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

篇1

1、多表扬孩子,首先要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常在集体面前表扬他,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其次,在生活中要给他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喜欢这个集体。内向的孩子在熟悉的地方比较放得开,我想这不仅与情绪有关,也与经验有关。经验丰富了,知道怎样去应付各种问题,孩子主动性和自信心就增强了,交往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所以,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给孩子提供各种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从中得到锻炼。

2、让他多与同伴交流,坚持送孩子去幼儿园,这样可以让孩子进入一个儿童世界,让他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会学到原来不懂的新知识,并享受到和同伴在一起的乐趣。为孩子选择一两个性格开朗、身体健康、年龄比他略小一点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相互帮助。

3、让孩子自由玩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整洁、卫生、安全等顾虑较多,因而总是限制孩子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这样会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应鼓励孩子去玩沙、玩泥巴,踩雨后的积水,爬石子堆、黄沙堆等,其实只需穿上合适的衣服,注意安全即可让他尽情地玩。这样无拘无束的自由玩耍,会使孩子的性格开朗起来。

4、耐心对待孩子,不要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对于孩子的畏缩行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不敢大声说话等,家长也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作出太强烈的反应。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亲子教育,绘画创作,有效指导

 

一、亲子活动的目标和特点

亲子教育,是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孩子及其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指导性、互动性的活动。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带领孩子及其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对家长进行现场指导,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发展。亲子教育具有现场示范性、指导性与实践性,能使家长在活动中接受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基本培训,是当前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重要途径。活动形式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分散的。亲子教育核心目标是指导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以科学的方法实施早期教育,进而促进婴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为后续的教育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亲子教育的主要特点为:以教师、幼儿、家长的互动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内容,体现多主体参与、多向互动、家园一致、课程具有开放性。在亲子活动中,教师以其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影响家长,家长也以所获得的有针对性的育儿经验影响教师。

二、亲子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教育的适宜性和适度性

亲子教育的课程和活动必须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亲子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的可能性的深刻了解上。活动目标的确立必须以婴幼儿“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婴幼儿在教师和成人的指导、帮助下完成活动任务,表现出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获得“原则上为新的东西”,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幼儿发展之间的桥梁。同时兼顾孩子群体的水平和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二)寓教于乐

亲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婴幼儿好奇、好动、好游戏、好户外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充满“情趣”、能够吸引孩子的游戏活动为基础,附以小故事、小歌舞;注重动静交替,集体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同一个活动以变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当重复,满足孩子喜欢新鲜的心理特点,在游戏和活动中达到促进孩子发展的目的。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教育的指导性和示范性

家长和看护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亲子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教师在活动中要特别关注成人的学习和状态,通过指导他们与孩子共同游戏,传播科学育儿的观念和方法,体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他们的育儿水平和能力。活动中既要对家长进行现场指导,又要对家长提出育儿方向,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

(四)教育的互动性

多元主体性决定了亲子活动的多向互动性,其中不仅有师幼间、亲子间、教师与家长间的积极交流、互动,同时还有幼儿间的同伴互动。亲子教育要充分挖掘集体活动的价值,通过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多向互动,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步提高幼儿的情商和智商,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家长将自己丰富的育儿经验和成功经验相互分享,并将其中好的做法引入到亲子教育过程中。

(五)循序渐进

亲子教育活动中,由于孩子能力处于尚待发展的状态,活动中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比较多,需要由教师引导学习。免费论文参考网。随着幼儿相应能力的发展和加强,教师就会与幼儿分担责任,最后,当幼儿已经获得相应的能力,能够独立解决活动任务时,教师就会撤走支持,让幼儿承担起全部责任。此时,也就标志着幼儿跨过了“最近发展区”,达到了新的发展起点,同时也就有了新的“最近发展区”,而新的“最近发展区”自然意味着新的师幼互动的开始。通过一次次这样的师幼互动,幼儿就会从中获得更为高级心智功能的发展。

(六)教育的开放性

亲子教育活动提供了幼儿、教师、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课程内容广阔,活动形式开放。亲子活动中,组织者不仅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家长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同时还将活动的指导性向家庭延伸,如每次活动后对家长提出回家应继续完成的任务,使亲子活动向家庭延伸,鼓励家长举一反三,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亲子活动的内容之所以广阔,是它根据家长的需要、阶段教学的需要以及幼儿成长中典型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亲子活动的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根据季节安排在室内或户外,使活动的趣味性更强,形式更加多样,如生动有趣的亲子调查活动、亲子探究活动、亲子制作活动、亲子展示活动、亲子郊游活动等。

(七)全面教育性

亲子活动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上,因此,其目标应是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亲子活动从内容到方式等各方面都应为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

(八)共同参与性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父亲对于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母亲对于孩子形成稳定、温顺、合作的个性起到更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免费论文参考网。父亲以男性自身特有的优势弥补了母亲教育上的不足。在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社会和家庭都非常重视亲子教育,强调父亲应该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爱。但是,在我国亲子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的几乎全是母亲,很少有父亲参加,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父亲作为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之一,应该以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为孩子创设一个最优的成长环境。所以,我们要积极倡导和鼓励父亲与母亲共同参与亲子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普及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推广科学的教育方法,让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亲子教育活动更是一种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教育活动,还需要家长以正确的心态参与其中,而不是把孩子全权委托给亲子园的教师。家长应热情参与活动,以亲情鼓励孩子勇敢、自信地与教师合作、与同伴交往。活动中家长应积极协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但要避免包办代替,应当把学习、锻炼、完成任务的机会留给孩子,要正视和尊重孩子间的个体差异,不要在孩子面前做横向比较。

三、亲子教育中要提高教师开展创作性绘画活动的素质

在绘画活动中,老师应具备艺术教育能力。教师的自身素质及艺术修养与能否开展高质量的绘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创作性绘画活动相对对老师要求较高: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要运用多种方法,以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根据绘画情况随机灵活地对儿童进行指导,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绘画活动组织方面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篇3

【关键词】亲子阅读 阅读活动 幼儿园活动 方法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8-01

近年来,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入,家长们逐渐认识到了阅读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教育方面,大多数家长不具备切合孩子自身的科学教育方法,因此就需要借助幼儿园的帮助,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亲子阅读教育。

