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案例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案例及分析

篇1

【关键词】循环程序设计;迭代法;高次方根

循环结构是结构化程序设计中三大基本结构之一,也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循环结构通过重复执行一组操作,能够把复杂的、不易直接求解的问题变换为操作简单,易于处理的迭代求解问题。这也体现了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采用的化归思想。

本文基于数值计算中采用迭代法求解二次方根的实例,对相应的问题和求解方法进行拓展,并通过理论分析和C语言编程实现,让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对迭代方法及其应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1、基本案例

为了求解 的值(2的算术平方根),数值计算[2]中采用经典的迭代方法:

令x= ,则有,

. (1)

由式(1)知,x的值可通过迭代方式求解,即

. (2)

经过多次迭代,可以计算出 的值。

计算科学的基本问题是能行性问题[3]。上述迭代方法具有可行性吗?分析如下:

首先,式(2)中x的计算需要一个初值,通过不断地迭代更新x的值。为了便于处理,不妨设初值为任意的正值。

情况1:当初值0

. (3)

不等式(3)说明,当0

进一步地,由代数不等式 知,

. (4)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x= 。这说明小于 的初值经一次迭代后,产生的新x必然大于 。

情况2:当初值0 时,由式(1)的推导过程知,

. (5)

不等式(5)说明,当x> 时,式(2)的计算过程,即由 更新x,会产生比初值更小的新的x值。再由式(4)知,当x> 时,更新过程产生的x值不会小于 ;由于新的x值在逐渐缩小,说明最终会收敛至 。

上述分析说明,当初值0 时,更新过程使得x值逐渐变小,最终收敛于 。

上述过程也可由图1进行可视化证明。当初值x< 时,由于 。假设 ,通过移项知,须 。由图1知,此时曲线y=1/x的值大于直线y=x/2的上值。所以,假设成立,且产生了大于 的新值。当初值x> 时,类似的推导知,假设 ,须 。由图1知,假设亦成立,且更新过程x总是不小于 。当x= 时,1/x+x/2=1/ + /2= ,得到最终的解x。证毕。

图1 直线y=x/2和曲线y=1/x.

上述的证明过程说明,式(2)的迭代方法具有能行性,能够计算 的值。

事实上,对于任意的正数p,令x= ,由式(1)的推导过程知,

. (6)

通过与求解 类似的推导过程知,式(7)能够计算任意正数p的算术平方根,方法同样具有能行性。

. (7)

教学意义:本节能够让学生加深理解由循环结构形成的迭代方法。采用迭代方法求解复杂的问题时,通过把问题分解为若干步骤,每步完成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由于这种化归思想广泛存在于数值计算或者科学计算之中,通过引导,能够加深学生对迭代法的理解。

2、案例拓展

进一步地,对任意正数p的任意m( 且为自然数)次方根,能够通过上述方式求解 吗?

首先,可考虑m=3时的情况。令x= ,则有x3=p。与式(1)类似,

. (8)

如何对式(8)进行类似于式(1)的改造,且使得产生的更新过程会收敛至 ,是构造相应迭代过程的关键。

事实上,代数不等式 是式(9)的特例,

. (9)

求解 的迭代过程最终会收敛到 本身,这是由于式(9)(n=2时)中不等式右端产生的最小值正好为 (也可参考图1)。因此,在构造求解 的过程中,式(9)的右端需要直接产生 。由式(9)知,此时需要构造式(10)的形式,

. (10)

进一步地,由式(8)知,

. (11)

显然,

. (12)

所以,式(13)可以用于迭代求解 ,

. (13)

相应的收敛性证明与 的情况类似,不再累赘。

进而,对任意不小于2的自然数m,对应的问题是求解x= ,则有xm=p。与式(1)和式(8)类似,

. (14)

由不等式(9)知,式(14)右端,即 ,具有最小值 。在实际的更新过程中,可采用式(15)的简化形式,

. (15)

式(15)的收敛性证明如下:

情况1:当初值0

. (16)

说明经一次迭代更新,产生的新值x大于 。

情况2:当初值0 时,由式(14),(15)和式(16)知, ,说明此时由式(15)产生的新值x在逐渐变小,但不会小于 。该更新过程使得x趋向于 ,当x= 时,式(15)的迭代过程收敛。证毕。

上述推导过程说明,式(15)能够用于迭代计算 。而且,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求解是m=2和m=3时的特例。

教学意义:把求解平方根的问题,泛化到求解任意高次方根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化思维。上节和本节的收敛性证明也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水平;这一理论推导过程,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上述迭代过程能够求解高次方根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计算科学中可行性问题的认识;本案例通过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解决了求高次方根的问题,从运算角度同样体现了化归思想;而且,该案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把求解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情况推广至任意高次方根的问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自行完成,以培养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程序实现

基于对 , 和 的求解说明,本节给出相应的C语言算法(程序)描述。

求根的过程,不管p值大于1,或者小于1,根总有向1靠近的趋势。这说明x的值可以简单地初始化为1。为了加速程序的运行,我们也可以考虑其它的初始化方法。如,论文[4]给出了初始化的一个上界。

教学意义:通过程序实现,对于任意的正数p,Program 1 和Program 2分别能够求解平方根和立方根,Program 3能够直接求解任意的高次方根。对问题的深化思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通过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

4、小结

本文把迭代法求解平方根的案例,拓展到求解任意正数的不小于2的正整数次方根问题,分析了迭代求解的理论基础,证明了迭代方法的收敛性,最终给出了C语言程序代码。本文设计的教学案例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方面具有多个优点:1)理解和掌握循环结构,2) 理解和运用数学不等式求解极值问题,3)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科研型人才,4) 加深理解计算科学中的能行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英,徐顺琼,李兴美. C 语言中循环结构程序课的教学设计与探讨.计算机教育 [J], 2009,12:186-187.

