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提高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本市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初期,人们对此项工作重视不足,“中心”教育指导工作只能面对本校具有不同程度残疾的学生开放。为了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我们利用板报、广播、媒体,广泛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走进社区、家庭、学校,介绍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通过走访,我们发现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远远超过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关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精神需求及思想道德培养,一些青少年心理存在着严重的不健康因素,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进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下发心理测试题和辅导资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予以教育指导。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一个又一个来访者,从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广泛的宣传,满腔热忱的工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氛围,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真情沟通,让青少年不再迷茫,牵手爱心,让孩子们走出困境
1. 以人为本,深入调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心理问题。据调查统计,有26%的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有的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青春期逆反、交友早恋、脸上长青春痘等,而学习压力大、缺少最佳的学习方法、青春期逆反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分别召开了家长面谈会、学生座谈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家长的困惑,我们发现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溺爱、粗暴、放任不管、事无巨细、期望过高、挖苦讽刺,还有一些家庭父母离异、留守儿童、隔辈管理,这些都是引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在全市开展了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各学校征订了家教指南,坚持每周五下午家长接待日接待家长的来信来访,通过热线电话、网上答疑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坚持每月一次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发讲座材料、反馈教育信息、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2. 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青少年正确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青少年年龄小,简单地说教、乏味地劝说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生动有趣的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拓宽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心智、疏导他们的心理。
我们针对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开展了“我的青春我做主,学习方法大比拼”活动;针对孩子与父母对立,青春期逆反,开展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亲情互动”活动;针对师生关系紧张,开展了“教师心语、学生感言师生交流”活动;针对学生交友、早恋等心理问题,开展了“走进花季,青春宣言”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青春期生理变化,开展了“健康知识讲座”。各项活动紧扣主题、抓住问题、设计新颖、参与面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篇2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问题 素质教育 干预手段
一、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重视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最为重要。因为未来是一个复杂多元、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各方面的挑战,挑战终究要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如逆境失败和挫折等,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成为优秀的人才。
然而,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诸如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心理。这些心理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过度焦虑、学习不专心、怕吃苦、遇到困难缺乏勇气,在群体生活中极为自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加速推进素质教育,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只有从教育内部着手,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二、青少年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表现纷繁复杂,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后天的、主观的、客观的,一般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与其心理发展关系甚大。家庭的政治态度、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和环境氛围等,都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纠纷、父母离异使子女心灵受到创伤,造成孤独、抑郁和焦虑。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观点、态度、方法上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甚至走上犯罪。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或苛刻,都可能使孩子形成骄横幼稚和压抑封闭的心理。
2.学习方面。中学教育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对学生心灵来说无疑是阳光雨露。良好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优美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相反,教师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素养不高,教育方法不当,讲课乏味、讽刺挖苦、侮辱人格、体罚,等等,必然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压力,使之产生逆反变态心理,加剧学生恐学、厌学、不学的不良心理。
3.自身心理。处于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发展,进入“躁动期”、“心理断乳期”、“自我觉醒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是正常的。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沟通,则很可能使他们产生过度抑制、兴奋或盲目冲动的心理障碍。
4.社会生活。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经历、遭遇、突发事件也会导致心理障碍。总之,影响青少年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怕,因为他们心地单纯,思维敏捷,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可塑性大,只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促进其逐步完善,健康发展。
三、解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针对青少年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教师要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策略,排除心理障碍,塑造健康心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使青少年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1.热爱学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爱的效应。罗森塔尔效的心理学实验表明:积极的暗示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帮助个人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如果教师以期待和情感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幸福、欢乐和奋发向上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家庭环境是指孩子家庭的结构、气氛、经济背景等,它影响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解释人际互动的思维模式及自身的角色定位。消极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用一种灰色心理应对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冲突,而不是积极应对,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积极保持与学校联系。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建立起互动平台,如家长会、报告会、座谈等,以此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在日常教育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孩子心理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心理带来难以抹平的伤害。鉴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家长学校应当做好工作,尽可能地使孩子远离不良环境。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抵御丑恶现象侵袭的能力。
