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市场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服装市场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From January to March in 2010, the circulation branch of China Textile and Apparel Council has surveyed on e-commerce application to more than 200 textile and garment specialized markets. According to this survey data,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problems showed in developing process of textile and garment specialized market, and threw out some suggestions.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拥有占地面积 1 万m2以上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近 700 家,市场经营总面积超过 9 000 万m2,市场店铺总数 100 多万个,经营商户总数 93 万多家,市场成交总额 1.56 万亿元。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增进市场繁荣的重要流通力量。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用户和网购用户规模的快速扩大,为传统行业,尤其是纺织服装行业向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数据显示,2010年服装网购市场规模达 903 亿元,比2009年网购额 506 亿元增长 78%,是垂直电子商务领域交易额最大的行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2011年1 ― 3月,对 200 多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以下简称专业市场),针对电子商务建设与应用,进行问卷调查,经筛选把其中 50 份问卷作为样本,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根据抽样调查统计,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凭借实体和品牌汇聚的优势,大力打造电子商务平台,为商户拓展营销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状况
1.1 半数以上专业市场开展电子商务
2010年,专业市场自建门户网站的比重占到了 50%,但是,这类网站并不全部具备完善的电子商务功能,仅有 27%的专业市场拥有网上支付功能,另外 23% 的专业市场网站为信息服务型。一些市场看准第三方平台低投入、高人气、操作简单的优势,与其合作开展电子商务。
1.2 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成长空间巨大
在涉及调查,开展电子商务的专业市场中,2010年电子商务总成交额超过 10 亿元,但只占这些市场年交易总额的1%,而2010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 5 131 亿元,同比增长 97.3%,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 3%。由此可见,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作为批零兼售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消费品的市场,不管电子商务是采取B2B还是B2C,都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1.3 专业市场商户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不高
调查显示,在 90% 的市场中,商户电子商务应用比例低于 50%。受制于硬件环境、文化素质、传统经营模式和电子商务意识等因素,商户在电子商务应用上还需要较长的历程。
1.4 电子商务在区域和成交水平上发展不平衡
在开展电子商务的专业市场中,近 70% 的市场分布在北京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30% 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与东部地区电子商务意识强,相关知识普及率较高有关。对于中西部地区,电子商务开展缓慢,市场的信息化程度目前还属于高期望低水平的状态,部分市场尚未认识到电子商务能给他们带来的机遇。此次调查中,电子商务成交额超过 1 000 万元的市场有 6 家,其成交总额占电子商务总交易额的 87%,其中超过 1 亿元的仅有 2 家。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发展相对集中于少数市场,大部分市场在这方面有待加强。
2专业市场开展电子商务已是大势所趋
2.1 市场希望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
调查结果显示,在尚未开展电子商务的市场中,85% 的专业市场有计划在2011年开展电子商务,其中计划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的专业市场占到了 60.42%,说明市场希望拥有自己专属的电子商务网站,能够最大程度地为商户提供服务。市场管理者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电子商务平台是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辐射面的有力武器,也是提高市场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
2.2 市场希望打造“1+1”模式的电子商务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电子商务平台发挥的作用,首先是商户产品信息,覆盖了 93.75% 的商户,即实体商户与电子商铺一一对应,实体商户的产品信息通过互联网的电子商铺,展示给广大消费者;其次是传统营销渠道的补充,通过网络了解消费者需求,捕捉市场的一手信息,为商户发展更多的下游采购商,这覆盖了 60% 以上的商户。线上和线下市场协同发展,既是专业市场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力保障。
3市场在电子商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 商户使用率低是目前各大市场最棘手的问题
统计显示,70% 以上未开展电子商务的市场担心商户使用率低,达不到预期目的,同时这也是很多已经开展电子商务的专业市场遇到的问题。
由于专业市场商户对电子商务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不能积极配合市场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导致商户产品内容更新不及时、平台人气不足、浏览量低。另一方面,市场中的商户大多为商或经销商,定价权和供应能力受制于上游的品牌商,下游分销商担心与传统渠道产生冲突,这也是影响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市场商户在电子商铺经营方面的培训缺乏
市场商户目前急需培训的内容为“网店营销技巧及网店产品推广方法”,这解决了目前专业市场开展电子商务遇到的部分问题。
