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茶文化;茶道
茶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华民族这一片文化繁茂的土地上,茶文化结合了中国传统佛、道、儒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涵养,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茶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它的内涵极其广泛,主要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规、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它是中国人传统的饮品,也是人们所追求精神高度的和谐统一。高校培养的是先进的学生群体,学生需要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以及引领高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就目前来说,人文茶道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受到的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1茶与茶道
茶被称之为国饮,是国人馈赠亲友的良品。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包含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结合,由此生出的便是茶道。茶道是一种艺术,一种礼仪,一种生活方式。饮茶之人多注重于养生,注重于提升自我的精神高度。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体验茶道,品味人生百态。
1.1茶的概念
茶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经拥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大家普遍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也是从中国流传至世界。茶的起源并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唐代陆羽所作《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这说明自唐代起,我国就已经拥有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和文化。茶除了具有观赏、品鉴的价值,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例如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等等。茶的这些功效都在国际医学药理上得到了证明。
1.2茶文化的意义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历史。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个过程,更是中国特色文化的具体表现。人们通过将赏茶、品茶、饮茶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和中华民族的礼仪、哲学文化等相结合,创造出了茶的特色精神内涵,从而将其升华为一种精神活动。因此,茶文化对人的发展、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1.3茶道的内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国茶道的发展经历了从煎茶、点茶以及泡茶等多个阶段。茶道主要讲究五境之美,分别为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道的本质是品尝茶的美感。它的美感一方面来源于茶本身的形态、颜色,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茶道中所蕴含的礼仪。人们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环节,不仅可以学习它的礼法规章,也可以领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而提升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常言道: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人生就如茶叶,苦香淡皆是人生。人生百味,就蕴含在一杯清茶中。
2人文茶道概述
人文茶道四字,字如其名,是从茶道中所孕育出的人文精神,人文茶道重点在于人本。它是基于茶本身,加之以各种文化氛围结合而成的。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喜欢将琴、棋、书、画与茶结合。人们以茶为媒介,修身养性,品位人生。茶相比于咖啡,在提神的同时更能给人以一种静下心来的力量。这就是人文茶道中所蕴含的淡泊与宁静。简单来说,人文茶道是将艺术与精神高度完美结合。茶道有“四谛”:和、静、怡、真。这也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和”代表着人与人相处需要和谐,做事要恰到好处。人具备和气的品性才能与他人友善交往,广交善友。同时,“和”也代表着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静”就在于告诉人们要有一种平静淡泊的心态。人们饮茶时的环境,需要安静,这样人们的心才能安静下来体会茶的真谛,这是一种忘我的精神高度。“怡”讲究的是一种身心愉悦。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必定是愉快的,以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去品味它。喝茶不论贵贱,重要的是喝茶人的心态。“真”代表着回归本真。人们在饮茶中体悟人生,回归自我。人来源于自然,生活于社会,难免会沾染上世俗的纷纷扰扰。因此,人更要以一颗真心来体悟茶道,才能回归自我,找寻真我。佛道儒三家对中国人文茶道的影响最深。人文茶道也正是集合了佛、道、儒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优秀哲学思想,才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老子的《道德经》就有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正好体现了人文茶道的人本精神。道家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统一,人应该追求自然的本真,借以提升自我。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主要包含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佛家主张禅味,中国僧人认为茶有三德:第一,坐禅时,通夜不眠;第二,满腹时,帮助消化;第三茶为不发之药。这很好地体现了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融合。儒家核心思想为“中庸”,即做人做事恰到好处,不偏袒维护任何一方。做人必须讲究礼仪,正如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所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饮茶的过程就是提升自我修养、净化灵魂的过程。
3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学生在经历了几年高校教育后,必将步入社会,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光有技术知识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我的素质,要学会与人交往,正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当代的许多高校学生只注重于知识的获取,并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注重于礼仪。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浮躁,忙忙碌碌不知所谓。许多人都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高校学生要想未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可以引领时代的人,就应当从提升自我修养开始。高校学生只有提升了自我修养,才不至于误入歧途,从而让自己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在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独来独往。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也不懂得诉说和寻求帮助。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作为高校生,走出学校就会进入社会。任何人都逃不开与人交际。哪怕是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之间都存在一种礼尚往来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会礼仪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然而,目前高校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高校素质教育需要一种更有力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其质量的提高。
4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宣传人文茶道精神对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而言是一种非常可行的举措。茶道是中华茶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的人本精神。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文化不是以神为本,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即将人的问题作为中心问题。世界上所有的群体社会,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人是基本,只有从各个学生个体着手,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总的来说,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有利的影响。4.1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宽,传承民族文化人文茶道始于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道、儒多家的哲学思想。正是由于它这种博采众长的特性,它的文化内涵才显得愈来愈丰富多彩。人文茶道精神的学习能够使大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其知识储备,从而完成自我素质提升。同时,茶道精神的学习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4.2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茶首先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高尚情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艺术的熏陶不可缺少。人们在这种艺术的熏陶中学会了欣赏,找寻到了自我兴趣,从而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人一旦有了艺术的熏陶,整个人的气质就会与众不同。而人们通过学习茶道,可以了解到有关于茶艺、环境、诗词、历史等多种文化艺术。高校学生如果持续受这种有利环境的熏陶,自然就会以“茶人”为榜样,努力提升自我修养。4.3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学会释放自我压力高校学生的课业普遍压力较大,节奏较快。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尽快地了解到社会人才需求,融入社会大环境。品茶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从人文茶道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片空闲,体悟人生的真谛。从品茶中感悟到“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哲理,从而转化成动力,让自我的素质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4.4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茶道精神的主体就是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是钱梁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观点,其认为茶人应该“默默地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高校生活学习阶段正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时机,大学生在这个阶段会遇到许多挫折但也会有许多成长。因此,高校阶段是完善自我的一个好阶段。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茶道,可以领悟茶道中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清楚地认知自我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5结语
人文茶道在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人文茶道的教育提上日程。人文茶道只是茶文化中最精华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内容。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有所接触,必定会被茶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所吸引。我们所应当做的就是让人文茶道更广泛地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中,从而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接触到它。
参考文献
[1]付昌辉.加强横向课题研究促进高职科研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36-37.
[2]吴诗池.试论中国的茶文化———兼谈中日茶文化关系[J].农业考古,2004(02):13-26.
[3]刘悦.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培养素质奠基人生[J].陕西教育(教学),2016(4):15-16.
