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法律意识 教学方法 大学生
一、前言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状况,影响和决定着国家未来法制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大学生法律意识,即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规范、法律关系的反应形式,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行动。简言之,就是大学生对待法律的心理态度和自觉遵从的表现状况,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知识、法律态度和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求。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本校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在此基础上,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项统计和分析。
二、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
从整体上看,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基本状况是: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对司法威信认同偏低;法律态度不稳定,对法律规范的信仰程度不高;法律认识和行为表现反差较大。
1.我校大学生法律心理状况
我校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总结起来就是:对法律的心理认识比较明确,但对法律在现实中的公正性认识信心不足。87%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法律是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准则,是化解矛盾的杠杆,是人们行为的标尺。大学生群体对打官司表现得极为镇定,71.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很正常的事情。但对我国当前法治状况的认识还不容乐观。他们当中,对“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肯定回答率仅为28.6%,在对发生在身边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认识上,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存在认识偏差,有24.3%的人总认为违法犯罪离自己太遥远,不能及时从走上歧途的同学身上吸取教训。
2.我校大学生法律知识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掌握不够,内涵理解还不全面。93%以上的大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有一定了解,对于“违法”和“犯罪”的概念,75%的大学生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基本概念的掌握还比较模糊,56%的同学还不知道《民法通则》是我国的一部现行法律,对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主体的的认知也相当模糊。在近几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中也反映出许多大学生法律常识不足,基本概念不清,基本理论掌握表面化,针对案例分析不到位,甚至认识错误,等等。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使他们在实践中很难用法律武装自己的头脑,容易造成学法、懂法和守法的脱节。
3.我校大学生法律态度现状
从统计数据看出,我校大学生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法律渠道解决的占82%以上,这就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态度比较明确,对待法律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在法律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又表现出法律态度意志的不坚定。如答“你的亲人或同学朋友有违法犯罪行为时”,只有46.7%的同学选择检举反映,还有45%左右的同学选择“与己无关”或“假装不知”;在“在择业过程中,你会根据需要毁约吗”的回答上,还有64%以上的同学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便撕毁就业协议,这些回答表明大学生的法律态度还有不健康和阴暗的一面。
4.我校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
我校大学生对法律的功能认知比较清楚,但是对法律的信仰程度还不高,对某些问题的判断还带有相当大的功利性。在回答你评判是非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时,被调查者选择道德的占58.5%;在回答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的第一选择是什么,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仅占26.5%,可见我校大学生还存在重道德、轻法律的意识倾向。在对“私了”和“寻求法律援助”上,还有48.5%的同学选择“在私了不成的情况下才依靠法律”;在回答“你对大学生替人考试收费的看法”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判断标准不清,把违法和违纪现象看的很平常,缺乏起码的诚信和荣辱观。
针对以上分析,说明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整体状况是好的,广大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建设法制社会有了比较清楚的把握。但从法律意识的结构上来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法律心理脆弱,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存在消极与偏激的认识;法律知识不足,对法律现象与法律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缺少运用所学法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出现了学与用相脱节的现象;法律态度不够成熟,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不高等。
三、推进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提高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是高校贯彻高等教育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大学生完善个人综合素质、促进个人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虽然很多,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重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05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项重大变革,它以道德教育为主,一本教材包括了思想政治人生价值观培养、道德及行为规范培养和法律素质培养三部分。法律部分的内容浓缩为新教材的第七、八两章以及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框架内对全体大学生讲授法律知识,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有限的课时内驾驭相对庞大的内容体系,是法律基础教学面临的首要矛盾。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寻求破解之道,笔者根据调查的情况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优化教学内容,按需讲授。在调查中发现,我校67%以上的学生都明确表示对法律知识感兴趣,而且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增长法律知识。但由于课时的有限和教材内容的庞杂、抽象和枯燥,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和自学的兴趣。在调查中发现,我校大学生最关注的法律问题首先是宪法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公民权利和义务问题),犯罪与刑罚的相关问题(如正当防卫),婚姻、继承问题等;其次关注点也由于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有些同学关注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有些同学关注计算机互联网犯罪问题。要让法律基础部分教学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从大学生的需要入手。因此,应该了解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乃至步入社会后)最为需要的、最为关注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结合生活,对庞杂的法律知识体系进行取舍,做到知己知彼,按需讲授。
第二,丰富和完善教学方式。法律条文本身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和“填鸭式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丰富教学方式,可以使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融进鲜活的现实之中,将法律还原到生活中去,这不但增强了课程的生动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还增强了理论的冲击力和说服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信服法律,并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我们的调查也证明,学生非常喜欢和希望能在课程中展开实践教学,89%的学生认为组织实践教学很有必要。法律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如观看法律视频、组织开展模拟法庭、参观法制教育基地、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或竞赛活动等。
第三,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学理念的最明显的教学活动。目前,我校课程考核一般采取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期末笔试成绩的计算方法,但是这种考核模式显然不适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还要求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并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促其达到‘知行合一”。如果采用上述课程考核模式,其结果是导致考核只停留在对道德认知、法律知识的考核上。因此,我们要积极改革考核方式,拓宽评价思路,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强化学习过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课程论文、实践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取代原有的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89.
