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艺术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艺术发展史

篇1

关键词:CG;三维动画;3D特效;数字动画技术

动画这门综合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动画”的概念经历了无数次分离与融合,但动画始终是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质,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是没有国界的世界通用语言。电影的发展史上,没有哪一门艺术像电影一样更依赖于科学技术,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天起,它的每次发展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从黑白电影到彩色,每一步无一例外的都打上了科技进步的烙印。影视艺术的里程碑式的分期往往是以技术为先导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用高科技制作的动画类影片,逼真的表现手法和极富想象力的创意,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影视领域的运用和软件水平的不断更新换代,数字动画技术已完全融入了电影的制作领域,特别是运用了3D特效技术,将真人实景与动画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让人难辨真假,实现了以前传统电影领域难以实现的表现方式,极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魅力,把电影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CG技术与电影

CG是英文Computer Graphic的缩写,中文意为计算机图形图像。随着计算机的与发展,CG技术创造了电影领域中的文化奇迹,许多导演在影片中都运用了CG技术塑造了一个个虚拟的角色。

1977年,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导演了一部名叫《星球大战》的科幻影片。片中运用CG技术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艺术观赏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也因此名扬世界,科幻影片从此也成为电影的主流之一。当时由于没有一家制作计算机特效的公司能为他的电影服务,因此他组建了自己的工业光魔工作室,用来制作这部电影所需要的特殊效果,从此计算机技术首次在电影中得以应用。片中运用的新技术大约有三百多项,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开创了全新科幻影片的先河。《星球大战》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已经向“真实的虚拟世界”迈出了极有建设性的一步。《星球大战》运用CG技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在其后1980年和1983年分别推出了两部续集。这几部影片在1984年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由于当时计算机影像技术处于刚开发和较为初级的阶段,三维计算机动画也没能很好运用到影片中,片中的怪兽由演员化妆扮演,外星人只能通过制造模型、电子控制和定格摄影来完成,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和影响了影片的真实程度。

二、三维动画与电影

CG技术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力,而三维动画的运用为动画电影揭开了新的篇章。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1991年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的《终结者2》成功塑造了首个全三维数字角色,并将真人演出的影像与3D数码动画完美结合,这也使得三维数字人物角色的造型更像真人,并有层次感。工业光魔影像特技制作工作室成功地为影片制作了令人难忘的特技效果,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这也使CG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此,三维动画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即CGI)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各种类型的影片中,为创造完美的虚拟世界奠定了基础。

2001年,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的影片《指环王1》隆重上映。片中的特效主要由Weta Digital工作室担任,其中的CGI影像留给人们完美的感觉,该片中的万人战斗场面给观众巨大的震撼力。CGI与微缩模型的结合,让人分辨不出动画和真实场景,再一次体现了数字技术的强大实力。片中运用了一种智能化的软件,在演绎双方作战时,每个数字形象都会自动寻找对手,甚至还能做到打不赢就逃跑的场面。该片也获得了2002年度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三、3D特效与电影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2009年由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上映了,这部耗时12年制作的科幻大片掀起了电影历史上的第四次技术革命,预示着3D特效时代的来临,也象征着真人与动画技术结合的再次创新,使电影更具魅力。这部耗资5亿美元,迄今为止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很大部分投入都花在了技术上。卡梅隆团队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将3D特效再次推上一个新的境界。Weta Digital工作室运用为《阿凡达》研发并首次运用的特效技术―“携带式动作撷取设备”,用CG特技制作出了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10英尺高的蓝色类人生物Na’vi族人,并与真人结合,逼真的诠释了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掠夺潘多拉星球的矿产,与当地Na’vi族人大战的场景。该片创下了27亿美元的票房神话,并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2011年8月由导演鲁伯特・瓦耶特携手Weta Digital工作室倾力打造的好莱坞又一部科幻巨制《猩球崛起》上映了。从上映至今,依然保持了如潮的好评和强劲的票房。Weta Digital工作室再次运用“携带式动作撷取设备”,用CG电脑动画制作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猩猩,逼真的诠释了一场人类与猩猩的惊天动地的大战。

“携带式动作撷取设备”采用了动作捕捉技术,将演员表演时在空间所产生的数据,转换成数据模型,以之为骨架,在上面填上2D或3D角色的“血肉”,最终合成银幕上活灵活现的角色。通俗地讲就是:真人的动态表情、肢体语言经过电脑的处理或者合成后,变成虚拟人物形象的表现和肢体语言。上述两部影片中的Na’vi族人和猩猩的镜头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进行捕捉完成的。特别是扮演猩猩的演员,他的脸上贴满了红外线感光点,头上还顶着一个捕捉表情用的小摄像机,为的是最大限度地让摄像机捕捉到他脸部丰富的表情变化,令电脑制作的图像更加逼真。

导演鲁伯特・瓦耶特认为:《阿凡达》的CG技术非常成功,我想在《猩球崛起》里再运用一些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技术。将之前《阿凡达》主要在棚内完成外景拍摄的模式,首次放在户外、阳光下取景,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场景与CG绘制的栩栩如生的猩猩们在一起,令观众难辨真假。

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除了有鲜明的主题外,还要有创新和领先的制作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在当今电影创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前传统电影里难以想像甚至无法实现的内容,都可以通过运用CGI等技术,让人们的幻想变成现实,因为电影艺术其实就是想象与真实的辨证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志强.三维造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2]李崴,严晓亚.当幻想变成现实[J].电影评价 2011(6)

篇2

关键词:数字时代;传统摄影;数码摄影

一 传统摄影的发展,技术与艺术的成熟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摄影技术支撑的照相机、负片、正片及其辅助器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摄影术本身也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和变化。拿记录媒介来说,从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到卡罗的碘化银纸摄影法,从湿版、干板摄影法再到后来广泛运用的银盐胶片,从传统胶片又发展到今天的CCD或CMOS感光器件及数字存储器。照相机也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结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特别是近些年来,曾经作为高档摄影器材的数码照相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走下神坛,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数码摄影成为现代化家庭的标志。曾有人预言,21世纪,数码摄影将取代工艺复杂的传统胶片成像摄影。但传统胶片成像摄影与数码摄影在现代社会中各有自己的空间,有各自的优缺点,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共存的局面。一百多年前,摄影术产生,有人曾断言,摄影将取代绘画。经过一百多年的事实说明,摄影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准确记录历史事实的瞬间。传统摄影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表达摄影家个人情感的方式。它具有可复制性和稳定性。一张存放数年的负片,只要影像没有消失,复制就成为可能。而经过显影和定影技术后的负片和正片,具有存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稳定性。传统摄影的成熟性还包含摄影暗房技术的成熟。通过暗房技术,摄影家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特殊效果的图片,充分保障了它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二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优势绝非偶然