[4]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M].泰山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闽南茶文化 航空服务 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41-01
据调查,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中航空服务专业开设茶艺课程作为职业延展课程。但无论是相关教师或者学生多功利地看待茶艺课程,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习茶艺仅仅是为了弥补学生在应对航空公司面试时才艺不足的缺陷,有些人仅是因为某些航空公司有茶艺表演的活动而略做学习有备无患,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学会花哨或者烦琐的泡茶动作和程序即可,纯粹将茶艺当成类似某种程序化舞蹈动作的简单行为。正因为许多人对在航空服务专业开设茶艺课程,并推进茶文化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渗透并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够到位,本文将对闽南茶文化背景下开设茶艺课程的意义进行论述,并对该课程的建构提出意见。
1 航空服务专业在闽南茶文化背景下开设茶艺课程意义
1.1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展示程序性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服务技能的高标准相耦合
福建闽南地区盛产茶,闽南人对茶情有独钟,且闽南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以乌龙茶铁观音为例,其茶艺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静气、叶嘉酬宾、火煮山泉、孟臣淋漓、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韵、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尽杯谢茶,环节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体现出“纯、礼、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个动作都讲究规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服务正是航空服务人才的起码要求,同时在进行程序化的服务同时还要兼顾展示性和艺术性,这也是航空服务人才之所以成为服务行业内人才标杆的原因。通过对茶艺展示程序化的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在校内有相应的载体体会服务流程的艺术性,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程序有条不紊、准确到位艺术化地进行服务流程的展示。同时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2闽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艺气质营造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美感培养的目标相耦合
闽南茶文化重在围绕着茶元素,通过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等展示国人生活之美。以环境中的茶席之美为例,闽南茶文化讲究透过一席茶的布置有机平实、源远流长而生命力不减的方式来体现文化,把茶席当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学体现之场。茶席不仅是单纯的视觉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种种细节的妥帖安排,会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闲洁。各个因素,如品茗的时令节气、身边的一景一物、水质水温、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拣择的用那把小壶还是这只盖杯,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用心别具,但在决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每一个用心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里,最后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气质。航空服务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仅是外表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素养,对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环境的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人带来毫无做作的舒适感,把女性的柔美优雅、男士的绅士帅气演绎得恰到好处,有一种增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艺课中可以达到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气质的培养、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美境”的创新能力。
1.3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礼仪要求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礼仪的高要求相耦合
礼仪是茶艺的核心部分。闽南传统茶道表演其实就是待人迎客的过程,它每一个环节都寓意着一种东方待客礼节。而服务礼仪更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这两者的耦合之处更是不言而喻。
2 关于航空服务专业中茶艺课程的相关建议
篇3
茶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茶文化亦随其发展而衍生。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亦越来越丰富和深刻,所涉及到的领域亦越来越多。其中,茶文化的德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茶文化德育不同于普通德育课程,其内容更丰富,也更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大学思想教育中开展茶文化课程,既是丰富德育课程的体现,也是推广、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茶文化;德育;大学思想教育;影响
中国的茶文化蕴含很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思想,并且还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内涵,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于历史而言,茶文化因岁月的沉淀而彰显出厚重的历史感;于大众而言,茶文化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不管是对诚信等优秀品质的影响,还是基于高雅的艺术与人们的精神追求,茶文化既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又有德育的作用。通过茶文化中的德育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人格、形成优秀品质的理想途径。在大学教学中,常常会以茶文化作为选修课程,将茶文化教学充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德育工作。
1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思想教育的影响
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学资源。唐代陆羽的《茶经》就有记载,茶因其“性俭”而适宜“精行俭德”的人。在《茶十德》中,也有关于茶的功德记载,其中包含着茶礼、茶道等博大精深的学问。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骚客以茶寄情,修身养性,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品茶既是一种高雅的消遣方式,也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态度,即以茶明志,彰显茶德。关于茶文化的德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历经岁月的打磨后,今天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瑰宝。许多人研究茶文化,深深被茶文化所吸引,在茶文化的领域里,探索各种各样的哲理、知识、艺术以及文化,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茶文化的理论具有广泛的渊源,而且包含多种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并且在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内均有诸多渗透,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茶文化中的茶道和茶人精神则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值得人们去继承和发扬。在大学思想教育中普及茶文化,则可以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1.2激发民族自豪感
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最初的发现一路走到今天,茶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各地人最喜欢的饮品之一。许多国家的茶文化都是通过中国的茶叶流传至世界而逐渐形成的,因此,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西方人由于酷爱喝茶,因此大大减少了酗酒的几率,身体更加健康,茶的保健功效亦毋庸置疑。中国的茶叶种类甚多,而且口味地道,质量上乘,多远销海内外,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世界因茶而精彩,中国因茶而自豪。
1.3修身养性
人们喜欢品茶,不仅是由于茶的味道,而且还因为茶可以提神,使人可以更加精力充沛。茶本源于自然,品茶则是一种与自然的交流。中国的茶道十分受到道家推崇,讲究天人合一,饮一杯茶,感悟人生。人生亦如这一杯茶般,有从热转凉的过程,也如这茶叶般起起伏伏,荡气回肠。许多失败都是暂时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要有成功的信念和奋斗的意识。这就是茶的修身养性,也十分适合在大学教育中开展,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坚定意志,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1.4陶冶情操
茶作为大众喜欢的饮品,其意义已不单单是一种饮品或保健品,而是以一种更加高级的形式出现。通过品茶来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拥有更高的品味,无疑是很多人的向往。实际上,茶与中国的诸多领域学科息息相关,四通八达。君子饮茶,更能彰显翩翩君子之风;认真品茶,细细回味,亦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灵。品茶即品人生,缔造精彩的人生与高尚的人品分不开,茶之美德,恰恰是人之品德的最佳体现。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离不开茶文化,通过茶文化陶冶情操,形成纯洁、高尚的人性。
1.5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多人不怪”。茶文化中的茶礼是一门学问,也是礼仪中的精髓。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好客之道,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关于泡茶有许多礼数,水好、茶好是关键,奉茶的茶具也通常十分精美,与茶叶的质量相得益彰。而且,如何端茶,倒茶也关系到礼貌。中国的茶礼是一种人情往来,也是修养的体现,与做人息息相关。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开展茶文化教育,是提倡大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端茶、泡茶等一系列知识,使学生逐步养成谦谦君子作风,文明有礼。
2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通过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茶文化包罗万象,如何有效促进思想教育,尚需要有针对性进行开展,方能逐渐形成效果。现代大学生很有主见,而且十分有个性,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与行为,但如果缺乏良好的德育教育,则会很容易走弯路。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将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有效开展,方可见效。
2.1设置茶文化课程
在高校教学之中,可以设置茶文化课程,以选修的方式供学生学习与参考。教师在课堂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茶文化知识一一陈述,因此,为了使学生尽快对茶文化课程充满兴趣,教师可以从茶的起源讲解,沿着历史的脉搏一一进行。当学生对茶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茶有进一步的了解,比如推荐学生看与茶有关的典故,文学作品,诗歌,茶叶知识等等,使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
2.2设立茶文化实践基地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对于茶文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论知识得到了丰富与完善,那么就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立实践基地,使学生对茶文化的掌握更加深刻。高校可以设立茶艺培训中心,或开设茶馆,学生以勤工助学的方式在茶馆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充分施展。在纯净的校园中开设茶馆比较创新,既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普及,又可以使更多学生得到锻炼。
2.3大学生开展茶文化的调查和研究
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开展茶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不同层次的茶文化调查研究。如有的学生可以针对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有的可以针对茶品牌推广,有的可以针对茶文化的风俗习惯,有的可以针对茶中国茶文化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等研究。不管是何种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茶文化调查研究时,都可以结合专业的特点与自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
2.4组织茶文化社团表演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使大学生对于茶文化领悟得更加深刻,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茶文化社团和表演,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活跃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和表演中掌握茶文化,熟练运用茶文化。关于表演,可设定茶艺表演,学生身着漂亮的茶艺服饰,进行茶艺表演,既可以展现自身才华,还可以使学生对茶文化的探索与追求更加执着。
2.5设立校园茶文化周
在校园中积极推行、普及茶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使茶文化常态化。在校园中设立茶文化周,使大学生可以学习茶文化知识,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讲座,培训,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了解茶文化的辉煌历史与现状,以及茶文化在世界的位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宣传茶的保健知识,使学生养成品茶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身体更加健康。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的茶文化社团中,通过表演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亲自体会到茶文化的巨大魅力。组织学生进行品茶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茶之修身养性,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寻找品茶的意义,感悟人生真谛。通过品读茶文学作品和音乐,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可以使学生拥有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需要各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在众多教育中,“德”无疑是最重要的。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是在课堂中机械灌输,鲜有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而茶文化课程却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得到新的诠释,其中的德育功能既丰富又新颖,而且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可以使学生对茶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学校在大力弘扬茶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茶文化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使大学生真正得到教育,修身养性,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吴红英,朱红英.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农业考古,2010(5):11-14.
[2]颜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J].枣庄学院学报,2012(4):89-92.
[3]孙传新,陈锋,杨洋等.试论生活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以生活德育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0):962-965.
[4]古力泥沙•麻木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166-167.
[5]李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研究进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4(6):13-23.
[6]董同彬.文化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J].成人教育,2011(12):102-103.
[7]郑小红.略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经济师,2008(2):118-119.
