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心理咨询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沉迷游戏心理咨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沉迷游戏心理咨询

篇1

端午节过后,沈先生将开始“戒网”后的首个工作日。此前,由于沉迷于网络社区游戏,沈先生被医生诊断为“中度神经衰弱”,不得不在家休养一周。

据了解,开心网、校内网等网络社区开发出种菜、赛车、养狗、奴隶买卖等虚拟游戏,让不少白领沉迷其中,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心理咨询师表示,虚拟游戏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度,发展成网瘾反而会加重精神负担。

为半夜“偷菜”上闹钟

“都是网上‘偷菜’惹的祸。”五一假期,在汉口建银大厦工作的沈先生调整了自己的状态,他胸闷失眠、精神恍惚的情况也有所好转。根据医生判断,他因太在乎游戏输赢结果,导致产生莫名压力,从而患上了精神衰弱。

沈先生介绍,网络游戏是同事们用来休闲解压的,可以在虚拟菜地种蔬菜水果,好友的果实成熟了还可以去偷,偷菜或保护自己的莱就变成了最有趣的一种小竞争。

“刚开始玩时就是消遣,慢慢地就将玩游戏变成了一项任务。”沈先生算出同事蔬菜成熟的时间,并上好闹钟,定时去偷。“我常常半夜两三点爬起来,偷完菜再睡。”沈先生介绍,那种偷菜收菜的成就感很快就转化成他的压力。

一个月后,沈先生出现了失眠症状,休息不好又引起食欲不振,精神状况越来越差,他不得不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长时间压力过大。中度神经衰弱。医生特意为沈先生开出了休假一个星期的“药方”。沈先生没敢把结果告诉领导,只是以生病为由请了病假。

做表格记录偷菜时间

办公室文员张先生介绍,他一开始对种菜也非常热衷,后来发现部分同事玩得有点“过火”。坐在他对面的小刘是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可在游戏设置中,小刘的偷菜提示语是“偷菜不得好死”,让他非常不舒服。

同办公室的小李更是“厉害”,将所有好友菜地成熟的时间用excel做好记录,然后到时间就去偷,还研究一些最新的游戏攻略,让自己种菜、偷菜收益最大化。

“我觉得有点可怕。”张先生坦承,同事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似乎都在游戏中表现出来了,有的人开始“执着”于偷菜后,大家的关系也有些疏远,“防盗多少也带到了生活中,有时甚至为偷一朵玫瑰互相生气几天不说话。”

“我升级到可以种人参了,人参娃娃经常送我很奇妙的东西。”“随便种什么,反正最后都是被偷光的。”……通过询问办公楼文员、公司白领、公务员,记者发现,年龄在25~35岁的办公室人群是网络社区的忠实拥趸,其中大多数人对种菜偷菜游戏乐此不疲。

“我的好友都是单位同事、大学和中学的同学。”大学教师于小姐表示,在妹妹的介绍下,她开始玩起了这个游戏,发现非常有趣。因工作原因,她每天必须早起,在好友圈里几乎每次都是第一个偷菜的。“好友现在都这样说我,‘防火防盗防早起’。”于小姐笑着说,原来每天上网的第一件事是开QQ,现在是去看菜地。“每天玩的时候,我很开心。”

专家提醒:不能过分沉迷

对于时下流行的“偷菜”游戏,心理咨询师徐青表示,虚拟游戏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沉迷进去反而会加大人的精神负担。

篇2

人群惊恐地骚动起来。

刀。快刀。好快的刀。刀光挟着寒气,所到之处,人头纷纷落地。马上的汉子吼声如雷:“杀!我杀!!我杀杀杀!!!”

天地之间一片血红。

类似的杀人场景,最近经常出现在读者侯之仁的黑夜梦境和白日幻想之中,而他就是那个杀戮者。侯之仁很不安,怀疑自己的心理出了什么问题,遂拨通了本刊的读者热线……

养生先养心。随着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压力的加大,心理卫生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打进我们《养生大世界》B刊编辑部的相关咨询电话也越来越多。带着读者非常关心的心理咨询方面的话题,记者采访了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韩三奇。

“幻想杀人”,其实也正常?

记者:有人认为,短时间产生过杀人的怪念头,其实不必惊慌,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一项新研究结果表明,近半数看上去很正常的人产生过这种幻觉。一些专家认为,“杀人幻想”可能是与物种进化历史根源相关的一种相对正常的现象。这种说法正确吗?有什么根据?

