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无陪伴式护理;老年;骨科;康复效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老年骨科患者由于肢体活动部分受限,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极易出现意外事故,且护理难度较大。因此,在考虑老年患者特殊性的情况下加强护理服务意义重大。无陪伴式护理模式是指患者住院期间无需家属陪护,由护理人员承担全部护理任务,使患者在享受到优质的专科护理服务的同时接受精心、细致的生活护理服务[1]。我院实施无陪伴式护理模式护理老年骨科患者取得了不错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2.3±16.5) 岁,上肢骨折8例,下肢骨折14例,股骨骨折7例,椎间盘脱出6例,老年骨性关节炎11例;对照组男21例,女23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3.1±18.2) 岁,上肢骨折7例,下肢骨折12例,股骨骨折8例,椎间盘脱出7例,老年骨性关节炎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护理方法包括入院指导、健康教育及饮食干预等,观察组实施无陪伴式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建立护理小组
根据我科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临床经验将其分为5个护理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资历高、经验丰富、组织及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小组长,负责组内护理工作的调度,同时实行护士长领导下的小组责任制,护士长定期考核各组护理质量,对护理工作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并组织集中讨论会商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2.2无陪护理模式宣传
采用标语、宣传栏、小卡片等形式宣传无陪式护理模式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破除老年患者床前尽孝的陈旧观念,使老年患者以新的观念接受全新的护理模式,使患者了解无陪式护理模式可在最大限度减轻患者家属生活负担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质量。
1.2.3护理
老年骨科患者长时间卧床,肢体活动受限,对于不同的手术肢体或摆放要求不同。摆放要求结合人体力学原理,以合适的肢置或生理曲度保持身体舒适,通过取舒适防止身体受压,进而缓解身体疲劳,促进术后康复[2]。
1.2.4康复训练
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掌握康复训练时间和强度,防止过早训练或训练过度,避免出现骨折再移位、假体脱位或再损伤。及时纠正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的错误方法,防止出现骨折部位愈合畸形。
1.3评价指标
康复效果分为康复疗效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康复疗效,参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3]中的相关标准对康复疗效进行判定。康复疗效=(护理后FIM评分-护理前FIM评分)/治疗时间,数值越高表明康复疗效越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4]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具体评分如下:将一条长为10cm的标有10个刻度的标尺背向患者放置,标尺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其中0分表示疼痛最轻,10分为疼痛最严重,让患者在标尺上标出能代表自身疼痛情况的相应位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FIM评分及康复疗效比较
两组护理前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护理前后FIM评分及康复疗效比较(x+s)
2.2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护理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x+s)
3 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的护理具有特殊性,因此针对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需围绕责任心、爱心进行,旨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5]。多数老年患者的儿女因工作忙碌而对老人缺少陪护,无陪伴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被应用于临床。目前无陪伴护理模式在西方国家已趋于成熟,但在我国仍处于试点与推广阶段。
无陪伴护理模式让护理人员真正走进病房,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近距离交流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专科护理和生活护理。研究表明,老年骨科患者护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护患沟通不够、病情评估欠准、康复技能指导不足等问题[6]。无陪伴护理模式在避免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管床护士面对面康复训练指导、一对一健康宣教实现老年骨折患者护理12h在班,24h负责,确保康复训练的质量和安全性。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及护理进行全程负责,在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的同时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通过细心、全面护理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进而实现医、护、患的融洽相处。本研究结果显示无陪伴护理模式可升高FIM评分,降低VAS评分,表明该护理模式有助于老年骨折患者康复,降低疼痛程度,使老年骨折患者真正体会到护理人员给予的关怀与支持,进而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综上所述,无陪伴护理模式将人性化护理服务和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通过护理人员对老年骨折患者护理服务全程负责提升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燕芳,彭湛贤,何波丽. “无陪”护理模式对老年骨科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247-3249.
[2] 石荣光,李冬梅,王琳,等. “无陪”护理模式对老年骨科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9-50.
[3] 缪鸿石,卓大宏,南登昆,等. 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上册)[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68-94.
[4] Huskisson EC. Measurement of pain[J]. J Rheumatol,1982,9(5):768-769.
