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的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儿的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以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社会职能为逻辑起点,结合其少儿部服务对象的特定性,针对当今社会频发自然灾害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少儿部应肩负的新的使命和责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少年儿童 社会职能
近年来,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在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职能的基础上,作为社会信息枢纽和公民的终身学校,其公共性的社会职能应以社会的需要和公共利益的全新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势必可以建立有效的项目机制和提供相关的服务帮助受灾的孩子重拾快乐、重建信心和重获希望,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尽其所能支援灾区重建,从而使其任务职能得以延伸和深化。
对于自然灾害给受害者带来的实质性创伤和精神障碍,压力、焦虑、压抑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政府和社会各专业机构及组织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希望最有效用地发挥各组织机构的职能,积极帮助受灾群众。这也是深化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促进国家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实现是需要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创新来实现,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和新挑战的新的运行方式。
少年儿童一直是灾后心理援助关注的重点,作为担负着图书馆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的少儿服务部门,其服务职能应是与时俱进、不断延伸和深化的。
一、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对履行灾后儿童心理辅导及救助的必要性。
1、主体的性质及职能。
公共图书馆的少儿服务部门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以一定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水平与福利状况,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给,受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领导的社会组织。其教育性、社会性、服务性的性质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的职能。它是课外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
2、客体的特殊性。
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的对象主要是社会适龄少年儿童。其中作为较特殊群体的一部分受灾儿童,比其它儿童更需要关注。自然灾害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使人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反应,儿童比成人更脆弱,他们更需要具备公共职能的机构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需要充满尊重、和谐、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
3、职能延伸与服务客体的有效链接。随着民主制度下对服务型公共管理体制的倡导,社会对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要切实解决公共服务覆盖面不广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完全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和力量承担起灾区重建中的儿童灾后救助部分工作 ,帮助政府和社会分担压力。探索和建立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有效工作运行模式,为国家未来的灾后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应急预案是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应该承担的使命和义务。
二、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对灾后儿童心理辅导及救助措施的可行性。
1、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是少年儿童信息文献资料中心。其具备丰富的信息文献资料和馆藏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和少儿电子读物,网络资源等。书籍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有力的教育引导工具使图书馆承担这一社会角色具备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这些丰富的馆藏资源是为灾后儿童提供心理帮助的首要基础。
2、宽敞明亮的馆舍可以成为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新天地。对于灾后儿童,幽雅清新舒适的阅读环境使其能在视觉和感官体验中得到宁静的慰藉。
3、有一批素质高,服务态度好,对孩子有爱心的耐心的优秀的馆员队伍。对于从事少儿工作的图书管理员来说,良好的职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乐于助人的天职心态,让其从传统的文献借阅到少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和儿童及家长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三、实践模式探究。
1、运用图书馆自身优势建立少年儿童问题咨询中心。采用“请进来”的方式。
(1)聘请专业人员成立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室。
5.12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地心理学机构和组织,包括一些心理服务公司、心理咨询中心,一批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和心理咨询师及学员都积极参与到心理救援的大潮中来。图书馆可以与这些专业人士取得联系,以聘请志愿者的方式设立心理咨询室,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启动应急心理救援预案时开放咨询室,接受受灾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儿童到馆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
(2)组织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和课外活动。
以读书活动为主,运用主动性、科学性、新颖性原则,推荐新书、好书、励志书和充满温情的绘本书给孩子们阅读;组织故事会,听故事,讲故事,培训小故事员,开展故事演讲赛;组织情境童话剧演出,帮孩子们指导角色扮演、排节目,让孩子们来扮演故事书中的角色,培养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爱心;利用馆藏视听声像资源,给孩子们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和播放动动画片等活动,增添阅读乐趣,为他们尽早走出阴影,获得心灵重建创造条件。
2、“走出去”模式。以台湾大学图书信息学系副教授陈书梅女士发起的“送儿童情绪疗愈绘本到四川”活动为例。
“送儿童情绪疗愈绘本到四川”活动和《儿童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展现了图书馆界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如何帮助儿童,改变其不良行为,抚慰个别心理承受巨大创作的孩子?建立一套阅读推广机制,精选优质读物,以阅读治疗为途径,以舒缓情绪、维护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为目标,协助灾区儿童心灵重建,帮助灾区孩子心理康复、提升心理品质是少年儿童图书馆可以发挥的除一般知识性、教育性文化功能以外的服务功能。推广阅读治疗活动,增强孩子对自然的认识与对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能通过阅读达到自我修复和疗愈的作用。孩子们可以“透过认同书中人物的角色,然后看到了书中的角色,了解我不孤独,我不是唯一的受难者,透过书中情节角色描述的遭遇,故事主人翁的描述之后,跟着它走一遭,把情绪释放出来,得到情绪净化的效果。”
图书馆可以以流动服务站的形式,送书到灾区、受灾的学校、社区和家庭,让孩子们感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温暖,通过阅读,逐步处理负面情绪,完成自我成长。
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部门参与灾后儿童心理辅导与救助的体现了其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的职能和作用,与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和谐社会构建思路是一致的。对推动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事业的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吴慰慈 图书馆学概论.
[2]熊钟琪 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工作.
