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经济的法制性

篇1

关键词:市场规制法市场失灵相关性

市场机制往往是看不见的,但政府的干预措施却可以看到它所发挥的作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是必然的选择,所以在此转型期之间,市场失灵的情况不时发生,它的诸多表现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而相关人员也应该正确认识这一阶段的市场失灵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从而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一、市场失灵的含义

19世纪末,经济学家们正式对外提出了市场失灵这一概念,那时将市场失灵归结为个人选择的结果。之后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层次的研究得出,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垄断竞争”,在垄断竞争下,通过考察各个生产者的一些经济行为后,市场失灵的范围逐渐从内向外扩展,逐一出现了信息不全面、不对称等问题。而市场失灵现象与政府的干预一直都是个对立的问题,引起了较多争议,但是很多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能够干预市场失灵职责的只有政府行为,而且市场失灵的结果导向必定是政府干预。那么综上所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对市场失灵问题,要正视且联系相应法制法规进行不同途径、不同措施的干预和解决,以及协调好我国经济法与市场失灵之间的相关联系。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其发展过程

从市场失灵的概念和出现的角度出发,这主要因为在某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导致行业内原本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难以发挥,在一些公共产品方面,也导致其在定价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失灵主要指的是在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微观市场的原因,导致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整个市场的经济效益降低。比如:最为人熟知的垄断就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具体表现。因为市场失灵会导致市场上的商品无法按照既定的价格进行销售,影响了企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会使得许多的公共物品出现严重的短缺现象。

总体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强调的是对社会资源分配的研究,并且将社会资源分配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作为了市场发展和作用发挥的具体任务。因此在经济学中,其所研究的市场失灵问题的核心便是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市场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的发展效率。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在部分学者的经济学理论中还着重强调了政府利用法律手段和相关的政策来有效地解决市场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失灵问题,从而更好地避免出现经济效益下降和经济效率降低问题。比如:在解决市场垄断的问题时,政府便可以有效的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严格的把控市场上流通物品的价格,有效解决恶意竞争现象,更好的保障相关的企业和商人的经济利益;又比如在进行界定产权和减少交易成本问题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或者规章制度,有效地调节市场。通过外部控制的方式,有效避免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根据相关学者的概念和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得知,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可以被概括为在发生一些市场经济效率的状况时,国家政府部门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举措和其行为。同时,经济法也是各个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所制定的针对性举措。

三、市场规制法及其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一)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内容

从市场规制法律制度的出现和产生来看,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垄断资本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管理制度,作为经济法的一种重要代表,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在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出现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市场关系的协调和企业利益的协商时,多是采用一些私法或者其他的商法,这些法律基本上只能够保障某个利益方的要求。然而在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各个利益方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为了更好地的稳定社会正常发展,保障各项生产活动的有序开展,就需要相关法律规范。

在资本主义市场出现垄断问题之后,相关的垄断集团得到了迅速壮大,并且成为了一种不可控的社会趋势,传统的法律已经难以对垄断集团的生產活动进行调节。这些集团在逐步的形成了一种新势力后,开始了对中小型企业打压。并且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垄断集团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掺杂售假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其影响来看,不仅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也使得这些垄断集团的社会信誉下降,从而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

在此背景下,相关的资本主义国家充分的认识到仅依靠传统的民商法和经济法进行内部协调已经无法解决社会生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垄断资本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导致民众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在此状况下,仍然是按照传统的契约法,只会让强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弱者的利益被剥削。为此,经济法这种追求社会公共价值的法律便应运而生。伴随着该法律的不断发展,还出现了其他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比如:消费者权益法、产品质量控制法等,保障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功能

从市场规制法律的特点和基本功能来看,主要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征:首先,该法律出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公平竞争和自由发展。在垄断资本不断发展过程中,政府层面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种利益集团对社会健康发展带来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地避免恶意竞争现象的出现,相关的立法者还提出了反垄断法的概念,用于保障市场秩序。同时,为了进一步保障市场的健康发展,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其他一些不合法行为的出现,相关的立法者还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竞争法法规。

在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法律效益时,还需要着重的考虑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并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保障其合法权益。为此,立法者制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律在进行相关的义务和权力制定时,更加倾向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为其带来了众多的便利。在该法律中,还对经营者的相关行为进行了限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侵犯消费者权益和其他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三)市场规制法与市场失灵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存在相互交叉却不重合

根据市场规制法和市场失灵理论的相关概念结合,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对比和分析之后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市场规制法的角度来看,在这两个理论中都明确地提到了和垄断方面相关的内容。但是在市场规制法中,垄断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在法律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但是从市场失灵理论的角度来看,该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的彰显。同时,在该理论中也未提出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论述;其次,从市场失灵理论角度来看,对市场正常发展和相关交换行为正常开展的影响因素都应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还涉及到众多的公共性物品的规定,需要对其进行明确规范。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规制法研究的角度不同,在相关具体操作方面也缺乏对其的具体规划和指导。为此,在开展市场管理的工作中,并不能仅依靠市场失灵理论对相关的工作进行完全指导,还需要结合经济法的优势和相关的举措对其进行针对性地调整。

