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茶艺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插花茶艺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插花茶艺培训

篇1

宁波市第二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今天在这里正式开班了,我代表局党委向为本期培训班顺利举办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向参加培训学习的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文化馆长和我们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文化站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借今天开班的机会,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各级文化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

一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基础。从建国以后,到新世纪之初,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对保护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民间文艺集成,竹根雕、布龙、朱金漆木雕,还有许多传统民间文艺节目的挖掘、整理、保存、研究,乃至开发利用,都取得了成效。使我市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绵至今,并且发扬光大。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现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一个好的基础,有许多现成的珍贵的资料,有可以总结吸取的经验,有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有了许多人才,这些基础,都是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忽视,而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的。

二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诸如,自然消失、人为破坏、过度开发等等,再加上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法规、政策、投入方面的保障,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措施手段等不完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加强保护工作十分紧迫,刻不容缓。

三是有了一个新的良好的开端。近两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新一轮的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一些政策、措施陆续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良好的机遇。先是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接着国办专门发了文件,召开了全国性的会议,标志着政府重视和推动。后来,国务院又发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我省看,从*年到*年,省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人才的培养。从我市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健全机制、制订规划、深入普查、组织培训、公布名录、舆论宣传、申报“国遗省遗”、展示成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掘抢救和传承发展了我市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全社会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目前我市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省级23项,建立市级名录27项,县级名录173项;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4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1个,命名“一乡(村)一品”93个。“张德和根艺馆”、“何晓道十里红妆博物馆”等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场馆纷纷建立,依托“梁祝传说”“开渔习俗”开办的“中国梁祝婚俗节”“中国开渔节”已成为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品牌,甬剧《典妻》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奉化布龙等屡获全国大奖,宁海耍牙、象山竹根雕等多次赴境外展览,促进了宁波的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了宁波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许多县(市)、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上,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经过这两年的工作,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许多工作也已经开始破题,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的、基础性的工作。普查的目的,是要全面、系统地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濒危程度、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基本情况,为规划做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有利于制定我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规划,有利于认定和抢救、保护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已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运用文字、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有利于逐步建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文化大市’’战略,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今年5月,我市被省文化厅列为全省唯一的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两个月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搭建了市、县、乡三级普查机构,召开了由各县(市)、区文化科和文化馆干部参加的动员会,依托各个县(市)、区,组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专家深入各地陆续召开首批培训班20余个,培训人数达4000余人。面向全市发放的20万张普查简表正在陆续回收、分类、整理和数据化输入当中。下一步,要在全面普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上一阶段获取的线索,选择重点项目进行详细调查和登记。今天,是普查工作开展以来,第一次将我们各县(市)、区文广新闻出版局的分管局长和馆长、站长同时聚到一起,因此,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培训会议,也是一次专题的、集中的进行研究、部署普查工作的会议。

国家和省市的文件,都对普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接下来我们还要请市里的专家,尤其今天下午安排了国家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的田青教授做专题讲座,相信大家可以对第二阶段的普查工作基本做到心中有数了。因此,我就不再全面地讲了,重点再强调几点: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普查工作,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只有把当地的资源底子弄清楚,把生存状况搞清楚,并进行相应的梳理归类,提出问题,明确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才能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从现实情况看,底子不清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许多项目来说,即使知道一些情况,也存在不全面的问题,其真实性需要确认。同时,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项目进行系统的记录、保存、整理的工作,普遍做的不够,有的一点没做。这个状况,很难适应开展长期的、系统的、高质量的保护工作的需要,必须通过认真全面的普查,为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普查工作面广量大,是一项专业性强,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下大力气、在人力、物力上有大的投入才能抓好。各级文化部门的领导同志,以及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以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完成普查任务。

(二)统一部署,科学安排。这次普查工作,要在省厅的统一部署下,有序进行。市里统一制订规划,负责牵头抓总、组织协调、指导促进,汇总整理普查成果。县(市)、区作为普查工作的基本单位,要集中人力、物力,认真负责,全面系统地搞好本辖区的普查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可以把各门类的专家组织起来,分成若干个组,集中统一地对本地资源进行普查。总之,在组织普查的方式方法上,既要强调各级都有责任,都要尽心尽力;又不搞一个模式,当地适合采取哪种方法,哪种方法有利于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就采用哪种方法。要在专家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制订好本地区的普查工作计划和方案。从时间上讲,全省普查要求于*年底完成,我市作为试点,按照省里的要求,最迟也应于*年12月结束,下半年,由市里先行检查验收,年底接受省里的验收。

