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的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肺的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肺的康复训练

篇1

的游戏肺康复训练。目的分析游戏性肺康复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应用。方法根据随机和自愿原则,将2018年1月至2019年January住院的80例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游戏康复训练。培训期为六个月。货币的功能、质量 属于 生活 和 自理 能力 是 相比 之间 这个 二 组。结果 之后 康复 训练,肺 作用 和 自理 能力 在里面 二者都 组 是 明显地 改进了 索引 在里面 这个 观察 组 是 明显地 较好的 比 那些 在里面 这个 控制 组(p

进行肺康复训练。稳定型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易复发,死亡率高,严重损害患者的心肺功能[1]。研究表明,肺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预后,延缓病情,提高自理能力,实现自我管理[2]。目前,临床肺康复项目主要包括运动康复、教育指导、心理干预等,但对游戏性肺康复训练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游戏性肺康复训练在COPD稳定期护理中的效果及应用。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9.087.67)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679.37岁。经计算,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2011年COPD全球诊断标准和疾病分期[3,4]的患者,处于COPD稳定期,愿意合作和支持康复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参与其他康复治疗。排除标准:身体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血液系统疾病、自理能力差、理解障碍和精神障碍。本研这项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均接受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对于呼吸道不适和痰浓的患者,在盐酸氨溴索(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956),每天3次,每次10毫升。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康复指导、健康咨询教育、心理支持等,每月电话随访1次。观察组接受游戏式肺康复训练,即以游戏形式进行主动训练。游戏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个性、情绪等因素。

。自理能力评估:根据自理能力量表对两组患者的四种自理能力进行评估[5]。

。测量数据用(s)和t检验表示。P

。经过6个月的康复训练,FEV1和FEV1/FVC的两项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

根据表2,两组在干预前的四种自我照顾能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六个月的康复训练,四项自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

。COPD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与未来密切相关。同时,自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康复训练的效果,促进预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7]。此外,COPD的稳定期是康复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多数患者在家休息。与住院期间相比,他们失去了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参与热情不高,护理技能不强。家庭康复期间难以满足综合护理要求,影响患者康复[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OPD患者的肺功能水平明显改善,效果比常规护理更明显,且观察组患者的四项自理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说明游戏肺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自理能力提高患者能力,促进患者积极开展康复训练,从而全面改善肺功能。主要原因是本研究将游戏应用于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训练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了治疗的信心,提高了护理效果。综上所述,游戏式肺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和自理能力。对COPD的稳定期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诊断、治疗和预防战略(解读2017GOLD报告[J].国际呼吸杂志,2017,37(1):6-17.

[2]周蔚,朱黎明,曾丹,等.呼吸肌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的应用和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7,19(11):1627-1630.

[3]银山.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规范(2011年版)[M].北京:卫生部大学办公厅,2011:10-12.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集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年修订)[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5]郭丽娜,刘堃,郭启云,等.老年人自理能力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8):1009-1013.

[6]拉贝,KF,瓦茨h.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Lancet,2017,13(389):1931-1940.

篇2

关键词:呼吸康复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次数;生存质量;肺功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effect of hospitalization patients.Methods September 2011~2015 year in September 148 cases of CPOD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divided into two groups,7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conventional treatment,observ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hospitalization,pulmonary function,quality of life.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Number of hospitalization;Quality of life;Pulmonary func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为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进展,在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研究[1]指出,提高COPD患者呼吸肌力和耐力,改善肺功能,对降低COPD致残率和病死率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就采用呼吸康复训练治疗COPD,在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和次数方面取得理想成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5年9月148例CP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每组均为74例。对照组男41例,女33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7.5±3.8)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6.7±1.4)年;疾病等级:Ⅲ级51例,Ⅳ级23例。观察组男40例,女34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7.9±3.9)岁;病程4~13年,平均病程(6.9±1.5)年;疾病等级:Ⅲ级53例,Ⅳ级21例。两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临床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予吸氧、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康复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和体能训练。呼吸训练有:①缩唇呼吸,嘱患者闭口经鼻吸气,通过缩唇,像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 s,呼气时尽量将肺内空气排出,两者时间比为2∶4;②腹式呼吸,左手放于胸前,右手放在上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右手稍用力,腹部尽量收缩,抬高膈肌,吸气时腹部鼓起,注意鼻深吸气,呼气时缩唇缓慢呼气,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2∶4,从5 min开始逐渐增加至10~15 min,2~3次/d。体能训练包括:①上肢肌力训练,做手高于肩部各个方向运动,1~2 min/次,约10 min,训练时配合呼吸进行胸廓外展吸气;②有氧耐力运动锻炼,以中速步行80~100步/min,20 min后心率控制在100次/min左右,停止后心率恢复正常。

1.3观察指标 治疗6个月后检测相关指标: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出量、呼气峰值流速;血气指标氧饱和度;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调查表(SGRQ)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质量越差[2]。观察两组在12个月内住院次数及时间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结果采用(x±s)表示,两组样本对应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住院次数及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次数及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出量、呼气峰值流速、氧饱和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2.3两组治疗前后SGRQ总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SGRQ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3 讨论

本次研究采用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来降低呼吸康复,旨在通过延缓呼气流速,减慢呼吸频率,促使支气管内压增加3~5 cmH2O,减少残气量,促使肺泡内气体排空,增强肺泡通气量,能降低呼吸肌频繁收缩对氧需求量,能增大膈肌运动幅度,加强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研究[3]称,关键是这些动作均操作简单方便,能充分锻炼呼吸肌群,从而改善肺功能和血气功能。报道[4]认为,腹式呼吸能减少功能残气量、提高咳嗽能力,能增强排痰能力,而w能训练则能改善COPD患者呼吸肌功能,能改善肺通气,肺换气功能。

