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个人信贷业务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守信意识

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其中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个贷业务在刺激需求、稳定经济等方面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信贷工作者,每当想起不良贷款给国家造成的损失都十分痛心,深究其中的种种原因,诚然有银行产品设计不合理、抵押屋贬值等原因,但这都不是主要因素——个人信用制度体系不完善、公民守信意识薄弱才是根本原因,笔者就此谈一下如何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一、个人信用制度的定义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在经济生活中管理、监督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则、政策和法律的总和,其主要目的是为证明、解释和查验自然人信用情况提供依据,并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

个人征信是指征信机构通过合法渠道采集、调查、分析消费者个人的资信,以信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个人信用信息使用者,作为其授信决策的参考依据。

二、个人信用体系薄弱的原因

1.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政府一道命令银行就要贷出“工资贷”“福利贷”(往往无法收回),使国有企业把银行贷款当作“第二财政”,借银行钱不还的风气日益浓重。

2.受多年来拖欠银行贷款风气的影响,我国公民的守信意识普遍不强。笔者在车贷工作中就遇到类似情况:一旦借款人手头资金紧张首先想到的便是拖欠贷款,好些的几月后一起还上,而有的客户索性就不还了;更有甚者冒用他人证件贷款。

3.制度不完善、缺乏对违约借款人的应对措施。众所周知,建立法制社会最重要的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的《刑法》《民事诉讼法》已日渐完备、但是对处理借款人拖欠、骗用银行贷款的相关法律还较薄弱,拖欠贷款银行只能后执行抵押物,可是车贷中汽车贬值快很难足额抵偿贷款,而房贷中只要户主不搬出贷款住房银行最终也没什么办法,而且我国对于恶意拖欠银行贷款者也无法进行刑事诉讼,这些都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就银行方面而言,个人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可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风险防范与处理几个部分,风险识别排在首位,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又是识别客户质量的首要条件。

从社会意义来讲:(1)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2)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3)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扩大内需的迫切要求;(4)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效率;(5)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6)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是适应我国个贷事业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对策

1.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立法步伐

首先,要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在我国,个人信用数据源至少与10个以上的政府部门有关,或者由这些部门负责管理。除国家《保密法》、《商业银行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对数据有限制规定以外,目前尚没有其他对个人信用数据进行管理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对某些不可以向社会公开的个人征信数据进行严格界定。但到目前为止,在许多政府部门管理的数据中,只有部分工商数据向社会开放。修改后的法律应明确规定何种个人数据可以向社会开放、开放的方式、数据处理和传播的方式和范围以及时限等等。

其次,尽快出台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规范使用征信数据的法律法规。一是应该建立界定数据开放范围的法律或法规;二是应尽快出台关于界定数据保密范围的法律或法规,即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征信数据源的同时,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以及确定征信数据经营和传播的方式。

再次,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如进一步完善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为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奠定基础;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保证个人的财务数据完整;建立个人基本帐户制度,保障个人征信能及时与主动进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允许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进入破产程序,豁免其剩余债务,保障个人信用制度良好运行。

2.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个人征信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我国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必须由政府来建立并管理,这样可以减少欺诈、舞弊等不实行为;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中所有市场要素和体系的建立都有赖于市场行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发形成信用的供需机制。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是建立个人征信系统的最佳模式。

3.建立最广泛的数据采集机制

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也只是实现了国内银行的内部征信(即便这样各银行之前也存在壁垒),即通过查询人行征信系统可以获悉客户在2000年后在本人在国内银行的贷款和信用卡还款情况——可这样的数据采集广度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贷款或持有信用卡。人行征信系统对那些信用卡有过违约记录的客户打分不高,但仔细分析,那些经常使用信用卡的客户往往是有较好超前消费意识并且收入稳定的优质客户,而系统对那些不曾有过任何贷款和信用卡记录的人打分往往比这些有逾期记录的客户更高。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现行的征信系统仅仅通过这些信息判断借款人守信程度很容易会“盲人摸象”似的得出错误结论,甚至会导致优质客户被拒贷而漏掉坏人的结果。

同时,笔者通过总结实际工作经验,认为人行征信系统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数据更新较慢:一般客户信用卡和贷款信息往往3-4个月才更新一次,这给需要申请新贷款的人带来许多不便。二是对于逾期记录的保存时间问题——对于人行征信系统中的贷款逾期记录到底保存多长至今没有明确说法,使那些有过非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有违约记录的人再申请贷款很困难。三是对于违约金额计算过于苛刻:建议征信部门把小额欠款的客户不纳入逾期贷款管理,使信用管理更具有人性化。

篇2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没有新的突破,特别是试验区建设进入“围城”,试验区经验难以普及,已有的成果难以移植,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企业、政府部门及人民银行基层行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仍需提高

一是企业对信用体系建设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一般情况下,企业需要贷款时才和银行打交道,企业普遍认为信用体系建设作用不大,不讲信用在社会现实中没有多少实际制约,讲信用也没有多少现实利益。

