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生保健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截至2013年,武汉市老龄化程度高达17.7%,远超国际7%的标准。而当前武汉市社区老年群体预防干预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进一步发挥老年群体“知、信”的传统中医药保健养生、未病先防、“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减轻家庭、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势在必行。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约500名老年群众,了解到当前老年群众普遍通过电视媒介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但真正了解者却极少;老年群众养生方法多集中于饮食养生,希冀社区中医文化推广站建立,获得切实可靠的中医卫生服务等相关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设性对策,为社区开展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3
*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本土中药日化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1
当前,大力开展基层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特别是在社区卫生医疗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末病”的优势,已成为国家政府和各专家的共识。当前,在国家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相关服务已逐步走进社区,各系列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愈来愈受百姓青睐。而社区老年群体作为医疗保健中的脆弱人群,也是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服务对象,研究其老年群体当前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管理,做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对进一步促进社区养生保健工作发展,合理配置相关医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1 社区养生保健相关概念及研究
中医养生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调节饮食、保养精气、调适寒暑、活动形体等各种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通常指的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面向社区人群施加于人体的一种简易有效的预防手段,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食疗、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浴、气功、八段锦等养生保健。
现阶段,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为解决国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简、便、廉、验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寄予厚望。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老年人医疗保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张敏、陆庆荣、韩礼婉早在2003年就指出: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形式简单,宣传途径及内容不完善,缺乏科学系统的中医养生规划与评价;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等学者于2010年通过研究发现城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认知程度较为匮乏;黄艳、黄卫东则于2011年提出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影响着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行为等观点;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同年调查发现预防骨质疏松、防治高血压病及颈肩腰腿痛的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中饮食注意事项和常见疾病饮食指导等是社区最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5项中医保健服务;李明今、冯应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人群对中医药知识及相关技术行为态度面临着“低利用度,高需求度”的尴尬局面。
目前,尽管国内学者对有关社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钻研较多,但大多都体现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或手艺等“硬件”在人群中的“知、信、行”问题,而轻视了当今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指导咨询、健康教育等“软件”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根本性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兴起。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医学高峰论坛上,各医疗专家就“临床治疗与平时预防保健”问题达成《北京共识》并强调:医学必须有较大改变,必须提供平常预防保健,要特别照顾到老年、妇幼、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另从地域角度分析,武汉市地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偏少,而截止到2013年,武汉老年人口数高达146万,老龄化程度高达17.7%,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7%。同时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疾病随之而来,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老年保健养生、疾病预防特色优势,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弊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应的调查,认知武汉市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并剖析相关原因,提出相应策略,以便为社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择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共计500余名老年人参与调查,调查于2013年7-8月进行组织实施。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调查
通过对500名老年人开展相应调查问卷,针对部分文化水平低或不识字的老年人,由调查人员逐条询问并如实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7份,问卷回收率达97.4%。问卷分为个人相关信息和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相关资讯关注、了解程度,养生方法、了解途径等9个条目。
2.2.2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30余篇相关论文和大量阅读系列文献,大致了解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需求脉络,设计访谈提纲及问卷。
2.2.3 个人访谈
通过与20余名老年人交流访谈,了解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普遍心理体验意向和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解决途径,大力挖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研究盲点。
2.3 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Epidata3.1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处理及相关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样本概括
本次调查共收集487份有效调查问卷,样本在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项目进行了相关描述统计,具体见表1。
3.2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
3.2.1 面临“高关注,低了解”尴尬局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健康与医疗一直是人类最强烈且是无法避免的最基层的需求,是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调查发现,67%的老年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0%的老年人处于疾病的状态,特别是老年人普遍深受慢性疾病病因不明、病程长、恢复慢的侵扰,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知识的关注。而中医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特别在疾病的预防上面凝聚了自身独有的特色。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对老年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大部分老年人已接受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并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部分来自中医的保健经验。调查中,在回答“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关注程度”这一条目时,所有老年群体普遍表示关注。但当问及“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了解程度”这一条目时,仅有37.37%的老年人表示了解,17.04%老年人表示不了解,1.44%的老年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成了“鸳鸯火锅”一般冷热不一,说明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势在必行。
3.2.2 养生保健方法,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
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根植于中华名族血液里,广为流传的饮食三字经正好说明这一关系。人到老年,身体机能逐步弱化,对健康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而食疗作为一种较易获得方式一直深受广大老年群众的欢迎。在调查中,79.47%受访人群表示了解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较为熟知的养生方法。在回答“愿意选择哪种养生方法”条目时,66.12%选择饮食养生,这正好可以说明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静神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养生方法。
不仅如此,在调查感兴趣养生保健知识中,61.6%受访老年人表示喜欢了解饮食养生知识,拔罐、针灸占57.29%,推拿按摩占51.54%排在其后。
3.2.3 了解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
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这与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促进大会(2014)的《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以电视为主”相符。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电视也作为一种普通家电走进了千家万户。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与电视有着紧密联系,电视已成为当今老年人生活消遣、资讯获取的主要渠道。另外,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愈来愈重视,养生类节目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电视养生节目众多。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上星电视节目中,基本上都有养生保健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有诸如《健康之路》等3套养生节目,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电视台也有类似《养生堂》相关养生健康保健栏目。
