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
这意味着新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将是一种通过市场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整的间接宏观管理体制,即政府通过改变税率、利率、汇率、价格和工资等经济变量,调节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影响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活动企业的整个经济过程都与市场活动相联系,无论是生产经营决策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向等目标确定,都要以市场价格和利率信号为依据,以市场利润为经营目标,并且以市场利润的实现程度为收人分配的体据。人们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也都离不开市场,都要在市场机制的直接作用下进行在市场经济中,各种所有制、各种经济成分并存,作为具有各自不同利益和权利主体的企业、组织和公民,同时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所有的利益单位都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经济活动,价格的升降、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梅个利益单位的利益,人们必然随时随地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生产、销售或购买因此,作为协调行政关系的行政法要树立公正的、权威的法律职能,就必须同时反映各种市场主体的意志、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发育阶段,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比较快,另一方面管理市场的行政法规不完善不具体,给不法分子和以权谋私者以可乘之机,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诸如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投机倒把、走私贩私、哄抬物价、垄断等一系列直接扰乱市场秩序的混乱现象,这种现象使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权益受到损害,所以需强有力的行政法手段来调整他们各自相互间的利益,保证市场主体独立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一系列市场管理法规、明确统一的市场行为规范,将市场逐步纳人依法管理的轨道;通过反倾销反垄断,制裁违法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促进统一的现代化市场的形成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竞争法、实行竞争政策的国家,对于欧洲各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它限制不正当竟争,保证公平的效率竞争,既维护消费者利益,也维护企业集团的利益。同时该法中也明确规定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权限、任务和机构设置。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的是,美国竞争法与竟争政策的实施与监察既有分工.又有相互交叉配合,形成一种竞争性协调合作关系,同时对违法者追究责任。这些措施对于落实行政法规是十分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关长期直接向企业下达详细而具体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其管理范围貌似广泛,实际上并末能讨企业实行灵活而有效的告理而在市场经济中,只要充分利用市场,对市场机制施加影响,变动市场环境,就能影响到组成市场活动总体的各个企业的市场活动行为。
在市场经济中,国家行政管理的范围较为广泛,整个机制也较为完善在计划圣济体制下,国家同时执行行政节理与经济骨理双重职能,过分强调用行玫手段竹理经济,使各级行政机构普遍缺乏灵活性,因而降低了宏观决策效率,决策失误增多。同时,企业作为倒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社会物质利益原则的否定,“大锅饭”的盛行也使得经济运行只能依靠外部的行政力量去推动,而整个国民经济失去了内在的动力。企业在“条条块块”的狭隘圈子里几乎不可能通过市场迅速获得经济信息,而只能听命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性指令、国家尽骨也曾制定了工业、农业、贸易、物资、税务、物价、金融等各方面的行政法规,但实际上都是行政命令起作用,行政法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调节功能、进入八十年代,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行政法的不断完善和加强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各种各样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法规相继制定出来,并且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海关、医药、卫生、文教、劳动、一商、公安和司法等行政法规,都是国家通过行政指导落实国家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通过货币政策、财经政策、产业政策和汇率变动等进行宏观经济调节,使我国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行政预测,汇集传播经济信息,引导企业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通过建立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因市场竟争而淘汰的失业人员的生活出路;通过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及其他行政管理活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随着行政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也有了更多的调竹功能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带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弱点,为避免经济发展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保障正常运行,必须对市场加强宏观调扮,行政法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器之一:、以往有许多经济关系用民法、商法等法律规范无法调整,而有了行政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在市场经济中,不正当竞争必然会随着竟争的出现而出现,反不正当竞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行政法授予行政机关必要的检察监督权、强制权和处罚权,同时行政法又对这些权力的行使设定了监督制度,保证行政权力机关以公正的身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相应的行政制裁,并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保证制裁内容的实现,这就是行政法的调节功能。
行政法的民主化是指要以保障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和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两个方面去构造我国行政法体系,例如不仅授权行政主体以行政权力,而且要对行政权力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干扰和阻碍市场休制形成的行为大量存在。在计划体制下,各级政府部门习惯于对企业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在建立市场经济休制之初,企业仍会受到行政机关的各种非法干预,这些非法干预的存在,必然会妨碍企业自主经营,削弱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力量,这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不利的。不仅要保证和促进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且也要防止滥用职权和独断专行的滋生。企业在商品经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最怕被无端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执照,或责令其停产停业,或查封、扣押财产。上述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以后,将使受罚企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不法行为侵害了相对人的权益,必须及时澄清和补救,这些方面我国的行政法很小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必需及时完善我国的行政法,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
行政法的科学化是指行政法必须充分尊重和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并将客观规律法律化一行政法的科学性要求以市场机制为客观对象,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廉洁的、高素质的行政组织指挥系统;通过行政机关与经济组织关系,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指导和引导市场健康发展;通过行政机关与组织、公民的关系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2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经营实力的增强以及服务功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发展中越来越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竞争发展战略。本文将分析现有金融市场格局以及在对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市场定位及竞争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金融竞争格局中的定位出现趋同化现象,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实际问题:一是自身赖以存在的体制背景。二是持续经营所必须的客户资源。三是竞争过程中的比较优势。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其市场定位。其中,体制背景决定了滨海银行的内在构成和外在政策约束;主体客户是滨海银行的服务对象,直接关系到利润的主要来源;而比较优势则是滨海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滨海银行只有找准了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实现持续发展。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普遍存在趋同化现象:首先,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其次,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再次,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则兴趣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定位的基本哲学应该是竞争中并不是大家“你死我活”,而是我们可以共存共荣,因为我们各不相同。主流经济学认为,各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分工是符合最优原则的;同样,各家商业银行能否在科学评价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差别化定位将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营效率。因此,滨海银行应认识市场的划分,明确其所在市场竞争状态,所处位置,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服务,降低成本,制定适合自身的竞争战略。
二、案例分析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天津农村信用社,这是其赖以存在的体制背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肩负着向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改制后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作社区精品零售银行。分析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竞争环境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的差异性和优势所在是确立其市场定位的前提。
