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营销理论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营销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世纪50年代末,杰罗姆?麦卡锡(Jerome?McCarth)提出4Ps理论,即产品( 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这一理论使市场营销的四个基本要素通过不同的组合策略,像玩“魔方”一样,出现光怪陆离的神奇效果。4Ps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销售为目的,认为企业只要能生产优质的产品,采用合理的价格,通过适当的分销渠道,再加上必要的促销手段,就能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
20世纪80年代,美国市场学家罗德明向传统的4Ps理论发起挑战,提出4Cs理论,即消费者需求(Consumer)、成本(Cost)、便利性(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与4Ps理论相比,该理论强调忘掉产品,记住客户的需求与期望;忘掉价格,记住成本与顾客的费用;忘掉地点,记住方便顾客;忘掉促销,记住与顾客沟通。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舒尔茨(Don.E.Schultz)提出4Rs理论,即关联(Related)、反映(Reflect)、关系(Relation)、回报(Reward) 。该理论阐述了全新的营销要素,它包括与客户建立关联,提高市场反映速度,重视关系营销和营销回报。这一理论强调以竞争为导向,注重关系营销,维护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也不断丰富与发展,并形成独具风格的新型营销理念,即4Vs营销组合理论。所谓4Vs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值(Value)、共鸣(Vibration)。这一理论强调顾客差异化,功能弹性化,产品附加值以及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所产生的共鸣。
4Ps理论通过满足现实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顾客需求并获利最大化;4Cs理论通过满足现实的和潜在的个性化需求来培养顾客忠诚度;4Rs理论通过适应需求变化并创造需求,追求各方互惠关系最大化;4Vs理论主要满足顾客追求个人体验和价值最大化需求。从营销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营销中的文化蕴量随着营销学的发展而越来越厚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营销学本身的不断健全,“文化营销”作为一个专门的营销领域必然从幕后走到前台。
文化营销与传统营销有明显区别:(1)传统营销的核心是交易,企业通过与顾客发生交易活动从中获利,考虑使每一笔交易的收益最大化,是以交易为导向;文化营销的核心是关系,企业从顾客与品牌的良好关系中获利,考虑与顾客保持长期关系所带来的收益和贡献,是以关系为导向。(2)传统营销强调大传播、大促销和分销渠道,其指导思想是大规模营销;文化营销强调顾客价值和顾客资产,其指导思想是一对一和大规模定制营销。(3)传统的营销注重争夺新顾客和获得更多的顾客,强调高市场份额,认为高市场份额代表高忠诚度,但是真正的顾客忠诚是一个远比市场份额复杂的概念,因为忠诚还包括顾客的偏爱和态度。文化营销则注重以更小的成本留住顾客和保持顾客,强调顾客占有率和范围经济。顾客占有率是指企业赢得一个顾客终身购买物品的百分比,测度的是同一顾客是否重复购买;范围经济是指同一顾客向同一个企业购买相关零配件、其他产品和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利润。
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为文化营销奠定了社会基础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许多学者都注意到文化与经济的共生互动关系,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法国学者佩音在《新发展观》中指出,在经济增长中,文化因素是决定减缓或加速经济增长以及检验经济增长是否合理的基础。美国波特兰市州立大学经济学家蒲林科曼在《文化经济学》中根据文化发展的特质分析多种经济现象的实质,论证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也有许多学者关注经济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呼吁经济发展不能脱离文化。贾春峰在1992年提出了“文化力”概念,认为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量、鼓舞力量和推动力量。文化力主要包括智力、精神力量、文化网络和传统文化四大内涵。“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力’是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鼓舞力。市场经济的发展离开了‘文化力’ ?的支柱,就失去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因素不断地渗透到企业的产品生产设计、广告宣传、形象塑造等活动中去。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另一个现象是文化本身也正日益成为消费对象,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经济产业。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园林展览馆、科技教育、体育等文化活动正日益走向市场成为文化产业。日本学者土界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中说: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所追求的不是可以用数量计算的“舒适感”“外形美”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提供了一项数据:自1965年以来美国参观博物馆的人数由每年2亿人次增加到5亿人次,有会员资格的室内音乐社团从1979年的21个增至1985年的578个。我国进入80年代文化市场也显繁荣之状。据1998年1月21日《扬子晚报》报道:中央芭蕾舞团在上海首场演出《天鹅湖》,售价300-800元的票价一购而空。意大利经典歌剧《阿伊达》每张600元的票供不应求。营销活动作为经济活动中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这一趋势下,受到文化的影响形成文化特色,也是理所必然的。
三、文化营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是有文化性的,市场文化就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经济和文化的结合或融合产生的,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能够丰富文化生活的文化形态。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文化力的注入,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文化就越发达。从人的角度来分析,人已经从单纯的“经济人”、“社会人”转向“文化人”。我们可以借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来分析人们为什么需要文化营销。他把人的需求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已经满足了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上的需要,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仅是为了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他们希望自己有个性,有品位,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与尊敬,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越是一些高贵物品,越是一些有地位有文化的人,他们更需要文化营销。举个例子来说,手机从它的作用来说主要是为了打电话,无论其款式、颜色、品牌、价格如何,只要能通话,能满足人们打电话这一需求,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手机款式有区别,价格有高低,颜色各不同。这是因为人们对手机的需要不仅仅满足于通话的低层次需求,他们还希望通过手机证明他们的地位价值,并希望以手机为载体显示他们的尊贵典雅与气质等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满足高层次的需要。
四、文化营销是企业对宏观环境的反应
篇2
论文摘要:在促销外国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营销渠道在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着文化。中国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对于营销渠道中一些可能影响国民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负面因素,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引导,同时加强中国传统又化的传播,使营销渠道能够发挥促进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积极作用。
在现有的市场营销理论中,专门针对文化现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营销活动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所构成的心理影响;二是特定文化环境对营销活动正常开展所形成的影响。而从营销渠道中文化传播这一独特的视角研究外国文化对中国国民生活的影响,现有的理论成果并不是很多。因此,本文主要探索营销渠道中外国文化传播对中国国民生活的潜在影响力。