3.3 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网站的推广方法和力量不足
70% 以上专业市场希望借助成熟电子商务平台的专业性和知名度,提高用户流量,宣传推广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
4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建议
4.1 注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打造专业的服务团队
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优秀团队共同完成。这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应制定中长期人才引进战略,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另一方面,研究人才开发战略,立足内部,从转变员工的观念和提高员工素质入手,不断进行员工培训,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的素质高的工作团队。
4.2 借助成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宣传推广产品
电子商务也是眼球经济,初创的电子商务平台要与成熟的、有知名度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分享人气流量,提高交易量,达到初步的宣传推广作用。
4.3 加强商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性
全方位多角度提供电子商务课程培训,提高商户的电子商务应用意识和能力。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多方广泛参与。
4.4 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电子商务服务水平
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为商户提供的不仅是网站维护和线上推广的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商户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去,甚至有些服务要对商户进行全程指导,为商户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4.5 提高重点商户电子商务运营能力,树立实践榜样
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应用水平较低,商户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市场需要集中力量,筛选优质商户,进行重点培养,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之在电子商务实践中取得实质性成就,从而带动那些观望的或投入不足的商户。
篇2
所谓大作为就要先观大局、等大势,势起借风,风生水起。今天,沈阳、大连等西柳周边城市服装商业大兴,时势赋予了西柳市场新的机遇,20年的市场积淀和产业推进,西柳刚好能够借风发力,顺势上扬,我们也将见证西柳新一轮的崛起。
西柳新坐标
众所周知,辽宁服装业遍布全省,是主要产业之一,很多城市都非常注重发展服装产业。如大连已明确要发展服装服饰产业,其方向一方面是促进服装品牌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则是推进生产加工型企业向自主设计、自主采购和自主出口转变。大连将发挥区位优势、人才优势、航运物流优势和服装节文化优势,建设服装服饰产业都市。而沈阳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服装城,欲借沈阳的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成为全国服装的商业中心之一。
这些初步看起来是对西柳的压力,但细想起来却是西柳产业壮大的最佳机遇。辽宁的服装产业主要就分布在大连、沈阳、海城等城市,而西柳隶属海城,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南靠大连,北倚沈阳,东临丹东,西挽锦州,恰恰是全省服装产业分布的中心地带。大连作为服装主要出口的主干,许多学校都设有服装专业,培养出大量的服装方面人才,沈阳是东北的中心城市,商业辐射力强,而他们发展服装产业,西柳完全可以作为后方基地,优势互补,盘活整条产业链,切实推进辽宁乃至东北三省的服装产业发展。西柳市场与其他专业市场相比,在北方地区拥有行业龙头的地位,周边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集群集中,并且东北毗邻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国际的市场潜力巨大。
西柳的加工能力,西柳市场的固有影响,都将在产业链上发挥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而这也将推动西柳市场大升级与大作为,这是西柳的机遇,西柳也正从大局角度,重新定位着自己的坐标。
大局的中流砥柱
加工与集散永远不是大城市的主流,大城市服装产业发展的主流是品牌孵化和设计、信息资源,但产业的发展,加王能力与集散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沈阳为例,沈阳是东北最大的消费市场,但本地服装产量微小。沈阳的服装市场一年至少有200多亿,而本地产品只能占到1%至2%。由此可见,要盘活整个产业,西柳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西柳已成为东北最大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了强大的纺织服装工业支撑体系保障产业快速发展。西柳镇现有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2000多家,年生产成衣9000万套,裤子1.5亿条,其它布艺产品7000万米。经过不断升级改造,西柳纺织服装产品以先进的加工工艺及产品优化,不仅能控制成本,且形成西柳纺织服装低开高走的强劲优势,并与西柳服装城的迅速发展形成强势互补。同时,西柳镇先后投资建成了西柳纺织工业园、台湾纺织工业园, 在原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辅料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旅游业等相关配套服务,强力支撑着西柳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
另外就是,千万不要忽视西柳服装市场的影响力,其早已成为东北最大的纺织服装贸易集散地。服装城内汇聚了全国28个省份的贸易商家,其每年150亿左右的交易额,早被业内人士誉为打造纺织服装财富的天堂。其产品已辐射到全国30多个省份及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南非、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稳固的,外购外销、地产外销、内外结合、集散并举营销格局,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服装商业航母。
同时,西柳同样具有品牌推进的能力,西柳也正成为东北最大的纺织服装品牌孵化中心。早在2004年,西柳服装城就投入大量资金成立了西柳服装品牌指导中心,是西柳品牌的专业设计推广机构,能及时向外界介绍和推广西柳服装的时尚资讯,又时刻为西柳本地企业带来最新的国际潮流动态,无论从设计到推广还是从策划到执行,全力为广大商户创造一切发展品牌的必要条件。目前,服装城内的纺织服装企业拥有西柳地产品牌1000多个,其中仅裤类品牌就有500多个,纺织类品牌90多个。
