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配音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播音与配音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播音与配音专业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主持与播音 分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主持与播音的教学模式应符合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应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才会有生命力。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从区域广播电视传媒行业和文化艺术产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培养目标

经过大量调研和专家论证,我们重新明确了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影视传媒公司、企事业单位或与传媒相关的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一定的节目播音与主持、节目采编、策划创意、影视配音、教学研究、公关礼仪主持等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基本素质培养目标是:(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传媒职业道德;(2)具有具备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3)具备从事播音主持、活动策划的健康体魄;(4)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5)具有坚强的毅力、承受困难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职业技能培养目标是:(1)具备新闻播音、节目主持的能力。(2)掌握新闻采编的基本知识,能做到采编播一体化。(3)具备节目策划、包装的能力。(4)具备活动策划、礼仪主持、艺术指导的能力。(5)能熟练运用各种相关视频、音频软件。

二、主持与播音专业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主持与播音专业分方向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技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训室进行校内综合模拟训练,让学生初步体会演播室、表演舞台、剧院、大型会议现场等环境,在校内完成虚拟的工学交替。第二学年进行专门化方向技能学习,分为节目播音与主持、活动策划与礼仪主持、少儿艺术指导方向,对学生进行专门化核心技能强化。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学习方向性划分的基础上,亲自上岗,感受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情况,进行岗位能力的拓展。

分方向培养人才最大的优势是扩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了多方面的技能,扩宽了就业的渠道。在打好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前提下,推动学生从单一的业务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帮助学生将来快速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和社会工作实践。

三、主持与播音专业分方向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构建“课岗证”融合的多技能课程体系

根据主持人、播音岗位群任职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对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课岗证”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职业能力模块,素质拓展模块等四个模块,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职业素质课与专业教育课相结合。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获得以下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普通话等级证书、电影电视演员、演出经纪人资格证、中国演出行业演员资质证书。

多技能包括主持人、播音基本技能和分方向专业技能。主持人、播音基本技能包括播音、电视节目主持、电台节目主持、新闻采编播等能力,主要开设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语言表达技巧、播音艺术、演讲与口才、节目主持艺术、新闻写作与采访等课程。分方向专业技能包括节目策划与制作、礼仪活动主持技能、表演技能和少儿艺术指导技能,主要通过项目实训、专业实践、顶岗实习来实现。

2.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根据主持与播音专业的特点,利用校内仿真实训室、演播室、剧院等实训场地,灵活应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引入主持人大赛、小品比赛、主题晚会、庆典活动、新闻会等实训项目。根据工作岗位流程,对核心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通过下达任务、任务指导、任务实施、任务训练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就是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

3.积极引导和推动校企合作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并将其建设成为学生的实训基地、教师能力的提升基地。学院建立由新闻媒介部门、传媒公司管理者、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家队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搭建校企沟通、合作的平台,深入探讨合作模式、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指导学校教学改革。学院还要求教师定期到新闻媒介部门、文化传媒公司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4.建立学校、社会、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阶段性对课堂教学、实践项目、顶岗实习等环节进行检查,并通过组织教学观摩课、公开课等进行教师评教、学生评教。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让学院、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教学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炜.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新闻知识,2012,(05).

[2]肖建华.主持人审美修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一、师范类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普遍问题与优势分析

(一)存在的普遍问题

1.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为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教学人才的严重匮乏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学历教育本身就发端较晚,而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更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一所高校有能力培养该阶段的人才。而现在全国公办高校绝大多数要求应聘教师岗位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这就直接导致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师人才供给上的严重不足。为应对这一情况,各大高校采取的普遍做法大致有两个:第一种做法是其他专业教师纷纷转行。第二种做法是聘请当地媒体的一些播音员、主持人填充到教学团队中来。通过以上两种做法,在教学人数上看似满足了教学的要求,但是问题依然明显。首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技巧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学科,很多知识是需要教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给学生的,而这远非一个半路出家的教师能够做到的。其次,媒体兼职教师往往长于实践而短于教学,且人员流动性极大,教学时间上没有保障,调课、停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2.硬件投入尚显不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培养特殊人才的专业,在专业培养上需要投入较高的教育成本,教学上应该具备视、听、录、摄、演、控等全套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然而目前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许多师范类高校的资金和硬件投入都稍显不足,绝大多数事实上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办学所需的硬件条件。

(二)具备的特有优势

1.综合性的学科资源优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各师范类院校中的纷纷设立,正是其向综合性高校转型过渡的一个重要表征。而师范类高校的学科综合性资源优势则刚好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动力,其往往具有一般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学术资源,师范类高校具有一个学科齐备、文理兼具、人文及自然科学学风浓厚、各类人才聚集的校园环境,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得以合理运用、学生可以自由汲取,那么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将拥有一个得天独厚且绝对必要的强大后盾。

2.师范类的教书育人专长。师范类高校在师范教育方面的专长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或敢于想到将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与师范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努力尝试培养播音主持专业的相关教育人才。拥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绝对专长的师范类高校应该勇于探索,大胆迈开播音主持专业多层级教师培养的脚步,确立并制定以师范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水平教育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各级各层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教学需要,同样为学生就业指引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有关师范类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新思路