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电子技术、照相技术、通讯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数码相机的出现,让每个懂与不懂摄影的人都可以轻松地摆弄相机,轻而易举地入门。高端的数码单反可以拍,程式化的DC可以拍;手机可以拍,摄像DV也可以拍。在每次的即拍即现中,甚至可以不用设置光圈、快门、焦距,一切均有器材设备自动预设、生成、存储,整个过程被称为“傻瓜式”操作。数码相机在传统相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解决了传统相机不能解决的难题,如色温、感光度、影像即时再现等。数码摄影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直观性。摄影者拍摄图片的质量,马上可以通过彩色液晶显示屏直观地看到,并及时加以处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众化的数码照相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更加方便家庭外出旅游携带,这也给数码照相机的普及创造了条件。数码摄影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成本低廉。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图片,通过彩色打印机印制相片。胶片摄影需要购买胶卷、冲晒相片。从拍摄到看到成像效果,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难以拍出好的照片,摄影师此时的作用举足轻重。数码相机可以把图像储存为电子信息,可以观看LCD即时了解拍摄的效果。和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的确神奇无比:立拍立显,可删可改,加工便捷,经济方便。Photoshop的功能更不必说,可根据需要在后期添加任何效果。胶片摄影时代,购胶卷、冲洗、放大等等都需要许多的花费,一个胶卷得数着拍,错失了很多历史的影像。现在数码相机使用电子文档记录,后期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摄影者一次投入后就可以海量拍摄。数码摄影与胶片摄影还有一点不同,即数码本身对光线要求不高,越是弱光,越是没有光线,越能体现它的优势。很多年前,摄影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曝光、显影都需要丰富的经验。今天,现代科技帮助了我们,摄影的技术因素大大减少,自动化的数码相机完全可以让我们拍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照片。一些原来的胶片暗房技术高手,现在他们已无用武之地。多年来,摄影一直被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标准所评估和左右,当技术和器材的屏障被打破后,摄影的表现才算回归到了摄影本身——更加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 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的优缺点

虽然数码时代的到来使人人拥有照相机成为可能,人人都能够作为一个画面的记录者、影像的记录者。但正如有了笔不一定能够成为书法家或者作家一样,有了照相机,不一定就能够成为摄影家。无论是专门从事摄影工作还是业余爱好,数码摄影技术理论的支撑体系还是沿用传统摄影。分析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成像的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都是通过光学镜头感光成像,只不过传统摄影是通过感光胶片记录图片,而数码摄影是通过CCD传输数字信号存储在存储卡上。传统摄影以其技术的成熟与辅助器材的完善广泛被专门从事新闻、广告、人物、风景、静物等的摄影家们所接受,并被人们普遍运用于记录真实历史事件和摄影艺术创作。它的摄影理论、摄影技术及暗房技术都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一百多年来,摄影家通过艰苦的劳动和研究逐步完善了摄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它的艺术性及保存的稳定性已被广泛地认同。数码摄影以其方便、快捷、直观、成本低到大众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数码时代的摄影有许多的优势,但也有一些消极负面的效果在消磨着我们人类的文明:首先,数码摄影在给普通人带来视觉狂欢的同时,也带来了照片的泛滥成灾,我们看到网络上的 “视觉垃圾”比比皆是;其次是数码摄影使影像造假、合成照片的成本投入空前减少,门槛变低,改变事实,无中生有的视觉产品越来越多。

然而,传统摄影以其图像的不可预见性也给摄影爱好者和普通家庭带来了麻烦。人们拍摄的照片,必须经过复杂的冲印技术才能感知图片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成本也相应增加,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质量上乘的图片进行印制。数码摄影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存储卡中下载的图片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处理,而存储卡是可以反复使用的,这就大大节约了成本。但由此也带来了它的弊端。有人曾提出,随着数码摄影的产生,人们由图片记录历史事件的时代将会被数字信号所取代,这也会造成人类社会对传统视觉需求的缺失。而且,数码照相机的迅猛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CCD技术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电子处理系统及存储系统的进一步成熟稳定也还需时日。此外,以照片样式再现的图像在清晰度、色彩还原性及色彩空间层次感等方面还是处于优势地位。也许有一天以上问题都可以解决,但人们在手工劳动中追求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任何先进技术也无法取代的。

篇3

【关键词】数字电影诞生发展

一、我国数字电影的情况

中国数字化电影还处于起步时期。中国数字化电影的发展有两大困难:经济问题,目前在中国发展数字电影还很难产生利润,数字化电影资金的投入非常大、设备折旧率高、工作员工的工资高等,中国数字化电影事业面临着如何创业、如何吸收外来资金“注入新鲜血液”,如何实现商业回报进行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等紧迫问题。人才问题,中国目前缺乏发展数字化电影的多层次人才,中国的艺术家太注重技术和艺术的分界线,缺少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人才,缺少像制作总监这样的高级人才,而且各个数字化电影企业之间缺乏战略性的合作。

二、数字电影的技术原理及制作方式

数字电影的整体技术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数字电影后期制作阶段的影像信号制作成数字电影母板。第二阶段是委托专门的数字技术服务公司对母版信号进行数字压缩、加密和打包,然后通过卫星或网络传送到当地的放映院,也可以直接将母版信号刻录成DVD只读光盘或录制到磁带等载体上,通过传统的特快专递等服务发送到当地影院。第三阶段是在当地各影院或地区数字信号控制中心对数据信号进行接收和存储,获取和发送放映授权以及解密密码等。第四阶段是通过数字放映实现数字信号的放映。

制作方式

它有三种制作方式:一是计算机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拍摄;三是用胶片摄影机拍摄完成后,再数字化到电脑硬盘里。从这三种拍摄方式的效果看,目前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的图像质量远远高于另外两种方式,因为胶片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还远不是目前数字电影所能够赶得上的。这与成像原理不同有关,卤化银软片基于自然感光成像,其颗粒的细腻程度远远大过CCD的人工设计光电学像素,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提高,高清晰数字摄像机的分辨率技术指标会逐渐接近甚至达到胶片摄影机的水平,但在色彩还原度上,高清数字摄像机仍旧无法达到胶片摄影机。