(三)用心把握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理解好、把握好、贯彻好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才能在普查工作中抓住要领,取得成效。我们把指导原则概括成“三性”:即全面性、真实性、代表性。所谓全面性,就是在所有地域上,都要涵盖,不漏乡(镇)不漏村;同时,在各个门类上,不能有任何遗漏。全面性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在各个具体项目的普查上,既要注重历史,充分吸纳、利用以往调查的成果,又要注重了解现状,看到发展变化,把现在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弄清楚。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其历史和原貌,保证普查成果真实可靠,杜绝出现作假材料。所谓代表性,就是普查中要善于发现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东西,要组织专家们深入研究,本地区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然后深入挖掘,重点整理。抓住了这些,就是抓住了主流,或者说是重点,作为一个地区,也就有了特点,将来要重点保护什么项目,也就清楚了。要避免主次不分,平均用力。

(四)精心组织,抓好关键环节。在普查工作中,要抓好这样一些关键环节:一是制订好本地方案,每个月进展到什么程度,都要心中有数;二是搞好现场调查,尤其是当地的重点项目要组织好详查;三是明确普查所要取得的结果。通过普查,要取得的成果,主要的应该有这样几项:撰写出普查工作的总结报告,包括组织形式,方式方法,经验体会,取得的成就;提交本地保护项目清单,建立分级保护名录,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绘制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状况地图集;收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加强保管,有条件的可建立博物馆和展示中心;开展学术探讨,产生一批研究成果。对这些工作目标,从一开始就要明确,从人才、资料、设施、设备等方面创造条件。

(五)注重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文化单位本身、乃至社会各界,如行业协会、大学、科研机构和民间,有一大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研究的专业人士,我们在开展普查和今后的保护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成立专家组、咨询组,参加普查班子、委托做专门课题等方式,吸纳他们参加普查工作。对我们组织的普查队伍,各级都要加强培训,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传、帮、带,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这里,还要给各级文化部门、群艺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分管这项工作的负责同志提个要求,就是要带头钻研业务知识,尽快提高自己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的本领。

篇2

农业普查是国家掌握国情国力最重要的调查方法,是政府进行宏观决策和社会管理最基础的信息渠道。自国务院下发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通知以来,在县委、县政府以及县农业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我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做了大量深入细致、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天,在普查准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的关键时刻,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召开全乡业务培训工作会议,会议开得非常及时,意义十分重大。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一项大规模国情国力调查。这次普查不仅仅是一次农业产业普查,更是一次囊括“三农”问题的全面调查,涵盖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农业乡,在“三农”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搞好这次普查对促进我乡“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真开展农业普查,是准确把握国情国力的系统工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一个农业大县,**是一个农业乡,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县情乡情,也是我们谋划一切发展的基本立足点。自1996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以来,我乡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农民非农趋势更加明显,外出流动更为普遍,从事农业的群体进一步复杂化,不仅有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也有城里人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等等。因此,开展新一轮农业普查,既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把握县情乡情的现实需要。

(二)认真开展农业普查,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赋予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内涵。而现有的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难以满足全面监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需要。这次农业普查的内容就是在研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基础上确立的。搞好这次农业普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村现状的基本数据,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可以说,这次农业普查是扎实稳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三)认真开开展农业普查,是建立健全标准统计体系的战略性举措。开展农业普查,是世界各国的通行惯例,是国家基本统计调查制度的主要方式。我国于1996年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全国农业普查,成为了世界农业普查大家庭中的一员。这次农业普查方案的设计中,国家就充分参考了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世界农业普查方案》,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国际通行的统计标准、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以便于与国际接轨。认真开展这次农业普查,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农村统计调查体系,规范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构建新的农村统计调查平台,同时将为我们加强农业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开辟新的途径。