[2] F. 施依德[美]著, 罗亮生 包雪松 王国英 译. 数值分析 [M], 第二版. 第1章第1页.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3] 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 [M]. 第3章第69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4] 刘红超, 陈惠汝.用迭代法计算预定精确度下的算术平方根 [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4(3): 24-26.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M501189)。

篇2

教材分析

人教版《化学》选修4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内容最终涉及到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焓变和熵变知识。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决定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判据,熵判据也是决定因素之一。教材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同学们熟悉的化学反应,由浅入深,使学生自然接受,促使学生从混乱度的角度形成对熵的概念的初步认识。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问题分析,力求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存在方向问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又与反应体系的某些物理量有关。等温等压条件下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是由反应焓变和反应熵变共同决定。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避免深究熵的问题,对于自由能变的知识,供学习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认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一并把吉布斯自由能判据与同学进行了讨论。

[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尽可能使学生自己获取更多的理性知识。通过列举现象、引发质疑、交流讨论、历史踪迹再现等手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质疑,产生矛盾冲撞,激发探究欲望,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深度。使主题在不断质疑和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循序展开。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认知反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在激烈的讨论思考质疑中认识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问题的设置和探究思路。做到问题设置层次明显,引导功效突出。

[教学目标]略

[教学过程]

[引入]

化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判定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物质之间能否自发地进行反应,并为我们所用。例如汽车尾气中有毒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反应转化成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氮气呢?等等诸如此类问题,不可能都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耗费极大,甚至最终可能徒劳。这就需要人们去发现和寻找一些客观判据,来帮助解决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自发进行的问题。

[投影]

(1)自然界中水由高处往低处流;(2)石头从山坡上滚下;

这些常见的现象将向何方发展,我们非常清楚,因为它们有明显的自发性并且过程自发进行后体系的能量降低。

[提问](学生交流与思考把问题引向深入)

下列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自发进行,

CH4(g)+2O2(g)=CO2(g)+2H2O(g)

H=-802.3kJ・mol-1

2Fe(s)+3/2O2(g)=Fe2O3(s)H=-824kJ・mol-1

2H2(g)+O2(g)=2H2O(1) H=-571.6kJ・mol-1

请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这些自发进行的反应的共同特点?

[学生]H

[设问]19世纪,化学家曾认为决定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是反应的焓变,即H0的吸热反应则不能自发进行,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实验探究]取适量Ba(OH)2・8H2O(s)和NH4Cl(s)混合于锥形瓶,振荡,思考并回答:

1.该反应是否发生?如何判断?2.该反应的焓变如何?

[学生]反应的温度变化确定反应已经发生;容器外壁触摸感觉温度降低,说明反应吸热。

[提问]还有哪些常见的能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呢?

[学生]

CaCO3(s)=CaO(s)+CO2(g) H=+178.5kJ・mol-1

C(s)+H2O(g)=CO(g)+H2(g)H=+131.3kJ・mol-1

等等。显然,一些吸热反应(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自发进行。(引发矛盾,引起质疑)

[结论]焓判据不足以全面说明反应的自发性,即决定化学反应自发进行一定还有其他因素。

[设计意图]

在课中提出问题,引发本节课学习目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质疑和探究,激发学习的热情。通过自然界自发现象联系到化学放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发进行。引导学生类比归纳。引用了历史上化学家的阶段性研究结论,揭示了问题研究过程的相似性。紧接着设计通过实验来判断结论正确与否,通过试验研究分析,扩展认识,产生矛盾冲突,即吸热反应也能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进行。整个设计是引发问题,归纳问题,实验验证结论,自然得出焓判据不足以全面说明反应的自发性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把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投影]一组自然现象

一盒火柴棒落地散乱;一滴墨水在清水中扩散;酚酞滴入碱溶液中颜色扩散;冰的融化,水的气化……这些变化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

上述自发进行的过程共同点是微粒排布明显从相对有序状态过渡到相对混乱状态。

教师继续设置问题,引发从有序到无序的进一步认识。

[提问]

大家知道,固体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蔗糖都能自动溶解于水。请问:

1.他们溶解过程的焓变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2.他们溶解于水后微粒排布有何变化?

[学生]思考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固体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而氯化钠和蔗糖溶解于的水热效应不太明显,但是都能自发溶解于水;并且溶于水后微粒排布也是从相对有序过渡到相对无序状态。

[质问](联系化学反应,把问题继续引向深入)

下列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进行:

H2O2分解后放出O2:

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放出H2……联系上述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由气体放出的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自发进行。从微粒排布的角度也可以看作是有气体生成其实也是体系的混乱度增加。

[投影](教师阐述)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50年创造的一个术语,即“熵”,用来描述大量粒子组成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

从有序到无序,系统的熵增加。熵增加的过程,实质就意味着能量耗散了。

熵判据:体系有自发的向混乱度增加(即熵增)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投影]:(请学生观察表中所给的信息分析得出结论)

一些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标准熵值

298K100kPa S:单位J・mol-1・K-1

上述表格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相同条件下,等物质的量同种物质在不同聚集状态时气态的熵值最大,即混乱度最大;固态时熵值最小。

[投石问路]

给定条件下:S=生成物熵的总和-反应物熵的总和

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下列反应能自发进行:

NH3(g)+HCl(g)=NH4Cl(s)

Ag+(aq)+Cl-(aq)=AgCl(s)

1.请分析反应的熵变(S)?2.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反应1和2都是熵变减小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自发进行。

结论:熵判据是反应自发进行倾向的又一说明,但是也不唯一

[设计意图]

本块设计主要基于以上概念的抽象性及认识难度和大纲对高中生学习效果要求程度来设计教学。目的是创设一个由浅入深,自然而然地层层递进认识。从自然现象到化学现象,再到具体的联系实际问题,为学生搭建起对混乱度-熵这个新物理量的认识,知道了自发过程普遍存在的混乱度增加,即熵增加原理。同时结合实际测量数据,利用图表数据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学习,得出物质在不同聚集状态下熵值的相对大小,为下边更全面具体的判断打好基础。在对事物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后,又联系化学反应提出了新的问题,来说明熵判据的不全面性,引起矛盾,激发认识成长。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注重探索发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投影]阐述科学实验事实

科学家观点:

根据体系存在着力图使自身能量趋于“最低”和“有序”变“无序”的自然现象提出了用相互关联的焓判据和熵判据解决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为了同时考虑能量和混乱度两方面的因素,1876年美国化学家Gibbs提出一个新状态函数G(称为自由能)作为等温、等压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G=H-TS

在等温、等压下G=H-TS

上式称为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从中我们看到,G(自由能变化)中包含了H(焓变)和S(熵变)两种因素的影响。

[投影]对上述事实再给与充分的认识分析。

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总是向着体系吉布斯自由能降低(G

G

G>0不自发进行 H-TS>0

G=0处于平衡状态H-TS=0

[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小组讨论后填写(给出化学反应和焓变,学生讨论后两项)

