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篇1

自主性。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具有经营自主性的企业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

平等性。市场经济是平等的经济,它只承认等价交换,不承认任何超市场的特权。在商品交换中通行的平等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竞争性。市场经济是竟争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因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

开放性。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实现产品的价值,会不遗余力地开拓市场。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性。

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

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与自由市场经济不一样,克服了很多的问题,体现出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特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关系到我国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必要。

一、关于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市场经济主体行为以及其利益具有直接的关系,市场主体的利益获得需要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市场主体包括了很多的主体,生产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等,政府以及其他的管理机构都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彼此之间可能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解决的措施和方式都是建立在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之上的。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行为要遵守原则,市场主体之间要相互协调,才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是将市场机制作为基础,通过优化组织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优化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将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作为目标。这是一种快速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手段,能够满足社会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而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将这种物质财富的积累具备连续性和不间断性。(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会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市场经济发展在丰富内涵也只有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才可以体现出来。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连续性,市场经济中所包含的公平性等积极性因素会促进市场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也是建立稳定社会基础机制的一个重要条件。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社会体现出来的也有一种主流性,能够帮助我国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不足。从很多方面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都非常的多,国家在这一方面需要从原则的建立和机制的构建这两个方面入手,为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种氛围。(三)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影响其进行的非法手段,比如常见的不正当竞争以及负面作用。[2]实践中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解决,将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和方向,也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其可以充分协调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市场经济中强调可持续发展也会有利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障碍性因素消除,进而达到控制市场经济的效果。如此一来也可以解决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连续性,为了确保这种连续性有利于市场经济活动的进行,需要不断地吸收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市场经济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必然存在不足和错误,市场经济运行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发展性。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上逐渐成熟完善,也会展现出其重要性。市场经济原本具有的运行阻力也会大大降低,进而实现了经济效益提高的目标。(四)积累物质财富。市场经济中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这其中就包括了消费者这样一个重要的主体,消费者的消费层次也会在这样的理念环境之下得到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市场经济主体,因此,可持续发展在遵循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之后,总是需要维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因为市场经济主体是物质财务的创造者。[1]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完成资源的生产、分配以及交换和消费,逐渐提高生产商品的价值,提高其流通性。生产的再投资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变得更加的有序,存在的问题也会随之减少,资金流通也更加正常。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其生产效率以及其最终的产量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社会生产以及再生产都会更加的顺利。当以上这些条件满足后,目标就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创造物质财富的速度也会随之增加,进而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量。我国目前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实还很多,但是增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之后市场经济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双元财政 公共财政 国有资本财政 国有资本收益上缴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而现代财政制度又必然要依托于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财政模式。目前我国仍然沿用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并行的“双元”财政模式,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支柱作用决定了国有资本财政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还将在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有资本财政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调控能力上都略显“羸弱”,与其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不相匹配,究其根源正是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水平过低,导致国有资本财政收支捉襟见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财政再分配功能与经济调控功能。

国有资本财政终将伴随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完全融入公共财政

国有资本财政是相对于公共财政而言的,国家社会管理者和资本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的分离,以及国家财政在公共性收入与资本性收入上的分流,造就了国有资本财政区别于公共财政的独特内涵:公共财政是凭借社会管理者身份及相应的政治权力取得公共收入的财政,并通过安排支出作用于市场失灵领域,满足公共需要,化解公共风险;国有资本财政是凭借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及相应的财产权利取得资本性收入的财政,并通过资本性收支安排,透过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当中,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优化调整国有经济结构,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国家凭借其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和国有资本所有权获得资本性收入并安排支出,必然构成国家财政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要建立市场经济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则不能将大量的资本性、营利性收支纳入公共财政,否则将导致公共财政超出“市场失灵”领域作用于“市场有效”领域,这不但是与公共财政的原理相悖,还导致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收支相互混淆,赋予政府拥有直接干预市场活动的能力,严重干预市场经济自主发展完善的进程。因此,现阶段国家凭借资本权利安排收支的事实,连同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公共财政的客观需要,共同决定了我国建立国有资本财政专门安排资本性与营利性收支,宏观经营国有资本的必然性。

