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教育教学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教育教学设计案例

篇1

关键词:个体软件过程;互动案例教学;正副本案例;PSP进化框架

0、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社会对软件开发也渐渐有了需求。我国一般将软件从业人员分为初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系统分析员和项目经理四大类,他们从事各个行业、各种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同印度等国家相比,我国高素质软件开发人员相对紧缺,因此高等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填补这种人才需求缺口。

软件开发技术随着电子、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软件开发主要是程序设计与编码,软件规模小、参加的人员少,基本上属于作坊式的手工模式。随着计算机性能提高,软件规模增大,没有软件开发思想和理论指导的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难以估计,软件质量低,文档缺少,产品不可维护,于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1968年提出了“软件工程”,把“工程方法学”引入软件开发过程,指导软件的开发。后来人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定义了一系列任务框架,规定了完整软件开发各项任务的步骤,这就是“软件过程”,如Rational公司的RUP、敏捷过程、极限编程与微软过程等。再后来,为了提高效率,避免重复劳动,避免一切“从零开始”的软件开发模式,人们又引入了“软件重用”、“软件构件”等技术,进而形成软件体系结构开发的思想。

软件开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如何培养高质量软件开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应该结合当今成熟的、先进的软件开发思想和经验设计合理的、积极的教学过程,把一些纯净的开发理念和技术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从而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案例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加轻松地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沟壑。笔者主要研究如何结合个体软件过程的思想来设计解决实际应用的案例并采用这些案例教学。

1、个体软件过程

为提高软件质量,便于软件生产的管理,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SEI)提出了SW-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 for Software)模型,为提供对其过程支持的具体知识和技能,CMU/SEI又先后开发了PSP(PerSonalSoftwareProcess)和TSP(TeamSottwareProcess)过程。

PSP是一个基于计划和质量的软件过程,从个体一级培养实施CMM所需的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提供一种支持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过程,以改进组织工作的个人规范,帮助软件工程师改进和评价自己的工作方式,培养他们把工程化方法应用到个体软件开发中,并提供详细的估计和计划方法,指导软件工程师按计划跟踪任务执行情况,利用已定义的过程来指导开发工作。

根据需求,PSP过程会制定一个计划脚本来指导软件开发工作,制定一个计划总结表来记录计划数据。软件工程师在工作过程中把开发软件的时间和发现的软件缺陷登记在“时间和缺陷记录表”中;工作结束时把上述记录的时间和缺陷数据填人计划总结表,最后把产品和完整的汇总表一起交付。PSP过程的流程如图1所示。

为提高个体能力,PSP提供了4个级别7个台阶的阶梯式进化框架,循环渐进地改进个体软件过程;并提供分析和度量的工具,使软件工程师了解自己的表现和潜力,从而提高技能,帮助个体能力成长与发展。个体软件过程的框架如图2所示。

该框架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使软件工程师明确过程改进原则,掌握有效生产出高质量软件的过程。PSP0个体度量过程用于建立个体过程基线,使工程师学会采集过程数据与使用各种表格,养成良好的编码标准,掌握软件规模大小的度量方法,提高过程意识和质量意识。PSP1个体规划过程通过对需求任务的分析与分解进行软件规模估计。PSP1.1规划任务和进程,同时对自己时间和进度进行评估,提高个人的评估能力。PSP2通过建立程序缺陷检查表、设计复查和代码复查来提高个体质量管理。PSP2.1提供了设计模板,指导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PSP3把软件工程师在软件过程中获得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延伸到大型的程序。

基于PSP互动案例教学的研究与设计主要采用PSP1框架,向下结合PSP0,向上结合PSP2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从而培养高质量软件开发人才。

2、互动案例教学研究

案例教学由哈佛大学创造并使用,要求授课教师将真实一典型的事实或者问题作为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带领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和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方式为主导的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以实际应用为中心,以启发方式为主导,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目的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软件开发类人才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对学习目的产生迷茫,总产生“我学习这门课能干什么?”的疑惑。很多学生学过多种语言后,却写不出有用的程序,更谈不上解决实践问题,毕业后找工作看到岗位要求“编程经验”就底气不足,望而却步。为解决这些问题,自2006年起我们就引入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并提出了三段式教学等研究成果。六年来涉及多门课程的案例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续几年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稳步提高,每年参加各类编程竞赛的人数和获奖人数都在上升。