3.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构建三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社会、家庭三级心理健康互动体系。在学校层面,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辟心理咨询热线,社区与学校配合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健康问题的关注及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以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总之,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通过强化“绿色家园”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网络建设、人员队伍建设,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和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疏导,促进未成年心理健康成长。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性,及时解决青少年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二、方法措施
1.继续加强“绿色家园”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绿色家园”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必要的图书和活动器材,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
2.进一步强化“绿色家园”组织机构、帮扶队伍建设,落实帮扶任务,健全工作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发挥“绿色家园”(青少年帮扶基地)职能作用,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重点抓好劣迹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诊疗、预防和控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3、进一步完善全镇未成年人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青少年基本情况调查摸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子女、贫困家庭学生、辍学青少年、吸毒人员子、服刑人员子女、无业在家闲散青少年等特殊群体要采取逐人建立档案,确保辖区内所有重点青少年全部纳入“绿色家园”帮扶工作范围。
4.进一步强化“绿色家园”帮扶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帮扶办法、帮扶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好帮扶志愿者与重点青少年“一帮一”“多帮一”帮扶活动。重点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为重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理及心理环境。
5、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复查、及时掌握帮扶对象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及时解决帮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帮扶效果。
6.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和未成年人集中优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完善中小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制度。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6.充分发挥各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平安之声”有线广播的作用,加大动员和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为我镇“绿色家园”工程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
三、组织领导
1.落实“绿色家园”网格化管理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高效运转。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成立镇“绿色家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武装部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关工委,负责“绿色家园”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全镇“绿色家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2、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是“绿色家园”村网格中帮扶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级“绿色家园”网格化管理工作。带领子网格负责人组织和动员群众,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帮助,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4
关键词:高中;青少年;心理危机;原因;表现;预警;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151 ― 03
随着教育、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丰富的物质资源、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在给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质的保障之外,也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随时随地会受到社会、家庭、同伴以及学校等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学生陷入危机。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减轻焦虑、抑郁等负向情绪的影响,避免自⒌榷裥韵窒蟮姆⑸,是当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高中学生心理危机内涵
当下心理危机研究领域较少关注青春期阶段,边玉芳等人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将青少年心理危机定义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遭遇一些突发事件或一系列负性生活事件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原因是他们先前的资源和应对机制无法缓解这些事件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这时,青少年需要求助他人的帮助才能使自己重新恢复心理平衡。同时,临床专家认为,青少年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综合症状和前驱表现。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危机的处理能力水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当下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高中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一)青少年心理危机原因的研究
Hoff将认为心理危机源应当包括三种类型:境遇性危机源(地震、身体伤残、丧亲)、阶段转换危机(青春期、退休)和社会/文化危机源(网瘾、偏见、抢劫)。在此基础上,环境压力理论强调,常见负性生活事件也是重要的心理危机来源。诸多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同样能够引起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此外,累计的日常琐事也会造成个体心理状态失衡。
万俊认为对于我国青少年来说,内心矛盾冲突所引发的挫折耐受力降低、过重的学业压力造成的心理机能改变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重大精神刺激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危机源。
蒋S、边玉芳在《青春期心理危机类型、危机特征及干预现状剖析》一书中,在浙江省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得出青少年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的原因是:人际关系(26.4%)、意外突发事故(21.6%)和学习压力(11.2%)。
王成果认为,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危机的几种主要诱因为:1.生活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对现实生活失望,不能适应新环境等),2.人际交往障碍(被人误解、排斥,工作学习进展不理想),3.重大事件的影响(考成绩不理想、升学失败、失恋、父母争吵、离异)。
已有的研究表明,引发现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主要集中于经常发生的生活事件,一种或几种生活事件的累积影响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向影响,个体心理水平的失衡。
(二)青少年心理危机表现的研究
当个体陷入心理危机时,其生理、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樊富珉教授认为,个体的心理危机一般会持续4-8周,集中体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生理方面主要包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食欲下降等;情绪与个体应激结果有密切联系,如焦虑、抑郁、沮丧、过分敏感等;在认知方面,陷入心理危机的个体往往会出现错误认知,对个体不能做出正确评价,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等;在饮食障碍、社交恐惧均是行为方面的表现形式。
王成果通过理论分析,认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主要为:一是缺乏自信、自卑,悲观、绝望;二是逃学、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三是极度抑郁、孤僻和焦虑;四是对社会、他人等一切冷漠;五是遇到一些重大生活事件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
边玉芳等人结合贝克抑郁问卷、抑郁体验问卷,编制了《青春期心理危机表现问卷》,通过问卷得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主要为各种负性情绪与行为、认知偏差、躯体和自残自杀等行为。
由此可见,当青少年处于心理危机时,其表现可以视为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综合症状和前驱表现,预防及干预工作者可以通过青少年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变化对青少年是否处于心理危阶段进行甄别,从而进行下一步的观察和干预。
三、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建议
(一)学校心理危机的预防
心理危机是指危机源所带来的挑战与伤害超出了人们有效应对的能力范围,从而打破人内心的平衡,从而产生内心的混乱和不安,所以提升学生的有效应对能力是学习心理危机工作的第一步。但目前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主要集中于心理危机的事后干预,消除危机个体的当前症状,缺乏普适性和预防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所以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着眼于心理危机的预防。