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不够。目前政府部门与金融系统之间仍然存在信息分割、共享度低问题,很少有政府部门向金融系统通报有关管理信息,促使银行收回企业贷款或拒贷、停贷等。由于政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不同,财政贴息等政府支持项目往往以政府为主,过分强调规模布局和大项目带动,忽略了企业的现实能力和金融机构的自主选择,支持的力度和节奏把握不准,无法与金融机构形成合力。

三是作为人民银行自身对信用体系建设也普遍存在重表面、重形象、轻基础、轻长效问题。信用体系建设往往注重银企合作、信用企业评选等载体活动本身,对信用主体基础信息档案建设、信用信息的长期连续积累、长效共享机制的建立等重视不够。

(二)第三方信用评级市场的推动较为困难,商业化征信产品的应用范围偏窄

一是企业报表真实性缩水,可参考性不强,导致评级报告可信度打折,传统信用评级体系并不能实际反映信用程度,其应用范围偏窄,被认可的领域有限。

二是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市场环境千变万化,担保链条错综复杂,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评估难度较大,种种原因造成对企业的信用评价难度大,银行对第三方信用评级的认可度低。

三是评级费用较高,评级报告质量还有提升空间。

四是对第三方信用评级市场的行政推动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目前,对第三方信用评级的有关税费减免和扶持政策没有统一、明确的制度规定,基层人民银行在运用行政手段推动评级市场发展过程中,接到的咨询和受到的质疑较多,在应对和答复时缺乏政策依据。

(三)“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不能真正建立和落实,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培植效果难以保证

通过信用培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仍然受制于繁琐的信贷审批、抵押担保手续,承诺的利率优惠不能到位;信用记录有瑕疵、缺失的企业通过关系、人情照样能获得贷款;逃废债企业或个人通过金蝉脱壳、改头换面、异地生存等手段仍然能我行我素;有的失信企业高管和债务人照样高薪酬、高消费,达不到让失信行为处处受制、处处设槛的目的;失信行为发生后,对相关帐户、资金和人员的监控不到位,银行、公安、法院、出入境管理等各个部门很难实现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让失信主体逍遥法外的情况非常普遍。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对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畅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必须进一步加大征信宣传力度,使企业、个人、政府认识到“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关乎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关乎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培植制度,完善中小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预案,制定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救助整体规划,对需要救助的中小企业设立专门救助过桥基金或助保基金。制定中小企业财政贴息扶持政策,注意征求金融部门的意见,把金融机构和征信机构的评价意见作为制定贴息政策的重要参考。人民银行应该把信用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基础设施来建设和管理,依托各类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数据平台,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基础信息档案,连续不断地积累信用信息,拓展非银行信息采集,推动建立部门间信息的长效共享机制。继续深化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全力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

(二)继续加大对第三方信用评级的行政推动力度,积极发挥商业征信机构征信产品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评级市场的推动,督促企业参加第三方信贷市场评级。督促企业、担保公司参加信用评级,金融机构要继续将外部评级结果作为信贷担保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对未办理贷款卡、贷款卡未年审以及未参加信用评级的担保机构,原则上不能与其合作并办理信贷担保业务,对信用等级较高的担保机构要实行优惠政策,优先与其合作。人民银行应出台专门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建立“自身信用评估结果与第三方信用评级结果的对照参考机制”和“合作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审查机制”,没有建立的,人民银行有权责令其建立,并有权给予行政处罚。

二是探索建立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评级成果应用机制。全力推动信用评级工作的开展,评级公司根据有关信息出具评级意见,并将评级意见加载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等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促进信用评级结果的运用,要求凡是列入银企洽谈会推荐范围的企业,原则上必须参加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结果和信用培植计划、成效作为共享信息供有关主体查询应用,银行可以随时查询拟支持企业的信用评级结果,随时对企业信贷需求进行考量,适时纳入信贷支持计划。

三是开展“评级+增信+信贷”的“一体化”试点工作。试点创建征信、评信、增信、励信的模式,通过评级公司对批量企业进行专业评级,在保证评级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降低成本,推动评级成果应用,最终达到信用培植、信用增进、银行贷款支持的目的。

(三)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制约机制,把中小企业塑造成为诚信、务实、成熟的承贷主体

建立和依托地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利用“部门好协调、信息好归集、查询较方便、安全好保障”等优势,探索制定行之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

一是按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时段考评、梯次提高”的授信增长规划进行信用培植、择优扶持。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考场过程中,地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为其提供信息查询,同时业采集、更新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客观上能促进中小企业规范治理结构,严格执行财会制度,自觉加强风险管理,利用平台的信用培植功能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承贷主体。进一步借鉴“山东省A级中小信用企业培植计划”的成功经验,实行分类建档、个别辅导,分梯次提高信用等级,形成择优推介机制。对择优扶持的对象要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在额度、利率、担保和时效性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优先扶持。