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佳的院线级数字电影制作方式,仍旧是前期胶片拍摄,经过胶片洗印转数字信号进行后期编辑、处理后,再转为数字视频技术放映。因前期的素材拍摄的画质已经确定,后期转为数字放映,由数字技术将卤化银的色彩和细节进行精确定位,其放映效果远远超过胶片放映机,避免了胶片的闪烁、模糊等等缺点。现在电影院大片的“数字版”即为上述技术的成功实践。

另外,在光感宽容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很弱。同等条件下,胶片摄影机只需要打一盏灯甚至不需要打灯,但数字摄影机却需要两盏甚至更多的灯光来弥补CCD的感光问题,而在对比度上,数字技术的细节还原度则大大降低,当被摄物体的亮部和暗部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对细节的捕捉和“宽容性”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看数字拍摄的电影之时,会发现,当画面明暗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的电影,暗部的细节就会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胶片电影却能呈现出非常微妙的细节和色彩对比。

该实验室的负责人最后的结论是:“在现今条件下,我们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数字技术全面取代胶片技术,仍旧没有充足的理由,我们看不到数字技术的决定性优势。”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的前景,更加接近于电视艺术,而非电影。在数字技术出来三十年的今天,世界拍摄电影的主流仍然是胶片摄影机,大概能够说明问题。数字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和作品母带的保存效果,同等条件下,赛璐珞胶片对作品的保存,只能在50年之内,甚至30年。因为卤化银具有一定的挥发性,从时间上说,硬盘的数字技术,几乎是无损的。

三、发展校园数字电影的现实意义

充分发挥校园数字电影院教育的作用

第一,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引领学生自主健康成长,校园数字影院的开通,就如同餐桌上的调味剂,使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学生不仅欣赏到更多正版、高清的数字电影,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正在形成的中职生来说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活动深化教育效果,促进学校德育法制建设,为了深化数字电影教育效果,学校依据整体工作要求,设计了各种教育活动,如针对就业班的学生主要开展了以爱和责任为主题的活动,如“如何承担责任”大讨论;“假如我是……”未来畅想;“今年我十八,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向父母说说心里话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更多的体味到了来自于父母的爱、来自于社会的责任,在关爱中引领他们肩负责任,远离暴力。针对升学班学生开展了以励志和放飞自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开展了“榜样引领成长”演讲比赛、他(她)让我感动作文大赛、“我的快乐校园生活”DV大赛等,使他们在实践中丰富写作素材,提高自信心,增强道德体验,提高综合素质。

一部部题材多样的影视作品,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学习素材,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对于一些主题比较鲜明的影片,我们还会利用周五的时间在全体教职工中和党员电教站中进行播放。这些清新昂扬的电影人物形象,不仅影响着学生也深深打动着我们的教师,数字化电影由课外到课堂、由学生到教职工的巨大效应使我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如虎添翼,教育教学工作稳中有升。学校也成为平谷区法制教育示范校、党员电教播放站市级先进单位、首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

篇4

在传统摄影创作中,客观事物是创作的主体,拍摄的要点是以表达作者本身的审美观和对事件或事物本身的典型瞬间为出发点的,所得到的画面都是摄影家对生活中美的理解,数码创作于这种传统的创作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部分

通过摄影师大胆的构思产生奇幻的创意画面,在这一部分中,摄影技术往往显得不是特别的重要,反而是数码创作的功能得以极大的展现,只要你的头脑里能想到的画面,通过素材的搜集和电脑的处理加工,任何有想象力的画面都可以被创作出来。在这里,只要你有想象力就足够厂,只要你想得到,就能够做得到。

当然,并不是创作的成功与否都要归结于无所不能的数字技术,通过很多失败的数码图片可以发现,要想得到成功的数码图片,必须端正运用数码的创作方法。

2数码摄影作品审美特征的理解

优秀的数码摄影作品应具备的要素:

(1)素材的来源必须是相机(可以来源于数码相的拍摄,也可以是扫描相机拍摄的底片)。

(2)在创作过程中色彩的加工要准确适度,不可夸张失真,色彩的运用要和作品的主题相契合

(3)画面的构思要奇特,想象力要丰富,素材的选择要合理有序内容要合理有意境,禁止哗众取宠。

(4)在画面的安排上有合理讲究,主次明确清晰,画面设计感强烈,在二维空间逐层展开三维空间的创作,使读者在观看时层次清晰,画面感强。

(5)创作画面要做到视觉冲强烈,让读者在观看时能够有力抓住读者的眼球

(6)在创作时对难度要有所要求,因为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所以在床的难度上一定要下功夫,没有创作难度是很难使人信服的。

(7)制作精细在创作上要做到精益求精,尽量不要使人看出制作痕迹。

(8)作品质量高,创作素材要有足够的清晰度。(这就要求素材必须是作者自己拍摄不能在网络上扒取素材)。

3数码时代下创意摄影手法的丰富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时展使得数码摄影的诞生成为必然,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数码摄影一个最大的优势是传统的暗房被电子暗房所替代,这一变革使得摄影的输出方式发生厂极大的改变,摄影的创意手法的运用越来越多样化,使得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得到厂极大满足,摄影艺术的创作手法也得到厂极大拓展。在传统摄影中,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主要是以写实为主的,在摄影的创意性方面可以说是非常少的,当然,在传统摄影中也可以借助一些暗房手段帮助作者完成创作,但传统暗房在创意的表现力方面还是会受到很大的制约,是作者在创作是不能做到有的放失,摄影的记录表达手段还是大多数摄影者所热衷的。伴随着数码摄影的出现,传统摄影这种对摄影师在创意方面的限制和制约逐渐得到改观,使得摄影师在摄影创意手法的运用越来越多样化。

4数码时代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媒介的新联姻

后现代文化繁荣发展时期正是数码时代产生的时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作为新兴摄影流派的后现代摄影同样表现的精彩纷呈。在表现手段上风格多变,在创作手法上也突破厂单一的局限,并与其他媒介相联姻,艺术家张扬个性、表达个人内心情感和大众传播所需要的影像逐渐代替厂摄影传统的社会记录性影像。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码照相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这就使很多艺术家都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摄影这一表现形式,尤其记录属性本身就是摄影的基本属性,很多艺术家顺理成章的就把作为创作和表情达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和在绘画中使用的画笔、颜料一样,摄影成为厂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的创作I.具。其实,记录属性仅仅是摄影最基本的属性,表现性才能更加凸显的艺术属性。摄影的发展初期,摄影图片仅仅是被当作一种记录媒介,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摄影艺术家们试图使摄影由记录提升为创作。