篇2
〔关键词〕青少年;厌学;心理辅导;微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4-0007-04
学生厌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难题。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在坚持不懈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影响厌学学生心理成长的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入手,探讨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1979年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行为系统环境中,该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四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划分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也就是说,影响青少年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校、同学或同伴因素,还有各种社会因素,如文化、网络等,但家庭、学校、同学或同伴等在青少年的成长初期,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只要我们能为青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其他的社会负面影响应该都能在家长、教师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被降到最低。
一、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的周围环境虽不会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既可能成为资源,也可能成为冲突和压力的来源。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是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积极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和谐组织系统,从而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减少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笔者结合厌学学生的实际,认为辅导操作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辅导教师,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尽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共同努力,但从根本上说,它主要取决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擅用赞扬。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境和旺盛工作热情的需要。”厌学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尤其强烈,真诚的赞扬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它是人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得到赞扬后人们就会信心倍增,并且还会爱屋及乌,会喜爱赞扬他的人,喜爱给他带来赞扬的那件事。难怪大文豪马克·吐温会感慨: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其次,还要给予厌学学生合理的期望,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然,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也是必要的。一般而言,青少年喜欢和善、耐心、公平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脾气坏的教师。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教出的学生更乐于助人,他们也更易成为青少年的行为榜样(P.H.Mussen,1981)。另外一项研究表明,热情与容许对于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青少年有良好影响。总之,要促成亲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教育;要尊重学生,进行亲情化的教育;要欣赏学生,施行激励性的教育;要信任学生,奉行宽容性的教育。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络被许多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但有许多学校的这个机制仍处于形式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的话题。这样,势必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因碍于面子,主动放弃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应学会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也许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闪光点。其次,教师应利用家校沟通平台,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也关注其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既有家校之间关于青少年情况的交流,也有亲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
(二)辅导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亲师关系
青少年儿童讨厌学习,产生厌学行为,这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厌学儿童基本都是在专制型、忽视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决定儿童主要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儿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者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七个维度调查440名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母亲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得分较高,在“民主”和“忽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达较高程度;过分关心孩子,迁就依从孩子过分要求的溺爱倾向较为突出。儿童年龄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响,母亲对儿童的惩罚与成就要求随儿童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必须纠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转变自身的不良教养方式。不管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加强情感交流。权威型养育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最费时费力的方式,但是也是最有效的养育方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但随着孩子步入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努力去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家长的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很不够。笔者深切体会到,亲师关系的融洽与否会影响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又往往会影响教师对儿童的教育效能;亲师关系的融洽与否也会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程度,最终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亲师关系的融洽程度也往往会影响儿童青少年被教师关心与关注的程度。所以以“助人自助”为己任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在此时完全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厌学学生的老师和家长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厌学学生的辅导和矫正工作中来,家校联合,促进良好亲师关系的建立。
(三)辅导同伴,形成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的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同伴既是儿童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显著增强,儿童更愿意以同辈群体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愿意采取成人为他们制定的行为准则。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同辈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小学儿童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他们喜欢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作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和在班集体中地位高低的标准。每个青少年儿童都有一定的群体归属感,在班级中遭嫌弃和孤立的儿童成为了班集体中处境不利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来进行推动,如通过“我来帮帮你”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友善地对待他人,学会真诚地帮助别人;也可以借班会课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或是通过教师对厌学学生的关心行为来对班级其他学生产生示范影响,让厌学学生感受到来自群体的温暖,找到归属感。
(四)辅导学生本人,进行矫正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厌学学生的辅导最终还得落实到当事人身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辅导心理,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厌学心理的产生不仅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学业进步,程度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其人格的全面发展。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运用专门的技术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厌学学生一般都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开小差,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作业拖拉,书写不整洁,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上课打瞌睡,课后精神十足,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等。行为主义咨询理论认为,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厌学学生所出现的异常行为完全可以借助行为疗法来加以矫正。如代币法对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就相当有效。代币可以是小红旗、带有分值的小卡片等许多形式,辅导者(可以是专职辅导者,也可以是学校老师或家长)用代币作为奖励,强化小学生的正向行为,然后小学生可以用获得的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心理辅导,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学习习惯,科学地安排、组织学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的压力。这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是很重要的一环。
2. 补习功课,教会学习方法,缩小学习差距
在学校情境中,厌学群体中大多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厌学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因为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所以说厌学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可以矫正的。其中,补习落下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最适宜的方式,是把学习辅导的重点放在认知而非动机方面,依靠优良的学业成就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厌学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逐层推进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包括学习计划与步骤的制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知识记忆的方法、辞典与参考书籍的利用方式、复习预习的方法、考试和答题的对策等。根据笔者与合作者的长期调研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让他们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习成绩才会稳步提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缩小了,厌学学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情绪才会逐步缓解。
3.训练自信,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
学校心理学家德夏姆(Decharms,R.)认为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为和自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长有所认知。厌学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产生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是他们在学校里多次遭受失败体验后,为了自尊心免遭进一步威胁的具体表现。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来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必须训练自信,以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对于厌学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首先可以运用埃里斯(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在教师、家长、同伴等共同营造的和谐微生态环境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维持在合理恰当的水平上。
二、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的介绍,我们应该不难发现,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其实是集合作式咨询、人本主义咨询、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生态系统治疗优势于一体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相比于其他单一的心理辅导模式来说,笔者认为其有如下优势。
(一)能发挥心理辅导者熟悉微系统环境的优势
对于学校心理辅导者来说,微系统环境是其最为熟悉的。从个体成长发展的历程来看,个体最初发展的是与父母以及抚养人之间的纵向人际交往,自接触学校情境之后,先是有了与老师之间的纵向人际交往,然后随着班级、团队组织的建立,与同伴之间的横向人际才得以发展。父母、老师、同伴对于个体来说都是很熟悉的,这是个体直接体验着的环境。同时,微系统环境也是学校心理辅导者的主要职业工作空间,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学校教育活动为背景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被援助者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也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不仅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适应、人格成长等中心问题,而且关注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父母教养方式、教育问题以及教师心理健康、教学心理等问题。此外,大部分的心理学研究也是在微系统水平上进行的,例如对于家庭中儿童与母亲的谈话和家庭言语的关系,或者学校中儿童的悦群性与其攻击性之间的关系等。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促成了学校心理辅导者在学校心理辅导活动中能充分利用以上优势,以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二)能发挥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优势
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形形,有精神分析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法、角色扮演法等。心理辅导工作者在运用上述技术和方法时,由于各人学识和经验不同,在心理辅导和咨询过程中对技法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果心理辅导工作者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理论流派中,把自己所依据的咨询、辅导的技术模式绝对化,无限地夸大其作用,认识不到每一种心理咨询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是非常危险的。同时,每种心理咨询技术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面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如想单纯依靠某种特定的理论、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来“快刀斩乱麻”,是不够的。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倡导综合地掌握、使用各种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并且从发展的观点来把握它们。心理辅导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某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对哪一种具有心理问题的人适用、最有效果,而且要了解这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的界限是什么以及支持它的实践成果有哪些,有无发展的可能性。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优势,同时也能促进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以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个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关注辅导系统中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来讨论系统中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不仅仅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既将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导背景,也将其作为辅导的对象。学校心理辅导者让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和教师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构成一个辅导的系统,共同为辅导过程提供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儿童问题的解决。辅导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合作不仅局限于辅导者与学生之间,还涉及辅导者与父母、辅导者与教师、父母与教师之间,并力图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辅导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趋势,本文提出的辅导模式符合这一趋势,能推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与沟通,会让家长使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会花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教师也能从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辅导活动中获益,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会心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2]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3.