化学反应焓变熵变 可否自发进行

2H2O2(1)=2H2O(1)+O2(g)H0自发进行

N2(g)+3H2(g)=2NH3(g) H

CaCO3(s)=CaO(s)+CO2(g) H>0 S>0高温可自发进行

2H2O(1)+O2(g)=2H2O2(1)H>0 S

[结论]在焓变和熵变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反应的温度也使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得以自发进行。

[设计意图]

把上述研究得出两方面不全面的认识结合起来得出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并引导学生思考应用。这点是和课前提出问题―寻找判据相呼应的。虽然大纲对此不作太深的要求,但是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我还是把本部分内容作了系统的引导分析。我觉得最终要把问题解释清楚,让学生能运用理论进行初步的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从方法上也启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帆风顺,是在深入研究后不断发现,不断发生矛盾的冲突中去提高认识,才能使认识更全面,更客观。对学生今后研究化学问题也起到一定的方法指导作用。

[联系实际]联系本节课学习的判据,解决引课提出的问题。首尾呼应。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算。

汽车尾气净化采用如下原理:

2NO(g)+2CO(g)=N2(g)+2CO2(g)

试解释是否可行?已知:298K、100kPa下,

H=-746.8KJ・mol-1,S=-197.5J・mol-1・K-1

[结论]根据G=H-TS计算,最终G

[教师]

事实是在通常条件下这个反应进行很慢,要用催化剂来加速反应以除去NO、CO。即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和过程发生的速率。如钢铁的腐蚀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可以涂保护层防止它腐蚀,即从理论上判断可以自发进行的反应在实际条件下不一定能够发生。

[课后思考]登录百度网站,键入“熵”字,加深和扩大对它的认识。

[设计意图]体现了化学学习最终也是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回答了引课提出的汽车尾气处理问题。体现了激趣、诱思、善断的课堂教学理念。始终注重同学对问题认识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提出较高的认识问题。最后在课后小结时其实也是隐含告诉学生,结论的认识推广是有条件限制的,要全面认识,必须更深入一步:即化学反应进行方向自发性判断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发生和过程发生的速率,达到课堂最终的升华。最后为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课后要求借助网络加深认识。

[课堂练习]略

[教后反思]

1.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思想是上好课的前提。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版本,但我还分别研读了苏教版、鲁科版教材。每个版本对教学内容的展示都有各自的特点。本节内容苏教版分别设计了“你知道吗、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等教学安排;鲁科版的“联想质疑、交流研讨、拓展视野”,包括人教版“学与问、科学视野”等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和教学要求。通过对教学资源整合,形成了我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专家课后点评也充分肯定研读不同教材、广泛查阅资料、提出自己对教材处理意见等在课堂教学方面的重要性。

2.明确要求有的放矢是上好课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是过去高中人教版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在大学物理化学要进行系统的学习,教材编写者充分尊重了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不随意加深教学内容,对教学中的熵、熵判、吉布斯自由能变只要求“能用……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所以教学设计既不能盲目求难、求深,又必须把问题讨论清楚。在这点上,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特点,我们把吉布斯自由能这部分内容适当拓展,从教后反馈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

3.教法得当探究式教学,思考性问题的设置是上好课的关键。学生的兴趣来自他的需求。而学生的需求要靠教师去不断引导而获得满足。问题探究式教学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合作式交流与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度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思考性强,并不断地在旧问题解决的基础上适时提出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解决新矛盾。教后感觉学生总体比较兴奋,思维活跃,收到了预期效果。

篇3

关键词: 电动机保护 常见故障 原因 教学措施

电动机保护教学在机电专业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抽象的内容,使学生真正听懂,已经成为很多职业学校教师多年来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课堂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了解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及其工作原理,以期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处理保护故障的能力。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了解学习电动机保护的意义

首先,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电动机运行时,如果绕组温度过高,则会对电动机产生什么影响? 交流电动机运行时,如果有一相电源断相,则会对电动机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直流并励电动机的励磁回路断路,则会对电动机产生什么影响?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了在上述各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让电动机继续运行下去,则会对电动机产生的不良影响:减少电机使用寿命,甚至损坏电机。因此对电动机的保护是电动机运行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电动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运用讲授法介绍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及原因

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常见故障有:长期过载和过热保护;缺相保护;过电流保护; 短路保护;零电压保护;零激磁保护;热保护等。本文重点介绍导致电机过载过热的因素,如负载过大,电动机超过额定输出,电机绕组因电流增加而过热,特别是在堵转时,电机会在短时间内被烧毁;电网电压过低,会引起电机绕组中电流增大, 三相电压不对称,甚至一相电源中断;启动和停止的操作过于频繁、环境温度太高等。

三、运用图片演示法介绍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工作原理

(一)运用图片演示热保护的方法及具体电路的原理

图1 热继电器的热保护线路

图1是用热继电器作热保护的线路。热继电器FR的发热元件串联在电动机的主电路中,它的常闭触头与接触器KM的线圈相串联。电机过载时,流经FR发热元件的电流增大,经过一段时间,热继电器动作,它的常闭触头断开KM的线圈电路,KM释放,电机停转。正常情况下,发热元件中通过额定电流值,热继电器不会动作,以保证电动机正常工作。

如生产中不允许中途停车(停车会造成损失),则用热继电器发出警报。热继电器的报警线路见图2。

图2 热继电器的报警线路

对于容量较大的电动机,可以采用电流互感器,热继电器的发热元件接在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中。电机过载时流经电流互感器的电流增大,它的二次回路电流也按一定比例增加,这样热继电器可用小规格的产品。原理图如图3:

图3 有电流互感器的热继电器的热保护线路

(二)用温度继电器作热保护的工作原理

温度继电器可以直接反映电动机的温度变化,它的测量元件埋在电动机发热部位(定子槽内及定子绕组的端部)。只要电动机绕组的温升超过允许值,温度继电器就立即动作,使电动机脱离电源。我国生产的温度继电器有两种:双金属片式温度继电器和热敏电阻式温度继电器。对过电流保护的要求是,当电动机产生过电流故障时,过电流继电器要立即动作,但在电动机起动或反接制动时,过电流继电器要保证电动机正常工作。

(三)过电流继电器作过电流保护线路

电路见图4。

图4 过电流继电器作过电流保护线路

原理分析:过电流继电器KA的线圈串联在直流电机M的电枢电路中,常闭触头与主接触器KM的线圈串联。电机正常运转时,KA不会动作。严重过载时,主电路中的电流超过KA的电流值,KA的常闭触头断开,KM释放并切断电机电源。