[2]曾咏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12).
[3]曾玉珊、吕斯达.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9).
[4]余航.法学素养的初步淀积―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5]张会峰.“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面临的矛盾与破解之道―北京大学的探索与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6]辛金钦.新疆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0,(5).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观念;法律基础;法律意识
大学生“天之骄子”,很难与不懂法、违法犯罪等联系起来,但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不但存在,而且严重。当代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法律观念薄弱。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后来再其父母的陪同下投案。2013年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2004年2月,云南大学大二学生马加爵杀死舍友并且藏尸衣柜;成都某大学学生徐某,因女友许某移情本校在读博士周某,一怒之下刺了周某30多刀致其死亡;这一系列的血案都映射出研究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有效地找到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了解大学生犯罪的心理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从内心中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以提高大学生的修养,减少大学生犯罪!
1当代大学生法律观念现状
对地处甘肃张掖的河西学院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学生涉及学校所有专业,包括非法律专业的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法学专业学生和不涉及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法律观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高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显示,参与调查的同学中31%的同学对于法律问题非常关注,50%的同学关注度较为一般,有少数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虽然现在学校开设了法律教育课程,但是由于课时量小、学习时间短,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关注法律的意识。在统计同学们对法制宣传日的了解情况来看只有63%的同学能准确的认识到我国的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其他37%的同学对我国的法制宣传日不甚了解,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学校以及社会媒体对于法制宣传做的还不是很完善,查阅相关数据也能说明近几年来的法制宣传确实让我们相当一部分的同学了解了我国的法制,在增强同学们的法律意识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只重视学生专业课,而对于公共课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只是靠临考前的突击。总结来说我校同学对于法律问题的关注度还是较高,但是大多数同学都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甚至还存在许多错误的认识。
1.2对司法机关有一定的信任但对相关法律知识缺乏认识
在对司法机关的信任程度了解来看有83%的同学选择信任,这于最近几年国家重视法制建设,对于法治大力宣传的结果。也是同学们对法治中国建设的肯定。在我们问及公诉是谁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的问题时,有70%的同学明确知道公诉的含义但是仍有30%的同学不了解保护公民切身利益的公诉所代表的含义,对于法的价值辨别不明确使得同学们在面对法律问题时不能用最正确的方法去解决,也说明了同学们对于认识一些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犯罪是比较模糊的。在同学们对我国的立法机关的了解情况也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同学不清楚的时候,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不太了解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充分证明了我们学校对于同学们的法制宣传是比较不到位的。在问及缓刑的执行和未满十四周岁的公民需负责任的情况时有45%的同学对于这些专业知识不甚了解,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的大学生对于专业的刑法知识了解较少,相反在对于我校法学专业学生的问卷中可以看出他们其中90%的同学对于这些较为基本的刑法法律知识较为了解,85%的同学对于较为生僻的法律知识较为了解。
1.3对法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法律信仰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在我国由于历史上在法律意识方面的缺失,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法律观念比较淡薄在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方面不够积极,甚至习惯于用不合法或者忍气吞声的方式来处理对自己不公平的人或事。在调查中问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时有65%的同学了解法律的真正含义,至于其他的35%的同学对于涉及我们自身权益保护的法律的根本都不甚了解对于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也是比较薄弱。在对于法律知识进一步学习的问题有93%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但是却苦于没有开设专业的法律类的课程以及专业的限定使他们没有条件去深入学习法律知识;有60%的同学认为自己以及身边的同学法律意识一般般。近60%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维权,不会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是发发牢骚、抱怨几句;同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违规犯罪行为,超过45%的大学生选择视而不见、逃避,不愿理会制止;问及是否会在晚上或无人时闯红灯和购买来路不明的物品时,会与不会的比例却非常接近,令人堪忧。这种对法律“无所谓”的态度值得深思,需慎重采取相关举措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激发他们的法律潜意识,逐步推进我国校园法制进程。
