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案例 特殊教育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现在,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案例教学也慢慢起步,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这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不到任何作用。而案例教学则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新,使课堂教学氛围活跃。
一、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专业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特殊学校教学工作者,能够对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只教给学生怎么做,内容安排落后,很多内容并不符合社会实际,课堂枯燥乏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导致教学效果低下。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而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这也是案例教学应用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的讲授不真实可信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是教师在实践中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总结出的,绝不能由教师通过理论知识虚构。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其真实的细节,让学生犹如进入真实的情境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亲身经历、深入实践,采集真实案例。
2.案例教学的地位不明确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不能摆正案例教学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案例教学本身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但教师通常会过大渲染案例,不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滥用案例。这样的教学只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课堂气氛较好的效果,但是这样学生只能记住案例本身,而不能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显然不可取。所以,我们在选案例的时候要注意内容要与学生实践经验相联系。
3.案例教学中没有重视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到的都是死知识。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通常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的角色无法转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应先要进行消化,然后主动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提出的答案给予引导,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把问题和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育工作者对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的思考
1.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建立典型案例库
在中国,家长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都不会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儿童的事实。家长出于自己对孩子的保护,更不会将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学的案例进行研究。而且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更具复杂性,所以建立案例库的难度会非常大。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如果不帮助家长转变观念的话,就很难获得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与教师互相支持,这是能够顺利采集教学案例的前提。
2.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充分体现案例教学过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首先,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前提,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案例的内容也要体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相匹配。再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步骤缺一不可,而且步骤之间必须紧凑。教师要建立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最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3.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为实施案例教学创造条件
在课前,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做好计划。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要集中注意力思考。对于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需要自己在课后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用各种方法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自己,同时也积累了案例。
总之,我们已经开始在特殊教育专业领域中大胆尝试进行案例教学了,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是我们只要能意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继续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47-49.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12.
[3]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1)38-40.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字:特殊家庭;小学生;分析;思考
一、背景
某小学学校规模较大,学生来源基本相同,大多为附近小区的住户的子女。有一名二年级男孩子十分调皮,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上课经常傻笑,严重影响教学秩序,作业几乎不写,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老师们对于这个孩子的作业和成绩常常是抱怨有加。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班主任老师经过了解,知道了这个学生的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缺少管教,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怎么听爷爷奶奶的话,爷爷奶奶也感到束手无策。该学生的个人卫生也比较差,衣服比较脏乱。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之后,老师对他就一直比较关注,也常常关心他。帮他搞好个人卫生。显然是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现在的这些问题,包括了生活上的和心理上的都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父亲的疼爱,母亲的关爱,使幼小的心灵在无形中留下了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而同时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也不能细致地照顾到孙子,对于他的个人卫生也没有太大的重视,于是使得他平时在学校里邋里邋遢。
二、解决办法
班主任老师一直在思索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一种方法是与他交朋友。经常给予他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上积极启发他,帮助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予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缺少课外书也买给他;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他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鼓励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但是这对于老师的时间要求很高,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种方法是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 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这需要学生很好的配合老师,而这是最困难的。
第三种方法是与他的爷爷奶奶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但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年级比较大,对于这一方面也不是很了解,也很难弄清楚,同时也存在着沟通的问题。
三、启示
班主任老师细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了这个学生的问题,并且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行为对于小学老师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为本身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十分繁忙。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以后的小学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细心观察每个孩子,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作为小学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积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经过老师的努力,他的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老师的下一步的打算是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PBL;CBL;EMB;教学效果;实验研究