韩三奇:那要看这个“幻想杀人”者,是不是知道自己想法的真实性。如果他知道自己只是假想杀人,事实上不可能那样做,比如有些游戏玩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烦恼,就会在游戏中杀一些人,这还不算是精神疾病。但是如果那个“幻想杀人”者,真的以为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幻想”杀一个人,而且深信不疑,或者整日沉迷于这样的“幻想杀人”中,从而使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那么肯定就不正常,而且是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

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如果那个“幻想杀人”者知道自己这种想法不正常,那么他就是正常的,如果他认为自己很正常,那么他就不正常。这就是区分病与非病的一个重要标准:看他对自己的状况有没有自知力。

职业和心理疾患

记者:随着社会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职业方面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正在日益增多,请问,职业和心理疾患的产生有什么必然的关联?作为“上班一族”,如何预防职业心理疾患的产生?

韩三奇:职业跟心理病患没有必然联系,但是有些职业的确是心理疾病的高发职业,但是职业只是表面因素,或者说只是导火索,真正的问题还在于其不完善的个性,以致不能有效地处理人际冲突、工作压力、情感困扰等。

自我学习心理常识,提高自我调整能力,促进自我成长,是预防职业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途径。

牵手,让我们一起慢慢变老

记者:一个单身汉,和一个令他心动的女孩,他们的感情惊天动地,花前月下,山盟海誓。可是,仅仅90天以后(刚好一个季度),那个单身汉却以时速100公里的速度逃之夭夭。这样的男人越来越多,他们毫无原由地自行了断了他们与梦想中的女性十分融洽的感情关系。等到一切已成定局,他们又对自己的愚蠢行为后悔不已。有人说他们很可能是患上了“季度男人综合征”,简称TMM(Three-Month Man)综合征。这也是一种心理疾患吗?

韩三奇:首先,这肯定是不正常的。那样的感情叫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而爱情是一种持续的稳定的持续时间很长的高级情感。

这类疯狂变换约会对象的男人,总是飞速地往来穿梭于一段段爱情纠葛之中。他们的典型特点就是自以为是、随心所欲,并且很容易受到诱惑。对于每一段关系,他们都倾尽全力,对女方的感情强烈丰富犹如狂风暴雨。但是很快他就会感到厌倦、烦躁,想方设法找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与对方结束关系。总体而言,这类男人缺乏安全感,需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征服”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类男人应该进行相关的心理咨询,纠正自己的心理状态后,与心爱的人牵手,才有可能“白头偕老”。

心理咨询,此花不与彼花同

记者:人们常常混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二者有什么不同?

韩三奇: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是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工作对象是病人,主要依靠药物,辅之以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是人际冲突、情感困扰、考试焦虑、学习问题、工作压力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困扰,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并没有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其实,区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最重要标准是:看当事人的社会功能是否丧失。如果他已经不能工作了,那就比较严重,属于心理治疗的范围。他虽然遇到心理困扰,但仍然可以工作,只是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对象。

记者:请您举例阐述一下人们还有哪些类似的误区?

韩三奇:人们除了把心理咨询混淆成心理治疗,类似的误区还有:把心理咨询当成生活咨询;把心理咨询当成社交谈话;把心理咨询当成逻辑分析;把心理咨询当成交朋觅友;把心理咨询当成安慰别人;把心理咨询当成替人解难等等。

救命稻草,还是诺亚方舟?

记者:当前国内的心理咨询业为什么不景气?

韩三奇: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心理咨询的观念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大家对心理咨询所能够产生的作用持怀疑态度,而且大家会把聊天与心理咨询等同起来,不知道心理咨询是一项对脑力消耗非常大的服务,所以心理咨询师所付出的脑力劳动不能被广泛认可。

篇3

时至今日,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动荡局面的出现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8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如何能在这场就业危机中杀出重围,找到一方立足之地,成为2009年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在当今经济形势下,招聘单位的数量比往年有所下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计划也有所减少甚至取消。这些行业中的一些企业的员工薪资水平也受到了影响,在对就业形势十分悲观的情况下,不少大学生态度发生了极大变化,有的同学放弃找工作,争取考研或考公务员。

二、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大学生认知偏差

有很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够刻苦努力,甚至产生学习无用心理,学习兴趣减弱,有些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抱着“只要毕业就可以,就业和学习成绩没关系”的态度;忽视职业规划和缺乏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人生职业目标,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了解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及国家就业政策,择业时盲目地去做,片面性倾向严重。[1]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甚至部分学生无法就业,导致许多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心理,学习动力不足,逃课现象普遍;甚至有的学生干脆认为,只要毕业就可以,因为能否就业和学习成绩没关系,出现了“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认知偏差。

