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认知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管理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管理认知

篇1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山西省某地级市、河南省某地级市两地学校发放问卷,共回收专兼职教师有效问卷584份,学校管理者有效问卷209份。  

二、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研的所有中小学都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全部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其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47.85%;38.76%的学校每年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项经费投入;绝大多数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测试工具及其他设施。此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98.56%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97.63%的学校还开展了除课程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上看,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它仍不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学校并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个别学校甚至仍未开展相关工作。  

(二)中小学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构成  

如表1所示,76.20%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曾是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或有过心理辅导经历的教师分别仅占10.62%和10.79%。在兼职教师中,以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校级或中层干部为主体。调查数据显示,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的教育人员,构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体。同时,这些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普遍较短,他们的专业基础往往较为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背景  

本研究调查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专业背景、最终学位,以及是否获得了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格证书,结果如表2所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式是任教后通过继续教育和学生时代学习过的专业课,分别占37.33%和28.25%。就专业背景来说,仅有22.63%的教师有心理学背景。就学历学位而言,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者占5.74%,本科(学士)学历者占80.35%,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13.91%。此外,有26.88%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获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显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容乐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形式上,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与活动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占66.67%,其余则分别以讲授或活动为主,分别占14.88%和18.45%。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占52.37%;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个人备课,占43.47%。  

 

在接受调查的专兼职教师中,同时承担心理辅导工作的,占31.70%。这些教师中,平均每周心理辅导5人次及以下的占59.51%,6~10人次的占30.67%,10人次以上的占9.82%;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为单独面谈,占82.61%,以团体辅导或电话、网络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分别占15.53%和1.86%。此外,45.04%的教师“还以讲座或其他活动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工作绩效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从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工作支持三个方面,我们调查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从工作能力上看(见表3),35.0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水平能胜任当前的工作,34.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对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教育背景与胜任工作的自我认知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评价更高;教师的最终学历学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认知的相关不显著。  

 

从工作效果上来看(见表5),60.52%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很好,57.23%的教师认为心理辅导的效果很好。总体来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教师占95.84%。说明专兼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  

 

从工作支持上来说,76.04%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认为一般的占20.15%,认为不支持的仅有3.81%。总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学校领导也愿意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5.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十分强烈:78.58%的教师表示需要接受进一步的专门培训;这种培训需求也得到了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但是,仅有19.02%的教师能够经常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有60.07%的教师更希望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在形式上,有64.74%的教师希望能够集中培训。由此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学术交流与培训的机会远远无法满足教师的专业培训需求。  

(三)中小学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要求  

调查结果(图1)显示,中小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授课技能最受重视。  

 

图1 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  

(备注:此题可多选,因此数据相加大于100%)  

2.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责定位  

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应主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三项工作任务,占81.89%;认为需要承担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宣传两项任务,分别占8.66%和7.87%;认为仅需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的,占1.57%。可见,多项工作任务、多样化的职责范围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上,认为非常规范的有59.84%,一般的有32.28%,不够规范的有7.87%;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强度”上,认为强度很大的有35.43%,一般的有64.57%。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岗位职责、薪酬、考核情况,结果如表6所示。  

 

4.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晋升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没有特殊的优势:只有27.78%的学校领导认为“相比于一般教师岗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更容易得到晋升”,认为不确定的占57.14%。在专业培训上,66.93%的学校领导认为自己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或进修”,认为机会一般的占22.83%,认为机会较少的占10.24%。此外,有70.59%的学校领导认为“学校已建立专业体系以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  

5.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78.74%;对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82.68%。  

此外,将教师、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即心理健康教师与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基本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构成较为复杂,大部分有教授过其他课程、德育课或从事学校其他工作的经历。同时,拥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较少,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也不长,这反映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与范福林、王乃弋和王工斌(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1]  

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在授课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够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承担着心理辅导的任务,虽然辅导量有限,但与授课、其他工作相叠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并且还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2]相比国内,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通过课程普遍预防、团体活动与个人辅导相结合方式[3][4][5],并通过学校心理学家、朋辈辅导等制度来解决学生心理辅导的“供需矛盾”[6][7],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表现出了参加专业培训的强烈愿望,这一点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Whitley,Smith & Vaillancourt(2012)在综述中指出,许多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专业培训,妨碍了他们开展相关工作;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升他们处理相关问题的信心与技能。[8]此外,本研究发现,学校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教师们实际参加培训的次数却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2010年,我们曾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结果相比,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学校更多,对专兼职教师的管理也更加规范。[2]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与中职学校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例如师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低等。甚至,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和教龄长度还要低于中等职业学校。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们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重视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这反映了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的看法。然而,王智和张大均(201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等维度,与学校管理者的看法不尽相同。[9]因此,学校管理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参加调研的学校中,90%以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也有个别学校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均有担任其他课程教学的经历,而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这些教师教育背景多元,仅有少数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教龄较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和活动结合;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普遍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需求很强,并且青睐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  

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包括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宣传。参加调研的学校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普遍较为规范,有具体的工作分析、岗位描述和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文规定了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大多数参加调研的学校管理者对本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  

(二)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人事管理是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应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等相关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明确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以及职称晋升的途径,激发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政策应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倾斜,通过诸如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手段,鼓励青年人才投身该专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积累人才储备。  

篇2

关键词:护理人员;自身健康;观念

Abstract:The nursing staff is the medical activities of participants,and efficacy of the participants. They have dual roles in medical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because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and heavy work, The pressure of the nurses, cause many nurses to appear different degree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isease, death of someone in work.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nurses.