2当代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的原因
2.1传统思想对当代法律观念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优秀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有着许多的优良传统,但是也有一部分糟粕,在我看来我国传统的一家一户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致使我国人与人之间经济的交流不是很紧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间隙很少,占据较大冲突数量的是家庭矛盾冲突,而且大多数的家庭纠纷也被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所解决,因此对于诉讼从心底的一种厌恶,对于小事不上公堂的思想甚是严重甚至古代公堂开始诉讼之前都会杖责原被告以示惩罚,这些做法让国人代代相传,导致有一部分现代大学生还是不能直视法律,古代“惧讼”的这些思想都对现代国人形成完善的法律观念产生了消极影响。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引导,法律观念慢慢在国人的脑海中出现、发展,但是这对于一个完善的法制体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先于其他未经过系统教育的国人,但是这种思想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思维仍然是一种很大的限制。
2.2法制教育未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在我国来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没有对于法律专门开设的学习课程,没有将法制教育真正的加入到国民教育中去是的我国的公民在先天基础上就没有奠定很好的法律意识,其次现阶段我国的法制教育还处于应试阶段,学生忙禄于应付考试而不是真正的对于法律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我国开设的法律公开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知识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而且还涵盖了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且只是这些法律框架的基本罗列,对于法律知识的基本简介,根本上来说并没有多么大的作用,起不到培养学生法律观念、法制意识的目的,仅仅只是让学生能够知道我国有哪些基本法律可以保护公民的权利、公民该履行那些基本的法律义务而学生对这些权利和义务一知半解,这还远远达不到当代大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识和需要达到的法律观念深度。
2.3社会道德下降,不良现象影响着大学生
近年来“小悦悦”事件、扶老奶奶被讹、高发的碰瓷事件、以及QQ、微信和网络上流传的一系列片面的负面消息都对大学生有很深的影响。大学生虽然还未正真的踏入社会但是随着日渐发达的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了很大的断截面,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误把社会上很少发生的不公平事件认定为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使的大学生成为最怨天尤人的一类人。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正在完善的过程中,大学生对社会事务的理解不够透彻,现阶段的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容易沾惹不良嗜好,使其对事物的然是产生偏差,导致其无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4任课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法律课程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首先,在我校担任法律公共课教学的老师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老师任教,就其法律专业知识来说缺乏专业认识;其次法律本就枯燥无味对于法律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如同嚼蜡,而公共课老师又使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使得学生一周一节的思修课上的更加索然无味,甚至一部分老师只是将书本知识简单讲解了事,更加让本来就很少的法律公开课起不到其该有的作用,课程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法律观念这一课程初衷的实现。
3如何提高大学生法律观念
3.1增设法律公共课程提高法律类社团的存在感
要积极组织和开展法律教育课程和法律意识培养的措施,活跃于校园内的有关法律的社团也应该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同学们的法律兴趣,活动开展要注意避免形式化、古板化,要让学生们去参与和配合中真正有所收获。用运较为宽松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们了解法律知识提高同学们的法律意识。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因此我们要尽量传播正能量为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起他们对法律的信仰度。
3.2加强法律宣传
改变往年来只在12月4日的法制宣传日大做宣传的模式,将法律宣传常规化,从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个层面进行法制宣传,让法律知识走进校园,走进宿舍,走进同学们的生活中去,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法律,使用法律,潜移默化的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3.3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提升思路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离开了实践法律将失去他存在的根基和价值。因此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将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将大学生法律实际应用能力作为高校法制教育检验的标尺。并且大学生法制教育不能简单的局限于学校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具体应该有以下两个方法:一是,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组织学生向社会大众宣传法律知识,宣扬法律精神。二是,举办法学知识竞赛、辩论赛讲课堂向外延伸。高校法律教育意义重大,在于在当今大学生犯罪频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寻找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切实探索提高大学生法律观念的方法,让大学生成为对社会合格有用的人才,这需要多方面的工作也需要高校的努力,只有积极推进改进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才能更好的维护校园稳定。
【参考文献】
[1]罗将.当代大学生法律观念调查研究[J].学理论.