考虑到COPD患者年龄偏大,病程长,体征较差,笔者经验认为,在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前,要由医护人员先进行示范,以保证呼吸训练有效性;另外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防止呼吸肌疲劳。研究[5-6]认为,肌肉锻炼是可逆的,一般在停止锻炼后2.5个月就会恢复到训练前状态,故嘱患者要长期坚持训练。另外,老年人本身动作缓慢,机体协调性明显下降,记忆力差,故长期康复训练在临床上往往很难实现。为了保证训练结果,我们从以下结果方面入手,取得较好效果:①电话随访患者康复训练过程,要求定期来医院复诊,这样能了解训练进展,又能督促训练是否安全有效;②考虑到COPD影响因素较多,不良生活习惯就是一个重要病因,故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宣教,从联系患者到预约呼吸康复专家门诊,到就诊,做检查,进行康复训练等,整个流程均制成相关知识小册子,内容包括COPD内容介绍、肺功能检测和氧疗、吸烟、大气污染等;③建议患者在家长期氧疗,每日持续低流量氧疗,控制在4~5 L/min[7]。

结果显示,运用呼吸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血氧饱和度,能改善肺功能,对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作用,故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次数,其中住院次数和出院后长期随访,并坚持长期健康宣教有关。总之,呼吸康复训练能改善COPD患者生活质量,能改善肺功能,对COPD患者来说值得长期训练。

参考文献:

[1]张丹凤,罗彩凤.赋能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5(24):3932-3933.

[2]曾颖,刘茜,官莉,等.综合呼吸康复训练对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3(1):136-137,138.

[3]徐丽峰.呼吸康复训练结合超短波对促进呼吸外科老年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的作用[J].河北中医,2013,7(12):1877-1879.

[4]于碧磬,朱佳,杨晓红,等.药物联合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9(3):219-220.

[5]林文基,吴莉梅,周南南,等.呼吸康复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治疗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5,3(9):1008-1010.

篇3

 

关键词:  呼吸锻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1  呼吸训练的方法及原理

1.1  腹式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常用的呼吸训练方法,也称为调息训练,即有意识地延长吸、呼气时间,以腹式呼吸为主进行慢的、深的、有规律的呼吸训练,以实现自我调节〔3〕。1938年美国的Soley等就提出腹式呼吸训练治疗的概念。

1.1.1  腹式呼吸训练方法

患者取舒适,全身放松,闭嘴用鼻深吸气至不能再吸,稍屏气或不屏气直接用口缓慢呼气。吸气时膈肌下降,腹部外凸,呼气时膈肌上升,腹部内凹。呼吸时可让患者两手置于肋弓下,要求呼气时须明显感觉肋弓下沉变小,吸气时则要感觉肋弓向外扩展。有时需要用双手按压肋下和腹部,促进腹肌收缩,使气呼尽〔2〕。

1.1.2  腹式呼吸的原理

腹式呼吸训练又称膈式呼吸训练。膈肌是主要呼吸肌,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COPD患者,膈肌受过度膨胀肺的挤压而下降,膈面变平坦,活动度减弱,膈肌收缩的效率降低,严重者膈肌无力,出现胸腹矛盾性吸气运动。这些患者的呼吸运动被迫由肋间肌和辅助呼吸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来负担,变成胸式呼吸。因为胸廓的扩张度小,辅助肌又容易疲劳,故胸式呼吸的效果比腹式呼吸差。腹式呼吸锻炼的目的是增强膈肌的收缩能力和效率,变患者的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锻炼的关键在于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吸潮气量;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腹肌松弛,保证最大吸气量。腹式呼吸运动时,尽可能减少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无效劳动,使之保持松弛休息。因此,腹式呼吸可增加潮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提高肺泡通气,降低呼吸功耗,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换气功能〔4〕。另有张力军等〔5〕认为腹式呼吸会影响自主神经及心血管系统。

1.2  缩唇呼吸训练

1.2.1  缩唇呼吸训练方法

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缩口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 s,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以能轻轻吹动面前30 cm的白纸为适度〔6〕。缩唇呼吸可配合腹式呼吸一起应用。

1.2.2  缩唇呼吸训练的原理

缩唇缓慢呼气,可产生2~5 cm H2O的阻力。缩唇呼气与非缩唇呼气相比,气道的等压点更向气道远端推移,其次可防止呼气时小气道陷闭和狭窄,有利于肺泡气排除;呼气时间的延长也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防止气道陷闭〔4〕。

1.3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

1.3.1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方法

主要用于延长呼气或吸气时间,促进气体从肺泡内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患者呼气时自己收拢嘴唇,或采用吹瓶呼吸、吹气囊呼吸和发声呼吸等方法,增加呼气时的阻力,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的压力〔1〕。

1.3.2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的原理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可以延缓呼气,使气流下降,提高气管内压,防止支气管和小支气管过早压瘪〔6~8〕。有效地排除肺内残留气体,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功能残气量减少,从而减少功能残气量对吸入的新鲜空气的稀释,增加肺泡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改善气体交换,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9〕。

1.4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

1.4.1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方法

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保持安静,缓慢吸气,在吸气末作一停顿,此时会厌和声带仍为开放状态,停顿时间约占呼吸周期1/4,再徐徐呼气。要求吸、停、呼比例在1∶1∶2左右。采用这种训练法能较快使患者的呼吸形态由浅促转为深慢〔10〕。

1.4.2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的原理

吸气后屏气2~3 s可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的状态和低氧现象,提高气体交换的效能,并可使部分萎缩的肺泡有机会重新张开〔11〕。其机制可能与机械通气中采用的吸气末正压呼吸相类似,呼吸机在吸气末保持正压,并维持一定时间,以促进肺内气体均匀分布。此训练法在吸气末停顿时亦可使气道阻力和顺应性不同的肺泡区域的气体重新分布,从而改善通气/血流比例〔10〕。

1.5  全身性呼吸体操

1.5.1  全身性呼吸体操方法

全身性呼吸体操指将腹式呼吸、缩唇呼气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的锻炼方法,呼吸气功等也属于此列。其步骤如下:①平静呼吸;②立位吸气,前倾呼气;③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④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⑤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⑥抱头吸气,转体呼气;⑦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⑧腹式缩唇呼吸;⑨平静呼吸。在进行锻炼时,不一定要将9个步骤贯穿始终,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也可只选其中的一些动作运用,如病情较重可不用蹲位等姿势〔6〕。

