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的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的家庭教育

篇1

从我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对比,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吸取美国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独立个性。美国的家庭教育是要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在美国家庭中,父母非常注意发展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美国的家长普遍都支持自己的孩子通过打工、做兼职等来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

2.民主开放。美国的家庭教育崇尚民主,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能维护各方面权益的规范。父母们常能宽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不太注意小节,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开放的。

3.创造能力。在美国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创造能力,他们会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环境和条件进行劳动训练,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4.经济意识。美国的父母从小注意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经济观念和经济独立的意识,父母们教导孩子怎样有计划地消费有限的零用钱,如何想办法去赚钱。

二、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

2.养育代替教育。现在不少父母仅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会忽略孩子内心世界,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为孩子,更为自己。中国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

4.家庭教育氛围缺乏。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三、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家庭成员关系不同。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2.教育方式不同。我国教育孩子的方式是:生活上包办代替;社交上过度保护;经济上任意放纵;学习上过于严厉。而美国家长重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宁苦而不骄;家富而不奢;严教而不袒。

篇2

【关键词】小学;孩子;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特别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作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家庭的教育更为重要。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们的发展方向,影响到孩子的终生。那么,做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如何来进行家庭教育呢,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独一无二的,他们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有擅长的科目,也有自己的短板。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有的孩子喜欢弹琴,有的孩子喜欢数学,有的孩子喜欢语文等等。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孩子,才能扬长补短,因材施教,不强迫孩子每一科目都要做到最好,才不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过多地比较,而主要是看孩子有没有朝既定的方向努力,和孩子自己比有没有进步。

二、和孩子一起确定目标

树立一个目标或者说理想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人生大师杜士扬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彻彻底底的了解自己人生的追求和梦想,并依托自己天性的才华,让自己的梦想得到实现,让自己的才华得到彰显。而对孩子们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就知道自己要努力,为自己的目标去奋斗。每个孩子的理想不一样,每个阶段孩子的理想也不一样,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制定自己的目标,孩子的理想和目标都是在不停变化的,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理想和目标,只需要不时的提醒他,要实现他的目标或理想,他必须要努力。

三、正确认识家校关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①家庭;②学校;③儿童所在的集体;④儿童本人;⑤书籍;⑥偶然出现的因素。[1]可见,孩子的教育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不重视家庭教育,把教育的任务全部交给学校,或者只重视家庭教育、不配合学校教育都是不妥当的。首先,家长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要时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思想、行为,每天能抽时间和孩子交流交流;其次,家长要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学校的要求等,配合学校、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学校、老师的要求,这样才利于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四、教育要分阶段性

孩子的成长是阶段性的,教育也应该如此。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是家庭教育努力的方向。比如,在学习方面,小学阶段重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按学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专心、细心、用心、责任心、恒心和平常心的习惯,这样逐步培养起孩子独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孩子各不相同,需要爸爸妈妈用心去观察和发现,有针对性地制订阶段性的计划。

五、培养孩子均衡发展

小学阶段,孩子的教育重在均衡发展,主要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锻炼身体三个方面,也就是一般讲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做人的道理是基础,这方面的教育重在从生活中去做,从细节上去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绝对不能含糊。修身,治家,明事理,立身,敬业,学做人,这些品质比成绩重要百倍。比如说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敬老爱幼、帮助弱者等等,在这方面,家长自己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学习知识,就是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习惯,喜欢阅读的孩子,他的内心一定很丰富,想象力也很强,并且会从阅读中找到快乐和精神支柱,受益终生;锻炼身体,根据孩子的喜好,培养一两种体育运动的爱好和技能就好,爱运动。