篇3
[关键词] 触摸法;静脉穿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85-02
Comparison of the influence of horizontal touch method and vertical touch method on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HUANG Mingzhu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ji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Yangjiang529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horizontal touch method and vertical touchmethod on the accuracy forthe vein,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Methods: The 500 adults and 500 children, with total 1 000 cases, were selected andeach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withhorizontal touch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ithvertical touch metho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uccess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Whether adults or children, the puncture success rat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Touch method;Vein puncture;Nursing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操作中一项使用频率最多的基本操作技术,为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要求提高穿刺成功率。要提高穿刺成功率首先必须找准静脉,其次是穿刺技巧。临床上患者静脉的深浅、充盈、弹性等状况因人而异[1],因此寻找穿刺静脉的难易程度不同。笔者在临床上探索横向触摸法和纵向触摸法寻找穿刺静脉,比较两者穿刺成功率的高低,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12月在我院门诊注射室行静脉注射的患者1 000例,其中,14岁以上成年患者500例,14岁以下少儿患者500例。把成年患者和少儿患者各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
1.2方法
穿刺前都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消除其紧张心理,采用礼貌的言语和亲切的态度取得患者的配合和信任[2]。观察组采用横向触摸法,即扎好止血带后,操作者右手拇指或食指与静脉垂直向左右横向移动寻找血管,确认血管的位置、 深浅、弹性后进行穿刺。对照组采用纵向触摸法,即扎好止血带后,操作者用右手示指沿与静脉平行地竖向触摸血管,示指沿静脉纵向上下移动寻找血管,确认血管后穿刺[3]。穿刺由始至终由本人一人操作,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
1.3 穿刺成功率评价标准
穿刺成功率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三等[4],优是指一次穿刺成功,无退针,液体滴入3~5 min后局部无外渗现象发生;良是指一次穿刺成功,有退针现象但不超过2次;差是指一次穿刺不成功或虽一次穿刺成功但退针超过2次,将优和良定义为穿刺成功,并统计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成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1 000例患者中采用横向触摸法和纵向触摸法的平均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8.0%和91.6%。成年患者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各为98.8%和92.8%,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1成年患者两组穿刺成功率的比较[n(%)]
表2 少儿患者两组穿刺成功率的比较[n(%)]
3讨论
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正确选择好静脉穿刺的部位、深度等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5],而操作者能否掌握患者穿刺静脉的情况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由于四肢皮下静脉与四肢走向平行,采用纵向触摸法寻找静脉,手指移动的方向是顺着静脉的走行,触摸时使静脉内的血液向两端分流,尤其是当患者的静脉位置较深、弹性较差时,操作者较难触摸到静脉的部位和深浅度,影响穿刺成功率。而采用横向触摸法寻找静脉,由于拇指或示指左右横向移动触摸静脉,使静脉两旁组织内的液体被移开,静脉则易在皮下凸现,当患者的静脉位置较深、弹性较差时,没有静脉的位置由于组织内的液体被移开,则呈低平感,手指触到静脉时有触感,而离开静脉后又出现那种低平的触感,呈现低平-起伏-低平的触感变化,所以这样操作者就可以较易地触摸到静脉的存在,能准确寻找到静脉,掌握其部位、深浅度、充盈度和弹性好坏,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经过临床对比分析,无论成年患者还是少儿患者,采用横向触摸法都比纵向触摸法的穿刺成功率高,特别是对于少儿患者[6],采用纵向触摸法其静脉不易寻找,而采用横向触摸法效果更显著。因此采用横向触摸法比传统的纵向触摸法更易找准穿刺静脉,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促进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对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傅玉燕.静脉穿刺临床见解[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6):195.
[2]官计,李丹丹.缓解浅静脉输液疼痛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7):107.
[3]王雪萍.静脉穿刺成功方法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8):122-123.[4]段凌,和来芳,高宝珠.改良静脉穿刺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6):74-75.
[5]王桂云,曲妆贞,董玉赢.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124.