20年的积淀,让西柳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它是辽宁乃至东北服装产业振兴的中流砥柱。
借势上扬
我们说过,新的坐标下,西柳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西柳正从大局观出发,重新审视并放大自己的坐标定位。
从大局来看,很显然,西柳服装城肩负着东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浪潮中领航者的重任,为此,西柳对服装城进行了战略性升级改造。对经营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不仅没有弱化西柳服装城低成本、低价位的特点,更是强化了高定位、高品位的强劲优势。对内市场改造、整合和升级,对外则是市场辐射、拓展和网络,西柳服装城与时俱进,创造着新时代的传奇。
另外,西柳服装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正成为一座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规范化为一体的超大型东北纺织服装产业新城。西柳市场四通八达的庞大网络覆盖能力,拉动了服装企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在市场为龙头的带领下,西柳很快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围绕市场创办的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企业就达10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200余家,现已形成了以西柳为中心,辐射周边镇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相邻的感王、中小、王石、南台等镇,成为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同时交通、运输、餐饮服务、金融、电信等服务业迅猛发展,集群特色模式凸现。
与此同时,规模化大企业也开始陆续到西柳投产运营,在面积4平方公里的海城纺织工业园区里,总投资3亿美元的翔鹭化纤工程已经产生效益。这个总投资15亿美元的纺织工业园区,一期将建设8个厂,产业功能将涵盖从纺织服装产业上游源头的化纤生产,到中游的纺纱、织布、染整,直至下游成衣加工等各个环节。二期工程则准备吸纳80至100家境外纺织企业进驻园区,尽快形成一个外向型、现代化、在国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纺织产业集群。这里生产的纺织产品除通过西柳服装市场销售外,还有一部分将出口到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届时,园区将建成一个高科技、外向型,纺织业上中下游企业成龙配套的纺织产业集群,使海城乃至辽宁的纺织产业获得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感工轻纺工业园、西柳服装工业园等一大批规模大、产业链配备完整的产业园区也在加紧建设。
为强化轻纺产业优势,海城市对现有的9700余家轻纺企业进行优化、调整,鼓励企业改变点多厂小、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集中资源发展规模化生产。
与此同时,提高海城本地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所占的比重,使现代集贸业和纺织工业由过去单纯的数量型增长,变为质量效益型增长。经过努力,目前海城的服装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自主品牌产品数量均突破了100个。而根据发展规划,到2010年,海城纺织品年产量将达到3.8亿米,印染布年产量将达到6亿米,服装年产值将达到49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轻纺产品之乡”,西柳自然是亮点中的亮点。
篇3
两大联盟应运而生
市场的内涵品质包括管理服务、经营方式、商品种类等诸多方面,而品牌则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其规模、档次、数量甚至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市场内涵品质的高低。可以说,庞大的市场规模是市场做大做强的硬件基础,而品牌驱动的内涵品质提升则是市场做大做强的动力所在,只有把品牌牢牢地抓在手上,持之以恒地推进品牌化战略,市场做大做强的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即墨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经深入探讨研究,在即墨市场实施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战略,持续有效地提升即墨市场的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此,品牌发展联盟和青年创业联盟应运而生。
加快提档升级步伐
去年以来,即墨市委、市政府为整合提升即墨市现有低档次、低效益市场资源,承接青岛市场商贸产业转移的战略决策,落实东部新城、中部古城、西部商城三城联动、建设特色精品城市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中国即墨国际商贸城的发展目标。
12月17日,即墨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健全在即墨国际商贸城品牌发展联盟与青年创业联盟成立大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市场认真贯彻落实即墨市委、市政府关于规划建设中国即墨国际商贸城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思路抓推进、克难攻坚促招商,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圆满完成了服装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新增市场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使服装市场总建筑面积达到36.5万平方米,实现了市场发展空间拓展和形象功能提升;仅用四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了小商品新城主体工程建设,并全面启动即墨国际商贸城“千亿”增长计划,加快了小商品市场的提档升级步伐。
据悉,即墨服装市场还将全面推进,同步开发建设四季青国际纺织服装城和复星集团即墨天贸城项目。依托四季青国际纺织服装城项目,与常熟服装城、沈阳五爱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广州白马服装市场签订战略联盟,促进高端品牌引进和市场资源共享,提升即墨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依托复星集团即墨天贸城项目,全面整合即墨市现有市场资源,引进全国各地特色商品,建设智慧型物流和商业综合体。
三年内全部建成后,将基本拉起中国即墨国际商贸城大框架,在核心区形成服装市场、小商品新城、四季青国际纺织服装城三大市场板块,周边布局复星集团即墨天贸城、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即墨商都三大配套板块。通过六大板块的相互联动、一体发展,全面打造中国北方规模大、档次高、带动作用强的商贸物流聚集区。
篇4
“意制造”危机下亦遭重创
1956年7月22日,佛罗伦萨的PalazzoPitti首次举行意大利最高级别的服装表演,没有人知道这将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传统的开始。从那以后意大利时尚开始全方位走向繁荣。它不仅仅针对上流社会,也注意进行市场细分,成功地顾及了意大利及世界各国各阶段的需求,使意大利制造的纺织品和服装享誉全球。
