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单元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单元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概括能力;主题归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32-01

目前,在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概括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必备的基本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指导,但由于没有目的性、序列性等,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怎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一、主题规整,培养概括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驱。在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概括意识的培养。这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站在全局的、整体的角度上提出恰当的问题,以引领学生对文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如,苏教版第九册的第五单元有《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类的文章。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还要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概括意识和能力。笔者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概括意识培养的:“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的。它们在描写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概括梳理以后,完成下表。”

在表格的提示下,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在回顾、梳理与总结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得到逐步的提升。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根据本单元课文的性质特点,借助表格引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把整个单元的内容梳理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把厚书读薄,使学生自觉养成归纳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概括意识。

二、文体梳理,构建概括框架

不同文体的概括方法是不同的,记叙文概括的方法一般是六要素归纳法,说明文一般采取段意汇总的概括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课文的概括方法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搭建简单的概括框架,使学生学会按图索骥、举一反三,提升概括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一课时,笔者这样引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

时间:1839年3月17日夜晚;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

在这里,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上述表格,然后再进行概括课文内容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概括得具体完整一些。这是概括记叙文常用的六要素归纳法”。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善于根据文体特征,帮助学生总结出不同文体文章的概括方法。在基本框架的指引下,学生概括起文章来也就更为简单、轻松。

三、找准核心,学习概括表达

在概括能力的培养方面,找准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是关键。否则,容易使学生的概括抓不住要领,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一般来说,概括内容的核心就在课文题目、中心句、关键词中。在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准核心问题,找到切入点,使学生学会概括、学会表达。

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詹天佑》一课,课文开头就直接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既是课文的总起句,又是文章的中心句。在概括这篇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这句话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围绕着“杰出”与“爱国”这两个关键的词语,学生从詹天佑在修建铁路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是如何解决的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而且使他们对詹天佑的爱国之情有了更深的体悟。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课文的性质特点,鼓励学生墓丶词句入手,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概括课文时有据可依、有路可循,有效促进了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篇2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析

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规范、简明、连贯而得体的口头语言,再辅以适当的非言语的形式与人交流,实现某种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自然习得语言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口语交际的形式、方法、技巧和原则,并加强词汇和语法的练习,从语言知识、语用知识、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完成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主动参与的日常交际向有明确目的的交往活动的转换,提高并完善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口语交际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口语交际教学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作用,可以使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2. 口语交际教学对促进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作用。3. 口语交际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基本上是:“大部分学校把口语交际教学当作教学的附庸,看作是教学中一项可有可无的内容。系统、专项的课程几乎没有。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写作教学具有相等的地位,但在实践操作中却与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口语交际的正常教学呢?下面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导致口语交际教学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与考试制度的脱轨。当今的教学现状是口语交际内容在考试时基本没有涉及。所以大部分老师都坚持“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这一宗旨进行教学,因此,口语交际课几乎都被取消。据调查显示,口语交际教学在我国小学从未独立设科,口语交际基本上是依附读写教学进行,而且口语交际课有时上有时不上,课时得不到保障。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客观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参与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应试制度的趋势下,大部分学生通常只会注重能得分的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而对口语交际这一内容也是怀着不重视的态度进行学习。除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导致口语交际教学不能顺利开展的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经历的匮乏,知识的狭隘,对一些口语交际内容无话可说。

纵观以上因素,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研究现行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二是对其进行分析,结合当今教学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优化,使其案例更有实效性。

二、现行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及分析

现行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在设计时都有比较清晰的脉络,普遍可分为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前准备的要求、教学过程的解读以及对本次教学活动的评价。

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的设计中,就包含了借助学习成果汇报,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成果汇报,达到学生倾听、应对、表达三个目标。这三个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相符,这种教学目标的确定方式,值得教师们在以后的教学案例设计中借鉴。

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用书中也有明确的指示,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追求人类起源》这一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中,就对口语交际教学课前准备这一环节有了完美设计。它要求上课之前老师和学生都应该留出时间分别进行准备:教师在搜取资料的同时,要坚持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和心得体会,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为完善,然后把学生按照平均比例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的水平大约持平。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整个案例设计的核心,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中,对口语交际教学过程的设计是非常全面的,它对每一个口语交际内容下的小话题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中,就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语文教师用书中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如下要求: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的启示资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和同学交流。但想要依据这个话题发表一次成果汇报,说出自己的观点,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了。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求老师在指导活动时有一个带动作用,调动学生收取资料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成果汇报活动。这个话题能否达到学生间的广泛交流并能写出心得,关键在于要找到想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条件,只有创造了条件,才能从失败走向成功,反之,只能永远停留在失败之处。教师的指点能“点”到这个关键上,就能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在分析了语文教师用书案例的教学过程之后,就到了活动评价环节,这一部分的设置,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作用。一方面可以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另一方面可以对没有发挥好的同学进行鼓励,达到全体同学共同发展的目标。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但要反映学生口语交际水平,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样的教学评价机制很大程度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大力推广。

