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

篇1

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常常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趣味体育活动来调节课堂气氛,如,三人两足、花样跳绳、拔河、运球跑等趣味体育活动已成为我们课上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本课通过充分发掘花样跳绳对学生健康与合作能力的积极作用,通过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间的合作创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与练习中。除了培养学生间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之外,还侧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跳绳的健身功效扩大化。本节教学内容,作者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将其分为四个课时,第一课时为课程导入介绍,第二课时为基础动作训练,第三课时为分组花样跳绳比赛,第四课时为花样跳绳样式创新。

1.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n时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有趣的导入,让学生产生学习花式跳绳的想法。第一节课为室内理论课程。课程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玩过吗”。老师先向学生展示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主要器材――跳绳,询问学生利用这一器材健身的经历,问同学们“玩过吗”。因为场地条件允许,在学生陈述完之后,还请了几名同学到讲台前进行跳绳的技艺展示。第二部分“会玩吗”。在学生进行技能的展示之后提这个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家已经展示过了,为什么还需要问会不会玩。在我国,跳绳是一项全民性的趣味体育活动,普及度很高基本上人人都可以跳,但是“花样跳绳”又与我们理解的“跳绳”有很大差别,因此,这个追问主要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三部分“怎么玩”。这一部分就是主要通过影音教学的模式向学生介绍“花样跳绳”的定义。通过观赏别人的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这一趣味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

2.分组学习,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第二课时主要为基础动作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课程掌握:单摇、垫脚跳、速度跳、单脚跳、剪刀跳、弓步跳、走路跳、移动跳等在内的基本跳绳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也便于学生在课上进行动作练习,在授课时主要采用的是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学习,分组课堂互动形式更加丰富,也更便于组织课堂比拼,可以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3.分组比赛,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这一课时开始,让学生迅速以分好的小组为单位进行排队。老师统一布置比赛动作,将学生上节课学习的基本动作进行组合,形成一套有难度的花样跳绳动作,给学生统一的时间进行练习,之后迅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可以有效巩固理论课程和练习课程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真实的课堂学习状况。

4.集体创新,“花式创新”玩法汇报表演

有了第三节课老师编制的动作套路做铺垫,第四课时的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和学习。让学生选取三个以上的基本动作,在老师编制的动作套路启发下进行“花式创新”和练习,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汇报表演。

【讨论分析】

1.重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多的是师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新阶段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更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不被教案所局限,而是根据大纲或教学主旨预设出需要学生完成的课堂任务。例如,在本案例中四个课时就是相互紧密衔接,积极引导学生完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再由此预设单课时的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此外,老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主选择、自主练习和自主创新的机会。本案例中,第四课时整个课时的时间都作为一堂总结课,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对我们司空见惯的跳绳进行玩法的花式创新。我们的学生有七个小组提供了一种以上的创新动作套路,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和练习自己对花式跳绳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引导学生开启心智对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

2.以课堂教学带动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练习惯

新课改之后,我们更重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探究,因此,提倡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与体验的机会。本案例不论选取的教学器具,还是整体的课程思路设计都紧紧围绕这一主旨开展,旨在让学生由被动的“要学”变为主动的“想学”。

篇2

关键词:中小学 篮球教学 讲解与示范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84-02

1 讲解法与案例分析

1.1 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方法。它是体育课堂上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而其他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依托于讲解法来完成。然而,由于体育教学显著的身体运动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的使用讲解法,而是要做到“精讲多练”,讲得清楚明晰,练习时间足够有效。

1.2 讲解法案例分析

1.2.1 抓住要领、简单顺口

【案例陈述】在篮球课中“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这个技术动作的脚步动作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将动作划分为几个学习阶段,并在各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语言逐渐精确讲解动作要领。在初学阶段,教师可以将脚步技术动作精讲为:跨右脚一大步的同时拿球置于腰腹间,左脚跟上一小步并起跳,非起跳脚向前上方摆动,身体尽量向上腾起。到了动作提高阶段精简为:出右脚一大步拿球,左脚一小步向上起跳,身体向上腾起。到了技术熟练的阶段进一步精简为:一步大,二步小,三步尽量向上跳。