今日的意大利米兰与纽约和巴黎一同鼎足而立成为时装界最重要的中心之一,据统计,近几年意大利纺织/服装行业年营业额约为528亿欧元(其中出口占52.4%),600多家家企业共有员工约337000名,是意大利制造业的支柱之一。纺织服装行业产值在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中占6.6%。2007年生产产值和销售全面增长,其中纺织服装行业的年营业额平均增长2.6%,进口额超过540亿欧元。而相关时尚行业如制鞋和皮革制品的营业额也增长了3.7%,达到75亿欧元。2008年意大利纺织-服装工业营业额是525亿欧元,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3.1%,但下降主要体现在纺纱前初加工部分,而服装的销售则呈上涨趋势,与2007年相比,销售额增长了1.9%。
大量的出口和纺织服装产品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高质量的面料和加工制作为意大利服装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自金融海啸暴发以来,不少意大利服装企业遭到经济衰退打击,情势日益恶化。多家服装公司都面临大幅添加本钱的压力。继意大利时髦名牌GianfrancoFerre母公司ITHolding请求破产保护后,意大利纺织服装协会亦都开腔请求政府出手搭救,以助业界渡过难关。
有见及此,罕见地开腔请求政府出手搭救,整个服装业界在国际经济危机下已遭到重创。
“意大利制造”盯紧中国市场
金融危机往往也是调整产业结构、重新布局的转折点。意大利观察人士认为,意大利时装业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在传统出口市场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和日本外,意大利纺织服装产品也积极发展新兴贸易市场,特别是中国。
仅仅几年前,中国从意大利进口的服装份额还不大,但近几年来,中国从意大利进口服装的金额却不断提高。在2008年,中国从意大利进口的服装总金额为3.3亿美元,比2007年的增长了65%。2008年意大利直接出口到中国的服装,总金额约占中国进口服装市场的16%,2008年意大利出口中国的服装,梭织服装约占其出口的68%,针织服装占32%。在面料领域,特别是在羊毛面料领域中,意大利是中国较大的供货商。2008年数据显示,中国从意大利进口的羊毛面料,价值约为1.75亿美元,年增长为20%,分额占中国羊毛面料进口总值的31%。在丝绸领域中,意大利对中国的出口量不大,但其增长率却不断提高,2007年为8%,2008年为68%。棉织物对中国出口为0.68亿美元,年增长率8%。
在增长率稳步增长的背景下,没人会放弃眼前“煮熟的鸭子”。意大利纺织服装企业更是积极寻求机会,频繁参加在中国举办的服装博览会,以期开发中国市场。2009年3月28日,“意大利制造”的服装和面料参加中国国际纺织展览会。由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组织的意大利国家展团,共有30多家公司40多个品牌,为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组成了一个“精品展区”。种种迹象显示,一向以中高档服装和面料示人的意大利纺织服装业,正在看好有着巨大市场空间的中国中高档服装市场。
篇5
作为“闽派服饰”策源地,石狮一直在求变、求创新。从倾注无限创意的服饰创意园到竭诚服务微小企业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再到技术创新的石狮甲骨文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云平台;从2012年荣获“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中国服装产业示范集群”称号到《石狮市“东方米兰”发展战略和规划》获得通过,石狮从“中国休闲服装名城”走向“东方米兰”之路有了新的发展战略指导。
据悉,今年的海博会将承续“两岸、规模、专业、休闲、时尚”的主题,重点突出六个方面功能:一是不断壮大完善产业链,展示产学研成就,发展石狮纺织服装创意文化产业;二是突出石狮服装产业特色,打造“东方米兰、创意石狮”,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向个性化、时尚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三是突出两岸产业的对接与合作,促进相互之间技术上的交流、产品上的融合以及共同市场的开拓;四是突出丰富的配套专业活动,拓展两岸四地合作交流的空间和领域;五是突出项目对接创新形式,利用服装城商圈的聚集效应,推介国际轻纺城,搭建起产业及市场对接“桥梁”;六是突出展览专业性,从静态展示上升到动静结合,同期举办2013海西国际时装周。
同时,海博会展览及主要配套活动将突出以下关键内容:“东方米兰”计划、国家流行面料馆、服装市场开拓、时尚创新及趋势、设计研发、电子商务、国际轻纺城、石狮辅料城推介。
本届海博会规模庞大,三大展馆面积达4.5万平方米,设有3000多个展位,分面料市场、辅料市场和步行街区等六大分展区,其展出面积创历史最高。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尤其将进一步凸显强大的面辅料实力。在今年的开馆仪式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向石狮授予“中国休闲面料之都”称号,与“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称号交相辉映。
篇6
济南市经信委黄主任在展会讲话中指出本届展会要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搭设与经销商、商的对接平台,做到产销融合,帮助企业加强市场营销力度,树立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切实为企业把好事做实;要重点打造一个新字,包括新面料、新材料,新产品,新款式的;突出时尚特色,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新世纪山东人的新风尚,新风貌。
本届展会是在济南市政府提出“打造会展名城,创制城市名片”的宏伟发展战略背景下召开的,体现了济南市政府对发展展会事业的高度重视,显示了省市领导把发展会展行业当成一项新的城市支柱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博览会突出了以下特色: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相结合,展览展示与新品相结合,企业招商与现场销售相结合,产业特点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展区将划分为服装展区、服饰展区、家纺展区、面料展区、辅料展区、韩国时尚产品专厅。
博览会邀请国内多个知名专业市场的采购商到场,如济南洛口批发市场、济南西市场、青岛即墨针织服装批发市场、菏泽花都综合市场、周村轻纺科技城、淄川服装城、潍坊星河纺织市场、临沂服装针织批发市场、文登服装纺织批发市场、威海韩国服装城、滕州儿童服装批发市场、安徽白马服装城、天津轻纺万象城、河北邯郸磁州商贸城、沈阳五爱市场、长春黑水路市场、哈尔滨哈西服装城、西安义乌市场、郑州银基商贸城、呼和浩特天孚品牌服装市场、新疆国际商贸城等。
篇7