所以说,这次农业普查是一次重要的、繁杂的、涉及全局的重要工作,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极为艰巨。一是普查规模宏大。这次农业普查将从我乡8个村民委6578个农户按照全国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调查项目、统一的填写方法,进行全面填表登记,普查规模大,工作量更大。二是普查内容广泛。此次普查并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而是涵盖了农村、农业、农民的基本信息,与第一次农业普查相比范围有了进一步拓展。特别是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增加了许多新的调查事项。三是工作条件艰苦。我乡地域面积396.88平方公里,农村群众居住分散,调查对象点多面广,交通、通讯不便,农业普查人员需要爬山涉水进村入户进行调查,工作非常辛苦。四是普查对象配合难度较大。当前,我乡农村年轻力壮、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已外出务工,留守农民中大多数为文盲半文盲的老年人,由于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对农业普查的意义和统计指标的含义理解困难,不同程度的思想顾虑和极其分散的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了调查工作的难度。加之众多农户对平时的生产经营、家庭收支和其他有关情况没有形式文字记载,大多需要凭记忆填写普查表,难以确保数据的质量。总之,作为一个边远山区的农业乡,开展农业普查,不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且任务繁重、工作艰巨。大家作为普查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实际操作者,肩上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工作的好与坏,质量的高与低,数据的真与伪,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要求每一名普查指导员、普查员,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认真真、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农业普查工作,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确保各项普查数据真实可靠,按时优质地完成农业普查任务。

篇3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 实施方案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不能缺少体育教师的参与。实践证明,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育教师的文化水平与教育理论等程度的高低。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而专业化发展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校本化培训作为一种经济、实效的师资培训方式,正逐渐被重视和推广,但在培训的内容上学校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纵观体育教师师资培训及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美国的做法很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笔者试图从中美体育教师专业化差异的比较中找到对我国体育教师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一、中美体育教师专业化差异比较

1.教师专业化理念认识差异

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教授Thomas Templin认为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要过五步阶梯:初学者、能力者、能干者、熟练者、专家。要储备经验、知识、技术,并对所做的事情充满激情不断寻求突破。要成为能干者,你必须为意外做准备,区分重要与不重要的因素,依据长远目标来引导解决策略。要成为能力者,你必须有功能性的技能,对情景有更多的应对能力,更少地被规则束缚,开始看到情景间的相似之处,有策略地思考。要成为熟练者,你必须感觉到强烈的个人责任感,高度发展的感知技能;专家是用不满足知识的寻求者,优美自动的完成动作者。

西南师大教育学院兰英博士认为:广义上“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教师专业性提升的过程。但在狭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教师专业化”则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更具社会学意义。国内学者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又称扩展性知识,指本学科以外的广博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

2.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差异

在美国教师的专业化运动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在其20世纪80年代。1823年,霍尔在美国的佛蒙特州建立了美国的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开启了美国教师教育之先河,这也是美国教师的专业化开端。福勒和布朗(Fuller & Brown 1975)指出:一个教师的成熟发展必须经过四个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学科知识的巩固和自我提升阶段、教学科研能力提升阶段、关注学科发展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成熟的专业工作应具备六个特征: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组织。

通过中美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其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即使在教师职业已经被确认为专业性职业的今日,仍然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体育教师是半专业性职业或者亚专业性职业。究其原因,一些体育教师自身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自身能力局限等影响,很难用发展观点去分析与校准社会规范与自我角色坐标,从而导致在多层角色冲突过程中由于思维混乱使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3.教师专业标准与要求差异

NCATE是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的简称,主要由33个全国专业教育组织和公共组织构成。NCATE的教师专业总标准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所有教师提出最基本的专业要求,是学生成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准则。不同级别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及其标准释义经过专家论证、实践,最终NCATE协会得出了针对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教师专业标准。美国教育对中小学的教师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例如,在获得学士学位的同时还要具备教师证书。要想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通过所在州进行的教师证书考试,而在美国不同州教师证书考试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国体育教师,通常情况下要具备五个方面素质:高尚道德品质,良好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广博知识、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

通过二者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体育师资培训非常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特别是对职前相关能力培养非常重视,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考评要求。不仅如此,美国对于教师的职后进修的培训也非常重视。在美国随其教师职级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严格化执行,教育素质与学术水平成为教师进修提升的重要目标。在培训的形式上,进修的教师、教研的人员、行政的人员之间是共同商量相关的培训计划、内容以及培训的程序。这样极大地提升了被培养教师的自主空间与自,也极大地提高了参训积极性。可以说,美国的职前、职后教育举措令美国教师由合格化迅速地提升为优异化,极大地提升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而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网络化的培训模式,但培养的师资水平上总体呈现为层次低、水平差。承担主要培养体育教师任务的综合大学或高等师范大学在数量上太少且办学的重心偏低。相对于国外的统一培训培养格局,我国在这一点上尚未形成,且开放型培养、培训模式也还没有形成。