(四)鼠笼式电动机的堵转保护

鼠笼式电动机处于堵转状态时,它的电流等于起动电流,时间过长电动机就会烧毁,所以必须及时切断电源,但不能用瞬时动作的过电流保护,应与延时继电器配合。电流继电器的吸引电流小于电机的启动电流,大于正常运转的最大负载电流,释放电流大于正常运转的最大负载电流。时间继电器的延时值要大于电动机的启动时间。过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不能太低。

图5 鼠笼式电动机的堵转保护

(五)短路保护

短路保护的作用就是在短路电流刚出现时,就立即切断电路电源,使电路和电器设备免受短路电流的损害。熔断器和空气开关是最重要的保护电器。熔断器作短路保护:线路简单,断开电流的任务由熔断器自己承担,但熔体容易老化,动作不准确,有时一相熔断,造成交流电机缺相运行,熔体熔断后需更换,手续麻烦。保护线路如下:

图6 线路工作原理

短路时,断开短路电流的任务由接触器的主触头来完成,因此只有当接触器的分断电流大于线路的短路电流时,才能用过电流继电器作短路保护。三相电动机由于种种原因缺相时,如果没有保护装置,则缺相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例如,小型电机启动时缺相,如果没有负荷就会不均匀地慢转,同时发热,若不及时停车,不用多长时间就会烧毁。如果带上负荷启动,就转不起来,同样也会烧毁。小型电动机最容易缺相,因为有的启动装置简陋,接触不好,或使用普通保险丝,有一根熔断造成。大一点的电动机缺相启动,就会嗡嗡直叫,就得赶快停车。用接触器启动和热继电器保护,在缺相时,热继电器可以在过流时切断接触器。

四、布置课后作业

分析缺相保护工作原理,分组讨论多种缺相保护电路。

通过本章的讲授和线路展示,学生掌握了电动机保护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故障分析,了解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及其正常的工作原理,是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处理保护故障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晓波.电动与电力拖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案例原意为情况、事实、实例等。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称为案例教学法。我们使用的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习者是主体,案例是教师与学习者互动的平台。一般情况是教师设计案例,然后组织学生分析。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训能力。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对比,会计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简单的来说就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为绝对的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是教学中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采取的是“聚合思维”而在我们的案例教学法中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发散思维”,使学习者具备广阔性、深刻性特点的思维习惯。

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

近几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部分办学单位强化了教学实践环节,比如开设实训课程、聘请行业企业人士进校指导实训,以此推进工学结合。教师要按照《财务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和编写一套与会计理论、方法及教学进程相配套的会计案例。教学案例首先要与教材内容相适应,即按照会计专业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选择和编写;其次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既有反映社会经济某方面的简单案例,也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案例,以适应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再次,也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状,搜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三、教学案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此笔者设计编写了包括以下三种具体形式的具体教学实例。教师引导实例:这是指教师精讲具体案例,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独立分析案例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方法的应用技巧。小团队讨论实例:让学生和教师自组学习团队。在团队中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按照传统学科体系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设置的主要教学科目有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等,各核算方法之间有其内在逻辑合理性,因而传统《基础会计》课程一般以此组织教学。这种传统设计形式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来讲,接受不是难事;但是对于刚进校的学生,无疑是会计入门的一道门槛,有人说“会计核算本身不难,就是会计入门难”,说的就是对于“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复式记账这两种方法的学习,这是因为这两种方法内容较抽象,不便于理解。同时,这种设计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核算方法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处理账务。

(二)理论知识和实训结合。这种教学设计形式遵循的是工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办学单位依据社会群体中各类财务岗位的业务技能要求,将《基础会计》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训两个模式。实训教学中由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个小版块组成,这三个小程序的设置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众所周知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教师应该明白设计者本意是以基础知识模块实现学生理论储备以期指导实训,尽力避免忽视理论从而造成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训的脱节。

(三)项目导向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模式基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将《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分为五部分。这种形式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考虑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主要适合面向社会的短期岗位能力训练。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设计

本文谨以“松花蛋中的化学”为例,阐述笔者对情境教学案例的思考与运用。

一、案例分析

皮蛋的v史发展、制作保存、营养健康及食用注意事项等,都蕴含着化学知识,从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课程标准来看,可分解出下述课题。

1.探究松花蛋中浸泡液的溶质组成。从知识角度,包含着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从技能角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关键。从观念角度,微粒观、变化观、价值观等会有所体现。从环保角度,则涉及到对废弃液的无害化处理。

2.探究“毒松花蛋”内因。这个话题主要涉及到物质的营养、有毒物质对蛋白质的破坏、健康饮食等。像毒皮蛋中涉及到的硫酸铜、氢氧化钠、氧化铅等物质,其中硫酸铜、氢氧化钠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在探索这一课题中,会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这几种物质的性质,并通过“毒皮蛋”产生的危害,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悟化学的价值。

3.探究松花蛋的历史演变。从最初偶然发现皮蛋,到后来的泥制皮蛋、无泥皮蛋,感受人类智慧的发展,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松花蛋”蕴含的知识远不止此,如松花蛋殊气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松花蛋吃起来比普通蛋要鲜?皮蛋的蛋黄为什么呈现青灰色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有更丰富的化学知识,由此也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化学,保持对化学长久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情境创设分析

将松花蛋作为一个教学资源,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引发学生探究兴趣、融合化学探索问题角度分析,可采取下述方案。

1.实物展示。展示松花蛋和普通蛋样品,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产生制作松花蛋的兴趣,从而引出对配料的探究。

实物由于与学生距离最近,所以最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眼见为实”,看到的、摸到的就是最真实的。真实往往带来共鸣。让餐桌上的食品走上课堂,无形中缩短了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距离,学生产生兴趣也属必然。

2.实验引入。可事先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课外探究并录像。课堂上以播放录像引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予以解决。

化学实验探究是吸引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事实证明,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最具煽动力的当属实验探究,因此以实验引入的形式,必然让学生趋之若鹜。何况,本处以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学习媒介,对实验者本身是一种鼓励,对为参与者来说是一种诱引,总之,对全体学生来说,都形成了较强大的吸引力场。

3.新闻引入。可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引发学生探索欲望。

任何来自生活场景的学习素材都会引发学生思考,何况“毒皮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因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会在另一种被摧残的生命现象中找到共鸣,共鸣本身就是兴趣。

4.展示引入。课前布置调查作业,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得初步知识,在组织学生展示过程中发现化学问题并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此类调查因为涉及到每一名学生,自然也就让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的事。当每个学生都渴望得知信息分析从而确定自己的从属时,学习便已经成为学生自己跌事情。