Key words:Nursing staff; Self health; Concept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亦不断增强。尤在医学模式转变和病患需求提升的现实背景下,护理人员在维系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威胁其自身健康的诸多隐患。笔者从一名基层护理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所从事的中医眼科具体工作,将如何提高护理人员自身健康的观念阐微薄识。

1 关注员工的身体健康

《内经》[1]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则身强体健。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致使多数员工在饮食及作息等方面没有规律,长此以往会导致自身代谢紊乱,造成诸多潜在的健康疾患。因此,注重员工的身体健康是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首务。

1.1合理饮食 研究表明:不规律的饮食方式是危害护理人员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2]。由于护理工作的繁重,且高频次加班,所以多数员工会出现饮食不定时、不定量的情况,其中以不食早餐最为常见。晨起空腹胆汁分泌较少,胆酸含量相对不足,致使胆固醇过饱和而形成结晶,久致胆石症。祖国医学认为:“饥饱无度则伤脾。”[3]因脾主运化,气血源生,饮食入口,须经脾脏化谷散精。倘脾运失健,气血不泽,则神疲体乏;又劳倦久耗,四肢不用,徒伤脾气,化物无力,饮食难入;或恣嗜过饱,则伤胃碍肠,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1]。《素问・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在工作中应倡导护理人员尽量做到饮食荤素、粗细、冷热、干稀等合理搭配,使得脂肪、蛋白、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均衡摄入,而且三餐定时、定量,逐步引导员工建立合理的膳食习惯。

1.2合理作息

1.2.1夜班安排 成人每天保证6~8 h睡眠是维系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反之则不利于身心健康,亦会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中医认为睡眠是阴阳消长的过程,“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4]且“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1]反之则“形乃困薄”[1];唐氏近言:“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5]若护理人员寤寐失序,则阴阳易位、气血难调,常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健忘、生斑长痘、月经不调等,并伴有神情淡漠、忧心焦虑、急躁易怒等诸多情绪改变。有报道称,当护理人员日工作量>12 h或周工作量>60 h,则有危害病人的高风险[6]。研究表明:护理人员的流失与其夜班的频率成正相关[7]。可见,长期的昼夜轮转打乱了人体的正常规律,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为此,须科学地安排夜班工作,保证员工充分的生物节律及睡眠质量。例如夜班安排工作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例如在夜班组中,遵循“传帮带”与“独思行”原则,即老员工每班1或2人,负责管理和带教工作;新员工每班2或3个分管病床。此为资质高、经验广、技术好与身体健、气血旺、精神充的有机结合,因为资质较高的老员工,她们的业务能力虽强,但考虑到年龄稍长,并在家庭中承当女儿、妻子、母亲等多重角色,夜班尽量少一些;资质稍低的员工,业务能力虽逊,但年龄较小,且无琐事牵绊,夜班稍多一些等。

1.2.2轮休安排 在医疗活动中,护理工作除执行医嘱外,也包括对患者提供身体保健、心理疏导、社会沟通等服务。新的医疗形势对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无疑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压力,许多员工常因任务重、休息少存有负面情绪。《庄子・刻意》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8]因此安排合理的轮休时间、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以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尽量做到动静互涵,劳逸适度。

2 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

心理活动是身体素质的精神标准,属于意识思维范畴。中医“三因”致病之内因,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强调不良的情志变化会影响“气”的运动,气机滞而不行,则外邪经络,内干脏腑,遂致卒疴。故有“百病生于气”之说。《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民病……意不乐,体重,烦冤”又“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善怒”[8]。可见,健康的心理活动要受内、外因素的良性支配。

2.1改善工作环境 祖国医学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构建,如《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系人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的自然界所化,因此外界环境可对人产生影响。有研究者就工作环境满意度的问题进行调查,满意者仅占13%。由此表明,工作环境对员工心理的影响不容小觑。护理人员在充满细菌、病毒、放射线等危险源浸润的环境中工作,极易产生恐慌、焦虑、厌恶、憎恨等消极情绪。对此,应建议院方改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绿化投入,同时病区购置特色壁纸、图片、画册等温馨装饰物品,使员工在工作之余,通过“赏心悦目”的效果以帮助她们排解心理重负,调整工作状态,从而使其身健心愉,良性循环。

2.2平衡个体差异

2.2.1学历差异 近年来,随着我国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高学历护理人员的比例不断提高。由于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使新的护理人员在学历与技术层面间存有差距。笔者在多年工作中总结,高学历不等同于高技能。新员工的学历高,在专业理论方面占据优势,甚者存有自负情绪。虽缺乏工作方法和技巧,羞向低学历的老员工求教,因护-患、护-护、医-护沟通失洽导致其无法正常工作,而产生消极怠工的情绪。在新的医疗体制下,高学历的护理人员升职快、加薪多,而低学历的护理人员态度好、技术高却“徒劳无功”,为此许多员工体会不到劳动价值所得,这种技术、待遇不均问题是造成新老员工心理矛盾的重要原因。为此应该举办护理人员理论和实践大温课活动,即在交班、例会、讨论等活动时集中学习,共同探讨,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理论指导、完善实践,用实践验证、充实理论。在本科室建立机动资金、搭建护理人员业务能力擂台,对于理论突出,技术过硬的员工以资奖励。同时要加强对新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之尽快加入护理人员行列。