一、营销渠道中外国文化传播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加人w to时,理论界当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外国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力对中国市场所构成的威胁和冲击,并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这些措施中,重点强调了中国市场开放的层次性和提高民族工业素质的紧迫性。那时,在行业关注度排序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一些重要行业,如石油、石化,金融、保险、证券,铁路、民航,邮电、通信、电力、矿产、煤炭、能源,和一些竞争能力较弱的行业,如汽车、软件开发、计算机、家电、农业等,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对象。这些行业由于都是生产行业,是再生产过程中的源头环节,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相反,对于批发和零售行业,他们关注的并不是很多,研究的也不是很透。这可能是由于批发与零售属于生产过程结束之后的销售经营环节,因而被认为从属于生产活动,地位并不是很重要。但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那就是外国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在中国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大量外国批发与零售企业进人中国市场,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大量外国产品与服务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这些产品与服务的附带品—外国文化,也会随之进人中国。尽管引进的外国文化大多有利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具有排斥性和替代性。毕竟文化交流与文化输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强调的是主动地寻找文化中的共同点与积极的一面;而后者则是较为被动地接受来自强势文化国家的影响。现阶段,批发商与零售商已经成为外国文化输人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在传输外国文化方面,地位与作用远远超过了设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这种现象需要引起中国市场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外国文化在营销渠道中的表现形式
可以说,任何一种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包括了其生产国家的文化特征。只要有了人类的智慧施加于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之中,所形成的产品就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文化的特点,只是这些特点是否能够被轻易察觉而已。比如,同样是汽车,未总装之前都是一些标准化的零部件,但是在按照一定的设计样式组装之后,就已经有了生产国所坚持的生产理念和经营文化特点了:有的国家生产的车宽大而稳重;有的国家生产的车简便而轻巧;有的车型设计追求速度与性能,有的则追求外观与感受。来自国外的一些普通生活用品所包括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外形及其包装、标签与说明书上,这些不同之处就是文化的客观体现。又如,在一家西式餐馆用餐时,顾客会更多地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于服务的理念、服务的流程、用餐的方式、产品的式样、产品介绍方式、餐馆的内外陈设及各类广告的内容等方面。这些环节中所包括的文化元素对于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具有程度各异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青少年顾客群体而言,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中老年顾客群体。如果进人中国市场的外国产品是电影、电视、文学、艺术作品,则其文化的影响力会更大,因而对于中国国民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也会更大。
市场营销中的渠道是产品流动的场所。销售这些带有文化特点的产品,是批发商与零售商的重要职能。但是,以怎样的方式来促销这些产品,是否一定要带有产品生产国的文化特点来促销某一类产品,这是需要认真对待与深人研究的问题。客观地讲,在市场开放的环境中,市场监管者无法控制与引导合法的外国产品的销售,但是,他们应当能够对于这些产品的销售形式,特别是含有文化传播性质的一些促销活动进行监督与引导。营销渠道不同于生产场所,由于它主要是面对最终消费者的,因此,其中的文化传播具有受众扩大化的特点,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改变当地人们的消费习惯,甚至改变核心价值观。由于以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主力的经销商,其销售网络具有区域广泛性、市场渗透性、经营系统性、合作稳定性的特点,因而它们所产生的影响不是像生产企业所产生的影响那样仅仅局限于生产所在地,而是以一个不断扩大的、持续延伸的人际网络向外扩散。因此,对于外国文化传播,特别是发达国家相对于中国的强势文化传播,中国政府应当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把营销渠道中的文化传播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倡导文化多元性的同时,也要防止一些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替代。例如,以在中国举办外国的节庆文化活动来促销外国产品,或者以同类型活动促销中国的产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把外国文化传播到中国。虽然,在所传播的文化中,可能有一部分是积极的,甚至对于改造中国文化中的落后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确实也不能排除一些国家利用营销渠道直接推销其对中国文化有损害的文化产品。因此,应加强营销渠道中文化传播的监管,把营销渠道中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三、引导营销渠道中外国文化传播的措施
在对待营销渠道中外国文化传播的潜在影响力方面,可以采取的态度主要有三种:置之不理、广泛接纳和谨慎对待。
篇3
(一)语言的全球本土化首先从这一品牌的商标来看用的是英文即Balabala(巴拉巴拉),就如同我们非常熟悉的Meters/bonwe(美特斯邦威)、Jeanswest(真维斯)等。通过使用英文拼写的logo来传递品牌所带来的国际化和时尚化。其次巴拉巴拉童装的广告语为“童年不同样”。这也体现出一定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巴拉巴拉通过对孩子的深刻洞察,提出“童年不同样”的口号。在巴拉巴拉的世界里,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调皮捣蛋、古灵精怪、爱玩爱闹都是孩子的天性。“童年不同样”强调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这一西方的价值观也越来越被中国的年轻家长所接受和认同。
(二)视觉吸引的全球本土化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大陆企业形象设计开始起步。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我国的企业形象设计从理念到方法均趋向于日本。1988年广东太阳神公司在我国率先导入企业形象设计并迅速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设计,提升了企业知名度。9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形象设计达到了。从此中国企业形象设计盛行起来,直到现在依然在不断发展应用中。近年来,由于认识到了企业形象设计对企业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也从国际一些领先企业中得到印证。中国企业从中受到了启发,对企业形象设计越来越重视,开始疯狂效仿国外企业创建自己的企业形象。但是由于现在中国形象设计出于发展阶段,还不成熟,加之企业负责人对企业形象的一知半解,导致中国很多企业的企业形象设计都非常不规范,有的甚至毫无意义。
巴拉巴拉童装品牌创立于2002年,是中国领先具有国际视野的时尚大众童装品牌。从一幅2014网络版的广告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告中的模特人物为一中国女孩和两个外国女孩,呈现出全球化和本土化混合的特征。巴拉巴拉的一则电视广告“母女篇”,其故事情节是一对中国母女在浴后,四五岁的女儿突然问妈妈,“妈妈,你的肚子上怎么有一道疤呀?”“那是医生要把你从我肚子里取出来,”妈妈回答道。女儿愣了愣说:“妈妈,你为什么要吃我?”此时传来了画外音:“巴拉巴拉,童年不同样。”这则广告创造了一个特定的情景——看见孩子的不同。来源于安徒生家喻户晓的“小红帽”的童话故事情节巧妙地互文到这则广告中,让我们惊诧于孩子奇特的思维模式时,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一广告和这一品牌。从这一故事中,我们也感受到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混合。另一则巴拉巴拉的电视广告“爷孙篇”,讲述的是一位头发稀疏的爷爷坐在外面,一个小男孩提着浇花的小桶来到爷爷身边给他往头上浇水。爷爷惊诧地问道,“这是干什么?”孩子笑着说:“这样你的头发就会长出来了。”此时传来了画外音:“巴拉巴拉,童年不同样。”相信看到这个画面,你一定会忍俊不禁,你是否能体会到孩子与众不同的孝道呢?这两则电视广告,分别用一对母女和爷孙的组合,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即家庭观。
二、结语
通过对其广告话语的多维度分析,我们发现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这也证实了洛克的研究,他发现服装广告中本的服装上、艺术书籍的图书插图上等。中国剪纸已经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元素为世界所认识和熟悉。在我国的国际教育中,剪纸课程已经成为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之一。
(一)东北剪纸文化在商业价值上的发展传统的东北剪纸往往只是作为民间妇女的“女红”技艺,并没有多少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因而也就很少产生商业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一些民间剪纸作品也逐渐进入了商业流通之中,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又出现了新的设计、制作和销售体系,剪纸文化逐步走向了商业化。
篇4
【关键词】影视公司 营销管理 方法 重要性 禁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视行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也离不开影视公司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工作的作用。影视公司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需要公司方面制定全面的营销计划,并且对计划进行执行以及策划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也需要公司领导和员工认识到公司营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规避管理禁忌。
一、影视公司进行营销管理的方法