三、现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这一问题上,个人比较认同朱绍禹先生“在预设和非预设之间的地带进行教学设计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设计思路”这一观点。教学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需要有预设方案,但语文学科涉及的范围非常大,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按照精心设置的提问,设有预定的标准答案,按照不同环节的过渡及教学时间的大致分配进行教学,那么就会使教学过程非常机械化和程式化,教师不易了解学情,学生应变的空间较小。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有较高的应变思维,要相信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口语交际要贯穿每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学习。下面我就浅谈几点三年级下册《我们能做点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增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2. 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课下都有已经积极地走入了自己家的小区、街道,观察了周边的环境,同学们对于周边的环境了解了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首先,让学生畅谈一下自己所观察到的身边的环境情况,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进行关于写景的古诗句接龙,以小组的方式进行:1. 各组同学以抢答的方式进行诗句背诵;2. 诗句不可重复;3. 保持纪律安静。最后得分多的小组获胜。

再次,展示在课前准备的关于保护环境自己将如何做的成果。1. 手抄报;2. 保护环境标语;3. 关于美好环境的图画;4. 关于保护环境的小诗等。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深入到自己的周边去捡垃圾、植树,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着手,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活动评价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在小组的日常评比中进行加分,以此鼓励。

以上就是我个人分析的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及意义、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归因,以及现行中学语文教师用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及分析之后对语文课本(人教版)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进行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蒋祖瑞. 口语交际教学方法谈[J]. 文学教育,2008(1).

篇3

关键词:情景图 小学英语教学 教学效果

在小学英语新教材培训中,教材编写组何峰提出了有效运用教材中文本情景图的说明: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材文本(如对话、篇章等)是教学的语言材料,而教材文本情景图则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重要途径。笔者也认为,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是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有益处。

一、运用情景图理解教材文本的内容

结合情景图理解英语语言是情景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单词、句子乃至整个对话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教学案例]:《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8 A camping trip PartA由于话题“野营旅行” 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对于新课学习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故采用常规化、程式化的导入方式,收效甚微。如果我们先呈现课文中孩子们和老师在野营地活动的场景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再利用问题Where are the children and their teachers? What are they doing now?与学生交流,就会自然而顺利地导入语篇的话题。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消化吸收。

让学生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借助形象生动的情境图,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扫清障碍,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情景图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英语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难点突破了,重点也就解决了。这就好比一根绳子绑着东西,找到绳结的头(难点)一扯,重点就显而易见了。单元情景图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为此,教师可以从情景图上寻找突破口,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避免枯燥繁琐的讲解,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案例]:《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5 On the farm PartA课文中Helen上周在农场上所做的6件事情,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在教学中,笔者先指导学生利用跳读的方法划出文中的6件事,再呈现这些关键词,同时巧妙利用文中6幅所做事情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后把所做事情和插图连线,由于课文插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就轻松理解了这些事情的含义,此时对话主体部分的理解也就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在教学难点突破中有效地凸现并掌握。

巧用情景图来突破语篇教学重难点效果显著。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妨先看看教材上是否有合适的情景图可用,把握教材中的每幅图的教学意图和功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巧用情景图,突破重难点,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三、运用情景图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学生的美感。”在进入文本学习前,教师不妨适时地指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利用情景图能对课文提供直观线索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测或预测,从而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四、运用情景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对好玩有趣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围绕课题,结合书本中的图片复述对话。在这复述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将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了内化,给课堂教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学案例]: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2 A new house PartA时,学完对话后,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帮助学生分析和概括对话内容,板书关键词。然后鼓励他们边看边描述,将对话的主要内容以叙述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中,一位学生看着课文的情景图发言如下:Yang Ling and her parents live in a new house. It is big. There are three bedrooms, two bathrooms, a study, a kichen, a dinning-room and a large sitting-room. There isn’t a garden. In her bedroom, there’s a desk near the bed. On the bed, there are some dolls. There aren’t any pictures on the wall. But there is a map of the world. And there’s a telephone on the desk. They like the new house very much. 通过这样多次复述,大部分学生已经将情景图印入脑海中,最后不需要看情景图就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对话内容。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同时,《英语课程标准》在二级语言技能目标中强调指出:“学生应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已经成为了高段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更是难点。单元情景图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颜色鲜艳的植物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同时更重要的一点,它还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这就决定了情景图必将成为学生习作的一片沃土。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身边的这一习作资源,更好的为写作教学服务,让后进生不怕写作,让中等生喜欢写作,让优等生爱上写作。

总之,学习从感知开始,要想让学生对英语文本有正确的理解,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课文,多看图,多联想,并且与口述、画画、做做、写写相结合,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让教学效果萌芽并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王 荣 “课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看插图”《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4。

