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地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践基地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Abstract ]: software talent training base is the use of IT training platform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for training students to provide help, talent evaluation, training, personnel employment in one of the all-round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Ann Bo ( Dalian ) software and service outsourcing talent training base, is to solve the Dalian software industry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cultivation of software talents service platform of effective measures.
关键词 实训基地 建设规划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54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同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报告也提出要大力发展国际外包服务业。安博(大连)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实现的。最近几年,大连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一直持续健康发展,要建设成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人才问题是关键。安博(大连)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打破大连在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过程中的人才瓶颈,为大连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引擎动力,同时促进大学生就业体系的建设。
2 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软件人才实训基地是指利用IT实训平台和就业导航系统的帮助,为实训学员提供人才评测、能力培训、人才就业于一体的全方位就业导航服务,并具有一定实习实训规模并相对稳定的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就需要紧密结合这些特点,这样可以从整体上去把握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从而使得设计思想在实训基地建设的结果中得到充分体现。
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和规划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是使学生学会和提高职业技能的根本保证,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越接近社会生产环境就越能为学生带来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因此需要在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中重视其基本功能的实现。安博(大连)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规划设计旨在创造一个具有现代气息,同时满足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等功能的综合性软件园社区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同时追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现代、自然、生态的景观特色。
3安博(大连)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建设
3.1实训基地简介
安博(大连)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 作为IT和软件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满足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等功能的综合性软件园社区。位于大连市黄泥川地区大连天地软件园东部,占地面积7.31公顷,建筑面积114000平方米。
3.2实训基地规划布局
实训基地分为生活区,实训区和教学区三大功能区。
生活区位于基地东侧,由公寓、专家楼和食堂组成。公寓与公寓之间、公寓与食堂之间的公共空间通过生活区东侧的纵向交通与景观带联系。 实训区聚集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域最新的专业实训室和实验室,开发楼完全模拟软件开发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以公司员工形式参与项目开发,了解项目开发流程、熟悉企业管理制度,感受企业运营模式。教学区位于基地东侧,由教学楼、图书馆、报告厅组成。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强化理论基础;分析最新的项目案例。图书馆作为教学区和生活区的联系纽带,介于两个区的中间位置,拥有专业藏书40余万册,还拥有全球顶尖的系统管理平台和云教育中心。
3.3实训基地道路交通
考虑基地各功能区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特点,实训基地的道路由车行道路、人车混行、人行道路组成。
车行道路主要分布在实训基地的,在实训基地形成一个外环。实训基地的人车混行位于实训基地各功能区之间。既要满足人的通行需求,又要考虑车辆的通行,所以人车混行部分的道路相对而言,大多通而不畅。人行道路做为实训基地内部各单体之间的联系,主要分布在主要景观带两侧,既考虑景观的需要,又可以吸引一部分人流进入景观带。由于路面大量人流的通行,路幅要求相对车行道路较宽。
3.4实训基地景观系统
景观轴线由人行主轴线和绿色轴线组成。人行主轴线采用折线,使规划由场地产生的几何感加以延伸。主要分布在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的中央景观带上,通过变化的折现增加沿途的趣味性。由不同几何形体构成的休闲坡地空间既满足了学生们的锻炼身体的需要同时达到景观的步移景置又不失休闲风格。
绿色轴线利用植物作为空间分割,使空间更有层次。主要分布在各功能区得内部空间,旨在创造静谧的空间。新颖别致的绿化景观、集运动、休闲、沟通、交流于一体的生活广场,为紧张的学习增添一抹亮丽,驻留一份温馨的回忆。
4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在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中还应对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考虑,在保证实训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样做既保证了实训基地的设施能够长期正常稳定的运转,达到物尽其用目的,同时又可以以此来维持和促进实训基地的维护和更新这样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4.1“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
安博(大连)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的生活区,大多建筑设有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在教学区的局部建筑采用屋顶绿化,对改善环境空间;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以及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效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
在场地平整中,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在景观设计上,通过景观的手法和对局部道路的调整,加强基地内部的交通管理和靠近道路两侧隔噪声设施和绿化建设,降低噪声,将汽车对基地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植物种植的树种选用上以大连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植物是指当地固有的、自然分布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种类。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比,乡土植物适应本地生长环境,有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减低后期养护成本;乡土植物和外来树种混合种植,有利于减少病虫害,阻隔病虫害的传播。
5结束语
