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活动期;关节功能;中医护理;临床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以手、腕、足等外周关节最常受累,炎症期以关节肿胀、发热、疼痛和运动障碍为特征。本病目前尚无根治特效药物,需要长期治疗,适当的护理和行为干预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医学注重整体观与患者体质个体差异的饮食、运动调护原则,并在多种疾病中收到了良好效果。本研究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中医特色护理及辨证施护对RA患者关节症状及功能的改善程度,为更好地探索和评估中医特色护理对提高RA患者临床疗效提供实践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住院RA患者90例,按简单数字随机法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女 30例,男15例;年龄25~72岁,平均 (45.23±4.9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1年,平均(4.96±4.92)年。对照组女32例,男13例;年龄23~75岁,平均(46.87±13.14)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3年,平均(5.09±4.9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1987年ACR颁布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DAS28疾病活动评分>3.2,即RA炎症处于中等活动程度以上的患者,可纳入试验病例。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肺功能异常及肝、肾功能受损者;②对所用药物过敏或有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者;③入院后慢作用抗风湿药需要加量或新增药物种类联用的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需要加量的患者;④病情属于RA晚期,多关节严重畸形、功能丧失的患者;⑤精神病患者,无自制力或不能确切表达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风湿科常规抗风湿治疗:口服美洛昔康片每次7.5 mg,每日2次;甲氨蝶呤每次10 mg,每周1次;硫酸羟氯喹每次0.2 g,每日2次。观察期为14 d,期间对照组患者给予风湿免疫科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特色护理。
2.2 中医护理方法
2.2.1 关节疼痛护理 ①中药外敷:按患者辨证分型,偏寒型选用寒痹方(药用附片15 g、雷公藤20 g、麻黄15 g、巴戟天15 g、鸡血藤30 g、羊藿15 g、桂枝20 g、细辛5 g等),偏热型选用热痹方(药用黄柏15 g、忍冬藤30 g、薄荷15 g、土茯苓15 g、牡丹皮30 g、络石藤30 g等),中性体质予通络方(雷公藤20 g、益母草20 g、桑寄生15 g、川续断15 g等)。将中药药包蒸热至38~
45 ℃后置于疼痛关节,每次30 min,每日1次,以驱除病邪,疏筋通络,活血化瘀止痛。②中药药酒(消痛酊)涂擦(药物由青风藤30 g、黑骨藤15 g、乳香30 g、没药30 g、乌梢蛇30 g、木瓜50 g等组成)。将浸药酒的纱布置于疼痛关节,以双手大小鱼际肌透过酒纱对关节进行按摩,直至局部皮肤发热、酒纱变干。药酒涂擦时注意力度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若皮肤破损或有过敏皮疹出现则停止。③中医穴位苗药磁贴敷疗法:按照经络循行及痛点选择穴位,将磁石置于穴位之上,再外敷药膏棉垫,外用弹力网套固定。运用特制苗药五藤散加磁石穴位贴敷治疗各种关节病变,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消炎镇痛等作用。
2.2.2 情志护理 RA病因不明,病程较长,治疗较复杂,故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可产生对自身形体敏感、情绪不稳定、焦虑和忧郁、恐惧等心理特点。护士应积极主动、反复地向患者宣讲与本病有关的知识、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充分认识到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要重复强调“疾病是可以控制的”,通过心理暗示,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 关节功能锻炼 患者入院第8天至出院继续给予辨证施护并配合关节操锻炼,每日2次,每次30 min,具体方法如下。①指关节操:握拳与手指平伸交替运动,握拳时可紧握铅笔或粗一点的棍棒,平时可将手掌和手指平贴桌面或两手用力合掌。②腕关节操:两手合掌,反复交替用力向一侧屈曲,亦可紧握做伸屈运动。③肘关节操:手掌向上,两臂向前平举,迅速握拳及屈曲肘部,努力使拳达肩,再迅速伸掌及伸肘,反复进行多次,然后双臂向两侧平举,握拳和屈肘用力如前。④肩关节操:一臂向前方从颈旁伸向背部,手指触背,同时另一臂从侧方伸向背部,手指触背,尽量使两手手指在背部接触,每天反复多次。⑤踝关节操:坐位,踝关节分别做屈伸及两侧旋转运动。⑥膝、髋关节操、下蹲运动与向前抬腿运动,每次重复活动10~15次。
2.3 观察指标 一般项目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诊断指标如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关节症状体征(包括疼痛VAS评分、关节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
2.4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标准。临床控制: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ESR及CRP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ESR及CRP有所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ESR及CRP有所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 < 30%,ESR及CRP无改善。
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组间数据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自身前后对照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所有受试患者均全程参与试验,无脱落。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控制32例(71.11%),显效8例(17.80%),有效3例(6.67%),无效2例(4.44%),有效率占95.55%;对照组临床控制26例(57.78%),显效6例(13.33%),有效8例(17.78%),无效5例(11.11%),有效率占88.8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2 两组患者关节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关节疼痛评分、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等,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3 两组患者DAS评分及炎性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DAS评分及ESR、CRP、RF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或P < 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DAS评分及ESR、CRP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2。
4 讨 论
RA是一种高度致残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本病全世界发病率为0.5%~1.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
青壮年居多,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4倍,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增
高[2-3]。70%的患者2年后可出现关节破坏,继而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劳动力丧失,从而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生活等方面[4-6]。特别是在疾病活动期,关节肿胀,疼痛严重,关节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尽快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
RA病因不明,属中医学“痹证”“痹”“顽痹”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发生主要是因正气不足,感受风 、寒 、湿 、热邪滞留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经脉闭阻,从而引起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7],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及疏通筋络为治痹原则。中医药对RA治疗有上千年的历史,特别是中医外治法,因临床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外治法既可治疗身体外部病变,直接就近驱邪,又可通过体表吸收药物,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而有效调整体内的脏腑功能[8]。我们依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引入中医特色护理,将传统的中药外敷,中药药酒涂擦及苗药磁石贴敷有效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改善RA患者活动期炎症。中药外敷利用热力的作用,通过经络 、穴位作用,能疏通经络,使药效直达病灶,并使邪从毛孔透出,发汗而不伤营卫;中药药酒局部涂擦,可改善局部循环,进一步促进药物吸收,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缓解局部炎症,减轻症状;苗药五藤散加磁石贴敷,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可维持恒定持久疗效。现代研究证实,可以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松弛肌腱,具有抗炎止痛的效果。三者联合使用,步步紧扣,能相互促进疗效,更快减轻痛苦,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5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119.
[2] Drosos AA, Alanamos I, Voulgari PV, et al. Epidemiology ofrheumatoid arthritis in Northwest Greece[J].Rheumatology,1997,24(12):2129-2133.
[3] Uhlig T,Kvien TK.Is rheumatoid arthritis disappear-ing?[J].Ann Rheum Disease,2005,64(1):7-10.
[4] 李全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5,11(20):1685-1687.