(一)开展通识教育,重视通才培养

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底蕴,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

1.师范类高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决定的。我们已在前文中探讨过播音专业高等教育当下普遍存在的师资短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又绝非一朝一夕间可以完成的,想要仿效和借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办学模式,更加侧重播音单一学科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打造播音与主持“专才”,这一做法在没有充分师资保障的师范类高校中恐怕难以实施。而与此同时,综合师范高校中专业种类多,其他学科专家、教授充足的优势则恰恰为播音专业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复合学科背景。如果学校能够结合自身已开设专业,与播音专业有机融合,拓展人才培养方向,合理进行通识课程设置,为播音专业学生提供宽广的学习平台,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将学生就业的覆盖面由广播电视扩展到社会中所有与有声语言相关的行业,如场馆解说、婚庆主持、公共场所信息播送员、企业或公司新闻发言人等等。可以说,以学校综合性的学科资源优势为支撑的通才培养,恰恰弥补了播音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且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这一劣势,为师范类高校播音专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路。

2.专业自身发展与行业的需求共同决定的。与“专才”相比,“通才”不只具有专长、通识、整合、态度、人际、观念、创意等,还往往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和发挥。播音专业学生通识教育过程中深入的学科交融性,恰恰是播音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和性质决定的。涉及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已经在学科体系构建的同时被考虑到,并且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总体来说,播音主持专业的高等教育是一项相当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培养出适合市场和媒体需要的主持人、播音员才是本专业的生命线。师范类高校播音专业的发展应该积极探索通识教育、通才培养,时时以新的定位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探索播音师范教育,培养多层次专业教师

1.在低年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学课程同步展开。

2.在高年级,开设播音教育方向教师通道班。在师范类高校中开设播音师范教师通道班的想法同样是在结合了对师范类高校自身优势、市场需求、学生就业等情况后综合提出的。社会对于播音主持教师的需求,以及对有声语言艺术知识的渴求不仅仅局限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体现在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之上。全国各地普遍开设的形形的“青少年口才培训”“小主持人培训”等等就是鲜明的反应。

篇3

课程内容

第一阶段

播音与主持概论、普通话语音基础和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口语表达基础)

第二阶段

自我介绍特色、文学作品朗读、新闻稿件朗读、绕口令、朗诵制定稿件

第三阶段

即兴主持、即兴评述、即兴口语表达、演讲与辩论、身体协调、舞蹈

模拟主持

第四阶段

动员大会、模拟考试、大师班讲座

报考方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影视配音、礼仪文化、双语播音

就业方向

电视、广播电台,各级新闻媒体、影视公司、文化艺术机构,唱片、广告、文化传播公司,艺术团体、演艺机构、宣传部门等,从事播音、双语播音、文艺节目主持,体育评论解说、专题报道、影视配音及演播、编导、策划,以及编辑、采访、管理等工作。并可到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传媒管理等工作。

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体系模式

将专业各个方向溶进3个月的课程,其中基础班为2个月,进阶班为4个月,考前冲刺课程为半月。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我们将课程设置成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课程内容不一样、独立的,随到随学。

课程优势

1.系统性强:学员可以得到艺考培训的系统学习,将艺考所有方向考试内容统统学到。

2.模块化教学:将艺考教学分成5个独立模块,方便学员学习。

3.自主学习性强:学员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期时长,自由度高。

教学特色

1.量身设计的考学方案

根据学生自身条件、专业水平、文化课成绩、生源所在地、意向报考院校等因素进行量身设计考学计划(专业选择、学习规划等)

2.名师教学与考官交流

篇4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6-015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受众对播音主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开始呈现口语化,拉近播音主持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彰显出播音主持的艺术魅力。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实现与受众的自然交流,其次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要有特色、有创新,以此满足受众的需求。

1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口语化

在大众传媒中,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工作其实是存在差异的。播音员主要是依靠文本进行信息的传播,其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而主持人的工作更多体现在对节目的掌控和参与。虽然各有千秋,但是随着社会文化交流的增多,他们也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口语化。在受众的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传统的播音语言风格是“严谨生动、爱憎分明、刚柔并济、亲切朴实”。随着社会文化的迭代,一些传统的播音主持表达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也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所以播音语言开始由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形式向口语化形式转变。在当今语境下,播音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说的部分,由呆板的报道形式向口头语转变,使新闻走到生活中,反映了新闻平民化的趋势,但这种改变并没有颠覆传统新闻语言美学,其仍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客观反映,具有真实性、及时性等传统播音所具有的特点。就近几年的广播电视节目来看,倾向口语化的广播电视节目更受观众的青睐。在播音主持过程中采用“说”的形式主持节目已经是大势所趋,尤其是采访综艺类节目,例如《鲁豫有约》《爱要大声唱出来》《非常静距离》等等。其中《鲁豫有约》节目从开播以来已有18年之久,一个节目可以做到如此,背后肯定有许多原因。该节目的类型是访谈类型节目,其形式主要是嘉宾与主持人像平常一样聊天,语言更倾向口语化,但这种形式并不缺乏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正是其口语化与艺术性结合的特点,才能拥有竞争优势,得到观众的喜爱。随着影视的发展,我相信此类口语化的节目必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下,可以说是观众决定着广播节目的生亡,所以大部分的广播节目主要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目的,努力探寻受众喜爱的播音主持方式以及节目内容。口语化的播音主持在语言和审美方面具有一些特征,是一种有特色的语言艺术形式,其是根据受众接受的程度上进行创作。口语化的播音主持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甚至比对主持人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口语化的播音主持并不是彻底打破字正腔圆的规范,而是要保证发音的准确、吐字的清晰,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实现语言的良好过渡,真正地做到贴近受众。另外,在使用口语化语言时要注意语言的“美学”,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以平等、交流的态度与受众进行沟通,让受众真实感受到播音主持语言口语化特征所带来的魅力。