2.纪 斌 文本情境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

篇4

2.科学探究更需常态化——基于对化学科学探究文献的统计及其本质的分析 谷莹莹

3.对两岸建构式数学教学发展过程的思考 王奋平

4.让思维之花绽放——次"意料"之外的探究引发的思考 卞少云

5.例析数学教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 程华

6.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殷伟康

7.背景资料:让阅读教学厚实起来 仇定荣

8.语文课堂"有效话题资源"的确立 范洪冰

9.英语阅读课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尝试 黄晓珑

10.思政课教学中巧用数学方法摭谈 黄发明

11."数"说历史 许德煌

12.借鉴农耕方式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系统 邵迎春

13.语文阅读教学切莫"得意忘言" 赵红

14.汤姆孙电子比荷测定的几种方法 方颖

15.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美学 陆国民

16.一问问出几多"意外" 叶国芳

17.外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及教学对策 曹冬月

18."走进教材"与"跳出教材"——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说起 徐美玲

19.借助微软Excel,动态分析物理过程——道物理经典难题的数值解 沈富根

20.学会分类理解本质——谈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曹坤

21.例谈隐性"不变"条件的解题功能 李顺友

22.测定"非正弦交流电有效值"的实验探究 吴良娟

23.源于新教材的化学实验题的设计 肖中荣

1.十年来我国教育惩戒研究述评 刘媚

2.教育惩罚运作对象的转向 刘德林

3.非生态:当前高中学校管理的实然形态分析 王梁,王焕轶

4.试论新教师的教育初思维 阮周微

5.论备课组长的角色定位 林红霞

6.课堂教学的易发缺损及其矫治 蒋超英

7.教师讲课神态与教学效率 鞠党生

8.任务型教学中的英语小组活动探析 陆正荣

9.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实践探讨 应崇恩,孔琴飞

10.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课教学 潘俊英

11.向《美国语文》学习"读者意识" 黄可心

12.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执行力 朱益群

13.因果思维:让作文充满理性魅力 庞君芳

14.巧用"镜子哲学",闪现写作文采 黄宁昕

15.让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书活动 沈建平

16.用最激情的方式亲近语文——中学生创作演出儒学校园剧随想 毛繁荣,王燕滨

17.有意记忆词块:英语学习的高效策略 吕吉尔

18.初中科学优秀试题例说——以浙江省的初中学业考试科学试题为例 王文军

19.高中生物教学行为的重新建构 孟宪文

20.信息动态

21.批评与表扬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及其运用 李高辉

22.学生成就感的培养——以高中信息学奥赛教学为例 巫雪琴

23.关注细节滋润心灵 孙书国

24.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联系会 周惠,丁新松

1."技能训练是机械操练":一个需要终结的命题 曾洁,宋初健

2.在物理教学中追求显化的科学方法教育 姚天勇

3.数学教学设计与数学备课之差异 张彦春

4.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徐骏

5.区间套定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陈凌

6.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档案袋评价 吴建华

7.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能力的培养 周小伟

8.隐性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陈燕芳

9.在不确定中创生智慧 具春林

10.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审视中品历史——浅谈细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阮亚芬

11.情真意切式活致用——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体验 谌凤山

12.历史教学思维方法的转变策略——以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 袁悦蓉

13.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张明声

14.新课程视角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 项新华

15.有效生成:探究式教学的强大动力——基于历史课堂"突发事件"的思考 贺建华

16.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从一节市级公开课说起 王同亮

17.从一个课例看生命课堂的构建 周智

18.别出心裁的高中英语第一堂课 肖梅

19.开拓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新思路 陈文

20.数学开放式复习教学的思考 郑晴怡

21."自创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徐祥宝

22.用"泡腾片"做化学实验 张凤,陈凯,王路路,费飞

23.浅谈高中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策略 肖永强,徐兴花

1.督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米坤生,武恒

2.中英教育督导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芦雷,徐鹏

3.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行为的变化——江浙沪三地的调查比较 林静

4.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沈坤华

5.刍议绩效工资背景下的"学生评教" 陈耀平

6.教师叙事研究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谌凤山

7.教师集体设计作业的实践研究 王剑波

8.思维导图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沈建强

9.基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校本教研活动 吴良根

10.发挥教研组核心作用,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东恩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11.品味专题导语,妙用含意文辞 钱国庆

12.初中散文诗教学"三部曲" 何航芳

13.立足文本找准切入口——试论多元解读的界限与方法 张丽琼

14.阅读实践生活——浅谈中学生写作心理背景的建构 褚学会

15.浅议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途径 周丽娟

16.让学生热爱语文 周菊芳

17.把学生引入《红楼梦》艺术宝库的大门——《林黛玉进贾府》教法探讨 相明祥

18.让学生主动学习——谈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桂波敏

19.例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张岚雅

20.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杨拉洁

21.随机作文课教学案例及分析 戴杨钒

22.阅读,是一种唤醒——《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苗文娟

23.一个数学定理的活力呈现——关于"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 来江飞

24.论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 吴锡改,林芸

1.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评判标准 屠锦红

2.在习题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探讨 傅雪平

3.践行新理念笑弹"琵琶行"——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实践为例 张治升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化学——以"JCE Classroom Activity"栏目中蓝色消失活动为例 段中东

5.课堂导入多样化,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王灵滨

6.英语课外阅读的检验方法 卢卫国

7.撷百花之露创灵动课堂 崔维云

8."文"与"言"的教学取向与策略 施茂枝

9.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唐琴

10.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谈通过解题指导,激活学生思维 陈斌

11.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赵绪昌

12.物理语言应指向物理知识的本质内涵——从教材中有关"断电自感实验现象的观察"的叙还说起 王再华

13.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孙维刚的一节公开课谈起 王光明,严家丽

14.数学课堂的三重境界探幽 仲广群

15.语文学习:精神气象之涵养——从《鸿门宴》说开去 王建

16.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的教学初探 俞丽萍

17.历史课教材资源整合一例 王涛

篇5

关键词: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4-01

1.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是现在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课外知识的引入,并且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阅读量不断增加,进而达到学科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从长远角度分析,阅读拓展可以促使学生语文水平不断提升,让学生的语文阅读不再是教学的盲点,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实现高效。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不断更新,逐渐向多样式拓展,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课程资源,创设较为开放的教学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更为活跃,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并且富有情趣,最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得到提高。