所谓观念摄影强调的是作者观念意识的传达,可以利用其他多种艺术形式创造特殊艺术效果,这就使摄影以其他艺术形式产生新的联结。许多后现代摄影家,不再注重到现实世界中寻找素材,而是寻求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新的联结。他们把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元素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然后利用摄影的表现手段表现出来,继而创造出观念摄影的作品。例如,美国女摄影家巴巴拉卡丝丁,她喜欢将各种道具(包括镜子、各种儿何体)堆砌成各种精致繁杂的微型模型,然后用摄影的形式将拍摄下来,用这种形式展现一个新的世界。顾铮先生曾在《国外后现代摄影》中这样说,看到她的作品,能使人想起2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摄影课程中的作品。桑迪斯各格兰德是一位美国摄影家,他创作的《巴黎的猫》,就是将摄影与行为艺术、装置艺术、雕塑艺术融为一体的产物。他将猫的雕塑按照自己的构思放置于特定的空间,让他们和人类的生存空间产生某些联系,最终他的观念通过照片这种形式得到厂很好的表现和传达。

篇5

由于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观看方式的改变和联想思维的增强,使得电影的视觉性和表现性这两个元素已被大大强化。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就说:“在电视的巨大影响下 ,电影的语言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观众要求银幕上所呈现的要尽量简短一些 ,迅速一些。”电影语言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电影剪辑方面,在镜头长度、运用长焦或色彩处理上,它们都具有了不同于经典电影的特点。世界著名电影学者大卫・鲍德威尔教授把这些新的变化归结为“强化镜头处理”,他认为这正是当今美国通俗电影的“主导风格”。那么这种在剪辑上的新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电影本身发展给剪辑带来的变化及原因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后期制作在电影的整个创作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不论后期制作技术发展得如何超乎想象,剪辑始终是结构电影最基本的语法,它作为以电影来表现我们周围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最根本的心理依据是把行为对象的精神过程重现出来。观众在面对这个精神过程的展示时,注意力便被诱发事件动作环境中的这一点和那一点所吸引,于是视觉形象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银幕上,其所呈现的就是镜头的不断变换,只有电影运用剪辑的手段将镜头组接起来再现出真实的动作,才能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栩栩如生的景象。

一部完整的电影需要由许多场景和段落来组成,相对静止的场景,动作段落的剪辑对剪辑者来说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对话场景中,人物在开始拍摄时就固定下来了,剪辑人员只能在交错的镜头中进行选择,并将镜头定时剪辑,这种语言上的限制,使得剪辑只能在微小的细节上做出解说。但在动作段落中,画面的作用是用来解说故事的,剪辑者可以按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任意对镜头进行排列组接。因此,在与导演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剪辑者对创作负主要责任,因为只有在剪辑的过程中,镜头才能得到它的真正意义。

在剪辑改变电影的同时,电影也在改变着剪辑,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改变,艺术层面上也在发生着一些不易察觉的变化。在胡戈的各部影片,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中,体现出电影快餐化发展趋势下剪辑艺术趋向草根文化的一种思潮,这究竟是一种进步,抑或是一段曲折,还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的观察探讨下去。

二、从辩证角度看剪辑艺术对电影的影响

美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梭罗门在《电影的观念》一书中更是明确的指出:“电影形式的基本要素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境以及通过剪辑把这些镜头组接在一起”。剪辑创作在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有人把剪辑只当一种技术手段的处置,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念。剪辑创作是一种思维,也是独立的艺术创作。面对拍摄好的镜头素材,如何重新取舍修整连接组合,这给剪辑师提供艺术思维的大想象空间。同时也在考验他们的审美品格与品味。 苏联著名导演冈察洛夫斯基这样形容剪辑创作:“ 当这些分散在各个镜头中的力汇入统一的轨道时,就会激起冲天的波浪 这是艺术家的内心激情的凝聚。这就像散乱的彩色碎片,它们在瞬息之间会通过万花筒的镜子汇集成斑斓的图案。” 毋庸置疑,剪辑创作是影视剧过程中整体艺术创作水准的最后一道关。忽视它,轻者降低品位,重者前功尽弃。

多年来,剪辑的艺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影本身的发展下得到不断的改进。同时,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双向的。在剪辑的不断变化中,电影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在剪辑的创造性面前,电影似乎已经成为剪辑师们的,网络电影更是如此,在哗众取宠和经典再现之间徘徊的改变电影,都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而出现在人们的眼球里。由此可见,剪辑本身的技术以及思想的变化,带给电影艺术文化的改变不可谓不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造就了现代电影百花齐放,诸家争鸣的态势。

三、文化意识形态对于剪辑艺术变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今天,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成为世界文化表现出的共同特性,当下后现代性文化语境促生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不断推出。

在德国,1999年青年才俊导演汤・蒂克的《罗拉快跑》是一部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影片在结构上为故事设置了三个结局,体现了导演打破传统叙事规则的努力;在影音风格上上,快切、动画、摇滚乐、动感人物、大块色调对比等汇成大杂烩,充分表现出剪贴拼凑的特征。在这部电影中,所有的命运都是靠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结局,表现了生命的偶然性与命运的不可期性。法国的阿伦?雷乃,西班牙著名导演阿莫多瓦,日本北野武,伊朗的阿巴斯把关注点放在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上,以后现代的风格展现普通人的本真生活状态,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大师。

《疯狂的石头》是我国近年来比较成功的一部影片,无论是票房还是艺术成就,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后现代因素全面运用的典范:蒙太奇剪贴、长镜头、动画效果、快切镜头、MTV语言 , 戏仿、剪贴、拟象、拼凑、反讽、调侃等标准后现代表述方式被娴熟反复地使用,构成极富后现代色彩的的诡谲变幻的视觉效果。

后现代的文化意识形态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出现和发展,同时在剪辑的原则上也做出了接近颠覆性的变革。后现代的因素要求的蒙太奇的节奏变化需要更加的紧张快捷,剪贴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镜头的切换上改变更是明显。文化形态改变电影,电影改变剪辑,剪辑体现文化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文化。

四、剪辑艺术的发展现状总结

篇6

关键词 应用意识 思维能力 数学能力

数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能够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学和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必经之路。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到生活中去,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

每一门学科有具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新课程增加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材料,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发挥,引导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现实,又应用于现实的道理,并尽可能地暴露数学是怎样从实际背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又怎样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例如,函数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听了以后几乎云里雾里。但有一位教师在讲“函数”这一课时,从每个人的名字出发,让每个人的名字与本人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引入了“函数”这个概念,一下子把这个抽象的问题转化成了学生身边的事,既亲切又很容易理解,效果极佳。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教师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亲自检验来自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动力,激活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在目前强调数学的广泛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中学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例如:(概率的问题)随机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至少有一次正面朝上的慨率是多少。