篇4
关键词:小学足球; 校队训练; 时间安排;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65-001
足球是一项风靡世界的竞技运动,当著名球星,驰骋在绿茵场上,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是每一位小队员的梦想。据调查,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俱乐部踢球,目的是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使孩子的身体得到锻炼。
一、合理安排时间
学习和训练是小学足球队员的两大任务,相比之下,学习的时间占更大比例,因此,重视学习的高效是合理安排时间的关键。
(一)保证足够睡眠
要在学习时间内确保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高度专注地完成学习任务,就要求小队员保证足够的睡眠,饮食和运动适量。教师和教练要防止以下情况发生:
1.运动量过大;2.大量的时间用于打游戏机或看电视,既影响别人休息,又伤害眼睛,造成第二天上课精神萎靡,难以集中精力听讲;3.作业布置过多,使小队员做作业或看书到很晚,早上起床意识朦胧,头脑不清醒,影响听课效率。
(二)制定学习计划
要做到保证高效学习,帮助队员制定阶段学习计划和每日作息时间表是切实可行的。学校和老师的计划是从教的角度,针对全体学生制定的,学生应针对自己的情况,从学的角度更具体地制定出个人学习计划,两方面相互配合,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充分利用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利用时间的方法很值得借鉴,他的“专时专用、零时巧用、劳逸结合”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严格遵守,在有效的学习时间里,精力高度集中,排除一切干扰,按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边角”时间合理利用,如排队、等人、走路时背单词、思考难题;自由支配的时间善于安排,学习、劳动、娱乐、休息相互调剂。
二、培养良好兴趣
小学足球队员平时在校,学习和训练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不多,生活相对单凋,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调节学校生活,不仅在生理上、心理上满足了队员的需要,还在个性的发展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学校在这方面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小队形式开展的读书摘记活动,将小队员引入知识的海洋;科技节中独特新颖的比赛,为队员们打开了科技之窗;艺术节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了队员的艺术才华……这些精彩纷呈的团体实践活动为小队员们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
在课余时间,班主任坚持和教练配合,鼓励队员参加有益的活动,杜绝打游戏机、吃零食等现象,力求通过以上途径,提高小队员的各方面素质。
三、注重指导方法
(一)课堂讲授
由于小学足球队员被平均分配在各年级各班里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的,因此课堂讲授必不可少。小学设置的思想品德课中,五年级都有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课目,班主任老师利用思品课和午会课适时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心理辅导老师在心理辅导课上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和各种形式的实践――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少先队大队部在队会课上也发动少先队员(包括足球队员)献计献策,怎样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更大的效用,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二)专题讲座和咨询
鉴于小学足球员的特殊性,在自习的时间内抽出一点时间开展专题讲座是切合实际的,这方面的内容包括:在校的行为障碍及辅导;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增强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良好的兴趣爱好的培养等等。对个别问题较大而无法解决的队员采取个别辅导,心理辅导老师耐心、深入地解答、劝导和帮助,虽费时多但见效快。
(三)生活行为强化训练
小足球队员应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学习和训练时间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穿衣、吃饭、整理书包、折叠物品等日常生活行为处处要求按时进行,抓紧时间完成。经观察,确有几名队员在这方面的能力很弱,常常拖集体后腿,耽误大家的时间。在和教练商量后,决定采取生活行为强化训练。
以按时用餐为例,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时间。每天严格遵守时间,保证按时开餐,午餐11:35,晚餐17:30,进餐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2.强化和奖励相结合。按“天”总结,一天中按时进餐并及时吃完的给予奖励,―天中若有一次不符合规定则取消奖励。
3.循序渐进。小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即使是足球队员仍然是小孩子。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种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是―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给予奖励,开始每天总结一次,然后逐渐拉大总结间隔,直到小队员按时进餐的行为形成习惯为止。
对于其他生活行为习惯,采用一些适宜的训练方法,如定量法,无关动作消除法等进行行为训练,渐进式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寻求家校合力
对小学足球队员进行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足球队的任务、责任,更是家庭的任务、责任,否则,无法实现校内校外的一致性,因此,学校注意发挥家长的作用,让时效观念渗透到队员生活的整个空间。
在召开足球队员家长会时讲清开展合理安排时间教育的意义、要求和方法,请家长密切配合,按照制定的阶段目标,安排孩子在家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互通信息,统一目标,使孩子在校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在家仍然坚持,不被扰乱;良好的学习习惯仍然延续,兴趣爱好继续得到发展。家长积极支持我校开展的这项教育活动,在双休日,有的家长带孩子到书城购买有益的书籍,有的家长带孩子去参观、游览,家长在对队员的时效教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朴哲松,孟繁斌.体育院系足球考核方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篇5
一、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1. 建议实行寄宿制管理
随着学校结构的调整,给学龄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上学的交通带来了困难。而学校寄宿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寄宿制就是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住宿、统一管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寄宿制属于集体生活,可以在学校统一管理中给留守儿童弥补一份在父母那里缺失的亲情与关爱。这对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人生安全、提高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很多地方的实践证明,在农村中小学中实行寄宿制管理,是解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有效办法。
2. 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等,隔代人对小孩学习、生活、成长方面的关注力度不够到位,且这些监护人自身的知识面狭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自身对于教育的认识水平也很低。学校应该定期对这样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引导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不仅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更应该对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心理发展方面进行监督,经常进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学校求助。寒假期间,要给回家过年的家长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并请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实现家校携手共同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留守儿童倍感温馨
1.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近年来,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县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如让留守儿童在“中秋送祝福”和“恩师难忘”手机短信活动中,让他们感受这份亲情活动。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还成功地举办了留守儿童欢度元宵节的焰火晚会,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市、县电视台少儿频道都进行了播放。在每年“六一”文艺会演中,让孩子们自编自演歌舞、小品、诗歌朗诵等节目,孩子们倍感幸福。
2. 在活动中培养个性
学校还充分利用各大节日,举办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班会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同时,学校还经常举行体操比赛、田径运动会等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个性特征。通过这样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深切感到校园就是他们成长的乐园,校园就是他们的温馨的家园。
三、开设“亲情信箱”,为留守儿童提供个别心理服务
1. 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班主任要做一回“心理医生”,对孩子反映的问题采取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尽量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曾经有一个同学在作文中说:“老师,我真的不想上学了,因为父母不在我身边,我很想念他们,在家里我没有安全感,尤其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看到这个同学的作文后,学校的心理教师和家长就多次找这位同学谈心,无微不至地给予关怀,从人文的角度反复开导他,现在这名同学已经变得很开朗,学习也渐渐地好了起来。
2.开展关爱与感恩教育