2.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实施策略

2.1单元整体意识--阅读教学的领航方向。"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教材,这些专题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以文化性或人文性为线索。每册八个单元,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阅读课、语文园地都围绕本组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入手,把握单元的整体动向,引领教学实践。单元整体意识教学,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在单元整体意识下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有利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培养恒久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2课前进行阅读拓展。收集阅读资源新的语文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作为出发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确保语文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优化学习环境,促使语文教学体系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备课工作,对课文内容以及延伸出来的阅读内容都要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完全消化教学内容,并且可以将生活中与之有关而说出错误的答案,在学生答错问题时,即使教师没有批评,也会让学生自尊心受到一定的伤害,使学生再没有信心回答提出的问题。因此,有些教师经常会将课堂中的动态错误避开。其实这种方法是不对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在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之下,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临时生成的错误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事物的两面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3鼓励学生提问。小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思想也是天马行空,经常会由一个普通的事物而联想到其他千奇百怪的事物。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而教师在提到这些问题时,一般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一笑置之,对学生敷衍回答,另一种是勒令学生不许再提类似的问题,并严厉批评。无论哪种方式,都会误导学生,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敷衍解答,往往会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在学生的内心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如果严厉批评,难免会扼杀学生纯真的天性,从而使学生不敢再在课堂上提问。其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匪夷所思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解答,让每位学生都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出学生一致认可的答案,既避免了课堂气氛陷入尴尬,又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一举多得。

2.4科学化解争论。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经常会存在讨论部分。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之中各执一词,难免会出现激烈的论,这时如果教师严厉地将争论压制下来,虽然可以抵制学生的争吵,但是讨论也会因此而结束,这样就会使语文的课堂效果难以达成。若在学生发生争论时,合理地利用争论,利用辩论赛的方式来化解争论,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制争论,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并锻炼学生的口才,这种方式是较为理想的。

总之,对于新课改的推行及素质教育的执行,小学中高段语文拓展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的综合素质,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加快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拓展阅读教学的注重,通过以上方式着手,拓展阅读的内容,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打造符合阅读的氛围,提升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举办阅读活动,为阅读提供沟通环境,加强学生的阅读质量及深度。通过教授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提升拓展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赖小珍.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拓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 2015(12):74-75.

篇6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是活动实施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实践探究的重要内容。活动指导纲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强调跨学科的物化应用和技能培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创意、设计、制作、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上,以“创意物化”为主要形式,通过文字处理、报刊创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培养学生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同时加入一些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高中新课标则兼重理论性和实践性,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凝练出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将理论学习、知识积累、思维发展与技能培养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思想与方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上,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以主题为引领进行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学习、思维发展和技能运用,建立起完整而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并予以实践。可见,同样是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以作品质量和操作水平为主要评价标准,突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而高中信息技术则强调学科的科学性、知识性和严谨性,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应用,以具体的学业要求控制教学质量,形成完整、稳定的专业课程体系。虽然两者有所不同,但其思想和目标却是一致的,即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学习与生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蕴含丰富的有关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和理论知识,学生在不具备正确思维方式和基础知识的状态下,仅凭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技能,无法达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除了作品制作以外,还应该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有关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培养、知识讲授和方法指导。

1.课程目标的设计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思想,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理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以及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等,并能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设计、制作作品并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负责、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2.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主题,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活动,活动内容侧重于作品制作。虽然活动指导纲要给出了一些知识模块,但由于各个主题相对独立,知识内容被分散、隔离在不同的主题中,模块与模块之间、主题与主题之间缺少关联,使得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缺乏系统性、知识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要想体现教育思想,反映课程取向,关注全体学生,适应个性发展,强调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内在联系与递进关系,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在活动指导纲要的基础上,融入高中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与方法、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与内容,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与高中新课标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形成与高中新课程紧密衔接、螺旋上升的完整体系。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围绕“学科大概念”规划课程结构;以高中新课标确定的学科核心素养预备级水平划分为基础,配置教学内容,使课程具有灵活性、拓展性和宽容度,适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活动指导纲要和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体现本学科的科学性、严谨性与规范性;以评价标准为引领,使活动有方向、有目的、可测量、可控制。基于以上原则,结合活动指导纲要对活动方式的要求,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划分成三类——信息技术基础类、跨学科知识应用类、社区服务类,每一类包含若干活动单元,每个单元分解出不同的活动阶段。“信息技术基础类”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主体,为后续实践活动打下知识与技能基础;“跨学科知识应用类”立足于跨学科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运用不同学科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学科问题;“社区服务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满足公众需求的责任意识和技术能力。“单元”是围绕某一类所设计的主题活动。“阶段”是单元活动的具体环节和步骤,对应于传统教学中的一个课时。