解:列表

所以至少有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为3/4。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数学回归生活

中学教育阶段,学生所学的知识大都是源于实际生活,当然包括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比如列举在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题:奶茶店卖奶茶,每天最少能卖100杯,每杯奶茶的进货价为3元,销售价为5元。若当天不能售完,剩下的以每杯1.5元的价格处理。请你决策一下每天进多少杯奶茶为宜?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如果有人将来走入社会以后,在做生意的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为什么有的人做生意赚了钱,有的人却亏了本?当然,这可能还有其它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求知欲。并且,很自然地把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了。从另一个方面,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我们还应该在数学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鼓励和支持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教育贷款、购房贷款、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人口增长等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数列模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列模型的能力。

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老师们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了现更多生动活泼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吸引力的课例、案例、事例。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一种以问题这载体的,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可以把它纳入到综合性实践学习课程中或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去。

篇7

摘要:影视艺术的国际化将中国的影视传媒带上了新的台阶,在各省市电视台竞争愈演愈烈的环境下,甘肃省作为我国相对落后的省份,在影视艺术的发展上需要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影视传媒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发展自身的影视艺术。本文就如何发展甘肃影视艺术以及甘肃影视艺术发展的未来之路做一个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影视艺术;传媒;电视剧

引言:我国的影视传媒业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政府也对我国的影视传媒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在这种大环境的背景下,甘肃影视业的发展要认真地审时度势,在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资源的同时,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理性的思考,寻求适合本省的影视传媒的发展路线。

由于甘肃是我国西部的农业大省,所以在影视艺术领域先天条件不足,西部大开发是甘肃影视传媒业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甘肃影视艺术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影视艺术发展的背景

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经历的时间较短,大概是在过去的十年间才得到很好的发展空间,至今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期。这个变革时期将我国的影视业带向集约型以及专业型的发展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洗礼,以前那种分散型发展的分布格局已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化和国际化的影视艺术形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类小电影厂已经纷纷倒闭,仅存的几家大型的影视厂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显得势单力薄。电视剧的制作市场主要都在北上广三个经济圈内,最近几年东北以及川渝的电视剧影视作品也逐渐登上了主要的荧屏,其他地区的影视艺术发展呈现萎靡的消极状态,也基本上放弃了在电视剧方面的角逐,主要原因还是推广力度不够导致知名度下降。

随着日趋激烈的影视艺术圈竞争,各大地区不得不选择合作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比如在上海以及沿海地区都组建起了涉及影视艺术各种形式的大型公司,但这也仅仅是权宜之计,与新兴的国际化的传媒公司相比,即使国内来看规模相对比较大的公司也无法睥睨。

相比于其他产业,影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影视艺术作品的不断推广扩大了经营趋向。从影视艺术的最早发展形势来看,早期每个台内的电视剧组与其他部门之间在带来利益方面表现地并不十分突出。但是随着电视剧的发展,这一部门已经有独立出来的迹象,而且,很多的电视剧组都已成为各地区独立自主经营的艺术中心。此外,文艺方面的影视节目也随着人们关注程度的增加也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

从影视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带来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开放式的发展让我国的影视艺术不再局限于国营制片厂,这也让本来就追求开放的影视艺术的发展如鱼得水,尤其是民营电影公司取得的成就越来越让人们所瞻仰。而大多数的国营电视艺术制作方也不得不以“租赁”许可证的方式来博取“合作”化的发展维持自身不至于倒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在荧幕上看到电视台和几家影视文化公司并排署名。从另一方面来看,激烈的竞争也促使很多影视艺术越来越多地“接地气”,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更能获得大众的喜爱。

2.甘肃地区影视艺术的发展现状

虽然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同时自身的条件也不够好,但是我们还是要不断地探索,寻求一种真正适合甘肃影视艺术发展的特色道路,也是我们目前比较关注的问题。

甘肃省内部的影视系统以及电影事业都是由兰州电影制片厂带领各地区的放映公司共同组成。从整体经营状况来看,都不容乐观,能够真正做到盈利的并不多。而兰州电影会片场以及各地区放映公司主要都是依靠国家的政策拨款来维持,同时在影片的拍摄中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这种现状更像是一种没落的国营企业形式。由于水平有限,所以很多片子很难有好的市场。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影视艺术发展,甘肃显得很是落后,很难想象甘肃仅有省台有艺术制作中心,文艺编制工作也仅有省台以及为数不多的几个稍有实力的电视台有,然而制作的文艺节目也只能够在本省内部播出,好的文艺作品微乎其微。

另外,除了“官方”的影视制作公司,私营的影视文化公司很少,规模以及效益都不是很乐观。唯一一个运营状况比较好的就是的政治部电视艺术制作中心,但是其创作的影视类节目大多都只面向部队内部播出,并不能带动本地区的影视艺术发展。

对于造成甘肃影视艺术发展的这种现状,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的落后造成的投入少、人才匮乏等。另外还有国家政策的偏向性也对此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从某些地方能够看到甘肃的影视艺术发展还有这一定的潜力和机遇。比如甘肃在地貌特征中从北到南有着很大的变化,同时鲜明的西部地貌特征也是独树一帜的。随着古装剧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剧组开始深入甘肃内部地区进行影视作品的拍摄,也建立了很多影视基地。比如在地处黄河边缘的景泰县就吸引了大量的知名剧组来此拍摄,建立了好几个影视基地,也带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特殊地貌是甘肃影视艺术发展的宝贵资源。同时,甘肃在影视发展上包袱比较轻,压力小,可采纳的经验也多,这也是一个优势。

3.发展对策

基于甘肃影视艺术发展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相关的可行措施,对症下药才能让本省的影视艺术上升一个台阶。

1)调整布局。从整体结构上来看,甘肃的影视艺术还处于孤立作战的状态,所以要想整体有所发展,强强联合,加强甘肃影视制片厂与省电视台的艺术制作中心质检的合作,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影视公司,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市场。同时,电台通过有线和无线的合作制作出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类频道,作为今后进一步发展的省内影视艺术主要窗口。这样也可以带动其他效益不佳的电影发行公司进行合作。

2)推动改革。甘肃省在整体上相对比较落后,所以更要推动国营的影视艺术单位进行改革,让其逐渐减少对国家扶持的以来,迈向市场。同时,各大文艺类的频道也需要逐步地接受市场的洗礼,虽然暂时会经历一些困难,但从长远来看,一定是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

