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法治意识;政治教学;高中生;培养;核心素养
引言: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治国守家的重中之重,对于我国青少年的培养来说更是基本常识。而高中是青少年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对于其法治意识观的教育必不可少。在政治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法治社会下的法律理念,更是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之一。
1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客观需求
1.1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想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大力推广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要先从教育领域开始,在教育中加入民主法治理念,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一定的教育基础。法治国家的主要人物就是公民,应该从小养成法治的理念,不仅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不断完善自家的行为举止,完善法律的行为。而且人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就是高中阶段,高中生作为我国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未来栋梁,最应该关注的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加入民主法治的理念[1]。
1.2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给高中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想要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就需要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时,增加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重视起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把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而且在做课堂的教学设计时,也要紧紧围绕法治意识的理念,科学合理的把法治意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达到树立高中生的法治意识,最终为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努力。分析其他角度,大多数教材上都有法律知识,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法律法规,就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2]。
1.3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自学习高中政治课时,可以加入法治意识的学习,在日常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使学生能够不断了解现代的社会,在法治的社会下学习和成长。在高中生树立法治意识后,也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当中,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如果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也能拿起法律的武器。
2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策略
2.1求真求实,在生活中渗透
当学生在学习法治课堂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生活进行法治内容的讲解,这样学生也能理解。例如,当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自己身边人的消费观念,根据学生的讨论在引出应该倡导的消费行为。最后做出正确的结论。教师也可以延伸课程,给学生讲解一些因过度消费而触犯法律的行为,树立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让学生从感性升级到理性的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还能认同法律[3]。
2.2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法律素养
教师作为政治课堂上法治意识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先要保证自身法律知识的渊博,其次把握好整个课堂的走向。对于教师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基础,比如,通过培训和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学习重温基础法律知识。由于教师作为法律和高中青少年二者之间的衔接者,所以必须做到对法律知识的熟悉和掌握,为学生树立榜样。此外,教师还要熟悉了解我国最基本的法律———《宪法》,以及其他基本法律。只有教师的基础扎实、法律素养足够浓厚,才有能力给学生解答关于法律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延伸,比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一的“经济生活”教学中,在讲解纸币知识时,就应该延伸涉及相关知识的基本法律[4]。在《刑法》当中就有对制作和贩卖假币的违法人员的处罚规定,数额大的按照伪造货币罪论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才能在恰当的时候将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讲给学生,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2.3合理运用多媒体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很多教师都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高中政治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必然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了解宪法和有关部门法的基本规定。而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更多的法律内容,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主动吸收法律知识,为提升其法治意识奠定了基础[5]。比如,教师上课之前给学生放映电影《秋菊打官司》,影片围绕20世纪90年代善良淳朴的农村妇女秋菊为了给丈夫讨回公道,在乡里、县里、市里层层上访,最后都失败转而去法院打官司的事情,在这过程中,秋菊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还是坚持到最后,用法律手段讨回了公道。由此可以看出20世纪我国基层法律的状况,教师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借助多媒体的影音功能,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内化感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结束语:法治知识、法治修养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拥有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知法、懂法、守法,才能成长为国之栋梁。总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政治教师的重要任务,政治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加了解法律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法治知识,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庆录.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65-66.
[2]孙耀华.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15):130.