【案例分析】“行进间投篮”的技术动作是中小学篮球课中重要的教学部分,该技术动作可以分为下肢的脚步技术动作和上肢的投篮动作两部分。因此,在该项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脚步技术动作的关键所在,将整个技术动作的动作要领进行整理、提炼、加工,此类方法符合讲解法中“精讲”的原则。

1.2.2 善用提问法、启发学生思维

【案例陈述】在某次以突破分球为教学目标的篮球课教学中,老师以提问配合讲解的方法,向同学们传授突破分球技战术。

场景1:教师指定进攻队员①向左边突破,有两个防守队员,一个主防,另一个协防。进攻队员突破被阻碍,此时教师提问:进攻队员应该怎么处理球。学生回答:(1)造犯规;(2)强行投篮;(3)传球。教师继续问:如果我加一个进攻队员②,该如何处理。学生回答:将球传给进攻队员。教师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样的配合在篮球比赛中叫什么。学生回答:突破分球。

接着教师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两个示范。

场景2:让学生快速持球突破,另一个队员不补防。

场景3:让学生突破慢速持球突破,不能成功突破防守队员。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示范,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1):成功突破,没有补防,直接上篮。学生回答(2):突破不了,不造成补防,没有空位,不能传球。教师问:根据这个例子,我再问问同学们,想要成功的进行突破分球,关键在于什么?学生回答:突破吸引另一名防守队员协防,制造空位,把球传给给空队员。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突破分球的这个配合的关键,持球队员突破,吸引防守队员的补防,球传球空位队员,制造进攻机会。

【案例分析】提问法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再进行讲解。先提问再讲解,能强化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如让学生先对问题作出回答后再讲解,既能促使学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加深对正确答案的印象,又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讲解也形成一种对比,使正确的信息得到强化,错误的信息得到纠正,遗漏的信息得到补充。

1.2.3 合理利用分段讲解

【案例陈述】同样是在篮球课“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分段教学的方法,讲整个技术动作分解成上肢动作和下肢动作来讲解教学。如前文所述,教师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了脚步“一步大,二步小,三步尽量向上跳”的技术动作之后,可开始像学生讲解手上的技术动作:腾空后持球手手臂尽量向上伸展,到达最高点时,以手腕为轴,通过食指和中指将球向上投出。学生基本掌握手上动作之后这样,可将该技术完整进行练习,并通过练习达到上下肢动作的统一协调,使学生能迅速有效的掌握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技术动作。

【案例分析】分段讲解是指将教学的技术动作分成若干段,逐步进行讲解,多用于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的教学,例如“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技术动作由下肢的脚下技术动作和上肢的投篮动作组成,将该技术进行层次分明的讲解,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该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达到最终教学目标。

1.2.4 对比讲解,加深印象

【案例陈述】接着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为例,有教师在教学中,刻意的采用了对比的讲解方法,将正确与错误的动作进行对比讲解,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在手上投篮技术动作的讲解中讲到:同学们必须在身体达到最高点时才投篮出手,如果身体未到最高点出手的话,由于球离篮筐较远,且身体处于上升阶段,这些不稳定因素都会影响投篮结果,只有在身体达到最高点时,身体稳定性强,且球和篮筐的距离合适,有利于手对球的控制,提高投篮稳定性。

【案例分析】对比法是将两个相对应的方面加以对比,逐一进行讲解,指出其偏差、正误、优劣等区别,如案例中,教师通过对比,讲“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手上投篮技术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对比性的讲解,让同学们知道了“到最高点出手”的重要性。这样对比的讲解具有较好的启发性,使得学生获得了更为具体、鲜明的认识,有利于加深对于所学技术的理解。

2 示范法与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 教学能力 策略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是为中小学培养体育教学专门人才而设置的,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体育教学专业能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从学科认识、教学技能、教材编选、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学习提高。