(四)在经济法中,市场失灵的实质意义

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该法律着重强调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干预支配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在整个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更好地保障中小型企业的利益。

四、我国现阶段市场失灵的几种表现

(一)不成熟性市场失灵存在的问题

1.我国目前的传统农业市场也正面临着市场失灵的情况。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即使处在一个经济转型时期,也仍然要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相对目前来说,传统农业仍然居多,农业在经济体制下要高度重视市场失灵问题。

2.对于我国的国情和管理体制来说。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干预市场经济的例子屡见不鲜,常常通过国家政策倾斜的形式来扶持本地的企业和产品。但这样的手段往往就造成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二)公平性市场失灵

1.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总收入分配中占比偏低。这样的情况往往造成了垄断行业的收入偏高,收入来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规范,违反我国现有分配政策的现象也在频频发生。

2.我国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是长久以来存在的现象,再加上我国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这样的不平衡趋势更加明显。

(三)缺陷性市场失灵表现突出

1.负外部性问题有待及时解决。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与水平日益提高,但很多产权制度的界定还不完善。因此,负外部性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合理地解决措施。

2.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公共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的时期。如今人们的要求也不再是吃饱穿暖这么简单了,转而对教育、医疗等公共的需求增多。但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方面还不够全面,仍然存在着提升空间。

3.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严重的污染、损耗问题。例如我国现有的许多公园开放式博物馆,以及著名的人气旅游胜地等,由于吸引着大量的人流前来参观游玩,从而造成了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在一些开放景区,由于商业入驻量增多、经营设施增多、游客大量聚集,从而造成的城市景区污染化严重。

五、市场失灵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法律手段

我国应该深刻落实法律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在市场失灵的同时,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基于经济法下的处理手段,打破经济法领域的桎梏,在政府的强制性干预下,发挥最大作用。另外,法律法规的重新制定和对现有法规的删改也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同步进行,不能随意开展,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同时在司法方面,为了保护市场主体,维护相应的社会秩序、市场经济秩序,要对市场失灵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戒,为经济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行政手段

政府部门应当建立一个更加民主的机制来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监督机制为的是打击和清除一些权钱交易的违法行为,同时在更多的方面维护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和各个行业领域的绩效评估。这样既可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为实现经济社会的价值提供更广阔的渠道。此外,还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责任制度,并且提高追责的执行力度,不能松懈也不能放任违法乱纪行为。最后,要持续支持和推进政府部门内部改革,建立更加高效、公正的职能部门。

(三)经济手段

对于一个有效的经济手段,无疑是要自觉的依据价值规律来宏观调控。当然也要借助经济杠杆的重要作用。政府作为整个经济市场里最大的消费者,同样也是公共资源提供者,它的經济行为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大影响。基于此,就需要政府正确的把握市场的一举一动,准确高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同时政府也要合理的运用货币手段和财政政策来调节整个经济市场的走向。在经济法的支持下,为微观经济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宏观调控环境,增强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避免市场失灵的现象出现,使得市场经济得到正常的运转和发展。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市场机制 政府调控 非分离性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和政策的原因,地区差别呈现继续扩大趋势。人们在分析我国地区差距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历史渊源时,一般都将其主要归结于各地区在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看法较为一致。然而,关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将对未来我国的地区差距走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术界则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发展差距将是市场经济发展也即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政府调控不当的结果。导致理论界看法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关系”的看法不同。主流观点认为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之间是矛盾的、非统一关系;然而我们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之间并不是矛盾的或彼此分离的关系,而是正向的、统一的和互动的关系。

一、 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由于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事实的存在,人们在市场机制的认识上往往存在三大误区。即市场机制只追求短期利益;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市场机制不考虑整体利益。事实上,市场机制下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有差异也有统一。长期利益往往由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短期利益所组成。相对于非市场经济来讲,市场机制更能注重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而非短期利益。市场机制就是要让能者上,庸者下,就是要破除超稳定状态。搞市场经济就是要搞完全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割裂的、残缺的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正是通过均等的机会让每一个人、每一个要素、每一个地区发挥潜能,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使整体利益得到增加,因此充分完全的市场机制才能保证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市场机制是表面无序下的整体有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从形式上看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但从本质上看,则是除市场机制以外的包括政府调控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我国区域差距时,首先要明确,我国区域经济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独立的、统一的、完善的市场,而不存在市场发育完善后带来的所谓“市场失灵”的危机,区域差距拉大也并非是市场机制“有余”所致。实际情况是:一方面,一些发达地区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市场机制相对完善,并利用了政府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优惠;另一方面,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干预过多,市场机制也很不完善,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要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西方改革的经验,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力图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尽管全国的统一市场并未建立,但市场的作用不断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区域差距正是在市场作用日益增强并朝着形成统一市场的方向努力的前提下发生的。因此,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区际收入趋同趋势不会在市场自发作用下自动出现。所以,我们既不能因为市场机制是一种较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就不承认市场机制已经并必将进一步导致我国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倾向,也不能因为担心市场机制将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就终止迄今为止已进行了近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正确的思维应该是,一方面应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另一方面又应对市场机制导致地区差距拉大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并及时地借助政府调控对之加以纠正。