1.5.2  全身性呼吸体操的原理

锻炼还可使肺通气量增加,呼吸肌做功能力增强,用力呼气后肺泡内残存气量减少,肺泡膨胀程度减轻;锻炼可以改善呼吸类型,提高呼吸效率,增加患者四肢肌肉力量,改善因慢性呼吸疾病而引起的骨骼肌功能障碍;可以改善患者对体力活动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锻炼信心,因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水平〔12〕。

1.6  各种呼吸训练器的应用

随着呼吸训练的发展,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呼吸训练器,如膈肌起搏器,经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可使潮气量明显增加,X线下可见膈肌移动明显增加,同时使耐力低的膈肌纤维转变为具有抗疲劳作用的纤维〔13〕。此种方式适合病情较重,不能或不愿意参加前几种锻炼方式的患者〔12〕。FG1型肺功能锻炼器是一种便携式主动吸气肌训练装置,吸气量测量桶可使患者在训练过程中随时看到自己吸气量的进步,并可用游标标记,激励自己不断提高吸气量。气体流量测量装置可协助患者深慢呼吸形式的形成〔14〕。

篇4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机械通气;重症监护;ICU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APACHE Ⅱ评分;预后;影响因素

The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DONG Ze-hua, YU Bang-xu, SUN Yun-bo, FANG Wei, LI Lei.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 Dao 26600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U Bang-xu,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CU in patients. Method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carried out. Sixty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eostomy more than 48 h and less than 72 h, we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from May 2010 to May 2012.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random number)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taken twice daily, and the training time and intensity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cluded head up actively, transfer from the supine to sit, out of bed, transfer to a chair, standing bedside bed and walking bedside bed. The patient’s body mass index, days to first out of bed,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CU stay, APACHE Ⅱ score, highest FiO2, lowest PaO2/FiO2 and hospital mortality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t tes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dy mass index, APACHE Ⅱ score, highest FiO2, lowest PaO2/FiO2 and hospital mortality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Patien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had shorter first out of bed time[(3.8±1.2) d vs. (14.9±4.7)d;P=0.00],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5.6±2.1) d vs.(12.7±4.1)d;P=0.005]and ICU stay[(7.3±2.8) d vs.(15.2±4.5)d;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safe and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outcom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atient.

【Key words】Early rehabilit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tay; Hospital mortality; APACHE Ⅱscore; Progression; Influencing factor

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机械通气的患者经常卧床或者制动,有时为了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氧消耗,还需要应用镇静止痛药物。但长期卧床或制动可严重危害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诱发肺不张、褥疮、误吸和肺炎、肌肉萎缩无力、骨骼矿质脱失、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输出量下降和氧摄取下降等[1-4]。早期(机械通气大于48 h但少于72 h)康复训练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neuromuscular weakness)[5-8]。而且,ICU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是安全可行的[9-11]。但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只有关于未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研究报道[12]。本研究对ICU收治的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拟探讨早期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方法。病例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住院的患者,纳入标准为:①患者年龄≥18岁,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 h但少于72 h,预计机械通气时间≥1周;②意识清楚,血流动力学稳定(没有直立性低血压、急性心肌缺血、高血压及应用逐渐增加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③呼吸指标稳定[稳定的脉搏氧饱和度、吸入氧体积分数≤55%、呼气末正压(PEEP)≤8 cm H2O(1 cm H2O=0.098 kPa)];④没有不稳定的骨折,例如:颈椎骨折。排除标准:①入院前不能独立活动(包括抬头或者坐,床旁行走),入院前需要长期带呼吸机;②患影响肌力的神经系统疾病,患不可逆的疾病预测6个月内病死率的可能性大于50%;③颅内压升高;四肢不健全;入院前至少20 d应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20 mg/d);④入院时行心肺复苏术;⑤近6个月做过肿瘤的放化疗;⑥近3周得过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的入院诊断见表1。

1.2 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早期康复训练的目的和方法,告知安全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包括:主动抬头、由平卧位到坐位、端坐床边、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和床旁行走。患者每日进行2次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时间和强度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最初在护士和医师的协助下完成,逐渐过渡到患者独立完成。每次均按照如下顺序进行:主动抬头,由平卧位到坐位,端坐床边,不需要帮助能够端坐床边20 min以后,过渡到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床旁行走(图1)。如果达到试验终止的标准,此次活动结束,下次活动照常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暂停肠内营养。在上述活动的时间外,每2 h被动或主动地改变。如果患者需要应用镇静剂,尽量在夜间应用,白天停用。如果白天也需要应用镇静剂,在活动前1~2 h停用药物,停药后当患者能够听懂指令,并能够做出配合性指令动作时,再进行康复训练。活动过程中监测脉搏氧饱和度、心电监测,必要时测血压。

1.3 康复训练终止标准

患者出现如下情况立刻终止康复训练:平均动脉压110 mm Hg;心率130次/min;呼吸频率40次/min;脉搏氧饱和度

1.4 检测指标

比较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首次床旁坐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APACHE Ⅱ评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住院病死率。

1.5 统计学方法

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用成组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者的入院诊断

按照纳入标准入组60例患者,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入院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情况比较

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APACHE Ⅱ评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康复训练组的首次床旁坐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缩短或降低(P

3 讨论

合适的机械通气能改善肺水肿和换气功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13]。但机械通气治疗不可避免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在ICU住院治疗的患者尤其是机械通气的患者常会出现神经肌肉无力,称为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14-15] 。机械通气也是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重症患者尤其是机械通气时间长的患者容易出现感染、多发性神经病和或肌病[16-18], 此外运动减少、高血糖、药物如神经肌肉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促进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的发生,进而延长机械通气的时间[19-21]。

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可持续较长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项研究表明存活的机械通气患者多存在生理功能差,生活质量下降问题,甚至延续数年[22-24]。通常患者是在转出ICU后才进行康复治疗,而采取康复治疗的早晚可能会影响患者最终的康复程度。

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文献报道,结合本院的实际条件,笔者对患者进行了适度的早期康复训练。选择的30例康复训练组患者中,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只有1例患者在站起来后出现性低血压,立即采用平卧位,很快好转,因此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的,这与国外的文献报道结果一致。笔者对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使患者的首次离床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或降低,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这也与国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8-14]。