二是对逃废债等不良行为实行联合惩戒。联合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对逃废债的中小企业实行媒体公告、账户监控,限制房地产、汽车等高档消费等措施,对贷款、评优、贴息等政策扶持项目设定门槛,把失信主体排除在外,对子女上学、婚姻登记等项目进行信息告知,充分体现失信制约机制无处不在、对失信行为处处设防的原则,保证信用信息记录对逃废债的信贷主体产生实质影响。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问题 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作用 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是一个空幻的影子。

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

1.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共计977项。它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把握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特点,可简要总结如下:(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土壤;(2)崇文尚柔,重视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3)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整体和基本功练习,养生体育最为发达;(4)体育的礼仪性、等级性和表演性弱化了体育的竞争特征;(5)在体育的深层次文化方面,以宽厚、礼让、平和为价值取向。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区域性和娱乐性方面的认识,学者们较为一致。

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地域性、稳定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征及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学者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表演功能、竞赛功能等方面。这些功能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2 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根深叶茂,开展优势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因此,开展优势明显。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生产实用性,民族、民俗性,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也是促进其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经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那种“干活、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既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提高人涵养的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 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促进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而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则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起列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式。因此,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教育。

3.2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可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该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来赌博、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3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体育消费在农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地增加。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广泛开展,一方面可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强农民群众的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必将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客观上为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具有广阔的、天然的健身场所,各地区可根据附近地形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项目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参与的同时,又能加快当地体育附属设施的健全,加速农村体育产业、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一方经济。

3.4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的反映民族自然观,有的反映民族宗教观,有的反映民族历史观,有的反映民族文化史……这些都凸显了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的主观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如果把这种精神贯穿于国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经济建设中,那将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力。

农村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祥地,在广大农村开展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激发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进取、创新精神,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得到继承和弘扬的同时,也得到更好地发展与创新。

4 促进农村积极、健康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

4.1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农村群众转变思想,增强健身意识。

相比较而言,农村的信息不足、经济还落后,农民的健身意识还很薄弱。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体育宣传,增强其体育健身意识。同时,广泛开展《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学习和社会宣传活动,主动地向广大农民朋友介绍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使农村群众逐步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奔小康”的新型体育观。

4.2加强农村群众体育科研工作。

加强对农村群众体育的系统调查研究,了解、把握农村群众体育的现状,分析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特点,探索农村体育发展的独有特征、难点和重点及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使农村体育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农村基层体育工作如何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研究,为充分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科研,通过“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大胆创新,选择积极健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农村开展。

4.3统筹规划、积极引导,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

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省市县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要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出点子、想法子”,在农村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要提高对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意义、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加大对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扶植和检查、监督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改善体育设施、扩大宣传,树立民族传统体育的“品牌意识”,充分挖掘出民族传统体育的显性价值和潜在价值,促进农民的健康和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5 结语

5.1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精神活动和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它对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都有深刻的影响,其功能和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及物质支持。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增进农民身体健康;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

5.2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点应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以业余、自愿为原则,开展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农村群众转变思想,增强健身、健心意识;加强农村群众体育科研工作;统筹规划、积极引导,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兆振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村体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5-17.

[2]张玉生.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0-32.

[3]王丽丽等.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社会意义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58-59.

[4]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

[5]王建欣.开展农村体育重要性的几点认识[J].体育文化导刊,2003,(8):18-19.

[6]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R].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7]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90-106.

[8]梁廷方.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69-71.

篇5

关键词 信息化 集成 财务管理 提升 目标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企业对管理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效、领先、稳定的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利刃。以笔者所在企业(以物流、物资贸易为主业的央企二级集团公司,以下称“公司”)为例,近年来企业持续发展扩张,业务规模日益壮大,日常管理难度随之不断增加,财务管理风险,特别是资金风险日益突出,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变革频率,企业管理者清楚意识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速度和发展前景,信息系统的优化与集成已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弊端及改进措施

为了适应经济形态转化和社会进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要配合好企业内部管理转型。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查账、远程报表和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掌握和监控业务销售和库存等实际情况。也就是说,企业要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统一调配资金,回避高速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已经对财务管理模式有了新的认识,明显意识到集成财务在企业管理与投资活动中起到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多的公司财务负责人也开始重视财务信息集成化的管理。那么,什么是财务集成管理和信息化集成管理,实施财务集成化管理对企业发展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三、集成化财务管理的意义

集成化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的吸引与诱导,使得集成管理理念逐渐渗透到传统的财务管理实践当中。其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传统财务管理由于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存在许多障碍,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实行集成化财务管理后,各个企业在区位上可以相互靠近,通过空间集聚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

第二,有利于资源共享,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其实就是通过实现资源共享,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各类成本,利用人才优势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开放和竞争,从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第三,集成化财务管理可以大大加速企业理财的运作能力,既提高自身在资本市场上的应变能力,又提高在产品市场、内部管理方面的应变能力。