2.就业抑郁心理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面对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很多还未毕业的大学生都心存“毕业即失业”的焦虑,就业情绪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原本大三才开始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逐步提前到大一入学时就开始担心就业问题,这种就业焦虑心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的学习行为。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十分悲观,感到无能为力、失去自信心,有的甚至对前途充满恐惧和绝望,消极地等待就业机会自己找上门来。

3.不思进取,意志力薄弱,盲目就业

有的大学生在简历投了几百份却杳无音讯之后就心灰意冷,却从来没有认真分析求职失败的原因以及改变这种失败局面的对策。这种典型的消极悲观心理是阻碍当今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最重要的主观因素之一。

三、高校就业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

1.建立心理咨询型辅导员、班主任模式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疾病是21世纪的“世纪病”,成为学生健康的主要敌人。现在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大多都是忙于日常工作和管理,同时也没有进行专业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对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巧掌握得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学生心理问题咨询时可以说是力不从心,难以有效控制。所以,呼吁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型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鼓励他们去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建立心理咨询型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2]

2.建立朋辈心理咨询模式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的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3]朋辈心理咨询可以接近同学之间的距离,更好使同学、朋友之间打开心扉、相互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使倾听者在助人的同时,改善了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也达到了“求助———助人———自助”的良性心理健康咨询过程。

3.建立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就业咨询教育模式

随着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工作显得非常紧迫,刻不容缓。我们认为目前就业工作应在高校学生工作“双轨制”(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重)的指导下,建立完善的就业心理咨询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与咨询,对学生在就业中产生的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咨询与解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完善的就业心理咨询模式如上图。

4.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咨询队伍的培养

缺乏专职的心理咨询队伍是导致高校就业心理咨询总体水平不高的一个直接原因。[4]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咨询队伍建设,抓好心理咨询专家、思想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三支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要加强对非心理咨询专业教师的培训,提高心理咨询队伍的心理咨询技术的提高,从而为学生就业及其他心理问题及时地解决。

篇4

在课堂内外创刊30周年之际,一直关注青少年成长状况的该社推出了2013年中国青少年成长调查报告,相关数据形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网络游戏以及兴趣爱好、假日游玩、消费等成为当今青少年关注的重点。课堂内外杂志社总编辑、调查报告的总撰稿人徐永恒介绍:这次的调查报告,基本反映了90后青少年学习、生活、心理等成长的方方面面,对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了解目前他们的成长状态中有很好的帮助。

调查全面,学生参与度高

据悉,这次调查方式为问卷式,分别在《课堂内外》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上刊登调查问卷,同时,在课堂内外官方网站设立2013中国小学生成长状态调查专区,点击后进入相应的问卷调查栏目。问卷的统计采取随机抽样统计。另外,通过网上调查专区填写问卷的,其调查数据自动进入信息统计库。这部分青少年必须是有上网条件和上网时间。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往往来自城市和城镇,在周末集中上网的比例很高。一些青少年在回寄问卷的时候特别写信说明,家里有电脑可以上网,但因为住校上网受限制,或者上网填写问卷需要注册,不如直接寄信来方便。

2013年青少年成长调查从今年1月开始到9月30日结束,共回收邮寄以及网络有效问卷超过十万分。采样范围包括中国内地所有地区,来自生活于城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问卷占大多数,其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了这部分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和自我认知。

网络游戏并不是狼来了

调查结果显示,当今中小学生对于网游的选择上更加趋于理性,每周玩两个小时网游或者基本不玩的小学生占到了64.21%,这一选项在初中是84.30%,高中生则达到了88.37%。

66.67%的小学生、72.36%的初中生和62.06%的高中生认为网络游戏休闲娱乐,不沉迷就好。网络游戏在中学的盛行度并不像传说中那么严重。

韩寒不敌郭敬明,鲁迅成为中学生最喜欢的现当代作家

与80后和90后作家之间的竞争相比,现当代作家之间的选择则显得平和许多,初中阶段的前三名分别为鲁迅(50.75%)、冰心(39.20%)、朱自清(29.40%),高中段的鲁迅仍旧成功成为第一(33.87%)、余秋雨则以21.37%的支持率紧追其次,金庸的排名是第三,支持率为19.19%。

90后消费更显理性,国货整体不如国外品牌

在消费分栏调查中,71.10%的高中生和68.86%得初中生认为质量是第一位的,价格其次,但在外形、款式与功能上,初中生更注重前者,说明针对初中生的产品在外形设计上要更加前卫时尚,满足他们追求酷的性格特点。高中生则没有太多区别。