[3]舒畅.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37-38.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培养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结果。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民尤其是大学生中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造就一批懂法、守法、能正确适用法律的知识分子,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高素养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高职学生在满足社会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高职学生中表现出的法律意识淡漠现象比较严重,如何正确地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合理引导,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1.具有正确的法律信仰但法律知识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接受过10多年教育的青年,他们认同法律的公正公平,认同法律对生活的重要影响,能看到法律意识的增强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同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愿意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但由于近年来,国家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成绩不佳、分数不高、知识面窄的问题,进而影响了法律知识在高职学生中的普及。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内的调查,高职学生熟谙法律的比例不足20%,学生了解法律的途径仅限于从电视电脑上接触到的法律案件,对其新奇性的关注多过于对法律知识的关注;对具体部门法的了解,80%以上的学生表示知道宪法、刑法、民法,而对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婚姻法等则是一片空白;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较多,但对涉及到公民息息相关的很多事务受哪些法律调整并不清楚。例如,关于你是否知道《物权法》、《侵权责任法》,100%的学生不知道;问及行政法是调整什么法律关系的,95%的学生不知道;在问及明知是偷来的手机还购买是否属于违法行为时,55%的学生选择不属于违法。其次是法律认识有偏颇,直接将法律问题与违法乱纪等同起来,将法律与诉讼、与刑法直接等同,不能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不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一些高职学生毕业后被骗去传销或者进行违法活动的事件层出不穷。
2.关注法律事件但忽视法律课程学习。近年来网络或者电视媒介上作为热点报道的诸多法律案件,诸如药家鑫案、李刚案等,以及各式各样的法律节目都受到了学生的关注,但学生对其新奇性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法律适用的思考,对案件本身的关注没有带来对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尤其是对于更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高职院校来说,法律课安排在公共课领域,在整个三年的教学中比重不大,只有一个学期左右,相对于专业课,其重要性容易被学生忽视。其次很多法律课缺乏实际的法律运用,变成了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应付。大家将枯燥的法律条文一时背下来应付考试,却没能消化,没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没能深入思考法律条文背后的法理、法律精神,长此以往大大影响了法律课的学习热情。
3.有法律需求但维权意识不强。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很高,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寒暑假外出打工、实习的学生比例高达80%以上,他们在实践中,接触到的法律问题不少,但面对社会阴暗面的冲击,很多学生没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自认倒霉默不作声或者感情用事赌气行事。笔者在教学中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学生小陈在暑期打工时老板扣押了她的身份证,没有做满三个月则不退回,暑假结束后小陈只能选择继续向学校请假来干足月份,领回身份证,却没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笔者进行法律教学时,不少学生会来咨询社会实践维权的知识,可以看出,他们法律知识有限,对法律的理解不透彻,导致光有需求而缺乏维权意识和维权的能力。
二、加强法律引导,培养法律意识
1.加大法律教学比重,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课堂是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第一阵地。首先要加大对学生的法律教学力度,除了正常的课程安排外,增加法律公选课的比例。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法律常识,宣传懂法用法的重要性;其次要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的兴趣,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手段,以案例入手,将枯燥冗长的法律条文融入各项法律案例中;第三将法律课与就业求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增强法律的实用性。结合专业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如文秘专业开设《文秘实用法律》、建筑专业开设《建筑法规》;第四是在职业生涯培训课中增加法律知识,在求职培训中加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密切联系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法律切实可用,能够在校外遇到具体问题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课堂外,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机会,组织进行法律模拟法庭、法律实训等活动,将课堂延伸到学生寝室、法院,邀请法律专家来院进行法律咨询、讲座,提高学生的法律接触度,如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法院的公审,亲身体会庭审现场;或者与司法机关建立共建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去司法机关听讲座,看现场;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开展模拟法庭,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强化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提高法律意识。
2.营造校园法律氛围,培养学生的法律人格。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气质性格、行为习惯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法律文化环境,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可以对其法律意识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上应体现法的基本精神、法治的基本态度,具体说来应做到:首先,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严格遵守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各种法律法规,规范各种办学和管理行为;其次高校要坚持依法治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要按规定程序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做出合法合理的处理决定,使学生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使学生能根据校纪校规预测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从而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如申诉权等程序权利,绝不因学生违纪而受到歧视,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和惩戒作用;第三,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带头塑造遵纪守法的形象。要带头学法、用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尤其是面对学生有法律诉求时,教师能够担当起法律导师和调解员的作用;第四要加强校风学风的塑造,利用各式各样的活动、讲座、竞赛加强高职学生德育和审美情操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自律严谨的习惯,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法律性格的形成。
3.融网络手段入法律培养,提高学生的法律兴趣。随着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网络信息极其丰富,导致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何利用网络手段来对高职学生进行培养,是一个崭新的尝试。第一,在法律教学中引入网络案例。目前网上的社会热点很多,跟学生有关的,如药家鑫案、李刚案等等,都牵涉到法律问题,将这些案例引入进来会对学生的学法兴趣有提升。其次,运用博客、微博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沟通。设立法律维权微博、与学生在微博上交流法律知识。当学生在校内外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有法律需求的时候,学校可以通过法律微博即时为学生提供指导,这是减少学生违法违纪案件发生,上当受骗案件的有力举措。