[2][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高校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对策
0 前言
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与“国之栋梁”,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来大学生暴力犯罪频发,尽管大学生中犯罪的是极少数,但其发展趋势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从中不仅能够看到大学生心理的脆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更是显得高等学府在法制教育方面的苍白和乏力。因此,有必要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提高。
1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密不可分。目前,根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犯罪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犯罪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来自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作为塑造大学生人格与道德修养的培养基地,高等学校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1.1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制课程教育
普通全日制大学法律专业以外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主要涉及的法律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少数几门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提高道德修养,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法律基础》课而言,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简单、手段单一,老师讲的多、学生实践少等原因,造成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而且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在一些关系性问题上认识不到位,从而达不到开设课程的目的[2]。
但是,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毕业所需完成的180学分而言,法制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少之甚微。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灌输相对于思想品质的塑造更被高校所重视,从而忽略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容易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思想冲击下走上歧途。
1.2 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制课程教育
法学专业大学生是能够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中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涉外、涉侨等部门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修课程包括:心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但是,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目前也存在知法犯法的恶劣行径,如:2016年2月以来,贵阳乌当区公安分局先后接到保利温泉别墅区有人报警称家里被盗,到今年4月份被盗物品加起来价值超过了100多万元。通过案件的侦破,民警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名偷盗钱财超过100多万元的“黑夜大盗”竟是贵州某大学法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据张某交代,上大学后,他便开始沉迷网络,并逐渐接触了网络赌博。先是向身边人借钱赌博,后来赌资越来越大他就开始在大学生网站贷款赌博,到大四毕业他已经欠下十多万元的赌债,为了还清赌债,他走上了入室盗窃的犯罪之路。
2 提高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思想活跃,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热情往往会战胜理智。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使其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消除其人格障碍,增强对大是大非问题的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3]。
2.1 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
“法制教育专题影片放映”、“增强法律意识与创建和谐校园”签名活动”、“增强法制意识创建和谐校园法制教育报告会”、“与法同行,和谐校园主题海报设计大赛”、“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话剧公演”、“倡导和谐消费和创建诚信校园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你我共建节约型和谐校园的活动”与“遵守交通安全,共建平安校园―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这些有意义的法制教育活动能够在大学生当中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律法规,塑造大学生知法懂法的法律意识,增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从而有效的降低大学生违法犯法的犯罪风险。
2.2 提高大学生心理行为教育
高校心理行为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跟高校的法制课教育不无关系,大学生在维护自己权益时没有在合法范围内进行,防微杜渐,尚且情有可原。而广大学生的盲目推崇所谓的“血性”则折射的是我们大学生心理问题,正是由于心理的不健康,才造成了理智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扭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困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和根本服务内容,致力于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成长能有效地提高个人法律意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念。
3 结束语
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更广泛的参与和合作。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为营造出一个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和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迈出一个新的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郑真江.中国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3(4).