[5] 姚血明,马武开,唐芳,等.贵阳市区类风湿关节炎就诊患者抑郁情况调查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3):222-225.
[6] 马武开,姚血明,唐芳,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734-2736.
篇2
一、背景分析
微公益是相对于大公益存在的。大公益时代,充当公益主体的一般是企业主、社会名流和慈善机构,普通人只能做公益围观者。而微公益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公益主体,微公益的“微”所强调的就是参与的平民性和简单性。作为微公益的一种重要形式,公益旅游近几年不断升温。
公益旅游源于美国校园,并于2005年前后作为一个全新的词汇见诸于各大媒体与报端,同时风行于美国及欧洲许多国家。中国的公益旅游也在不断发展,从“多背一公斤”,到旅行社推出多条公益旅游路线,公益旅游因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参与者也在逐渐增加。
二、公益旅游的内涵
公益旅游(Voluntourism)从字面上看由志愿者(Volunteer)和旅游(Tourism)组合而成,由于目前国内外对公益旅游的研究较少,关于公益旅游的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认识。综合国内外已有结论,目前对公益旅游的理解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公益旅游属于一种深度旅游活动,属于旅游的范畴,应具备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参加公益旅游活动的人们,不仅仅是志愿者,更是旅游者;公益旅游的参与者不以施恩的姿态出现,公益活动也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举手之劳这样的微方式,一点一滴的使公益活动在不经意间完成。
(二)这种旅游必须具备公益性质,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参与公益活动的行为。没有公益目的的旅游活动不能称之为公益旅游,公益性是公益旅游的重要内涵。旅游者自愿利用自己旅行的部分时间来为当地社区、自然资源及社会提供能产生价值的劳动或其他行为,但不作为固定职业,不作为赢利手段。
(三)公益旅游可以分为严格公益旅游和普通公益旅游。区分这两种类型的公益旅游是以公益性与旅游性在整个公益旅游活动中所占比例来确定的。严格公益旅游,指出于参与该目的地的公益活动而进行的专题旅游,即公益性所占比例较大,如到灾区做志愿者等;普通公益旅游,即旅游者在参与公益活动之外还有其他的旅游计划,旅游中的公益性成分相对要少一些。
三、公益旅游的特征
公益旅游是一种非大众性旅游,它以非包价、散客等更加实际自然而真实的形式来进行旅游活动。在这种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想要逃离每天惯例的生活,并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满足感。它强调可持续性、负责性、教育性和生态性的统一。
(一)可持续性。公益旅游属于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它强调的是旅游者的个人奉献、付出。与大众旅游相比,它避免了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大规模入侵,人文旅游资源的同化;避免了对旅游目的地自然旅游资源的破坏。反之,这种旅游活动会促成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相互合作,向对目的地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负责性。公益旅游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进行公益服务,这些旅游者大多素质较高,有主动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欲望,所以在志愿活动中对旅游目的地负责,尽心尽力。无论是支教还是保护野生动物,在这些活动中都可以看出旅游者们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
(三)教育性。公益旅游的教育性表现在旅游者在参与中所获得的保护环境,奉献社会等人生体验。通过公益旅游可以提高旅游者的人文素质,加强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会因内省而收获很多,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个人价值的认同,并会带来人生信仰的变化。
(四)生态性。国际公益旅游起源于两个方面:保护地球环境以及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知,公益旅游的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深刻的渊源。例如,以保护非洲野生动植物为主题的公益旅游就充分体现了其生态性。
四、公益旅游的前景展望
公益旅游因其强大的优势正在中国兴起,以上海市“多背一公斤”为代表的公益旅游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因其公益性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所以必将成为未来旅游活动的主体方向。
(一)公益旅游进一步发展,影响力日益扩大。公益旅游者群体扩大,公益旅游将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欢迎,更多的人加入公益旅游活动中,公益旅游发展更加成熟。
(二)成为新一代旅游活动的主体方向。“旅游必有公益”。未来的旅游活动都会或多或少的包含公益活动,只是在公益活动的多少、程度、比例等问题上有所不同。公益活动将成为旅游的“必修课程”之一。
(三)公益旅游形式将更加多样化。未来的公益旅游形式将更加多样。不仅包括目前已经在开展的个人自助游,将来非营利公益组织主办的公益旅游活动将会在公益旅游中占据一席之地。公益旅游所涉及的方面也将越来越广。
(四)规范化公益旅游组织的建立以及官方参与。规范化的旅游公益组织将会随着公益旅游的展开逐步形成,进而组织开展一系列有组织的、有计划的、规范化的旅游活动。当然随着公益旅游的成熟,也会吸引政府的加入,进行宏观调控。
篇3
不论演技还是公益,她以特有的可爱笑
>> 陶虹:做公益是为集体好,一定要坚持 陶虹:公益应是一种日常行为 与陶虹为邻等 徐峥陶虹:愿做一对没出息的神仙眷侣 徐峥 我和陶虹好着呢 陶虹 做本真的自我 陶虹:幸福是自己的事 陶虹,鞋子是爱情的密码 陶虹:谁说我是“小家碧玉”? 徐峥:是陶虹成就了我 陶虹表演是我的生命 陶虹:最重要的角色是自己 好导演一定要喊“卡” 一定要过得比他好 好产品一定要克制? 陶虹:我跟婆婆约定来生仍做婆媳 陶虹:我与徐峥就是一帮一 陶虹 爱是对岁月最好的窖藏 陶虹 “退一步”别样灿烂 陶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陶虹:做公益是为集体好,一定要坚持 陶虹:做公益是为集体好,一定要坚持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年度明星公民 陶虹
不论演技还是公益,她以特有的可爱笑容,带给我们扎实质朴的温暖。她不惧炎夏,深入缺水灾区拍摄公益短片,呼吁珍惜水资源;携爱女做慈善,公益代代相传;赴日慈善义演,清唱京剧扬国粹;担任抗癌公益宣传大使,关爱海洋;她用迷人的亲和力把爱心慈善和开朗平和的心态传播到每个角落。她是明星公民,陶虹。
南都娱乐:第一次接触公益是什么时候?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
陶虹:我一出道就在做公益,可能我一出道形象就挺正面的,公益活动也找来得多,刚开始属于能做就尽量做,到最后就变成只做公益活动,其他活动都少参加。
南都娱乐:为什么把参加公益活动放在第一位?
陶虹:公益活动是为集体和大家好,不单是为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面好。记得我第一次得华表奖,我都没有去领奖,因为颁奖的时间和我的毕业大戏有冲突,我也没和学校请假,直接就选择没去领那个奖,华表奖是我一个人的,但毕业大戏是一个集体的。怎么说呢,参加公益活动也比较符合我的性格吧,我做运动员时也是集体的理念第一,就这么一路下来了。
南都娱乐:在做公益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故事让你感受到明星可以影响到大众?
陶虹:我在做公益时经常很感动,我去缺水的地方看到当地人的样子,会有感触,特别是你觉得自己只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受帮助的人却对你致以万分谢意,让我会觉得自己是不是还能做得更多一些。
南都娱乐:你参与的公益项目如何维护持续性?