案例一般由教师精选、设计并讲解其实现过程,学生主要是被动的学,难以发挥其主动性。为使学生真正体验软件开发过程,需要他们主动参与到案例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积累软件开发的“工作”经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平滑过渡。我们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又研究了“互动案例”教学法,得到学校“521质量工程”的资助。“互动案例教学”有一条主线和两条从线:“以应用为中心”的主线是选定社会需求量高及企业最为关注的项目案例;两条从线是:①选取教学“案例”正本,用于教师讲授软件开发的知识点,使学生“被动学”;②确定“案例”副本,让学生根据案例正本“主动”地设计,实现该案例。副本案例与正本案例“互动”,从内容到形式辩证统一,使学生们做到学以致用。

软件工程师还应具有良好的编程风格,能根据开发任务规划开发进度,估计程序规模,并采用TDD(测试驱动)开发技术,进行测试设计与测试执行。所以互动案例教学基于PSP过程,引入个体度量、个体规划和个体质量过程的概念,把计划制定、时间管理、缺陷管理、软件规模度量以及设计评审等内容纳入案例,全面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3、互动案例教学设计

基于PSP的互动案例教学重点是案例正副本的设计。正本案例从软件(程序)需求、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到集成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实现。我们走访了许多软件公司并和全国著名的培训公司如达内、师创等进行合作,结合实际项目选取学生熟悉的、易于接受的案例。案例设计采用PSP1的基本流程,并融入PSP0与PSP2的培养目标,做到新颖、实用以及目的明确。

互动案例设计步骤如图3所示。首先确定任务,这是案例设计的基础,不同课程确定不同的任务。下面以.NET框架下B/S架构程序设计为例讲解案例设计过程。WEB应用程序包括前台页面和后面的逻辑代码,比较流行的有电子商务、电子政务、OA办公等信息管理系统等。我们选取网上商城和教务管理系统作为开发案例,它们均来自实际的软件系统且贴近学生生活。针对教学要求我们做一些取舍,把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任务,每个小任务包含若干知识点,并由此设计时间管理、计划制定、缺陷管理、软件规模度量以及设计评审。系统可以分解为登录、查询等子系统,然后再逐步细化。

例如把登录子系统进行元素分解,具体到知识点可以分解为WEB控件的使用,如文本框、标签、按钮、图片控件;AJAX或微软VS的集成开发环境提供的一般处理程序(*.ashx)以及数据库编程等。具体子任务分解为:①登录页面,主要包括文本框、按钮等WEB元素;②用于验证码改变的一般处理程序;③基本类,如判断是否登录的类、数据库实体类等;④后台逻辑代码,即页面对应的隐藏代码;⑤CSS样式文件与js代码。然后对每个小任务的工作量(时间)进行估算,具体单位为分钟。表1是登录案例的任务分解情况。

根据估计结果进行任务设计,设计时间日志记录表用于记录时间的进度。整个过程按照图1的顺序设计,根据项目的进度表使用Gantt图公布项目的进展情况,为每个任务分配ID并对设计、编码、编译、测试和后期的处理跟踪,填写各项数据表。最后根据跟踪数据对整个案例过程进行度量分析,使用个人过程提供的各种表格,完成对编码阶段每小时引入缺陷数统计,测试阶段每小时排除缺陷数统计等,从而计算出过程效益。例如通过计算程序的缺陷密度,来衡量软件开发人员的个体成长过程。

上述正本案例讲授过程中尽量还原真实开发过程,以指导学生进行副本案例设计与开发。与登录案例相关的副本案例是论坛的注册界面设计,具体需求如下:论坛发帖或回帖用户需要注册成会员后才能进行,注册界面简洁美观,注册用户需填写用户名、注册密码、确认密码、电子信箱和验证码等,注册成功后进入论坛主页,并对电子信箱合法性进行验证,密码不能为空且不能少于6个字符。要求学生根据正本案例进行任务分解、计划设置,并管理自己的编码、测试等过程,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度量评估。

4、结语

篇2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教学案例;医院;鼻饲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3-01

一、背景描述:

王某,73岁,男性,因脑出血入院,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目前患者意识清醒,但患者体质较弱,仍不能说话及正常吞咽。医嘱要求给予鼻饲,补充营养。请判断这位病人是否适合鼻饲。

