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服装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服装概念

篇1

【关键词】迹象;迹大于象;概念服装;非纺织材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21-02

1 “绘画迹象论”的含义

落笔成迹,因迹生象,通过迹象而有所表达,这是绘画活动的一个简单事实,也是钟孺乾首次提出的在绘画活动中可以作为一个共通的、基础的概念——“绘画迹象论”。

什么是“迹象”?简单讲,“迹”指艺术家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踪痕。在绘画中,说起某画的“迹”如何,就是指画中某“象”的质地,它包含大家所熟知的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用现代汉语注释,“迹”可说成是一物作用于另一物而产生的痕迹;“象”指有形可见之物,由可视之迹构成的“象”,而说起某画的“象”如何,就是指画面的间架结构和画中表现对象的形状与态势,它包含我们常说的轮廓、形象、造型、构成等等,连同绘画材料的边沿和角线在内。以上的解释是分解了“迹”“象”的所指,也就是“绘画迹象论”中的“迹因素”和“象因素”。通过分析绘画作品,加以对“绘画迹象论”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白,“迹”在“象”中,“象”由“迹”生,“迹”为“象”之“迹”,“象”为“迹”之“象”,“象”既是“迹”,“迹”即是“象”,“迹”“象”统一便是“迹象”。

2 服装艺术领域中的“迹象论”

如今,“绘画迹象论”已被众多学者接受和认同,并被运用到其它领域。“迹象”一词,相较“笔墨”“肌理”“文本”“语言”等有着显而易见的确定性和包容性,且“迹象”作为专业术语和艺术概念,更有着不可替代的适应性。那么,介于“迹象”的确定性和包容性,如果我们愿意把绘画看成是人类“作迹造象”的事体,而且认同绘画起源于人类作迹的本能,那么人类从一开始的树叶遮体,再到如今设计师们通过对面料裁剪进而缝制出服装的过程,也可看作是人类在服装艺术领域中的“作迹造象”。

“绘画迹象论”中认为绘画是起源于人的作迹本能,绘画艺术的发生及其变化,都是因为人的智慧“首出万物,自能制造”,“人灵不能自己也”才得以产生,人类的服装亦是一样。当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开始用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遮蔽身体时,也开启了人类出自本能的属于服装艺术领域中“作迹造象”的历史。这当中,叶子及其纹理即为“迹”,编制而成的裙子外轮廓即为“象”。

服装艺术中,“象”指的由“迹”而产生的服装廓形,但这个“迹”与“绘画迹象论”当中的“迹”有所不同。服装艺术中“迹”不仅仅指艺术家对所用材料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肌理、面料质感、色彩等),它也包括所用材料本身存在和持有的肌理或质感或色彩等等。

3 服装艺术中的“迹大于象”

在绘画艺术中,油画家讲究造型与色彩,版画家重视黑白灰调子和“版味”、“刀味”,水彩画家看重水性色彩在时间序列中所呈现的图像与趣味,中国水墨画则强调意象和笔墨。同样,服装设计师亦注重服装材料“迹”的选择和改造,以及整体廓形“象”的变化。

但在“迹因素”与“象因素”的博弈中,“迹因素”略占优势。这是源于人类服装史已发展久远,且受到人体躯干造型空间等的局限,“象因素”似乎已探究到公式阶段,但“迹因素”却不同。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服装制作混入的材料越来越复杂,新材料越来越多被起用,媒介物质一步步自主自立,从艺术语言的辅助手段上升为艺术语言本身,“迹因素”明显被重视和凸显。设计师在许多作品中开始较多的追求“迹”的艺术表现,并有意凸显“迹”而忽略“象”,“迹因素”的呈现多过于“象因素”。因此,“象”因素被挤出了中心地位,有时甚至根本与“象”无关。这时,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生命与物质材料的对话,思想与现成物品的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最终留下的是注入了生命和思想的“迹”,这便是“迹大于象”。有“迹”必有“象”,而且是顺应于“迹”的“象”。

图1 Alexander McQueen贝壳制成的服装作品4 概念服装中非纺织材料凸显的“迹大于象”的艺术现象

在众多服装类型中,包括成衣、高级服装等等,带给我们最多“迹”的视觉盛宴,并将“迹因素”展现到淋漓尽致的要数由非纺织材料构成的概念服装。

篇2

一、纺织服装业绿色壁垒

(一)绿色壁垒的概念。“绿色壁垒”通常表述为“绿色贸易壁垒”或“环境壁垒”,它是指各国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国际公约、法规、标准和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在国际贸易中对不符合国际和本国关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以及动植物健康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的进口商品实行限制或禁止的非关税壁垒。

(二)纺织服装业绿色壁垒的主要内容。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屡遭绿色壁垒、反倾销等其他非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统标准(ISO14000)。这是非强制性的,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申请认证完全是自愿的,是出于商业竞争、企业形象、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改善环境绩效等需要,在其内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以此向外界显示实力和对环境保护的态度。

2、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生态纺织品是指采用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品。①生态纺织品国际认证(Oeko-tex standard100)。这是国际纺织环保协会制定的,目前已成为鉴定生态纺织品的重要国际标准,该标准主要是针对纺织品和服装的有害物质数量进行检测,同时还规定产品不得有发霉、高沸点汽油、鱼腥和香水等特殊气味。②生态纺织品美国认证(USCC)。这是美国质量协会与美国相关实验室联合组成的咨询机构。它按照美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纺织品进行检测认证,以获得美国专业实验室的检测报告和美国官方机构的认可。

3、绿色标志。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绿色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日本的“生态标志”等,涉及的产品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其中也涉及到了纺织产品。其中欧盟的“生态标签”最受关注,该标签的申请标准非常严格,因此获得“生态标签”的欧盟企业数量较少。

4、绿色法规。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保护环境和国民的健康、安全为由,对纺织品服装做了许多规定。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绿色壁垒现状

绿色壁垒限制了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纺织品与服装进入市场,作为世界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大国,国外苛刻的绿色制度和法规使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屡遭其壁垒限制和阻碍。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也是对纺织服装产品设置绿色壁垒数量最多、壁垒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由于绿色壁垒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趋缓,市场份额呈萎缩趋势。

“入世”后,随着我国加入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税门槛越来越低,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步弱化,但绿色壁垒这一非关税壁垒问题却日益突出,而且有加剧的趋势。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1、世界经济发展趋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WTO规则体系的漏洞,是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市场准入方面,他们高筑环境和技术壁垒,大力提倡绿色贸易,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设置不能达到的标准。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科技、经济上的差距。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特别是出于资源保护和经济利益上的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和贸易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而日益尖锐化。发达国家利用这种由于经济水平差距造成的不同环境标准,从而抵消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以保持其在国际多边经济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

3、高精度的检测技术快速发展,为绿色壁垒提供了技术支持。绿色壁垒是建立在发达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基础上的,随着发达国家高精度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的快速发展,也为纺织品实现高尖端的技术检测提供了便利,为绿色壁垒提供了技术支持。

4、人们的环保、安全和健康意识的空前提高。对商品贸易构成障碍的不仅仅有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在更大程度上,消费者的心理也具有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健康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他们不仅要求产品高质量,更会考虑到众多其他因素,如环保因素、绿色商品、动物福利等。

(二)我国自身存在的不足

1、政府职能的发挥滞后

(1)缺乏绿色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目前,我国绿色壁垒预警系统的基础几乎等于零,因为缺乏系统的技术积累,缺乏预警分析人才。根据WTO技术贸易壁垒协定的规定,各成员技术法规的通报应在之日60天内给予评议,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绿色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更缺少具有绿色壁垒应对经验的专家,因而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纺织标准体系不完善。中国国家标准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但由于中国纺织品国家标准沿用了前苏联的模式,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分类方法不同,并且政府部门对国家标准的推广力度不够。

(3)纺织品检验机构落后。由于我国目前的检验市场并未开放,政府机构设立的多数纺织品检验机构和专业检测中心未被国际市场认可,在我国还缺少独立、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2、企业自身意识和技术落后

(1)生产技术相对滞后,对绿色壁垒认识不够。我国的纺织业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生产流程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现象普遍,产品总体处于中低档水平,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质量差、污染物超标。

(2)环保意识和观念淡薄。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驻中国代表机构――瑞士纺织鉴定有限公司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6月30日,该公司上海办事处共在中国颁发约480张证书,这480张证书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外贸出口企业及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这反映出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对于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和概念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还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篇3

众选手角逐“文化使者”

比赛中,选手们表现精彩纷呈:才艺展示环节,选手们根据各自的专长,以演唱、诗朗诵、情景剧、武术、魔术等形式,表演的惟妙惟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艺;知识问答环节则是一场文化底蕴的考量,其内容涵盖了潮南纺织服装产业状况、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演变史等专业知识以及对潮汕本土特色文化的了解。然而,这并没有难倒选手们,他们姿态从容,对答如流,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惊叹和欢笑,也为他们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经过近2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廖奕凯以无人能及的绝对优势,摘取了本次比赛的冠军,赵瑞和黄友畅分别获得了亚军和季军,陈克铭、吴婷、陈佩珊等选手则分别获得十个单项奖。