1.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

1.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过程分析

河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培养现状主要表现为:一是体育教学实习约为12周,其中包括校内教学见习两周时间,实习时间较短。二是平时缺乏教学技能和体育和健康课程的知识的培训,大部分高校主要在校内教学见习期间对教学常规口令和队列练习进行集中培训。三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专题课程及教师师德方面等课程相对缺乏。四是校内教学见习缺乏考评和监控体系,没有严格把关,不管学生校内教学实习是不是达到实习要求,其结果都能顺利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在实习基地也一样缺乏评价和考核,使学生在实习过程暴露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实习后更是缺乏实习考评制度,使学生较为容易完成实习。究其原因是很多高校对实习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中作用认识不到位所造成的。五是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普遍把实习学生作为替代自己上课的劳动力,对学生严重缺乏指导。而高校实习带队教师缺乏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教法知识,对实习安全教育过分强调,而对学生教学能力水平的培养和发展重视不够。六是高校缺乏对学生职业化教育,学生缺乏牢固的专业思想,约43%的学生将来不准备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使体育教育人才流失严重,与体育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和连年扩招等原因密不可分。

1.2教学实习培养模式的分析

学生教学实习效果的好坏往往受实习模式来决定,制定合理、规范的实习模式是教学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学生教学能力水平提高的必要保证。当前我国教育实习模式主要有自主实习、统一实习两种,很多高校都已建立实习基地,形成了以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基础,形式上采取联合培养的模式,这种实习模式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其主要体现在:实习效果不够理想;实习培训缺乏运用视频设备起发学生的教学方式;实习教师责任制不够完善,学生缺乏教师的实习进行有效地指导。

1.3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高校领导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是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水平的关键,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调查发现:有81%的高校缺乏与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交流,使学生很难与基础教育的优秀体育教师和相关专家学者互动,更难聆听到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知识讲座。约64%体育教育专业课教师反映其学校对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认识不够重视。只有33%的体育专业教师认为其学校比较重视学生教学教学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院系是培养体育教师的部门,其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认识程度和具体做法直接决定学生教学能力水平的形成。

1.4实习学生对其教学能力培养被重视程度的反馈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外教学时间最为了解,其对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的参考意义,通过调查可知:实习学生中有55%以上的认为其学校对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不注重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实习教学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是在实习期间,其实习结果的好坏对其教学能力有重要影响,是学生掌握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关键,但结果令人不太满意。约82%的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不能按照体育的教学要求对实习学生有效的指导。在与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实习基地的体育教师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替代劳动力,在实习初期给予简单的指导,中后期就让他们独自上课,不在进行管理和指导,以致学生教学能力缺乏个性。76%的高校实践课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要求进行有效整合,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缺乏有效的培养。

2.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2.1构建高校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学交流平台,促进联合培养机制的形成

构建高校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交流平台,实现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共同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途径,不仅可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还可以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修养。运用交流平台使学生与基础教育的教师交流互动,不仅使高校教师发现自身教学理论水平存在着与实际脱节和不足,有益于校教师自我素质和教育教学的专业化的理论水平和修养的提高,还能够促进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更能推进基础教育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2.2积极设置和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相关课程,促进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

课程设置是人才规格的具体化,其设置水平的高低及合理性影响到学生能力和知识结构等。培养学生教学能力主要通过学习系统课程和实习实践。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开设与基础教育内容相关的课程,既能够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深刻认识基础教育的知识,又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准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稳定提高:一是邀请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相关专家在中外基础教育体育教育现状、教育观念和当前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及方向等几方面开设讲座,促进学生对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认识;二是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三是积极观摩优秀一线体育教师的优质课,学习当前教训理念、教学方式;四是积极开设体育教学的案例分析课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加强学生微格教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教学动手能力

学生教学能力形成关键在于教学实践课和学习时间。运用专门的微格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教学技巧有能更新学生的教学理念。在英国90%以上的教师培训院校在四年级开设120学时的“微格教学”课程后,才允许到中学去实习。法国更加重视实习,教学计划规定实习时间长达486学时,实习期连续性强,占两年教师资格培训时间的25.7%。

2.4各高校应制定培养教学能力的统一计划,重视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学科课程的地位

通过调查高校体育教学实习培训发现,缺乏规范、统一的计划,并没有指导性文件,学科教师之间的认识不统一,从而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侧重也出现偏差,既有培养薄弱环节,又有重复培养事例。所以必须统一学生教学能力培养计划方案,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细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这样既能弥补学生实践教学的不足,又能提高教学能力的针对性,还是学生自己教学能力拓展的有效途径。