(2)单元活动内容的设计

按照高中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围绕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与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而依照活动指导纲要的主导思想,教学内容应内化为活动主题,将思维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融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从单元整体出发,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活动案例,以完成活动任务、解决具体问题为途径展开学习。恰当、适用的活动案例,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信息技术基础类”教学案例围绕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和原理进行设计,如认识计算机程序、信息编码、人工智能初探等。“跨学科知识应用类”教学案例突出多学科的综合,如探究清明上河图、你了解声音吗、交通灯模型设计等。“社区服务类”所设计的案例不但要有实用性,还应该体现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如手势识别、社区邻里旧书转换APP、社区车辆出入管理等。

三、主要教学策略的设计

1.逆向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是对真实、复杂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意图和行为,这些不确定因素常常使学习效果难以与教师的理想预期相吻合。因此,教师要控制学生不偏离学习方向,使他们清晰、明确、始终如一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样做”,而“逆向教学设计”符合这一要求。逆向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给出精准的评价标准,并将这个标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指向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思路、不同途径和不同方法完成实践任务,但其学习目标应该是一致而明确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采用逆向设计使学生在灵活、宽松、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2.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受课时等客观因素影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所能完成都主题任务是有限的,加上不同主题都相对独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知识零散化和碎片化现象。纠正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是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方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以活动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每个单元都有确定的活动目标、评价依据、活动要求和活动规划。所有活动都以完成单元目标为目的,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依据都要遵从本单元的整体设计,确保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结构完整、连续和系统。

3.单元活动指导设计

受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特点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教师给予学生过多、过频的帮助,很容易对学生的探究思路、想象空间形成约束和限制,失去实践活动的本义。因此,比较好的办法是为学生设计合理、实用的单元活动指导,在不干预学生活动的基础上,给学生指明活动意义,引导探究方向,明晰评价标准,提供知识补充和技能帮助。单元活动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内容包括导言、单元目标、单元内容、评价依据、活动规划及阶段指导等一系列详细而具体的内容。其中,“导言”用于设置活动情境,“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分别指明本单元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评价依据”是本单元学习成果的内容要求和质量标准,“活动规划”是活动的环节与步骤,“阶段指导”是每个阶段活动的目标、要求、流程、资源和活动记录。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单元活动指导实例

以下是“跨学科知识应用类”中的“探究清明上河图”的单元活动指导实例。

1.导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凝聚着数千年的民族智慧。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难以领略唐宋的繁华,无法感受当年的风貌。幸而有北宋时的“照相机”——《清明上河图》。以往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大多从艺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进行,本单元活动将综合历史、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实践探究,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对“视觉画面”进行“数据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在单元活动中,你可以和几个同伴组成一个团队,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整体观摩和分析,然后就你们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专门探究。主题可以是画面所呈现的某一类历史事物,也可以是绘画的美学表现手法,还可以是对某些有争议问题的独到见解。探究完成后,要以PPT演示文稿、Word文档、Excel表格或主题MV等形式呈现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分享交流。

2.单元目标

综合艺术、历史、文学及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容,对《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文化、商贸及其他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得出有效结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思维抽象和界定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利用量化、计算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加工处理,掌握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3.单元内容

研读《清明上河图》,查阅相关资料,综合历史、语文和美术等学科知识,形成整体认识;学习和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量化、建立计算模型、结合学科知识分析计算结果并用图表呈现,以及研究报告的编写和制作等;选择活动主题,确定探究方向,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完成探究报告;展示交流,评价活动效果。

4.评价依据

5.单元活动规划

篇7

关键词:开发;分类;整合;有效;使用灵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新教育改革理念下,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都展开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建设内容丰富多样、可以便捷地访问、有效地运用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库,成了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完成的现实任务。

一、转变理念,用技术学习

当前,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不仅是一种实施教学流程的手段,更应该是“教”与“学”中学生思维碰撞的源头和实施课外探究的纽带。上海大学社科学院李梁教授提出: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从“向技术学习”转型为“用技术学习”,不能片面地将媒体技术视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而是让多媒体技术升华为一种“灵动”的具有生命力的传递桥梁,成为课堂教学的“左右手”。“向技术学习”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应该是被动接受的,教师被动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被动情境中只能是被动接受。而“用技术学习”充分强调人的主动性、创造力。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就是要“用技术学习”,可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媒体技术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师在工作中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而展示教师教学的独特魅力。

二、概念呈现,理解整合

课程资源也可以说是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和与教学相关信息资源,包括“教”与“学”中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可以是校内资源,也可是校外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库,需要教师将教材知识资源和大量的非教材资源整合起来,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必备条件,建设成立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库。教师要正确地树立合理、科学的观念,促使语文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达到对课程实施产生实效的目的。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下,教师可利用空余时间,收集、制作大量剪报、图文、图像、视频信息以及微课录制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整合这些材料就可组建一个小的资料库。逐步完善,使它成为容量大、内容充裕的语文教学资源库,这样既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又方便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与学中交流、探究,为教师使用课程资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多重服务和深度支持。