有效的危机反应源自于充分的预防和准备。对于学生来讲,心理危机可分为两种,一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危机,二是无法预防的危机。对于前者我们要做的是提前做好预防,将危机源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并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减少危机的发生。对于后者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复原能力,减少危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伍新春、林崇德等人认为,在灾后心理危机工作中,建立在预防机制中的努力是最有效的,在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更是如此。具体而言,学校的危机预防可以从普及型、目的性和针对性着手。
普及型的预防是指,要将所有学生纳入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形成一种健康、安全的学校氛围,进行安全教育,制度安全计划。
目的性的预防是指,有目的性的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传达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修正学生不良认知,为学生储备应对危机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同时任课教师也要掌握相关心理知识,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奖励或惩罚;在课堂上增加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讲授,端正学生对待考试成绩的认知;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减少误解和矛盾。从源头减少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
针对性的预防是指,对于正处于高危时期和负性生活事件中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及时给予疏导和干预,防止此类学生出现心理失衡。
(二)学校心理危机的预警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征兆和表现进行识别和预测,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将心理危机对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的个人信息及家长联系方式。通过定期心理健康水平的普查与排查,将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纳入心理危机预警库,作为并将普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着重观察预警对象的情绪、认知、行为等表现,及时给予干预。
2.建立朋辈预警制度
朋辈是与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群体。通过心理健康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建立心理危机上报网络,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同伴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上报给班主任或心理教师。
3.确立预警时期
高中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有生活事件引起,把握能够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时期,对重点对象重点观察,能够有效地及时发现预警对象。
重大考试和考试结果公布前后,应当注意观察是否有学生会因学业压力陷入心理危机,尤其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父母期望高和考试失败等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新生入学、开学时应当注重此时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是否对学生造成健康与适应造成影响,对住校、租房等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在重大的社会事件或灾难发生时,如地震、火灾、同校学生自杀等问题,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以防学生陷入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中。
4.明确危机高危对象
高中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由明确的负性生活事件引起,故及时了解生活事件的发生,有利于预测高危学生。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不良的家庭环境及家长投入,不良的学校教育及学业压力、严重的人际关系和其他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引起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首先,学校应当了解学生的大体家庭状况,对于单亲家庭、存在较多争执和暴力的家庭、家长性格偏执的家庭、管教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家庭中的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其次,经历考试失败的学生可能经历受惩罚、情绪低落进而与父母、教师和同伴引起争执、出现不良行为等一系列连锁性负性生活事件,所以在考试前应对学习压力大、自我要求严格的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在考试后对考试失败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以减少心理危机的产生。
再次,学生近期出现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是引发心理危机的原因,也可能是陷入心理危机的表现。人际关系问题涉及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恋人关系等。学生发生人际关系问题时,其情绪、言语、行为都会有所表现。
最后,现在校园暴力、在校生自杀事件频发,亲友的患病、去世以及钱财等贵重物品的丢失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建立班主任-心理教师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结合学校实际,将班主任纳入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中。
心理教师帮助班主任了解心理危机相关知识,掌握预警和识别高危对象及危机对象的技能;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情况反馈给班主任,使班主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
班主任把握预警时期和预警对象,观察学生情绪及问题行为。利用家长会及家访,及时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和亲子关系;随时与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学生课堂表现;通过周围同学了解高危学生现状。将可能陷入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心理教师,及时采取干预。
(四)心理危机的干预
在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青少年进行干预时,应当遵循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过程,进行以下程序
1.确定及评估问题
在面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求助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共情、理解、真诚、接纳等技术,确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在评估学生问题时,要评估学生当前的生理、心理、心理社会状态,并通过评估学生的应对技巧,判断当下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在评估学生的应对技巧时,要掌握以下方面内容:
(1)先前学生是如何处理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的?
(2)学生是否已经使用惯常的应对方法?效果如何?
(2)学生是否有计划作出自杀、他杀等极端行为,或是否有进行极端行为的打算?
通过评估,形成一个全面的诊断,并且要评估W生所在的环境,确保学生的安全。
2.给予学生支持
干预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向学生传递干预教师是愿意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在干预初期,干预教师不要针对学生的观点和行为作出任何评价,要以无条件的方式积极地接纳和理解学生的经历与想法。
3.提供可利用资源
学生大多都是因为惯常的应对方式不足以渡过当前危机而陷入心理失衡状态,故而此时的干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意识到当前还有其他的应对方式或者可利用资源。
干预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帮其寻找最佳环境支持,让其分析有那些人在当下可以为自己提供帮助;为学生提供新的应对方式来尝试应对危机;修正学生的错误认知,用积极、客观的方式重新审视当前危机。
4.制定计划、治疗性干预
通过对于学生可利用的资源的分析,与学生一起制定干预计划。在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有信心自己能够顺利的度过危机,并在危机中获得成长。
在进行干预时,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心理危机性质以及惯常的应对机制,灵活性地采用各种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当前的不良情绪,说明当危机出现时,被不良情绪困扰是正常现象;帮助学生客观地面对现实,使其分清幻想与事实,尽量减轻学生对他人的怨恨和职责。
篇5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逆反心理无论是对青少年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
2.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二、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观念。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
2.家庭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这种环境如果有缺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协调或不堪重负,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迁移到学校来。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网络)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态的形成。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正、负影响进行系统化研究,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突破口。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