2.5延长实习时间,有利于强化实习和优化实习内容

教学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学生教室角色向教学实习转变,早在1986年外国专家就进行了实践,在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师范生的教学实习,高校和中小学合作延长实习时间,优化实习内容,强化中小学优秀教师在学生教学能力提高中的作用。当前河南省高校学生只有12周的教学实践,其中包括实习前在校内进行两周的教育教学岗前培训。在实习过程中没有落实实习教师的责任制,太重视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对实习过程缺乏监控,实习后又不及时总结。所以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必须做好对实习工作的领导,做到全程监控,落实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构建教学实习形成培训--实习―在培训的模式。

2.6 构建发展学生教学能力的教学模式

发展学生的教学能力的教学模式是以合格老师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培养,使传统理论课的教学向以案例教学为主转变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当前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发展趋势,能够妥善好处理教学任务与教学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载体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准备。

2.7优化旨在培养教学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手段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期末术科考试往往只对技能的掌握进行评价,一般不涉及基础教育体育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教学能力考核评价。体育理论课教学和评价也很少涉及教学案例分析,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所以必须通过培养教学能力的教学内容及评价引导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例如,在实践课考试中增设“微型模拟”,对学生的完整教学能力进行考核;在理论科考试中增添教学案例分析,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考核,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影响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影响于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必须要求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机制,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和体育与健康教学有关课程,增强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微格训练课程,提高学生教学操作能力,重视学科课程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发展学生教学能力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必将促进基础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与改革[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中央政府门户网[EB//OL].[2010-7-29].

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 民族院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06-03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明确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校体育工作,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和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民族院校《学校体育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追求“考试”成绩过关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析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现有理论成果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该课程教学体系和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可鉴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8级、2009级、2010级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008年以来与本研究主题有关的多篇学术论文、相关教育学专著及教学文件。

1.2.2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8级、2009级、2010级18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78份,有效问卷175份,有效率98%。

1.2.3 访谈法

与2名《学校体育学》原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问题;在教学期间与学生交流,对实习回校学生进行访谈,为研究寻找依据。

1.2.4 经验分析法

根据自己教授《学校体育学》课程积累的经验,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总结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改革对策。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2.0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2 《学校体育学》教学现状分析

2.1 以讲授教材为主,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表明,西北民族大学《学校体育学》授课方式仍以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将教材中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至于学生对该门课程有无学习热情和兴趣,如何学、学什么,是否学会、学懂,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则考虑甚少。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乏味,学习方法机械、死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平时完成作业,只是仓促应付或相互抄袭,缺乏主动搜寻各种相关资料的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对于基本知识也只是简单地死记硬背,为分数而学,考试过后原本还给老师。另外,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受“体育专门化训练”的影响,高考时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进入高校以后,由于基础文化知识储备的不足,自觉看书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在《学校体育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学生对综合性理论课知识学习缺乏必要的认识,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知识缺乏有机联系,不能将已经学过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等专业理论学科知识进行有条理的吸收和灵活运用,导致近几年来在体育教育实习时,有部分学生明显存在教案书写欠规范,对中小学课程内容不尽熟悉,组织教法不合理,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学校体育学》教学中,过于偏重以教材为中心,从头至尾讲授基本理论,未曾引导学生涉猎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再加之缺少组织校内试讲,校外观摩等实践环节,从而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以课堂学习为主,忽略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不仅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学校体育学》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一门课程,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课堂。学生口令及队列练习,基本徒手操的练习与编排,基础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的组织,一般性体能训练方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课余体育代表队训练,课余体育竞赛,课堂准备活动、基本的教学步骤与方法,教学观察与评价,各项目裁判的实习等都是在《学校体育学》课堂之外进行。学生在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等所有术课学习中,均耳濡目染体育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

然而,在目前《学校体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尚未高度重视课外的作用和效果,一味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忽略了课内与课外的衔接,与各术课任课教师和代表队教练员之间沟通甚少。实践课教师只重视各自术课技术技能的学习,学生掌握技能之后再如何根据中学生实际施教,方法步骤该如何进行,几乎无暇顾及或指导甚少,出现学生“身在此山,但仍不识真面目”的情形。理论与实践课教师“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共同考评学生技能的有关成绩认定未予建立,最终使《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学不致用,导致学生在教学实习乃至毕业之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教学方法不当、组织措施不力等弊端,从中似乎也可以找到为什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只会示范,不会教学的原因所在。