篇2
关键词:老年人 康复护理产品 设计
引言
在我国,老年人医疗设备,不能够真正的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使很多老年人认为,住院或门诊治疗是花钱买罪受,使得他们已经将看病求医当做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所以,他们干脆放弃前往医院检查和治疗疾病,以减少所谓的“麻烦’。然而,这样会大大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质量。同时,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还不能有效地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因此,在设计医疗设备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考虑到老年人的切实需要,进行以老年用户作为设计的中心的设计已势在必行。
一、针对老年用户的设计策略
1、简化交互操作方式
老年用户在生理机能的各个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他们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都无法使用过于高科技或操作繁琐的产品。况且,康复护理产品的老年用户是那些身患疾病的老年人。康复护理产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对于老年用户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要做到界面易理解,操作简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康复护理产品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①实现一键式操作,减少操作按钮,降低分辨难度;
②设置语音反馈,使老年用户在操作完成时快速得到操作成功与否的信息反馈;
③设计分体控制器,即使老年用户行动不方便也能够轻松操作设备。
2、增加交互形式的情感化
老年人的在身体健康状况出现退化的同时,心理状况也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他们需要社会和他人的关心,需要感情呵护等。康复护理产品的老年用户是那些身体上收到病痛折磨的老年人,他们的心理更加的脆弱,容易消极对待生活,放弃疾病的治疗,他们害怕自己给家人和社会带来负担,他们缺乏或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觉得自己是没有用的人等。所以,在康复护理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康复护理产品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①材料上,康复护理产品应选取软性材质,让产品能够给老年用户带来柔和的触感,心理上感到温暖与关怀;
②造型上,康复护理产品要尽量的圆润和整洁,能够给老年人清新与亲切感;
③色彩选取方面,要尽量选取暖色调,如果采用两种以上的颜色,尽量选用对比感较弱的色彩组合,使老年人温馨与柔和的情感体验。
3、人机尺度的合理化
老年人在视力、触觉能力和反应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钝化,因此康复护理产品的设计上要结合人体尺寸要求,以及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康复护理产品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①产品与老年人发生接触的部位要能够保证老年人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②康复护理产品的操作界面能够保证让老年人看得到摸得着,读取界面的文字要够大够清晰,操作界面的按键要够大够醒目。
4、交互语义的清晰化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特殊性,要求康复护理产品的设计要足够的人性化,要能够清晰分辨老年人的操作意图,并且能够保证老年人能够清楚地知道产品的作用和操作方法,这就需要产品的交互语义清晰易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康复护理产品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①实现无障碍阅读。老年人康复护理产品的认读和操作界面要保证清晰合,理,老年用户可以轻松操作不可出现英文字母或难懂繁杂的图示。
②设置实时反馈。老年用户通常会对产品产生排斥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操作会导致产品出现故障或失效。所以,产品要给老年用户及时准确的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操作正确与否并提示他们如何进行下一步操作。
二、针对康复护理人员的设计策略
康复护理人员在使用康复护理产品的时候主要要求产品能够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协助检查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和为患者进行治疗。所以针对康复护理人员的设计策略如下:
1、增加交互操作的实效性
康复护理产品是医护人员用来照顾正在生病的患者的产品,所以,产品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实效性,医生的每一步操作都要是有效的,不可因为操作的繁琐延误了治疗和检查的进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康复护理产品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①一键式设计。康复护理产品需要医生操作的部分一定要简洁,医生按到一个按键就可以为病人进行检测,而不是输入很多信息或进行多次选择;
②加设语音识别。医生可以通过语音来对康复护理产品发出指令,产品随声音进行快速识别与相应的操作。
2、减少工作的重复度和疲劳度
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统计显示,医护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现在的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是超负荷的。面对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医护人员的数量是远远不及老年患者数量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对患者进行重复性的检查和治疗,他们的身体疲劳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因此,康复护理产品的设计要能够降低他们的工作强度,减少工作的重复度,降低医护人员的疲劳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康复护理产品的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①康复护理产品可以协助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的病情做出观测与记录;
②康复护理产品可以附加多种附件,以减少医护人员每次都要携带需要使用的检查设备;
③康复护理产品可以给康复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操作起到辅助作用,比如给患者施加一种推助力,不需要医护人员用力变换患者的。
3、加强产品智能化程度
老年患者的疾病一般都属于慢性病,治疗与康复周期会比较长,所以医护人员对于病人的信息要做长期的记录与观察治疗。所以,可以将检测与记录过程交给智能化的康复护理产品完成,就可以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频度与数量,也可以更加准确和系统。
结论
面对我国不断加速的老龄化趋势,以及现有老年人康复护理产品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看出我过老年人康复护理产品设计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相比国外先进的老年人康复护理产品的设计开发进程,我国此类产品的重视程度和发现力度已经无法与社会趋势保持一致的步伐了。因此,我国的青年设计师们要充分发掘老年人康复护理产品的潜力,充分的发挥我们的才能,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市场空缺,与国际先进设计水平接轨,创建国内一流品牌,跟上老龄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明明.老年产品的设计特点探讨.美术大观,2009,7:109
2张玉忠.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商场现代化.2009,5:201一202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肩关节功能恢复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行肱骨外科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规护理组予以围术期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患侧肩关节功能和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 随访12周后,康复护理组的治疗总依从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χ2=4.60,P < 0.05);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4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77.78%)(χ2=4.18,P < 0.05);且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患者、心理支持等五项的护理满意度(97.22%、94.44%、97.22%、94.44%、91.67%)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75.00%、77.78%、72.22%、75.00%、69.44%)(P < 0.05或P < 0.01)。 结论 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手术的疗效,能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障碍,并能提高术后护理满意度,建立更紧密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 肱骨外科颈骨折;康复护理;治疗依从性;肩关节功能;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b)-0132-04
Influence of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postoperative shoulder joint recover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ractur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YU Xueli DU Miaojuan
Department of Surgical, Shangyu People′s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e, Shangyu 312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influence of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postoperative shoulder joint recover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ractur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Methods 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who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Shangyu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2009 to April 2013,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 (n=36) and recovery nursing group (n=36) at random.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ORIF of fracture of humeral neck. The patients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while the patients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were given early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affected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12 weeks′following-up, the total compliance efficiency of patients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91.67%,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2.22%) (χ2=4.60, P < 0.05); the recovery good and excellent rate of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94.44%,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7.78%) (χ2=4.18, P < 0.05). Further,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service attitude, technical level, health education, patients caring and mental support in recovery nursing group (97.22%, 94.44%, 97.22%, 94.44%, 91.67%),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routine nursing group (75.00%, 77.78%, 72.22%, 75.00%, 69.44%) (P < 0.05 or P < 0.01). Conclusion Recovery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obviously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humeral surgical neck, is favorable for the recovery of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of fracture and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operation, which can reduce the recovery barrier of shoulder joint of patients, enhance the postoperativ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buil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Key words] Fracture of humeral neck; Recovery nursing; Treatment compliance ;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Nursing satisfaction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骨折类型,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多为闭合性骨折[1]。