二、教学原理: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现状,本项目具备实施条件。本节内容运用案例教学的优势,能使学生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让学生从亲身的感受中说、做、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讨论交流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并最终解决实际临床护理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概述鼻饲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2、技能目标:能熟练掌握鼻饲术的操作过程和要点;能正确实施对昏迷病人的鼻饲术;准确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保持清洁和病人安全。

3、情感目标:操作过程中通过护士的解释,病人能主动配合护士操作;培养学生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鼻饲术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各种知识,使操作过程更加人性化。

五、实施条件:

1、要求具有模拟临床环境的实验中心和操作用物。

2、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3、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特别是决策和评价过程,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之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策略

1、学生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已经经过了临床基础课的学习,已掌握了相关的解剖生理知识,对于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工作的方法已有一定的概念,掌握了医院感染防护技术的重要性,原则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医院饮食和病人的一般饮食护理的要求。

2、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护理教学,要紧密联系临床实际。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利用问题情境的设计,尝试点拨和引导学生学习。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合作交流中,利用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新知识,自主学习。教学评价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包括师生评价,学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贴近临床,能更快的使学生适应今后的临床工作。

七、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和学生共同复习消化系统解剖知识。

2、讲授新课 为一位清醒病人进行鼻饲,演示整个操作流程。

3、课堂练习 创设情境,提供案例给学生,学生分组,每组4-5人,教师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教师可以提出以下要求: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给病人做鼻饲,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步骤严谨,注意清洁,病人安全,操作过程中体现人性化护理,注意与病人多沟通,多次反复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4、课堂提问 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如何判断病人适不适合做鼻饲?鼻饲时病人采用什么比较合适?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多少?如何证明胃管插入胃内?插管时发生特殊情况如何解决?给病人注入鼻饲液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操作完后要做哪些终末处理?

5、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进一步突出重点知识。

八、评价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设计后,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精神,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自评,是否完成了教师的要求,各小组根据操作评分标准,组长进行打分并点评,小组互评,总结本次课的所得和感悟,比较本组与其他组的练习效果,教师了解各小组的互评情况,师生评价,教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修正学生练习中的细节,提出修正意见,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进行改正。

九、结论

经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实施,构建了基础护理学的课程体系,精心选择并组织进医院以真实的病人为载体的教学,采取现场演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基础操作有了生动、直观、全面的认知。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操作,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与医院的零距离对接;而且还节省了医院的二次培训,因此使得护理系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安全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护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护理行业成为目前社会医疗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2],也成为各大教育机构中争相开展的热门专业,其中高校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就是其中之一,该课程作为高校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教育科目,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护理水平,增强其护理技能具有重要意义[3-4];当前环境下,如何完善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内容,将安全教育因素添加至学校教学中[5],增强学生的护理安全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护理质量是当前各大高校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教学难点[2]。

1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学生动手操作均需要通过护理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也是落实教学内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基础,但是现阶段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即便是常规护理知识也只是略知一二,根本做不到活学活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努力程度具有一定关系。

1.2护理技术教学师资力量弱

护理属于医疗行业的一部分,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素质、护理专业性、护理技术成为当前衡量护理人员护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6-7];高校学生护理水平和护理技术的提升大部分需要经过专业教师讲授,且现阶段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化,课堂缺少乐趣,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1.3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性;但是现在许多高校中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只专注于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多采用传统的“授—受”模式[8],校内护理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缺乏实地锻炼的机会,达不到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降低了教学的实用性。

2护理安全教育

护理安全是临床住院患者的基本需要,也是医院的生存之本[9],具体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病房护理工作过程中,患者不发生国家法律或法规允许范围之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结构损害、障碍以及缺陷或死亡等[10];一直以来,护理安全与患者身体健康、医院护理质量和社会信誉度密切相关,是医院病房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3护理安全教育与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的结合

3.1提高学生护理安全意识

学生护理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学多方面的努力,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和护理风险性,增强其依法护理意识和自身责任感,还需要更直观、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其中反映最大、作用最明显的教育方法为案例辅助,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医疗安全事故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其了解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将护理安全教育设置为一门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引起学生重视,并为学生提供外出实习的机会,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查漏补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2增强高校护理讲师师资力量