安博(大连)服务外包人才软件人才实训基地,融入当地人才战略,推动产学合作,驱动在校学生与在职人员的个性化职业发展。通过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构建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同时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就业见习场所。完备的培训机制和科学的管理规范,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强、做大IT人才实训基地,打造大连特有的职业教育品牌,使大连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IT人才集散地。
篇2
关键词:世博会;建筑设计;模数化设计;环境设计
Abstract: combining the world expo D plot, to base to reshape the terrain, the human and the natural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and green dialogue, make a building real growth in the green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for building take modular design, makes the plane and facade modular to match the multiple adaptability; Next to the green slope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comfortable analysis, and from green, ecology, energy saving, and perspective, discussed the whol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design gimmick.
Keywords: world expo; Architecture design; Modular design; Environm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世博会D地块位于浦东规划的世博国际村内,规划为中档公寓式酒店区域,建成后将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为各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人员提供完善的住宿保障,并与周边A、B、H、I等地块共同承担起生活居住和商业餐饮等功能。在世博会成功举办之后,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生活区域继续发挥作用,并提供一个先进的人居建筑的示范。鉴于世博会D地块作为世博会期间的一个重要建筑物,其建筑规划设计将对世博会期间以及会后都有着非凡意义,本文将针对D地块的建筑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提出新思考。
工程概况
本项目基地位于规划的世博国际村内,西侧为城市干道雪野路,东邻世博村路,北侧为沂南路,南侧为街坊路,而西北方向即为黄浦江江面。基地面积43975m2。整个D地块内拟建7幢中档公寓式酒店,共有户数920户。主楼高度按城市天际线和景观面考虑,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次递减,层数分别为24F、20F和16F,7幢主楼错落排布以让出尽量多的江景观赏面,并共同座落于一个绿化大平台上。地上总建筑面积111677m2,地下一层,其地下建筑面积为29937m2。
设计理念思考
D地块规划理念是设想建筑在绿色中生长,通过依靠技术手段,来对基地地形采取重塑,从而创造出山地景观,形成绿坡。对于裙房覆盖则以采取绿色植物来改善公寓式酒店的环境条件,营造人与自然交流、建筑与绿色对话,使建筑真正生长在绿色环境中,真正体现出人居建筑“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见图1所示。同时采取组团化的建筑规划设计构思,整个D地块的建筑基本单位为两个或三个塔楼一组,和它们共同的半室外公共空间围合而成,利用共同的室外空间的联系,组团内的建筑可实现共享交通组织、共享停车、共享管理、共享设备系统、共享能源,而同时绿化庭院也将被最大化的利用,在方便管理的同时,真正体现了“合理、经济、节能”的规划理念。在建筑设计构思方面,采取了模数化的建筑,这主要是出于要适应时代和城市不断变化的需要,同时兼顾考虑会中和会后的功能需求,平面和立面模数化以配合多重适应性。
图1建筑规范方案图
建筑规划实践
结合以上对D地块的建筑规划设计理念思考,为了达到以上的构思效果,D地块建筑规划的功能构成采取如下设计:
(1)地下一层:汽车停车库、设备用房等,并配合适量的服务辅助用房,如库房、垃圾房及服务人员用房等。(2)地面一层:包括半室外广场、酒店大堂及辅助空间(例咖啡、商务、花店及休闲空间等),沿街商业及餐饮,地面临时停车空间等。(3)地面二层:与室外绿化环境相通,部分架空,作为半室外的咖啡休闲空间。地面三层及以上:公寓式酒店,会中按一层8户设计。(4)考虑屋顶观景平台,最大化的利用江景资源,屋面局部植被绿化。
总体布局上本地块内拟建7幢中档公寓式酒店,高度按城市天际线和景观面考虑,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次递减,高度分别为24F,20F和16F,7幢主楼错落排布以让出尽量多的江景观赏面,并共同座落于一个绿化大平台上。
竖向设计上,根据业主提供的世博村地形图上周围道路标高标注,整个地势较为平坦,在3. 8~4. 3之间,总体竖向设计时根据四周道路标高确定建筑室内外设计标高,现设定首层酒店大堂室内地面设计相对标高上0. 00相当于绝对标高4. 95m,即基地内首层室外地面设计相对标高-0. 60m,相当于绝对标高4.35m。
建筑设计实践
5.1模数化的立面设计效果
为适应时代和城市不断变化的需要,考虑会中和会后的功能需求,平面和立面模数化以配合多重适应性。本项目建筑设计从立面造型上设计目标是要体现模数化的理念、坚持功能为本,在优化外观的设计原则,在造价控制的前提下,选用合理的材质和构造,达到美观、安全、节能的设计要求。为了达到模数化的效果,建筑平面设计上采用了8. 1 m的模数,在满足客房使用开间的前提下,也符合了地下车库停车位的要求,立面上采取3.3m×4.05m为一个模块,无论是窗、空调百页还是实墙面,均以水平面三等分的尺度设置于这个模块中,赋予立面极大的适应性和可调整性,可根据平面的调整相应调整窗、百页或实墙的位置而保持整个立面效果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丝毫不会破坏立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符合“多重适应性”的理念,而且按需要设置的木质百页同时丰富了外观效果。
材质选用设计上,墙面框架为浅灰色干挂花岗石,按需要设置木质固定百页(遮挡空调室外机),框架内局部墙面为同色高级外墙涂料;门窗采用浅色铝合金断热型材,栏杆玻璃为半透明夹胶安全玻璃,门窗玻璃为透明中空钢化安全玻璃。
图2模数化的立面设计效果图
5.2绿坡下的环境舒适分析
一层裙房顶除开设必要的采光通风中庭外,均被绿色植被所覆盖。考虑到使用上的采光通风的要求,适当增设内庭院,我们在每个组团靠近公共空间处均增设了两个与主楼平行的景观内院,这样,风、光线的引入大大改善了室内环境质量,我们在这些景观内院里采用了中式庭院的造景语言,追求清幽雅致的效果。这些景观庭院在赋予组团公共空间和酒店景观视觉面的同时,由于挑空空间的存在,也赋予了二层绿坡一些活泼的造景元素。在景观内院内,局部加设了钢质楼梯直达二层绿化平台,在完成安全疏散的同时,也增加了庭院内竖向的界面。
5.3多层舒适的建筑标准层设计
本项目的所有建筑设计标准均按三星级评定等级考虑,以有效地满足公寓式酒店人居的舒适性和合理性。1)采取多重适用性考虑,以满足会中的使用要求,并为会后的功能调整提供可能。考虑会后的使用,洗手间和厨房间的管井均进行了仔细的排布,在会后,可方便的调整为一层三户或四户,为今后的使用留出余地。2)垂直交通配备考虑每栋主楼核心筒内均设2部客梯1部消防梯兼客梯和2部防烟楼梯。3)户数安排每层为8户考虑,其中2间单间,2间套间〔单卧),2间大套间(单卧),2间大套间(双卧)。4)设计限定值采用4. 05的开间模数,客房进深4. 4m至4. 8m,标准层面积717 m2,其中核心筒面积117 m2,走道面积67 m2,服务面积21 m2。标准层走到净高2. 3m,客房净高3m,客房卫生间净高2.6m。5)客房卫生间内设置洗手盆、浴缸及座便器各一,洗手盆台面长度为1. 2m,浴缸长度选用1. 6m。
5.4建筑绿化效果设计
设计从绿化、生态、节能等角度进行整体的环境设计,设计手法上目标是营造自然绿坡形态,创造山地景观,以绿坡形成“世博山”,裙房覆盖以绿色植物来改善公寓式酒店的环境条件。所采取的具体设计技术如下:(1)绿坡的地貌设计上,通过地貌设计分三种层次:一为硬质铺地,点缀条状草皮或小型灌木,地形平整,作为二层室内咖啡休闲的室外延续,提供户外活动场所;二为大面积的自然草皮,土层为300~600mm厚度不等,局部可堆坡至1.2~1. 5m;三为消防紧急通道和登高场地,为地面植草砖,最大程度接近绿色地貌。(2)绿坡的标高组织设计上,绿坡由相对标高-0. 60米上升至相对标高6m,为自由的等高线,最陡处为1 :2. 5,最缓处为1:7。(3)覆土层的厚度设计上,二层绿化平台植被为草皮或小型灌木,土层由300~600mm厚度不等,待景观设计详细配合后,局部堆坡至1.2~1.5米,以有效地丰富地形环境。(4)绿坡的保护措施:为有效地防止泥土下滑和水土流失采用绿坡下设结构台阶的构造措施在减少绿坡上层土方荷载的同时为下层留出空间利用绿坡的高差设置自行车库或地下室统高的设备用房等功能,使地形和功能完美结合。
结论
世博会D地块设计手法上营造自然绿坡形态,创造山地景观,以绿坡形成“世博山”, 体现出人居建筑“绿色、环保、节能”的理念;同时在建筑设计构思方面,采取了模数化的建筑,不但适应时代和城市不断变化的需要,同时兼顾考虑会中和会后的功能需求,平面和立面模数化以配合多重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朱鸿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J].建筑技术,2007,16(09):21~22.