在同时的2013中国青少年成长状态调查排行榜可以看出,在消费领域,在休闲衣物、食品等方面,国货整体支持率要高于过国外品牌,出电脑品牌外,绝大多数电子消费类产品均是洋品牌的天下,而国货品牌仍未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喜爱。

多数中学生承认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有消极心理

在关于心理方面的调查中,68.49%的初中生和78.11%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心理比较健康,但有时会有一些消极思想。其中69.75%的初中生和67.84%得高中生认为已普遍出现过焦虑情绪的体验,同时,来自身边人的影响(尖子生、学习竞争、找不到朋友)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很大压力,个别人产生自卑、嫉妒、封闭心理。

面对这种心理焦虑,极少数同学作出的类似离家出走、自杀或犯罪等极端行为,对此,大多数高中生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成绩不好,学习、升学压力太大,其次是心理有障碍,认为是因为家庭不幸、不适应社会、失恋的比例要低于初中生的选择,说明高中生更愿意从当事人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今青少年普遍缺乏专业心理健康老师

篇5

(一)自我定位

调查显示,我院大学生的自我定位,48.72%的学生选择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33.15%的学生表示对未来比较茫然,不知道如何努力,还有10.46%的学生表示没有追求,随遇而安,极少比例的同学表示对前途很悲观。在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把握度这一问题上,52.16%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走一步算一步,16.11%的学生表示充满光明,很有信心。对于当代大学生怎样面对社会竞争这一问题,73.14%的学生表示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我院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目标排名依次是获得文凭、掌握一技之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由此看出,我院大学生整体上能够明确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学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对前途表示担忧,对步入社会信心不足。

(二)学习状况

在学习问题上,本次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比较详细。调查显示,48.53%的学生都有过旷课现象;42.16%的学生对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持无所谓态度;遇到不感兴趣和自己认为不重要的课,52.31%的学生表示上课时会做别的事情,比如睡觉、听歌、玩手机游戏、手机无线上网、看其他书籍、发呆等;仅35.02%的学生认为应坚决杜绝考试作弊,36.43%的学生表示自己偶尔也会作弊;对于如何增加学习动力,调查显示前三位因素依次是: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好、学习环境好,教学设施比较完善、整体氛围浓,有督促和激励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我院学生中,相当比例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主动性。存在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课堂上吃零食、讲话、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甚至戴着耳机听音乐;对待考试不够严肃,考前临时突击,为求及格考试作弊等情况时有发生。“混文凭”的现象在一部分学生中仍然存在,有的学生将自己的未来寄希望于社会活动或依靠父母和各种关系上,导致他们在学业上没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只求考试能够及格、能够按时毕业。

(三)日常生活状况

1.业余生活。调查显示,我院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形式有:参加班级活动或者社团活动、自习、上图书馆、逛街、闲聊、睡觉、上网玩游戏、看小说、听音乐、谈恋爱、做体育运动、打工、兼职。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参加班级活动或者社团活动、上网、打工赚钱成为我院大学生课外时间从事活动的三大主题。

2.经济状况。调查显示,我院学生有71.22%的学生生活费靠家里提供,没有从事兼职或打工活动,19.11%的学生有过打工经历,主要通过家教、参加促销或推销商品、快餐店打工等这种兼职的方式,自己解决一部分的生活费用。还有不到10%的学生,由于家庭比较困难,完全靠自己解决生活费用。这类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向学校申请了助学金,得到了学校的资助。调查还显示,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呈现两极分化,低的每月不到500元,高的能超出2000。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集中在苏锡常区域。这类学生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以及穿衣打扮上开销较大,往往能在小群体中掀起攀比风。

3.网络兴趣。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非常普及,而且学生上网的方式也由传统的电脑改变为智能手机无线上网,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浏览网页、挂QQ、发微博、看视频。调查显示我院大学生上网经常关注的信息有:专转本、就业、时事政治、文学、音乐、娱乐、体育、游戏、电影等。除此之外,学生上网还会聊天、玩游戏、查资料、收发邮件、浏览新闻、下载歌曲、电影等。

