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3 17:3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

篇1

社会各界和学校虽然行动起来,开展了“法治讲座进校园”、“青少年普法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但是学生在思想培育和理念养成上却成效不大。比如有学者主要以小学生群体为对象,在做《合肥市青少年法制教育现状调查》时发现被调查者在对“您所在学校/单位是否举办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制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法制文艺演出?”的问题回答中有3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只是偶尔有。受调查对象对其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评价数据显示:1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非常有用,4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比较有用,2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几乎没用,还有1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根本没用。而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不仅提出“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形式要求,更提出了中小学法治教育必须“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的实质要求。

二、师资匮乏

在中小学中普遍缺乏专职法治教育教师,大多由思政教师兼任,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笔者认识一位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据其介绍学校还是当地的市重点小学,虽然发放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但是至今仍然无老师来上这门课程,课程表也没有显示开设了这门课程,反而显示开设了《国际象棋》等校本课程。在小学师资中大量缺乏胜任法治教育课程具备匹配法学素养的专业教师,“该现象在农村学校中尤为突出,在学校法治教育上缺乏专业性”。

三、学校及其周边社会尚未形成良性法治教育环境

首先,学校与社会中存在的“校园暴力”、“部分教师法治观念淡薄”“中国式过马路”、“走后门”、“部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趋炎附势、嫌贫爱富而对学生的教育不公”等现象会对小学生法治观念、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丧失规则意识。其次,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师生、家长甚至学校对法治教育的关注度会降低,学生更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所谓“主科”的学习中,而学校则会压缩法治教育的授课时间。

四、教材内容淡化法治教育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一件事儿也许往往涉及多种社会关系,既可涉及道德礼仪,也可涉及法律,甚至是多种法律关系。但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却往往只谈道德礼仪,不谈法律,从而使学生缺乏对社会现象从法律角度去思考的习惯,导致法律意识较弱的后果。其次,法治教育仍然被边缘化。教材涉及法治话题极少,比如,今年重庆市使用的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共有六十九页,其中只有五页才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法治教育。

五、学校和家庭的法治教育的合力不够

目前法治教育主要局限于学校,且教育形式单一。《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保证每所中小学要至少有1名受过专业培养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可以胜任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而在实际上仅凭这点微薄的师资完全不能担负起事实上学校作为法治教育主阵地的使命。例如,在有关学者的调查问卷中涉及您所在学校/单位是否举办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制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法制文艺演出的问题,而受访者的回答显示“有46%的人选择定期举办,有36%的人选择偶尔举办过”,这两项合计高达82%。足以说明学校法治教育形式单一,且力度不够。

家庭和社会法治教育普遍欠缺。据有关学者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的家长向自己的孩子经常介绍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竟然有近六成的家长从未向自己的孩子介绍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这个调查结果显然没有达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推动家庭与学校形成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的要求。

六、《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导示范作用尚未明显彰显

篇2

一、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的一般阐述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法律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随着法律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前我国法律价值观必然具有能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法律至上、权利本位、人权保护、公平正义和权力制约等意识。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是我国现代社会法律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特指我国当代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现代法律价值观,它体现为青少年学生特有的现代法律知识、心理、观念和信仰的总称。

二、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现状与社会发展对公民法律素质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法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仍有相当距离,凸显加强其现代法律价值观培养十分必要。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现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可学法懂法重要性,但法律认识偏差

据调查,当前青少年学生已经能充分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学习的重要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1.法律知识贫乏。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课时有限,甚至有些学校根本不开法律课,政治教师只能讲授经济生活或政治生活时穿插些法律知识,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法律知识极为贫乏。2.法律观念模糊。如一些学生分不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又如一些学生忽视法律的作用,致使一些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3.法律评价失当。很多青少年对我国的法律现象评价不高。部分青少年学生悲观认为“中国公民目前的文化素质还很低,达不到依法治国的要求”“中国是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中国的法律漏洞太多”等等。

(二)认同依法治国理念,但法律情感淡薄

当代中国,广大青少年学生认同依法治国方略,但法律情感比较缺乏。如在法律正义感方面,由于我国现实中法制体系的不完善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使他们认识不到法律制度在配置社会资源和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公平的,甚至产生疑问。对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不甚理解,也就很难有法律情感的产生。

(三)认识法的公正价值,但法律信仰缺失

据调查,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法律的价值有深刻认识,信服和尊重法的公正性,但目前一些地方的“人治”环境,对法律的公正实施和青少年学生法律信仰的建立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因而他们法律信仰缺失。总之,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法律价值观已成为公民的必备素质,成为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志。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和主力军,从小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进而增强他们的法律素质既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需要,因此,应把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上。

三、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培养的策略构建

青少年学生现代法律价值观的培养应以法律生活体验教育为主导,要着眼于把现代法律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渗透到他们内心,使之逐步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法律价值观。这一策略具体做法如下:

(一)合理创设法律生活情景,引发学习体验冲动

1.利用多媒体创设法律生活情景,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生活体验的感受,学会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选择,增强他们处理日常生活中法律问题和能力。2.设计法律角色模拟情景,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法律生活的兴趣。为了要学生参与并从中受到体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教师模拟场景要根据文本和客观环境,要结合学生实际。3.参加社会法律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情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法院一些审判现场和听证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命制法律情景问题,培养学习法律思维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法律生活情景时,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法律,还要通过命制法律情景问题,养成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思维的习惯,一方面,教师可将现成的法律生活问题命制并提供给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法律文化生活情景中寻找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在法律生活体验过程中,能结合法律现象,自己提出问题,这是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知识技能的内在要求。比如,我在讲《经济生活》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时候,结合学生实际,命制一些制造矛盾的问题,将学生置于法律生活现象是非判断的“十字路口”中,引导他们全面地、辩证地分析。