一、创建多元化的阅读环境,开拓亲子阅读空间

无论对于幼儿还是家长而言,早期阅读角度都需要人为的推动与激励,幼儿园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励双方参与到亲子阅读的活动中去。对此,幼儿园可以在园内的可利用空间中,设置相应的亲子阅读区域、亲子书吧、阅读长廊等,在这些区域中铺设舒适、柔软、符合孩子内心需求的卡通地毯,设置小沙发,放置色彩艳丽的各式靠枕,并将书籍放置到孩子触手可及的位置,使孩子能够进行自主性的阅读选择。在阅读区域,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环境的多元化不仅能够起到激发孩子与家长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幼儿的阅读空间,使孩子了解到阅读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的。

由于现在的书籍种类多样,家长对于选择怎样的书,往往会心存疑问,对此,幼儿园可以采用“好书推荐”的方式,进行书籍的选择。通过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了解彼此孩子之间的阅读特点,进而开阔自身视角,使自身对儿童书籍的了解更加广泛,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内心诉求,选取孩子喜闻乐见的书籍种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推进亲子阅读的发展。同时在幼儿园的阅读区域中,也可依据家长之间的交流心得,对阅读区域中的书籍进行种类的筛选与布置,保证幼儿园与家长能够在亲子阅读教育上保持相同的步伐。

二、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倡导多途径亲子阅读

对于幼儿教育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单纯、死板地指导孩子进行阅读并不能激发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相反却会导致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朝向减弱的方向发展,为了应对眼下出现的阅读教育问题,幼儿园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推进孩子的亲子阅读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开展班级阅读交流、“大带小”阅读和“故事妈妈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帮助幼儿积累阅读经验,逐步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身的阅读感受、或者心爱的故事情节。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孩子能够在交流中表达自身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声,同时展现出阅读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孩子加入到亲子阅读的队伍中去。

在绘本阅读中,“班级”的存在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因此我们尝试打破原有班级的固有界限,采用“跨班式”的阅读形式,由孩子自行选择对口的班级,再由老师进行统一的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内,让孩子在对口班级中进行阅读交流。在一次跨班阅读活动结束后,阮奕杰妈妈走到我身边说道:“陈老师,阮奕杰昨晚回来可开心啦,他说他故事讲的好,小六班的弟弟妹妹都鼓掌。”随之吴东凯妈妈说:“是呀,陈老师,吴东凯说他还要去给弟弟妹妹讲故事,昨晚要我们一起准备故事。”李心洋妈妈:“弟弟说她真棒,喜欢听姐姐讲故事。”……昨儿孩子抱着绘本兴高采烈地出发,声情并茂地给弟弟妹妹讲故事的情景又浮现眼前。由此可见,跨班式的阅读形式,可以令孩子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表达空间,使孩子在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阅读。

三、巧用家园交流,传递亲子阅读方法

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家长的责任,当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幼儿园的一刻起,幼儿园就与家长共同承担起了幼儿教育的重担。在家中,家长需要在引导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过程中,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动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在幼儿园中,教师也应当教给家长正确的阅读指导方法,提高家长指导幼儿阅读的水平,家园协作,用心经营,让家长成为幼儿早期阅读的伙伴,共同提高阅读的兴趣。

例如幼儿园在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组建“家长故事团”,来更好的完成阅读教育工作。在每一周的指定时间内,在幼儿园的统一安排下,家长故事团的成员可以有计划的在课堂中向孩子讲故事,并向孩子们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其他家长自愿旁听,从而使孩子在往后的亲子阅读过程中,能够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

在我园“家长故事社团”举办一个多月后,我在问卷中看到家长对指导幼儿阅读的方法的多种变化:“故事接龙”法,孩子讲一页,家长讲一页或者孩子讲前半部分,家长讲后半部分;“猜猜说说”阅读法,有的孩子喜欢猜想,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他。许多故事情节可以多方向的发展,有时讲述开头让他猜测故事情节,有时候让他创编结尾,渐渐地孩子爱思考,会思考了。还有“配乐阅读”、“排图阅读”、“分角色配音阅读”等等,阅读的方法在不断地创新,家长们还学到许多阅读的技巧如从玩开始、按序阅读、联想画面,关注画面细节、表现与表演、反复与互动……家长们有时总是喜欢聚在一块儿聊聊自己在亲子阅读的体会,大家互相介绍自己的最新方法,有些家长还邀请能力强的家长做他们的导师,给他们的亲子阅读“把脉、诊疗”,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通过“家长故事社团”交流,家长对如何开展亲子阅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交流过程中,往往可以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促进幼儿阅读的提高。

综上所述,亲子阅读是孩子在幼儿阶段的一种最佳的阅读方式,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发展都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发挥好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长携手,通过合适的方法与途径,为孩子营造更加多元化的空间,进而激发孩子对于亲子阅读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鑫. 开心阅读 放飞思想――“开心果”亲子阅读活动[J]. 图书馆杂志,2014,04:103-106.

[2]林凤姐. 促进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2014,03:70-72.

[3]骆风,罗舒薇. 亲子阅读中的家庭道德教育调查研究――以广州市3~6岁幼儿家庭为例[J]. 唐都学刊,2015,02:15-19.