国有资本财政在现阶段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并不等同于其存在的永恒性,国有资本财政是转轨时期单元财政向公共财政过渡中的桥梁形态,终将伴随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通过完全融入公共财政而最终消亡。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量存在于市场有效的竞争性领域,这不仅是计划经济遗留的历史问题,也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完备程度等客观现实所决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下,国有资本财政代表着原有财政工作的存量,而公共财政则代表着未来财政工作发展的增量,作为存量的国有资本财政的比重,将随着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而逐步下降,并通过收入的调配划拨,不断增加国有资本财政中的“公共成分”。其结果是,作为增量的公共财政的比重将逐步上升,并最终占据绝对优势。当国有企业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市场经济发展到完备状态时,国有资本财政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届时双元财政将转化为单一结构的公共财政。

国企上缴国有资本收益是国有资本财政特殊性的内在要求,是双元财政发展演变的内在要求

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性造就了国有资本财政的特殊性,而其最为显著的特殊之处在于,国有资本财政作为国家财政的主要组成部分,既不能凌驾于市场之上进行再分配,也不能作用于“市场失灵”领域,而是按照市场规则直接参与到“营利性、竞争性”领域的市场活动当中,构成市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资本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国有资本利润和再投资收益,而非强制、无偿的取得,其支出主要服务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促进国有资本整体保值增值。此外,近年来国有资本收益划转社保基金及公共财政的数额不断增加,但这种“支援”不是“坐吃山空”,更不能蚕食国有资本良性发展的根基,必须建立在国有资本盈利提升和合理水平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基础上。

合理水平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既是国有资本财政的收入之源,也是国有资本财政支出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既有利于从内部激发国企盈利的活力,也有利于国有资本整体的保值增值,因而是国有资本财政保持特殊内涵、发挥特殊功能的内在要求。

国企上缴国有资本收益是双元财政发展演变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资本财政对于我国基本国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国有资本财政为公共财政的建立与发挥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要继续保持这种科学性和适应性,双元财政模式必须随着经济转型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完善,以及国有资本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势必要求国有资本财政增加其“公共成分”,并最终融入公共财政,此时双元财政模式也将完成其历史使命,最终转换为纯粹的公共财政模式。而国有资本财政逐步增加其“公共成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复式预算体系下,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间有计划的预算资金调剂划转,逐步加大国有资本财政对于公共财政的财力支持。但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较小,导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用于划转公共预算的财力资源十分有限,对公共财政支持不足。因此,为了增加国有资本财政“公共成分”,推动双元财政向单一公共财政的发展演变,必然要求国有企业重视和显著提升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水平和规模。

国企上缴国有资本收益是完善复式预算体系、加强双元预算调控的内在要求

发展市场经济意味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减少政府对于经济的直接干预和调控,势必要求公共财政直接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下降。然而,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备,市场可有效调节的领域还有所欠缺,非国有市场主体的力量尚不够壮大,仅靠市场有限的调节力量和非国有市场主体的投资能力,无法满足平抑波动、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复式预算体系下公共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配合,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的有机结合,符合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对于财政调控政策手段的需要。国有资本财政透过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市场活动,对市场运行和经济结构进行直接调节,弥补市场发育不足造成的调节弱化,并在复式预算体系内,通过转移支付充实公共预算收入,同时创造条件使公共预算支出专注于间接调节。

此外,根据宏观经济结构平衡及某一行业领域发展或退出的长期需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使用的调控手段主要有两种:利润调节与投资调节。对于过剩或长期计划退出的行业,国有资本财政预算会增加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减少再投资或进行资产处置;对于短缺或长期计划大力发展的行业,国有资本财政预算会减少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或加大再投资力度。

简言之,国有资本利润上缴既是复式预算体系内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国有资本预算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合理水平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既有利于充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完善复式预算体系,同时也是加强双元预算调控的内在要求。

综合上述分析,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必要性是由国有资本财政的特殊性、必要性及其发展变化的需要决定的。因此,有必要将国企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行为置于国有资本财政理框架下,跳出企业利润分配的理论界限,就其财政再分配的属性进行深入研究,增强相关理论研究对于政策制定及政府工作实践的指导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院)

【参考文献】

①叶振鹏、张馨:《论财政的双元结构模式》,《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②本刊记者:《双元财政是公共财政的必要过渡阶段――厦门大学张馨教授访谈录》,《中国财政》,2002年第4期。