(三)理性引导反思,升化现代法律价值观

篇3

一、全面提升法制宣传教育水平

(一)抓重点对象学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实现社会法治化奠定思想基础

“五五”普法期间,我县深化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试考核制度、法律素质考查制度、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目前,县人大任命领导干部都实行了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对一般公职人员,继续推进普法合格证制度,并将此与年度考核、晋职晋级和提拔使用挂钩。三年来,全县每年统一组织近1余名公职人员进行年度学法考试。同时,组织和推动司(执)法人员岗位学法的经常化、制度化,至,全县每年都对行政执法人员开展了岗位学法培训和考试,对考试不合格的进行脱产培训。为了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在每年的“3.15”、“3.18”、5月综治宣传月、“6.26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期间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三年来,我县共征订或免费发放《“五五”普法干部读本》、《习水县“五五”普法农村干部读本》、《农民工维权手册》4万多册,发放宣传资料18万余份,出动宣传车辆780台次,受教育群众达49万余人次。

(二)坚持三项制度,切实规范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

第一,坚持中心学习组学法制度,县委建立健全了县委中心组学法制度,通过拟定学习计划,采取领导班子成员专题发言、集中自主学习、开展讨论等方式,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依照中心组学法制度,坚持做到每年至少2次以上学法活动。第二,坚持法制讲座制度。坚持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讲座,并把此项工作列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五五”普法实施以来,我县邀请了重庆市委党校、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的教授专家多次到__作了《物权法》、《人大常委会监督法》、《依法行政与行业体制改革》、《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等法制讲座,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都参加了法制讲座。第三,坚持学法考试考核制度。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每年由组织部、人事局、依法治县办联合组织开展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考试每年组织一次,参加考试合格,在《干部学法用法合格证》上进行注册登记,成绩进入干部档案,作为干部职务晋升和考核部门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还建立了干部任前法律培训和考核制度,凡拟提拔任用的干部,必须进行任前法律知识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合格者方可任用。

(三)深入开展以“青少年法制巡回宣讲”为载体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针对青少年成长和心理特点,实施分类别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各类在校生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法制主题班队会、案例剖析、法制讲座、普法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吸引青少年学生主动参与普法教育活动。通过到法庭、看守所等单位观摩体验,组织犯罪犯错青少年进行现身说法,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等活动,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地融入到青少年熟悉的社会生活中,使法制教育变成一种生动直观的生活体验。11月开始至5月,由教育局、县法院、公安局、

检察院、团县委、依法治县办联合开展的“青少年法制巡回宣讲”活动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全县每年都有40000多名师生参与听讲和讨论,效果明显。在加强“送法进校园”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县各中小学师生征订《青少年法制教育教学参考》3500多册,荣获遵义市教育局、司法局、综治办、市依法治市办表彰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自从二郎乡开展“三关工程”以来,切实加强了青少年法制宣传和维权工作.全县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每年必须完成2至3节法制课时,并且要求有课时安排表及教案,各个学校要制定法制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三年来,共为青少年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悬挂横幅、宣传标语429条,送法进校园324次,观看法制电影35场次,受教育18万多人次。(四)加强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和农民工面临生产安全、工伤致残、超时劳动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6月,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编写了《习水县“五五”普法农村干部读本》5000多册发放到农村干部手中;8月,由依法治县办牵头,县宣传部、县文化局、县人民法院、县公安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计生局等39家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别在县城五星街至新华桥设立咨询台,通过开展法律咨询、发放法律知识读物、宣传资料等形式,使农民工熟悉依法维权的渠道,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适应城市和企业的各项依法管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保障和支持;2月,县司法局、县委宣传部、县工会、县妇联、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二郎乡等六家单位在二郎乡政府开展一场题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大型法制文艺演出宣传活动;1月结合返乡农民工的培训抓好法制培训,增强了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为农民工依法维权奠定了基础。5月结合开展法制巡回宣讲活动,组建宣讲组深入乡镇、村开展法制宣讲142次,受教育35000多人次。

(二)以社会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不断创新法制宣传内容和形式。

1、将《禁毒法》、《社会治安处罚法》、《条例》等法律法规录制成光碟,出动法制宣传车150台/次,在县城新老城区开展不间断宣传,将覆盖面延伸至背街小巷到每个角落,尤其对新民街、五中到新华桥、老车站、洋台湾、矿中路、新车站、中医院到农贸街、卫校附近等常住人口集中复杂的路段重点宣传。

2、积极配合县综治委、县政法委处置突发性群众事件(案件)。司法局班子成员、司法干部、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9月以来,采取利用宣传车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现场解答法律问题,现场喊话维持秩序等方法,参与处置了发生在东皇镇黑鹿路的“王友文被雇佣死亡停尸闹事事件”、东皇镇大坝村“邱家湾村民非法阻厂(煤矿)事件”、二郎乡水田村“钟明礼被雇佣死亡上访案”等几起,为案件的成功处理发挥了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作用。

3、利用到乡镇督查综治、普法、禁毒、民调、安置帮教等工作之机,将法制宣传延伸到被督查乡镇,分别在东皇、土城、醒民、习酒、马临、良村、温水、仙源等地宣传《禁毒法》、《条例》、《社会治安处罚法》等法规宣传,扩大维稳、创安、普法、综治、禁毒等工作群众知晓面。

4、针对近期煤矿等企业扰阻扰事件多发态势,摘编《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社会治安处罚法》、《条例》、《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