选择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时,入选标准相同,他们的入院诊断,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APACHE Ⅱ评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康复训练组的治疗结果是有意义的。

ICU住院患者因治疗需要常持续应用镇静剂[25],易延长患者的机械通气的时间[26]。间断唤醒可以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减少ICU住院天数[27]。应用镇静剂和缺乏运动可加重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28],减少镇静剂的应用可降低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的发生概率[29-30],本研究中,两组住院患者均间断应用镇静剂或者不用镇静剂。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时,一个护士和一个医师帮助患者即可以完成,需要的设备也是常用的,因此,这种模式可以被广泛推广。由于条件限制,课题组没有进行更大强度的训练,例如:带着呼吸机行走,国外报道,行走的距离可以达到100步,甚至212步,这种训练有助于患者早期脱离呼吸机 [31]。

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没有做到双盲,可能不能反映出所有的达到入选标准患者的情况,但是,患者疗效与国外相关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因研究条件所限,笔者对患者转出ICU后的康复情况未能随访,早期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llen C, Glasziou P, Del MC. Bed rest: A potentially harmful treatment needing more careful evaluation [J]. Lancet, 1999, 354 (9186): 1229-1233.

[2] 沈伟锋,李辉,马岳峰,等. 创伤患者住ICU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6): 588-592.

[3] Bruunsgaard H.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dulation of systemic low-level inflammation [J]. J Leukoc Biol, 2005, 78 (4):819-835.

[4] Convertino VA, Bloomfield SA, Greenleaf J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bed rest and restricted physical activity [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7,29(2):187-190.

[5] Zanni JM, Korupolu R, Fan E, et 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outcom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n observational pilot project [J]. J Crit Care, 2010, 25 (2) : 254-262.

[6] Schweickert WD,Pohlman MC,Pohlman AS, et al.Ealry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09, 373(9678):1874-1882.

[7] Needham DM. Mobilizing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mproving neuromuscular weakness and physical function [J]. JAMA, 2008, 300(14): 1685-1690.

[8] Morris PE, Goad A, Thompson C, et al. Early intensive care unit mobility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J]. Crit Care Med, 2008, 36(8): 2238-2243.

[9] Bailey P, Thomsen GE, Spuhler VJ, et al. Early activity is feasible and safe in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7, 35(1): 139-145.

[10]Pohlman MC, Schweickert WD, Pohlman AS, et al. Feasibility of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beginning from initi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rit Care Med,2010, 38 (1): 1-6.

[11] Hodgin KE, Nordon-Craft A, McFann KK, et al. Physical therapy utiliz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J]. Crit Care Med, 2009, 37(2): 561-567.

[12] 孟申.从肺康复指南的更新看肺康复研究的进展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3):216-218.

[13]邱海波,黄英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进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2) :117-119.

[14] Hough CL. Neuromuscular sequelae in survivors of acute lung injury [J]. Clin Chest Med, 2006, 27(4):691-703.

[15] Maramattom BV, Wijdicks EF. Acute neuromuscular weaknes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J]. Crit Care Med, 2006, 34 (11):2835-2841.

[16] 李立斌,沈华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多器官衰竭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8): 789-791.

[17] 於江泉,郑瑞强,林华,等. 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对ARDS患者氧合的影响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12): 1374-1377.

[18] Tellez PA, Pronovost PJ, Needham DM. Neuromuscular dysfunction acquired in critical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ensive Care Med, 2007, 33(11):1876-1891.

[19] Hermans G, Wilmer A, Meersseman W, et al. Impa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neuromu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ventilator dependency in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5(5) :480-489.

[20] Larsson L, Li X, Edstrm L, et al. Acute quadriplegia and loss of muscle myosi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nondepolarizing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and corticosteroids: mechanisms at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s [J]. Crit Care Med, 2000, 28 (1) :34-45.

[21] De Jonghe B, Sharshar T, Lefaucheur JP, et al. Paresis acquired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J]. JAMA, 2002, 288 (22): 2859-2867.

[22] Carson SS, Bach PB, Brzozowski L, et al. Outcomes after long-term acute care: an analysis of 133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 159 (5 Pt 1): 1568-1573.

[23] Orme J Jr, Romney JS, Hopkins RO, et al. Pulmonary funct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survivor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J]. Am J Respir Crit CareMed ,2003, 167 (5): 690-694.

[24]Curtis JR. The long-term outcom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hat are they and how should they be used? [J]. Respir Care, 2002, 47(4): 496-505.

[25] Ostermann ME, Keenan SP, Seiferling RA, et al. Sed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systematic review [J]. JAMA, 2000, 283(11):1451-1459.

[26] Kollef MH, Levy NT, Ahrens TS, et al. The use of continuous iv. sed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hest, 1998, 114 (2): 541-548.

[27] Kress JP, Pohlman AS, O’Connor MF,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N Engl J Med, 2000, 342 (20) :1471-1477.

[28] De Jonghe B, Sharshar T, Hopkinson N, et al. Paresis follow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4,10(1) : 47-52.

[29] De Jonghe B, Bastuji-Garin S, Fangio P, et al. Sedation algorithm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out acute brain injury [J]. Crit Care Med, 2005, 33 (1):120-127.

[30] Schweickert WD, Gehlbach BK, Pohlman AS, 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and complications of critical illness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4, 32 (6) :1272-1276.

[31] Martin UJ, Hincapie L, Nimchuk M, et al. Impact of whole-bod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ronic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rit Care Med, 2005, 33 (10):2259-2265.