篇4

    一、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是如何兴起的

    简要来说,人学首先是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问。人学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学指研究人的一切科学,狭义的人学指研究人的本质、存在 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人学不同于人的科学,后者是研究人的某一侧面而形成的一个 学科群,人学则是在综合各门有关人的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完整的人进 行综合研究,并提升出关于完整的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理论。这里, 人学研究实际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综合人学,以达到对“完整人”的研究;二是哲学人 学,从完整的人中提升出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理论。

    人学还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学”概念的提出代表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或理 念,一种观察、分析世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我国当代的人学研究,就是力求关怀人的 生存发展,提供一种观察、分析问题的新的视角、理念和方法。

    人学之所以在中国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首先是哲学史根据。在哲学发展早期,“ 人”面临两种命运:一是人被淹没在自然、社会及宗教中,显得不独立;二是人被各种 不同的哲学流派加以肢解,变成支离破碎的人。近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把人 本身从对自然、社会等客体的从属中相对独立出来并提升为主体;其次是把被哲学肢解 的人整合成完整的人。这种变化蕴含这样的道理:人在世界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本 质,哲学既要从外部世界理解人,还要从人的内在方面认识人。由是,人学作为哲学的 本质在当代才真正显示出来。既然如此,当代哲学就应把作为主体的完整的人作为自己 专门的研究对象。其次有科学史根据。近代以来人的各种科学独立发展起来,积累了关 于人的丰富的实证知识。但它们在开始时并不一定确保其内在联系,反而使人变得支离 破碎。对人的不同侧面加以认识而形成一系列的人的科学,是近代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 研究这一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的。科学发展到现代呈现出新的趋势,就是研究人的 各门科学趋于结合,趋于综合人的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不同侧面的实证知识,把人作为 统一的整体来把握。对这种趋势的反映和反思,必须有一种关于人的统一的基础学说即 人学,来把关于人的各种科学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既克服对人的片面研究的局限,又 为一切有关人的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再次有其文化学根据。以个人主义为核 心的文化把人理解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个人,以整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把人理解为只有在 整体的关系中才能存在的人。这两种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都由于自身的局限而带来某种 危机,其危机实质上就是人性危机。克服这种危机的有效方法,就是重建一种完整的人 性,并通过这种重建来实现文化的综合创新。最后有其时代或实践根据。真正的人学是 自己时代的产物。当代中国发展究竟提出哪些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深层问题呢?

    一是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说到底是解放人,为人松绑,解决人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充分利用人性和规范人性来 运作的,它既要求相适应的人格来作为它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又对人的发展产生正负影 响,其最大的积极影响是促进独立人格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其消极影响是产 生一定的人的物化现象。从现实看,国民素质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从 哲学高度讲,市场经济体制在表面上是“物”的问题,深层却是“人”(人性、人格、 人的素质、人的能力、人的价值等)的问题,这必然促使人的自我觉醒。

    二是文化建设。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比较 突出的位置。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塑造社会主义现代新人,它是以 人为本并解决人的问题的。为此就必须对“人”作专门、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三是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从哲学高度和深层来看可持续发展,其中心问题就是人 的问题:它把人类作为发展主体;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理论根据;以人的素质的提高 和能力发挥为实现条件;以代际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核心内容;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 量为最终目的。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过程,而人的现代化 则是关键。发展学家佩鲁指出:如果不从人的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发展,对各种发展问题 的理解和解决就难免是浮浅的、表面的。

    此外,人力资源开发,实行人本的管理,提高领导干部队伍和国民的素质,思想政治 工作等,都要求对人是什么和人应如何做这两大问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思考。

    上述问题是现有哲学不能完全回答的,必须有一种专门系统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 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这就是人学。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需要加强人学研究

    中国的人学研究始终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步步深入的,它由20世纪80年代初从价 值观上强调尊重人,到20世纪90年代纵深向人学理论建构方向发展,向从学理上说清人 、从实践上塑造人方向发展。中国的人学着力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其中主要研究了人的素质、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人的发展的形态、人性发展与制度创新、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与人的精神世 界、知识经济与人的创新能力、新经济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我国人学研究的一个基 本特征,就是其基本进程始终紧随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发展,并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中国的人学研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人以怎样的方式存在?这是对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的根本理解问题。