4.人际关系。调查显示,我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与自己兴趣爱好完全不同的人,31.92%的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无法交流,40.55%的学生表示没有多大兴趣交流,但是会耐心应付,26.92%的学生选择看情况而定。可以看出,我院学生在与人交际中,还欠成熟。当内心烦闷时,36.73%的学生选择找同学、朋友、老师聊天,排解郁闷,19.39%的学生选择闷在心里,仅4.08%的学生选择去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可以看出,找人倾诉成了学生排解不良情绪的主要途径,而到心理咨询室咨询的比例很少。所以,我院咨询室必须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深入接触学生,利用同学作为同伴教育的模式去疏导每一位心理烦闷的学生,这样能更好地找到介入点,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5.宿舍文化。我院学生晚上的活动,36.16%的学生选择宿舍“卧谈会”,…通过访谈发现,卧谈会涉及的内容有:学校大事小事、国家大事、学习、饮食男女、褒贬师友、评古品今、明星、家庭等方面。38.12%的学生选择玩电脑或打游戏,还有部分学生会把晚上的时间用来逛街、谈情说爱、看小说、打牌、做女工、美容等等,晚上时间用于学习方面的学生比例比较小。由此看出,我院学生课余时间学习主动性并不高,对文化知识学习特别是对专业知识学习不感兴趣,课余时间很少谈论学习上的问题,没有把学习当成是大学生生活的核心内容。很多学生平时很少看书,有的学生甚至把书弄丢了,也很少去图书馆、阅览室借书查资料。这些现状,需要老师和辅导员的积极引导。

6.恋爱观念。调查显示,34.62%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对学习的影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显示一种开放和自由的心态。选择“互不影响”和“影响不大”的同学也分别占到16.06%和29.19%。总的来说,我院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态度是接纳的,多数同学不排斥谈恋爱,认为谈恋爱并不影响学习,小部分学生甚至表示接受“同居”现象。对于我院学生在校园恋爱观中传递出的开放与自由心态,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一线辅导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合理的方式适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尽量避免未婚先孕、打胎等伤害女生的现象出现。

7.对亚文化的认识。调查显示,我院学生亚文化现象现状如下:36.12%的学生沉迷虚幻亚文化(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34.46%的学生存在不雅信息亚文化(课桌、墙壁、厕所涂鸦,手机、QQ短信),11.3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亚文化(思想颓废、抑郁悲观、信仰迷失),其次是校园腐败亚文化、享乐主义亚文化(消费攀比、过分追求小资生活)、暴力亚文化(言语、行为暴力)。由此看出,各种形式的亚文化现象在我院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重视。

(四)政治态度及入党追求

1.政治态度。从对班级和学院组织的各类活动的态度看,有31.45%的同学表示很有兴趣,能展示出自我风采,会积极参加,36.15%的学生表示如果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会参加。由此看出,我院学生对待班级、学院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态度是积极的。从对大学生关于社会时事和社会问题的评论看,30.14%的同学认为大部分评论和观点都是不恰当甚至错误的,28.26%的同学表示没什么主见,总是人云亦云,还有18.14%的同学表示对时事政治没有兴趣。以上数据显示出我院大学生政治意识比较欠缺,对国家政治生活不太关注。

2.入党追求。调查显示,同学们入党的动机,30.75%的同学认为入党能得到好处,比如综合素质测评时可以加分,入党有利于就业等,28.66%的同学认为周围要求入党的人比较多,自己不要求不好,仅有15.68%的同学认为入党可以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通过访谈发现,有的同学认为党员同学表现不如普通同学,强化了部分大学生对入党“无所谓”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院大学生入党的动机不够纯净,掺杂着一些功利的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入党并非发自内心,而是随大流,看到身边同学要求入党,自己也要求入党,对入党的意义认识不够。另外,部分党员学生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也影响了普通同学对党员的认识。

二、对待不良亚文化的措施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校园主流文化

我们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弘扬校园主流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层次,比如发挥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和德育基地参加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文化讲座、文化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积极健康的校园亚文化能够不断丰富校园文化,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来促进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二)加强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注重个案化管理

我院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调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结合。具体来说,要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消解在学习、生活及恋爱问题上的压抑及心理危机,同时,要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教育。例如:对因失恋情感受挫,产生悲观情绪的同学要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感情和学习的关系;对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的同学,可以引导他完成一些网上作业,把学生从网络娱乐中引到正确利用计算机的方向上来。

篇6

【关键词】网瘾 预防 矫治

首先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了解什么是“网瘾”?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use,PIU),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在我们现在生活中,学生的“网瘾”主要表现在玩游戏和QQ聊天。当然,也发现有个别学生在开网店。由于学生上起网来没有时间概念,长时间的坐在电脑前,危害因素也是非常多的,易对网络产生依赖,形成沉迷。主要有以下几点:1. 影响身体健康。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病等。2. 心智情商失常。网络给我们造就了一个宣泄情绪、放纵冲动的场所。网络成瘾使得学生心理闭锁、情感迷失。常出现的情绪问题有忧郁症、躁郁症、焦虑等。3. 严重学业困扰。沉溺于互联网的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下降,有时出现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4. 意外人身危害 。许多学生通过QQ聊天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有时候与其他人在网上发生口角,于是一些学生叫其他社会上的人来出气,最终导致一些打架斗殴事件发生。