篇4

一、遵循音乐基础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把握时机培养孩子的兴趣

基础教育活动要遵循本身独有的设计原则,既能够使得孩子获得身心愉悦,又能让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这就需要遵循原则培养孩子兴趣。

1.在儿童原有基础上促进其发展的原则。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在其爱说爱动,新奇好玩的基础上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让孩子能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发展个性,培养兴趣。

2.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相适应的原则。音乐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引导孩子感受音乐的时候,要结合歌曲和活动的本体,不能剥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也就是说要达到有机的结合,使孩子有切实的感受。

3.教师与儿童相互作用的原则。在常规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儿童的相互作用非常大。这个时候教师和孩子类似鸡妈妈和小鸡的关系。师生关系,也会在彼此的亲近中得到发展和推进。

4.不同发展领域活动因素相互渗透的原则。音乐教育活动看似只有音乐本身,但它实际上牵扯到的环节和教育因素相当多,而且在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相互的渗透和交替。比如活动环节发展孩子的身心,而歌唱和发声环节则是对学生个性,才艺以及习惯的培养。

5.面向全体儿童,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做到面向全体,对好中差做全面的了解和培养。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不但要善于欣赏和鼓励,还要多做补差培优的工作,使得孩子都能得到机会成长。

二、引导孩子正确发声。把握教和学的方法

教师在歌唱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发声的原则,切忌不让孩子大声嘶喊,或者是随心所欲,干巴巴地发声歌唱。这是一种对孩子歌唱习惯的培养,同时也是对孩子审美习惯的一种引导。另外,在教和学的方法问题上,教师更要循循善诱,做到思路清晰。

1.教师教的方法。教师可以遵循歌唱教学的规律,根据不同的歌曲旋律以及歌词,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孩子看到歌曲中的一些新鲜事物,并且增加一些知识。也可以根据节奏等音律,采用变换角色的方法,将孩子代入其中,和孩子一起走进去再退出来。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使用惯常的模式,就是谈话和讲解的方式,向孩子介绍一些重点学习的内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学生学的方法。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的。作为教师更要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首先要从孩子的模仿能力入手,教师做师范之后,孩子就会跟着做各种学习。另外可以采用设疑的方法,让孩子进行预知结果,激发其兴趣。其次还可以让孩子进行整体感知,教师完全将歌曲演绎之后,孩子能够切实体验到美感,从而乐意完成音乐活动。

三、遵从教育活动的一般环节,符合儿童身心成长规律

1.开始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做听音乐做动作,并且进入活动室,这个时候主要作节奏、发声、听音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比如拍手,或者是跺脚等。

2.基本部分。这是音乐活动完成教育要求和任务的主要部分,包括学习唱歌、韵律、打击乐演奏、音乐欣赏等环节。这个部分要全面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审美等音乐素养,教师要投入其中,和孩子互动交融。

3.结束部分。结束部分一般可以利用基本部分的最后一项内容,自然过渡到结束,离开活动室,也可以专门选择律动或舞蹈动作来结束。

四、做好歌唱材料的选择,进行适宜的直观导入

在歌唱材料的选择上,有经验的教师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随心所欲。

1.歌词的选择。歌词一是要朗朗上口,或者比较简单浅显,能够让孩子很快记住并理解;二要让内容富于情趣,审美,爱的元素,对孩子的心灵有培育和净化作用;三是要让歌词内容和形式都能够较容易通过动作来表演出来。

2.曲调的选择。在曲调的选择上,要从孩子的身心发展出发,选择音域较狭窄、节奏较简单、旋律较平稳工整、词曲关系较单纯的一些曲调来进行歌唱教学活动。在导入环节还要注意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篇5

理由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作为父母,您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吗?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性别的差异吗?朱永新教授说:“儿童对于我们至今仍然是一个黑匣子。”全国妇联2015年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不了解孩子的想法”的父母占30.3%。对孩子的太多误解和无知决定了父母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

理由二:父母靠什么教育好孩子?不是靠学历、收入和地位,而是靠教育素质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的父母占47.4%,成为家庭教育四大困难之首。第二位是“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占40%。可见,许多父母教育素质不足决定了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

理由三:信息化时代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半数以上的父母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弱于孩子。调查结果显示,持“孩子比我强”“孩子跟我不相上下”观点的父母超过六成。父母这种不适应甚至落后的状态决定了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

理由四: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尊重儿童的权利。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认真学习过儿童保护法的不足一成。这些重大的差距决定了父母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

理由五: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中华文明修养的中国人,需要优良传统文化的持久熏陶。许多父母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家庭建设缺乏与时俱进的家规家风,如此缺憾决定了父母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

那么,今日父母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个极为重要的理念和前提,就是向孩子学习。

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启动“向孩子学习”课题,就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影响进行大型调查研究。我作为课题组长,与康丽颖教授等课题组成员,在北京、沈阳、南京、杭州、福州、南宁、桂林、泰安等8个地区,对116名10岁至18岁学生的父母和老师进行了访谈,同时又访谈了朱小蔓、周晓虹等41位知名学者。我们得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结论是: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将成为新世纪代际关系的重要模式。

如今,近20年过去了,时间和实践越来越证明,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已经成为新世纪代际关系的重要模式。最先觉醒的父母们甚至喊出了肺腑之言:“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结合最新的研究与实践,重新分析这个课题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希望对今天的教育有所启迪。

一、向孩子学习的四个观念

观念一: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

当今时代,社会变迁速度异常之快,不仅儿童面临着发展问题,成年人也面临着完善自我,迎接社会选择的挑战,面临着一个学习与接受继续教育的问题。面对未来的尚不知晓的世界,成人已难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因为孩子不懂的,成人也不懂;成人懂的,孩子亦已明了。

观念二: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两代人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倾向已经越来越显著。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教育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孩子和成年人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在共同成长过程中,两代人之间会产生一些相互影响。

成年人与儿童都处在个体成长的漫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所谓共同成长,实际上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即一方面成年人将自己所走过的成长道路展示给孩子,作为一种可供参照的经验和教训,这对孩子是很有益处的,应该说孩子们最初的和最基本的许多观念意识都是从成年人那里得来的;而另一方面,孩子以其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快速接受的实践,也为成年人适应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个中介和桥梁,因为所谓“新时代”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要有所附着。实际上大多数成年人正是从孩子身上感受到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想观念的冲击。

从“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到“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涉及了一个根本问题即人的社会化。可以说,社会生存环境与个人的生存需要的统一,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人们在社会互助中的统一,这就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

与上述理论相关,社会学与教育学认为,在儿童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过程中,成年人尤其是父母与教师是其重要的教育者,这自然是正确的。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在信息化时代,孩子不仅仅受父母和教师等成年人教育,他们也在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成年人。也就是说,两代人的社会化既有共同性又有双向性。共同性指两代人共同成长,双向性则指两代人相互影响。