二、 政府调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

政府干预是必要的。由于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市场机制一方面将促进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将我国现有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笔者认为政府在未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应该扮演双重角色,即一方面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的职能,促进市场的发育,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又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既然市场机制有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政府干预就是必要的。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是加速落后地区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当然我们所讲的缩小地区差距,是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前提下缩小地区差距,而不是靠抑制发达地区的发展来缩小地区差距,这就要求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要有更高的发展速度。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调控作用主要应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1)建立区域间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调控机制。主要制度安排包括:取消造成区域市场分割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建立资源的地方所有权制度;建立区际劳动力资源的正常流动机制;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出台特殊的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培育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微观经济组织,建立行之有效的“造血”机制等。(2)建立旨在缩小和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政府差别采购制度;建立规范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实行差别税率制度;采取特殊的金融政策;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专门对口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等。(3)建立统筹区域发展的协调机制。建立具有相当权威的区域统筹规划办,担负起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利益等主要职能。

三、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非分离性

自发竞争的市场机制和协调竞争的政府调控机制,从市场经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是相伴相随的。割裂二者,无论哪种机制都无法单独有效的维护一种生产率最高、资源配置最优、市场主体行为约束最好的秩序。割裂二者,就相当于割断了东部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的要素优势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的联系与互利,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扩散效应或涓滴效应。我们看到,每当人们协调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时,社会经济就向前发展,每当这个矛盾趋于激化,把二者割裂开来时,社会经济发展就遇到麻烦。每当人们根据形势变化对矛盾双方的关系及时做出合理调整时,社会经济就顺畅发展,每当人们忽略了变化,矛盾双方的关系滞后于新的形势时,社会经济就面临新的危机。

过去,国家对东部地区的倾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客观上导致了东西部差距拉大。在目前区域差距明显,不存在平等竞争条件的现实情况下,若单纯利用市场机制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战略,其结果必然造成新的不公平、不平等,将加剧地区发展的“马太”效应。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必须要有整体综合规划的理念,使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有机结合。制度变迁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有所提高,这种“重新配置”就称为“帕累托改进”。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既要让发达地区更发达,同时也要让不发达地区摆脱贫困和落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市场机制是一种“自然秩序”,政府调控是一种“人为秩序”。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调控都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市场机制的缺陷需要政府调控来弥补,除此之外任何扩大政府调控作用范围和政府权力的倾向都应该防止;政府调控的缺陷需要市场机制来纠正,政府失灵必然要求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必然结论,功能互补使二者不可分离。

参考文献:

[1] 周国富.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地区差距走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5, 2.

[2] 顾海兵.当前市场机制认识上的几大误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3] 曲延芬. 市场机制的完善是国家干预的前提[J]. 经济经纬,2004,5.

[4] 申晓梅. 论西部大开发中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协调[J]. 理论与改革,2002,1.

篇3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在市场经济秩序整治动员会发言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____年__月_日)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今年以来,中央媒体曝光了我省病死猪肉、红心鸭蛋等问题,最近,省、市、县先后召开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行动动员会,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心。“红心鸭蛋”“苏丹红”事件曝光以来,在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我局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组织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了专项整治违法添加苏丹红制售红心鸭蛋、红心禽蛋的清查行动,各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按各自职能对市场进行了拉网式检查,使我市食品市场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净化。

一、当好抓手,强化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认真按照市政府市场经济秩序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的要求,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履行好“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依法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职能,当好牵头人,积极组织各相关部门认真开展食品市场秩序专项整治,确保把《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对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市场整治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取得实效。

二、协调联动,形成监管合力。食品安全工作不仅重要,而且艰巨复杂,它具有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长产业链,涉及面广,中间环节多,为分清各自职责,近日市政府将下发文件,进一步理清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责任,因此,要求各相关部门一定要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办好。我们作为综合协调部门,切实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防止出现监管死角,保证专项整治行动的顺利开展。

三、搞好服务,做好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一方面,加强我市食品安全日常监测,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为政府决策服务;另一方面,当好各部门的娘家人,急部门所急,想部门所想,积极为部门排忧解难,搞好服务。与新闻媒体联系,加大食品市场整治的报导力度,曝光不良行为,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各部门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篇4

