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篇1

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步伐为目的;坚持以民主管理为基础;以受益农民为参与主体;以政策引导和资金激励为手段,充分调动农民投入农村公益事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防止和减少村级的公益事业建设负债,推行村级集体兴办公益事业奖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农民自愿,受益参与。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公益事业项目坚持谁受益,谁参与,谁受益,谁投入。按照公益事业项目成本,合理划分村级与受益农户等各级筹资投劳负担责任,大力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有效降控村级建设负债。

2、民主决策,自我管理。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实行以奖,项目确定实行民主决策,项目实施实行民主管理。

3、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考虑村和受益农民发展现状和实力,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优先考虑关乎全局、长远和现实迫切需要的公益事业项目。优先支持农民反映最强烈、效益最高、受益对象较广泛且筹资积极性最高的项目。

4、科学实施,操作规范。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公益事业奖补的范围和程序,建立健全项目呈报、酝酿讨论、村民表决、筹资筹劳、奖补资金分配、项目预决算、施工监督与项目验收等相关制度,确保项目建设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共同参与,全程监督。

三、主要内容

(一)、奖补范围

公益事业奖补范围是指村组道路新建与维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人畜安全饮水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村庄绿化亮化设施;农民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其它符合群众意愿、受益人群较多,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认定的基础公益性项目。

(二)、资金来源

1、村民自筹

自筹对象为本项目受益范围内村办及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户籍在册人口和户籍不在册的常住人口。五保户、特困户及优扶对象等特殊群体,可经全体受益对象共同讨论确定减免自筹或降低自筹标准。自筹投工筹资标准由村级组织、村民代表或全体受益对象共同商定。

2、社会捐赠

鼓励企业、创业能人、村民自愿捐赠,解决项目资金缺口。

3、村级奖补

村级组织按照受益人数、项目规模,经集体确定,根据当年村级财力适当给予奖补。

(三)、奖补程序

坚持“科学规划、自下而上、先议后批、先批后筹、先筹后建、先建后补”的原则,实行一事一议。具体程序如下:

1、申请。年初村民小组或项目范围内受益人集体,向所在村民委员会提交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申请,项目申请要有方案,方案应有拟建项目内容、资金预算、资金来源和完成时限等内容。

2、公示。在村内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公示和征求意见时间原则上不少于7天,村委会要充分做好思想发动和组织工作,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民主议事。

3、表决。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大会应有2/3以上的村民代表参加,听取村民合理意见,过半数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签字后,表决结果生效。

4、审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根据表决结果和本村实际,确立本村本年度公益事业实施项目。并确定奖补标准和筹资方案。报乡人民政府审批后即可实施。

5、实施。所立公益事业项目,严格坚持一个项目一套班子,项目筹建班子和工作机构原则上由受益人共同推选,项目负责人专门负责项目预决算,组织项目施工及质量监督,自筹和管理项目资金使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可派人参与,并组织好项目筹资投劳的监管,一般投资规模在10万元以上的较大工程项目必须按招标法的相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投标。

6、验收。工程项目竣工后,由项目承建单位或个人提出验收申请,村民委员会组织受益人代表、项目建设筹建班子和相关技术人员对该项目进行专项验收。验收结束时,确认该项目建设符合规划要求,工程质量达到规定标准的,填写《村级公益事业奖补项目验收清算报告单》。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结束后,此项目筹建班子及工作机构随之撤销。

7、资金拨付。村民委员会根据验收结果,足额拨付奖补资金,并督促项目筹建班子及工作机构及时足额支付施工方项目建设资金,结清所有账目。

四、工作要求

第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充分认识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认识探索和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长效机制对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全乡上下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办法”的贯彻与实施,实现全乡一盘棋,增强工作实效,使全乡人民群众人人都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人人都投入公益事业。

第二,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明确乡长为全乡公益事业建设奖补实施工作第一领导责任人,分管农业副乡长为副组长,组织管理全乡的公益事业建设奖补工作,各村支部书记为村公益事业建设奖补办法实施第一工作责任人,对本辖区内的公益事业申报、立项、审批、建设、验收负主要领导责任。