5.故事引入。以故事形式介绍松花蛋历史起源及发展,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不止对于学生,即便是成人,喜欢听故事都是一种天性。讲故事、听故事,在故事中思考道理,兴趣便寓于其中了。

关于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一而论,但不管如何创设,挖掘“情境”的价值当属首要。情境的价值首先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再完美的教学设计都是纸上谈兵。但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兴趣层面,兴趣能够延伸发展,才是教学的主旨。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要将情境的作用发挥到极大,让学生在富有内涵的思考探究中,将兴趣内化为内驱力,成为继续探究的源泉。

三、教学设计分析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

1.展示课前调查:学生对松花蛋的了解和喜爱原因分析。

2.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

3.课题展示:松花蛋中的化学

【设计意图】

进行课前调查,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松花蛋这个课题上,并能自觉的运用化学知识对其作出初步思考。

从问卷中获知不少学生喜食松花蛋,在这一前提下播放“毒皮蛋”的新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激愤情绪,从而引发探究欲望。

环节二:质疑释疑,深度探索

1.学生交流后质疑。

2.学生相互释疑。

3.教师指导点拨。

【设计意图】

大家的问题大家解决,体现出的是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培养,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给予学生辩论的时间。

本环节深度探索的问题自然来源于学生的交流,但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的疑难点,在此时也要作为重难点进行突破。或许上环节中的问题学生都能做到细致解析,但是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要通过追问、引导等方式,将学生的疑难点“追”出来,使学生坚定地相信:要探究的问题正是自己的真问题,从而使本环节的教学成为一节课的。

从教学角度说,本环节探究的重点是配料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处理废液,以及从微观角度分析其中的化学内涵等内容。

环节三:提炼总结,有效评价

1.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2.研究方法总结与分析

3.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作用是提炼升华,将学生凌乱的思维归于调理,将模糊的知识夯实,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本环节教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能自觉的通过化学视角看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环节四:深刻反思,提出问题

1.回顾松花蛋的发展史,引导学生猜想设计优化的制作松花蛋方案。

2.结合社会现实,对“毒皮蛋”进行社会分析。

篇6

[关键词] 案例分析; 互动式教学;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 0097- 02

1 引 言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已不符合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最关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斯卡特金(1982)说过:“我们已经建立了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性情感的粮食太少了,因而引起了许多学生学习的苦恼、恐惧或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特别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旨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故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互动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做到这些,它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展开,其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与信息的双向流动,从而激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如果说互动式教学法是个纲,案例就是里面的真材实料。

2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界定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法,早在1918年就在哈佛大学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模式被运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曾被誉为该校的法宝。这种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样式,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李春意、陈洁(2011)研究认为: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上,仅以“黑板+粉笔”为媒介,单纯采用纸质的教学素材,通过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讲授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更忽略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学案例互动的多元互动因素。而广义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学基础设施之上,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法,应在明确互动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典型的、具有时效性的、相关联的案例素材,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充分的讨论、辩论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应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构建严谨的教学框架予以完善。

3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互动模式两极化

互动模式两极化是指在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时要不过于互动,要不呈现互动形式单一的局面。既然传统课堂枯燥、沉闷,互动式教学能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如今的高校课堂上,很多课程就变得游戏化了,在嬉笑怒骂中时光悄悄流逝,也未留下发人深省的观点,过于互动。也有的互动教学存在互动模式单一、互动深度不够的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仍沿袭了传统的互动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导致课堂上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学生仍随着老师的指挥棒思考,无发散性的的思维,无创新,不存在思想的碰撞,更没有情感与心灵的交融,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只是“有形无神”。

3.2 缺乏有效案例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所选择的的案例质量,案例质量关系互动式教学的成败。而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很多老师都穿插了不少大小案例,但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学生仍然感觉茫然,没有思路,考试结果很不理想,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仔细分析下来,应该是案例选择不当,缺乏巩固新知识,综合运用旧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的效果,事倍而功半。具体来说,目前互动式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存在如下问题:① 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课堂上穿插的案例往往是随手拈来,只能反映某个阶段某个特定知识点上的问题,毫无拓展性和深度可言,再加上一问一答的低级互动模式,学生的思维无法发散,根本达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② 缺乏时效性和关联性。信息时代的都来,这个世界瞬息万变,不可否认以史明鉴,但这个时代更需要前瞻性的眼光,过时的案例对有限的课堂时光是个极大的浪费,一学期下来,案例之间再缺乏一定的关联性,各自为政,对学生系统性知识点的掌握无疑是有害而无利的;③ 缺乏实践性。目前,国内课堂上的案例大都是通过老师杜撰或者媒体被教师收集起来用作课堂所需,而并未像哈佛大学那样建立真实的案例库。消弱了学生的参与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面对媒体披露的事实成为了一名旁观者甚至是八卦者,往往不能对案例结合自身的专业进行深入的剖析,效果减半。

3.3 师生准备不足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课前将讲义下发,设计各个环节的问题,做好总结陈词的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阅读相关案例材料,网上检索信息,并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准备,甚至应该提前与同学交流,准备问题和观点,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准备不足,学生习惯了填鸭式教育方式,课前无任何准备,只想看老师如何表演,直接导致了互动教学效果无法凸显出来。

4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框架

从而,笔者认为,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不应是放任自流,停留于美好的愿景中,应该形成规范的教学框架。

4.1 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不应是一盘散沙,随性而教,应该在开课之初就明确教学目标及每节课应完成的教学内容,并采集真实案例资料,形成科学规范的案例库。

4.2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发挥。所以,在互动式教学开展中得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高校校园营造合作共赢的研讨氛围,师生间的联系不仅在课堂,并延伸到课外。

4.3 课堂讲授主要知识点

在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仍然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重要理论的讲述,明确相关知识点。

4.4 案例分析

按照教学目标和任务,精选切合主题的案例,同时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及关联性,争取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提前作充分的准备,利用假期建立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形成的案例库,设定合理的问题,制作详细的教案,做好必要材料下发的准备,明确学生在参与课堂时需要的知识储备及必要的资料准备。并要求学生分组,就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讨论,当观点出现正反交锋时组织辩论,以实现围绕案例分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5 提供实践的机会

围绕案例分析在课堂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后,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公司进行调研,参与上市公司上市咨询课题研究,行业现状及未来等课题研究,并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让学生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查遗补缺,结合实际更好的掌握知识并延续内涵,甚至有所拓展及发现,让互动教学在实践中继续延续。

4.6 主要知识点反馈

在围绕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及时总结关键知识点,拓展思维,提醒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总结及启示,同时教师也需要立刻做出点评与总结。

5 结 语

从以上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框架可知,不管案例分析多么的重要,它也只是整个互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目标一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采用了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来完成《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们从网上下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一个个鲜活的现实故事,典型性、时效性、实践性非常强,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非常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把学生的学习从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课外时间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主动地“逼”学生去熟悉教学内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授课的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要在师生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投入了大量课外时间和精力到图书馆、网上查资料,经常召开小组讨论,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请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性能力,极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此外,在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心是异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案例库的建立,课堂的组织,课外的交流,及时的归纳总结等都是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付出艰辛的劳动的。因此,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需要师生改变传统观念,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方正松. 互动式教学: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8-140.