第四,有利于风险防范,通过信息匹配实现标准化操作,提高了内部审核监督,规范了制度执行,有效防止人为性质造成的风险漏洞。

四、信息系统集成和提升管理的关系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用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应用程序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出现了不少高效的单项系统成果;另一方面,信息系统普遍分散存在,即每个公司,甚至到个别部门都开发了适用本身工作的管理系统,导致多重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共存,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综合统一信息服务。

五、笔者所在企业基本情况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企业以物资贸易销售为主业,主要经营铁路运输、建设所需的钢轨及配件、油料、火工品,大型基建项目所需钢材、水泥等相关物资贸易、工程物流、物资仓储、配送等业务,同时是铁路建设项目部管物资公司和铁路建设用钢轨招标服务商。下辖20个全资子公司、8个控股子公司以及4个参股子公司,在多地区地设有70余分支机构,拥有全国25个交通枢纽城市的31大型仓储基地。

(二)行业现状

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钢贸企业数量从原来的15万家下降到8万家左右,有2/3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市场,并且这种洗牌还将持续。幸存下来的钢贸企业中,留守观望、不能正常开展业务的空壳公司也占到20%左右,真正能够保持以往年度经营水平的不到40%。

(三)自身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

限于外界环境因素,笔者所在企业多少也受到了市场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不小的资金回流风险。众所周知,贸易型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就是企业的“血脉”,笔者所在企业内部组织层级多,业务范围广,资金需求量大而分散;业务环节中上下游客商数量多,自身要求与客户需求各有不同,导致了业务模式或流程细节烦琐,结算方式多样化,这就更加要求企业财务在商品流转、储藏和资金运筹方面必须具备谨慎的管理素质。

财务资金管理与控制方面,近年来公司一直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主要表现为定点上划、审批下拨,充分发挥资金内部调剂作用,建立收支两条线原则。特别是在“NC资金管理软件”的开发上线后,公司银行账户的开立审批、资金需求计划的报批、资金定点上划、资金分配拨付和资金占用情况的计算全部实现线上处理,有效提高了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了融资成本。这些举措主要体现在公司账面现有资金的管理和分配上,公司资金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管理缺失,特别是在公司业务开展过程中对资金去向和回流情况一直无法做到实时监督,导致很多隐形风险。

主要问题表现有:

第一,银行账户监控不到位,资金集中管理有提升空间。实际情况中,个别下属成员单位为了资金使用便捷,减少审批流程,存有私自开立银行账户不上报现象,并将经营回流资金藏匿于此账户中不做归集,在集团监管外私自支配使用,大大增加了资金使用风险。

第二,内部资金使用不规范,易于出现违反支付规定的现象。集团公司要求所属下级单位在申请内部调剂时必须明确款项用途,但资金拨付后可能存在滞留或挪作他用的情况,严重影响到集团公司整体资金支配和资金安全。

第三,合同签订不严谨、业湛展较为随意。实践中,个别下属成员单位合同签订不严谨、不规范,不按规定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出现赊销行为多、客户回款慢的现象。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合同评审管理体系,但审阅合同人员可能由于个人疏忽将不合规的合同审批通过,从前端就埋下风险。再有情况,合同条款内容是合理的,评审是通过的,但在落实执行中常有背离,如公司明确指出严禁赊销,但对企业来说由于激烈的竞争,产品赊销是永远存在的,大量赊销造成资金严重占用。另外,由于回款期限长、金额小,存在不同等级的减值风险。

六、财务信息集成体系的建立是解决企业现存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们既然清楚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了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手段解决旧问题,遏制新问题萌生。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建立企业自身强大的财务信息化集成体系。

(一)公司信息化推进进程

2009年,公司终止了财务端浪潮和业务端钢联系统的使用,全力打造了适合自身业务模式的ERP管理系统,将财务与业务信息在同一软件中呈现,形成了从采购入库到销售出库的一个链条管理,对提升库存管理有了极大的帮助。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业务模式不再单一,ERP的使用也出现了弊端,特别是在资金支付环节上不能有效防控。为配合资金集中管理,将更多的人员从繁重而重复的基础工作中解脱出来,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财力研发集团层面推广的“NC资金管理软件”。同时,公司门户网、合同管理系统、客商系统和集中采购管理管理系统陆续开发完成,加之电商平台“大宗物资网”的建立,公司已经有了较为全面,但又各自单一的信息化体系。2013年,公司开始研发“NC供应链系统”,并努力实现与企业客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物料系统和NC资金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

(二)信息集成系统建立成果

2013年9开始,公司选择了业务较为全面的子公司作为试点企业开始“NC供应链系统”的研发,至2014年9月初见模型,后期将研发的中心转入集团公司层面,继续完善系统设置,在满足现有模式的运行基础上,同时考虑未来业务模式的变化,根据各成员单位的业务特点,不断完善流程建设和流程管理。

“NC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模式是以合同为起点,以资金为主线,将客商、物料分类、会计科目、银行账户的基础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支持不同类型业务开展,通过合同管理系统、客商系统、物料系统、与资金管理等软件的有效结合,形成系统集成体系,实现上级监督职能,加强资金支付控制。后期我们还将与更多的单项系统实现对接,实现更为高效的集成效果。