关键词:法制; 市场经济; 引导; 促进; 保障; 制约

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经济秩序是通过法治来形成和维持的,是一种法律秩序。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并不是完全放任的,而是一个有序化、制度化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的。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市场只有具备合理而完备的法律制度,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可以说它在市场经济中起核心作用,法制对市场经济起着引导、促进,保障和制约的作用。

一、法制对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

法制对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是由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决定的。市场经济经历着复杂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为了使密集的、复杂的且随机性很大的社会互动井然有序,必须运用法律对人的活动进行引导。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和人们的行为规则,对于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管理主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现代市场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大,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市场体系规模,都是复杂而庞大的,市场的自身缺陷也日益暴露。再也不能按近代市场经济那样单纯依靠“市场主体”或“意思自治”而自发运行与发展,必须实行高层次宏观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完全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和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有着各自的缺陷,都是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 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奉行“看不见的手”(市场之手)与“看得见的手”(国家之手)有机结合,国家对经济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控。市场机制的失灵为国家调控留下了作用的空间,国家调控的存在及作用需要法律确认,调控行为也需要法律规制。如果国家调控经济的权力缺乏法律的约束,则会产生腐败或专制,市场主体的自将得不到保障,经济民主无以实现。如《税法》,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其中自征收消费税是为了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分配不公的现象,增加国家的建设资金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金融制度的完善,因为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各国政府经常会遇到金融风险和危机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法》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的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金融业监督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要求下,依据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及时分析,灵活有选择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信用总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法制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

法制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直接促进作用。那些直接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经济法以及经济行政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对于市场经济有着直接促进作用。其一,促使市场经济按照法律所确认的原则深入发展。其二,通过市场主体权利的保护,产生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的激励。其三,为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扫除障碍和创造条件。任何一项直接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只要它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和反映市场规律的,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二)间接促进作用。这主要是指那些以调整政治关系、管理关系、家庭关系为主的法律,如刑法、诉讼法、婚姻家庭法等。虽然它们不直接或多数不直接调整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行为,但由于通过对各种政治关系、管理关系、家庭关系的调整,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从而调动人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市场经济主要的法律特征就经济关系的契约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契约成为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建立经济关系和实现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本质区别。

三、法制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

法律制度以其特有的属性―国家强制性和规范性,在保障经济顺利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种保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利益保障。市场经济关系中的各种行为,大都为了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并体现为一定权利。法律通过确认市场主体的权利以及及时制止、制裁那些侵犯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来保障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维护市场主体的利益以及集体和国家和利益。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如果没有法治,市场主体的财产经及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市场经济就是一句空话。(二)秩序保障。市场行为只有稳定、和谐的秩序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秩序,就不可能建立市场,更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商品交换,也就谈不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了。市场秩序实质上是法律秩序。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命脉。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之一。竞争必须是公平、合法的竞争,否则,市场机制就可能失灵或扭曲。因为在竞争过程中,有些竞争者为了贪图利益不惜冒最大风险,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如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盗取他人商业秘密等,这就必然妨碍市场竞争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法律设定竞争规则,建立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采取虚假、欺诈、损人利己等手段牟取利益,损害其他生产者利益和公众利益,扰乱社会竞争秩序的行为都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它维护了国家、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利益。

四、法制对市场经济的制约作用

法制在引导、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发挥着制约、限制市场经济发展中某些消极因素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都会出击某些与市场竞争相伴生的消极因素,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和消除这些消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现实当中,某些团体或个人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追求眼前利益肆意侵占、破坏自然资源,污染我们居住的环境,损害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埋下了隐患。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它一方面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国际化。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必须有统一的调整手段和相应的规则。要使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就必须按照现代法治的要求,加入国际经济法律体系。

五、小结

篇5

一、我国市场经济立法现状与问题

从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市场经济的因子开始孕育,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也随之开始,经过数十年的建设,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规范构成:

(1)市场主体方面的法律。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

(2)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方面的法律。如合同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担保法等。

(3)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广告法等。

(4)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如财政预算法、税收法、计划和产业政策法、国有资产法、价格法等。

(5)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

(6)对外开放方面的法律。如反倾销条例、货物进出口条例等。

(7)制裁经济犯罪方面的法律。

以上法律的建立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稳定、规范、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法制条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现有法律存在着诸多缺陷,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法律出台的及时性不够,同时存在法律空白。该出台的法律还不能及时出台,出现许多法律上的空白,造成无法可依。

(2)应该修改完善或废止的法律还不能及时得到修改完善或废止,造成时过境迁、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严重脱节的法律仍在适用。

(3)法律之间的不配套,甚至冲突、不协调现象时有发生。

(4)已经出台的许多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另外,漠视、违反法律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要求是极端不相符的,需要尽快予以解决。