据组委会透露,本次选拔赛最后决出的“文化使者”,将作为潮南内衣家居服饰文化的代言人,而充分掌握潮南地方风土人情和潮南内衣家居服的产业发展状况,之是对“文化使者”的最基本要求。

潮南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丽凤,区人大副主任颜思义,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陈运源,区政府副区长郑孟坚,区政协副主席、区妇联主席、2013中国潮南内衣家居服饰文化使者选拔赛组委会主任陈楚卿,区纪委常委连伟雄等领导观看了本次决赛,并为赛事合作企业颁发了荣誉牌匾。

区域品牌齐助威

本次选拔赛是“中国内衣家居服装名城”潮南为擦亮名城金字招牌、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而举行的一项重要赛事,得到了美标、睦隆、芬腾、秋鹿、美之梦、意芬、绮瑞、安之伴、雅慧琳、索拉茜、蓝钻佳人等多家品牌企业和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文胸协会等单位的踊跃参与和有力支持。

作为本次活动的支持方之一,广东睦隆制衣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睦隆)总经理陈少和接受采访时表示,“睦隆”无论从产品还是品牌都深切贯彻着文化的理念,从成立之初就坚持品牌化运作,秉承“豁达、和睦、感恩”的信念,传承中国传统“家”文化,倡导温馨和睦的家环境,以“有爱有家”口号深入人心,与大赛的理念不谋而合。比赛中企业将赛事过程与企业文化、当地人文相整合进行传播,确保将“睦隆”的家文化理念更深入到每一位消费者的心中。

作为广东汕头的优秀企业家,北京绮瑞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以锦同样表示,“比赛中选手通过对个人情感、企业文化、产业核心的理解和把握,深刻认识到家文化对居家服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不断传播开来,将企业乃至行业的内涵与文化更深入到每一位消费者以及同行的心中。”绮瑞品牌对产品以及品牌文化运营方面都非常重视,一直以来不断地坚持品牌打造和品牌宣传,秉承“让心爱的人早点回家”的品牌理念,将居家服的家文化概念发挥得淋淋尽致,倡导亲情、爱情的居家理念和情感,深入切合居家服的温馨情感内涵。支持这次的活动,绮瑞以家的温馨和甜美鼓舞了选手,让赛事的情感和交流更深一级。

为产业发展助力

广东潮南有三个和纺织服装产业紧密相关的国家级名镇,更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中国内衣家居服装名城”,为了擦亮这块独具特色的金字招牌,使潮南区域品牌打得更响、传播得更远,潮南区委、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品牌推进和建设措施,举办这场盛大赛事,就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

据了解,2012年,潮南区聘请

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和中国纺织信息中

心编制潮南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暨纺织环保工业园规划,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签约共建中国潮南纺织产业创新基地,荣获“中国内衣家居服装名城”称号,被评定为“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潮南内衣家居服装节,组织了内衣家居服装订购会和纺织制衣工业展览会,有效加快了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这一切皆源于潮南纺织服装业的兴盛。纺织服装是潮南传统优势产业,占据全区经济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涌现了3个国家级纺织专业名镇和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纺织服装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全国1/3女士内衣和家居服装在这里生产加工。

篇4

当下,这个“绿色”概念已经由最初的理念层面渐渐变为切实可行的一个个具体成果和可以进入采购环节的实用产品。循环经济被高度关注,节能减排仍是关键,高保型性纤维、凉感纤维+再生纤维成为新潮流……

对于产业发展来讲,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和强化技7R创新都是围绕节能减排的具体战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中之重。

针对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实现低碳经济已不是企业的构想,而是理念的“落地”,并且成为新材料研发的一个主流方向。

“排放权即发展权”这句话近来反复被提及。

可以想见,哥本哈根贝拉会议中心的谈判桌上,是怎样一幕“硝烟弥漫”的情景。正因如此,这场讨论气候的国际会议才受到了超乎寻常的重视。

随着近年来“节能环保”这一全球性话题的兴起,纺织品生产也开始逐渐注重材料回收及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从最初的回收棉、回收涤纶纤维,到目前众多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纺织服装行业正一步步探索并实践着“从摇篮到摇篮”的绿色可循环发展模式。

纺织业,增加了“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产品加工、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服装生产以及高档地毯、刺绣、抽纱产品生产”。这将有利于纺织服装业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做精、做强纺织服装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化学纤维制造业,保留了差别化化学纤维及芳纶、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等高新技术化纤生产、增加了利用可再生资源,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等条目,取消了产能已过剩的氨纶生产,将有利于该行业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而品牌方面更是积极响应,知名运动服装品牌李宁近日推出具有再生环保概念的服装,并且制定了明确的回收再生计划――到2010年在全国挑选50家店面实施回收再生计划,2011年将扩大到100家,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篇5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

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和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影响到了金融行业,更是对我国的纺织服装业造成了一定的打击。2007年下半年以来,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我国纺织服装(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累计额为5594.9亿美元。2008年服装类同比增长4.1%、环比下降16.8%,纺织类同比增长16.6%、环比下降1.6%。2009年世界经济呈现出了复苏的迹象,专家学者提出后危机时代概念各国在后危机时期都面临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

虽然如此,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月度同比增长除了3月份和12月份,其他月份全为负增长。09年服装类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15.1%,纺织类同比下降8.4%,环比下降25%。201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我国分别出口纺织服装392.5亿美元和496.5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2%和22%,其中浙江、广东和江苏位居出口前三位。但后危机时期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许多纺织服装企业正在积极思考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寻求转型。例如江苏盛虹集团是一家生产涤纶纤维的企业,它从07年就开始着手提高产品附加值,高附加值产品量从20%增加到了70%。结果至今盛虹集团不仅销售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利润水平依旧和以前一样,维持在11-12%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升值等困难又会使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进一步受阻。作为全国县市中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服装名城江苏常熟共有纺织服装企业3500多家,2008年底因为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等原因,有近2500家企业开工不足,有的停产,有的已经转产。据调查,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平均纯利润率在3%至5%,有的企业甚至远低于3%。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95%以上企业是生产中低端的贴牌产品,与国外厂商的议价能力很弱提价的可能性又几乎为零。如果后危机时期中国迫于外界压力,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过大,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严重的打击。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困境

(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至今,我国纺织品服装遭到的贸易保护案件在不断增多。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反倾销有关的案件共45起,同比增长35%。反倾销案件以产业用纺织品、化纤、家纺等行业为主,涉及产品包括聚酯短纤(长丝)、粘胶纤维、窗帘、帘子布、织带等。2009年有关我国纺织品服装特别保障调查案件数量有7起。2009年欧盟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召回通报213项,同比增长294%;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共召回通报24起,同比增长4%,召回通报的纺织品服装类产品以儿童服装和鞋为主。

据商务部数据,2010年1月至5月,全球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立案11起。涉及主要产品包括西服套装、牛仔布、合成纤维毯等。立案数量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多。2010年1至4月,美国对我国儿童服装类产品召回16起。2010年4月份,欧盟宣布了多起全球召回信息,其中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17起。

从目前情况看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后危机时期将不得不面临相比以往更为严峻的贸易环境。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国际贸易的萎缩,而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的企业,这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贸易保护案件太多,会直接导致企业出口下降。不仅如此,贸易保护主义还会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公正的市场环境。而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刚从金融危机中有所恢复,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有些企业会因为资金短缺的问题,无力应诉。还有不少企业遇到贸易保护主义便绕着走,这样容易助长国外对我国的纺织服装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二)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意味着用外币表示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相对价格上升,纺织服装出口减少。纺织服装本身属于低附加值产品,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得这一利润空间小的行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反之,人民币汇率下降,会使纺织服装出口相应增加。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从2009年1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为0.14618,2010年8月汇率为0.14738,人民币升值幅度为0.82%。

人民币的升值是对纺织服装企业最大的威胁。我国纺织服装企业90%以上都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非常敏感。企业将仍会面临收入的增长,但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利润会进一步受到挤压。据有关研究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如果人民币在一年之内升值幅度达3%,对于一些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就已达到承受上限了。而且升值对行业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只能进行规避而无法克服。

(三)国外市场需求不稳定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产业,金融危机使其外部市场恶化,从而使得纺织服装出口下降。需求可以通过GDP来说明。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09年三季度美国GDP同比下降2.09%,2009年四季度同比增长率为0.74%,2010年一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长率为2.7%,2010年二季度GDP增长2.4%。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欧盟2009年GDP第三季度同比缩减4.3%,第四季度GDP同比降幅为2.3%,2010年一季度欧盟GDP同比增长率缓慢恢复至1.1%。但2010年第二季度,欧元区GDP下降了0.2%。欧盟货币事务委员会预计2010年GDP增幅仅为0.7%,增长疲软而且容易受到干扰。