(收稿日期:2013-04-2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0.019

作者单位:266003 山东省青岛,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篇5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运动功能;生活能力

脑梗死患者大多会出现严重后遗症,不但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还会为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由此可见找到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有效办法意义重大【1】。为观察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于脑梗死病人康复的干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8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40例)及在常规护理中加入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40例),两组各经4周护理干预,观察所有80例患者包括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干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年3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病例中随机选取80例,所有患者均经MRI检测确诊,其中64例意识清楚,13例嗜睡、昏睡,3例轻中度昏迷。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40例)及在常规护理中加入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45-88岁,平均(68.26±4.87)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为47-89岁,平均(69.28±5.26)岁,两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差异,可比较(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疾病观察、自我锻炼等在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发病1d后逐步开始康复训练:(1)由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动作轻柔,活动患者包括肩、肘、腕、指、膝、髋、踝、趾等在内的各个关节,每日3-4次,每次20-30min。(2)指导患者自主进行上下肢的负重、行走训练,根据患者承受情况,选择性进行功能重建。(3)通过针灸疗法对患者曲池、、足三里、环跳等穴位进行针刺,根据情况加减,每日1次。(4)以按、揉、摇、拿、捏等按摩手法并结合上下肢的穴位以此按摩肩关节及上下肢,每日2次,每次30min。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各经4周护理干预,观察所有80例患者包括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干预效果。以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最高为100分,60分以上为良,表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40-60分为中度残疾,日常生活要借助帮助;40分以下为重度残疾,几乎完全借助他人帮助才可维持正常生活。采用Fegl-Meyer根据患者运动情况给予运动功能评价,小于50分为Ⅰ 级,50-85分为Ⅱ级,85-95分为Ⅲ级,95分以上为Ⅳ级。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在常规护理中对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包括压疮、关节挛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此外通过Barthel指数及Fegl-Meyer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以上比较P均

表1 两组并发症情况 [n(%)]

组别 例数 压疮 关节挛缩畸形

观察组 40 2(5.0%) 1(2.5%)

对照组 40 7(17.5%) 31(77.5%)

P值

t值 8.264 24.926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比较 [n(%)]

组别 例数 >60分 40-60分

观察组 40 33 6 1

对照组 40 17 18 5

P值

t值 8.624 9.926 3.264

表3 两组Fegl-Meyer运动功能情况评价[n(%)]

组别 例数 Ⅰ 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观察组 40 8(20.0%) 7(17.5%) 12(30.0%) 13(32.5%)

对照组 40 17(42.5%) 15(37.5%) 4(10.0%) 4(10.0%)

P值

t值 7.962 8.124 7.886 8.226

3讨论

脑血管意外可导致患者部分脑组织受损,因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存在重组及可塑性,并可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2】,因此于发病后1d内开始积极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可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对患者进行早期被动及主动患侧肢体锻炼,可对梗死半暗区内存活的神经细胞进行激活,并重新恢复神经细胞作用,利于神经纤维再生,此外采用针灸及推拿等中医治疗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挛缩等并发症的作用【3】。本次研究在常规护理中对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包括压疮、关节挛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此外通过Barthel指数及Fegl-Meyer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以上比较P均

参考文献

[1]林长荣.脑卒中后早期康复训练对愈后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 :1114-1115.

篇6

关键词:网球;机能监测;康复训练;营养恢复

引言:顶尖网球运动员训练负荷较大且比赛较频繁,如因伤病而长时间停训,应采取那些恢复手段进行康复,尽早让运动员开始康复训练,并且保证运动员训练质量?我们通过对优秀网球运动员术后进行系统的机能监测和科学的恢复措施,探索和实施优秀网球运动员伤后个性化的恢复方案,为今后建立更全面系统的科学恢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优秀女子网球选手,26岁,身高163cm,体重57kg。2012年5月29日在比赛中受伤,诊断为左踝关节后关节囊综合撞击症,7月2日在西南医院进行左踝关节镜下后关节囊切开游离体取出及病变滑膜切除术。8月初开始进行系统康复训练,11月初开始进行2个月的冬训,12月底重返赛场。

(二)手术后康复措施

术后1个月(8月),运动员逐渐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和营养恢复措施。

目标是通过康复及体能训练,达到受伤部位基本无痛训练并预防新的伤病。每周康复训练6天,每天1次,周日休息。具体内容:(1)训练前:20分钟自行车、跑步机等准备活动,心率120~140/分;(2)训练中:每次30~60分钟,以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力量训练为主,结合上肢、腰、腹、背肌力量训练;(3)训练后:冰敷10~15分钟,同时进行拉伸放松(本体促进法PNF:针对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腰背部、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牵拉。每个动作保持5~10秒,重复10~20次);(4)康复治疗:每晚全身按摩放松,配合理疗、水疗和磁疗等治疗。11月初~12月底冬季集训期间,康复训练一般安排在专项训练后进行,训练内容与冬训前基本相同,并加入平衡垫等训练以增加康复训练的难度。冬训计划安排:每周训练6天,周日休息。训练安排:上午9∶00~12∶00和下午15∶00~18∶00进行两次专项训练(场地技战术训练、步伐训练、力量训练等)和康复训练。

根据膳食调查结果及康复制定膳食计划和营养补充方案。恢复原则:(1)保证运动员日常膳食和运动中的能量供应;(2)促进其膳食结构的科学化和合理化;(3)通过营养强化剂(纯乳清蛋白粉、铁剂等),补充膳食中不足的营养素。

(三)测试指标

1、形态学测试

在监测期间,每月测试1次。测量体重、瘦体重、体脂百分比等指标。

2、血液生化测试

在监测期间,每月测试3次。测试时在晨起空腹和安静状态下,肘静脉取血。

3、生理学测试

2012年8、10和12月,每月进行3次功率自行车3级负荷试验(50W、100W、150W),每级3分钟,监测运动结束即刻的心率和1分钟后的恢复心率。

4、膳食调查和营养学指标

2012年8月和10月,对运动员进行2次膳食调查和营养生化指标测试。采用称重法,逐日准确称量并记录烹饪前各种食物的生重和烹饪后的熟重及餐后的剩余量,称量并记录3日每餐各种食物的消耗量,血清铁,白蛋白、总蛋白。

二、数据分析

1、营养学指标

人体营养缺乏主要由于膳食中蛋白质和热能摄入不足引起,临床表现为消瘦等,有时会与贫血或血红蛋白降低同时发生;而且营养生化指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主要营养治疗原则是供给足够的热能和优质蛋白质,补充铁和维生素等。本例运动员术后1个月营养状况不佳,影响其身体健康。经过检测和膳食调查,发现其原因主要是停训后运动员膳食结构不合理,热量供应不够,必需营养素摄入不足。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措施:(1)考虑到运动员食量尚未恢复,建议少量多餐;(2)每餐保证3~5两主食;水果、蔬菜不限量;(3)每小时运动训练补充600ml运动饮料(糖浓度8%);(4)蛋白质补充量为1.5g/公斤体重/天,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训练后补充乳清蛋白粉25g,铁剂补充量:30mg/天。经过两个月营养干预,膳食调查、营养学指标和体成分结果表明运动员膳食结构合理、科学,能量供应和营养素摄入不足得到明显改善。