2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亲和力

广播电视节目主要通过影像来传播,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如果播音员、主持人不能营造出一种亲和的氛围,该节目恐怕很难得到受众的喜爱。因此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上表现出亲和力,也正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开始具有亲和力特征。亲和力是人际关系之间的“粘合剂”,不仅仅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其可以拉近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感受到播音员、主持人所散发出来的亲切感,更容易接受节目,从而实现了节目收视率高的目的。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口语化特征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和需求。播音主持语言是在张扬语言魅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大众文化语言的开发。但是,播音主持语言的口语化在力求贴近观众生活语言,使播音员、主持人在平等的环境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从而实现播音主持语言的传播效率。除此之外,播音员、主持人可以加入自己的情感,或者肢体语言又或者是真诚的态度营造亲和的氛围。虽然播音主持语言具有亲和力的特征,但不代表丧失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艺术性、准确性。亲和的播音主持语言只是为了更好传递信息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形式。亲和的播音主持语言固然好,但还是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尽量避免口语的随意性和拖沓性。董卿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在大家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央视主持人都是严谨、严肃的形象。但是董卿在每年春节主持春节联欢晚会时,其语言总是能打动观众,这与其亲和的语言分不开。亲和的播音主持语言脱离了传统报幕式的晚会主持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得到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3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个性化

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不再是传统呆板的形式,而是开始创新,实现个性化。在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播音员、主持人中,不难发现他们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个性化。例如,何炅、汪涵、杨澜等等。在不同的广播电视节目中,他们的语言特点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会根据节目的特点来灵活地运用语言,营造一种节目所需要的氛围,使受众身临其境。传统的播音主持要求主持人语言统一,严肃端庄。但当今语境下,随着广播电视不断地发展,广播电视的节目形式也各种各样,受众在不同的节目环境中对节目审美、需求不同。因此,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显得至关重要。播音员、主持人只有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为广播电视节目带来更高的收视率。播音员、主持人要想实现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对语言的熟练运用。要将不同的语言熟练地运用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语言的魅力,展示自身独特的风格。例如,在《我是歌手》总决赛直播现场中,因孙楠临时选择退出比赛,让无数工作人员手足无措,而汪涵的随机应变不仅化解了孙楠突然退场的尴尬,也为工作人员改变下面的工作安排争取了时间,汪涵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当时对节目的掌控都得到同行和观众的赞赏,汪涵的做法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体现出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魅力。

4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时尚化

进入21世纪后“,时尚”已经成为一门“艺术”,年轻老少都在追求时尚,时尚也成为每个人心中评价的准则,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当今语境下,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审美观”也随之改变,受众开始追求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来满足自己的时尚习惯。播音员、主持人为了满足受众的时尚化需求,其语言也开始向时尚化转变,这样可以为受众带来愉悦感。与此同时,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也赋予了播音员、主持人不同的气质和神韵,从而体现其工作风格和生活品位。播音主持语言不管如何追求时尚、都要接受来自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在当今语境下,正确的认识时尚,追寻时尚是播音主持语言的努力方向之一。播音主持语言也只有与时俱进,广播电视节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播音主持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时效性,才能吸引受众,时效性的信息又会涉及到新鲜的词语,所以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播音主持内容所决定的。时尚化的播音主持语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播音员、主持人只有与时俱进才会做出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得到受众的青睐。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网络热词也随之出现,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在录节目过程中,为了吸引受众会使用一些网络热词。一些只在网络中播出的节目受到无数观众的追捧,究其原因,是其风格与语言时尚度极高。目前很火的一档节目《金星秀》,因金星犀利时尚的语言一度上微博热搜,该节目的收视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由此看出时尚化的播音主持语言更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5当今语境下配音语言的多元化

本文所提到的配音并不是影视作品演员的配音,而是在电视节目中为画面配录解说词。在我们观看一些没有主持人的电视节目时,总是需要一些播音员配合画面效果进行配音。一些经典的节目如《动物世界》,由赵忠祥老师为其解说,其生动幽默的语言,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回荡在受众的记忆中。随着时代的进步,配音语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一些拥有独特音质和语言表现力的播音员开始转行从事配音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化也成了现在很多产品、服务的特征,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配音语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比如在一些幼儿类的节目中配音需要温柔、甜美,而在受众是成年的节目,配音语言就不仅需要能够准确的传达信息,还需要有播音员自己的个性。只有把个性化与多元化结合起来,节目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声音才能成为受众永远的回忆。

6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包括口语化、亲和力、个性化、时尚化、多元化。这些特征是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些特征也在影响着受众的审美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最终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解俊格.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J].赤子(上中旬),2014(21):38.