六、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对孩子教育的引导最重要的,就是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对孩子的兴趣要分类处理:有兴趣但不是很合适(比如游戏)适当控制,逐步培养一个“度”;合适但没兴趣的(比如某些学习科目),监督+引导+鼓励;既合适又有兴趣,就大力支持,提供条件,让孩子的兴趣得到充分培养。这方面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家长都有自己不同的办法。比如说玩电脑游戏,小朋友都喜欢。我国因为玩游戏发展成网瘾的孩子,呈上升趋势[2],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玩电游上瘾,但是因此而禁止孩子上网玩游戏,显然是因噎废食,不可取的。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就是要和孩子沟通好,告诉孩子有个时间限制,制定好规则,按规则执行,违反了规则要接受处罚。

七、结语

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教育好孩子,家长一定要用心。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的过程。教育没有固定的、绝对正确的模式,家长只有边学习边实践,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思考,用心去监督,用心去引导,用心去交流,用心去陪伴,才能做好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家庭教育家长 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有效的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是基础、是补充、是促进。所谓教育时机就是教育者要依据孩子的心里特点,选择合适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

记得孩子刚上初二时的冬天,有一次我俩闲聊,一向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说:“同学、家长、还有报纸上都说了现在最不容易的就是我们学生了,我们起早贪黑,多辛苦呀!你们大人比我们容易多了”。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我不知如何作答,只是淡淡的说了句,其实谁都不容易,只是你不了解而已。我知道这样的状态必将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有着负面的影响。许多天过去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孩子解开这个心结,终于有一天,一件事情的发生为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

事情是这样的,孩子的一个同学的妈妈是清洁工,这一年冬天的雪下得特别大,三五天就是一场,清理雪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要求很高,必须及时、彻底。这一天正好是周六,又赶上头天晚上刚下了一场大雪。早晨,同学打电话希望我儿子能和他一起帮他的妈妈清理大雪。儿子征求我的意见,我当然很高兴,我说:去吧,只是要注意安全。儿子高高兴兴的去了。直到中午才带着一身的疲惫回来了。我问:怎么样?孩子说:“累死了,雪又厚又沉,我们四个同学只负责一个小广场,就干了整整一上午,弄的还不是很干净。”我笑了笑说,你感觉阿姨的工作怎么样?孩子说:不怎么样,很辛苦。我说,跟你们上学比呢?孩子很认真地说:比我们不容易多了,又冷又累!我说:是呀!你今天看到了这份工作的不容易,其实这只是阿姨工作的一部分,还要清理许多垃圾,还要照顾孩子、老人,还有许多家务要做。能说大人容易吗?孩子似乎想起了前两天我们的谈话,略有所思的又重复了一遍:阿姨的工作真不容易啊!我发现这件事情真的深深的触动了孩子的内心,便轻轻地把孩子搂在怀里,借机动情的说:儿呀,其实,有许多工作要比这更不容易,不仅有辛苦,还有责任、义务、危险,需要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能圆满完成,有时可能还有委屈,能说大人就比孩子们容易吗?至少你们有大人的呵护,有老师的教育,有公平的环境,而且你的努力是为了自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你说是吗?我们来看看身边的这些人,妈妈比你容易吗?爸爸比你容易吗?老师比你容易吗?校长比你容易吗?学校出现了问题最着急的是谁?谁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与责任?孩子陷入沉思之中。于是我们又一起分析了航天员的工作责任有多大,多少生命掌握在他手里,一个小小的疏忽将会造成怎样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又一起分析了医生的工作,护士的工作;那天我们聊了很多,很久,从历史人物聊到当代楷模,从大学教授聊到托儿所的阿姨,从煤矿工人到种地的农民,我们发现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艰辛,都有那不容易的地方。

是呀,谁最容易呢?我们没有找到。后来我们发现所有那些有责任感的人都不容易,因为他不想让他的生命虚度,只有那些不负责任、整天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的人才容易,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愿做那样的一个人吗?