如何能够预防和治疗学生的“网瘾”?我认为要预防和治疗中学生的网络成瘾,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配合。

一、社会对策

1. 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社会应为青少年提供各种有益的学习环境、娱乐环境和生活环境。

2. 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网络成瘾”并不就是“网络游戏成瘾”,但是毫无疑问,“网络游戏成瘾”是网络成瘾的一个主要类型,特别是一些男生,网络成瘾基本上就是“网络游戏成瘾”。要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网吧管理,多部门联合严厉打击黑网吧。

3. 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与方便安全的活动场所。各级政府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低消费水平、公益性的满足现在学生需求的活动场所或阵地,解决学生无地玩、无什么可玩的尴尬境况,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1. 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应注重用科学、人性化的手段和方法启迪学生。既然青少年喜欢上网,就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入脑、入心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如开展一些网络教育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文明上网。面对于少数已经成瘾的学生,教师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他们,尤其是学校的德育导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使他们回归现实,找回自我。

2. 要把青少年从网络世界拉回来,必须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吸引他们,鼓励学生参加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不是强制不让他上,而是让他自己觉得不要去上,是通过提高孩子自己的心理素质,让他自己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校认真、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苗头,在学生网络成瘾之前,就能够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提高他的心理素质,提前预防。

三、家庭对策

作为家长,一定重视孩子上网,尽到教育的责任。与网络成瘾过招,家长要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宜疏不宜堵。孩子爱上网,有的家长把电脑砸了、把网线拔了,导致家庭冲突会更严重。家长不要停留和纠缠在网络使用这个层面,而是要绕到背后,找到孩子上网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这一点需要家长花时间、花精力“培养”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有的孩子一开始并不会成瘾,但父母不信任他,孩子一碰电脑家长就死死看着,使得孩子越来越不相信父母,越来越投入网络。对此,家长可以把电脑放在书房、客厅,使家人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机会。

第三,用替代方案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需要观察和沟通,了解孩子是哪方面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父母的爱不够、学习挫败感、缺玩伴等,找到原因后,给予补偿。对于学习成绩差,只有在网络游戏中才能得到成就感的孩子,家长在学习方面可以提出最低要求,比如及格就好,让他能够达到,然后给予鼓励、达到这一要求以后,再逐步提高标准。对于缺乏其他玩耍方式的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出去和同伴一起玩耍,或者父母多和孩子待在一起,邀请其他家庭的孩子到家中做客等。对于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长对着干的孩子,家长要优先改善亲子关系,然后解决上网问题。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69-01

1 引言

21世纪,中国经济文化政治都在腾飞的发展,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这就使得中国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经济政治的发展也随之带来了社会压力的加大,不仅仅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在高校大学生中也尤为突出。那么怎样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成为教师家长非常重视的事情。本文就以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2.1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对独立生活的适应问题

现如今的社会,多个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孩子一直是在父母的庇佑下进行学习和生活。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任何风雨的洗礼,吃穿住用行皆是父母解决。所以刚刚进入大学,对于集体生活非常不习惯,这给新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困扰。这些学生根本无法独立的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因此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厌烦学校,焦虑紧张的情绪。有很多的学生开始逃课,逃避现实的种种困难,自闭,不同他人进行交流,甚至对大学生活心灰意冷。

2.2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沉迷游戏

紧张的中学生活结束后,很多学生面对的大学自由且学业任务不重。这就使得他们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开始放任自己。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来打发时间,来填充自己的生活。网络游戏成瘾是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因为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中能找到自我,能使自己更亢奋,有些学生通宵的游戏,甚至是逃课逃学,对网络游戏产生极大的依赖感,常常迷失其中。这样的学生只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中,他们情绪的反差极大,一旦离开网络游戏很可能产生不良情绪,不能够正常的进行学习和生活。

2.3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人际交往能力的表现

所谓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人际交往也是这个小社会中的重要课题,一些学生开始集体生活后及其的不适应。不习惯同别人睡在一个房间、不习惯别人的生活方式等等都成为交往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面对新的环境,没有来自中学的老师那样的关心和照顾,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交往方式等的差异都成为了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2.4高校大学生不正确的学习观,恋爱观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学习节奏突然缓慢下来,让很多的大学生产生懈怠心理。有些学生奉信及格万岁的说法,于是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上课早退、逃课、考试抄袭的现象非常之多。有很多高分进入大学的学子最后毕业成绩不合格,不能得到相关的毕业证书,于是开始对学校和社会不满,发泄愤懑的情绪。成为社会不可用之才。更为严重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刚刚进入大学的男生女生多是情窦初开,向往恋爱。但是她们还并不成熟,很多对待爱情只是向往极容易造成对待恋爱的草率和冲动。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坠入爱河,最后不能自拔。一旦失恋觉得万念俱灰,失去生活和学习的勇气,耽误和学习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 辅导员如何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3.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老师,关心着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学生的在校父母。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要找好方法和技巧进行心理的疏导。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举例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大学生心理扭曲的严重后果。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正视心理问题的存在,作为辅导员老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传播正能量。加强系与系之间的文化建设,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陶冶情操。