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天津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着一下弱势:1.经营规模小、资本实力弱等弱势。这就决定着其抗风险能力、放贷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较低。监管部门对单户贷款最高限额的规定更使得对一些大型项目望而却步。2.结算渠道不畅、经营范围有限。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领域主要是服务当地,虽然通过多种形式“借跑道”,但结算速度与便利程度仍不理想,限制了业务范围的向外扩张,同时也增加了交易成本。3.业务拓展受到多方面制约。由于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信用社,社会各界对其经营能力仍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如一些国家部委明令禁止下属单位将资金存放到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只能存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4.监管部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也采取了审慎态度农村商业银行申请某些新业务要逐级上报至银监会,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推出新业务时通过总行直接向银监会申报既降低了办事效率又延误了业务推出的时机。5.员工素质整体不高。尽管多年来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但与信用社时期相比员工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尤其缺乏高素质的决策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强大的科技网络队伍、熟悉WTO相关法规及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以及具备银行、证券、保险综合化经营知识、产品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6.信息流量过小,监管起点较高。市场的竞争首先是信息的竞争。信息的准确与及时将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有效性。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量有限,尽管决策层采取多种方式捕捉各方市场信息,但与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相比仍不在一个信息平台上,而监管部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是按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同的监管标准和指标来进行衡量。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压力太大,在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上也难免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三、解决办法或方案
(一)关于波特的五力模型和市场结构的认识
波特(Porter)提出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它是用来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特征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在该模型中涉及的五种力量包括: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
经济学家依据市场竞争和垄断的程度,将现实经济中的各种产品和劳务市场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结构:1.完全竟争假设意味着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服从者。2.垄断市场假设意味着垄断厂商面对的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3.垄断竞争市场假设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既有竞争又有垄断,竞争是主流,“差别就是垄断”。4寡头垄断市场假设意味着一个寡头的市场决策,总会对其他寡头决策的市场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其决策的效果也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反应。决策的相互依存性是寡头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形成寡头行为异常复杂的原因。
(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现状及竞争战略
伴随更多的外国金融机构已全副武装准备进入中国,中国的主要金融机构正从传统的垄断性经营走向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处于卖方市场,坐等客户上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与那些经营历史久远、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服务理念、营销方式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想在如此严峻的竞争环境下吸引客户,求得发展,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加快改进服务的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近年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组织结构状态是(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 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结构状态。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各自的生存空间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寻找不同的目标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与之相对应,金融行业的组织结构发展态势也必然与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模式相匹配,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金融机构必然有其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内外部优劣势的考虑可以进一步明确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发展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制定与其市场定位相配套的发展战略,为每一阶段的改革确立目标,指明方向。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创新推动发展,以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充实管理内涵,以区域合作、内引外联拓展生存空间,以人才和知识为本推动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科技与现代技术为业务创新的支撑,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
1.短期发展战略――夯实基础,建设队伍,努力成为系统内最优
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原有体制背景决定了其先天的弱势,这种弱势并非通过转制就能在朝夕之内彻底改变,而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付出。因而,在近期内,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思路是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增强综合实力,整合和积蓄人力资源,争取成为农村金融系统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坚持立足农村市场。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与“三农”有着骨肉相连的血脉关系。农村商业银行最熟悉的是“三农”,“三农”最需要的也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伴随“三农”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惟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工具,才能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满足经济的金融需求。
(2).逐步健全法人治理。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3).切实加强人才引进。由于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大多都是原信用社的职工,整体素质与国内其他银行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客户对银行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仅靠原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才不足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因而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每年吸收一批专业对口、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员工队伍中,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4).努力培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与国内外优秀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还缺乏能体现其自身特点的从上至下统一的企业文化。一个知名的服务品牌其背后必有该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理念做支撑。一种成功的企业文化,其精神内涵也必然会通过服务、员工言行以及形象设计、环境氛围等“外化”为鲜明的银行品牌形象。
2.中期发展战略――优化机制,强化管理,向国内先进金融企业看齐
在实现短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拟定中期发展战略。努力成为一家地方性优秀商业银行。
(1).引进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经营理念是开展经营活动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是经营思想的集中反映。经营理念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能否稳健、持续经营,而且关系到银行体系的稳定。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银行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的手段与工具。随着滨海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的改变以及周围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而应大力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思路,全面提升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准。
(2).在体制和机制上逐步与市场接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治理架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和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及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和岗位流动机制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3).凭借金融创新扩大经营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4).加强对外合作,拓展业务范围。银行间的联合与合作是各家银行增强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国际银行业的兼并模式来看,大、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竞争正在发生由合作竞争对古典竞争的替代。通过对外合作,可以整合金融资源,节约技术成本,取长补短,实现地区性互补、业务性互补和产品交叉销售。滨海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应积极向外拓展,与各类金融机构达成全方位的合作协议,包括战略联盟、技术合作、业务外包、银行共生、文化交流和统一培训等。
3.长期发展战略――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数字化整合,全面打造精品银行
篇3
【关键词】 市场经济;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现实路径
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就已提出要大力发展节约型社会这样一个战略方针,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为实现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如结构性变化、快速城市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近几年资源紧缺、能源紧张的问题。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上,必然得由政府发挥作用。甚至可以说:最大、最关键的因素在政府,只有政府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
所谓节约型政府,就是指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政府的资源消耗维持在最低水平,并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节约”的含义体现在行政效用的最大化,即在政府的具体行政活动中,以最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管理目标,既要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进行减量化,即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提供相同甚至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使得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资源管理水平得以较大提高,政府运行成本降低。又要加强政府管理效率,即保证行政管理过程中良好的工作状态、有效性和高速度,以取得积极的社会效益。