参 考 文 献
[1]王军梅.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黄洁.高职学生法制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篇3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28-01
高水平的质疑既能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又能促进学习的深入,有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学时教师如能贴近学情,契合生活实际,灵活施教,一定能实现以疑为源,以思为根的理想教学质态,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探索,一种成长的快乐体验。
一、掌控学情,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
有效的教学应紧紧地契合学生的实情,以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储备为源,创设诗意的情境,唤醒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用问题统领好师生思维活动,搭建好探究、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快乐学习。
(一)敢于质疑。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敞开学生的心扉,放松学生的心情,使学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宽容学生质疑的偏差,营造安全的思考、质疑的环境,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3的倍数特征》时,首先,引导学生列举尽可能多的数(3的倍数,也尽可能大点)。其次,鼓励开展小组研究,有的学生尝试用2、5倍数的特征去思考,有的学生则努力探寻列举出3的倍数,试图从中发现规律。第三,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研究,发现3的倍数不能用2、5倍数的规律去学习。进而引发思考: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为什么不能沿用以前的学习方法呢?学生在质疑、提问、思辨中感受到3的倍数的另类。最后,点拨释疑,引导学生把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探寻隐含的规律,促进思考:其他的数也是不是这样呢?通过自主尝试、不断验证,使这部分知识在疑问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厚感知,逐渐形成感悟。
(二)善于质疑。质疑能促进思考,激发创新。为此,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质疑,促使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质疑现象。善于质疑,能够达成抽丝剥茧的理想学习状态,在质疑中促进数量关系的凸显,使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明朗化,促进学习的高度关注与投入。
如,在教学“花园小学计划扩建正方形的花圃,边长增加6米,面积增加了156平方米,计算现在花圃的面积”时,笔者先引领学生解读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把握问题脉络。其次,鼓励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①花圃原来是什么形状?怎么画出来?②现在又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变化?③前后两个形状的主要差别在哪儿?边长增加6米是怎样增加的呢?学生不同的声音,会促使每一个人都能关注到问题突破的每一个细节。因为善于质疑,使思维更加有的放矢,也诱使学生敢于去尝试、运用已学的画图策略去分析研究。这样的学习不只是解决问题,还有助于学生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数学思想。
二、善于辨析,激活学生的质疑潜能
利用学生好奇的天性,引领他们积极思考,在质疑问难中实现学习的突破,在质疑辨析中学会提炼问题。
(一)善抓疑点。善于捕捉学习中的疑点,则必然会有大进。因此,教师应巧用质疑的学习资源,引领学生善思善辩;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内容的关键处、认识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以及算理的推导过程之中、解题分析的思路表达之中、操作活动的实践变化之中探寻疑问,促进有序思考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加减法》时,设计练习:丢丢同学做1.36加一位小数时,把末尾的数字对齐,得到结果是1.92,你知道丢丢这道计算题的正确结果吗?问题引领:“丢丢的问题出在哪儿?1.92与1.36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把握准问题的疑点,让学生在思考辨析中明白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数位不对齐。对疑惑的深究,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法则,领悟算理。
(二)感知模式。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问题、提出质疑的结构模式,建构对应的思考问题、解析问题的学习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也能促进学习思维的不断优化。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时,设计情境:围棋有几种棋子?设计你自己喜欢的排列规则,并提出一个问题考考自己。问题贴近生活,也有自我创新的需要,所以学生的探索热情高涨,效果也特佳。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就探寻出10多种排列规律。经过问题模式的感知,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也改善了学习的质态,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了智慧。
篇4
关键词 : 中职化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教学质量;
从中职化学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教学受限较大,教学效果不够明显。为满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要求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中职化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究如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工作。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与作用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中职化学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将课堂上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还可以将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学习。在问题意识的作用下,学生更愿意提前预习、主动投身学习之中。当教师讲课时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家长看得再严、逼得再紧,也不如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好。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改善学习分化的现实状况
中职学生学习水平与普通中学学生水平有一定差距,中职学校内部学生学习水平分化的情况也比较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部分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意志较薄弱,缺乏深入研究的精神。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思维能力,遇到问题勇于迎难而上而非逃避,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培养他们深入探究的精神。在问题意识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会更加善于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们会保持一种乐于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分化严重的矛盾可以得到一些缓解。
二、中职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具体做法
(一)尊重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周围环境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驱动他们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身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安抚学生青春期阶段的情绪,让学生养成敢问、好问、善于问的好习惯。
摘 要: 本文以中职化学学科教学为例,详细分析了问题意识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探究如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 中职化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教学质量;