3.2.4 希冀社区驻地宣传
通过对老年人获取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对比可以发现(见表2),老年人目前多通过电视节目获取,其次是口耳相传,占44.35%,社区宣传仅占23.61%,排在7种获取途径中第6位。而在老年人希望的知识获取途径中,电视节目凭借着64.89%的支持率仍居榜首,社区宣传(46%)从第六一跃成为第二获取渠道,增长幅度高达22.39%,增长幅度独占鳌头,而电视节目反而略下降2.05%,说明老年人在肯定电视媒介重要性的同时,内心希望在居住地社区周围能够了解、获取到相关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另外,手机短信、收听广播、上网搜索也是老年人现希望扩宽的的获取途径。
4 讨论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现了我国卫生服务的特色,是发展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益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传统医学的优势。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养生保健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社区在开展相关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时可以考虑下面几点。
4.1 立足社区,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
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普遍希冀通过社区宣传就近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建议各卫生单位、政府部门在社区成立中医文化推广站。在本次调查中,调查人群对所住的社区有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希望的占65.98%,一般的占26.49%,认为可有或可无的占8.21%。数据显示群众对于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还是持积极态度的,也表明群众意识到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能切实地给他们带来好处。对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充分利用中医文化推广站大力宣传国家相关中医药方针政策,宣传普及中医药常识,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推广老年人易接受、易操作、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知识需求。亦可以通过举办专家社区义诊、健康教育、文体表演、健身锻炼、知识竞赛、科普游艺等活动扩大中医药在当地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印象,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查发现,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及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社区在开展老年人养生保健服务时,应以老年群众需求为导向,侧重加强饮食养生知识的传播。
4.2 加强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等规范化管理
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笔者在与老年人面对面访谈时发现,电视媒介在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特别是饮食保健知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电视广播养生保健类节目虽然繁多,节目质量却良莠不齐。有一些制作人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大力包装节目,将正常的中医知识描述得天花乱坠,使得健康类节目逐渐变得娱乐化。其中更有一些所谓的类似“张悟本”的“排毒教父”、“养生教母”、“太医”堂而皇之登上电视节目,兜售那套“治病神术”,诱使观众受骗上当。笔者建议相关单位应努力加强养生保健产品媒体市场监管和规范,特别是饮食养生类电视节目管制,净化电视广播,防止认知度低的老年群众上当受骗。另外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媒体单位自制食疗、生活保健类节目,传播各医疗单位特色医疗实惠项目,努力做到一方面使得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效缓解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的现状。
4.3 加强建设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养生保健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已严重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融入。各相关部门单位应积极引进中医、健康医学、全科医学类人才,开展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课,并把它作为重要环节和切入点,以提高养生保健服务质量。如联合各中医药院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资助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和各医疗单位合作开办养生保健的系列教育;对社区现有人员提供岗位专业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建立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养生保健协会,确定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提高养生保健从业人员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
5 结语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与养生需求,在社区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系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将是今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在开展相应卫生保健预防服务时应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养生保健产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中国养老事业和卫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丽维,邓丽金.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5)
2 张敏,陆庆荣,韩礼婉.用中医理论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9)
3 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药学,2010(10)
4 黄艳,黄卫东.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中医养生[J].护理研究,2011(8)
5 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社区中老年人中医保健知信行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
6 李明今,冯应强.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术认知、应用及需求调查研究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0(2)
7 邬红波.武汉老龄人口去年陡增8万 2020年或成重度老龄化城市[N].楚天金报,2014-02-21
8 董梅娟.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会医学杂志,2007(1)
9 夏姗姗.老年人保健品满意度不足一成[N].北京商报,2014-04-16
10 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5)
篇2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0038-02
追求身体健康长寿,从古至今,是每个人的向往。两千多年前诞生的中医学、中药学研究的就是防病治病保健康;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是运动求健康;传说唐明皇向药王求练丹药,也是想靠药物来长寿。结果呢?秦始皇活了49岁,唐明皇也只活了52岁,都没有长寿。而现代的人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因为一旦失去了健康,你所拥有的一切,什么事业、地位、财富、幸福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痛苦的疾病、无奈的挣扎、懊悔和遗憾。所以权利是暂时的,钱财是子孙的,健康的身体才是自己的,健康对人类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样的身体才算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WTO)指定的健康十条标准是:①精力充沛;②处事乐观;③善于休息;④应变力强;⑤免疫力强;⑥体重适当;⑦眼睛明亮;⑧牙齿健洁;⑨头发光泽;⑩肌肉丰满。
为了呵护自己的身体,使之保持最佳状态去迎接美好的明天,今天我就中医与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与大家一起探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随时发生变化,人如何顺应自然变化,必须应该知道四时养生保健。
1 春季易发疾病与保健
春季到来,气候渐暖,百花齐放,万象更新。然而春天风气当令,善行数变,如不注意防范,易导致旧病复发或花粉过敏、上呼吸道感染、关节炎、肾炎、春季皮炎等。春季养生应注意四个字:衣、食、住、行。衣:注意保暖,不厚不薄,不让寒从脚起。食:宜遵照《千金要方》“损酸增甘、以养脾气”的方法,以助阳气升发。住:春天易“春困”,宜早睡早起,忌抱头昏睡,室内宜开窗透气。行:春季是运动养生的最佳时机,宜多到户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郊游、踏青等。
2 夏季易发疾病与保健
夏季天气炎热,暑气当令,易耗气伤阴,因此夏季须防中暑。预防肠道传染病发生。夏季养生有六法:①慎起居:晚睡早起,中午适当休息。不可贪凉露宿,免受阴署;②重养神:不可过于紧张,避免剧烈运动;③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④勤换衣:前人谓“夏日汗多须换着”。所以应勤洗澡、勤换衣。以免发生皮肤病;⑤宜防暑:避免在高温或烈日下劳作奔走,适当准备防暑药和清凉饮料;⑥养津液:夏季汗多容易伤津耗气,因此要注意补充水分,多饮绿豆汤、饮,还要适当补充盐。
3 秋季易发疾病
秋季气候由热变冷,气温变化较大,往往认为是“多事之秋”。燥为秋季主令,所以要注意秋季保健三部曲:①初秋:气候炎热,称“秋老虎”,应预防中暑,此时也是菌痢、伤寒、病毒性肠炎、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到上一级医院检查确诊,及时进行治疗;②仲秋:气候干燥,容易出现上感、口干咽燥、鼻出血、大便干结等;③晚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气候转寒,易发慢支炎、肺炎、肺气肿等病。此时应注意添加衣服,加强锻炼,提高肺系抗病能力。
4 冬季易发疾病与保健
篇3
肝主血脉要“灸养”
春季,人最容易偏头疼、口苦、肩膀酸疼、及两肋胀疼、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等,这都是肝经不畅造成的后果。肝在身体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讲,肝乃将军之官。肝经上有14个穴位,起于大脚趾内侧趾甲缘上,沿腿的内侧向上到达肋骨缘期门穴。我们可以用手按压肝经上的穴位,你会发现诸多的疼点。这说明经络堵塞,或因怒气、或因血淤,这也与个人一生的性情状况有关。如经络堵塞,女人有月经,如果走大的血块,还可排泄一些,但男生多怒造成的淤堵就很麻烦,随着时间推移就易发肝硬变,甚至转性。故男人肝癌多于女人。
肝经要每天从上到下艾灸2到3个穴位,每个穴位灸15分钟,起初可10分钟左右。艾灸的疗效贵在坚持,长期坚持可养血脉,补肝血。
肝经穴位有神奇
肝经十四个穴位里,有几个非常神奇有效,这里给大家介绍如下:
行间穴――第一、二脚趾缝纹端。该穴属火,“主身热”,是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疼、面热鼻血、心里烦热、燥咳失眠,酒精脂肪肝,对生殖器方面也有效果,对痛风的脚踝肿疼也很有效,故称“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每天二次强烈刺激,向下按压,也能达到清火之效。
太冲穴――在行间上二寸的凹陷中,为人身之大穴也。它能在有气无力时补足血气;能在头晕脑胀时降压气爽;能在身体虚寒时增加温度;能在怒发冲冠时泻火入眠;能在月经不调时调理周到。总之它算肝经上的命门了,所以每天常常揉它二分钟,坚持数月必见奇效!