3)引导。想要彻底改变甘肃影视艺术发展的现状,不仅自身要努力,还需要成功的影视公司来引导,具体办法可以加强与一些国内比较成功的影视公司合作,让其引导我们转变发展模式以及给予一点技术上的支持。同时,加强和改善电影家协会等组织形式,让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4)大力扶持。造成甘肃省影视艺术发展这种现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府在扶持社会上各类优秀影视艺术作品以及民营的影视公司上做得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对这些影视作品以及企业的审核过于死板和严苛,我们需要在审批中采取合理的标准来审判,在播放许可证的发放上给予更大的空间。当前形势下,不应该单纯地将影视公司分为三六九等,应该看作是统一战线中的战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打破部门以及地区间的封闭观念,加强相互合作。

4.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清楚地看到影视艺术事业是当今社会整个大众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视艺术事业的发展也能够提升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对各类思想的宣传都有着很积极的作用。甘肃省的影视艺术氛围还不是很浓厚,出了上述的对策之外,我们还需要采取加强宣传等手段来提升这种文化事业的地位,各位影视传媒人应该对这项事业充分重视起来,并有所作为,共同为发展甘肃的影视艺术作出贡献。(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曾耀农.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9(03)::15-16

篇8

关键词: 语音意识 发展 影响因素

语音意识是与读写能力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语音加工能力[1],因此近十年来西方心理语言学界密切关注并广泛研究了语音意识。尽管如此,目前对语音意识的定义仍没有达成共识。总的说来,语音意识是指一个人识别及操纵一种语言的语音的能力,主要包括音节意识、首音意识、韵脚意识和音素意识,目前研究者就这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

语音意识之所以备受西方学者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与阅读之间的关系。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了语音意识对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对影响语音意识发展的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Carroll,Snowling和Hulme(2003)研究了学龄前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情况,发现接受性词汇知识与音节意识和韵脚意识密切相关,而音素意识的发展建立在较大的语音单位的基础上,依赖于儿童清晰的发音技能[2];Anthony和Francis(2005)认为与遗传、智力、记忆和词汇一样,口语和书面语的经验也会影响个体语音意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1];Shu,Peng和McBride-Chang(2008)以146名3-6岁的北京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他们的音节意识、首音意识、韵脚意识和声调意识,并考察它们与阅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音节意识和韵脚意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生理年龄,而不是识字经验,但是首音意识和声调意识则随着阅读经验的增长而发展等等[3]。国内的研究更少,仅任萍,徐芬和杨洁(2005)从早期儿歌知识、语言技能、字母知识(拼音学习)、词汇学习、书面知识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儿童早期语言学习经历对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4];李荣宝,陈素梅,王幼琨和李光泽(2011)通过方言-普通话双语者与普通话单语者的语音敏感性对比,发现方言经验对儿童声母意识和韵母意识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不同方言经验所产生的影响,其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5]。对语音意识影响要素的研究缺少系统性,因此,本文拟从口语、正字法、教育经验、年龄和性别因素五个方面对影响语音意识发展的因素作一概述。

一、口语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一)口语特点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尽管对整个语言系统来说,语音意识的发展都是由大的声音单位到小的声音单位,但是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口语特点会对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Anthony和Francis(2005)发现口语中音节的显著度会影响儿童的音节意识[1], Durgunoglu 和Oney(1999)的研究发现,说土耳其语、希腊语和意大利语的儿童音节意识比那些说法语或英语的儿童发展得更快,这也是因为相对于法语和英语,土耳其语、希腊语和意大利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辅音团较少,元音组合更为有限,音节之间有显著的界限[6]。Anthony等(2005)还发现首音的显著度和复杂性可能影响首音意识和音素意识的发展[1],另外Caravolas和 Bruck(1993)也发现捷克语有258种首音丛(不止一个辅音的首音),远远多于英语,因此说捷克语的儿童首音意识和音素意识更好[7],也证明了首音丛的多样性及复杂度会影响儿童对首音及首音中音素的敏感度。此外,Anthony等(2005)还发现元音辅音的协调、语言的复杂性以及发音因素也会影响语音意识的发展[1]。

(二)口语经验对音素意识的影响

除了不同语言的口语特点会影响不同的语音意识,早期口语经验也会对语音意识产生影响。Cheung,Chen和Lai(2001)比较三组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的语音意识,结果发现来自香港和广州的学龄前儿童的音节、首音、韵脚和符尾等语音意识表现相似,这可能是因为这两组儿童说的语言相同,且识字经验类似。但是与新西兰学龄前儿童相比,他们的首音意识、韵脚意识和符尾意识都不如新西兰儿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早期口语经验不同[8]。

二、正字法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正字法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于标准的方法。任何一种文字都有自己的正字法规则,用于规范文字的书写和使用[9]。

正字法对语音意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拼音文字的正字法系统。Bertelson等(1997)强调了正字法对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拼音文字的正字法经验可能会促成语音意识的发展,因为拼音文字系统通过字母表示单个的音素,该系统的阅读经验可以提升音素水平的语音组织能力[10],但是Morais,Bertelson,Cary和 Alegria(1986)发现尽管拼音文字系统的阅读经验能极大地影响音素意识的发展,但是对音节意识和韵脚意识的影响却很小[11]。Cheung等(2001)的研究发现,接受过阅读教育的广州儿童的首音意识和符尾意识好于香港儿童,这主要是因为正字法的不同,广州儿童学过汉语拼音,而香港儿童没有[8]。此外,Anthony和Francis(2005)也发现如果阅读障碍儿童读一种正字法明了的语言,如荷兰语,他们的语音意识缺陷就会消失,但是如果这些儿童读一种正字法不透明的语言,他们的语音意识缺陷就会持续到成年,这也证明了正字法对语音意识的影响[1]。

三、教育经验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一)对音素意识的影响

儿童的教育经验也会极大地影响语音意识的发展,尤其是音素意识的发展。Liberman,Shankweiler,Fisher和Carter(1974),Morrison等(1995),Wimmer,Landerl,Linortner和Hummer(1991)发现学龄前儿童和没有受过教育的成年人能够完成一些音节任务,如押韵及单词音节的计算或删除任务,但是他们却不能很好地完成一些音素方面的任务,如音素的计算、删除、增加或替换[12][13][14]。Bentin,Hammer和Cahan(1991),Wimmer等(1991)发现当儿童从幼儿园升至小学一年级以后,音素意识有了相当大的发展[14][15]。Morrison等(1995)发现相对于那些没有上学的儿童,一年级的儿童音素意识更好[13]。Korkman,Barron-Linnankoski和Lahti-Nuuttila(1999)以316个年龄在4;7-12;11之间的芬兰儿童为研究对象,发现受过八个月教育的儿童语音加工测试的结果要好于仅受过三个月教育的儿童,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两组儿童在音节删除任务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音素删除任务上差异显著[16],因此正规教育对音素意识的发展有显著作用。