二、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制完善建议

1.完善主体立法

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公司法》、《独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法律对市场主体进行规范,但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其产业结构、国际外贸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经济不再是体外循环的特例,而是世界市场经济的一环,原有的法律、法规有些显然是不能完全适用,甚至有些还会起到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市场公平竞争,优化市场配置资源,实行企业优胜劣汰,必须对于这些陈旧、过时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根据变化的情况、实践发展的新阶段进行修订完善,并制定一部依国际惯例即统一“国民待遇”的《企业破产法》,这样才能使法律制度起到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作用。

2.完善管理立法

主体立法只是一个阶段,而管理立法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法制性主要是体现在主体运转过程中,即市场管理的合法性中。对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而言,这是一个比主体立法更艰难更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以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和有序的竞争环境为出发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对我国现有经济贸易法制进行完善。

3.完善辅助立法

市场运作的调节手段主要有三个:一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二是道德约束的调节;三是法律手段的调节。为了防止宏观调控中人为因素的过度化或不到位,制定相应的辅配套立法也是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立法计划、统计类有《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统计法》等。财政、税收、金融类有《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价值管理、行业管理、对外贸易以及审计等方面也有一系列立法,比如《价格法》、《农业法》等。这些法律、规定的制定对于宏观经济调控起到了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应根据我国实际,参照国际经验和惯例,应制定《国家计划法》、《国家投资法》、《税法》、《特殊投资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4.完善价值立法

所谓价值,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切活动对于活动主体即人的有用程度。市场经济是为人、为全体公民的幸福服务,发展市场经济永远不能以损害主体人为代价,而这一点则需要以法规来予以保障。为此,主要立法的内容有《:失业法》、《待业法》、《工伤法》、《医疗法》、《养老法》、《保险法》等等。

三、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应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和经验

篇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体制尚未完全确立和不尽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1、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经济犯罪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让利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特征:(1)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2)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4)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特征:(1)是权利经济。(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3)是契约经济。(4)是竞争经济。(5)是法制经济。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四、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途径。1、严格执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根本保证。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基本前提。3、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养活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法制、刑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也由于商品经济本身的各种负面效应,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这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很多经济犯罪,严重的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也因此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或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考探索经济犯罪,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关规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和特点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这一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认为是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中的“经济”一词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经济活动或者财产。因此经济犯罪就应该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看出经济犯罪的这一定义,3、具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可能是经济犯罪,没有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经济犯罪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这种危害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否则不是经济犯罪;三是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了的,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犯罪,只有被规定为犯罪的才可能是经济犯罪;四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当然要受到刑罚的处罚。这四层涵义密切相联,共成一体,构成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经济犯罪与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的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另外,我们从经济犯罪的这一特征入手,可以将经济犯罪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犯罪,它直接破坏着经济秩序,可称之为经济活动犯罪;另一类是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它破坏着经济秩序,同时也破坏着其它秩序,比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可称之为财产犯罪。

经济犯罪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犯罪浮动呈现上升趋势,有其以下特点: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这类犯罪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经济犯法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导致了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

、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 

篇7

关键词 民商法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民商法制度面临着众多新的挑战,制度建设履步维艰。就目前我国民商法来看,虽然出现了许多民商事单行法律法规,但至今没有一个作为整个法律核心的民法典。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对我国民商法制度进行深入的改革,成为目前我国进行法制建设的关键。

一、目前我国民商法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商法制度是指国家为了实现某种经济目的或利益,而使用权力,对民商事活动进行规范和发展的一种法律制度。一般而言,民商法总是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商法对市场经济活动发挥着直接的规范作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需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民商法制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民商法制度理念滞后,不能充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自加入WTO以来,我国民商事经济领域受到了世界经济自由主义的严重影响,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自由贸易原则以及最惠国待遇原则等,对我国民商法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受传统封建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我国提倡主体平等与私权神圣的民商法制度理念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因此造成了我国现代民商飞制度理念的严重缺失。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民商法制度才开始制定,因此受传统法治理念的影响很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虽然近年来我国民商法制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总体上仍然比较滞后,这样的法律制度根本不能真正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第二,我国现行的民商事立法体系比较散乱,缺乏系统性与协调性。对于我国民商法制度而言,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形成一部核心性的民法典,这对我国民商事领域的法制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我国现行法律运行体系中,法律规定的一些条文非常粗疏,内容上也多有遗漏。近年来,国家行政部门和最高人民法院便不断陆续实施一些条例、细则、办法、意见等政府规定,目的是希望能够进一步解释那些含糊不清的法律规定和弥补法律制度上的空白。然而,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这些数目繁多的法律规定往往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各规定之间常常出现重复或冲突,甚至在对民事法律关系的确立上还出现过多次立法的现象。这些现象充分反映出我国现行的民商事立法体系比较散乱,缺乏系统性与协调性。