从中职化学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教学受限较大,教学效果不够明显。为满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要求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中职化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究如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工作。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与作用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中职化学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将课堂上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还可以将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学习。在问题意识的作用下,学生更愿意提前预习、主动投身学习之中。当教师讲课时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家长看得再严、逼得再紧,也不如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好。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改善学习分化的现实状况
中职学生学习水平与普通中学学生水平有一定差距,中职学校内部学生学习水平分化的情况也比较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部分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意志较薄弱,缺乏深入研究的精神。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思维能力,遇到问题勇于迎难而上而非逃避,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培养他们深入探究的精神。在问题意识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会更加善于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们会保持一种乐于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分化严重的矛盾可以得到一些缓解。
二、中职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具体做法
篇5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法律意识 诚信教育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璠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今年我们针对一高职院校的新生和毕业生进行有关法律意识和诚信的抽样调查,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①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②你认为是否应该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③个人诚信问题是否属于法律的问题?学生的答卷基本没有什么差异:85%以上的学生认为法律教育没有必要,但是当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又不知道如何维权;对诚信也都基本认为是道德领域的问题,与法律没有关系。这些情况表明大学生对法律教育没有引起重视;同时,大学生法律意识最为薄弱的环节是诚信意识,仅仅被看成是高于法律要求的道德领域所独有的问题。可见,在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中纳入诚信意识教育的意义重大。
1 法律意识与诚信
1.1 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从法律的角度感觉、认知、评价并且用以支配行为方式的意识,是人们将自己置身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觉性。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与法律文化研究有紧密联系的概念,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诚信与诚信教育。诚、信互训,诚与信在理解的向度上具有不同特点。“诚”一般指“内诚于心”,其基本含义包括真诚、诚实、诚恳、诚挚、诚笃等,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诚是向内、向善的内心追求,是个人品格和境界的内在价值评价,是一种道德规范、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境界,它体现的是我与自我的关系。诚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初始性的道德规范,它出现在全人类各民族的文化要求中,是最起码的基本的道德。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品质,事关重大。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对在全社会倡导“明礼诚信”的文明新风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近现代各国民法典都对诚实信用原则从不同角度予以规定,各国学者亦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其适用范围逐步扩大。
2 诚信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2.1 诚信教育的意义。诚信对于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一方面,大学生具备诚信意识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这在我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变。另一方面,树立诚信意识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特性的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正处于认识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诚信教育,促使他们形成“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的优秀品质,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从深层面上看,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诚信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石,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要素,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走向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诚信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成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应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财富,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将是一个“信用抵万金”的社会,个人信用将越来越重要,个人信用记录不良的人,将来走上社会也很难有立足之地。
2.2 诚信教育的途径。
2.2.1 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开展诚信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使不诚信行为受到谴责和制裁,使诚信行为得到鼓励和表彰,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创建良好的诚信社会风气。诚信的社会大环境必将对高校带来积极健康的引导,为高校的诚信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 在“两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和渗透诚信道德教育,营造诚信的校园环境。“两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任。“两课”教师要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融入到“两课”教学中。同时,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道德的典籍,另一方面可以带学生参观具有良好经营道德的企业,切实感受诚信与成功的关系,激发学生内在的诚信意识。
2.2.3 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诚信管理机制,为诚信建档。个人诚信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高校应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为大学生的诚信建档,定期、全面考察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其诚信习惯的养成,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非隐私范围内学生不诚信记录的公开等,这些活动都应当被广泛采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面的引导与负面的鞭策同样重要。
最后,着重进行教学与档案管理方面的改革。主要工作涉及:①学生档案的改革。改革档案的样式与记录的内容。用诚信资料替换违纪记录。②诚信资料的缓记录策略。针对某些学生暂时的小的不诚信给予悔过和补救的机会.允许其从某个时段开始,只要没有新的不诚信记录,原记录将不登载于其个人诚信资料。作好这项工作必须把握好“度”。
2.2.4 大学生应自觉提高诚信道德修养。外部的环境、制度、教育,的确能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产生影响,但这些都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做起,大学生要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要把诚信道德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使其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要知道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而这是成功的关键。需要思路和认识上的转变:从契约的角度重新认识学校规章与班级规约性质,改变传统管理的模式,由他律转变为以学生自律为主。
3 总结与展望