    人首先为追求和满足自我正当利益最大化而存在。市场经济使人必然追求“利”益。 市场机制之实质,就在于它充分利用并规范着各个人对其利益追求的本性来激发人的最 大潜能,以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追求交换价值中的利益最大化,是生产者进行生产 的基本动机。“市场经济使人必然追求利”也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得以体现。 我们的任务在于使利益原则向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积极方向发展。

    人主要依靠其能力而存在。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人必须崇尚能“力”。市场竞争不相信 能力弱者的眼泪,倒是给那些能力强的人以优厚的回报。在这个意义上,竞争首要是能 力的竞争,市场经济是能力经济。这必然使每个人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及幸福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潜力、能力和努力程度。实际上,能力观念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西 方市场经济社会的核心文化精神之一,而西方社会的富强正起因于市场经济所培育的能 力主义观念。当今中国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强调对能力问题的重视就不足为怪 了。实际上,只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重视人的能力,就必须确立人要依靠其能力而存 在的存在方式。

    人自觉按照理性的法则而存在。市场经济要求人必须按照“理性”的法则行事。在市 场竞争中,竞争者要获取成功,既要运用理性思维能力来对信息和行情加以分析、选择 和处理,又要运用理性的法则破除“人情”、“关系”、“特权”向社会经济的公共领 域渗透,同时还需要运用理智来控制和驾驭竞争者的情感、意志,且以精细的理性计算 来使资本和劳动的组织达到合理化。这实质上内在要求发育和提升出一种理性精神。这 里的理性精神,即是指旨在注重客观、分析、标准、规范、精确、量化、程序、严密、 公正、制度和控制的一种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实行市场经济的近代西方社会是极力 倡导理性精神的。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但又缺乏的,是理性 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主观性有余而客观性不足,整体把握有余而实证分析不足,模糊 有余而精确不足,随意性有余而程序性不足,人治有余而法治不足等现象,仍在一定程 度上存在,这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及人的发展产生许多消极影响,所以必须加以改变, 并确立人自觉按理性的法则行事的存在方式。

    人必须依靠努力奋斗而存在。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人在生活中自“立”,即自律、 自觉、自主和自强。从文化角度讲,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把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人从人身 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走向市场,成为经济运营的独立自主的主体。这就内在要求 主体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并自觉承担责任。因此,人的独立 自主或自立是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运营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 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只有当人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格和能力,能独立自主地进行 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他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才 能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从对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反映来看,近年思想界提出 并热烈讨论的“人格独立”、“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和“人的能力发展”等问 题,都旨在倡导一种精神——在市场经济社会,人必须依靠后天的努力奋斗而存在。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必将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 影响,从而使我们这个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显现出新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注重利 益的精神;崇尚能力的精神;推崇理性的精神;强调自立的精神。这四种基本精神体现 着人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根本方式,因而蕴涵着人学理论和方法存在的内在必要性。

篇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 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市场经济需要强化职业道德

总理最近在视察奶制品市场时,批评一些企业缺少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现实的情况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职业操守,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二者的关系作过研究,认为个人必须履行他的工作或他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为什么市场经济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更加强调职业道德呢?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通过分工和交换组织社会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而交换就会产生交易费用。这里所讲的交易费用,是指与生产无关的包括搜寻交易对象、辨别真假、签订契约以及维护权益等的费用。如果交易费用过大,这样的市场经济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在极端的情况下,这会迫使人们退回到没有交易的时代(现实中的表现就是不买不信任的东西)。因此,高效的市场经济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而大家都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最终使自己、也使整个社会获益。如果突破道德底线的现象普遍存在,整个社会就会无序,无序的社会对谁都没有好处。因而,遵守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从理论上看,市场经济离不开职业道德,但有的个人和企业仍然存在这样的担心:遵守职业道德会吃亏。事实上,他们可能会在一个时期或某些方面吃亏,但从长期和总体上看并不一定吃亏。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是不断重复进行的,那些缺乏职业道德、没有良心的企业和个人最终会遭到唾弃。例如,在这次“三鹿”奶粉事件中,人们纷纷购买没有检出有毒物质的企业的奶制品,就是对遵守职业道德的企业的最好褒奖。当然,除了人们对遵守职业道德的企业给予的这种褒奖,社会还应当严惩那些丧失职业道德、没有良心者。没有惩罚就没有约束,就难以铸就职业道德。