虽然美国经济正在回暖,市场需求有所好转,但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出口市场欧洲的经济依然不振。受经济环境影响,欧洲服装销售状况趋于恶化,如德国服装行业的销售在2010年3月和4月接近零增长。而且许多企业表明,欧洲市场令人担心,向来出价较高的欧洲客户明显减少。这一迹象为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走势增添不少变数。

(四)原材料价格上扬

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会使纺织服装业利润空间缩小,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纺织服装的出口。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棉价强势上扬,受此影响国内棉价迅速跟进,棉纱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保客户”和“保利润”之间进退两难。氨纶和棉花原材料成本在不断上升,尤其是棉花价格的上涨幅度很大。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数据显示,08年11月份328级棉花价格为10830万/吨,2010年7月份棉花价格为18313万/吨,总体上升幅度达69.1%。而据统计局数据,2010年7月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为99.2,同比下降了0.8%。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纺织服装企业的盈利空间,加之衣着类消费价格的下降,使得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许多纺织服装企业计划涨价,但从目前情形看来这一计划不可行。从今年的广交会情形来看,采购商不但不接受涨价,还企图压价,增加了成交的难度。很多企业认为原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只能靠自己消化,因为货物的价格是早就有了协议的。如果报价太高,会失去以往的老客户。

三、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走出困境应采取的措施

(一)合理选择结算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我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对人民币币值升值很敏感。我国纺织服装类出口绝大多数是以美元结算的。如果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无疑会很好地规避汇率带来的风险。例如2010年6月21日企业向国外出口100万美元货物,当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6.8275,7月1日到达,此时汇率为6.7858。企业将损失4.17万人民币。而如果采用人民币结算,就意味着海外的订货商承担起了人民币汇率的风险。对此,纺织服装类企业须加强自身的议价能力。企业还可选择英镑等与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货币,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带来企业利润的下降。另外,纺织服装企业在早前议价时,可与外商商议好预留报价空间,这样能更好地降低汇率风险。

(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出口竞争能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方面出口的大多是中低档、薄利润的产品,服装出口则以贴牌加工作为生产销售的主要方式,由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形成竞争力,出口效益低微。这类企业通常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不强。如果企业的产品附加值高,少量公司生产这样的产品,其议价能力也增强了,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上涨的风险可转移给外商,遇到的贸易壁垒也会相应减少。上文提到的江苏盛洪打造出来了超细纤维产品,企业自身竞争力增强,需求没有减少,其议价能力也提高了。亚洲金融危机时,依靠提升附加值的宁波太平鸟服饰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太平鸟起步的第二年正赶上亚洲金融危机,正面临着市场急剧萎缩、订单大量流失等问题。而当时的太平鸟设计、生产、销售,从头做到底,一年的销售额不到1000万元。金融危机逼迫太平鸟走上了重点研发自主创新之路,它与中国纺织大学合作,成立了太平鸟时尚女装设计开发中心。2008年太平鸟销售额超越30亿元,到2010年预计突破50亿元。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崛起,在此次金融海啸中依然不受阻的太平鸟,给了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很好的启发。在后危机时期,纺织服装企业应致力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新品种研发,推动产品升级,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竞争优势。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外新兴市场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考虑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国家。但不意味着放弃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几十年来辛苦打拼的欧美市场。企业在2010年应在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可考虑拓展如非洲、中美、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确保外贸出口稳定。这样可以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减少市场过于集中的不利,提高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例如,越美集团在非洲市场建立自己的贸易公司、加工工厂、配套产业链直至工业园区。不仅自主掌握销路、销量,而且成功规避了种种国际贸易壁垒和汇率波动风险。越美集团在当地开办生产型企业,融入了当地社会,很好地规避了当地的进口贸易壁垒。另外,通过境外办厂,还能获得美元贷款,减少企业利润损失。

篇6

1. 新发展要增强对中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自信。

(1)世界第一大纺织服装生产国地位来之不易。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在1980年是10.66%,2000年是22.81%,2014年是55.56%。1980年之后34年中世界纤维加工总量增长5800万吨,中国增长4659万吨。19802000年这20年在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条件下,中国以2倍于世界的平均速度增长,中国增长量是世界增长总量的1/3。20012014年这14年,中国加工量增加3640万吨,世界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纤维加工总量下降了603万吨。中国纤维加工产业是包括棉、毛、麻、丝、化学纤维、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等各种行业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每一个行业的总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纺织机械行业和纤维加工产业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大特色。这14年中国人均GDP从2001年的1020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7485美元,其在国际地位从低收入国家上升到中等国家行列,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非但没有因为国民收入进入世界中上水平而转出和萎缩,反而持续做大,显然,持续进步的因素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比较优势不断提升。

全球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9.85千克/人,2010年是11.41千克/人,2014年是12.34千克/人;中国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10.73千克/人,2010年是30.8千克/人,2014年是36.55千克/人。在中国之外的全球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9.61千克/人,2010年是6.72千克/人,2014年是6.75千克/人,中国人均纤维加工量与世界扣除中国之外的人均纤维加工量之比分别为:2000年是1.12倍,2010年是4.59倍,2014年大约是5.42倍。这既是我国纤维加工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国纤维加工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和发展潜力所在。

(2)作为世界第一大纺织服装出口国的竞争优势明显。200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14.81%,2008年上升到30.28%,2013年继续上升到37.07%。

(3)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顺差对全国国际收支平衡贡献最大。从1981到2014年全国货物贸易累计顺差24945.43亿美元,其中纺织服装累计顺差24810.01亿美元,占全国99.46%。

“六五”期间,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逆差123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顺差171.94亿美元,扣除纺织部分全国则是逆差295亿美元;“七五”期间,全国贸易逆差213.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420.89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634.39亿美元;“八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223.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868.91亿美元,扣除纺织部分全国则是逆差645.41亿美元;“九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1494.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1548.44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53.94亿美元;“十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2125.38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3351.62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1226.24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11171.84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8029.80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顺差3142.04亿美元;“十二五”前四年,全国贸易顺差10266.81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10128.41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后全国顺差只有138.4亿美元,这就是纺织的贡献。

实践证明,中国建成纺织大国的历程始终伴随着产业进步,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中国市场化改革不断地激发产业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一方面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改造,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跨国合作,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生产力不断进步、产业组织方式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这是纺织服装产业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大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根本原因所在。金融危机过后,重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共识,美国以《制造业行动计划》为标志的“再工业化”,欧洲的《未来工厂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规划都提醒我们,一定要珍惜中国工业化已取得的重大成果,要增强自信,站在新的起跑线坚持向纺织强国目标奋斗。

我国第三产业的崛起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到中后期的必然结果,但在新常态下,它的发展和提升同样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要思考在新常态下如何调整三产结构,提高三产劳动生产率;如何在新的产业革命和云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产结构升级。2013年中国三产增加值首次超过二产。但按劳动生产率来比较,三产人均创造增加值(现价)只是二产的82%。2013年按可比价,二产增加值增长7.8%,就业人数同比减少0.31%,劳动生产率提高8.14%;三产按可比价,增加值增长8.3%,就业人数同比增加7.03%,劳动生产率增长1.19%。2013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达2645.30亿美元,而服务贸易却是逆差1185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纺织工业贸易顺差提高了38%,而服务贸易却是逆差扩大5.4倍。

2. 实现新发展,需要加速推动以现代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制造范式为突破口的产业转型升级。

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精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需抓紧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工业基础技术全面升级、前沿技术全面拓展、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云制造系统。

(1)工业基础层面的升级要注重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装备与专用基础件等技术的突破。

化学纤维是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变强最重要的基础材料。目前,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已占世界55.56%,其中化学纤维使用量已占全国纤维加工量的82%。化学纤维生产是中国当代纺织工业技术和资金密集度最高的行业,其生产流程已基本实现CIMS系统,处在大规模连续化生产、高水平检测与自动控制、高质量稳定生产、低耗低排放低成本运行状态。其产业升级的目标是适应对全球化市场快速反应,加速高仿真、高性能、高新功能及高功能复合等差别化新品种以及绿色加工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基于分子结构设计、多种结构调整的分子技术,和对生产过程、工艺质量、设备运行等状态进行在线智能传感检测分析,工艺在线优化与控制,在CIMS系统基础上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平台。

所谓纺织基础工艺升级是指纤维加工产业链上各主要环节的常规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纺前加工、纺纱、织造(梭织、针织等)、印染及后整理、非织造、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服装等工艺技术的升级。这里除印染及后整理是以化学过程为主的流程型工艺外,其他大多是以物理过程为主的离散型工艺。对印染及后整理工艺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的突破点在于为适应市场对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高文化含量、个性化、快速反应以及低成本、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等新要求,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在线检测分析,有效进行自动配送、工艺在线优化、模块化,结合产品设计、过程设计、质量控制、市场营销、投资决策等对企业全过程进行系统集成管理。对印染及后整理之外的离散型工艺的提升目标,是在各独立加工单元建立分散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整个生产过程建立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全面自动化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清晰管控产销流程,提高生产可控性和重组性,使整个生产技术系统更加智能、联网更加紧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设计、研发、不同生产单元间相互感应与信息沟通更快,对市场反应更迅速,使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所谓基础装备与专用基础件技术的提升,是指适应各种纤维材料生产、多种纤维加工工艺的成套主机装备和高性能专用基础件工艺技术的现代化。其突破点是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制造技术,生产出适应各行业建设现代加工体系要求的整套工艺装备和高性能基础件。