从这次谈话之后,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再没有过抱怨,对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环境再没有了挑剔,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挑战、承受压力、努力克服困难,使自己做的更好。我觉得孩子成熟了许多,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也加深了许多。其实,好多时候辛苦与否,关键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心态摆正了,克服困难就成了一种乐趣,心态不正,困难面前就会觉得自己很不幸。我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使我们及时解决了问题。

现在,孩子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回忆十八年来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常使我陷入思索与感慨中。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孩子养成多种良好习惯,比如自己的事自己做,今天的事今天做,上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向老师请假等,好习惯是一个持续过程的最终产物,它开始于你一生的最初,开始于每一个生命中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乃至更长的时间都如此去做,健康的习惯需要几年的培养和呵护,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好的习惯,那么不健康的习惯就会形成而取代好习惯。为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主人翁精神,我会经常跟孩子讨论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及时了解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在学校听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新闻,班级里有哪些新鲜事,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得到老师表扬等,我也常常跟孩子讨论我学校的事,我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帮我出主意,想办法,通过孩子的回答了解孩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的思想动态,观察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是非标准,通过这些有效的交流,大大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为捕捉教育时机提供方便。

篇4

虽然现在我们的幼儿园和小学针对“问题孩子”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同时开展了浩大的“治未病”工程。但是单亲家庭和组合家庭是这些“问题孩子”的源发地,家庭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他们的心理非常脆弱,极度敏感,一丝一毫的异样他们都会往心里去。所以,我们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快乐健康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不管是哪一种单亲家庭产生的“问题孩子”,我们都应该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生活的温情,感受到所有家庭成员给他们带来的关注和爱护,让他们明白失去一个亲人的关心和爱护,他们还有更多关爱他们的其他成员;关闭了一扇门,却敞开了另外几扇窗。家庭成员还要多与他们进行思想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走进他们的心里,成为他们可以倾诉的对象,做他们倾诉的倾听者,做他们思想行为的引导者,最主要的是做他们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他们的行为千万不要横加指责或者是不闻不问,更不可以对他们做的事横挑鼻子竖挑眼的。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言行的模仿对象就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孩子以后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待人接物的标准都源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古人所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在孩子面前家长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展现出为人师、为人父母的典范。所以,家长空闲时间要多陪孩子学习,尽量和孩子一起学习,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使孩子养成一生受益无穷的良好习惯。

三、在家里培养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被大人宠溺的无以言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其宠溺程度无以复加。所以,我们要给他们挫折的锻炼,尝试失败的机会,体验失败滋味。或许有人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本身就遭遇了人生的一个重大的挫折,再也经受不起挫折和失败。这毋庸置疑,但只要我们正确引导他们,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他们就能早日走出心中的阴霾,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生活、学习,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培养孩子敢于担当、勇于负责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沟通交流;以身作责;赏罚分明;耐心说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87-01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使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随着近年来的务工热潮,许多家庭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或其他监护人照看,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孩子厌学,逃学,甚至弃学。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心呵护,多沟通交流

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大多家长每天因为忙于家务,很少关心过孩子,更谈不上什么交流沟通。其实,作为家长,要关心孩子。当然,这里的“关心”不只是关心他的衣食住行,更应了解孩子、懂得孩子。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情况明,判断才能准确,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选择得当。家长虽然每天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特别孩子的年龄越大,思想越复杂,越具有封闭性。好多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慢慢学会,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更本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作为父母,只是一味地在孩子身上强加自己的愿望,而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更不知孩子是否真正需要这些东西。家长平日里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洞察孩子的思想情绪。孩子每天在做什么?怎么做?精神状态如何?和那些人交往?言谈话语都流露什么情绪,家长都要看到眼里,记在心上,不断地进行积累。家长要主动接近孩子,和孩从谈心解决孩子思想中的困惑。孩子小的时候依赖性强和家长形影不离,有什么话愿意跟家长说,有什么事也愿意请家长参与。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少年期,独立意识日渐强烈,要摆脱家长的束缚。有话不愿意跟家长说,有事也不愿意让家长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更要主动接近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共同讨论问题,以便从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要创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暴露真实思想,家长才能放矢地进行教育。

