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市场形势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和市场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和市场形势

篇1

一、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增长放缓,信贷需求回落

2012年,我国GDP全年增速向下破8,首次降到7.8%。而同期,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降到40%以下,远低于近些年百分之七八十的增长水平。从以上数据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实体经济对短期的救急资金需求非常大,短贷成为了一种趋势;第二,实体经济对长期信贷需求明显不足,长贷没有相应的增长预期保驾护航,逐渐失去了它的市场。对商业银行而言,利润持续增长的根基已经动摇。

(二)利率市场化带来严峻考验

2012年,央行重拳出击,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最高至基准1.1倍),同时放宽贷款利率下浮空间(最低至基准0.8倍)。存贷利率的非对称调整明显收窄了银行利差。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客户蠢蠢欲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集团客户展开的议价攻势来势之迅速,来势之猛烈让商业银行措手不及。在这场攻坚战中,商业银行的反应明显滞后。在防御工事未及时,有效搭建起来的情况下只能被动挨打。

(三)监管政策收紧,存款、中间业务收入双重受伤

2012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其中的“七项禁止”给商业银行带上了紧箍咒。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贷款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魔术棒。一笔1亿的房地产贷款其派生的存款至少在2千万以上。同时,收取贷款监管费,项目咨询费也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从商业银行的报表上看,这种将利息收入直接转变为中间业务收入的粗放转型方式带来的变化是积极的,利息收入持续下降,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但其实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效益,银行的总体收入没有增长,企业的负担没有减轻。监管机构的“七项禁止”可谓一剂猛药。从2012年的数据看,前三季度,大型银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仅增2.2%,同比大幅下降39.8个百分点;中型银行增长34.9%,下降30.6个百分点。考虑到这种中间业务收入的突变还是在2012年各大商业银行从爆发性增长的个人理财业务取得巨大中收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见形势之紧迫。

(四)影子银行如影随形

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80家,同比2011年增长42%。同时,小额公司贷款余额5921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51%。这还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潜伏在水面下的地下钱庄虽然没有官方数据权威佐证,但其惊人的规模早在业内已有共识,那才是真正的冰山。进入2013年,我们又看到了来势汹汹的活期宝和余额宝。短短一年不到,1000亿元的类存款规模,3000万的类储户户数已让我们见识了它超常的分流银行存款能力。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在业内的激烈竞争环境下本已捉襟见肘,现在遭受一存,一贷,两面夹击,更是雪上加霜。

二、挑战是巨大的,但商业银行只要恰当应对,必能否极泰来,重获新生

(一)坚决放弃粗放的业务增长方式,探索精细化运营

1.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引入EVR价值考核体系,利用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有效工作,加强各类业务的成本效益核算。精细化运营发展是必然选择。国内商业银行之前大肆铺开网点,抢占物理区域,依靠单一的物质激励来推动扩张和增长,资产拉动负债的增长模式在市场化定价的洪潮中已现颓势。

2.无纸化办公。全面推进小柜台,大后台,业务办理渠道电子化,实现24小时不间断,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之后,我们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针对两类目标客户群,搭建切入他们生活,符合他们需求的电子柜台:其一,针对中老年客户,大力开拓电视银行。既然电视购物可以发展如此迅猛,为什么电视银行不可以。大视屏,便捷操作,争取更多的向上空间。其二,针对年轻客户,大力开拓微博银行,微信银行。切入他们的娱乐生活,切入他们的交流圈,向下争取更多的空间。

3.发展表外业务。在信用证,承兑之后,我们应该加大将保理,福费廷等更多跨境表外业务引入到国内市场的步伐。在传统的信贷业务市场萎缩之际,这些占用银行经济成本小,同时又能同样为客户带来融资目的的产品可以以作为银行传统业务的突破口。

4.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随着大规模、大范围的整治不规范经营活动的尘埃落定。商业银行更应该坚定中间业务的发展,关键是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2012年,快速发展的个人理财业务和业务带来的红利已经用实践为商业银行点明了方向,即金融资产服务。商业银行应该牢牢把握金融市场深化改革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这两个有利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可持续的两个有利条件,做实,做好金融资产服务业务。

(二)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架构的重新搭建

1.基层网点实行整体考核,全员联动,主攻零售业务。

2.业务创新,业绩考核,人员配置IT化。

3.重点关注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

(三)积极探索混业经营之路

1.形势所迫。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客户正从投资基金,证券,特别是2013来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私募基金处寻求或者已经获得更高的资产回报。同时,创业型公司借款人通过VC,PE等方式更加及时,更加灵活地获得所需资金,成熟型公司借款人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企业集团通过成立财务公司实现资金内部统一调配,这些种种均削弱了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

2.竞争优势。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3.效益优势。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如果再加上投行,在这样一个金融联合体平台上,不同产品的组合交叉销售;不同产品销售市场的信息共享,不同产品目标客户的资源共享,必定产生客观的规模效益。

(四)坚持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好的产品能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比如在公司协议存款的基础上,试水个人高端客户的协议存款,主动“攻击”高端客户群体。又如,在将银行卡功能植入手机的基础上,实现手机闪付功能的不断升级,连续“攻击”年轻客户群。在服务创新方面,实现预约排队,实现手机取款;业务流程创新:预约签票,预约放贷等。想方设法,集中有限的资源赢得细分市场。

(五)加强同业合作,防范外延风险

篇2

【关键词】流动性 HP滤波法 单位根检验

一、引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并逐渐演化金融危机,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流动性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此轮危机中,我们发现美国股市的流动性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实体经济下滑之前,证券市场就已经开始出现流动性紧缩的状况,股市“晴雨表”的功能得到体现。这种联系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是否也存在呢?本文试图通过对沪深两市中流动性指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来探究我国证券市场流动性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以及内在机制。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目前,国外文献中关于证券市场流动性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些学者从经济变化影响股市流动性的角度出发来探求两者的关系。Longstaff(2004)认为投资者预测经济状况将发生变化时,他们会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来应对经济形势的改变(流动性资产转移效应,flight to liquidity),当这一行为被大多数投资者采用时会导致市场流动性变化。Brunnermeier(2009)认为危机发生时,市场流动性和资金流动性的相互强化机制导致流动性螺旋式下降,金融机构将资金转移到低保证金的金融资产上去,进一步改变了股市流动性。另一些学者从证券市场流动性影响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研究两者的关系,其中研究证券市场流动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占了绝大多数。如Levine(1991)构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股市风险改变了投资者激励,并通过效率和资源改变了稳态的经济增长率。Kyle(1984)、Holmstrom(1985)则认为证券市场机制增强了公司治理,对实体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研究证券市场流动性特征或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上。刘勇(2004)研究表明股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和货币供应量、利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陈梦根(2005)认为沪深两市股价变动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并未表现出协整性特征,在样本期内,中国证券市场与国民经济之间尚未呈现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马进、关伟(2006)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指出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着联系,但是这种关系很弱且相互影响的程度还不明显。