我们需要承认这个事实:在现代社会,教育不再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所独享的一种权力,它是两代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1)子女可以教育和影响父母,在这里,教育的影响是自下而上的;(2)成年人应允许儿童对所接受的教育影响做出选择。

观念三:成年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

按照许多人的传统观念,儿童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他们丝毫无权利可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改变这种看法,要求把儿童当作发展中的独立的人,把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

只有当孩子成为一个能动的权利主体时,他们在成年人的眼里才不会是无知无能、任人摆布的被动的生命体,他们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发挥。同时,只有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成年人才有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现并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

在今日中国,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自出生起,就享有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其最基本的权利可以概括为四种,即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保护权――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等。这些基本权利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得到全面确认。

尽管上述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实行20多年,但忽视儿童基本权利的情况依然严重存在,有些父母甚至违背法律,剥夺孩子自由和健康成长的权利。任何一个社会都可能产生侵犯儿童隐私的行为,所以儿童隐私才需要特殊保护,但是,不尊重儿童隐私的行为如此公开和普遍,父母对有关权利和法律如此无知,确实是需要深刻反省的问题。或许可以说,只有当尊重儿童权利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之时,向孩子学习的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伴随着信息时代而来的“文化反哺”现象,动摇了传统社会里长者为尊的地位,成人世界遇到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剧烈的来自子代的种种反叛和挑战。

观念四:信息时代的青少年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

在信息时代,儿童获取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儿童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优势已崭露头角,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孩子的才能在儿童期就已显示出来了。

二、向孩子学习的五个原则

能否向孩子学习,最重要的是观念能否转变。但是,当你确立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的观念之后,仍会产生一些疑惑,如“孩子身上还有不少缺点,怎么向他们学习”。因此,向孩子学习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而方法是依据成长规律和教育原则产生的。

原则一: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 。

父母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对孩子的现代行为产生认同感,否则父母不仅难以拥有向孩子学习的态度,反而会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破坏亲子关系。孩子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悟出该向孩子学习什么。

原则二: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

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里,是难以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这是比较有效的教子之方。多发现和表扬孩子的优点,既可以鼓励孩子进步,又为成年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事实早已表明,对儿童的否定性倾向,正是扭曲儿童观的根本原因之一。

原则三:向孩子学习应以真诚为本。

提出“向孩子学习”的理念,不仅仅是依据科学的研究,也是因为教育实践产生的经验。有人主张表扬孩子可以“无中生有”或“无限扩大”,我是不赞成的。我的主张是对孩子应当欣赏到位,让他们恰如其分地了解自己,将自信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失去实事求是的原则,“无中生有”地表扬孩子,也许会被孩子视为虚伪和廉价,自然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向孩子学习必须以真诚为本。

原则四: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应成为成年人的追求。

向孩子学习的不仅仅是新的知识,而且是他们那种充满活力和热情的人生态度,还有行动能力,平等地与人对话和交往的能力。简言之,父母只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建立父母的真正权威,从而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原则五: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

向孩子学习自然是对成年人而言,而对孩子来说则应向成年人学习,我们倡导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互为师生。运用这种模式,成年人可以用自己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影响未成年人的情感品质,在情感的理解力、情绪的控制、表达等方面给未成年人以帮助,也可以在高新技能、灵活的信息、开放宽容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向未成年人学习,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三、向孩子学习的四个主要结论

时至今日,无论是新一代儿童的成长特点和时代背景,还是亲子关系面临的新挑战,都更加有力地说明,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理念,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是当下时代非常需要的。说明一下,后两个结论是本人的最新思考。

第一,向孩子学习什么。

从反向社会化的角度说向孩子学习,当然是学习孩子的优点,受其积极的影响。孩子对成人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成年人看来是不成熟的社会性,如孩子的童真,原生命形态中尚未受到污染的美好品质;二是孩子正在发展的社会性,特别是那些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性。具体来讲,至少有十个方面,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主体性增强、平等意识和批判精神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公民意识较强并热心社会活动、有环保意识、价值判断求“实”、做事认真、休闲态度积极、兴趣爱好广泛。

当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身上也存在许多弱点,如在克服一定困难取得某项成功方面的动力较弱、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劳勤俭方面表现较差、学习兴趣缺乏或说学习动机较严重扭曲。应当认识到,孩子们的上述弱点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弊端,其根本出路在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成功。从另一方面讲,了解孩子是向孩子学习的基本前提。

第二,向孩子学习的三个条件。

人们很容易发现,尽管孩子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点,在新科技和新文化的接纳方面甚至超越了父母,但成年人对孩子的态度依然千差万别。因此,在“向孩子学习”方面,不同人存在显著差异。

1.观念差异。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是否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是否认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即是否认同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一个权利主体并拥有人格尊严等。

2.地区差异。调查发现,发达地区承认并接受孩子的影响的父母明显多于不发达地区。在农村发现,父母承认孩子比自己强只是因为知识比自己多,处事方法灵活,并有法律意识,但总认为孩子对自己影响不太大。然而,城市父母则认为孩子对自己影响既大又全面。

3.文化程度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现孩子优点,并主动接受其积极影响。

基于上述三大差异,可以认为未成年人对成年人的影响取决于三个条件:其一,儿童主体地位的提高及自我发展张力的形成;其二,成人素质的提高,包括儿童观、教育观的转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需求;其三,两代人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

第三,向孩子学习需要掌握教育的平衡。

古今中外的历史早已证明,不了解儿童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相信儿童的教育是错误的教育,不尊重儿童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因此,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是新世纪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走出误区的重要途径,也是化“代沟”为“代桥”的幸福之路。

有些父母和教师或许会担忧,向孩子学习,孩子的尾巴会不会翘到天上去了?的确,对孩子一味地赞美或学习,有可能让孩子迷失方向,这自然是成年人的失职。国内外心理学界特别是陈会昌教授对200多个孩子20年的跟踪研究证明,成长最为健康和理想的孩子,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主动性与自制力两颗种子都发达,而这是养成健康人格最核心的要素。

但是,向孩子学习是与主动性和自制力的培养密切相关的,这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孩子主动性的发展,也成为培养孩子自制力的强大精神支持。简而言之,以培养健康人格为目标的平衡教育,可能是最有利于孩子和谐发展的教育。当然,向孩子学习并不排斥对孩子的批评乃至惩戒,而是说即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也要坚持理解和尊重的原则,努力发现孩子美好的精神追求,并且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变为成长的过程。

第四,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最需要父母和教师为孩子做出榜样。

篇6

关键词: 青春期 逆反心理 教育方法

青春期指人从童年向成年转变的人生过渡时期。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是最令父母揪心和闹心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像小时候透明得如同一块玻璃,让你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孩子开始有了独立性,做事有了自己的主意,不像幼年时总对你言听计从。孩子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对任何带有否定意味的言论都特别敏感,不像小时候你说轻说重都没多大关系。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很多事爱和你对着干了,当你和他有矛盾冲突时,他会用冷战、争吵甚至更激烈的方式和你对抗。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有这些表现哪?