由于肱骨外科颈为松、密质骨相邻部位,此类骨折靠近肩关节,术后常因疼痛、制动等原因,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肩关节锻炼的积极性,引起肩关节纤维变性、僵硬,导致肩关节功能恢复障碍[2-3]。分析其原因除了与手术引起导致创伤及瘢痕挛缩有关外,术后缺乏系统性的康复护理干预训练也是主要原因[4]。近年来研究发现康复护理应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护理中取得了较满意疗效,也决定着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优劣[5-6]。本研究观察了康复护理干预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肩关节功能恢复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骨科住院治疗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有手术治疗的指征,且均为新鲜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将7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每组均3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等方面基本相似,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肱骨外科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规护理组予以围术期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术前心理干预: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任,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予以支持、解释、疏导等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消除其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鼓励患者树立对疾病治疗的信心,保持乐观健康的心理情绪;同时积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讲解肱骨外科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的必要性和优点,治疗及护理的重要性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的要点,增强患者主动功能锻炼的积极性。②术后康复锻炼干预:术后1~2周嘱患者可进行肩关节的制动,可进行简单的握拳、屈肘等主动活动,以促进上肢的血液循环,消除手部水肿;术后3~5周嘱患者可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等运动,但禁止行外展、内收功能锻炼,锻炼时动作宜循序渐进,角度逐渐增大;术后6~10周嘱患者可进行肩关节全面练习活动,配合适当的爬墙和环形运动促进肩关节的活动正常化;术后11~12周,当患者上肢肌力达到>3级可进行肩关节的抗阻力运动,可用哑铃、沙袋等练习患者肩部的抗阻运动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训练,如用患肢拧干毛巾、洗脸、刷牙、梳头等动作。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观察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患侧肩关节功能和护理满意度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依从性评估[7] 根据患者依从性程度分为完全依从、不完全依从和完全不依从三类。完全依从:治疗中严格按照医遵执行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的患者;不完全依从:治疗中基本按照医嘱执行治疗方案,偶有不进行规范治疗的患者;完全不依从:治疗中常不按照医嘱执行治疗方案或中断治疗患者。完全依从和不完全依从合计为总依从。
1.3.2 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8] 采用欧美肩关节评分系统Constant-Murley(C-M)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其中疼痛评分15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20分,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40分,三角肌肌力评分25分。优:评分85~100分,良:评分70~84分,一般:评分55~69分,差:评分0~54分。
1.3.3 护理满意度评估[9] 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患者和心理支持等五项内容,并计算各分项的满意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结果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随访12周后,康复护理组治疗总依从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χ2 =4.60,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的比较(例)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 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比较
随访12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4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7.78%(χ2=4.18,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比较(例)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 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随访12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患者、心理支持等五项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 < 0.05或P < 0.01)。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交通事故、高空作业等因素增多,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可取得不错的疗效,功能恢复满意[10-11]。少部分患者肱骨外科颈骨折采用手术治疗,但部分患者术后由于疼痛、长期制动以及患者承受疾病的折磨、精神和经济负担和日常活动能力的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部分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导致患者肩关节锻炼的积极性下降,引起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进行性萎缩,不利于关节功能康复出现肩关节功能恢复不良,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肩周炎和骨折畸形或不愈合、肩关节功能丧失等并发症,从而加重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影响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12-13]。因此,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如何尽快促进其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14]。
近十年来有关护理干预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治疗患者治疗依从性、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和护理满意度改善作用进行了不少的研究探讨[15-16]。李惠玲[5]研究发现护理干预能促进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有利于提高术后疗效,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满意度。吴鸿燕[17]研究发现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后患者治疗期间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肩关节锻炼的积极性,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治疗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发现随访12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及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治疗依从性,有利于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的疗效,能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障碍。同时研究还发现随访12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患者、心理支持等五项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肱骨外科颈骨折提高术后护理满意度,建立更紧密的护患关系。
总之,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手术的疗效,能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障碍,并能提高术后护理满意度,建立更紧密的护患关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占国.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197-198.
[2] Gierer P, Simon C, Grad IG, et al. Complex proximalhumerus fracturesm anagement with a humeral head prosthesi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J]. Orth opade,2006,35(8):834-840.
[3] 张季恺,宋成,李伟阳.老年骨质疏松性肤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68-69.
[4] 张敏.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后的临床护理策略分析[J].中外医疗,2008,27(10):60-61.
[5] 李惠玲.护理干预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3,35(3):370-372.
[6] 庄妹,王雪华.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5):1153-1155.
[7] 段清萍,朱琳,陈捷,等.从激励理论谈骨折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6):142-143.
[8] 齐万里.两种方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7):112-113.
[9] 何秀云.舒适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7):116-117.
[10] Mihara K, Tsutsui H, Suzuki K, et al. New intrameduaallary nail forthe surgical neck fracture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in elderly patients[J]. Orthop,2008,13(1):56-61.
[11] 谢楚海,史群伟,郭剑鸿,等.35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治疗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164-165.
[12] Hasenboehler E, Rikli D, Babst R.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in diaphyseal and distal tibial fracture: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2 patients[J]. Injury,2007,38(3):365-367.
[13] 徐威,成锋,董黎强.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19):2975-2978.
[14] 古波.老年性脓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85-86.
[15] 于泉,崔明宇,李新钢.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67-68.
[16] 周璐.肱骨外科颈骨折29例手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0(9):135-136.