一、引言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源于1944年dewey的“民主与教育”,意指学生要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1]后来由美国学者Barrows于1969年率先在医学领域加以教学应用,它指在课程学习之前或课程实践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作为导向者提供必要的帮助,而讨论的主体为学生。PBL教学的优点在于问题解决之时,要求学生将以前所学课程的知识全部综合起来解决现有问题,不仅达成了学生打破学科的壁垒、独立自主进行知识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较好地锻炼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EBM(Evidence-based Medicine,循证医学)由Cochrane于1972年提出,指能够明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够获得的最好、最新、最佳的科学证据,同时,结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考虑个案的价值和愿望,对个案现实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2]EMB教学的优点在于帮助学生发现个案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升他们检索、查阅和评价专业文献的重要性和参考价值的能力,最终在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基础上,找寻到最佳的研究证据来指导现实问题解决。CBL(Case-based Learning,案例教学)由哈佛商学院于1920年提出,指在一个可控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对部分模拟的真实情境案例,让学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自主地进行案例问题的分析或决策。CBL教学的优点在于,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全面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他们获取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自我获取、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3],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4]。
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出卓越教师,关键点不仅在于对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更在于将其落实于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PBL、CBL、EMB等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尝试。教学研究发现,单一使用上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知识的融合度不够[5],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6],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参与课程设置问题的讨论[7],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对教学方法不习惯、没预习和不懂等原因,无法适应课程的教学[8]。
特殊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理论,是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为目的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服务。[9]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师范教育观念和层次的变化,使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研究和探讨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是十分紧迫的问题。[10]为了应对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为特殊教育大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提升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使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体系目标的确定、选择,与社会需求的外在价值、学科知识的认知实践价值和学生发展本体价值相互协调,将它们辩证、有机地统一于课程体系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11],为本课程今后的教学创新积累经验,特进行本教育实验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整群选取的A大学参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学习的158名本科生,其中专业必修课97名本科生(2个班级,分别为46人和51人), 专业选修课61名本科生(2个班级,分别为28人和33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采用准实验设计,在不打乱原教学班级基础上,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79名同学(必修51人,选修28人)为对照组,以另外79名同学(必修46人,选修33人)为实验组,在2016年2月22日开始,由同1位特殊教育学专业教师分别对两组共4个班级本科生授课。授课教材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特殊教育概论》,由刘春玲教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实验时间从2016年2月22日至2016年6月24日,共18周,实际课堂教学为36课时。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为研究工具。[12]该问卷由25道题目构成,分为反应因子(5题)、学习因子(6题)、行为因子(4题)、结果因子(5题)和效益因子(5题)。反应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学习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中学习到了哪些原理、方法和技能;行为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参与特殊教育概论的行为;结果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学习特殊教育概论后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效益因子主要评估学生通过特殊教育概论学习对后继课程的影响。每道题目最低分数为1分,最高分数为5分,问卷总分的最低分为25分,最高分为125分,得分越高表示课程的教学效果越好。
(三)研究实施进程
PBL+EMB +CBL的教学实施进程为:首先,选取《特殊教育概论》教材的1-7章的内容作为实验主要内容,由授课教师设计好教学的主要安排方式:先提前2周时间将教学课件和编写的案例材料提供给学生;教师讲授第1章绪论及其它6章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概念;提出讲授内容和案例思考题,学生5-6人构成学习小组,在课堂内使用手机查阅相关资料,集体讨论并解决问题;各小组学生课堂汇报和评比;教师点评、总结和归纳;教师将现实问题视频材料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学习、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和归纳。其次,同时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18周(36课时)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最后,在课程结束前,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全体同学进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调查。PBL教学进程与前者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后者没有呈现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视频,仅仅提供编写的案例材料。
(四)数据处理
实验调查结果量化赋值后,使用SPSS22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教学模式下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
表1可以看出,教学模式不同,两组学生在反应、行为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
(二)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高低分组差异比较
1.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高分组差异比较
以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上27%位对应的分数作为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依据。其中,实验组高分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14分,包含21人;对照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13分,包含21人。对2高分组学生教学效果总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
表2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学生在行为因子、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121,P
2.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低分组差异比较
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下27%位对应的分数作为教学效果低分组依据。其中,实验组低分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07分,包含21人;对照级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07分,包含21人。对其教学效果评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3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701,P
(三)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的影响
1.教学模式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分析
对教学模式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可以发现,开设时间与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193,p