三、样本选择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收集

考虑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特征和数据可得性,本文选择换手率和Illiquidity非流动性指标(ILR)来衡量我国股市的流动性。换手率从市场深度(depth)对流动性进行度量的,Illiquidity从市场深度和市场宽度两个维度对流动性进行度量。

换手率:,其中为第i只股票在T期内的交易

量,第i只股票的流通总股数。换手率越大,表明证券持有时间越短,流动性越大;反之,则流动性越小。

Illiquidity:,其中表示第i只股票或指数在T期的非流动性比率;表示第i只股票或指数在T期的收益率;表示第i只股票或指数在T期的交易金额。ILR衡量了一定交易量引起价格变动幅度的大小,LIR越大说明流动性越差。

本文选择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作为沪深两市的代表,分别计算两种指数的换手率和非流动性比率。为了便于数据处理,计算出的非流动性比率ILR统一乘以1013。宏观经济变量包括真实GDP,真实消费(CONS),真实投资(INV)和利率,其中真实投资用经价格调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代替,真实消费用经价格调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利率选择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7天年化利率)代替。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Wind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样本区间为2001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二季度的季度数据,使用Excel和Eviews6.0beta进行数据处理和实证分析。

(二)实证分析

第一步,通过X-12-AA法对时间序列进行调整以消除季节性影响,得到调整后的序列再取一阶差分,得到dGDPSA、dCONSSA、dINVSA。对以上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dGDPSA、dCONSSA和dINVSA是平稳的。

表1 单位根检验

t-Statistic ??Prob.*

D(GDPSA) ADF test statistic -4.291233 ?0.0016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3.615588

5% level -2.941145

10% level -2.609066

D(CONSSA) ADF test statistic -10.07286 ?0.0000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3.615588

5% level -2.941145

10% level -2.609066

D(INVSA) ADF test statistic -2.815358 ?0.0670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3.646342

5% level -2.954021

篇3

内容摘要: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有重要影响,对促进我国区域内部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有重要支撑意义。金融危机过后,随着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本文以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探讨其实施市场性金融支持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性关系,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市场性金融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其市场性金融支持政策应该从市场性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个层面着手设计,以充分落实国家的产业和金融政策。

关键词:金融支持 区域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 耦合

引言

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金融危机过后,随着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将对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产生更大影响,积极调整金融支持政策,促进我国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将是新形势下我国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调整的重中之重。四川作为我国的西部大省,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也越来越突出,能否应对金融危机以来要素成本上升、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力度不够的挑战,加快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将是四川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研究述评

从研究现状看,国内外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基于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的助推作用而展开。Rajan等(1998)从金融发展水平角度考察了其与国家产业增长的关系,认为金融体系的发育程度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进而会制约一国经济发展。Beck等(2002)实证考察了银行等金融市场对产业增长的作用,认为金融支持能够促进高外部融资产业和高研发投入产业的显著增长。Fisman等(2003)则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了金融市场与产业增长的关联性,认为二者的互动关系显著。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对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考察的研究不多,研究视角则主要集中在金融支持的产业结构优化效果和产业升级的带动效果方面,比如,范方志等(2003)通过区域划分,研究了不同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下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效果,认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地区金融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叶耀明等(2004)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中的作用。陈志楣等(2007)进一步分析了金融机构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及其机理,认为二者有较高的相关性。

不过,就现有研究来看,针对金融危机以来国内产业转移加速背景下进行金融支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多,能够结合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落后地区的金融支持政策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的文献就更少。因此,本文以产业转移背景下四川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基于市场化金融支持理论,探讨四川省实施市场性金融支持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性关系,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总结。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新形势下我国产业转移趋势

在我国,产业转移实质上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产业转移是生产力资源的空间配置行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我国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将面临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这将极大促进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受惠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政策,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起飞”,而相对产生的挤出效应则使得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长期滞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这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过重依赖东部地区的增长有极大关系,因此,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后劲,与中西部地区能否加快增长有直接关系。

从当前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东部地区要素溢出的趋势加强,部分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转移趋势明显,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步增强。同时,新形势下的产业转移规模巨大,产业类型的多元化趋势明显,随着西部地区政策环境趋于优化,四川等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转移承接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但是,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将可能制约中西部地区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内涵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而提出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设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纳入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的表现。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改造已有产业的基础上,实质是产业升级和选择新的主导产业的过程,也离不开金融、技术管理等要素的综合支撑。在产业转移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肩负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有利于落后地区实现“后发优势”。

以四川省为例,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其近年来除了大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还积极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产业转移提供了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一方面,通过引进传统产业,四川省本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四川省积极运用已有的资源和工业基础,充分与承接产业对接,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新形势下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发展先机。不过,作为产业发展重要支撑的金融支持落后问题,也不断制约着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金融支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升级的基础,从金融发展和深化的角度看,有效的金融支撑系统决定了未来几年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关系着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机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具有生命周期,会经历起步、发展、成熟、衰退等不同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经历这样几个过程。从产业性质和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传统产业而建立,一般性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产业,因此,在起步阶段受传统产业的影响较大,而从一般性产业发展而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发展期后,又会呈现出潜力递减而规模递增的状况,导致该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处于重要上升阶段,进而可能发展成为一国经济的主导产业。进入成熟期后,产业潜力降至最低,规模达到稳定状态,此时面临产业的升级,尤其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持。对于处于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通过产业升级,才能促进其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性产业,进而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市场性金融支持主要是指通过市场性的金融支持机制推进资本市场下金融体系的建立。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期,未来发展和升级的任务较为艰巨,更离不开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就是基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方面,通过定位政策支持作用,引导产业规模增长的效应,使得市场性金融支持成为助推产业规模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进入成熟期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潜力下降的问题,此时其增长的动力机制为技术创新,并作为产业发展的外生力量,促进产业升级。总之,市场性金融支持要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过程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目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升级,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耦合机制

市场性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升级的过程,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基础上的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以四川为例,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能够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目标的实现。进入发展期后,金融支持能够加快资金二次配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在成熟阶段,面对产业升级的需要,市场性金融支持可以通过市场配置,实现金融资金的三次配置,由此可以形成二者的互动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性金融支持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者的耦合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直接金融体系能够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而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则能够提供间接支持,市场性的金融支持则通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与上述的直接和间接支持相呼应,通过作用于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体系,能够高效发挥市场性金融的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培育、发展与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以金融支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如前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特性,而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发展和成熟等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市场性金融支持策略。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可以促进资金配置和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里主要从直接金融支持和间接金融支持两个角度进行政策思路设计。

(一)市场性直接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性直接金融支持主要作用于直接金融体系,而依据产业生命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过程又需要不同的政策支持。首先,在起步和培育时期,要加快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提升股权交易的效果,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获取资金保障。同时,要推进资本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完善资本市场,以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期的高风险性。其次,在发展阶段,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促进信息披露,提升资本市场的并购功能,充分运用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快速实现发展目标。同时,这一时期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产品创新,完善多元化市场体系。再次,在产业升级阶段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熟期,要分别实现技术升级、规模升级,以此解决产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完善证券发行制度,促进市场性支持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多层次市场建设和转换机制的建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升级。