期门穴――位置源自肝脏附近,长期每天坚持刺激,对急慢性肝病会有很大的改善。
大敦穴――针对气郁不舒的妇科症,闭经、疼经、崩漏、更年期;男科的阳痿、尿频失禁,疝气等。经常多揉、多刺激自己的大脚趾头,用艾灸熏,都很好。
中封穴――为人体保养精血之要穴,为肝经上的“金穴”。它可抑制肝火过旺,利通小便,即“溺窍开则精窍闭”,故经常刺激是固精之妙法。
曲泉穴――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处。它为护膝要穴,还可平压,并适用各种肝虚之症。
艾灸除湿春季最佳
中医认为,艾叶味苦,性辛温,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因此,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及养生保健的作用,对春季除湿邪更有良效。
篇4
姑妈今年65岁了。自退休后,她很重视养生保健,舍得花钱买“健康”,执著地参加各种健康讲座,当获知某保健品有益身心健康后,总是毫不犹豫地花钱买回服用。可姑妈身体并非因此而健健康康,反而是这病那痛缠身,愈是这样姑妈就愈舍得花钱买“健康”,常同时服用两三种保健品。如前两年,某医药企业广而告之全民补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对言之凿凿的推介说明,姑妈成了其忠实的消费者。本希望让骨骼更健康的姑妈,半年后却意想不到地患上骨质疏松症。之后的她更注重补钙,结果适得其反,骨质疏松愈加严重,甚至发展到行走不便,需人搀扶,我不得不抽时间去看望她。其实,姑妈不仅仅患有骨质疏松症,还被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炎等疾病折磨着。
面对躺在床上的姑妈和留在床头柜上的一大堆各种保健品,平时爱看健康类书籍的我明白了:乱服保健品损害了姑妈的身体健康。只有帮助姑妈矫正其健康理念,树立正确的保健意识,才有可能助其恢复健康。于是与姑妈聊起了关于健康的话题。
“姑妈呀,才65岁的您竟患这么多病,这与乱服保健品说不定很有关系呢。”我单刀直入,“保健品安全性高,没有副作用,这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保健品和药品一样都有副作用,只是多少的问题。目前,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不少保健品添加多种药物或微量元素,这些物质通过机体代谢和排泄,会对人体生理功能产生影响或在体内沉积。选用不当,必损健康。如补钙,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若补的过多,反会成倍增加髋关节骨折发生率,因过多的钙摄入会使骨骼再生速度减慢,骨骼坚韧度减低而脆性增加,进而引发或加重骨质疏松,还会诱发动脉硬化、消化及泌尿系统结石等病症;服用人参冲剂和蜂王浆,得当可增强体质,长期不合理服用,就会给健康带来影响;久服维生素C易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则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现象;长时间过量食用鱼肝油,可引起维生素A中毒,出现颅内压升高,毛发干枯、脱发、皮疹等症。乱服保健品危害无穷。您说是吗?”