完善教学设计师资力量,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资质,主要是指一个教学单位、培训机构或教育机构的教师队伍,包括教师人数、学历、年龄等人才结构,是为人师所必不可少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条件;要想强化学生护理安全理念,提高高校中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的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扩充教师队伍,可选择医疗机构中的专业护师担任课堂教师,其专业性更强,护理经验更丰富;其次实施重点教育,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突出护理安全这一教学模块,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再进行适当调整。

3.3完善护理安全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将护理安全教育与高校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相结合,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改善,也同样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教师可先制定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案,自行组织学生学习,指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其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增强其工作责任心;②了解和评估教育对象当前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以此标准作为依据,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划分重难点,筛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③由专业护师担任讲师,革新传统教学讲授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多样化和灵动性,提高教学质量;④在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教学时,同步进行技能训练,鼓励护理人员多进行实践,唤醒学生所学的知识,采用“活学活用”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实战经验,锻炼其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⑤在教学过程中添加案例辅助,让学生明确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并在学校内部适时开展紧急抢救护理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培养学生紧急应变能力,加强心理建设。

4结语

护理安全教育是护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对提高护理教学效果和学生安全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中护理技术操作教学过程过程中凸显的学生护理理论知识不足、师资力量弱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等问题,可从学生对护理专业掌握程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学生护理安全意识,扩充优秀师资力量,并合理设计教学,采用多种不同教学方式活跃课堂,增添护理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逸群.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小老师”示教方法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40-142.

[2]赵桂凤,赵庆华.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5):5-7.

[3]钱蔚,何彩娣.实习护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安全教育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140-143.

[4]张希春,吴希荣,洪莹彬,等.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对高职护生进行患者护理安全教育的效果[J].护理与康复,2013,12(7):702-704.

[5]周小平,法文霞,吴繁.临床护理带教中加强中职护生法律意识与护理安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4):77-78.

[6]杨雪玲,陆启林.浅谈心胸外科护理安全隐患与细节管理[J].当代医学,2011,17(26):119-120.

[7]窦娟花,申洪娇.浅谈护理安全问题[J].当代医学,2010,16(2):127-128.

[8]钟端.加强妇产科专科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生防范护患纠纷的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8):97-98.

[9]魏睿宏.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4-5.

篇4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数字化课程;网络平台

一、数字化课程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目前,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将“三通两平台”建设落实到课程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上,以提高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的应用水平。中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建设迫在眉睫,江门中医药学校是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和广东省示范性中职学校,护理专业是省重点建设专业,为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解决教师辅导学生机会少且时间短的问题,根据学校师生的个性需求和学科专业的特色,开发此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网络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势在必行。近年来,同类学校均大力构建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也开始着手核心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但诸多问题凸显,如个性化校本教学资源缺乏普适性、通用性;已有的教学资源各有特点,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建设成果参差不齐等,这就需要规范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统一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类素材的建设标准,“采集”“固化”“推广”优质教学资源,避免教学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各自为政”地开发,学校将汲取教改经验,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目标及关键问题

(一)建设目标

首先,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完成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四个教学模块的开发工作,内容包括基本课程素材、教学课件、数字教材和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其次,以核心课程为特色课程,采用教学案例形式,开设“理实一体化”课型的教学示范课,落实学生的技能学习任务,以此逐步实现各类课程同台建设与应用。再次,通过网上学习活动,激发护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夯实护理学基础知识。最后,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拓展网络第二课堂,满足学生对护理专业实践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需求。

(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学生凭借护理学基础网络课堂四个模块学习,在理论与实践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生师比高、教师辅导学生机会少且时间短的问题,通过网络课堂学习促进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第二,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加强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第三,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达到加强教学管理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目的,利用数字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训学生推广使用项目成果。

三、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内容及举措

(一)建设内容

在教学设计方面,适合自学和研究性学习,适合讲授性辅助教学,适合小组协作学习等。资源类型主要有PDF/DOC文档、PPT课件、课程素材和教学大纲、动画插件、练习题、测试题、作品集,微课库、虚拟仿真软件、拓展资源等。媒体类型主要有文档、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在资源组织方式方面,以课程章节目录组织资源,以资源类型为纲组织资源,以媒体格式分类组织资源,以教学内容(主题)组织资源等。在资源开放方式方面,全程课程资源一次性开放,结合课堂教学进程逐步开放、进阶或提高式开放等。采用网络学习考核模式,同步习题练习、模拟操作练习—模拟考试—考试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时间、次数、考试成绩分析等实现对网络学习的监控。护理专业课程网络平台设置为四个课程教学模块,见下表。