篇3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划;分层布局
中图分类号:TU113.5+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虹桥枢纽地处长三角都市圈重心,是上海市区与长三角地区衔接的门户,将分担上海服务长三角的职能。枢纽地区是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根据《上海市地下空间近期实施性规划》要求,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作为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和近期建设的重点地区,应当将地下空间规划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单独编制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
1.地下空间规划理念与功能分析
1.1规划理念
1.1.1新前沿(New Frontier)--AERO CITY 的定义:
新前沿(New Frontier)空间:指的是诸如宇宙、海洋、地下等潜在的、待开发的、充满生机的未知空间。虹桥枢纽地区紧邻机场和高铁,具有向天空、宇宙无限延伸,与世界紧密相连的特点。
AERO CITY 虹桥 : A.E.R.O
A--Activity: 长三角的中心、世界的中心,充满动感活力的城市。
虹桥作为上海副中心,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多种交通积聚于此;磁悬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通过枢纽建筑的地下步行通道相连。 通过地下空间的延伸开发,构建区域地下步行网络系统,与交通枢纽相接,努力打造出城市与世界直接相连的、与世界中心相符的充满活力的城市。
E—Environment: 采用高科技手段,注重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城市。
引进与21世纪城区建设相符的最先进的环保技术,同时,在地面与地下的各个地方都能做到充分利用绿化和水体,通过地下生态新技术利用,努力打造出舒适明亮的生态城(Eco City)。
R--Renew:地上地下综合开发,具有良好适应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通过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的有效开发、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了弹性空间,城市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更新能力。
O—Open: 一个包容万象,海纳百川,友好开放的城市。
通过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创造一个无界互通的空间,展现了一个多元、友好开放的魅力城市。
1.2规划目标
由于虹桥地区的地下利用受到地面建筑高度的限制,因而该地下空间成为宝贵的城市空间。为了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支援城市活动、市民宜聚集的城市和引导经济发展的城市,一个功能人性化、环境生态化的标志性魅力之城—AERO CITY, 确定地下空间规划理念。
1.3功能定位
本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优先发展以下功能性设施:
(1)为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地面环境而建设的地下交通设施
主要包括地下人行交通设施、地下车行交通设施和轨道交通设施。其中,地下车行交通设施又分为静态停车设施和动态车行通道等。
(2)为扩充城市空间容量而建设的地下公共活动与服务设施
公共活动空间:下沉广场、地下广场、地下商业步行街
地下公共服务空间:主要包括地下商业零售、主题餐饮、文化娱乐、时尚休闲、
运动健身、会议展示、旅游观光、金融通信网点等公共配套服务。
公共管理设施:治安管理、环卫、公厕、咨询服务等。
(3)为改善地面环境品质而建设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地下市政管线、地下变电站、可能的区域能源中心和地下垃圾收集运输设施等;
(4)为增强城市综合防护能力而建设的地下防灾设施。
2.功能结构与总体布局
2.1总体布局结构
本区形成“两轴、两心、四片区”的地下公共空间结构。地下空间功能以交通设施(包括步行、轨交、停车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商业、娱乐、休闲、展示等)为主,鼓励地下空间公共化和地下公共活动空间功能多样化。
“两轴”:主轴:核心区中央绿轴下的地下空间是虹桥地下城市空间主轴。“两心”:核心区中央绿轴下的虹桥地下空间主轴上形成东、西两个地下空间核心,即商业核心和公共活动核心。“四片区”:主轴南北两侧及SN二路东西侧形成四片片状地下空间,轴线带状地下空间及其邻接地块地下空间以地下商业、商务配套服务,文化娱乐、会议展示等为主要功能。主轴两侧靠近核心区南北边缘地块主要开发地下停车空间。
2.2地下交通布局
地下交通骨干性设施主要包括地下步行街及地下停车辅道。规划本区形成“1主轴”+“1网络”+“1环路”的地下交通布局。
“1主轴”:
指中央绿轴地下空间,是核心区地下步行交通主轴,与枢纽东西向大通道共同构成地下空间的网路主干。
“1网络”:
规划利用地下空间构建舒适便捷的立体步行网络,地下步行网络以交通枢纽、商业空间、开放空间等为主要节点,以公共地下空间为骨架,连接地块地下一层或二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步行通道的宽度以人流分析为指导,连接通道两侧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整个地下步行网络系统由通道、下沉广场、采光中庭、楼扶梯等构成,空间形式多样,通过有序组织营造人性化、富有现代感的地下空间环境。
“1环路”:
规划利用地下空间修建环状专用停车辅道。北部商业区及周边(含文娱区和公园)的活动人流较大,是核心区的城市客厅,对环境要求较高。规划利用支路和公共绿地布置较高集散能力的环状专用停车辅道,将到发交通引入地下,以营造适合休闲、购物、娱乐等公共活动的地面环境。
2.3竖向分层布局
虹桥枢纽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深度以地下2层~3层为主,局部地区开发地下4层。地下一层、二层布置商业、娱乐、休闲、展示等公共服务设施,并相互联系形成步行网络;在公共服务设施以下布置地下停车、轨道交通等设施,并整合相邻停车资源,在步行网络层以下构建停车网络。
主要层面平面布局
(1)地下一层平面布局
地下一层空间以步行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主。东西向中央轴线地下空间是片区地下空间的主轴,也是枢纽本体地下人行大通道的延伸,加强了交通枢纽与核心区西片的空间联系。主轴两侧沿南北绿轴和SN一/1路等地下设置地下步行街道,形成整体化的步行网络。提高地下空间的内部环境质量,营造令人向往的舒适的地下街道。
(2)地下二层平面布局
地下二层以停车空间为主。南部以公共停车库为中心,利用地下连通道沟通各地块地下车库;北部设置环形公共停车辅道环通周边地下停车空间,总体形成“南连北环”的地下停车空间布局结构。
系统规划
2.4步行系统
根据人流分析结论,地下步行系统以中央绿轴地下空间为主轴,通过南北轴地下空间、SN一/1路地下街等向南北两侧辐射,并在浙江园、江苏园等处穿越SN二路形成网络。
2.5停车系统
区域车库连通系统采用“北环南连”的形式,北侧通过在市政道路下方布置地下车行环路构成车库连通系统,共计连通7032个泊位,南侧通过车库之间建设联络通道进行局部连通,同时根据区域总体静态交通需求与配建泊位的缺口,于EW三/4路——SN二路交叉口东南角地块增设社会停车场,停车场为地下二层,规模约为400个泊位,通过合理交通组织发挥其集散到发交通的“蓄水池”作用,共计连通6693个泊位,南北绿轴地下空间平行划分成多纵向功能带,结合地面活力水街区,造就一条集休闲娱乐的特色地下步行街。整条地下街沿轴线布置景观广场、交流平台、展示空间、休闲地带,两侧适量布置商业空间,为地上街区提供文化交流空间
3.休闲娱乐广场
连接东西地块,为办公区域内的人员提供休息餐饮空间。利用西侧下沉式广场更适合休息的空间,将办公地块内的人员吸引到西侧商业地块,以达到人流吸引的目的,提高商业地块的人气。
4.会展商务广场
中央轴线南侧增设会展商务广场对东西两侧地块进行连接。SN二路西侧的下沉式广场中会展信息栏和咖啡厅,为参观、参加会展的人员提供休息和交流的空间。
4.1SN一/1路地下商业步行街
沿SN一/1路下规划中高端地下商业步行街,长271m,联系中央轴线地下空间与高端商业区。地下街沿线点缀三个节点小广场,形成一条趣味轴线。花坛、景墙、各式铺地、玻璃穹顶、高品质且别具一格的商铺,共同构成了一条兼具景观欣赏与购物体验的地下商业街,使游客流连忘返。
篇4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绿地;功能作用;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民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自然生态的平衡。现代城市园林绿地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已成为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的城市绿地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因此,城市绿地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城市建设中,建立良好的绿化环境,关键在于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从而为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的整体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1.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使用的功能作用
1.1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中的园林绿地能起到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的功能。由于园林绿地中栽植了大量的植物,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的绿色植物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有害的气体,并且对烟尘具有明显的阻挡、吸附作用;许多水中都种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这些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物质,减少水中污染的细菌数量,对净化城市的污水也有一定的作用;植物的地下根也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可以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1.2改善城市气候
园林绿地对城市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温、湿度和气流的影响。园林绿地在夏季可以降低物体表面的温度和气温,而在冬季则可以提高物体表面的温度和气温,并且能降低太阳辐射的温度;有的地面比较硬,湿度比较低,绿色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可以将大量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从而增加空气的湿度,形成凉爽、舒适的环境;城市中的带状绿地是绿色的通风走廊,在夏季可降低炎热程度,在冬季,垂直于寒风方向的防风带可减弱寒风气流,改善城市的气候。
1.3降低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可以降低城市的噪声,特别是树木枝叶茂盛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其降噪的效果很明显。
1.4减灾防灾
如果突发灾难来临,城市的园林绿地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避难场所。比如,一般的居住公园和区域性公园能为周围的居民提供救援、堆物、搭建临时设施的场所;靠近住宅区的小型绿地可以为居民提供紧急的避难场所;市级的大公园则可以作为救援基地。
1.5美化城市
城市园林绿地的存在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生机,还给城市增添了富于色彩的美景。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使绿色植物和城市建筑有机结合起来,以植物多变的色彩和优美的起伏林冠线来衬托城市,还可以丰富建筑群的轮廓线,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达到美化市容、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形象的目的。
1.6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憩娱乐环境
城市中园林绿地能为人们提供日常休息娱乐的环境,其城市绿带、城市游憩带和环城旅游带为人们的观光和旅游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同时,园林绿地还可以作为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的场所。
1.7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园林绿地中的林带、水景观的绿色植物等能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繁衍场所,对提高生物的生命活力和寿命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维持了城市生物的多样性。