二、以身作责,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善于模仿是少年儿童在成长中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在家庭教育中,模仿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而父母的言行在子女的心目中便成了模仿的基本对象。是强有力的教育要素,子女对父母的模仿,往往是无选择的。父母身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和正确言行,是防子模仿的榜样,而父母身上的不良言行,对子女也有强烈的影响。甚至某些不自觉的言行,往往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造成很坏的影响,导致学校和社会某些教育措施的失败。所以,家长必须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不允许孩子做的,自己也一定不做。这就是家长必须具有严谨的作风和刻苦的精神。没有严谨的作风和刻苦的精神,不能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而是忽冷忽热或者言不由衷、诚而无信,不仅不能很好地对孩子起到示范作用,还会给孩子带来极坏的影响。

三、赏罚分明,不粗暴简单

我们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都会犯错,孩子就是在不断的犯错过程中慢慢长大,慢慢成熟的。所以,作为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每次犯错,把每次犯错都当作孩子成长的一个转折而不是一次惩治的机会。家长对孩子的缺点或毛病,不能粗暴简单,予以棍棒、体罚或恶语斥责,这样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而应关心体贴,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明确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如今的孩子判逆性都特强,在错误面前,若父母处理不妥,往往会适得其反。

四、耐心说服,不敷衍了事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作为父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何种重大事情,都必须坚持耐心说服,不敷衍了事的教育方法,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要启发和诱导孩子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学校的各种劳动。如学雷锋、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帮助残疾人,学校的大扫除等,通过劳动和活动,使孩子们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光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对人的重要,在各种公益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劳动的价值、劳动的光荣。孩子们是否热爱劳动,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现在,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孩子的将来。让孩子们一定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后代,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有一个勤劳的民族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家长要不失时机的让孩子参加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劳动观点、劳动能力,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护劳动成果,珍展生活,知道自己一定要通过劳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体现人生的价值。

篇6

一、好习惯的养成

从新生命的孕育到婴儿的呱呱坠地,孩子的一些习惯就已经开始慢慢养成了。胎教中就专门指出,孩子的饮食和作息会遗传母亲怀孕时期的习惯。从这一点我们得出结论,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做起。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就要让孩子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不扶习惯了,慢慢他就会养成自己克服困难的习惯。当然这种摔倒也要视情况而定,如果孩子摔得重了,家长不管,孩子可能由此好长一段时间不敢再学走路。有人说大人勤快了小孩儿懒,大了懒了小孩子勤快,这都是有道理的,因为有的家长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什么都轮不到孩子自己想、自己做,孩子慢慢就会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成功的教育是从习惯的养成开始的,也就是说让孩子先学会做人;我国古代也有“三岁看老”的说法。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孩子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如果养成一种坏习惯,也许孩子一辈子也还不清它的债务。那怎样才能引导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呢?一位细心的妈妈发现儿子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儿出来喝水,一会儿出来上厕所,一会儿削铅笔,一会儿找橡皮。

二、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

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不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孩子在与老师、同学和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遇到颇多的障碍。试想,如果回答问题或发言时,孩子说话啰嗦、反复,没有中心思想,对身边的同学没有吸引力,是不是很尴尬很伤他的自信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孩子平时只习惯听别人说,自己不爱开口,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机会少、胆子小、不自信、心里紧张。在这一点上,家长就要做到在家里多给孩子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或者家长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孩子开始做到简单流畅的回答,以后逐步说得更多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社交场合和家里有客人来访时,更要抓住机会让孩子锻炼。一些非常不可取的做法就是孩子问题多或者说错了的时候,家长不耐烦或者训斥孩子,这无形中就让孩子关上了语言表达和与家长沟通的大门。家长锻炼孩子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要丰富孩子的知识和情趣,多让孩子阅读和倾听,孩子有内容可讲,多讲就会熟练。在这一点上,家长也不要着急,要在鼓励思维精神的同时,慢慢锻炼和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总有一天二者会达到同步。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