篇2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在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中,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滞后严重的地区已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对此,要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反哺和支持的重点内容之一来抓;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延续和提升。农业税免除后,农民负担明显减少,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原有滞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宁。而且原有的公益事业兴办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二、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是统筹城乡公益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推向前进。从当前来讲,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反哺和支持的重点放在农村公益事业上。一是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县(区)级投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在坚持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府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农民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社会捐赠、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除了各级财政划拨外,还可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三是建议地方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认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2、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县(区)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较早实现“普九”达标验收的县(区)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对因农村“普九”教育达标建设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可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决。切实开展农村困难学生助学活动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按照危房改造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相结合的思路,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稳定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实施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今年莘口镇将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即每个农民每年只需出10元,其余40元由财政支付,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3、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借鉴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的做法,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设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力争在解决一批乡村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变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防止层层截留和克扣。同时,建立项目资金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减少县(区)政府项目匹配比例,取消乡镇匹配,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四是对于税改前村组在建设公益事业时,以免征农业税为调节手段战胜田地而出现减免农业税或“抬粮”等情况,属政府行为的,可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由国家一次性出资征用,或以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予以补偿。属村集体兴办的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根据原合同和具体情况,由村采取措施逐步解决。4、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国务院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要求,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在强化财政支持的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民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改善自身的生活生产条件。对此,一是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免征农业税后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乡(镇)村干部要加大“一事一议”的宣传力度,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严格按“一事一议”制度办事,规范操作,以巩固减负的成果。考虑到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遵循公开、透明、自愿、协商原则和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基础上,对一些直接由农田受益的项目,如水利项目等,可按田亩筹资(但总额不得超过按人头的筹资额)。三是允许采取适当提前或延迟的办法,将两至三年的“一事一议”筹资集中起来,以兴办村内一些重要公益事业,涉及几个村的公益项目,也可以跨村联合使用“一事一议”资金,所筹集的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全部公开。四是可以考虑把粮食直补资金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集中统一使用。把资金送到每个农户家庭,政府行政成本又太高,既费力、又费事、又费钱,人物浪费都大。如果能以村为单位把这笔资金作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修建乡村道路、水渠等,效益会更好,农民受益更大。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口惠实至”,使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而安居乐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这个战略问题,并从多方面付出努力。

篇3

关键词:制约;农村经济;瓶颈

一、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1 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城乡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而致使农村在国家税费改革以前的地方经济负债累累,连最基本的村级运转和乡镇级(包括县级)财政到了无法正常供给。更谈不上大力扶持项目推进和发展地方经济了,更有甚者有些较落后的农村连“村两委”都结构不全,即使能有一套领导班子也是人浮于事,真正能够带动地方发展经济的能人和有知识科技水平的人,都不愿在地方任职,而转到外地发展个体经济了,地方只剩下一些文体水平较低、业务能力较弱的年长同志支撑艰难的工作局面,对地方经济也是爱莫能助,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2 尽管中央政策近年来对农民负担问题一直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对农民负担上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制止农民负担增加。据农业部统计,2000年来税费改革以前全国农民直接负担的税费共1778.9亿元,平均每个农民负担199元,其中,各种税92元,“三提五统”66元,“两工”和以资代劳6元,集资等各种社会负担30多元,与以前年度相比增长了3.3%。自中央政府2000年提出了税费改革以后,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效果是明显的,人均负担下降了30%。税费改革虽然达到了使农民减负的目的,但同时使乡镇政府和村一级组织收入减少,使县、乡、村机构正常行政能力受到影响,而税费改革农民减负与县、乡、村财政情况紧密相连,没有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改善,农民减负就难以完全实现,税费改革就缺乏推进的基础。中国户口在县和县以下的人口10亿多,其中农业人口9.2亿,在县城和建制镇的人口有1.7亿,中国现有2 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镇财政,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10%,地方17%,县乡两级共计20%多,而全国财政负担70%人员费用的状况,不仅农民负担无法得以完全减轻,同时基层政策的行政能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直接面对农民、行政最为繁杂,作为政权基础的县级两级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是最少的。

3 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花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没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应付了。

4 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不足,长期以来,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之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公益事业项目。

5 村民一向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关甚远,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

6 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就是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是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

7 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政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基层干部在工程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8 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而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