篇4
产自中国的茶自16世纪传至欧洲以后,在短短的100年间,迅速风靡世界。
到了今天,如果要问,遍及全球,哪种饮品最为盛行?不疑有它,茶与咖啡而已。
茶与咖啡,无疑是21世纪的主流饮品,其二者均具有提神醒脑之功能,但茶叶中咖啡因的含量仅相当于咖啡的一半。从健康角度而论,茶,更胜一筹。健康饮品
茶之所以盛行,很大因素源于它的健康。
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茶叶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在简单的茶叶叶片中,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脂质、有机酸等有机化合物达450多种,钾、钠、镁、铜等无机营养元素亦有28种,且组合比例十分协调。
茶叶特有的茶黄素能够降低现代人闻之色变的胆固醇;茶叶中的儿茶素能够瘦身减肥;茶叶中的茶多酚在抗氧化、抗菌、抗辐射、抗肿瘤等方面效果显著,并有很强的降脂功能,甚至还可以有效保护毛细血管,利于人体血管的舒张,起到预防心血管病的作用。所有这些,想必都是现代人极其欢迎的。其他的,比如提神、解乏、防暑降温,解渴生津等,可能就是许多饮品兼而有之的了。
故常饮茶,不仅美容瘦身,还能使人体内的各种机能得以协调,提高身体防病抗病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材料显示,人类长寿的奥秘之一就是“多茶少烟”。
目前,全球约60个国家种植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茶叶消费习惯,20多亿人钟情茶饮。
中国茶
经常做茶叶进出口的人都很有体会,茶在除中国外的很多国家,不过是一健康饮品,追求的是其中所含的对身体有益元素,对于其种类及品质,要求并不多。但在中国,茶除其具象因素外,对其形而上的东东西西,似乎谋求得更多。
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是一中国符号。
中国之茶,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相随而来,自然历史悠久。
茶圣陆羽在其《茶经》里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但陆羽之据,源于成书于汉后的《神农食经》,并不足以为信。因而,对于此,就如视开天、女娲造人般,当做一美好传说好了。
在我国云南,至今仍有一株树龄已达27口。多年的野生茶树茁壮成长着,但是不是已被人类有意识地食用了这么多年,就不甚了解了。据说,在西周时,茶就已被种植并做药用,但后人一直没有发现可确切考证的文字资料。能让我们确切所知的文字记载应该是西汉时期王褒的《僮约》,之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
研究过中国文字的都知道,秦统一中国以前,各诸侯国文字并不统一,因此,于茶,亦是同物异名,“茶”、“茶”均有。直至陆羽,才在《茶经》中将之统一成“茶”,统一读音,统一书写。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发现了一幅迄今为止最早以茶为主题的帛画,命名为《敬茶仕女图》,说明当时饮茶已经成为风尚。
饮茶虽在汉时已成风尚,但怎样饮,恐怕还没有人说得清楚。
据考,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后发展到生煮羹饮。三国时,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即将采来的叶子做成饼,然后晒干或烘干,这应该算是制茶工艺的萌芽吧。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关于茶的记载日益增多,并出现了以茶为主题的文赋,甚至还对煮茶的水进行了研究。至唐,随着佛教的日渐兴盛,饮茶之风也大盛起来,并由在寺庙里长大的弃儿陆羽酝酿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从此以后,茶便从以前粗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达成了文人雅士的理想境界。
我国传统茶学经过汉代的起源,唐代的第一次提升,宋代的进一步人文精化,明代及清代早期的发掘中兴,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所以,茶史上向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
在制茶方面,亦从发现野生茶树,到种植药用,再到团茶、饼茶、散茶;从蒸青绿茶、炒制绿茶,再到绿、白、青、红、黄、黑六大茶系;从釜煮茶汤、汤钵点茶,再到紫砂小壶工夫杯;从纯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中国茶经历了悠长复杂的变革,终于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庞大茶学体系。
饮茶
饮茶,说的雅点,其实就是喝茶。
在西方,喝茶向来就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即使是足够浪漫的维多利亚式下午茶,也不过是简单的袋泡茶再加上秀美的庭院、手工编织的桌布、精美的茶具、优雅的女人等。英国立顿公司近些年来开发出一种可三面受水的金字塔形立体茶包。据说,入水时,它可以随着水流优美地旋转。但无论它的旋转怎样优美,比起国人的饮茶风尚来,说小巫见大巫,差强人意,说天高地远,未免显得有点狂妄。
我们的国人怎样喝茶,由于历史太过漫长,差异极大,实在需要分成几个阶段。
在唐以前,在我们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因地区差异,饮茶方式也肯定有所不同,但主流的方式应该是茶汤。这茶汤绝对是真正的汤,除在锅里煎茶外,还要在茶中加入盐、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即使到了唐代,饮茶已经成了上至皇宫贵族、文人雅客,下至普通僧侣、农夫走卒的日常饮品,饮用方式因阶层的不同也大有差异,但往茶里加盐,这一点,似乎是共通的。
在唐代,茶已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之分,采用的多是煮茶法。陆羽在其《茶经》中所描述的制茶、饮茶方式,即是以当时最为盛行的饼茶为例,工序繁复,对象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产阶级,饮用方法自也由隋前的解渴式粗放饮法发展成了细煎慢啜式的品饮。
《清平调三首》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后,大文豪诗性大发,挥笔而就的千古名篇。从中可知,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程序繁多,备器、赏饼、炙茶、碾茶、筛茶、煎水、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等,非有闲之人,恐怕无法静下心来,专注地完成如此雅趣,就为喝一杯茶。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已经出现了“点茶法”,至宋,大行。
“点茶法”已不再需要釜煮茶汤,只须将碾好的茶末置于茶盏,先用少量沸水调成茶膏,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击拂茶筅,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点茶到了一定高度后,可以在注水的过程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有甚者还可组合成一首绝句,成了宋时僧人、雅客、士大夫等“斗茶”的主要内容。
明代初年,朱元璋罢龙团凤饼,改贡芽茶,散茶不仅成为主流,制作方式也由蒸青改进成了炒青、晒青和烘青。如此一来,点茶自然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今天常用的冲泡方式,宜兴紫砂小壶也由此声名鹊起。
随着散茶的兴盛,制茶工艺也随之不断发展,由最初单纯的绿茶发展到了红茶、乌龙、白茶、黄茶、黑茶、普洱等并举之局面,其各种茶类全然不同的冲泡方式恐怕也不是习惯了袋泡茶的西方人所能想象的。
品茶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那便成了品。品茶已不再以饮为主,而成了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娱乐方式。
在我国历史上,晚唐和北宋是传统社会的一大转折点,大批世俗知识分子登上社会舞台。他们没有魏晋的思辨和盛唐的热情,满足于社会现状和既得利益,尤其注重生活的艺术化,因此,饮茶这一人体基本生理需求也被他们演绎得极其精致起来。
“翼而飞,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虽陆羽即已提出不能仅将茶视为解渴之物,但其要求不过是“荡昏寐”。
煮山水问,香韵绕云天。宋时,品茶已成一大雅之事,一定要讲求意境。
南宋理学家朱熹青年时代曾戒酒以茶修身明德,终生粗茶淡饭。在武夷山生活了50年,授徒讲学,聚友著述之余,即以茶论道,斗茶品茗,不仅写下不少咏茶诗篇,还亲自种茶、制茶、烹茶、品茶,并别出心裁地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半山的溪石上凿灶煮茶,吟诗记趣。如今朱熹所遗石灶犹在,宛如仍有茶香细袅。
到了明代,对于品茶,格调提得就更高了一步。明代文人陆树声在其《花寮记》中将这样一些场景与品茶相配: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茶未饮而意趣盎然。
而明代的冯可宾更是不再满足于品茶之中的风花雪月,在《茶笺》提出了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
“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不仅设定了环境,更是对品茗之人、所伴随之事项提出了明确要求,慎而重之地将之融入了文化范畴。
饮茶之意在解渴,品茶之意在得趣。茶,大多时候饮茶不过就是一个寻趣的名头罢了。
浸润于道
中国人,自古以来,喜爱以物喻志,并将之上升到精神的高度,玉、竹均属此类。茶,这在西方人看来不过是解渴、养生之保健饮料,在中国文人心中,早已将之上升到了道的高度。
说起茶之道,很多人率先在脑子里浮现的或许是日本的茶道,但愚以为,日之茶道,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美的宗教,与国人之茶道有着迥然不同之意。
在中国,形而上者谓之道,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比如说,陆羽的忘年之交,高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世使君》中所写的“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如此之境界,又怎能是一“茶”宇所涵盖得了的?