第三,现行民商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化、简单化,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从表面上看,我国民商法制度是比较完善的,但细究之便可以发现,民商法制度所规定的大多数法律条文过于原则化、简单化,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因此,在现行民商法领域,仍然存在着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化、简单化,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的问题。

第四,现行民商法制度具有严重的行政化色彩。就我国现行民商法制度而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法律条文的规定。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律规范中,存在着很多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容;其次,民商法立法过程是通过行政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房地产法就是通过《房地产管理法》的形式颁布并实施的;最后,大部分民事立法活动是有行政部门负责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商法制度的规范,对民商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造成了的阻碍。

二、关于我国民商法制度改进和完善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对我国目前民商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法制观念,加快民商立法进程。

较之于我国刑法和行政法而言,民商法领域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核心性质的法典,这是民商法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一大缺陷。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客服立法进程周期长的弊端,我们就要及时转变法制观念,加快民商立法进程。我们传统的立法模式是先改革、后立法,或者先实践、后立法;立法原则是“宜粗不宜细”,条文笼统、原则性规范太多。因此,只有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民商法制度存在的桎梏,从根本上转变法制观念,使法律法规的内容更加明确、具体,才能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及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民商法律体系,提高法律效率。

建立健全民商法律体系,要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需要什么,制定什么”的应急式立法模式,要正确认识到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体系绝不是各种法律法规的简单组合。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科学的预测,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立法体系,这样就能避免立法工作的盲目性,使各项法律法规都能相辅相成、 协调一致。只有建立健全民商法律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法律效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建立完善的民商法运行机制。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法律运行机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在倡导市场经济的今天,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民商法运行机制显得尤为关键。只有制定一套科学的、完善的民商法运行机制,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建立健全民商法运行机制的基本要求在于立法,通过该项权力的行使,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民商法领域的审判权和检察权也要由专门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任何社会组织、行政单位都不得进行非法干扰,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民商法的独立发展,才能真正建立完善的民商法运行机制。

(四)不断实现民商法制度的创新。

篇8

张彦颖

(山西工商学院基础教学部 山西 太原 030006)

内容摘要:创业法制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有效降低创业风险。完善创业者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开放、多元、参与的教学模式及营造法治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业 法制教育  法律素质

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新时代。笔者认为,在创业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创业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经济的重要途径。法治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尊崇法律、捍卫法律应该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应该具备的品质。法治精神在推动市场经济法治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影响,中国的文化缺乏民主法治的基因,人治重于法治的封建理念根深蒂固。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尤其对于即将创业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不仅关乎自身的利益,更牵涉到企业的定位及对市场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在进行创业法制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创业法制教育,向市场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创业者,就能使整个市场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创业法制教育为国家培养守法的市场参与者。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它充分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及其意志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不是市场参与者的为所欲为,法律为其设置了边界和范围,规定了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原则、保障权利的程序以及其作出法律行为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乃至法律责任。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借助竞争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也不是无止境的竞争,它必须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竞争不足可能使经济缺乏活力、动力,使市场经济主体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然而过度的竞争也可能导致垄断,垄断一旦出现,竞争也就化为乌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同样会受到阻碍。将竞争规范在适度状态的最重要措施只能是法律,是既能约束市场经济主体也能约束政府的法治。让准备创业的学生懂得自由的边界和竞争的规则是创业法制教育的重要使命。

    再次,创业法制教育是防范创业风险的有效途径。创业的过程都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完成的,市场经济的内容就是经济交易,有交易就有风险。而防范交易风险的有效方法便是使经济关系契约化。市场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订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契约要受法律保护,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素,而不是交易双方的为所欲为。作为即将创业的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合同法》等与市场交易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而不逾矩,有效降低创业的法律风险。二、当前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以创业伦理教育代替创业法制教育。现有的关于创业教育的教材中,创业伦理的论述较多,而鲜有创业法制教育的内容。孰不知,市场经济要健康发展,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道德是法律的哨兵,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与法律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方面相辅相成。道德主要靠自律,靠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而法律则有国家强制力做保障。正是因为法律所具有的强大震慑力,让许多人不敢冲破人类的道德底线,这是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创业教育应该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创业道德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创业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为创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创业法制教育目的是为了增强创业者的规则意识,为创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行为准则。二者内涵不同,功能各异,不能互相替代。2.把创业者法律素质排除在创业者素质评价体系之外。创业有成败,原因各不同。但是,创业者自身的素质高低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创业者的素质评价是降低创业者盲目入市的重要手段,是理性创业的必然要求。创业者的素质评价主要是对影响创业的主观因素进行分析评定。在传统的素质评价体系中,心理因素、专业技能和道德自律被列为三大主要的评价指标。而创业者的法律素养却被排除在外。创业者法律素质是指创业个体所具有的能够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殊不知,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更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必须在法制的框架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才能实现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因此,对于每一位创业者,在进入市场前,就要强化法律意识,学会站在法律的角度思考创业的每一细节。法律意识淡薄的创业者,是潜藏在每一个市场角落的危险品。在创业者的素质评价体系中,应该加大对法律素养的考核权重。3.创业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间存在差距。创业法制教育意在通过学校教育,使创业者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树立法律权威。“知法”只是创业法制教育的初级层次,“信法”才是创业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法制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因此,“知法”应该是每一个创业者终身的任务;而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让法律的种子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信仰。而当前的学校法制教育,仅仅停留在传授法律知识层面,忽视学生法律情感及行为养成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随着法律知识的遗忘而成为新的“法盲”。 三、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改革路径