陶虹:我觉得公益项目都是一个大团体,他们会有他们的计划,对接到我这边,无论在什么时候,拍戏也好,休息也好,都会积极调整我的时间去配合。我在微博里经常也转发一些公益捐赠活动,正能量的东西接受起来特别容易,有一种特别安心的力量。
篇4
不能简单地认为,赞助与捐赠就能体现企业形象,提升自己的品质,现代企业应该把公益活动上升到企业营销与战略规划的高度来考虑。如今,许多企业不断创造公益事件、公益活动来引导、塑造企业或品牌在民众中的良好形象,但这些公益活动达成的手段与方式及其执行的效果,都与企业所期望的目标相去甚远,其根本原因是企业没有认识到公益亦需要营销。
2009年年末,在贵州电视台与甘肃广播电视总袂举办的客户联谊会上,贵州中天企业以80万元竞标获得《希望篇》公益广告制播权益。本来,这种公益拍卖活动较为普遍,无奇可言,但这次公益拍卖却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公益拍卖款项全部用于援建两所“贵视中天金鸽希望小学”,使传统的公益拍卖活动产生了实际有效的社会交应,同时也正式拉开了三省公益联播平台――中国首届金鸽奖电视公益广告大赛的序幕,很好地体现出媒体、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得金鸽奖启动有了最好的诠释。80万元相对地产企业与电视媒体的经营额而言可谓是微乎其微的,但这次活动所产生的近期与远期效应是巨大的,也让更多媒体、企业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公益广告并非只停留在媒体,而是可以去纵深营销的。
从战略视角看公益营销
公益营销是企业的一种战略规划,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定位、需求而形成的战略,而不是盲目跟风各种捐赠活动和随意创造公益形象概念的策略。同时,公益营销还必须着眼长远而非眼前,保持相对长期和稳定的投入,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首先,企业以回报社会为已任的良好企业思想与理念是基础,公益活动是企业的责任与义务,而非慈善活动,所以,公益行动也需非诚勿扰,否则事必其反。
其次,公益营销应把握住如下四个原则:广泛性、针对性、相关性、互动性。也就是说,公益活动与宣传要广泛引起关注,锁定目标群体,有效置入企业形象与品牌内涵,能够引起多方资源互动、积极参与和关注。
随着时代进步、消费者觉悟提高,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提升,公益营销对企业营销贡献度会越来越强。在一个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消费者主要通过对企业品牌的认可来认同产品,公益营销的基础是公益活动与公益宣传,体现企业文化、内涵与思想,把公益活动与企业的营销相结,通过公益活动增加企业的知名度,使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产生偏好。因此,公益营销中的公益活动并不只是单纯的慈善事业,应是经过设计的营销活动,是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与价值认识的统一。
再次,公益营销要构建企业的公益营销系统。尤其是对较为成熟的企业与品牌而言,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公益宣传体系。许多民营企业家常常以个人身份从事一些公益活动。但企业家通过捐赠行为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在媒体上进行公益主题的号召与宣传,其实这只是一种公益行为,而非公益营销,个人身份与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不能等同。另外,一些企业对公益营销的理解,就是拿出一笔钱来做公益活动,用更大一笔钱宣传公益活动,然后就希冀能得到十分丰厚的收益。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事件营销,其目的是通过公益活动和公益事件形成新闻爆发点,然后进行放大,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达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因而企业必须制定公益营销的战略与规划,着眼长远而非眼前。由于公益营销投入的周期比较长,往往短期内并不能产生明显效果,需要一个培养与引导消费者的过程规划。
最后,公益宣传需要长期持续性的战略规划与推动,其实就是占领公益主题宣传的主导与领导地位。例如,捐助希望工程是摩托罗拉参与中国公益事业的活动中立项最早、投入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和在公司内部涉及面最广的项目。多年来,摩托罗拉共向希望工程捐款420多万美元,建立了70多所希望小学,其中两所还被评为全国模范小学,使1.3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培训了700多名希望教师,另外还资助了500名希望之星班的学生,此举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潜在消费群体。
从公益营销视角看中国电视金鸽奖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公益传播与营销模式也在经历新的发展模式转化与创新突破。中国电视金鸽奖公益作品评选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旨在全力打造“中国实效公益奖项”,寄希望于媒体搭建公益传播平台,集结多方资源,以媒体宣传拉动、线下活动开展的立体模式,开创新的公益传播整合模式,真正使公益宣传效果、效益最大化。
中国电视金鸽奖与传统的业界奖项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注重实效,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公益广告评选重作品质量与水平,更多是站在技术层面,从作品本身去评定。从而导致许多广告公司或制作公司创制大量“飞机稿”参赛,以获奖提升业界形象为目标,这种方式与做法本身已经脱离了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力、引导性与贡献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成为业界、圈内的自娱评选范畴,金鸽奖更多的是希望将作品奉献于大众,让大众作为评委,加强民众的参评作用,其核心在于参与和互动。
其次,传统的公益评选活动重结果,金鸽奖更重过程。过程参与、过程组织、过程推广,在过程中引发持续关注与参与,从而把许多媒体、企业、广告公司、社会团体甚至是个体都不断吸纳入整个体系中来,使得整个公益广告评选在互动参与性、公益线下实效活动推广、企业公益营销活动置入等多方面延展,整个过程将活动不断推向,资源平台将越积越高。
篇5
主要观点
专业人才培训是慈善活动的第一步
哈佛大学豪瑟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Christopher Stone(克里斯托弗・斯通)
整理/环球慈善
过去10年当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钱不是最难得的资源,人才才是最稀缺的资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人才就是这个东风。
我曾在纽约一个叫做微弱公正中心的非营利组织任主管,这是一个通过促进司法公平来为穷人服务的组织。我们经常会有很好的创意,但是很难把创意变成现实,原因不是我们找不到钱,也不是我们不能说服政府官员支持我们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把我们的创意变成现实的人才。
各国政府越来越依赖社会组织,比如为饥饿的人提供食物和住房,为年轻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但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却非常稀少,即使有丰富的金融资源也不能满足我们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为此,我决定离开微弱公正中心来到哈佛教书,我希望通过直接地参与培训来解决人才稀缺问题。
当然,培养人们参与社会创新,参与到社会组织中来并不是很容易的。很多公司可以用高额薪酬吸引众多人才到他们的公司去工作,但社会组织吸引人才往往不是钱而是能力。社会组织中的专业人才要有耐心、有同情心,懂得去倾听,他们能够领导自己的组织,协调工作人员、志愿者工作。他们还需要有不断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能力。
但是,仅仅能够对社会组织进行专业的管理还是不够的,他们还被要求有会计、金融管理方面的技术,还需要有效的谈判能力、进行战略策划的能力以及传播的能力。然而,能够找到这一类的人才是非常难的,在任何国家吸引这样的人才到社会组织中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就需要社会组织和学者进行合作培养。
为此,哈佛大学在过去的10年中成立豪瑟中心。当然,我们发现中国各个大学和各个领域也都有合作,这种合作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专业从事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问题。但现在某些类似的培训项目却潜在着一些危险:由于没有完善的理念和标准做指导,各个大学都在用自己的一套方法、自己的理念来组织培训,这给参加培训的人在将来的实践中带来混乱。还有的培训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课程,让一个外国人用他们的方式来培训中国社会组织的经理人,虽然可以帮助他们学到外国的经验,但没有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的培训,不能消化吸收中国经验的培训,也就不能够及时解决中国的实际需要。另外,有的政府和慈善组织,在没有足够认识到要对人才进行长期投资和培训的时候,就匆匆忙忙地开始做自己的项目。
中国有一句成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于人才的培训是绝对不会影响社会项目的实施的,相反通过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可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所以,专业培训绝对不是和慈善项目分开的,而是进行慈善活动的第一步。
政府和所有的慈善组织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就应该拨出一部分钱来放在一边,用来加强对公益慈善组织人才进行培养。
主要观点
媒体不宜直接做公益项目
中央电视台评论员白岩松