(二)市场性间接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性间接金融支持是基于银行信贷系统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机制,主要有以下思路:首先,在起步和培育期,要充分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风险背景下信贷不足的状况,可以考虑设立专门贷款机构,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供充分的信贷资金支撑。其次,在发展阶段,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和产业链基础较好,要推进产权质押融资等信贷产品的创新,通过引导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取资金支持。再次,在升级阶段,要优化金融支持环境,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与商业银行的协作机制,克服信贷风险。此外,政府要加快信用机制建设,克服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要加强信贷管理,落实贷款评审制度,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制度体系,比如,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成熟期时有稳定且较为庞大的现金收益能力,要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评审规则,充分发挥市场性信贷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林丽,王素霞,宋万杰.金融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J].经济观察,2010

2.巴曙松.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重构[J].金融改革与创新,2010

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经济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贸易往来频繁,改变了当前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促进市场结构改革,提升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大力开展市场化改革,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贡献巨大的力量,以便促进进入机构的良好发展,提升金融盈利水平,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充分展现出利率市场化优势,解决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经济结构发展形式进行调整,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

一、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一)改善利率结构体系

利率结构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形式,对强化市场发展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利率化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现有市场的特殊性,加强对利率市场的控制,明确利率市场发展结构,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合理构建利率市场发展渠道,确保利率市场运行的合理性,强化利率市场发展,提升利率市场应用价值。在传统的理论市场存款中,通常会出现利率为零或者利率倒挂现象的出现,造成利率发展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影响着货币市场政策应用结构,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对利率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利率市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加强对利率市场的控制能力,为利率市场的发展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加强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对促进货币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发展机制进行了解,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要求,对货币形式进行积极调整,强化资本市场应用能力,对资本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充分展现出利率化市场的发展优势,强化对利率市场的控制化智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控制作用。由于拆借市场存在主体不明确和市场交易规模小等情况,需要对价格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市场发展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现有资金进行合理调整,充分发挥银行资金调节的重要作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

(三)调整货币政策形式

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为了确保利率化市场的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对市场发展形式进行不断调整,强化市场控制能力,完善市场发展形势,展现出货币市场的发展特征。利率市场化的出现,给货币市场的正常效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率化市场展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出现延迟货币政策,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对货币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展现出后续干扰形式的作用,了解更多货币决策环节,延长货币政策的时间,降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二、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促进经济体制合理运行

要想促进经济市场发展,需要强化利率改革,将利率改革作为利率改革作为重要的应用基础,充分展现出经济机构体系和利率发展形式之间的重要作用,强化金融市场的应用能力,确保金融市场和资金市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以金融市场发展为基准,加强对价格形势的控制和发展。利率化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整体干预,确保市场发展形式的规范性,强化货币政策应用能力,对利率化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解决资本化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的发展和设计效果。

(二)强化宏观控制能力

通货膨胀是经济市场发展中的一种状态,影响着利率的发展形式和管理制度,需要强化对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控制能力,制定出合理的利率管制结构,确保利率市场的持续发展。但是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管控不当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利率市场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和上升情况。因此,需要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强化市场主体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市场利率的平稳,需要强化宏观控制职能,对现有的市场利率进行调整和优化,展现出设计形式的优越性。

(三)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在现有的利率市场发展中,没有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及时合理的控制,导致资本市场在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给资源的合理应用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基础控制和应用功能的有效实施,需要对利率市场发展形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展现出利率市场对经济市场发展的引导性作用,对利率市场整个发展阶段进行控制,发挥货币政策的最大化作用,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满足经济结构发展要求,促进结构体系产业升级。

三、结论

利率化市场是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发展形式。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现有的应用形式呈现出较多的问题,为了确保利率化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发展中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确保经济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强化应用职能,展现出经济结构形式对应用介质造成的影响,加强对经济体系的合理化控制。

参考文献:

[1]兰璇.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刘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的有效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3]刘莉.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篇5

第一,中国2010年人均GDP为4000美元,已经达到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定义的所谓中等收入水平。但是,与发达高收入国家3万美元以上的人均GDP水平相比,仍有巨大差距。虽然中国还有相当大的追赶潜力,但后发优势已经不如1978年人均GDP仅有250美元的低起点时那样显著。中国是否会重蹈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覆辙,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从此以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第二,中国过去三十余年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出口拉动的低端劳工密集型制造业。但工资成本,土地,原材料与能源价格的上升,加之人民币的趋势性升值,中国的成本优势将逐渐让位给印度越南等国,低端制造业将逐渐失去国际竞争力。

第三,中国经济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粗放增长模式后果深重,触目惊心。中国的空气污染、水污染、酸雨,食品安全、流行疾病等问题已经到了难以继续容忍的地步。

面对这些挑战,怎么办?

经济学的原理与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唯一有效的中长期对策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走科技创新之路,增加中国知识产权的拥有量,通过科技进步促进生产率的上升,从而实现经济在一个新的和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成长。而金融体系尤其是资本市场在推动中国创新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可以发挥特殊的和重要的作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四大条件

一般而言,培育、发展和壮大高科技业,需要具备系列的条件和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包括人才,市场,资本,以及社会文化大环境。

从人才来看,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大学理工科毕业生人数众多,居世界第 ,已经拥有了一支有相当规模的研发人才队伍。此外,中国还有支高质量的海外高端人才队伍,其中不少人愿意回国创业服务。雄厚的人力资本基础是中国走向创新之路的一个明显优势。

从市场来看,中国的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已经开始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商业化推广与普及和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能够快速发展,并不主要归结为技术上的创新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于中国新兴中产阶级消费市场的迅速扩张。很多国家尝试过电子商务,但是鲜有成功案例,只有在美国和中国才真正得以发展,与这两个国家的市场规模不无关系。

从资本来看,中国拥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中国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发展很快,已具有较大规模。但是,中国的金融体系有诸多体制问题,整体上还缺少运作效率,融资尚不便利顺畅,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的早期融资仍然面临许多障碍。中国的Vc/PE日趋活跃,势头可观,但还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GP还是LP都有欠成熟,其经验+专业能力与记录还亟待改善和提高,同时有关PE/Vc基金的法律监管和政策上还有许多不确定性。

最后,从社会大环境考量,中国的软环境建设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法制,税收,与监管政策等诸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总体而言,中国法规政策体系的可预见性依然较差,政府与监管官僚体系还缺少透明与运作效率。尤其是,真正有利于创新和冒风险的文化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形成。

因此,对目前的现状客观评估,可以说中国已经基本具备了人才和市场两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在资本市场和软环境两个方面仍然有所缺失,需要努力加以弥补。

资本市场功能欠缺

中国的金融体系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主,间接融资模式有利于成熟的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一缺少抵押物等原因,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面临极大瓶颈,且难以克服股本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股票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具相当规模,特别是深圳创业板的推出具有里程碑意义。但股票与债券发行仍实行行政审批制,审批程序过于漫长,复杂,繁琐,不可预测。这是中国直接融资比例长期偏低,融资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迄今缺失适合创新企业融资的高收益率债券市场,夹层融资与可转债发展不起来,对于高成长型企业灵活多元化融资和优化资本结构形成了极大制约。总之,资本市场证券发行规则已与中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转型严重不相适应。