篇4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2.1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
2.1.1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
2.1.3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篇5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b)-0160-03
面瘫老年患者[1]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眼口歪斜、面部肌肉活动灵活性差,同时容易出现心情焦虑等心理问题。面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患者面部神经受到刺激后面部基本功能丧失,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增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该院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调查研究收集的病例均为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面瘫老年患者,共136例,年龄49~73岁,平均(54.2±2.5)岁,其中120例为突发性患者,128例属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0例患者静态时出现眼裂、口角不对称、额纹增加,动态时面部表情具有表达性障碍,30例患者同时伴有耳根麻木或疼痛症状,39例患者味觉明显减退,20例患者听觉过敏。
1.2 护理方法
对这138例患者运用综合康复护理方式,具体策略如下:①针刺护理[2]。在治疗过程中,首先协助患者选择适宜的,选穴数量要从少到多,针刺之前先清洁用品,防止出现感染,针刺过程中患者如有不适要灵活处理,加强机体保暖工作。②艾灸护理[3]。艾灸可以辅助疏通面部经络,提高面肌适应性,艾灸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患者被艾绒灰烫伤。③心理护理。消极心理因素将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针对面瘫患者的具体情况,要采取温和的语气和耐心的开导以帮助患者提高康复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④功能锻炼。面部肌肉锻炼有规律地抬眉、闭眼、鼓腮等,根据病情的需要,科学指导患者进行自我锻炼,促进临床康复效果。⑤饮食与起居护理。科学合理的膳食与规律的作息是提高痊愈率的重要保证,指导患者进行清淡且营养丰富的饮食,切忌吃过多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指标
患者住院护理期间,在不同时间段详细记录其眼睑闭合困难度、口角歪斜程度、耳部疼痛、心情焦虑水平,采用100分制评价标准,分为重度(80~100)、中度(60~80)、轻度(40~60)、偶尔(20~40)、痊愈(0~20)5个级别,分数越高,症状越明显。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比较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患者在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前,各项观察指标均处于重度评分级别,护理后7 d焦虑情绪显著降低,耳部疼痛感亦明显下降,说明心理护理带来的效果较为理想,4周后眼睑闭合困难程度和口角歪斜程度均得到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面瘫老年患者的发病率比较高,这与年老体衰、人体正气不足以及受风受寒密切相关[4],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水平处于下降趋势,多数患者还伴有其他病症,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比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和影响,神经功能受到阻碍后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自我修复过程。导致面瘫的原因包括受到感染性病变的作用、耳病引起的面部神经痉挛、肿瘤引起、面部受到外部创伤、长期与毒性物质接触导致慢性中毒、糖尿病等[5]。老年患者群体容易罹患多种慢性病和感染性病变,心血管功能运动水平缓慢,面部神经在病症的影响下产生麻痹也是常有的,面瘫包括中枢型与周围型神经麻痹两种,临床治疗上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采用最为适宜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该院总结实践经验,并经过不断研究,针对老年患者群体的特殊性,运用综合康复护理方式,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艾灸可以最大限度改善面部肌肉运动水平。艾灸将中医穴位针刺疗法纳入其中,以促进患者面部血液循环、神经功能的逐渐恢复为主,疏通患者的面部经络,并根据人体气血运行的特点,辅以艾草调理人体经气活动的特点,来促进患者的新陈代谢[6]。艾灸时可对患者面部产生温热的刺激,加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达到缓解疲劳、消除平滑肌痉挛问题,对炎症的消除、渗出物的清理、血肿块的消除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减小神经系统出现的兴奋程度,具有镇静患者情绪、止疼镇痛的效用。
心理护理是综合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对增强患者康复信心与保健意识意义重大[7]。不良的心理情绪将会严重影响到康复护理质量,积极的心态是患者痊愈的基础。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并耐心开导患者,帮助其梳理各种消极情绪,提高康复主动性。运用综合康复护理前,面瘫老年患者的眼睑闭合困难程度、口角歪斜程度、耳部疼痛和心情焦虑水平评分均为重度(80~100分);护理1周后,眼睑闭合困难程度和口角歪斜程度为中度(60~80分),耳部疼痛和心情焦虑水平为轻度(40~60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6
【关键词】骨科护理发展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医学技术的发展,骨科医学也在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护理对象的转变,使得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骨科护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和患者的要求,护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想出对策,以更好地促进骨科护理的发展。
1骨科护理的新发展
1.1疾病谱与病种的改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受伤的患者成了现代骨科主要的护理对象,他们往往表现为多发骨折、粉碎性骨折,甚至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此类患者以青壮年为多;单纯的四肢骨折、脱位等则以老年人为多。
1.2老年骨科护理需求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占骨科患者数的30%~35%,老年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关节炎患者增多。以往老年四肢骨折的保守牵引治疗也逐渐被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所代替。年龄从50~60岁扩大至80~90岁。同时高龄与手术后非手术并发症有明显相关性,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而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1],这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1.3诊疗手段的发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骨科医生所能应用的诊疗手段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项目日新月异,特别是社会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增加,由于高龄患者不能耐受长期卧床,骨折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患者明显减少,外科手术干预成了老年骨科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外固定发展到髓内钉。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颈椎。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到多侧肢体,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严重开放性骨折,肌肉血管的毁损面临截肢的肢体,经过清创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皮瓣移植的保肢手术。关节置换拟股骨头到全髋、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都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书本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4护理对象的需求在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患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骨折患者要求尽早离床活动,截瘫患者要求再次手术、恢复肌力、重返社会,关节重建患者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肿瘤患者要求保肢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需要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手术、最优质的护理。