篇4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将法制教育纳入了德育教育的范畴,而没有独立的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教育目标来实施。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遵守法律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道德素质并不能涵盖法律素质,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必须要分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于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对与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视远远高于其他方面,尤其是在法制教育方面,往往将法律素质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甚至纳入德育教育范围,弱化了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功能,缺乏对法制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定位,在机构设置上,很少有单独的法律教育研究室,大多数法律教育研究从属于德育或者政治教育研究,在师资力量配备上,也往往安排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对法制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非常不利,法制教育的效果更难得到保证。
二、法律知识教育多,法律意识培养弱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法律意识是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意识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一个国家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对法律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违法犯罪现象的抵制和斗争,直接影响着国家法律、法规权威性、震慑性落实的效果,也影响着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程度。近年来,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和法制教育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我们也看到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方面,仍旧较为重视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内容繁杂、针对性差。法制课教材大多具有知识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在法制教育课程中,相关教材以普及基本法律知识为主,基础性教材内容宽泛、庞杂,务求面面俱到,几乎涉及了法律专业所有的基础课程,将法制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混为一体,使学生学习起来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重点和要点,对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际指导意义较差。二是教学中将法律知识分解为各个要点,要求学生掌握熟知,然后通过一些案例分析的样板,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方式为他们提高法律意识奠定了较好地基础,但是也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知识的积累是意识提高的前提,但是只有会运用知识才能够促进实际能力的提高,巩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三是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法律观念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法律知识,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课本,法律观念较为模糊,甚至对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区别分不清,在自身权益遭受侵犯时,不能主动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抑或不了解被侵权是违法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我安全和权益。
三、法制教育体系不完善
法律是社会生活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离不开法律这个大环境,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成为学校和学生格外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衔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在就业的标准和门槛中,并没有法律方面的相关要求,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健全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尚不健全,造成法制教育未能全方位渗透,不能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设置单一。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中,高职院校普遍设有《法律基础》课,课堂教育也被当作考试过关的任务来完成,完全违背了法制教育的初衷,在学校没有给予相应的引导的状态下,学生也满足于做笔记、背题目,仅仅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对法律一知半解、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法律于己无关,可以想象,此种法制教育体系下,怎能奢望培养出法律意识较强、法律素质健全的人才?二是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岗位的需要,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够严谨,没有做到结合相应专业特点设计法制教育内容和方式。例如在经济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常常接触到的应是合同、公司、保险等方面的法律条文,课程开设时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是经济法课程,实际上,民商法更符合经济专业有关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实际需要为导向,而不能随意设置。
四、法制教育模式改进的方向及措施
1、重新认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律以其权威性成为一种社会规范,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当今高职学生就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造成了更多的困扰,高职院校应当高瞻远瞩,认识到法律素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促进以及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影响,切实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把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来抓,应当改变以往认为法制教育就是德育的错误观念,将法制教育从德育的范畴内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法律知识的平台,使他们在高职院校就读期间,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具备相当的法律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既要实现育才的目标,也要实现育人的目标,真正破解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短板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2、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法律信仰为主
法律是公平、正义的象征,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保障,有法律信仰才能够做到守法遵纪,并将守法作为一个人终生的责任和义务来对待。高职院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应及时转变法制教育的思路,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积累中脱离出来,将法律知识作为法制教育的起点,而将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培养法律信仰为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就读的大多数青年学生,他们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法律信仰的新一代共和国的建设者,既要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创造社会财富,也要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培养青年学生的法律信仰,首先要增强法律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基础和主观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确保法律知识讲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创新加强课程模式。高职院校要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敢于探索,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实际需要为根本,在开设一般的法制课的同时,各专业的教学要从本专业的不同特点出发,增加设置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法律专业课。如理工类院校的特点是发明创造的机会比较多,可以考虑开设涉及专利、商标等方面的法律课程,文科类的职业教育可以开设著作权方面的法律课,医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可以开设与自身相关的一些法律课程,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搭建好的平台,使学生在学好过硬的专业技术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法律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三,应改变追求结果忽略学习过程的做法,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法律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教学和考核都紧紧围绕着培养法律素质、法律信仰来开展。