一、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种行为主体的参与。在节约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政府是关键,因为它发挥着其他行为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1.率先垂范作用。政府本身首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消费体,并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示范影响。据报道,目前政府机关的平均消费水准要高出社会平均水平20%以上。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政府应加强自我约束,在电力、采暖、水、纸张、燃油等几个方面,降低资源消耗,打造节约型机关,既要出大主意、大思路,又要抓细节、抓落实。
2.提供制度保障。节约型社会根本上要靠制度、靠法律法规来推动和保障。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制度转型的重要时期,应该抓住机会,强化制度意识,高起点起步,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需要的各种配套制度。要建立一整套新的经济制度体系,包括产权、价格等基础性制度,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制度,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性制度,国民经济核算、审计和会计等考核性制度,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规范引导经济运行。体制、制度、机制不变,节约型社会难以建成。
3.规划设计。由资源浪费型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规划先行,必须有长期的资源战略规划,并与其他重要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使眼前的各项措施与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规划设计应明确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路径选择、保障措施等基本内容,为制度、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当前,各级政府正在集中精力研究制定“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是全面将节约型社会理念和战略纳入政府决策议事日程的历史机遇。
4.政策引导。在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和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公众节约的热情,更多地利用经济手段,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如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形成“谁节约资源,谁就能从节约的价值中得到报酬”的市场机制,使更多的企业、公众自觉地加入到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来。重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协调作用,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运用财政、税收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节约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对生产再生资源的产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与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各种杠杆的调节作用。
政府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强烈的表率和带动作用。打造节约型政府,搞好政府机构的节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而且还能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促进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推广。
二、建设节约型政府的科学道路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在诸如税收政策、法律等方面仍存在缺失。在节约方面,过去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发挥作用,从而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市场机制与外部性有时并不一致,尤其是在法律、标准、财税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缺失的情况下,面对资源节约的问题,市场机制难免失灵。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的作用应该得到加强,以提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
1.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与科学的公共预算体系,约束和控制政府行为,避免行政过程中产生浪费。法律制度提供了一个法治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打造一个服务与管理并重的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力必须在法律框架下透明运转,并受到整个社会的有效监督,杜绝专权、滥权;加强政府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政府,关键是加强公共预算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全部政府收支活动都在公共预算的框架下进行。公共预算被称为行政管理系统运转的“大动脉”,在控制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进程中责任重大,必须强化法制,硬化、细化公共财政预算约束。加强公共预算管理,加快推进公共预算改革,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治本之策。
2.深化机构改革,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建设节约型政府,其目的是为创新行政管理,建设高效运转的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科学设置政府机构,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数;继续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精官简政、精兵简政,严格控制各级党政机关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配备,从而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强化行政成本效益观念,提高行政效率;通过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信息制度和节约工作责任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成本监控体系,用制度来保证节约行为和勤俭习惯的养成,促进节约型政府的建设。
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常设的纪检机构监督、人大机关及人大代表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司法监督、以及体制外的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强化人大的预算监督权,政府部门涉及自身的重大支出,要纳入同级人大的审查监督范围,递交详细的预算报告,并向社会公示,最后由人大进行审议表决。
篇4
一、形成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唤起学生的自觉探索的意识。学生的学习动机、阅读需求是自主探究的基础,只有让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内在需要,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主体。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以我观书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说的是面对浩瀚如烟海的书籍,人应以自觉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态度进行学习,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进。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明确学生通过课堂阅读,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该怎样得到;在读书的过程中,用心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之情、所达之意;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和善于对教材、对教师、对同伴、甚至对自己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语文课堂才具有活力,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积极参与下,充满创造力。
二、营造竞争合作的语文课堂
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意识的勃发,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是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与合作是有机统一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会加强竞争力,竞争也促进人的合作。因此,努力营造竞争、合作的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客观要求。
在现实课堂中,合作决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配合方式,其本质应该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个多维、立体的信息网格,每一个学习成员包括教师,都要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维互动,为每位个体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从而不断调整教与学的行为,使个体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这种多维互动的信息交流,又会营造一种竞争的格局。学生与他人共同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学习活动,又敢于挑战自我,挑战同伴,超越自我,超越同伴,这也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创新的语文课堂应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创造空间。
三、创建结合实践的语文课堂
创新的语文课堂并非一味的“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增强,不单纯是课堂上“自说自话”的结果,而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去实现。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也是参与者。
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地为学生提供读、思、议、用等实践活动的时空。比如,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设置,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在读书准备、读书尝试、读书探究、读书小结各环节都要渗透实践的要素,基本理念是以“读”为主线,“思、议”是伴随“读”而产生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中悟,读中思,读中议,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四、创设启迪人文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语文学习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人的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尊重学生的价值,开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创新语文课堂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新的语文n堂,是着眼于学生发展,在鼓励学生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格外尊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独特、多元的认知,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孕育着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理解的独特性、多维性,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丰富个性。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使语文学习成为启迪人文的过程,成为凸显人文性的创新课堂。
五、构建开放融通的语文课堂