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氛围,让他们随时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关爱。学校开展评比“校园之星”等活动,把留守儿童的先进事迹在学校的橱窗中展出后,他们的情绪明显比以前高涨了许多,无论是学习还是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他们都积极地参加。学校开展的这种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性。随着各级政府与学校的高度重视,在如何教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进行了有效探索与实践,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的留守儿童在暑假与寒假中跟随父母到城市中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熏陶,他们对于新事物与先进理念的接受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对培养他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请了专业的心理专家对一线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了解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课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通过儿童游戏、讲故事、参与讨论等方式来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培养其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如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控,学会承受各种挫折,提高自我生活的能力等。其次,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随时接受孩子的咨询,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专栏、板报,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这个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原因,不懂、也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
2.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篇6
一、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在增进沟通中求化解
1.师生之间以沟通求信任
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最有效方法是与学生谈心,它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增强信任感,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领悟道理。
李×是一名很不错的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连续几天上课神不守舍,与同学也不爱交谈了,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当教师问其原因时,他守口如瓶、闭口不谈,后经耐心开导得知,他父母离婚,对他打击很大。我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和理解,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希望他能够面对现实,从自卑的情绪中走出来,正确的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以适应新的家庭环境,李×在我的启迪鼓励下,重新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学习成绩也开始进步。这样,使学生心理接近教师,信任、尊重教师,收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2.生生之间以沟通求融洽
积极奋进的班集体才有力量,学生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借助典型事例就有助于消除学生间的隔阂,营造和谐向上的班集体。臧××患有小儿麻痹症,从小就由于周围人的嘲笑而孤僻、自闭,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同学们也远离她。到如今,她依然是孤独的“丑小鸭”,其他学生不时地指指点点,更让她抬不起头来。怎样纠正其他学生心中的偏见,点燃她心中自强的灯呢?抓住闪光点加以肯定,增强她的自信心是个捷径。有一次,语文考试她考了96分,出乎大家的意料,我紧紧抓住她的这个闪光点,发卷前,让大家猜猜“最佳进步者”是谁?谜底谁也没猜中,当我公布是她时,其他学生的嘴巴大张,眼中充满惊奇。借此东风,我召开了一期有关话题的班会,学生认识到臧××自强不息、学习勤奋,残疾人身残志不残,嘲笑、歧视有残疾的人是可耻的,每个人都要尊重残疾人,臧××更是激动的小脸通红,当同学们拉着她的手跳起“找朋友”的舞蹈时,学生心底美好、纯洁的心灵就呈现出来了。
二、爱生如子,体贴入微,在关心激励中求化解
1.施以爱心
实践表明,对学生冷漠无情是不可能使自己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的。特别是对有消极情绪的学生,老师只有充分施以爱心,用火热的心肠去温暖学生的心,与学生在心灵搭起一座感情的桥梁,才能感化学生,消除“冰点”。
2.精神激励
在管理班级中,我们正确使用精神奖励法,使用代币奖励机制,当学生处于“低潮”时,教育者应注意于细微之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成绩、微小进步予以认可和接受,并给予表扬、奖励,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寻找情感上的新的“兴奋点”,从而消除怨愤,奋发向上。用集体舆论加重精神在学生心目中的筹码,使他们愿意积极地面对一切。
3.教给方法
学生心胸开阔、积极乐观时,消极情绪的滋生便会减少,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求解除烦恼的调节方法,使其大量的消极情绪在自我调适、自我化解中得到消除。
(1)与人谈心。当自己觉得情绪很低落、消极时,应当让学生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温馨小屋”,和心理辅导教师谈心调整;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从他们那里得到心理上的有力支持、鼓舞,使学生明白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心,学会与人谈话一辈子受益。
(2)学习写日记或周记。让学生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始终用积极昂扬的心情面对遇到的挫折、失败,让沮丧在坦然面对中消失。
篇7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的,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努力培养“道德合范、基础扎实、身心健康、个性鲜明”的学生。
二、工作目标
以学校办学理念为主导,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以行为见文化、借活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为主阵地,在常规管理上下功夫,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提高疫情防控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三、工作措施
(一)加大力度,坚持不懈,着力抓好队伍建设
1.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强教必先强师,强师以德为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教师爱与责任的意识。将通过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加强师德教育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规范教师从教行为,通过规范教学行为、深化育人工作、维护师表形象、坚守师德底线等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继续建设一支敬业、精业的师资队伍,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引导教师严格自律。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我校将组织全体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和《严禁有偿补课承诺书》,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先奖优、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
2.班主任队伍建设常抓不懈
(1)加强班主任工作研讨。针对思想工作和班级管理方面的先进典型,适时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
(2)努力提升班会课质量。结合教导处安排,制定统一内容,同时结合各班实际,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特别是班委会成员的积极性,要让主题班会活动继续成为学生思想教育重要阵地。
(3)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通过对班主任的培训,统一认识,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3.加强学生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指导班主任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和任用。
(2)通过竞选的方式选拔组织管理能力强,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担任少先队干部。对选的少先队干部,少先队将组织专门的培训,全面提高学生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学生中真正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3)少先队干部分组值日,检查学生的队风队纪,文明礼仪,并做好为同学服务的工作。
(二)严格常规,狠抓落实,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1.扎实开展好常规德育活动
认真组织班队活动,让少先队员在体验、感悟、内化、践行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利用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重要节日,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主题班(队)会。
2.注重养成教育,好习惯伴成长
着重对学生进行基础养成教育,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多层次、严要求、重训练的原则。本学期,我们将进行“节俭、守时、礼貌”三种习惯的养成训练。同时我们将树立正能量,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全体学生积极进取,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全面推进学生行为文化的建设。
3.继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小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要让学生成为小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并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开展活动,丰富形式,完善育人机制。
1、加强校园文化育人提升行动。
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抓住重大契机开展主题教育,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系列活动。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广泛开展“班班有歌声”、“红歌大家唱”等活动。
2、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对学生加强教育。
抓好大课间活动,继续开展好阳光体育活动,切实上好每节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增强学生的体质。
篇8
一、案例:他变了一个人
笔者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少儿科随精神科医生进行临床见习时遇见了辰,辰是个初一的男孩,当时由爸爸妈妈带来看“病”。辰个头很高,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不停地咬自己的手指甲,显得很紧张。据辰的父母介绍,他们从外地到沪打工,孩子从小在上海读幼儿园和小学,本来各个方面都表现很好,但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客观原因送他回老家上学,他就像变了一个人,经常与家人、老师发生矛盾,还曾离家出走,甚至有自伤的行为。父母束手无策,最近孩子又表示不愿意再上学,无奈之下,父母接他来上海住一段时间。老师曾提醒家长是不是孩子心理有问题,所以父母带他来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以下为当时医生和辰及辰的父母对话的部分实录。
母亲:自从五年级的时候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和谁都相处不好,经常和奶奶、姨妈、外公发生矛盾,和老师也相处不好,还骂老师,后来就不愿意上学了。我们把他又接回上海,但是在我们身边也相处不好。在老家的时候他还离家出走,在县城玩了两天,后来大家才把他找回来。(谈话过程中,爸爸也不时地进行补充,说他还喜欢自残,手上有很多刀划的痕迹。)
医生:他生过什么病吗?