2.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探索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力,以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和效益因子作为自变量,以教学模式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5可以发现,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预测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其能够预测出效益因子38.3%的变化;反应因子4.60%的变化;行为因子1.5%的变化。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效果的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效益因子则相反,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教学模式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学习效果的反应因子出现差异。本研究中,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知识的结构是否完整、实践中还需要哪些知识、实践中的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决。[13]它的实施,不仅需要学生熟悉课程提供的教学案例,而且,还要求学生以小组汇报和评价讨论结果,并将学习所得用来进一步解决现实提供的案例,使学生思维时刻处于高度紧张中。与其相比,PBL教学模式则相对简单,仅仅要求学生进行案例的讨论、汇报和评比,并不要求学生进一步将通过案例所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减轻了学生的思考负担。这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味听讲又不愿意过多深入思考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他们对课程的畏难情绪,致使他们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不高。其次,学生在学习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时,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需要他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文献查阅,而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以3年级(13级)和2年级(14级)学生为主。他们除学习本门课程外,同时间还需要完成其它多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相较其它年级而言,大学阶段此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任务最重,当1门课程学习需要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过多时,难免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前期虽然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课程的知识,但他们对这些课程知识的掌握是零散的,并没有站在系统、整合的角度来进行学习。[11]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本身具有的专业概念多、抽象性强、内容系统性和整合性强等特点[14],为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将学生上述知识在本课程中进行综合提供了契机。在学习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时,通过案例研讨和教师的知识点评,让学生可以将教育、社会、心理、家庭等知识与特殊教育结合在一起,帮助他们对学习过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注重将比较宽厚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适应性。[15]这与回归分析发现,教学模式可以预测教学效果中效益因子38.3%的变化结果相一致。正如有同学在课后和笔者交流所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让我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整合,而且课程中老师所提到的很多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点,也让我在课下查阅和学习了很多知识,对我后继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学习方法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大学的课程应该更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这样课程学习的知识才能够既实用又记得清楚。”
(二)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高低分组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不同,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学生,在行为因子、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行为因子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低分组学生而言,实验组不仅在效益因子得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教学效果高分组结果一致,而且,在学习因子方面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首先,PBL+EMB+CBL教学模式不论对高分组学生还是低分组学生,均会产生良好的效益,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PBL+EMB+C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听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课时数较少),更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汇报、评比和现实问题解决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学生立即感受到课程所学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对知识的反思和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目标暗合特殊教育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特教理论素养和政策、法律知识素养,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人格素养。[15]其次,高低分组大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态度存在差异。PBL+EMB +CBL教学模式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削减了教师的讲解课时,增加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具有了更为自由的学习支配权。虽然高分组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但是,以西北地区和农村生源为主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对课程学习价值具有较高的期望,一直喜欢教师讲课,而不大愿意自己在课程中承担讲解任务,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属于真正的学习,所以在开始学习阶段,会对课程教学模式产生一点抵触和反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反之,低分组大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较低,能够被动接受教师的课程安排,按照要求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会有较大的抵触情绪。正如有学生在选修课试听完三周退选时和教师所言:“老师如果您讲,我会选择这门课程,如果让我们更多来讲解,我觉得可能学不到什么东西,我选择退选。”为此,在今后的特殊教育概论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注重考虑,以特教教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特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设置小型化、微型化、专题化课程。最后,高低分组大学生在课程中的具体投入存在差异。高分组大学生,课前能够积极阅读和学习教师的教学课件,思考课程的案例,并主动将其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课中,不仅能够认真参与小组讨论,而且在其它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时,也能够认真倾听,进行详细的笔记记录。反之,低分组大学生,仅仅在本组讨论时,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而一旦别的组汇报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在剩余的教学过程中不再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这造成学生对学习知识点缺乏系统、深入理解,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态度消极,难以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不利于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能,PBL+EMB+CBL模式与PBL模式相比较,虽然会导致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降低,但是,它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长期受益。
第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不同对不同教学效果水平的学生的影响不同,相对于教学效果高的学生而言,PBL+EMB+CBL模式虽然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益;对于教学效果低的学生而言,PBL+EMB+CBL模式,既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益,也能够显著提升学习。
第三,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效果中的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有重要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二)建议
第一,特殊教育概论采用PBL+EMB+CBL模式比单纯采用PBL模式而言,对大学生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最好能够采用PBL+EMB+CBL混合模式。
第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初始时,应该精心准备教学案例和现实实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对这种教学模式还不是非常适应之际,教师应该耐心引导并亲自示范课程的研讨和评价,通过学生优秀学习小组的展示、经验交流,引导和鼓励学生尽快熟悉并适应此种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三,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时,除进行案例教学外,还应该将现实问题与各章节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从现实问题涉及到的双方利益立场来辩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和周密,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课程学习的长期效益。
参考文献:
[1]周芳明,王振钺.PBL在美国药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J].药学教育,2003,19(1):58-60.