(2)向纺织关键性前沿技术拓展。

促进纺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先进工业技术与跨界高新技术结合,发展前沿技术,开发前沿产品。比如高性能纤维高品质、低成本化开发技术、化纤高效柔性化与功能化技术、天然纤维原料纺前处理技术、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高效制备与应用技术、无水或节水印染技术、纳米纤维及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新型高效低耗纺纱与织造技术、服装与家用产业用纺织品高性能高功能产品研发、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化生产、仓储与物流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3)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云制造系统。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结构具有二元影响,一方面促进大型制造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促使微型制造系统和微型工厂得到施展空间带来微型化生产趋势。由于突破前沿制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高投入,只有那些具有多元产品线和足够大的市场份额的大企业,才有可能做到投资研发与制造的协同效应,从而获取高端竞争优势。然而在物联网云制造条件下,也给微型制造和分散化经营带来经济性。这也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在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体系,推广普及科研成果和先进成熟制造技术,积极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提高精准制造和敏捷制造水平,通过物联网系统融入大生产,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实现新发展需要全行业尽快适应云经济时代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加快产业组织方式的转型,构建价值生态系统。

中国与世界同步进入互联网+、云经济时代,这对中国纺织工业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以增强产业创造力、提高附加值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升级进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一个重要的现象启示我们,在相当多的企业正在为经济下行压力踌躇不前的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家、设计师、开发商(他们有些曾经是品牌加盟商)、市场经营者正在悄悄地涌进了这一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在服装纺织品电商日益兴旺的背后,恰恰是云经济形态下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新变化。如辽宁省兴城泳装产业集群的产品,经过中国海关批准正筹备将电商海外仓建在德国。在这一有利形势下,产业协会和有关地方行政部门应当因势利导,促进产业适应云经济时代的产业生产范式的变革,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业生态。

促进在云经济环境下的交易创新、价值创造流程创新、将服务创新嵌入到顾客的使用过程,拓展价值空间。企业要改变传统以“柜台”式组织方式面对顾客的创新机制,转变为以顾客消费过程为核心能够对顾客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的价值生态系统。处于产业弱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间合作,重组价值创造流程,从被动变为主动。

协会要协助地方产业集群促进形成价值生态系统群落。在这些新型价值生态系统群落里,企业不分大小,相互依存,共生共赢,产业边界、地区边界都不重要。比如,在盛泽既有世界最大的长丝面料织造企业,也有众多参与供应链的小微企业,还有全国最大的长丝面料市场,但这些数以千计的企业中质量效益最高的是建立价值生态系统的企业,有些企业去年利润增长达30%。小微企业的强项是专注性研发与小批量生产,市场反应敏捷。很多著名的服装品牌之所以大量采购欧洲和韩国的面料,其主要原因是面料供应商对客户的个性化要求采取专注与细致的全周期服务,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甚至可以共同来开发面料产品。而国内有些面料企业技术水平虽很高,但还是一味青睐大单,忽视小单,甚至得到大单后不惜对小单毁约。总之,目前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产业创新和交易中都还存在无型的“柜台”,把顾客置于价值创造的旁观者的地位。其原因一方面是制造技术和体系不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另一方面是价值创造观念陈旧。

4. 实现新发展,需要在全行业倡导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思维。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创造大国,仅仅靠物质生产技术的突破或者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还是不够的。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体系,更需以人为本。以德国“工业4.0”为例,它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而所谓价值生态系统,也是把顾客体验过程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体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纺织服装业在为人的生活世界提供物质消费资料的同时,也为人提供了精神消费资料。对国内,要满足十三亿人口对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国际市场,要适应世界各民族出自多元文化的个性化选择。人的生活世界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既有时空性、现实性,又指向未来,蕴含着价值和理想。因此也可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价值的和文化的世界。

然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出于发展历史的特殊性,往往更重视或者说更熟悉物质性创造,而不善于或者不重现文化创意和缺乏艺术想象力。不能不说,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或品牌创造力的重要差距。

既然消费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那么生产也必须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生产。从现代知识经济的视角来认识,智慧和创意正是产业创造力的源泉。目前我们许多企业在文化创意方面还处在学习和模仿的阶段。一些文化创意的概念传播很快,但大多停留在概念化阶段。从美学角度来分析,我们这个产业需要树立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造思维,要着重提高对三种美学观的认知:一个是自然美,一个是生活美,一个技术美。

(1)自然美。产品体现自然美是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创造力、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必然前提。自然美的本质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史中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的表现,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历史尺度。自然美已深深地植根于人的情感、美感之中。人的思维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对科学的认知能力,用于探索客观规律创造物质世界,采用的是逻辑思维;一个是对人文的认知能力,用于探索人的精神世界,采用的是形象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纺织品服装的创造正是人的科学思维和文化艺术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怎么观察自然,怎么感悟人们在衣着、环境、消费过程对自然美的内在需求,需要我们深入人的生活世界,再通过设计、研发、制造产品把这种审美体验表达出来。

以色彩为例,对色彩的美感是人类文化从原始到现在的积淀。不同文化人群对色彩美感有不同认知,产生不同的色彩审美心理。纺织品服装色彩的创造如果没有对消费者个性文化体验,没有消费者参与,只是随意向大自然索取或模仿别人的产品,就难以满足对自然美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常常听人说某个色彩不好看。实际色彩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色彩的搭配好坏之分。色彩组合的好坏,叫色彩结构,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色块大小比例构图,如果符合人对色彩环境的审美体验,那么你的产品就会给人带来归属感和满足感。因此,表现自然美既不能简单照搬自然,也不能靠仿制优秀作品,而是靠来自于生活世界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基础上的技术与艺术创造。

(2)生活美。体现生活美是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中的一个核心动力。我们说消费者决定我们的开发方向,消费者的体验决定我们的生产和创造。生活美揭示社会美,美是生活的灵魂,也为生活所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解决温饱阶段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这为生活美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纺织服装行业为人们提供物质的生活的消费品,同时也因此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要,成为生活美的元素。德国美学家席勒说过:美是形式,我们可以关照它,同时美也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也是我们的作为。服饰文明作为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正是透过对形式的寻觅去揭示社会历史的积淀,从而使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当代的时装再也不是专供少数人享受的产品,而是一种审美回归大众条件下的现代生活方式。以体现生活美为核心动力,必然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尽快摆脱以往那种囿于工具理性、漠视情感个体的审美差异,片面追求大规模、低成本、同质化生产和大规模营销的粗犷的生产方式。

要尽快建立起具有时代感、高情感、高技术、高度社会化以及恪守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价值理念。美的生活需要美的创造,生活美既来自于历史的传承,更来自于新的生活创造和实践。

(3)技术美。体现技术美是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一个时代性标志。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技术史,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还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技术作为人类自由的实现方式,成为社会生存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如新型纤维的出现使得对衣着质感、手感、光感、造型美感表达的自由度大大提高,这本身也表现了新技术的美;各种织造技术、提花技术与印染技术的巧妙结合,各种新技术配饰都能创造出新的时尚美。各种“仿生”产品实际上是表达了我们的技术创造力,技术美是对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一种赞誉。技术美要在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创造中充分体现,也就是说创造美感要用一种技术来表达,如人们留恋手工却无法回到手工生产时代,但却可以通过技术模仿手工的视觉感受,而且比纯手工的成本要低不知多少倍。有的企业拥有最好的技术也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却表达不出某种美感,比如精品面料技术含量都很高,但是承载的艺术价值却不高。有的面料企业用最高技术做出的服装却无人问津,就是因为没有产生自然美、生活美和技术美的审美文化价值。大力推动技术升级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价值生态系统,只见技术不见人,只见物质创造力不见精神创造力是不全面的。技术体现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的实现方式,而人的自由的形式就是美。人们崇尚技术进步,以技术美展现时代的风采,并不意味着甘愿将自身沦为技术与工具理性的奴隶,进而丧失对人作为感性个体的尊重。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的内在要求,必然促使我们在无处不在的科技理性形式结构中不断发掘生命的新感性,为生命创造新的存在方式。

最后举个例子。有个中国服装名牌企业与一个意大利面料企业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是中国企业不喜欢中国的面料,而是中国面料生产企业大多采取规模化大批量生产,很难根据服装企业的风格特点量身定制,达到在艺术创意上的共鸣。而这个意大利伙伴企业的设计师经常来中国企业体验需求,他根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季节营销主题,选择了欧洲20世纪初一位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的水彩画名作――《吻》,从中获得灵感并构思出让中国服装企业满意的面料方案。