“想不到身体糟糕成这样,原来与乱服保健品有关。”病情日渐加重的姑妈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健康观念似乎在动摇。我建议:一、停服保健品,如服用应遵医嘱;二、改药补为食补,以合理膳食补营养;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四、调整心态,树立信心战胜疾病;五、配合医生治疗。
两个月后的一天,姑妈从电话里给我传来好消息:骨质疏松症好多了,不用人搀扶也可慢慢行走了,其他病也明显好转了。不再乱服用保健品了,日后将坚持以锻炼身体、调节情绪、合理食补及有病上医院诊治的方法来保健养生了。
不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让姑妈吃尽苦头,而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又帮助姑妈日渐恢复身心健康,欢度晚年。
街头小餐馆洗碗筷竟用洗衣粉
老 董
曾见过这样的报道,街头巷尾日小餐馆,服务员用大塑料盆接上水,倒入一些洗衣粉,碗碟一个个放进盆里,用一块抹布擦洗,有的只将洗过的碗碟甩甩水,转眼间,这些碗碟就摆上了餐桌。
这种做法的潜在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苯磺酸钠,具有很好的去污作用,现在市场上的很多洗衣粉都添加了一些新的成分,具有了更多更强的洗涤功能。这些成分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助洗剂、稳定剂、分散剂、增白剂、香精和酶等。这些表面活性剂、增白剂、助洗剂直接接触或者附着在衣物上,会刺激皮肤,出现湿疹、皮炎等症状,对健康有影响。常用的助洗剂对人的肝胆有损害,表面活性剂则会破坏皮肤角质层,使皮肤变得粗糙。另外,过多的合成香精气味很浓,常会引起一些人过敏。荧光增白剂本身就是一种有毒物质,过多地侵入人体,也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篇5
中国药酒,即含有一定中药成分和一定乙醇浓度的饮品。
我国以酒制药,以药酒制病,有着渊远的历史。据记载,远在夏代,我国便有了人工酿酒,并开始用以治病。到了商代,随着人们医药知识的积累,用药经验和药物品种的逐渐增多,人们就开始制造药酒,并用以治疗许多疾病。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素问》记载了中古时期人们用了醪醴(即发酵酒)治病取效,有“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治疗及安全作用。汉字繁写的“”字,从酉(酒),故后世有称“酒为百病之长”的说法,说明药酒在疾病的治疗和人们的养生保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药有了炮制学,对酒在中药的运用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中药的临床疗效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在当今中药炮制学中,以酒(包括黄酒、酒精)为辅料对许多中药进行炮制的品种极为普遍,并以酒炒、酒蒸、酒煮、酒等方法载入国家标准。炮制后的药物,有的制约了不良的腥味,有的制约了苦寒性味的偏颇,有的改沉降为升提,改苦寒为温热,改滑泻为滋补等,以适应临床治疗配方需要,同时有利于这些炮制药物有效成方的提取和临床效果的发挥。
在药剂学中,古时的醪醴发展为当今的药酒,成为中成药的特色剂型,广泛用于养生保健及治疗风湿类疾病、跌打损伤、胃寒气滞、乃至虚损等,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药酒的制作,可归为两类。一类为发酵制成,即将药物煎煮取汁,或粉碎成细粉,与稻谷类及末发酵后,滤取酒汁。这类药酒多滋润温和,乙醇量不高,无不良气味,无太大刺激性。古籍《本草纲目》多用此法制取药酒。另一类为浸提制取,即直接用酒为溶媒,提取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再矫味,调含醇量,制成外用或内服药酒。浸提制取,又分冷浸法(渗漉法)和热浸法(流法),前者生产周期较长,后者生产周期较短,但澄清度较差。
药酒在临床中的作用不可轻视。首先,酒本身为谷物及果类的酿制品,能益人,饮之有度,可厚人脾胃,宣和百脉,令人心旷神怡,润肌肤,消邪御寒。酒更能行药势,。在风寒湿痹方中,酒能助方药破伏寒之凝结,宣通血脉,祛风除湿而不伤正,宜久患风湿的病人饮用,如《证治准绳》中的史国公药酒等,在跌打损伤方中,酒能助方药舒筋活络,祛瘀止痛,行经隧之雍涩,消瘀滞之肿痛,如《普济方》的虎骨木瓜酒,跌打酒等;如胸阳不振,气滞痰阻胸闷胸痹的病人,有《金匮要略》的名方瓜蒌薤白酒,能通阳、散结、行气止痛。在虚损方中,酒能助方药滋补而温润、行药性之迟滞,使补而不滞,以扶正祛邪,宜于虚不受补者,如《千金方》中的枸杞酒,《本草纲目》中的当归酒、桑椹酒、黄精酒,《万病回春》中的八珍酒,《寿世保元》中的长生固本酒,载入部颁标准的壮元补身酒等,既是治疗虚损的良方,又是平素养生保健的佳品。我们目前执行的中国药典及部颁中成药标准就收载药酒品种达几十个品种,九十年代初,著名中医药学家凌一揆主编的《中国食疗名方300首》一书就收载药酒46种[1]。总之,药酒在治疗风寒湿邪留阻筋脉,肢体麻木疼痛,筋脉挛急,胸闷胸痛,心腹冷痛及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滞肿痛和虚损不足的多种急慢性疾病较为适宜;在亚健康人群中,适量饮用滋补药酒,又是养身保健,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延年益寿的饮品。
药酒之秘,贵在其量。治疗性药酒也好,滋补养生药酒也好,作为一种药剂,其饮用量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应严格掌握其治疗量与中毒量或极量的界限。故一般药酒用量均规定,一次10至30ml,少至50ml的,一日2至3次,或临睡前饮用。若饮之失度,甚至贪杯狂饮,不仅无益,还将导致酒、药中毒,伤神损身,后患无穷。有人对癌症病人的死亡与饮酒与否的相关性作过调查,以滴酒不沾者死于癌症的基数定为1,那么每两天喝180 ml酒的人其癌症死亡率则为0.53,每一天喝180ml酒者为0.9,每天喝360ml者为1.48,说明药酒饮用的量和“有度”的重要性[2]。再就是制订药酒质量标准时,其含醇量宜低为好。所以,古人曰,酒者,能宜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作为药酒,更宜慎之。
参考文献:
篇6
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健康是创造万事万物的基础,却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很多人为了事业、钱财,日日透支自己的健康,有些人未老先衰,甚至英年早逝。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不利养生的几个问题。
问题1:重治疗 轻预防
自古人们就非常重视养生保健,认识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预防为主的重要性,并在《内经》中首先提出了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对避免与减少疾病的发生、延年益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知道,调摄精神形体,增强身体健康,与人体能否适应外在环境变化,抗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就是说,要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保证精力充沛,必须对饮食、起居、劳动、休息等都有适当的节制与安排。然而现在不少人平时对养生保健并不重视:起居无节,睡眠不足,暴饮暴食,生活毫无规律。
笔者平时所见,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得了病一次住院花几万元毫不吝惜,但平时却舍不得花几十元钱订一两份保健杂志或报刊,或不重视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等。直到失去健康之后,回忆起健康是福的种种美好,很多人才醒悟,却悔之晚矣。所以,笔者认为,现在应该是大家觉醒的时候了,那种平时不重视养生保健、不重视定期体检、病重时才治、年轻时拼命拿健康换金钱而到年老时拿金钱买健康的恶性循环,都早该摒弃了。
问题2:重玩乐 轻锻炼
古人早就认识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也就是说“生命在于运动”。据统计,健康长寿者约有75%~80%的人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实践证明,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细胞的活力,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使关节活动,肌肉有力,血管富有弹性,心脏功能增强,肺活量增加,食欲改善,提高机体对外界的应激能力。然而现代生活中,至少有60%的人平时很少锻炼,也舍不得在锻炼方面做一点投资,但对吃喝玩乐却十分热衷。有些人整天进出于酒吧、舞场,或,或打麻将,通宵达旦,正如《内经》中所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这种轻重倒置、厚此薄彼的做法,实在是与通向健康长寿的康庄大道背道而驰。
我们大家都应该明白,人虽然是高级动物,但高级动物也是动物,而动物就不应该离开动。提到锻炼,每周至少有两三次才好。
现在大多数专家都提倡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就是指那种持续时间较长、强度并不是很高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较长距离的慢速游泳、骑自行车、跳舞、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地锻炼心、肺等器官,能改善心血管和肺的功能。有氧运动最适合于中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症患者、脂肪肝患者以及患有心律不齐、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的人。
如果是为了强壮肌肉、健美形体可做无氧运动。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感消除得也慢。常见的无氧运动项目有赛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肌力训练等。参加无氧运动可去健身房,不过在锻炼的时候,最好听从教练的指导,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
另外,笔者告诉大家的是,“身体移动都算动”。除了体育运动是动之外,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不要忘记动。上下班少坐两站地,换成走路是动;看书或在电脑前工作累了,起来甩甩胳膊、伸伸懒腰、打个哈欠是动;在家中拖拖地、干点家务活也都是动,不仅动了,还增进了夫妻感情,何乐而不为?