[2]陈李赢.试析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特征[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8):109.

[3]王宏凯.试析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J].影视传媒,2015(7):199.

篇5

罗莉教授著作的《文艺作品演播教程》是中国播音学系列教材之一,亦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教材层次与专业水平较高。

该教材探究了文艺作品演播的特征,从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人手,详细阐述如何分析、理解和演播不同形式、不同特点的文艺作品。教材内容涉及诗歌朗诵、散文朗诵、寓言朗诵、童话朗诵、小说演播、广播剧演播以及影视配音,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针对具体实践的指导,适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使用,适合作为本专业教学教材。

虽然该书首次印刷时间为2007年,但在后期跟随时间变化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多次的改版再印刷,不断调整教材中理论更新与文艺作品案例,本次所选教材为2017年8月改版再印刷第10次,为市面上目前最新版本。并且,市面上其他文艺作品演播相关专业书籍,普遍偏实践多为优秀文艺作品训练合集,较少理论知识架构,不利于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生专业课程教学。

因此,我选择《文艺作品演播教程》(罗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作为文艺作品演播专业课的课程教材。

篇6

【关键词】传媒 播音主持 大学英语 教学质量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传媒行业不断变革,对播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节目主持人,不但要有高标准的职业素质,还要有作为交流手段的语言功底。因此,熟练掌握英语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需学好的一门技能。但就目前各艺术类高校来看,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其他非艺术类英语教学并无太大差别。笔者认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为艺术类考生,他们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有着与非艺术类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他们往往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不高。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对英语的要求又有很高标准。因此,一线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培养和打造符合传媒行业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节目主持人才。

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特点

(一)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薄弱

艺术类学生的高考成绩偏低,尤其是英语成绩普遍偏低。很多学生的高考英语分数连及格标准都达不到。高考分数不是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但确是基本体现。高考分数低的学生多数都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得当,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他们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这种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改正便一直延续到了大学。

(二)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善于表现,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愿意与教师互动。针对这种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增设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

(三)情感丰富,善于模仿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情感非常丰富,善于与教师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来了解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做到及时收集汇总。同时,教师也可以掌握学情,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模仿能力强也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作为节目主持人必备的职业技能。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上增加朗诵、电影配音等相关教学环节,以便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播音主持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

多数大学英语教师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仍然采用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 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时,教师没有认识到艺术生与非艺术生的区别,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方法都和非艺术生一样,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性施教。这就导致了英语课堂比较枯燥、沉闷,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播音主持专业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播音与主持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熟悉广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具备外国语言文学业、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培养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传媒行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又做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毕业生既具备高标准的职业技能,又具备娴熟的英语语言基础。

(三)学生用英语实践的机会少

实践教学是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关键。但由于教学资料、教学资源、实践基地等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授课中,英语的语言、词汇、语法教学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下进行的,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学生自学能力偏低,课下也没有英语语言环境,这就导致了“哑巴”英语的产生。

三、播音主持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一)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针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特点,结合新时代背景下传媒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多法并用,打破传统的外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落实“学生主体化”的重要理念,多设朗诵、情景模拟、电影配音等环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其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把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做到外语教学中的“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改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英语口语的培养。

传媒行业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语言要求定位在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能用流利的英语口语独立完成一个专访或一台节目。这就把英语教师的教学要求提到了一个新台阶。传统的英语教学只重注词汇、语法的撑握,还是应试教育模式。作为一线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探讨、反思,把课堂上的重心转移到英语口语的培养,这是我们迫在眉睫的教学改革问题。

(三)增加第二课堂实践

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就是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语言应用性的实践练习。而短短90分钟的第一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具有内容丰富,不受时间、地点及教材的限制等特点,并且可迎合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特点,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在兴趣的推动下,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

总之,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新时代背景下高素质的新闻传媒人才,大学英语教师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既具有播音主持专业素质,又有英语语言应用际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卫莉.播音主持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J].东南传播,2010(8).

[2]夏莹.艺术院校播音主持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导刊,2011(8).

篇7

关键词 新媒体;有声语言;问题;要求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102-02

1 新媒体有声语言传播的三种类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移动互联网产业传媒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随着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视频、音频节目也日益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的视频、音频节目种类繁多,涉及到有声语言传播的,主要有以下三类:

1)网站视频节目。

网站视频节目一般来自于腾讯、新浪、凤凰等门户网站的视频部门和爱奇艺、乐视等专业视频网站,它们依托于网站资源进行生产、传播,涉及资讯类、生活服务类、谈话类、体育类等多种门类。2014年,爱奇艺已拥有自制节目38档,包括《早班机》、《晓松奇谈》、《娱乐猛回头》等节目在互联网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类网络视频节目拥有专门的策划制作团队,正也越来越向专业化靠拢,主持人也大致符合广播电视媒体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条件。