父亲:没有。(然后父亲又说到孩子经常旷课,还经常咬手指甲。)
医生:(指着孩子的手说)好多刀痕,好深啊,是什么样的情况会让你做出这样的事情?
男孩:第一次是我和别人发生矛盾,但是老师没有批评对方,却总是在批评我,我回到教室的时候,就对自己动手了。
医生:后来还有很多次?
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去年暑假开始我就不做这样的事了。
医生:回老家之后,爸爸妈妈说你像是变了一个人?
男孩:(点了点头)刚回老家的时候,很多人找我麻烦,等在学校门口和我要钱。
妈妈补充:家乡是个小地方,治安不如上海好;另外因为父母在上海打工,相对不缺钱,有时候也会给他多一些零用钱,一些不良同学就直接和他要钱花,有一次还把他的手机也给要走了。
男孩:我总是被人欺负,我就想怎么样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
妈妈说他还结交一些不良少年做朋友;男孩辩解说,和他们在一起感觉有人保护自己,有人关心自己。
医生:刚回家的时候,想不想爸爸妈妈?
男孩:那个时候很想,现在好了。
妈妈(语气柔和了很多):这个孩子就是这样,那个时候打电话,问他想不想,他都是说自己挺好,不想。
医生:想去上学吗?
男孩:嗯,老师不让同学跟自己玩,总是觉得自己欺负别人。
医生:读书怎么样?
父亲:以前在上海的时候,他读书成绩很好,小学时曾考全年级第一,班里一直保持前几名,刚回去的时候也还可以,但是六年级下学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医生:这不是你想要的,但你这些做法会让大家担心你是坏孩子。
我们可以发现,该生因为幼儿园、小学都是在上海就读,一定程度上已经习惯了上海的教育模式、人文环境等。家人考虑到孩子“升高中”的客观因素,让孩子回家乡就读初中。孩子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学校,需要适应新的老师、新的同伴、新的环境。该生的状况主要是适应不良的问题,以及由于适应不良引起的一些人际交往、行为问题。
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诚然,导致该生适应不良应该是多种因素的综合。首先,是因为他的个性特点所致。该生个性较内向、敏感,对于回乡就读的事情感受比较强烈,而又缺乏合适的情绪调控方法,遇到消极情绪不太会用倾诉等积极的方式进行处理,所以显现出比较明显的适应不良问题。其次,是因为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适应本就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而该生的父母在孩子回家乡就读需要努力适应环境的时候又不在身边,缺少对孩子的悉心照顾与心理支持。家长如对适应问题没有相应的科学认识与心理准备,只是简单地要求、苛责孩子,势必会让孩子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也容易使孩子运用不恰当的方式消极应对,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最后,该生的适应不良还是由于外在客观环境的变化所致。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对于孩子重新适应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孩子顺利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是极为重要的。
其实,案例所反映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进城务工人员与日俱增,截至2012年9月,我国已有约2.45亿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2003年,国务院针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提出“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提出与落实对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它保障了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动导致了“举家迁移”的现象,随迁子女的人数随之迅猛增长,尤其是对于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来说,随迁子女的规模非常庞大。
目前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经面临升学问题,有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否可以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的问题俨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难题,引起了全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2012年8月,国务院颁发有关文件,明确指出“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政府也纷纷开展有关调研,深入分析与讨论相关政策与规定。
该问题的客观复杂性导致其必然需要更为审慎的科学分析与全面把握,才能使出台的相关政策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实效性。因此,短期内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暂时不能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不少孩子需要返乡参加升学考试。以笔者所工作的学校为例,某个班级近三分之一的随迁子女因为不能在沪参加中考而需要回到自己的户籍地进行学习及参加升学考试。如何根据现实情况,结合随迁子女的教育诉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才是目前有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三、思考与建议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升学教育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与改革。以目前情况而言,“教育发达区域”流入地的教育机构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提供更细致、更深入的教育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矛盾,也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每一个受教育个体的权利。
1.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就读的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
目前,有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问题”的相关研究颇丰,但多集中于从宏观政策的取向进行相关研究,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就读”的相关研究却相对匮乏,缺少对这一群体的深入了解与分析。所以,有关研究人员应该加强对该群体返乡就读的适应状况及有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有关政策制定、社会支持等提供依据与指导。
2.了解心理需求,进行心理关怀与疏导,帮助学生作好返乡就读的心理准备
由于返乡就读,该群体有许多适应性方面的需求,而如果缺少相关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准备,必然使得该群体产生适应性困难,并影响他们的自我发展。流入地作为“教育发达区域”,其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需返乡就读学生的了解与支持。
3.社区机构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就读的适应能力
返乡就读的再适应需要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活动、环境融合、心理感受、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作出努力。社区机构可以利用区级心理辅导中心的专业力量将区域内各个学校需返乡就读的孩子组织起来,开展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同质小组的互动讨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有关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合理认知,掌握情绪调控的方式,提升人际交往技能,更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从适应能力的提升视角帮助孩子作好相关准备。
4.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素养,构建支持性家庭氛围
篇9
关键词:初中攀岩 攀岩教学 学生综合素质 影响
前言
从20世纪末至今,我国教育战线正在轰轰烈烈而又稳步进行着教育改革。现阶段教育改革提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课程改革应当建立在中、小学生体能和健康状况及其需要的把握上,建立在对学校体育实践及其存在问题的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基础上。在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中,要重视对运动深层的教育价值的挖掘,不能因为强调体育课程的健康性,而把运动仅仅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看待,忽视其社会性价值。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健身的手段,还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体育教材内容的构建应突出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运动项目的地位,积极吸纳新兴运动项目,使教材内容多元化,能够满足来自学生和社会的多重需要。