此外,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应该便利企业并购活动,一方面可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通过并购做强做大形成规模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为支持创新型企业的投资者提供可以替代IP0的退出渠道。但是,中国的证券监管与行政审批制度导致企业并购发展缓慢,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更是困难重重。

资本市场对于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十分重要。它是为创新企业提供早期创业资本,中期成长资本,以及后续发展扩张的持续融资平台。美国、台湾、以色列。印度等国高科技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无不与资本市场有密切关系。美国作为全球科技最先进,创新最活跃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最发达最成熟最完善的资本市场,以及高度活跃的VC/PE行业。美--国的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支持了美国信息产业新能源、清洁技术,生命科学、制药等创新产业的迅猛发展。

创新软环境有待改善

值得指出的是,创新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政策环境与文化氛围,需要个自由竞争,富有活力、运作良好的资本市场。而后者的进步深化与发展也需要个良好的政策与法律软环境。中国基本上还是个转型经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市场经济,目前还有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许多过时陈旧,繁琐苛刻的行政法规与政策体系,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是严重限制了创造的自由,禁锢了中国人民固有的创新与创业热情。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遗传工程,生物制药、信息技术云计算等深刻改变经济结构与人类生活方式的新型高科技产业。但是,政府无法鉴别挑选赢家,只有竞争性的市场才能筛选最终胜者。政府最需要做的是打造良好的软环境,清除可能压抑资本市场和抑制创新的过时法律法规与政策。比如,如果政府继续对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进行补贴或价格管制,造成扭曲的不合理定价,那么新型能源与清洁技术就难以真正发展起来。

历史一再证明,政府主导扶持发展高科技产业,愿望虽然良好,但实际效果往往不住,甚至事与愿违。中国的电讯业从上世纪90年代重组改革以来,引进国际最新通讯技术,大力发展1G和2G(GSMCDMA)的无线通讯网络,效果良好,使中国跳过了传统固网,而在无线通讯领域保持了与欧美同步的地位。但是近年来有关部门突发奇想,决意搞什么自己的3G标准与系统,结果不知花了多少钱,还是搞了个四不像。现在中国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与新通讯技术的普及应用又已经落伍于发达国家。事实上,高科技无需政府刻意扶植,政府只要扫除一些本身所设的障碍或者不要制造新的藩篱,就为新型创新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基本上,中国的现行法律、政策与文化环境还不利于创新,不利于吸引人才,不利于培育发展一个富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中国政府的行政力量过于强大,官僚保守势力过于强大。一系列指标显示,深圳在创新与创业上比北京强,杭州、苏州比上海强。为什么?北京上海人才济济,资源庞大,为什么反而不如深圳或苏杭成功?原因很简单,就是京沪两地政府太强大,太有势力。

代表美国高科技的许多龙头企业如微软,苹果,Google和Facebook,都是年轻人或在校学生在车库或学生宿舍创业开始的。美国自由宽松的文化和发达的资本市场使得有创意的年轻人如鱼得水,提供了优越的创业环境。相比之下,中国对于Google与Facebook这类公司的限制显得颇不明智。如果中国的年轻学子今天不能自由地使用代表当今世界科技最新潮流的GoogIe和Facebook,又怎能指望他们未来创造中国自已的Google或Facebook呢?

篇6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ERCP; LC;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75-0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选择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所有患者年龄介于50-82(平均年龄65)岁之间。所有病人都经B 超、CT 或MRCP 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且胆总管结石< 20 mm。

1.2 方法

选取的所有患者入院后辅检均提示无重症胰腺炎发生,无急症手术指证,无ERCP禁忌症,术前常规给予抗炎、解痉、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维持电解质、水、酸碱的平衡,对于心、肝、肾、肺功能不好的病人给予相应处理使达到能够耐受手术,急性期均予禁食, 待病情稳定从流质过渡到糖尿病饮食。

LC 的方法:经ERCP 取石成功,造影确定胆管内无结石,可给予LC术,采用传统的三孔法进腹,确认胆囊位置及周边组织情况.。术后禁食,监测血淀粉酶,给予抗炎,补液,抑制胰酶分泌(如奥曲肽)、营养对症等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残余结石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禁食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切口拆线时间,远期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所有数据均为计量资料,采用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结果 ± s表示。

2 结果

36例患者中,ERCP手术时间为(44.67±10.15)min,LC手术时间(46.53±9.18)min,术中出血量为(23.86±6.16)mL,1 例既往有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在LC 术时因发现胆囊与周边组织粘连无法分离而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2.8%,手术成功率97.2%。术中均未出现严重意外事件,无患者死亡。

表1 手术后禁食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拆线时间

术后禁食时间 排便时间 住院时间 切口拆线时间

时间(d) 2.17±0.48 2.14±0.41 6.06±0.92 7.94±0.7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Ⅱ型糖尿病( DM )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糖尿病患者其由于血清胰岛素增高,胆汁成分改变,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导致了胆石症的高发病率,胆石症已经成为DM常见合并症的一种。据相关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其胆囊结石发病率为自然人群的2-3倍[1]。

有学者研究报道EST术后远期并发症有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狭窄等[2]。EST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被永久破坏,胰液及肠内容物易反流进胆道,导致胆管炎。魏义等[3]报道EST术后返流率达到100%。因此陈小勋[4]等认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 )联合LC较之EST 联合LC对胆总管结石远期疗效较好,对合适病人应作为首选。虽如此,但从患者耐受、LCBDE部分患者仍需留置T管及切口愈合等因素综合考虑,对于糖尿病患者,笔者认为,ERCP+ EST 联合LC较之LCBDE+LC为相对理想的术式。且对于其远期并发症也可通过再次行EST治疗得到治愈。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微创手术ERCP+ EST 联合LC 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96.2%)。术后禁食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较低,且伤口感染发生率低,切口恢复快,且保证了胆道的完整性,患者疼痛轻。因此笔者认为ERCP+EST 联合LC是Ⅱ型糖尿病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理想选择。在无胆道狭窄,无肝内胆管结石及结石大小情况许可,无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 ERCP+EST 联合LC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应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Fraquelli M, Pagliarlo M, Colucci A, et al. Gallbladder motility in obesity, diabetes mellitus and celiac disease[J].Dig liver Dis,2003,35(Suppal 3):S12-16

[4]Heili M J,Wintz NK,Fowler DL. Choledocholithiasis : endoscopicversus laparoscopic management[J].Am Surg,1999,65(8):135-138