纺织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是指企业的品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的经营活动,这种经营活动以品牌出口为导向,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项资源,使国内品牌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国际化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出口贸易为主,这种国际化方式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只能依托中间商,缺乏海外经营经验。由于中国企业品牌发展过程较短,品牌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往往首先采用贸易方式进入国外市场。这种模式容易受到进口政策等的影响,在出口过程中易受到限制,一些国家甚至使用反倾销的政策来阻止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品牌的进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品牌在国际化进程中,一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把竞争优势从成本优势转化为设计、质量、品牌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企业采用贸易进入模式对国外的市场渗透程度比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国际化步伐,明确企业国际化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真正意义的品牌国际化。近年来,我国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制定和执行“走出去”战略,将立足国内、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作为品牌发展的策略,开始尝试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收购兼并和海外建厂等手段拓展国外纺织服装市场。品牌国际化的过程可分为渐进式和跨越式两种方式。渐进式国际化的过程是指品牌建立过程中,逐步建立海外销售分支机构,并在部分海外市场形成知名品牌,然后采用一体化经营模式,在海外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成立子公司,全球配置资源。跨越式国际化进程是指纺织服装企业品牌不经过国内品牌发展阶段,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经营模式。
2纺织服装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误区
我国对纺织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纺织服装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采用国际公司的设计或者大量纺织服装企业为国外大公司进行OEM加工均是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化,这种理解的缺陷在于国外消费者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仍然没有认识,品牌缺少知名度。品牌国际化的目的是要在国际市场上建立服装品牌的强势地位,从而获得品牌的溢价能力。
2.2品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多数以贸易起家,大部分企业缺少自己的品牌研发设计,且研发设计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对新型纺织面料等的研发力量还不够。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品牌共有40余万个,但这些纺织服装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很有限,缺少在世界上知名度高的品牌。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与国际大品牌相比,品牌创建时间短,规模相对较小,实力还不强,在国际化过程中经验不足。
2.3投资区域相对集中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投资区域相对比较集中,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作为投资主体,虽然国内知名的纺织服装品牌已在发达国家开辟市场多年,投资方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发达国家的投资所占比例仍较小,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仍相对集中。
2.4国际市场进入手段单一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综合竞争力还不是很强,缺乏跨国经营的人才和经验,对纺织服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文化、环境等还不熟悉,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选择的手段仍比较单一,在面对国际大品牌的竞争过程中,缺乏应对的措施,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较差。
3品牌国际化市场进入方式
纺织服装企业品牌研发在于对产品样式设计、文化理念引入、品牌形象和风格设计、品牌管理和运营等的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一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进程中采用混合方式来规避各种风险。
3.1分离模式
纺织服装企业品牌在进入目标国市场时,如果产品缺少竞争关系,那么该企业可采用分离模式进入市场。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策略,每种产品的市场营销模式和组织架构各不相同,为企业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积累了经验和基础。
3.2互补模式
通过产品在功能上的互补,企业品牌进入国际化市场时,同一产品服务于不同的对象。互补模式适用于不同用户需求的产品,这种模式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以更多地发挥产品在品牌和营销策略上的竞争优势。
3.3结合模式
所谓结合模式是指纺织服装企业在品牌产品国际化经营时,采用几种进入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品牌国际化经营能力。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只负责品牌的设计、研发、营销等,而把生产制造环节以OEM形式外包,有利于企业发挥其特长和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3.4竞争模式
同一产品或品牌在国际化过程中,进入市场时同时使用几种模式,这几种模式存在着竞争关系,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可在竞争中检验其优越性,从而确定进入市场的最佳模式。
4品牌国际营销策略
纺织服装企业品牌国际营销策略可分为便于标准化营销、本土化营销和全球本土化营销三种类型。
4.1全球标准化营销
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运用标准化的营销策略进行营销推广,品牌定位要符合当地的文化和社会,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协同创新合作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和执行品牌产品、价格、渠道、营销、管理的统一标准,打造标准流程,统一品牌形象设计,打造品牌综合竞争优势。但是这种营销手段不利于差别化营销策略的应用,也难于应付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4.2本土营销