重新界定诚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势在必行。道德范畴的诚信同样是法律领域的重要原则。在思想道德领域抓好诚信意识教育的同时,必须在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中纳入诚信意识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问题尤其是诚信意识教育问题已经摆到我们面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相信随着全社会对该问题的重视、随着众多专家学者的投入、随着所有学校的不断参与和尝试,这方面的教育一定会步入正轨并能取得瞩目的成就。(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学生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HGJXHB2111155)
参考文献
1 董璠舆.当今中国人的法律意识结构.抽样调查结果与分析[J].延 边党校学报,2001(2):39-42
篇6
一、发散思维,拓宽解题思路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问题中的数量、位置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通过探求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可以引出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和解题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意识。
比如,我在苏科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曾举到这样一道例题:在梯形ABCD中,AB∥CD,∠A=90°,AB=2,BC=3,CD=1,E是AD中点。求证:CEBE。
对于这道题目,我不是简单地就题论题,而是对其证法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探究。通过对本题多种证法的探究,不仅复习了几何当中几个重要定理的用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散思维,挖掘习题涵量
1、变换题设或结论
即通过对习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换,而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品质。
比如,同样对上述问题,我还对该题进行了多种角度的变式讨论,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变换题型
即将原题重新包装成新的题型,改变单调的习题模式,从而训练学生解各种题型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例如:已知ADE中,∠DAE=120°,B、C分别是DE上两点,且ABC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BC2=BD•CE;
分析:本题为证明题,具有探索性,可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找到需证明ABD∽ECA,从而使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由题型的变换,把同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不同的题型中,既锻炼了学生适应不同题型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运用,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看似浪费了时间,实质触及到思维的灵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一题多用,培养应用意识
所谓一题多用,指的是那种尽管表面看起来形式并不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的问题,但它们的求解思路、解题步骤乃至最后结果却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一题多用与发散思维是习题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说,发散思维是拓广思路,培养分析变通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一题多用则是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培养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
比如,已知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多少条线段?
这是七年级数学中我们已解决的问题,易得共有n(n-1)2条线段,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
例如:(1)全班50个同学,每两人互握一次手,共需握手多少次?
(2)甲、乙两个站点之间有5个停靠站,每两个站点之间需准备一种车票,则共需准备多少种车票?(图1)
(3)如图1,共有多少个三角形?(图2)
(4)如图2,共有多少个角?
(5)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
(6)在9名班干中选出两名优秀班干,则甲和乙同时当选的概率是多少?
篇7
关键词:法治教育;内容;路径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法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在以人为本的根本前提之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全面素质、素养、能力、能量主要路径之一。目前,在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内容滞后、形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高职学生群体是社会培养一线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学校在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内容上应当由浅入深依次推进,本文认为法治教育内容应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1)基础法律知识的学习
在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治国方略的当今时代,普法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首要任务,作为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大学生更应该提高其法治意识。法律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模式的前提。法律知识的学习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法律基本理论的学习。只有既了解在某个方面法律法规的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精神,养成法治思维。因此,高职大学生应当通过课程设置及其他方式学习的法律知识,除了法律的基本理论,还应当尤其注意加强对于高职大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有实用性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2)法治意识的提高
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前提下,注重高职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重要保证,公民遵纪守法的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如果具备了法治意识,他就不仅不犯法,而且还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由于传统文华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我国还存在这各种各样钻法律空子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缺乏法治意识,缺乏对法律权威的尊重,因此,提高高职大学生法治意识,可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用法律的权威保护自己的习惯。
(3)法治思维模式的培养
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高职大学生与学术研究型大学生的特点就在于学习知识的技能型和实用性,是重实践的大学生群体,结合这一特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模式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学校可以通过法律基础课程注重案例教学,多组织法律实践活动,比如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案例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汽车销售买卖双方,从磋商、谈判到合同的签订、履行来丰富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模式,另外还可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法治环境、法治角色中去体验,进而通过实践培养自身的法治思维模式。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探讨高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要通过有效发挥并进一步扩展法治教育的优势,进而实现高职大学生美丽人生的塑造和创建。
(1)在所有高职大学生中开展法律基础课的通识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勤于思考的一代,也是在市场经济下成长的一代,因此,高职大学生更有必要学习必要的基本法律知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法学专业除外)的法律基础课设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内容共三章,无法完全覆盖所有的法律法规及基础法律理论,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框架性介绍,更无法满足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大学生,因此,应当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法律基础课,安排充分的课时,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对日后有用的法律基础知识。