问题3:重药物 轻食疗
很多人在患病之后,立刻想到的就是吃药与住院,很少想到该怎样调整饮食。其实古时候人们患了一般疾病,首先想到的是调整饮食。古人非常重视食疗,认为“药补不如食补”。特别是到了唐宋时期,我国的药膳不但在理论上得以系统发展,在应用方面也更为广泛。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又说:“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孙思邈的弟子集前人之大成,共收集241种药用食物,并编成《补养方》一书,以后还有《食疗本草》、《食疗心镜》、《食性本草》等著作,可见古时对食疗的重视。
我们每一个人首先应该注意平时的饮食,做到多品种、多变化,注意主副食、粗细粮、荤与素的合理搭配,适当多吃蔬菜、水果,每餐吃七八成饱,戒烟少酒,避免暴饮暴食,保障膳食的平衡,以尽量减少与避免疾病的发生。二是应做到饮食个体化。特别是人到中老年时,更要根据年龄、体质、季节、所处环境、所患疾病等不同,具体细致地安排自己的饮食。如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的患者,在遵医嘱服药的同时,饮食应做到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糖,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那种轻视饮食保健,“想吃就吃”,甚至暴饮暴食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问题4:重身体 轻心理
篇7
壮医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基础。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将药物和食物相配合,经过适当加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壮医药膳,成为壮族人民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壮医药膳是在壮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壮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而形成的。
1 壮医药膳的理论基础
“阴阳为本,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天人自然观[1]是壮医药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壮医药膳的理论基础,对壮医药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壮医认为,人体的各种变化,都可以用“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的学说来解释。正常健康的人体,处于一种阴阳和谐的状态,各种原因引起的阴阳的偏胜偏衰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三气同步”即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常度”[2]。同时,天地之气又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人对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有一定的主动适应能力,这样人才可以维持生存和健康的“常度”;如天地之气运动变化太过,人体的适应能力不及,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三气同步”的另外一层涵义就是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相“天”,下部相“地”,中部相“人”。人体三部之气也是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以适应天地变化的“常度”。壮医药膳就是采用药物与食物相配合的方法,调理阴阳的偏颇,使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维持生存和健康的“常度”,从而达到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目的。
2 壮医药膳的特色
2.1 壮医药膳的原则壮医药膳的原则是调气、解毒、补虚。壮医药膳主要是在壮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手段对人体阴阳的偏颇和气血的偏盛偏衰进行调理,使人体的谷、水和气三道以及龙、火两路保持通畅,内脏气血骨肉功能保持一定的常度。调气是通过各种具体药膳方法来调节、激发或通畅人体之气,使之正常运行,与天地之气保持三同步。“毒”就是入侵人体的邪气,解毒是通过药膳的作用来清除人体的 “毒邪”,使人体的“三道”保持畅通,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补虚主要是针对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气去除之后的恢复期,通过药膳促进疾病的恢复。
壮医药膳是在全面分析患者的症状、病因病机、疾病性质、病情缓急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状况,并参照季节、地理环境等因素,来确立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以达到阴阳共制,天、地、人三气同步的目的。
2.2 壮医药膳养生保健的特色壮医药膳主要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结合岭南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选择合理方法对疾病进行预防。同时,在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确立相应的药膳原则。一般认为春升、夏清淡、秋平、冬滋阴[3]。
谷物类保健是壮医药膳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保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壮族人民以水稻、玉米、番薯为主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食用大量的豆类食物,这些食物具有良好的健脾胃、益肾气的作用,对人体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许多食物被加工成药粥、药饭、药糕等药膳供人们食用。如贺州、桂平的黑糯米酿酒具有补益中气及肾气的作用;广西著名的长寿之乡巴马县的长寿秘诀就是多食天然无污染食物,如粗粮、自然食物、低热量食物、粗纤维食物,蒸煮食物多食,煎炒食物少用。同时,壮医药膳的烹调特别讲究保持食物和药材的天然性,选择恰当的食物与药物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烹调方法有蒸、煮、炖、炒、煲汤等,制作药膳时,还可加入一定和调料,增加药膳的色、香、味,以提高食欲。另外,在壮族地区,蚕蛹、蚯蚓、蚂蚁、蜈蚣、蛇等虫类,鸡、鸭等都是传统的美食,经烹调加工成药膳食用,如油炸蚕蛹等。
蔬菜类保健是壮医的重要特色。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同时还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如菠菜可解酒毒;苦荬菜味苦性寒,可解暑毒,并可治蛊;紫苏有食下不饥,可以释劳之功;枸杞菜味甘平,食之能清心明目,配以猪肝,又有平肝火之功。
瓜果类是壮族人民进食时的必备之物。瓜果不仅具有滋阴功能,同时还有很好的美容保健之功。另外,瓜果类也是常用的原料,壮族人民常制作出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瓜果药膳,如山楂糕、菠萝盅、石榴汁等。
2.3 壮医药膳防治疾病的特色壮医药膳治疗疾病主要针对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气去除之后的恢复期效果比较显著,常在调气、解毒、补虚的原则上选择合适的药物配合饮食进行治疗。
调气、调血是壮医常用的治疗手段。调气是通过各种具体药膳方法来调节、激发或通畅人体之气,使之正常运行,与天地之气保持三同步。同时,血也是构成人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基础,壮医药膳非常重视对血的调节作用,壮族地区多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天气炎热,血气易于受热妄行,壮医多选择有清气凉血作用的药物加入食物中,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如在夏季,天气炎热,多喝生地茶可达到凉血的效果。对于产后乳汁缺乏症,以带有乳汁多的食物,如木瓜汤、猪脚汤、花生仁汤,配用补血通络之品进行治疗。感冒流行时,可食用如葱豉粥等来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解毒和补虚在药膳治疗上运用颇多。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区, 多雨潮湿, 热邪为患之病时有发生。壮族地区天气炎热,多汗伤气, 加之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 使体力劳动繁重, 体力消耗过大, 形成壮族人身型普遍矮小, 外实内虚, 上盛下亏的体质。壮族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加入一些解毒补益之品,经过精心烹饪,制成可口的膳食,可长期食用以治疗一些中毒性、虚损性疾病。如生大蒜头可以预防虫毒在胃肠滋生,防止“病从口入”;治疗少女崩漏用黑豆煲猪骨;治疗营养性水肿用五指牛奶根、糯米煲猪脊龙骨;用银耳炖鹑蛋以强精壮阳;用鲜竹猫血用米酒冲服或与猪肝、瘦肉蒸熟服可治疗哮喘;“白果炖老鸭”“罗汉果煲猪肺”“黑墨草炖猪肺”“罗汉果猪肺汤”“猪肉或老母鸭、水鸭、鹧鸪肉煲莲藕”治疗阴伤久咳。同时,壮族民间历来流传有生饮蛇血治风湿,蚂蚁治风湿,蛤蚧、麻雀、公鸡蛋(公鸡) 滋补壮阳等说法。
3 壮医药膳的意义及重要性