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增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如开展学生量化达标活动,“三文明”创建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导检查等,既可从正面教言人手引导学生,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3.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4.注重了解青少年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5.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方法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探究的一个课题,掌握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实质,了解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已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名词,它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2014年8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国际青年日的致辞中提到:青年时期是充满重大变化的时期,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旅程可能会十分复杂,常常引发许多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次国际青年日的主题是“青年与精神健康”,口号是“精神健康事关重大”。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领域,这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为了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追根溯源地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万人死于自杀。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王声涛)。纵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家庭
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多来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及家庭教育失当的家庭,长时间的家庭亲情缺失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无助感和自卑感,这些孩子心理相对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自尊心强,处理事情的方式较为极端,容易从悲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成员患急重病、父母关系紧张和邻里关系不好。
(二)学习
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一是恐惧,二是厌学。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生的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三)社交
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和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别注重感情的交流。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缺乏换位思考和共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导致产生友谊的对象不稳定,友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造成社交往来的挫败感。社交方面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几位的有被人误会、受人议论、当众丢面子与好友发生纠纷等。
(四)社会环境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当代青少年,还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这种模式导致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盲目性,并没有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再加上社会激烈的竞争,等到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又不知何去何从。另外,青少年受到急功近利社会急躁情绪的感染,影视作品追求享乐、崇尚暴力的不当宣传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五)学校、社会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心理课程的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由于学校师资缺乏,一些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该向哪里倾诉。
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润物细无声”———契合课堂45分钟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上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作为学生成长期的“关键伴侣”教师,除了承担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是学生心理上的支柱。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摒弃传统“填鸭式”的封闭教育,转而进行共情式的开放教育,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感受教师给予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变为自我约束,被动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例如在《语文》课本史铁生所写的《合欢树》一文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加入“我眼中母亲”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诉说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朴实平常的话语、一桌倾注亲情的饭菜,彼此分享母亲操劳背后那份浓浓的母爱,利用一点课堂时间让每位学生给母亲发一条“妈妈,我爱你,您辛苦了”的短信,感悟感恩教育,让学生逾越“爱要大声说出来”的鸿沟,拉近自己与母亲、与家人、与朋友、与教师、与社会的距离。
(二)“净化心灵”——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教师走进学生的最好机会,教师脱去威严,脱去权威,拉近距离,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学生的心里,同学生共呼吸,感受学生内心的纯净。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会经常去学生的宿舍,而这个时候是学生们最高兴的时刻,学生会挽留教师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她们会把教师当作自己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当学生对你信任的时候,也是她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也是心理健康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时候。面对青春期的许多困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自我暴露。例如女生会很关注自己体重,那么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青春期面对体重飞涨时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适当锻炼、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去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跟教师的交流,及时发现青少年在心理上的“症状”,“对症下药”开出“心理处方”,用我们“爱”的药剂去“治愈”青少年心理的创伤。
(三)“爱的力量”———让家庭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首要的作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也是父母。父母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正确的面对孩子逆反期的这一客观事实,用爱感化孩子,理解孩子心理上、自我意识上的成人感,正视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学校应指导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成长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四)“搭建平台”———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
青少年不是游离的个体,他们最终要融入社会的团体里。社会环境影响着青少年方方面面的成长。例如,学生看到现在就业难的现状,对自己未来就业渺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过怎么的生活,自己也没有目标,因此学生可能会先从思想上忽视学习,进而影响对生活的进取。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舆论媒体的正确引导、社会团体的融入、政策法规的保障尤为重要。例如,校企合作就是转变理念、深化教育、拓宽渠道、解决就业的最好范例;学校可尝试与社区结合,通过社区开展所在辖区的用人单位进学校进行招聘,或者通过社区平台,学校将社区收集的招聘信息定期给求职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招聘的工作动态,确保青少年“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乎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兴旺,这也是一项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我们应该真诚而又细心的关注、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3]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篇7
关键词: 青少年;问题行为;YSR量表
青少年期是毕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按照霍尔的观点[1],个体进入青少年期,便进入了一个"暴风骤雨"的时期,注定要经历动荡与冲突的过程。青春期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时期,其生理特征出现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是心理冲突、情绪问题及人格障碍发生的高危时期。处于自我同一性危机中的青少年,必然在社会变革中的震荡中经历着最强烈的社会心理阵痛与价值观冲突引发的迷茫。不少中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与家人相处、性的诱惑、学业压力及自我形象的建立等方面,因为不敢承受这些挑战产生了压力而导致其自尊心受损,使他们不愿承担、不敢面对逆境的挑战,从而产生问题行为。如果这些问题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阻碍个体将来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问题行为的概念、学生行为的类型和表现、我国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地区问题行为的具体现状研究的很少。当前国内只有北京和成都两个地区在2005年运用YSR量表对当地青少年问题行为进行了测评,所以对其它地区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现状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此次调查研究主要是根据目前国内外拥有的研究文献,对X市作抽查测量,考察问题行为是否具有地区差异性。