二、中美差异对我国体育教师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的启示

1.校本培训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校本培训是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组织,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为基地,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着眼于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由学校自主地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体育新课程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解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和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实施方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习;新课程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撰写;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内容的学习。培训方式由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通过年级制开展培训,以点带面,严格把关,做到不培训不上岗。通过培训记笔记、写教学心得、写读新课程标准摘记来进行效果评价。

2.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主要形式及内容之一

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我。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设计和监控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了解学生并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教育资源应用和开发的能力、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形式,也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极好手段。如何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反思和研讨,审视和评价自己所做出的教育行为及其结果,通过教学反思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以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加强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学校在体育教案中设计了课后反思栏,要求体育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每一次课后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在教学活动中反思,比如体育教学周活动中,学校把每一位教师的课都录制下来,再让上课的体育教师观看录像,针对出现的问题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再请体育组的老师共同研讨。大家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平等对话,为参与者的困惑及困难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及策略。体育教学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教师反思:本阶段教学中你的学生有哪些进步?你最满意的是哪节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最遗憾的是哪节课?原因是什么?你听了谁的课?建议是什么?你读了什么理论书?体会最深的观点是什么?体育教师通过积极地进行自主实践反思,教学经验将会日趋丰富,从而轻松地进入体育教科研领域。

3.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的普及将给体育的教与学带来一场革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教学服务,因此每学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对体育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在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共同探讨,相互借鉴,共同寻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规律,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多媒体、网络与体育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培训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同时也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体育教研组要建设好体育教学专题网站、体育教学资源库;带动体育教师建设个人教学博客,设计好一个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案例,每人制作一个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资源共享的一个载体,可以减少体育教师们的重复劳动,同时也是互相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具体建库工作中以分工建库来完善资源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工作,建库可以采用简单的FTP建库或复杂的ASP建站,建库不是一个短期的设想,需要有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需要全组体育教师们的互相协作,时间长了以后这个资源库将给体育教师带来取之不尽的宝藏。在建设的同时体育教师信息工具的运用能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中美体育教师在专业化上存在理念、标准、要求以及过程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虽然,美国体育改革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其他国家不能照搬,必须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借鉴。中国的国情更是如此,针对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采取适合自身的途径与策略,而校本培训就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通过一定的途径与策略使我们的体育教师认识校本培训、关注校本培训、参与校本培训,通过把握教学反思与现代教育手段,短时间内提高。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以校为单位的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

参考文献

[1] 尹志华,邓三英,汪晓赞,季浏.美国NCATE不同级别新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2] 陈亮,高建京.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激励机制管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

[3] 高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 王阳.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机制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1.

[5] 周娣丽.教师校本学习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

[6] 赵永生.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与管理,2013(27).

篇4

[关键词] 中药;功能训练;脑梗死;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b)-0103-04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7%~78%[1],国内报道发生率为62.5%[2]。吞咽障碍可导致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而死。传统的经鼻饲进食、胃部造瘘解决了患者的营养摄入障碍,却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即通过对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配合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以探索其对脑卒中相关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中风诊断标准

有中风的临床症状,又有影像学检查证实,具体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诊断要点。

1.1.2 西医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明确诊断为脑梗死者;②经过筛查有脑梗死相关的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者,且日本洼田饮水试验评定≥3级;③发病7~14 d;④年龄40~80岁;⑤无明显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或感觉性失语等影响患者理解一定指令的情况;⑥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2 病例排除标准

①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病情危重的脑卒中患者;②此次中风发病前即有食管方面的吞咽功能障碍者;③有精神病或智能障碍等情况无法配合评价者;④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且遗留有明显吞咽障碍者。

1.3 一般资料

全部受试者均来自于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存在吞咽障碍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共86例。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受试者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4 研究方法

1.4.1 药物治疗

按照我国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聚、降脂稳斑、控制血压血糖等西医基础治疗。

1.4.2 非药物治疗

两组均给予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针对吞咽障碍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补阳还五汤+石菖蒲、远志、郁金)配合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

1.4.2.1 吞咽功能训练及进食训练方法 参照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张通[6]主编的《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康复师与患者采用一对一方式训练,2次/d,20 min/次,连续进行14 d。