篇7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案例 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189-02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层出不穷。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促进了高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尤其对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是典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特别是专业课的学习。而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因此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变“静”为“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开展了实验研究,通过多次全程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实施,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作为课例,探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以机械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为基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生产实际,为着力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学有所用的教学情境。由于机械设备中的铰链四杆机构难以直接观察,而高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因此本节内容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方法,配合以模型感受、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其步骤为:感知―理解―深化,从而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使教学更直观、形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和理解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理解急回特性的概念、行程速比系数K的含义及死点问题的处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理解、思维和运用能力。发展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索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探究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学重点: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教学难点:铰链四杆机构急回特性。

(三)教学过程

二、案例分析

(一)互动白板的教学优势

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互动电子白板的优势,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而且使整个课堂都是在活跃的互动气氛中开展。

1.保存板书,反复应用。整个教学由复习准备引入――让学生写出四杆机构的判别式,教师调出事先在白板上准备好的各种四杆机构类型,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示,学生完成后,白板所具有的存储功能可将白板上的内容保存下来。而在教学的后续阶段,这些内容还会经常用到,教师只需将它调出即可,无需重复劳动。这样既省时,又不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而且使已学知识再次得到巩固。

2.简化功能,优化过程。(1)脱离制约,化远为近在应用电子白板过程中,可随意用电子白板配备的书写笔在白板上操作电脑或自由书写,还可用板擦随意涂改,脱离鼠标对教师行动的制约,同时学生也可轻松学会用书写笔在白板上写字画图,让教学中实现互动。教师还可用书写笔任意选择颜色、调节粗细,不用直尺、三角板、圆规等工具,就可画出四杆机构各种类型的图形。(2)修改原图,对比教学四杆机构类型判别难度较大,但学生必须掌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首先将曲柄摇杆机构展示在白板上,学生很快就能解答。然后教师在原图上变换不同杆作为机架,这时可以直接在原图上用其他颜色的笔添加一些线条,擦除多余的线条,整个修改过程学生们都可看到,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难点也就迎刃而解。(3)整合资源,教学变活机械设计基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教材中机构运动、插图和公式很多,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学生看到的内容不直观、不形象,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机构的结构,互动白板具备的VCM互动演示平台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互动演示平台将白板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整合起来,在演示文稿中制作的图形旋转、平移、翻转等运动效果,通过白板展示出来,整个课堂也因此而活起来,满足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巧借媒体,陶冶情操

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设计的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主地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使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受体变为主体,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

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探究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学习自律性差,但好奇心强,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其各种先进的性能给教学改革与资源整合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教师和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展示、自由交流的平台,这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广艳,李铭,张豪锋.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

[2]刘志蓬.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培养学生的注意力[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

[3]舒娜,刘菁.电子白板下的教学交互行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6)

【基金项目】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桂教高教(2012)22号)

篇8

关键词: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案例;探究性教学

今年,我们教研组承担了省教育学院的科研课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我在任教的高一七、八班做了对比教学,在七班进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八班进行“探究式”教学。我校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当于普通高中三类校水平,在此基础上又把高分考生编成一个宏志班,高一七、八班是普通平行班,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能力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均在同类学生中处于中下水平。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是人教A版必修一的3.2.1节,是在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上,用数学建模体会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恰当地运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理解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增长差异性,是一节较难的函数应用课。由于学生的基础及课时限制,设计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本课教学内容为例1的投资方案选择问题和比较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增长差异性,两个班的教学内容、要求都一样,但教法不同。本文重点介绍在八班所进行的“探究式”教学,着重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创设情境:PPT展示材料:澳大利亚兔子数“爆炸”。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短短几十年,兔子数会增长得如此迅猛,如何用相关知识来说明呢?在学习了本课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以有趣的问题引入激起学生的热情,使课堂中的有效思维增强。

案例1:假设你有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现有三种投资方案供你选择,这三种方案的回报如下:

方案一:每天回报40元;

方案二: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

方案三:第一天回报0.4元,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

请问,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方案?

问题探究:

(1)在本例中每种方案涉及哪些数量关系?如何用函数来描述这些数量关系?

(2)建立函数模型以后,应该选择哪种方案呢?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

(3)列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对三种方案表现出的回报资金的增长差异有什么认识?

(4)描点、连线,利用图象描述一下三种方案的发展趋势,体会不同函数的增长特点。

(5)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该如何做出选择?

(6)你能根据本例体会函数思想的实际应用吗?体会不同函数的增长差异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合适的函数模型。但从函数解析式要知道收益的差异并不容易,因此要用函数的另两种表示方法(表格法、图象法)来直观分析,从表格初步体会“直线增长”“指数爆炸”,再利用函数图象分析、体会不同函数的增长差异。最后,引导学生考虑一段时间内的总收益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结与反思:本例是数学建模问题,初步体会几类函数的增长差异。作为“探究式”教学,最理想的设计是让学生自主分析,建立模型,从合适的角度分析。但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我设计成“精心设置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后了解到学生的接受情况不错,更有程度较好的学生提出困惑:既然最后需要考虑的是累计回报,分析累计回报函数模型不是更直接吗?这是一个惊喜,提醒我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情,当然本例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避开累计回报函数模型所要用到的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必修五才学习)。

事实上,探究性教学主要就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活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教学、学习的过程。因此,提出问题时应创设合理的情境,利用实际背景、演示实验、制作模型、图表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思维特点,合理地设置问题,不能脱离实际,让学生无从下手,甚至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高,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越能主动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激趣、设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对于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学在教前,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尝试性预习。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验证问题的各种假设情境,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然后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建构知识体系。

因此,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不但应加强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调控,而且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牵引。和谐的情感交流,适宜的教学节奏,使人感到有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教师在课堂上不宜对学生的观点、看法横加指责,即使是指出学生的不足,也要让学生感到友好、诚恳,使人乐于接受、心悦诚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进而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案例2:幂函数y=xn(n>0)、指数函数y=ax(a>1)、对数函数y=logax(a>1)在区间(0,+∞)上的单调性如何?增长有差异吗?