开放是与封闭相对应的。开放的语文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旨归,把课本的“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从生活中感受语文的教育意义。创新的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语文课堂。
开放的语文课堂不拘泥于陈旧、呆板的教学模式,从教材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延展,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结构。
开放的语文课堂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将相关学科知识、相关领域的学习融入语文学习,使学生获得美和情感的熏陶,兴趣的激发,视野的开阔。
篇5
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产生的背景
市场失灵的产生是由于内在市场而导致的。早在19世纪,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时期,实施了市场经济体制,利用“无形的手”调整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使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好像一条抛物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竞争出现了行业的垄断,这种垄断的产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随之产生了“市场失灵”,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悬殊、两极分化严重、打击了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行,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政府失灵的产生是在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施国家政治干预经济的发展措施,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大,帮助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就会暴露,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经济“滞涨”的状态,各国的通货膨胀现象严重,国民的收入水平下降,物价上涨,大量的失业现象也越来越多,使得人们对政府的职能干预经济的调节失去了信心,“政府失灵”现象也就应运而生。
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的主要内容
市场失灵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市场的不完全、市场的不普遍、信息不对称、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不稳定这七种现象。
政府失灵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本文由收集整理包含:政府职能的内部性、政府职能产生了新的外部性、政府行为的低效率、政府的寻租与腐败、政府职能的公共政策的失效。这五种这要的内容。
三、应对市场失灵和政府适量的对策
(一) 市场失灵的原因与利用经济法去纠正市场失灵
首先我们分析下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种可能。第一,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靠经济利润的支撑,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使得人们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开展交易就必须进行讨价还价从而带来最大利益的实现,为了实现这种最大利益,也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现象,对消费者的价格和价值的隐瞒和欺骗。第二,垄断力量。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如果企业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就要将市场的资源进行垄断,可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是无法完全实现的,所以,只有企业扩大其生产规模,提高其生产效率,才能够降低费用的支出,从而实现降低成本,实现垄断,在竞争中获胜。第三,外部性。外部性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纠正和弥补市场失灵是学者和政府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去不断地强化经济职能。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今天,立法的主要职能体现:一是提高效率的职能,主要表现在限制垄断,矫正外部效应,提供公共产品等三个方面;二是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上,主要体现在治理失业,通胀和经济失衡方面上;三是增进平等的职能,体现在公平收入再分配上。
(二) 政府失灵的根源与利用经济法如何克服
政府失灵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的某些干预行为的效率低;第二,政府干预缺乏足够的信息和能力,也就是政府自身无法对信息实现完全对称,即使面对不确定的因素,政府无法有效的按照其偏好进行干预,无法有利的代表公众的利益将资源合理的分配下去。第三,政府干预的公正性出现偏差。政府的干预是为社会公益而运行和调控的,可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施行这“内部效应”,无法真正的将政府职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利用经济法的这一法律手段充分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将政府存在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等弊端因素规避。将竞争机制进一步引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领域当中,将自由竞争的形式同时在政府部门实施,有效地提高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能力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从而实现真正的“无形之手”。
四、经济法的重要性
经济法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切克服政府干预失灵的手段都是为经济法更好得发挥干预经济生活这个目的服务的。经济法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地位称之“无形之手”,是来满足各种经济的协调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制定的促进经济有效发展的法律之一。同样经济法也是客服市场失灵的有效法律之一。作为保障国家政府职能的干预之法,首先体现了经济法在政府实施行政权力的授权和保障,其次,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经济法能够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不合法的经济行为,使市场经济能够正常运行。所以说,经济法的创立是给公众的信心,对国家干预手段的支撑,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有利保障。
篇6
Abstract: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China's stock market and economic growth? It has been controversy in theoretical circles. This paper carried out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by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finally it got the conclusion there was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a's stock market and economic growth.
关键词:股票市场;经济增长;弱相关性
Key words: stock market;economic growth;weak correlation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32-02
1理论研究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西方学者对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18世纪末,经济学家们就开始了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Schumpeter是最早从理论上阐述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他强调了银行体系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Gurley和Shaw于20世纪50年代强调了金融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中叶以来,众多经济学家对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绝大多数的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股市促进了经济增长,股市在经济发展中充当着“晴雨表”的作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股票市场在风险分散和风险分担方面的自由化放松了家庭的流动性束缚,从而降低了人们的储蓄动机,有可能约束经济的增长速度,代表人物主要是Bencivenga and Smith和King and Levine。Harris在研究中发现,在发达国家第一种观点表现得比较突出,而在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则不存在明显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使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进行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本文将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
2实证分析
2.1 股票市场发展指标
2.1.1 市场资本化率
市场资本化率=■
市场资本化率即市场资本平均报酬率,可以用它表示股票市场的规模,市场资本化率越大,市场的资本化程度越高,则该市场募集资本、增加储蓄、分散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2.1.2 交易率
交易率=■
交易率衡量的是相对于整个经济来说的交易量,当预期经济形式利好时,股票交易就会变得活跃,即使没有交易总额的上升,交易率也会提高。
2.1.3 换手率
换手率=■
股票的换手率越高,意味着该只股票的交易越活跃,流通性越好,高的换手率表明股票在市场交易的次数相对较多,交易频率较高,完成一次交易的时间相对较短。
交易率和换手率均可以代表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2.2 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可用实际GDP增长率代替:先用名义GDP与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除得到实际GDP,然后再求出环比增长率。
2.3 多元回归分析
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因变量为实际GDP增长率,用表示(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2.3.1 首先用市场资本化率(CAP)、交易率(TRA)和换手率(TUR)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拟合多元回归方程式为:
GDP′=a0+a1・CAP+a2・TRA+a3・TUR+μ模型(1)
拟合结果见表1。
2.3.2 模型1中无论是模型本身还是系数均不能通过统计检验,因此再以市场资本化率为自变量,以换手率和交易率为自变量分别与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拟合的多元回归方程式分别为:
GDP′=b0+b1・CAP+μ模型(2)
GDP′=c0+c1・TRA+c2・TUR+μ模型(3)
拟合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3实证分析的结论和分析
从实证分析的输出结果可以看到,股票总体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市场资本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换手率和交易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44、0.44,均为弱相关,这说明股票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流动性均未能对经济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期,这与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经营行为不规范,股票流通机制不规范等原因有关。在回归模型中市场资本化率和交易率的回归系数比较显著,而且系数为正,但如果使用1992~2002的数据进行分析,系数比较显著且为负。这说明虽然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没有形成有力的支持,但正向着利好方向发展,这是令人可喜的一面。
要想真正让我国的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促进,必须加强金融监管,不断完善市场结构,提高市场效率,使股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并进一步深化股权分置改革,使我国的股票市场成为一个有利、有序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2]尹少勋,吴江.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特区经济[J].2009.8.