纺织服装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从当地的特定需求出发,对目标市场进行重新定位研究,再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来设计产品,选择符合当地风俗习惯的营销渠道,满足特定目标群体的要求。同时,企业在人才招聘上尽量使用本土化的人员,从而可以消除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引起的误解,也有利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但是,本土化营销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在全球市场拓展中不利于各细分市场的协调和控制。
4.3全球本土化营销
纺织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标准化营销和本土化营销都有利有弊,为了将优势元素进行整合,某些营销元素进行标准化的同时,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进行全球本土化营销,目前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均采用这种营销方式。这种营销方式需要对目标市场的共性和个性进行识别,对于共性的内容建立标准化的制度流程,对于个性的元素结合当地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品牌的优势。
5结语
篇8
区域分布:东部省市仍是重点新的布局瞄向中部
从区域分布来看,新增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重点投资区域仍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江苏、北京、山东新增市场数量居前列。其中江苏新增8家,在全国新增市场数量中占21%,山东和北京各增5家,分别占总量的13%。(参见图一)
另外,安徽合肥、河南郑外州、辽宁沈阳等中部城市也表现了新生市场的活力。合肥新增有4家服装市场,郑州世贸商城新增的M区将达20万平方米,沈阳国际纺织服装城落子沈阳,一期建设即有60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将达138万平方米,目标将成为一“最”――国内最大体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
具体来看,江苏省独占鳌头,新增8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其占地面积也是在全国新增市场中高达41%。江苏纺织工业在我国的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悠久,规模较大,配套齐全,产业链较为完整,市场竞争力较强。资本、技术、产品开发、生产都在向江苏这个纺织重地集聚。但长期以来,江苏纺织服装业也表现了外贸依存度较高的特点。坚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也是江苏省纺织工业“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顺应这种形势,一举兴起、规模较大的无锡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湖塘纺织城、嘉兴,南方中国纺织城等都选择了紧紧依靠优势的产业资源、地缘优势,得到当地政府和行业的大力扶持。
多年来以服装产品中转闻名的常熟招商城也加大了旧城改造步伐,以适应当前纺织服装品牌发展需求。非国有资本运作的常熟天虹服装城也是看准了招商城的“磁场”优势,顺势入位,拟以全新理念的品牌营销中心定位在招商城商流中分一杯羹。
从另一投资热点区域北京市场来看,新生市场集中在北京南城原大红门、木樨园商圈内。北京大红门商圈除旧城改造、二期频上之外,新增的市场中以纺织面料类产品为主,如北京方仕国际轻纺城、北京国际轻纺城、北京威涛服装辅料城。这主要是因为,大红门商圈内共有服装、服饰、面料、鞋帽、日用百货批发等各类市场24个,1000多个服装品牌,日均客流量20余万人次,已经形成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服装集散市场,大红门服装城、新世纪商城、天雅服装大厦、京温大厦等大型服装和面市场,在北京乃至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都享有较高知名度。而构成北京服装批发市场主体的浙江乐清籍企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不仅在大红门各大批发市场购买摊位,开设窗口,辐射国内外市场;也已在丰台、大兴等城乡结合部兴建服装加工厂,建成产、供、销紧密结合的稳固产业基础。服装企业形成“前店后厂”格局。目前在大兴南小街、德茂庄一带已集中了600多家大、中型服装加工厂。产业需求催生了北京新的纺织类市场的兴起。
而从鹏润国际时尚交易中心、北京大红门服装城(鑫福海)项目目标来看,二者都把焦点聚集在了北京的时尚产业地位上――要做全新理念的品牌时尚贸易中心。这契合了北京“打造世界时装之都”的建设脚步,同时也将强化北京在服装品牌营销、展示、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市场规模:出手即上-十万、百万不算稀奇
常规来看,10万平米以下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因为风险低、易于操作而多受投资商、开发商青睐。但在此番新增市场浪潮中,市场建设规模已经日益扩大,10万平方米以下的市场仅占22%,而10万~50万平方米的市场成为主流,占45%(参见图二);经营面积超100万平米“巨无霸”类市场也达5家,市场数量上占14%,但这5家市场的经营面积却占到新增市场总体经营面积的40%。(参见图三)
规模较大的新增专业市场大多目标在于提供完备的功能设施、配套服务,多以“X大中心”、“X大平台”为宣传口号。
无锡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沈阳国际纺织服装城、鹏润国际时尚交易中心、广州纺织博览中心等莫不如是。这将大大改变过去人们对批发市场“铺面格局”的常规认识。如无锡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130万平米的体量内设产品交易区、新品展示区、会议洽谈区、仓储货流区、商务办公区、餐饮住宿区、咨询服务区、推广活动区等分区,并且涵盖纺织服装各种类别,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纺织服装集散地和全球最大的品牌服饰连锁加盟中心。60万平方米的鹏润国际时尚交易中心将以打造中国最高端、最专业的服装品牌旗舰展示中心、品牌运营中心,中国时尚品牌的全球招商中心、全球服装对尚品牌及时尚消费品采购基地为核心目标。
经营类别:综合市场大而全精准定位受推崇
从调查数据看,新增市场中以服装类为多,占53%,纺织面类占16%,经营综合类市场占14%,家纺类占8%。(参见图四)
分析服装类新增市场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在产业发展形势发生的变化。服装内需市场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不少服装企业已主动把产品市场聚焦在了国内。同时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出口退税率下调等综合情况下,原来一部分外销市场亦将转向国内,这也直接促进了我国服装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