一、国内外学校开展攀岩课程的现状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应当建立在对国民健康状况,尤其是中、小学生体能和健康状况及其需要的把握上,建立在对学校体育实践及其存在问题的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基础上。在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中,要重视对运动深层的教育价值的挖掘。不能因为强调体育课程的健康性,而把运动仅仅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看待,忽视其社会性价值。体育教材内容的构建应突出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运动项目的地位,积极吸纳新兴运动项目,使教材内容多元化,能够满足来自学生和社会的多重需要。现在很多国家都很流行的攀岩运动,一般都选择在垂直的悬崖峭壁上,运动员们要战胜的不是对手,而是自己对这种挑战的恐惧心理,及高高耸立在面前的悬崖。为了避免天气对运动的影响和提高安全性;室内人工造的岩壁或墙壁为许多攀岩的初学者提供了练习的场所。目前攀岩运动不仅是青年人的爱好,越来越多的少年人也开始迷恋上攀岩。在德国的中学,甚至开设了攀岩课,由攀岩高手担任教练。据统计,目前至少有200余所学校的100万余名中小学生正在接受正规的攀岩训练,并借此培养勇敢、顽强、坚毅等品质及集体主义精神。德国慕尼黑的牛莫法堡学校还特意为喜好攀岩运动的学生建造了一个攀岩馆。馆中设有6座攀登难度不一的人工山峰,学生们根据年龄、体力、经验的不同循序渐进,直到规定时间攀上难度最大的第六座人工山峰。此后,他们便被允许有组织地远赴野外,去攀登真正的险峰,把野外生存及户外运动引入大学课堂,在国内已不新鲜。现阶段全国中学上来看只有极少数大城市里的中学能够在学校里面设置攀岩项目开始开展,因为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的学校改变以往体育课锻炼形式简单枯燥,学生不愿主动参与,难以达到锻炼效果的局面,开始选择相应的特色运动,使体育锻炼趣味化、游戏化,不但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欲,·还能开发他们的体能和智力。如北京和上海已开始把攀岩、滑轮运动引入到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当中。攀岩虽然是学生喜爱的一项运动,但对学校而言,因为受场所、环境或安全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难以普及,攀岩器能很好地突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学校以此能增加运动项目,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二、攀岩运动对身体素质变化的影响
身体素质.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1。有些运动项目还能充分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如棋类;而体操、跳水、花样滑冰、健美操等运动项目则能充分发展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美的表现力。一些走、跑等动作的发展对少儿感知和思维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在排队、赛跑、跳上跳下、投包等一系列活动中可以培养低年龄学生的识别和理解上下、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和先后、快慢等概念,从而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低年龄学生在做复杂的游戏时,要敏锐地观察瞬息多变的环境,独立地,快速灵敏地,创造性的处理当时所发生的问题。这对发展和提高少儿的观察,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由此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份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质测试。采用身体素质测评法,对学生的力量、柔韧、灵敏3项素质进行测试,并按学生性别分组。
三、攀岩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
3.1攀岩教学降低了学生考试焦虑,克服考前焦虑和考后顾虑,帮助学生学会考试焦虑症的放松方法,提高了学生攀岩成绩与文化成绩。
(一)攀岩成绩较差的心理原因
1、攀岩学习动力不足。
2、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
3、意志品质薄弱。7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
(二)对攀岩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1、提高攀岩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体育目的、意义和锻炼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的攀岩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对攀岩的间接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热心帮助他们寻找攀岩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
3、对攀岩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教学,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攀岩成功和肌肉锻炼的乐趣。
4、对攀岩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能歧视。
(三)攀岩锻炼对情感过程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可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n。学生经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其情感取向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攀岩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不管是在课外活动和体育课上,还是在有竞争的运动会,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情感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在一起。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刺激,有利于人的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发展,克服考前焦虑和靠后顾虑,帮助学生学会考试焦虑症的放松方法,提高了学生攀岩成绩。通过攀岩教学的心理锻炼以及心理辅导使得学生在考试前放松、减轻压力,得以对比较原来成绩有所提高。通过攀岩教学后对学生的考前焦虑有明显帮助,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女生都同样存在攀岩成绩较差同样考前焦虑严重。转载于范文中国网 fw789.com。
3.2攀岩教学帮助学生克服社交恐惧,并且能够使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攀岩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寻求帮助的,因为练习内容里面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就最简单的准备活动和攀岩保护就是最好的合作例子,在课上练习当中设有合作小组的共同练习,组长组织大家在一起完成攀岩练习,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交流,行成一个协作的团队,让学生在团队里面体会交际带来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攀岩教学增进心理健康,在攀岩课堂上体现出学生主动互相联系,消除社交恐惧,增强团队凝聚力:
1、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通过攀岩练习建立合作的人际关系
3、通过攀岩练习加强团队锻炼
4、保持适度的紧张
男生在社交恐惧和人际交往方面比女生要有优势,男生在克服恐惧方面要优于女生,体现在用于攀登高度和难度,女生在团队协作方面都要高于男生,攀岩项目对于女生本身就存在恐惧感,所以在团队协作方面女生更趋向于协作。
3.3攀岩教学帮助学生锻炼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协助教师完成课上教学任务和
管理本班学生日常事务,起到了锻炼学生组织能力的作用在体育课的开始是体育委员和班干部统一一起整队等候上课,在课间能够迅速让同学们从教室出来,并且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站成体育课队形,这就需要体育委员和班干部的配合与管理能力,在攀岩课上的锻炼中,能够帮助学生得到管理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在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攀岩课堂上的学生练习时,一起帮助教师进行分组练习协调管理,来锻炼提高体育委员与班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
男生在管理方面要优于女生,体委在喊口令和集合整队上更有优势,所以在课前组织管理方面男生要优于女生,在攀岩教学里的组长男生、女生都能帮助教师管理本组学生安全练习。
四、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学校攀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初中学生力量、柔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中考体育三项成绩有显著性增长。
4.1.2长期学校攀岩活动能够促进初中学生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
4.2建议
4.2.1在学校没有专业的训练力量、柔韧、灵敏反应协调器械时,可以选择攀岩教学,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改成攀爬等内容,运动当中来锻炼到学生的力量、柔韧、灵敏反应、协调能力。
4.2.2学生出现解决考试焦虑、恐惧、自我评价、动机导向等问题时,学校在不具备心理辅导能力的时候,可以通过攀岩教学里的练习内容来解决学生的考试焦虑、恐惧、自我评价、动机导向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建国主编.