1.5护理对象康复地点及模式的发展骨科患者需要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恢复缓慢、易出现并发症等特点,再加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部分患者需要在医院治疗康复的基础上,逐渐扩展护理的范畴,提供专门化的护理服务[2],进一步发展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在国际范围内,均有一种新的趋向,即重视在家里给骨科患者(包括术后患者)良好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因为大多数骨科患者的康复过程是长期的,无法长期住院完成。K.S.Lin等观察了一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住院康复患者和家庭康复患者的功能结果,发现两者相同。类似的研究提示:只要加以指导和监测,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对骨科康复来说也是有益和有效的[3],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针对骨科护理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1)常见病的变化要求骨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敏捷的思维、果断的处事能力,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同时要拓展知识面,不仅掌握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还要掌握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针对老年患者知识层次低,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应勤、细。巡视病房要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要勤,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及健康宣教要勤。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的看护能力。观察病情要细,不仅要观察手术的局部情况,更要观察全身情况。交接班要细,做到床头交接班,当面讲清、看清,避免意外发生。(3)由于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同一种疾病症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故护理人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应多与医生沟通,参加医生查房及术前讨论,使护理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加强护士的在职继续教育。而且要根据职称、工作年限,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培训。随着国内外护理事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需要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护理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骨科护理需要专门化、细分化,骨科需要开展社区和家庭护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科护士。骨科护理的发展需要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多种类的、个性化的服务,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护理专家。国外大量研究证实,临床护理专家的出现对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骨科护理的发展与骨科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4]。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老师指出,“要抓好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5],使我们的护理队伍形成一个“T”字形的人才队伍。(4)随着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加强沟通,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缩短护患距离,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5)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到家庭康复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在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康复的锻炼,还要教会家属如何督促协助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门从事骨科患者的康复工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骨关节疾病已日益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甚至导致残疾。1998年WHO在瑞典隆德召开会议,决定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项针对骨与关节疾病的运动[2]。“骨关节十年”给骨科康复护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骨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平台,要培养专科康复护理的人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的开发应用。护理专业内部的分化程度也在增加。专科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我们骨科护士在忙于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科学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进取,才能适应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晨
【参考文献】
1童小峰.骨科护理的新趋势及对策.河北医药,2003,25(1):62-63.
2许红潞,张瑞芳,陈晓玲,等.从“骨关节十年”谈专科护士发展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3,3(1):25-26.
3卓大宏,骨科康复学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3):242-244.
篇7
关键词人本模式;社区康复;老年护理
人本原理就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它强调以人为本, 主张以人为核心来进行管理[1]。由于老年人在其生理,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年慢性病病人患病种类多、患病时间长、功能障碍率多和致残率高等特点[2],因此多数病人住院周期长且生活不能自理。有调查显示:社会支持、生活自理能力和情绪状态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3]。如何为社区的老年慢性病病人提供一个温馨有意义的社区康复环境,值得我们探讨。我中心作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5年以来,老年康复病区以创温馨病房为契机,在把好医疗质量关的同时,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践服务规范,通过不断改进护理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了一套具有社区特点的人本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期间在我中心康复病区收治的309例老年慢性病病人,男164例,女145例,年龄在65~93岁之间。其中中风后遗症105例,恶性肿瘤64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老年性痴呆4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3例,胆囊炎13例。
2 方法
2.1 人性化理念的学习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到五星级宾馆进行人本服务模式的培训,同时外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为护理人员讲授人本原理的课程,树立护理人员人本服务的理念。所有护理人员都参加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学习,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社区护理实践的本领。
2.2 运用人本模式理念开展三卡服务,与病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病人的健康负责
2.2.1 入院温馨服务卡
病人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带领熟悉康复病区的环境(行动不便的可由轮椅推行),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责任医师、宣教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点,向病人及家属发放疾病的健康教育处方,为有需求的家属联系照护者。
2.2.2 住院和谐互动卡
除在走廊设立沟通板、意见本和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了解患方服务需求外,中心还安排了生日祝福、播放背景音乐、老年康复俱乐部活动等人文护理服务。据我们对2004年以来收治的140例病人调查发现,仅8%的病人有过子女为其过生日的经历,此举深受病友和家属的欢迎,极大的融洽了护患关系;在康复病区内每日定时播放以经典老歌为主的背景音乐,病人可自行调节音量,通过聆听音乐减轻病人的焦虑、调节身心疾病、镇静、降低血压 [4,5] 切实为病友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在老年康复活动室成立了老年康复俱乐部,室内配有沙发、电视、VCD、阅报栏,健康教育资料,多种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器械等,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需求定期在老年康复活动室开展老年康复护理知识讲座、医患文娱联欢活动、专业康复技师指导等俱乐部活动,由老年康复病区医务人员和病友及家属陪护一起参加,鼓励有才艺的病人上台表演唱歌、讲话等,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病人自我认知与社会适应的能力,减轻对外界现实的疏远及陌生感。由于老年康复病区收治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者为多、且住院周期长、家属负担较重,中心重点加强了对照护者的监督和管理,通过每月一次参与式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责任护士的个体化指导,提高照护者的护理能力。平时及时与病人家属沟通病人的病情,使病人满意、家属放心。
2.2.3 出院及时回访卡
出院后根据病人所在社区及时与辖区责任护士联系,将出院情况转介到社区责任医师团队,并给病人及家属一张贴有责任医师照片的联系卡和社区护士的名片,记录有责任医师、社区护士的姓名、联系方式、服务内容等,社区护士根据病人的年龄、疾病的类型进行分层评估,确定随访的频次,定期开展随访干预,并提供24小时的小灵通保健咨询服务,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对未居住在中心辖区内的社区居民由康复病区的责任护士两周内进行回访,了解病人遵医行为以及病况,及时给予保健康复指导。