我国历史上的宋代,绝对是一相当特殊的历史时期。外有诸强虎视眈眈,内又国力贫弱,按理,属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应整日忧心忡忡、一心扑到政事上才是。可恰恰相反,这一时期却是我国文化史上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且极其精致的时期,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哲学、杂耍,都做得美轮美奂。对于其所钟爱的饮茶之道,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逸士散人,不仅要将茶文化琢磨得玲珑剔透,更要着实认真地研究其物质功效和精神内涵,将之提升到一种形神兼备的无上境界,并要从中品味出一番理趣兼善的真谛来。
这样的人与事很多,论茶的大作更可称得上蔚为大观,但实因篇幅所限,就举一个例子。
宋徽宗赵佶在其《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短短的几句话,清、和、淡、洁、韵、静,莫不道来。
当然,宋以后,以茶修心养性、体悟真道之人、之文仍有很多,但窃以为,微宗这史来最耐人琢磨的皇帝,已将茶之道论到极处了。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现代人,为了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像古人那种“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的闲情雅致,显然难得有时间、有心境去体会,想喝茶,甚至烧水冲泡都不用,开瓶即饮。然而,喝茶与品茶毕竟不是一回事,品茶与浸润于茶道之中,以茶道推及人道,更是还有一番不短的距离。
篇5
冯建华是个有意思的老北京人,一口京片子,随时能引经据典把人说得一愣。在他眼里,世间万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您看不开,就是因为没放下,您说对不?”他一笑呵呵,手里的两个铁核桃就转得飞快,笑容里闪过一丝慧黠。
曾经茶馆的日子
20世纪90年代,在冯建华眼里,是一段值得纪念的日子,那时候,北京的茶馆业正方兴未艾。“我说的茶馆,可不是现今连唱卡拉OK带搓澡的那些四不像,而是真正老北京的茶馆,是集传统文化、民俗小吃、品茶看戏、社会交往为一体的休闲地方,来的都是好文化这一口的客人,多是二环里土生土长的北京爷们。就像我,祖上打乾隆中叶到的城里,打小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哪儿有好玩好看招人乐的,我都门清。”
冯建华不无遗憾地回忆过去:二十年前,崇文门还是一片低矮的平房,一直往北走才能看到当时还算高耸的哈德门饭店、新侨饭店和同仁医院,自然也有购物的好去处,但不是新世界百货,而是崇文门菜市场;两广路也还不存在,只是一条条狭窄的街道串在广安门和广渠门之间,行人必须小心翼翼地走,不然从某条胡同飞出来的自行车会把你撞个正着;那时候的永定门只有一条简单的过河桥,两边都是狭窄的通道,而东便门的城墙还很破败,也没有城墙下长长的草坪;绕过鼓楼站到后海的银锭桥上,仍然可以观山,因为海淀还没有今天的中关村这些园区,连“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都还能在胡同里听见。总而言之,那是一个不算现代化,但挺北京的北京。
“那时候北京的茶馆,出现了四大家,有尹盛喜先生的老舍茶馆,有段云松先生的五福茶馆,有我冯建华的京味茶馆,再加上后来的天桥乐茶园,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的茶客。就说我们京味茶馆吧,那是个什么场面?总共不过一百平方米的屋子里,十来张桌子,却挤了有一百多号人,连柜台里都站了人,我自个儿就只好上过道里待着。”冯建华一乐,眼神却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十多年前的自己:1996年,刚刚三十来岁的冯建华,辞去了机关工作,通过一位北京晚报的朋友介绍,在当时西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旁,租了两间房子。当年的3月26日,京味茶馆开张,很快就成了京城茶客们喜欢聚齐儿的地方。做了掌柜的冯建华,终日里戴着一副旧式黑框眼镜,身着褐色或蓝色棉布长衫,见人进来就领着中式短打扮的小伙计高声招呼:“里边请吧您呐!”活脱脱一个老舍笔下的茶馆大当家形象。为开这家茶馆,冯建华可没少下功夫,他从17岁起就拜师学艺,所以一招一式,都还原了老北京传统茶馆的套路。无论是茶馆的摆设还是掌柜、伙计们的打扮,乃至茶具茶食,再到服务方式,无不再现了老北京茶馆的风情。
京味茶馆的红火,首先是因它的文艺气息浓厚。这里经常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比如纪念京剧老家谭鑫培先生、肖长华先生的聚会,比如迎中秋的曲艺晚会等等,另外每逢周二,茶馆里都会有一场“子弟八角鼓”票房,会邀请许多著名艺术家和票友同台互动。也因此,在冯建华的茶馆里,经常能见到一些梨园行和民俗界的知名学者、专家,如刘曾复、刘乃崇、崔琦、周桓、孙岳、高宝贤、刘嵩昆、崔普权等。冯建华十分尊敬这些老前辈,同时他也不断练习相声、双簧等传统技艺,并有了“小茶房”的艺名。有时候为了娱乐,他自己也上台玩一把,结果逗个满堂彩。而最让冯建华感到拔份儿的事是,京味茶馆是后第一家恢复了传统相声大会和“灯晚儿评书”表演的京城茶馆。
这红火的第二条原因,是冯建华的善于经营得人缘。他认识茶馆的每位熟客,有客登门,立马招呼伙计用烧得热热的茶水,给人先沏上一壶香片;客人在京味茶馆一进门,便可见亲切的八仙桌和长条板凳,以及民国年间的招贴画。茶馆东南角是个电茶炉,西南角是柜台,柜台上摆着十来样茶食,有炒花生、咸瓜子、大杏干、木樨枣、葡萄干、柿饼儿、酥蚕豆等,任人随意挑选。最绝的是,一到夏天,茶馆自制的冰镇酸梅汤和玫瑰露,总让前来光顾的茶客直呼过瘾—做玫瑰露的糖玫瑰,是京西妙峰山的特产,醇香馥郁,做出的玫瑰露汤色红润,喝上一口,让人香透唇舌、流连忘返。而直到如今的大众点评网上,都还有年轻的顾客谈起京味茶馆:“小时候,老跟着爷爷去京味茶馆听相声,最忘不了那儿的冰镇酸梅汤,那个味正啊,到现在想起来腮帮子还透着股子酸甜。”
尽管生意红火,京味茶馆却依旧坚持它亲民的价格:听一下午的相声曲艺,才交两块钱;沏一杯普通花茶,三五块钱;还有许多老人自带茶杯和茶叶,就添茶馆里的开水,喝上一整天,才一块钱。因为冯建华觉得,人生在世的最大目的,不应该是为了钱,而是人活着,得有个精神头儿,爽爽利利、大大方方地奔着理想去干,心里才会塌实。“咱有咱的活法、咱有咱的乐,我不跟别人比,那比不了,也没法比。”坐在我面前的冯建华,特认真地说。
曾经红火的一切,在2000年时突然戛然而止:那一年,因为中国书店的上层发生了变动,冯建华得到房租大幅上涨的通知,这之后,他与新上任的经理关于房租的谈判彻底破裂。冯建华一怒之下,一拍桌子摔了茶碗就走人,茶馆里所有的桌椅板凳等物件一概不要,当时就撂了挑子。“老北京人讲究的是个理儿,伤了这个理,我不能接受,我的茶客们也不会答应,我就得较这个真。”冯建华如是说。
在文化民俗中呐喊
离开了京味茶馆,冯建华的日子依旧没消停。十几年来,他一直奔走于全国各地,考察并钻研民俗、佛学、茶经等各种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些活动,成了他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他现在是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师大以及人大等高校的客座教授,专门讲授老北京的民俗和茶文化。每次当他讲课时,平时空荡荡的教室就坐满了人,学生们对冯建华的妙语连珠印象十分深刻,他们会向这个高高胖胖的中年人,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而冯建华一个玩笑,就能轻松解决。
习惯收听调频87.6兆赫北京文艺电台的听众,一定记得多年前曾经风靡一时的文艺类广播节目《闲话京城》。当年因为跟梨园世家出身的主持人梁倩相识,冯建华应邀策划并主讲了一年半的《闲话京城》,一直到它改版为止。每期25分钟的节目,被冯建华说得妙趣横生,以致造成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每天一到上午10点,所有奔跑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出租车上,放的全是《闲话京城》。风里来雨里去的的哥们,成了这个节目的铁杆粉丝,甚至有人因为听得入迷,闯过了红灯还浑然不觉。这之后,他又担纲主创了《什刹海》、《北京时间》等广播和电视栏目,同样深受观众欢迎。“北京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它的一草一木我都非常熟悉,一个景能说出几个版本的传说,所以做这些节目,就熟门熟路。”冯建华说,自己在做节目时,始终坚持着文化这个“瓤子”。因为自古以来,所有类别的文化,都有其深厚的历史传承,都要经过时光不断的冲刷和磨砺,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当年他之所以能再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茶文化,能将各种掌故和风俗应用到真实的生活里,就是因为它有着实实在在的文化传承,它连接的是极其珍贵又将要断层的老北京的历史文化。
“近些年我开始四处走走,结果发现各地的传统文化缺乏保护和失传的现象极其严重。比方说安徽池州的傩舞,它有4000多年历史,源于远古时的祭祀仪式,蕴涵着极典型的社祭和宗族色彩,且深受儒、佛、道三教的渗透和影响,至今仍保持着古朴和粗犷的原始风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它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民俗文化、社会风尚和宗教演变都有一定的价值,可说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民间瑰宝。可如今它却因各种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造成演出市场的急剧萎缩,因而后继乏人,濒临危亡。 我当时看到这种情况,真是急在心里啊!”冯建华叹了一口气,他把目光投向窗外。我看到不远处的建外SOHO楼群间,林立着各种招牌,捧着iPad的年轻人正在用耳机打电话。
2009年时,冯建华向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名为《保护濒危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提案,很快就得到回复,由文化部亲自挂帅,在全国各地成立专门的办公室,登记造册这些艺术种类和艺术传承人,以挽救民族瑰宝。欣慰之余的冯建华,喝着盖碗茶咂摸出特别的清香:“我是两届农工的中央文化委员,能为保护文化起到一点小作用,我这日子就算没白过!”