[2]Montori V.M.,Guyatt G H.What i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J].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2,31(3):409-416.
[3]李稻,韩玉慧,蒋益,刘玮.医学基础教育中P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08-110.
[4]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高教探索,2002,21(2):62-64.
[5]高颖,许志刚.EBM理念联合PBL模式在老年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11):30-32.
[6]Scardamalia M.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for a knowledge society [J].Proceedings of the ICCE/ICCAI,2000,(1):22-27.
[7]Geerligs T.Students' thoughts during problem-based small-group discussions [J].Instructional science,1994,22(4):269-278.
[8]张效云,董明纲,刘洁,袁霞.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80-81.
[9]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
[10]曹卫红.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公共课程的问题分析与调整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5(1):93-96.
[11]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12]郭文斌.课程开设时间对心理学史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4):63-68.
[13]王辉,方常春.高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6):78-82.
篇4
关键词:教育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08-03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基于政策要求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和资源应用服务支持平台的建设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因此,研究和探索教育资源库建设更具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省教育资源建设现状,提出我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一、我省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浙江省加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实施了《浙江省教育资源建设规划(2008-2010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等教育精品课程、高校数字图书馆等建设项目,推进了全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建立了以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网络工作室和学科协作组为三大特色的浙江教育资源网,日访问量5万余人次;高等教育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200余门,初步建成数字图书馆并部分投入使用;大部分地区初步建成了市、县、校(高校)三级教育资源应用网站,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提供了资源。师生应用数字资源的能力与积极性得到一定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格局初步形成,全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虽然我省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持续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建设与教育现代化要求、各类教育发展需求,资源应用平台的服务能力与满足个人学习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目前,我省教育资源在内容上还不够丰富——基础教育资源主要限于义务教育段资源,学前教育段与高中教育段资源薄弱,面向学生的资源大量缺乏;职业教育缺乏支持专业课程改革的全省性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分散存储,没有得到充分整合与共享;特殊教育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有待研究与实践;教师继续教育需要创新培训模式、促进专业发展;终身学习资源不能满足不同群体学习者的多样性、个性化要求。在资源建设上,往往采用从上至下的建设机制,建设的资源与实际使用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省、市、县(市、区)、学校都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资源建设,但因未形成共建共享有效机制,资源建设未形成合力,各方面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资源的应用上,静态资源简单堆砌的较多、使用率不高,缺乏互动性参与、协作性参与的优质教育资源,已建设的优质资源缺少建立应用推广与反馈机制,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和优化。
二、教育资源建设思路
我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范围涉及基础教育到终身教育各学段,资源使用对象多且差别大,资源内容与形式多样,建设相对复杂,结合当前资源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思路:
(一)在资源内容上的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所以,资源的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考虑教师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通过座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总结以往资源建设项目等形式了解了我省各类教育对数字资源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1.主要建设目标