影视公司的营销管理方法有多种,但是制定营销计划、制定执行方案、制定工作流程是公司更好开展营销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方法策略。首先,制定全面的公司营销管理计划。影视公司制定全面的营销管理计划,对公司的工作开展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营销管理的计划制定需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方可使计划更为全面和科学合理。结合公司自身发展的实际进行计划制定,才能更好适应公司发展的要求。其次,制定执行营销管理计划的方案。制定执行方案应该有具体的步骤,可以制定简单易行的方案,但要包括应该具有的事项。在制定执行营销管理计划方案之后,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以确保员工顺利开展营销工作。最后,制定营销管理工作的流程。对营销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步骤进行设定,以规范和制约员工的营销行为,进而提升营销的业务水平。此外,对员工承担职责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二、影视公司营销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信息的重要性。市场营销工作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在最短时间获取市场有效信息,进而对其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而影视公司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无法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因此,影视公司要想更好掌握市场信息情况,就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进而对市场信息及时掌握和追踪,既可以提高影视公司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又可以增强影视公司的竞争力。其次,考核的重要性。影视公司对员工进行业绩的考核十分有必要,不仅可以提高营销人员的业绩水平,而且对营销人员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影视公司应该充分注重市场信息和员工考核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公司的营销管理工作。
三、影视公司营销管理中的禁忌
公司在营销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方面的禁忌,因此,公司要想促进影视公司工作的更好开展,需要规避其禁忌,以促使公司走正确的营销管理道路。
(一)营销管理没有计划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计划,因而公司倘若没有一定的营销管理计划,则员工工作方面缺乏指导方针以及领导方面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目前,较多公司存在着营销目标脱离市场发展实际、营销计划没有严格执行、营销人员没有具体的业绩目标等问题,从而导致营销管理计划不周详,不利于公司的更好发展。
(二)营销过程没有控制
单纯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公司是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公司通过营销过程,可以对营销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进而可以加强对员工的更好管理。但实际上,许多影视公司对营销人员没有实行有效的管理,对营销人员的工作没有较多的控制,从而导致员工的工作增加了更多的随意性。
(三)对客户没有进行管理
对客户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可以促使公司更易达到营销的目标,然而,目前我国较多影视公司的客户管理意识薄弱,从而导致公司客户易流失。因此,影视公司要想获得更好发展,需要加强对客户的管理,了解客户所想,为客户提供所需,则可以极大程度促进公司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营销信息没有反馈
营销信息对影视公司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公司的营销人员与市场接触较大,更容易了解市场的变化和最新动向,如果营销人员不能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公司,则会影响公司的决策;另一方面,营销人员在营销活动中会遇到较多的问题,而及时将问题信息反馈,有利于使公司采取有效的对策。因此,公司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从而有利于营销人员向公司及时反馈市场信息。
(五)营销业绩没有考核
公司对营销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十分重要,有利于促进营销人员的营销水平提高,也有利于促进营销人员的营销业绩的提高,进而对公司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较多公司没有对营销人员的业绩进行有效考核,从而导致企业营销水平低下。为此,公司应该积极制定员工业绩考核制度。
(六)营销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许多影视公司的营销管理制度不完善,所以导致公司的营销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为此,公司应该加强对内部制度的完善,从而促使公司员工的工作有制度可依可循,以促进公司营销管理工作更好开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影视公司要想获得更好发展,需要采取正确的营销管理方法和策略,切忌采取不合理的营销管理策略,以免给公司和员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首先,要培养公司领导和员工的营销管理意识;其次,指导企业利用正确方法开展营销管理工作;最后,规避营销管理中的禁忌。
参考文献:
[1]冷劲辉.成都市M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营销管理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篇5
集中抄表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传输。每一部分都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适应性,因此必须不定时地对其进行升级或更换,以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和稳定性。硬件平台主要包括显示模块和数据采集器等。数据采集器可以与电表数据相衔接,从而对用户的用电数据进行自动采集,这样可以将采集的数据导入数据库进行进一步检测;电压检测系统可以对用户的电压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的数据发送到数据集中器,这样可以防止因电压问题而造成设备损坏,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通过电压监测,可以分析用户是否有私自断开电压小钩等窃电行为。显示模块是指可以显示汉字和数字的显示屏,它可以公开用户的用电数据,方便用户查询和掌握自己的用电情况,及时缴费。软件平台指的是以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等作为支撑的一个平台。应用软件可以对操作系统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数据库可以进行数据之间的采集和交换。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软件平台还具有故障警报和控电等功能。数据传输是指对硬件设备的数据进行连接,从而推动信息快速传输的实现。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3G数据传输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不仅节省了数据传输的费用,还加快了数据传输的速度,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质量。
2实践中的不足
2.1线路易受干扰
虽然集中抄表系统已在电力营销管理中获得广泛应用,但由于受技术等方面的影响,集中抄表系统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首先,线路的干扰比较大,特别是在大功率的调速装备中,该现象更加严重。如果线路受到较大的干扰,就会使线路在负荷频率上产生较大的波动,从而导致电能信号失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系统的判断,造成误判、错判现象频发。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对集中器的线路进行改造,以有效屏蔽干扰源,及时过滤掉干扰性较强的信息,从而确保传输的电能信号的准确性,全面提高对电能信号的判别力。
2.2电能信号易损耗
线路建设工作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线路在功能方面存在差异。老式的传输线路由于安装时间较早,出现故障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极大地威胁着整个供电系统的安全性,降低了系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而新建设的传输线路由于配有一定数量的电容补偿装备,传输线路的信号极易受到干扰,造成信号失真,严重时还会对供电系统的功能和正常运行造成干扰。针对这一问题,在设计集中抄表系统时,首先要统一设计要求,对技术也要进行统一的改造,从而确保电能信号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送,全面提高电能系统的综合性能。
3具体实践
电力企业的首要宗旨是为人民提供服务,所以电力营销工作也应该逐步将工作的重点转向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电服务上。要想做到这点,就需要电力企业不断完善管理系统,及时监控用户的用电情况;在供电过程中一旦发现故障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快速解决供电故障,从而确保供电工作的安全,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集中抄表系统还只能对数据实现单项的传输和处理,也就是将用户的用电情况传送给供电企业,但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集中抄表系统必然会朝着双向传送的方向发展。另外,相关的电力营销管理部门还要对集中抄表系统的功能进行改进,使其具备自动分辨故障和自动进行停、送电处理的功能。不断增强集中抄表系统的双向性,即不仅可以将用户的用电信息传送给供电企业,还可以将供电企业的相关信息传送给用户,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换,从而促进供电企业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供电企业在进行集中抄表时,还要对服务质量加以重视,在设计和改造集中抄表系统时,要注重对硬件平台的优化,可以加入硬件组合模块,这样能使系统自动停电通知,及时告知用户恢复供电的时间,真正实现电力营销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使之成为我国智能电网的一部分。此外,还要使集中抄表系统能够自动分析供电系统中的故障,例如,如果系统发生缺零或电表烧坏等故障,集中抄表系统就可以自动发出报修信息,并自动生成报修数据。集中抄表系统还要能够自动监控用户的费用情况,如果用户欠费,则系统会对用户进行远程停电操作,并及时向用户发出欠费信息,保证用户的正常用电。国家相关的部门也要加快供电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不断规范企业的生产标准,从而提升我国集中抄表系统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为集中抄表工作的进步和优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结束语