等法律有关章节法律条文印制宣传资料10万余份发放到全县乡镇(区),尤其是煤矿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乡镇群众手中,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促其遵守法律、依法维权。5、在县城各机关单位悬挂各类维稳、综治、普法、禁毒等各类标语250余条。

6、由县依法治县办公室牵头在县城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创办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栏,并定期公布综合整治工作动态。

7、配齐全县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并于5月6日对全县142名法制副校长进行集中培训,与全县270多所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

8、县依法治县办公室牵头从公、检、法、司和教育局抽人组建5个宣讲工作组,24个镇乡(区)分别组建宣讲小组48个,从5月8日开始,在全县24个乡镇(区)、村居和270多所中小学开展大规模“法制宣讲”活动,115000多名师生和3000多名乡镇、村组干部职工参与听“法制宣讲”,进一步推动干部职工和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工作。

9、今年9月20日上午,县委书记李凌同志主持召开由司法局组织的习水县法律服务工作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有关领导和县法院、县检察院、公安局、县委办、政府办、政府法制办、人大内司委、局、维稳办负责人以及全县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助理员。座谈会上,分析了当前我县法律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李书记对法律服务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五五”依法治县工作规划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存在许多具体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镇乡和部门对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体现在工作配合不力,落实不到位甚至不支持不配合,认为普法依法治县工作只是司法局的事情。

2、经费严重不足。导致“规划”和“计划”中原本安排要抓好落实的工作因经费短缺而放弃,尤其是经费不保障将直接影响验收成绩。

篇4

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获得不少宝贵的实践经验。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依然满足不了青少年发展的需要,时至今日,依然存在较大部分的普法盲区,很多地方的普法教育工作依然流于口号和形式,没有条件开展实质性的普法工作。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进入了青少年的生活,很多外来文化、思想、行为模式被判断能力较低的青少年群体懵懂的效仿和没有区分的吸收。许多所谓的时尚文化、先进思想侵蚀着青少年的生活,沉淀在青少年成长的路上,不良的思想、文化元素及行为模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给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当下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现状里,要准确、针对、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仔细、清楚地分析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障碍因素,构建贴近生活、符合实际,形式多样、系统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去设计和规划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工作。

1.法制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1.1法制教育的现状。关注和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学校及家庭共同的认识。美国2000年教育法中明确将青少年法制教育列为美国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也有了不短的发展历程,多部门联合开展的青少年普法工作已近步入了"六五普法"的阶段,走过了20几个年头。法制教育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目前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1.1.1对法制教育的认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力度不够,法制教育内容流于形式。 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没有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

1.1.2法制教育缺乏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社会各界和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尽管有关部门设立"关工委",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实际运作中各有关职能部门缺乏共同支持配合,法制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缺乏法制教育专职教师。目前绝大多数设立法制。

1.1.3法制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有待创新。目前,多数学校还是延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略显呆板陈旧,缺少现代媒体技术和手段,缺乏长期性和有效性。学校采用的集中辅导讲座的形式,不分年级,不分对象,不分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因教育方式方法不得法而导致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水平不平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在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有一些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模拟法庭、征文比赛、法制情境剧、现身说法等有待进一步总结提升。

1.2影响法制教育的因素

1.2.1学生个性特点的形成。家庭的成长环境影响孩子的性格特点,影响孩子今后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独断专行、包办主导、代替成长、留守散养等是我国家庭较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这些理念普遍存在忽视孩子独立个体,阻碍孩子个性发展的共性。关爱、分享,平等、理解,尊重、妥协等基本的处事方式不能形成。

教育的过程是孩子学会做人,掌握知识,增长能力的过程。对于心智良好、人格健全的孩子,知识就是促进成长,增强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的有效工具。但是对于心智不良好,人格不健全的孩子,知识可能就是其伤害与自我伤害的工具。投毒、沷酸、伤害等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事件让人堪忧。

1.2.2法制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多数学校还是延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略显呆板陈旧,缺少现代媒体技术和手段,缺乏长期性和有效性。学校采用的集中辅导讲座的形式,不分年级,不分对象,不分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因教育方式方法不得法而导致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水平不平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1.2.3法制教育的主体。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投入积极性不高,在课程设置、教师配置方面投入不足。

2.提高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探析

2.1明确法制教育地位。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扬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的法治精神,形成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使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在学校教育中要牢固确立法制教育的"三个地位"。(1)是确保法制教育在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地位。(2)是将法制教育与教职工的工作实绩评价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落实法制教育在班级管理和教职工管理中的地位。(3)是确保法制教育在学校各个管理机构中地位。

2.2构建适合学生身心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因此,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2.3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手段。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组织法制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努力突出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通过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真谛,培育法制意识。

篇5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法制教育; 法制意识;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098-02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原因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一个危险的年龄阶段,思想单纯、识别能力低,经不起诱惑,容易被社会不良习气误导,从而步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笔者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近期播出的《天网》、《第一线》等节目中看到:2010年2月发生在湖南石门县的抢劫杀人案,4名嫌犯只为抢劫26元钱而致16岁中学生死亡;2011年2月3日发生在河南商丘的金店杀人抢劫案,4名嫌犯手段残忍,杀死看店的女子和其13岁的孩子,洗劫了金店价值40余万元的金银饰品。这两起恶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均是青少年,他们中的最大年龄23岁,最小的只有17岁。2011年4月,发生在陕西铜川的一个专门敲诈商家索要保护费的犯罪团伙被警方打掉,团伙14名成员中有7人是“90后”的,最小的也只有17岁。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比较突出,根据百度文库中《青少年犯罪率》资料显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率2007年为5.38%、2008年为8.12%、2009年为4.28%、2010年为7.05%。前三年未成年人平均犯罪率为5.93%,青少年平均犯罪率为24.04%。全国各类校园伤害案也时有发生,中职学生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二是犯罪年龄呈低龄化;三是犯罪方式团伙化;四是犯罪手段成人化。