2.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在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设计中,不同性质的绿地设计手法是不同的,城市中的绿地类型主要包括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和街头绿地。公园绿地设计中,因其绿化面积较大,可以结合水体和地形的设计来体现公园布局的生态性,植物配置可以采用乔木、灌木、花草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风景林来打造大面积的色彩,形成林带植物与地被植物过渡的层次感,从而提高公园景观的观赏性;道路绿地可以增加道路的绿化覆盖率,结合交通干道的特性布置行道树和花草,使行人的慢行空间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和遮荫功能,增强道路绿化的可识别性和观赏性;街头绿地可采用乔灌木和模纹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整洁舒适的生活和休闲空间。下面提出一些关于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原则。
2.1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园林绿地是人们活动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应是园林绿地设计的基本前提。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绿地设计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设计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同时考虑人们的年龄结构和他们的活动需要,使设计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情趣,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给人们带来的陶冶情操、慰藉心灵的作用。要科学的进行植物配置,使设计整体布局的比例和节奏相协调,营造平衡、稳定、直曲等形式的园林意境美,从而达到满足人们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保证园林绿地的服务功能和艺术价值、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协调统一。
2.2注重植物配置手法的多样化
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造景强调在设计和建成效果上来展示植物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的特点,因此要根据绿地的多样性,灵活多变的进行植物配置。比如:点、线、面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构建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草花混合的绿化模式,植物的配置多用丛植、孤植、坪植、坛植和棚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将道路和围墙等线范围也进行绿化;利用建筑面积将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从而提高建筑范围的空气湿度,减少直射光对建筑的污染;模拟自然造景,使绿地规划和植物的设计疏密有致,从而创造鸟语花香的意境。
2.3与生态相结合
植物是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地的设计只有与生态相结合,才能确保植物与绿地所处地域之间的共生、共享和共存。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时候,要选择能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植物品种;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做到乔木、灌木、藤木、花草的合理配置,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科学搭配,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协调统一。
2.4因地制宜
设计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要是对原有土地条件合理运用的原则、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强对原有土地的合理运用,结合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的情况进行造景,充分的利用自然的地形条件和地貌,使层次上体现起伏与韵律变化,做到既节约资金,又保护生态平衡;适地适树是尽量保护原有的大树,结合当地情况,以乡土树为主,同时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应性较强、观赏价值较高的外地植物,增加景观群落的多样性。
2.5突出地方特色
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和人文条件等,将城市中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融入园林绿地的设计中,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在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当地地形的原有地貌和生态群落,尽量保留原有植物,融入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植物。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与城市人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整体形象,因此,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将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工设计融合在一起,促进整个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怀英.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2,9(1):40-41.
篇5
关键词:地图匹配;GPS轨迹;路网拓扑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5.05.023
0 引言
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越来越广泛,常见的包括车辆导航、交通流量分析、位置服务(LBS)等。能够提供位置信息的传感器主要是安装在车辆、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GPS设备。连续的GPS采样点就形成了运动轨迹,由于GPS的采样精度和频率、建筑物遮挡等原因,使得轨迹无法直接与道路网络(简称“路网”)重合,存在一定误差。通过一定算法使得轨迹与数字地图中的相应道路重合的过程称为“轨迹匹配”。轨迹匹配的实现能够为车辆导航、交通流量实时分析、公交线网分析等应用提供较大支撑能力。
1 相关研究
轨迹地图匹配软件的核心模块就是轨迹匹配算法。在轨迹匹配的相关算法资料中,主要分为局部匹配和全局匹配两类。局部匹配适合于解决在线实时应用问题,全局匹配适合于解决离线应用问题。
局部匹配算法主要是利用当前GPS轨迹点与候选道路几何关系及前后相邻轨迹点的关联信息来进行匹配的。文献[4]采用轨迹点与道路的方向权重、轨迹点到道路的距离权重、历史信息权重的综合来完成轨迹匹配。然而由于局部匹配算法仅采用区域范围内的轨迹点信息,所以仅适合于高采样频率轨迹的实时地图匹配情况。特别是由于没有全面考虑到道路拓扑关系,在复杂路网情况下,容易导致误匹配。
全局匹配算法主要是利用道路拓扑网络来匹配整个GPS轨迹。文献[5]使用Frechet距离作为权重来构建拓扑网络图,采用最短路径算法得到匹配道路。文献[6]使用曲线相似度计算来进行轨迹匹配。然而,全局匹配算法比较明显问题就是算法实现复杂、计算量大,有一定应用的局限性。
使用隐马尔科夫(HMM)等概率统计算法,以及多假设技术(MHT)来解决轨迹匹配问题也是对匹配算法的重要补充。
本文工作主要是基于动态规划的全局匹配算法,设计并实现了一套软件来解决离线轨迹匹配的问题。
2 软件构成与功能
轨迹地图匹配软件主要由路网拓扑软件和地图匹配软件两部分组成。
路网拓扑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基于导航电子地图数据构建道路拓扑网络,为地图匹配软件提供路网拓扑结构。
主要的工作流程如图l所示,首先读取电子地图数据,并可对数据进行修改和编辑,然后加载全部路网数据,并对路网数据进行预处理(验证数据和格式的有效性),基于预处理后数据构建路网拓扑,最后对拓扑结构进行验证,并为路网数据。
地图匹配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基于路网拓扑数据完成对轨迹数据的地图匹配,支持单轨迹匹配及多轨迹批量匹配,并可对匹配结果进行展示和编辑。
主要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加载轨迹数据文件并进行初始化,然后对轨迹数据进行检查和重采样,基于匹配算法进行轨迹匹配,可基于地图实现结果展示及编辑,最后进行匹配结果的。
3 关键技术及算法设计
3.1 路网拓扑构建
路网拓扑构建主要是利用电子地图中的节点和线数据构建拓扑结构图,如图3所示。路网拓扑构建是轨迹匹配前的必要工作,路网拓扑的质量也对地图匹配的效率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路网拓扑构建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校验、拓扑建立、拓扑验证。
篇6
【关键词】 规划主导 用地管理 集约利用
长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一九九二年,一九九四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开发区位于长兴城市东南侧,东接西太湖,南至三一八国道,西临长兴城区,北至合溪港,处于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核心。规划设计标准和基础配套条件达到长江三角洲一流开发区水准。2003年以来,长兴经济开发区连续五年进入浙江省“十强开发区”,受到省政府的表彰。2006年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投资发展论坛上”,长兴开发区还被评为首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并荣获“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综合实力奖”。
一、开发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管理基础工作推进缓慢,严重制约城市规划实施
多年来,由于二元体制以及自下而上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建设用地管理工作面临很多积重难返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政策法规制定跟不上、执行不力或工作难度大,导致开发区土地清理工作推进缓慢,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的土地仍占开发区未批未建土地的绝大部分。这部分建设用地资源如果不能尽快释放出来,将会影响开发区规划的实施和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这些问题现在不解决,今后解决付出的成本将更大。目前开发区未批未建陆域用地中,大多存在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致使政府未能完全掌控这些土地的开发利用,在供给时序和空间上都满足不了规划实施需求,规划选址常常被复杂的土地状况“倒逼”,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导致规划在实施环节中严重走样。
2,土地储备工作缺乏规划引导,进入储备库的土地数量少,与规划实施要求相距很大,跟不上当前开发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开发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是希望通过“储备-选址-供应”机制来缓解土地有效供给短缺的矛盾,但是由于工作力度较弱,土地储备库内土地数量少,更谈不上围绕着规划实施的空间和时序要求来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规划实施要用到的土地没有提前进行整理与储备。第三,由于土地清理工作不到位,使得各类土地信息也没有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整合,地籍动态管理严重滞后,部门间信息尚未实现完全共享,规划实施和规划选址受到很大制约。
1.2 建设用地管理的规划和计划层面存在矛盾,弱化了空间资源的集中统一配置
首先,在县级规划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能真正实现“两规合一”。目前,新一轮《县域总体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正在报批中。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尚未完成,其修编滞后将影响“两规合一”的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能及时修编,会影响到开发区超规划用地现状的认可和对总体用地指标的争取,而且还会因为新增土地的上报和不断调整增加县政府与上级相关部委的沟通工作量和难度,增加开发区工作的被动。
其次,在计划层面,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在内容上的重叠导致政府决策与行动分散。两个计划的审批层次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也有严格区分。两个计划都对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安排,是对行政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如不一致,将会影响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造成开发区建设用地管理的混乱,影响政府权威。