篇6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电力企业也在发生不断地转变,已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的营销管理理念,“以营销服务为中心”的营销机制,并逐渐建立了营销组织和营销服务技术系统,使我国有了一支较为训练有素、能吃苦耐劳的营销队伍。但纵使如此,其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没有树立较为完善的竞争和服务意识;(2)电力企业所提供的电力服务以及管理体制过于单一、粗糙,从而造成不能完全满足市场以及客户的需求;(3)由于我国大部分的电网都是按区域划分,由小电网多次联网而形成的,从而造成电力的运营模式极小;(4)由于企业一直过于强调专业管理而忽视了整体协调,造成电力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真正管理电力营销和服务的人员及部门甚少;(5)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技能。因此,面对我国现阶段电力企业的发展,虽然在诸多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精细化管理的发展策略
2.1树立企业形象
目前,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力度,企业的形象对于其在能源市场上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新型供用电关系,以“优质、规范、方便、真诚”的服务为指导思想,才能捍卫企业在能源市场的地位。提高企业形象,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2.1.1建立优质服务系统。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面对客户的营业窗口、电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故障抢修等环节,必须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进程,以确保工作质量达到服务标准。
2.1.2提高电能质量。电能质量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基础,电能质量的好坏是前提条件,所以必须提高电能质量,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1.3转变企业发展观念。培养电力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此外,电力工作人员还应多渠道的提高客户对电力市场的了解以及对电能知识的掌握,例如举办电力知识竞赛,加大宣传力度等,从而,提高企业服务形象。
2.2强化依法经营意识
通过不断加强供用电合同的签约及执行管理,以有效的法律手段来维护供用电的秩序,使经营风险得到不断的防范,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强化职工的法律意识,加强电网企业中所存在的不必要的风险,使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健全,保证其能够逐渐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2.3积极开拓用电市场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也会不同,因此,电力企业应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根据用电的实际情况,来细分用电市场,实施重点突破的方式;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采取有效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从而达到最大化的增加电能的用电量;最后,电力企业需制定合理的营销目标,通过控制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来改善农村的电网质量。
2.4坚持以营销管理创新为手段
为实现企业的营销效益最大化,首先企业要以利润为中心,不断推进企业的管理进程,解决电网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抗御风险和持续盈利的能力;其次要加强职员的绩效考核,以完善并推广考核机制,从而达到管理创新的目标,并要求每个管理部门精细化管理各层;最后为规避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风险,应做到大力研究市场,建立出一套资金落实、内容具体、节电效益量化的适合电力发展并顺应市场发展的方式。
2.5加强电网建设
电力营销的基础便是电能质量,想要有效的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电力企业要抓住市政建设和电网建设的契机,不断加快电网建设的步伐,从而实现超前发展电网。
2.6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引进高新技术
为有效地提升电力企业的售后管理水平,应努力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依据现代化高科技引进更多适合电力发展的高新技术,如可充分利用当前较为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电力的管理和营销管理系统,同时企业要坚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不断细化售后服务,真正做到决策科学化、缴费公开化和管理集中化,使电力市场营销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7利用价格政策
在不断实现电量最大化时,加强对用电业务的管理也同样重要,因此正确划分用电性质通过价格政策来优化管理显得也是极为重要的,应严格按照电量制定收费政策,正确无误地做好用电业务间的衔接工作;其次,为促进更多的用户用电,除了有力的宣传外,还要给予大工业用户分时电价的优惠政策;最后要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来回收电费。
3结束语
篇7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现状分析
优秀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借鉴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的说来,传统的学校管理理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反映了古典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以“科学主义”和“经济人”、“理性人”的哲学假设为基础,在管理过程强调理性的分析与严密的控制。依靠制度控制、重视理性分析、强调定量研究是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基本特征,总的来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论基础由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绩效理论四个理论构成。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关注的是个体的学习行为;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是戴明哲学的核心内容,以系统论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开发,不把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看作是组织中一个孤立的事件,把它当成整个组织系统中的一部分;绩效理论(Performance Theory)的出现,标志着人力资源开发从以“学习”为中心转移到以“绩效”为中心,这种理论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必须要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必须要围绕组织中关键的绩效要求来开展,把绩效理论和系统理论相结合,出现了“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概念;经济学理论(Economics Theory)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又一个理论基础,人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够提高组织的生产率从而给组织带来经济价值。而提高组织的生产率正是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一个中心内容。
传统管理模式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主要模式,对于学校管理摆脱经验化的管理藩篱,对于冲破管理的主观随意性无疑起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学校管理由经验性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起步阶段,作用是明显的。但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学校发展进入了创办特色学校的阶段,这种过分理性化追求的管理模式,其局限性就显而易见了:它使管理人员陷入了条条框框中,限制了他们对管理思想的深刻洞察,忽视了对管理中的主体及其能动性的正确把握。可以说,以权威、命令、政策、法规、守则等管理方式和手段对员工进行控制、监督和惩罚的管理,显然不是建立在尊重人、相信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基础上的管理。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是强求统一的管理,而未来经济时代的教育是鼓励创新的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是有较高理智水平的人本性管理。基于这种判断,有的专家认为,以人为本为主要特征的管理将成为21世纪学校管理的主导管理模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中的人本精神透析
历史上曾经把以人为本当作资产阶级人性论批判过,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无所适从,现在面对高校管理思想观念的变革,有必要对人本精神的价值重新加以认识。