壮医药膳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现代壮医药膳品种不断增加,丰富多样,如药膳罐头、壮药保健饮料、药膳糖果、药酒等。广西各大饭店都有民族风味餐厅,还开有蛇餐馆、鱼餐馆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来客。1988年,广西民族文物苑推出了一批壮族风味小吃,如五色糯米饭、三角凉粽、蕉味糍、炒田螺、蝴蝶过河、蒸狗扣、彩色银丝拌等,使壮医药膳登上了大雅之堂,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挖掘研究壮医药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医疗保健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
篇8
关键词: 中医药膳文化; 对外传播; 策略;
一、引言
中医药膳指基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在“药食同源”思想的指导下,利用中华民族中医传统中“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不同食物组合配伍,利用食品烹饪技术或其他食品加工技术,进行加工制作,成为色、香、味、形、效俱佳的美味佳肴,使膳食品具有食、养、医兼具的饮食养生保健效果[1](1)。中医药膳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融合了中医药学、营养学、烹饪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可谓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代表,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个蹊径。
二、中医药膳文化的特点
中医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后汉书·列女传》即有“药膳”一说。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有药膳组方方法的详细论述,为中医药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都对中医药膳不吝笔墨,归整各类“亦药亦食”的中药,记载多种药膳方剂,为中医药膳学的发展与完善做出巨大贡献。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可谓药食兼具,寓医于食,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太素》有云:“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中国传统中医自古便有“药食同源”的思想理念。“药食同源”认为,许多食物不仅是美食,而且可作为药用;许多天然药物同时可以作为食品食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界限并非楚河汉界,而是同一来源,如山楂消食健胃,生姜疏解外邪,人参补养气血等。中医药膳基于这一思想,将天然药物与食物同置,通过烹饪或其他食品加工方法,加工成色、香、味、形、效俱全的膳食,满足日常饮食需求的同时,亦可实现食养或食疗的功效,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一举多得。
(二)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为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及味道。“四性”又称之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杏林自古便有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于食物的传统。根据这一理论,果蔬肉类等食物亦有四性五味。如猪肝、红枣等为温性食物,具有补气祛寒之功效;冬瓜、西瓜属寒性食物,具有清热降燥之功效;葱、桃属辛味食物,可活血行气、发散风寒;山楂、芝麻属酸味食物,可生津开胃、帮助消化。亦药亦食的食物,根据其四性五味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满足不同体质或需求的人们品尝美食、强身健体、养生美容、防病治病的膳食。
(三)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季节、地理环境及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三因制宜既是中医学的治病原则,又是中医药膳选药择食的原则。中医药膳中的因人制宜指根据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选择药膳。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类型[2](73-75)。依据中医三因制宜原则,需根据个人体质辩证施膳。如气虚质宜食用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药膳,如山药、大枣、莲子等组合搭配的膳食。同理,因地、因时制宜是指施膳还需考虑地理地域、气候水土、生活习惯、时令气节等差异。如北方地势较高且空气干燥,宜食用温热性补阳药膳,如含当归、生姜等羹汤类;夏季气候炎热,阳气生发,宜食用绿豆、赤豆、乌梅等健脾开胃、清热化湿的药膳。
(四)呈现多样。
中医药膳有别于普通膳食。中医药膳在烹饪或其他方式的食品加工过程中,需兼顾“药”与“食”两大方面,不仅要注重中药的组方配伍,遵循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中医诊治原则,对药物、食物进行合理性效组合,关注中药及食物的四性五味,还要讲究药膳作为膳食应具备的特点,注重药膳的色、香、味、形,真正将药隐于食,保证食用者感觉是在“用膳”而不是在“用药”。为真正实现“隐药于食”,中医药膳从古至今发展出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根据性状可分为菜肴、糕点、面点、粥品、汤羹、饮品、糖果、蜜饯、罐头等。如当归鸡、十全大补汤、酸枣仁粥、茯苓夹饼等。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烩、氽、煮、熬、卤、熘、炒、烧、炸等。根据功效可分为养生保健、美容美发、祛邪治病、疾病康复类。根据滋补方式又可分为平补、清补、温补、峻补等。
三、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因素
中医药膳历史源远流长,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智慧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的且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通过中医药膳的推广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在现今社会可谓独具优势且正当时。
(一)中医药膳恰好满足现代人饮食养生的强烈需求。
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美食。中医药膳是中药与食物、调料等组合配伍,通过烹饪等食品加工手段制成的膳食。具有美食的基本特征,色香味形俱全,美味诱人。同时,又具有强身健体、美容养生、防病治病的功效。在养生保健需求日渐强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尤其关注饮食健康。中医药膳可谓饮食养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二)中医药膳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历史悠久。
中医药膳在公元五世纪便经由《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饮食忌》等中医典籍传入日本,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3](1357-1358)。至今仍流行于欧美的不少保健食品据考证是意大利马可·波罗于七百多年前从中国传播出去的[4](60-62)。中医药膳也随着下南洋的华侨、华裔而在东南亚广为流传,使药膳养生成为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
(三)中医药膳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困难颇多,包括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问题、文化认同问题、语言转换障碍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最容易获得文化认同并广受欢迎的,自然是中国美食。中餐已然成为辨识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中医药膳隐药于食,取“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食品搭配,制成各种样式的美食。基于“药食同源”思想的中医药膳可谓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四、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诊断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药膳同样讲究辨证论治,三因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食配膳。中医药膳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传播方面面临着与中医药对外传播相似的困境。
(一)中西方养生文化差异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在养生方面也有明显体现。中国五千年文化崇尚修身养性,讲求自身的修行,可谓内修养生;西方文化注重“外练”,更倾向于通过信仰寻求内心的良善与宁静。中国文化推崇整体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互依存制衡,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养生亦应遵循整体观进行整体调养以恢复阴阳平衡。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局部观,强调有针对性地局部调整与锻炼。中国文化喜静。养生文化倡导养气,即以气养生。西方文化则好动,强调运动的强身健体作用[5](180)。中西方文化尤其是养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中医药膳在海外的推广与发展面临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困境。