(二)建设举措

首先,团队教师梳理、整合已有的课程资源,将传统教学资源转化为网络课程、资源库、作品集、题库、学生电子档案袋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其次,利用教学案例、虚拟仿真软件实现网络学习的“理实一体化”,突出实践环节及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衔接。再次,优化教学资源,每一项内容必定经过严格的评价、修正、整合,最终才能上传网络共享。最后,培训师生学会使用网络教学—学习平台,做到教师监控,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四、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特色

第一,在数字化课程建设中,注重校企合作,对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吸取医院优质的数字化护理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护理专业课程网络课堂学习时与临床达到无缝对接。第二,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校师生的个性需求和学科专业的特色,对通用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独具匠心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资源类型和媒体种类丰富多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及灵活性,有电脑版与手机版,供护理专业学生随时随地应用。第四,拓展了教学空间,消除了教师的技术顾虑,提供了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良好时机和广阔平台。

参考文献

[1]朱萍.中职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J].才智,2013(5):118.

篇5

学习情境的设计方法与不同专业的内容特征有很大的关系。在护理专业临床护理教学中,如何将工作过程融入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过程,其前期的教学准备———学习情境方案设计至关重要。笔者根据护理工作过程的特征,以“妊娠高血压疾病病人的护理”学习情境为例,从主要的几个方面简要介绍在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学习领域中,设计学习情境方案的体会。

1.1工作情景描述

“工作情景描述”必须是对真实工作过程的客观表述,如“妊娠高血压疾病病人的护理”情景描述如下:病人入院后,护士测量生命体征,建立病历,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根据医嘱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重点是硫酸镁用药治疗的护理。住院期间护士协助医生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预防病情向重症子痫、并发症发展,配合医生进行子痫的应急救护,并有针对性地从心理、饮食、活动与休息、大小便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促进病人康复,并对病人进行出院指导。

1.2学习任务

在教师及临床护士的指导下完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人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学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临床分类及表现、辅助检查及处理要点,初步会对该病人进行身心状况评估,为病人制订护理计划。能运用本病的知识,基础护理、内科护理的关联知识与护理技术等,在工作情境中正确实施护理措施。

1.3与其他学习情境的关系

对“与其他学习情境的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纵向、横向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在本情境中,笔者在分析与其他学习情境的关系时,不仅注重本学习领域的内在联系,还扩展到基础护理、内科、药物等其他学习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如学生目前已经能够:(1)掌握正常妊娠生理、妊娠诊断、妊娠期护理的基本知识;(2)掌握相关药物、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内外科护理知识。

1.4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是学生学习本情境后应达到的状态,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个方面,同时在目标描述时应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有明确的能力表述,二是必须明确表述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针对以上要求,“妊娠高血压疾病病人的护理”学习目标是:(1)认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病因、病理等疾病概要;(2)初步会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3)初步能对该病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并发症进行动态观察;(4)能配合医生并与其他护士合作,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和紧急救护;(5)能运用交流沟通技巧,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6)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关爱病人。

1.5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每一个学习目标应有相应的学习内容的支撑。本情境的学习内容包括:(1)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概要:特征、病因、病理;(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人护理评估:健康史、身体状况、心理社会状况、辅助检查、处理要点;(3)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分类、首选用药、并发症;(4)妊娠高血压疾病病人的护理措施:入院病人的常规护理;病情变化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硫酸镁用药护理;胎儿监护;子痫病人护理;(5)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休息活动指导、大小便护理、出院健康指导;(6)团结协作、关爱病人。

1.6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客观反映,包括教师与学生情况、教学场地、设备、学习资料。特别是教学设备应尽量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的需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如本次课教学设备有胎心监护仪、开口器、吸痰管、血压计、称、给氧设备、多功能护理人模型、多媒体设备、护理记录单等。

1.7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能反映出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特点。本情境学习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以正面课堂教学和独立学习为辅。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法贯穿教学全过程。