(一)完善创业者素质评价体系,把法律素质作为创业者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在学校的创业教育中,创业者的素质评价是重要的教育环节。在传统的素质评价体系基础上,增加法律素质指标,构建包含心理因素、专业技能、道德自律四位一体的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机制方面,应该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强化学生的“规制意识”,建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对于法律素质考核不合格者,在创业者素质评价体系中实行一票否决制。(二)建立科学的创业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者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当前,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创业法制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体现在创业法制教育没有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教材”要求未来的创业教育教材增加“创业法制教育”的专门章节,围绕创业主题选取法律理论与实践素材,按照创业流程设置教材逻辑体系。“进课堂”要求学校教务部门要给创业法制教育安排学分和课时,让创业法制教育从课本走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求授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制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好创业法制教育的“三进”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前提,教材建设是保障,教学方法改革是关键。(三)努力探索创业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创业法制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传统的课堂理论学习之外,还需探索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如邀请法律实务界的人到学校举行法制教育讲座,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组织学生走到企事业单位考察。当前,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为在校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基地。此类基地是创业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在此模拟创业,不仅仅要思考管理、财务和营销,更要考虑创业过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如果创业导师能够实时指导学生解决法律问题,学生便会深化对法律的认识,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总之,创新教育手段,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法律的熏陶。(四)努力健全高校管理体制,为创业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等学校是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大组织”。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赋予了高校“事业单位法人”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又是市场主体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依法治校,就是要建章立制,按章办事;民主管理 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一位成员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凝聚力量。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的理念一旦变为高校的自觉实践,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隐形课程将使创业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创业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谢育敏.创业教育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之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10月,第33卷第5期.

[2]曾朝夕,王卓宇.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3]艾红梅,刘荣华.高校就业法制教育“335”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4]董青春、吴金秋.大学生创业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篇9

关键词:宪法;经济法;经济性

在国家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改善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因为国家的宪法和经济法制约了经济体制的优化与发展,所以我国的宪法和经济法的制定,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要协调统一宪法与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的发展。

一、宪法与经济法之间的经济性

宪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共同特征是“经济性”,宪法主要解决的是关于民生发展问题的基础,经济法主要是用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有效依据,因此,宪法和经济法之间的共同特征就是经济性。宪法和经济法的作用体现了二者的经济性,共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宪法和经济法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宪法和经济法都是国家职能的体现,都能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能力,能够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和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对相关的经济实体的职能进行界定,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体现了宪法和经济法的共同特征“经济性”。国家的宪法需要体现出该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经济制度不同,因此,世界各国对于自身的经济制度都制定了不同的法律。宪法对相关经济管理制度做出了相关规定,具体表现在加强了对公民经济自由权的保护和规定,这也是“经济性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的制定保护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保护了公民的经济合法权益,影响了我国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发展,从而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经济法的目标和要求,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经济法对宪法的实施与推动

宪法规定的经济法规实施的重要途径就是经济法,宪法保障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两者的共同特征就是经济型,两者共同作用约束了市场经济,使其能够健康有序的稳定发展。宪法和经济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宪法不仅影响了经济法,同时,宪法也需要经济法的具体实施。市场经济只有在经济法的具体实施下稳定的发展,宪法才能合理的实施。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各个方面,因此,经济法必须以宪法为本,对宪法规定的内容认真执行,宪法有关经济的法律法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反之,如果经济法没有得到具体的实施,那么宪法的经济性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宪法和经济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共同的经济性。一方面,宪法影响着经济法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宪法对其他法律具有指导意义,促进了其他法律的发展个改进。经济法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在人民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经济职能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因此,宪法需要加强对经济实体的管理和监督。在不断的改革中,宪法中关于经济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同时经济法的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大。因此,只有宪法和经济法共同作用,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宪法和经济法能够有效互动,需要真正了解两者的“经济性”和“一致性”。

三、宪法和经济法的“经济性”和“一致性”