2、生理学指标

(1)停止训练或训练不足会逆转训练诱导的心肺系统以及代谢等的良性适应状态,而使运动员出现静息心率增高、血容量下降、肌肉质量降低等机能不佳的表现[5]。本研究发现,定量负荷试验中,运动员运动即刻心率较高,甚至无法完成测试而且运动后心率恢复较慢,这说明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还未恢复,可能是因为停训后运动员心肺功能、能量代谢及骨骼肌机能代谢等发生不利变化。(2)2个月系统康复训练和营养恢复使运动员静息心率显著下降;定量负荷试验中,运动心率和恢复心率显著性下降。(3)与术后1个月和康复期相比,运动员的静息心率、同负荷的运动心率和恢复心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经过系统的训练和恢复措施,运动员已经能耐受大负荷的训练模式,心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在12月底的某项比赛中进行尝试性的参赛,并获得了冠军,也验证了其身体已经具备承受大强度比赛的能力。

三、总结

网球运动员踝关节术后及早进行机能监测、康复训练和营养恢复等,改善了运动员的营养和机能状况,并且提高了其对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运动生化、营养和生理等多学科的介入,有利于分析运动员伤后康复期体能和机能的恢复情况。本研究验证了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佳配方的客观性,以及适量运动联合补充维生素C、E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冀鹏,王凤阳,贾强,等.维生素C、E与适量游泳对S180肿瘤模型小鼠生存期及血清TNF-α、IL-2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27):216-218.

[2] 冀鹏.初探S180肿瘤小鼠游泳力竭时间及生存规律.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21):54-55.

[3] 岳珍.运动预防癌症研究进展.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6,15(2):118-120.

[4] 李媛,李晶晶,胡本容,等.维生素C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医药导报,2006,4(25):323-325.

篇7

【关键词】 脑出血;康复训练;临床疗效;预后

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造成神经功能缺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病死率等特点[1,3],且近年来,患者出现逐年年轻化的趋势[4,5]。脑出血患者即使经过积极的临床救治,但是仍然常常残留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肩关节脱位、肩手综合征、足下垂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其社会交往及生活质量,甚至生活自理都成问题。患者患病后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6,10]。如何减轻脑出血患者的残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广大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对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治疗,从而探讨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158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且经颅脑CT确诊。所有入组患者满足以下条件:①患者为初次发病或者患者虽然既往有发作但是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病程在1周以内。②患者有单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入选患者排外有以下情况的患者:①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出现新的脑出血灶或者脑出血灶。②患者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者衰竭以及严重感染等。其中,男87例,女71例;年龄35~78岁,平均(66.37±11.38)岁,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脑出血患者分为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79例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中,男45例,女34例;年龄35~77岁,平均(66.21±11.18)岁。在79例常规对照治疗组患者中,男42例,女37例;年龄35~78岁,平均(66.48±11.45)岁。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脑出血患者均按照神经内科常规处理,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处理:控制血压血糖、止血、调脂、稳定斑块、营养脑神经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而康复组脑出血患者在其生命体征稳定及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具体早期康复训练干预措施如下。

训练方法:①按摩康复:从肢体的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按摩力度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先慢后快,2次/d,15 min/次。②主动运动:手握轻器械创造上肢的闭链运动;在额状面和矢状面上,用不同硬度的球支撑腕关节,在各个关节度采用渐进负重的方法进行手臂的静力性练习和离心练习。③被动运动: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下肢膝关节屈曲,康复师用其中一手固定患者打合一侧肩关节,另一侧手放在患者的骨盆部位,使肩和骨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并停留数秒钟。④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心理暗示贯穿其中,这可增强患者对身体早日康复的信心,视患者肢体运动障碍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患者肢体的训练次数,延长训练时间。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于入院时及住院治疗14 d后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评定临床治疗疗效,疗效评定标准[11]:①痊愈:治疗后脑出血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脑出血患者可以正常日常劳作。②显效:治疗后脑出血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病残程度1~3级,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脑出血患者生活可以自理。③有效:治疗后脑出血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脑出血患者肢体肌力提高2级或失语、偏瘫症状好转。④无效或者恶化:治疗后脑出血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下,症状无好转,脑出血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及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经过为期14 d的住院治疗后,早期康复组患者72例有效,而常规对照组则有61例患者有效,早期康复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χ2=5.750,P

表1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中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1,5]。以往对脑出血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或者手术的方法阻断其病理过程,抗脑水肿及神经保护,最大程度地减少脑出血患者脑部的损伤。通过这些积极的治疗措施能挽救许多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但由于早期没有积极地介入康复干预,有些患者因卧床制动,会出现如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血管功能减退、直立性低血压、骨质疏松及精神衰退等继发性残疾和废用综合征,严重影响了脑出血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脑出血的早期康复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脑出血的治疗,不仅要保全脑出血患者的生命,而且要使脑出血患者最大化的恢复功能,使得脑出血患者达到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的。近年来已经提出的早期康复的理论,即在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介入康复的治疗,因而大大减少了脑出血患者由于康复不及时而留下的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提高了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2,15]。

本文通过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158例脑出血患者在脑出血治疗2~3周后对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实施康复治疗无不良反应发生,头颅CT检查血肿吸收,无进一步出血。这提示只要脑出血患者神志清晰,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是安全的。经过为期14 d的住院治疗后,早期康复组患者72例有效,而常规对照组则有61例患者有效,早期康复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χ2=5.750,P

参 考 文 献

[1] 孟秀君,林巧,田沈,等.辽宁省三城市居民脑卒中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9B):3003,3006.

[2] 葛锡泳,胡一河.苏州市居民脑卒中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11):77,79.

[3] 滕玲,吴慧娟,杨成.重症监护室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6):425,427.

[4] 张群飞.临床观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效果.中外医疗,2011,26:79.