(一)自我的强大使孩子具备了抗衡的资本。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身高、体重迅速增长,身体各脏器功能、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青少年突然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他们也确实可以独立应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比如他们可以独立应对复杂学业问题,这些问题对有些家长来说是无能为力的。自身的强大使他们开始割断与父母亲之间的心理联结,形成所谓的“心理断乳期”。在学习与生活上要求独立、要求自由,不愿再受限制和约束。

(二)自我的觉醒激发了孩子被尊重的需求。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关注自己,在意自己的形象,珍重自己的荣誉,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细心地关注和搜集那些有助于保持良好自我形象的信息,但他们不善于接受与自我愿望不一致的信息,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表现欲望强;希望展现自己的才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做任何事都喜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通过叛逆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反抗父母的过程中见证自己的成长。

(三)自我的成长使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对自我的积极关注,其心理活动更多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更多的自我内心体验。加之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他们不愿意向别人袒露自己内心的秘密,好像有了很多心事,变得不再外露、直爽,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渴望有自己单独的空间,内心世界不愿被别人打扰。闭锁心理的出现,说明自我思考开始变得深入、持久,是一种积极的适应环境和进行自我监控的手段。

孩子长大了,相应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否则孩子的叛逆、反抗就不可避免。

(一)叛逆、反抗是一种独立,是孩子长大的标志,也是不适当家庭教育的结果。成人感是青春期出现的新鲜心理体验,所谓“成人感”是指孩子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态度。当“成人感”出现的时候,他们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自己的世界观,开始摆脱家长的约束管制,摆脱由这些成年人制定的各种形式的规范,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学到的规则对事物做选择与评判。这是一种独立,是孩子长大的标志。当然孩子的经验是有限的,他们的选择与评判带有明显的主观和理想主义色彩,所以不容易被家长支持和理解。许多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他们忽视孩子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一味地要求孩子在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与他们保持一致。当行为被禁止的时候,孩子就会用语言来顶撞家长的管束,有意违抗家长的意志,或以说谎、反驳、辩解进行反抗。家长强硬的态度、命令式的训诫、无情的指责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最终导致孩子的反抗情绪提升。家长的教养方式妨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和独立权的追求,所以孩子会把父母的生活照顾、行为指导都视为束缚加以反抗和排斥。可见,逆反是家长与孩子互动的结果。

(二)逆反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所谓逆反心理,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春期的逆反有的是出自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有时,家长的做法确实是错误的,是不切实际的,敢于向错误提出挑战,体现了青春期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反抗意识的孩子不是一味顺从的人,而是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青春期是心理断乳期,即孩子开始摆脱成年人在精神上的束缚,走向精神独立。青春期的反抗是精神独立的部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孩子从儿童走向青少年,这是一种成长和发展。

青春期被称为反抗期、闭锁期、风暴期、苦闷期等。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家长一直抱怨孩子叛逆、不听话、自作主张,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却又始终体验着孤独、敏感、脆弱、苦闷等各种情感。在这段时期内,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关心和照顾孩子,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如何将普遍存在不和谐的“家庭战争”演变为和睦的“欢乐家庭”?

(一)搞好关系摆在首位。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青春期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叛逆,其本质就是要摆脱权威和成人世界对他们的控制,所以这一时期是亲子关系最紧张的时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通过挑战向父母证明自己的长大。孩子的许多逆反行为也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的表现,因此这一时期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远远比怎样教育孩子更重要,家长和孩子结成融洽、和谐的亲情关系,家长的话孩子听进去了,引导才有可能实现,才容易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换句话说,亲子关系和谐了,教育就会很顺畅;亲子关系失调,使用再多的教育方法、再好的教育理论都会收效甚微。

(二)有效的教育方式大于正确的教育内容。自尊心是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中最敏感、最不容别人亵渎和侵犯的部分。自尊心的膨胀使他们特别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承认及鼓励,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尤其是那些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当家长鼓励、表扬、欣赏、夸奖他的时候,他的自我价值上升,有成长动力,就会快乐无比;当批评、打骂、否定、埋怨、数落,自我价值下降,自我价值降到零点,负面的指责反而会激起他的逆反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的教育是正确的,孩子仍会不买账。方式不对,教育无效。

1.契约式的教育。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权威意识。父母是教育者,孩子是受教育者,强调孩子单方面的服从和尊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带有很强的专制性。这种带有专制性的所谓“家法”,执行起来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服气和消极抵抗。契约教育是指孩子家长共同协商后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契约(如家长不得随意违反有关规定,随意指责、打骂、惩罚孩子,必须做到……孩子不得随意违反有关规定,必须做到不逃学……),契约明文规定对双方的行为要求及对违反契约和符合契约的奖惩方法。由于契约是双方自愿,经过平等、民主协商后共同确认的,因此能满足孩子被尊重的需求;契约明文规定了孩子的行为要求,使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行为边界,促使其自我约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和行动的自觉性,促使孩子履行自己的承诺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契约明文规定奖惩办法,可防止家长因自己心情的原因而随意奖惩孩子的现象,减少教育的随意性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契约教育是减少亲子冲突的良策。