“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主张,在我国古已有之,人本精神是东方管理思想的精髓。孔子说,“仁者人也,”他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仁政”。孟子的“民为贵”也反映了这种人本的思想。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提法源自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费尔巴哈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第一次鲜明的提出了“人本主义”(Humanism)的哲学口号。他宣称自己的哲学改革,就是要创立人本学,以反对宗教神学。人本主义颂扬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人性和人格。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相对于蔑视人的神权至上观念,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在历史上曾起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的进步作用,而且至今仍然在反对非人道主义的思想和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人本主义思潮“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的思想原则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和人的思想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以人为本”的提法容易导出人是自然、宇宙的根本或本质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却是从抽象的、先验的“人性”出发,去说明人和社会问题;如果不是以对真理的把握为基础,而把“以人为本”作为实现价值的根据,其结果会导致主观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可见,“以人为本”的提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作为一种思想原则,其自身具有内在的矛盾。如果笼统的提“以人为本”,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模糊,在实践中出现混乱。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提“以人为本”时,应该对其思想内涵有科学的解释和明确的界定。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对“人”作明确的说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这关系到教育的培养方向和教师的个人发展问题。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针对的主要是高校的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待教职工的引进、安置和考评等,主张的是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和重视人的发展,目的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而这种“以人为本”已经突破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是坚持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尽其才的科学的发展观。
所以这种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精神,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科技文化的发展要求有独立个性的人,既善于学习继承,又敢于怀疑批判和创新。而造就创造性人才就需要有高扬人文精神的环境。
三、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中的误区和解决机制
1.“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应对管理理念僵化
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观念上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理念还缺乏了解,把人事工作当作组织的行政事务之一,以事为中心,恪守人员进、出、管的管理模式,招募人才、录用、考核、奖惩、工资、福利、退休等业务,做到人事相宜。“官本位”的思想严重,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重身份而轻岗位,人才缺乏交流等现象严重。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理念人本化,树立人本管理理念,认识到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不能视人力为简单的成本,实施简单的人事行政管理。应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吸引人才,聚集人才。
2.“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应对“洋”“土”有别或内外有别
高等学校在引进人才待遇方面普遍存在洋”“土”有别或内外有别的现象。对引进的具有国外经历的人才高薪以待;而对于国内具有同样才能的人才却不予重视。在国内也同样重视外地引进的,轻视自己培养的,或者相反。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思想平等化,必须以全球的眼光来看待人力资源,着眼全球,实施人才战略。要善于培养、发现和利用国内的人才,使这两方面的人才,各展优势,取长补短。不能搞双重标准。只要是能实实在在地对国家、人类、世界作出贡献的,不论其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优秀人才。
3.“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应对竞争激励乏力
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手段和竞争机制并不是很完善,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有些不配套,考核、评估办法落后,人员积极性不高,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淡薄,没有追求效益的责任和动力。在体制上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在吸引人才、培训人才、工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主要遵从上级文件,而不顾高校的实践需要,随意性大,致使人事管理工作无法承担起为高校的长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的重任。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文化市场化,即在评价各种激励和竞争机制的基础上,从战略的角度配置和利用有效的人力资源机制,真正做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实施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优胜劣汰”战略机制,以适应高校参与国内外高级人才竞争的需要。
4.“人尽其才”的伦理关怀应对流动渠道不畅
在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单位所有,流动渠道不畅,人才资源难尽其用这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把主要目标放在了岗位人员的配置上,以岗位配置为目标,缺乏对员工的跟踪考核。教职工上岗之后,基本是一“岗”定终身,自己想调换一下单位或岗位,没有一定的“关系”是基本不可能的。即使有的教职工经过培训,或另有所长,也难以如愿以偿。劳动力基本没有自由支配其劳动的权利。在此情况下,要使职工的积极性得以较好地发挥是不可能的。只要完成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所需劳动力配置,也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跟踪考核分析所投人的劳动力是否适应岗位需要、是否人尽其用,根本无暇顾及。正是由于这种管理上的弊端,大部分高校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人为地限制了人力资源的自我发展空间,使高校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做到管理渠道战略化,不拘泥与人力资源的简单配置,而是要做到人才流通渠道顺畅,跟踪分析及时,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做到整体规划合理,人尽其才。
5.“价值实现”的人文环境应对人才价值观念差异
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对人才价值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在思想方法、思想观念上,总是过分强调和信赖物质生活、待遇等方面的东西,根深蒂固地认为,只要“生活条件好,物质待遇高,就可以吸引来人才,也可以使人才被吸引”。
篇8
关键词:西方文化;消费心理;冲击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共性特征的文化物质被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所选择和吸收,渐渐被强化成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而另外一些传统的、带有强烈的排他性的文化物质被抑制,甚至失去了整体意义和价值,从而出现趋同的全球消费文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外国文化得以流入中国,人们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众多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开始也纷纷登陆中国,其中以美欧日为代表的西方跨国公司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在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一种全球趋同的消费文化,使得不同国家的消费行为出现了“相似性”。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消费文化势必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出现被“西化”的倾向也在所难免。我们国人在认可西方商品的同时,也逐渐对西式文化理念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接受,当这种接受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并产生一定社会效应时,西式文化已在某种程度上成功的确立于社会意识中。然后,这又同时反映于对西方商品的接受程度上,以此循环。由此,中国的消费习惯便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愈发趋于西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跨国界的贸易、旅行、文化交流等活动日趋增多,特别是国际上跨国公司大量进入我国,这一切无不通过其消费文化渗透并影响着我国的消费者群体,改变着其消费习惯。
外来消费文化在我国的登录,并被追求时尚和新潮一代所追捧。在某些商品的消费领域,西方消费文化甚至还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主流。
最突出的体现在下面几个领域:服饰文化,西服成了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近两年来欧美风潮也席卷我国的大小角落,女士们以欧美风格的服饰为潮流为美,男士们也走上英伦绅士的道路。饮食文化,洋快餐在中国快餐市场上占领了统帅地位,而法式餐厅等洋餐馆更是上流人士的心头之好,对我们的中餐企业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饮酒文化,要说饮酒,我国自古以来便有深厚的饮酒文化,可现如今,外来的酒文化,似乎成为了国人眼中优雅文化的代表。