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夺、抢劫、敲诈勒索、绑架、、伤害等几类。

探究其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观念和意识低下;自控能力差;心理调节能力不稳定;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等。

客观原因在于:家长过分溺爱和急于求成带来的负效应;父母离异造成感情上的偏执;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道德教育滞后;法制教育欠缺;学校与家长缺乏一定沟通;文化环境带来的诱发因素等。

中职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正处于身心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在经济上尚未独立时,却对社会时尚有着较为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同时面临着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生活环境和学习、经济、就业等方面压力、以及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异往等问题,从而引发内心冲突和心理挫折。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面对未来社会、家庭、学习、就业的种种压力,一部分心理比较脆弱、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容易在精神上产生变异,心理上发生扭曲,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心理挫折而产生的不正常行为,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色彩,如攻击性、冷漠、固执、焦虑等,此类不正常行为往往是引发违法犯罪的原因。

二、中职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轻德育

职业学校进行“订单式”教育,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培养学生,对中职生的期望值比较低,技能以外的各方面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法制教育进课堂迄今没有得以很好解决,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任何形式的法制教育。

2.法制教育简单化

首先,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把法制教育当做一项基础性工作去抓,法制教育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计划安排。顶多是找个人作报告,或者办个短期宣传栏,搞几次活动,办几次讲座。其次,重形式轻内容。形式缺乏新颖性、生动性,没有根据中职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特点来设计,直观性、案例性和参与性不强,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而是照本宣科,搞生硬的说教,没有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实际以及中职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思想状况相联系,对现实社会提出的许多新问题和中职生的思想状况研究不够,引不起中职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明显。最后,有的学校未设法律课,更谈不上有专业的法律教师人才,也没有相应的法制教育机构或制度。

三、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着两大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二是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这对于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的意义,使得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重任。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敬业与诚信”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而最大的诚信莫过于对法律的遵守。

法制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应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劳动者法律素质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国家的政治进步和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职业教育不单纯是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注重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宣传法律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加强法制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社会价值观功利化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家长,对青少年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同时市场经济的转变给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一些领域的道德规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黄赌毒等社会各种消极丑恶现象和不良社会风气以各种方式反映到教育领域,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加上中职学生大多数年龄偏低,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社会分辨率低,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造成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要设法转变青少年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低下,法律意识单薄的现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理想,向往和追求美好、文明、崇高,远离黄赌毒和暴力、虚荣。

青少年学生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1.法制教育应制度化、规范化

中职学校应改变“重技能轻德育”的理念,建立相应的法制教育制度和机构,使法制教育纳入中职教育的总体序列,让法律知识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2.营造法制教育环境

中职学校应构建一个适于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首先,应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同时要强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其次,争取社会支持,公检法机关、街道办、居委会相配合,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3.改革法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中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该是通过宣传讲解现代法律,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法律信仰,在学习和领会具体法律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维护法律的思想感情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教学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学生观看《法治在线》、《法庭内外》等节目,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出去,旁听一些典型案例的庭审;将法官请进学校,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以增强青少年学生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知法守法的意识。

总之,中职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应该成为被社会忽视的群体。社会、学校、家庭各方应该携手开展预防措施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奋发向上,建功立业,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 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培养新世纪“四有”新人[J].中国司法,2000(2).

[2] 赵天安.坚持法制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2).

篇6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个体的学生,面临了多种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当然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有害事物和诱惑。学校的德育部门也随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社会媒体公开的报道,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归咎于教育,因为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虽然教育工作者“用各种办法尽量把少年控制住……”;但是,这也促使社会各界加强了法制教育及法治文化的建设。从辩证角度来看,“法治理念培育的价值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又因为“其内容和特性差异,在人才培养上具有相辅性”,那么,在这种大形势下,如何在校园进行法治文化建设,值得行政者及教育者深入去探讨。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初等教育包含了小学中学,在这12年学制里,全国都开设了《思想品德》和《思想与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旨在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教化,但在执行上,却不尽人意。下面以中小学为例。1.思想道德课程“副科化”。在现行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之下,大多学校重分数而轻它,会把正常开设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当做副科对待,小学大多没有正式的任课老师,而是指定的老师临时代课;初中的初一初二阶段虽有专职老师,但上课也不深入,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期末甚至让给其他文化课,让学生做作业,没有很好地教授学生理解掌握法律知识;高中有文理分科,虽然有反向会考,但也有名无实。2.评价的偏差。中小学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荣誉评定(近年有些区域在呼吁取消该评定),这些评定在实际操作中是以文化课成绩来认定,以致于对学生其他方面很少衡量,使学生不重视对思想道德法律知识课的学习。3.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滞后。特别是在乡镇农村的中小学,少有法制法律的宣传,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不浓甚至没有。

“公民教育不只是教授有关政府或宪法原则的基本事实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灌输特定的习惯、德行与认同的问题。”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以公民为对象,通过公共生活参与,以培养好公民为目的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走上了一条急功近利的道路。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在学科教学中建设法治文化

教育阶段开设的学科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传播知识普及文明,还承载着国家教化思想修齐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在各个学科课程中有计划地培育法治理念及建设法治文化。