篇7

【关键词】工伤保险追偿权;制度设计;工伤补偿;民事赔偿;权益

工伤保险法律研究领域,对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研究是长久以来的热点。工伤保险法律法规近年来不断完善,并没有结束学者的争论,相反是对该问题的研究更加如火如茶。可见,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生效实施。作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工伤保险先行支付与追偿制度的确立无疑是《社会保险法》的一个亮点,更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它首次将民事侵权责任中有关代位求偿的概念引入了社会保险领域,更是民法理论的一次“跨界”之作。本章拟对工伤保险追偿权进行法律剖析,并从制度设计背后之价值逻辑出发,对工伤补偿与民事赔偿竞合问题提出全新视角下之解决模式,以期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工伤赔偿体系,更有力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一、工伤补偿与民事赔偿之比较分析

工伤事故能够引发展工伤补偿与民事赔偿制度的竞合,比较工伤保险制度与侵权法二者的功能,我们不难发现,工伤保险的基本功能在于转移、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通过工伤保险,以社会统筹的工伤保险基金为职工提供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当发生工伤事故时,企业的大部分或全部赔偿责任转为工伤保险基金承担。这样,既使受害者得到了及时的经济补偿,又有利于用人单位分散工伤风险,保障用人单位在发生工伤事故后,生产工作能正常进行,最终损害赔偿被社会所分担。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功能在于填补、分担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作为纠错机制之一的民事侵权损害赔偿,其通过对加害人课以义务、消弱其利益的方式,最终将受害方丧失的利益得以弥补,从而实现了双方之间的利益平衡。由于二者各自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与局限性,决定了两种赔偿在工伤事故中相互无法取代,只能共存。

二、工伤补偿与民事赔偿竞合立法司法现状

我国法律体系各个层面的法律法规对于工伤补偿和侵权赔偿竞合问题的规定均不明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虽然肯定了工伤职工在享受工伤待遇以后,具有侵权责任赔偿的请求权,但是对于两者权利关系是完全竞合还是部分竞合并不明确。《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又指出了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责任赔偿不存在竞合,显然和《安全生产法》等规定背道而驰。而2011年修正后的新《工伤保险条例》也对这两者关系如何处理只字未提。目前,法院在处理该问题上多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作为判决依据。但笔者认为该解释条款显然已超越了其职权范围,因为司法解释仅是司法机关对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说明,虽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仍然不能代替法律,更何况实际操作过程中执法人员对此条款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多有争议,导致“同案不同判”,这必然造成司法实践中操作困难和混乱。

三、一个全新的视角――工伤给付行政追偿制度之确立

《社会保险法》确立的工伤保险追偿权是追偿权概念在社会保险法领域的适用,指用人单位在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以及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无法确定第三人的情况下,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将工伤保险待遇及医疗费用支付给工伤职工及其家属,社保经办机构进而取得以自己的名义向单位或第三人追偿先行支付额的权利。代位追偿机制在我国现行《保险法》之中,被严格限制在财产保险之中适用。从代位追偿规则入手,不难发现,代位追偿原则适用于补偿性合同,而不适用给付性保险合同,给付性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生存或死亡时支付保险金为目的的保险。人寿保险就属于典型的给付性保险。工伤保险具有鲜明的补偿性,从工伤救济历史发展来看,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民事侵权一一劳工补偿一一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的确立,也经历了从雇主责任保险向社会保险发展的历程。雇主责任险的标的是民事赔偿责任,是一种与财产有关的消极利益,因此是一种“广义的财产保险”,被保险人通过责任保险,将民事赔偿责任转嫁给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从而产生了一种不损失利益。在现代保险中,雇主责任险发展非常迅速,成为投保人转嫁民事赔偿责任的最佳途径。但随着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和工伤基金社会化筹集和运作因素的介入,工伤保险渐渐脱离了“私法”的本来属性,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了侵权责任的调整范围,在更广的范围内给受害人以补偿。也正是由于这种变化,工伤保险开始呈现出补偿性的特征。肯定工伤保险的显著的补偿性,是其能够适用代位追偿机制的突破口,也是现行社会保险立法认可代位追偿机制适用的关键。

四、基于第三领域保险性质之工伤补偿与民事赔偿竞合制度设想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国情,笔者认为相关制度构建必须坚持如下原则:1、允许受伤害职工自主选择赔偿请求权;2、禁止工伤受害人额外获益;3、赋予工伤保险机构与用人单位代位求偿权。具体而言,笔者建议将第三人侵权导致工伤情形下的工伤待遇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补偿性待遇,即与工伤事故相关的各种费用、成本支出甚至收人机会损失的补偿,这些体现有形损失补偿的特征;另一类是对受伤害雇员肉体痛苦和精神损害的补偿,相当于商业人身险中的伤残、死亡的定额给付,这体现无形损失补偿的特征。对于补偿性待遇项目,大体具有“重复获益性”,应禁止重复赔偿。而对于给付性待遇项目,由于不具有“重复获益性”,则均可获赔。

工伤补偿性待遇项目是指工伤保险待遇中对工伤受害人直观的可见经济损失的补偿。这一类型的赔偿项目,是工伤事故给工伤受害人带来的直接财产损失或是工伤受害人为了弥补自己因工伤事故受到的人身损害而支付的必要费用。在现实生活中,这部分费用的确定通常都可以用收据、相关单位出具的证明予以确定,易于判断和计算,是可以衡量的损失,是一种客观事实,不需要通过价值判断或者政策考量来进行确定,进行一次赔偿即可填补工伤受害人的损失,如果允许工伤受害人在工伤保险待遇和侵权责任中重复获赔,则破坏社会公平,但应允许工伤受害人在同质项目赔偿额有差异时就差额部分主张权利。

给付性待遇项目是指伤残待遇及死亡待遇项目,对这部分待遇项目,因工伤保险法律与侵权责任法律的立法目的和功能各有偏重,这部分赔偿项目与侵权赔偿有关项目并不完全对应,应允许工伤受害人分别基于侵权法和工伤保险相关法律请求侵权人和工伤保险机构或用人单位予以给付,给予工伤受害人充分的赔偿。这也体现出工伤保险实现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取向,彰显一种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杰.人身损害赔偿法律顾问[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3]王利明.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

[4]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3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版

[5]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上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版

[6]冯英,康蕊.外国的工伤保险》,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版

篇8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农业

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新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模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农村悄然兴起。河北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样发端于这一时期,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步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逐渐显现的农村经营规模“零散化”的弊端。然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面临着市场、技术、组织等诸多风险。本文主要从市场风险角度探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防范市场风险的相应对策,以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一、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的表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自然风险逐渐让位于市场风险,成为合作组织生产的主要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市场偶然因素或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使农民实际受益与预期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农村合作经济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的特征与农业生产特性和农产品特性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周期长,合作组织的生产决策与产品销售在时间上不能同步,这个时间差是农产品价格调节滞后性形成的物质基础。由于价格调节滞后性或生产的周期性变化,当农产品供求不能相互适应时,必然造成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民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主要是发生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风险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腐烂性,流通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仓储的粮食,就必须定期测湿度,进行通风、烘干;为了方便运输、贮存和销售,还要进行产品的分类、加工和整理等活动,才能保证其合乎质量要求进入消费过程。上述措施及后续活动,使农产品流通比工业产品流通更具生产延续性和更强的资产专用性。这些过程解决不好,都可能降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来市场风险。