(2)设置法治选修课
针对高职大学生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同时也为了丰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法律技能的途径,各高职院校也可开展法治选修课。所谓选修课是学生们在必修课之外自愿选择学习的课程。高职大学生在做校期间结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与自身专业或规划相关的法治选修课,例如学校每学期根据需求可设置劳动合同法类的法治选修课、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其他领域的法治选修课。高职大学生通过自己选择的法治选修课的学习不仅可真正的学习到所感兴趣的法律知识、相关案例,也更加了解现有的司法实务,进而对自身美丽人生的规划和创建有更加现实的指导作用。
篇8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教育 重点内容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教育目标定位问题
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高校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在教育中只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对法律意识的培养缺乏重视,一些学校对于高校教育理解上具有片面性,单纯认为提高就业率是学校高质教学的衡量标准,这都影响了法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治观的教育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远比书本知识影响更为深远。此外在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普遍会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进行法律相关知识学习,但是由于此学科不是学生专业课,很多学生不重视课堂内容,经常有逃课现象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也只是依靠教材,授课方式呆板单一,灌输式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高校的法治教育定位应该由法律知识传授转变为法律素养培养,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敬法。
(二)家庭法治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不但对子女有文化知识的传授义务,还对其道德品质、行为指导有规范和引导的责任。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家庭法治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家长法律意识淡薄。中国的法治还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和完善的阶段,很多家长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对孩子法律意识的建立也不重视,无法有目的地开展家庭法治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家庭氛围中缺乏法治文化氛围,孩子在家庭中就感受不到法律教育的熏陶,就会导致孩子家庭法治教育的缺失。
其次,家庭教育片面强调文化知识。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和家长一味地追求高分数,片面强调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很多家长没有对孩子展开家庭法治教育的意识,甚至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
最后,思想观念局限性。很多家长虽然已经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但是本身对其不了解,无从帮助学生从精神层面和观念意识上培养法治思维,导致学生不懂法现象出现。
(三)国家法治宣传力度不够
国家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应当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国家法治的进步,享受到国家法治进步带来的益处,增加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亲切感,使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信念。
由于我国的法治建设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地方,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培养。在立法模式上,我国根据社会需求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方式,推行政府快速立法模式,这一模式解决了多个区域无法可依的现象,对于我国健全法律体系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民众在这种立法过程中参与度有限,很多法律实施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由于我国立法人才稀缺,立法技术有限,很多法律出现“短命”现象;一些法律文献界限模糊,出现法律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给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带来困惑。
(四)社会的影响作用
社会氛围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树立有深远影响,具有基础性作用。在社会群体意识和行为的指引下,会对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法律氛围的影响会让大学生自觉规范言行,变被动遵守法律为主动遵守。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重点内容解析
(一)积极发挥国家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建立的核心作用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国家的基本方针策略。依法治国不但可以保证人民真正地当家做主,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推动社会文明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依法治国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更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大学生法治观念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开展,所以高校必须要重视法治教育。
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依靠大课模式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突出法治教育且授课模式呆板,难以达到预想效果。课堂教育是学生吸收知识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演示技术,运用多媒体等形式,结合案例分析,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增强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法律常识的传授,进而达到使学生树立法治观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要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做到与时俱进,适时地调整课堂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堂内容调整时,要注意教学内容要适应国家法律和法治社会的要求。
最后,高校要重视法律氛围的营造。大学生属于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在校园的时间最长,受学校氛围影响较大,这就要求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要落实依法治校原则,通过思维意识构建、行为规范、情感陶冶、认知导向等方面进行校内法治氛围的营造,以实现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发挥家庭法治教育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建立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树立法治人格意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改革的深化,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往往会忽视法治意识树立的重要性。即使家长有法治意识,但是由于自身法律素养的限制,对相关法律知识不了解导致法治教育开展有心无力。针对这样的现象,家长首先要增加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增加法律素养积累,通过观看法治节目、报纸、网页等更新法律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子女法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其次,要重视家长榜样的力量。大学生认知、意识、观念、思维都受到家庭影响较深,行为教育在成效上远比说教教育更明显。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法律意识,只有家长身体力行地守法、信法、依法办事才能给大学生树立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三)加强国家法治建设,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社会多数人的利益,从国家法律立法开始,要做到立法皆是良法,为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奠定坚实基础。为了保证立法的质量和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其次,严格执法。只有保证法律在执行中的公平性才能便于法治氛围的建立,增加大学生的法律崇拜感。在法律执行中要保证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加强司法工作的公开透明,给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法律影响。