1.与合同管理系统对接,建立合同跟踪,努力提升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NC供应链系统”是以合同发起,同时又以合同结束为闭环,也就是说每一笔业务的执行过程都必须在系统中与合同相关联。以往业务人员自己登记合同台账,容易疏忽造成错误,查阅起来也不方便,现在由于与合同管理系统做了技术并联,合同信息可以被直接提取,合同具体内容一目了然。系统关于商品入库、出库、付款、回款等操作环节,其中的商品型号、数量、价格等信息都要与合同信息相对应,财务人员对单笔合同的执行情况可以实时掌控,解决了付款依据不充分的问题,随后系统还会将合同执行情况回写到合同管理系统,形成信息对应,便于更多的人掌握合同执行情况。

2.与物料系统对接,改善库存管理与监督。“NC供应链系统”建立了统一的物料分类原则,建立了庞大而标准的物料信息库,有效提升了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在以往对库存核算时,财务并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实时管理,很多库存信息严重滞后,财务人员无法掌握真正的库存情况。比如货物长期滞待或发出货物未做结算的财务根本无法得知、债权确认不及时、回款期被人为拖后,新的业务开展又需要资金支持,严重增加了公司资金压力和资金成本。

现在,系统对业务权限进行了细分,设置了采购岗、销售岗和库管岗,要求职权分离,后期一旦有商品入库或售出业务人员就必须在系统中录入出入库信息,完全实现了商品流转实时跟踪,财务人员可以清晰了解本单位的库存管理情况,可以有效督促业务结算和款项催收。

3.与资金管理软件对接,规范资金支付和回收,严格执行合同条款。“NC供应链系统”与NC资金管理软件同时运行后,在付款环节,集团公司可以对拨付资金的使用流向进行实时监控。单笔支付时,业务人员在编制付款申请时必须注明对应的合同信息,财务审核人员在付款审核时必须查阅该笔对应合同的情况,根绝合同结算方式和支付条款对付款信息进行审核,确保每笔款项支付都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当合同呈现大量预付且长期无商品入库时,财务审核人员要详细了解发货情况,并合理控制支付。系统全面上线后,公司将更多地选择银企直联和电子承兑的支付方式,从业务申请付款到款项支付出去全部在NC系统中完成,提高款项支付的时效性和实时跟踪功能。在收款环节,各单位的收款账户首先必须是已经通过资金管理系统审批的,从而杜绝藏匿账户、藏匿资金的情况。单笔回款时,要求由业务发起,即收到款后由业务人员编制应收单,单据需与合同、出货批次信息对应,明确是哪个合同、哪批次货物的回款,当某合同呈现大额应收账款时,财务人员可以控制出货、控制开票,减少赊销行为。

4.与客商系统对接,规范统计口径。公司新增客商必须先走客商系统审批,审批通过后在“NC供应链系统”可以自动提取,以往各单位随意添加客商,多字少字的现象频繁,通过集中审核,避免了重复客商出现,集团公司财务可以直接查看同一客商下各下属成员单位的业务开展以资金收付情况,对公司掌握债权债务关系有直接的帮助。

5.与久其报表系统对接,实现报表数据实时汇总功能。“NC供应链系统”将建立统一的报表模板,然后设计好提数公式,每月的报表数据将会自动生成,再通过与“久其报表系统”的技术并联,今后报表的填报将变得尤为简单,也许只需要轻轻点击或者将模板数据导入即可生成,即准确又及时。通过此功能,集团公司层面可以轻松对下属单位报表进行稽核,无需担心账表不一致的现象出现,有效提供财务分析与财务评价的数据支持。

(三)集成系y建立的最终目标

公司集成信息平台建立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强化财务管理,通过对各类信息系统的技术衔接和信息提取,公司基本形成了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集成效果,对日后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和领导决策建议有了强大保障,但这也仅是冰山一角,我们将通过不断努力,争取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更大地进步。

1.继续优化资金调控。进一步提升资金控制和使用水平,后期将坚持以预算和计划指标为管理导向,提升资金上存度,在准确了解各单位资金需求的前提下集中办理资金分配、银行授信、贷款、票贴等业务,切实降低公司整体的财务费用。通过对业务支付的集中审核,不单单要掌握资金流向,更重要的是控制资金流向,填补资金对外收支的风险漏洞,有效防止资金的坐收坐支现象出现。我们可以根据准确的资金计划,将未来可能闲置的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通过银行短期理财实现即期收益,创造资金价值。

2.增强财务执行监督。以往业务开展中,财务审核常受公司不同层面影响,可能出现个别违背规定或需要变通的情况,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后,审批流程环环相扣,所有审批均按设定好的标准执行,杜绝一切人为操纵,防止潜在风险问题萌生。以往,公司多通过收集下属成员单位上报数据的形式了解公司全面经营和资金情况,现在通过集成系统,公司财务人员可在事前、事中全程监控,强化预算执行分析。