问题探究:

(1)你能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做出函数y=2x,y=x2和y=log2x在(0,+∞)内的图象吗?

篇9

关键词:主体间性;案例教学;角色定位

案例教学法是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导下,精心选编经典案例,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潜心引导以及与学生之间共同的分析、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辩证统一关系

要明确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首先要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这里,我们将引入主体间性这一关系范畴。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影响。主体间性原则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在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上,主体与主体之间最终能够形成共识、理解、融合、和谐的关系。

按照主体间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都具有主体性,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共同存在于案例教学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并共同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首先,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没有教育者,也就无所谓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只是一个一般的个体。同样,“教育对象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宿点,……教育者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无不集中指向于教育对象”,如果没有受教育者,教育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依据,所谓的教育者也就只是一个一般的人,也就没有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其次,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者本身就是受教育者。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也要“经常受到来自学生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思想、情感、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教育者就成了受教育者”。另一方面,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要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在教育者的影响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但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教育的同时,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反作用于教育者,使教育者受到教育,在这时,受教育者也就成了教育者。”

第三,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现状影响着教育者教育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制约着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两样,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也制约和影响着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另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常常会因为二者之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不同以及个性的差异会出现一定程度在不协调、摩擦乃至出现冲突。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活动,实质上就是以人自身为认识和改造对象的认知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一个“育人”与“自育”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育人”与“自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统一的,都是教育的主体,都具有主体性,我们“应该把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为主体际交往的关系”。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活动就是以客体(案例及除教师和学生之外的围绕案例的其他要素)为中介的主体间的交往,即主体间通过观点的碰撞、意见的交换、心灵的整合,形成平等对话、平等合作、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格局,达到共享对方知识、经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不同在于,学生的主体性是以“动”为主加以体现,而教师的主体性是以“导”为主加以体现。

二、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性,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这一本质属性的积极转化和生动外化。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背景下,教育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统治者,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绝对的权威性,“教师主要扮演了一个讲演者、解释者和裁判者的角色,学生高度依赖老师――有不懂的知识老师会告诉我们;有难以理解的问题,老师会帮助我们分析和推演;问题的答案和结论,老师最终也会告诉我们”。而学生只能作为客体,作为被改造的对象加以教育,正如郑永廷先生所讲的:“学生很少被作为主体、目的来培养,而主要是被视为工具、手段加以训练。”而且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具有明显的道德灌输的特征。它强调的是将现成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的洞穴中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逐渐得到认识和尊重,尤其是“信息时代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获取知识、信息和锻炼思维的机会,使他们在获得知识方面与教育者处在同一个平台,并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领先于教育者。”因此,教学活动不再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而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学生们不再是被改造的对象、等待“灌注的香肠”和装载知识的“容器”,“而是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追求,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即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觉地而非自发地发展自己的主体人、能动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觉性(而非依赖性),从理论上,讲自觉性是对依赖性的一种扬弃。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即是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不再依赖教师直接传授,而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得和选择;学生不会再像中学阶段的学习那样,希望教师对每个问题都给出现成的统一的答案,也不再因为离开了教师的引导而无所适从,不知学什么和怎么学,而是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具有自我支配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依据自己的意志去行动、去决策、去评价、去选择。具体到案例教学中就是学生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去寻找、编写、分析、总结教学案例,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质疑、探究,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和学习潜能。

二是能动性(而非被动性),即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不再只是像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所说的“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与知识的容器,也不再游离于整个教学活动之外,而是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积极互动、相互沟通,在一些共性问题上能形成共鸣。同时在学习中能体现积极主动的精神品格和思谋策划的调控能力、组织能力。

三是创造性(而非机械性),即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机械地接受、照搬、背诵并在考试中复制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再是课程上完了思想政治教育也就结束了,不再是学归学做归做的知行脱节,而是把整个教学活动作为主动发掘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在案例的分析和总结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和自身的思想问题,最终形成探索和求新的学习品格。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构成要素,是其主体性的最本质的表现。

三、教师的主导性

案例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必然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育者依靠某种道德观念和要求,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施加影响,力图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解为引导,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现状,按照自我选择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建构个体的思想道德。这种引导既不同于“灌输”,也不同于“塑造”,而是“帮助受教育者在‘生成’自己的思想品德,帮助受教育者自己改变自己,它表明了德育从‘外加’到‘内化’的转变,表明了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从他主到自主,从他律到自律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导”的特点应该是含而不露,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而不发。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教学要做到既不越俎代庖也不能不放任自流,这是比较难于把握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师真正认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保护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还要在教学过程的管理、指导、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

具体来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领导、指导和编导。

一是要做课程的领导者。这里所谓领导者,并不是说教师要高高在上做学生的官员,而是指教师必须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注重教学管理,善于驾驭课堂,敢于坚持原则,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侵蚀,摒弃陋习与偏见,对待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坚决反对教师降低自我要求,一味迎合、迁就学生,甚至与学生称兄道弟、吃吃喝喝、拍拍打打,将师生关系庸俗化。教师只有通过认真的教学态度、严格的教学管理、精彩的教学设计、厚实的知识积淀、真诚而睿智的人格魅力,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是要做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在课前指导学生组成课外小组,根据教学内容阅读相关材料,选择和编写教学案例;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真诚、自由的学习和交流氛围,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对于学生的观点,应及时择要记录和跟踪点评,讨论结束应加以全面小结,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编导者。教师要像未出现在舞台上但却无处不在的导演那样发挥着自身的影响力,即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宏观掌控和整体设计。比如,应系统地考虑如下问题:课程目标的确立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之间是否构成了必然联系?所选案例涉及哪些学科领域,需要准备哪些理论知识?要解决什么样的主要问题?希望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兴趣以及实际的能力和水平来给他们分配角色,创设教学情景?课堂讨论的时间和进度如何把握?等等。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情况,以便届时应对。