2)自媒体视频、广播节目。

这类节目在早期由普通网民或播音主持爱好者自行录制和上传,主持人主要是创作者自己,一般设备也较为简单,如董成鹏的《大鹏N吧N》、林白的《麻辣书生》等。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一类型的网络视频节目也日益专业,主持人以纸媒和广播电视媒体人跨界而来,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王凯的《凯子曰》等,这类节目形式基本以脱口秀为主。

这一类别中的广播节目一般也由普通网民或播音爱好者录制,并逐渐吸引大批传统广播人进驻。“喜马拉雅FM”自2013年3月上线以来,已累计用户8000多万;“蜻蜓FM”对外公布的总下载量是3000万;“网易云音乐”近期也开通了电台入口,邀请到一大批传统广播人制作节目上传。

3)新媒体渠道传播的配音作品。

这一类别的有声语言作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科普类的视频(动画)配音,如《飞碟说》、壹读视频等;一类是纯粹的娱乐搞笑节目,如“胥度吧”的视频。

以上三类视频、音频节目虽然呈现方式各有不同,但依然可以从中归纳出有声语言传播的共性规律,从而探讨新媒体对有声语言传播的新要求。

2 新媒体有声语言传播存在的问题

2.1 准确规范可望不可求

网络节目大多风格明快、注重主持人个性特色,而这种特色甚至直接体现在语流音变的“私人定制”中。但在实践中,这种“接地气、重特色”的改变并没有很好地符合播音主持语言规范与语音准确的要求。事实上,“地气”和“特色”是随着听众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新媒体节目市场环境下,播音员主持人恰恰更需要具备良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不断适应这些复杂的变化与发展。此外。许多新媒体节目主持人没有接受过播音主持的专业教育,普通话语音和科学发声的基础比较薄弱,而过于新媒体播音主持过于随意、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客观上也会产生语音不准确的现象。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读音错误、声调不准、平翘舌因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口腔控制不好等方面。

网络语言和外来词的大面积使用是另一个问题。应当承认,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使用网络语言和外来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影响受众理解与认知,甚至在与网友互动的过程中,网民的语言表达反过来影响到主持人的表达。但无论如何,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新媒体播音主持依然需要承担起推动全社会使用规范语言的责任。因此,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需要新媒体播音员主持人在实践当中进一步探索的。

2.2 把表达缺陷当作个性特点

除了语言规范外,新媒有声语言传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缺陷。

一些网络电台节目,尤其是抒情类广播节目,一律采用弱处理,语流没有变化,对节奏和语气不管不顾,停连重音也不清晰,配上缓慢的背景音乐,自以为体现出“小清新”的风格,实际上给人一种无病的“文青病”之感,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网络视频,如“胥度吧”的一些视频,因为刻意追求“幽默”、“搞笑”的效果,不免导致低俗和哗众取宠的现象;为了博人眼球获得收视一味的迎合跟风,却忽略了有声语言的质量与品味。

一些网络脱口秀,因过度追求“轻松”、“犀利”、“亲和”,在语言表达上随心所欲,把镜头前的主持与市井生活中的人际传播相混淆。

一些在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声音、表情、体态显得呆板僵硬,主持和临场应变能力较弱,变成了“提问机器”。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新媒体播音主持的表达缺陷,却被不少新媒体主持人当作个性特点。将两者混为一谈的观念,也将让它们在邪路上越走越远。

新媒体有声语言创作还是应该遵循有声语言创作的基本规律,继承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创作的优秀传统和经验,苦练基本功,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和编播业务水平,在有声语言创作中保持积极的状态。

3 新媒体对有声语言传播的新要求

3.1 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如今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受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也给了人们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收视、收听群体也出现了分化,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小。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无法满足这数量相对庞大的收视群体时,新媒体便承担起满足他们的重任。针对这些小群体,在新媒体进行有声语言传播的主体,就要对自身的话语样式进行个性化的调整,来满足受众的需要。

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搜索信息的渠道变多了,获得的信息量更大了。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他们都可以自行获取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要生存,必须有能够吸引受众的表达方式,从而提升受众的全局体验,增强其收听黏性,培养出忠实听众。

3.2 符合相对轻松的表达状态

篇8

导演在监视器前,带着耳机,通过小荧幕观察演员们的表演。“停!”导演一声令下,“台词表达不准确,在这场戏里,编剧是想要表现出男女主人公的误会,所以大家要把剧作的风格表现出来。化妆、服装,给演员补补妆。我们再来一次!”