冯建华自称为中国茶文化北派茶礼的传承人,对现今茶文化市场的乱局忧心忡忡:“现在很多人连茶艺和茶道还没搞清楚,就开起了茶馆。要知道,艺讲究的是表演,道讲究的是自然,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找几个漂亮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坐在店里泡茶,它就是茶道了吗?明眼人看了只能摇头。茶叶市场也是一个字—乱,‘傻子买傻子卖傻子今天赚两块’,是指不仅仅是买茶叶的消费者,就连一些茶行业内的从业人员,都缺乏专业知识和素养,导致各种怪现象发生的。一个刚学两年茶的年轻人就能当上评茶师,这可能吗?中国的茶知识深了去了,你学十年才不过入门,要想达到公正权威的评定水准,怎么也得有二十年的功力。”
篇6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茶文化开始进入外国人的视野。要想更好地传播茶文化,我们需要对茶文化英语进行规范。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然后具体分析了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提出了几点建议。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在于它讲究交际上的合作原则、交际上的礼貌原则、交际上的情境性原则等内容。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在于两点:一是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体系中;二是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服从于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选择可以尝试语言顺应导向的翻译策略、互文性导向的翻译策略等内容。
关键词:
言语交际;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交际
1引言
言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是跨文化交际最为感性的一种符号体系,是传达文化价值内涵、理念体系的一种交往实践。按照人的交往理性类型来看,跨文化交际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非言语交际方式,比如肢体语言、眼神、体距行为等;二是语言交际方式,即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语言对话实现交际目的的交际方式。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华部分,集中性地体现着我国传统社会的生活智慧、价值理念和交往法则等,即便是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德育功能、全球跨文化交际功能。自唐朝陆羽所著《茶经》诞生以来,我国茶文化正式实现了从“非语言交际”向“语言交际”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从一种生活习惯发展到了一种正式的书面理论体系,至此我国茶文化真正得以形成。基于“言语交际”的原则,作为一种“话语权表达”的方式,加强对我国茶文化的英译创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新媒体沟通技术、跨国文化交际的频繁性等的发展,我国茶文化英语的系统性创新在言语交际原则下可以获得全新的发展思路。
2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交流的本质特点之一。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言语交际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为了确保交往的成功,交往的各方需要遵循几个重要的原则:
2.1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
1959年霍斯菲尔德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中介,只是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必备要件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语言交际”只是一种符号性的交际方式,代表的只是交际的“意向表达”这样一个初始环节。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来讲,跨文化交际包含的是容括价值理念、行为立场、语言表达转换等在内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学家们认为,跨文化交际存在着一些“危险区域”,而这些危险区域是单纯的言语交际所无法克服的,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语言差异、非言语行为误解以及不正确的社会语言学态度即文化感知、文化定势、评估倾向与高度焦虑症”。因此,在言语交际下,要采取“用合适的语言讲出合适的道理,达到合适的目的”这样一种合作的原则进行交际。
2.2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
我国茶文化素来讲究“尊礼重道”,一方面将茶文化的交往层面的实践作为一种礼制的延续和实践载体,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贯彻着儒家思想讲究的“和谐”、“包容”、“尊重”等价值关怀。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实际上就是一种“和文化”的延伸,是一种尊重对方、收获赞赏、文明礼仪延伸的过程。在这方面,我们常见的礼貌原则的表现有换位思考原则、尊重分歧原则、鼓励个性原则、和而不同原则、同情原则、话语权表达平等原则等。
2.3言语交际的情境性原则
20世纪中叶以后,在语言学的基本范式中,处于相对主导地位的范式是“认知语言学”,它区别于传统的“客观语言学”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是人的理性、思维逻辑和行为的具体展现。但是由于在不同的交往共同体中人的主观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语言本身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交际符号体系,而是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地域性、情境性。或者用认知语言学的话来讲,语言交际需要将“隐喻”充分地纳入到交际中去,此处的“隐喻”指的是“从一个认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就是一种语言交际的情境性原则。
3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
在世界范围内真正能够谈到系统性、理论性、生活性阐释和实践“茶文化”的国家只有中国。现代文化结构主义认为,茶文化是一个至少包括了“精神层茶文化”、“制度层茶文化”、“行为层茶文化”和“物质层茶文化”的生态体系。在这种范畴下“茶文化英语”实际上就是一种系统地关于茶文化层次交际的体系,它既是一种表层的可观可感的文化符号体系,又是一种交往着的、实践着的动态符号体系,还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哲学符号体系。言语交际原则对于当前的茶文化英语交际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
3.1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体系中
尽管在文化层次结构上,茶文化英语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更加偏向于“行为层文化”这种类型,但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行为文化深层次上是受制于价值哲学、制度文化等内容的。因此,如果想要通过茶文化英语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让外国人对于中国茶文化产生一种系统化的认知思维,并且能够洞穿那种传统的中国古典审美意象代表的美感,就必须在宏观的视野上和理论基础上提供一种茶文化的知识体系,这就是一种“情境文化”或者说“隐喻”。
3.2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服从于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根据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茶文化英语的开展不是中华茶文化单向传播、灌输的过程,而是一种对话、合作的过程。一方面茶文化在中西文明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需要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方式开展跨文化对话;另一方面,纯粹从语言表达、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将汉字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语言的语法规律和表达规律,提供一种“语言顺应”的思路,让西方受众可以用符合他们的认知逻辑和阅读习惯、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实际上归结起来就是要确保我们的茶文化英语要服从于交际的目的,这种目的包括商务营销、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博览会等。
4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选择
言语交际不是简单的语言翻译,而是借助于语言的翻译实现更高级别的交际目的。因此,茶文化英语的翻译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的游戏,而是渗透着背景性知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的一种复杂性实践。基于上文所做的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之分析,茶文化英语在新的形势下可以尝试以下翻译策略:
4.1语言顺应导向的翻译策略
茶文化英语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是“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展开来讲就是用英语的逻辑、英语的语法、英语的表达习惯、英语的词汇搭配习惯、西方人的阅读习惯等翻译好中国的茶文化体系。对此,在语法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更多地尝试“被动句”,因为西方人在关于认知特定的科学知识、文化体系时更多地习惯用客观的、中立的、被动的、拟人化的语法结构来表达。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时态问题,在翻译茶学典籍时,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例如,“饮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而茶具是构成中国茶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将其翻译为“TeadrinkinghasbeenamaterialaswellasamentalactivityinChineseculturaltradition,andtheteasetisamajorcomponentofChineseteaculture”。
4.2互文性导向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学中,“互文性”代表了一种背景性知识、情境性元素的深刻植入,是一种知识脉络在语言上的延伸,可以帮助受众尽可能全面地加深对茶文化交际的认知效果。例如,我们现在茶文化中所有的茶道技艺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茶经》、《续茶经》等经典的茶学著作,这些典故性的知识互相之间存在着“引用”或“被引用”的关联,这就是一种互文性。因此,在当前我们创新茶文化英语表达方面,尽管可以存在大量的新型衍生词汇,但是在知识的体系上要遵循互文性的翻译策略,综合采用诸如“增译法”的策略等开展翻译。“通过拓宽信道容量的方法增加对文化背景的解释性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和领悟”。例如,在关于茶文化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的翻译中,西方受众并不明白“何为阴阳五行”,这就需要我们增加和补充这方面的内容,让他们明白茶文化究竟是如何贯彻着自然平衡、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的。毕竟言语交际原则在本质上受不同的交流主体的主观认知、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影响,这一点对于改善我们的茶文化英语交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慧丽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2]王蒙,陈炼,宋露茜.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商务英语隐喻词块汉译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28-130.
[3]肖小月,彭华.非语言交际下的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3(3):346-348.