2.3 建立以病人满意度及服务质量为主的护理人员综合考评机制
康复病区每月开展病人满意度自查,社区护理科根据病区的特点每季对康复病区患者及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以面访和电话访视为主。实行投诉一票否决制。
3 结果
人本模式的服务受到了住院病人及家属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康复病区护理人员已累计收到病人及家属的锦旗11面,表扬信45封,还收到发在杭州网上的表扬诗一首。目前来我中心要求住院预约的病人日益增多,最多时达二十八人。
4 讨论
4.1 人本模式提高了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人本模式注重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在为病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自身的人生价值也得以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社区护理人员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以获取病人的认可。在病人的信任中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也不断得到提升。
人本模式强调要处处考虑病人的利益,注重满足病人的身心健康需求,让病人充分感受到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大家庭的人文关怀。中心护理人员运用人本模式的服务理念,与病人建立合作的关系,在严格规范操作的同时安排更多的时间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满足病人的保健护理需求,尽可能让病人作为主人公而自立,营造适合其个性的生活。
社区护理提供了便捷的就医环境,简洁的看病手续,经济的住院费用以及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据调查 ,病人认为人道主义方面的护理行为具有较强的关怀性[6]。因此,通过创造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方便经济的人本护理服务有助于患者身心得到放松,提高病人的主观满意度。
3.2 人本模式创造和建立了老年人有意义的生活
人本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强调人的社会特性,不以症状的消除为首要治疗目标,而是以创建病人的价值观和有意义的生活为根本目标,以伙伴关系取代了护患关系,病人不再被当作接受治疗的客体,而是成为治疗护理关系中平等的一方[7]。
护士不仅要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健康,更应该帮助病人从精神的层面上来认识健康,注重精神卫生[8]。本中心实施的社区康复护理,提倡平等和尊重,重视老年病人的精神卫生和精神慰藉,使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3.3 人本模式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方向
老年病的护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社区护理通过开展以常住地使其长寿为目标的老年护理、家庭访问护理、老年人照护等工作,重点突出“支援日常生活”的核心理念,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多种问题,将是我国今后解决老龄问题的重点方向。
人本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可及的护理服务,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在提升中心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引导社区居民合理就医,促进“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保健不出门”的社区卫生基础服务格局的建立。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8.135.
[2] 蒋庆飞、李淑华、章肖平.慢性老年病病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4).316-317.
[3] 林伟.老年病康复医疗[J].护理与康复,2004,3(2):75-76.
[4] 张琰.音乐治疗的传入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音乐,2004,1:105-107.
[5] 姚蕴伍 主编.社区护理知识与技能(上册)[M].第l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7l.
[6] 邹宝俭.提升护理理念.融入人文关怀[J].护理与康复.2005.4(3):225-226.
[7] 彭运石.走向生命的颠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93.
[8] 梁立.提升护士人文修养.体现护理人文关怀[J].护理与康复.2006.,5(1).
篇8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神经内科;临床疗效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主要由于脑血管出现粥样动脉硬化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引起相应功能障碍,患者发病前可能出现头晕、主诉头痛等,且脑卒中疾病致残率较高,患者发病后需接受较长时间治疗。而针对此种情况,护士应积极评估患者疾病治疗进展、判断其身心状态,结合机体表现与患者需求等因素综合制定早期康复护理计划,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疗效[1-2]。本文探讨对脑卒中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4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50例与干预组50例,对照组包括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在35~69岁,平均为(51.5±4.8)岁,病程2~6年,平均为(4.1±0.5)年,机体左侧偏瘫为32例、右侧偏瘫为18例;干预组包括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38~72岁,平均为(55.8±5.6)岁,病程3~8年,平均为(5.5±1.0)年,左侧偏瘫30例、右侧为20例。纳入标准[3]:所有患者临床表现、经影像学相关检查结果确诊为脑卒中;本次研究已取得所有患者同意;需排除存在其他乐夭⒎⒅⒌幕颊撸排除存在精神异常表现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康复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服务,包括及时遵医嘱为患者用药,常规溶栓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表现,重点监测血压,及时使用降压药控制病情,以及神经营养药物等。常规降颅压,做好并发症预防措施,与家属积极沟通,安抚其内心紧张情绪,提供较好治疗环境,做好生活护理,进行皮肤清洁等,与患者积极沟通,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提供早期康复护理,包括:①做好心理护理服务,积极与患者沟通,评估其内心不良情绪表现,根据不同性格患者采用针对性沟通方式,为患者讲解脑卒中疾病病理、疾病进展、康复护理要点、预后等知识,及时解释治疗现状,促进护患关系,建立基础信任,缓解患者内心焦虑状态,提高治疗信心。②护士应及时询问患者需求,并及时满足,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程度后遗症表现,因此在患者病情好转后应早期提供康复干预,做好并发症预防措施,日常治疗期间积极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关注呼吸表现,给予吸痰护理。观察各种引流管情况,记录机体出入量,及时协助患者做床上被动肢体活动,建立翻身卡,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发生[4]。③积极按摩患者肢体,采用理疗包括电刺激、穴位按摩等方法促进肢体感觉,日常休息时将患者肢体摆放在功能位置,每日协助患者做肢体锻炼活动,应注意适度原则;首先帮助患者练习床上坐起、逐渐向离床活动过渡。嘱咐家属积极陪伴患者共同进行训练,积极完成训练内容,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告知家庭护理要点,定期电话随访,提供健康宣教措施,嘱咐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坚持肢体运动锻炼。
1.3观察指标 判断患者临床疗效[5],指标包括显效:患者经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有效:上述评分减少程度>40%;一般:减少>20%;无效:评分减少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总结临床疗效,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86%,干预组为98%,干预组治疗效果较好,P
3 讨论
因脑卒中患者多伴随相关神经功能异常表现,因此早期提供康复护理十分必要,脑卒中发病后,由于病情突然发作且较重,大多患者伴随偏瘫、吞咽障碍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患者自理能力受到限制,往往伴随严重心理焦虑表现,且长期治疗对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提供早期康复护理,加强心理与运动能力干预后患者临床疗效较好。
本次研究得出结果为,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脑卒中疾病治疗与护理服务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86%,干预组为98%,干预组治疗效果较好。得出结论称,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相关肢体功能,提高其自我照顾能力及生活质量情况。而王玉红、刘冰之等学者经研究表示[6],对脑卒中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服务,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康复护理组有效率为92.85%,证实本次研究结果,两组结论存在相符之处。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患者早期提供康复护理及肢体锻炼措施,包括做好心理干预、健康宣教、病情观察、提供肢体按摩、康复指导,同时做好用药等基础护理,大部分患者治疗配合度较好,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通过加强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干预,患者心理焦虑情绪改善较好。
参考文献:
[1]洪显钗,舒美春,留盈盈,等.集束化护理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8):950-953.