3、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教学实践
一是由于传统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技能的绝对重视,在法制教育中,教师往往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容易造成课堂的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应当在课堂教学上求新求变,务求实效,使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建立法律教育基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巩固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促进法律素养的提高。二是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职业性较强,学生实习和实际工作的机会较多,在法制教育中,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这一特点,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以及职业预期,在开展普及型法律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法制教育层面,创新教育模式,应当开办部分与各专业职业发展相关、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课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专业相关法律的关注,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的需求,融入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例如,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开设《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国际私法》等课程,将对学生法律知识积累、法律素养提高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轮船航海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交通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课程,有助于他们将来就业和权益保护。只有让高职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对他们学习、就业甚至一生的影响,他们才能够保持对学习法律的高度热情,进一步促进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自身实际职业能力。
4、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
篇5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模式
序言
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都应该认真地分析评价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树立包括诚信在内的健康的价值观,把诚信这两个字刻进我们心灵的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然而有些大学生将诚信抛之脑后,甚至无视诚信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目中的诚信是一种理想,是对社会其他成员的要求,自身却不能践行。对大学生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以规章制度约束其行为,以主题活动引导其思想,使得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而使其大学生达到自觉诚信,使大学生做诚信的践行者,这就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大学生想成为诚信的践行者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制度约束
2004年教育部规定,在国家统一考试中,要求考生考前阅读《诚信考试承诺书》并签字认可,这一举措将从法律角度进行约束。“大学生诚信身份证”在全国启用,一些高校开发了“大学生诚信度评测系统”,可对大学生诚信度随时测评。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大学生诚信守则》征求意见稿,这对大学生诚信提出了要求。
(二)活动引导,营造诚信氛围
各高校利用学生社团、班级主题活动、课堂教学使管理者、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营造诚信氛围。学校通过一系列“诚信”主题活动来营造诚信氛围,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励,树立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诚实守信形象,倡导文明诚信之风,打造诚实守信校园。以此来引导大学生提高诚信意识和诚信践行力。
(三)使自觉成为诚信的个体道德
诚信需要引导,需要相互监督,更需要自觉。新时期的大学生最应具备自觉诚信观。新时期的大学生只有时时刻刻努力践行诚信,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论大事小事、诚信做人、诚信做事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生。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但应树立和形成自身的诚信,更应成为诚信最有利的宣传者和践行者[1]。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
信用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诚信教育其教育模式应具有“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时间的长期性、教育形式方法的多样性”等四个基本的特点。在“六性”的指导下,积极构筑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教育模式[2]。
(一)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是指诚信教育是全员、全程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应该纳入高等学校日常教育体系。要努力建设一个校领导、教职工、全体学生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要让诚信教育贯彻到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
(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我们除了对大学生继续加强社会诚信基本要求的教育、营造氛围外,还针对某些可能出现诚信问题的具体事项予以加强深化。通过多角度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贷款求学意识和如期还款意识,珍惜自已的借贷信用和名誉,自觉履行还贷责任,成为具有良好诚信意识的公民。
(三)教育时间的长期性。为保证诚信教育的效果,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诚信意识,从进校到毕业始终不能放松诚信教育,要做到“反复抓,抓反复”。如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这种不讲诚信的行为,学校应坚持从进校到毕业每次考试前进行教育,考试后进行总结,对考试作弊者进行惩处,使学生明白方方面面都要讲诚信,包括学习,没有诚信将处处碰壁,直到影响一生[3]。
(四)教育形式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对“空洞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已不再认同,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应注意形式方法的多样性。应配合教育部团中央关于人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创设良好诚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地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讲求诚信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侧重从道德诚信教育、法律诚信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和市场信用教育四个方面入手。
(一)道德诚信教育,学生道德诚信教育,也可以称之为大学生做人的传统教育,是用中国古代传统的诚信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自觉做到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增强自身的道德操守和自律。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包括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美德建设的关键内容是“明理诚信”教育。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忠于职守、实事求是、言而有信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职业的社会责任,培养“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二)法律诚信教育,新时期大学生法律诚信教育,亦可称之为大学生立世的公民教育,是用法律规范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教育大学生自觉的信守法律、履行诺言,成为模范遵守法律的新一代好公民。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法律强制性特征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守法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使大学生懂得公民在行使权力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
(三)学术诚信教育,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又叫大学生为学的品格教育,是要求大学生在学习和学术研究中,养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脚踏实地的诚信品格,严禁大学生在学习和学术活动中出现考试作弊、抄袭、剽窃等行为。包括:学术诚信内涵教育和学风教育,通过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学习、借鉴、吸收他人的成果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充分关怀,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也是我们必须遵循
的基本道德原则[4]。
结论
从总体上看,新时期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是好的,只有少数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现象。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模式以及诚信教育的内容,希望对各大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庆胜. 大学生诚信品德危机现状及对策[J]. 咸宁学院学报. 2010(30/4):26-27.