篇7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 美术教育 感性教育 创造力 特色
日本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不仅重视数理化这样的知识性教育,同样重视音乐、美术这样的感性教育,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笔者曾经深入日本的中小学课堂实地调查,对日本极具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感受颇多,本文结合笔者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谈谈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
一、综合了诸多外来文化精华的日本美术教育
1.以佛教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日本的美术教育
从公元6世纪中国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开始,日本美术以传播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日本的工艺、美术都具有明显的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直到9世纪初,日本美术才开始将中国文化“日本化”,在绘画、雕塑、工艺等方面形成日本的风格。14世纪后,我国的禅宗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禅是梵文的音译,意为静虑。禅宗强调通过个人修炼达到开悟、顿悟的理念被日本的武士文化所接纳,也契合了日本人心底追求安宁静谧的需求。禅宗艺术的主体是水墨画。水墨画深沉超脱的东方艺术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哲学关系,深受日本人喜爱。
日本创造性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审美理念和造型艺术,以师傅亲授、临摹、摹仿为主要手段的中国传统的作坊式、世袭式、师承式的美术教育方式也在日本得以传承,并慢慢演变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家元”式教育制度,在明治维新之前,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还是“茶道”、“花道”、“书道”、仪礼的传承都采用家元制度。
2.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引进系统化的西方学校美术教育。日本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广泛而持久的改革。有过激烈的争论,也出现过极端现象。比如:明治初年实用主义的“全面西化”,以及之后的盲目的国粹保存论;大正年间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山本鼎领导的“自由画”教育运动,推崇个性和创造性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由教育思想,但在实践中片面强调个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得到美术教育家岸田刘生等以古典美术论为依据的修正,在肯定自由画的同时,加入了传统日本画的鉴赏和临摹,弥补了山本鼎忽视传统文化的不足[1]。
经过历代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日本的美术教育思想,通过吸收、消化、改造、升华外来文化,在实践、选择、改革中与时俱进,形成了既具有现念,又保留日本传统、日本特色的美术教育。中日两国同属东方大国,日本美术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二、日本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
作为日本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学科与其他如语言、数学等学科具有完全同等的地位,美术教育的内容、方式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设定,以培育具有丰富人性与社会性,能生存于国际社会的人才为目标。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品质,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之中。
1.日本中小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美术教师除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资格之外,仍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学校有具体的校内校外进修制度,日本还有关于终身学习的法律。教师必须爱孩子、有耐心,小学教师还需要经过必要的心理测试[2]。日本学者认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办法教的,美术教学不存在任何概念化、形式化的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审美格调与个性的体现,应根据学生的理解、兴趣和技能水平,找到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题材,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并且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
2.尊重个性和自由的美术教育
日本小学设有图画工作课,中学设有美术课,内容涵盖造型游戏、绘画、立体造型活动、工艺美术、手工制作、鉴赏等方面。日本的中小学都有专用美术教室,不仅配备有美术课所需的普通材料物品,还有木工工具、泥瓦工具等劳动工具,便于学生发挥创意。具体教学中,美术教师和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正确理解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纲要的前提下,教学的内容、场所和具体形式都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比如鉴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可以选择学生自己的作品、同学的作品,也可以选择生活用品、大自然、建筑、园林,当然也可以选择名家名作。
日本的学校都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不超过30人,有一名主讲教师和至少一名助教同时上课。这样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与每一个孩子都有较多的接触,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恰当的帮助,鼓励学生坚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上美术课时,对于如何画或如何制做,用什么样的材料和工具,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以及需要达到的目的,老师都没有具体的要求,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用心灵感受,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尝试、体验、实践中思考,最后摸索出表现的方法和技巧,画自己想画的画,制作想做的东西,从中体会发现和创造的喜悦。
笔者观摩了福山市银河小学《画影子》的课。老师把学生们带出教室,孩子们可以随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描绘。有的学生选择树下的光斑,有的选择操场足球网的影子,有三五成群边讨论边画的,也有独自一人专注在自己作品里的,各不相同。而老师并不对学生作品指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而是在旁边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都画下来。学生作品完成后,由学生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七嘴八舌异常热闹。最后老师的总结,只有鼓励没有批评,对有奇怪想法的学生还大加赞赏。
让学生自由发现生活中的美,并逐渐学会用适当的造型形式表达自我的感受,培养对美术的持久兴趣,促进健康心灵的形成,这是日本美术教育所追求的。这种西方自由创作的教育理念与东方禅宗通过自我修行达到开悟的思想有着某种相似、相近或相同的意味,东西方教育思想在这里达到了融合。
3.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日本人对大和文化有着充分的自豪感。不仅日本画、日本版画、传统制作的学习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日本独特的“艺道”,比如“花道”、“茶道”、“书道”、“剑道”等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笔者观摩了银河中学的茶道课和银河小学的花道课。
在银河中学“茶道”课上,中学生采用传统跪式坐姿席地而坐,屏气凝神、神情专注,十分投入,仪态端庄、衣着整洁,沏茶、敬茶的动作优美沉稳。老师身着雅致的和服,悉心指导,虽已白发苍苍,神态动作却极为和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认真、肃穆优雅。在银河小学“花道”课上,小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尝试着使用剪刀等工具,很活跃。讲解老师将学生手中的花比作青山、流水等自然景物,教孩子将花枝剪到适当的长度、插在恰当的位置,几名助教老师在学生旁边轮流指导,气氛热烈有趣。
通过传统美术的学习和“艺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传统礼节与伦理道德,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情操,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东方艺术的精神追求,是日本培养爱国思想的有效途径。
4.综合性的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潜在范围非常广泛,日本的美术教育善于融合其他领域的知识,提倡综合化的大美术教育。比如:造型游戏中综合劳动、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制作课综合生活科学,制作既有创意又具有使用性的生活用具,让学生造型的同时,学习生活技能,感受制作的意义;对于名作的鉴赏,综合有关的历史人文知识,等等。2002年以后,日本的中小学课程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课,这一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培养积极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3],美术课的综合教育意义也可以在这里得到扩展。
日本中小学的节日制作和绘画活动最能体现美术课的综合教育意义,学生们以纪念节日为主题,绘画、制作雕塑、工艺、手工作品、影像作品等装饰教室和校园,综合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入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学生在掌握造型技巧的同时,理解节日的意义,增加民族自豪感。
5.注重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日本教育界认为,21世纪的教育必须注意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提倡合作,即使绘画这样容易由个人完成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合作,教师对作品的评价从不突出个人。日本的中小学,从不搞任何形式的评先进或等级,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最能体现合作精神的教育方式是“造型游戏”。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美术教育,最能引发学生兴趣。老师把学生们按照兴趣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想要表现的东西和表现方式。广岛立龟山南小学的2年级学生自发种水稻,从种到收历时数月,学生们用画笔、照相机和文字记录游戏的全过程。还利用废旧材料做了14件极有创意的雕塑作品,用于赶走偷吃的鸟类。最后将学生们的绘画和文字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完成了一幅长卷画。孩子们体会了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喜悦,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6.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育的整体特点是非常务实,日本美术教育家宫胁理博士提出:“要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强动手表现及接触各种材料的工艺美术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能从根本上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他的倡导得到日本议会、工会、企业和教育界人士的广泛支持[4]。日本的美术课程设置中,制作、设计、雕塑等占有较大比重。制作选题大多与社会生活相接近,比如制作生活用品、玩具、面具、学习用具等等。日本人认为手工制作要接触各种材料,使用各种工具,能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克服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现实、远离社会实践的倾向。
7.日本美术教育具有良好的环境
日本是一个很讲究形式美的国度,这一特点表现在日本国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发现身边的美术,得到艺术的熏陶。参观美术馆购买艺术品的,不仅有从事美术工作的人,也有普通百姓。日本的校园内到处都有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了自由表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另外,日本的“美术馆教育”也很有特色,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家工作室都兼有与学校合作教育的职责。学校和文化机构还经常请艺术家为学生讲课,让学生和最前卫的艺术近距离接触。
三、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普及化、系统化,至今也才30余年,各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虽然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是基于素质教育的,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体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重知识与技法,轻想象力与创造性;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方法与方式缺乏创意;等等。
我国美术基础教育研究和教学要善于学习吸收外国美术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并根据我国需求进行改造,使其为我所用;美术教师要有更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质,通过美术教育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感和创造力,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作为终极目标;要重视美术教育的综合性作用,加强美术与其他课程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完善的品格与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美术教育要在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所作为,学校美术教育课题也应该有纪念我们中华民族节日的活动;要创造美术教学的良好条件,争取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创办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要求,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有自由意识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意义,享受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 王辉宇.日本美术教育见闻[J].文艺争鸣,2008(12).
[3] 田慧生,[日]田中耕治主编.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赣文化;社会地位;教育价值
一、赣文化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赣文化是中国工人运动摇篮、人民军队摇篮、革命根据地摇篮、党的思想路线摇篮和人民共和国摇篮的创建,成就了赣文化具有红色神韵的载体,也成为当社会文化事业的核心和主体。赣文化所凝结和体现的政治品牌、教育品牌、思想品牌、道德品牌和形象品牌,又责无旁贷地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和江西崛起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文化力。具有悠久历史的赣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我们江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汲取的精华。其突出的核心文化体系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爱国主义、书院的文化精神、自强不息、文节俱高的人文精神。赣文化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区域文化系统,是江西几千年历史与现实社会发展的汇集与总合。从历史角度看,江西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事业的飞跃,哲学思潮、宗教学派空前活跃,教育事业日益昌盛,尤其是井冈山革命精神、中央苏区的光荣传统,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赣文化的教育价值
1.赣文化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认识水平
能够有力的加快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推动城市经济实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教育力量、人口动力、科技动力等的壮大。文化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自然而然就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赣文化不仅包含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所内涵的先进的文化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起着正面的积极作用。赣文化所突出的红色革命文化中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等,通过对人的品质的塑造,也会对城市形象产生重要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2.赣文化提升文化的审美意识
“瓷文化”、“茶文化”是江西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民间文化。“瓷文化”与“茶文化”不仅体现了人们的人格和品质、文化的精神与精髓,也展现出人们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的理念。例如:婺源的“茶道”文化、景德镇的“千年瓷都”文化、井冈山的红色革命文化、鄱阳湖的传统历史文化等等,已经形成了千年以来江西文化的精致华美的文化篇章,都深层次的熏陶着人们的意识与审美。
3.赣文化促进江西软实力的提升
优秀的文化资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精神支柱。赣文化是江西文化的代表,其青铜文化、道教文化、山水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陶瓷文化等,是打造与提升江西软实力的文化资源的核心。赣文化的优势就在于能有很好的:培育江西地域特色的创业理念;打造具有江西文化特的旅游品牌;塑造具有新型文化素质的江西城市形象;加快江西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打造江西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赣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精神支柱。江西省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开发投资环境,同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赣文化的发展带动了江西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与旅游相关服务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旅游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4.赣文化与江西人的理念
“瓷都”、“药都”、“江南粮仓”美名的江西,真是百业兴旺。赣文化崇尚“名”的最高化,主张“君子固穷,谋道不谋食”,“耻于利而重于名”,讲究“安贫乐道”,“孔颜乐处”。这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在市场经济时代也表现出缺乏进取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方面。赣文化也强调个人精神境界修养,提倡思想的内省,追求至善至美的虚渺理想。而赣文化则注重强调求“稳”,突出中庸和谐,回避冲突矛盾,重统一轻多样、重传统轻变革、重和谐轻竞争,重规矩轻变通,讲究“隐忍不发”、“见好就收“、以不变应万变”,求稳怕变,故土难离。
5.赣文化富含着特殊的教育价值
赣文化由古至今,经过不断的演变、传承、发扬,并在历史长河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质,其精髓(1)兼容并蓄,海纳百川;(2)才德并茂,文节俱高;(3)敦厚质朴、务实求新;(4)尊师重教、勤奋笃学等。都凸显和强调了赣文化对人才培养的教育特性,感染、激励着世人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才德兼备、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尊师重教等优秀品质。
6.赣文化推进了江西学校教育的进程
赣文化其中包含着书院文化,江西是中国书院文化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特点是:数量多、起步早、影响大,并数度“独领”。除白鹿洞书院、象山精舍外,唐代的东佳书院,五代的华林书院,宋代的雷塘书院、樱桃洞书院、盱江书院、濂溪书院、东湖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元代的慈湖书院,明代的康斋书院,石洞书院、青原会馆、正学书院、仁文书院,以至清代初年的三山讲学与清末的经训书院,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书院文化是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窗口,凝聚了江西文化的精神结晶,是其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有力地促进了江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7.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书院文化带动了江西书院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书院文化也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并成为学术文化成长的主要阵地,也逐渐成为学术、教育、学校办学发展等的潜在动力。书院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指包含着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内容和民族气节,着重强调人才培养,提倡人才必须具备“历史责任感、知识分子、修身养性、成人成才”等。
8.丰富和提高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校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精神支柱。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是学生具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质是“成人成才”的基本要求,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赣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汲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借鉴了本土文化的营养成分。形成了我国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也突出了坚忍不拔、开拓进取、团结友善、尊师重教、热爱祖国等文化特质,对于培育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支持和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钟起煌.关于赣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1996(8).