这是影视剧的拍摄现场里最常见的一幕,忙碌中带着慌乱,劳累中也充满激情。在电视上所呈现的一部部精彩的影视作品,其实都是由一个个团队共同创作完成的。这些团队里面除了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演员、导演,还有编剧、摄像师、灯光师、收音师、后期制作等多个幕后工种。那么,这些工作又与哪些大学的专业相关呢?如果你有志于创作一部像《甄传》那样火爆的作品,并且对幕后的工作感兴趣,相信本文能为你答疑解惑。

现在我们就按照一部影视作品的生产过程来逐一给大家介绍。首先是影视作品的“生母”,编剧。

编剧

相关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戏剧影视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学生要在学习文学、美学、写作的基础上学习戏剧、戏曲、电影和电视剧文学剧本的改编及创作。创作上除了具备传统的文学因素,如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叙述引人入胜的故事等,还要考虑演出的可行性及拍摄出来之后的效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出路是做影视剧和舞台剧编剧,也可以从事文艺评论、影视理论研究及节目撰稿工作。编剧的收入是按照稿费来计算的,现阶段的“行情”是,每集剧本所需字数为1.5万到2.5万字,每集的稿费大概能拿1万元左右。

此外,该专业“出口”较宽,毕业生除了“写戏”,还可以在教育、广告或商务策划、新闻出版、电视台和文学统筹行业工作。但是需要提醒大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并不理想,因为很多老一代剧作家仍然有着较强的创作能力,同时也有很多非专业人士在从事影视剧、影视文学的创作。据统计,该专业近几年就业率大概为60%。

相近专业:戏剧学

戏剧学在我国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有些学校将其归于人文学院的当代文学门下。

戏剧学专业是对一切戏剧艺术和戏剧文化现象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戏剧起源、戏剧艺术的本质、戏剧的发展演变规律、戏剧的传播与接受等。它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学好基础专业课外,还要有较强的观察、理解生活的能力,以及剧本创作能力和文艺编导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类剧院、文化教育单位从事戏剧理论的研究工作,还可以在地方高职院校或艺校做教学工作。

该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不多,再加上我国在戏剧学的研究上仍存在较大的人才空缺,所以就业要比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相对容易些。

・微辨・

上述两个专业在学习中都需要涉及戏剧影视的相关原理和技巧,但戏剧影视文学针对的是编剧行业,而戏剧学的学习内容更加广泛,更偏向于学科研究。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多为艺术类高校,而开设戏剧学专业的多为综合性大学或师范类院校。

相关专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

导演是影视艺术创作的灵魂与核心,是创作团队中的统帅,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与职能。随着影视娱乐艺术的繁荣,很多艺术类院校、师范院校及其他综合性院校都相继开设了与导演相关的专业,但是招生规模不是很大。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主要学习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美术、音乐、戏剧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掌握摄影、剪辑、录音、美工等多方面的技能。通过对其在故事建构、影像造型、声音处理、表演控制及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训练,培养通晓视听语言、掌握导演工作技能,能独立从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编导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相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或相关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这里也要特别说明一下,编导中也分为电视、文艺和音乐等方向。电视编导主要学习新闻和纪录片的制作,文艺编导主要是晚会和综艺节目,音乐编导则主要学习音乐节目的策划和制作。

・微辨・

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方向倾向于电视方面,如纪录片导演、电视节目导演等,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广播、电视、网络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节目编导、艺术摄影、制作等相关工作。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则主要在电影厂、影视制作公司、话剧团等文艺单位从事导演工作。

相关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录音艺术专业

随着《甄传》的热播,被网友称赞为“神配音”的季冠霖火了,也使得影视配音这个行业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此外,在影视剧中,现场收音和后期的声音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精彩的配音少不了录音的支持。

配音演员大都是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该专业是研究播音创作和主持艺术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四项:一是语言,包含文学和朗读、发声训练等;二是新闻,包含新闻理论和业务知识;三是艺术,包含艺术欣赏、美学概论等;四是技术,即要学会熟练地操作播音、音响等设备。学生毕业后除了可以从事配音工作,还可以在影视传媒、文化团体、网络媒体等新闻娱乐系统从事播音与主持工作。这个专业最看重的是考生声音的基本条件和播音技巧的天赋,还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因此,该专业的考试具有一定难度。

录音师的工作并不像我们平时用收录机录音那么简单,还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作品中的有声语言、音乐编排和音响效果进行采录编等加工处理。

开设录音艺术专业的高校基本都同时具备两个方向,一个是只收理科的录音工程方向,倾向于技术性;另一个就是文理兼收的音响导演方向,更侧重于艺术性。有的艺术类院校还单独设立了录音艺术系(如中国传媒大学),在对学生进行录音工程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培养从事录音艺术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录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广播、电影、电视、音像、文艺团体等单位,从事声音设计、录制等相关工作。唱片公司对录音师的需求量很大,但对其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的要求也较高。

相关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电视节目都离不开后期的剪辑和制作。绚丽的片头,情节跌宕的剪辑,这些都是后期制作团队完成的。如何组接、调色,能直接影响观众的收视效果,比如《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电影的唯美效果,就是出自幕后的专业团队。

该专业是一个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是计算机专业与传统的动画专业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素描、摄影摄像、数字色彩、音频信息处理与传输、动画与游戏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影视剪辑、数字电影特效、游戏等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毕业生除了在媒体单位从事后期制作,还可以在游戏动漫、手机移动通信、数字娱乐、数字景观设计和教育科研单位等跟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从事有关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制作和研发的工作。随着动漫文化绿色产业、国家人居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需要大量的数字动漫产业人才。据调查,该专业近几年平均就业率达90%。