1.不折不扣在常规课程中培育法治理念。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承载公民国情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思想品德》,那么科任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不能流于形式,要努力去发掘其中蕴含的法制法律知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比如要让学生懂得日常哪些交通行为是违法违规的,不能止于“红灯停绿灯行”,应该从发生在身边的事引起,如爸爸骑摩托车没戴安全帽是违规,叔叔酒驾是违法的等。纵观近10年大学生犯罪的事件,远的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近的如李天一事件,都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对法制教育和法治理念的培养的重视。法制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法治理念失去生成的基础,公民法制意识的淡薄和部分人践踏法律的行径,也就不难找到原因。因此,高中的政治老师平时授课不能唯瞻高考指挥棒之马首,应该在平时从灌输法制知识做起,比如教授经济学时不仅应贯彻市场的公平诚信等,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培养诚信务实等品格。大学应严格课堂考评,在期末考试上严格把关,不能“放水”。

2.在校本课程中培育法治理念。近几年教育部门加大了对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建立在延伸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相关学科能力培养层面上。目前开发较多的还是学科校本课程,如政治科编订《》等;但心理课及其校本课程却很少。目前较多中小学仍未开设心理课,这是一个局限。据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心理指导专业委员会调研分析,目前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约占1/3,其中:有心理障碍的占34%,有心理缺陷的占12.5%,有心理异常的占28.1%。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略窥一斑。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不仅止于青少年自己的身心健康上,重要的是影响了甚至扭曲了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对价值是非的判断,以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中小学的心理课及心理课校本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

二、在宣传上建设法治文化

要让法治文化建设深入“人心”乃至耳熟能详,除了在学科教学上下工夫,还要在宣传上大张旗鼓,抢夺一块阵地,不能让学生的耳目充斥着街头广告媒体谈资网游购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净化校园环境,创造和谐校园。具体可以有以下做法:

1.在校园开设法律广播,节目如“法制在线”“法律博士”,不定时开播宣传,简便易行。

2.德育科(政教处)不定期统一各年段登载相关法制知识、警言、活动资料等黑板报,并作统一评比;印发法治小报等。

3.在校阅览室、图书馆内增加法律刊物;有条件的在班级图书角上增加一份法制报或相关法制刊物等。

4.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学校法治建设,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德育工作。

5.在家校联系上宣传法制法律,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引导其对学生进行教育。

6.加强和职能部门的联系,如邀请检察院司法局等进校园进行普法维法宣传与咨询。

法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用法治的理念,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和程序……在学校形成崇尚法律、遵守规则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在宣传基础上建立一套制度,是构建校园法治文化的形式保障,绝不能走过场,凑热闹。

三、在专题教育上建设法治文化

专题教育,主要是针对时事热点,学生动态,学科或德育工作需要进行开展,有以下形式可供参考操作。

1.法律宣传专题报告会。主题多样化,可以是交通法律法规宣传,也可以是预防犯罪教育等。

2.主题图片、案例展。如举办“防范未然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消防日普法宣传展”、举办“远离,珍爱生命―国际禁毒日图片展”等。

3.师生书画展(含手抄报、漫画)。如举办“八荣八耻师生书画展”、“反腐倡廉书画展(漫画展)”、“做个守法小公民手抄报展”等。

“在维护社会秩序、强调守法理念等方面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等方面,法治理念培育起主导作用。”这些专题教育,形式直观,鲜明体现法制法律特色,能够很好地促进法治理念的培育,对校园法治文化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四、在社会实践上建设法治文化

如果说前面的法治文化建设措施是做足“内功”,那么在社会实践上建设法治文化则是做“大”做“强”。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检验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方式,对德智体而言是课堂教育的延续,也是学习法律、践行法律的重要途径。比如有的学校在假期开展“走进法律服务中心(调解中心)”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这个中心可以直接接触较多日常的法律问题,跟着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寻找可行途径等,对学生来说既检验了所学所思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坚定的法治理念,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好铺垫。这无疑是大有裨益。

篇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依宪治国在国家依法治国方略中的核心地位愈加重要,在此背景下宪法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中学宪法教育作为公民宪法教育的重要阶段必须引起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研究好中学宪法教育问题,并有效提升中学生宪法教育的效能,是新时代实现依宪治国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学宪法教育的概念

宪法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始终,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其意在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既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1]

中学宪法教育是我国国民宪法教育的重要一环,是针对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进行系统宪法知识教育、参加宪法学习实践活动,培育宪法思维、树立宪法信仰,最后自觉维护宪法权威的过程。当前我国中学宪法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课为载体,以宪法主题活动、不定期憲法教育讲座、课外宪法实践教育为补充。

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是优化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是培育中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措施。宪法教育应成为核心素养的教育载体,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最大化。[2]宪法知识是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涉及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公民基本权利等宪法文本的内容均有在高中政治教材中提及。中学宪法教育应首先以思政教材为载体,注重对课本宪法知识的挖掘,构建起教材内部宪法内容的联结。

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是加强培养中学生宪法意识,贯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推行依法治国,核心在于依宪治国,依宪治国离不开对公民实行宪法教育。通过高中阶段的宪法教学,能让大部分公民在学生阶段接受最基本的、最系统的宪法教育,普遍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从而有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的路径

加强宪法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宪法教育教学能力普遍不佳,与其没有系统接受过宪法理论的学习关系甚大。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需要我们加强对思政任课教师的宪法理论培训,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宪法教育教学培训机制,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宪法素养和宪法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应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宪法信仰教育,只有老师发自内心的相信、热爱宪法,自身树立坚定的宪法信仰,才能让宪法教育变得更有热度、更有温度、更具感染力。