一、资料与方法
(一)测量对象
本次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湖南省X市两所中学抽取了300名中学生进行测验,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为94.3%。其中,男生149名。女生134名。男女比例为1.1:1,平均年龄为(14浚┧辍
(二)测量方法
一般情况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和家庭的一般情况,如个人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等。
青少年自评量表(Youth Self-Report,YSR)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Thomas M. Achenbach于1987年编制1991年修订的评估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工具,在正常与异常的分界值问题上,Achenbach推荐以标准化样本YSR总分第90百分位数和各综合征得分第98百分位数作为分界值。本次调查研究使用问题部分,由112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根据问题的发生程度或严重程度分为三级评分,由青少年本人评定自己最近6个月的情况。分值越高,表示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大。YSR问题部分男性和女性都有8个综合征: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前3个综合征构成内向性问题因子,最后2个综合征构成外向性问题因子。
二、结果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按照YSR使用手册所规定的记分方法确定YSR总分,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方差分析。
(一)青少年问题行为检出率分析:
表1:283份问卷问题行为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以YSR各综合征得分的第98百分位数和总分的第90百分位数作为正常与异常的分界值,有一个(或以上)综合征得分或总分高于分界值的个体均视为异常。根据这一标准,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283名娄底市青少年(12-16岁)中可能有行为问题的有38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42%。其中性别分布为男生23名,检出率为15.43%,女生15名,检出率为11.19%。问题行为出现的高峰期为14-16岁。
(二)青少年问题行为检出率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分析:
表2:各项行为问题的性别分布
经卡方检验,283名青少年中出现的行为问题无显著性别差异(p2=0.537,P>0.05)。在8个综合征中,男生以过失行为、思想问题、攻击等综合征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37%、4.70%、4.03%,女生以退缩、焦虑等综合征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22%、4.48%。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被调查的283名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年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27,P
此次调查研究发现,根据规定的评定标准X市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42%,介于13.01%(北京地区)和15.1%(成都地区)。这说明娄底市青少年所存在的问题行为形式不容乐观,这就提醒我们不得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
三、预防措施与矫正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发展中最关键的时期,如果发生问题不及时干预便会埋下恶果,滋生发芽,日后很难矫正。了解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预防和矫正的前提,预防和矫正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一)预防措施
1、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提高青少年的认识能力,使他们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以及他人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其次,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再次,要帮助青少年锻炼坚强的意志力,坚强的意志力能控制自身不良的情绪冲动、抗拒外界的不良诱惑、规划和实现正常行为。
2、优化父母教育态度和家庭教养方式
随着青少年身体外形的急剧变化和生活能力增强,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渴望了解"大人"的世界。沟通交流是双向的,孩子也会逐渐的敞开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亲子之间亲密度,也会提高整个家庭的凝聚力。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心理发展有动荡、不稳定的特点,问题行为也多在此发生。因此,应提倡家长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一旦发现问题行为,冷静处理,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摸索出正确教导方法[4]。
3、改善学校环境,注意问题行为
学校是继家庭之后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场所,班风淳朴的班级里同学间形成了良好、持久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任课教师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处理好同伴之间关系。还应注意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察学生同伴、朋友间的交往细节,及早发现问题就能做到防微杜渐。
4、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必要条件,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都与一定的外部条件主要是周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不良和丑陋的社会现象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促进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发展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主要目标。增强社会的支持力度,采取措施扫除社会种种丑恶现象,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比如无证经营的网吧、录像厅等。
(二)矫正对策
近年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更加突出,并引起了社会上不少人的议论纷纷。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已成为青少年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及早发现和诊断,给予正确的矫正
在青少年群体中,那些心理成熟程度较低,认识水平较低者;那些道德观念稍差,缺乏抗诱惑能力者;那些情绪容易激动自我控制较差者;那些情绪反应不足,容易消沉孤独、性格过分内倾者,往往是问题行为的"易感人群"。一旦发现他们出现问题行为的端倪,就应当立即给以矫正,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一般来说,问题行为开始发生时其程度都比较轻,行为方式尚未稳定,矫正起来也比较容易,多数通过说服、疏导、行为的自我监督即可矫正。
2、多角度促进问题行为的积极转化
问题行为的矫正说到底就是设法使各类问题行为转化为正常行为。同时要防止各类问题行为向更消极方向转化。首先,了解各类问题行为转化的难易程度和转化机制。其次,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群体或个体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有的放矢的矫正。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不同群体问题行为的特点,比如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问题行为都有所差异。从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看,青少年罪犯中多数人是由品德不良行为未得到及时地矫正而导致的结果。
3、提高青少年主动矫正的积极性
问题行为的矫正要借助于青少年内在的积极因素,我们应当相信青少年具备这种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社会化过程和社会适应过程中,无不存在着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存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斗争。而只是那些发生问题行为的青少年其消极的心理因素一时占了上风,削弱或掩盖了积极因素。
一方面,我们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青少年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青少年的行为动机;另一方面,应当设法帮助青少年,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那一面,树立一个新的自我形象,并以这个形象为立足点加强自我功能,增加自己掌握自己,作自己主人的意识,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
4、适当地运用心理行为矫正技术
适合于矫正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技术主要有:说服疏导法、环境疗法、改变态度疗法、自我管理疗法、自我表现疗法、行为想象疗法、厌恶疗法、行为限制法、行为示范法、情绪感化法和实践参与法等。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它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涵盖了多种资源。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作用,对我们有效预防和矫正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意义非同一般。青少年问题行为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界共同协调配合,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社会对问题行为青少年进行教育,积极的预防干预形成一种强大的保护屏障和教育合力,才能解决问题。总之,对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教育和矫正,需要多管齐下,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强大后盾,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以健康的身心和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彻底摆脱自身的问题行为而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3:187-189.