整理/环球慈善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一种声音盖过爱的声音:“他这么有钱怎么才捐这么一点儿!”80%捐款的人得到的不是赞美而是指责。试想,这样的公益环境能有助这个社会的公益发展尽可能向前吗?这只会使很多热衷公益的人觉得,如果我不出头捐赠,虽然得不到表扬,但我也不会遭致批评。这种不尊重的指责非常容易鼓励将来更作秀的公益活动。
当2008年过去以后,我们要谴责那些以爱的名义谴责了别人的人,因为他将扼杀慈善在中国的发展,这其中包括在灾难发生后,在全社会起到动员作用的媒体。
由于媒体的曝光而形成了一种捐赠的攀比,由于对上市公司或是跨国公司决策程序的不了解,而形成的一些质疑甚至是攻击,这些都为慈善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反思,媒体在公益事业中如何担当自己的责任。
首先我要承认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起步和转轨阶段,中国的媒体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他们代表了媒体的一种良心,也得到了上上下下的支持。但我担心的是,现在很多媒体都在做自己的公益项目。如果说,媒体仅是为社会搭建一个平台,鼓励、便捷公众为公益慈善事业捐赠,那么我认为电视台、报纸等相关媒体必须做,至少要摇旗呐喊,否则就缺乏媒体的良心!但媒体自己做项目,是否合适?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只要媒体一搞大型的公益活动,参与度就挺高,很多企业积极参与,大量的资金都愿意往该公益活动倾注。为什么?因为媒体具有一种放大的作用,捐助方会在参与该公益活动时获得无形中的舆论回报,所以媒体的这种做法会导致整个慈善平台的不公平。
另外,当媒体在介绍自己的公益活动时,必然由于自己亲身参与而很难做到公平地扶持、报道和推动相关其他公益项目的发展。比如,我是一个媒体的负责人,我这个媒体在做一个有关救助孩子的项目,我会对其他的NGO或者相关救助孩子的项目,像我自己做的这个项目这样放大吗?如果我们询问一下人性的因素,得出的结论是:有的时候不会。
因此,媒体直接介入到公益活动当中来,短期看是有利的,长期看是有害的,因为这里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我们应该呼吁终止它,媒体应从做公益项目的行为中迅速退出。让媒体真正变成一个公益活动的报道者,对所有的公益活动,在经过媒体专业和有良心的筛选后进行报道和推动。
主要观点
创新的战略与风险
哈佛大学豪瑟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国际项目主任
David Brown(大卫・布朗)博士
整理/环球慈善
慈善创新不是纸上谈兵,着实不易。多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一直致力于促进非营利组织以及公益组织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时通常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阻力,如果采取激进措施,往往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对于企业和企业家而言,如果他们不创新,那么他们也很难做到以更小的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是,我们的公益组织却可以非常灵活地进行一些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产生非常持续的广泛的影响。
有一些非常典型而且成功的案例,比如孟加拉国小额贷款的项目,现在已经为数以百万计的小企业提供了周转的资金。小额信贷不需要当地农户提供担保,当乡村银行帮这些农户结成互助团体的时候,小额贷款就能确保收回。乡村银行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和担保下,已经成功地帮扶了上百万孟加拉国的贫困人口。目前这种模式已经推广开来,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另外,在巴基斯坦有一个基金会与当地的非营利组织进行了非常紧密的合作,他们通过自己的运营模式帮助贫民筹建居所,而且还建立了当地的卫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他们把政府基层组织和各个街道社区的人员都组织起来,利用巧妙的技术建了20万个公共厕所和地方排水系统,以及城市排水渠等等。其中90%以上的项目成本耗费都不高,主要是由社区帮助提供劳动力和部分建筑材料。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公益创新的价值,看到了一种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我们从中获得的经验。但是,寻找这种创新的方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我们如何在慈善的模式下寻找到恰当的创新方法呢?事实上,创新本身就意味着我们要去探讨,去寻找,而不是直接就可以获得一个现成的答案。我们要采取以下四种战略:
第一是要自己动手。美国的凯特林基金会已经制订了一种所谓的民主化商讨模式,并实行了很长时间。这种方法帮助慈善组织寻找到那些确实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保证雇用那些能够落实创新方法的人来完成工作。
第二是要提供相应的主题来吸引创新者。许多慈善组织都要首先确定他们的慈善项目的具体范围,并且征集可能推动项目落实创新的人,就是把创新者本身也融入到项目的落实当中。
第三是要推广成功的小的创新模式。印度孟买的一些公益组织,已经成功地把城市贫民组织起来,在住房问题上实行自助帮扶。一旦这些小的创新被证明成功以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它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当中,使它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帮助更多的人。
第四是要支持那些在慈善工作中创新的人。印度的阿育王基金会的工作就是查明世界各地非常有能力的社会企业家和活动家,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金资助,拓展他们在慈善方面的工作。
上述这四种战略或者说方法,都与创新密不可分。但是创新本身就意味着风险,有些风险导致失败,有些风险带来成功。创新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慈善创新有可能遭遇到挫折,事实上那些坚持高成功率的公益慈善组织不太可能支持非常激进的创新方法。在我们认可的范围内,接受一定程度的失败是可以的,但这种挫折失败对于有的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好接受了,尤其当发生类似于金融危机这样的困难的时候。
另外,创新风险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来迎合多样性,使多样性能够互相补充。当世界银行向穷人询问他们是如何理解贫困的时候,贫困随着过去几十年的变化,世界银行得到的回答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充分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篇6
【关键词】公益组织;慈善组织;非政府组织;NGO;监管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009-02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成为了政府改革的一大重点。民政部随之下达了“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可直接登记,不必要审批将被取消”的政策,再度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公益慈善类非政府组织(NGO)在中国大量涌现,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社会治理和政府监督方面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其他类型非政府组织相比,公益慈善类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更显弱势,仍存在着缺乏法律和政策的支持、规模较小、独立性不强、活力度不足等问题,在部分慈善机构遭受质疑的大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政府、公众以及NGO自身在相关问题上的监管存在着或严或松,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益慈善类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依托对上海地区相关调查,本文旨在探讨对公益慈善类NGO的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的几个不足与缺陷,分析并提出有一定价值的建议与见解。
一、公开透明的边界参差不齐
公益慈善类的NGO一般被称为公共组织。所谓公共组织,就是指一些机构使用了公众的资源而需要向一般公众负责(问责)的组织。
公开透明是公益组织的生命线,是赢得公众、捐赠人信任的基础。公益组织可以接受社会捐赠或向社会募集资金,享受减免税等待遇,因此有必要披露相关信息。这一般是在与捐赠人的约定中的,当然也是行业惯例,或者职业道德。同理,公益机构享受了税收优惠,则意味着使用了公众的资源,因此应当向公众披露。公益组织披露信息的对象包括内部向理事会披露,外部向政府部门、捐赠人和公众等不同对象进行披露。对不同对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边界是不一样的。
由于公众是分散的个体,不便统一的意见,因此他们的委托人政府,就可以代表公众对公益机构的信息披露提出要求。这一般都体现在政府的各种规章之中,也是公益机构信息披露的底线。而这些要求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是否能够较好的代表公众,在另一层面上,即是表达和捍卫公众利益的能力。目前政府开展“群众路线”运动,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基金会中心网的FTI指数的局限性:1.只用于评价基金会,而不涉及未注册登记的民间NGO。2.评价标准只是披露规定的信息,且是由基金会自主申报为主,缺乏第三方特别是普通民众的参与评分。申报内容是否合理、准确,没有判断依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总结出理想的透明披露,需要公益组织能够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组织成立的背景以及你们的使命是什么?