(三)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很分散

由于分散的市场信息,农民难以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及合作者、竞争者的情况,这种信息不完全对称,可能导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从而降低市场效率,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特别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多样化程度较低时,经营就缺乏灵活性,很容易受到由市场波动引起的风险。

在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背景下,合作组织由于主体分散,经济实力脆弱,市场预测能力较差,农业生产时仅根据当时的、短期的市场价格信号,大量的合作组织往往同时大量生产当时价格高的农产品,造成产品结构的趋同与农产品的供过于求,同时由于合作组织缺乏市场开拓的能力,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方式陈旧,流通费用高,农产品“卖难”现象很普遍,造成合作组织的利益受损,对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造成严重的阻碍。

二、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场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调节具有符合“蛛网理论”的特点

农产品的价格对生产和供给的调节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且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使得供给和需求的调整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商品一旦开始生产后,它的生产规模、生产数量、生产结构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调整,要调整只有等到下一个周期。供给与需求、价格与产量这样反复循环变化,使农户缺乏稳定的增加投资的预期,也给农户自身及农产品消费者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低,农户采用新技术动力不足

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从根本上牵制了农户对科技的需求。采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收益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享的,分享的份额则取决于农产品自身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大小。对于绝大多数的农产品来说需求的价格弹性小,需求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大幅度的下降,生产者剩余增加很少甚至减少,造成“谷贱伤农”。因而对于农业生产者整体而言,新技术的采用不会必然带来收益的增加。

(三)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小,农户采用新技术需求不足

1.影响农户资金积累

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规模小,难以实行规模经营,使得河北省农户的经济收入低。由于收入低,积累能力差,使得农户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时能够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从而造成“示范成功,推广失败”的难堪局面。

2.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技效果

由于农业规模小,使农户难以按经济合理性原则采用新技术,甚至根本无法采用规模性技术,即使采用,也因达不到规模起始点而收效甚微。

3.导致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短期化

在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和经营规模小的条件下,农户普遍存在着兼业现象,具有“粮食自给自足和农业外收益最大化”的双重目标,从而导致农业处于副业的地位,限制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也导致了农户对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和生产行为的短期化。

三、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防范市场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信息管理,拓展销售渠道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网络或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设置农业信息台,每周公布一次产品信息与生产资料交易信息,牢牢把握市场动态,为合作组织抢占市场先机打下基础。抓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加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检测的力度,严把产品质量关,以高质量赢得好信誉,从而打开与龙头企业持久、稳定合作的新局面。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农产品购销关系,扩大销售网络,缓解合作组织产品销售压力。通过对农产品深层次的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合作组织经营特色,增强产品竞争力,降低销售风险。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

1.要完善和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推动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农产品低温仓储和冷链系统建设,建立多种模式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形成产、贮、运、稍配套服务体系。这也意味着,今后我国需要下大力气培育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国际经验证明,农产品的市场营销需要适度的垄断,这是提高质量标准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必然选择。

2.逐步建立起主要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省、地(市)特别是县乡级农产品生产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工作;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和价格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制度,及时通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提供农产品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完善价格监测体系,提高农产品供求、价格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

3.建立农业价格支持的政策体系。

(1)显著增加在农产品价格支持方面的支出。(2)扩大价格支持的范围。对水稻、小麦以外的农产品给予价格支持,如玉米、棉花、油料、杂粮、豆类、某些畜产品等,并对重点地区给予重点支持。(3)完善价格支持机制。重点是借鉴国际经验,引人反周期补贴,建立具有完整的风险控制的补贴体系。

4.合理采用农业新技术,规避市场风险。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技术上不稳定,对使用环境不可控,获利能力一般,经营风险大的产品避免经营;对技术研发速度较慢,而市场需求增长较快,易被替代的产品,重引进,轻研发;对技术发展迅速,市场发展缓慢的产品应慎重选择;对虽有一定特色,但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持续发展,做不强、做不大,在人力、物力上占用和消耗资源,影响合作组织的业务,可采取收缩、剥离、清算等方式予以调整,以集中资源,改善结构。

5.建立健全和规范农产品市场体系。(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20页)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和不规范,尤其是流通领域层层倒手批发、层层加码加价,导致最终消费者承担了高价格,农民却难以得到实惠。所以要着力建设规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建立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品直接进入批发市场,鼓励发展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等营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还要引导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6.稳步推进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分散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我国正逐步融入国际农产品大市场。在粮食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农产品期货的作用日益重要,不可或缺,因为农产品期货是转移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不二之选。

推进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首先要加快期货市场的立法步伐。应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将上市农产品期货品种的机制由审批制过渡到核准制,改变目前多部门参与的品种上市审批制度,建议由期货监管部门成立审批权限集中而明确的上市决策机构,建立高效的市场化品种创新机制。只要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无害”的品种,就应该允许其上市。

在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农民走上新的合作和联合,建立起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引导和带动农民参与期货交易。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然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发展市场农业、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不仅需要合作组织自身的管理,更需要政府一如既往的扶持。通过外部扶持帮助,内部引导规范,多管起下、采取综合措施,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欣,胡俞越.农户对市场风险与农产品期货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7).

[2]贾蕊,陆迁,何学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营中的风险及其防范[J].开发研究,2006(2).

[3]张雷宝.农产品市场风险有多大[DB/OL].

[4]韩茂华.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村经营管理,2005(2).

篇9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社会;经济新常态;发展和对策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经济建设领域还是在科学技术领域,我国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与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迅猛相对应的,我国的地下资源也在被不断消耗着,其中,煤炭资源的开采量与消耗量甚为惊人,成为了与石油资源不相上下的应有最为广泛的能源,不仅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餐饮领域等,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煤炭资源的应用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并不平均,总体格局来看西多东少、北富南贫,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贵州等地,占全国总煤炭资源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这些地区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加工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及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但需要注意的是,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尽管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但是终将出现煤炭资源枯竭殆尽的一天,依靠单一结构发展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终将要面临资源紧张的局面,且如今我国的经济开始增速回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因煤而兴的城市如何防止煤竭而亡的悲剧发生并实现新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

二、经济新常态的概论

“经济新常态”的理解要建立在“经济常态”的基础上,常态指的即平常状态、正常状态,而新常态指的是经历了一段不正常状态时期后又逐渐地恢复到正常状态。所以经济新常态便意味着经历了危机后的经济缓慢恢复的过程。如今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发展后迎来了增高回落阶段,也正处于经济新常态时期,符合经济新常态的几项基本特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面临着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储备下降、结构调整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要想顺利度过这一关卡,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策略,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

(一)经济水平持续提升

煤炭资源被人们称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生产的食粮,在煤炭资源的鼎盛时期,即俗称的“黄金十年”时期,煤炭资源型城市对煤炭资源实行了大规模的开采,继而对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使得其经济水平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并且持续提升。

(二)产业结构单一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创造价值收入、提高经济水平时过于依赖对资源的开采加工,即“导致了资源产业的超常规扩张,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煤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2]这就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方面过于单一,缺乏发展的空间。