1.8组织流程及教学时间

组织流程反映一个学习任务完成的整体构思,是教学组织形式与方式方法的具体反映,必须有可操作性。本学习情境总学时:11学时。组织流程如下:(1)教师提出学习任务,提示完成本任务的工作流程及所需要准备的相关知识,提出学习要求(1/2学时);(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任务,制订完成本任务的基本工作程序、小组成员分工等(1/2学时);(3)通过教材、学材、网络、医院采集相关案例,学生自主收集“妊娠高血压疾病病人的护理”相关信息(3学时);(4)小组交流每个人的学习体会,讨论、汇总已收集的信息,展示成果(1学时);(5)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讨论、归纳出妊娠高血压疾病病人的护理计划(3学时);(6)实施护理措施,采用临床综合技能场景教学。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完成专科知识与基础护理技术的临床实际运用(2学时);(7)总结与评价:阶段性(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1学时)。3.业评价在常规的终结性评价基础上,更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并采用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形式。根据护理工作的特点其评价内容主要有:(1)能按时完成任务;(2)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3)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4)团结协作、沟通能力强;(5)综合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6)技术操作运用正确、娴熟;(7)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2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下学习情境方案的设计思考

2.1学习情境方案设计的作用

2.1.1学习情境方案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集中体现在护理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除了需要解决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的问题外,还需在微观的教学层面上,积极探索符合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堂教学,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项目训练,以工作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而教师在授课前设计好学习情境方案,是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必备的首要教学环节,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蓝本,也是体现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还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个性。

2.1.2学习情境方案是组织好教学的基础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教学,是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资格为课程标准,课程主要载体是项目或任务,并突出能力培养。此模式下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导演,起主导作用,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只有在精心准备方案设计的前提下,才能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教师才能更有效地组织、统筹课堂教学活动。否则整个教学过程极容易出现课堂松懈、流于形式的现象,所以学习情境方案设计是组织好教学的基础,其在教学中的地位,犹如设计蓝图对大厦的作用。

2.1.3是确保学生掌握护士资格考试相关知识的必要保障对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护理教学还需围绕护士资格考试实现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下的临床护理教学,既要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熟悉工作过程,同时又必须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因此,教学组织者必须能较好地掌控课堂的核心内容,做到心中有计划、教学有目标、学生学习有方向。

2.2学习情境方案设计的原则

2.2.1基本原则学习情境方案设计在基本原则方面与传统的教案有共同之处,具有纲领性原则和组织到位原则。学习情境方案是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大纲,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蓝本,不能成为教材的复录或教师的讲稿,即学习情境方案是纲,任务书、指导书和课件等是目。

2.2.2客观、全面反映典型工作任务原则学习情境首先应当是从职业工作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而不是按主观“设计”出来的,因此应当客观、全面地反映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职业信息,结合学校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等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情境设计的重点是设计与表述能够反映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

2.3教学中不拘泥于学习情境设计方案

学习情境设计方案是教学前准备的材料,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情境随时有可能发生,当我们精心准备学习情境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于这个设计,应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心得体会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6

1.1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新体系

《护理技术》课程注重“三基”教育,为了充分体现课程的特点,我们通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修订了教学计划,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育坚持“必需”、“够用”、“渐进性”原则,实践教学则从易到难,单项技术训练与多项技术综合训练相结合。通过调整,护理专业3年制高职《护理技术》课程为136学时,其中理论:实训为1:1。并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层次,从学时、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和老师的配备几个方面保障教学质量。

1.2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完成《护理技术》

课程建设,实现网络化教学从2005年起,在《护理技术》课程负责人领导下,团队全体成员承担了课程建设工作。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课件内容中除《护理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外,还引入临床护理最新的专业技术,如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颈外静脉静脉穿刺术、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真空采血法、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应用等。拍摄操作示范照片,编辑视频、音频资料,制作出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PPT课件。建立的《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涵盖了课程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和讲稿、试题库、实训指导等教学资源。目前网站运行良好,功能强大,画面美观,内容丰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功能完善。强大的网络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课程的受益面。2007年《护理技术》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完全使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3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技能培训

《护理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如果没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作支撑,则难以保障教学效果。课程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贯彻实训基地建设和临床护理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实验室设备和实验用品,建立了高仿真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实训开出率达到100%。护理教师通过进修学习,及时掌握临床新知识、新技能,做到学校教学与临床发展同步。通过课堂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课间见习、实习前强化培训、毕业实习四个环节的护理技能训练,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临床岗位需要“零距离”对接。