茶饮文化,在中国年轻人眼中也逐渐被更富有“生活时尚”气息的咖啡文化所代替。生日文化,不管大人小孩,凡过生日者必有生日蛋糕,但是吃中国长寿面的人又还剩下多少?汽车文化,虽然中国汽车行业在不断快速发展,
但是众所周知,在世界汽车排行榜上,中国是否分到了自己的一份?也正是因为中国汽车发展不能满足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消费观念潜移默化的不断刺激,使得中国的汽车行业里,消费的几乎都是外来的汽车,而且也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影视文化,从我们接受的影视文化来看,年轻人的视野逐渐被欧美及日韩演艺文化占据。
面对外来文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青一代消费者)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产品的普遍认同和接受,是造成西方产品和品牌对民族产品和品牌严重挤压的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的中国消费者在消费一种代表某种文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作为理性的消费者,应该避免消费盲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也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主要注意下面几点:
1.提升民族品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优势,使其在国内的市场表现和商品出口贸易方面能发挥出突出的作用。
2.中国也应该在国际间创造出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商品,并且带动其他消费产品。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积极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扶持相关文化产品的发展出口。
3.将其营销活动与某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相联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使用该文化下的明星代言企业产品,使消费者产生“爱屋及乌”的移情效应。如TCL手机曾经邀请著名影星金喜善代言一款手机,取得了良好效果。
(2)利用植入性营销,在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文化产品中展示企业产品形象或者标志。如海尔兄弟
(3)在商品促销和事件营销中,充分利用有关文化元素。
(4)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建设。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建设,尤其是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质量,这会进一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篇9
集中抄表系统是一个结构化的开放式系统,采集器通过电能表的通信接口采集电量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网络设备传输到供电企业数据库中,做为电费结算的依据。目前大多数居民集中居住区都已经安装了集中抄表系统,并投入使用,大大降低了抄表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抄表误差。本文对集中抄表系统提出一些设计改进,使其能增加实时电压监测、故障报修、信息、电费控制等功能,提高电力营销信息化程度。
2集中抄表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2.1系统结构图
2.2系统的组成
从上面的结构图可以看出集中抄表系统是一个结构化的开放式系统,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硬件部分、软件平台、数据传输。各个部分都具有较强的兼容性、移置性、升级性和可维护性,方便进行二次开发和性能改进。同时各个部分的升级换代和功能扩充都很方便,无需对整个系统做大的改动。
2.3硬件部分
原来的集中抄表系统硬件部分只有数据采集器和数据集中器,我扩充设计了电压监测模块、控电模块和显示模块。
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能通过485总线与电能表建立数据通信连接,并针对不同的电能表型号,自动选择合适的通讯规约,实时自动采集各个用户的用电数据,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发送到数据集中器。
数据集中器:数据集中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将采集器采集到的电能信息数据,和其他硬件模块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库,并对传送的数据进行校验,防止数据在传输中发生改变。
电压监测模块:电压监测模块通过传感器和电压采样线对用户电能表的电压实施实时监铡。并经模数电路转换为数据信息,然后将采集的电压数据发送到数据集中器内。可以监测相对地、相对相、相对零等电压,以及电压的异常波动。电压采样由于采用了光电隔离措施,能有效的避免强电串入弱电对人身安全带来的威胁,和防止设备的损坏。
控电模块:控电模块是带复式控制功能的开关组合模块,主要功能是对用户的电源实现远程控制,能根据系统操作员的指令自动切断或投入用户的电源。要求切断容量适合,并且带失电自动复位功能。
显示模块:显示模块是能显示点阵汉字的信息显示屏,可以安装在数据采集器上,它的主要功能是显示各种用电信息,如电费金额、电压信息、欠费信息、停电通知和故障信息等等。
2.4软件平台
软件部分由应用软件、数据库、硬件支撑平台组成。其中应用软件负责对系统进行日常管理操作;数据库负责采集数据的交换、引用、索引;支撑平台负责硬件部分的运行、维护。我主要在应用软件中增加了故障报警功能、信息功能、控电操作功能。
应用软件:系统管理软件已封装成标准的ActiveX控件,可以方便的与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系统连接。
数据库:通过采用CIGS中间层可以使应用系统结构清晰,维护简单易行。CICS其全称是CustomerInformationControlSystem,即客户信息控制系统。CICS通过关系数据库从主数据库中获得资源,建立在操作系统、1SO的分布式计算环境和Encina服务上。
硬件支撑平台:硬件支撑平台采用了固化核心和远程程序下载技术,基于BIOS的硬件结构,使得软件功能的升级扩充都无需进行现场维护,可以在远程操作端自动完成。
2.5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部分主要负责建立硬件设备之间的数据链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发送,并确保传输快速准确。原先的设计有PLC、485、以太网和手机无线网络。根据技术发展,我对3G技术在集中抄表系统中的应用,做了简单的介绍和预想。
电力载波:电力线载波PowerLineCarrier,简称PLC是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它是利用现有电力线,通过载渡方式高速传输模拟或数字信号的技术。优点是使用电力线作为传输介质,不需要线路投资。但是缺点是由于配电变压器对电力载波信号有阻隔作用,所以PLC只能用在同一配变的供电区域内。
RS-485:RS-485是串行数据接口标准,具有接线简单,传输距离长(最大传输距离约为1219米)的优点,但是传输速度低,只能用于抄表采集模块之间的通信。
以太网:以太网采用拓扑总线结构,具有传输速度高,连接方便,通用性强的特点。缺点是在电缆供电的小区内只能在地下电缆管线内走线,施工难度大,日常维护困难。
无线方式:主要有GPRS、CDMA两种技术,GPRS、CDMA都是无线通信网络,利用移动手机的本站发射信号。所以在构建集中抄表系统时。不必重新建设机站,也不需要中继器,组网简单,建设费用低,可以适合各种施工地形,减少网络设备的维护。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1G和2G主要是提升了传输速度,3G技术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致144kbps的传输速度。目前3c技术蓬勃发展,将来极有可能代替GPRS和CDMA成为尤线数据传输的主力,所以现在也应当对网络传输模块预留3G升级接口,一旦技术成熟就可以立即向3G过渡。
3集中抄表系统在电力营销管理的应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有电用,良好的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成为社会对供电企业的新要求。在电力营销的发展过程中,原来以用电管理为主的职能正逐渐向用电服务为主的方向过渡,供电企业为提高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对用户的用电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低压配电网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常供电和异常线损、定位电网故障,杜绝供电隐患。但是目前用电监控装置只是以低压电网中的配变和单位用户专变为监测对象,对广大的居民用电状况没有实时监测、控制的能力。
现阶段集中抄表系统的建设相当于在居民用户端与供电企业之间架设起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但这条信息高速公路设计是单向的,只能将数据信息从用户端上传至供电企业。但是通过对该系统进行设计改进,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建设成双向传输的信息高速公路,利用这条数据链路来实现双向的信息交换,从而为居民用户提供丰富的用电服务。对集中抄表系统的设计改进主要通过增加硬件组合模块和软件分析操作模块,使其能实现以下几种功能:
自动分辨故障类型,发生缺相、接地、缺零、电表烧坏等故障时。弹出报修信息,自动生成报修单。
自动控制用户欠费,对欠费用户远程操作停电,发送欠费通知信息。
自动停电通知,告知用户最新的用电信息。
其中故障报修功能、信息功能属于电力用户服务的增强,欠费信息通知、控电操作功能是电费管理的增强,从而实现对居民用电状况进行实时管理,达到提高电力营销管理信息化的目的。
4结束语
通过对集中抄表系统进行改进,提高电力营销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供电质量和用电服务水平,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目前该类系统设计尚无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标准,配套软件功能也有待提高。希望各生产企业与供电企业紧密协作,在实际运行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系统的各项功能,也希望有关部门加快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规范企业生产标准,使集中抄表系统在用电管理中切实发挥作用。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理论 意识 文化