[2]张翠娣,鲁剑萍,黄芳,等.中医养生理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45-1446.
[3]赵生凤,陈玲莉,周红丽,等.多形式综合训练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4,13(6):592-593.
[4]金晓琼,陈欣琼,林斯,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4):373-375.
篇9
关键词 脑卒中后偏瘫 康复 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致残率为70%~80%。①偏瘫是脑卒中主要的运动机能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许多研究者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康复措施。现结合文献,对其综述如下。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康复一般分为2阶段:住院阶段、家庭或社区自行康复阶段。
1 住院阶段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住院阶段的康复护理包括康复早期护理和康复后期护理。急性期或早期康复介入的最佳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48~72h,②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北美等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起,脑卒中发病后,即刻让患者入住卒中病房(SU),开展早期康复护理。③
1.1 情志护理
马巧玲等④报道,脑梗死急性期抑郁发生率为32.6%。抑郁的发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碍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脑卒中发生后,其急性期治疗很关键,越早进行功能锻炼,神经功能恢复越快。错过时机,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造成永久的后遗症。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情绪悲观,常对疾病康复缺乏信心,不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以致失去康复功能治疗的最佳时机。
脑卒中后抑郁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根据《中医诊断学》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辨证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可分为痰淤互阻型、气滞血淤型、肾精不足型、脾胃虚弱型、痰火扰心型五种类型。⑤针对不同类型的证候给予针灸和药物治疗,痰胜者祛痰活络健脾,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化瘀,肾精不足者滋阴补肾,脾胃虚弱者补脾养胃,痰火扰心者清心化痰。此外,还可以运用说理疏导、移情相制、气功调神等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配合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的顺利进行。当患者进入康复后期后,与早期相比,此期各种康复的进程明显减慢。因此病人易出现急躁、焦虑的情绪。坚定患者康复的信心,鼓励其坚持功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情志护理还可影响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的效果。席江宁⑥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证实心理疗法有助于加强老年中风病人的针灸疗效。因此,在这一阶段要鼓励患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对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加以鼓励。
王风改⑦提出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激励性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是为了满足脑卒中伴随抑郁症状患者的健康需求而制定的,让他们了解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时强调保持良好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生活的重要性,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护理能力,从而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沈怡等⑧的减重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有明显疗效,尽早给予步行训练能满足患者渴望早日站立及恢复运动功能的迫切愿望,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抑郁及悲观心理,促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康复训练,同时良好的疗效又可进一步促进患者的训练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促进机制。
马彦红等⑨认为应用针刺四神聪、四关穴组,可减轻或消除脑卒中患者情绪以及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对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有积极作用。潘燕⑩提出电针灸百会、风府、风池、印堂、百会、风府、风池穴位可以加快抑郁状态的恢复,并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而程远等豘通过研究认为腹针疗法与电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老年期脑卒中后郁证,促进情感恢复。但腹针疗法临床总体疗效更好,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状。
1.2 患肢功能康复的治疗与护理
1.2.1 患肢的按摩和针灸
按摩手法通常与针灸治疗同时应用于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阶段,于君豙对95例脑中风病人,分别于发病早期(发病后2h内)和晚期(发病2个月后)给予促进技术为主的按摩与针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结果发现早期疗效优于晚期。郑燕红豛提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按、摩、揉、捏四法,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天两次,每次二十分钟,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进行轻柔地按摩。国内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表明,豜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恢复期针刺治疗皆有着一定的疗效,而且在急性期针刺,其疗效优于在恢复期针刺。付弋等豝提出脑卒中急性康复期应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包括头针、体针和电针。针刺治疗选择申脉、照海、风池、阳陵泉、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环跳及三阴交穴,常规操作,得气后不行针,留针20 min,1次/d,每周治疗5次。
脑卒中康复早期,康复护理以床上按摩针灸及肢体锻炼为主,而在康复后期则以对患者进行坐、立、行的训练为主,同时配合针灸和推拿的治疗。陈冬青豞提出对康复患者进行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患者首先侧移至床边,将健腿插在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使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摆动双腿。他同时提出在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达到预期效果后对患者进行站起及站位平衡训练,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立起,患者站立平衡杠边,健侧上肢抓紧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大于30min。
1.2.2 中药治疗
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豟分为5种证型 ①肝阳上扰:选天麻钩藤饮加减;②风痰淤阻: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淤汤加减;③痰湿蒙神:选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④气虚血淤:选补阳还五汤加减;⑤ 阴虚风动:选镇肝熄风汤加减。各方由本院中药煎药室代煎,每日两次,饭后服用。
2 家庭或社区自行康复阶段
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长、恢复慢、经济负担重,所以很少能够达到完全康复后才出院,大多数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选择出院继续接受家庭或社区康复护理。由于社区康复具有经济、有效、简单易行、效果持久的特点豠,较适合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继续治疗,既节省患者经济开支,也减轻医院负担。
董梁等豣认为患者家属参与穴位推拿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患者年龄较轻者选择配偶,年龄较大者选择有空照顾父母的子女。通过1 周左右的时间的相关医学知识的讲解及手法操作指导,并在患者身上示范,让家属初步学会推拿手法及穴位定位。在以后的时间里,根据家属反馈意见及疗效观察,及时指导并矫正推拿手法。