2精品课程应用情况

2.1加大精品课程的应用力度,范围扩大到其专业

《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目前已在基础护理教研室推广应用,《护理技术》、《护理学基础》课程全体任课教师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此外,在医学类和相关医学类专业,如临床医学、中医、影像技术、检验、药学等专业的《常用护理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取选择性应用。

2.2网络教学和试题库的应用便捷,学生上网即可进入

学生在网上可直接进入课程网站进行课后的再学习,特别是可以观看各种操作录像,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通过网络试题的练习,可以检验学习成效。

2.3合理利用有限的实训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实验室运行效能

在校内实训中,实验室高效运转、提高实训设备使用率。白天实验室供教师上实验课用,课外活动、晚自习、节假日对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各项技能训练,由专职实训教老师负责管理和指导,这种方式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4教辅教材的使用,使学生的技能操作更加规范

由课程组负责人主编,课程组成员参编的《临床常用护理技能实训指导》作为一种工具书,对每一项操作从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要点说明等方面均作了详细介绍,用以指导学生技能训练,达到用物齐备、技能操作规范、注意点明确。

3课程特色

3.1课程定位准确,设计理念、思路清晰

《护理技术》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并按照护理程序和护理工作过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3.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3.3选用教材具有先行和适用性

《护理技术》课程所选用教材系课程负责人参与副主编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教材,该教材突出以病人为中心,以整体护理为理念,以各项护理技术为主干,实用性强。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较好地满足了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3.4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先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护理技术》精品课程按照护理程序和护理工作过程的要求设计,学生通过评估、计划、实施、评价过程,可以对各项护理技术的技能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细致讲解、直观和动态的图像资料、讨论、情景模拟实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5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护理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一直坚持隔周1次的教研活动,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充分研讨,对重点技能操作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设计和训练。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3.6多形式的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护理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和校内实训、见习、实习计划体现了“一主线、四训练、两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一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四训练”———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课间见习、岗前强化培训、毕业实习中的专业应用能力的训练;“两对接”———技能训练与临床需要对接,教学和考核与护理职业资格考试对接。

3.7加强教学研究,教材成果丰硕

在长期的护理教学实践中,《护理技术》课程组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项目,2006年申报立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2008年申报国家高职护理紧缺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近几年来在教材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课程组成员承担各级教研课题4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6篇;主编、副主编、参编公开出版的供护理专业教学用相关教材7部。

3.8教学改革与执业考试相对接

从2006年开始对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和考试进行改革,利用已有的试题资源(全国27所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发的护理专业(网络版)试题库)指导学生学习,现已投入使用4个教学周期,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根据教学进度,进入网上课堂复习,检测学习效果,锻炼解题能力。在期末考试中,该课程的题量、题型、题量、试题分布等均与护士执业证考试接轨,提高了学习效果。

篇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9-02

《水处理设施设计与运行》(简称《水处理》)课程是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水处理工艺多、设备多并且比较复杂等原因,《水处理》课程教与学均存在一定难度。在现代职教理念下,如何构建全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值得大家深入研究。要使该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水处理相关的一线技术工作,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改变以往本科的学科型知识体系,加强实践性内容的教学,并与工作实际接轨。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要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废水处理工是与《水处理》课程相关的职业标准,亦是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本课程标准应该基于此职业标准构建[1]。

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除基于职业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外,其中教学方法是教学的灵魂。目前,高职教育公认的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为项目化教学模式。高职教师都在开发项目化教材,并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实例的开发。本文就对基于废水处理工职业标准的《水处理》课程项目教学设计实例开发思路进行论述。

一、废水处理工职业标准

现行的废水处理工职业标准是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废水处理工是以环境保护理论与方法为基础,运用废水处理工艺的技术,从事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净化和中水回用的操作管理人员。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废水处理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废水处理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废水处理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持有高等学校(含大学、大专、高职)环境工程、环境保护、给排水、环境监测与管理等专业毕业证者,可直接申报废水处理工(四级)职业资格鉴定,在本专业工作二年及以上者,可直接申报相关职业的废水处理工(三级)职业资格鉴定,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并可在取得毕业证书之日起的三年内,免考其理论知识部分。