三、整合资源,建立成库

语文资源库的建立,是一个从知识点到素材资料的捕捉、积累,再到素材资源整合过程。教师就某一类型或单元主题挖掘教材,寻找与这一类型或单元主题相关联的知识、素材,包含文本知识点、下载搜集的图片、PPT课件和Flash资料,丰富教材内容,以及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从而形成与语文教学相匹配的、主题突出、富有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通过整合大量素材、资源,建立这一知识类型或单元主题的课程资源库。不过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水平不同,在建立语文某一类型或单元主题的资源库时,教师要考虑这些因素,决定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确立课程资源建立的深度和广度。低年级学生从兴趣着眼,建立以形象、直观为主的语文教学资源库。在素材收集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形象性思维的资源,确立选择富有“儿童化”的语文学习资源。高年级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建立课程资源库时相关知识的范围要广泛,注重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教学辅助素材更要注重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大拓展、延伸素材所占的比重。

四、梳理归纳,分类整合

针对语文课程资源容量大、内容繁杂的特点,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类型和主题择取,对大量的文本文献类资源、超文本的教学资源、图片、音视频、微课等进行必要、合理的梳理和归纳,建设成立主题鲜明、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延伸有度的课程资源,切实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搜索和择取,即为教师节约了大量时间,也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反复使用。由于资源库中的资源充裕丰富,数量多、品种全、形式多样,教师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教材取舍资料,这样建立者再根据使用频率、与课程知识的关联程度、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分类成最常用库、次常用库和扩展库,进而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便于教师和学生有效地运用,并进行深层的探究和体验。五、有效使用,促进教学媒体教学应以积极思想为导向,通过语文课堂上具体的教学案例,利用编码和解码的方法,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分析,选择有用的教学素材建数据库,并把文本语言多媒体化,让课件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资源内容的丰富多彩,呈现形式的多种多样,以及原创语文教学资源中优秀成果的不断涌现,教师将资源的使用和语文教学实际相整合,着重整理一些优质资源。根据语文学科的课程需求,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自学需要,有效地使用资源,促使资源的使用既迎合教材特点,适合教师特色,又在学科性和实用性上有效地贴近和满足教学需求。总之,增强师生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让教师研发的语文教学资源既能体现语文知识、文学特点和学生需求,又能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境和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情况,也使教师在使用课程资源时,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对资源进行取舍,巧妙设计运用,使语文课程资源库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有效教学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黄允娟.浅析小学语文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13(3):8.

篇8

【关键词】 人文素养 案例探析 反思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基础,同时,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进行英语文本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尤为重要。人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人文素养的内涵应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有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人文素养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能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从而最终会影响人的发展。

1. 案例探析

1.1 课前导读

课前导读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课前导读以设计问题为主,体现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通过问题导读,以Alice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入文本的兴趣点,为教师的文本教学打下基础。同时也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文的深入理解,培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抓住文章主线的人文素养。

1.2 视频片段导学

本单元的Reading 板块为Alice in Wonderland童话故事的片段,笔者以Alice in Wonderland 预告片开始导入新课的学习,解决课前导读问题,引入学生的参与故事情境,为下一步在情境中进行文本教学埋下伏笔。学生通过看预告片,整体感知童话故事的魅力,不仅激发学生对文本进一步阅读兴趣,对学生好奇心一种满足,而且可以对整个童话故事有一个整体理解,使学生很快地参与到课堂生动活泼活动中,为提高人文素养做好准备。

1.3 设定文本教学目标

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Outdoor fun为话题,主要运用讲童话故事谈论过去的经历,运用和体验一般过去式的用法,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很吻合,学生很感兴趣。因此,本版块的设定教学目标为:能阅读童话故事,感受童话的美和乐趣;会预测赏析,在童话情境中培养想象力;体会文本特征,丰富阅读体验,提高人文素养。

1.4 创设文本教学情境

设计文本教学情境,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在与教师交流中理解文本内容,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提高人文素养;在与同伴的合作中阅读文本,在互相帮助中感悟合作快乐和对同伴的关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在互相影响,积极合作,互相帮助,让较多的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在表现中体现人文素养的提高。

1.5 导演文本材料和修正

学习英语文本时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与教师进行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而在故事了解之后,再以短文形式让学生复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改成对话形式,在不断地表演中反复修正,注重表演中人文素养的嵌入,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无形地提高人文素养。这一过程,教师无时无刻不在扮演导演角色。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放手给学生自导自演,明确分工,把文本材料转化为学生喜爱的一段人人参与的短剧。

整个过程,学生看到榜样,师生间互相尊敬,互相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人文素养不断深入。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合理的文化礼仪、互相尊敬、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关怀等方面的人文素养。

1.6 讨论与评价

在刚刚的导演与修正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这样,学生才懂得过程的行为规则和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学生参与的活动有严格的评价,才能让学生在预设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下起作用,受到影响和提高。

(1)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小组互相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评价标准,引导师生共同提高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全班欣赏

教师将小组按抽签的顺序排号,每小组90秒时间表演。教师再适当点评优缺点,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素养表现是否到位,欣赏小组精彩之处,认识到表演上的不足。

(3)课后作业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表演,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进一步表演,将评价和修正过程的迁移到课后的时间里。