《吻》是一张用金色调完成的极具工艺特点的装饰画,以装饰性的色彩与画法表现的不是欢快而是爱的伤感与哀愁。画面中相吻的男女身着繁饰的衣衫拥抱在一起,产生了难以分离之感,装饰性色彩与画法呈现出东方的线条与重彩的美感。意大利面料设计师从这张画获取灵感,构思了这个中国女装品牌新一季面料的材质和设计图案,得到中国服装企业的青睐。

篇7

半年报“成绩单”陆续公布

至7月中旬,纺织行业上市公司2011年半年报已经开陆续批露,纺织板块上市公司半年报正相当于公司一年发展的“中考成绩”,这份成绩单受行业运营状态及经济环境影响而来,同时又反过来表现出上半年纺织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

纺织服装板块上市公司在2011年上半年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纺织服装板块下跌4.9%,略微跑赢大盘,位列24个行业中第九。其中纺织板块还创出了0.76%的正收益,而服装板块表现较为逊色,上半年下跌9.02%,表现弱于大盘走势。

从半年报的情况来看,纺织行业上半年仍保持平稳发展,特别是出口的复苏。6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228.98亿美元,较5月份环比增长12.58%,创单月出口历史新高。受下游需求确定性增长带动,不少企业盈利增速都达到了预期。据光大证券调研数据显示,七匹狼5月份销售数据不甚乐观,但在7月12日公司的公告依然将上半年盈利预测从同比增长15%~30%上调到同比增长35%-45%。由此可以证明上半年服装类企业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同时处于成长期的家纺类企业如上所述业绩增长也符合预期或超预期,上半年品牌类企业整体发展状况较为良好。

从整个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国际棉价的大幅波动并未对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伤筋动骨,反而是国际出口环境有所改善,国内消费市场增长迅速,特别是益于消费升级的品牌服装类上市公司,业绩领跑整个板块。机构一致看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未来业绩,但普遍认为板块分化的态势将更加明显,龙头股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加强。

原料与出口起伏不定

作为影响行业的关键性因素,今年上半年棉价的波动幅度较大。从3月份开始,棉花价格持续下跌。中国棉花价格328指数在3月达到峰值31241元/吨,随后一路下滑,6月已经下跌至24508元/吨,较年内高点已经跌去22%。这次下跌导致行业内原料价格重心下移,上游制造企业的毛利率也随之降低。

国金证券认为,在棉花价格企稳之前,整个纺织服装行业难以恢复正常,考虑到10月新棉上市、产业链运行和国家政策,国金证券认为未来棉花价格在2万元左右波动的可能性较大。

另一方面,原料价格的下跌也对纺织服装的零售企业经营情况形成了一定利好。随着成本压力的减轻,相关企业的毛利率稳定提高,同时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容升级,推动了零售企业销量的快速增长。梦洁家纺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增长58.24%,另外在半年报预披中,梦洁家纺预计1~6月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30%到50%,冲击全年营业收入目标12亿元的可能性增大。

从整个纺织服装板块来看,棉价回落仍是利大于弊。数据显示大部分家纺、服装上市公司一季报超预期,板块内多数公司中报预飘红。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当棉花价格稳定后,销量增速能否继续提高仍是疑问。

对行业来说与原料价格同样重要的出口因素方面,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401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4%。其中出口7123.8亿美元,增长25.5%。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平稳增长,其中服装512.9亿美元,增长23.1%;纺织品375.5亿美元,增长31.5%;鞋类151.3亿美元,增长21.7%。

中投证券发表的报告指出,出口额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环境下,国内出口企业纷纷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由于出口产品价格每月环比均在不断提高,因此出口产品同比价格提高的幅度较大,导致出口金额的大幅度提高。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认为,劳动力成本和人民币汇率等因素逐步趋于缓和,纺织行业的出口环境正在逐步好转。

另外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延续了高增长态势,特别是纺织品出口增速继续高于服装出口。表现在二级市场上,主营纺织品的上市公司领跑整个板块。例如外销占主营业务收入37.20%的美欣达,股价从年初的11.26元,一路最高冲至29.50元,表现强势。

个股分化区别关注

上半年虽然由于货币政策从紧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纺织服装板块股票价格走势低迷,但因国民整体收入的提高带动消费升级的原因,龙头品牌家纺及服饰企业的增长性确定性较强,在整体经济形势趋好以及大盘走强的情况之下,仍将有一波上涨行情,7月份个股业绩预告后的股价走势就能够说明问题。

在上半年大盘剧烈波动的格局下,纺织服装行业市场表现分化明显:由于前期积累了较大涨幅,以及原材料价格急涨急跌,纺织和化纤板块表现较差:而服装、家纺板块则基本消化了成本压力和终端提价困难的影响,表现相对突出。

在目前已经批露的纺织上市企业半年报中,家纺类企业富安娜上调了盈利预测,原业绩预告中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加30%~50%上调为同比增加70%~90%,主要原因是家纺行业增长情况符合预期,公司销售情况较为理想;公司准确预测原材料价格走势,适当增加了原材料备货量,有效控制了成本,导致毛利率同比有所上升,自7月份以来上涨接近20%。此外七匹狼也上调盈利预测,由原来的净利润同比增加15%~30%上调为同比增加35%~45%,7月份以来股价上涨近20%。

而由于纺织服装行业内部分化加剧,使拥有一体化产业链和高效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上市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特别是纺织类龙头以及服装类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备受机构推崇。如梦洁家纺股价重心从年初的35元到现在的41元附近,备受资金追捧。在二级市场上备受关注的美邦服饰,是服装板块的典型代表。一季报显示,美邦服饰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0297.90万元,同比增长1222.70%。同美邦服饰类似的还有森马服饰,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了30.24%和27.83%。

国都证券行业研究员李韵认为,以美特斯邦威为代表的休闲服饰类上市公司,行业成长空间较大,受众群体广泛,可预期市场扩容明显。另外,如美特斯邦威这样的休闲服饰还备受基金看好,在一季度末十大流通股东中,华夏旗下两只基金合计持有722.11万股。

户外服装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成熟期,在国内尚处于引进培育期,作为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主营业务是户外服装的厂家探路者,在刚刚结束的2012春夏产品订货会上订单金额较去年同

期增长约66%,而且公司85%以上销售收入由每年两次的新品订货会的订单决定,未来成长性确定,建议长线关注。

与服装、家纺板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纺织化纤板块业绩压力加大。主营服装辅料、梭织针织面料的金飞达,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14.31%,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大幅下挫了78.08%。富安娜上调业绩预测是由于销售状况较为理想以及毛利率提升因素,而华茂股份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加450%-500%,很大一部分利润来源于主营业务外的股权投资收益,这样的利润增长能否持续还需进一步了解和验证。长期来看,机构仍然看好家纺及品牌服饰类成长性较为确定的企业。

上市之路仍坎坷

2011年上半年,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共否定或取消了珠海威丝曼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利步瑞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三家纺织行业企业的IPO审核,这占纺织服装行业上会公司的半数。而另三家过会的纺织服装公司分别是浙江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鹿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募集资金分别达20.5617亿元、16.4734亿元、2.671亿元。

从上会未通过原因来看,监管部门对于上市企业的持续赢利能力较为看重,申请创业板上市则更关注成长性。纺织服装企业IPO被否,除了持续赢利能力不足和成长性不确定之外,还有对税收优惠及补贴过度依赖,以及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等问题。

以未通过IPO审核的利步瑞为例,公司在报告期内向日本出口占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19.38%、44.94%和64.35%,对日本市场的依赖性逐年增强。随着地震对日本经济长期负面影Ⅱ向的逐步显现,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或将发生重大变化,对其持续赢利能力会构成不利影响,这成为利步瑞IPO被否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上市动机来看,纺织服装企业募投项目多集中在扩大产能和营销网络建设。此前希努尔在招股说明书中指出,公司将以募集资金5.4亿元投资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建设旗舰店和直营店46家。预计2011年将按募投计划完成剩下的37家直营店建设。美特斯邦威服饰上市募集资金的85%用于店铺渠道终端的开设,15%用于投资IT平台构建B2C网络渠道。而凯撒股份的募投资金将用于新增的23个自营营销网络点,其外延式扩张也将以自购自营店为主。从上市后股价走势来看,受新股发行“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比例)的影响,上市的纺织服装股票首日破发较为普遍。例如次新股搜于特、嘉欣丝绸、联发股份等上市首日时均处于破发状态。

另外,从上市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企业终端渠道扩张较快,营销网络扩大,但同时也伴随着新店开设费用增长、单店效益降低,业内对于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募投资金是否“物尽其用”产生疑问。华夏证券行业分析师卢扬曾表示过,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应结合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条件,决定投资方向和具体项目。