2.放风筝式的教育。孩子在儿童时期,和父母之间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到了青少年时期,和父母形成了既依赖又反抗的关系。对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长还用以前保护的方式对待他们,肯定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教育青春期的孩子要像放风筝一样。放风筝的绳子必须有一定的长度,风筝才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自由飘动,风筝才会飞得高。然而,放风筝的人绝不可以大撒手,一旦撒手,失去控制,风筝就会随风飘去,最后必将跌落下来,摔个粉身碎骨。要使风筝飞得高又稳,放风筝的手要随时感觉风的方向、强度。放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其充分独立,自己把握生活;收手,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进行一定的约束,严格要求,掌握方向。家长正确牵引,孩子才能乘着风势,越飞越高。

篇7

在芸芸众生中,生活着一群孩子,他们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他们中有一部分孩子的童年比一般人要漫长很多很多,有一部分孩子欣赏不到这万千世界的姹紫嫣红,有一部分孩子聆听不到鸟语歌唱,还有一部分孩子永远都享受不到奔跑的滋味,他们都是一群特殊的孩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类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得到关注,作为一名特教老师,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特殊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通力合作才能有所成效,尤其在孩子处于早期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不幸的是有的特殊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康复教育,当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会有各种各样错误的心态,或放弃,或怜悯,或焦虑,很少有家长可以正视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带着孩子一天一天的进步,这学期笔者就亲身经历了一位过分怜悯自己孩子的家长,并与之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插曲。

案例:某日上午课间,学前孩子们正在户外游戏,家长们也陪同看护,其间,有一调皮的唐氏宝宝从滑梯上滑下,却在滑下瞬间故意将口水吐向其他的同学,笔者看到此景后,迅速上前教导该生,由于该生曾今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举止,于是笔者严厉指责着他,并尽力追随该生逃避的眼神,说道“下次你再乱吐口水,老师就要打嘴了。”当然,打嘴这样的体罚不会真实发生,只是想因此警告该生,并且惩罚他只能在旁观看其他伙伴们玩滑梯,未料,该生母亲此时在远处看到他的孩子正在放声痛哭,这位母亲的内心充满着对老师的责备以及对孩子的怜爱,碍于面子,当场并未和笔者反目,但是回到家之后与爷爷奶奶一交流,第二天一早,就将昨日之事告知校长,谴责笔者缺乏教师师德,体罚孩子,于是一场口水大战迅速上演,通过沟通,笔者让校长和该生家长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教育家长在孩子的学前阶段务必做到遇错即纠,这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家长起初依然抱着自己的孩子已经残疾,对于他们不可以再采取批评惩罚的心态,经过沟通家长最后向笔者道歉,并承认自己的错误心态。

一件小事折射出了太多的教育问题,也让笔者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对于特殊孩子的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主要存在着以下分歧,并且学校工作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1 家校间心态不同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即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即启蒙之师。我国古谚有:染于苍而苍,染于黄而黄。当一个婴儿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最先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舔犊之情。可是一旦发现自己孩子异常的时候,最焦虑、最失望的也是父母。

1.1承受力

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学校只有千分之一,百分之一,对于一个班级最多也只是十分之一,然而,一个特殊的孩子对于他们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很多家长都无法面对这一事实,因此,当老师遇见特殊孩子时,我们的心理不会有太多沉重的负担,我们只需要向这些孩子们倾注自己的心血,全心全意地付出,至于结果如何,只需要坦然面对就好,但是对于家长,他们家庭的兴衰或许就全指望在孩子的身上了,因而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结果,其承受力要远远低于教师。

1.2理解力

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特别了解自家孩子,因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着,孩子们耍些小聪明,就能被火眼金晶的家长们一眼识破,在这方面很多家长都特别骄傲特别有成就感,但是特殊孩子的特殊性,他们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情绪问题和破坏,就比如他们上课乱跑或家里乱扔东西或上课训练时不服从指令时,就会有两种极端的家长群体,一部分家长立刻挥起拳头向孩子打去,想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此时孩子就会马上听话,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在短期内效果很明显,但是长此以往会给孩子留下阴影,长大后极有可能形成暴力倾向;另一部分的家长则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帮助孩子向旁人解释犯错理由,认为孩子什么都懂就是调皮了点。

对于这两类家长,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有必要义不容辞地对其进行教育,虽然教师与每一个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如家长多,但是教师接触的孩子人数,以及所拥有的解决孩子出现各类问题时的方法和经验,并不比家长少,再加上教师的专业素质,经验交流与深入学习,这些足以让教师对孩子的理解高于大部分家长。家长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

这里分享一个笔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某学生在入学时,非常娇气与任性,在班级中常扮演着小霸王的角色:点心要第一个吃,边吃边玩手中的玩具;在课上,玩具要第一个得到;在游乐场玩耍后不愿离开。如果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以哭闹或者躺地上耍赖的方式,求得老师的认可。时间久后,得到了几位任课老师的共同关注,经过商量探讨,几位老师齐心使用“冷处理”的方法消退了他的不良行为,久而久之,该生耍赖的行为减少了。可是,家长却不断反映他在家中常躺地上耍赖,甚至马路上也会如此,通过沟通后,老师恍然大悟,原来家长一直不忍心孩子长时间的哭闹,一般哭闹后就满足他的需求,特别是躺地上耍赖,家长不是怕他着凉就是怕影响了周围的路人,孩子哭一小会或者一哭就立即满足了他,久而久之,孩子在学校表现有了进步,但在家中却依然我行我素,所以,家长错误的教育心态严重制约着孩子的健康发展。

2 家校间教育方式不同

特殊儿童的本质尚属儿童,普通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都完全具备着,因此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应立足于促进特殊儿童身体、认知、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就特别需要家校密切配合,制定出明确的教育内容、手段及要求。

2.1教育内容

教师针对班级学生的平均能力,制定出让大部分学生都可

(下转257页)

(上接236页)

掌握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顾及整体教学效率,无法面面俱到,但是可以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把教育内容和孩子的学习情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在家里对孩子完成补习强化工作。

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后,根据目标和计划将教学内容融合到生活中穿行,避免单一内容教学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和枯燥感,同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康复的强度。父母适当的示范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进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