三、市场经济与法治观念培育

由于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从半封建、半殖民跃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加之以住"左"的错误的影响,使我国的市场发育至今还不充分,市场机制不成熟,长期计划经济的固有模式、传统习惯、思想观念,导致特别是市场规则和法制环境不完备、不健全,人治习惯还顽固存在。这些都给发展市场经济造成诸多阻力和困难,使我们尚未具备立即直接迈入现代市场经济的主客观条件。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努力创造好条件,排除种种阻力和困难,力争尽快地与现代市场经济接上轨。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必须高度重视法律在引导和保护市场经济发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切认识和牢固树立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观念,以便增强我们运用法律手段来引导和规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力加强经济法制建设以及整个民主、法制建设,加速这一转变过程,使我国经济发展快步迈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台阶。

法治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治的全身心认同和投入,是理性化了的对法律的激情。就社会而言,它意味着充分调动各种智慧、情感和力量去为法治而奋斗;就个体而言,它意味着一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为法治而献身的精神。法治信仰是法治的精神实质,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应通过普法教育,使人们坚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经济繁荣有序、政治民主昌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对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生存状况和前途命运的深厚关怀。

总之,市场经济离不开良好的道德建设和法治精神,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竟的健康运行,让我们致力于公民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育。

篇6

1.责任意识是道德形成的重要基础。责任意识是道德的内在依据,离开了责任意识,道德也就无从谈起。黑格尔就说过:“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因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们在享受社会权利的同时,也被要求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地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可见,责任意识是道德形成的基础,是发挥道德作用的关键。只有当人们树立了责任意识,明确其理应承担的责任,并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的时候,社会上的道德行为才得以可能,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道德基础也只能在此基础上得以构建起来。

2.责任意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首先,市场经济内在地隐含着人与人的关系,而责任意识则是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中,人和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的行动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他人,因此,人们在具体分工合作的场合下就必然要逐渐熟悉、相互联系并建立协调的规范,而个体协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他人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分工社会中每一个人对他人的责任。经济学家诺思曾指出,自由市场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责任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实际上,经济越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有负责的社会成员。因此,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市场主体树立理性而稳定的责任意识,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要求,从而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其次,责任意识能够减少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外部负效应,增加公共利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突破私人领域而向公共领域延伸,也就是说,人们的公共行为越来越多,因此,任何一个人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可能造成对他人权利的侵犯,产生不良的后果,当这种行为损害了他人的行为却不必承担成本时,就会出现市场经济的外部负效应,从而使公共利益受损。只有人们具有足够的责任意识,承担起与其经济行为相对应的责任,才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会随意侵犯他人的利益,在获取自身发展资源的同时不去剥夺他人的发展资源和机会,从而减少外部负效应,增加公共利益。

3.责任意识使道德对市场经济的支撑作用得以可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道德基础作支撑,而“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道德基础就是‘责任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负责的道德感。”道德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道德能克服正规法律程序———即对守约和交易公平性的监督与保证———无法克服的问题。道德能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促进经济增长。”市场经济讲求契约关系,遵守契约是市场得以正常运作的基本原则,如果交易双方之一不遵守契约,则会造成“道德风险”,增加交易成本。而遵守契约的前提是经济主体的责任意识,在责任意识的作用下,人们才会自觉遵守契约,履行合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正常有序地进行。

当前使人们树立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1.通过健全的制度设计,为保证人们加强责任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培育出良好的责任意识,这就需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设计出一整套有利于扬善抑恶的制度体系,使人们认同制度的合理性,并在制度的制约下树立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遵守道德规范。罗尔斯曾说过,如果一个制度是正义的或者公平的,那么“每当一个人自愿地接受了该制度所给予的好处或利用了它所提供的机会来促进自己的利益时,他就要承担职责来做这个制度的规范所规定的一份工作。”因此,我们在设计相关制度时,就要体现公平,保证正义,平等分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为人们责任意识的形成提供一个公正和谐的外部环境。