2.2.2性格差异 性格是主观精神映射于客观物质的恒定表现,性格主导人的态度或行为。员工的性格不同,对工作质量、效率的完成也不同。在管理工作中,要掌握员工的性格差异,做到知人善用[9]。具体而言:针对活泼性格的员工应多上护理班,以阳光乐观的心态去引导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内敛性格的员工应多上办公班,以沉着谨慎的心态去完成重要的管理床位、核对医嘱等工作以减少错误的发生。同时要积极引导员工性格的转变,如外向型的员工转变为内向者,以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内向的员工转变为外向者,以避免孤僻人格的塑造。

2.3协调人际关系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时刻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倘若处理不当则出现患者不理解、医生不满意和领导批评等问题,使其对环境畏戒、对工作淡漠,以至于产生心理疾病。在日常工作中,应时刻留心员工的心理动向,时常同大家谈心,做到知所忧、念所苦、除所惑、利所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训练员工的适应和应急能力,包括护患沟通、医护交流等,以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关系的发生。

2.4注重家庭生活 在家庭生活中,一般有“男主女从”的分工原则,即男人充当养家糊口的角色;女人则为养儿育女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分工原则正在发生着变革,护理人员亦是如此。她们在工作中是骨干、精英或模范;在生活中是女儿、妻子或母亲。她们在工作与家庭的矛盾抉择中,往往忍痛割爱地选择了前者。有学者指出,工作压力过大会使家庭生活变得紧张[10]。也就是说,高负荷的工作强度使员工身心俱疲,使其缺少对家庭成员的关心,从而导致家庭气氛的紧张;因家庭生活破裂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又会对工作的精准造成威胁。为此,合理工作安排,提高员工收入,加大保障力度,努力塑建护理人员的人格归属感、家庭角色感以及社会地位感等,极力确保其家庭生活和谐美满,使其“无忧无虑”地置身于工作中。

WTO认为“健康”[11]“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正确地健康观应建立于身体和心理健康之上。在自然-社会-人的医学模式下,不但要灌输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同时更应该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情况。唯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使其更好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对实现个体价值和共体效益均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庞军,唐宏亮,杨扬,等.广西城市人口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4):40-42.

[3]华佗,吴昌国.中藏经[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7.

[4]陈新渝,马烈光.黄帝内经灵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26.

[5]唐宗海,魏武英,曹建生.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86-87.

[6]顾海英.护士睡眠不足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医学信息,2010,(10):3021-3022.

[7]HA Yurumezoglu, G kocaman. Pilot study for evidence-based nursing management: Improving the levels of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intent to leave among nurse in Turkey[J].Nursing Health Sciences, 2012,14(2):221-228.

[8]庄子著.庄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9.

[9]张宁,梁永怡,陆红,等.人性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3):85-86.

篇3

第一条为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放射工作单位及其放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单位,是指开展下列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一)放射性同位素(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源)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和废弃处理;

(二)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和维修;

(三)核燃料循环中的铀矿开采、铀矿水冶、铀的浓缩和转化、燃料制造、反应堆运行、燃料后处理和核燃料循环中的研究活动;

(四)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监测;

(五)卫生部规定的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其他活动。

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人员,是指在放射工作单位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第三条卫生部主管全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管理符合本办法和有关标准及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从业条件与培训

第五条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年满18周岁;

(二)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

(三)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

(四)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五)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第六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放射工作单位负责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为其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向为其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开展本办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三)项所列活动以及非医用加速器运行、辐照加工、射线探伤和油田测井等活动的放射工作单位,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其他放射工作单位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规定,由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格式由卫生部统一制定。

第七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方可参加相应的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

第八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放射工作人员两次培训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年,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

第九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建立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培训档案。培训档案应当包括每次培训的课程名称、培训时间、考试或考核成绩等资料。

第十条放射防护及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应当由符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条件的单位承担,培训单位可会同放射工作单位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并按照培训计划和有关规范、标准实施和考核。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每次培训的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第三章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第十一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按照有关标准执行;

(二)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三)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第十二条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应当包括:

(一)常规监测的方法和结果等相关资料;

(二)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第十三条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二)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衣物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

(三)进入辐照装置、工业探伤、放射治疗等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报警式剂量计。

第十四条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组织实施。

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工作,参加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

个人剂量监测报告应当在每个监测周期结束后1个月内送达放射工作单位,同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时间和格式,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逐级上报到卫生部。

第十七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拟定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程序和标准,组织实施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汇总分析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数据。

第四章职业健康管理

第十八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相应的放射工作。

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或者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标准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

第十九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

第二十条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对其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第二十一条对参加应急处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健康检查或者医疗救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医学随访观察。

第二十二条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自体检工作结束之日起1个月内,将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送达放射工作单位。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出具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应当客观、真实,并对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负责。

第二十四条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有可能因放射性因素导致健康损害的,应当通知放射工作单位,并及时告知放射工作人员本人。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疑似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病人应当通知放射工作人员及其所在放射工作单位,并按规定向放射工作单位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7日内,如实告知放射工作人员,并将检查结论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放射工作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安排。

第二十六条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怀孕的妇女参与应急处理和有可能造成职业性内照射的工作。哺乳期妇女在其哺乳期间应当避免接受职业性内照射。

第二十七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照射接触史;

(二)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

(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健康资料。

第二十八条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

第二十九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医疗救治和医学随访观察的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承担。

第三十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工作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第三十一条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再享受保健休假。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可以由所在单位利用休假时间安排健康疗养。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有关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

(二)放射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三)人员培训、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及其档案管理情况;

(四)《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及相关信息记录情况;

(五)放射工作人员其他职业健康权益保障情况。

第三十四条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被检查的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碍、隐瞒。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检查时,应当保守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三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违反本办法行为的举报后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三条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的;