[3]吴慧,林锦国,李为相,萨日娜.中国股票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特区经济[J].2009.6.
[4]朴松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理论前沿[J].2009.21.
篇7
关键词:经济转型 政策引导 市场选择
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一)环境硬约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我国有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有9000多万城镇人口集中饮用水源地不达标,有1/3城市人口居住在劣于二级的空气中。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认为,我国环境压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我国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赵家荣,2011)。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经济发展存在“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高浪费”现象,资源浪费严重、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水污染、酸雨、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国内土地、水资源、能源、环境都很难支撑目前的发展方式。因此,经济发展必须转型,经济发展不能破坏环境,更不能污染环境。
(二)资源硬约束是我国经济发展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基本国情。我国的耕地资源占世界的9%,水资源占世界的6%,森林资源占世界的4%,铁矿占世界的不足9%,铜矿占世界的不足5%,铝土矿占世界的2%,和占世界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单位水耗的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我国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不能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世界市场上进口资源也很难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内需的结构性变化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
社会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社会转型将会导致社会需求结构的发生深刻变化,导致社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生存型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带来发展型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从生存型需求到发展型需求,代表着社会需求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客观上将引发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一,消费需求的升级,将使消费取资、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第二,健康、教育、文化等服务型消费需求成为社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大大提升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第三,人的自身发展上升为发展的主题,人力资本将逐步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所以,社会需求的变化将导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经济发展转型。
(四)外需变化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外部条件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外部环境成经济转型的外部条件。从2007年开始的次债危机、金融危机,发展到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受到冲击,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性的经济格局调整和转型加快,扩大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客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
政府在实现经济转型中的责任不可推卸
(一)政策引导经济转型方向
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对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二)政策引导经济转型方式
规划引导。以宏观经济为主要对象,主要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和重大问题。它是整个宏观调控管理的中枢和核心。
政策调控。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流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其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中最重要的内容。
法律规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规则需要法制化。法律规范是宏观调控管理的法律依据。法律作为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的手段,在宏观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行政干预。行政干预是政府机构运用行政权力对市场、企业和有关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超经济行政强制。行政干预是宏观调控的一种特殊方式。
(三)政策引导应侧重于宏观而不针对具体企业
政策引导首先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物价全面上涨,政策的重点应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重点应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
政策引导要针对市场,发挥市场效率、促进竞争。政府重要的职责就是保证市场发挥效力,促进公平竞争。下大力气和决心打破行业垄断,打破地区垄断,打破行政垄断是市场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维护市场秩序,维护价格秩序,防止通胀和通缩,是市场良性运行的要求。
政策引导要保障国内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要保障国内市场资源与国外市场资源良性互补,并保障国内市场整体效率优于国际市场。而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是进出口贸易状况,二是资本流入流出的多少。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出现较大逆差时,说明国内市场的效率低于国际市场,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转型的主角和动因来源于市场
(一)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只有市场才能引导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的变化。最终的需求是消费需求,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人们消费需求是在不停变化之中,从个体来看,需求是受到环境和产品服务供求的影响而变化。汇集一起的千千万万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处在时刻的变化之中,消费需求与现有产业结构的生产供给存在必然的不一致,商品适应消费,生产结构须经常进行转变升级,来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竞争、价格规律才能使经济产业结构转型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只有市场才能做到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消费需求信号和需求的变化,是通过某些商品、服务的过剩和短缺、价格高低体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就表现为供应的紧张、价格的上涨和生产者利润的上升,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就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到生产中来,增加供给来满足需求的增加;反之亦然。市场自动配置资源来适应需求的变化,促使供需平衡。靠政府配置或计划配置社会资源时,政府很难时时刻刻收集千变万化的需求信息,并根据需求的变化来配置资源,必然会由于各种比例关系不当,生产资源配置不灵,导致全面的物品短缺。
(三)在经济转型中只有市场才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
市场经济不仅能够促进资源优先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产业和环节,而且促进不同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市场经济特点是公平竞争,竞争必然有胜有败,市场主体为了生存和胜利,必然努力提高自己资源配置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把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行业和环节就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它们就会不断发展壮大;反之,市场主体就会萎缩,甚至被淘汰。在同一行业中,某市场主体的资源利用更有效率,竞争力就强,能获得行业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就会发展壮大,反之,资源利用无效率,就会萎缩和被淘汰。
(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转型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竞争。竞争机制可自发促市场主体扩大产量、生产规模和推动技术创新等,从而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市场导向的经济转型能促进技术进步。市场主体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成长,以便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及时地改变自己的生产、经营策略,就要不断地引导和改变消费者的偏好,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努力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技术进步。市场导向经济转型,有利于促进国民福利最大化。市场竞争会促使商品供给者通过降价来争取市场份额,取得更大利益,消费者就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来获得同质产品,质优价廉,从而实现消费者福利最大化。