2.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通过强制力量来强化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的学者曾指出,“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其他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这种行为,及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这说明,责任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种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产物。应该通过强制力量具体规定人们可以怎样行为,不可以怎样行为;应当怎样行为,禁止怎样行为,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让人们在明确行为界限的前提下进行自由选择———可以选择善的行为,达到善的目的,也可以选择恶的行为,承担恶的后果。这样一来,善的行为得到鼓励,恶的行为受到惩罚,人们在长期的制度约束下,会积淀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心理预期,从而形成并巩固人们的责任意识,以此达到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篇7

风情街这世界上包含了市场增长潜力找他的意思刺激和风险约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视频,经理层一层的那激动。群里边还有学术长春参与者的一种本能。对,无论怎样追求经济利益。都是时间的永动力。

所以在我们看来,所有的人,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保障市场生气的正常运行和剪头发展,所以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中了,同时国家对经济的条件和管理成为市场方对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辫子的是变为劳动力的人不同是吧,可变资本的加持教室两个中部转移到新产品去,要么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比工人由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

篇8

 

关键词:现代化 人的现代性 内涵 关系 

一、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Modern),通常作为一段时间的概念来定义。主要指当今这个时代,可以涵盖“当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古今对于“现代”一次释解各异。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就曾对“现代”一词做过这样的解释:“Modern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是相对于Medieval即中世纪而言的,即把文艺复兴看作一个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今普遍的看法是:现代不是一个绝对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而言的词语。 

“现代化”一词来源于现代,主要是用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急速转变的一个过程。因此,“现代化”一词是表示一个动态的,不断进步的过程,而非固定的、静止的状态。 

1.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释解 

国外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战以后,但较集中的研究还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美国兴起。当时的研究中心主要是传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过渡;发展中国家如何向现代化国家过渡,研究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矛盾。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各有侧重。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纵的方面对现代化进行说明,如学者戴维·波普诺说:“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的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变革。”部分学者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变化。 

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遍的共识是从十六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总体性的社会变革包括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各学者关注的焦点及所站的立场不同,故强调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二、人的现代性 

对于人的现代性目前缺少统一、标准的定义的。从人的现代化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人的现代化是人自身生产、综合素质以及实践活动能够适应并推进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传统人像现代人全面转化的过程:(2)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3)人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价值观的现代化;(4)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素质、能力、活动、交往等各方面表现出的同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普遍而深刻的变化;(5)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人的现代化、现代性的理解存在着的角度是多样的。 

一般来讲,人的现代性的内涵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人的品质而言的,表现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人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品质和属性;人的这种现代性的外延包括多种不同内容和形式,如人的社会意识的现代性、观念形态的现代性、心理状况的现代性以及行为方式的现代性等等。

三、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种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充分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社会形式。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就是现代文明建设的核心,即人的现代性。马克思所言:“社会产生人”,“人产生社会”。一方面,“社会产生人”。因为人的活动时时、处处受到社会制约,人们的活动形式上是个人的而实质上却是社会的。 

(一)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首先,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求人的发展。市场经济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目标,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需求从而调动一些因素去追求最大的经济价值。生产是追求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中人的体力和智力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产出、利润以及经济的增长。 

其次,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要求配备发达的政治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政治体系的支持和协调,具有现代性的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现化化的政治体系的建构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而充分就业、稳定的货币购买力,稳定的经济增长等问题又对政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化政治体系这种高要求必须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去建构。 

篇9

纳税人信用制度的现实意义

    1.能有效的降低征管成本,提高税务行政效率。一般而言,征管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征管的技术进步、恰当的激励机制、税制结构的合理简化、征管方式的改进等因素。就税务机关来说,通过引入纳税人信用制度,可以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根据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信用度实施不同的征管方式和征管力度,对一贯依法纳税的纳税人给以较高的自由度,取消或简化一些不必要的管理程序,如例行检查等,集中精力对那些纳税信用度不高的纳税人强化征管的力度,实行严密的纳税控制手段,把人力物力用在解决问题的主要方面,以提高征管效率。