(二)对汉语语音意识的影响

汉语语音意识的发展同样受到教育经验的影响。Huang和Hanley(1995)发现,学习过使用语音编码系统的儿童比那些没有学习过语音编码系统的香港儿童在音素删除任务中表现更好[17]。Ciocca和Lui(2003)关于粤语的研究发现拼音训练也可能提高儿童的声调意识,因为这种训练对语素或词语进行了明确的声调对比[18]。此外,Shu,Peng和McBride-Chang(2008)通过音节识别任务、韵脚识别任务、首音识别任务和声调识别任务,测量3-6岁汉语儿童的语音意识,发现首音意识和声调意识受教育的影响很大,尽管声调意识也可以随着年龄增长,但是识字教育能使其突飞猛进[3]。

四、年龄因素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相对于教育经验,语音意识的不同方面都或多或少受年龄的影响[13]。例如,在英语中,虽然音素意识要部分归因于识字教育,但是音节意识似乎是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自然出现的[16]。Korkman等(1999)将儿童分成4-8岁组和9-12岁组研究了年龄对语音意识的影响,发现4-8岁组儿童语音意识的增长要显著快于9-12岁儿童组,年龄对年幼儿童的影响比对年长儿童的影响大,并且研究发现语音意识最显著的增长出现在九岁之前[16]。

音节意识在所有语言中似乎都是发展得比较早的,可能是因为音节是言语的自然单位,而在汉语中尤其如此,因为在汉语中一个音节经常代表一个语素[3]。McBride-Chang等(2004)做了一个跨文化的实验,研究了西安、香港和多伦多的中国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学生,发现一年级学生在首音任务和音节删除任务中表现都比幼儿园的学生好,这说明年龄和教育经验都与音节意识有关[19]。在汉语中,年龄对声调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Ciocca和Lui(2003)关于粤语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声调意识随着年龄增长[18]。Shu等(2008)的研究发现韵脚意识也与生理年龄密切相关,音素的发展虽然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较少,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年龄因素的影响[3]。

五、性别因素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在有关语音意识的研究中,很少有研究关注性别因素对语音意识的影响。只有一些关于口语短时记忆的稀少数据表明女孩儿的表现好于男孩儿[20]。口语短时记忆也是与语音意识有关的一种能力。

Korkman等(1999)的研究还发现女孩的语音加工能力好于男孩儿,无论是音节意识还是音素意识,尽管这种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16]。女孩儿受语音教育的影响要强于男孩儿,尽管男孩儿和女孩儿在学龄前和幼儿园阶段差异并不显著,但是一旦给他们提供教育,女孩儿比男孩儿更有学习语音分析的意愿。同样,在早期的阅读和拼写方面,女孩儿也强于男孩儿。因此女孩儿发展新的语言技能要早于男孩儿,但是男孩儿很快就追上了女孩儿。

综上所述,影响语音意识的因素很多。目前研究者已经发现了以上的这几种因素,也许还有许多因素是我们不知道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例如有研究者发现,音节结构也会影响语音意识的发展,如果一种语言有很多辅音就会提高说该语言的人对语音定位的敏感度,因为辅音的分布是依赖于其位置的。此外,与国外研究现状相比,有关汉语儿童语音意识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关于语音意识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Jason L. Anthony, & David J. Francis.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14(5):255-258.

[2]Julia M. Carroll, Margaret J. Snowling, & Charles Hulme.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Preschool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3,39(5):913-923.

[3]Hua Shu, Hong Peng, & Catherine McBride-Chang.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young Chinese children[J].Developmental Science,2008,11(1):171-181.

[4]任萍,杨洁.早期语言学习经历对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7(4):358-363.

[5]李荣宝,陈素梅,王幼琨,李光泽.儿童语音经验对其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J].中国外语,2011,8(1):36-43.

[6]Durgunoglu,& Oney.Awareness of phonological segments and reading ability in Italian Children[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11:281-299.

[7]Caravolas M.,& Bruck,M.Effect of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input on children’s phonological awarenes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93,55:1-30.

[8]Him Cheung,Hsuan-Chih Chen,& Chun Yip Lai.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effects of spoken language experience and orthography[J].Cognition,2001,21:227-241.

[9]李娟,傅小兰,林仲贤.学龄儿童汉语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0,32(2):121.

[10]Bertelson,P.,de Gelder,B.,& van Zon,M. Explicit speech segmentation and syllabic onset structure: developmental trends[J].Psychological Research,1997,60:183-191.

[11]Morais,J.,Bertelson,P.,Cary,L.,& Alegria,J. Literacy training and speech segmentation[J].Cognition,1986,24:45-64.

[12]Liberman,Shankweiler,Fisher,& Carter.Reading and the awareness of linguistic segmen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74,18:201-212.

[13]Morrison,F.J.,Smith,L.,& Dow-Ehrensberger,M. Education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natural experiment[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5,31:789-799.

[14]Wimmer,H.,Landerl,K.,Linortner,R.,& Hummer,P. The relationship of phonemic awareness to reading acquisition: More consequence than precondition but still important[J].Cognition,1991,40:219-249.

[15]Bentin,S.,Hammer,R.,& Cahan,S.The effects of aging and first grade school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1,2:271-27.

[16]Marit Korkman,Sarianna Barron-Linnankoski,& Pekka Lahti-Nuuttila. Effects of Age and Duration of Reading Instru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Rapid Naming,and Verbal Memory Span[J].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1999,16(3):415-431.

[17]Huang,H.-S.,& Hanley,J.R.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visual skills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and English:[J].Cognition,1995,54:73-98.

[18]Ciocca,V.,& Lui,J.Y.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ception of Cantonese lexical tones[J].Journal of Multilingual Communication Disorders,2003,1:141-147.