(二)对中医及中药认可度不高。
中医与西医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偏重于经验,属传统医学,西医的特点是靶向定位及切割化验,偏重于实验,属现代医学。在西医主导的现代医学大环境下,中医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不高。相应的,中药的作用及疗效因缺乏现代医学认可的标准化、规范化,导致西方对其心存疑虑甚至排斥,质疑其科学性。中医药标准化的推进可增强中医话语权,促进中医走向世界。虽然我国中医药领域现已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事业,但由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再加上中医药具有鲜明的经验性、地域性特点,以及科研人才、科研经费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三)中医药膳推广力度不大。
在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的今日,人们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讲究饮食健康,强调饮食养生。可谓中医药膳再度兴起的一大契机。国内各地政府或企业也在尝试通过将中医药膳学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饮食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扩宽中医药膳市场,活跃地方经济,传播中医药文化。但中医药膳的海外市场依然有待开发。如今的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与推广的主要力量是当地华侨华裔。中医药膳国际贸易及服务依然存在形式单一、人才缺乏、品牌力量薄弱等问题,发展困难重重。语言转换障碍也是中医药膳在海外推广的一大困局。此外,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体系急需系统化、信息化,跟上时展的步伐。
五、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饮食需求随之提高,对养生保健的追求日渐强烈。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在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不断创新的今天,中医药膳对外传播应采取多渠道、多元化、信息化的策略推进。
(一)以“中医药膳+”形式,拓宽渠道加快文化认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若想提高中医药膳在西方的接受度,实现中医药膳的广泛传播,可以通过“中医药膳+”的形式,与多产业相结合,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为当地民众健康事业做贡献。如“中医药膳+养生旅游”的形式,通过跨国养生游,向国外游客介绍中医药膳,将“药食同源”“隐药于食”“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传统中医的经典原则、理论、思想传播出去。也可以采用“中医药膳+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推介、文化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宣传等活动,以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形式,多方合力,丰富中医药膳的传播与推广活动。“中医药膳+媒体”的形式也是一个推广的强有力加持。可以通过当地有影响力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的线上线下宣传。在国外进行中医药膳的传播,还需扎根华人华侨这一现成的肥沃土壤,通过华人华侨的力量,再加上官方的支持,顶层设计,提高传播的公信力及影响力,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加快中医药膳在当地的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
(二)教育与科研合力,多管齐下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自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及《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借此改革契机,初步形成了标准化体系。在我国已的中医药标准中,国内标准数量649项(包括国家标准36项、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613项);国际标准20项[6](221-222)。虽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初有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要想与国际标准接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是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多途径多手段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在教育上加大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出既懂中医药,又了解标准,熟练英语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研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标准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导向作用。此外,中医药标准化的推广与应用同样需要官方及民间携手,通过中医药产业合作、教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贸易合作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贸易体系,打破西方政策及技术壁垒,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程。
(三)加速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创新中医药膳传播体系。
随着全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的蒸蒸日上,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医药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加快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6年制定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创新大数据应用,推进……养生保健、康复疗养、科普文化等健康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7]。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与推广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创新成果,整合现有资源,以“云中医”“网络中医院”“智慧中药房”等中医药信息新业态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到新媒体等信息化渠道,普及与传播中医药膳学。同时,利用影视节目等渠道传播中医药膳。如古装剧《女医明妃传》《大中医》等,就是中医题材的电视剧,将中医药及药膳等中医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可谓寓教于乐。爱奇艺播出的《药膳宝典》《药膳新食》等系列短片,每片时长约两到五分钟,短小精炼,实时操作展示中医药膳的制作方法,也是实用又有趣的一种推广方式。丰富及创新传播体系,可以让中医药膳以更亲民更迅速更广泛的方式传播。
六、结语
复兴之路,文化先行。中医药走出国门,需要加速推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医药膳作为中医药学及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乘如今饮食养生文化的东风,融入西方各国当地饮食文化,以膳食之形,隐药于食,借色、香、味、形兼具的美食传递中国中医传统文化之精髓。我们应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以“中医药膳+”的形式,多形式、多渠道加速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以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中医药膳学这一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继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兴贵.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
[2]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3]徐睿瑶,梁子钰,李俊德.中医药膳食疗在日本的发展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2).