最后,遏制司法腐败。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遏制法律的腐败现象产生,一旦有司法腐败现象产生,在网络传播的作用下,其消极影响会久久挥散不去,进而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和敬畏感。
篇9
[关键词]中学教育 法治教育 中学生
一、中学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已确立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前途。从相关资料来看,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当前犯罪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一些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与其法治意识薄弱有重要关系。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要经过中学教育,而这一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此阶段的法治教育对于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决定性意义。有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和团中央于2002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中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于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的法治教育仍是目前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基本形式。因而,强化中学的法治教育无论是对建设法治国家还是对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都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当前中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治教育内容滞后
我国传统社会强调义务,轻视权利,实践已证明这不利于建设国家与公民的正常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确立人们的权利主体地位,这要求我们从中学阶段开始就要重视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而当前中学生法治教育仍存在较严重的重义务、轻权利倾向,无法培养出具有现代权利意识的公民,这不但不利于学生未来的人身发展,也不利于法治国家的长远建设。同时,在既有的法治教育中重视对具体法律内容的传授,片面强调教育青少年守法和预防犯罪,忽视对学生进行公正、平等、自由、人权等法治理念的培养,使法律课成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真正的法治意识。
2.法治教育在现有课程设置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现行的教程中,只有初中二年级有一门法律基础课,中学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虽然我们也强调在其它课程学习融合进行法治教育,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在当前升学压力下,各学校普遍无暇顾及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3.法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在中学阶段,学生自学能力相对有限。由于升学的压力,法治教育的时间也有限,因而。高素质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学的法治老师都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这些老师一般都缺乏正统系统的法律教育,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主要通过课本自学一些理论知识,缺乏运用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往往解答不了,教学质量不高。一些学校虽然聘请了兼职法律老师,但因教学时间安排或兼职老师自身原因,往往有名无实。2001年团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曾对全国10个城市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情况进行社会调查,结果显示,370名被调查老师中,仅有4人知道《刑法》中有少年儿童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1%;知道《儿童权利公约》的占0.5%;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只有82.4%。教师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培养具有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和自由精神的现代公民任务的实现。
4.法治教育途径单一
在传统认识上。一谈中学法治教育就想到课堂法治教育,对环境教育重视不足。课堂法治教育是中学法治教育的核心环节,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传授,但中学生同时生活在社会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其能否持久秉持课堂上接受的法治意识有重要影响,如果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总是与课堂讲授的相左。就很难指望学生能形成对法治意识的真诚认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们的环境确实难以达到“以环境教育人”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对学生合理解释课堂讲授的内容为何与外面的情况格格不入,他们的个人生活经验就可能消蚀掉课堂教育中辛苦培养了那点法治萌芽。
三、完善中学法治教育的对策
1.以培养法治意识作为中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
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预防犯罪为目标的传统法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工具性,难以使学生产生对法洽产生的真诚认同。“法治的真正实现不在于用法律条文来取代现有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把人们对法律、法治的信念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去。知法并不必然守法。”因而,中学生法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包括权利义务意识、宪法意识在内的法治意识,而不是在于系统地习得多少法律知识,更不是单纯的预防犯罪。法治意识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自身文明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一点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培养美国公民”一直是美国中学生法治教育的宗旨。美国的很多学校都设有公民教育课程,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公民事务,使其能够意识到法律如何影响自己,而自己又可以如何去影响法律,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法治教育的熏陶,理解自己所处的公民社会,成为一个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实现法律社会化的目标。因而,应切实认识到中学法治教育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未来,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只有如此,才能正确设定中学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能才界定中学法治教育的地位。
2.整合课程设置,合理编排教材
强化法治教育仅靠其它学科附带性的教育是不够的,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缓慢的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编写相对系统完备的法律课程教材,使中学生在各年级都有相应的法治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可考虑以法治连环画、动漫视频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主,在内容上应注意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法律知识。完成法治意识的培养。
3.提升法律师资队伍素质
法律师资的培养可采取两种途径:一是招录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充实老师队伍。他们经过较系统的法律训练,能更好地理解、诠释法律。也更有能力将以案说法,有助于改变当前法律教育空洞的局面。二是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培养。与其它学科比较,法律更新较快,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定期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可考虑聘请热心公益的退休司法人员作为兼职老师。这些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法治有较深刻的体会,可有效弥补现有老师知识方面的不足。
篇10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途径