自信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儿童的自信心更应该从小得到培养。孩子的自信来自于成功的体验,也来自于周围人的鼓励。比如孩子学写大字的时候,作为师长,就应该先把他写得比较好的那些字圈起来,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再帮他认识到其他的字不好在哪里。孩子树立起了自信心,以后还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无论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平凡快乐的普通人,还是一个成就卓越的成功人士,培养孩子具备坚强的性格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坚强的性格,一个人才能承受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挫折,才能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取得较高成就的人,并非只是在智商上优于一般人,他们的成功与其坚强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具备坚强的性格。

四、教育无他,唯有爱和榜样的力量

篇7

我有一位教师的朋友,他的孩子今年13岁,7年来上过英语、快速作文、心算、绘画、舞蹈、钢琴、声乐等七种特长班。寒暑假,周六周日都没有休闲过,有几年还同时上三种班。结果孩子始终没有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学得十分被动,情绪快乐的时候不多,成绩在班里总是中下游。12岁上初中以后和父母关系开始冷漠,成年不见笑脸,也极少与父母有真情的交流,家务活也从不承担。更由于长期只是学习、学艺、学技,极少接触同龄伙伴,性格愈来愈孤独、沉默,几乎没有真心删友。有了点绘画和舞蹈特长,但因人际关系不良而在班级里也无人欣赏,评优时没有人投票,自信心大大受挫。今年以来公开违拗父母的意志,什么特长班也不去上了,还和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她的父母3月份请我去作了一次诊断,并清我去开开“药方子”。

我的诊断意见是:父母急功近利,违背儿童成长的规律,以主观意志强加孩子,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玩耍”的天性未能发展,成了一个不会玩,没有兴趣的孩子。并且由于同龄交往的缺失,失去了对友谊、互助、关怀、人际协调活动的体验,成了一个只有训练没有生活,只有自我却难以理解他人的孩子。既不被同龄孩子接纳,也最终难以和父母作真情真心的交流。这正是适得其反的错误的家庭教育所产生的恶果。如果发展下去,即使将来考上了大学,从事着某种艺术性、技术性的专业工作,也不会有成功可言,更不会有幸福的人生。

家长们决不要忘记,对儿童来说,玩要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学习,与同龄伙伴在玩耍中的交往是人生中最基础的成长锻炼。

这位家长实际上是将孩子隔离起来,无视儿童天性发展的需要,毁坏了孩子最宝贵的成长环境,孩子在特长班里学到的技能部不是最根基的生存发展的能力,也不是儿童最初发展应当打下的品格基础和规则意识及积极主动精神。

幼儿两岁以后,就会有摆脱独自玩耍而想结交朋友的倾向,并开始逐渐摆脱父母的保护,不再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主动地加入到主动选择的同龄伙伴的团体中,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了。迈出这一步会遇到一些磨擦,比如他的意见不被其它小朋友接纳会哭着回来,或者因为争执,使对方哭着离开。儿童就是这样,在与同伴有时和好,有时争争吵吵的团体生活中学习生存的方式。有的父母把孩子们争吵或打架看得非常严重,其实孩子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积极主动的精神,大人们太多地介入孩子的小是小非之中,往往会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压制下去,从而总是依赖大人为他解决问题。几乎大部分只会读书而在人际生活中显得非常无能的人们,往往都是孩提时代在伙伴交往中缺少自我锻炼的。高明的家长只提醒孩子要爱护和尊重他人,要珍惜友谊,要学会理解和讲道理,要原凉他人的过失要学会大度,不要小气自私就可以了。而武断地斥责孩子们的磨擦,甚至阻断孩子的玩耍和交往都是不懂得孩子成长规律造成的。把发生一点矛盾的孩子看作坏孩子,只会使孩子变得循规蹈矩,胆怯自卑,畏缩不前,甚至因交往无能而失去自信、阳光的性格,而且永远也学不会理解、互助、合作和协调。

如果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以禁止孩子“玩耍”作前提,那就是大错。因为孩子的“玩耍”是实践性学习,是社会化的学习,离开社会化的学习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只是死知识,它难以转化为智慧更难变为一种实践能力。书呆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篇8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里的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规则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言传身教对子女施加教育影响的行为。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家庭中多数是以极为自然的形态出现的,而子女个性的形成也是在同父母的全部接触过程中,以最自然的形态进行的。有时家长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子女施加影响,但大量的家庭教育活动是在无意中进行的。