9 众多乡村人口与农产品供求及农民收入问题。从中长期看,继续依靠政府提高大宗农产品收购价格来增加农民农业经营的收入,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由于土地规模限制,也不能对所有农民的收入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人多地少构成了农户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基本约束,在此约束之下,非农业人口城镇居民及整个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农产品价格水平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是一对很大的矛盾。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须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地区对现行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在基层组织的考察、选拔,使用中能够推陈出新,着重培养和任命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的干部队伍来发动和带领群众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二、三产业收入,家庭经营农业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等。

2 一是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县(区)级投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在坚持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策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农民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社会捐赠、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除了各级财政划拨外,还可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三是建议地方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出台《关于认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

3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县(区)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较早实现“普九”达标验收的县(区)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对因农村“普九”教育达标建设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可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决。切实开展农村困难学生助学活动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按照危房改造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相结合的思路,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4 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海外关系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借鉴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的做法。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海外关系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设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力争在解决一批乡村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变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例,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防止层层截留和克扣。同时。建立项目资金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减少县(区)政府项目匹配比例,取消乡镇匹配,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四是对于税改前村组在建设公益事业时,免征农业税属村集体兴办的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根据原合同和具体情况,由村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篇4

关键词:制约;农村经济;瓶颈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47-02

一、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1 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城乡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而致使农村在国家税费改革以前的地方经济负债累累,连最基本的村级运转和乡镇级(包括县级)财政到了无法正常供给。更谈不上大力扶持项目推进和发展地方经济了,更有甚者有些较落后的农村连“村两委”都结构不全,即使能有一套领导班子也是人浮于事,真正能够带动地方发展经济的能人和有知识科技水平的人,都不愿在地方任职,而转到外地发展个体经济了,地方只剩下一些文体水平较低、业务能力较弱的年长同志支撑艰难的工作局面,对地方经济也是爱莫能助,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2 尽管中央政策近年来对农民负担问题一直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对农民负担上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制止农民负担增加。据农业部统计,2000年来税费改革以前全国农民直接负担的税费共1778.9亿元,平均每个农民负担199元,其中,各种税92元,“三提五统”66元,“两工”和以资代劳6元,集资等各种社会负担30多元,与以前年度相比增长了3.3%。自中央政府2000年提出了税费改革以后,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效果是明显的,人均负担下降了30%。税费改革虽然达到了使农民减负的目的,但同时使乡镇政府和村一级组织收入减少,使县、乡、村机构正常行政能力受到影响,而税费改革农民减负与县、乡、村财政情况紧密相连,没有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改善,农民减负就难以完全实现,税费改革就缺乏推进的基础。中国户口在县和县以下的人口10亿多,其中农业人口9.2亿,在县城和建制镇的人口有1.7亿,中国现有2 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镇财政,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10%,地方17%,县乡两级共计20%多,而全国财政负担70%人员费用的状况,不仅农民负担无法得以完全减轻,同时基层政策的行政能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直接面对农民、行政最为繁杂,作为政权基础的县级两级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是最少的。

3 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花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没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应付了。

4 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不足,长期以来,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之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公益事业项目。

5 村民一向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关甚远,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

6 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就是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是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

7 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政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基层干部在工程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8 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而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

9 众多乡村人口与农产品供求及农民收入问题。从中长期看,继续依靠政府提高大宗农产品收购价格来增加农民农业经营的收入,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由于土地规模限制,也不能对所有农民的收入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人多地少构成了农户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基本约束,在此约束之下,非农业人口城镇居民及整个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农产品价格水平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是一对很大的矛盾。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须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地区对现行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在基层组织的考察、选拔,使用中能够推陈出新,着重培养和任命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的干部队伍来发动和带领群众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二、三产业收入,家庭经营农业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等。

2 一是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县(区)级投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在坚持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策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农民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社会捐赠、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除了各级财政划拨外,还可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三是建议地方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出台《关于认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

3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

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县(区)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较早实现“普九”达标验收的县(区)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对因农村“普九”教育达标建设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可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决。切实开展农村困难学生助学活动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按照危房改造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相结合的思路,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4 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海外关系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借鉴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的做法。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海外关系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设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力争在解决一批乡村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变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例,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防止层层截留和克扣。同时。建立项目资金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减少县(区)政府项目匹配比例,取消乡镇匹配,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四是对于税改前村组在建设公益事业时,免征农业税属村集体兴办的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根据原合同和具体情况,由村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篇5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一事一议”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1―0026―03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逐步做到“两覆盖”、“两平等”和“两面向”。即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形成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劳动市场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这为深化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指明了方向。