2.基于组织的使命,贵组织计划或已经启动了哪些项目?
3.每个项目,是否我能够查到所有的受益方?且每个受益方的背景信息已公开,同时包括了受益方接受资助的内容和时间?
不容忽视的是,公益组织的公开透明是有界限的。其原因在于:首先,信息披露是有成本的;其次,还需要保护捐赠人的隐私;最后,一些公益组织认为,涉及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信息也不宜对外披露。因此,公益组织在向不同对象披露信息时,需要把握不同的边界,掌握不同的度。对于一些小的公益组织而言,由于需要披露的信息有限,因此,披露的内容更细,而对于一些大的公益组织而言,如果需要披露到每一分钱的使用,甚至买了多少包打印纸都需要披露,那么披露的成本无疑非常巨大,其实这也是浪费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慈善资源。通常,公益组织披露的底线是根据各国的法律法规,向公众披露年度报告、财务报告、项目活动等基本信息。例如,根据《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基金会需要向社会公布的信息包括:年度工作报告、公募基金会组织募捐活动的信息、基金会开展公益资助项目的信息。
二、公益组织和公益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偏低
由于国内多年来公益慈善类NGO发展程度较低,人民群众对于公益从业者的理解也失之偏颇。在一系列慈善组织失信案件与媒体舆论环境的影响下,公民对于公益从业者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解。
(一)公益组织应当盈利
如大众所知,公益组织不同于工商企业,一般不从其进行的相关公益业务中获得利润。一般认为,捐赠方无偿提供公益组织日常运营的开支,捐款也是公益组织收入的首要来源。随着公益组织运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公益组织在逐渐进行商业化“营利”的尝试,试图通过一些商业行为满足自身运营需求,并将商业运作中产生的利润,反哺到公益活动之中。此处需要明确一点,商业活动是为了可以不依靠、少依靠捐赠款,维持公益组织的正常运营为目的,而该组织本身进行的公益活动,依旧不产生经济利润。
(二)公益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应该如何度量
在社会普遍观念中,选择了公益事业,就等于选择了一条清贫的道路,一条必须尽可能“无私”的道路。但这种陈腐的观念显然是错误的。
在对公益组织财务报表的审计之中,管理费用(这个管理费用是会计科目,不是机构收取的管理费)中列支了多少员工工资是很敏感的区域。在我国,NGO从业者的收入差距很大,从没有固定收入到年薪百万以上的都有。
公益事业从业者获得的收入,不是社会救济,而是正常的劳动报酬。公益活动虽然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具有不可否认的社会价值。而公益事业从业者领取的薪水,就是对其劳动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的报偿。这个工资高低的标准,应该根据其活动创造的社会价值的高低量化。若该组织有较好的社会反馈,则应当被支付更多的报酬。若该组织效率低下,则应获得较少的报酬。
但问题出在,现行的会计体系中,很难将公益活动创造的社会价值准确入账,纳入财务报表之中,“即使在那些有计算权力和审计能力的非政府组织里,员工并不一定能足够好的应用这些条件”。二十一世纪以来,会计学界在此领域进行着不断的探索。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内容,一方面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计量相关,另一方面是NGO财务核算的命脉。这一方面的研究,如果在今后可以取得进展,建立一套科学、公允的社会价值核算体系,将会是现行会计制度的重要补充,也会让社会各界提供一个更好的评判NGO的价值标准。也正是因为标准不成熟,所以造成了合理性(从业者可以挣到工资)和不合理性(工资标准不统一,收入差距大)并存的现状。如上所述,NGO从业者的收入标准,应该从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多少出发,而不是从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出发。这一套工资收入体系,会在未来逐渐完善,当然,也许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现今中国公益事业从业者的收入现状
当前中国大部分从业者的普遍收入水平,虽然还不到饥寒交迫的程度,也足可以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一方面,商业化经营思路可以带来收入,但并不适合所有NGO。因为大多数从业者们不具有出色的商业思维,难免弄巧成拙,越办越糟。另一方面,基金会对拨付资金的监管严格,因为没有可靠的评价标准,只好一碗水端平的低收入。再一方面,即便NGO从业者的收入已经低到如今的情况,社会公众依然对做公益的人领工资保持怀疑态度。简而言之,按办公地点,国内的挣钱没有国外多。按组织性质,国内组织挣钱没有国际组织多,排除物价因素,国际组织在国内的分支机构工资也偏低。
基金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极高。其中不乏职业律师、投资银行、医生、广告公关行业转行而来的,他们有着一流的专业素质,放弃过去的高收入,以创造社会价值为目标工作,理应得到一定水平的报酬。
三、限制NGO发展的“限额”政策
中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4年6月开始实施。它首次按是否面向公众筹款,将基金会分成了公募和非公募两种,“非公募基金会”这种民间组织形式因此得以正式落户中国。
根据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以政策的形式对规模、性质和运作方式不同的各个机构一刀切,这明显是有违常理的。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这项政策,限制了慈善公益类NGO对于工资发放、项目开展、员工招募、资源运用等正常日常开销。以至于部分NGO对员工的工资以项目为单位,工资涵盖在公益项目之内。即使如此,员工的多数福利依然难以保障。
四、捐赠方面科学性偏低
捐赠,即捐钱、捐东西、捐服务,而科学捐赠的关键就是怎么把东西以正确的方式,捐到正确的地方去。
个人捐赠者能力有限,可以选择的捐赠方式很灵活。对于一般人而言,小额的现金捐助是一种最方便的捐赠模式。捐助对象可以选择自己信任的基金会或者公益组织,不推荐直接将现金给予受助人,也就是所谓的“捐机构,不捐个人”基本原则。如果是在一些募捐平台上,看到一些重病患者的募捐需求,有能力的话也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通过中介机构,不要与受助人建立直接的私人联系。
个人捐赠者如果想提供物资捐赠,无论是捐给个人还是组织,都最好可以事先与对方取得联系,以确定自己捐赠的物资是对方确实需要的。
五、税收优惠制度不完善
在税收优惠制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免税资格没有规范的认定标准与确认程序。与政府关系往来密切,或者带有官方色彩事业编制的有关NGO更容易得到政府青睐,因此更容易办理和获得免税资格;而那些由公民自发组成的NGO或者是部分海外华人华侨创办的相关基金会,由于跟政府关系不紧密,所以在程序上更难以获得免税资格,从而也限制了其获得免税资格的比率,通常难以通过。
总之,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社会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公益慈善类NGO的发展无论在外部法律政策的环境下,还是内在的制度构造和能力建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来自社会体系的支持也不够有力。然而从发展上看,随着国家政策对公民社会建设的倾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较为完备的监管体系下,在法治化的中国建设起来之时,公益慈善类非政府组织将能够调动更多社会资源,提供相关社会服务,实现公民社会自治,并通过政策倡导积极有效地影响社会的公共决策过程。
参考文献:
[1]黄姣.美国慈善从业人员薪酬制度启示[J].决策探索月刊,2011(12).