[2]王己峰.西北五省(区)教育学院文选[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1-15
[3]王己峰.中小学量化管理实用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7:55-57
[4]贺桂梅, 高安民, 王己峰.教育评价研究—_中美教育评价研讨会陕西省基础教育研究报告[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3-17
[5]刘威.运动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1(8):23-25
[6]张忠秋等译.运动心理咨询理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17-50
篇10
一、相关产品
1.心理成长快车(12册),于2007年初出版,随后又重版两次。此套书:
(1)为教育部规划课题的主要成果,以协助和推进中小学生和幼儿心理成长为宗旨,确立“认识心理、呵护心理、滋养心理、强健心理、开发心理”的目标,注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以丰富多彩的实例,轻松活泼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2)在馆配和团购图书中占极大优势,获得专家的好评和一线教师的青睐。初中版、小学版相继重版。在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许多外国出版商对此套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最终小学版版权输出到马来西亚,成为当地小学生人手一册的心理教育读本。
(3)荣获2008年山西省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一等奖。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文艺少儿类图书终评书目。
2.班级心理教育手册(8册),于2009年5月出版。此套书:
(1)读者群大,涉及面广。既能供广大班主任和班级老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使用,又能供全体教师、学生家长使用。
(2)内容编排分类细、系统性强。包括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七年级、初中八年级、初中九年级、高中等8册。
(3)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际活动案例介绍。全书包括理论概述、走进心灵、成长快车、问题辅导、共同成长。同时还附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等。
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于2008年10 月出版。此套书:
(1)有着统一的体例和格式。每一课均包括活动导入、具体案例、活动体验和分享、哲理故事等。学生参与面广,书中内容多次征求学生意见,插图大部分也由学生完成。
(2)主题更多、更全面。全书共分12 个单元67课,包括了初中阶段除就业指导外的所有心理内容。涉及青春期性教育,包括中学生性生理、性意识、性道德、性自我保护等内容。
(3)实践性、活动性强。包括游戏、小品、角色表演等内容,简单易操作,而且贴近学生实际。
二、培训活动
2008年7月,太原市市教育局暑期培训正式开始。此套书的编辑们全部参与,这次培训教师近800人,邀请了多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利用一周时间,就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针对新的背景下重建学校学生评价体系的探索,班会课程化体验、操作与设计,班级心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及操作实务,沙盘游戏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和操作范例,学校团体心理游戏的体验与操作、设计及其在班级活动中的运用,以及教师的健康形象与心理和谐等内容――进行讲座,并组织教师探讨交流。此次培训会上,市教育局选购了我社“心理成车快车”作为培训资料发给参会教师。编辑们也通过易拉宝展示、发订单、请讲课老师点评图书等形式,对希望社已出版的“心理成长快车”及后续将要出版的图书“班级心理教育手册”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反响不错,收到了预期效果。同时通过参会,编辑们也收获了许多,不但宣传了出版的图书,而且结识了国内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在讲座和交谈中,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捕捉到了更多的选题信息。
三、未来规划
1.借产品开发维护品牌建设
“心理健康”作为希望社要创建的品牌项目,就要不断延伸扩张产品,形成产品链,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推动品牌走上新的台阶。“心理健康”系列已出版“心理成长快车”(12 册),又出版了“班级心理教育手册”(8册),下一步还准备出版“学校主题班会套餐设计”“心理团体游戏教程”等,相信通过这些图书的出版,“心理健康”系列将会成长为品牌图书,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同时,出版社也将在这一基础上,加强开发力度,并利用多种研讨会、订货会、媒体等来进行品牌传播,维护品牌建设。
2.借培训活动推广宣传图书
有了“心理健康”系列图书,就要不断维护已有产品。增加附加服务是维护品牌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开展培训活动,就是出版社寻求市场优势的一个新领域。举办这样的培训活动,是宣传“心理健康”系列图书的良好契机。开展培训活动,讲课的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听课的是这一领域的一线教师,对图书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同时还可请图书的作者主讲,就图书编写的背景、内容、使用等和目标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出版社还可印发图书宣传册,向参会人员派发进行宣传,其效果可想而知,宣传效应一定会达到最佳。因此培训课堂成为了推广宣传图书的最好场所。在首次和太原市教育局合作后,我们还将继续利用假期,和相关教育部门开展培训活动,一切以读者为出发点,将所有环节紧紧围绕目标读者开展,更多地传递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将传统营销方式“吸引眼球”转向“心理诱惑”,打开图书营销渠道,真正实现“创新出版,赢在终端”,推动出版产业的发展。
3.借专家团队为出版社支招
邀请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筹建“心理健康”出版领域专家团,为出版社出谋划策,将专家论证系统作为机制确定下来,对长远选题进行论证,规划出版品牌项目。通过座谈和随时沟通,出版社既能把此类图书的出版现状和发展趋势通报给专家,专家又能结合出版社实际对相关前沿性课题和成果进行分析,借智借力,共同研发产品,提高图书的质量、品味和档次,实行新一轮的良性循环,出版更多更好读者需求的图书,让出版与科技一样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