1.3 不同部门对土地资源调控方式的导致产生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调控力度,在国家层面,虽然不同部委调控的侧重点不同,管理手段也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调控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各部委的调控要求都是城市政府必须坚决拥护和执行的。但是到了城市层面,城市政府应该在统筹国家各部委的调控要求的前提下,再按照城市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分工进行分解落实,而决不应是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理解直接对应国家部委,否则将造成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重叠,甚至出现矛盾。县政府建立规划主导的建设用地管理模式,实现对空间资源的高度集中配置,更有利于落实国家层面调控政策,也是符合城市层面的执行需要。
二、对加强规划主导对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2.1加大规划编制力度,编制科学性及前瞻性规划
多年来城市规划长期被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为工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土地、空间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支撑。在“增长至上”的指导思想下,资源、环境被视为从属于经济增长的事物。城市规划工作缺乏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意识,在编制规划时往往不是客观、全面和深入地分析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而是一味的追求超越自身发展条件的经济发展目标。城市规划特别是实施性的规划法定效力不足,难以对土地、空间等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设行为进行有效的管制和约束。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条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牢固树立资源的刚性约束意识,强化规划对土地和资源空间的管制,以有效地发挥城市规划对环境、资源的控制和保障作用。
2.2 发展产业集群,加强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
产业集群对城市工业用地的发扩展、重组有着重大影响。其一、产业集群是城市工业用地扩展的重要空间。一方面,产业集群的聚集性和衍生性,使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工业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成为城市工业用地扩展的重要空间。其二,产业集群对城市工业布局重组有重要影响。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和土地、税收、融资、基础设施配套等政策,引导其向产业集群转型或转移,以调整工业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产业竞争力。
2.3 完善体制,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在建设用地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开发区目前已初步确立规划主导的建设用地管理模式,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开发区更应该坚持城市规划主导的建设用地管理模式,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将决策与执行分离,并通过强化决策权来加强执行力,提高政府对城市发展的调控能力。在各层次规划编制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强化规划的实施效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
2.4 强化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对空间安排的统筹作用
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作为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主要内容涉及到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结构优化和项目布局的统筹。今后,应根据开发区建设内容和建设用地出让方式的改变,进一步加强完善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制度,增加建设用地招拍挂计划和土地储备计划内容,丰富计划内容,加强计划编制科学性和针对性,使它成为开发区建设年度计划体系的核心,并通过强化其在计划体系中的统筹地位,确保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规划实施协调一致。
2.5 发挥土地储备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建立规划引导的土地整备制度
编制土地整备规划和计划,按照“以需定储、以储定供”的原则,建立规划引导的土地整备制度,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破解看似有地、其实无地的尴尬局面,发挥土地整备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土地整备规划和相关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现有储备用地的清理,并对未来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提前进行土地整备,把储备和供应两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盘活土地资产,减少财政占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所关注的不仅是土地的用途、开发强度,更包括不同区位土地用途上合理的空间关系,合理的开发时机等,多目标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从这个角度分析,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和指导性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谢正峰.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J].国土与资源研究,2002,(4)
篇7
关键词:村镇规划管理;法理;机构建设
引言:村镇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组织形态,其以村庄和集镇为单元,是一种生产力空间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形态为推进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村镇是面向农村地区且与城乡相联系的关键点,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对村镇进行规划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农村的重要内容。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当前的村镇规划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法理依据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规划,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加上经费缺乏保障等问题,我国村镇规划管理法理与机构建设亟待完善。本文就对村镇规划管理法理与机构建设思考及地方实践体会进行必要的分析, 从而为我国城镇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完善村镇规划管理法理与机构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做好农村工作,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发展,更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村镇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组织形态,是农村日常管理的重要形式,其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村镇规划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繁荣、稳定。但是,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村镇规划仍然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如何更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管理法理与机构建设已经成为了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只有加强对村镇规划管理的法理与机构建设,才能更好地保证我国农村地区的稳定,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全面的进步。由此可见,完善村镇规划管理法理与机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国当前村镇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村镇形式已经在我国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其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且为我国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长时间的发展完善基础上,村镇规划和管理工作越来越完善。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说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当前的法理依据缺乏足够的指导性
目前,我国城乡统筹以及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村镇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村镇的规划工作者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创新规划编制,将村镇建设与实情相结合,更好地利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来提升规划管理水平,进而使村镇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完善,进而达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然而,我国当前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而其他的法律法规也几乎没有涉及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内容,这就让我国村镇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支撑,当前的法理依据缺乏足够的指导性。
(二)规划编制工作存在滞后性
很多地方对村镇进行规划编制时缺乏必要的重视,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当资金不到位时甚至还会对村镇进行简单的拼凑,造成了村镇编制工作的质量下降。另外,村镇规划管理过程中还缺乏必要的、详细的计划,而在执行过程中还会出现执行力不高的问题。总体来说,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存在滞后性,规划前缺乏充分的调研,往往是沿用原有的城镇规划的模式,且过分地追求全面,这造成了部分内容根本不符合实际需要,让村镇规划工作变得非常复杂,不利于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村镇建设管理的职能存在交叉
当前,很多村镇规划建设没有统一的协调部门,在设置结构时往往会出现平行的问题,致使工作出现干扰,造成了行政效率的降低。而以“块”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受到上级部门的指导,缺乏灵活性。而这种管理结构也造成了一系列违法行为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解决我国当前村镇规划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及地方实践体会
要解决当前村镇规划管理中存在问题,就要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本文就以云南省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
(一)制定和出台地方法规、文件