国际经验表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当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薄弱环节,与广大农民的利益密切相关。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受益面广,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公共性;另一方面作为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受益者,是特定范围的农户,这些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排他性和私人性。因此,应将其界定为准公共品,既不能完全由政府包揽,也不能全部让农民负担,应实行民办公助。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严重短缺,政府应该把公共资源的分配重点放在农村。一是要重新界定中央、省与市、县、乡政府之间的事权与责任范围,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农村的事情哪些应该由政府办,哪些应该由农民自己办?应该有一个科学规范的界定。政府重点是解决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让国家把农村的事务都包起来是不现实的,包不了,也包不起。二是要加大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这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农村义务教育,从全国范围来看,地方财力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是在中西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在中西部地区。要让所有农村孩子能够有学上、上得起学。三是农村的公益事业建设要充分发挥“一事一议”的作用。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和“村提留”后,农村一项新的民主办事制度,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坚持实施。针对“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应研究如何完善这项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该承担公共产品供给的全部或部分责任,但农村公共产品并非都要由政府直接提供。对于一些带有服务性质的公共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委托、政府采购、等方式,把公共服务的供给交由企业、民间团体、中介组织来运作,政府的责任在于通过合适的方式提供资金并对运作部门进行监管。也就是说,政府提供给农民的公共服务实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一些服务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中介服务机构等,采取招投标方式,实行集中采购、绩效考核、农民认可,没有必要一项服务设一个机构,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当前,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十分必要。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民承担的“两工”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的一种新办法。由于这是一项新的制度,农村干部和群众都有一个接受认可的过程,所以在开展一事一议过程中,出现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黑龙江、云南、河北、内蒙、宁夏等省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行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建立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激发村民参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热情,引导和鼓励村民出资出劳,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主动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调动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民主议事积极性,运用民主方式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并不断完善民主议事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形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渠道投入的新机制,弥补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空白”,接上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短板”,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因此,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进行中央对地方开展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建设财政奖补试点,并选择确定在黑龙江、河北、云南三省以省为单位试点。同时,在我办确定的吉林、江苏、安徽三个农村综合改革联系村所在县试点。

改革基本原则:一是民主决策,筹补结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尊重民意,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使政府投入和农民出资出劳相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二是直接受益,注重实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考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县乡政府要加大规划指导力度,重点支持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适当向贫困村倾斜,提高项目效用,防止盲目攀比。三是规范管理,阳光操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筹资筹劳方案的制定、村民议事过程、政府奖补项目的申请、资金和劳务使用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监督。改革工作重点:一是划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责任。村级公益事业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受益面广,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都有建设的责任。跨村以及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入应主要由各级政府分级负责,由现有的投入渠道解决;村内小型水利、村内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民直接受益的公益事业,应以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国家适当给予奖补;农民房前屋后的修路、建厕、打井、植树等投资投劳应由农民自己负责。二是明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主要包括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目前支农资金没有覆盖的村内水渠(灌溉区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堰塘、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行政村到自然村或居民点)和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篇6

一、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公益事业主要是指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具体指乡村两级的公益事业。免征农业税,取消“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摊派,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因税费改革造成的财政缺口,农村公益事业面临新的困难。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难

乡村教育相对滞后。教育是农村公益事业开支中最大的一块,税改后,国家虽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仍有较大资金缺口,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一是基础设施差,影响正常教学。虽然“普九”达标解决了一些学校的教室问题,但必备的教学用具仍然没有配齐。二是师资力量明显欠缺。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文化生活欠缺、交通通讯不便,多数公办教师都不愿到此任教。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县小型水库及中型水库的水利设施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修建的,途经水渠、涵洞有的已经完全毁损不能使用,勉强可用的其维护成本也很高,无形中给农民增加了负担;加之设施的不配套,低洼农田遇雨成涝,难以排渍。离水源较远的田地水源流程长,闸口多,渠道不畅,损耗大,抗旱成本高。有些水源甚至难以到达,造成田地撂荒。据调查,目前,已有70的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三)农村文化、卫生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