2.3 注重理论考核,忽视学习过程能力评价

目前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中,多年来一直只采用单一的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并以此作为确定学生学习综合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只要按时上课,遵守课堂纪律,就可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考试前,教师再集中复习,学生挑灯夜战,做到考前突击就能过关。这种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教师得不到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而无法调整自己的教法内容和要求。奔着成绩而教,只为及格而学,唯以分数论成败,忽略了多元能力评价,结果出现个别学生理论考试90多分,但在操场不会整队的尴尬局面。导致的结果是头重脚轻,缺乏坚实的基础,缺少将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注重过程评价、阶段评价、单元目标评价理应成为《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3 《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学生能力训练

《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从事体育工作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学校体育学》的认识层次,有一个观念上的更新与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并要广泛阅读、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全面了解当前国内外学校体育的最新动态,特别要注意吸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内外学校体育改革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在“始于概念、终于概念”的传统教学中,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从而往往导致体育专业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此,应牢固树立《学校体育学》课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理念,以描述学校体育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开始,让学生从直接的“体验”中感知、学习和巩固知识,亲身参与到资料搜集、编辑与撰写课堂讨论提纲、书写课时计划和试讲活动中。将知识学习与探索过程相统一起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与整合,发展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以往突出教师为中心,通过组织看课、说课、试讲、评课等一系列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演练,逐渐缩短教学与未来工作情境之间的差距,促使学生吸收、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并使其实践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3.2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加强课堂内外联系

随着教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教学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习准备活动、自学活动、总结评价活动都在课外,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模式由课堂走向课内外结合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在今后的《学校体育学》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中小学优秀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案例,应根据教材结构、内容,结合学校体育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改变以往只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如数灌输给学生的传统教法,多用案例分析,少些照本宣科;加强术科教学与《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的联系,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将《学校体育学》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实践操作机会。如:学生在学术科和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多向学生提问该项内容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又该怎样教,基本的准备活动和一些基本教学内容的教法步骤该怎样写,基本的上课队型、口令、组织、裁判、教学内容的教法步骤等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练习;课外多组织一些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能力,建立教、学、练相结合的综合的教学方法体系,不断总结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一套方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组织学生到附近中小学观摩《体育与健康》课,聘请中小学体育教师前来讲课、传授经验,要求学生写出听课记录并分组评价。通过组织课堂内外讨论的形式,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由辩论,发表个人独立见解,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内外学习的热情,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课内课外紧密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3 改进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建立全面、客观、准确、实用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的单一评价形式,注重过程评价、阶段评价,单元评价,加大平时学习过程评价的权重,并把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平时成绩(20%)包括课堂出勤、学习态度、师生互动、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出勤占50%,包括旷课、事假、病假,期末按缺勤次数分别予以扣分;学习态度占25%,包括学生随意迟到、早退、上课睡觉、不带书本笔记、看课外书、玩手机等,如发现上述情况要当堂酌情扣分。师生互动和按时完成作业25%,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向教师提问,以及与教师网上互动答疑等,每次可加2~5分。

(2)阶段学习成绩(20%)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几个学习阶段,根据学生讨论、案例分析(教案书写规范程度)评定成绩。

(3)单元评价(20%)包括专题报告、听课记录、说课、试讲教案及实践试讲等,根据完成情况分别进行成绩登记。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进行的自我评价以及分组互评。分组互评的具体方式可每组随机抽取或选派代表利用课堂演示、口头汇报等方式向全班展示讨论学习成果,最后填写课堂讨论学习登记表。以教学小组(15人左右)为单位进行试讲时,要求每位同学准备试讲教案,试讲结束相互评议,如实填写听课记录表,以现场打分和上述材料作为评定成绩依据。

(4)期末考试(40%)包括理论试卷考试和实践活动成绩评定。通过整个动态的评价过程,可以使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程度,养成自律、反思的学习习惯,通过规范的过程评价达到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民族院校《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对课程改革关注较少,课程意识较淡薄,不能及时了解和获得新观念、新信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了解不够深入。教学过程中“重教授,轻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略显陈旧,已不能适应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

(2)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较弱,专业理论知识之间缺乏系统性。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机会较少,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亟需加强。

4.2 建议

(1)教师须牢固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实施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和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加强与各术课教师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能够制定各种教学文件和一般基本徒手操的编排,注重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