行业经济下半年展望

综观整个纺织服装板块,今年上半年板块下跌4.9%,略微跑赢大盘,位列24个行业中第九,表现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由于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一季度纺织类上市公司收入增长明显,但毛利率并未明显提升。服装类上市公司销量并未随着终端增长而明显上升,其中,休闲服装类上市公司如何将终端渠道数量增加转化为营业收入增长,将是下半年企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依靠毛利率提升来带动业绩增长的男装和家纺公司,业绩则超出了市场预期。

下半年,纺织服装板块需要关注经济减速、CPI下行对消费的影响,随着大盘的持续疲软,板块的低估值构筑了良好的安全边际,多家券商发表报告给予板块“推荐”及“中性”评级。但是在具体策略上,业内更看好“短小精悍”的上市公司,即所属行业较新、公司规模较小并且高成长性的公司。

此外,虽然上半年板块走势整体跑赢大盘,但纺织服装上市公司面临原料、能源、资金、汇率等宏观调控压力,行业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棉价波动一直影响上市公司的成本控制效果。在能源方面,随着国家加强环保、降低能耗等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加上夏季来临拉闸限电等临时措施,令上市公司的生产效率打了折扣。

资金方面,央行决定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今年来第六次上调准备金率。按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76.73万亿元计算,本次上调存准率将直接冻资3836.5亿元。调控带来的“钱荒”势必影响银行的放贷规模,也考验着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资金链。借贷成本的上升给上市公司特别是纺织类上市公司带来加大的业绩压力。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不断压低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利润,使得国内企业在与东南亚等纺织服装出口大国的竞争中面临更大压力。

除上述因素,更直接的利空因素就是出口退税下调传闻。随着7月出口退税节点的到来,业内传言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将从16%下调至11%,这令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持续承压。特别是板块内的中小企业,利润将大幅缩水,业绩风险上升。尽管这一传闻尚未得到验证,但在二级市场上却是纺织服装个股头上始终高悬的一把隐形铡刀。

从行业内各家企业的反应来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各种传闻的“另一只靴子”效应实际上比两只靴子都已落地反而更加成为不安的利空因素。

对下半年经济政策变化的预测方面,光大证券的观点认为,通过对宏观经济的研究,今年7月的第三次加息已经打破了央行两个月一加息的频率,证明紧缩政策可能在下半年放缓。6月份CPI虽然超出大部分机构的预期,但是6月CPI见顶也是分析师们的普遍观点,加上总理要防止政策滞后性的讲话,预测通胀在第三季度将有所缓和,各种紧缩性的政策在下半年将不会有上半年的力度与频率。货币供应量的充足将使消费增长,下半年业绩成长确定的纺织服装个股将有不错的投资机会。

篇8

那么,绿色贸易壁垒究竟会对江苏省纺织服装业的出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个大背景下,江苏省纺织服装业又将如何面对国际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本文所探讨的基于绿色贸易壁垒下的江苏省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问题是当前江苏省在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解决好这个课题不仅对如何发展江苏省纺织服装业而言十分重要,对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后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江苏省纺织服装业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绿色贸易壁垒是在WTO降低和消除了关税和配额等贸易壁垒手段后,新兴起的一种贸易保护形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本文从江苏省纺织服装业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和绿色贸易壁垒对江苏省纺织服装业出口影响的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对江苏省纺织服装业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进行研究。

(一)纺织服装业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

过去,江苏省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障碍来自于配额等贸易壁垒以及成本、档次、品牌的竞争。但是,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风起云涌,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纺织品服装的相关立法层出不穷,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实际上,自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绿色贸易壁垒已逐渐成为制约江苏省纺织服装业出口的重大障碍。

1.受限集中在主要的目标市场国

2006年江苏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前五位的仍然是日本、美国、欧盟、东盟和韩国,出口份额基本与2005年持平。江苏省对以日本、东欧和韩国等原非设限国家为主要市场的企业产销比较平稳,对欧盟出口增幅明显放缓,对美出口首次出现下降[4]。配额取消后,2006年1月份江苏省对东盟和韩国出口大幅增长,其中对东盟出口0.95亿美元,增幅达89.2%;对韩国出口0.63亿美元,同比增长59.4%,扭转了2005年以来对韩出口持续下降的局面;对欧盟出口2.6亿美元,同比仅增长2.8%,较去年同期增幅回落36.4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2.4亿美元,首次出现下跌现象,跌幅达13%[5]。

上述状况的出现,直接原因在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制订各种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建立起一道道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保护本国服装市场竞争力的“绿色贸易壁垒”。其主要特征表现如下:有关绿色服装环保要求的法规严明,项目众多,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和健康为前提,通过制订各种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环境安全,使得绿色壁垒成为服装贸易中新的保护网,对出口的服装产品提出种种近乎苛刻的条件,造成江苏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频频受阻。

2.受限的产品种类比较集中

江苏省受到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产品主要包括:[6]

(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其中主要是棉纱线和棉机织物);

(2)服装及衣着附件(其中主要是织物制服装、非针织或钩编织物制服装、针织或钩编的服装)。

3.受限的内容涉及面广

江苏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受限内容涉及到了环保法规、环境标准和合格评定各个方面,主要是:[7]

(1)纺织品甲醛含量超标;

(2)织物和面料中使用了偶氮染料;

(3)纺织品上砷、铬、铜、铅、汞、镍残留量超标;

(4)纺织品的标志或标签不符合进口国的法律规定;

(5)纺织品包装不符合环保和绿色包装要求;

(6)生产厂商没有取得1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7)生产厂商没有取得1SO14000环境系列认证(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已作此项要求);

(8)纺织品上没有环境标志认证;

(9)出口美国的纺织品没有FTC标志认证(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标志认证);

(10)出口美国的纺织品没有CPSC标志认证(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标志认证)。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江苏省纺织服装业出口影响的作用机制

1.市场准入机制

1993年7月,德国颁布了第一个禁止在纺织品上使用20种偶氮染料等致癌化学品的法律。从1998年4月1日起在德国境内禁止出售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含违禁物质染料的纺织品。作为江苏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欧盟的重要出口国,德国这一法案公布后,虽然没有如期执行,却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掀起了“偶氮”恐慌症。一时间,国外进口商,包括欧美及日本市场,在订单中纷纷要求纺织品中不含禁用偶氮染料。省内有些厂商因措手不及,或遭受退货,或被迫取消订单,由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出口成本机制

一般来说,江苏省出口纺织品服装在国外普遍处于中、低档水平,产品价格实惠、低廉是最大亮点和吸引外国客户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纺织品服装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发展,是为了达到他们所设定的门槛,所以纺织品服装出口必须付出更大的出口代价,从而导致出口成本上升,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使用昂贵的进口染料代替国产染料从而导致染料成本上升。第二,新检验标准的实行导致检测成本上升。第三,“生态标签”的实行导致认证成本上升。

二、江苏省纺织服装业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从目前情况看,绿色贸易壁垒对江苏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影响程度已超过了反倾销案件的影响,成为入世后影响江苏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一个最大问题。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一)外部原因分析

1.世界经济不景气

2004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为5.3%,2005年为4.9%,2007年为3.6%,而同期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均超过9%;[8]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压力,迫不及待地实施起贸易自由化的双重标准,向中国挥舞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捧。在关税壁垒失灵的情况下,他们更多地使用反倾销和绿色贸易壁垒。而绿色贸易壁垒因其技术性强、隐蔽性高,往往成为发达国家的“常规武器”。一些国家的夕阳产业和重点产业需要保护,这是少数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进行贸易保护的动因。

2.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市场的需要

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较高,中低档纺织品的竞争能力低于发展中国家。据统计,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纺织品的劳动力成本,在20世纪90年代约为中国的40~50倍,而同期的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约为中国的13~15倍,近两年,美国、日本和欧盟纺织品的劳动成本约为我国的20~25倍,而劳动生产率约为中国的8~9倍。[9]高成本的产品竞争力势必弱,所占本国国内市场份额就会受到国外同类低成本产品的冲击。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也是一种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

3.发达国家消费者安全和健康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的加强

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安全健康意识空前加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越来越关心产品对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健康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他们不仅要求产品高质量,更会考虑到众多其他因素,如环保因素、绿色商品、动物福利等,而绿色贸易壁垒迎合了当前的绿色消费潮流。

(二)内在原因分析

1.缺乏绿色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更缺少具有绿色壁垒应对经验的专家,因而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只能“人云亦云”,紧紧跟随,但始终落后。因此,我们要下决心建立应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主要承担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通报以及向企业传递有关信息,特别要发挥驻外经商机构、经贸研究机构的优势,研究主要贸易对象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时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打破壁垒扩大出口。

2.生产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技术创新能力弱

2006年,江苏省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95.17亿元,仅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4.63%。1999-2006年间,江苏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业的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都在6%以下,低于江苏省工业新产品比值的平均水平。江苏省纺织服装业在研究与试验方面投入的经费很少,科研强度很低,这是造成江苏省纺织服装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有关权威部门调查表明,企业在实现创新活动的方式中,自主开发比例占48.9%,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占35.5%,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占21.2%,国内引进为20.1%,国外引进为16.8%[10]。