经济发展转型要运用好两只手—“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
(一)明确“两只手”的作用界限,是发挥两只手作用的前提
市场的手是“无形的手”,政府的手是“有形的手”。公共经济学认为社会产品可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公共管理、提供公共产品(服务)领域,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领域,不过分夸大政府的作用,不应进入市场私人产品的领域,才能保证市场“无形的手”发挥作用。“政府不能替代市场,任何其他工具都不能取代市场机制在增长体系里的基础地位”(迟福林,2011),政策的引导作用或宏观调控,是致力于影响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及总体结构,是弥补市场存在的缺陷,而不能干涉具体市场主体的生产、销售或消费,不能超出政府职能的合理程度。“有形的手”的界限应立足于宏观,而不是微观,立足于引导而不是管制,立足于影响总供给总需求、弥补市场失灵、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立足于公共政策领域和得到民意的支持。
(二)用好政府“有形的手”,才能发挥好市场机制“无形的手”的作用
市场运行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要发挥作用,要求政府“无形的手”要努力发挥作用,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破除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的现象,废止妨碍公平竞争的行政壁垒和行业垄断。要放宽或取消垄断行业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对垄断企业要进行分拆或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推进和完善石油、石化、电信、电力、银行等行业的改革重组,促进公平竞争格局的形成。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引入竞争机制。
(三)管好“有形的手”,才能实现经济转型
依法行政才能管好“有形的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政府的行为要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成为法律的模范执行者,要公开、公平、公正执法,建设一个能够为市场机制提供支持的法治环境。
管好公共财政的规模和资金的使用方向,才能管好用好“有形的手”。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政府财政体制和财政预算问题,也就是民主预算和民主决策问题。民主政治,必定且首先是民主预算。民主预算的构建是保护纳税人权利、提高财政透明度、维护社会正义、改善政府行政效率、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特有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在民主预算下,政府的规模和职能范围能保持在一个恰当的水平。其课税权只能来自人民的授予,只能用于改善国民福利。民主预算下,政府官员不管有多大权力,只能在法治规定的轨道上运用,政府向人民征集资源,政府依法使用资源,预算就是促进绩效和良好治理的工具。
参考文献:
篇8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关键是市场中的监管途径问题。本文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监管主体缺乏监管的独立性;金融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监管存在漏洞;金融证券市场监管手段陈旧单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法制化、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加强自律管理建设;改善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经济指标评估系统四个对策。
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 证券市场 监管途径 有效性
1970年,尤金·法玛(Eugene Fama)提出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简称EMH),该假说有三大要点:一是市场的人均为理性经济人,并且监控着金融市场上各公司的股票,谨慎地权衡取舍股票的风险与收益;二是股票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的供求平衡,不论股价被高估或低估,都能通过买进或卖出达到原有的平衡;三是信息有效,即资产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都反映在其相对应的股票上。
研究背景
Macey(1994)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在信息披露违规、未按规定保存记录及错误运用GAAP准则等方面监管的有效性,认为证券价格对处罚的反应与违规处罚的严厉程度直接相关。Edmund(2006)则分析了1964法案对被监管公司的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贾甲(2008)在收益分析后,指出政府有必要对证券市场适度且有效的监管,对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郝旭光、范红岗、周智丽(2010)对三次政策出台前后市场波动率事件计算结果作为分析依据,认为我国政府股市稳定目标并没有实现。郝旭光(2011)根据对监管部门、基金公司、券商、上市公司等问卷调研的数据,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效果较差,被调查者对监管效果不满意的原因是证券市场中,违法违规行为比较普遍、市场暴涨暴跌以及没有很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证券市场有效性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法,尤其是经验性实证法。实证法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实证法力图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通的命题,其研究结果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概率或然性;过分强调假设和数学模型化,可能导致把研究对象过于简单化,从而使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系统性偏差,脱离实际现实。在研究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都不可缺少。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职能错位
目前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还是采用计划与审批这两种手段。多年以来,证券市场的管理照搬指令性管理手段,这使得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证券业协会形同虚设,无法发挥既定的职能。
(二)法律法规有待改善
凭借着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规范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我国证券法规基本框架已初具规模。但部分现行法规和条例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例如,《证券法》规定“国有企业不能炒作上市公司股票”,但证监会又规定“三类企业可以用自有资金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股票”。再如,由于难以区分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关于“信贷资金不能流入股市”的规定实施起来很有难度。另外,我国法律法规没有关于国际化、同股同权、信用期货、期权期指交易、场外市场地位等问题的规定。总体来说,证券法规系统不完整,法律手段运用力度薄弱、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都对证券法律这一重要手段实施的有效性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降低了证券监管的效果和效率。
(三)自律监管功能作用不大
证券自律组织的作用就在于补充政府监管的不足,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有效的解决证券市场相关问题。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存在着许多诸如深、沪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等的证券自律管理组织,但这些组织职能的实际履行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证券商当前并非独立的市场运作主体,仅仅体现了部门、地区利益,对自律、利益协调有效性方面的需求尚未建立,因此,没有健全的机构、有效的约束和明确的分工。第二,我国的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并不是结构性分工关系,实际上存在竞争。同时,由于两大交易所均不能完全代表主管机关或者证券商的利益。因此,两大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功能就受到了限制。而我国现阶段的自律性组织由两个证券交易所及其证券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和地方证券业协会组成,从表面上看能对证券市场实施由上至下的严密监管,但实际上,各个组织彼此独立运营,工作难以协调。第三,由于证券交易所与证监会的监管模式差异,二者的权责关系不明确。作为有资金和信息优势的证券商,为了谋取暴利,很可能凭借作庄炒作途径吸引散户跟风,从而操纵证券价格,甚至进一步导致诸如集团利益冲突、证券市场剧烈波动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而这些事件的最终受害者都只会是中小投资者。基于以上三点分析,我国自律组织在实际操作中其自律职能难以实际发挥作用。因此,市场的自律管理功能更多的被转嫁到政府的身上,使得证券市场对政府过度依赖。
(四)信息披露制度仍有待规范