包正峰等人豤提出了深入社区为患者评估并制定计划,设定偏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训练程序,并对运用FUGL-MEYER评价对患者进行康复效果评分。治疗中采用中医按摩、针灸疗法,但是引入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评定方法,走中西医汇通的道路。
篇10
【关键词】 快速康复护理; 胆囊切除术; 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0-0090-02
doi:10.14033/ki.cfmr.2015.10.044
近年来,伴随着腹腔镜技术及设备的不断进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和息肉疾病的金标准[1]。快速康复理念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恢复中也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住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快速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全程护理,常规护理组予常规一般护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纳入标准:术前均经肝胆超声或MRCP等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具有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1)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或肠粘连、肠梗阻等病史;(2)1个月内有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作病史的;(3)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基础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术前禁食水,术前常规宣教,全麻术后常规护理即呼吸道、口腔及泌尿道护理等。快速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前1 d给予缓泻剂硫酸镁30 g,口服,2000 ml温水,术后6 h可适当进少量的流质饮食,如白开水或米汤。术后24 h后可以给予低脂半流质饮食,且要少食多餐,尽量给予除豆制品和牛奶以外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多吃除香蕉以外的其他蔬菜和水果,半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的饮食。引导患者在术后麻醉清醒就开始在病床上进行躯体活动,如经常变换。术后12 h督促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以采取坐位,而后在床旁站立,待逐渐适应后可在病房内走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记录患者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
1.4 评定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估包括知识宣教、医疗环境、服务态度、护理操作及治疗效果五个方面来加以评价,采用百分计(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高[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比较
快速康复护理组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及术后腹胀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P0.05),详见表2。
2.2 两组术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快速康复护理组知识宣教、医疗环境、服务态度、护理操作及治疗效果等五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是21世纪产生的先进的外科手术方法,且所涉及的疾病及手术范围越来越广泛,腹腔镜手术有着瘢痕小、切口小、易愈合、患者自身损伤小、痛苦底等临床优点,对于胆结石患者尤其适合,减少患者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3-5]。胆结石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外科胆囊切除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已经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最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设备的不断更新,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适应证范围也不断扩大,在一些急诊结石性胆囊炎也可以适用,并且合并胆管结石的时候也适用。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护理方面的一些措施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尤其是快速康复的理念应该受到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快速康复护理组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及术后腹胀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P0.05)。本文中,术前肠道准备可以减轻患者术后肠道负荷,以利于患者早期恢复,对于术后6 h便开始进食,它的主要作用机制促进患者的胃肠道的收缩。这样可以加快胃肠道以刺激肠道的反射运动,促进消化道血液循环,加快胃肠的蠕动及分泌功能活跃,加速胃肠内容物的排出,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6]。经过以上各项措施,便可以使患者早期康复,早期出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两组术后护理满意度比较,快速康复护理组知识宣教、医疗环境、服务态度、护理操作及治疗效果等五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
快速康复技术的具体措施现在尚无统一标准,更有部分环节可能和传统的医疗护理常规相反。目前快速康复也应根据不同个体的具体病情,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快速康复技术其实就是在新出现的微创外科学的控制理念基础上,并进一步细化而制定出的护理方案。它的目的不仅要在诊疗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损伤,从而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7]。所以说快速康复技术中最为重要的是快速,且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快速康复。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康复的理念不光是生理方面的恢复,它还包括患者手术后的心理及社会协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快速康复。伴随着快速康复技术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深化,它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中,快速康复的理念体现在整个过程中。要依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做出准确的评估,并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方面均可以得到全面、细致、合理的护理[8]。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外科将进入微创化的时代,而医学的模式也从简单的生物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护理工作也应该“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为依据、以微创为方向”的外科治疗理念,积极配合医生,始终贯彻微创观念和使用微创技术,让患者具有最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最轻的炎症反应、最理想的手术效果、最小的创痛和最短的住院时间,更好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9]。就本研究而言,快速康复护理不但能够帮助患者早期康复,同时也可以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尚现章,杨杰,黄绪鑫,等.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J].腹部外科,2013,26(1):25-26.
[2]朱丹.舒适护理对手术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128-129.
[3]任秀英.胆结石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105-106.
[4]朱鹏翔,李祺.针刺穿线胆囊悬吊与传统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7):58-60.
[5]陈小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特点及整体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92-94.
[6]温宜清,万仁辉,陈益清.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治疗胆囊结石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9-21.
[7]奚晓华,杨刚.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现代概念[J].吉林医学,2013,34 (1):127-130.
[8]张静.微创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快速康复理念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