为缓解各类教育资源需求矛盾,基本建成涵盖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社区与终身教育的全省性教育教学资源库,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建设;为增强资源应用平台的服务能力,基于云计算技术建成以浙江教育资源网为核心,融合各类教育资源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海量学习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最终实现建立多层次、智能化、开放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和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全面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各类学习者“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要求,形成资源广泛应用的格局。
2.主要建设内容
(1)数字化教育资源库
一是基础教育。为促进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提供较为完备的课堂教学资源,建设覆盖各学段的学科资源库;配合即将启动的高中新课改,促进高中多样化办学,均衡教育条件差异,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设多学科、多类型的高中选修网络课程;为大力开展基于网络的学科教研、资源汇聚、交流讨论与教学指导活动,开设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工作室、学科网络教研组、教育教学论坛等各类网络教育社区;开辟面向全省学生的网络学习与活动频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建立内容齐全、形式多样、方便选购的教育资源超市,鼓励广大资源厂商、教育机构和教师积极建设优质资源,形成有偿共享与资源互换平台,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篇5
一、人的"学习欲求"。"学而不足,然后知困"。青年特教走上新的岗位,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因而认识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需要打开更多知识的窗口,了解开放的世界。这是人的一种学习的欲望。面对这种欲望,我们的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充分满足这种学习的需要。学校应该主动发挥教研组的力量,发动大家举行专题讨论,共同研究课堂规律,交流教学经验,促进青年特教的发展,在业务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我们要安排青年特教接触新鲜事物,走出去,到先进单位去学习参观,或者在职进修,参加社会活动。这是对青年特教的一种特殊照顾,尽量多给他们一些时间,从内在心理上促 动他们努力向上,提高特教素质。
学习欲求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是自的歌唱,能够在这里找到内心的渴望,向上的笑容,从而促动对孩子们用心,对教学的和用情。对学习的欲求使人知不足,在教学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从而树立日常教学的理性观念,养成用科学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来关照学生的教学习惯。
对学习的欲求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工作进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和谐向上的整体氛围,在学习中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
众所周知,特教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工作,不可心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的,需要长时间地努力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如果没有向上的学习意识,是无法完成特教任务的。因此,特教工作是在"水滴石穿"的学习中向前发展的。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扎扎实地做到研究性的学习,用自己研究性的学习成果,结合教学实践,从而提高自我的特教价值。
二、人的"尊重欲求"。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与荣誉感的自我心理认知,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获得尊重,尤其是希望得到学校领导的尊重,得到教师同仁的信任,这是青年特教努力向上的重要心理动因。根据这一心理欲求,学校领导要主动迎合,与青年特教交朋友,在工作安排中多用柔和的口吻。特别是在教学中,校领导要多多关心,给以认真指导,对他们的尺寸进步,都要给予表扬,给了充分肯定,同时支持特教努力创新,对学校的管理提出意建和建议。同时,让青年特教多多参加群众性组织活动,并鼓励成为活跃份子,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人在被尊重中得到长足发展,从而成为我们特教事业的中坚力量。
在教学生活中,每个特教都渴望别人的尊重,渴望看到校领导的一个微笑,听到同事的一声感谢,从而产生向上的内在动力。一个充分尊重人的学校,一定是个向上的、富有吸引力的学校。善解人意的校领导,也会得到特教师生的尊重,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校园,到处充分阳光,给人以温暖,让人感到成功的喜悦,收获荣誉,收获幸福,收获自信。
人的尊重欲求是在向上的过程中获得的。为了更多、更好地获得这种尊重,并且形成特教工作中一种常态化的现实,从而促进特教老师研究自我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特殊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
人的"尊重欲求"会使青年特教从理论和实践中进行努力,一边是坚持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一边是努力实践,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向特教教师的最高境界迈进一步,更加胜任自己的职业,具有特教职业的道德素质。在人的尊重欲求中直面困难,相信自我,无论出现什么困难,都能沉着应对,逐渐形成一代青年特教所独具的智慧结构。