[4]翁维健.中国“药膳”在国外[J].北京中医杂志,1990(2).
[5]董珍.基于价值取向理论浅析中西养生观差异[J].新西部,2016(36).
篇9
医疗保健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古今中外皆然。《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最为经典的医籍,开篇首重养生,以指导人们获得长寿的法门。针对“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这一现象,《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做了充分论述,以启迪人们重视养生,健康长寿。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此段论述,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对我们如何养生以健康长寿仍有指导作用。也就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深明天地气候变化的规律,掌握修身养性的方法,能依据天地气候变化的规律,恰当地选择养生之法,并正确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如食饮有节,不过饥不过饱,不偏食,减少饮食中的不良刺激,则不伤其肠胃,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很好地为机体提供均衡的营养,对健康长寿有利;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既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又能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则精神自旺,精力充沛;不妄作劳,不要过度地工作、学习,也不要无休止地玩乐,以过度地消耗精神气血。这些都是基本的养生法则。能如此养生,则形神相依,互根互用,就能享其天年,长命百岁。现今,许多人都在讨论养生方法,希望能得到一个直接有效的良方良法,其实这是舍本逐末,不明白养生之真谛。讲求养生,只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做到如上几个方面,日久则自见功效。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化可真谓日新月异,各种应酬层出不穷,追名逐利,不良生活习惯到处可见,不注意养生保健的人实在太多,只有当病魔临体,生命受到危害甚至严重摧残时,才悔之晚矣。两千年之前的不良生活习惯,至今仍随处可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如此的结果,就有害生乐,伤害身体,耗散精神,自然不能健康长寿,只能“半百而衰也”。这种情况,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每每都能见到,故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向人们指出其病理症结之所在,力劝人们改过自新,只有舍弃这些不良习惯,疾病才有向愈的可能,身体才有可能健康,才能获得长寿。如果执迷不悟,则病必不可救,枉论健康与长寿。
养生要讲方法,要懂得养生的道理,要把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与外界的变化联系起来,总的原则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指出的:“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此外,《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将上古养生家,按其在养生长寿方面的造诣,将其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个层次,以真人的养生造诣最高。“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同时对至人、圣人、贤人的养生水平及方法也作了叙述。养生的基本原则,在于内则精神内守,养护真气;外则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气候的变化,避免虚邪贼风的侵袭。在其后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进一步论述了顺应四时节气,调养五脏神志的养生方法,同时也指出了不顺应四时的生活,会戕害生气,内变为病。故《内经》一再强调内外结合的养生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素问・四气调养大论》中说:“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又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所有这些论述,也充分反映出《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养生是为了防病,故懂得养生之圣人,特别重视未病先防,防病也是一种养生方法和目的。但是也只有在充分认识人体生理功能、四时节气变化、阴阳化生变化规律,以及疾病的产生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未病先防,也只有养生圣人才能做到。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也指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养生的目的在于防病,而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唯有重视养生。养生对人体的重要性在于健康,也因而长寿,人是最宝贵的,故养生对人体健康也是最重要的。健康长寿是医务工作者乃至一般人群所追求的神圣目标。是为《内经》第一要义。
篇10
一叩――既叩齿民间有“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不掉牙”的说法。每天早晚有节奏地叩击上下牙,是我常年坚持的自我保健法之一。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使牙齿变得更加坚硬稳固。
二梳――即梳头 “头为诸阳之会,百脉相通”。人体的重要经脉和40多个穴位,以及十多处特殊刺激区均聚于头部,我每天早晚坚持梳头100次以上。经常梳头,能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疏通经脉,有利于健脑,防止脑血栓或脑溢血。
三拉――即拉耳垂中医认为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我每天晨起后、晚睡前,大拇指在后,食指在前,两手同时动作,轻轻拉拽耳垂50次。功效:宁心爽气、镇静、催眠。
四揉――即揉腹清晨起床后及临睡前,取卧位或坐位,双手叠掌,将掌心置于下腹部,以脐为中心,手掌绕脐顺时针搓揉36圈,再逆时针搓揉36圈。我晚年肠胃好,主要得益于搓揉腹。勤揉腹可以调整脾胃,通和气血,增补神元,敷养肾精,充实五脏,驱外感诸邪,清内伤之百症。
五搓――即搓脚脚为人体第二心脏,我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热水泡脚后搓至发热。古人说:“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可见脚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性。据我多年经验,热水泡脚不仅放松身心,有利于睡眠,还能帮助治病。比如,风湿病、脾胃病、高血压、失眠等。
六食――食玉泉玉泉即唾液,中医认为“日咽唾液三百口,活到九十九”的谚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唾液是体内精气的化生,具有强肾益脑等作用。现代医学证实:唾液具有杀灭细菌微生物,健齿助消化等功能。坚持食玉泉,我的精神状态也大为改观。
七爬――即爬楼梯我家住6楼,爬楼梯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式,对心血管有益,还可以改进腿部肌肉。此外,腹部肌肉也会得到锻炼,有利于减肥。
八扭――即扭膝双腿并拢屈膝,微下蹲,双手掌置于膝盖上,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呈圆圈转动,先向左后向右转,各转36次。
九甩――即甩手用甩手运动治好了我的肩周炎。我每天早起后和晚睡前,全身放松,两脚与肩等宽,两手前后约45℃甩动100次,坚持3个月,两肩胀痛有明显好转。每天坚持做甩手运动,每次甩动1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