[2] 杨兴英,庞维杰,梅其君. 大学生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 许瑞芳. 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 2002(12).
篇6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2021
一、指导思想
总结上年“六五”普法工作基本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国家、省、市关于普法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全师教育法制的基本状况,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广大师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质的提升,实现教育管理从过去的单一依靠行政手段向依靠法律手段的转变,全面提高学校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工作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六五”普法工作的扎实开展,提高教职员工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知法、守法、用法水平,为“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教”方略在全师得以实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学校、社区、基层政法部门和家庭“四位一体”的有效机制。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我校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师生共同参与的普法依法治教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把普法依法治教作为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综合工作计划。落实普法工作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到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将任务落实到人到位,做到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认真收集普法活动文字材料、图片资料等,做到台帐规范、资料齐全,工作有实绩,检查有资料,教育有成效,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做好师资和经费保障。
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好专兼职法制教师培训工作;把普法依法治教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安排专项经费,确保普法教育宣传和骨干培训的开展;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安排相应的法制宣传教育专项经费,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征订普法教育资料等,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加强队伍建设。精心组织责任心强、能吃苦的人员从事普法工作,加强与校外兼职法制副校长的沟通,共同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三)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法律意识
1.重点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学校领导干部要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重点学习和掌握《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教育法律法规、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学习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通过建立健全法制讲座制度、教育总支和支部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学法合格证制度等制度,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现代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四个观念,即: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观念、社会主义的法律价值观念、社会主义的法律至上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观念。在熟悉《宪法》等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和运用教育法律法规,从而转变管理观念和手段,由注重依靠行政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转变,实现依法管理、依法治教。
2.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全体教职员工要结合师德建设,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重点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教师资格条例》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开设法制讲座、进行法律知识考试等形式,强化广大教职员工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观念,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观念,从而更加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法律义务,更加有效地行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事务的权利,当好主人翁。
3.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学生要完成列入教学计划的法律课程学习,特别要学好《宪法》、《婚姻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国家和省、市禁毒、禁赌条例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常识课要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学生参加专题讲座等其他形式的普法教育和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活动、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四)营造普法氛围,行之有效地开展普法工作
1、通过广播、板报等宣传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并组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条款,在学生中进行普法宣传,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2、通过板报法制宣传栏目,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极大地增强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杜绝违法犯罪行为在校园内的发生。
3、利用团日活动进行法律、案件的品评与讨论。在学生中开展"知法、懂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活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
4、切实从“校园常规训练”入手,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创建文明校园相结合,教育学生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5、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社区进行法制宣传和检查,起到宣传法律、提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目的。
6、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综合治理,积极争取街道、公安、派出所的支持,加强对娱乐、电子游戏、网吧等经营场所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学生中进行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性,不断增强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7、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不断扩大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在学校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主要作用,进一步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画廊、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及校园网络等宣传阵地,增强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互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提高法制宣传教育。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2021
为认真组织实施我市统计“七五”普法教育工作,根据《xx市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和《2xx年全市统计依法行政工作要点》的要求,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组织开展统计执法人员资格培训工作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对全市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执法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予以核发或者换发新《统计执法检查证》。各区、县(市)统计局要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及时做好组织报名、参训、参考等工作。