修订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1]1。现阶段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实现上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就是通称的精读课,但长期以来大学英语精读课成了教师逐字逐句分析词汇语法结构,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局限于语言知识细节的满堂灌。作为交际工具载体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成了枯燥、毫无趣味的死板材料,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这些语言材料。实际上,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不应当仅作为抽象的语言材料来传授学习,而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文化因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传授,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必须联系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理论(Cross-Culturalism)与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解
学界普遍把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1945年发表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视为跨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虽然跨文化研究的历史不长,但其反映的社会现象却可以追溯到原始部族间的通婚(intermarriage)。部族间的通婚不仅促进了部族人口素质的改善,也带来了部族间的文化交流。现代跨文化交际是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大趋势中产生的,是研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并解决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为中心和目的,它综合了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各学科对文化冲突的见解,对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手段、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认识行为等交际要素进行分析,阐释跨文化交际的内涵,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由于各交际要素上的差异可能造成交际障碍,合作受阻,交际失败。在日常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一方通常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因此交际成功与否不光受到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语境、交际策略的限制,还受交际双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心理、、习俗礼节等制约]2]68-72。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土地的开垦、植物的栽培,后转义为人的身体和精神培养,特别是艺术、道德、天赋的培养。人类学家和哲学家都给文化下过自己的定义。所谓文化,语言学家Douglas H. Brown说,“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这一切大致上为占据着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所共有。我们每行一事,无一不隐藏着文化的含义,留下文化的足迹,文化使一群人或一类人与另一群人或一类人区别开来。”[3]11美国文学家Kiluck John则认为“文化是历史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4]327凡此种种理解和观点都没有超越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 B. Taylor)1871年就给文化所下的明确而根本的定义,他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5]79。通而观之,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艺术、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的总和,而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作用于语言的文化因素应该是人们创造的一切的总和,是广义上的文化,它涉及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是个动态的、具有时空维度的概念。相同地区不同时代,相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存在着千差万别,存在着主导“话语”,存在着主导的文化和主导的话语,要想进入其主导文化就必须了解并操纵其主导文化话语。
文化大系统的其他要素必须由语言来传播,而语言本身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这便是语言是作为文化的
一部分和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双重性质。六十年代中期,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理论家们开始摆脱索绪尔(Saussure)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及结构心理学的长期影响,意识到社会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语言学家拉多(R. Lado)在其《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pecific Approach)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6]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的文化现象都在语言中得到反映。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的民族和社会属性同样也体现在其载体――语言上,即所谓的语言镶嵌在文化中。
因此,为了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交流为目的而学习掌握一门语言,除了掌握其听说读写译等技巧外,还要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要素。继拉多之后,海姆斯(D. H. Hymes)1972年发表了著名的《论交际能力》(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指出“一个学语言的人,他的言语能力不仅包括他是否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包括他是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7],在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认为一种语言的习得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的客观环境,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和文化直接相关。但是语言学界对这一理论问题没有一致的看法。学界普遍较为接受的是卡纳尔和斯温(Canale & Swain)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能力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语法能力(也称语言能力,即linguistic competence,指掌握有关词汇和语法规则的知识)、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即关于语用方面的知识,使语言运用得体)、语篇能力(discoursal competence,即掌握和组织连贯的话语而不是孤立的句子的能力)和会话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即运用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手段进行有效语言交际的能力);要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仅仅掌握语言能力是不够的。使用同样的语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际交流,其含义可能完全不同;而其中作为交际主体的人却又是作为其文化的具体载体而出现,由他体现出来的文化上的千差万将对交际的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秋芳教授1999年提出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包括了前人所讲到的交际能力,还增加了跨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其中交际能力包括三部分: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也包括三部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而这三种跨文化能力都要求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相当熟悉,尤其是母语及其文化对于深刻理解外语文化极其重要,应该有它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8]55-120。由于语言教育理论家的努力,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日益为人们重视起来。
二、文化因素在精读教与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都比较注重语法,不重视英语语言文化的传授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许多大学生虽然高考成绩不错,但对所学语言涉及和反映的文化所知甚少,这些都增加了大学英语教师在精读课中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介绍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紧迫性。以现在几乎每个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都要参加的四六级考试中的听力测试为例,虽然听力材料中明确地谈到测试题目中的答案,但是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听的过程中不能形成听力识别的兴奋点,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1991年6月六级试题中的第16题:
What are you advised to do when you get a wrong number in making a long distance call?