3.提升领导决策。集成模式建立后可以全面综合的反映企业资金、基础核算、报表数据、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为财务领导和公司领导提供完善的问题对策依据和发展决策依据,以保证企业领导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合理准确的选择,带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七、实现集成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第一,注意内部沟通协调与管理。公司财务部应该充分借助信息化平台,加强公司内部部门间的沟通和约束;加强对下属单位成本费用、投资决策等财务事项的控制;充分发挥资金中心作用,优化资金结构。

第二,加快信息平台和网络技术建设。在适应自身组织结构变化和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加快信息系统开发,为集成化财务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篇6

【本刊讯】8月22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在京召开“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简称《纲要》)动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田锦尘司长亲临l缶会议指导,曹玉书会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56家工程建设行业、地方关联协会、大型施工企业、先进诚信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刘怀主持会议。

田锦尘司长在讲话中着重就《纲要》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把握《纲要》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并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强化质量意识;二是要提高管理能力;三是要保持良好信用;四是要防控信用风险。希望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不断完善“中国工程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平台”,努力推动全行业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良好氛围。

曹玉书会长在讲话中指出,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建设行业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纲要》的目标和要求。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注重信用信息采集、管理和使用,逐步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二是设立“红黑名单”,建立失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奖惩机制;三是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推动诚信文化进入企业核心价值观,优化诚信建设软环境;四是推动诚信建设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与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相融合,共铸优质工程。同时,他对下一步工作做出具体安排,一是建设和利用好工程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平台;二是继续做好信用评价工作;三是积极做好诚信企业推介活动。

会议同期,启动了“中国工程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建设以《纲要》为指导,是国内工程建设行业首个以统一代码为基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吸纳了国内施工总承包一级以上和与工程建设行业相关的勘察、设计、监理等企业,涵盖了企业基础信息、优良信息、不良信息及市场行为、质量安全、合同履约等方面的信息。具有覆盖广、层次多、信息全等特点。该平台将逐步与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平台链接,与国家信用数据交换平台对接,实现行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

(本刊记者 吴颖)

篇7

【关键词】检验检疫 企业 诚信体系建设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变得尤为重要,“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企业的诚信已然演变成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最近几年连续发生“毒奶粉”、“瘦肉精”、“皮革奶”等重大诚信缺失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如何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诚信体系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诚信”的解释是“诚信――诚实,守信用。”现今社会,诚信既是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行为准则,关系到经济活动中的种种信用问题,保证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2007年,在系统内全力推进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的框架下,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行政管理的需要,把有效提高监管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目标;用完备的检验检测能力作为支撑,对企业的诚信度进行分类评级监管,有效地控制、降低失信的风险;使检验检疫与企业的信用相互连接,成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当前进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诚信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要。然而,近年来,大量的诚信缺失现象层数不穷,如虚报、瞒报、非法生产、伪造检验检疫单证发票等行为,不仅扰乱了对外贸易的正常秩序,而且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中国制造”的声誉,严重降低了国外政府和消费者对中国的信任度,威胁到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那些不合格商品一旦被进口国检出不合格或在消费过程中产生了危害,将严重损害国家的信用,甚至可能被某些国家恶意上升为政治问题。因此,企业的信用状况差,社会诚信秩序混乱,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瓶颈。诚信恶化的后果是严重的,这不仅加大了市场交易的风险和成本,而且阻碍了外贸经济的有序发展。这些扰乱外贸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缺乏有效的治本之策。

四、如何推进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检验检疫把关职能

(一)强化分类管理,实现差异化管理目标

目前,检验检疫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已经将出口企业、进口企业、产地证注册企业、报检企业、出入境快件运营企业、卫生除害处理企业、交通工具、监管场库、集装箱经营公司、检验鉴定机构等十类企业纳入其中,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日常采集的企业信用情况,将企业分为A、B、C、D四个信用等级,实施分级管理,A类企业给予重点支持,B类企业给予积极引导,C类企业将对其加强监管,D类企业则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按照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机制,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实行相应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措施。例如,对A类企业,可享受检验检疫优惠政策,优先推荐实施国家质检总局出口免验、一类管理、绿色通道、直通放行等检验检疫便利措施,让其发挥信用优秀企业的榜样示范作用。对D类即信用不良的企业,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包括暂停报检;实施严格报检控制;实施加严签证管理;对进出口货物运输工具实施重点查验;陆路口岸现场100%卸货查验,海港口岸100%开柜查验等一项或多项重点监督管理措施。

(二)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诚信企业示范效应

一是开展诚信的宣传活动。可在苏州市主要媒体《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主要版面上公布苏州地区诚信企业名单,使企业全面了解检验检疫企业管理制度以及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企业申请检验检疫高诚信类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开展政策宣传活动。帮助企业和社会各界了解并参与到检验检疫诚信体系建设中来,开展在线访谈,解答进出口特是信用管理等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辅导,帮助企业把握政策法规的要点。三是主动走访部分企业。面对面地听取诚信企业的建议,与失信企业面对面的交谈,帮助企业解决进出口环节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促进其提高自律水平。