1.4.2.2 吞咽功能训练颈部活动度训练 活动颈部,增强颈部肌力,利用颈部屈伸活动帮助患者引起咽下反射,防止误咽。口唇闭合训练:用指尖、冰块叩打口唇周围,运动方向从外侧向中间移动。舌肌运动训练:嘱患者把舌伸出做不同方向主动运动。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咽部冷刺激系使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屏气-发声运动: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运动,屏气,然后突然松手,声门大开,呼气发声。呼吸训练:深吸气―憋气―咳出,目的是提高咳出能力和防止误咽。咳嗽训练:努力咳嗽,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各种防御反射。

1.4.2.3 进食训练 选择坐位或半坐位,颈部前屈,如不能取坐位,可采取健侧卧位。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食物,先从果冻、蛋羹、豆腐脑、米糊等半固形食物开始,逐渐增加固体食物,最后到普食。

1.5 评定标准

1.5.1 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日本洼田饮水试验[7]评定,具体方法为:患者取坐位,饮30 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1级:能顺利地1次并在5 s内完成,无呛咳、停顿,计为0分;2级:1次大于5 s完成或超过2次完成,无呛咳,计为2分;3级:1次完成有呛咳,计为4分;4级:超过2次完成有呛咳,计为6分;5级:多次呛咳,不能完成,计为8分。

1.5.2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显效:吞咽障碍得到改善,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有效:吞咽障碍有较少改善,经饮水试验评定由4或5级达到3级者;无效: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没有任何改善[8]。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治疗后两组吞咽障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2。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治疗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Z = -2.718,P = 0.007

3 讨论

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是由于大脑的神经传导束功能障碍,导致支配咽、喉、舌肌的运动功能障碍,使食物不能完成从口腔运送到胃的过程,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讲经济负担也相对增加。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患者很有可能因为无法正常进食而导致悲观厌世情绪的产生[9]。

脑卒中产生的吞咽障碍大多出现在口腔期(口腔连接咽部的入口处,可随意运动)、咽喉期(口腔和食管的入口,进行反射运动)[10-12]。因此,在开展训练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且安全的身置。如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需要取半卧位或是端坐卧位,开展头颈部的训练,控制头颈进行前屈后伸,左右来回旋转,以及左右侧头等运转动作。轻度吞咽障碍者如果要进食,取卧位时,可以将健侧置下,将头部前屈,而且将躯干抬高30°;若是坐位时,需要将躯干往前倾大约20°,使颈部稍微向前弯曲,增加舌骨肌的张力,抬高喉部。保证食物比较方便进入食道,避免误吸,而且容易诱导吞咽反射。选择合适,可以帮助食物顺利进入口中,避免食物露出,而且可以减少鼻腔逆流和误咽的情况发生[13]。

现代康复治疗介入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其疗效有限。故探索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方法迫在眉睫。祖国医学没有吞咽障碍的病名,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归入“中风”、“喉痹”、“舌謇”的范畴[14-15]。依据中医学理论,本研究认为,中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经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故中风患者多存在正气亏虚的病理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能行津,气虚久则血停为瘀,津停为痰,痰瘀互结、阻滞经脉则可发生中风之病。因此,本研究认为“正气亏虚,痰浊瘀血阻滞脑络”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也是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基本病机,故“益气活血、化痰开窍”是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基本大法。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方剂,在此基础上加用石菖蒲、远志、郁金化痰开窍,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除痰通络醒脑”之功,正好切合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基本病机。

本研究即通过对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配合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治疗后两组吞咽障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83.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均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与单纯功能训练相比,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配合功能训练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相关吞咽障碍的恢复,避免或尽量减少吸入性肺炎、窒息、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自我生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社会、家庭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J]. Stroke,2005,36:2756-2763.

[2] 孙伟平.11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82-284.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49.

[6] 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 Wilcox Fleiss JM,Siegel GM. Interlude agreement in vide of euro scopes studies of swallowing [J]. J Speech Hear Res,1996,39:144-152.

[8] 曾学清,滕东时,林岫,等.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31-432.

[9] 郭严.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分析[J].光明中医,2013,5(5):966-967.

[10] 汪进丁,徐丽君.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666-668.

[11] Gordon C,Hewer RL,Wade DT. Dysphasia in acute stoke [J]. British Medical Journai,1987,295(6595):411-414.

[12] Hamden S,Rothwell JC,Brookes DJ,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cerebra loci professing human swallowing with H2150 PET aerie aviation [J]. Neuron,1999,81:1917-1926.

[13] 赵永智,张华.针灸结合吞咽治疗仪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2,28(5):29-30.

[14] 杨洁.针刺联合中频电刺激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6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