    2.激励纳税人依法纳税,提高申报水平。纳税人决定是否真实申报和依法纳税,主要取决于虚假申报的成本和收益的对比,真实申报的收益构成了虚假申报的机会成本,一旦机会成本超过了虚假申报的收益,纳税人就会放弃虚假申报。建立纳税人的信用制度,正是要通过给予依法纳税和真实申报的纳税人以优惠的税收征管待遇,降低其纳税成本以激励纳税人依法纳税,真实申报。因为一旦被发现虚假申报和偷逃税,他们将不再享有这些收益,而且还会受到处罚。通过对守法者的奖励和对违法者的惩罚,利益机制将会有效地提高纳税人的申报水平。

    3.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信用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越来越多地引入市场化手段管理经济,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的做法引入税收管理领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适应于纳税人纳税水平多层次的具体情况。由于企业规模、管理水平、财务人员素质等的差别,其纳税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发生错误申报和虚假申报的可能性也不一样,这就要求税务机关针对不同纳税能力的纳税人,予以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不同的纳税人根据其纳税信用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以适应这种客观实际。

我国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具体构想

    笔者认为,我国纳税人的信用制度应从四个层次加以构建:信用认证标准的制定,等级认证和信用等级的确定,不同等级的信用政策,纳税人的信用状况动态追踪与调整。

    1.信用认证的标准是该制度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主要是规定纳税人的信用等级,不同信用等级应具备的条件和划分标准,该工作应该以行业认证标准的法规形式公布。根据目前的实际,可以根据纳税人历史上依法纳税的情况、企业的财务制度、领导者的道德品质、纳税规模,商业信誉、资产和抵押品等参数,把纳税人分为三等。A等纳税人依法纳税记录良好,财务制度完善,纳税规模大,商业信誉好;B等纳税人依法纳税记录一般,财务制度、商业信誉为社会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抵押品作为欠税的保障;C等纳税人在各方面都比较差,财务制度混乱,依法纳税的历史记录差。

    2.由税务机关认定的中介机构按认证标准进行严格的认证,中介机构对其认定结果负相应的法律责任,中介机构根据对纳税人的综合评估结果,评定信用等级级别。

    3.不同纳税人的税收待遇。对三类纳税人采用不同的纳税申报表。对A类纳税人在税务资料报送方面,可要求其只需报大账或总账;给予较长的纳税期限;在税款缓缴方面给予更优惠的待遇;在费用扣除方面可实行加速折旧、费用审查程序简化,对特殊企业还可提取风险准备金、市场开发准备金;减少税务检查等。对B类纳税人可根据需要要求其报送明细账和相关资料;在纳税期限、费用扣除和审查、税务检查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待遇等。对C类纳税人要求定期报送

篇10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是一种“双向需求”的关系。由于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失范等现象的出现影响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道德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应当同国情相结合,实现“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统一,完成德治与法治的整合,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 应然选择

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能够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市场也是有缺陷的,市场失灵、利益冲突是市场经济无法避免的,因而需要一定的社会规范加以约束。道德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能够完善市场经营秩序和竞争秩序,对市场经济起到规范化、秩序化的作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道德面临着极大挑战。我国要及时构建适应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问题的实然表现

(一)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引发了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道德观念多元化,传统道德与社会生活的矛盾、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逐渐出现。同时,市场经济具有利益驱动性,能够激发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这其中既包括合理的利益,也包括不合理甚至非法的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够完备,市场规范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缺失,道德约束力弱化,经济行为过度凸显自利而忽视道德规则造成道德缺位或错位,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这些问题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亟待加强。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及其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双向需求”

现实中,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是一种“双向需求”、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同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相适应。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之服务的。市场行为主体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在全社会范围培育良好的经济信用和商业环境,协调经济发展,避免行业间的恶性竞争。道德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担着调节市场经济社会各种内在矛盾的任务。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同社会主义道德导向相吻合。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在不同价值观引导下会形成不同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导向和目标需求。市场经济具有逐利性、自发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金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问题,需要道德原则的约束。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原则解析

(一)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是我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我国的经济生活产生持续影响。营造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道德生活,人们需要相互信任的关系。所谓“诚信”,就是在经济活动中,不以坑蒙拐骗等欺诈手段和假冒伪劣产品从对方那里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度出现严重的诚信危机,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这种风险难以通过制度设计避免,因此需要依靠市场主体的道德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内涵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龙静云,2002)。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必须要构建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体系,增强公民的诚信意识,培养公民的诚信品质,营造人人讲诚信的社会环境,来维系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二)公平原则