(三)加强综合治理,形成社会共建诚信合力

一是加强外部合作。主动与海关、商务局等政府管理部门联系,加强对如何管理企业和执法经验的交流,通过交换企业诚信数据信息,共同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对区域职能的指导。组织与各区乡镇管理部门的联系,实地了解乡镇经济发展情况、企业经营状况等,大力拓宽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渠道,深入推进区域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充分利用相关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等各种资源和力量,引导企业守法自律,及时帮助企业解疑答难,为企业的正常进出动营造良好的通关环境。

篇8

【关键词】信用管理 中小企业 重要性 对策

一、建设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意义

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中小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当市场信用环境良好时,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两种方式发展市场―现金销售和赊账销售,赊销方式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销售量。其次,可以促进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以及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供给。再次,可以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的平均信用交易成本为14%,较美国高出11%,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信用管理造成的。最后,可以降低交易风险。信誉良好的企业在市场博弈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确定交易对象的信用记录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风险。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信用意识未形成,信用需求不强烈。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因为计划经济的影响并未准确的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举个例子,有些地方政府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本地的假冒产品采取默认的态度,拒绝接受外来检查。这种不重视诚信的做法很难使经济得到真正的发展。因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没有诚信准则,就不能很好的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进而导致对产品需求的减少。

(二)社会信用管理立法建设滞后。

要想做到社会信用管理,就必然要征集个人和企业的数据,这就涉及到了隐私权的问题。当信用法规无法硬性约束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时,某些失信者就会利用这一漏洞,为自己谋福利,进而导致中小企业信用机制的恶化,甚至会完全不顾诚信规则。许多国家都对征信数据的采集以及使用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例如,美国颁布了17项关于社会信用的法律法规,欧洲各国也相继提出了约束社会信用的法律法规。我国近些年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担保法》和《个人信用实名制》等等,但是,这些大多属于各部门制定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管理未开展。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内部并未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由于缺乏信用管理机构,没有人员管理企业信用方面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些因为诚信导致的违约现象的发生。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并未明确的了解合约客户的信用状况,这就可能会导致最后的上当受骗。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明确体制转换期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职能。

在信用体制建设中,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有的体制转换制度,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的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信用的恶化,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对信用市场进行管理。政府应大力推进外在制度的建设,进而促进内在制度的发展,但是切忌直接干预企业内在信用体系的运行。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信用的约束。首先,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和《担保法》等。其次,制定新的条例和实施细则。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企业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时,有时会遇到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政府需要为其创建更加健全的法制环境。此外,在中小型企业建立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并使得中介组织在资信调查和信息咨询上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

(二)加强信用立法,规范和引导社会信用活动。

信用是一种文化,在信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针对我国目前信用严重缺失的情况,发展全社会的信用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而全社会信用文化的培育,需要相关制度的保驾护航。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建立相关的惩罚机制来处理交易中的失信行为,另一方面,要表彰诚实守信的企业,鼓励守信行为。

在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开发国内的信用市场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是庞大。保守估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50万。然而我国现在面临的窘境是,国内缺乏相关的信用管理教育。国内高校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关的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

(三)完善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管理。

信用体系的建立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其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一种保障。因此,中小企业应该重视自身的信用管理。在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中小企业应该尝试建立信用管理部门。首先,要对所有的原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全面了解企业的信用情况。其次,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信用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切实考虑企业自身的具体状况以及客户之间的差异,进而确定合适的授信和受信额度。最后,要明确信用管理的重点,一般来说,重点在事前和事中阶段,企业需要对信用管理进行全程监控,并在此过程中加强风险评估。

四、结语

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可以促进市场的开拓,促进企业融资,减少交易成本以及降低交易风险。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首先要明确体制转换期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其次,要加强信用立法,规范和引导社会信用活动,最后,要完善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篇9

一、基本情况

镇下辖16个行政村(社区),辖内农户8230户。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信用镇”创建工作,使全镇社会经济金融秩序进一步好转,政府诚信度明显提高,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村信用建设环境。为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确保全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镇政府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镇长彭云为组长,常务副镇长、支行行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建设规划,协调解决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事宜。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方联动”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镇镇长负责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例会制度,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常态化工作列入镇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督促涉农金融机构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政策措施,在评定信用户过程中,将信用户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五种类型,根据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等级,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风险定价等方面实行差别对待政策,使守信者得到实惠,失信者的融资受到制约。

(二)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镇镇工作会议广泛宣传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重要性及目标要求,努力构建“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社会环境。其间,累计开展宣传培训等46次,涉及农户6251户,发放宣传资料4300余份。建立科学的信用体系建设标准,精心选取建档指标,设计构建了《信用信息采集表》、《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镇、信用村信息档案》,简明扼要地反映农户、村、镇基本信用状况,有效避免了农户信用评级过程中存在的随意性和经验性。领导小组按照“评定有标准、管理有制度、操作有规程、过程有记录”的工作要求,定时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询问、检查工作,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