[2]文迎霞.弘扬赣文化,建设新江西[J].江西社会科学,2001(12).
[3]张劲松,蔡慧琴.基于教育视角的赣文化精神探究文迎霞[J].黑龙江史志,2008(19).
[4]吴书锋.赣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5).
篇9
关键词:英美文学;中外茶文化;地域特色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千百年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茶文化。本文从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出发,探索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特色并进行比对分析。以此促进中西方茶文化的理解传承与交融发展。
1中外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英美文学视域下的中外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不仅要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寻找寻找中外茶文化的影子与内容,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中外茶文化起源流变发展信号,与中西方茶文化发展的根源流变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以及茶文化根源流变整体的发展走向。通过探究中外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一步了解到中外茶文化对国民的生活影响与审美作用,促进中外茶文化的交融发展。
1.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颇深。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茶文化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茶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扩大和完善其原有的知识体系。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劳动经验过程中,茶叶同样中居于重要位置,不仅具有养生保健与清热解渴的功能作用,在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加工作用下形成了自成一脉的系统茶文化,对中国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
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地,西方茶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在茶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茶叶通过对外贸易与交流,将中国茶叶远销海内外。西方传统茶文化由此开始漫长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茶叶生长的环境与中国大不相同,再加上西方国家人民的饮食口味与生活习惯各有差异。因此,西方国家所喜爱流行的茶叶也与中国有所不同,西方茶文化以红茶文化为代表,吸收西方文化内涵与社会发展特色,不断地充实壮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文化体系,成为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1.3中外茶文化的根源差异
中国与外国茶文化的根源启蒙与发展历程也不同。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文化最早诞生的国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茶文化诞生于本土,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地赋予茶文化新的时代意义与内涵一脉相承,富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也体现了国民的精神风貌。外国的茶文化以中国茶叶的引进为基础,以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启蒙,并结合自身茶叶发展的区域特点与国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为依据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力推动下,让极具欧美特色的西方茶文化普及于世界各地。
2中外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英美视域下中外茶文化都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茶文化均作为各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国民所重视。关于中外茶文化的中国与英美等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在中国,茶叶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具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表达着读书人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茶叶在进入的初期阶段,茶叶是一种十分稀有罕见的物资,能满足人体多方面的物资供给需求,因此,视若珍宝,被赋予了高贵典雅的文化内涵。饮茶的习惯也为少数人所享有,因此,在饮茶是十分注重饮茶的仪式感,到后来即便茶叶的普及,这样正式的仪式规范也被保留了下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国民生活。
2.1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且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社会文化特色与社会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如,在唐朝时期饮茶文化盛行,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寻常百姓都酷爱饮茶,在这当中,僧侣十分的精通茶道,并善于将佛家思想与传统茶文化紧密结合。因此,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十分看重饮茶时的平心静气与淡泊超脱的心态,并在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哲思。中国传统茶文化受到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熏陶,并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之中逐步地深化文化内涵。
2.2西方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西方茶文化的传播发展开始于欧美国家茶文化的发展,在这当中,以英美两国的茶文化发展最为突出。西方国家十分看重下午茶,将下午茶列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早餐与晚餐一样的平常。在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有家庭用餐或是聚会时,先生、太太一同品尝精致优雅的下午茶的故事情节。由此观之,在西方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中,茶叶被赋予了高贵典雅的精神品质与富有仪式感和实用性的内涵特点。
2.3中外茶文化的流变差异
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为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的差异发展提供了依据。西方茶文化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与国民生活习惯密不可分。如,中国人酷爱绿茶,喜欢绿茶清新自然,而西方国家偏好红茶,喜欢红茶典雅精致。因此,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以绿茶为代表,而西方的茶文化主要就是红茶文化。因此,中外茶文化的流变差异不仅仅起源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而且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
3英美文学视域下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的影响
中外茶文化的发展历程都经历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渐渐形成了具有完整性的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对于中外国家生活与贸易以及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英美文学的视域观察下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到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对中外国民生活与贸易以及文化的影响。如,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茶叶常常是其中故事情节或是文学创作的座上宾。经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饮茶文化,展现了国民关于饮茶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体现了茶文化对于国民发展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
3.1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对生活的影响
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因素来源与中外国民的不同生活习惯与审美思维,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对中外国民的生活有着诸多的影响。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描写国人饮茶这一生活细节,表现国人饮茶的生活姿态与审美情趣。这体现了茶叶是国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国民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中国人饮茶品茗喜欢原汁原味,感受茶的清雅芳香,追求茶的纯真质朴。而英美等西方国家喜欢在饮茶时加入糖或牛奶,细细品味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调,营造中悠扬放松的氛围,让自己沉浸在这个享受的时刻。
3.2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对贸易的影响
茶叶贸易对于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早期发展中,茶叶便作为中国贸易发展的具有中国代表性的物品之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运输到世界各地。为我国的贸易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当土生土长的中国茶叶传入海外后,也为英美等西方国家根据地域特色种植,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下,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也作为贸易发展中带有本国独特文化的重要物资远销世界各地,促进了本国的经济贸易的发展。
3.3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对文化的影响
对于中国人而言,茶叶在一种功能性饮料的基础之上被挖掘出了更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饮茶品茗更是一种需要多方面相互配合的行为艺术。如,人们在煮茶的过程中强调时间与水温的平衡协调把握,在二者相互平衡作用之下煮出来的茶可以达到好的茶效。这就发展了中国人所倡导的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对西方人而言,注重饮茶的仪式感与实用感,饮茶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正式的礼仪,同时西方更为注重饮茶所可以满足的生活需求,这对西方文化中注重礼仪讲究实用的文化特点有着内在影响。
篇10
论文摘要:在阐述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日语文化教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做了探讨。主要从教室的配置、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材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了El语语言文化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并对日语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作了构建,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方法即:(1)传授El本语言文化知识;(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目的是使学习者透过语言看到El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一步了解El语和El本社会,为将来与El本人实际交往提供跨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交际能力。