近几年来,云南省正式启动了《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的立法工作。根据《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于2012年1月21日起正式施行《云南省镇乡规划编制和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提出镇乡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及实施的要求等。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城镇、打破城乡界限、消除城乡分割,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并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二)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云南省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欠发达省份。由于历史、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原因,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严重滞后,村民无规划建房现象普遍。为切实解决全省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和管理缺位问题,云南省于2005 年启动了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在2007 年又制定并下发了《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06―2010)》。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深入探索、积极推进、结合实际,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截至2012年8月底,云南省累计编制完成村庄规划118808个,其中,行政村总体规划10335个,自然村建设规划108 473个,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89.8%(扣除迁村并点村庄数量)。
(三)努力保障村镇规划编制经费
为了确保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几年来,云南省共安排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5多亿元,专项用于各地村庄规划编制补助。各州、市人民政府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确保配套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保障;县(市、区)人民政府全面抓好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省、州(市)资金补助不足的地区,由县级财政自筹。同时,云南省各地进一步加强了对规划编制成本的控制,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地使用财政资金。通过各级财政对规划编制经费的有效补助,云南省基本实现了村庄规划编制的阶段性工作目标,为下一阶段村庄规划的持续完善和全面优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结论:村镇是我国农村重要的组织形式,是我国为维护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随着我国城乡统筹以及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村镇形态已经有了新的面貌,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紧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管理法理与机构建设,从而使我国农村地区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更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凯峰.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路径及对策研究[J].规划师,2011,(12):95-100.
[2]汤书福.欠发达地区村镇规划编制的主要矛盾及对策[J].城市规划,2008,(I2):62-64.
篇8
关键词: 化工装备技术专业 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设
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为此,湖南省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将以“对接产业、校企共建、文化互补、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原则,实现职业教育与石化产业的“动”、“走”、“转”、“变”,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政企校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化工装备专业群+基地”的建设模式,以“企业情境教学、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典型设备制造、典型化工装备安装维护检修、典型产品防腐、化工检修钳工鉴定、顶岗实习、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训模块内涵提升及功能拓展为基础,建设一个体系先进、师资雄厚、设备先进、设施完善、资源丰富、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良好、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化工装备技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服务于学校、企业、教师与学生,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于一体,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体制机制建设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形成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双主体”基地建设机制。争取企业、政府与社会等多方投入,建立经费共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体制机制。完善化工装备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委员会,实现基地建设与专业产业(行业)联动,实现基地建设与化工装备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依托职教集团,校企联盟共建天华节能设备公司等“校中厂”,建设巴陵石化、中盐株化、湘东化机等“厂中校”。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基地,系统地建立和完善基地管理制度,对生产性实训基地按企业的6S模式管理,实现基地“管理模式企业化、育人主体多元化”。
2.硬件环境建设
按照企业生产设置真实的职业环境,遵照化工装备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实训项目,以专业核心能力训练购置设施设备;将化工检修钳工、焊工等职业资格证的技能鉴定与基地硬件环境建设有机融合;建设功能齐全的培训楼以满足对外培训服务的需求。改扩建现代机加工中心、焊接加工实训中心、化工装备检测中心和化工产品生产实训车间,新建化工装备防腐实训中心,动、静设备安装检修中心等。实习实训场地及设备按照企业生产经营要求设置,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力求80%以上的实训场地能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学,40%以上的场地能进行生产性实训,同一项目能够同时满足100人以上实习实训和师资认证培训。将天华节能设备公司等建成“校中厂”,将巴陵石化、中盐株化、湘东化机等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厂中校”。
3.师资队伍建设
紧密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中心,完善“培养、提升、引进”为主要内容的建设机制。以“校企融合”为建设渠道,以改善师资结构为抓手,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从企业聘请8—10名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20%。培养1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授,8—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生师比在16∶1以内。通过三年建设,提高师资质量、优化师资结构,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师队伍。实训指导教师均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主动适应”的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体系;校企共同制订“企业情境教学、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典型设备制造、典型化工装备安装维护检修、典型产品防腐、化工检修钳工鉴定、顶岗实习、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完善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各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确保毕业生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比例为100%。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典型设备安装、维护、制造、设计”等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以职教新干线平台为基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突出软件建设”的原则,建立一个“教材+网络课程+工程素材库”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在网络平台上中能进行视频教学,教案、讲稿、PPT等在线浏览与下载,学生作业上传与批阅,师生在线答疑与交流等功能。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向社会开放,能被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广泛应用,实现校校、校企共享。
按照“强化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校企合作建设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实训体系教学资源。企业专家提供职业工种标准、企业标准、企业生产案例等技术资源素材,教师进行教学资源设计、制作和整合,开发职业资格标准、实训教材、实训课件、实训软件、考核题库等,完善培训包建设。与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典型设备拆装维护仿真教学软件。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学院的区位优势,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服务区域内相关社会职业培训,与相关企业联系,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其做好新职工岗前的车工、化工检修钳工、机修钳工、装配钳工、冷作钣金工等工种的技能鉴定和技术培训;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市劳动力再就业培训。通过培训,并且技能鉴定合格可颁发相应技能鉴定证书,有助于相关社会人员持证上岗,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学院开放型教育教学资源,现代教育的手段,向相关企业组织开展化工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服务区域内相关社会职业培训每年1000人次以上。积极承担中、高职骨干教师培训,接受兄弟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实验员等来校交流、学习;面向全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学生开放,吸收他们来我院短期或中期实习。年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500人次以上。
组建技术服务团队。每年有计划地选派“双师型”教师到化工及相关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争取省级或国家级科研课题,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不断论证研究结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进而带动企业研发水平的整体提升;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或技术开发工。加强与区域内重点化工企业的技术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共建化工装备研发技术中心,为湖南化工企业提供装备设计、制造、维护、改造等方面的技术咨询与服务。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化工设备、压力容器等的加工与制造及设计等工作,基地生产经营收入每年不低于200万元。
结语
通过化工装备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大大提高,教研教改、技术应用、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省内外职业院校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为“双师型”教师培训提供训练平台;为学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力争承办全国化工钳工技能大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2006:3.