由此可见,国内企业的创新活动接近一半是在本企业内部完成,缺少横向和纵向交流,创新活动的空间不大。综上所述,江苏省纺织服装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没有形成。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缺乏独创性,企业间产品趋同性很强。不少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开发部门和设计师,只能简单模仿、复制国外的产品,致使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扩张状态。此外,江苏省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各生产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使得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现阶段江苏省部分企业的发展仍然以牺牲环境质量、重数量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3.纺织服装行业的污染较为严重

纺织服装行业是污染相对较高的行业,其主要环境污染包括废水、废气、废渣、扬尘和噪声。就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来说,纺织废水的污染较为严重,其排放总量在国内各类工业废水排放量中居第四位,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污染源。天然纤维的生产中也存在大量的污染,例如,天然纤维棉花在生长过程中,为了防治病虫害和提高产量,须施用一定量的农药和化肥。但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不但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如污染水体、土地贫瘠等,且其残留物还可能会存在于棉花纤维中,也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各种纤维在经过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和整理等生产工艺,最终在成为纺织品和服装过程中也会残留一定量污染物。尤其是一些印染助剂和染料中间体在纺织品和服装上的残留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比如可能产生致癌芳香胺的某些偶氮染料。此外,在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加工过程中,还存在甲醛五氯苯酚以及一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竞争力。

4.缺乏必需的检验检测手段和设施

出口企业在将出口产品输往国外前,按国外的绿色标准进行检测检验是化解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检测检验的渠道有两种:一种是企业自行购买检测设备,但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检测设备的投入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一般的企业根本无法承受。第二种是政府设置专门的质量检测机构。由于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多种多样,发达国家还不断推出新的措施,以及政府检测机构自身条件和资金的有限性,对一些有特殊检疫要求的产品还无法实施检疫。可见,这两种检测渠道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而加大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难度。

三、江苏省纺织服装业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毋庸置疑,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对江苏省发展繁荣纺织服装行业、扩大纺织品服装出口设置了障碍。要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应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政府和企业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宏观层面———政府的政策选择

1.做好绿色信息的收集,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是动态的,并且经常会不公开或半公开地变更,令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很难适应。而且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收集国外服装新标准、新规定很不容易,特别是涉及环境保护、生命安全的项目更是少之又少,而出口企业一旦碰到这些方面的壁垒,出现一丁点的问题,就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损失。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发挥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积极收集国外有关环境壁垒措施和绿色信息(包括消费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科技信息、法规信息、组织信息等),建立环境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

另外,政府还应尽快协调建立一个有效的、从国家到地方的绿色壁垒预警系统,这是涉及到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因为国际标准化机构和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对其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即使有多年的贸易经验,有时也很难通晓进口国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如果企业信息不通,未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动态,不能按照已经变化了的法规和标准要求生产产品,在出口时将会遭遇壁垒。因此,政府要从保障产业安全的角度,建立有效的纺织服装业应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系统。依靠有效的预警机制,我们就会有效地减少或避免贸易损失,抓住有利时机,抢占市场,扩大份额。

2.制定和完善纺织生态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制度接轨

要发展和扩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必须实施生态纺织品认证制度。实施生态纺织品认证制度,需要制定和完善我国的纺织品生态标准及相关法规。我国于2001年先后了《纺织品通用安全技术要求》、《生态纺织品通用及特殊技术要求》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起草的HJBZ30-2000《生态纺织品》等几项纺织品生态标准,这表明了我国对生态纺织品的重视程度。自2006年3月23日召开了全国标准化会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一直在加快包括纺织品服装安全在内的10个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虽然如此,我国的各项标准仍与国际相关的最新法规存在一定差距,如染色牢度、异味、耐水色牢度、耐汗色牢度等指标与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生态纺织标准0eko-TexStandard100所规定的指标相比都偏低;[11]此外,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检测技术的标准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参照0eko-TexStandard100制定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绿色纺织品强制性标准,并要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及时调整,使之成为国际认可的纺织品生态标准。

3.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

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整体规模较小,自身没有足够能力完成有关绿色生产项目方面的投资。若想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提高其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另一方面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最后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如果纺织服装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有了优惠保障,在绿色产业上的投入就会相应增加,这一政策将是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成功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保障。

4.积极推进纺织服装环保产业的发展,将环保纳入外贸发展战略

环保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为其产品冲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提供硬件上的支持。此外,环保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能够带动、引导许多前向、后向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具潜力。江苏省已将环保产业确为新兴经济增长点,初步辅以税收、信贷等宏观政策的扶持,而发展环保产业冲破绿色贸易壁垒中的潜在优势亦不容忽略。政府应强化环保执法,对外贸活动中有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格惩处;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从而使江苏省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从而最终实现盈利的目的。

(二)微观层面———企业的相应对策

1.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已经成为21世纪营销的主题。随着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以及各国环保立法的加强,企业必须积极地开展绿色营销。面对绿色营销,企业首先应树立绿色意识,充分认识到“绿色”对于其经营活动带来的压力和影响,从而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向“绿色”靠拢,制定绿色价格,创立绿色品牌,最终把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与企业的利益和环保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绿色营销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盈利的目的。而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更应该趁此时机大力推行绿色营销理念,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始终贯彻“绿色理念”,从而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

2.积极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2]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1996年制定的一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它是当前最具权威、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环保标准之一,并被许多发达国家采用。ISO14000标准的实施已成为最大的“绿色壁垒”,企业必须获得IS014000的认证,才能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江苏省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首先要充分认识到ISO14000认证的重要性,结合自身情况早日确定相应的对策,在环保方面早做准备,逐步实施IS014000管理,只有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是合格产品,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在积极向IS014000接轨的基础上,在纺织服装经营企业中应扩大关于绿色产品、绿色营销、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等概念的宣传,提高企业绿色意识,使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消除、减少产品与服务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鼓励中小企业自觉向ISO14000和国际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靠拢,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

3.积极研发绿色纺织品和生态服装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广泛存在,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大的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深加工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比重日益增大。对此,纺织服装企业应调整产品开发战略,大力开发环保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的增长点。近代纺织品广泛采用人工合成染料的化学品进行印染加工,产品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但这些染料和化学品却有碍健康,而绿色纺织品是指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小、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并有利于资源节约与保护,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纺织品。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发上市的绿色纺织品具有防臭、抗菌、消炎、抗紫外线、抗辐射、抗冻疮、止痒、阻热、增湿等多种功能。生态服装是指服装选择的原料必须是品质受控制的以“综合方式”生产养殖的天然动植物材料,如棉、麻、丝之类。这些服装不仅从款式和花色设计上体现环保意识,而且从面料到纽扣、拉链、别针等附件均采用无污染的天然原料,从原料培植到生产工艺也完全从环保角度出发,避免使用化学印染原料和树脂等破坏环境的物质。[13]据行家分析,未来几年内,绿色纺织品和生态服装将大行其道。

篇9

先进企业的实践是话语权的最好诠释

本次大会表彰了32家获得产品开发贡献奖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实践,很好地诠释了纺织服装企业在构建时尚话语权中的主体地位。

这32家企业,有纺纱织造企业(天虹投资有限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昊龙集团有限公司等)、面料企业(向兴纺织科研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科纺纺织有限公司等)、麻纺企业(湖南华生洞庭麻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圆宝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化纤企业(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方圆化纤有限公司等)、印染企业(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三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家纺企业(湖南梦洁家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堂皇集团有限公司等)、汽车内饰企业(戚海鸿祥汽车内饰有限公司);服装企业(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海澜集团有限公司等)。

它们积极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并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取得“话语权”做出了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这32家企业涵盖了纺织服装行业上中下游各个领域,表明取得国际话语权,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全过程、全方位,需要行业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努力。

取得“时尚话语权”在于两个挖掘――硬实力与软实力

纺织工业不仅生产物质产品,也生产某种生活方式,因此不仅是物质的转化过程,也是生活方式的创新过程,这就需要两个方面即硬实力与软实力都要深入挖掘与创新。硬实力、软实力,最后都是靠我们的产品来体现的。杜会长指出,如果中国的产品国际的竞争力仅仅是一般的质量和价格,那是不够的。因此,我们研究产品的时候,现在的概念就不是单纯从技术层面评价了,而是从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文化层面。

目前,我们在技术上融入全世界很快,但文化上吸收全世界的营养却远远不足,也就是软实力营养不足,而且消化能力也不强。不消化,就是扒来的,只有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现在高附加值的产品许多都需要进口,比如我们高价进口的意大利蕾丝,有的是用最老的工艺制造的,而非现代工艺或者手工制作。其实手工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键在于我们的企业不太重视文化创造力。这种文化是一种生产关系的体现,受经济条件的影响,也受民族传统地域的影响。