三、人的"实现欲求"。每个人都有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价值欲求。这是一种个人的感觉,希望他人理解自己,深刻认知自我的形象,接受并认同青年特教的个人能力,在向上的动力中获得成就和名声,获得社会地位以及奖励与晋升的机会。这种另一形象的自我欲求,是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别人的认识与鼓励中获得得的,是自我的一种"实现欲求"的才能和到达。当青年特教得到这些时,人的社会意识会增强,一面是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一面是学会深层的尊重别人,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从而更加自信地进入自己的角色,完成好特教的各项工作。
人的实现欲求是一种远大理想的追求,它具体落实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和教学同仁做为实现理想的参照,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一位没有实现欲望的人,一定不会把自己的课堂搞得有声有色。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实现欲求的内在心理动因,不能忽视特教教研中这种隐形的内在动力。特教教育中所有成果,都来自这种实现欲求,其表达方式和教学案例等,都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
篇6
一、抓师德。夯实青年教师成名的人格之基
师德是教师在教坛中安身立命的根与本,是他在学生及社会人士心目中确立威信、树立形象的资源与依托。对青年教师而言,他们初入教师行业,对教育工作性质理解不深,对教育事业的情感体验不深刻,由此导致在学校生活中他们常常会表现出做事随意、不注意形象、不按照教师行为规范去行事的迹象。久而久之,我校的许多青年教师在学生与家长心目中的口碑不够过硬,教师风范难以显现,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影响力时常被打折扣。教育工作是一项示范性极强的特殊工作,其性质就决定了教师的知识传授活动不仅是教育工作的手段,还是教师赖以影响周围学生人格形成的范本,他们自身的做人水平、处事方式、生活态度、一言一行都是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媒介与力量。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完美无瑕、至高无上的。是他们心目中最值得效仿的做人偶像,是他们未来人格形成的楷模。因此,青年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他们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青少年学子的成长,他们师德的水准与高度直接决定着学校育人工作的效果。
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校长我经常提醒青年教师:别以为你的一举一动无所谓。在学生心目中则是他们做人的标尺:别以为你随口而出的话无关紧要。在学生心目中它在勾画着你作为教师的形象。每有空闲时间。我和学校领导班子经常和周围的青年教师“泡”在一起,找他们谈心,在网上一起畅聊事业、领悟人生,与他们朝夕相处、打成一片。我们的这些努力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把师德教育融入他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与细节中去。我也经常告诫青年同事们,请他们记住一个公式:“教师的业绩=师德×教学”。在学校工作中,教学质量的取得不单单教师的辛劳和付出,它还与教师对工作、对人、对事的态度直接相关。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美德、训练有素的教师能够把自己的高尚德行与奉献精神转化为一种高洁的人格形象,一种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力。这种教育者人格形象对学生学习的感召力。对家长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对学校工作的影响力是无限的,它无疑是影响教师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参数和一笔宝贵财富。师德不是教师形象的“装饰品”,它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效率、效能与效益的物质力量。只有在师德修养、师道修行中,青年教师才可能获得专业快速成长的加速器,才可能得到一张成为名师的师德入场券。醇美师德就好比一杯美酒,它能够让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散发出一股清香,它会招来一批批学子的仰慕与追随。我经常用一个比喻来教育青年教师:你们就是花园里的一株丁香树,学生就是被丁香树招来的小飞蛾,你们的师德正是这颗丁香树的香气之源。只有当大批学生被招引到你的旗下时,高超的教育艺术才可能找到愿意欣赏的忠实观众,教师的教学技艺与才华才有充分施展的舞台。
二、展才能。打造青年教师成长的“超能力”
青年教师正处于专业成长期,他们的成长尤其需要学校领导的关注与学校教师共同体的滋养。如果他们的成长条件得到了保证,他们的专业发展要求得到了尊重,青年教师就可能从潜力股一跃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力股,从而获得一般教师所没有的教学“超能力”,成长为教师中的骨干力量;否则,他们可能错过教学专长发展的“黄金期”,产生对教育工作的消极怠慢与厌倦情绪,很快成为学校发展的包袱与累赘。基于这些考虑,我校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尽可能地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在支援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问题上,我认为:青年教师发展最需要的是三种支持。即平台、机制与指导。其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最需要的是专业技艺比武平台,如各种各样的教师技能大赛、示范课评选活动等。教学技能比赛是最能考验、磨砺、历练青年教师专业智慧的一个舞台。在比赛中,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超能力”会被激发。他们的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精益求精的教学改革精神被激活,故教学大赛是青年教师专业水平激增的机遇。为此。我校非常重视一年一度的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试图将之发展成为学校展示教师最高教学水平的窗口,成为青年教师崭露头角、施展潜能的展台。其次是机制。我们相信,只要学校把青年教师放进一种科学、有序、公正的竞争机制中去,只要把他们放进一种有利于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中去,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可能实现“自运转”,进而无需学校领导天天跟在他们后面不停叮嘱。