篇7
从2011年8月开始,黄奕带着自己的“奕动基金”队伍开始了自己的公益新旅程,计划12个月走访12个城市。为当地贫困小学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送去永久性的体育设施和所需物资,黄奕称,自己的慈善理念就是快乐慈善,而体育恰恰能帮助大家不分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地实现这份快乐,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这份公平的快乐中学会自强不息,“我想把快乐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南都娱乐:2011年你将关注的焦点放在贫困小学的孩子们身上,通过跟这个群体的接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黄奕:2008年汶川发生的大地震,让我感触很深。那时候我去了绵阳,跟孩子一起玩耍,踢毽子、跳绳。我发现这些孩子虽然承受莫大的伤害,但在运动时,他们纯真的笑容让我印象很深刻。从汶川回来后,我就一直在想,或许物质上他们已经得到很多捐赠,但他们的快乐同样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事。后来我咨询过一些康复专家,他们告诉我体育运动确实可以帮助孩子走出阴霾,他们可以从中学会自强不息。后来,我就想着做一个快乐的慈善,而看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我发现自己也能够感受到幸福。
南都娱乐:2012年你还会在公益领域上加强哪些动作?
黄奕:希望能把一个月走访一座城这个公益活动做下来。我很感谢我的团队,他们不辞辛苦地陪着我去了很多地方做慈善,比如青海的格尔木、河北的石家庄等。我觉得做慈善真的没那么简单,要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从决定好好做慈善那天开始,我就决定了,既然要做,就要把它做好,就要坚持住。
南都娱乐:在明星公民活动上,你有看到我们拍摄的公益宣传片,有什么感受?
黄奕:我更多的希望是通过这个宣传片,能够了解到我们慈善要做的是什么。可能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集合每个人一点小小的力量,我相信明星慈善会做得美好。我不担心别人质疑明星慈善太过高调,对我来说,慈善的意义在于到底有没有帮到人,帮了多少人。
南都娱乐:拿到明星公民这个奖,你的体会是什么?你怎样理解“明星公民”?
黄奕:这个奖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它会时刻提醒我明星身份以外的另外一个身份―公民,它也时刻提醒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拥有何等光环,我都是这个社会,都是你们中间的一分子。明星的力量是给人以真善美的希望,而公民的力量则是让我们彼此温暖,传递爱。我觉得贵周刊在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也相信明星慈善多少会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更多的人为慈善事业作出贡献。
篇8
一、图书馆内部馆员培训
良好的志愿者服务的开展,不只是需要志愿者的参与和志愿者合乎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需求,还需要作为图书馆的主体,馆员从精神状态到工作状态上适应开放型的志愿者服务型的图书馆运行方式。
1.图书馆开放式管理思想
在党的十以后,国家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展开,图书馆的改革方向是建设成为公民提供文化信息、文化休闲内容的公共服务机构。对此图书馆内部应有明确的认识,并且深刻理解其内涵,让自己的思想从读者管理者、图书管理者迅速转变成图书信息服务提供者。[1]对图书馆而言,不再把图书馆当成是政府的图书馆,员工的图书馆,要树立百姓图书馆的意识。
2.去行政感觉强化服务观念
以往图书馆也搞过一些类似管理思想转变教育,然而由于行政化过强,停留在开开会、讲讲话、表表态、摆摆样的表面行为。要想使馆员自身能对志愿活动不产生斥力,就必须让馆员通过日常的自身工作,把图书馆和志愿者行为共同的公益性展现出来,并感受到从中得到的社会荣誉感和心理满足感。
3.尊重志愿者的劳动,树立协作意识
培养图书馆馆员的平等观念,虽然在志愿者服务中是以图书馆馆员为主,但不是就此确立了图书馆馆员这志愿者之间主仆似的地位。应通过培训让馆员懂得志愿者的行为是值得尊重,志愿者人格是必须被尊重,志愿者和图书馆的馆员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
二、图书馆对外公益培训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机构,本身具有从事志愿活动优势。要想和志愿者达成一片,莫过于自己也是志愿者。在图书馆志愿服务中并不排斥图书馆馆员也作为志愿者,为自己所在图书馆、其他图书馆和社会公众服务。
1.馆员社会公益能力培训
鼓励馆员开展对外公益服务,作为图书馆扩大自身影响,树立亲切形象,感召百姓的一种长效活动开展。以馆员公益能力培训课的形式为基础,先使馆员具备对公益活动的基本了解,开展公益活动的意义,开展公益活动的基本方法,以及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挖掘自身公益活动的资源价值,积极去体验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2.对城镇主要服务组织对象培训
在使馆员们具备了公益服务能力以后,以图书馆为主体,针对城镇范围内主要的组织类服务对象,例如学校、政府机构和企业公司等,将信息情报等图书馆学的知识和技能送到这些组织中去,提高这些重要组织对图书馆的科学认识,增加他们对图书馆的依赖,拉近他们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
3.面向城镇居民开展周期培训
在上述活动基础上,面向图书馆覆盖地区内全体居民,开展周期性的图书馆知识和技能培训,让进出图书馆的百姓形成以图书馆为动力源的知识文化驱动型流动。
三、图书馆对志愿者培训
图书馆内部培训和图书馆对外培训看似和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没有关系,从为了达成让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可以融入到图书馆中成为非成员的一员。就必须把馆员和志愿者两类人群想着志愿者服务开展的共同目标引导,使他们能共同站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时,那么消弭了内心差距的人,才能逾越身份的障碍,真正同心协力的站在一起。
1.图书馆精神及馆情培训
在经历了馆内思想转变培训和对外培训服务以后,再来给志愿者进行培训的馆员一定可以更容易和志愿者实现共情。然而志愿者毕竟是门外汉,当他们怀着善良美好的愿望进入到图书馆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未必就能服务群众。首先需要了解图书馆的基本精神,图书馆是在什么样的精神指引下,具备什么样的资源、设施,可以为群众提供什么样的、具有什么价值的服务。了解了这些问题,志愿者就会更清楚自己行为的意义,可以更好满足有需求的读者。[2]
2.图书馆学基础知识培训
对志愿者来说,必须的和有魅力的应该是科学的图书馆知识。因此,应当系统严谨的制定志愿者进入图书馆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培训,使他们从对图书馆学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达到有所了解。这也是借助志愿者向社会传播图书馆学的好机会。其次,针对馆内现状,馆内资源的分布与使用技能是志愿开展工作的依据。
3.图书馆志愿服务进阶培训
篇9
关键词直销企业公共关系营销
从1998年的全面禁止到2001年的承诺开放,再到现在的立法,中国的直销业在经历了一阵混乱之后,又再次面临着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不论直销立法给觊觎中国市场的直销企业会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在这里只探讨直销企业所采取的公共关系营销手段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必须给直销这个概念进行界定。香港直销协会给直销所作的定义是:“直销商将商品直接送到顾客家中或工作的地方,为个别顾客或众多顾客详细介绍、示范产品的特点与效能,并一一解答他们的疑问。”世界直销联盟则将直销定义为:“将产品与服务直接行销给消费者,为一种充满活力、充满生气、迅速扩张的销售管道。”综合上面两种说法,笔者定义为:“以面对面的方式,直接将产品及服务销售给消费者,销售地点通常是在消费者或他人家中、工作场所,或其它有别于永久性零售商店的地点。”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直销的优点在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并可使企业较快地接受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中国在1998年对直销进行整顿后,只有10家企业获得直销牌照,并且他们是在采取了“店铺加直销人员”这种经营模式之后,才取得了合法资格。这几家直销企业包括安利、天狮、雅芳、玫琳凯、南方李锦记、仙妮蕾德等。对这些企业所采用过的成功的公关营销方式进行分析,以期给即将进入直销业的其他中国企业做一个借鉴。
1政府公关
1998年,对于不法分子利用直销行为从事犯罪活动的事实,中国政府给予严厉打击,直销企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安利公司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机积极游说,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安利果断实行“店铺销售加雇佣推销员销售”的经营模式。中国政府“投桃报李”,安利成为第一家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直销企业。与国家、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安利在市场上的进一步发展占得了先机。