宪法和经济法规定市场主体行为具有一致的要求和目标,这就是宪法和经济法的“一致性”。从经济性上来说,宪法对经济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二者的对于经济方面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宪法与经济法共同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规范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宪法和经济法在对市场进行管理时也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能盲目地制定不符合市场的法律法规。通过市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得经济能够朝着更有效的方面发展。宪法对于经济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宪法规定了经济法的各项法律法规,同时经济法的制定不能与宪法冲突,因此,宪法对经济法的指导意义就显而易见了。经济法在制定时要与宪法相互统一,共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宪法的权威性,同时,经济法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促进了宪法的改革和发展,使宪法更贴近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宪法和经济法的一致性就体现出来了,两者共同规范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结语随着人们对经济和法制文明共识的增加,宪法中涉及经济领域的问题,将通过经济法来具体解决,同时,经济法上的问题在根本上也是宪法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宪法来解决。由于经济法与经济生活和宪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法也是宪法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宪法与经济法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宪法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这对于推进国家的全面法制社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无论在那一种经济体制下,要使经济生活正常化,就要有一定的经济秩序即经济法律秩序。因为市场只有具备合理而完备的法律前提,才能发挥其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市场经济法制下的企业就更应完善好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政策法规体系,这样才能使企业摆脱各种制约,轻装上阵。

1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萎缩,市场机制逐渐进入了社会经济生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影响和干扰了经济的顺利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经济立法、司法、执法,特别是缺乏保障和规范市场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全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新经济关系层出不穷,日益错踪复杂,如不事先加以规范和调控,就可能对市场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危害。如果立法没有预见性、超前性,就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无论以哪种模式存在,都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这就是:建立在明确界定的产权基础上,独立自主地进行决策的企业(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有权自由进行平等竞争的能提供正确价值参数的市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以上要素都要法制做保证。

2法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1引导作用

法律对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是由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决定的。客观地认识这些规律,真实地反映这些规律,并通过对市场的引导使之符合这些规律的要求,这就是法律的根本任务。市场经济经历着复杂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为了使密集的、复杂的、且随机性很大的社会互动井然有序,必须运用法律对人的活动进行引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既要借鉴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并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这也必须借助法律的引导。现代市场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大,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市场体系规模,都是复杂而庞大的。必须实行高层次宏观调控,并使这种调控的形式多样化、精密化,并以引导为主要形式。

2.2促进作用

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直接促进作用。那些直接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如经济法以及经济行政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等,不仅促使市场经济按照法律所确认的原则深入发展,而且为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扫除障碍和刨造条件。任何一项直接调整市场关系的法律,只要它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反映市场规律的,就定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间接促进作用。这主要指那些以调整政治关系、管理关系、家庭关系为主的那些法律。如刑法、诉讼法、家庭婚姻等等。虽然它们不直接或多数不直接调整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行为,但由于通过对各种政治关系、管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调整,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从而调动人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2.3保障作用

法律以其特有的属性一一国家强制性和规范性,在保障经济顺利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种保障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利益保障。市场经济关系的各种行为,大都为了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并体现为一定权利。法律通过及时制止、制裁那些侵犯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来保障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秩序保障。市场行为只有在良好的、稳定的、有序的秩序中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效果。没有秩序,就不可能建立市场,更不可能进行商品交换,也就谈不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了。市场秩序实质上就是法律秩序。

2.4制约作用

法律在引导、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发展和同时,还发挥制约限制市场经济发展中某些消极因素的作用。我国市场经济虽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市场竞争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已开始出现,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和消除这些消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如何完善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3.1确定企业家标准

确定科学合理的中国企业家标准,为企业家队伍的选拔、培养、评价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创造条件。(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家的素质和条件要求,即职业化素质、现代化意识和国际化眼光。贯彻这一精神,我们必须抓紧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家标准与企业家认证法规,促使我国企业家队伍的选拔、培养、评价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我国可以参照国外大公司选拔cgo的条件与标准,结合我国的特色,制定出合理的标准。我们可以通过能力素质指标、知识素质指标、性格特质、经营经验与业绩指标、心理素质指标等一系列指标来构成科学的中国企业家标准和认证体系,并赋予其法规效力。

3.2完善相关责任法规,明确经营责任

完善企业家及产权代表的责任制度,特别是明确与落实产权代表的资产责任,对于遏制国有资产巨额流失、经营行为短期化、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至关重要。在2003年5月通过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了责任约束。在该条例第四十条中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负责人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并对其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条例中却没有表述应负什么样的赔偿责任及赔偿责任如何落实。这样的话,应负赔偿责任就永远只能是“应付”,而不能成为“实负”。为此,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及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中应明确规定两种责任制度。一是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和企业家经营责任终身追偿制度;二是国资委主要负责任命国有企业产权代表责任制度。建立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和企业家责任终身追偿制度是为了保证产权代表和企业家对于企业资产造成的经营亏损责任不?能因为退休或者转换工作而不追究。国资委主要负责人任命国有企业产权代表责任制度,是指履行所有者职能的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承担选择、任命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的风险和责任,如同私人所有者要承担选错总经理会使自己的企业和财产遭受损失的风险一样。

3.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