税改前,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就很少。部份地方的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预防保健工作、村级卫生人员误工报酬等也基本上靠乡村集体统筹提留来解决。很多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老化,基本上没有集体用房,大多办在卫生员家中,有的场所十分简陋,医疗条件比较差,在医疗设备方面普遍是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由于没有防保服务经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开展。税改后,乡镇统筹经费被取消,使得本来就举步维艰的农村卫生事业“雪上加霜”。**县86个行政村建有村卫生室86个,其中71个村卫生室由私人建的。

文化事业投入方面,大部份乡镇在“村村通”工程、“文明村”达标升级活动等项目匹配投入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乡镇正常开支都非常困难,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事业。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难

目前,全县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停留在军烈属优抚、五保户供养、农村计生“两户”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等层面上。以**县为例,税改前,农村五保供养、义务兵家属优待、村干部报酬等经费是以乡统筹方式筹集,税改后,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五保户供养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兑现落实困难,“五保”难“保”。

(五)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匹配难

以公路建设为例,凡属县以下公路建设均要求匹配,尽管要求匹配的是小头,但许多县乡村仍然难以承受。比如,木庆路属县级路,03年硬化时,因配套资金难以筹集,只修建了**至东兴段,且因资金筹集不及时,导致工程进程受阻,一年的工期两年才完成。2005年市里主动给了木庆路东兴至庆安界段的建设项目,却因无力匹配资金,只好放弃。目前,东兴以北的原满天乡的农民只能望“路”兴叹,承受着因道路难行而比东兴以南地区低3-4分的粮食价差。

目前,**县的通乡公路、通村公路由于地方财力弱,资金匹配困难,既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又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也影响了上级的投入。有的基层干部感慨地说:“没有项目想争项目,争取到项目又没有资金匹配,象我们这样的贫困县、是吃饭财政、要饭财政,哪有钱来配套,结果是越有钱的越能要来钱,发展就越快。这样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国家的政策真的该改改了,对贫困地区区别对待,少配套、不配套。”

篇7

关键词: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中图分类号:F8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25-1

1 主要做法

1.1 深入宣传 广泛发动

我们召开了全乡由村、社干部及社员代表参加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意见”(吉政办发[2011]20号)文件精神。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意义和政策贯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始终。通过宣传发动,使广大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明确了家庭经营与集体服务的关系,认清了相关建设的必要性,明确了财政奖补与自力更生的关系,认清了村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了广大村民对筹资筹劳的自觉性。

1.2 领导重视 措施得力

乡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及相关涉农站办所领导全员参加实行分片包保,责任落实到人。帮助村民具体落实项目建设。我们本着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积极性最高的、农民集资最快的项目工程。2010年我们重点解决了7.28洪灾之后冲毁的道路、桥梁、水渠等基础性项目工程问题。共修复水毁道路22段,70余公里。修复水毁桥梁4座,修复水渠1.2万延长米。全乡有32个村议成村级公益事业项目37个,工程总投资214.5万元。其中:农民筹资72.3万元,农民筹劳3.4万个,筹劳折资68万元。集体投入0.16万元,部门投入74万元。当年获得财政奖补资金56万元。从而使我乡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起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得以迅猛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

1.3 严把工程项目审核和预算关

首先各村要对申报的公益事业项目,召开村民大会进行表决,对村民一致同意的项目由村委会制定出初步预算方案报乡政府。乡政府对各村上报的项目和预算责成相关部门逐村进行审核,同时对个别项目进行走访调查,确保项目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我们本着既对工程项目负责,也要对农民的经济利益负责,还有考虑到农民的时间承受能力,本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方式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在审核2011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时,有一村由于2010年已申报并实施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建设,由于该项目是一年议事,两年实施,我们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减掉了该村2011年的申报项目。对项目预算也是从严把关,不允许出现不切合实际的虚假预算。从而把减轻农民负担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1.4 严把工程质量关