而体量较大的市场多为综合类定位。无锡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沈阳国际纺织服装城等都将目标锁定在了百万平方米以上,因此“大而全”就成了其致胜的“必由之路”。
同时我们也看到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产业园、四季青,安徽女装市场、海阳国际针织毛衫城等都采取了产品导向的精准化定位,郑州世贸商城门区亦以只认“大户”为目标。这种定位战略也是市场选择、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新的市场发展阶段,只有术有专攻、错位经营、充分依托当地产业资源优势,才能取得更多的竞争机会。
投资力度:大手笔谋大事业“大块头”更需大智慧
统计数据表明,新增市场的投资总额超过446.85亿元。其中,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下的项目占42%,投资额在10亿~30亿元的占22%,投资额在30亿元以上的占19%。(参见图五)
无锡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号称投资40亿元,全程推广费用6亿元,与3万入驻商户实现共赢,北京的鹏润国际时尚中心表示投资38亿元,沈阳国际纺织服装城投资规模将达36亿元,中国国际服装城(苏州)的投资规模高达50亿元。
篇9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波特(1985)第一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格里芬(1999)把价值链的概念应用于全球范围内企业的合作关系,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CC)的概念,集中探讨了不同价值增值部分在全球商品链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为了强调企业价值创造,格里芬(2005)等学者逐步建立起了全球价值链(GVC)概念及理论框架。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过程的全球性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最终消费和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升级是指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企业借助价值链以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提高自身竞争力,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的过程。如何实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是很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1)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的纺织服装业陷入“悲惨增长”的境地。自改革开放以来,纺织服装产品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1994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202.32亿美元,2009年增加到1670.24亿美元,增加了约725.5%,但是其平均单价却是下降的趋势。由于低附加值环节的进入壁垒较低,往往导致过度进入,陷入“悲惨增长”的境地。(2)中国纺织服装业正面临着国际产业转移的风险。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地价的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和贸易摩擦与配额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构成压力,使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弱化。一旦中国纺织服装业失去了生产制造成本优势,发达国家就会通过GVC将附加值低的环节转移到更具成本优势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印度、巴勒斯坦、越南等周边国家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另外,土地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这些不利因素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国际产业转移的风险。发达国家的主导企业很有可能将GVC中的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印度、巴勒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3)中国纺织服装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不足。内地纺织服装业存在企业数目众多,但缺乏能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大型企业。小而散的企业,意味着并没有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的本土企业价值链(NVC)。NVC的缺乏,使得企业难以切入GVC的高端环节(刘志彪,张杰,2007)。同时企业较小,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人力资本,其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以支撑企业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因为中小纺织企业在价值链低端所处的微利状态下,他们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当中,付不起研发费或品牌建设费。(4)品牌意识淡薄,缺乏企业家精神。长期以来,我国服装出口是以量取胜,中低档服装占主体(常亚平,2005)。2007年我国50%的服装为来料加工,30%以上是来图来样加工,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我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品牌观念和,不愿承担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风险,只通过OEM来赚取加工费。
三、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路径