增进学生对宪法教育的情感认同。目前中学宪法教育仍主要集中于对宪法文本的解读,教学内容略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涨。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宪法教育的教学内容,増进学生对宪法教育内容的情感认同。通过讲授我国宪法的制度修改史,让学生从内心认真对待宪法;通过中外宪法的制度对比,深化学生对现行宪法的信任感;最后通过宪法事例教学,以实际的宪法事树立学生对于宪法践行的责任感。

推动中学宪法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需要我们强化中学宪法教育的仪式感,推动中学宪法教育活动的常态化。从高中宪法教育的实际出发,中学宪法教育要实现常态化必须重视除中思想政治课堂外的宪法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例行班会与国旗下讲话等德育活动,让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宪法教育在课后到巩固与延伸。中学思想政治课宪法教育要实行常态化需要跳出课堂的限制,从时间、制度各方面保障宪法教育的实施。

营造良好校园宪法文化氛围。中学生宪法信仰的树立离不开良好的校园宪法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宪法文化氛围应从“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出发。就“硬环境”建设来说,包括在校园内投放大量有关宪法宣传教育的标语、横幅,建设宪法教育宣传栏、宪法文化长廊等。而对于“软环境”的打造,则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完成:例如重视在国旗下讲话等重大场合宣传宪法文化,举办宪法知识竞赛、开展宪法晨读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校园宪法文化氛围是希望采用这种环境影响、日常渗透的方式坚定学生的宪法信仰。

篇8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和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中心工作,紧密贴近广大师生的现实需求,深入推进教育系统普法教育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任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任务

1、围绕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目标,精心安排法制宣传内容。

2、紧扣普法主题,全面推进“五五”普法规划的实施,精心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着手部署“六五”普法。

3、注重法治舆论氛围的营造,努力创新法制宣传的方式方法。

4、立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自身的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活动,积极创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三、工作要点2.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的普及。2012年在教育系统中重点宣传普及“五法一理念”,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教育法、侵权责任法、统计法、食品安全法、可再生能源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采取安排自学、集中培训、举办讲座、组织考试和开展竞赛等多种形式,重点宣传普及“五法一理念”,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特别是学校领导、公职人员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公民意识,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3.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的力度。围绕服务和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宣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城乡规划、市场规范、维护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重点宣传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4.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和传播。坚持把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深化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积极研究和探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法治文化培育和形成的作用,对实现依法治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贡献。坚持把法制宣传渗透到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作品当中,倡导和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法治文化作品。积极组织推选优秀法制文艺、法制书画、法制漫画、法制新闻等作品参加全国、全省征集评选活动,促进法治文化的繁荣发展。

5.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准确把握检查验收内容,重点检查考核“五五”普法宣传发动、普法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普法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普法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法律六进”、法治文化、依法治理等工作落实情况。研究制定检查验收方案,细化和分解考核验收具体操作工作标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好试点单位,合理设定考核验收的试点规模,适时召开试点总结推广现场会或动员会,为科学指导和全面推开考核验收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组织指导查漏补缺,按照检查验收方案和标准,认真组织指导各地、各校开展“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自查自评,总结经验和成绩,查找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整改、补课。在此基础上,组织对所属学校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做好迎接全省、全国普法办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同时,要认真总结、积极推广“五五”普法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指导做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以及向全省、全国推荐表彰的工作。

6.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五五”普法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广泛宣传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成果,宣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办人民满意教育、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崛起新跨越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作为,争取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继续支持和积极参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7.做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基本信息收集工作。通过“五五”普法自查自评和总结验收,认真细致地收集和掌握“五五”普法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特色和亮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根源等基本信息,特别是要掌握青少年学生这一重点对象普法现状、各种专兼职普法队伍构成、各种普法宣传阵地建设等相关基本数据,为今后改进和创新普法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8.加强教育

系统“六五”普法理论研究工作。认真总结“五五”普法经验,分析“五五”普法得失,把握普法工作发展规律,结合新时期普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加强“六五”普法理论研究工作,为“六五”普法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年内,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并组织征集相关理论文章。

9.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广泛宣传依法治校理念,研究制定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指导标准,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评估和考核,建立一批在依法治校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的示范学校,推动各级各类学校自觉开展依法治校工作,增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10.继续强化普法办规范化建设。各级普法办要通过加强

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协调、指导、检查普法教育工作的水平,切实做到全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督查、有调研、有创新、有典型。每年编发和报送的普法简报不少于4期,配备和及时更新必要的宣传设备,确保普法专项经费的专款专用,不断提升普法教育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篇9

关键词: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立法体系;建设

一、当前我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立法体系现状

(1)当前妇女和儿童在权益上遭受的侵害。

当前,妇女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很多情况下,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和漠视,这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近年来,我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得到了全社会的前所未有的重视,对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立法体系的建设也越来越得到完善。然而,当前我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亟待通过加强立法体系的建设来得以完善。具体来说,妇女在权益保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人身权益保障方面。主要表现为拐卖妇女、抢劫绑架、家庭暴力、害、限制人身自由、恐吓辱骂、性骚扰等。第二,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主要表现为就业方面受到不平等对待、职业结构在性别上具有较大差异、工作收入的差异、没有在特殊时期受到特殊保护等。第三,财产权益保障方面。主要表现为家庭财产占有上存在劣势、离婚后双方在子女监护和财产分配上占有劣势、在财产继承权上占有劣势等。