(二)未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的;

(三)拒绝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其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

第三十八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未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条处罚。

第三十九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给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五条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

(二)个人剂量监测或者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未采取相应措施的。

第四十一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处罚:

(一)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放射工作的;

(二)安排未满18周岁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三)安排怀孕的妇女参加应急处理或者有可能造成内照射工作的,或者安排哺乳期的妇女接受职业性内照射的;

(四)安排不符合职业健康标准要求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第四十二条技术服务机构未取得资质擅自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医疗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二条处罚。

第四十三条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承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条处罚:

(一)超出资质范围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超出批准范围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

(二)未按《职业病防治法》和本办法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

篇4

【关键词】 健康体检 脂肪肝 知识调查 健康护理 对策

中国分类号:R163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84-0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因饮食结构改变,人群脂肪肝的发病逐步提高,流行趋势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通过对502名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脂肪肝相关知识的调查,了解疾病认知情况及需求,以便针对性的指导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502名2008年以来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其中男性281人、女性221人。按职业分类教师89人,医务人员92人,公务员47人,个体从业人员74人,企业员工68人,司机72人,其他人员60人。

1.2 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脂肪肝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健康保健需求、期望接受健康教育的方式等内容。调查方法为体检对象领取体检表时一并发放调查表,进行相关知识调查,调查问卷全部收回。

2 结果

2.1 体检人群不同职业脂肪肝患病及构成。调查发现502名调查对象脂肪肝患病率为10.76%,其中患病率最高的为司机为19.44%,最低位医务人员为6.52%。具体见下表1。

2.2 体检人群脂肪肝生活因素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在脂肪肝高危生活因素中,长期吸烟病例最高占26.73%,睡眠不足最低占3.30%,具体结果见下表2。

2.3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的认知调查。调查人群中对脂肪肝并发症知识不了解的最多,占35.52%;对脂肪肝预防知识知道的最多,占33.33%。具体结果见表3。

2.4 脂肪肝相关知识需求调查。调查发现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需求排序,由高到低为预防措施、生活注意事项、疾病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并发症及治疗措施。具体见下表4。

2.5 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获取方式。调查发现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最希望获得的方式为定期接受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其次为开展健康大课堂进行讲解。具体调查结果见下表5。

3讨论

3.1 脂肪肝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脂肪沉积过多的临床病例综合症。脂肪肝多发生于肥胖、过量饮酒、少动、慢性肝炎患者及中老年内分泌患者,过量饮酒、肥胖、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合理等是主要病因。体检发现人群脂肪肝患病率为10.76%,并因疾病本身的慢性迁延状态,流行趋势日趋严重,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

3.2 调查发现不良生活方式是影响脂肪肝疾病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人群中不良生活因素前三位的依次为吸烟、应酬多和长期静坐活动少。

3.3 脂肪肝作为一个流行趋势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人群对该疾病的相关发病、健康危害和预防知识普遍缺乏,是造成疾病迅速蔓延、控制不力的因素之一,反映出人群对疾病相关知识需求量大。调查发现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需求排序,由高到低为预防措施、生活注意事项、疾病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并发症及治疗措施。

3.4 调查发现体检人群对脂肪肝相关知识最希望获得的方式为定期接受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其次为开展健康大课堂进行讲解。因此开展人群定期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是早期发现并及时控制疾病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非常重要;开展大规模广泛的健康教育大课堂,宣传普及脂肪肝疾病及防治知识,是提高人群疾病认识,动员和教育广大群众共同防控这一流行趋势日益严重疾病的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预防控制手段。

参考文献

[1]陆维,陆新安,华嘉临 1317例脂肪肝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J] 江苏预防医学 2005年03期

[2]葛辉,梁银杏,曾亚辉,汤洁如 广州市企事业单位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探讨[J] 热带医学杂志 2006年08期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责任制;健康教育;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31-03

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之一就是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1]。它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自开展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我们坚持把“以患者为中心,质量为核心”的人文护理理念融入更实际具体的工作细节中,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为了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充分体现患者受益的原则,根据科室实际情况,由不同层次的护士组成护理小组,实施小组责任制的责任护士管床包干形式,职责明确,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连续、专业的优质护理服务[2]。通过人性化护理使医患关系融洽,让就医患者家属更满意。我科从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NICU实施小组责任制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经临床实践,取得好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儿,其中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10.3±1.2)d,入院的主要原发疾病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38例,新生儿吸入综合征42例,早产儿生活力低下20例。将100例新生儿患儿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方法 对照组按功能制护理模式常规宣教方法,观察组实施小组责任制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1 责任小组共同分管一组患者 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健康宣教。

1.2.1.2 在患儿入院时 管床护士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及时做好入院宣教工作,发入院宣教单,详细介绍新生儿环境、探视制度,主治医师、责任护士,收费标准[3]。当面与家长核对手镯无误后为患儿戴上手镯,在身份识别单按上患儿的脚印及家长的手印,并登记身份证号码核对确认签名。通过有效沟通使家长产生安全感。

1.2.1.3 在住院期间 每次家长送母乳和探视患儿时,管床护士及时将患儿当天的喂奶、大小便、睡眠及护理情况提供给家属,发放每日清单使家长放心,病情解释由医生沟通。

1.2.1.4 出院时 管床护士当面与家长核对手镯无误后为患儿剪去手镯,在身份识别单按上患儿的脚印及家长的手印,并登记身份证号码核对确认后签名,并给予出院宣教。

1.2.2 观察方法 两组住院5d后比较护理质量效果,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的满意度。