[2]崔丽霞.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篇8
【关键词】 自杀;倾向因素;因素分析,统计学;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R 395.6 R 179 B 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800-02
自杀指的是致命的自杀行为;有自杀行为但未致命的是自杀企图;而有自杀的想法、念头则为自杀意念。在有自杀意念的人中,5%将发生自杀行为。目前,自杀是造成青少年伤害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解南阳市青少年自杀倾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干预措施,笔者进行了该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南阳市职业技术学校以及重点与普通初、高中和l所综合性大学的在校学生共4208人,男、女比例为1.02:l。
1.2方法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研究方案》确定的统一调查表,结合南阳实际,制定南阳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基本信息表、调查学校抽样框架表和调查班级抽样框架表,由经过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学生匿名填写,然后放入密闭的问卷回收箱。
1.3统计分析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自杀倾向现状在过去1 a中有自杀意念、有自杀计划、有试图自杀行为的学生总报告率分别为24.9%,6.8%,1.9%。高中生3项指标中女生均高于男生(χ2=值分别为18.99,14.99,11.89,P值均
2.2影响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单因素分析以自杀意念的有无为因变量(无=0,有=1)对相关因素进行赋值,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影响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自杀意念的有无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南阳市有自杀意念的学生达24.9%,而有自杀计划和有自杀行为的分别达6.8%和1.9%,高于上海市和北京市的调查结果。说明在南阳这样的中部欠发达城市,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还比较薄弱,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女生较男生更易产生自杀意念,与上海、北京两地的调查结果一致,可能与女生的心理承受力低、性情敏感以及男女青少年在家庭社会中的性别角色期待、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等有关。提示应加强女生的心理教育,减少自卑情绪,提高对自身的认知程度,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不同学段学生自杀倾向报告率不同,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大学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日趋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另外,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面临升学的考验,心理压力、竞争压力大,也容易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离异或单亲家庭的青少年不良心理及适应障碍发生率较高,由于他们的自卑和封闭心理,易产生负面情绪。调查显示,离异或单亲家庭的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是非单亲家庭的1.64倍。这些学生因父母不和、离异或丧失父母而引起自卑自闭等消极情绪,不利于个体自尊感和自信心的发展,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进而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产生较多的自杀意念。
大量研究表明,自杀意念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对自己通常有较多否定评价的人,相伴产生较多的抑郁情绪;认为学习成绩差和常因学习压力心情不好的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较多;概因对自己持有较多的否定评价,缺乏自信心而产生消极情绪。常受欺侮的学生,易情绪低落、悲观,如不及时疏导和帮助,很容易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从而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经常感到孤独的学生,由于比较内向、孤僻,缺乏与他人的良好沟通,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和困境时,不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孳生不良情绪。
篇9
一、霍妮神经症人格理论
霍妮神经症理论的总体思路是:在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复杂的矛盾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导致彼此缺乏安全感,产生基本焦虑;克服这种焦虑,而形成人际交往中的三种行为方式;在寻找解决冲突的策略中,又陷入了更大更深的焦虑和冲突之中,进而恶性循环下去。虽然神经症冲突分为正常人的心理冲突和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冲突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很好地把二者划清界线,有意识的改变到无意识的心理煎熬只是一念之间,那么关注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的内心变化和发展就显得尤为主要,及时地注意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减少内心冲突的发生,防微杜渐,在高压环境中成为自己内心的主人,塑造人格的整体性,才是我们防止心理疾病的重要方式。
神经症冲突的问题影响着生活在我们文明之中的每一个人,在霍妮看来如果我们文明越稳定,那么我们所遇到的冲突种类、范围、强度都会越小。回看我们今天的转型时期的社会文明,物欲横流、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房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不论生活在哪一阶层的人都不同程度的感受着生活的压力、竞争的残酷。社会的这些压力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给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压力。另外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年龄段,青春期本身的问题也困扰着他们。这些都使青少年过早地产生各种心理焦虑,严重影响着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以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内部并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分析青少年焦虑的成因,找到应对的方法,帮助青少年塑造自己的完整人格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办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
根据霍妮的观点,神经症倾向决定了神经症人格,神经症倾向的类型决定了神经症的人格类型。因此,神经症人格主要有三类:
(一)顺从型
这种人对友爱、赞许、伙伴和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等有一种神经质的需要。他们为了克服无助感而一味地去追求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去顺从他人,依赖他人。他们感到只有这样与他人在一起时才能感到安全。他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与他人的友好与和谐的程度,忽略导致自己与他人关系疏远的因素。他轻视自己,心甘情愿地把自己降到次要地位,把荣耀让给别人,主动承担责任,不考虑自己真实的情感,无意识地倾向于根据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具有强烈地依赖他人、接近他人的倾向。“他变得 “无私”,“富于自我辆牲”,“无所索求”,只有一点是他不断要求的,那就是别人对他的温情。他变得屈从人意,过分周到〈当然是在他可能做到的限度内〉。他事事赞不绝口,处处感激不尽,随时慷慨大方。他本人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在他心底深处他并不怎么关心他人,而认为他们虚伪自私”。
(二)敌对型(或进攻型)
这种人对权力、声望、财富、成功等有一种神经质的需要。他们为了克服敌对感而去追求成就和优越,企图以此来实现对他人的控制和支配,战胜他人,利用他人,攻击他人,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安全。他们拒绝真诚的同情与友谊,压抑感情,对他人漠不关心。他常常认为自己是最强有力的、最精明能干的,并把世界看成一个竞技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相互对立的战斗,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生的最高法则,具有强烈的对抗他人的倾向。这些对立倾向的出现,使得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基本冲突,从而打破他的“人格统一”。最后的结果是:对温和倾向的压抑必然增强攻击性倾向并使它变得更具强迫性。