儿童在权益保障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要么放纵溺爱,要么重男轻女、棍棒交加,不关心子女的身心发展,以致青少年养成不健康的思想。第二,学校教育中,老师根据学习成绩对学生差别对待,同时不断加重他们的负担,严重摧残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第三,社会教育中,社会中的各种不良风气传入学校、传给青少年儿童,在某些方面对儿童的关注程度不够,也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2)现存的我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律体系。

就儿童权益保障而言,目前有关儿童保护、发展的法律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婚姻家庭法》《民法通则》等,基本形成了一套法律体系,但是,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这些法律法规对保护儿童权益缺乏实质性的保障,各个法律法规之间没有形成严密的法律体系。在实施方面,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实施的监督体系,儿童权益保护在很多时候只是一句空话,没有落实到实处。就妇女权益保障而言,目前关于妇女保护的法律主要有《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防止家庭暴力法》《母婴保障法》等,明确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妇女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了妇女权益保障。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这些法律并没有对妇女的权益做出实质性的保护,同时在妇女权益保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也并没有给这些新问题做出一些明确的规定,因此要加快妇女权益保障立法体系的建设。

二、加快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立法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构建完善的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立法体系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标志。尊重、保护妇女儿童是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是衡量社会进步和社会法制化程度的重要标杆,要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就要着力保障妇女儿童的基本权益,这样才能真正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构建完善的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立法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重要环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当然包括妇女和儿童。因此,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扫清障碍,努力消除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中不和谐、不平衡的因素。最后,构建完善的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立法体系是使妇女儿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保证和重要途径。未来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住房保障等,实质上是提升妇女儿童自身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使妇女儿童享有了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同时也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发展。

三、对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立法体系的建设内容的几点建议

(1)扩大我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具体内容,科学立法,建立完善的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律体系。

扩大我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具体内容可以从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财产权利、婚姻家庭权益、人身权利等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妇女儿童的价值,使妇女儿童充分享有文化教育资源,提高他们自身素质,使他们在经济上获得相应的经济保障,消除在就业中的男女不平等状况,体现出妇女儿童的真正价值。在立法方面,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择科学的立法模式,切实体现出平等和公平原则。例如,就保障妇女权益而言,可以根据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补充多种法律,全方位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值得注意的是,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遵守国际公约,将国际法内化为国内法。

(2)增强妇女儿童的维权意识。

儿童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妇女能撑起半边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增强妇女儿童自身的维权意识。妇女要解放思想,反对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挣脱传统封建中对束缚妇女的思想,提高自身自信心,真正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学校教育中要给予儿童最全面的关怀;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应该仅仅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更要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思想;社会中阴暗、腐朽的思想要尽量控制向学校蔓延,传递给儿童一个真善美的世界观。

(3)建立健全我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工作和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我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工作体系,就是要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网络、司法保护网络、普法宣传网络、投诉网络等的建设,同时,要培养一大批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优秀人才,进行人才队伍建设。对法律法规的执行要有强有力的监督体系,保障法律法规得以顺利实施。建立健全我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组织体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妇联的作用,加快青年先锋队和青年团的建设,同时要不断加强民间组织的作用,在强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责的同时,将妇联、青年先锋队、青年团、民间组织、政府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多位一体,建立部门间、组织间、各种社会舆论力量间的联动制度,协调多方力量,共同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利的贯彻实施,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

四、总结

通过上文分析,扩大我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具体内容,科学立法,建立完善的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增强妇女儿童的维权意识;建立健全我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工作和组织体系,进一步不断发展和完善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逐渐迈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1] 牛志远.儿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2(4).

篇10

我们这个国家,经过了漫长曲折的社会发展历史,有过以农耕文明为主题所诞生的耀眼辉煌,也有过一个多世纪的屈辱史。今天华夏民族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这样的发展机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要让国家走向一个正常的发展轨道,首先必须要有一整套相对科学合理的法律规范以及因此而设立的制度,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保障,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近现展的历程均证明了这样的事实。要想使我们这个国家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同时,必须使我们的国民法律素养达到一个基本的高度和要求。无疑培育一个国家公民的宪法意识应当从青少年抓起,对青少年的宪法意识培育,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的宪法意识培育,不能强调对其理论的培育,更多应当是心理认知的培育,使他们形成相对科学合理的正确宪法心理。

二、我省青少年宪法意识现状分析

我省目前初中和小学的在校生人数近140万人,初中生近50万,小学生近90万。笔者今年自5月份到7月底,对我省澄迈县、五指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三亚市等县市的部分中小学的法治教育状况摸底调研,分别通过对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各年级进行问卷、随机抽样询问、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我国法律知识掌握的相关情况,同时,与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座谈了解法治课程开设、教学形式等。小学生知道我国有宪法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30%,初中学生知道我国有宪法的人数占60%,高中阶段的学生可占被调查对象的85%左右,同时,在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等问题时,能够回答上来的比率非常低,其状况也是由小学到高中比率递增,单就小学阶段而言,知道该问题的比率只有5%左右。在我们了解我省中小学法治课程的开设情况时,所有学校均回答是开设了。经过对调研材料的梳理,发现我省中小学的法治课程教育并没有专门的课程,通常采用的做法有:第一,由课任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作简单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常识,但是,这样做法的局限性很大,课任老师本身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当然就更谈不上给学生传授比较科学的专门宪法知识,同时,现在各个学校由于升学和考试压力,使得很多学校和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法律基础素养的养成,即便是认识到了,很多情况下也是当做政治任务来完成。当下社会、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等也是以成绩来看待学校的办学质量。第二,近95%的学校有兼职法制副校长,其中绝大多数是基层政法战线的骨干,如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司法所长等,这些人通过自身的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为学生讲授相关法律知识,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兼职法制校长平时工作多,时间少,能够为学生上课的时间很少,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培育学生的法律基础素养。有些兼职法制校长其本身对宪法知识的了解就不是很多,他们给学生讲述的大多是一些办案和工作中遇到的实践现象。第三,在学校张贴相关的法制宣传图片,在图书室放置一些图书和宣传册。这样做法同样有积极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观看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问题在于,学生主动观看的积极性有多高,看完之后又能够理解多少,学校本身也没相关的制度或与此关联的考核制度。综上分析,我省目前的中小学生宪法教育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够很好培养相关法律意识,那么,这些孩子一旦步入社会就很可能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中国人所愿意看到的事情,同时,也可能影响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我省国际旅游岛的社会声誉。