3.2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作为高校的辅导员要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检查,比如从课堂的观察中、平时的生活中、其他学生的反应中发现问题。对一些特殊状态的学生要采取特别的关照,经常关心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温暖。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的进行疏导,做好预防工作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辅导员要和学生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的方式,从朋友做起,经常一起参加集体活动、一起聊天散步,这样才能更容易进入学生的队伍,才能更融洽的交流也更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进行辅导。

3.3利用现代网络,开辟心理咨询通道

很多自闭型学生不愿意同人交流,即使辅导员主动引导也拒绝交流,这就需要辅导员进行其他途径的开辟,以此来解决一些内向学生不愿意吐露心声的问题。开辟网络心理咨询室,这样学生可以在网上跟辅导员进行交流,慢慢的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学生从只有自我的漩涡中走出来。还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或者微博,微信的方式跟学生展开沟通,通过这些平台跟学生进行互动,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对有些同学的心理问题进行一一解答,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4 结语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只有及时的发现并解决才能为国家培养全面健康的人才。辅导员要对心理工作有全面的认识,加强心理的辅导,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通过不断创新和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健康成长的教育。端正工作态度,辅导员的工作是具有时代性和思想性的,要充分的对学生进行了解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彭春.高校辅导员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方法探索[J].企业家天地,2011(01):11.

篇8

目前,到哈医大一院心理咨询科就诊的青少年患者已经占到其就诊率的10%。面对青少年迅速增长的“网瘾症”患病率,哈医大一院心理咨询科安钢辉副教授告诫家长:认识“网瘾症”,重视“网瘾症”对青少年的身心危害,而且更重要的是探究“网瘾症”的致病因素,并及时发现疾病苗头,防止“网瘾症”的发生、发展。

安钢辉副教授介绍:“网瘾症”是过度迷恋网络的心理疾病,患者无法摆脱想上网的念头。目前,患上此类疾病的患者一般在15―40岁之间,以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居多。这些病人的主要症状表现是,上网时间不能自控,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开始时表现为精神上的依赖,随着精神上的过分投入导致身体上的依赖,表现为上网就精神振奋,欢乐无比,下网就情绪低落,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网瘾症”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起植物神经紊乱,造成青少年的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病、胃肠神经功能病、产生自闭倾向等。

青少年是如何患上“网瘾症”的,安钢辉副教授说,这不能归咎于网络的诞生,要探究“网瘾症”的致病因素。通过对许多“网瘾症”患者的心理治疗,安钢辉副教授体会到,家长对孩子的过份期待,孩子心理压力大,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是造成“网瘾症”的重要致病因素。如张某是从县城考到省城的大三学生,其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总是告诫他好好学习,将来把一家人带出贫穷。背负重大责任的他,无法在班级考出好名次,对前途悲观失望,于是把希望寄托于网络世界,在班级不爱说话,不和同学交往的他,在网上却成了善于交往的活跃分子。网上的快乐,使他逐渐成了网迷,一天不上网都难受,于是父母给的学费和生活费用都变成了他的上网费,不上网就无精打彩,正常的学业干脆不能完成,父母带他回家戒网瘾,平时温顺的他竟然动手打父母。哈市一个家庭贫寒,父母双双下岗的初中生,顶着父母借钱为他交学费的压力学习,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心情抑郁,同学带他上网吧散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了网吧的常客,没日没夜地玩游戏,抵抗力下降,常常生病,父亲哭着把他送到医院强迫戒网瘾。还有一位早恋的高中生,父母发现他过早恋爱,不是与他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而是责骂、棒打,致使该生对一切都失去希望,从此与网为友,混淆虚拟与现实,干脆在网上谈情说爱,对打扰自己上网的父母充满愤恨,一次差点掐死阻挠他上网的母亲。