2.2教育手段

学校是一个正规的教育机构,在学校内绝大部分规定是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孩子们必须履行这些规定,课堂上必须遵守纪律,培养孩子良好的纪律意识,教师必须要有威信,才能让学生听从指令,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而对于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手段则必须灵活。由于家庭毕竟不是教育训练机构,往往更具有亲情,因此家长要处理好亲情与教育的关系,切忌溺爱。家长在教育手段上应尽可能地运用鼓励、奖励、激励的方法,利用一些强化物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另外,注意强化物要由物质强化向精神强化过渡,使整个教育活动既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又更体现亲情。

这里再分享一个笔者在外出学习时听到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众所周知,培智生写字是个大问题,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期是很多家长和老师们头疼的事,学生王某每次面对写字时,就开始哭闹并把笔狠狠的向地上扔去,于是要求他自己把笔捡回来以此达到惩罚,但是这孩子却逐渐喜欢上了捡笔这一过程,他觉得特别好玩,无比享受这一过程,因为他可以借机用捡笔代替写字了,对此现象老师进行了灵活处理,他买了几十只铅笔,每当王某扔铅笔后老师就再次拿出铅笔给他,慢慢的孩子发现扔铅笔已经没有用了,于是他从被强迫着一节课写一个字开始,慢慢地写的越来越多,后来令老师和家长惊喜的是,王某竟然爱上了写字,并认识了不少字。

3 家校间期望不同

部分家长面对着这些特殊孩子,都有同样的想法和感受,他们看不到孩子的未来,只希望孩子活在当下,快乐过好每一天,他们觉得现在给孩子愈多,孩子就会愈快乐。其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么做只会把孩子宠坏,培养出一些坏习惯,更会让孩子停滞不前,万事都将依赖着家人,如此做法的后果将在不久的未来承担。

篇8

关键词:爱心 弟子规 言传身教 家校联手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的性质和方向。《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礼记·大学》中也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自古以来,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德育,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也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因为德育是一个隐性、漫长的过程,我们常常注重于可以量化的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德育如此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可以以什么样的心态、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高尚的品格,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呢?下面是我在学习和就教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以爱奠基,用心育人

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是的,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教师就是学生在校的父母。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每个学生、每一位科任教师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而班主任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教师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其一是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对学生心灵最好的关爱;其二是做到和学生交知心朋友,这种关系是在平时点滴中形成的,教师要放下身段,从细微处入手,赢得孩子的心;其三是讲信用、讲原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教师的威严,赢得学生衷心的尊敬。做到上面这三点要在多方面下功夫,即用心、用脑还要用情。用心指的是无论上课或下课,教师要做个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掌握他们思想的动向,以便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也就是对学生的事要用心;用脑指的是学生出现的问题千变万化,你得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同学关系,家庭状况或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因素,找出一个适合于这个学生的方法,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使他不至于在学习和思想上掉队,给他最需要的关爱;用情指的是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把学生当朋友,推心置腹地与学生谈话,谈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用温情贴近学生的心灵。

今年我接手的是一个“联合国”班,孩子们从原来的班级转入到新班级后,大多会出现情绪问题。小琳就是班上一个内向敏感的女孩子。从分班至今大半学期过去了,每次下课大部分孩子都迫不及待的招呼伙伴到室外玩,而小琳除了上洗手间几乎不在课间离开教室,甚至不与别人交流。找她聊了几次,没什么改变,于是特意安排了班里一性格开朗、待人平和的女孩子小艾与她同桌,在小艾的主动下小琳偶尔会跟她说说话,人也开朗了一些。但是我心理总有些疙瘩,一个孩子如此内向,甚至有些自闭,肯定有原因。为了更有效的帮助小琳,我到小琳家家访,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小琳的性格内向,跟家人缺少沟通有关;基于此我向家长提出了要家长定时与孩子交流的要求,并指导了家长一些方法。家访后可以明显感觉到小琳的变化,她的笑容比以前多了,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二、以“弟子规”为依据,适时劝告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让孩子敬爱而不是敬畏。动辄发怒的教师只会使学生敬而远之,而让孩子敬爱的教师应该要耐心地给予学生教育和引导。在学生有违反纪律或是不当行为的时候,我经常借用“弟子规”中的话来劝诫、教育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课间时间,有些调皮的孩子喜欢在走廊追逐打闹。有一回,我们班有位孩子飞跑下楼梯,在转弯的时候险些撞到我,孩子很紧张,我没有严厉指责他,而是把孩子叫到一边,在确认他没有受伤后对他说:“弟子规”中有那些话是告诉我们如何走路的,你能告诉我吗?(我们学校学生一年级开始学“弟子规”,二年级以上全部会背。)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说出来:步从容,立端正。宽转弯,勿触棱。孩子一下就恍然大悟,主动认错。这样的事例多不胜举,如孩子不愿意独立思考或上课不认真时,我就会劝导他“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样孩子马上就会转变态度;又如孩子违反纪律或是做错事不主动承认或撒谎,我就会告诫他“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样孩子一听,也很愿意承认错误。所谓“话不在多,而在于精”,通过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和运用“弟子规”,我感觉收获很多,孩子们也进步很大,特别在教育学生时,适时适当的运用“弟子规”中的话来点醒孩子,往往事半功倍,效果很好。

三、家校联手,心齐泰山移

德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一个孩子的成才,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结果,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最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相信在家长的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教育效果会更加显著。在这方面,我的做法如下:一是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二是不定时进行家访,加强家校的联系,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及生活环境,同时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有利于双方的教育;三是利用通讯工具,如电话沟通或校讯通等工具随时汇报了解孩子情况,做到及时教育、及时反馈;四是利用学校开展的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家长会等家校“双边”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谈家教体会等,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

总之,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必须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省,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我们要把认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为己任,遵循教育规律、用爱铸造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沐爱飞翔。

参考文献:

[1]《今天我们怎么做班主任》作者:班华,高谦民,夏青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作者:郭文斌 出版社:中华书局

[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篇9

一、社会工作介入前孤残儿童教育概况分析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是成都地区收养孤儿,弃婴和无家可归的残疾儿童,为他们提供康复、学习和生活护理为一体的国办福利机构,目前有近六百名孩子生活在这里。福利院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尽力让孤残儿童在生活、康复、医疗、教育上都得到很好的照顾。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我院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他们在情感上非常敏感、孤独、自卑、胆怯;性格上或易怒或孤僻内向或固执少语,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一)教育方式及成效分析。