(1)专注于国内市场的开拓与竞争,构建本土企业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国内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品牌和营销渠道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有能力的国内服装企业应该注重培育自身研发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努力取得国内服装市场,然后逐步进入周边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为主导的价值链。构建NVC的主要目的是在企业还不具备和国际企业争同等竞争能力的时候先苦练内功,等具备了条件再向全球GVC高端攀升,避免被俘获的命运,先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然后再将品牌推向世界。如何构建一个成功的NVC,我们可以借鉴西班牙品牌“ZARA”模式。在ZARA,大量时装设计师一天就可以设计出样本送往工厂,从设计到完成生产只需十天。这种高效整合意义很大,衣服库存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这种产业链高效整合思维对我们本土服装企业构建NVC启发很大。(2)政府推动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整合,促进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对我国大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讲,他们并不具备构建NVC的能力。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过度竞争更加摊薄了每个企业的利润。政府应该适当地引导形成中小企业联合体,并使其找到各自不同的定位,利用各自的优势生产差异产品,适当地向上游和下游环节延长价值链。整个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形成配套的网络生产体系,利用其规模效应和有效整合减少生产成本,同时可以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卢福财,波.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篇10
一、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现状
由于劳动力的优势和低廉的产品价格,我国生产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增速较快,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产能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国以及出口国,并已成为全世界主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加工地区之一,纺织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纺织服装产品主要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主要出口市场。但随着世界经济不景气以及国内服装行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得服装行业的整体效益下滑,我国服装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纺织服装出口百分之二三十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二、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转内销面临的问题
1.出口依存度高难以适应国内市场
我国中小规模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依存度较高,这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受出口退税的冲击最大,非常容易受到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同时,由于这些企业不熟悉国内市场而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或走下坡路,国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将很难消化这部分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
2.品牌销售渠道建设及推广困难
中国是纺织服装出口大国,但绝非是出口强国。很多外销企业没有自主品牌,主要是帮国外品牌作贴牌生产。但如果出口企业做内销,情况就不一样了,没有品牌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一个品牌的建立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一般的出口型中小企业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开拓国内市场,就必须解决如何将产品销售出去的问题。内销市场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导致销售网络的建设成本越来越高。大品牌与渠道商逐渐形成了某种垄断。而对于新进入内销市场的外贸企业来说,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3.产品附加值低
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市场上很容易发生价格竞争。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大多数还是以设计单调、创新能力很低的加工型贸易企业为主,生产出的纺织服装产品质量与档次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4.内销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国内市场看似极大,但各行业整体竞争却非常激烈,大量外贸纺织服装企业涌入将会使国内纺织服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中,由于本土品牌的崛起以及国外品牌的进军,加之国内市场的各种不规范竞争,致使很多外贸纺织服装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不敢大展拳脚。
三、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出口转内销中应采取的策略
1.要有做品牌的理念
一个品牌在市场上要经过从导入到成长再到成熟这样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开始赢利。这对许多从事外贸加工企业而言,从“短、平、快”的赢利模式一下子要过渡到“投资大、风险高、见效慢但收益也高”的模式,往往会感觉到无法适应,甚至对品牌的运作模式产生怀疑,而导致对品牌的持续投入缺乏信心,最终品牌经营不了了之。所以,企业如果决定要开始品牌运作,一定要了解品牌运作的一般规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深入了解国内市场
企业在作出决策之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市场进行分析。市场分析一般分为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大体发展方向,对想要进入的市场进行分析,包括竞争品牌的市场定位、产品组合、渠道、市场推广策略等。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分析和比较后,可以初步筛选出企业想要进入的细分市场并对目标市场进行定位,了解该目标市场的发展潜力,诸如消费者购买行为和习惯、品类和价格倾向性等,以避免进入市场的盲目性。
3.分析自身资源和能力
市场对于每个企业而言是相同的。如何将自身的资源、能力跟品牌运作的条件相匹配,是出口型企业在内销市场上运作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这些资源和能力,包括企业的资金实力、设计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市场能力等几个方面。比如企业如果运作高档时尚女装品牌,设计能力就很关键。在自身设计能力缺失的情况下,能否找到好的设计师和好的设计团队,是能否满足设计能力的关键因素。
4.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