安钢辉副教授指出:这些孩子患“网瘾症”的原因都在于心理压力大,与家长缺乏真诚的沟通,所以他们为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与刺激就产生强烈的上网冲动,一旦停止上网便产生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反应。家长了解了“网瘾症”的致病因素,就要有意识的观察孩子,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摆脱孤独感,多和孩子交流思想,避免孩子在网上寻求安慰。而且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网瘾症”的苗头,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心理科接受心理治疗,不要等孩子完全成瘾后才引起重视,使孩子不得不接受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另外,安钢辉副教授强调,孩子一旦上网成瘾,做家长的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摆脱网络世界,要给孩子适当的上网时间,逐渐减少其上网次数和上网时间,正确帮助孩子摆脱网瘾,逐步恢复其身心健康。

篇9

老年人退休在家,时间比较充裕,安排时间自由,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强,在学习电脑上网方面也有他的优势。这几年社会各级单位“扶老上网”工程的推进以及家庭成员对老人上网的支持,使得许多老年人步入网络的时代。但随着老年网民的增多,确实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老人不顾年高体弱,坐在荧光屏前上网看新闻、娱乐等连续作战,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就容易引发许多疾病,更有甚者因此发生脑溢血,甚至死亡。老年人不能和年轻人相比,年轻人精力旺盛,反应灵敏,老年人为子女、为单位操劳辛苦了大半辈子,多数人的身体健康不容乐观。此外,老年人是一些常见疾病的高发人群。故此,老年人上网更要悠着点,切不可图一时愉快而造成以后的痛苦。

专家提醒:老人上网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1. 保持身体健康

电脑和网络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获取新闻、医疗保健、心理咨询、购物、游戏等方面的信息,保持年轻心态,加强沟通表达从而丰富生活的新工具。可是一些老人不能很好利用这个新工具,每天超时上网,长此以往,容易对视力和腰椎等产生负面影响。上网确实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增长了知识。但老年人上网应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健康。适当地注意休息,控制时间,电脑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影响就不大。老年人上网平均每天不宜超过2小时,每隔半小时,最好休息10分钟。同时,上网时眼睛要跟电脑屏幕保持适当的距离,坐姿端正。总之,多掌握点健康保健的知识,对上网的老年人很有必要。

2. 建立良好心态

老年人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把握事情的能力强,对网络的心态比较成熟理性,一般不会存在问题。但也有部分老人心理失衡,沉迷于网络世界,时常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据媒体报道,有的老人过度痴迷网络,整天上网聊天,而疏忽与周围人的交流,结果导致精神忧郁。还有一些老人上网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与网友敞开心怀天南地北地聊天,更有甚者因此产生了一些可笑的网恋,结果当然我不用说你也能想到。也有老人上网遇到一些小问题,就着急上火,不是骂这个就是骂那个,总看别人不顺眼,自己生气别人也不喜欢。也有一些老年人自不量力,竟然和年轻人攀比,结果自己心情不好不说,同时也影响了身体健康。故此,老年朋友上网也应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3. 注意娱乐适度

篇10

1 龚琦

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弊端不容忽视,孩子若长时间与电子产品打交道,零碎的符号式机器思维,将代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其创造力、想象力和注意力很难得到锻炼。过度迷恋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认知和感情发展会产生不良心理影响,易使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眷恋,与小伙伴的交往兴趣下降。另外,儿童亲笔写汉字有助于记忆,也可从中明白字义,而习惯在键盘上打字的孩子会丧失主动学习的机会,破坏了书写、拼字技能。

2 杨勤

浙江省妇幼保健院专家

电子产品的屏幕是直接发光体,色彩亮丽,不停闪烁,刺激性大,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五岁以前的儿童眼睛发育没有成熟,视力很弱,如果反射光线过强,会过度刺激视觉神经,尤其可能对黄斑区(人眼看东西最清楚的部位)有所损伤,孩子越小,眼睛遭受的伤害就越大。因此,我提醒家长一定要致力于保护孩子的眼睛,孩子玩iPad要控制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个小时,或者每半个小时休息一会儿。

3 王晓笳

宁波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医师

其实,让孩子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了解上网知识、通话功能,玩玩游戏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由于孩子认知和辨别能力差,加上游戏本来就设计得很有悬念,大人都容易入迷,更别说小孩了。所以,让孩子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家长应该先自己了解清楚,这些游戏是不是适合孩子玩,事先对游戏、节目、网络内容进行选择和过滤。

4 殷飞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即将发生的社会状态是从买一件玩具开始的,这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的孩子在物质方面普遍即时满足、超量满足,缺乏延时满足的能力,等待性、忍耐性不够,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容易导致成年后离婚率、跳槽率增高,这可能是家长们在不断给孩子买最潮的电子产品、最酷的玩具时,所没有考虑到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