1.进入普通中小学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

福利院对健康的孩子或者有轻度残疾的孩子,都依托当地的普通中小学或是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这部分孩子,很难真正融入班集体生活,很多学生学习动机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渴望。通过问卷调查,有86.7%的孩子不愿意在院外生活和学习;83.5%的孩子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不同,有自卑情绪;78%的孩子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我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和同龄人一样接受普通的社会教育,使他们能早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但是因为孩子自身的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福利院孩子普遍学习成绩差,个性强。我们忽略了孩子准备没准备好的问题。

2.有针对性开展院内不同的特殊教育项目。

对中度和重度残疾儿童,按照年龄大小,残疾类型开展了祖母项目、小姐妹项目、特殊教育班和青少年项目,分班组进行教育活动,每个班组大概8-10人不等。在项目里接受教育的孩子,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儿童群体内部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周围的人,从而对同辈群体造成影响。在项目班学习的孩子很多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而是由情绪控制自己,这种情况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在项目教育中,1-2个老师面对的是几个儿童,普遍性的教育忽略了个体的成长。

3.通过家庭寄养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

为了让孤残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感受家庭的温暖,2000年10月,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开始推行一种全新的照料模式――家庭寄养。寄养家长都具有一定的育儿经验,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她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但是她们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对于现代的育儿知识,尤其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孤残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欠缺, 不能很好的根据这些孤残孩子的特点提供适合其残疾类型的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

(二)影响孤残儿童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特殊教育大都是集体教学,这对孩子的五大领域的发展非常有用,但由于残疾类型和个性的不同,需求也不同,如果一直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兼顾孩子的不同能力和教育需求。

2.早期教育的缺失。

儿童福利院内的孩子因为从小在集体环境下长大,没有固定的照顾者,大部分孩子缺少早期的教育和生活模仿,从而形成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断层期,这将严重影响他们今后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信任,会造成今后教育的适应性困难。

3.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社会在给于这些孩子关心、爱护的同时,却往往会带有同情和施舍的元素,社会对“孤儿”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更愿意树立一道屏障,拒绝和外界的交流,这对他们进行系列的教育非常不利。而且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身体带有残疾,身体的残疾甚至影响到他们智力的发展,他们会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多了一份自卑,从而阻碍了他们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也会造成教育效果的不明显。

二、社会工作介入后孤残儿童教育概况及成效

在进行特殊教育中,对每个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通过教学前仔细的评估,教师不仅全面的了解孩子的能力需求,同时需要了解他们的情绪、性格、偏好等,更加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为需要服务的儿童量身设计各自的教育方案。重点培养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一个主题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特别化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个案工作的模式,对每个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使教育目标最贴近孩子的能力需求及兴趣爱好,让每个孩子发挥他最大的潜能。同时尽量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修正对自我的非正确认知,修正非理性信念,从而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使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例如:贝贝是一名性格内向的双下肢缺失的残疾孩子,因为下肢佩戴义肢而导致步行时姿势异常。为此孩子非常自卑,对他人的看法非常敏感,又因为性格内向而不善于表达,不愿与同学交流玩耍。教师通过了解评估,为贝贝设计了促进沟通,增强自信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课堂中及时发现和鼓励孩子的优点,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尊重孩子的想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身体的缺陷并不影响自己的社会参与和交往等。

通过1年的个别化教育教学的实践,贝贝不但沟通和交流的意愿明显提高了,还逐步建立起了对武术的兴趣爱好,目前已经能代表班级参加武术比赛,对自身的缺陷有了正确的认识。

篇10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对策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是一种不容乐观的现象,那么什么才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呢?即是指教师在对幼儿园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把他们当作小学生来严格对待,使课程过于呆板化。有的幼儿园着重开设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有音乐、跳舞、书法、美术等;有的幼儿园则侧重于将小学生所要遵守的规范硬套于幼儿园的孩子身上,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是有损处于幼童时期孩子心理的做法。所以本文会阐述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倾向的现状以及针对这种现状提出的对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

1.日常的管理太严格

有些地区的幼儿园在对儿童的日常管理中采用了小学生的规范管理的方法,这一方法就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天性被抹灭,思维受到了极大限制,创造力也受到了限制,幼儿园的这一做法就忽略了处于幼儿园这一时期孩子好动爱问的特点。他们只顾让孩子们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不准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种严厉的方法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内容的难度进程不适合幼儿教育

在这个竞争力较大的社会,许多孩子的家长和老师都持有相同的观点,那就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于是幼儿园就开设了一些小学才会开设的课程,语文、数学和英语,并且对孩子的要求较高,比如在语文学科中要求孩子背诵唐诗三百首,在数学课程中要求孩子会背诵九九乘法口诀表;在英语学科中要求孩子能够记住26个英文字母,并且学会一些基本的单词等。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孩子的正常教育阶段,这样的做法和揠苗助长又有什么不同!

二、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幼儿园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办学理念。各位教育工作者应时刻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的一种观念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教育。在上课中,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所谓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不是指安静地、规矩地坐着上课,而是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无压力的环境之下进行学习,这样才能释放孩子的天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教师

合格的教师不仅仅要在学历上合格,还应该在教育方法上合格。具有小学化倾向观念的教师并不是说她的学历不合格,而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出现了偏差,所以各个教育部门要努力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在各方面综合素质都较高的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

3.制定完善的教育政策,分清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

有些幼儿园中之所以会产生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概念,就是由于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区分的不够。所以教育部门要重新修改教育政策,明确区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才能让各个地区的幼儿园更好地教育孩子。

4.要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

现在很流向的一句话就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很多的家长就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各种特长班,比如唱歌、跳舞、美术绘画、书法、奥数、英语等特长班,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即使自己的孩子仍处于幼儿时期。可是从来没想过这么小的孩子能学这么多吗?学下去消化的了吗?这种方法就是严重忽视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规律,所以我们要对孩子的家长进行心理建设,为他们分析利弊,只有这样,才能让处于幼儿园时期的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