家庭教育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就教什么,遇到什么事情就进行相应的指导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对孩子起作用的是家长的言谈和举止,而家长是以自己的全部的日常生活,整个的生活方式,有意地和大量无意地影响着子女。子女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时时处处接受影响。使他们在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实际上起着可塑的作用。所以为了教育好子女,父母就要对自己的全部生活从严要求,以身作则。这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方法。

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它们决定了家庭教育是子女终身教育的基础。即使是一个完全社会化了的成年人,家庭仍然是他继续受教育的场所,就是到了晚年,他还是要在家庭中生活,接受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青年人可以向老年人学习社会生活经验,老年人也可以受年轻人的影响而符合时代的要求。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代际之间的差异也就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得到改善。

天下的父母都珍爱自己的儿女,会在他们身上倾注全部的爱,同时也寄予无限的希望。望子成龙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现代家长们正在自觉地承担起比教孩子生活常识更重要的任务——传授或协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实际上,在我国目前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孩子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它是建立在血肉关系、经济关系和感情关系基础之上的,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和兄弟姐妹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易于接受他们的观念和支配,从而完成家庭教育的责任。由于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特殊感情,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对孩子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权威的教育力量。无数优秀人才成长的经验说明:子女文化知识的增长离不开家庭的指导和督促。

在我国,家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清代的家教家风广为后人传诵。他曾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其后人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东晋时期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指导儿子王献之练书法,成就了王献之在书法上的不朽业绩。在当代由于成功的家庭教育使孩子成才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天才钢琴家朗朗和辽宁省盘锦市的少年大学生张炘炀便是典型范例。

目前我国公众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其中,一些家庭从孩子成长的特点出发,按照教育规律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取得良好效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或是不重视家庭教育,或是不懂得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将孩子成长的任务完全寄托于学校或盲目教育。总体来看,我国孩子的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教育观念是对待教育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例如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等。错误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唯独立观。一些家长过分相信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孩子大了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家长不应该过多地去干预,让孩子独立地去思考和行动;二是唯学习观。在教育目的和目标上认识错误,把学习成绩优秀和顺利升学作为惟一目标,重智育轻德育。对子女受教育成果的评价教育偏重于分数,而忽略了孩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三是唯劝说观。偏重于语言劝说,而忽视了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事实上,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劝说孩子的道理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孩子也不会认真听从父母的话,父母的行为往往会成为他们做错事的借口。四是唯奖励观。重视物质鼓励而忽视精神教育和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在错误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经常采用以下教育方式:

1.让孩子自由成长,家长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当前一些农民工子女和经商家庭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这些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或不愿意拿出时间来教育子女,采取“甩手不管”的教育模式;还有的家长由于过分溺爱孩子,怕孩子受委屈,当孩子在学习等方面出现了问题时,不敢批评;同时盲目地认为,孩子将来不管做什么都能混口饭吃,而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孩子在这种纵容下,往往是学习不断退步,学无所成。

2.教育孩子长篇大论,自己却我行我素。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导致了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有的家长整日劝说要好好学习,但是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例如,有的家长上网打游戏或打麻将成瘾,不仅严重干扰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且也在降低孩子抑制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劝说孩子学习,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学的行为模式而无心于学习。还有的家长平时谈吐粗鲁,对孩子的思想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3.给孩子设立奖励级别或实施粗暴教育方式。这些家长通常规定,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学习成绩就获得什么样的奖励。考取好的成绩,给买好的奖品,考得不好,就言语相讥,甚至动用体罚,对孩子非打即骂,使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欢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学习,而忽视了从精神和心灵层面对孩子进行鼓励和疏导。当孩子取得好的成绩时,父母兴奋之余尽其所能地为孩子购买衣物和食品,而当孩子考了低分时,就不分原由地严厉斥责。