篇9
本建设规划方案旨在明确湖北省电力公司输电线路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力求体现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鉴于其它基地配套设施,为避免重复规划,本方案内容上兼有培训中心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
第一章 战略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思路
1、建立功能齐全的地市级培训中心;
2、成为国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输配电专业);
3、具备输配电专业作业取证资质。
二、建设原则:设施先进、功能合理、师资优良、特色鲜明
设施先进:教学设施先进,力争能满足500kV以及下各电压等级真实的运行作业环境。有先进的动漫教学、远程教学等手段。
功能合理:作为地市公司培训中心,要完善地市各工种技能培训基本功能,突出作为省公司输配电线路实识破基地职能作用,完善教学设施设备、食宿、环境方面配套功能。
师资优良:针对各个专业工种,在公司内部选拔、培养优秀的内训师;在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聘请和专业工种优秀专家、技能能手;依靠三峡大学等高校,提供强大的理论师资。
特色鲜明:以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为龙头,完全满足国网公司对输配电线路工在线路运行与检修、带电作业、电力电缆的运行维护等各方面的要求。创造与现场相似的作业环境、相似的工艺流程,同时在学员的行为习惯、思想素质、服务意识方面创出特色,形成“现场化、复合型、全方面”的鲜明特色。
三、发展目标
(一)发展愿景
1、满足全省输配电线路工全员轮训及竞赛比武要求;
2、满足宜昌公司基本工种(输电线路运行、输电线路检修、输电电缆、输电线路带电作业、配电运行、配电检修、配电电缆、变电运行(220kV、110kV及以下)、用电检查、抄核收、装表接电、电能计量、用电业务受理、95598客户服务、农网配电、农网营销)技能培训要求,及其他类型培训。
(二)阶段目标
2011-2012年,完成室外220kV、110kV输电线路、110kV电缆线路、室内配套电缆实训室、工器具室、材料室、仪器仪表室、带电作业工器具室。
2020年远景目标展望:建成国网公司一流的输配电线路专业实训基地,国网公司一流的地市级培训中心。
第二章 输电线路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案
一、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建设要求:
1、输配电线路专业实训基地,建成输配电线路和电力电缆等实训室,满足送电线路工、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配电线路工、电力电缆工、电缆安装工等工种的技能培训要求,以及农网配电营业工关于配电线路部分的技能培训需求。
2、输配电线路实训室,建成500kV(不低于本单位管理最高电压等级)及以下多电压等级、多形式铁塔和杆塔以及10kV变台在内的输配电线路技能实操场地,实现更换绝缘子、修补导线、制作接头和拉线、附件检修和安装、组塔、立杆、架线、基础安装、变台架设等常规停电检修培训功能。
3、电力电缆实训室,建成包括耐压试验仪、电缆故障查找装置、电缆护层故障测试仪以及主要电缆制作工具等设备在内的技能操作场地,实现110kV及以下等级电缆头制作、电缆安装、电缆试验和故障摸查找等培训功能。
带电作业部分:
4、技能训练设备齐全、状态良好,具备《培训规范》要求的技师和高级工能力培训的要求;
5、实训场地具备50人同时进行技能训练的工位。
二、室外实训场建设
本场地应该满足省公司与宜昌公司输配电线路工在输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带电作业、电力电缆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技能轮训与竞赛比武活动的要求。
1、220kV完整线路一段(至少4档),耐张终端2基、耐张转角1基、悬垂直线1基、悬垂转角1基;
2、110kV完整线路一段(至少4档),耐张终端2基、耐张转角1基、悬垂直线1基、悬垂转角1基;
3、可拆装杆塔各一套;
4、10kV与0.4kV同杆架设配电线路一条,水泥杆,不低于12米,杆型包括:终端杆、耐张杆、直线杆、转角杆、分支杆、配电变压器台架;
10kV变压器台架不少于2组(6组),终端杆连接电缆线路。
0.4kV至少2个接户点。
5、10kV电缆实训线路长度至少100米,路径至少1个90°转弯;具有直埋、沟道、管道三种敷设方式;至少两个接头工井;户外一头接终端杆上杆,另一端接(中置柜、环网柜、电缆分支箱)。
6、110kV实训电缆线路:长度至少80米,至少一个完整的交叉互联段。
三、室内实训室建设
1、输电线路材料室、工具室、机具室
2、配电线路材料室、工器具室
3、10kV配电所
4、中高压电缆实训室
5、低压电缆实训室
6、电缆仪器仪表室
7、杂物仓库
第三章 配套硬件设施规划方案
一、国网公司、省公司要求
1、实训基地具有在线学习、考试视频点播等功能强大的远程评选系统,具备300人同时在线学习的能力;
2、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具备远程监控功能,容纳20人以上教室不少于3个(不含实训场所);
3、住宿、餐饮场所能同时满足100人以上,住宿客房不少于50个标准间,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和安全管理要求;
4、有专业医护人员和设施,具备进行基本的医疗救护能力;校园环境整洁,绿化覆盖率不低于20%.
二、培训需求
湖北省电力公司输电线路2416人(其中初级工40人、中级工609人、高级工1210人、技师480人、高级技师77人),配电人员约1818人。按国网公司要求每人每年脱产培训7-10天计算,一年培训量至少为4万人次天。
宜昌公司自身培训量按现行状况估计:宜昌公司全员3600余人,农电工1051人;宜昌公司自身每年4万人次天。
社会培训一年估计1万人次天。估计培训中心一年培训量约9万人次天。培训中心需按容纳400人左右进行设计。
三、办公综合楼
新建办公综合楼:各类教室、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陈列室、网络中心等。
四、实训楼
实训室30间(人工急救、低压排故、挡核收、电能计量、错误接线、装表接电实训室、配电室、用电营业、安全教育室、低压导线绑扎、安全工器具、配电线路材料室、配电工器具室、输电线路材料室、输电线路工器具室、高压电缆实训室、低压电缆实训室、电力电缆仪器仪表室、输电线路仪器仪表室、配电线路仪器仪表室、变电仿真实训室等21间目前使用的实训室,还预留9间实训室),其中大实训室12间,小实训室18间。
五、学员公寓
要能同时满足200人住宿,含标准间和军事化的4人间。
六、食堂
要有一个可同时满足150人进餐的大厅和能接纳50人的包房。
七、技能广场
建一个技能竞赛广场,可容纳200人开展活动的开、闭幕式。
八、景观
苏州园林式景观布置。
篇10
一、凭借招投标统一平台,运用现代信息网络,进一步规范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行为
为打破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前期准备、政策制定、组织实施等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一手操办”的工作格局,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和专业化分工不够导致某些疏漏或空档而产生腐败。我市于*年7月建立了招投标统一平台,将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的组织实施工作交由招投标中心负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力推进土地出让工作的规范化、透明化和程序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一)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土地出让信息的公开透明。我们依靠网络建设对土地招拍挂出让的公开公平公正提供了强有力的网际网络平台支持:通过温州招投标信息网上的电子显示栏及时滚动即将出让土地的信息(包括出让地块坐落位置、面积、土地用途、出让年限等等)、参加的竞投单位和出让结果(包括中标单位、中标价格等等);通过中国地产投资网动态土地出让信息;通过在招投标大厅设置大型电子显示屏24小时不间断出让公告;通过温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刊登土地出让信息;通过信函、电子邮件定期将每家地块的详细资料发送给市内外350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和潜在投标人。此外,还经常性地利用在线对话、电子信箱等网络工具,指定专人直接和有关开发商、潜在投标人对话沟通,详细向他们介绍有关信息,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土地政策和土地市场信息。据温州巨龙、万康等房开公司的负责人反映,现在的土地出让公告如果单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刊登,就会让人因忙于事务而往往错过,借用上网、电子信箱等网络技术不间断信息,使他们不受时间、地域等外在因素影响及时了解有关情况,以便进行实地调研、准备资料、调集资金等前期工作,参与土地招拍挂。原参加温州大学操场地块投标的一家单位----温州欣华房地产公司,该公司过去一直在苏州、上海等地投资,当看到网上公布的地块信息后,公司老总当即打电话联系,并上网下载投标的资料,最后,准时参加竞标并中标。所以,从更大的意义上讲,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因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共享导致公权私用、公共权力的行使偏离正常轨道所产生消极腐败现象。
