛感不仅会带给病患痛苦,严重的将对病患体内器官的生理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各种痛苦的出现,加强对患者疼痛的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患的痛苦,同时促使其疾病得到快速治愈。笔者对我院实行普外科手术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观察与护理,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9例患者,男27例,女12例,年龄在19~79岁之间,平均年龄45岁。12例结肠癌手术,9例胃十二指肠手术,10例胃癌手术,8例直肠癌手术。将39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19例。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手术前后给予身体与心理上护理[1]。

1. 手术前巡访:通过巡访来了解患者是如何看待手术所引发的疼痛。对于刚入院的患者,对其及时进行接诊,并且测量体重、体温、脉搏以及血压等,及时帮助患者了解病区的环境。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询问,具体掌握患者在疼痛时的行为反应与生理反应。

2. 术前准备:手术前的3天,给予患者0.4mg灭滴灵,口服,一天3次,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一天2次,20mg维生素K1,一天1次。不但要对肠道细菌加以抑制,同时还应该防止维生素K的吸收发生困难。手术前1天,患者只能食用流质食物。手术前2天,早晚服用泻药,将肠腔内的积粪排出。另外,在手术前的晚上以及手术当日,给患者使用1%的温肥皂水进行灌肠,以便将其中的粪渣排出干净。

3. 手术前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介绍战胜疼痛的感受与经验,以便有效缓和患者紧张的情绪,提升自身的自信心。针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该亲切、详细的予以回答,从而加强自信心,提高患者疾病治疗的配合度。针对不保留的直肠患者,护理人员应该予以关怀,为患者说明实行手术的重要性,对患者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加以疏导[2]。

4. 疼痛控制方式:一般情况下,早期的疼痛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麻醉消失到24小时内,其疼痛主要表现为切口疼痛,且患者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进而出现焦躁、沮丧等情绪。第二阶段为手术后的2~3天,主要是由于切口张力增加所引发的疼痛,例如咳嗽、翻身等等。第三阶段为手术后的3~4天,主要是由于肠蠕动所引发的疼痛。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如变换、调节呼吸等自我控制方法,以此放松身心、保护切口,进而最终实现缓解疼痛的目标[3]。另外,向患者介绍各种缓解疼痛、消除不良心理的辅助方法,例如听音乐,躁狂症、忧郁症患者多听音乐,能够有效缓和疼痛,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在对普外科手术后的患者采取音乐疗法进行护理时,应该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文化水平等特点,选取适当的音乐,使患者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放松身心,减轻痛苦。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当P

2 结果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的具体情况见下表1所示。其中,观察组中有3例重度疼痛者,对照组中有8例,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止痛。疼痛作为主观体验的一种,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疼痛的产生与强度,和个体的心理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患者没有清楚掌握有关的疼痛知识,进而出现各种不良心理,例如焦虑、不安、恐惧等等,且对大脑神经调节中枢造成一定的刺激,进而致使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紊乱,血液激素酶分泌不正常,另外,内源性抑痛物质下降且抗镇痛物质与致痛物质增多,最终对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敏感性带来的一定的影响,使患者对切口疼痛的主观感受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升患者对疼痛和疼痛控制的认识与了解[4]。

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有助于缓和患者的疼痛感,促使其快速康复。因为手术完成之后,病灶已经切除,患者的负担消失,其配合治疗与护理的积极性得到明显的提升。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并且鼓励患者维持平稳的情绪与较好的心境。另外,向患者家属说明身体与心理护理的必要性,使家属多关心、安慰以及支持患者,使患者的心情处在良好的状态。综上,对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观察发现,对术后患者疼痛进行有效的护理与干预是极为关键的,是有必要的,良好的护理对患者的快速康复极为有利[5]。所以,加强对手术后患者疼痛的观察,提升身心护理质量,是护理人员必须履行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黄红平.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观察与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3):380-380.

[2]张洁,赵霞.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观察与护理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5):113-114.

[3]朱文英,陈秋琴,曾苑香等.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观察与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19-120.

篇10

一、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持久的活动。学生要搞好学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独特的心理效应,即群体制约效应。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很重视班级的凝聚力,懂得利用群体约束力,这是班级群体健康成长的共同心理环境。心理学研究证明,心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材都是有很大影响的,良好的心境能促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不良的心境则会降低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阻碍人才的成长。在心理学别强调的注意的概念给我在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方面提供了启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界的事物,如教室、桌椅、行人、飞鸟等,又可以是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如观察、记忆、思考、想象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容易疲劳,引起注意分散,却又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最好的办法是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轮换,这样就能使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和集中。

受此启发,我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偷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班集体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家园。如果一个班集体的气氛是友好的,和谐的,温馨的,向上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那么集体对于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的影响就是积极的。因此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优良的班风能使学生形成乐观的、豁达的、进取的、良好的心态和巨大的凝聚力。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可以营造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班级的心理凝聚力

在心理学中,特别强调动机的作用。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或意念。动机是人们活动的推动者,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们活动的激励作用。学生在学校的任何一项行为都有他的动机,当学生在需要基础之产生某种动机时,如果出现某种诱因,动机就付诸行动,推动个体向着一定目标前进,达到目标,即满足需要,紧张的心理便会消除。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许多措施,都是把学生的行为引向学习的目标。例如,分数、评定等级等,这些措施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提供的诱因。学生在这些诱因和目标的激发下积极行动。为了追求诱因和目标去积极学习,又在学习活动中强化了目标和诱因,个体的内部需要和外部的目标、诱因就这样相互结合起来了,而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强化学生积极内驱力的良好诱因。

三、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努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现在的学生心理压力十分严重。心理压力是指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所造成的人的生理变化和情绪波动。长时间过强的心理压力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会引起许多生理、心理疾病。研究表明,神经衰弱、忧郁症、高血压、癌症等都与心理压力有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因素,更有着家庭方面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从学生身上往往能够折射出家庭、家长的影子。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以及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心理,如何切合实际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呢?我认为,与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实际工作中,我非常重视利用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共同研究学生心理动向,同时也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教学工作基本步骤程序,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打破了以往全班一起开家长会的传统模式,而是采取分层、分组的形式。根据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同问题,将具有同一类问题的几个家长集中在一起,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并对他们进行指导。这样做,不仅针对性强,而且老师和家长之间能够近距离地坐下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能够更透彻地发现并谈清学生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我还利用网络为班级建立了校信通和班级博客。在这个平台中,我可以非常及时地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传达给家长。同时,家长也可以把他们在家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我,使双方都能及时对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虽然这样做要额外付出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学生的成长受到了更全面的呵护,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

四、细心观察了解学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