“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目标的确立,使中国步入了法制现代化的快车道。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宏伟目标的确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选择和积极着手实施的问题,而首先是个理性思考、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新思维的问题。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状况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效。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具体来说,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相比较,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层次性。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层次性,指的是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年级、专业的不同,从而具有不同水平的法律意识,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第二,矛盾性。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大学生一方面对我国的法制建设非常关心,表现出要求加快和完善法制建设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也认识到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有时有部分同学对我国的法制状况仍持冷漠、偏激的态度,甚至对我国的法治表示怀疑和不信任。第三,不平衡性。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律意识;在具体的部门法里,大学生的民法意识、经济法意识、刑法意识、婚姻法意识、继承法意识等普遍高于行政法意识;大学生的实体法意识普遍高于诉讼法意识。第四,不成熟性。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使得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法律认知偏差
法律认知是人们对法律现象,主要是对现行法律制度内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法律认知是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前提,影响和决定着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形成。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是建立在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缺乏,经常表现出对一些我们常说的法律词语的不理解或是理解不准确。
(二)法律情感淡薄
在法制现代化和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法律意识还相对淡薄的大学生来说,这些方面的情感就比较缺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正义感不强。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秉持一种作为统治工具的传统意义上的或者说专制统治下的法律观,对法律正义性的信赖不足;大部分大学生不了解现行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对其公平和正义性也不甚理解,也就很难有法律的情感产生。其次,法律信任感较差。当前我国法制建设不能够跟上市场经济建立的步伐,致使存在一定的、甚至是严重的腐败行为,使得大学生片面的观察这样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学生觉得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惩恶扬善,因而对法律的信任感也就比较差。
(三)法律信仰缺失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却令人担忧,部分大学生并未形成一定意义上的法律信仰。具体来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乏主要表现在:首先,法律规范的信仰失落。当前大学生对法律规范的信仰日渐失落,主要表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法律不信任、不尊重和不服从,更有甚者对合法效力的法律予以蔑视、践踏,公
然以身试法,最终造成害人害己、令人扼腕的后果。其次,社会秩序的信仰缺失。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对社会秩序的信仰,或者简单的过分夸大或者否认良好法律秩序的存在,进而也就很难将之转化为自觉服从和自觉遵守法律,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甘愿为了法律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树立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作为其目标的理念,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必须首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教育机构要树立注重法律意识培养的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观念,摒弃过去那种只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只传输给学生法律知识的旧理念,而重新树立一种注重知识的输送更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的新教学理念。
(二)合理设置大学生法律课程
合理设置大学生法律课程,是指基于对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而合理安排相关的大学生法律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和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到,现在一些大学的法制教育供需矛盾很尖锐。一方面,学生希望学校开设系列法学选修课或法学辅修课,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法制教育机会,满足他们学法的需求。另一方面,原来学校还有一门法律基础课,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对系统的法制教育,而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
(三)大胆探索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式
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一定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大胆探索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式。首先,案例教学要贯穿始终。案例分析一定要透彻,不能只讲出法院的判决结果和法律条文就行了,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法律规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法律思想和法律精神所在。其次,讨论式教学应该经常运用。尤其是要留一些问题给学生课后讨论,这样会促进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和探讨问题,经他们激烈讨论过的问题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再次,开放式教学也不可缺少。开放式教学就是教师事先不给学生留特定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法学有关的问题,而后到讲台上去讲。这样做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请法学专家、学者、知名律师搞讲座等也很重要。
(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
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首先,健全法律运行机制,为培养和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法律运行机制,要求立法民主化和科学化,执法程序化和公正化,守法自觉化,法律监督制度化。其次,加强权力道德建设,惩治腐败,为培养和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次,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有机配合,形成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合力。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氛围;家庭要加强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为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提供适宜的土壤;学校要发挥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采取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五)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具体来说,法律教师要秉承法治观念,具备多种能力与素养:首先,应当热爱法律教育事业,对法律教育抱有很强烈的热情,应有忠诚和献身于国家法律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其次,教师应适当参与法律实践,更充分地了解司法实践,提高自身的法律运用能力和知识含量。再次,教师应该具有使用专业的法言法语的语言能力。法律是一种专门的技术知识,法律语言是这项专门知识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法律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地把法律语言渗透到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