目前,我国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方面缺乏完整的制度规范,这直接导致部分信息披露不充分,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差,软性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在信息披露方面,我国还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作为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成熟的重要指标。信息披露有效、及时、充分以及信息分布均匀都是证券市场成熟的重要指标。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途径分析
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经济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贸易往来频繁,改变了当前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促进市场结构改革,提升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大力开展市场化改革,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贡献巨大的力量,以便促进进入机构的良好发展,提升金融盈利水平,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充分展现出利率市场化优势,解决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经济结构发展形式进行调整,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
一、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一)改善利率结构体系
利率结构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形式,对强化市场发展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利率化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现有市场的特殊性,加强对利率市场的控制,明确利率市场发展结构,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合理构建利率市场发展渠道,确保利率市场运行的合理性,强化利率市场发展,提升利率市场应用价值。在传统的理论市场存款中,通常会出现利率为零或者利率倒挂现象的出现,造成利率发展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影响着货币市场政策应用结构,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对利率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利率市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加强对利率市场的控制能力,为利率市场的发展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加强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对促进货币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发展机制进行了解,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要求,对货币形式进行积极调整,强化资本市场应用能力,对资本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充分展现出利率化市场的发展优势,强化对利率市场的控制化智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控制作用。由于拆借市场存在主体不明确和市场交易规模小等情况,需要对价格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市场发展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现有资金进行合理调整,充分发挥银行资金调节的重要作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
(三)调整货币政策形式
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为了确保利率化市场的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对市场发展形式进行不断调整,强化市场控制能力,完善市场发展形势,展现出货币市场的发展特征。利率市场化的出现,给货币市场的正常效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率化市场展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出现延迟货币政策,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对货币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展现出后续干扰形式的作用,了解更多货币决策环节,延长货币政策的时间,降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二、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促进经济体制合理运行
要想促进经济市场发展,需要强化利率改革,将利率改革作为利率改革作为重要的应用基础,充分展现出经济机构体系和利率发展形式之间的重要作用,强化金融市场的应用能力,确保金融市场和资金市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以金融市场发展为基准,加强对价格形势的控制和发展。利率化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整体干预,确保市场发展形式的规范性,强化货币政策应用能力,对利率化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解决资本化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的发展和设计效果。
(二)强化宏观控制能力
通货膨胀是经济市场发展中的一种状态,影响着利率的发展形式和管理制度,需要强化对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控制能力,制定出合理的利率管制结构,确保利率市场的持续发展。但是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管控不当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利率市场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和上升情况。因此,需要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强化市场主体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市场利率的平稳,需要强化宏观控制职能,对现有的市场利率进行调整和优化,展现出设计形式的优越性。
(三)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在现有的利率市场发展中,没有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及时合理的控制,导致资本市场在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给资源的合理应用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基础控制和应用功能的有效实施,需要对利率市场发展形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展现出利率市场对经济市场发展的引导性作用,对利率市场整个发展阶段进行控制,发挥货币政策的最大化作用,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满足经济结构发展要求,促进结构体系产业升级。
三、结论
利率化市场是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发展形式。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现有的应用形式呈现出较多的问题,为了确保利率化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发展中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确保经济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强化应用职能,展现出经济结构形式对应用介质造成的影响,加强对经济体系的合理化控制。
参考文献:
[1]兰璇.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刘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的有效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3]刘莉.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股票型基金;选股能力;择时能力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国股票市场在2015年历经了大起大落,上证指数年涨幅在一年中曾经达到71.95%的高度,但最终却只收获9.4%的涨幅。在2015年股票市场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基金公司收获了好成绩。2015年第二季度,股票型基金达到了全年的规模顶峰(4.21万亿元),随着股市后半年转向下跌,第三季度末股票型基金缩水至2.39万亿元。暴跌过后,年尾指数有所反弹,股票型基金规模才渐渐上升。我国非货币基金加权平均净值涨幅达到14.6%,超越了上证指数的年涨幅;公募基金净值规模也增加到84062亿元,比去年底增长了83.1%。其中,货币基金规模增至4483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0%,债券型基金增幅102.06%。2016年一季度股票型基金业绩已出,即使2016年一季度上证指数处于下滑阶段,仍有许多基金公司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基金市场的活跃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相关。即使在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股票型基金收益水平更多的取决于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2016年一季度,伴随着市场行情的继续下滑,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践行的失败,基金市场业绩也遭受打击。
同样是在市场行情下滑阶段,基金的表现却不同。可见,基金的业绩表现不仅市场行情相关,还与基金管理自身的因素有关。在行情低迷时最能够体现基金经理是否具备良好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
(二)研究意义