(三)生态破坏严重

煤炭资源是地下蕴含的珍贵矿产资源,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大量开采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枯竭,且开采煤炭资源要对土地进行挖掘,这样就会破坏原有的土地结构,令地表内部中空脆弱,土地持续下沉,在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四)缺乏创新探究

煤炭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大量的煤炭资源,在一味开采利用的过程中,执迷于对经济价值的盲目追求,过度抱有类似于“靠山吃山”的想法,而不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才力量的发展,城市整体尚处于教育水平、贸易水平、政治水平较为落后的阶段,城市缺乏对科研的创新探究。一旦煤炭资源面临紧张局势,煤炭资源型城市将会出现经济迅速下滑、风险急剧增加、产业链崩坍的弊端。

(五)城乡矛盾突出

煤炭开采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十分有限,加之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甚少,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利用时,将会促使人口不断聚集在城镇地区,导致了城镇地区的居住条件变得恶劣,且农村地区也因煤炭开采而阻碍了农作物的生产,城乡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差距逐渐加大,导致了不均衡的现象出现。

四、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调整的必要性

(一)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在矿产开采、工业生产等项目实施中被不断污染,煤炭资源型城市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污染更为恶劣,而环境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一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将会难以修复和改善,为此我国不能任由煤炭过度开采的行为发生,不能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加快调整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变进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利条件。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在不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的意义不仅仅是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无碍,也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想有效消除人与自然的隔阂,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绿色”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因此转变煤炭型资源城市、调整其单一的产业链结构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前提条件。

五、煤炭型资源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对策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新常态时期,经济水平冲高回落,这对于煤炭资源的价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煤炭价格普遍偏低,为了增长收入价值,煤炭资源型城市肆意地开采煤炭资源,这种行为严重触及了国家的利益与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煤炭型资源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转变与完善,是我国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解决的问题。

(一)调整产业结构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得利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人们过于依赖煤炭资源的开发,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极为单一,一旦资源出现枯竭,就会对唯一的产业结构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影响经济增长,更会对城市文化的建设带来阻碍。为此,煤炭资源型城市首先要进行的便是产业链的增加发展,以改善单一的产业结构,在发展煤炭资源的同时,不断发展丰富新的能源资源,力求打破这种纯粹的产业关系,通过对产业产品的精细研究加工而制定经济提升的水平。正是因为传统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采薇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了限制,除了在原有基础上深化挖掘农业、工业的发展潜力外,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还应加强服务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全力开发旅游产业,丰富城市文化。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力度

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如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将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由于传统的肆意开采给煤炭资源乃至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煤炭资源型城市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为此煤炭资源型城市需要从几大方面着手进行解决,首先,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秉持深究责任的态度,面对污染问题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对环境破坏问题的管理力度,才能有效制止煤炭资源的开采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破坏。另一方面,煤炭资源型城市应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来改善当前的煤炭开采浪费问题及污染问题,有效回收废弃物并加以合理利用,加强对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对于资源的有效节约,力求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

(三)加强教育水平,实现科技创新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对于人才与科技力量的重视程度便极低,甚至在科学研究与教育发展等方面不予理会,一味地追求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而科技与人才力量才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发展创新的有效途径。为此,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进行调整改革时应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不断从国外引入先进科技成果,打造属于自己的科研团队,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为今后的产业链丰富延展起到技术支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人才价值的重视,对于教育工作的加强,可以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今后的转型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基础,实现单一、落后的生产方式向丰富、先进的生产方式大跨度转变提高。

六、结论

煤炭资源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其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以山西、新疆等地为代表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依赖对煤炭的开采利用实现了经济增长,却也限制住了其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给资源型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我国经济的增速回落,大力推动煤炭消费革命、宏观调控摒弃大规模的非常规刺激措施,坚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节能优先,形成集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3]借以改善我国能源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是资源型城市要认真执行贯彻的方法对策,才能不断“推动矿业城市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善,促进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4]

参考文献:

[1] 高燕,严勇.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资源型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研究及对策――以煤炭城市朔州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27):129-130.

[2] 闫文静,秦邦,石会娟.经济新常态下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探索[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03):60-63.

篇10

早在1994年国家即颁布《汽车产业政策》,明确表示要优先发展经济型轿车,经济型轿车理应成为“轿车时代”国民的首选车型。然而十几年过去了,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生产厂家对经济型轿车“漫不经心”、经济型轿车品种寥寥、市场需求不振、定位不清晰、发展严重滞后,在国内微型轿车和中级轿车的上下夹击下憋得“喘不过气来”!在国内轿车各细分市场上,经济型轿车宛若“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长期以来,经济型轿车领域一直是汽车合资公司不肯光顾的地方。经济型轿车档次低、价格低、利润低、市场份额低的特点,使许多大公司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将其拱手让给羽翼未丰的自主品牌去竞争。偶尔在这个领域试水的大公司也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上海大众POLO是较早进入国内高端经济型轿车市场的先行者,但却尝尽了酸甜苦辣;有“家轿之王”美誉的意大利菲亚特轿车,拿到中国合资生产的南京菲亚特轿车,在中国经济型轿车市场上,其销量也不是很理想;天津一汽丰田威驰的命运相对要好些,但与人们当初对它的期望仍然相去甚远。只有广州本田飞度,是合资公司在经济型轿车领域打出的一张成功之牌,目前已经成为高端经济型轿车市场的佼佼者。两厢飞度上市后更是一路畅通,在高端经济型轿车领域创造了一枝独秀的景象。

飞度的太过"招摇",使其他合资轿车企业"羡慕"不已。心动不如行动,2005年长安铃木雨燕和上海通用乐骋的问世仅仅属于合资轿车公司在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上的“小试牛刀”,2006年开始了合资洋品牌在国内高端经济型轿车市场的大举介入,从而使高端经济型轿车的细分市场进入“诸雄争霸”时代。

2006年国内经济型轿车行业开始“扬眉吐气”绝非偶然,而是“水到渠成”。外部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者购车日趋理性化、经济型轿车技术性能的全面升级、合资品牌的大举介入,有效激活了市场人气,是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走强的主要因素。

从政策和市场环境看,4月份新汽车消费税正式实施,排量1.3-1.6之间的经济型轿车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今年国家两次提高汽油价格,用车成本的增加使消费者将油耗作为购车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国家对轿车安全和环保法规要求的日益严格,使微型轿车达标升级显得“力不从心”,而经济型轿车则相对比较容易实现,从而开始逐渐挤占微型轿车的市场份额。从生产企业来说,十几年来国内经济型轿车企业整体实力有了飞速发展,投放市场的经济型轿车新品在外观造型、技术性能及车型配置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从节能、环保、改善交通状况等方面考虑,中国政府正通过一系列手段来鼓励经济型轿车的发展,如按照排量征税等有利于经济型车发展的政策开始陆续出台。在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迫切与国家大力鼓励和扶持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经济型轿车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过去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长期需求不振,不是因为没有需求,而是缺乏高性能和高质量的产品来满足这一市场,以至于让中级轿车抢占了不少原本属于经济型轿车的市场份额,成就了国内中级轿车市场的辉煌。如今跨国汽车巨头以高端经济型轿车市场为突破口,果敢出手,纷纷推出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经济型轿车抢占市场,取得明显成效。