(三)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以支持种植业、养殖业、竹木林业、加工业等特色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2012-2014年,全镇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052万元,有效解决了个体工商户、农户资金需求,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四)履行工作职责,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初次评定为信用农户即定为一星级,以后每年根据信用户信贷履约情况动态调升或调降用户星级或取消其信用户资格,最高星级为五星,对应原来的“优秀信用户”、四星信用户对应原来的“良好信用户”、三星信用户对应原来的“一般信用户”,涉农金融机构可根据信用户星级实行差别信贷优惠政策。向农民贷款户发放贷款时,优先安排信用户贷款;实行利率优惠,农商行对信用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基准利率的65%;在贷款额度上予以放宽,对信用评级为优秀户授信额度为5万元以内、较好户授信额度为3万元以内、一般户授信额度为2万元以内;期限2年,并根据坚持本行“一次核定、随贷随用、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手续简化,对信用户申请的贷款,在信用额度范围内,不需要抵押和担保。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个别村和农户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主动配合和衔接沟通不够;还存在畏难思想,致使基础工作不扎实。二是信用信息建档工作进展缓慢。未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业务的农户,不愿意提供家庭基本信用信息;农商行基层业务网点业务量大而且人员紧缺,全面完成信息采集工作难度较大,影响了农户信用信息建档工作。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社会参与不充分。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了农商行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够;相关信用信息部门也未积极参与,使信用信息征集面不够广泛,影响了信用体系建设进程和效果。四是农村经济对信用需求较低。农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不愿意参与信用信息征集、评级等征信业务,影响了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积极性。

篇10

关键词 食品安全 诚信 诚信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问题食品事件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

从实际情况看,问题食品案件主要并不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落后所造成的,而是少数生产经营者丧尽天良,见利忘义,造假售假所致。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建设抓起,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诚信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诚信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对食品安全更具长期性、稳定性的作用。

一、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信用意识不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利于实现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但在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中,众多的企业主没有认识到开展此项工作重要意义,积极性、主动性始终不高,工作敷衍,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较慢。

二是缺乏统一的资料库,信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目前信用数据掌握在工商、质监等不同的部门,各有关单位按照各自独立的信用系统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级,评价标准不一,信用信息也不共享。单个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也比较单一,在准确性上存在缺陷。限于建立资料库对各种硬件、软件设施的要求也比较高,现在的评级咨询平台也不够专业,很难满足向社会提供信用服务的需要。

三是食品安全信用惩戒机制不健全,作用不明显。企业是追究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利益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我们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缺乏对企业经济利益的调节作用,不能给企业带来现实利益,导致企业对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信用等级社会认同度低。

四是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法律强制的外在保障。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体现诚信原则,确立信用机制的法律法规无论在总体上的还是在食品行业专门领域都偏少,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目前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主要以企业的自愿为基础,企业若应付了事,信用信息的征集会不及时、不全面,相关制度的运行效果会打折扣,如此就影响了信用等级的评定。

二、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途径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更是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如何营造食品企业诚信经营的道德环境,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

第一,要营造诚信经营的道德环境。在诚信体系中,道德约束和法律规范是一对互补关系。在食品安全的覆盖领域,道德要比法律广泛得多,可以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良好道德环境对于食品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提高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企业管理者要坚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诚信教育培训,带头讲诚信,弘扬诚信,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诚信意识,要加快建设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具备较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食品安全和诚信管理队伍。

第二,要落实责任人主体地位。维护食品安全既是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的理念。只有每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诚信严格自律,才能保证生产经营秩序健康发展和产品质量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放心消费。与此同时,食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建立全覆盖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要完善和落实诚信评价标准。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0-2012年)》以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QB/T4111-2010》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评价准则QB/T4112-2010》两个诚信体系行业标准。另外我国信用体系的首部法规《征信管理条例》也即将出台。

第四,通过刑法加大处罚食品失信行为,提高诚信违法成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是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的主要原因。敬畏之心的缺失,既源自道德的滑坡,又因为违法成本过低。要想真正让生产者对食品安全充满敬畏之心,就必须在加强诚信和道德建设的同时,重拳出击,形成强大威慑力,真正从源头上管住食品安全。在对待失信行为上,就得建立起这样一套严格的制度一次恶意失信,终身禁入。

第五,要建立完善的诚信信息共享体系。由专门部门牵头,统筹建立统一的社会诚信体系,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实现信息采集、信息交换的“对接”,实现互联互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向社会有序、分层次开放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数据库。在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企业诚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面向社会的食品企业诚信信息查询系统和诚信信息公示披露系统。

第六,以诚信为纽带,组成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网络。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同时,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媒体监督、消费者举报投诉等方式监督食品经营和生产企业的行为,督促食品企业不断提高诚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