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成为下列角色:(1)演讲者。教师需要做的是开路搭桥,穿针引线,最忌讳随时插话,长篇大论,形成喧宾夺主之势。(2)评论家。教师应自觉帮助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学习和相互沟通的宽松的气氛和条件,而不应急于对学生的行为或观点评头论足、横加指责。(3)仲裁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大胆提出自己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当学生之间因为观点的不同发生争执时,教师不应马上评判是非,充当仲裁人,如若则等于终止了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也由此挫伤。

所以,教师在实施“导”的过程中,不仅要用正确的价值目标和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去引导学生,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即个人的魄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正如美国学者麦金太尔和奥黑尔说的:“可以确定的是教师会带着一定的价值体系进入课堂,而你的学生也必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你与教学环境、学生、其他教师的交流方式,你说的笑话、你带进教室的个人习惯无一不成为学生的行为示范。”

总而言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目标在实现,保证着教学的基本秩序;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体现着教学的意义,决定着教学效果在最终达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

本文通过对09级2010-2011第二学期展示设计教学中的项目教学实践案例,分析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效果反馈,为高职类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和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学院图书馆二楼的“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的展示设计项目,并对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跟踪。通过教学实践和结果研究,发现使用项目教学法教学不但能够达到课程标准,同时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理论和实操能力。

【关键词】展示设计项目教学工学结合职业能力

为了迎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推进的“三双一突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2010-2011第二学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09级展示设计教学中,实行结合实际设计项目进行教学,项目实施和课堂有机结合,运用“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1 明确项目教学理念

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和设置富有时代特征的职教类课程,是当今世界性的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趋向。项目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课程模式,其萌芽于欧洲教育的劳动思想课,出现于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20世纪中后期逐步得于完善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项目教学是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使得学生社会化、以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理论最早出现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此教学方法经香港传入,在国内最早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文献出现于1998年,在当代各级教育和企业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项目教学理论的内涵,结合我院“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学生参与具体项目,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使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和锻炼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又能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按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2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的可行性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做一体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学生直接接受任务,并收集相关数据和实施项目的教学法。学生可以随时寻求教师的帮助,但一般将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内容。项目教学法所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实际操作最终完成作品的形式,以便自主地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一个项目活动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的综合训练和提高。学习过程将会成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设计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和方法。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一个项目活动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的完全符合教学要求。

3 接受设计项目任务

“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是由香港知名企业家陈晓辉先生捐助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而建立,2011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馆内收藏有陈晓晖先生捐赠的各式汽车模型和书籍。收藏馆将设于学院图书馆二楼,占地面积120平方米。项目实施之前,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对汽车模型的基本知识和汽车文化作全面的了解,借此引出项目任务――“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的展示设计。

4 制订展示设计项目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09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2)班共46位学生,按每组3-5人共分成10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教师根据学院分管“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项目的领导提出的要求,以及展示设计原理,强调学生要以创新、实用、美观、经济为设计标准。每个小组根据场地测量的数据和汽车模型资料,进行任务分工,写出展示设计计划书并进行本项目的初步方案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参考和指导意见,学生对各方案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5 项目实施过程

学生根据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及分工进行搜集资料、开展调研、设计及编写设计说明,教师检查学生制作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5.1 资料搜集。

查阅由香港知名企业家陈晓辉先生提供的汽车文化资料和书籍,并从本院图书馆和网络搜集汽车文化资料,筛选出与本项目设计相关的信息。

5.2 开展调研。

组织学生参观会展中心、海南省博物馆、国际汽车会展,走访汽车卖场、明珠广场精品店、友谊商场精品店,对现实中的会展情景、现状和汽车文化作全面的了解,并作文字记录和拍照。

5.3 设计。

5.3.1 平立面草图:根据收集资料、收藏馆筹备组领导的意见和现场采集的场地数据,在平面中以界面处理空间的划分、分隔和组合关系,确定展示风格形式。灵活利用展台、展具、装饰展架对空间的分隔、衔接和组合,注意空间的秩序、序列、导向、渗透和流通性处理,明确空间的参观流动线向;

5.3.2 规范制图:根据草图绘制平、立面图纸,要求比例、尺寸、单位、图标的准确性,展台、展具、展架和空间节点要绘制详图,标明运用的材料,并注意成本的控制;

5.3.3 效果图绘制:根据标准平立面图绘制效果图。确定空间的色彩基调,注意材质的熏染和灯光效果处理。

5.4 编写设计说明和制作PPT设计汇报。

根据设计方案编写设计说明和制作PPT设计汇报。

6 作品检查、筛选及评估

6.1 学生自评。

每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及本人在组内的贡献进行评价和总结;

6.2 他评。

通过PPT设计汇报,各小组自我讲解设计方案,并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

6.3 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设计要求对作品评价各小组设计方案,并重点分析优秀设计作品,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展示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进行总结。

6.4 筹备组点评并筛选出最终用于施工的设计方案。

由教师在十套设计方案中挑选出六套方案,送学院汽车模型收藏馆筹备组,由筹备组领导审核并作出点评,筛选出最终用于施工的设计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本展示设计项目教学活动最终中标方案为廖凤娟、易红艳、蔡娜三位同学的设计作品。

由教师挑选出五位优秀同学,对筛选出最终用于施工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经筹备组领导审核通过并交付专业公司施工。教师督促学生对项目施工实施跟踪,并作项目跟踪记录。(注:本展示设计项目已施工验收完毕,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6.5 评估标准。

本展示设计项目教学活动的评分标准以中标设计作品为最高分,其余小组作品将以此为标准依次进行评估,占总成绩的70%,结合平时成绩和表现的30%为最后成绩总分。

7 项目教学总结

通过此次“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项目的实施、教学反馈及教学效果多方面均有所体会。

7.1 符合展示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

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同学们经历了一个实际性的展示项目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初步掌握展示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展示设计的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达到了课标中的要求。

7.2 契合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

“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这一设计项目对于大二的学生来说,开始虽然是一个陌生的项目,但是通过了解了大量的汽车文化知识和调研,从陌生到熟识,逐渐进入项目设计角色,最终完成设计方案。

7.3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在“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项目教学的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与跟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在教室中听讲的沉默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在学生的设计总结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展示设计有了正确的理解,在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上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7.4 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这个项目的设计,学生对于展示设计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设计素养。

7.5 教学反思。

“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这个项目有它自身的优势,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体现展示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时候,有关展示设计的视觉传达与空间设计相结合的知识和内涵明显覆盖不够,并且整个项目的设计难度不高,在承载展示设计的整个内容方面略显简单。这样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再追加一个难度稍大的项目,如模拟会展设计、商场橱窗或精品柜等项目的设计,这样使得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更加完整的展示设计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