[5] 董媛媛,刘双双,孙兆青,等.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非青年人群脑卒中患病率调查.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04,406.

[6] 王颖,齐晓飞.我国各地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近况.包头医学,2010,34(1):1,3.

[7] 李云鹏,柳胜生,苏旭燕,等.上海市松江区2001,2008年脑卒中流行病学分析.上海预防医学,2010,22(1):22,24.

[8] 冯丽娜,冯振翼,纪爱兵.脑卒中疾病经济负担的评价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1):170,171.

[9] 蔡乐,舒占坤,何丽明,等.昆明市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负担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168,169.[10] 舒占坤,蔡乐,杨媚,等.云南省丽江市农村居民脑卒中经济负担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3):2449,2450.

[1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379.

[12] 王芳静.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在基层医院的效果评价.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 82,83.

[13] 庞翔,赵丽繁.康复训练在偏瘫康复中的意义.实用医技杂志,2006, 13(24):4379.

篇8

摘 要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3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各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出院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A峰E峰流速比值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径、左房内径、心胸比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和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训练方便易行、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可以改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降低再住院率,达到了早期康复、恢复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训练;冠心病;心功能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05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rognosis in ol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YE Chang-ying,YANG Li-juan,MA Li

(Sun Yixian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rognosis in ol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hods:Selected 9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0-March 2013,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additional.Compared two groups of indexes.

Results:6 months after discharge,LEVF,E/A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while LVEDD,LAD,cardiothoracic ratio,NYHA grade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6 min walking distance was longer than control group,QOL score and rehospitalization rate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abov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The heart function and prognosis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HF,decrease rehospitalization rate,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Rehabilitation training;Coronary heart disease;Heart function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常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传统的CHF治疗为减轻循环负荷会严格限制患者活动,这反而导致活动能力减退和致残率、死亡率增加[1]。随着现代心血管病康复训练的开展,大量研究表明[1-3],恰当的运动干预能改善CHF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降低再入院率和病死率。为进一步探讨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CHF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我院心内科对收治的45例相关患者采取适当的运动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CHF患者9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我国冠心病及慢性CHF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致命性心律失常、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缩窄性心包炎、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者。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45~75岁。按照NYHA心力衰竭分级标准分级[4]:Ⅱ级32例,Ⅲ级45例,Ⅳ级13例。合并高血压病31例,合并糖尿病22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NYHA分级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同时给予CHF常规治疗,即休息、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同时控制血压(130/80 mmHg以下)、血糖和血脂,疗程2周。对照组限制运动量,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配合运动康复训练,具体训练方案参考李莉等[1]编写的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程序,详见表1。患者从低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强运动强度,2周为1个疗程,共训练2个疗程,训练时由家属陪同。两组患者出院后每月通过电话随访,试验组给予运动和生活指导,坚持随访6个月。

1.2.2 注意事项 运动康复训练时注意下列事项:(1)运动前后测心率、脉搏、血压等常规数据,过程中要求家属陪护,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异常情况时,立即对症处理,停止运动。(2)运动期间不同时服用扩血管药物,以免出汗过多而引起血压下降。(3)由于酒精可降低心肌的收缩性,故运动前严禁饮酒。(4)应用利尿剂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而引起心律失常,故患者应定期复查电解质。(5)康复运动训练见效较慢,要求患者长期坚持,出院后继续保持规律运动。

1.3 观察指标 (1)心功能测定。使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和A峰E峰流速比值(E/A),拍摄胸片计算心胸比。以上各项治疗前、治疗4周后、出院6个月后各测1次。(2)6 min步行试验。记录6 min步行的距离,初试患者可以先行2次适应性试验,然后至少休息1 h后再行2次正式试验,将4次结果作为基础值计算结果,如差异大于10%,再加试1次。(3)生活质量评定。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5]。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总共21个条目,各条目的记分采用线形条目记分法进行,分值为0~5分,总分为105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差。(4)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统计患者出院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并计算再住院率和病死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多变量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出院6个月后心功能测定指标比较(表2)

2.2 两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表3)

2.3 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内再住院和死亡情况比较(表4)

3 讨 论

CHF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心输出量难以满足全身组织的需求,运动时表现为体力不支、心悸、气短或心绞痛,对运

动的耐受量十分有限。由于心室收缩异常,患者运动时左室收缩不充分,心室充盈压的提高引起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使右室功能异常。患者在进行极量和亚极量运动时,搏出量和心率储备下降,心输出量降低。舒张异常CHF患者主要为心室充盈阻力增加,运动时需要较高的心室充盈率通过左室腔的扩大来达成,导致左室舒张容积扩大。随着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发展,心室扩张性减弱,导致左室舒张内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的急速增长,引发呼吸困难。此外,也有研究认为[6],CHF的运动障碍与呼吸系统结构异常有关,包括持续肺动脉高压引发的肺动脉血管损伤、纤维化、膈肌功能下降等。运动时,肺充血不足,每分通气量显著增加,且增幅大于CO2排出量,即每分通气量/每分二氧化碳产生量增加。另外,CHF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涉及骨骼肌和心肌细胞的氧化代谢、胞内能量转运、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等方面。因此,传统观点认为CHF患者应该严格卧床休息。

近20年来,国内开始了CHF患者的运动康复治疗,解决了长期卧床休息患者的体力衰弱、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7-10]。美国心脏协会也推荐运动训练为治疗CHF的有效措施,认为运动训练能对CHF患者的植物性神经和肌肉功能等产生积极影响,显著提高最大摄氧量和运动能力峰值。本研究结果提示,运动康复训练对CHF发挥益处的重要机理可能是运动训练提高了骨骼肌对氧的利用能力,治疗后试验组6 min步行距离增加,生活质量评分降低,支持这一观点。

本研究检测的其他指标中,LVEF反映左室的收缩能力,直接决定循环血量和运动耐量,出院6个月后,试验组LVEF值增加,说明左室收缩能力明显改善,同时试验组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运动康复训练比休息更利于左室收缩能力的提升;LVEDD和LAD值直接反映左房舒张功能,E/A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研究中试验组LVEDD和LAD降低, E/A值增加,说明运动康复训练能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与李法祥[10]报道结果一致;试验组心胸比降低,虽然仍高于正常的0.5,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已有明显改善;同时,出院6个月内试验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运动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CHF患者再入院可能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训练方便易行、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可以改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降低再住院率,达到了早期康复、恢复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 莉,李瑞杰,宋丽芬,等.运动康复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4):315-318.