对村级公益事业的每一项工程项目。乡里都有专人负责,从项目开工、到竣工不离现场,对工程建设进行严格监督,并实行项目监理终身负责制。从而杜绝了个别干部不负责人的行为发生。工程结束后,由乡主管领导会同相关部门组成验收组。对每一项工程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对不合格或工程质量未达到要求的,坚决要求返工。确保每一项工程质量合格。对乡里验收合格的,还要请求市工程质量验收组进行抽检。对抽检合格的工程项目才能得到财政奖补资金。

1.5 严格资金管理

为确保农民筹资筹劳款和财政奖补资金专款专用。我们对各村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由乡农经站代管,以村设立专户,专款专用,支出实行报账制。一事一议筹集的工日,由村登记造册报乡农经站纳入账内核实。凡是村民能出工的,都要求出工,不搞一刀切式的以资代劳。对财政奖补资金也同样设立专门账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村民筹集的资金和获得的奖补资金及其使用情况张榜公布实现账目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和社会的监督。

2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 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刚刚开始,还存在着少数村社干部认识不足,村民对工程建设还有些担忧,少数农民集资不积极等现象。

2.2 项目工作量大

村级每一项工程,从预算开始到工程验收,有很大的工作量,单靠村级很难完成,而乡里的工作人员有限,工作中易出现盲点或误区。

2.3 项目建成后管护难

由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主体是村集体,村里仅仅能筹资建设,但是却没有钱看护,从而使建成的集体公益事业项目能够保持的时限较短。公益事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3 今后工作思路

3.1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2007】4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意见》(吉政办发【2011】20号)文件精神。广泛深入宣传发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实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创新,是调动农民积极性进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机制创新,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3.2 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我们在充分征求广大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要把好事办好,要让农民满意,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逐步引导农民选择公益事业项目进行一事一议。

3.3 坚持农民自愿,民主决策

村级一事一议工作,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广大农民发表不同意见,最后采取表决的方式确定是否开展村级一事一议项目工作,坚决取消少数干部说了算的方式。

3.4 坚持民主、公开、透明,规范工作程序

篇8

关键词:一事一议;资金;财政奖补;政策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行农村“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政策。这项政策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有效地激发了村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和筹资筹劳的主动性,也有效地调动了村干部和广大村民民主议事的积极性,此政策是关乎农民生产生活和长治久安的工程,能够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一事一议”工作的成效及问题

(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成效

首先,充分调动了村民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积极性。通过实施“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政策,有效地筹资筹劳,而且让村民从中获得了实惠,也解决了群众最为关心的最现实的问题。其次,能够更加密切村干部和群众的关系。老百姓在一事一议工作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样可以提升政府的良好形象,密切村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并且充分调动了村民和村干部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民主议事、办事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了民主议事机制。再次,转变了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由于税费改革后,农村取消了一些税费,导致收入大大减少,因此在公益事业建设上,大部分基层干部选择了观望的思想,通过一事一议工作的推广和实施,也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建设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最后,实现了公益事业建设机制的多元化。在过去公益事业建设没有社会赞助,也没有村级积累收入,所以只能局限在政策规范范围内的村民集资。而一事一议工作的开展,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显示了财政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将大量的社会资金吸引过来。

(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事一议”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难以集中村民的意见,很多村民只忙于生计,对公益事业建设不够关心。各村民的层次和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对公益事业的建设出现众口难调的现象。其次表现在村民分布较为分散,集中起来议事存在困难。加之村民忙于生计,会有一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更加大了集中议事、办事的难度。而且很多村民的知识水平较低,对于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事情就支持,和自身无关的问题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自身没有好处的事情就坚决反对。此外,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来讲,很多人好几年都回不了一趟家,这就导致筹集资金的困难。最后,主要是村内的公益建设项目少,资金量也较小,但是要求很高,一个村只能建一个项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村民的积极性。

三、完善农村“一事一议”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扩大“一事一议”奖补的范围

目前农村一事一议奖补的范围较窄,应扩充其奖补范围,只要是农民自愿自发要办的事,并且征得全村2/3以上村民的同意和拥护,就可以将项目纳入到财政奖补的范畴中来,例如农村改电、有线电视、娱乐文化设施改建工程等等。此外,对各村奖补的项目不进行量化,只要是村民积极性高的农村,可以考虑建设多个项目。