为了研究2016年1季度股票型基金市场行情低迷与2015年市场行情低迷状况下基金市场能够保持业绩的原因,本文提出对股票型基金管理者的择时能力和选股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分析2015年业绩靠前的前十只股票型基金和2016年1季度业绩领先的十只股票型基金作为样本基金数据,对我国整个股票型基金市场中基金管理者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做出判断,用以解释说明2015年股票型基金的业绩表现和2016年1季度股票型基金表现差异大的原因,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以及择时投资能力。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介绍
市场行情作为一种外部因素能够影响股票基金的表现,由于股票型基金是80%以上资产投资于股票的基金种类,在行情好时,股票基金的业绩会因为所投资股票价格上涨而获益,反之,行情低迷时股票基金也很难不受牵连。
(一)理论分析
基金经理的股票选择能力是指在特定的基金经理投资风格下,基金管理者能够从满足其投资风格的股票中选择出收益较高的股票,从而使得投资者获得最大收益的能力;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是指基金管理者能够跟随市场的变化,主动调节证券投资组合,调整组合风险(β)的能力。
Fama(1972)认为,基金经理主要通过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来获得超额报酬;①Grinblatt 和Titman(1989)通过检验那些被共同基金频繁买卖的股票,从而发现了基金经理具有选股能力;②Danniel 和Titman(1997)以及Chen、Jegadeesh 和Wermers(2000)通过考察共同基金业绩,得到在没有扣除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之前,基金经理具有显著的选股能力的结论;③国内学者晏艳阳和席红辉(2003)认为开放式基金经理具有相对较强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④杨湘豫、谭国威(2007)认为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基金净值增长率均有持续性。⑤
(二)模型介绍
在研究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过程中,学者们使用了许多模型,包括Daniel(1997)使用的特征选择模型(CS模型)和特征择时模型(CT模型);Treynor 和Mazuy(1966)的二次式模型(T-M 模型);Jensen(1972)使用的最优效用模型;Heriksson 和Merton(1981)的选择权模型(H-M模型)等等。在评价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与选股能力的模型中,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主要是T-M模型和H-M模型。
1、二次式模型(T-M模型)
T-M模型是由Treynor和Mazuy(1996)提出的用于测度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的方法。在实证研究过后,他们发现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都比较弱。
(1)模型假设:在市场行情好时,基金经理可以通过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来获得较高的收益机会,在市场行情差时价格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因此,这种情况下的CAPM模型特征线是一条斜率随市场状况变动的曲线,T-M模型就是这条曲线的回归模型。
(2)模型介绍:
Rp-Rf=a+b(Rm-Rf)+c(Rm-Rf)^2+ep
当a越大,表明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越强,反之,a越小,表明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越差。
2、选择权模型(H-M模型)
H-M模型是由Henriksson和Merton(1981)提出的判断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的方法。H-M模型与T-M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H-M模型是一个带有虚拟变量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金管理者的有正的选股能力和负的择时能力,并且这两种能力能够相互抵消。
(1)模型假设:假设基金经理在具有择时能力的情况下,资产组合的β 只取两个值:市场上升时期取较大的值,市场下降时取较小的值。Henriksson和Merton通过在一般回归方程中加入一个虚拟变量来对择时能力进行估计。
(2)模型介绍:
Rp-Rf=a+b(Rm-Rf)+c(Rm-Rf)D+ep
D是一个虚拟变量,当Rm>Rf时,虚拟变量D=1,反之,当Rm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一)样本选取
本文主要研究的样本有20只股票型基金,其中包括2015年全年业绩排名前十的十只股票型基金和2016年一季度基金业绩排名前十的十只股票型基金。收集2015年及2016年一季度表现较好的股票型基金数据,包括基金的收益率、资产配置状况及净值变动情况,分析股票型基金业绩靠前的基金管理者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
(二)无风险收益率rf 与市场收益率rm的确定
1、无风险收益率rf的确定
无风险收益率选取2015年10月24日央行降息后至今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5%(不包含利息税),按照每年52周计算,无风险收益率为0.0002885%。
2、市场收益率rm的确定
一般,确定市场收益、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红利及股息收入,结合在t-1时刻及t时刻的收盘价来确定股指在年度间的波动,进而确定市场收益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文主要采用第二种股指收益率计算方法计算市场收益率。2014年12月31日上证指数收盘价为:3234.68,2015年12月31日收盘价为:3539.18。根据公式,计算得到市场收益率rm为9.4136%。下面计算过程中都采用无风险收益率为1.5%,市场收益率为9.4136%。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
(一)检验过程
1、运用T-M模型和H-M模型对2016年一季度业绩靠前的十只样本基金做回归分析,并利用CAPM模型计算基金期望收益,用样本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与基于CAPM模型的期望收益率做差求出基金的阿尔法值。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①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表达式,公式②为基金a值的求法。
2、再根据夏普比率和特雷纳指数计算公式:Sp=E(r)-rfσp Tr=E(r)-rfβp进一步计算样本基金的夏普比率及特雷诺指数,判断基金的风险和回报比例及基金管理者在管理基金过程中所冒风险是否有利于投资者。
(二)检验结果
1、股票型基金经理选股能力分析
2015年的样本基金标准差在2.7%-3.9%的范围,2016年的样本基金的标准差在0.4%-2.63%的范围内,2前者比后者高,说明在2015年市场环境中投资风险更高。
2、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分析
基金的贝塔系数能够反应投资组合对市场的敏感性。基金管理者可以利用对市场走势的预测选择具有不同贝塔值的组合,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当预测到市场行情较好时,应配置高贝塔值组合,从而放大收益率,在市场行情低迷时,应配置低贝塔值组合来减少下跌风险。从2014年12月起上证指数开始快速上升,基金经历配置高贝塔系数的组合能够获取超额收益。而2016年一季度市场行情较为低迷,样本基金的贝塔值普遍较低,说明基金经理能够应对市场走势,采取较低的贝塔值来较少指数下跌带来的风险,具有一定的投资时机选择能力。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2015年、2016年一季度业绩靠前的二十只股票型基金进行回归检验,分析在当前中国股市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基金经理选择股票的能力和选择投资时机的能力,利用回归模型检验样本基金数据,发现我国股票型基金经理不具备较好的选股能力,导致股票型基金业绩同样在行情低迷的市场中(2015-2016),但是在2016年一季度却表现更差,说明基金的选股能力存在问题,但是通过对其他分析指标:贝塔系数、a值、夏普比率和特雷诺指数等,我国股票型基金经理不具备正向的选股能力,但具备一定的择时能力。
注解:
① EF Fama,Components of Investmen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72,27(3):551-67
② M Grinblatt,S Titman,Mutual Fund Performance:An Analysis of Quarterly Portfolio Holdings,Journal of Business[J],1989,62(3):393-416
③ HL Chen,N Jegadeesh,R Wermers,The Value of Active Mutual Fund Management:An Examination of the Stockholdings and Trades of Fund Manag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0,35(3):343-368
④ 晏艳阳,刘振坤,席红辉,封闭型基金业绩及其规模影响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4(5):57-60
⑤ 杨湘豫,谭国威,开放式基金经理与热手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7,25(6):45-48
参考文献:
[1] EF Fama,Components of Investment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72,27(3):551-67
[2] HL Chen,N Jegadeesh,R Wermers,The Value of Active Mutual Fund Management:An Examination of the Stockholdings and Trades of Fund Manag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0,35(3):343-368
[3] M Grinblatt,S Titman,Mutual Fund Performance:An Analysis of Quarterly Portfolio Holdings,Journal of Business[J],1989,62(3):393-416
[4] 吴世农,李培标,中国投资基金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能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2(4):65-70
[5] 谢海芳,尹志超,刘婷婷,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择时选股能力研究[J],投资研究,2015(12)
[6] 闫作远,陈超,基金经理选股及择时能力研究――来自中国开放式基金市场的新证据[J],当代财经,2008(10):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