第1和2步骤的活动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学生在展示时针对评价标准,即明白了自己高于别人之处,也看到了别人的不足,他们在不知觉中内化自己小组合作表演标准,不断提高人文素养。第3步骤是对学生表演能力的迁移,也是学生人文素养与课外文化相结合的延伸,实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 教学反思

2.1 文本教学需要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笔者例举的教学案例采用的是文本教学的教学设计的有效尝试。在文本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离不开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已经形成,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接触的一言一行时要注意自己的人文素养,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2.2 加强教学环节过程中人文素养培养

(1) 课前导读。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存在的不足,结合本单元话题设计问题导学,激发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这是实施故事文本教学的前提。

(2) 视频片段导学。结合单元话题,剪辑有一定人文素养的视频片段。看课外书和电影,对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素养极为有用,我们要在社会上立足,总是需要有足够的人文素养,这是为孩子开启事业的一种方法。

(3) 设定文本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单元话题为中心,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再理解、内化提取,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本教学目标还需要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潜力。

(4) 创设文本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此时,教师应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具有竞争的课堂环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体悟和熏陶人文素养。

(5) 导演文本材料和修正。只有参与过的事情记得更清楚,才体验出其中的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学的文本材料演出来的自己的角色,加强合作,相互修正,在演出自己改变的文本。这一过程加深学生感情、积极合作态度、互帮互助中体现合理的文化礼仪,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祖国的热爱,对父母和教师的尊重,对学生的关怀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是一个自我赏识、自我纠正的过程。

(6) 讨论与评价。学生在宽松、协作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活动,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相互修正,各取所长,共同提高。这一过程过后进行讨论与评价,不仅对知识水平评价,更要对学生的团结合作、文化礼仪等人文素养评价。

篇9

?眼关键词?演 主题式教学法;行动研究;陶瓷英语;文化认知

?眼作者简介?演吴会芳(1982―),女,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英语教学法。(江西景德镇 333000)

一、引言

主题式教学法(Theme-Based Instruction)是基于“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理念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学习者围绕特定的主题,通过对语言材料内容的探究性理解,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完成真实任务,从而掌握语言使用技能。主题式教学法作为内容依托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模式之一,其研究最早始于加拿大20世纪60年代在幼儿园至初中的二语教学中名为“浸入式语言教学”的尝试,此教学法随即流行于美国英国等中小学语言教学。80年代加拿大又将其引入大学二语/外语教学,并在英语国家实验推广,英语教师通过主题式教学法提高英语口语与写作。国内主题式教学法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源于王世先(1994)对内容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及模式,随后在外语专业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应用的探讨逐步展开。其中戴庆宁和吕晔(2004)、袁平华和俞理明(2008)对国外主题式教学作了全面深刻的理论探讨。彭金定提出大学英语多维一体的主题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与意义。

主题式教学法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习者对教学全过程的参与。主题式教学法提倡教师选择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内容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学习活动。本课题通过主题式教学法,用英语语言讲授陶瓷历史文化、陶瓷生产流程、陶瓷的种类、陶瓷产区、陶瓷销售等陶瓷相关知识,结合任务型学习与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期能提高陶瓷英语文化认知水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探讨主题式教学法应用于陶瓷英语教学中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陶瓷文化认知。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行动研究”词条的撰写人、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Kemmis?熏 S. 1985)给行动研究定义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根据郑金洲(1997)按研究侧重点分类,行动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类型。首先,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第二,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第三,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本研究属于第二种类型,强调行动研究对社会实践的改进功能,研究的目的是对主题式教学的行动研究有效开展陶瓷英语教学,而不是为了建立理论。

三、主题式教学实践

主题式教学强调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结合,通过把教学重点从教学语言本身转变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本研究的以Stroller(1997)提出的“6-T”主题式教学模式为指导,即分别代表主题(themes)、课文?穴texts?雪、话题?穴topics?雪、线索?穴threads?雪、任务(tasks)、过渡(transitions),设计并实践以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陶瓷英语教学案例,通过行动研究方法探讨以内容依托主题式教学对提升学习者陶瓷文化认知的影响。

步骤一:确定主题?穴themes?雪。确定主题主要是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否达到理解的要求。本研究中的学习者来自江西的一所陶瓷本科院校,学校各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均与陶瓷的基本知识有所关联,因此,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这一主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亦符合提升陶瓷英语文化认知的目标。

步骤二:选择文本?穴texts?雪。搜集资料,选择文本,就是选择适合学生当前语言学习能力的学习内容。其中包括阅读材料,录音材料等。

步骤三:设计话题(topics)。话题是主题的子单元,是基于内容且对内容更深层次的探讨,话题从不同角度展现主题,帮助学生对内容和语言两方面的学习。在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这一主题框架内,教师选择“景德镇四大名瓷”;“景德镇瓷器的四大特征”;“景德镇官窑”;“China与china”等话题展开学习。教师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制作的中英文对照节目《快乐中国――学汉语:景德镇篇》的第三集为切入点导出:“景德镇瓷器的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The four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 are that it’s as white as jade?熏 as bright as a mirror?熏 as thin as paper and as sonorous as a bell.”;“景德镇有四大名瓷。There are four kind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和青花玲珑。Blue-and-white porcelain?熏powder-color porcelain?熏 color-glazed porcelain?熏and blue-and-white rice-pattern decorated porcelain.”