(三)退缩型(或逃避型)
这种人对自立自足、完美无缺等有一种神经质的需要。他们为了克服孤独感而去追求绝对的独立和自由,他离群索居,不与任何人发生感情上的联系,与世无争,以此来获得安全感。他不希望他人介入自己的小圈子,他拒绝合作,回避竞争,限制自己的需要,凡事力求完善,以避免他人的帮助或指责,具有强烈地逃避他人的倾向。压抑一切感情,甚至否认感情的存在,以致于变得冷漠、孤僻。
二、青少年心理冲突的来源及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生理急速发展,社会交往空间不断扩大,社会角色多重性加强,人生压力相对集中,但自我概念尚不成熟,接受能力、承受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当他们面临各种外在环境的影响与干扰时就很可能会不适应,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形成神经症人格。
(一)价值选择的冲突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选择,转型时期中国的主导文化受到了来自多方面文化的冲击,主导文化所宣扬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取向也受到了其他文化形态的价值主张的影响,整个社会失去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和主导价值倾向,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人们现实价值选择的实际支配力大受影响,人们的集体主义淡化,个人主义、个人至上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市场,金钱主义、“一切向钱看”成了这个时代无处不在的价值标准。青少年一方面在学校课堂接受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又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社会复杂多样的一面,甚至深受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冲击,产生对主导价值观的怀疑和不信任状态,使他们在价值选择中无所适从,在认知中形成不协调的价值认识和价值选择,也容易使青少年陷入现实的伪装和美好的追求矛盾中。
(二)扭曲的学业压力
青少年一般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学习是青少年的首要责任,学业压力也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压力源。其实压力并不是来源于课业本身,家长及外界施加给青少年心理上的压力才是真正的“负担”。学业压力并不是一个学习成绩的问题,它还涵括了社会竞争压力的间接传递,造成众多综合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的转型期竞争压力大,结合我国的考试制度,外界的因素会过早的给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学业负担,最后体现在学业压力上。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升学,在家长和外界的思想灌输下学生将学习成绩看成是自己考上好学校的手段和方式,功利性的传统学习为主,身心压力巨大。在这样强大压力下,一些短时期内成绩差的学生就产生了逃学、厌学的行为。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是青少年获得心理支持和情感满足的重要场所,但是家庭带给青少年的除了情感的支持外,同样也有压力。已有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及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家庭管教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于干涉、过于保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易使青少年出现各种情绪、行为问题。而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等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发展。
中国人重视家庭,关注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广大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期望值不仅给广大青少年带来压力,而且这种包办式的教养方式使孩子缺乏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能力,一旦进入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他们就感到困惑、迷茫,处于适应不良的状况。
家庭结构缺陷(父母离婚、再婚、丧偶、分居等)会给青少年心理成长带来较大影响。在这种家庭中,孩子缺少爱护和关怀,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易使孩子形成一种不健康心理。怀疑、冷漠、孤独、反抗、报复等心理是他们的主要特点,进而演变成自卑、自暴自弃等不健康心理。另外,现在的家庭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青少年从兄弟姐妹中获得情感支持已经相当少,因此,家庭方面的情感支持也在减少。
(四)社会问题的冲击
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急剧变化,给人们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感觉敏锐、心智不成熟的他们更深刻地体验到社会文化变迁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多种价值观冲突、文化人格的冲突、较高期望值与现实不如意而产生的幻灭感。他们关注社会,并把社会与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所以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加突出。
现代文化在经济上是建立在个人竞争的原则上的,独立的个人不得不与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竞争,一个人利益获得往往就是另一个人的损失,这一情境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敌意增多,敌意渗透到一切人类关系中,竞争成为首要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潜在的敌对性紧张导致恐惧产生。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涉及主观因素的恐惧,是由于感到来自外界的强大危险而萌生的一种缺乏防御能力的感觉,在正常人身上就会表现出摇摇欲坠的自尊心,潜在敌对性的紧张、忧虑担心,含有恐惧和敌意的竞争心,对美满人际关系越来越大的需要。
当今社会另外一种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就是网络,网络文化、虚拟文化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青少年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开放的网络环境,各种言论和思想的碰撞,对于青少年来说无法分辨真伪和善恶,如果没有好的引导会导致青少年思想的混乱。在网络上有些甚至是有毒害作用的。例如,的书刊、录像带、VCD等,使青少年对性知识和性道德及暴力产生错误的认识,使青少年受到诱惑,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做自己内心的主人、塑造完整人格
当青少年出现焦虑心态和神经症人格时会严重影响着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在霍妮对神经症人格表现和原因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尝试着找到疏导青少年焦虑的正确路径,使青少年做回自己的主人,塑造完整的人格。
(一)尊重人的主体性发展
人的主体性一方面体现在青少年要形成自我概念和个人的认知体系。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焦虑是受内外刺激威胁自我的产物,而确定刺激是否对自我构成威胁,则取决于认知评价过程。在分析三种神经症人格的过程中发现患者的内心都是趋附于社会的,是对社会生活产生焦虑的基础上,才极端地产生某种需要从而产生神经症趋势。我们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受社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人的能动性,发挥人的主体性来应对社会的变化,才能减少心理冲突的产生。
焦虑程度较高的青少年大多具有“完美主义”的思维认知方式,而生活的非完美性、变动性和复杂性使得具备这些思维认知方式的青少年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过重,容易在遭受挫折时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甚至愤怒感,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心理。神经症冲突所涉及的问题也包括正常人,但正常人是可以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的,是可以主动平衡冲突的,而不至于走向人格极端。所以,我们要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悦纳自己,不断化解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帮助其建构合理的思维认知方式,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社会生活,正确面对包括学习、经济、就业等各方面的社会压力,适时的调节内心冲突,面对我们寂静而又喧腾的内心冲突。把各种外界刺激转变为实现自我和塑造超我的积极因素,在较高的自我和社会认同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消灭假象,真诚的表达情感