2公益活动营销,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围绕“营养、运动、健康,有健康才有将来”的品牌理念;坚持“回馈社会、关怀民生”的企业理念,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反哺社会。2002年,安利(中国)公司面对公众郑重承诺:在未来的5年内,安利(中国)公司要植树100万株,让有安利店铺的地方就有一片安利人培植的树林或认养的绿地。如今,“哪里有安利、哪里就有绿色”的“安利林”多数已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从“安利林”来看,这个创意并不新鲜,每年3月12日就是中国的植树节,全国人民基本都植树的,实在是很普通不过了;但是长期坚持下去,形成了规模,见到了成效,再辅之以正面宣传,就形成了营销传播的“聚合效应”。
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培育并塑造了其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公众企业形象、良好的公民形象,并受到了国家、社团及市民的高度认可。如果这种“新闻式”、“热点式”的无形软性公益活动广告运用得当,不仅仅是抢了市民的眼球,塑造了形象,更带来了销量的快速增长。
3文化营销:诠释品牌内涵,确立权威品牌形象
玫琳凯是第一家获得中国国家外经贸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国内贸易局等官方部门批准的采用雇佣推销员(美容顾问)经营产品模式的专业化妆品直销公司。“全球女性共享的事业”是玫琳凯为之奋斗的理念。玫琳凯与央视《半边天》栏目合作制作了一个系列节目,讲述了各个不同阶层的遭遇了各种不幸的女性,通过“玫琳凯”这份事业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并且创造了精彩人生的故事。《半边天》是中国最早开办的、在女性心中具有相当分量的栏目,玫琳凯通过与它的合作,让我们身边的普通女性朋友现身说法,诠释“全球女性共享的事业”这一品牌内涵,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将这种理念深深印在了每一位独立、自强的女性心中,从而树立了其在女性化妆品领域的权威品牌形象。
4中国直销企业公共关系营销的现状与不足
中国直销企业对于公共关系营销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就政府公关而言,2005年的直销立法过程中,只有少数几家直销企业间断参与,所发挥的影响微乎其微。面对媒体对直销企业的泛妖魔化,所有直销企业更是集体失语,降低了公众对对直销企业的信心。对我国的直销企业而言,通过积极有效的公关活动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生存环境,已是当务之急。
对于中国的直销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公关就在于政府公关。行业协会应该如何主动与政府部门深入沟通,又该如何影响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中国的直销业似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对于建立与社会的公共关系而言,如何协调媒体关系、处理新闻危机、投放公益广告、赞助公益活动等,所有这些对大众传媒施加积极影响以建立良好信誉的举措都是中国直销企业必须掌握的技巧。只有通过长期、大量的有效公关活动,才能为中国的直销企业创造和谐的舆论氛围、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5借鉴与启示
5.1借助公益广告,增加公众对公司及产品的信任度
公益广告较之硬性产品广告更具传播优势,公益广告不是以促进产品销售为直接目的,而是以提升企业形象为最终目的,与公共关系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公共关系比商业广告更具有传播优势:①更能深入人心。尽管电视、报纸、杂志、户外广告如火如荼,但并不表示消费者对广告的喜爱,相反,消费者是被迫接受而且对广告存在怀疑甚至戒备心理。相比之下,公共关系的亲和力要强得多,可信度要高得多,会在公众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慢慢移植到市民的心里;②类型多样,更加主动。广告针对细分的消费群可以制作投其所好的各类型广告,博得消费者的好感进而求得共鸣。而公共关系除了针对不同消费者开展活动外,还可以以政府、社区、媒体、员工为对象进行诉求,这都是广告很难具有的优势。相比之下,公共关系更加多样和自由;③有更深远的传播效果。广告的目的在于以最少的花费在短时间之内推出产品或者劳务,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而公共关系产生的效力是长期的、深远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要想长期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需要长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公关工作;它的目的不在于短期内促进产品销售,而是树立企业形象,不断提升品牌形象,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5.2利用公共关系,维系顾客的消费忠诚
公共关系不仅可以通过活动触摸消费者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而且在消费者有疑虑的时候,及时采取危机公关,真诚客观地传达信息,争取目标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打消疑虑,继续维系原有的品牌忠诚,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增强顾客满意度。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必须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多地为其顾客创造价值。顾客获得较多的消费价值才满意,只有满意的顾客才有可能忠诚于某个企业。企业形象是否鲜明独特,能否感染顾客心理,为顾客许可接纳,直接关系到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和对产品的评价,进而影响到顾客能否建立并维系对企业、对产品的忠诚。因而,企业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丰满生动的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自然地维系了顾客的品牌忠诚。
5.3充分利用“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市场经济经营哲学,实现双赢
“安利(中国)”在中国遭封杀、中国“入世”命运多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为中国入世设置障碍和苛刻条件),这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其实有其必然的联系。安利董事长史迪夫·温安洛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支持中国“入世”、并要求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地位,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创造机会和条件,这就是“先予之”。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重大事件来讲,一个美国财团在国会发表演讲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一个中国的副总理访美公关的作用要大得多;然后就有了中国政府采纳变通办法解除禁令的决定,安利这一措施可谓恰到好处。从另一个侧面上讲,中国政府对安利(中国)的开禁,不完全是一个“市场经济行为”,更是一个“政治行为”。
对欲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公共关系营销,上至政府、下至消费者,一个都不能少,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特别是对那些欲进入非洲、东南亚、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的企业更是如此,这些国家市场经济不发达或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非常严重,搞好公共关系营销,取得政府的支持,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张娅.安利:形象的力量[J].商务周刊,2003(9)
2孟庆强,韩雪.解析品牌个性塑造[J].商场现代化,2004(12)
3郑重.培育顾客忠诚的策略[J].市场周刊,2003(12)
篇10
论文关键词:城市社区;公益服务;创新管理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逐渐从以政治权威、计划体制总揽全部社会事务的“大政府一向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分离的格局转化。这一转化延伸至社会公益事业领域中就表现为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现宏观调控和社区自治。从2003年开始,我国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很多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现象,政府通过提供专项资金来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提升社区亲密关系和高度归属感,达到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实质上是政府转变亲力亲为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科学化、效率化的重要标志。
一、社区公益服务的内涵