A)Check your number and call again.
B)Tell the operator what has happened.
C)Ask the operator to put you through.
D)Ask the operator what has happened.
虽然听力短文最后一段明确指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call the operator and explain what happened”, 却有将近一半的考生未能选对正确答案B)。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也许是他们缺乏这一特定的背景知识,不知道在美国打长途电话遇到困难时可以向长途台接线员(operator)求助而形成听力理解上的障碍。有20%成绩较好的考生误选A),显然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回答问题[9]16。诚然,如果考生的听力能足够好,听懂语言材料并答对问题也许根本不成问题。但是如果考生掌握了这一背景知识,即使听的能力一般也能够听懂并完成试题。其实,老师如果在上课时(如外教社《大学英语听力》第二册第三课接打对方付费电话)稍微增加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自信地选出答案,不必瞎猜。
三、利用一切机会创设课堂语言环境,传授社会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也可能利用一切机会融社会文化背景于教学之中,因为学生在中学时期打下的良好语言基础可以帮助教师部分地从枯燥繁琐的语法讲解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具有丰富文化蕴含(culture-loaded)的词语、句子和情景进行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构成和运用、句子的含义和课文语篇。
词语是语言的构成要素。自从有文字以来,语言(表现为词汇)成了记载人类生活、传播人类智慧的载体。就以最常见的breakfast为例,恐怕大学生当中知道其构成及含义的并不多。breakfast是由break(打破)和fast(斋戒)构成的,因为每天的第一餐打破了前一天晚上至第二天早上就餐前不吃不喝的斋戒状态,因此,这一顿就是breakfast(早餐)。了解了这些,这个单词比乍学之时的一个个毫无意义的字母好记多了。在讲到motel(汽车旅馆),drive-in等词的时候便可适当介绍美国的汽车文化。motel由motor(汽车)+hotel(旅馆)构成,指设在公路两旁不仅提供自己开车的旅客住宿,还提供汽车“住宿”的车库或停车场的路边旅店;而drive-in则指顾客无需下车即可得到服务,如drive-in restaurant或fast-food drive-in(“免下车”餐馆或快餐店),drive-in movie/cinema(“免下车”电影/电影院),drive-in banks(“免下车”银行)。这样,让学生既了解了文化,又了解了构词法,增加了词汇学习的乐趣。
当然,教师不仅能在词汇上做文章,还可以利用课文来营造英语氛围。教师在积极调动学生用英语介绍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之后,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外教社《大学英语》第一册中Unit Five: 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和Unit Seven: The Sampler都是从不同角度表现西方社会庆祝圣诞节的动人故事,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所知介绍西方国家庆祝这一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补充疏漏之处,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侧重点。如果有了老师的周密指导和悉心介绍,学生得到的就不仅是全面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还有对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的了解。
事实上,诸多大学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将文化视角作为其选材的原则之一。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就选编有不少异域文化气息浓郁的课文,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的Time-Conscious Americans,第三单元的Marriage Across the Nations等;而外教社的《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每册都包括有两至三个单元英语国家社会生活的课文,如第三册的Changes in the Way We Live,Civil-Rights Heroes,Security 等等。教师们完全可以在讲解语言知识、培养交际技能的同时很方便有效地给学生传授点点滴滴的文化背景信息。
四、运用各种媒介,加强课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有效地使社会文化因素最大限度地促进英语的教与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培养在课内外都把语言放到文化整体当中来学习的意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将中西方人际交往中诸多方面的差异融合到教学中,还应该经常关注世界时事以及由此带来的语言新变化;翻阅时代感强的有关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风土人情、历史和宗教等的书籍、报刊、杂志以便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不断了解其文化生活动态,向学生不断介绍新知识,推荐新书目,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调动其主动性,引导他们重视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幻灯、录像,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向他们推荐易读、易懂的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书报杂志,如《英美概况》、《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Background to Britain, Background to the US, English Salon, English World等等,让学生多看课外读物,浏览英文网页,订阅英文报刊;组织中外文化差异专题讲座、英语角、英语周或英语晚会等,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创设多样的语言环境,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扩大视野,加强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社会文化素养来促进英语的学习,而通过令广大学生头疼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成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副产品。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金惠康.论跨文化交际翻译[J].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2/1999.
[3]鄢小凤.论影响交际教学法推行的文化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1/2000.
[4]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5]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 省略/report/list.hcam.
[7] 省略/file_post/display/read.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