步骤四:串联线索(threads)。串联线索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将课程学习中的各个主题相对抽象的概念有机地连贯起来,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步骤五:布置任务?穴tasks?雪。任务一:将授课班级按“四大名瓷”分成四组,组员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陶瓷,教师最后按人数协调组员。学生仔细阅读“四大名瓷”的英文材料,15分钟后每组派一名组员向同学逐一介绍四大名瓷。任务二:学生将下面文字翻译成汉语,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As the world-famed ceramic capital?熏 Jingdezhen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of ceramics making and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ical records?熏 "Xinping ?穴as the city was known as then?雪 began to make pottery in Han Dynasty". It is evident that pottery was first made in Jingdezhen in Han Dynasty. In the first year in Jingde Reign of Song Dynasty ?穴1004?雪?熏 the royal court decreed the city made porcelain wares for imperial use with the wording "Made during the Jingde Reign" printed on the bottom of every piece. Hence the city got its name "Jingdezhen". From Yuan Dynasty to Ming and Qing Dynasty?熏 emperors sent their officials to Jingdezhen to supervise the manufacture of royal porcelain. They set up the Porcelain Office and built the royal kiln?熏 which produced many wonderful ceramic articles. Among them were those particularly famous for the four classic decorations?押 blue and white?熏 famille rose?熏 rice-pat-tern and color glaze. The Porcelain Wares for Chairman Mao Zedong?熏 the Wares for the" APEC" and the Wares for tire Stale Hotel ?穴Guesthouse?雪 and other ceramic art works are all greatly appreciated in the world. The porcelain made in Jingdezhen enjoys the praise of "as white as jade?熏 as thin as paper?熏 as sound as a bell?熏 as bright as a mirror". Guo Moruo ?穴the late famous his-torian and scholar?雪 highly praised the brilliant ceramic history and culture in Jingdezhen and the ceramics connected the Jingdezhen to the world closely with the poem that "China is well known by the porcelain?熏 the famous porcelains are made in this city."

步骤六:实现过渡?穴transitions?雪。过渡是指一个主题中话题间与任务的自然转换。

四、教学反思

本研究教学案例采用主题式教学的六化学习过程论(6T),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六化学习的步骤并非严格按照其顺序进行,而是交叉开展。六化学习过程在不同的主题中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主题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主题确定的,主题单元的教学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式教学是围绕着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宽泛的学科、社会或生活主题,将言语技能以工具的形式纳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等途径,实现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实现对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整合、学习与社会的整合、学习与学生自身的整合,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的迁移。主题式教学法突破传统教学只见科学世界的符号化的客观知识的局限,实现科学世界的客观知识与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及个体知识的统一。恰当的主题能创设知识间的网络连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 Stroller?熏 F. L. & Stryker?熏 S. B.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眼J?演.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熏 199?穴22?雪?押269-275.

?眼2?演戴庆宁,吕晔. 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眼J?演.国外外语教学,2004,?穴4?雪.

?眼3?演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眼J?演.外语界,2002,?穴3?雪.

篇10

 

 

 

目前,教育的改革已经从体制的改革转向课程和教学过程的改革。教育部《面向21世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这样的改革实验,既在宏观上涉及到学校教学系统的学生、内容等要素,也在微观上涉及到认识、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等,涉及到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为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针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急待解决的问题,联系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实际开展教学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设计至少可以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选题指南

1、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研究

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优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课程现代化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改革普通高中课程适应办学模式多样化的研究。

2、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方法论的实验与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各种教材(特别是地方教材)应用研究。

3、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

计算机辅助(整合)学科教学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研究。

4、教学管理研究

学科教学评价研究;教师工作评价研究;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5、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研究;儿童潜能开发研究;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6、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目标要求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及途径的研究;先进教师选拔与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前期论证

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1)明确研究方向;(2)周详研究计划;(3)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

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是完成八个要素的推敲,它们分别是:

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

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南京市教研室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三期)重点课题“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立项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其中主题词“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定语“初中”和“语文”,技术说明“教学模式的研究”,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

2、目的的论证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目的是以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单元为依托,以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为主线,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的一种开发性的单元教学模式。其理论价值是以构想体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习心理学,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建构主义等为支撑。其实践意义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责任和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二十多年语文单元教学模式的背景,我国语文教学中接受式教学、分析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模式几乎一统天下,长期陷入“高投入低消率”的怪圈,语文教改不从宏观上着眼,仅仅停留在一技一法的改革上显然是不行的背景。另外,借鉴了河北省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和构建的“一体两翼”(“一体”指课堂教学,“两翼”指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环境)的框架以及宜昌市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加深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

4、基础论证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除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以外,还包括课题组的工作环境情况等。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成员均是南京市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另一方面是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二期)重点课题“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深拓宽的。

5、内容设计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八课型”,“八课型”也就是子课题。“八课型”是指“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作文课”“测评课”几个部分,每一个课型均有学校课题组分别研究形成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模式)。最终构成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主体内容。

6、步骤设计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

7、方法设计指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

8、成果设计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师和学生)、教学案例集、制作(光碟、教学具)等。

三、中小学教学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怎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

5、推广性原则

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