1.3 统计学方法

经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前,健康教育这方面护士意识淡薄,除了出、入院时作常规的宣教外,住院期间没有为患儿家属做健康教育。由于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少,容易产生误会,投诉事件时有发生,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出现纠纷时尽管护士百般解释,还是有个别患者不能理解,甚至护士受到患者家属的谩骂追打。针对这种情况,开展责任制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NICU护患沟通中至关重要。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健康教育息息相关,正确的健康教育能帮助患者身体康复,促进健康[4]。因此我们要加大护士健康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护士理论和技能水平,除了要掌握疾病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学会与患者沟通,提高法律安全意识,提高护理质量[5]。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后,实施小组责任制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增强了护士工作的责任心,根据患儿情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宣教[6]。护士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日益重视,责任护士对自己主管的床位除了完成在岗时相关的工作外,充分利用在岗时间,重点从整体责任制角度关注患者的疾病转归和住院需求,并帮助或协调解决,以保证管床护士全面掌握患者住院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在深入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对患儿平常的饮食、大小便情况、睡眠时间、哭闹情绪等方面都要为患者家属做到有针对性的讲解,给予全面的健康宣教[7]。护士主动为患儿家属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信息,针对不同疾病,有效运用通俗易懂的医疗护理知识讲解疾病,检查和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家属了解自己孩子的用药情况、检查结果、治疗效果[8]。通过有效沟通使家长掌握必要的卫生知识,正确认识疾病,对患儿的病情了解,可以消除或缓解家属因对疾病的一无所知而产生的恐惧、精神紧张、焦虑、悲观失望,能够非常乐意地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治疗。通过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不仅使其自愿接受治疗,还可以使其了解治疗的过程及危险性,从而增强患儿家属的理解,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住院期间责任护士参与医生查房、病例讨论,发现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出院前管床护士主动与医生沟通,了解患者病情进展,并掌握出院信息[9]。

患儿出院时,管床护士要到患儿床边进行身体评估,并作好注意事项交代,对患儿家属进行出院宣教,包括医疗效果、病情现状、继续用药、定期复查时间、饮食、休息、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功能锻炼、早期教育等指导,并告知科室电话号码,如有问题随时电话咨询.还有出院后我院健康指导组的上门温馨随访工作,通过这些健康教育指导,大大提高了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生、护士反馈医护患固定,工作能配合默契,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与病人安全[10]。除了用口头健康教育外,还通过边讲解边示范的形式使患儿家属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例如沐浴、口腔护理、脐部护理、抚触等[11]。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患儿家属都比较关注,你细心的一个抚摸、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语言、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问候都能影响患者家属对我们医护的态度,这需要我们的不懈的努力,长期的坚持,从个人到整体,从被动到主动,从点到面,从表面到深层,转变服务观念,发自内心的热情服务,做到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把自己置身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上,才能为患者提供真正的人性化护理。每一个护士都有自己负责的患者,以护理组长为核心,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并促进护士对护理业务知识、专科知识、专科技能及沟通技巧等进行不断学习[12]。通过责任制管理,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发挥了护士工作的自主能动性和潜力,提升了护士职业价值,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发展[13]。

[参考文献]

[1] 李丽,张立新.为了病人的满意,为了天使的微笑[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6):7.

[2] 冯志仙.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0):15-17.

[3] 郭玉美,欧阳永池.浅谈新生儿监护室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7):83-84.

[4] 唐秀丽.健康教育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0):116.

[5] 徐丽,王艳丽.护理健康教育所面临问题的思考[J].心理医生,2012,2(10):162.

[6] 张燕,陈苗.健康教育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7):2337-2338.

[7] 曾小婷,张悦,李成剑.责任制健康教育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1093-1096.

[8] 李庆萍.健康教育护理路径管理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53-55.

[9] 王引侠,冯小菊,张亚军,等.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683-684.

[10] 白艳玲,钟佩红,马锦萍,等.床位包干床边工作站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3):368-371.

[11] 崔国峰,朱便茹,徐美桃.健康教育理念在冠心病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1):77-78

[12] 黄娇,张维燕,李文强,等.护士分层级管理及大包干责任制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8):56-57.

篇6

关键词: 人文关怀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 人文关怀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思想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突破性探索。

在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今天,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现实存在、情感、价值、命运,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发展趋势的关注。在强调实践与技能教学的高职院校,人文关怀更是一个重要的添加剂,充分地深入到教育教学中。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在校学习阶段是一名高职学生一生中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人生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高职教育高速发展之时,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就像是肥料和植物的关系:人文关怀必然要深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又需要人文关怀来“吸取养料,茁壮成长”。

二、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以及市场力量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高校在校生的主体结构已实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高职学生已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人群。

在2009年10月初,对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556名09级高职新生进行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普查和SCL-90(90项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约有19.16%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其SCL-90得分比全国常模低。而心理状况问题发生率较高的因子依次是以强迫症状、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

高职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既有着青年人相同的个性特点,又有着不同的心理特质。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自卑、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等,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就会出现失常问题。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了高职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然后,各个高职院校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其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但缺乏行为化,呼吁个性化。

在高职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已经开始普及。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特殊的课程课程化?还是行为化、个性化?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现今,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做一门辅修课程、选修课程,甚至是通过课外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缺乏专业知识、课程缺乏系统安排和设计、上课条件简陋、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乏味等,让高职学生产生无所谓乃至厌烦情绪,如此单一的课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弊没有利,缺乏行为化和个性化。