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公益”在新华字典中被解释为“公共的利益,多指卫生、救济等群众福利事业”,词源中意为“公共之利益”。基于对公益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公益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益服务指为社会大众或社会中某些人口群体的利益而实施的服务或计划,既包括政府部门发起的农业、环保、水力、教育、扶贫、交通领域的公益服务计划,如国家教育部门的“211工程”、科技部门的“863计划”,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的“人才建设工程”、“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计划”等,也包括民间组织发起实施的扶贫、妇女儿童发展、教育等服务。
本文所指的社区公益服务是狭义的公益服务,是一种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为更好地达成公益目的而在社区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的各种公益服务或活动。社区公益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照顾、社区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社区治安、志愿服务等等。
二、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公益服务领域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公益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公众活动日益多样化的产物,我国社区公益服务与西方国家相比发展也相对缓慢,对于规范公益组织及公益计划方面的配套法律建设十分匮乏,我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虽然都有对公益组织的财产处理的相关规定,遗憾在于这些规定流于笼统和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在社区公益服务方面观念滞后和法律规范缺位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有可能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束缚社区公益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缺乏系统的组织和管理,申报审批程序过于繁琐
目前在城市社区公益服务方面,各地区普遍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即使设置了相关服务机构的地区也往往是采取由各相关岗位人员兼任组成联合办公机构的方式,没有实现专人专岗。这一方面使得岗位职责不明确,降低公益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将原有的行政管理的思路和工作方式带入社区公益服务的过程中,不利于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及项目管理机制的创新。近几年,虽然政府也力图以社区公益项目申报的方式为社区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公益服务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但繁琐的程序往往让居委会成员疲于应付,让社区自助组织的负责人望而却步。
(三)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公众监督
从当前调研情况看,居民对社区组织的公益服务相关活动参与度普遍不高,经常遇到组织的一场社区公益讲座准备了一个月,结果只有十几个居民来听,不仅打击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对社区公益资金的浪费。不仅如此,据有些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大概只占到居民总数的5%左右,而且集中与老年人群体。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居民公益理念有待提升和服务或活动本身的形式过于单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缺乏公众监督。在一项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中,居民与组织者之间有“委托-”关系的性质,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使得公众难以监管公益组织的行为。公益组织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暗箱操作,在资金使用、项目操作中为组织或个人牟利。公众不会去参加自己不了解的活动,不会去选择自己不信任的服务。
(四)城市社区公益事业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资金保障
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公益事业的发展,陆续在这个领域投放了很多的资金,但这些资金来源往往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来自政府部门和一些政治色彩浓厚的慈善机构,而且这种公益资金往往更多应用于宏观层面,而对于社区层面的公益事业投资是相对较少的。即使有些关注社区公益事业发展的项目也往往采用由政府或全国性的慈善机构间接投放资金于社区公益事业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容易被机构挪作他用而造成社区公益基金的流失,而且也可能因对社区需求的不了解而使公益资金很难发挥最大的作用。另外,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探索直接安排专项资金,由社区基层组织直接运用于社区公益服务的提供和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但是作为一种探索与尝试,这部分资金普遍水平比较低,远远不及西欧和美国政府对的社区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力度。
(五)城市公益服务缺乏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近几年,我国也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这种专业的助人手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工作社工化的情况相比,我国社区层面社会工作应用的领域和范围还是相对比较窄的,社区公益服务和活动都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大大降低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对于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经验的人来说,让他在策划的整个过程中完成进行社区需求评估、服务目标筛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选择等内容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导致当前的社区公益策划普遍存在的格式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服务目标不明确等等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关于完善我国社区公益服务的建议
(一)要出台政策或法律,加强对社区公益服务的项目化管理
项目管理的特征主要为:对象的特殊性、管理的系统性、组织的临时性与高度柔性、管理系统的目标性、管理方法的开放性。目前我国对于公益慈善活动的项目化管理运作处于尝试阶段,很多政策、制度都没有相应配套,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相关管理还不成熟。本文建议:一是政府要出台政策或法律对公益慈善等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进行明确定义;二是政府要出台政策或法律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在社区公益服务中的作用,保证专业人员的岗位及薪酬;三是政府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架构、制度体系时应该尽量向公益慈善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倾斜,对于社区公益服务的资金来源及使用、项目的申请、审批及评估参照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项目管理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
(二)设置独立的公益服务项目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及审批程序
笔者认为,为了更有效的促进社区公益服务质量的提升,实现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该在民政系统设立一个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的社区公益项目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审批与评估。在设立方式上,它应该在省市一级设立,各区县设分支机构,不需要每个社区均设立管理机构,只需以派驻专业社工的方式进行即可,这样便于资源的整合以及项目经验的推广;在部门职责上,这个部门负责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资金的筹集及管理、项目的审批及评估和发展社区非政府组织等工作;在人员构成上,除少数的财务及技术岗位外,应全部雇佣专业社会工作者,以保证社区公益服务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