公平是造就良好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关键。公平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要求人们按照特定的道德规范调解社会关系,从道德角度评价人们的行为。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指出所谓“公平”,“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习惯的道德的实施,每一个人都应得到属于他的权利”。这里的公平是同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相适应的基本要求。“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就决定了市场竞争是平等的竞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遏制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也要改变平均主义的观念,清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把市场经济的竞争精神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既不能一味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也不能一味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是要在动态发展中实现二者的统一。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效率与涉及重大原则的社会公平问题相冲突时,效率应服从社会公平,这也就意味着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这也是集体主义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本”,这意味着每个人都享有普遍且平等的权利,都应受到尊重。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每个人都拥有分享社会财富的权利。

(三)利益兼顾原则

道德的本质是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道德应该兼顾自利和他利。在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考虑和顾及他人的利益,增进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市场经济必须以不同的经济制度作为载体,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所内生的互利主义必然向个人主义一端或向集体主义一端倾斜”(陶德麟,1999)。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动力,但是如果市场行为主体只考虑“利己”不考虑“利他”,不顾其他行为主体的利益,市场经济将无法进行下去。我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传统道德信奉的是“克己”、“重义轻利”,严重抑制了人们对利益的天然性的追求,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时期需要道德的影响力调节个人的逐利行为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协调一致。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扬的应该是理性的自利。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必须接受社会理性的引导,重视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高度统一。在不得损害他人利益的约束下,实现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才是道德的。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这为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前提。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利己更要利他。集体主义将利己与利他相结合,既把社会集体利益摆在首位,同时又充分肯定和保障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努力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实现义与利的结合,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这里的“全人类的利益”就是自利和他利的道德因素的统一,就是集体利益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应然选择

(一)道德建设与现实国情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道德建设既要反映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一般特征,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吻合。首先,道德建设应该正视和承认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形成通过正当途径获取权益的道德观念。社会主义并不反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而是反对极端功利主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维护个人财产权益的道德共识,同时使个人通过努力后的收益同社会收益相匹配,从而提高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在承认个人权益的基础上,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使利己与利他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另外,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受着社会历史条件和人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曾指出:“良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将能够给那些既有益于个人完善又有助于其他人幸福的品质提供培养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控制那些损人利己的恶劣品质和行径”。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推进需要整个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向前发展。

(二)“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统一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仅处在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中,而且也处于一定的精神关系中。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各种利益关系,实践主体的价值定位往往是个人本位,使“经济人”趋向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对于这类弊病,必须借助于“道德人”的培养才能超越。因此,道德建设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应该使行为主体达到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和追求社会利益的“道德人”的完美统一,在这一基础上所产生的道德激励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市场经济对竞争原则的公正性和遵守规则的严肃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经济人”的交易行为,人们才能逐步培养成守合同、重信誉的良好道德风范。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提倡文明经商,重视职业道德,讲究社会公德,使社会正气深入人心,形成市场秩序的良性循环。

(三)法治与德治的整合

市场经济既是法律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没有法律,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将会遭到破坏;同时,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等价交换等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道德建设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在于对市场行为主体的规范。法治与德治的整合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在社会转型时期,有关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又不能完全离开伦理道德的支持。法律和道德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种基本机制,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法律以强制方式规范市场秩序,是一种他律的手段,具有强制性,是保障市场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往往需要相应的成本;而道德是市场行为主体在道德意识支配下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行为自律的体现,具有自觉性。道德约束的力度越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影响越大,社会运行的成本就会越低。在实践中,法治是德治的重要保障,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德治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因此,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协调将共同促进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只有与社会道德价值相吻合的“良法”,才能被社会成员所认同而产生实际的持续效力。同样,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体系并发挥应有的功能,就必须有配套的道德体系与之相适应,才能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内含新道德规范的法治经济,需要法治和德治两种手段的结合,行为主体实现“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统一。道德建设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而逐步提高,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和道德约束。这一环境下所培育的道德作为内在影响力可以塑造和强化人格的可靠性,作为外在约束力可以抑制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也将为道德建设铺平道路。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扬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加强道德建设,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2.[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3.[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译.伦理经济学原理(中文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英]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97

5.龙静云.以诚信进德立业.江汉论坛,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