标准将废水处理工的职业功能分为废水输送及预处理、废水物化与生化处理、废水处理装置与设备、废水监测、分析及安全生产、相关基础知识等5个方面。标准针对不同职业级别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专业知识要求、比重。

二、基于废水处理工职业标准设计水处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例开发的大纲和依据。课程标准是高职教育“双证书”制度推行的纽带和关键,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将为促进课程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职业标准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但职业标准不能代替课程标准。《废水处理工》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是胜任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最低标准,其核心部分是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水处理课程标准要按教育规律指出要求,在职业标准的众多工作要求里,重中之重是对“水处理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做出纵向梯次要求和横向关联两方面要求。前者是职业内上述三种结构初中高梯次要求,后者是“职业群”内上述三类结构的整合。基于此,水处理课程标准可以基于废水处理工职业标准开发,但内涵要超过职业标准的内容[2]。

我校基于废水处理工职业标准重新制定的《水处理》课程标准主要包含: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策略等几个方面。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将废水处理工职业标准作为基本的要求,但是又不局限于废水处理工职业标准。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水处理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包括水处理中级工在内的“水处理技术岗位群”工作。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课程标准应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区域性以及生源智能特点的差异。从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使课程具有拓展性,从智能特点的角度,课程又有提升性,即针对部分学生加修一些课程,对口升学到本科院校学习,提高学历层次[3]。例如,我校在废水处理工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增加了当地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厂的常用工艺及设备,并为学生便于专升本而增加了循环冷却水处理、气浮、反渗透等教学内容,考虑到拓展性增加了水处理设备设计的内容。并将内容整合,依托项目开展教学,项目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与运行、自来水厂设计与运行,纯净水设备设计与运行、造纸废水处理设备设计与运行等。

三、基于废水处理工工作过程设计项目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采用以典型污水处理工艺为载体,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为主的模式。在课程中设计几个典型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几个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通常以典型案例引入,然后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在实施工作项目时,教师首先设计项目工作页,然后随机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按照项目工作页的要求,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小组协同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实施工程中,老师和学生也根据工作过程不断变换角色。教师进行基础知识讲解时是传授者,项目资讯、计划、决策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是参与者和决策者,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是管理者,项目结束后是考核和评价者。实施过程如图1。

图1项目教学过程

通过教师向学生阐述各水处理工艺教学项目的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整体项目及进程有所了解;通过学生的思考、教师的点拨、指导答疑设计污水处理方案并演讲讨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现场调试设备、完成技能训练,再由学生独立完成水处理设施的生产运行,让学生感受实际废水处理工工作中一般工作流程,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最后汇总完善整个项目的设计和运行方案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成绩。

四、基于废水处理工职业情景设计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针对学生蕴藏的学习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景,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力;又在连续的情景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在开发课例时,要基于废水处理工职业情景构建学习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场所和真实工作环境尽量一致。

在水处理课程教学当中,专业教师要突破传统的“三板式”课堂灌输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设计和构建有利于学生掌握水处理工职业技能、树立职业意识、养成职业认知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水处理工职业场景及氛围,把学习内容情节化,分设岗位,通过营造、创设与现实岗位技术相适应的职业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辅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职业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我校将水处理教学内容中的运行项目教学的场所从教室转移到水处理监测及工艺实训室,构建模拟废水处理工工作场景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另外,辅助教学仿真机房,构建高度模仿工作现场情景的污水处理厂DCS系统操作场景。将设计类的项目教学场所转移到“设计室”,设计室里有设计资料和绘图工具,创设小组各自的工作场所。学生可以迅速找到从事污水处理工工作的职业感觉,能更快达到学习目标。

五、基于废水处理工职业考核要求设计课程考核模式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目标也提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考核方法上缺少一个可操作性的评价、考核方法和指标。废水处理工职业标准中提出了职业道德和职业守则是废水处理工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个级别在不同工作内容中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而且明确了在鉴定培训中教师的教学考核原则。因此,水处理课程考核也要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考核,轻技能考核”,“重专业考核,轻职业素养考核”的考核模式。

首先,应该将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分别制定明确的理论考核内容、技能考核内容,并且在考核中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守则的考核内容。其次,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校内单一主体模式,将行业企业资源引入课程考核评价,在试题设计、考核标准制定、考核场所选定、考核成果评定等各个环节,探索校企考核相结合的途径,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另外,要引入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考核,作为终结性考核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