在产品创新方面,杜会长指出:“需把产品作为一个商品来创新,商品不光是物,还是种关系。”所以产品创新必然和时代联系在一起,我们要转变粗放发展方式,改变那种以投资、扩大规模为主的发展模式,把它转变成以创新为驱动力,通过不断地创新来增加产品附加值。此外,我们在研究产品创新的时候,还要看到围绕产品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上层建筑环境的反作用。包括我们推动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次表彰的企业中,不仅有上中下游的区分,也有的企业本身就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比如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济宁如意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江渡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它们不仅在纤维、面料等上游、中游领域中创出了品牌价值,而且以此为基础,创造了最终产品的时尚价值。

这些企业凭借先进技术,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它们在文化领域的开拓创新和挖掘,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争取时尚话语起了表率和带头作用。

篇10

【关键词】福绵服装产业集群 SWOT矩阵 战略

一、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大政策背景为中西部服装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契机。首先是国家的投资政策开始向中西部倾斜,纺织服装业虽然不是主要扶持行业,但一样受益。如中西部地区的土地优惠转让政策,将吸引更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从而带动中西部服装行业的发展。

2、加入WTO以后,服装出口的市场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更有利于扩大中国服装的出口。“入世”之后,通过多边谈判,中国的服装出口获得了若干优惠待遇。例如,WTO经济研究部报告称,纺织品服装配额全部取消后,中国占美国服装和纺织品的市场份额估计将分别从16%上升到50%、从4.11%上升到18%;占欧盟市场服装和纺织品市场份额将分别从18%上升到29%、从10%上升到12%。虽然紧接着美国、欧盟等国家对我国的服装出口有了新的限制,但中国服装产业的出口能力仍得到了快速增长,产品的竞争力也在增强。且从2008年初开始,欧美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不再设配额限制。

3、随着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我国经济将迎来快速发展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带动服装的需求。在《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有这样的关键词――“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把这一概念阐释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是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从中可以看出纺织服装产业“西移”的必然趋势,这就为发展中西部服装产业带来了契机。玉林的地理条件更有助于其承接东部和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

4、发展服装业在中西部已提上议事日程。随着国家对纺织服装业“西移”的高度重视,中西部的地方政府对纺织服装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例如,2006年石家庄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的意见》,其中包括纺织服装基地;同期,四川南充市50多家丝纺企业代表汇聚南充市委,共同探讨如何加快南充丝纺服装产业发展。这几年,玉林市政府也开始关注福绵服装产业集群,不但通过减免税收来鼓励福绵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努力改善福绵的投资软硬环境、开发服装工业区等,以吸引更多的商家来福绵投资办厂。

5、中国成为世界加工中心。中国服装的加工水平较高,劳动力成本低,是国外制造行业转移的首选市场。由于服装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发达国家输出服装加工业的速度在加快。这些年,一些国家服装经销商及服装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不同形式,加速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主打中国市场,部分产品销往海外。

二、 威胁分析(Threat)

1、整体竞争力弱。加入WTO以后,国际上的大量品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国内服装中小企业面临严峻考验。我国在中低档服装加工生产领域有一定的优势,而国际服装市场领域的竞争是最激烈的。我国服装业内企业普遍“散、小、弱”,以加工型为主,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目前,各国服装业的竞争焦点已经从单纯劳动力成本比较转向拥有原创性服装品牌的较量。福绵服装企业现在正处于“散、小、弱”、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局面,品牌竞争力弱。

2、反倾销、绿色堡垒困扰着中国的出口服装市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ATC协议的执行,纺织品配额不再成为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但是欧美等主要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以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为代表的绿色壁垒来阻碍我国服装出口。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份报告显示,近两年我国共有近150亿美元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因绿色壁垒而受阻。因此,环保问题是我国服装出口尤其是中小企业服装出口的新难题。

3、越南、柬埔寨、土耳其等国家对出口加工市场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近年来,一些国家以低廉的价格与中国抢占国际服装市场的份额,增长速度惊人。以越南为例,其出口服装的质量和价格与中国产品不相上下,极具竞争力,出口递增速度超过30%。福绵服装的出口市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一直以来倚靠的就是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现在因为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竞争,对福绵中低档服装的出口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威胁。

三、优势分析(Strength)

1、加工制造能力强。从企业个体来看,福绵区服装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实力弱,不具备竞争力。但是,福绵的服装企业形成了较明显的分工系统。集群中的企业围绕服装生产,共同完成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过程。这种专业化分工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在纵向关系上,形成了以服装生产加工为主体的原料加工――服装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的分工协作关系;从横向关系上,形成了以服装生产企业为龙头,辅料生产、商标印刷、服装漂染水洗、运输服务相关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由于有这种分工与合作关系,福绵整体加工能力较强,能快速顺应市场变化。福绵服装企业创造了从签约到组织生产直至交货只需4天时间的“福绵速度”,打造了生产国内最便宜裤类产品的“福绵制造实力”。

2、地理优势明显。福绵区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较好,货物运抵广东各市所需时间较短(见表1)。与广东的大部分地区一样,玉林使用粤语为主要交流语言,可以说在文化上与广东是同根同源的区域,都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从而使福绵有着承接广东服装业转移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3、较好的资本优势。从金融资本看,福绵服装产业集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拥有较雄厚的资本实力。据估算,目前民间资本已达10亿多元,而在利益的驱使和政府的推动下,当地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也不断向福绵服装产业集中;而且福绵的小企业与银行之间有着较好的信任关系,小企业发展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以上这些都为福绵服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4、人力资源。福绵服装产业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工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大多是本区域内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随着福绵服装产业知名度的提高和辐射范围的扩大,许多原来在广东打工的工人纷纷回流,广西各县和贵州、云南、湖南、江西等省的工人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工人是福绵服装产业发展所拥有的巨大人力资源,也是福绵服装业发展所拥有的优势因子。

5、社会资源。在福绵,服装企业大多是一些家族企业,业主大多是本地人,经营者之间有着较高的人脉信任关系,这种区域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默示性知识的传递与交流,进而加强区域内企业的创新潜力;这种知识的溢出效应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是企业获取资源的社会资本。

6、服装品牌已形成一定基础,开始产生集聚效应。福绵服装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形成了一个集生产休闲裤、牛仔裤、童装等品类的服装产业集群,其中休闲裤及牛仔裤已形成一定规模,拥有帝皇、彬辉圣、智利来等代表品牌,具备加速发展的基础,为发展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奠定了基础。

四、劣势分析(Weakness)

1、强势品牌不足。福绵服装企业的市场覆盖率较高,有“世界裤子之都”之称,但是强势品牌少。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福绵服装1998年以后才因为地方政府的重视、扶持而开始产业化发展,品牌发展起步较晚;另一方面是福绵企业“小富见安”,满足于贴牌加工,风险小、赚钱稳定。企业主小农意识较严重,市场创新意识薄弱。

2、物流建设滞后,采购成本高。福绵没有上规模的面辅料交易市场及生产厂家,产量较大的服装企业要到广东南海等地采购面辅料及配件,这加大了服装制作成本,延长了生产周期。而且福绵没有专门的服装销售市场,就近的销售渠道主要是玉林市的工业品市场,而这一市场也未上规模,不能形成区域影响。故福绵服装的销售主要是通过广州沙河服装市场完成,这增加了福绵服装的销售成本。

3、人才缺乏,机制僵化。首先是服装设计人才少,福绵服装产品以仿制为主,企业不注重自主创新,主要靠打价格战生存,现有的设计人员比例很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其次是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缺乏,现有福绵服装业的多数企业管理者主要是个体业主,多从最初的小作坊车工、版工一步步做上来的,他们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观念、理念、思维、市场意识等往往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人才偏少。

4、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从福绵服装企业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占多数,竞争能力十分有限,主要是靠抄版、零散批售为主。而且福绵服装的业主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小农意识强,企业间尚未真正形成诚信,主要用价格竞争的办法取得市场,已经出现严重的“酸柠檬市场”的迹象。这是摆在福绵集群区众多服装厂家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五、发展战略的可行方案分析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用表格形式对福绵的相关环境分析进行了归纳,并根据不同组合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具体SWOT矩阵的战略选择如表2所示。

由SWOT矩阵分析可见,玉林福绵服装产业集群面临“东风西渐”的大好时机,出口市场在加入了“东盟”后,前景更加广阔。但同时也存在强势品牌不足、企业整体规模小、整体竞争力差等劣势。要充分发挥福绵服装产业集群加工制造能力强、地理优势和资本优势等长处,必须实施特色品牌战略,提高集群地的核心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行业优势,发挥服装业带动力强的特点,发展相关产业。同时玉林市政府也应该出台更多的扶持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如流通市场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等。

(注:本文系广西工学院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合同编号为院科社0704212。)

【参考文献】

[1] 庄晋才、程李梅:区域要素整合与小企业的创新发展[J].中国产业集群(第2缉),2005(8).

[2]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