二、开展政府统计部门“每月学法”活动
2xx年统计普法重点是抓好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干部职工统计普法教育。市及各区、县(市)统计局要将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列入每月学习计划之中,组织干部职工以处(科)室、中心为单位开展“每月学法”活动,并做好学法记录,全年干部职工学法时间不少于4学时(每半天为4学时),要求干部职工统计普法面达到1%。
三、抓好政府统计部门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工作
市及各区、县(市)统计局要重视抓好领导干部学法工作,把法制学习列入本单位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之一,年度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时间不少于4次,并做好学法记录。
四、抓好全系统干部职工法律知识考试工作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在x月份组织全市政府统计部门干部职工参加全省政府统计部门干部职工统计法知识考试。
五、启动对基层企业统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市及各区、县(市)统计局要将统计普法列入统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之一,抓好对基层企业统计人员的统计普法培训、考试、发证工作。(时间安排4月至12月)
六、进一步加大对乡镇领导干部统计普法教育的力度
20xx年市局将会同市委组织部在市委党校举办两期全市乡镇长统计工作培训班。进一步增强乡镇领导干部依法统计意识。
七、组织开展全市统计法制宣传月活动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x月份为全省统计法制宣传月。全市各级统计部门要结合统计业务培训、统计稽查、统计会议、统计从业资格考前培训、统计继续教育等工作,以统计法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等形式,组织开展本地区统计法制宣传月活动,做好省政府的《浙江省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把学习、宣传统计法活动推向新的。
八、组织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
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通过举办法制讲座、统计法知识竞赛、召开统计年报会议、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12月全国统计法制宣传旬宣传活动。
九、积极做好2xx年对各级领导干部统计普法的准备工作
各区、县(市)统计局要加强调查研究,着手起草对领导干部统计普法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做好与当地人大常委会、党委组织部门、党校、普法办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将依法统计知识纳入2xx年当地人大常委会举行的法制讲座、党委组织部门与党校举办的各类领导干部培训班以及普法办制定的普法工作要点的内容之一,为启动2xx年实施对领导干部的统计普法宣传奠定基础。
篇7
第二作者:张建东(1972.11-),男,(汉族),籍贯,河北,工作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分层次教育目标,以提高管理水平
1.总体目标和个体目标
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对广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教育者就是要通过工作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能达到这些要求。即大学生应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有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学生个体具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和发展水平,体现出层次性,教育目标也相应地具有针对性,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按照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出不同的个体目标。
按照学生的政治面貌不同,分为党员、团员、群众等。这样分类后,他们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所不同。学生党员的教育目标是进一步坚定政治信念,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团员的教育目标需要分类确定,对于积极追求进步的团员要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入党和党员,对于一般团员就需要加强一般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对学生中的群众要了解他们的政治需要,积极引导。
2.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远期目标是要通过有效的、针对性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素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门人才。
近期目标就是按照学生年级阶段的不同层次,由低到高,环环相扣。一年级目标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成才志向,为整个大学生活打下思想基础。二年级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念。三年级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毕业年级目标要求学生立志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创造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条件
1.把握社会发展要求和变化热点
一方面,要把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高科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确立,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另一方面,还要把握社会加快发展对学生成才要求的不断变化。从高校自身发展来讲,学校适应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重要的工作目标,能否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前景。从学生自身来看,把握社会需要,学习相应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否则将被社会淘汰。
2.把握学生思想特点、现状与心理需要
大学生作为即将独立步入社会的人,必然将会把眼光投向社会。同时学生还有许多机会和渠道接触来自于社会的情报和信息,社会的影响在逐步加大。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对社会现象和问题不满足于感性和结论,希望有理论的指导,容易为理论思潮所影响。对事物的评价较少依赖外界,看重自己的经验。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比较关心自己未来的社会地位,因而关心民主、自由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品德的培养和调整。这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发扬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通过问卷调查、私人谈心、学生千部了解等方式,真正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明白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什么,害怕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知彼知心,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3.提高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方面,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由于针对性研究特别注重不同学生个体,不同情况,不同处理方式方法,需要教育主体具有比较全面的素质,能够对各种情况和问题准确把握,处理得当。因此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具体要求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较高的道德品质;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辅助知识;
敏锐的观察力、创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较好的身体素质等四大类。
三、加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1.思想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既要解决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的问题,加强世界观教育;还
要解决主观与客观如何符合的问题,加强方法论教育。
2.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
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立场和态度。
3.道德教育,主要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道德教育的实质上是养成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重点不是认知道德规范,而是内化道德规范,践履道德规范,用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
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稳定的道德品行。
4.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对大学生进行依法治国的教育,教育学生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定期组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