从三种神经症人格表现中我们发现他们都是强迫自己对一些真实感情的压抑,从而保持把自己封闭在追求的假象当中。在精神追求和现实的矛盾中憧憬着自己的美好夙愿,努力把自己变为想象中人,从而过度的追求亦或强制的压迫情感。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做到真诚的表达情感,对社会的丑陋现象表达憎恶,对美好事情倾之于赞美之情。积极向上的面对人生的起落和成败,把人的情感表达和自己的生活轨迹达到一致,正常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及时发泄内心由冲突造成的情绪紊乱。
(三)注重文化环境的塑造
霍妮在解决神经症人格问题上是有局限的,他只强调“救人而不救社会”。但是从霍妮对神经症人格产生的根源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神经症人格产生于我们的文化环境,产生于我们的人际关系的紊乱,那么要想从根源上来改变神经症人格,那就要着重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改变社会的基础上来改变我们人,文化环境对于我们完整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注意减少导致青少年焦虑情绪产生的危险因素,让青少年能在一个稳定、和谐,没有威胁,没有恐惧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为了减少自身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青少年还应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让自己在身心两方面获得平衡的发展。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导致个人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的社会因素正在增多,但是,如果青少年能有效地调整自己的不良紧张情绪,让自己的身、心有规律地得到恢复,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在正常的生活规律中,求得身、心的平衡发展。
篇10
摘要: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这本是心理动机学的主要观点,但把它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未尝不可。近年来,随着社会暴力的事件的频繁发生,而且这些暴力事件的发生人群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所以这就引起一部分学者的关注,而经过研究发现,这两者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也有不少的人士呼吁大众传媒应该对孩子负责,减少暴力与黄色镜头的曝光率。而本文,以射击场以及与之有关的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附近人群的暴力事件以及施暴人的心理特征,进一步通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提出可行的教学建议,降低暴力事件以及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理 暴力 射击教学 措施
一、射击中心的人群
(一)射击中人群的心理现象
由于射击教学中心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超负荷的运动量,这样很容易对其中的学员造成种种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那些心智尚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如果不好好引导的话,很容易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又具体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倾向。1.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是迟钝的,感觉需要适宜刺激引发而且会有适应现象和相互作用。2.情感过程:情绪暴躁本来就是处于青春叛逆孩子主要的特征。而处于该阶段的青少年对异性的吸引力刚刚出现,对性等更是产生了幻想。3.意志过程:意志力薄弱,没有完整的是非观,不分后果,容易激发危险。4.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急躁,没有一定社会经验,一旦发生了不良的行为,只能是逃避,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信心,容易造成懦弱的性格的形成。5.个性心理倾向:对个性和自由的极度渴求,动机明确去略显幼稚。
(二)射击场所的人群的暴力体现以及暴力发生率的调查
射击场所中人群的暴力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暴力文化的过度渲染。射击活动一方面刺激青少年产生施暴的冲动,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在暴力活动中更加肆无忌惮,平时训练上的技巧,再加上天生的模仿能力,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青少年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没有很好地择友观,极容易受他人的诱使,所以射击场所中的青少年人群的犯罪主要以团伙为主,在情绪极为冲动的情况下,不顾后果,做出不良的行为。从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青少年犯罪团伙作案来看,具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所犯的罪行性质越来越严重,到1995年,未成年刑事案件作案成员数占所有刑事案件作案成员数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20%以上,下降到了10%左右。所以说从比例上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并未比过去增加。
二、暴力事件分析
(一)射击中暴力事件发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射击场所中的犯罪人群的主要心理特征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对人会产生一定的恐怖和恐惧心理,对异性具有较强的幻想。射击场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样往往会使处于该场所的人群,产生一定的抑郁症,进一步会有封闭心理和变态心理的产生。由于长期的训练和闭锁,处于射击中心的人群在与外界人群进行交流时会感到不自在和脸红,害怕与人对视,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且会善于观察别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并且容易错误解读,影响与别人的正常交往。长期以往,内心极度扭曲,容易产生极端行为。由于像一般的射击场所,同性较多,异性较少,而又由于心理发育的需要,性意识的觉醒使得青少年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困惑和强烈的兴趣,容易使促使青少年扰行为的产生。另外,大量的高难度的训练,容易造成涉及人群的情绪紧张,产生巨大的压力。有些人在无法承受巨大压力后,就会产生反抗情绪,出现家庭暴力和结伙斗殴,寻求发泄。而且,再加上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增强,更渴望深厚持久的社会交往。由于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措施,是青少年产生了错误的法律意识,而实际上青少年越来越呈现出早熟的倾向,因为法律处理较轻,使得这部分人在行为的发生的更加表现的肆无忌惮。
(二)射击中教学中心的课程安排以及暴力事件的预防措施
针对射击中人群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以及日益增长的暴力发生率可以看出,目前,射击中教学中心管理中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亟待通过课程改革进行有效地解决。再加上一般射击教学中心的老师本来就是技术出身,没有普及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自身修养,使得在针对这部分人群的教导上不能够进行有效地疏导,因此,针对这种现状,射击教学中心应该增加有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法制建设的相关课程,定期让一部分学生参加社会义工的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及时对内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安排心理医生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咨询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生活中的困难,达到心与心的交流。这样一来,可以防止外来暴力和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上的侵蚀,对于那些有一定的家庭缺陷的学生给予很好的诱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总结
虽然,近年来,有关射击场所的人群犯罪事件的持续增加,但相信,只要把握了这些人群的犯罪心理以及相应的心理特征,加上良好的教育引导和课程改革会使得出现在这一行业上的暴力犯罪事件频率有所降低,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项很好的运动上来。虽然,目前我们还只能提出一些很浅显的预防机制,但是我们相信,未来有关这方面的教育制度能够越来越完整。
参考文献:
[1] 钟华,涂端午.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J].云梦学刊.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