(二)加大“一事一议’专项资金的投入

自从农村开展实施一事一议工作以来,农民的积极性普遍高涨,非常欢迎这项政策。对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设施、道路硬化、娱乐文化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议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三)完善筹资酬劳的标准

目前,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筹资标准。首先是按人平筹资,这种筹资标准可以根据目前生产力水平,适当调高标准,以适应社会发展水平的需要。其次是根据受益耕地面积筹资,在建设抗旱渠、排水港等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时,会涉及到农村的耕地问题,这部分村民的受益可以根据其耕地面积来筹资,具体标准要根据本地的实际价格进行核定。最后可以建立以资代劳的标准。对于这项标准,不能强制执行,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随着目前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机械做工,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以资代劳的标准,从而适当降低工程成本。

(四)争取部门参与,形成合力

在实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过程中,要积极整合农业、水务、扶贫、交通、建设等涉农项目,建立“财政奖补一点、部门资金整合一点、群众自愿筹集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实效。此外应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实行专人、专账、专户运行。县和乡镇财政重点监督使用好上级专项资金,严格做到专款专用。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后续管理。在全面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事前和事后抽查和督促,建立后期保障机制。

(五)建立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专项管理制度

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是通过严格审批程序对符合政策的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因此应建立专用科目的资金储存制度,将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其他村组集体资金区别开来,加大管理制度,更大程度地保护受益主体的利益。对于此项资金只能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禁止将其支付其他的非生产性费用,完善资金的专款专用管理制度。此外,还应设立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专项监督小组,对于群众提议实施的项目实行全程监督,确保群众利益。

篇9

,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新农村建设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民间组织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促进支农资金高效使用。能否高效使用支农资金,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以满足农民的需要为前提,妥善安排支农资金,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需要农村民间组织的参与。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够增强农民与涉农服务组织的谈判能力,增加农民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空间。各类村庄组织和乡村发展机构可以通过竞标取得涉农服务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农村民间组织对支农资金的使用要接受政府和村民的双重监督,这有利于高效使用支农资金。

提升农村基层政府服务水平。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村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更好地加强监管、提供服务。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其更有效地发挥监督、管理与指导作用。村庄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它提供公共设施、管理公共事务;其组成人员经过选举产生,是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有生力量。村庄组织和乡村发展机构提供涉农服务,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和农民的选择,接受政府及农民的双重监督,因而必须注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准,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农村基层政府也可以因此从那些能由市场解决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核心问题是协调政府与民间、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农村民间组织是我国社会组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是我国社会组织化程度提高的一种表现。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村民间组织对形成新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乃至全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农民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由于组织化程度较低,其意愿缺乏充分的表达、合法权益缺乏充分的保护。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够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篇10

一、忻府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现状

忻府区是忻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忻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区辖20个乡镇,共有394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33.8万,无煤、无矿,是典型的农业大区。2010年被确定为山西省31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之一。

忻府区从2010年开始至2013年共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程761项,建成小型水利、人畜饮水工程508个,初步解决了旱涝保收、山区吃水难的问题,建成村内道路硬化项目41个,桥涵9个、村内环卫设施49个、村容美化亮化44个、村内新能源设施14个、村级公共活动场所26个,其他公益设施70个,使全区农村34万农民直接受益。忻府区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工作尽管起步晚,但是行动快,效果明显,将全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些项目村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从最初浇地难、吃水难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后,现在忻府区80%的项目村,正在整治农村脏、乱、差的村容村貌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环境,争取建成更多美丽乡村。如2013年董村利用一事一议资金整治了镇中心一条街的下水横流、卫生差的问题。西楼村2013年把全村的下水、自来水全部改造。太延村利用泉水,在村内建成一个让村民休闲、娱乐、观景的养鱼池和灌溉蓄水池,规模还很大。近几年农村出现了公共厕所、垃圾池、文化活动场所、马路两旁绿树成阴,村内村外整洁、卫生的好现象。表1是其2010年―2013年项目资金来源统计。

从资金来源表可看出“一事一议”项目资金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中央、省、市、县通过一事一议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拨入的财政奖补资金;村民自筹资金与以劳折资资金;社会捐助及其他资金;村积累资金。