行为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将理论知识付诸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摆脱阴影,离开怪圈,实现自我。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的特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应趋于多样性、传递性。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吸引力。高职院校可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高职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开展例如团队辅导、参观、竞赛、联欢、交流、调研等多样化、情感传递性强的活动,充分让高职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相互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3.专业的心理咨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密切关联,现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均为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都身兼多职,不仅肩杠着其他繁杂的学生工作的压力,甚至更多的还承载着教学、科研等其他领域的学术压力。这就意味着心理咨询在现今高职院校的专业性稀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都仅仅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说话聊天,通过交流就可以对来访者的行为进行引导。

虽然心理咨询主要通过话语的形式进行交流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说话聊天并非是心理咨询的代名词。心理咨询是一种以保密为首要原则的人性化、个人化、内涵化的倾诉与聆听过程,并且必须在正式的心理咨询室中进行,使咨询者深切感受到平等、信任与认同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

四、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人文关怀的途径

首先,加强学生“校园归属感”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谐校园是当今社会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只有在这样的和谐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学习氛围中,学生在校才会有“归属感”,才会以校为家。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求学成才服务的思想,创造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做到思想上关心到位,情感上关怀到位,增加相互间的沟通,使学生逐步形成校园责任感意识。

其次,深入学生家庭,探究学生心灵,与学生共成长。每个学生,都有着一个或许幸福美满,或许悲惨不幸的家庭。然后每个家庭背后,必定隐藏着从小根深蒂固的家庭环境教育与影响。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深入学生家庭,与学生一起拾起童年的美好回忆,共同成长。一般来说,高职学生会因为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或者高考失利,又承受着家庭的责怪,亲朋好友的惋惜,别人的轻视,所以不少人在心理上一直有种自卑心态。这种心态是学生在长期以来的家庭、社会环境中造成的。如何摈弃这种来自于周围环境压力的心理问题?在挖掘自身的优点,寻找童年时快乐的记忆,找回自信的同时,要合理定位,体验成功的喜悦。

再次,利用网络这项日常化高科技,融于学生群体之中,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90后高职学生的代沟差异。在如今社会网络化飞速发展的时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应顺应时代的节奏,融到QQ、BLOG、空间日志、校内网等流行网络中去,及时挖掘学生动态信息,融于学生群体之中。

最后,关注高职学生内心真正需求,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使高职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在社会越来越体现自主性的今天,没有了毕业“包分配”,又在全球金融危机等这样的不利形势下,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的内心真正需求,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及行为,适当调节其心理平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理解学生,才能真正摸清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问题。

参考文献:

[1]余小茅.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另一种思考[J].教育科学,2002.

[2]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

[3]王凯.我院高职学生素质分析及心理健康辅导方法的实践与探索[EB/OL].202.43217.123/seqrch/cache.

[4]谢念湘,谢东东.谈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02.

篇7

心理健康教育;元认知观点;应用

元认知,就是自我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以下是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视、且在实践中反复强调的元认知问题及其观点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它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其他学习能力也有重大指导意义

1.认知的个体差异

元认知观点。面对一个同样的事件和问题,不同的人其认识是不相同的,这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正常的。

从认知心理角度看,认知是人情感和行为的中介,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事件的认识和解释。良好的认知给人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体验及行为,认知曲解则能引起明显的负性情感和行为。

人们对待事件的的认知和看法,在法律框架下,应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必须明白,你可以有发言权,切不可不给别人的发言权。[1.2]

观点的应用。对任何事件或问题存在认知的差异是普遍的,正常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必过分强求对某一问题的完全一致,也更不必要为某问题去争论不休:“争论”是表达各自的认知和观点,目的是达到认知的提升,而绝不是你我的输赢;争论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和方式,而绝不是建立矛盾、仇恨和泄私愤,甚而成为相互人生攻击的途径和理由。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体,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去要求他人。在生活中,一个人的认知是可以改变的,但也是不可急于求成的,因为这种改变必须是他自己的灵魂深处发生变化。

如果能在以上这样一种元认知状态下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大公司、小团队、我们的学习班级、学生宿舍内部都会出现一派和谐景象,人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积极性就会大大地高涨。

2.知曲解

元认知观点。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是人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推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不同的人因其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评价模式,并在认识事物和对事物的反映过程中能动地表现出来。

曲解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发生了偏离,歪曲了原意,作出了错误的解释或理解。

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原则,我们对待他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对待客观事物或事件都不可能完全理解或是与实际完全一致,而可能的是有一定差距和偏离,这就形成了曲解。

平时的语言交际、学习读书中的阅读理解也是明示-推理过程。通过该种手段的阐释,从中选出最佳的理解、最佳的判别,尽力避免认知曲解。

常见的认知曲解,最主要的有10种:①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只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②任意推断。缺乏事实根据,草草下结论。③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做结论。④过度引申。在一个小失误基础上,就做出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⑤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如盲目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或贬低自己成绩和优点。⑥个人化。自己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⑦选择性消极注视。只选择消极的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以偏概全。⑧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如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是失败者。⑨必须倾向。常用“应该怎样”或“必须怎样”等词,苛求自己和别人。⑩乱贴标签。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个标签就完事.如,我是天生的失败者。[1.2]

观点的应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现认知曲解也是难免的,但一定要明白的是,多数情况是与我们自己相关,而不是总在他人头上去找原因。

解决认知曲解的方法就是在面临的事件和问题面前必须有全面的思考:首先是接受客观事实;其次是必须从多角度去看问题;尤其不要绝对地,过分夸大或缩小地看待问题;三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获得新知识。