实践证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者(家长)和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入手。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新时期我们应该树立以下几种观念:一是家长与子女的和谐共处的观念。子女与家长是一种血缘关系,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该充分理解并尊重这种关系,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同时也要向孩子学习,使家庭成为父母子女和谐共处的精神家园。二是树立父母以身作则的观念。没有父母的榜样作为前提,孩子学习的动力就失去方向。父

母要改变孩子,首先就必须改变自己。三是树立沟通观念。父母必须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如何看待学习和生活上一些具体问题。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疏导。学会鼓励孩子,而不是简单地去奖励和打骂。四是树立孩子自主学习的观念。自主学习不同于让孩子独立而撒手不管。而是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应该由他自己去计划和管理,哪些方面应该听取学校和父母的意见和建议。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东西都学习,更不是由父母代为做主去学习。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名孩子能否品学兼优除了与生俱来的能力外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精神环境三个层面。学习环境是指孩子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物质环境指学习必备的设施和工具,生态环境是指学习过程中的噪音和空气质量等因素。生活环境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环境要素,如睡眼、就餐、休闲和娱乐等方面。精神环境则是指家庭里的民主气氛和家庭成员的精神状态。孩子要尊重父母,同时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权利,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可是教师和朋友,但不能是领导。家长要学会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堂,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然是老师,就有素质要求。要想让孩子好好做人,就必须从改变家长自身开始。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思想修养。父母要品行端正,谈吐文明。在处理邻里关系上要从大局着眼,热心帮助他人,不做有损他人利益之事。二是养成健康的爱好和习惯。不从事赌博、黄色等不健康的活动。三是与时俱进,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融入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通过学习,能够与子女就一些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并能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9

现在的家长不是不重视教育,有时恰恰是重视教育,准确地说是忽视家庭教育,过分的重视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搞错位,生活完全包办,品德教育跟着感觉走,只向孩子和老师要成绩,一旦出现问题就唯学校是问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典型特征。殊不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问题孩子出自问题家长。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做到,但要毁掉一个孩子其实很容易,有时一句话、一件事就能做到。对一个孩子伤害最大的往往来自他最亲近的人。

当家长教育孩子是最为复杂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以身作则

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接受着子女的监督,因此做父母的要不希望儿女那样做事,自己也别做,要是要求儿女那样做事,自己就先去做。父母要处处以身作则,先做个样给孩子学,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法”,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家长是学出来的。家长要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加强交流,经常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和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相处有了错误和失误就要勇于承认,不要维护家长的面子和尊严,要加强学习,了解网络技术,这样才有资本和孩子进行网络对话。面对90后一代的成长,60后、70后的家长要改变很多,最要紧的是思想观念和付诸行动,家长要善于把家庭教育当作自己的第二事业来经营,来追求,因为今天对家庭教育的积极投入,就是对明天家庭幸福的投资,就是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投资。

二、要善于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需求,如高兴时、苦闷时,尤其是孩子更有这方面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要让孩子有讲话的机会,要耐心听,注意力要集中,不要边看电视边听,不要边做事边听,要让孩子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不要打断,也不要批评和指责,听完之后给予鼓励或指点,要学会做孩子真诚、耐心十足的听众。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听,全面真实地听,不要粗鲁的打断,不要听过之后就简单批评孩子的对与错。家长若一厢情愿采用指令式、批评式教育,对90后的孩子效果不大,他们是不会接受的。

三、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关键

近几年来学校设立了家长学校,有专门的老师备课给家长上“家教六讲”“家教八讲”,也给家长发了教材,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虽说国人的家庭意识增强了,可是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还小,教育是以后的事”,认为“树大自然直”,或者觉得我给孩子交了学费,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作为班主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那作为家长,作为母亲的职责又是什么呢?一些家庭的家长年届不惑,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和孩子交流时间少,缺少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有些家长晚上回家,和孩子交流就是典型的三句半:“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去睡觉吧!快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不能取代的。