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社会效应

(1)有利于构建民主议事新机制。一事一议构建了“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填补了村级公益事业供给缺位的空白。村民积极参与,有的出力,有的出钱,有的村干部还自掏腰包,垫钱做事,使得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建设,村民自己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建、大家管,使村民逐步养成参与民主议事的习惯。

(2)拉动了农村投资和消费。2010年到2013年四年忻府区农村村民共投资1.1亿(财政奖补资金3319万)用于建设一事一议公益事业,消耗水泥、钢材、砂石料、石灰、沥青、砖大约6千万元,有效的扩大了农村内需,较好的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忻府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实现了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提升了农村消费水平。

(3)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搭建了政府服务三农的新平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从政府集资收钱不办事到增加投入主动为民干事,政府服务农村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下一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条件,开辟了新道路,搭建了新平台,从源头上堵住了“三乱”行为发生,创新了财政服务模式,拉近了政府与农民的距离。

三、忻府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案例分析

(一)关城村人畜饮水一事一议工程

豆罗镇关城村位于忻府区南17.5公里处,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000亩,共772户,现有居民2200余人,劳动力1200人,年人均收入4580元。该村坡高路陡,水源短缺,只有六十年代的两眼深井,勉强供村民生活用水。该村南北高低差距大,导致1000余人无生活用水,村民面临因缺水而无法生存的危机。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任何经济收入,水利设备落后,资金十分困难。针对此问题讨论后村集体自筹资金12.6万元,筹劳折资11.6万元,财政奖补6万元,共投资30.2万元,新建蓄水池一座解决村民饮用水问题。蓄水池建成后,彻底解决了该村近1000余人无生活饮水的问题,使该村各行各业发展有了新突破,村民们从整天无水缺水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

(二)樊野村电力设施一事一议工程

忻府区长征街办事处樊野村位于忻州城东,是典型的城中村。常住人口1.2万余人,其中农户2597户,人口6461人,全村耕地面积3350亩,年人均收入6156元。近年来,随着政府在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村民对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村内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给村民的增产收入带来了影响,故村民强烈要求加强水电设施的投入。一事一议惠民工程总投资51.33万元,其中财政奖补16万元,筹资酬劳35.33万元。该工程的建设彻底解决了该村多年来的两大难点、焦点问题。一是彻底解决了因电力不足,三眼深井只能交替浇地的问题,有力的保障了500余亩菜地依时按季浇水,每亩可增收800―1000元;二是改造进城照明线路两段1000余米,安装路灯203盏,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指明了致富路、平安路。

(三)前播明村文化产业公益项目一事一议工程

忻府区播明镇前播明村位于忻州市城北10公里处,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全村共有农业人口2095人,743户,耕地面积3423亩,年人均收入6000元。该村还是播明镇政府所在地。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精神,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故修建了文化广场,硬化面积2400平方米。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共投入60.27万元,其中村积累30万元、村民筹劳折资8.45万元、整合资金17.32万元、财政奖补4.5万元。项目建成后,每天有村民在广场上跳舞、锻炼,在繁荣农村文化的同时,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及解决对策。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普遍落后,需求矛盾突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依然简陋,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处于初期,大部分地方农村生活垃圾还是乱扔乱放,70%的村庄没有公共卫生厕所,50%的村不同程度存在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农村卫生室,幼儿园,洗澡堂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应多考虑一些关乎村民民生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2)项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及解决对策。项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不利于长远发展,许多乡村由于需求迫切,眼界和境界有限,缺乏统一规划,缺乏详细的工程规划,盲目求大求快,造成后续资金不足,形成了半拉子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也低,这些极易造成农民对政府公共工程的不信任,使农民筹资筹劳的积极性降低,不利于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工作的长远发展,所以建议各行政村应及时召开村民大会,集思广益,提出一个长远规划,每年按这个长远规划不断努力,一点一点的向着宏伟大计奋斗。

(3)项目融资难及解决对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核心就是让村民自觉自愿筹资酬劳、政府支持、村民共同参与,但是忻府区村民筹资酬劳逐年减少,尤其是筹资更少,从前面的项目资金来源表可以看出,2013年忻府区农民只筹到29万资金,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建设公益事业的步伐,而且也影响农村干群关系,说明部分村干部没有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宣传到位,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干部群众都要加强学习有关政策,并加大对一事一议政策的宣传力度。