[2] 纪秀莲,蔡文花,谢志军.10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训练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36):126.

[3] 郑艳萍.运动康复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J].中国医疗前沿,2009,5(10):33-34.

[4] 周 姝,段巧建,程景林.左旋卡尼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重构及QT离散度影响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6):855-856.

[5] 杨 平,林晓华.护理干预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66-67.

[6] 李春艳,韩立伟,余龙江.心力衰竭患者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运动干预[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5):481-485.

[7] 李明娥,霍红梅,王梅林,等.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的效果[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3):221-225.

[8] 张守琳,王世栋.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121-5123.

[9] 郑 雯.实施运动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6):78-79.

[10]李法祥.康复运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活动能力恢复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263-264.

篇9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c)-096-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病死率很高。近年来国内外有文献报道,早期康复活动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缩短住院日,提高生活质量,使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参照国内外经验,我科自2002年以来,对收治无并发症的AMI患者30例,根据个体化原则,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AMI的诊断,按WHO标准经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而确定,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4~68岁,平均53.6岁,梗死部位:前壁8例,下壁6例,前壁+前间壁4例,前间壁3例,下壁+后壁3例,前壁+下壁2例,广泛前壁+下壁1例,高侧壁1例,陈旧下壁、前壁再次梗死1例,陈旧前壁、前壁再次梗死1例。

1.2 康复活动程序及监护指征

1.2.1 康复活动程序本组病例均在采取吸氧、止痛、扩冠、扩容、溶栓、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按1∶1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活动组(康复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接受康复训练。康复活动程序见表1。

1.2.2 康复活动时监护指征①无胸痛及气短;②心率

2 结果

2.1 从表2可见,卧床时间<14 d的15例中,心功能Ⅰ级12例(80%),Ⅱ级2例(13.3%),Ⅲ级1例(6.6%);卧床时间>14 d的15例中,心功能Ⅱ级4例(26.6%),Ⅲ级6例(40%),Ⅳ级5例(33.3%),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组的心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2 表3显示:康复组的平均住院日为32.9 d,对照组为46.6 d,康复组比对照组提前13.7 d出院。

2.3 由表4可见:康复组4周恢复日常活动者12例(80%),而对照组只有1例恢复日常活动(6.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康复组无1例发生血栓及室壁瘤,而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及室壁瘤各1例。

3 讨论

3.1 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有报道卧床1周肌力收缩可减弱10%~15%。长期卧床病人开始活动后往往头昏眼花,心悸气促,四肢无力,需相当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体力状况。Saltin报道青年大学生严格卧床21 d后体力活动能力减少20%~25%,至少需进行3周的体力锻炼后才能恢复到卧床前的水平。Hyatt报道严格卧床7~10 d后,循环血量可减少700~800 ml。由于血容量减少,血黏度增高及血流速度减慢易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长期卧床使肺活动受限,肺不扩张,通气功能降低易发生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还使患者精神上受到很大压力,对疾病产生惊恐、焦虑、抑郁寡欢、悲观失望,而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可以明显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3.2 早期康复活动可缩短住院日,缩短病程,节省医疗费用,降低致残率,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康复活动程序必须个体化,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功能状态而定,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同时配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增强其康复信心,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本项目康复组病人,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心理状态都明显乐观,一扫以往AMI病人心事重重、恐惧忧虑的神态,对康复非常有利。康复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严密监测和指导下进行,如遇暂停指征,应及时终止或减轻康复活动,以确保安全。

篇10

脑卒中是指由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局灶性脑功能障碍。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生存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偏瘫是脑卒中后遗症的主要功能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笔者运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全部来自我科2008-2010年住院病人,均属首次发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经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或脑出血,血压稳定,无病情恶化或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无重度认知障碍,排除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者。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针灸组和单纯综合康复训练组。

1.1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入院后给予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等。对照组予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在急性发病后生命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时进行,二周一疗程,1次/日,休息三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1.1.1综合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的不同,分别进行相应的训练,包括:(1)良姿摆放:避免上肢过度曲屈,下肢过度伸直;(2)电动起立床:预防直立性低血压,获直立感觉刺激;(3)肢体被动活动:保持关节活动度;(4)搭桥训练:训练躯干肌肌群,促进姿势反射,训练骨盆控制能力,促进下肢分离运动;(5)翻身训练;(6)起坐训练;(7)坐位平衡训练;(8)坐站转移训练;(9)站立训练;(10)步行训练;(1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

1.1.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采用头针、体针相结合的方法,头针取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焦氏头针取穴法),选1.5寸毫针,常规消毒,平刺,进针后快速捻转行针,每10分钟1次。体针取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直刺,得气后接电针仪,频率30HZ,留针30分钟后拔出体针,留头针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结束后拔出头针。

2 疗效评定[2]

痊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病残程度为0级;

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病残程度为1-3级;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

无改变:功能缺损评分<17%;

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3 治疗结果

治疗3月后评定疗效。

组别

例数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无效

痊愈率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0

19

11

9

1

47.5%

97.5%

对照组

40

10

13

11

6

25%

85%

P<0.05。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最终目的是克服功能障碍造成的残疾,建立协调的、正常的运动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医学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大脑在发生病变后也会通过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减轻病变所造成的影响,康复训练通过感觉输入刺激加速了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组织的重组或代偿,促进运动反应的再现,极大地发挥了脑的可塑性。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就被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表明,针灸作为一种适宜的外周刺激,通过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质功能的重组和代偿,能改善肢体循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预防肌肉萎缩,抑制肌肉痉挛。而头为诸阳之会,乃脏腑和经络之气汇集之处,针刺头部可达到醒脑开窍、舒经通脉的作用。针刺头部穴位的情况下进行患肢综合康复训练,症状和病位并举,加强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代偿作用,促进脑功能重组,进一步改善功能障碍。

综上,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具有明显疗效,能在整体上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可推广运用。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