(二)运用计算机网络,强化规范,提高效率。我们通过招投标统一平台对涉及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的有关事项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和操作,包括投标报名、资格预审、招标文件下载与上传、答疑、中标公示及中标通知书的签发等程序通过网络实现;在温州招投标网上建立专门对话框,对土地出让项目推行全程导办式服务制度,即对进入招投标统一平台后中标的企业和项目,指定中层以上干部专人定点联系,实行特别服务,全程导办、统一协调处理,直到进场开工为止。同时对开发商应履行的义务进行督促,及时按合同上缴土地款和其他规费。运用计算机网络之后,国土、建设等职能部门还可采用网上查询、信息互动等方式对整个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实行全程监管。大力依托现代信息化网络管理的手段不仅大大缩短了土地使用权受让方在招投标过程中的“登门造访”的次数,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受让方提供了便利、快捷的“绿色服务通道”,又使办事公开透明,办事环节有据可查,便于群众监督,有利于廉政建设。房地产开发商普遍反映,政府土地出让过程及结果通过网络运作,节约了人力物力。
(三)运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土地出让工作的实时监控。招投标中心的负责人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凭借自己的身份密码登录所有岗位和人员的操作界面,查看其工作情况,并根据工作人员在网络中留下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其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另外,主管人员通过在服务大厅、招投标评标、开标及拍卖大厅等场所设置视频监控点,进行视频图象监控,对办理人员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进行有效监督,及时纠错。此外,投标人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项目办理的动态情况,对工作人员在办理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并通过信箱投诉等方式反映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因此,在土地招拍挂出让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将上级对下级、外部对内部的监督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监控与权力行使的即时、同步进行。
二、建章立制,为进一步构筑起科技防腐屏障奠定基础
随着城市投资建设的不断深入,商品性房地产市场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经营性用地协议出让的弊端、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不强等等,社会各界反响很大。在招投标网上的“联系我们”对话框栏中,大家为此提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我们再结合这次专项清查,深入调研后,先后以市政府名义有针对性的出台了《关于加强经营性开发项目用地规划管理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经营性开发项目土地有偿出让收入管理的通知》,主要内容有:
(一)解决法律盲点,从严处理超容积率建设行为,避免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由于法律法规对经营性用地超容积率建设如何征收出让金没有明确规定,以至很多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经常发生超容积率建设,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还有个别干部利用法律漏洞,随意减免这类出让金,并从中收受贿赂,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1999年有国土、财政、规划等部门起划并上报市政府颁发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征收管理的通知》,虽然首次对经营性用地超建筑面积如何收取地价款(或出让金)及配套费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即按照超建筑面积的不同档位确定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个文件现在已不合时宜。*年,我们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规定,再次起草了《关于加强经营性开发项目用地规划管理通知》,并以市政府名义颁布。该文件对超建筑面积如何收取地价款作了更加严格、规范的规定,如超过原建筑面积的3%以内,按中标楼地地价的全额收取;3%以上的,一律按中标楼面地价的2倍收取。新文件颁发以来,全市已收取超面积地价款近1亿元,有效地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我们还组织协调国土、规划、房管、建设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统一的超面积计算口径标准,以规范自身的行为,加大透明力度。此外,在最近刚刚由市政府名义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经营性开发项目土地有偿出让收入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对地块的超面积建筑,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应及时进行反馈。
(二)职能部门分工方面。规划部门做好地块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之前的规划方案的设计前期工作,明确有关地块出让的规划指标,并使规划指标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刚性,尽量减少弹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有关拆迁单位共同做好地块出让前的“三通一平”和砌建围墙及草拟土地使用权出让标书、须知等工作,而且做到草拟的出让标书、须知等招拍挂出让文件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使地块出让之后能按招拍挂出让文件的要求实施。
(三)办理程序方面。国土资源部门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签订出让合同,办理供地手续,并颁发《土地使用权》后,规划部门再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部门颁发施工许可证,房管部门颁发预售许可证。房地产项目竣工后,必须由具有相应房产测绘资质的测绘单位对建筑面积进行实地测量,如发现该地块仍有超出原合同规定建筑面积的,经规划部门确认后,应及时出具工作联系单给国土资源部门,由国土资源部门按规定测算收取超面积地价款后,规划部门方可办理建筑面积变更登记手续,房管、国土资源部门方可予以办理商品房初始登记、土地使用权分割登记到户手续;超出原规划审批面积3%以上的,规划部门应上报批准。
招投标出让工作中引入信息网络技术管理,运用了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公开性、严密性、程序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预防腐败的制度设计相结合,强化了对人的全面控制,达到了规范权力,预防和减少腐败发生。同时,由于引入信息网络技术,会极大地推进工作进度,而现有的许多工作任务的完成,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力量。现在相应制度措施的出台不仅在传统意义上加强各部门的联系,形成环环相扣,杜绝和防范工作上的漏洞;更为酝酿进一步构筑科技防腐屏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设想:运用计算机程序的设置,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权力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实行授权分级管理和不同职能与职权的分线运行,加强对同一业务不同岗位、同一流程不同环节的相互牵制和制约,变过去一个部门或一个人说了算,为现在的一级有一级的职能职权,让有情的人脑服从于无情的电脑,使权力的运行形成一个工作流程。如我们可以着手通过建设相应的局域网,开发相应的应用系统,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的互连互通和共享;另一方面,使权力在横向上受其他部门的监督和制约,在纵向上须经过若干程序、步骤和环节,各个环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形成权力约束机制。这样,单人违规操作、“做手脚”的难度大大增加,避免了因权力过分集中而出现权钱交易“一卡通”的现象,减少甚至消除了贪占的机会。
虽然,现阶段,我们利用一些科技手段已把一系列土地出让的措施制度放到了阳光之下,公开、公平、透明、让价高者得。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国有资产并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还从源头上减少了腐败。但是,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运用上还只是零星的、片断的,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尚需不断完善。如运用信息技术的严密性在网上进行地块出让招投标活动,将有关专家制定的评分标准预先在计算机上设定好,由计算机为各位竞投者的综合条件打分,使综合条件最优者自动中标,以更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功效,减少人为因素对招投标活动的干扰,使招投标过程的公正性和结果的公平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三、下一步运用信息网络,预防和解决经营性用地腐败问题的几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