相近专业:动画专业

动画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它把人和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段画成许多画幅,再用摄影机连续拍摄而成。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电视动画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广播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企事业宣传策划部门、广告公司、音像出版机构、游戏软件公司做设计师或者工程师。据权威部门调查,我国包括美编在内的专业网络游戏技术人员不到万人,而其中的游戏程序人员、美术设计师、游戏策划人员、游戏技术维护工程师更是职场上的紧缺人才。

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已逾百家,在校学生有上万人。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北京电影学院,是世界上唯一能拍摄动画商业电影的院校,也是国内动画学科设置最齐全、学历层次最完善的院校。该校为动画学院的学生开辟了专门的工作室,让学生们从大三开始组成联合作业组,真刀真枪投入动画电影实战演练,成为该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

・微辨・

上述两个专业不同在于,前者更倾向于技术,后者对艺术的要求更高一点。就专业方向而言,数字媒体艺术更为倾向后期制作和包装,动画则是更倾向于动漫产业的创作。

相关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好看的影片之所以能和观众见面,其实离不开前期的策划准备,中期的宣传造势和后期的推广发行。

篇9

根据各行业的规定,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准:

1、报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

2、师范类专业以及各级职业学校的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

3、家公务员,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三级甲等。

4、话剧,电影,电视剧等表演,配音演员,播音,主持专业和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师,学生普通话水平高于一级。

篇10

[关键词]传媒类专业;专业导向;大学英语;ESP;教学改革

一、传媒类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分析

(一)文化课成绩较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传媒类专业一般主要指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摄影摄像、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都属于艺术类考生。在我国,艺术类考生高考成绩由专业课和文化课两部分构成,通常情况下高校都赋予专业课成绩以更大的权重作为录取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也就导致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的录取分数线要远低于其他专业的录取分数。文化课入学成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知识素养。同时,包括传媒专业在内的艺术考生,为了通过专业考核,往往高中阶段就开始进入各类学校、培训班强化专业基础,与普通类考生相比,又失去了三年高中系统的文化课学习的训练和经历。势必造成其包括英语在内的文化课基础薄弱,更有一部分学生是直接从职业高中和中专考进大学的,中学阶段就缺乏系统的英语学习经历,适合于普通类高校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对于这些艺术生来说是很吃力的。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英语的信心,甚至造成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二)传媒类专业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学习

不同专业领域的人群,受专业特有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会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与心理、行为特征。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受其艺术生背景的影响,大都带有以下共同特征:做事比较感性,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相对较弱;从思维习惯上看,艺术生的思维往往带有发散性的特点,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大,常常天马行空、突发奇想;传媒专业的学生通常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不拘一格,喜欢追求新生事物,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从心理特征和意志品质上看,传媒专业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和持久度都不够,自主学习精神和自控力不强,往往三分钟热情、一曝十寒,课堂英语学习容易分心走神儿,专注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十分欠缺。

(三)传媒专业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要想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必定是存在着外在的压力或是内在的动力。前者比如升学、就业、考试,后者比如专业或职业兴趣,个人爱好等。就大学英语的学习而言,一方面国内高校普遍已经将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位证的获得脱钩,公共外语等级考试、四六级考试等语言考试已成为学生的自愿行为;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的特点导致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没有考研和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的欲望,就业是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主要目标,这是导致其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同时,就大多数传媒专业本科生来说,他们感到自己未来的工作接触英语的机会不是特别多,况且本身英语基础又都薄弱,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足,考虑到与自己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关系不大,必然导致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匮乏。

二、传媒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与人才培养方案脱节,缺乏应用性和实用性

传媒类各专业不论是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摄影摄像、表演、网络还是新媒体与传媒策划,其培养目标都是要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备广播电视相关专业知识和互联网传媒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新闻学、经济管理学、网络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在各级电台、电视台、互联网传媒公司、IT行业、各种影视剧、电视栏目及广告制作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新闻采编、网络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策划与营销等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创业型人才。教育部于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我国高校开展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和指针,其中明确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可见,不论是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都将“应用能力”和“实用性”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而目前高校传媒类专业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实践却仍然可以看作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延续或者说是“2.0”升级版,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英语语言的词汇、语法、结构等知识的灌输和训练,侧重点仍在“输入端”而非“输出端”,学习效果的考核也依然是以包括四六级在内的过级考试为目标,偏离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和国际交流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没有与专业有效结合,缺乏专业教学特色

适应时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教育部于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作为对《课程要求》的修订和完善。《指南》特别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学校的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等,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2]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大多数传媒类专业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与普通类学生如出一辙、别无二致,通常为两年四个学期,修完大学英语1至4级,计16个学分。使用的教材也是各种综合类的《大学英语》统编教材,教学内容也完全与传媒类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匹配,未能如《教学指南》中要求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校类型、生源和办学定位,反映本校特色。正因为大学英语的教学与传媒类专业几乎没有任何的相关性,导致学习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英语学习只是成了应付考试拿学分的不得已行为。

(三)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从笔者所在的高校传媒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来看,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与普通类学生毫无区别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以讲授单词、词组、语法、篇章为主,穿插一些英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于其中,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填鸭式地接受课本知识,毫无主动性与主体性而言。受教材和教师本身知识结构的限制,教学内容很少能真正将所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及未来职业想联系,由于教学内容都是在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下“抽象的”语境下进行的,这样的学习必然是脱离生活、远离专业和职业,必然是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单纯的记忆,而实际上忽略了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样的语言只能是一种“死语言”,一旦离开了课堂,应付完“考试”和“试卷”,自然也就“自生自灭”。英语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构建基于专业导向的传媒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全程ESP教学