三、我省中小学阶段进行宪法教育的内容方式

1.中小学宪法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由于生理、心智和认知等问题,对中小学宪法教育的内容必须有一定选择,不能也没有必要进行特别理论、特别理性的教育,而是应当结合国情、省情乃至县情,结合学生、学校的实际进行有选择的宪法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宪法教育,以培育他们的宪法意识。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国民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育的历程来看,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培育,是整个国家的战略举措,通过中小学阶段的法律教育,在学生步入社会或进入更高一级的教育后,大多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这样无形之中减少了未来社会秩序被破坏的潜在压力,从而奠定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法治基础。其实,我们从其他知识教育就不难看出,从中小学开始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往往是终身的,法律知识并不比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更深奥难学,在中小学开展相对系统的法制教育同样是可行的。对我国宪法规定和宪法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我们认为中小学的宪法教育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宪法常识教育。这些宪法常识包括宪法内涵、地位、国旗、国歌、宪法日等常识性的宣传教育。宪法意识培育,必须让学生了解,至少基本了解什么是宪法,否则所有其他宪法知识教育均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宪法的地位,这是宪法教育中必需的基础,让学生们清楚明白宪法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可以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对宪法敬仰的心理。如国旗、国歌、宪法日等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培育爱国主义的心理同时,进一步强化宪法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属性,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渐渐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如对国旗、国歌的崇敬等。第二,公民意识教育。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义务的规定,体现了宪法重要精神所在,现代法治其基本思路就是如何有效保障公民权利,甚至包括国家机构的设置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如我国人大设置和政府的设置就是基于广大人民能否更加有效行使宪法和其他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并且也是基于公民权利能否被有效保障和不被侵犯等角度去考虑和设置。所以,在中小学阶段进行公民意识宪法教育应当选择宪法中相关的权利义务内容,如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权利和义务、服兵役的义务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法律底线,进而培育基本的宪法意识,当然,中小学宪法教育的内容应当分开,同时保持必要的连续性,如小学阶段进行国旗、国歌、宪法内涵和相关故事等,中学阶段可以进行宪法权利和义务教育等。第三,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其实从宪法的深层来说,是要培育一个国家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换言之,就是让每一个公民都自觉意识到自身在这个国家的地位,真正感受到作为国家主人的荣誉感、自豪感,从内心深处愿意为国家付出自己,这样的素养或情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公民自觉承担起为社会服务、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社会责任。这样的规定和内容在宪法中也很多,关键就是教育者如何选择,同时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将这样的宪法规定和内容让学生接受并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意识。中小学阶段的宪法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每一个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应当是每一个有良知法律人的责任,我们这里只是简要梳理说明,这既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当然,科学选择教育内容是进行良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是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和保证。

2.中小学宪法教育的方式。

中小学阶段的其他教育学科在我国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都应当说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如何培育中小学在校学生的法律素养或法律意识,特别是宪法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比较新的一个课题,因为,我国真正走法治化的道路毕竟还是很短的历史,同时,各国的国情、民情、文化等均存在着很大差异,虽然有些东西并不排除它们的共性,但是,人们无法忽略也不能忽略个性和特性,否则,效果就会与目的相去甚远。通过学者们研究的成果,特别是有关中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接受事物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依托我国中小学成熟的教育经验,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建议中小学的宪法教育可以尝试采用下列几个方式方法。第一,故事教育法。从人的成长规律和心理接受等方面考虑,中小学阶段对故事的接受远高于一些理论说教,也很容易通过故事来认知其中的道理。如国旗设计的相关故事、国歌诞生的故事等,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将宪法中为什么将五星红旗作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什么作为国歌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学生,相信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是持久的,也会让学生不会轻易忘却。第二,影视网络教育法。现在电视和电影已经成为我国公民的基本生活内容,根据中国舆情统计报告,当代中国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接近3个小时,美国人在2.8小时左右,统计还表明,中国人上网的时间从6年前的一小时,提高到近3小时,与看电视的时间基本持平。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在海南省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达40.1%的学生周末时间安排首选看电视,在这场针对课余时间安排的调查中高居榜首。根据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完全有根据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我们认真创制出合适的宪法教育的影视和良好的宪法法律内容的信息,那么,将对我们的孩子宪法教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学校老师再加以引导,其效果完全可以期待和乐观的。第三,现身说法和案例结合的宪法教育。可以通过现身说法和身边合适案例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方式虽然不如影视网络更为直观,但是,相对教育成本较低,也能够起到不错的教育效果,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讲述中进行适当的教育,其效果还是应当肯定的。第四,编写合适的宪法教育读本。这样的读本应当依托精心选择宪法内容、图片、漫画、故事等,进行必要的浅显法律说明和合理结构体系,免费发到中小学生手中,在学生随意地翻阅中就可以获得必要的宪法知识,相信也是通过实践证明能够起到相应的教育和培育效果的。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