篇9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表明,他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成熟,还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但是教师并非能直接规定学生智慧的发展,学生终究要用自身的力量把所学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我们知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字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达到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在处理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表现出较灵活的思维、较开阔的思路、较好的数学素养等,这样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无疑是很有作用的。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启迪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举措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引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考虑到教学的起点是“1/2”的认识,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桃子,一把刀切成两半。这时教师出示1/2 这个分数,告诉学生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 来表示,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半,你们心目中的一半。

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学生们来表示,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来表示,但仍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老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

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这节课,孩子们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并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稳定心理定向,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二、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创设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饮料瓶、茶叶筒、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三、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

篇10

of Contemporary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Ouyang Zhongwan

(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410128)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摘要: 数字技术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对影视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当我们陶醉在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享受中的时候,也要对其中的有些观念和问题进行深思。

Abstract: Digital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mature. During the course, it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arts is profound, enormous. As we enjoy the effect of audio and visual it brings, we should consider its some idea and issues.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影视艺术 影响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visual arts;effect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83-02

0引言

影视艺术包括了电影艺术(第七艺术)和电视艺术(第八艺术),它从一诞生起就在复原物质世界方面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这一优越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数字技术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对影视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当我们陶醉在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享受中的时候,也要对其中的有些观念和问题进行深思。

1数字技术促使电影电视的合流

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电影和电视有着各自不同的技术支持。电影与电视在拍摄载体上有着质的区别,电影是利用摄影机以胶片为载体进行拍摄的,成像方式是光化学成像方式。电视则是用摄像机以磁带为载体进行拍摄的,成像方式是光电子成像方式。这种区别使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在制作方式、生产流程与接收方式方面有了质的差异。但是到了20世纪,数字技术的介入使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进一步融合,促成真正的“家庭影院”的诞生,打开电视看电影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离开电影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不是不看电影,而是看电影的方式改变了。

2数字技术让影视中的梦幻世界成为现实

数字技术带给影视艺术的已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最真实的表现,而且能够创造出根本不存在的视觉影像,它所依赖的技术主要是电脑图像生成技术,即CGI技术(Computer-Generated Images)。那些敢于赴汤蹈火,不怕粉身碎骨,面对惊心动魄的挑战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人物,过去只是存在于作家艺术家及其忠实的读者或观众的想象中,数字化艺术却让这些意念中的英雄须眉毕现地出现在观众眼前。在诸如《烈火狂风》等经典的影片之中,假如没有运用电脑特技,那些摆在观众眼前的奔腾中的炽热岩浆以及影片中演员在龙卷风中随风飞舞的逼真场景等令人们跟随影片的节奏而提心吊胆的观看,都是不可能在荧屏上出现的,也不会获得观众的好评。

对于现实的爬上拍摄过程中,一些不能实现的影响,都能够运用数字技术。例如,《真实的谎言》这一影片中出现的在飞机上打斗的情景,演员是不能够进行真实表演的,只能运用数字技术。还有在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涉及到的众多数量群众,如果用现实的群众演员组成,不但消耗巨大的人力以及财力,同时也不容易组织安排,另外对于这种海难的场景,也不吭能让群众以生命为代价去表演,因此这几使用到了计算机特技,利用计算机制作出数字人,进而替代了现实演员。

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一些惊奇的场景被创作出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使得人们只能在脑海中幻想的场景成为现实。另外,数字技术在音频的领域内也取得很好的发展。在整个用那个片中,相比较于采用模拟立体声来讲,使用环绕数字立体声技术具备更宽和更平的优点。并且,因为记录信息空间的加强,改善了原有立体声像,给人们带来更为强大的空间感。整个的音频工作,全部通过数字音频完成。一方面使影片音频制作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人们带来优质的听觉感受。

3数字技术让我们建立新的电影观念

千百年来,人们知道,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现代影视迫使人们改变了这一观念,往往看得真真切切的东西,却分明纯属子虚乌有。在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真实”王国里,观众已经从一个被动的观赏者变成了艺术“虚拟世界”的某种意义上的“主宰”。只要观众愿意,在“金苹果”的故事中,你可以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身份依次接受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给他的许诺,或与最美丽的女子海伦结为伉俪。当大嘴美人罗伯茨在银幕上歪着头,美丽的眼睛梦一般忽闪忽闪地冲着你微笑时,你如果可以拍拍她的脸蛋拉拉她的手,那么,对于你来说,她和一个真正的罗伯茨有多大的分别呢?

当“看得见”已经不能在信任的时候,要想划分正式和幻象,人们能够使用的最终法宝就是“摸得着”。然而,在“集成就是触摸”的理论(德克霍夫提出)出现之后,人们的这一法宝却再次的失去了“魔力”。虚拟现实技术之前多应用在游戏里,虚拟现实技术的引进激活了游戏者的触觉, “戴手套”的游戏者对于之前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立体动画有了较强的控制能力,不但能够“可望”,同时也能够触手“可及”。在交互式的影片之中也会产生,人们能够按照自身喜好,进入电影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就和玩电子游戏机似地简单。人们还能够让影片中的主角依据自身的爱好来加工,例如,让黛米・摩尔扮演林黛玉等等,能够使不同的影迷自由地徜徉在影视圈中。假如能够研制成功量子计算机,电脑技术就会更加的强大有力,可以说人们的“所见即所想,所想即所得”的梦想能够很快变成现实。或许,在将来电脑虚拟的世界里,真得可以用“只怕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这句话来形容。

当克隆技术受到全人类普遍关注的时候,特别是当生物克隆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遇到种种复杂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困扰时,梦幻视野虚拟影像中的“克隆明星”并不会遇到这些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精密化,“非人影星”的出现似乎也指日可待了。目前,美国科学界已经看到了预示这一未来的东西:一个名叫蒙蒂的银幕“克隆人”,它能读出现场输入一个便携式电脑的语句,而且口形和发音能够与真人一样保持一致。尽管到目前为止,蒙蒂的声音听上去还有人工合成的痕迹,但是,人们有理由相信,相应的声音合成技术攻关组织很快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正如沃尔特・迪斯尼图像设计公司负责研究与开发的资深副总裁埃里克・哈兹尔廷所说的,这个梦幻世界的数字“克隆人”蒙蒂很可能就是把电影业带入一个全新空间的向导。

总之,数字化对影视艺术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有些影响甚至是革命性的。但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数字特技画面永远只是影视艺术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取代演员的表演,不可能占据主宰地位。观众欣赏时,他们所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银幕上显示出来的那种影像是否为真实的再现,更准确地说,是否有真实感,影片的效果是否能够打动人、感染人。因此,我认为:数字技术创造了神话,创造了奇迹,这只能预示着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将会有新的艺术形式(第九艺术)的诞生,并不预示着影视艺术的末日,只是到那时影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格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秋霞,周晓娟,张书霞.浅析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发展的影响[J].现代电影技术,2006,(10):19-21.

[2]李磊明.数字化时代的影视艺术[J].新技术t望,2002,(1):54-55.

[3]廖祥忠.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84-86.

[4]张歌东.电影特技的发展与意义(上)[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4,(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