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始终坚持一条评价原则,即让那些真正在教学上有潜力、有方法、求上进的青年教师得到与之相适应的业绩奖励与精神鼓励,让那些不思进取的青年教师受到相应的惩处,甚至在必要时让他们遭遇一定程度的事业挫折。任何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存在的目的是要唤起教师的成长动力与奋进热情,是让他们积极进取的专业表现与事业精神得到相应的肯定与激励,进而实行一种针对不同教师采取差别化待遇的举措。最后,对青年教师而言,来自名师的专业指导就是他们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在名师的点拨下,青年教师人人都有可能被“点石成金”,获得专业成长上的迅猛发展与长足进步。在实践中,我校通过搭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推行校内专业互助政策,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实施名师与青年教师“点对点”的帮扶工作等多种途径,把全校优秀教师都变成青年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者”,让青年教师从他们那里获得及时、有效、得力的专业指导。作为校长,我相信:一所有发展潜力的学校一定同时是一所优秀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让青年教师在这所学校中得到最专业的指导,让他们在入职两年内迅速成长为一名胜任教师,一名教学能手。是助推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人才工程。教学业绩的取得绝不是蛮干、拼命的结果,而是巧干、善干、精干的回报,毕竟教学工作是一项智慧含量很高的工作。要克服青年教师出工不出力、事倍功半的教学低效现象,学校只有把各项专业的教学指导服务给青年教师送上门,才可能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最有效的服务。校长不仅是一所普通学校的校长,他还是一所教师训练学校的校长,他必须善于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想办法、出点子,促使整个学校迅速走上一条跨越式发展轨道。青年教师教学才艺的发现、提升、培育问题是考量一位校长治校眼光的一道难题,是最能检验他的治校理念与管理水平的一把尺子。利用各种舞台、环境与举措来激发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上体现出来的“超能力”,并为这些超能力的释放提供舞台与营养支持,是一所学校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的法宝。
三、促反思。筑就青年教师成长的快行道
青年教师专业造诣的取得,无一不与其善于反思、勤于反思的工作习惯密切相关。反思就是自我省察、自我审视、自我诊断,就是对自身特点与优点、缺陷与优势的自我剖析与自我发现。对人而言,反思能够打断他的常规思考方式、发展模式、工作习惯,让他走出“常人”的视野与圈子,换用一种更具创意的崭新眼光与工作方式来面对工作。作为一个特殊教育群体。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忙于创意、热衷革新,却不重视反省这些新思路、新方式、新点子与教学实际需要之间的吻合度;忙于探索、实验,却不重视对自我工作误区与特长的分析、省察与归纳。久而久之,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头脑发热的现象,导致他们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往往四处碰壁,由此增加了他们专业发展的成本。作为校长,每每看到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与事业上遇到的挫折与逆境时,我也替他们着急、担忧,希望他们尽快从低谷、漩涡中走出来,及早看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出现。实际上,在工作与事业上遭遇挫折正是青年教师冷静反思、迈向卓越的契机,正是他们专业发展新阶段即将到来的征兆。因此,我校经常会组织一些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尽可能为青年教师深入展开教学反思创造条件。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曾指出:成长=经验+反思。青年教师的反思不仅是对教学经验的反思,还是对教学体验的反思:不仅是对教学方式与组织的反思,还是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教学感觉,如成功感、挫败感、迷茫感等的反思。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有助于改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方式,而对各种各样教学感觉、教学体会的反思,更有助于青年教师迎来专业实力激增的时机。当青年教师面对教学问题无所适从时,他会感到困惑:当顺利攻克教学难题时,他会收获成就感;当对新教学问题的解决屡试而无果时,他会体验到一阵子的挫败感。每一种教学感觉都可能激起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与愿望,都可能为青年教师冷静反思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都可能迎来青年教师教学轨迹突变的“巅峰时刻”。因此,在教学中形成的各种体验都是最值得青年教师反思的教学问题。在青年教师产生上述教学感觉时,我校常常会不失时机地组织他们参加教学案例研讨会,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让他们在全校教师群体内分享感觉与体会,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死结”,顺利度过教学的困惑期、危机期与兴奋期。我们相信,在青年教师教学情感波动期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才有利于催生教师专业成长的科学途径。也只有在他们对教学产生种种“感觉”、“体验”的情况下组织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才可能顺利通达他们的心灵,从而提升教学反思的质量与深度。因此,让青年教师进行反思,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智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教学情商,促使他们通过反思实现两个转换:其一是大脑的转换,其二是心境的转换。通过这两个转换,青年教师就可能在新的教学心境中展开各项教学活动,努力创造其专业发展的新高度,开展其专业发展的新境界。
- 上一篇: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案例
- 下一篇:著名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