纵观2006年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呈现如下特征:

1.高端市场成为竞争焦点。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格局呈现金字塔形分布,高端经济型轿车市场容量最小,不到经济型轿车市场需求量的20%;参与竞争的车型最少,仅有广本飞度、上海大众POLO、天津一汽丰田威驰和长安铃木雨燕4款车型;高端经济型轿车利润相对较高,2003年天津一汽丰田仅凭一款威驰经济型轿车就取得上亿元的利润,2005年广本净利润名列汽车制造业第二与飞度轿车全年8.8万辆的销量不无关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原本对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不屑一顾”的跨国汽车巨头,开始“调转枪口”频频涉足国内经济型轿车高端市场,力争获得企业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双丰收。继2005年推出长安铃木雨燕和上海通用乐骋两款高端新品“一试身手”后,2006年更是迎来了合资品牌高端经济型轿车新品上市的高峰年,东风标致206、上海通用乐风、北京现代雅绅特、POLO劲情和劲取以及东风雪铁龙C2“五小龙”先后上市,且个个身手不凡,业绩不俗。

有"小康社会家轿先锋"之称的北京现代雅绅特3月下旬上市之初,由于定价偏高市场走势平平,在6月和8月两次降价后,从三季度开始市场销售量急速攀升。6月份雅绅特的月销量还不到1000辆,到9月份月销量已大幅提升至7179辆,超过老牌冠军广本飞度和新科状元吉利自由舰,首次摘得国内经济型轿车月销量冠军的桂冠。到10月底,雅绅特的销量已超过上海通用乐风,成为2006年上市高端经济型轿车“五小龙”的新龙头。

在2006年上市的高端经济型轿车“五小龙”中,上海通用乐风的市场表现较佳。它是一款以追求质感生活的“知本一族”为目标消费者的小车,凭借通用雪佛兰的品牌优势,上市以来平均月销量超过3000辆,累计销售超过2.7万辆,随后又推出1.6L豪华版乐风,拥有更为丰富的配置、更强的动力系统和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堪与中级车媲美。

在“五小龙”中,东风标致206是最早亮相的。被誉为小狮子的东风标致206是标致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虽是1997年的欧洲款式,但造型至今不落伍,受到年轻一族的喜爱。上市之初一度表现不俗,但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涌入,其价格又不占优势,致使销量逐月走低,累计销售23706辆。10月底,东风标致206天窗真皮版上市,使这款高端小型车一跃成为紧凑型轿车中豪华派的有力代表。

POLO劲情、劲取的造型与目前国外最新款的POLO并无二致,略有夸张的U型前脸造型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递了大众品牌最新的造型理念,在外形、动力、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换上了全新开发的16V-HLD智能逻辑控制驱动系统,使燃油经济性大大提升。POLO劲情、劲取一改昔日大众POLO的“叫好不叫座”,走出大幅攀升行情,产销同比增长高达三位数。

东风雪铁龙C2凭借其全球最新造型优势和在同级车中最高水准的电子化装备水平,以及7.78-10.68万元的售价,颇受消费者期待。

在一年内神龙公司连续推出两款高端经济型轿车――东风标致206和东风雪铁龙C2,形成错位竞争。206车型精致、时尚动感,雪铁龙C2更强调运动风格,加上两者之间4000元左右的价差,神龙希望通过“双保险”在国内高端经济型轿车市场占据优势地位。

2.价格战贯穿全年。尽管2006年中高级轿车市场成为“价格战”的主战场,但经济型轿车的价格战也是如火如荼、贯穿全年,使经济型轿车价格区间整体下移1-1.5万元,下线跌破5万元,与微型轿车高端车型相重叠,上线在10万元以内,与中级轿车主流车型“正面交火”。

从年初开始,就拉开了国内经济型轿车价格战的帷幕:

1月1日,长安铃木旗下雨燕、羚羊两大品牌的13款产品全面降价,雨燕舒适型从原来的7.98万元调整为6.98万元;羚羊基本型从原来的5.98万元调整为4.98万元。

4月1日,上海华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海啸"行动,海域205豪华版从53999元下调到46999元;海域303则从原价65800元下调到59999元。同时,在五一前购买海域205赠送3年5万公里免费保养服务。

受4月1日起执行的新汽车消费税的影响,南京菲亚特车型价格整体下调3000元。天津一汽丰田威驰指导价格下调2000-5000元。

4月14日,天津一汽对威乐和威姿高端产品进行价格调整。其中1.5L威乐自动挡豪华型价格由原来的84800-92800元调整至目前的69800-82800元;1.3L威姿豪华型系列由过去的76800-89800元降至66800-76800元。

5月31日起哈飞赛马夏日关怀大行动,1.6L价格大幅下调,最大降幅高达8100元,最低售价为72300 元。

7月初,北京现代对雅绅特全线产品进行调整:推出2款新品,其中1.4L GL AT新车型定价为8.98万元,1.4L MT车型为7.28万元;同时对现有车型价格进行大幅调整,其中1.4L GLS AT从之前的10.28万元下调为9.48万元,1.4L GL MT由8.78万元下调为7.98万元。

9月1日,天津一汽再次对威乐和威姿高端产品进行价格调整,其中1.5L威乐自动挡豪华型价格由原来的82800元调至79800元;1.3L威姿豪华型系列由过去的71800-83800元降至66800-76800元。

9月6日,吉利对自由舰全线产品价格实行调整,由过去的51800-69800元下调至48800-68800元。

10月19日,上海华普汽车调整海尚MA和海域MA车系的售价,其中海域MA标准型由59999元降至51999元,海尚MA时尚型由原来的65999元降至59999元。

10月中旬,借千里马总销量突破20万辆,东风悦达起亚旗下的各经销店将千里马全车型的价格优惠了7000元。千里马1.3LGL MT最低售价降至6.58万元,最高配置的千里马GLS AT(1.6L)售价8.98万元。

除厂家对经济型轿车直接进行价格调整外,迫于竞争压力,经销商的各种促销活动也花样翻新,导致2006年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价格进一步走低。

3.自主品牌表现不俗。2006年相对于合资品牌在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频频发力,自主品牌显得比较“低调”,但依然不乏市场亮点。

吉利自由舰秉承吉利低价格高质量的理念,逐步被市场接受且后劲十足,产销量逐月走高。年初,吉利自由舰在北美国际车展上大出风头,在国内市场上月销量首次超过广本飞度,不仅成为自主品牌经济型轿车的领头羊和风向标,而且名列国内经济型轿车销量冠军。9月6日,吉利自由舰继成功开展亮“剑”行动之后再度“亮剑”,对其产品线和价格实行调整,并推出1.5L自由舰,使之优势更加突出,10月份销量超过5000辆,继续领跑2006年国内经济型轿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