重视的是,所有的心理障碍都存在多多少少的认知曲解,所以,认知心理治疗理论的核心就是不断纠正患者的认知曲解,从而让心理障碍的患者恢复心理健康。矫正认知曲解需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需要避免以上提到的认知曲解的思维方式。只有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正视这些认知曲解,加以克服;只有避免了以上的认知思维方式,才能够不误入负性自动想法的泥潭,才能走出人生的认知误区,才能逐阵消除原存在的认知曲解,达到治疗目的。

3.比较与计较

元认知观点。比较是辨别事物的相同属性异同或高低。即常说的有比较才能鉴别。同类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也能比较。要明白的的原则就是:比较要有供比较的对象,也要有比较的共同基础。

计较,指较量;争端、争辩。

篇8

关键词:宿舍人际关系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大学生中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呈上升趋势。而心理问题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烦恼,也是大学生成才的一大障碍。诸如新生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后果或轻或重,轻者对自我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严重的则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在大学生活中,宿舍是最基本的生活环境。那么,宿舍中人际关系模式和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宿舍人际关系模式的含义、种类、特点

1.宿舍人际交往模式含义

宿舍人际关系模式的含义:是宿舍内部所有人际关系的总和,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内容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维、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关系的总和。

2.宿舍人际交往模式的种类

根据宿舍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四人宿舍为例),将宿舍人际关系模式又划分为民主型(图1)、集中型(图2)、分散型(图3)模式。民主型人际交往模式是宿舍成员之间关系和谐、经常沟通,相互合作,宿舍的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彼此之间关系平等。集中型人际交往模式是宿舍成员中有一个明显的核心人物,宿舍的重大事务由核心人物决定,成员之间交流频率高,凝聚力强。这两种类型属于合理的人际交往模式。分散型人际交往模式是宿舍成员在交往过程,有一个成员是孤立在其他成员之外,这个成员缺乏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而其他成员之间经常沟通。这种类型属于非合理交往模式。

3.宿舍人际交往模式的特点

(1)非正式小群体交往模式。作为非正式是因为,宿舍成员在宿舍里可以支配时间和选择活动方式,可以自己处理个人事情。

(2)宿舍成员的相似性。同一宿舍群体表现出相似性。这表现在宿舍成员的年龄基本相同,一般都在18~22 岁之间;性别相同;所学专业和年级基本相同;文化程度基本相同,等等。

(3)交往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宿舍成员之间虽然是一个高度互动的群体,但宿舍成员之间交往模式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在不遇到外力的作用下,这种交往模式是很难以改变。

二、宿舍人际交往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宿舍是主要生活空间,是大学生社交最直接的场所。宿舍成员不仅在空间活动具有共同性(学习、锻炼、休息、吃饭等均在一起),而且相处时间具有长久性(从早到晚,从入学到毕业)。宿舍成员之间交往模式一旦形成和谐的氛围,并稳定下来,宿舍成员之间就会自觉地采取各种方式朝向于某一目标,使得个性得以发展,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而合理的人际交往模式有利于维护或促进成员的心理健康;反之,相反。

因民主型和集中型的宿舍人际交往模式是属于合理的人际交往模式。民主型和集中型的人际交往模式使得宿舍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宿舍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得到归属感,从而使人温暖、安全、愉快,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分散型的人际交往模式是典型的非合理交往模式,有一个成员与其余的3个成员保持独立。这样容易形成某个成员的心理封闭,从而导致个人长期受到压抑,使人感到压抑、焦虑、烦恼、从而阻碍了潜能的发挥,心理健康必然收到影响,进一步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

民主型和集中型的人际交往模式不仅使宿舍成员感到自己为他人和社会所接受,从而满足自尊心,提高自信心,而且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可以促使宿舍成员去思考去感受,从而不断调整、纠正,使自我意识变得客观、全面。

三、宿舍人际交往模式的变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在通常情况下,根据大学的学期设置及伴随的各种外力作用划分,宿舍人际交往模式会有3 次自然的变化。

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深入,原始定向阶段模式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可能性较大的是民主型或集中型,可能性较小的形成分散型,因为这一时期有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工作的引导),对成员开始施加影响,前面提到的各种适用性心理问题会有不同的缓解。但是一旦进行正常的大学生活之后,主要面临的问题还是学习问题。而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差异表现不是很明显,但由于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绩,将成为宿舍成员人际关系分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考试成绩的差异越大对于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越大,个别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或者挂红灯的同学,在这个时候容易出现自我封闭意识,宿舍人际交往模式将合理的人际交往模式转化为非正常人际交往模式。因此,在大二上学期,宿舍人际交往模式面临一次重大的转型,形成合理人际交往模式或非正常人际交往模式。

第二次转型是在大二上学期和下学期之间。产生分化和整合的重大事件有二个方面:第一,人际。伴随2年多的交往,在群体内部又形成更稳定的2人或3人群体,一定程度上分割了整个大的群体。第二,就业的抉择。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每个大学生都是切身的体会者。每个人都试图给自己多创造一些优势,加上近年来考证热潮的兴起,考证的人十分明显自然走在一起,为着自己的理想做更进一步的努力。第二次转型是在第一次转型的基础上进行的,转型的结果是产生合理人际交往模式或非正常的人际交往模式。