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只要学会该语言的词汇、语法以及发音等就可以掌握该门外语。但是很多学习实践证明只掌握这些还是不能很好的和外国人进行交际的。因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仍存在各自文化上的差异,同样,在和日本人进行交际时,由于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会产生“文化冲突”。作为一名日语教育工作者,笔者就经常听到一些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抱怨,和日本人交流,不是语言层面不懂,而是对日本人的表达、想法不理解。如果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不系统学习,在和日本人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失误。当然这种能力是随着日语能力不断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同时外语能力与语言文化知识并不成正比,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并不代表了解日本语言文化。同时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与外国人交流。如果虽然会说外语,却不能和外国人顺利交流,不能不说是外语教育的失败。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引人日本语言文化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我国许多大学的日语专业强调在日语教学中要引人“文化教学”,除了从初级日语教学就融人“文化教学”外,有的还在高年级的日语教学中开设了‘旧本语言文化”选修课。我校在专业三年级下学期开设此门课程。笔者在担任此门课程教学的同时,就课程的构建作了一些思考。本文试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出发,就日本语言文化课程作一些初步探讨。并就如何开展在语言教学中引人文化教学,提出笔者的建议。
一日本语言文化课程的理论发展
首先谈一下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是一门边缘学科,与人类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等都有密切关系。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语言能力”,创立了“生成语法”。但遭到了Compell和Wales等语言学家的批评。他们在1970年抨击Chomsky“语言能力”的同时,指出“语言能力”过分强调语言的结构即语法部分,却忽视了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那一部分能力。语言学家hymes在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新概念。指出“交际能力”即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语言学家Byram指出语言文化综合教学模式应该包括语言学习、语言认知、文化认知、文化经验四个方面。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文化语言学。1995年在哈尔滨召开了我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并成立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北外胡文仲教授编写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著作,关世杰教授也著写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现在发展非常迅速,尤其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方兴未艾,一般的大学都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文化语用学”等课程。而且召开了多次跨文化交际学术研讨会。
在日语教学方面,一些研究日语教育的日本学者也强调了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例如在《日语行动论》一书中野元菊雄、加藤正信等就指出日本人的语言表达特点以及日语体现日本人行为规范方面和日语的非语言表达的特点。并统称为“日语行动论”。
在中国日语教育界,随着日语教学改革的深人,也逐步开始加强了日语的文化教学。每次中国日语教学研讨会都有一些关于日语文化教学的论文。同时一些院校也出版了一些专门研究日本文化的专集。2001年,《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对文科院校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要求。要继续锤炼语言基本功,提高日语实践能力.扩充文化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同时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宏观方面指出了我国日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注重同汇、语法以及发音教学的同时,必须引人语言文化教学。
二日语语言文化教学的开展
1课堂的布置
教室布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布置,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即:传授日本语言文化知识;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学生集体讨论和教师点评。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两种教室布置。如下图。
A教室的配置适合于第一阶段的教学即教师向学生的知识传授,因为这种教室配置适合于教师传授知识,而学生听解。
B教室的配置适合于第二第三阶段的教学即学生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以及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学习气氛自由开放。
2.教材的选定
教材的选定编辑,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具有权威性的日本学者和研究日本文化的外国学者的关于日本人论和日本文化的内容;其次,侧重文化对比,特别是把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再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突出反映日本人论和日语行动论的内容。同时笔者认为这些内容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执行,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阅读。其目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一定量的关于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内容,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阅读使学生积蓄一定量的知识,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教师的知识传授、点拨,完成对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的感性认识。教室里也可装饰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东西,如和服、茶道、花道等,以渲染气氛。
具体的教材内容如下:“(
)”内为作者。
(1)女の日本語 男の日本語 (佐佐木端之)
(2)[気の]文化論(赤爆行雄)
(3)「私中心の視点—日本語的な内と外とは何か(森田良行)
(4)日本人と中国人ここが大達(中鳩嶺雄)
(5)「缩み志向の日本人(李御率)
(6)謝らないアメリカ人すぐ謝る日本人
(7)凳話の場面、凳せられる表現一なぜ客觀的叙述がとりにくいのか(森田良行)
(8)菊と刀—恥の文化(ベネディクト、ル—ス)
(9)お辞儀について—非言語行動 立礼
(ogasawara -ryu.gr.jp/lessons/reihou/manners/basic/bow.html)
(10)受身的凳想に基つく言葉—受身で客觀性をどう示すか、(森田良行)
语言交际离不开话语的背景知识,各民族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如果脱离了语境而只从字面理解语言的意思,往往会产生文化误解。笔者就举出亲身的经历说明。在一次宴会上,我们外语学院老师聚会,因为外教是初次来到我校,还未与院领导见面。当宴会进行到一定的时候,笔者有意把外教介绍给院长,外教却这样回答:“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笔者听后产生了错觉,“今天是第一次,对,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把你介绍给院长。”而外教却没有去的迹象,这让笔者茫然无知。这之后笔者再次问到这句话到底表达什么意思时。外教回答到:“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只是一种委婉的回答,其实后面他要想说的是:“因为今天是第一次,和院长见面太唐突了,下次等我打好领带,穿好西服再见面为好。”那么,从这次交际中我们又能得到何启示呢?“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只是语言层面的意思,如果光从话面去理解,很容易产生文化上的隔阂,在场的还有一位日本人,这位外教这样说道:“如果是日本人很容易就理解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解读异文化就显得极为重要。日本社会讲究“以心伝心”,“察しの文化”的思维方法。交际过程中,对于对方的言语,往往通过捕捉“言外的信息”,以达到默契,来完成交际。但是中国人却觉得省略得太多,变得“委婉、模糊”。又如在日本家喻户晓的芭蕉的徘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在外国人看来这似乎不能产生任何美感,翻译界对此徘句也是反复研究。但似难找出合适的翻译。这是由于此徘句反映的是独特的日本文化,如果不粘和于日本文化这块土壤来进行翻译是很难做到的。从这一徘句,我们可以解读日本文化的两个信息:一是日本人的联想。其次日本人的言简意赅。所谓日本人的联想,即在日本人内部的交流中,日本人总能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到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日本人已习惯于表达方式,但在外国人看来却百思不得其解。日语还讲究言简意赅。象徘句一样仅仅5个字或7个字就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日本人的“以心伝心(いしんでんしん)”。不是通过语言的具体表达来传递信息。因此在日语教学中,讲明委婉语的言外之意,让学生体会到日本人的思维特点就很有必要。
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
学生通过小组调查、讨论,在课堂上提出了关于日语中主语省略的问题,举例指出“你叫什么名字?”(お名前は)“你几岁了?”(おいくつですか)等在日语中主语经常省略。同时谈到自己在使用日语时,常常喜欢以“我”开始,但在实际的翻译中却常常省略主语。
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调查的同时,指出日语的省略是由于日语与汉语或英语不同,是主要依靠语境来相互交际的一种语言。同时它也导致日语的“あいまい”,这种“あいまい”在日本人认为是理所当然,但是外国人却觉得“暖昧”,是因为外国人不懂得日本人的心理。例如日本人之间在邀请对方看电影、吃饭时,如果不想去,会说:“きょうはちょっと。”日本人之间就会心领神会,不再强求对方。而中国人或欧美人就会很明确地问:“你去还是不去”。所以与日本人交流会觉得日本人表达“模糊”。而日本人和外国人交流,会觉得外国人太“直率”。并同时提出了日本人的“察しの文化”和“以心伝心”的思维定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指出在许多语境下日本人之间都是通过“察才”来完成的。在日语中当面直接指出是一种没有“修养”的,而“暖昧”的表达却是一种美。
(3)教学案例三:非语言交际(お辞儀について—非言语行動 立礼)
1)传授日本语言文化知识
交际的时候除了语言交际,同时也存在非语言交际,必须注意交际时的“体态语”,例如在和日本人交际过程中,“鞠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会话教学中似乎不太重视“体态语”的教学,其实“体态语”与谈话中的话语一样重要,例如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日本人很少有见面握手的习惯,往往用低头、鞠躬来交往,这样教授学生鞠躬的交际习惯就很重要。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鞠躬”分为三种类型:低头的角度为巧度,日语叫“会积.,,在日常生活中它常常使用,或者在遇到公司同事,或碰到熟人;另外一种为30度,它一般在公共场合使用,如遇到上司或迎接客人;还有另外一种是45度,一般是道歉或者在迎接尊贵客人的时候。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常识,在日语教学中若不加以重视,在和日本人交往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教授会话课时,笔者就有亲身体会。在学习初次见面时,要求学生做角色扮演。学生虽然n里能够流利地说:“始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但是他们的姿势确是千姿百态:有的不鞠躬,甚至有的学生两手交叉。有的手插在裤兜里,可能学生是由于紧张的缘故。但是我想这种姿势如果不在学习阶段加以纠正,那学生毕业与日本人交际就会产生文化误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指出日本人的姿势:鞠躬时,男性的双手需放在两侧裤线的位置或大腿前,女性的双手则放在大腿前。鞠躬时按照123的次序1看对方2行礼3才完成。其他的例如眼神等,与欧美文化不同,鞠躬时不要老是望对方。目光应避开对方,这些“体态语”,都反映了日本文化,同时是与日本人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指出与日本人习惯上的不同,例如日本人做事讲究计划性,干什么事都有“スケジュ—ル(计划)”。例如突然去外教家,外教感到不高兴,最好要先打电话,和外教约好才行,突然造访会使对方不悦。虽然不是非语言交际,但也是语言交际以外非常重要的东西。
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
在评价学生的准备的同时,指出了解日本人的习惯同样很重要,同时指明“体态语”必须注意到一些地方。例如眼神方面,鞠躬时不要老是望对方,与欧美文化有所区别。日本人的点头与中国人的点头,日本人只是表示在听,中国人则表示同意。同时本课程主要讲述的是语言文化,其实习惯上的不同,同样很重要。通过这些点拨,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并且让文化融人到学生自己的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