四、陪孩子学习但不批判,并且要认同

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阶段,一是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一是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好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指导,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从小学升初中,从儿童步入少年,学习的科目多任务重,孩子还没焦躁不安,家长便开始紧张,丢掉自己的应酬成为孩子学习的全陪。孩子在那儿学习,家长盯着看,孩子觉得被人监督很不自在,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实际上我们可以装不懂让孩子给你讲解他学会的知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孩子也容易体验成功的感觉。抓住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期中考试之前的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定好方向,确立他在班级中的位置,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会很顺。

五、向孩子适度倾诉

向孩子倾诉不是说你供他读书花了多少钱、多少精力,让他有负罪感,也不要说离中考或高考还有多少天,让他有种来不及的感觉。适度的倾诉是什么呢?不要让他觉得家长是万能的,因为家长做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困难和困惑,有时还有很多的郁闷。给孩子一个适度的倾诉,让他了解这个社会,也有一种心理成熟,同时他对家长的工作也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担。

篇10

【关键词】家庭环境

教育方式

知识结构

家庭是人生活的第一个环境,也是人们连续生活最长久的环境,时时刻刻地都在对孩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许多家长在谈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往往只注重于说服、批评、表扬等办法,而忽视了利用家庭环境去感染孩子。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墨子也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他们都一致认为家庭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教育者——父母来说,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先受教育,必须先做好自己,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创设优化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一、家长的自身修养、知识结构对于教育子女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庭中家长是教育者,在家庭中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又是一种私人教育,有很大的独立性,家长有很大的自,究竟对子女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如何教育?教育最终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一切都与家长的意志与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家长有较高的素质,就可以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整个家庭教育,从而具有很强的教育子女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能够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式,运用高超的教育艺术,妥善处理子女教育中的种种疑难问题,使家庭教育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家长的自身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素质,对子女起着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这样一句古话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指向性。因此,在社会不断进步、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现实社会中,家长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适应社会变化,领受新事物,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二、家长应具备的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就必须多与孩子一起活动,在活动中从孩子出发,去观察、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以达到尊重孩子,构建民主型的家庭环境。

教育孩子的前提与基础就是了解和尊重孩子,善于仔细观察,才能在教育方式上运用得当,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家长和孩子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但却并不一定完全了解孩子,因为了解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到来,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独立意识开始膨胀,从而思想也出现闭锁性,他们一般是不会很主动与家长交流。因此,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就必须主动和孩子接近,关心、了解孩子。而接近也要讲究艺术性,让孩子觉得你不是刻意地去接近他,因此争取多参加孩子的活动,同时也吸引孩子参加自己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多和孩子交流,达到互动互助,也根据孩子的言谈举止可以了解孩子的思想活动和动向。

其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正确分析问题。

所谓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了解到的孩子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做出切合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对于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家长要看到事物间的广泛联系,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要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出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对教育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真正解决问题。孩子的很多表现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表面,他也有他的理由,你不理解他就像他不理解你一样,所以多去想想背后的原因,多去想“他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他这样做是错的,必须禁止,”从而根据你的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

三、客观、理智地面对问题

问题的产生与存在是必然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父母爱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种爱若处于一种激情或是冲动状态时,极易形成所谓的娇惯溺爱,从而变爱为害,或者是失之过严从而亲子之间产生距离。因此,在问题出现时。家长要客观、理智地面对并积极地解决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孩子,因此,要客观辨证地对待孩子的问题,从实际出发,不受规定的限制,不受主观的左右,在看到孩子短处、缺点的同时,也要充分地认识到孩子的长处、优点,并给予及时的充分的鼓励与表扬。

结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行业,专业,工作,有数十种,上百种,千种,许许多多,有的是修路,有的是盖房子,有的是种庄稼,给人治病等,但有一种是包罗万象、最复杂、最高尚的工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同时在每个家庭都是各自独特的,不会重样的工作,那就是对人的养育与造就。进行这样的工作,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所以想要更好地造就孩子,父母就需要和孩子一起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崔丽娟主编.

探索花季心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