第三次变化发生在上岗实习(大三上半学期)前一段时间。这一阶段面临最重大的事件是就业的结果以及与异性的情感问题等。获得好的工作与没有找到工作的成员将在此时期的生活中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学期对于那些失意的同学来说每天都是心理承受最大压力的时刻,也是最危险的时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大祸。这一时期也将形成新的宿舍人际交往模式(主要是非正常人际交往模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宿舍人际交往模式并不是严格按照上述模式转化的,这只是一个宏观分析的模式和框架,在具体分析某个宿舍人际交往模式时,要从微观的角度入手去研究它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其次,宿舍人际交往模式的转化的时间和次数,也不是固定的,最终还取决于宿舍成员是否具有相似性。再次,宿舍人际交往模式的转型期是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总之,要加强宿舍人际交往模式的干预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意识,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可以从其个人及其寝室结构两个方面予以综合解决,这比单独从个人方面分析更容易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篇9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0-248-03

Observation of effect of improved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on mental sub-health teenagers

DAI Juan SHI Qiao ZHANG Dan

Zhongshan People's Hospital,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urative effect of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on mental sub-health teenagers. Methods Mental sub-health teenagers were screened by Cornell Medical Index (CMI)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with 20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intervention of genera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hil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SA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and SD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given to patients to test and test resul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SDS score and SAS score of teenagers after professional interven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both decreased compared objectively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P

[Key words]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Teenagers;Mental sub-health

青少年期属人们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尽管部分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已趋向于成熟标准,然而其心理发育水平也明显较慢,在身心未能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以至于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自我调节功能较低的情况,除了会使其心理层面产生矛盾外,还可能会有行为偏差情况、心理偏差情况等出现[1]。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抑郁、焦虑、适应问题、社交问题、叛逆行为等,如未能及时处理,其心理问题会愈加严重,甚至存在精神障碍现象[2]。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筛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人,进行不同模式的干预治疗,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筛查;最后确定此次调查有40人处于本研究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况。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人,干预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12~22岁,平均(15.0±1.5岁);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1~23岁,平均(15.5±1.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标准: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无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一般心理咨询方法进行干预,干预

组采用改良型内观认知疗法,改良型内观疗法利用传统疗法结合体验式行为治疗:(1)在专用单独房间内进行(约5平方,房间内仅提供一桌一垫及笔和笔记本),在隔绝外界干扰因素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内观疗法,频率为每天两次,上午约4h,而下午约3h左右,持续进行5d。(2)内观疗法涉及对象:患者兄弟姐妹、患者父母等。(3)鼓励患者根据以下问题进行回忆:问题一,别人曾给予我怎样的恩惠?问题二,针对别人给予的恩惠,我曾做出什么回报?问题三,我曾为别人增添何种麻烦?针对上述问题,以年代为线索,指导患者站在别人角度对上述情况进行评价,再进行自我分析。(4)展开系统性回顾、系统性内观等,通过情绪体验,对别人提供的帮助、给予的关照详细回顾,确保内观对象能够重温、产生被爱体验,以此方式唤醒其责任意识、自信心等。同时,通过回顾自身曾经创造的麻烦事件,还可使其羞愧感重建,除了能够形成非病理状态的罪恶感外,还会建立起关爱意识、同理心意识以及共同意识等,并且形成报答意识、后悔意识以及内疚意识等。内观疗法实践中,医师要定期与患者交谈,时长为5min左右,间隔期则以1h为标准,并在交谈中判断患者心理状态,再加以疏导。(5)最后一天让患者带上眼罩,使其全天所有活动和生活处于黑暗当中,让其体验盲人的生活,从而让其学会珍惜现有的条件,同时在下午的集体体验式治疗将前几日的静态治疗转向动态的治疗,进一步加深了与父母之间的连接,起到升华的作用。需要解决问题要有具有专业经验的治疗师与患者进行晤谈,同时需具有集体治疗能力的治疗师来知道、引领参与者进行体验。

1.3 观察指标

两组实验对象干预前以及干预1、4、8周后,选择SAS表以及SDS表对患者分别进行检测,并于干预8周对两组青少年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3.0软件对两组对象临床指标进行分析与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AS分数、SDS分数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干预1周后SAS、SDS评分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与干预前比较(P>0.05);两组干预4周、8周后的SAS、SDS评分明显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P

2.2 两组干预后的满意度比较

通过干预后,干预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的满意度为95.0%,对照组的70.0%(P

3 讨论

篇10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优质护理; 健康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b)-0148-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excellent nursing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10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4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excellent nursing measures and enhanced the health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awareness rate of health knowledge and blood glucose situ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gestational and delivery result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awareness rate of health knowled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0.4% vs 92.6%), and the blood glucose control situ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probability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fetal asphyxia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holistic curative effect was more obvious(P

[Key words]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Excellent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management

妊娠期糖尿病是女性在言衅诩涞牟≈,是指孕妇在怀孕前没有糖尿不能,但在怀孕约24周后的糖耐测试中却出现了高血糖的现象[1]。妊娠期糖尿病多发生在妊娠的中期至晚期,如不对血糖加以控制,对胎儿的影响极大,比如先天性畸形、巨大儿甚至导致胎儿死亡。优质护理服务对降低孕妇血糖提升胎儿出生治疗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主要选择108例患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为其中54例采取优质护理并强化健康教育,下文是研究的结果和详细说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该院接收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0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孕妇年龄在23~38岁之间,年龄中位数(27.3±3.5)岁,孕周24~38周,平均孕周(32.3±3.2)周,初次受孕29例,经产妇24例。对照组孕妇年龄在24~39岁之间,年龄中位数(29.4±2.6)岁,孕周24~39周,平均孕周(33.7±3.1)周,初次受孕23例,经产妇31例。将患者的年龄、孕周和症状等各项基本资料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