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当属语言环境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从小学(甚至学龄前)就开始学习外语,一直到大学毕业后有的人还在继续学习,学习效率和效果却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的外语学习和我们生活工作实际上是“两张皮”。离开了课堂和学校,我们并没有使用外语的环境和需求。这种脱离真实环境和实际需求的语言就是一种“死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么,在我们无法解决真实的语言环境(很多在国内英语考试成绩平平的人在国外生活居住一段时间后,语言能力都得以大幅提升很快就能正常沟通)情况下,更现实的方法就是将语言学习与专业或职业相结合,创造一个人为的语言环境。而这方面,ESP(专门用途英语)作为一种内容与语言有效结合的语言教学方法就成为有效的解决之道。ESP(专门用途英语)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缩写,20世纪60年代由语言学家Haliday在TheLinguisticSciencesandLanguageTeaching一书中首次提出。指的是与某一学科或某种职业相关的英语。Strevens(1988:1-13)认为ESP的目的和内容取决于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它具有四个特征:(1)教学目标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教学内容必须与某一个专业、职业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3)教学重点落实在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运用上;(4)必须具有与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相对照的特征。[3]可见,ESP的核心理念重在强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工具性、服务性和专业性,是一种为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需求引领型英语学习。我们希望通过将目前高校传媒专业普遍实行的通用英语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变为与学生专业深度融合的与未来职业密切关联的专门用途英语,以传媒学科专业内容为媒介,以英语语言为载体,在向学生呈现传媒类专业所涉及的专业术语、专业词汇、句法结构和交流策略的基础上,将英语学习与传媒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机结合。由于结合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因而都能有效刺激和维持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找到英语学习的新的兴奋点,大大提升英语学习的效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们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胜任未来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由于ESP教学是学科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结合,这种结合使学生们能够将英语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去,从而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词汇和结构,并在专业实践中运用和强化所学到英语知识;而学生在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也能有效促进其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因为专业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学习所需要的情境。[4]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大学ESP课程可采取“两步走”的方法,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的ESP课程是以宽基础专业知识为载体的大学ESP基础课程,即大一两个学期可安排《传媒英语综合教程》,每学期2学分,32学时,介绍传媒类专业的基础和通用知识;高级阶段的ESP课程为高阶大学ESP课程,以窄基础专业知识为载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专业选择相应的课程,大二两个学期可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传媒英语教程》的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动画、网络与新媒体分册。

(二)探索与传媒专业结合的教学方法

1.“微剧”表演

可在广播电视编导、表演、播音主持专业开展。首先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定主题,由学生依据教师给定的主题编写微剧本。“微剧本”通常可以以某个剧本为蓝本或以当下发生的时事新闻、生活故事,进行改编创作,也可改编自经典电影、古典名著。在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自己编写的剧本进行表演。通过微电影表演的模式开展传媒英语教学,由于贴近学生专业,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在微剧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得到充分锻炼,解决了以往口语难练的问题。

2.英语新闻播音和英语节目主持训练

与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结合最紧密的当属新闻播报和节目主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分组用英语播报当天的新闻,或用英语主持一段“脱口秀”节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纠正学生的发音、语调、语速、用词、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课上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BBC、CNN经典的脱口秀节目和有影响的电视节目,也可选择国内媒体中一些比较好的英文栏目,比如CCTV-news或是杨澜访谈录等英语访谈类节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观摩学习。长期的英语播音和主持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发音的准确度和表达的流利度,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及高频的词汇。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新闻灵敏度,丰富他们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并且从这些国内外成熟的电视栏目和知名主持人身上,同学们也能学习节目主持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和一些主持技巧,这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都是大有裨益的。

3.原声电影的配音训练

电影被公认为世界第七大艺术。经典的电影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历史风情、人文风俗的集中展示。好的英文影视作品大都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用词、节奏、思维、感情等元素。原版电影中纯正的语言环境,既能让学生不断提高听力,丰富口语词汇,还为学生创设了实际的英语口语情境,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模仿能力。在训练的初期,可选择一些发音准确清晰、语速适中的迪斯尼的动画片起步。刚开始配音练习的片段不宜太长,从一到两分钟逐渐递增。配音训练可以先从听力训练开始。能够听懂故事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跟着影片进行配音。先注重流利度,再加入感情及声音的模仿。在模仿的训练结束以后,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来进行配音。

4.用英语介绍说明自己的作品

对于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摄影摄像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语来对自己编辑的影视作品、制作的网页或摄影摄像的作品进行介绍和创作说明。这是一种对专业知识与语言训练有效整合的锻炼。虽然作品说明的时间不长,所用的词汇量也并不太大,但要说清楚一个创意的实现过程,却要求学生对于内容与语言的有效且精准的拿捏与结合,是对学生专业沟通能力的训练与检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施建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视域下的传媒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4).

[3]杨枫,孙凌.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